《老男孩》观后感想

2024-12-11

《老男孩》观后感想(精选10篇)

《老男孩》观后感想 篇1

最近的《老男孩》感动的很多八零后七零后们,很多人被感动的泪流满面。不少人的留言都是痛哭不已,让很多人回想起曾经激荡的青春。《老男孩》的杀伤力的确巨大。短短几周内,在线播放量已经突破5700万人次。无数网友转载,留言,以祭奠自己的青春和少年时的梦想。筷子兄弟的梦想刺痛了很多人内心中最软弱的一部分,梦想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深最深的一个部分。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梦想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我们很多八零后少年时代的梦想也都是和筷子兄弟一样,用费翔的《故乡的云》里面一句歌词来形容,“我曾经豪情万丈”。是的,我们曾经都豪情万丈。可是为什么我们只能豪情万丈呢,平凡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吗?干嘛都要去选择哪种大部分人都承受不了的生活方式呢。

当然,我不是说自己不该有梦想,不该有追求。我只是客观的说我们中国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梦想太过于梦幻。我们一提到梦想,似乎梦想就一定是个庞然大物,我们为什么不能有更渺小点的梦想呢。为什么我们的梦想就非要是那么的惊天地泣鬼神呢?犹如当年三毛的理想就是去流浪,而被老师说出是没出息。对小孩来讲,什么叫梦想,我甚至怀疑他自己都有没有搞清楚。我们也是从小孩过来的,小孩无非是想过一个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么是谁培养出了我们那庞然大物一样的梦想呢,是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像激素一样催大了我们的心,从小教导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是却没教会我们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且社会也越来越难以实现我们的理想。同时,我们还都不屑再去当个螺丝钉。可悲的是,很多人连个螺丝钉都未必能当的好。

我们八零后这代人是最有梦想的一代人,跟我们的父辈或者其他比我们大的人六零后,七零后相比,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最为宏大的。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寄托在我们身上。同时我们这代人是对自己期望最高的,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催大我们心的,是我们从小所接受的那种激素式的教育。我们从小的课本中,表率都是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都是那些英雄伟人,都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掷地有声的人物。我们的论据论点都是那些“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都是那么的气壮山河,慷慨激昂,把我们幼小的心灵都给激发的心潮澎湃,也都想和这些历史伟人一样做点惊天动地的伟业出来。绝大部分人都想去当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等。你的理想要是不够远大的话,会被人家说你没出息。

问题是这么多人都想当这些伟人的话,这么可能?而且很多人一旦当不成的话,却再也不甘心就当一个小螺丝钉。都想去当大树,还是参天的,都不屑去当小草。但是整个生态系统而言,大部分都是小草,还有一小部分小树,和寥寥无几的参天大树。

而我们父辈或者其他八零前的人相比,他们当时可能还比较贫困,考虑的比较多的是吃饱肚子,有点衣服穿,找个工作。能赚点钱就行了,所以他们没我们这么好高骛远,而且他们相对来说经历更加丰富,至少能做个不错的螺丝钉,发点光,发点热。没我们这么好高骛远。没我们这么眼高手低。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不断发生的奇迹,我们也倍受鼓舞,以为这些事情也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也可以和那些传奇人物一样,经过努力和拼

搏最终也能站在高山之巅。但当我们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最终进入社会的时候,却发现过去的传奇已经越来越难以实现,障碍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高。我们多年来所拥有的远大伟大甚至巨大的理想越来越难以实现。甚至在这个日渐复杂的社会,我们都越来越难以生存。但是,我们也不愿再选择一个更加容易实现的机会和选择。在这个日渐逼仄的社会,我们的理想似乎越来越有一种窒息感。

在此感谢教育部门,感谢社会,你们教会了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却没教会我们如何去实现 他。

我们的教育理念太超前,我们的教学思想太先进,我们的教学能力太落后。所以最后培养出了这么多的悲剧!

最后说点积极点的,就是我看了《老男孩》之后,没有泪流满面,反而看到一点比较积极的,那就是:在学校里面混的好不是真的好。

《老男孩》 观后感 篇2

《老男孩》观后感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将人物的命运情感重新洗牌,发牌。昔日的王小帅和“胖妞”结婚了,他们尽心地经营着小小的理发店,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小帅当年对杰克逊舞蹈的那份痴迷仿佛已成过眼烟云;肖大宝做了老年人的婚礼主持,不停奔波于各种场合,昔日的霸气已被各种交际场面打磨的圆滑世故;昔日天天被捉弄戏耍的“包子”时来运转,“翻身”成了一档选秀节目的负责人,并将众人仰慕追逐的校花娶进了家门,昔日的“小弟”成了今日的大款;还有更多的人在为生计奔波,为家庭琐事喋喋不休,为工作忙的焦头烂额,为名目繁多的应酬说着言不由衷的场面话„„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或许,他们那一代人也在这样问自己,昔日的梦想还在吗?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可生活这把无情的刻刀,是否已让自己将梦想丢弃?只能眼睁睁地任岁月风干理想,祭奠那再也找不回真的自我

老男孩观后感(范文) 篇3

如果有明天,祝福你,亲爱的。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有梦想,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环游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题记

清早起来整理以前的稿件,翻出来一篇最最久以前的影评稿,(尼玛我怎么觉得是我最最拿得粗手的了),唉唉唉,写于大一上学期开学初,真是让人怀念。

影片的前半段我会用一个字去概括--“乱”。真的很佩服肖导演,开场能够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将那个年代教室的混乱场景表现的如此之妙。乱的一塌糊涂,乱的淋漓尽致,乱的让人抓狂!总觉得里面有一种充满爆炸感的力量,我想这些都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表现的吧。之后的剧情,也就这么乱哄哄的开场了,混乱的学习,混乱的生活,以及混乱的爱情。前15分钟,围绕一个叫小芳的姑娘,王肖二人为喜欢的人不断磨练各种才艺筹码,后来又因为得不到在乎的人的赏识而冲动地赌气放弃,映像最深的就是在肖大宝站在暴雨里,抱着吉他,扯着嗓子唱着“多少次我回头看看过去的路……”,而迎面而来的小芳却是满脸麻木,视而不见的走过。暴雨,走廊,姑娘,还有一个抱着吉他狂号的少年……看到网上有讲导演将如此混乱的情节串连在一起,产生了非常喜剧的效果,而我分明看到在混乱的癫狂的背后,藏着的分明是浓厚的悲凉,一种笑着流泪的凄凉,我仿佛看到一个在夕阳下赤膊狂背的中年男人,跑到路的尽头,仰天长啸,泪流满面。这大概是对青春的,最痛的追忆吧。

后半段从回忆转到了现实,节奏似乎变得慢了下来。大概是从肖大宝狼狈的从婚庆现场回家开始的,车载广播里播放的是逐年上涨的CpI,逐年上涨的房价,恒年不变的工资。逐年上升的升学率,伴随同样上升的失业率。同样的,王小帅在那些年里 明白了 要适当装孙子,也要适当装爷爷,就是不爱装自己。然后有一天,他心中的偶像和标尺也坍塌了,现实的压力也开始咆哮了。然后有一天,曾经一块折腾的人,开始变得不认识起来了。然后有一天,还是跟最初那个爱你你却不爱的人走在一起了。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的剪影,虽涉世未深,却感慨颇多。可是有一天,也许当我们学会了默默接受了平凡和麻木,学会了冷眼目睹生活扭曲变形、卑俗不堪的时候,却发现年少时期默默关上的幕布又渐渐拉开了。于是当梦想照进现实,又何必管那个幕布又会在什么时候默默地关起来。

整场电影终于迎来了高潮,那个梦想与现实的主题,开始真正登上银幕。二人终于决定去参加欢乐男生,非常顺利地 进入了五十强。他们最后的那一曲感动了所有人,但最后,他们仍然止步于五十强。也许好多人都认为,是包子的恶意阻止,才让他们无法挺进十强。事实的确如此,可是我总以为,包子,仅仅是他们生活中要面临的困难的缩影,没有他的阻挠,难道就能一帆风顺,挺进十强?就算如此,然后呢,他们会怎么样,他们仅仅只是两个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啊。面前不知会有多少麻烦,多少潜规则在等着他们呢。我觉得导演是善良的,他给了肖王最好的归宿,他们的表演已经得到了认可,年轻时的梦想终是得以善终。“生活仍然需要继续,梦醒了,就继续努力工作吧”,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全部内容了。

电影《老男孩》观后感 篇4

当迈克尔杰克逊还在国内特别风靡的80年代初,但时候中学生们迷恋的可能是四大天王,无处发泄的荷尔蒙全都用在了打架和意淫哪个女生身上。也许有不少人尝试弹吉他唱情歌,有人模仿过杰克逊的舞姿。今天想起来,差不多所有人都会把那些傻事叫做少不更事。现在中学生们长大了,还有几个人在弹吉他唱歌?或者一直把杰克逊当做偶像,因此喜欢喜欢上了舞蹈?影片很巧妙把两个平凡的不同人的一次逐梦截取出来展现给大家看。为得就是探讨了一个问题,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该不该活得更像自己希望的那个状态?我又能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哪怕就像是过把瘾就死的状态。片中的主人公们,参赛完毕后,用更好的心态投入到了生产生活当中去了。所以是不是的折腾一把,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发泄。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很累,都会说不想干了,要辞职却有不敢。对于这样的朋友来说,看看电影,安慰一下自己吧。

肖央导演有着不错的拍喜剧的天赋,本来一个相对平常的故事,一个看似有些平淡的剧本。在众多演员的优秀演出下,变成了笑料一串连着一串的喜剧。这跟所有演员的努力是离不开的。肖央本人出演了肖大宝,而王小帅的扮演者老王也演得很到位。两人的表情很到位,老王演得很搞笑,也真能算是自成一派。看过《男艺妓回忆录》的人肯定记得他。可圈可点的是,众多没有太多经验的新演员的演技也很出彩。想起小非对着镜头仰天大叫的那一幕就觉得很震撼。本片拍摄的时候,不惜余力拍了很多场景。所以再切换的时候起码够用。不会令人感觉沉闷。拍摄来说,就连老王吐在厕所里那个镜头,估计得牺牲了一块干净玻璃吧。也算是够敬业了,换了别人可能就是拍一个侧面得了。比起那些看起来疑似电视剧的电影来,这个片子不论对白还是场景切换都强得太多了。唯一遗憾的是,比起一个大电影,它短了一些。

电影老男孩观后感个人收获 篇5

影片当然也充满了黑色幽默,可是在这些搞笑无厘头的画面前,它似乎要向我们传递着什么。

这个故事最让我有触动的是中间和结尾,中间肖大宝因为主持婚礼不当,打着电话低头哈腰的跟人道歉,淡淡忧伤的背景音乐,加上镜头转换着高楼大厦,肖大宝开着车穿梭在灯火阑珊的街头,还有车里放着这样的新闻:“70个大中城市房屋价格同比上涨8。9%”“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8。7%” “全国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了610万,加上去年还没有就业,合计有7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嫦娥一号今天下午成功撞击月球撞击点;拆迁户-三人……”。镜头就定格在了肖大宝的脸上,我看到了肖大宝脸上的表情是麻木、颓唐还有无奈。每天都听着这样的新闻,过着每天现实的生活,我们可能快被现实打垮了,我们可能都已经麻木了,麻木到不知道该去追求什么,该去改变什么。(肖大宝的车上有个吉他的小挂坠,预言着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老男孩》观后感想 篇6

简单说,脱胎于网路微电影的《老男孩》气质一如它出身,走得是草根拼死博出镜的路数。各种苦辣酸咸,下料猛用料足,且一屌到底。银幕里看惯的“高大上”之美在此集体偃旗息鼓,甚至到头儿都没亮出个把绝色美女犒劳大众视觉(连《泰囧》都不如)。但即便如此,还是乐翻了银幕下的各路食色男女,何以为之?

如题所示,这部出身网路的大电影巧妙汲取了两部影史经典——老男孩+猛龙过江的营养,因此从中我们既看到了港片的影子,也闻到了韩国的气息。市民喜剧、黑帮动作串连起夸张的戏剧桥段,类型的约定俗成和创作者对时代氛围的精到捕捉相辅相成地完成了影片戏剧结构的合情搭建。加之筷子兄弟不完美却不遗余力地松弛表现,令这种通用混搭更加发散出生命力重组的蓬勃魅力。其喜剧风格既非星爷的南派无厘头,也不属于葛冯二人组的京式逗贫,更不似东北小品,但却不停戳中观众笑点。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从影片的N多经典、数度借鉴中不仅可以读出导演澎湃的影迷激情,还能发现他独特聪颖的攒戏手法——对经典的学以致用和接地气见缝插针的有效改良。此时,你说山寨也好、致敬也罢,都已埋没在了大众趣味之下。

玩转自己、娱乐大众是《老男孩》强大的电影精神,主创筷子兄弟戏里戏外的男性情怀在经过自我梳理后,电影技法上的东学西借非但没有掩盖掉他们的才华,还展示出一种新的类型——Buddymovie(嘻哈伙计片)情趣。这一类型通常以小伙伴二人的关系变化和冒险故事为主,仿佛小妞电影的性别拍档,也是夏季影市的消暑良品。可惜该片的宣传动向未能及时传递这一点,神曲《小苹果》的朗朗上口被无限扩大,无形中造成了部分白领阶层的误读。

其实该片的时代情怀和喜剧笑果一样紧锣密鼓,亦因此片中随时散发出一种真实的人的热情。对经典的借用与翻新,不仅赋予了已逝影像片段活力,还触发了各年龄层观众的集体回眸。70后的港片录像厅,80后的大都市小人物,90后的全民娱乐风。总之,这部充满浓浓港味的内地新电影,善于学习、懂得模仿,在主创为我所用的强大精神统领下妙趣横生,丰富但不凌乱。其创作精神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现阶段亦十分实用,就像一所试营业的餐馆,需要备足各式口味,以便最大限度地招揽顾客、分析市场,找好定位。

《老男孩》观后感想 篇7

“筷子兄弟”携《老男孩》现身金鹏奖颁奖盛典(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新媒体短片的“奥斯卡”——第二届金鹏奖颁奖盛典已经进入倒计时,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中也不乏广为人知的“著名人士”,据深圳卫视导演组透露,凭借《老男孩》在国内一炮走红的“筷子兄弟”这次也参加了金鹏奖短片大赛,他们的参赛作品就是脍炙人口的《老男孩》,不仅参赛,他们还将作为嘉宾出席金鹏奖颁奖盛典。知道“筷子兄弟”的人大多是从电影短片《老男孩》开始的,《老男孩》表现了80后一代人对青春逝去的伤怀,以及当残酷的现实与心中美好的理想相违背时的无可奈何和怅然若失,触动了无数80后最柔软的心弦,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筷子兄弟”的成员之一肖央,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视广告导演专业,是圈内公认的新锐广告导演,早在02年,他就凭借公益广告作品《爱护河川》入选了台湾中国时报广告金犊奖,初露锋芒。而“筷子兄弟”另一位成员王太利,身份则是音乐策划人,音乐积淀深厚,在筷子兄弟的音乐作品中表现出色,不过比音乐更出色的是他的表演才华,在《老男孩》中的出色表演,让无数观众认识了他。本届金鹏奖上,“筷子兄弟”携短片《老男孩》参赛,目前短片作品《老男孩》已经成功入围金鹏奖超短片单元的“最聚人气奖”终评,这意味着在颁奖盛典上,“筷子兄弟”有可能最终获得金鹏奖“最聚人气奖”。从金鹏奖颁奖盛典公布的消息来看,确定到场的嘉宾都会有明确的身份,颁奖、领奖还是表演,都早已明确,唯独这次“筷子兄弟”很有些扑朔迷离的味道。从入选名单来看,他们的《老男孩》入围超短片单元“最聚人气奖”,有可能是领奖人的身份;但二人经过几年的创作,如今已经晋升为职业电影人,而且在业内也广为人知,因此在颁奖盛典上也有可能承担颁奖嘉宾的任务;另外从他们拍摄的短片中能看出,“筷子兄弟”二人能歌善舞,如果现场不表演一下,观众又怎会轻易放他们走?这个谜底将在5月13日的颁奖盛典上揭晓。除筷子兄弟外,出席金鹏奖颁奖盛典的嘉宾可谓是高朋满座,名人云集,他们都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在评委方面,由国内知名导演陆川领衔,同时还有来自香港的导演刘国昌、中国电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法国克莱蒙费朗短片电影节的负责人ROGER,来自德国的著名动画艺术家昆特-国斯号里茨等。表演部分也值得期待,刚刚在“第十五届全球华语榜中榜”中收获“无线年度新人奖”的MIC男团将带来为金鹏奖创作的新歌,光画创始人和代人平中国首演,大买麦纯IPAD乐队创意演唱,此外还有来自深圳高级中学合唱团的天籁和声等等,他们将合力打造一场奉献给全球观众的视听盛宴。

老男孩 影评 篇8

几天前就看了《老男孩》,从严格时间意义上来讲,我是90后,可对肖央拍摄的80后题材的影片竟也感到十分的亲切,那些美丽的回忆在一种近乎搞笑的氛围里因为岁月的变迁带上了淡淡的感伤,或许淡淡的并不准确,对有些人是淡淡的,对有些人却是用刻骨铭心这样的词汇也无法诠释的深刻。

青春的故事,无论是哭是笑,在不久的将来,当一个男人把着烟头去找寻这些痕迹的时候,都会惊奇的发现,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完美的结局,有些记忆是需要细细品味的。电影中的老男孩就是这样两个男人,我甚至忘记了两个主人公在剧中的名字,一些情景却定格了太多惟属青春的画面,弹个破吉他,留个破分头,学个杰克逊,追个小女生,当个小霸王,打个小群架,有年少的无知,却也有年少的轻狂,我忽然发现,有些80后的记忆还延续在90后的时空,那些时候青春多是别人眼中的美好,在自己这里,可能真的就是雨中望着漂亮的女孩唱着《小芳》,可小芳却头也不回的那种莫名伤感。当在《欢乐男生》晋级赛中两个老男孩将多年的感触唱响在平民的舞台上时,那一刻是怀念青春的时间,一首歌曲的时间,导演用镜头展现了太多人那一瞬间青春的情绪,有曾经暗恋的小芳,有学生时代的玩伴,有饱经风霜的老者,也有涉世未深的青年,《老男孩》可能并不属于某个固定年龄段的人,因为青春是属于人生的韶华。想起了在网上看到的一段故事,一名中年妈妈看到春晚上的小虎队,不禁潸然落泪,旁边的孩子不解的问妈妈:“妈妈,你怎么流泪了?”妈妈说:“妈妈流的不是眼泪,流的是怀念,怀念的也不是小虎队,是妈妈逝去的青春。”优酷网上几十万人点击了《老男孩》这段视频,又会有多少人怀念起那段逝去的青春呢?美丽的往事不可追,但如若往事里的律动重燃心底,两个老男孩为曾经的梦想又使了一把力,即使终究归于淡淡的平静,他们却从聒噪的生活里找寻到了对生命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老男孩的意义,或许更多在于年轻的心。

而关于梦想,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因为年少的轻狂,于是有了梦想的遥不可及,追逐迈克尔杰克逊,追逐校花,似乎这是一个年龄段群体整体的追逐,只可惜60亿人出了一个杰克逊,还有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校花也是孤零零的只有一个,这就难怪歌词里感叹“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了,梦想有时可能的确只是一个“梦”想,但是,追逐梦想的过程却常常是感人至深的,我甚至认为比梦想本身更有意义,尤其是在两个饱经岁月沧桑的男人身上,敢于将儿时的梦想重新追赶,这需要勇气,更值得敬佩,影片最后,几个老太太举着“支持筷子组合”的标语牌子的时候,我觉得真好,他们甚至跨越了年代成了“中老年妇女的偶像”。生命的热情源于梦想,红尘有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有的开始,归根结底都因为一个梦,是他们曾经的梦帮他们找回了梦想路上渐行渐远的将要迷失的自己,也是他们曾经的梦感动了坐在电脑前品位青春,品味梦想的你我。一个故事再感人也有结束的时候,但我欣喜的是,一个故事之后,老男孩带着新的梦想投入生活,而我们,坚定了梦想,也坚定了追逐。

关于青春与梦想,关于追逐与放弃,这是一个不老的男孩对《老

老男孩——看后感 篇9

当《老男孩》那熟悉的旋律幽幽响起,我也和那电影中的包小白和一众评委老师一般,眼泪顺着眼角在不知不觉间悄然而下。奇怪的是,心中居然无悲无喜——就那么的睁着双眼仿若看着自己走过的一路一般,眼泪无声无息的静静的到来。当肖大宝不再当霸王老大,当肖大宝不再为了打击王小帅这个‚情敌‛而脱他的裤子,当王小帅抛弃了Michael Jackson,抛弃了他舞蹈着的青春的时候,伴随着他们,伴随着一路的风雨,我们也都成了老男孩,我们也不再年轻,也不再充满激情,不再充满热血,再也不如当年,年少轻狂了。

转眼之间,昔年的少年,已然成为了一个个大龄中年,肖大宝成为了婚庆主持,王小帅成了一个小小的理发师。Michael的去世,一个时代的终结却是让得两人已经逝去了的梦想再度复燃。但是物是人非事事休,青春已然不再,无论是谁,都只能在回忆中缅怀那一场场和心爱女孩相遇的场景和为之所做过的努力——和大多数少年一样,未见心爱女孩时仿若有千言万语要说,‚欲语还休,欲语还休,‛但是擦肩而过时,‚却道天凉好个秋‛,只顾左右而言他……没有勇气直接挑明。

‚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啊,到底我该如何表达?她会接受我吗?也许永远都不会跟她说出那句话,注定我要浪迹天

涯,怎么能有牵挂?‛校园时代的我们暗恋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告诉对方,也不知道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自己的表白,只能每天在忐忑相思中度过。我想,这种事情很多人都经历过。现在的我们算是长大了,也懂的多了,但却是永远失去了那一份纯真,那一份在早先金色年华中积淀下来的醇正芬芳——也永久失去了那一份年少轻狂。

想到自己,已经大三,马上进大四了,昔年刚进校时满眶的雄心壮志如今却已然被长久糜烂的生活生生泯灭不见,曾经的少年志在四方,如今的我拔剑四顾心茫然,仿若全世界只剩下麻木的我没了当年的热血。弹指一挥间,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青春在不经意间从指尖溜走,我们都集体告别了少年,我们在岁月的流逝中得到许多,但也都同时失去太多…….高中时,班主任老陈经常说如果我们不好好经常聚聚,以后一旦毕业,就没有任何机会把大家都集中到一起了。那时的我,还不怎么信,但是现在的我,却是完全信了。高中的同学都分布在全国,所有的109出来的兄弟们,要么在东,要么在西,要么在北,要么在南,一个个离我天大地远,除了有限的通话和短信联系之外,数年来不再有任何见面——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未来在哪里平凡,啊~谁给我答案?那时陪伴我的人呢?你们如今在何方?我曾经爱过的人啊,现在是什么模样?——兄弟们,你们几年来,过得可好?模样是否也变化了?当年发生在都匀二中的诸多故事你们是否还记得?转眼过去,多年时间,多

少离合悲欢,还有谁会如同当年高中军训那番志气高昂,意气风发,纵有万般无奈、千般痛苦也给我一脚狠狠踏在脚下而一往无前?

生活让得我很害怕别离,现实的残酷总是让得我不得不潜意识的自我沉沦一番。大学了,没有以前的锐气了,连我自己都感到郁闷。早就习惯随波逐流的我,一直就像一片秋天风中的落叶,风如何吹我便如何摆,根本不知道下一刻的我会身在何方,会在做着什么事情,仿佛少年时代的那些梦想根本就不存在一番,全然失去了目标,机械性的麻木不断腐蚀着我年轻稚嫩的心灵,让我越陷越深,沉醉在自己给自己构建的围城中,不可自拔。很多时候,想自己走出来,但却没有任何力量供我驱使,只能清醒一刻,沉醉多多。透过迷蒙的双眼抬头向前看去,前方的路,被一片灰蒙蒙的雾气笼罩着不知所踪,我的梦想在何处,我的路在哪里?一年多之后的我又将会在何去何从?哦,差点忘记了,一年多之后注定又是一个分离的季节,大学结识的兄弟们都得一个个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了。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啊,你在哪里?

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喜欢问自己,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不过,每次这样的问题一出现在脑海,它就会马上被我自己潜意识地强行压在心底而不去想,选择一种消极逃避的方式来免除内心对自我的鞭笞。当愿望没实现时,我痛苦过,踌躇过,自暴自弃

过,内心中对于理想的向往和期待化为泡影。所以也就一天天地沉沦,一天天混混沌沌浑浑噩噩的过着,青春不断的从指尖流逝,人生没了春天——我的春天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未知数,无解。遇到了《老男孩》,暮然回首,我才发觉,过去那个雄心壮志的叫做陈某人的少年虽然还是现在的陈某人,但是现在的陈某人却已然并非数年前的那个陈某人了。昔年的梦想随着不断的回头向后看,渐渐的浮现出来,可是逝去的青春,却是很难找回来了……兄弟们,你们当初的愿望实现了么…….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四季也在不断的交替着,老男孩的梦想和青春,还要继续下去——用一句电影《老男孩》结束语来说,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只要梦想还在,我们就不会老,因为梦想这东西它永远不会老。怀揣着自己美丽的梦想,纵然生活如同无情刻刀,但我也要告诉自己,我有过梦想!我要怀揣梦想的去生活,坚定不移的踏着岁月的步伐,稳健的前进!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用双手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绝对掌控的天地!

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我们努力创造,因为出身平凡,所以我们志在成功!

我非常的喜欢看《老男孩》这部电影,这一遍,已经是第六遍了,却还是意犹未尽,越看越是觉得有味道。当我颓唐丧气的时候,看一下《老男孩》,或者听一下《老男孩》,就会立刻获得

动力,继续奋斗下去。就像电影给我们的一些启示一样,我们的确不能让遗憾随着我们变老,我们要好好奋斗,不能让梦想之花还未绽放就早早的枯萎了,最后只能来一句,‚我(曾经)有过梦想…….‛……

很喜欢影片结尾的时候,校花打着绣满花儿的雨伞迈着莲步轻移向前,背后却是传来肖大宝的歌声,‚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你站在小村旁……‛而校花只是若有所失的回头看了看,那一刻的时间,就此定格…….感谢《老男孩》,让我依稀看清楚了当年的我少年时的模样,让我明白,‚怀揣梦想的生活永远是最美好的,不要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坚持才是最后的‘赢家’‛。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急道别……‛

对于《老男孩》,我们看的不是电影,看的是人生;我们听的不是歌曲,我们听的是淡淡的惆怅寂寞——获得的,是一份对人生沉甸甸的感悟和认知。

我们是老男孩了么……我们真的是老男孩了。

2012.5.18于西南交大宿舍

陈某

PS: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Classicalissomethingnotfade,butgrowmorepreciouswithtimepassby,soisdream。

Dreams are like classics, never fade, but grow more precious。

夢というものと経典と同じ時間で、永遠に色褪せ、かえって貴重な。

————电影·《老男孩》

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衷心祝福你,我善良的姑娘————

从少年变成老男孩 篇10

去年,《老男孩》在一片赞美声中狠狠地火了一把,连带那首同名歌曲。

没有觉得电影中的章鱼舞月光步有多搞笑,也不觉得为自己的舞蹈寻一个礼堂是多么理想主义的情节,甚至对声称音乐是梦想但却虐待着吉他的肖大宝也耿耿于怀。

但和很多人一样,当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的肖大宝和王小帅一次次地揭开的我们的那块伤疤:纵然有那么梦想,如果它如纸片单薄,在最后也只能给现实这块铁壁糊墙。心里的某根生锈的弦被扯动了一下,发

出那浑浊的颤音。

在后来的半年多时间里,不知重音是在“老”还是“男孩”的“老男孩”便成为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代名词,频繁见诸报端。史上最多才多艺的中锋又有一套养生之道的奥尼尔是游弋在波士顿的老男孩,被定义为“穿着背带裤不羁地演唱《爱之初体验》”的张震岳是过了而立之年的“老男孩”,连一大群重新开始玩起了弹弓的70后也被冠以老男孩的名号。又要扯出那句话来为自己的可能是错误的解释做挡箭牌—— 一千个人心

中有一千个老男孩。个人心中的老男孩是韩寒和郭敬明。

2000年,韩寒和郭敬明,作为80后作家中的双子星初现光亮。

2010年,韩寒有了女儿荣升为父亲,郭敬明的十年纪念作品上市,各自为过去的十年画上了一条分隔

线。

2011年,下一个十年开启,怀揣着一份私心为他们俩写下这样一份总结。

韩寒:从林雨翔长成韩寒

看的关于韩寒的第一本书是《三重门》。四年级时第一次在朋友的书架上收获一本《三重门》的盗版书。粗糙的印刷质量丝毫不能遮盖那时韩寒的青葱模样,这点从我邻座的女生从一堆书里抽出身来推推眼镜对我说“这人长得还不错”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她说这话的认真程度丝毫不亚于十一年《对话》节目中黄思路说“我觉得他笑的时候特别好看”。

对,长得不错是我对韩寒的第一印象,所有的年少轻狂依附在一个好皮囊身上反倒显得顺理成章,偏爱到连沙子揉进眼睛也错以为是钻石。

2000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的第二年,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的第二年,引发社会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的第二年,他带着小说《三重门》归来,畅销200多万册,成为中国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2001年,人们居心叵测地写好当代仲永之伤的剧本等着他来演绎,但当年的散文集《零下一度》畅销110多万册,成为2001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

2002年,选择北上的他在北京这个大都会里写出了小说《像少年啦飞驰》,延续了他站在失望和迷惘背后调侃生活和社会的风格,一如书中出现的大量汽车术语,韩寒在人们的质疑声中转变为一个赛车手,脚踩油门,呼啸而去,追寻他的自由与快意。

2003年的依旧充满着调侃与批判的《通稿2003》,2004年以第一人称叙事并代入了强烈的个中冷暖的《长安乱》,2005年记录了关于赛车生活的零碎感想的《就这么漂来漂去》……每年一本的速度提醒着那些当初批判嘲讽挖苦他的人们:他还活着,并且过得不错。

如果故事到此画上句点,那韩寒永远只是那个因新概念而成名,被人们贴上“叛逆”标签的“林雨翔”。2005年9月,韩寒开通博客,开始了在后来给他带来巨大关注量的博客写作,依托了当时普及率正处于上升阶段的网络平台,完成了他的完美转型。

2006年,韩寒与白烨之间的那场新浪笔仗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现在的韩寒。当初那位对社会很多方面不满又不愿受体制招安的少年再度爆发了他的小宇宙,在新浪媒体的煽风点火下,三个月的骂战将“话糙理不糙”的韩式语言磨练成精。韩寒带点自信又带点自负、幽默辛辣的形象也开始确立,与之伴随的是无数原本想落井下石的精英人士反倒自己变成垫脚石。

在韩寒的博文中,关于时事的占了一半。而此时的中国,社会公共舆论空间相比几年前已经变得更大,韩寒言论的独特性逐渐丧失,更何况,拒绝当市长的他又改变不了什么。

但即使是这样,大家还是乐意看到韩寒说说话,发生了什么事,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去看媒体评论,而是想知道韩寒说了什么。一旦韩寒发声了,哪怕只是一句话,在几分钟内便被转载至各大网站。

与其说人们赞同韩寒的观点,还不如说欣赏韩寒的作风,说出了那些他们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昔日以韩寒作为反面教材的家长们更要感谢韩寒,是他让这群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孩子关注这个世界,明白比自己的学业更让人产生压力的是节节攀升的房价,懂得比爱情更加苦涩的是讨工薪未果的心情。

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小孩,韩寒作为一个公民行使着他的言论自由权,同时也利用他公众人物这个身份让他的言论更有影响力。这样的韩寒,即使喊着“我不是旗手”也难免被贴上“中国公民”的标签,特别是在这个急于树立榜样的社会。

如果故事续写到这,你又觉得如何呢?

对于这样一个出过书唱过歌赛过车拿了不少奖貌似什么都不缺的韩寒,是否应该保持仰望的姿势,看着他在人们期望着的道路上光芒四射地前进着?

曾在韩寒的一段关于“哪怕卖血也不会让我的女人去给别人打工”的评论中看到有人质疑:韩寒这么有钱,哪轮到他卖血?

在韩寒没办《独唱团》之前,这个质疑或许是成立的。

2009年,在韩寒为文字工作者谋福音的初衷下,办《独唱团》这个梦开始编织。梦的主要编织者的身份让韩寒收敛起他的张扬个性,不得不为团队精打细算以养活大家。

“于是,2009年作为赛车手的韩寒频繁参赛,赚来奖金和年薪共120万元。韩寒在博客里透露,《独唱团》每个月的运营投入需10万多元。赛车收入全部砸进去,仍有亏空。而后,他又在博客里表示,为了给杂志预留足够的运营资金,他以个人名义接受了商业活动。”——而在这之前,韩寒在博客的附注里明确表示过不想接受商业活动。

“有细心的网友甚至发现,韩寒在2010年1月前后的至少五六个公开场合的外套居然没有变过。„也许是办杂志把韩寒搞穷了。‟网友们猜测。”——但运营杂志上的拮据没有改变韩寒对稿费的慷慨大方,给出的是高出国内其他杂志几倍到几十倍的稿费。

有韩寒这块金字招牌的《独唱团》不负众望,在许多地区上市当天便告罄。好不容易有了新的营运资金以及更为成熟的理念,《独唱团》第二辑在公众的期盼下还是不幸夭折,随后韩寒发出了正式申明,一句“因为此事既无关死亡,也无关永别,而冬至花败,春暖花开,都是生活常态,所以并无需惋惜。后会有期”令人唏嘘不已。

十一年前《三重门》的后记中,他写道:我是金子,我要发光的。

两年前,《他的国》的结局是:你会发光,应该飞在我前面。

几个月前,《独唱团》的停刊说明即使才华如金子般闪亮,心如金子般赤诚,这样的价值还是抵挡不了现实将其贬值。

不办《独唱团》的韩寒倒节省了一笔开支,靠着赛车和图书再版也能如他当初所承诺的那样养活自己的家庭,还有了自己的女儿。作为父亲的韩寒,在不久前接受的某杂志的专访中,目前主要以家庭为中心旋转的韩寒,锋芒收敛了不少,提起女儿,语气中满是宠溺与温存。于是,期待着他不停放箭的人忍不住要惊呼:“当初那个林雨翔去哪儿了?”

如果书能续写下去,林雨翔毕业了,走上社会,面临着各种压力:房价、油价、柴米油盐以及小孩。此时的他,还能保持着那时的狂傲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我们不能要求韩寒拼死拼活地把《独唱团》办下去,因为他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我们也不能因为个人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而要求韩寒一直保持犀利,因为弹簧被拉紧的时间长了也会松动更何况是快步入30岁的韩寒。

郭敬明:从傅小司长成郭敬明

“他们看见你面前荣光,没看见你后背泼墨;他们看见你的收成,没看见你的匍匐;他们看见掌声,没看见耳光;他们看见你此刻锦衣玉食,没看见你曾经捉襟见肘;他们看见年少轻狂,没看见沮丧绝望;他们看见恨,没看见爱;他们看见你的庆典,没看见你的祭别;他们看见白昼,没看见黑夜。但你永远看得见自己。”——在2010年郭敬明生日时,他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同年,出道十周年作品《临界•爵迹》上市。在去年的一个访谈中,曾自嘲“被装修工人误认为初中生”的他西装革履地坐在演播室明晃晃的大灯下,语速极快,思考问题时始终保持着敏锐与冷静,细微的情绪波动只在谈及韩寒、抄袭和公司运作时产生。虽然此时的他已经27岁,但是与很多同龄人相比较,这依旧是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与老练。

当街头巷尾的人们还在议论着他的抄袭案、文风甚至是跟韩寒理不清的关系时,十年前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胎而出的他已经蜕变为一个贩卖文化的商人。如果商人的标准单纯以金钱来衡量,前面的定语还可以加上“优秀”二字。

声称40岁时要出版一本自传的郭敬明,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已经为这本自传攒好了大量素材,随便拿一点拼凑起来都是令人称奇的经历。

2000年底,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将要上高二的郭敬明送去一篇叫《剧本》的作文。一月后,他收到去上海参加决赛的通知。由于那时新概念树立的典范是韩寒,参赛者都在追求思想深度,以华丽文风见长的郭敬明虽然靠《假如明天没有太阳》拿了一等奖,但与其他获奖作者相比,他并不显眼。隔年,他又参加了第四届“新概念”,再次获得一等奖。

2002年,郭敬明的一篇散文《我上高二了》被时任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的时祥选编进《2001年中学生最佳散文》。那时,春风文艺希望开拓青春市场,编辑时祥选向几个入选“最佳散文”的中学生发出约稿通知。上高三的郭敬明回复很快:“我现在依然在写文章,也在出书。可能在毕业的时候会有书稿写完。希望我们可以合作。”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郭敬明不仅在信里表达了对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喜爱和信任,还认真附上了作文获奖简历。更重要的是,当时他是唯一回复春风文艺出版社的作者,其他中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与这次机会擦身而过。郭敬明文中提及的书稿就是他在备战高考中由于一个午间的小憩而产生灵感的《幻城》。高考结束后,郭敬明把一万字的《幻城》投给了《萌芽》。《萌芽》10月号刊出了这篇小说。在《萌芽》网站当月所做的民意调查中,《幻城》以672票荣膺最佳。时祥选说:“论坛上年轻读者谈论的非常热烈,有些人用夸张的网络语言形容自己„泪洒十四行‟。”

2002年他唯一的遗憾就是:在当年的高考中,用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的他因比赛分散了太多的注意力而没有摘取到自己想要的那颗星星,进了当时的第二志愿——上海大学。

之后,春风文艺出版社以每年出一部分学业补助的条件换得了郭敬明大学四年期间所有作品的长篇首发权。《幻城》、《爱与痛的边沿》、《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刻下来的幸福时光》……每三个月结算一次的版权使郭敬明当时最大的爱好变为划卡,卡面上不断提升的数字增加了他的自信,使他开始融入上海的生活。

在刚开始的合作中,对于成名的渴望使郭敬明十分主动,在很多作者只是把稿子交给编辑然后就不过问的行业现象下,他已经开始询问能否找人为他设计封面,能否为他的签售活动配一个造型设计师。

可惜出版社并没有特别留意到这一点,在郭敬明试图努力建立个人形象时,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将书卖个好价钱而没有考虑到作者形象的重要性。

2003年,媒体爆出郭敬明涉嫌抄袭庄羽的小说《圈里圈外》。当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庄羽告郭敬明抄袭一案。

只身在上海闯荡的郭敬明没有专门的营销团队,出版社对案件也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最终,法院判定庄羽胜,郭敬明同意赔偿但拒绝道歉。

庄羽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圈里圈外》大卖一把,而郭敬明的形象越来越被妖魔化。

多事之秋,郭敬明的情绪接近崩溃,性情变得古怪且敏感,但他不会去反抗也不会去诋毁什么人,最后只是选择离开了春风文艺出版社。闻风而动的出版社成群集结在郭敬明的小工作室门口,用来填签约费的空白的支票一张张摆在桌子上。郭敬明最后选择了长江文艺出版社。时任副总裁的黎波(被戏称为“能将草纸卖上畅销书榜”的中国出版业奇人)扬言“要把郭敬明包装成一个偶像”,请王蒙作为郭敬明进作协的介绍人,成立慈善基金……在黎波的商业营销下,《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再次成为畅销书,旗下公司运作的《最小说》占据青春市场三成份额。

不管你喜不喜欢郭敬明,你不能否认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在打酱油回来手里还捧着本《最小说》看得津津有味,也不能否认你曾在一家家大张旗鼓宣传着“《小时代》到货”的书店顺利地被他旗下公司的一摞摞畅销书给绊倒。

连郭敬明公司的员工都不解“四总的书为什么这么好卖,明明韩寒比他写得好”,有人更是吐槽:“你可以把原因归结到他的煽情上,但我觉得这样不中肯,世上煽情的作家那么多,怎么就让他煽动成功了呢?有人称他为中国新世代琼瑶,我依然觉得不中肯,他比琼瑶更好卖。”从预热宣传、品牌打造、读者群定位、杂志延伸,郭敬明旗下公司的营销模式简直就是大学市场营销课程的最佳教材。

而接下去的几年,正是由于这个郭敬明引以为傲的营销模式,使从抄袭案起开始质疑他的阵营又扩大了一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最小说》的纸越变越薄,文越写越糙,书越变越贵,广告也越变越多。在博客上放的为了博取眼球的私人照片无一不是穿着带LOGO的衣服躺在高级沙发上,写着“坐在豪华房车里,再也想不起几年前买一瓶五块钱的可乐坐在星巴克前面的日子”和“随便拿出一张卡就能刷一张宝马,再也想不起为了买一张喜欢的CD省吃俭用的日子”。

一个曾将郭敬明书上的语句摘录满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的女生在博客上写道:“所以在我喜欢你的那些时候,我没有想到我有一天会忍无可忍来骂你。包括一起推翻过去的我自己。一个作家能让这么多读者开始嫌弃了,真的,我觉得你越来越成功了。我越来越看不清你。”

我越来越看不清你。

当初以傅小司为自身原型写下《夏至未至》的家境富裕但低调、沉默、干净外加点自闭的是你,现在在《小时代》中以一群崇尚名牌的男男女女塑造一个看似浮华实则空洞的大都市的也是你。即使你坚持自己写作的初衷未变。

当初已经小有名气但在签售时仍会担心会不会有人来的是你,现在在作文教室对着怀抱希望投稿进去的孩子们恶意辱骂,死命批判的也是你。即使你本无恶心,只是处于娱乐的目的。

当初为了让朋友有一个好的发表作品的平台而只身承担起养活一个团队的责任的是你,现在因意见不和便用刻薄的言语教训他们,逼得他们出走后还要封杀他们的也是你。即使你曾经抽到那张签,被僧人劝诫过:不要对下属太好。

当初看完每一张关于《幻城》的读者反馈表因为一句话而难过半天的是你,现在面对汹涌而来的恶评却不愿从中听取声音做出改变的是你。即使你将这种麻木解释为你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但当听到你说:“刚去时,全班就我一个外地人,老师上课讲上海话,我后来专门学了上海话,才能听懂;同学都是本地人,比我有钱,他们聊的话题我从来没听过,玩的掌上电脑游戏机,在自贡,根本不会有。”一切都可以解释了,那些诋毁过你的人都变成你的动力,你想出人头地想完成你的上海梦的愿望太过强烈以至于不惜留下需要用一生去清洗的污点,你变得只有你自己能看清。

再见,少年。你好,老男孩

在媒体上,韩寒和郭敬明这两个名字必然联系在一起,同样从新概念走出,同样经历了从作家到商人这条成长模式,同样遭受过无数非议,同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只要出现就有人为他们买单。

更有人恶搞一部《上海绝恋》,两人的明争暗斗在其笔下俨然一幕传统上海小夫妻吵架的场景。但是,当事人似乎不买账。

韩寒称看不起郭敬明的价值观:“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分对错,但是分贵贱,他灌输的价值观是很贱的价值观”。

郭敬明则反击道:“韩寒就全对吗?我不认识他。”

新概念十周年的活动现场,两个人难得凑在了一起。韩寒说了一句“久仰”,郭敬明上前与之握了手。两个人相隔不到1米坐着,礼貌地对视,客套地寒暄,即使平时对彼此说的狠话,放的暗箭都被掩盖在庞大的盛典的红绒布下,即使没有太多的互动,台下的长炮短枪也为这两个人贡献了不少闪光灯,因为单单这两个人坐在一起的场面就是个话题。

对于看着他们的书长大的人而言,冷眼旁观这一庆典,剥去炒作的浮华外壳,用心看到的东西必然更多——他的十年,他的十年,自己的十年,熟悉的场景一幕幕上演。

十年前的韩寒,留着标志着他的桀骜不驯的长发,在CCTV那场鸿门宴上,在人们对于失足少年的惋惜前,肆意挥洒着他的叛逆与狂傲,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林雨翔。

十年前的郭敬明,一头枯燥的黄发,穿着单薄的白衬衫,同很多人喜欢聊八卦打电玩喝可乐,有着作为学生的喜怒哀乐,用他的笔让夏天和香樟成为很多人关于校园的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十年前的自己,某个夜晚,翻来覆去后还是睡不着,便从枕头底下抽出《三重门》,打着手电,想看看林雨翔最后是不是跟SUSAN在一起,大圆满的结局在心里比隔天的数学考试更加重要。

一眨眼,十年过去了。

十年后的他们是否还是自己当初喜欢的样子呢?十年后的自己是否长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呢?

就像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变化,懦弱地选择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部分那样,我们也有点害怕,在回头看看过去的自己的时候。

书橱最上面一层被翻到起了毛边的《三重门》和《幻城》静静地并排站着,上面积的那层灰说得文艺点都是光阴啊。

书橱最底下一层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的《独唱团》和《最小说》看了一遍就合上了,因为惯性而买下的书终究不比学习和工作更重要。

心里的那个小男孩,你追着他跑过无数条小巷,跑了十年。在一个拐角,你准备停下来歇歇,他转过身来,朝你眨眨眼睛便消失在一片钢筋水泥中。

再也回不去了吗?

上一篇:河北中考满分作文:这次我没有被忽略下一篇:人教版语文培智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