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思大讨论反思材料

2024-09-17

大反思大讨论反思材料(精选10篇)

大反思大讨论反思材料 篇1

技术组“大反思、大讨论、大培训”

汇报材料

近期,我集团公司连续发生了几起伤亡事故,使的煤矿安全生产出现了十分严峻的局面。面对当前的不稳定形势,我作为通风工区一名技术人员,从自己的工作入手仔细的进行了反思:

一、工作和各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工作方面:一是工作盲目,没有标准、目标,缺乏认真工作作风。工作上一直还处在领导安排什么完成什么,满足于草草了事,在每次省局检查中到暴露出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二是深入现场不够,一直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陈部长把“一通三防”地面资料准备好就可以了,对井下现场了解不够,在制定措施时,有些措施不能在现场做到切实可行。

个人方面:一是好人主义思想严重,个人原则性不强;总是顾及情面,撕不开面子,有时看组员表现不错或是个人关系较好,在处理他们存在问题的时候就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没有真正的帮助他们改正,从而直接从容了他们的错误,使得技术组有些工作失去了目标,失去了标准。二是超前意识差,没有提前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意识,最后把简单工作变成了比较紧要的工作,导致工作出现了许多漏洞。

二、今后工作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一)要严以律己,强化监督,作为一名技术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二)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识,加强井下现场管理的学习,作为通风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手勤、腿勤、嘴勤,要有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平时还需要继续加强业务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工人师傅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把提高工作能力,强化责任作为重点,将技术组工作明确分工,使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工作重点,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不断把各自的工作做精、做细,使在今后检查中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正真做到按规章制度办事,不断地提高各自的工作能力。

总之,从现在开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工作存在不足和差距,在的工作中严肃对待,积极改进,力争在今后工作上有更大的进步。

大反思大讨论反思材料 篇2

比赛结束, 当我公布完获胜方的一刹那, 我发现任玉欣变了脸, 拳头雨点般砸向同桌刘梦雨, 她在责怪刘梦雨在比赛中没有发挥好, 致使两人没得到奖章。

看到这一幕, 我怒气冲冲地对她说:“任玉欣, 你这是做什么?输了就是输了, 你为什么打同桌?比赛输了, 有没有你的原因, 刚才你俩认真准备了吗?你要为你的行为道歉!”

你看她, 撅着嘴, 瞪着眼, 不服气地望着我, 脸上清清楚楚地刻着一句话:“我没错, 我凭什么道歉!”

见她无动于衷, 不知悔改, 我非常失望。考虑到不能耽误其他学生上课, 我最后严厉地警告了她一句:“我非常生气!下课后你给刘梦雨写一份道歉信!”只听她嘟囔了一句, 不知道说了什么。

下午, 苏一诺拿来任玉欣的道歉信让我看, 只见上面潦潦草草写了两行字:“我同桌简直太笨了!我教训她是为了让她长记性!”这时苏一诺悄悄对我说:“老师, 上午你说你非常生气的时候, 任玉欣说她还非常生气呢。”这个任玉欣简直太任性了, 我肚子里气鼓鼓的!但是理智告诉我生气解决不了问题, 我知道此时找她肯定也没有什么效果, 何况刘梦雨生病请假了, 还是缓缓再处理吧。

不过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春风化雨地告诉她与人为善?如何润物无声地让她处理好同桌关系?如何让她俩握手言和?但一直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几天后, 我一进教室, 发现刘梦雨回来了, 任玉欣眼圈红红的, 像是哭过。我问什么原因,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刘梦雨刚来, 任玉欣就打她。我更加奇怪了:“任玉欣打刘梦雨, 哭的应该是刘梦雨啊, 任玉欣怎么还哭了呢?”不问还好, 一问, 任玉欣旁若无人地大哭起来, 一边哭还一边跺脚拍桌子。

见她哭得这么伤心, 我知道她心里一定有委屈, 但她哭得这么起劲, 现在解决问题也不是时候, 于是我决定先上课。几分钟后, 她渐渐平静下来。下课后, 我把她叫到外面谈心, 关心地问她为什么哭?她委屈地说:“同学们都怪我, 说是我把刘梦雨打回家的, 还让我背着书包回家。”

“那你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吗?”我接着问。

她解释说:“我只是轻轻地打了她一下。”

“即便轻轻地打她, 你有没有想过刘梦雨的感受?何况, 你打她的时候, 我看得清清楚楚。”我一字一顿地说。

她不再说话。

“同学们责怪你的时候, 你非常难受, 同样地, 你说刘梦雨笨的时候, 她也会难过啊, 是不是?”我一边拍着她的肩膀一边说。

她点点头。

见她情绪缓和, 我拍拍她的肩膀, 轻轻地说:“你回去好好反思一下, 想想事情的前前后后, 找找自身的原因, 还可以说说你的委屈。让刘梦雨也写一个, 写完后交给我。好吗?”

她点点头, 走了。

中午, 她俩乐颠颠地拿着反思来找我。我疑惑地拿过她俩写的反思看起来。

任玉欣写道:

前几天, 我与同桌闹了点矛盾, 那确实是我不好, 我不该打她, 是我太任性了。我要真诚地向同桌说一声“对不起”。这件事过后, 我一直非常惭愧、后悔, 好想跟她说声对不起, 可她一直没来上学。我心中的苦闷和后悔又有谁知道呢?

今天她来上学了, 所有的同学都指责我, 说是我把她打回家的。虽然我想对她说对不起, 可是看到同学们用那样的眼光看着我, 我实在说不出口。我打刘梦雨是为了让她学习上进步更快一点, 不过我现在知道我这样做不对。

刘梦雨, 真对不起, 请你原谅我吧, 对———不——起!!!

最后的“对不起”三个字中间加了破折号, 而且还连续用了三个感叹号, 足可以看出这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抬头表扬她:“反思写得很深刻嘛。”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刘梦雨写得比较简单:

老师, 请你原谅任玉欣吧, 她知道错了, 我相信她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我们现在和好如初了!

“反思写得都非常真诚, 值得表扬。”表扬过后我笑着问, “你们和好了吗?”

她俩特意来了一个拥抱, 绽开笑脸向我证明她们和好如初。和她俩商量是否在班上读读自己写的反思, 她俩点头应了下来。

大反思大讨论反思材料 篇3

关键词:夏令营中的较量;社会大讨论;媒介行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

《读者》是推动中国期刊历史进步的名刊之一。师永刚所著的《读者传奇》曾附录了《读者》创办人胡亚权推选的“《读者》创刊2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篇文章”,其中就有《夏令营中的较量》(以下简称《较量》)。与其他9篇美文不同的是,《较量》于1993年底曾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下一代教育问题大讨论,这是继1980年代“人生意义讨论”后的第二个由期刊刊文引发的社会大讨论,对推动中国素质教育改革有重大意义。《人民日报》曾刊发评论:《较量》大讨论“引申出今日已被普遍接受的素质教育,并被确立为国家规范化的教育思想之一”[1]。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发布。因此,《较量》及其相关讨论是中国期刊史、教育史乃至文化史上较有影响的事件,值得历史地梳理和研究。

笔者查阅已有研究文献和相关史料发现,在对《较量》的传播过程中,各大报刊媒体的大众传播与社会人际传播空前联合,在期刊史上具有典型意义。首先,在“成文—发表—传播”的大众传播阶段,《读者》转载所产生的传播效果至为关键。《中国教育报》记者张春铭指出,“讨论的载体,源于《读者》”[2]。《黄金时代》负责首发文章的编辑陈锐军将《读者》的转载比作“核炸弹爆炸”,产生了如核裂变一样连锁式的反应。以《较量》为标志,“夏令营战役”正式打响。[3]《读者》既不是首发期刊,也不是第一个转载的期刊,为什么讨论的载体是源于它呢?解答这个问题或能对期刊的传播效果有所认识。其次,在大讨论阶段,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行。张春铭将这个阶段《较量》所引起的反响分为社会媒体反响和教育界反响,陈锐军对这两种反响分别作了记述。那么以《中国教育报》为首的社会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主体,他们的行为与教育界的传播行为有什么联系呢?这是研究《较量》事件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联合行动的核心所在。1990年代,石中英[4]曾从教育学视角分析了《较量》及其讨论的时代意义,本文则拟从期刊媒介传播的视角对《较量》大讨论的时代价值作出考量,以供学界参考。

一、讨论载体源于《读者》的必然性

1992年8月,全国少工委、宋庆龄基金会与日本合作的 “中日儿童联合探险夏令营”在内蒙古大草原举办。《少年儿童研究》副主编孙云晓对夏令营进行跟踪采访,先后写出并发表系列报告文学作品《微笑的挑战者》《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中日儿童探险夏令营的启示录》《隐患》。1993年3月,应《黄金时代》编辑陈锐军邀请,孙云晓将《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中日儿童探险夏令营的启示录》压缩为3 000字左右,以《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为题发表于1993年7月的《黄金时代》。随后,《东西南北》1993年第10期全文转载此文,将标题改为《中国孩子在世界上有竞争力吗?》。据陈锐军回忆,从1993年7月—11月,《黄金时代》编辑部仅零星收到些许读者来信,但“都不成大气候”[3]。直到1993年第11期的《读者》以《夏令营中的较量》为题转载了《黄金时代》文,以《中国教育报》为首的各大媒体几天内迅速转载并组织专题讨论,大讨论才正式拉开序幕。

为什么讨论的载体是源于《读者》,而不是源于首发期刊《黄金时代》,也不是源于同为文摘类期刊并更早转载的《东西南北》呢?笔者参考1993年时间背景,对比《读者》与《黄金时代》和《东西南北》发现,源于《读者》是必然的。

1.《读者》将标题改为《夏令营中的较量》别出心裁

《黄金时代》发表时用的题名为《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东西南北》转载时改为《中国孩子在世界上有竞争力吗?》,《读者》转载时题名设计为《夏令营中的较量》。从三者比较可发现,《读者》所用标题定性准确,客观冷静地点明了文章主题,“较量”一词蕴含的意义丰富,与文章所围绕的论点——有差异的教育方式——契合,但又没有表述立场与观点,相比《黄金时代》《东西南北》所用的疑问式标题,少了潜在的预设,多了平和的沉思。陈锐军称赞《读者》改的标题“别出心裁”[3]。在《读者》之后,几乎所有公开发表的文章提到《较量》时也都采用了《夏令营中的较量》这一标题。

2.《读者》的传播范围更广

《较量》一文写的是少儿夏令营,反映的是基础教育问题,核心受众应是广大少年儿童家长与教育界人士。《黄金时代》曾进行一次大型问卷调查,根据3万份答卷将读者定位确定为文化程度为高中、追求上进、18~25岁的青年[5],以广东为腹地的南方青年占主体。由此可见,《黄金时代》的读者群不完全包含《较量》的核心受众,在受众的地域广泛度上也有局限。相反,《读者》的受众涵盖男女老少各领域各阶层,所覆盖的范围超出了《较量》的核心受众。不仅如此,《读者》的发行量还远大于《黄金时代》和《东西南北》的发行量。据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统计资料》公布的期刊发行量,1993年《黄金时代》平均每期发行量为47.8万册,《东西南北》平均每期发行量为34.8万册,而《读者》平均每期发行量高达345.4万册,位居全国期刊第三名,1994年跃居全国第一位。发行量更大意味着所覆盖的读者人数更多,再加上受众覆盖全面这一优势,《读者》的转载必然会将《较量》传播得更广、更远。

3.《读者》的品牌影响力更大

《黄金时代》作为青年类期刊,其鼎盛时期在1980年代,进入1990年代后,青年期刊即“不可遏制地跌出了主流媒体的行列”[6]。而在文摘类期刊中,《读者》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在经历更名事件后其影响力也未见减小,其前身《读者文+摘》上有不少作品在被中央电视台传播后,其影响更迅速扩大。例如,1990年众口皆碑的电视剧《渴望》,其剧本素材就来自该刊1987年第12期刊登的《母亲的情怀》。另外,发表于1992年第12期的《向中国人脱帽》被演绎成电视小品,主持人倪萍还手持当期杂志激动地阐发其爱国主义主题。张伯海曾这样评价《读者》:“它保持住自己的品位,却不曲高和寡,使上百万读者倾心于它;它对世俗趣味绝不曲意逢迎,但并未因此遭受冷落,发行量始终坚挺。它诚心诚意地熏陶了读者,被熏陶的读者诚心诚意地支撑了它的存在。它在提高读者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因为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把它推向不进则退的义无反顾的境地。”[7]

正是因为《读者》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庞大的发行量与良好的口碑,《较量》才被中央领导层关注,“一位主管教育的中央领导同志在《读者》上看到了《夏令营中的较量》,即指示教育部门的同志,这样的好文章应该多登”[3]。

二、媒体界的大众传播与教育界的人际传播有效结合,共筑大讨论格局

《读者》转载《较量》之后,媒界与教育界立即展开传播,作为反应最为热烈的两个领域,二者的行为有什么联系呢?笔者通过分析几个重要传播节点发现,在教育界人际传播加入后,与媒体的大众传播一起,将《较量》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了。

1.教育界“意见领袖”反作用于大众媒体,使《较量》传播深入专业层面

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在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力》中指出,大众传播产生效果通常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发生作用,其中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中央主管教育的领导同志看到《读者》上转载的《较量》后,指示教育部门多刊登此类文章,《中国教育报》随即在1993年11月25日于头版头条的位置转载《较量》,并配以总编辑余家庆的短评《心中沉甸甸的问号》,提出怎样培养和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的问题[8]。1993年11月27日,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较量》发表谈话并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抓住这个契机,在师生中开展一下讨论,‘《夏令营中的较量》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的教育应当怎样迎接《较量》?”[9]紧接着11月29日,《中国教育报》遂以“《夏令营中的较量》引起的思考”为论题,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开展有关“怎样培养和关心我们的下一代”的征文活动。在这两次传播中,中央主管教育的领导同志和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凭借自己在教育界的社会地位,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由于《中国教育报》具有国家教育部机关报这一特殊身份,这些“意见领袖”的传播反作用于大众传播,经过“大众媒体—教育界意见领袖—教育界大众媒体—受众”的传播路径,使《较量》传播最后深入至教育领域。

2.媒界组织讨论与教育界参与讨论两种传播方式紧密结合,使《较量》普及全社会

《中国教育报》在转载《较量》之后,教育界迅速参与,各大媒体的转播接踵而至且力度极大,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较量》大讨论局面的形成。

首先,就整体来说,教育界在媒界舆论引导的基础上进行人际传播,在群众中普及《较量》。一方面,媒体发表评论,组织专题讨论,通过议程设置始终把握话题走向,告诉受众应该围绕《较量》讨论什么。《中国教育报》征文之余在1994年1月8日与全国少工委一起,邀请北京部分关心少儿健康成长的人士,就《较量》引起的广泛社会反响举行了座谈会,呼吁就此开展一次全民大讨论。[10]1994年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深思》,1月28日发表《黄金时代缺少了什么》,2月8日又发表了《给孩子们留些什么?》。1994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隆重推出《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以此为开篇开展“给孩子们留些什么”大讨论,并召开名为“怎样教育孩子做人”的座谈会。1994年1月10日,《羊城晚报》头版头条发表《乌兰察布探险,一个沉重之“?”》,第七版转载《夏令营中的较量》,并设专栏讨论《未来忧思——我们的孩子缺了什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国妇女报》《蜀报》《半月谈》等报刊也纷纷转载《较量》或发表评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较量》,中央电视台更制作播出四集专题片《学会生存》。据《中国青年报》统计,约有80家媒体转载、报道与《较量》相关事件[11]。另一方面,在媒体专业性、权威性的影响下,各地各级学校师生和教育理论研究者踊跃参与讨论。在《中国教育报》转载的第二天(1993年11月26日),清华附中原校长杨津光便让人把文章打印出来发给所有学生,请家长读后回执。北京22中原校长成春希将《较量》和《心中沉甸甸的问号》打印1 400份发给全校师生,人手一份,要求利用班队会围绕“意志磨练该从何做起?”“假如你参加夏令营,你会怎样做?”等问题进行广泛讨论。[12]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系党总支组织学生参与《中国教育报》的征文活动。[3]杭州市天长小学还专门召开“为了新世纪强大的祖国”首届德育研讨会,浙江省和杭州市教育界和新闻界的有关人士应邀参加。而早在《中国教育报》转载《较量》后,天长小学便已经开展了一个多月的大讨论。[13]

其次,就传播手段来看,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借用、相互融合。《较量》大讨论中媒体跟进传播的内容多来源于读者来信。《中国教育报》开展征文后,“短短四个月,编辑部就收到上千篇讨论稿”[14],其中有范基公的《呼唤教育的战斗力》,殷志民的《不妨“将孩子推开”》,吕恢文的《点滴积累重在行为——我的家教观》,范光海的《要教会孩子做家务》,以及辛立洲的《日本野外文化教育与〈较量〉》等。《人民日报》召开座谈会后,陆续刊出会上专家和领导人的发言。上海《青年报》发表了时任国家教委专职委员、党组成员林炎志的文章《战胜历史的报复性格》。对于媒体而言,读者来信是在大众传播中引入人际传播,从而帮助媒体获得大众传播的其他信息与反馈,弥补大众传播间接、弱个性化、无法即时反馈的弱点。而对于讨论参与者而言,他们通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与更多人进行交流,借用大众传播规模大、公开化的特点优化了人际传播效果。

在媒体界和教育界的共同作用下,《较量》的传播由讨论具体事实到讨论教育思想,由分析问题原因到采取务实对策,由教育局呼吁到社会各界联合行动。1994年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时任全国老龄委主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王照华,在发言的最后一部分“努力提高中国孩子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中,专门谈到了《较量》。同年在四川乐山召开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研讨会”,其中心议题亦围绕《较量》而展开。之后,一系列少儿素质挑战项目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三、《较量》大讨论中媒体行为的时代意义

陈锐军认为,“一篇文章能够引发这么大的一场讨论;一场讨论又能够改变整个国家的教育思路,这不能不说是只有1990年代的中国才会出现的奇迹”[3]。从教育的视角看,他认为:“《夏令营中的较量》引起的大讨论,在于它拨动了一根弦,当时大家对中国的教育,都有一种感觉,觉得有问题,但是找不到突破口,潜在地积聚了很多能量。正好《夏令营中的较量》给了大家一个爆发的突破口。”而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这篇稿子融合了对教育欠缺的思考,融合了对下一代的关心,也还有两个东亚民族之间的竞争,两个民族这一百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如果只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引不起全国的讨论”[2]。那么,从媒介传播的视角来看,《较量》讨论的时代价值在哪儿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读者》与它产生的传播效果是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

《读者》作为将《较量》传播更广的载体,在1990年代有着突出的时代意义。在纸媒发达的年代,《读者》这个发行量全国第三、几乎人人爱读的期刊,它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是如今难以达到的。一是《读者》如今不再有当时那么大的发行量,也不再是人们手中的主要读物;二是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一篇文章、一个话题很容易被数量庞大且快速更新的信息流淹没。

2.由上而下、成系统地组织大讨论是时代特有的传播模式

《中国教育报》作为大讨论中领军的媒体,充分发挥了国家教育部机关报的作用。一是其将《较量》的讨论上升到专业层面,既把握住讨论方向,又具有权威性,使各地各级学校迅速采取行动,组织师生、家长进行讨论。二是其发挥了普通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不仅影响了广大受众,还引起了其他媒体的热烈反响。由此引发的有系统、有方向的大讨论,非一盘散沙,各自为阵;同时,讨论参与者既有教育理论工作者,又有教师等一线教育工作者;既有国家领导人,又有广大学生、家长群众;既有传播者,又有受众。这种由中央领导人指示大型官媒发表文章,再由官媒引领广大受众进行讨论的模式,在今天很难看到。

3.所带来的大规模思想交流的征文与投稿是时代经典的传播手段

以《中国教育报》为首的媒体,采用征文笔会这种纸媒擅长的讨论手段,既达到了解公众思想倾向的目的,又能使公众自由表达情感,并借助媒体将其大面积推广和交流。媒体选择性地发表某些讨论者的文章和言论,也有助于从整体上引导公众展开进一步讨论。与征文、投稿互动相比,今日流行的网评、跟贴等讨论方式往往无人整理,思想深度与完整度孰高孰低显而易见。

四、结语

《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的社会大讨论是1990年代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媒介事件。《读者》凭借其期刊品牌优势,以别具匠心的新题名使更多人关注《较量》;《中国教育报》作为国家教育部机关报,在上层领导指示下转载文章、开展征文活动,将传播深入到专业层面,并与《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媒体一起组织专题讨论,引来教育界和各地群众的广泛响应与参与,使讨论在全社会普及。《较量》所引发的大讨论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媒介传播视角看有难以复制的时代价值,与1980年代“人生意义讨论”相比,其更加深入、更加圆满。《较量》讨论过程中也曾出现强有力的、与《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日报》等主流观点对立的声音。比如1994年3月5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在头版整版刊出何平平的《杜撰的较量——所谓日本孩子打败中国孩子的神话》,对《较量》文里的各项数据和社会上正热烈进行的讨论提出质疑。此文好比又一颗重弹,不少媒体转载《杜撰》,有些读者撰文批判《较量》并将其发表在报刊上,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小风波,但群众最终仍与主流观点保持一致,这在“人生意义讨论”中不曾有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涉及其他媒介传播问题,因条件限制本文未对此进行讨论,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补充。

参考文献:

[1]四代人,世纪之交的对话[N].人民日报,1995-06-10(05).

[2] 张春铭.“较量”背后的时代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9-09-25(04).

[3] 陈锐军.“夏令营风波”的前前后后[J].南风窗,1995(9):54.

[4] 石中英.两种教育哲学观的较量[N].中国教育报,1994-07-26(03).

[5] 赖济煌.期刊总体策划的思考[J].编辑之友,1996(01):26.

[6] 晋雅芬.整体滑坡 青年类期刊迷茫前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4-08(09).

[7] 张伯海.期刊思考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87.

[8] 余家庆.心中沉甸甸的问号[N].中国教育报,1993-11-25(01).

[9] 怎样培养和关心下一代[N].中国教育报,1993-11-27(01).

[10]见微知著 迎接挑战——本报与全国少工委邀请有关人士座谈《夏令营中的较量》[N].中国教育报,1994-01-10(01).

[11]中日学生草原夏令营余韵犹存[N].中国青年报,1994-03-17(05).

[12]“夏令营中的较量”在校园内外回响 北京22中展开教育大讨论[N].中国教育报,1993-12-26(01).

[13]《较量》一文引来省委副书记一封信,引发一场大讨论 杭州市研讨如何下一代[N].中国教育报,1994-01-02(01).

大学习、大反思、大讨论 篇4

通过这次关于安全生产的“大学习、大讨论、大反思”活动,以及这期间对几起事故的学习,我对本车间工作的进行了总结,发现在我们的安全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有待整改和完善的地方。

我主要负责锅炉车间的检修工作。从日常的工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工人的安全意识任然不够牢固,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工作中时常会放松警惕,安全防护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就进行工作。其次,工人的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经验的工人能意识到工作中的危险点在哪,知道如何防护,如何采取安全措施,也能很好的监督他人的工作。所以说提升工人的专业技能水平也是工作的一个重点。另外,检修人员的工作需要与运行人员配合进行。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沟通较少,既造成了检修质量的欠缺,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经过学习、讨论、总结,我提出一些建议。对工人安全意识淡薄问题,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安全教育学习,而且应当是经常性的、深层次的。因为人的安全警惕性经常会放松。刚学习过后会保持一段时间的警惕,时间一长就变得松懈。所以开展安全会议,组织安全学习必须是不间断的定期学习,而且要做到行之有效。

在安排工作时,做到合理分配人员。把经验丰富的和经验少的搭配。一来可以帮助技术薄弱的工人提升自身技能,也更有利于工作中互相安全监督,而且能有效提高检修工作的质量。同时,制定完善的责任划分方法,安排好每一项工作时都要把安全责任划分清楚,人人各尽其职,工作质量自然会提升。

进行检修工作前,一定与运行人员做好充分的沟通。不能只是单一的办理工作票。应当对检修设备做全面了解,以便能够做好完善的安全措施。

安全工作管理是我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既要管理好他人,自己更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管理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全工作的好坏。这是对电厂负责,也是对工人负责。管理中绝不姑且将就,该罚则罚。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人人都能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也就更容易了。

从这几起事故分析来看,造成问题的原因中有客观因素,但人为因素更多。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安全意识上的放松。所以,只有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任何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不得图省事走捷径,才能为安全工作提供保障。具体到工作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工作步骤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这次活动让我发现了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学习到了不少好的建议,我会在以后坚决落实好所有的安全工作内容,并不断改进,不断摸索新的管理方法,为我厂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锅炉车间

张海军

二○一一年八月一日 “大学习、大讨论、大反思”活动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我厂47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讨论、总结3.18、4.13、5.5、6.16事故教训,我进行了深入反思,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整改,现将学习情况总结汇报汇报如下:

一、针对车间职工安全思想不够牢固,安全意识相对淡薄的情况,在加强周三业务培训的基础上,我利用周一安全例会的时间,组织职工深入学习讨论吕梁山公司发生的四起事故,总结经验教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宣讲的方式教育职工: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安全是生命,任何事情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

我意识到仅仅依靠教育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更无法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此,我组织车间领导班子积极开会讨论,集思广益,想方设法保障职工的安全,并要求车间领导要人人操心,尽心竭力保障职工的安全,将安全工作提到政治高度去考虑。

二、对于锅炉车间这样一个大车间,设备人员众多,问题复杂,缺陷、隐患不少。我个人的安全工作压力非常大。当然,压力也是动力。在充分学习四起事故的分析报告后,我认识到车间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人员的管理上,我要求职工严格执行工作牌制度、复诵制度、上班穿绝缘鞋、戴安全帽、不违章操作等。在设备的管理上做到包机到人,各司其职,严格按照设备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和检修。在制定相关制度和提出具体要求的同时,我组织管理人员对违章违纪和隐患问题进行排查。虽然车间管理工作相较以前有了较大进步,但还是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运行工上班不能完全按照要求穿绝缘鞋、不玩手机;检修工的设备包机工作执行力度不够,设备仍旧存在磨损和腐蚀问题等。为此,我将继续加大管理力度,想方设法处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三、3.18刮板镏子伤人事故使我意识到复诵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工作过程中沟通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造成事故。我要求车间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复诵制度,对不遵守复诵制度的行为按照三违进行处罚。当前,车间职工基本都能达到复诵制度的要求。

4.13触电死亡事故让我意识到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必须穿绝缘鞋,即使天气再热、脚味再臭,也必须穿绝缘鞋,因为这是一双保命鞋。目前,还存在个别职工上班不穿绝缘鞋的情况,车间将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同时加强对个别职工的宣传教育。

5.5起重行车压人事故给我的启示是:任何带有危险性的工作必须严格执行监护制度,不得违章操作。事故死亡人员在没有取得安全操作资格证,且无人监护的情况下违章作业,最终酿成了一起悲剧。这起事故不仅仅伤害了死者个人,同时也给其亲戚朋友、工作单位蒙受了巨大痛苦和损失,得不偿失。我建议我厂应进一步细化监护制度,从细节程序上规范安全操作,切实保障职工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6.16事故说明:小缺陷、小隐患不处理,最终会酿成大事故。我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将安全缺陷、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力求杜绝缺陷、隐患的蔓延和发展。

下一步,我将继续强化安全管理工作,细化安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各个方面的管理水平,努力为职工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锅炉车间

毋军

煤矿安全大反思大讨论活动总结 篇5

“在每一起偶然事故的背后都可以找到隐藏着的必然。别人的事故就是自己的事故,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以往工友们身上发生的事故教训,反思查找自己身上的隐患,不足等等,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对得起自己,对的起家人,确保家庭幸福。”这是近日五阳矿运输二队职工姚青平在单位开展反思事故教训大讨论时的肺腑之言。

连日来,五阳矿在全矿所有生产单位和外委队组中,充分利用以往发生的各类事故案例,广泛组织职工开展反思事故教训大讨论活动,提高全体职工安全责任意识,做到警钟长鸣,从而做好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各基层队组围绕“为什么要开展反思事故安全大讨论活动?”、“如何接受别人的事故教训?”、“在今后工作中如何规范上岗做好安全?”等内容,利用专门时间,结合工作实际和身边鲜活案例,进行座谈分析。到目前为止,先后有20个队组每队不少于30人次在座谈会上现身说法。矿领导和业务科室及安监部门负责人,按照时间安排深入井上下生产单位及外委队组,帮助员工 细算经济账、人情帐、幸福帐,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身边人说身边事,促使员工把安全理念根植于心,固化于行,筑牢安全防线。

“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故,如果我们能够各自把自己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事故发生是很难的,一次次血的教训,给多少家庭带来了痛苦,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前车之鉴告诫我们,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综采预备队书记张威在讨论会上要求本队职工本着对自己、对家人、对工友、对矿山负责的态度,放下包袱,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讲感受,说真话,接受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防微杜渐,认真排查分析自己在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行改正。

供电段安全大反思、大讨论总结 篇6

供电段在6月初按《供电段“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在全段范围内开展安全大反思、大讨论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对历年来铁路行业典型事故案例的学习,再结合自己工作中需要改善的地方进行深刻反思,排除管内设备及劳动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

本次活动是以“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为主题,以开展“施工安全、轨道车行车安全、劳动人身安全”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反思大讨论活动。事故案例警示我们应该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对作业中违章蛮干、工作不认真、安全意识差等问题进行彻底自查,使大家认识到对安全的不在乎,轻则可能被考核,重则可能给工友、群众、甚至自己带来不可预计的灾难性后果。其实事故离我们并不远。

一个事物存在是有其道理的,一个岗位的存在也是因为它是社会所需要的,段长主任的岗位很重要,变配电值班员、接触网工的岗位也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的工作平时看起来很清闲,但是一旦发生异常情况,我们就要在第一时间处理故障,减少事故停电的时间,尽快恢复供电,不然就可能影

响行车,打乱公司的运输秩序。通过此次活动,供电段各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在宣传集团公司及段安全生产文件时常常不到位,安全压力传达不到职工,有些职工在工作时仍然非常懒散,责任心不强,记录填写错漏经常发生,班组工作职责执行也不认真,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2、好人主义严重。当所内发生违章违纪或工作不认真的情况,都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很少考核,因为想着大家工作还是比较辛苦的,钱也不多,能少扣一点就少扣一点,但是执行下来效果并不好,职工仍然懒散,踢一下动一下,还动的很不甘心。

3、安全规章不熟。平常自己学习安全规章比较少,对现场作业中的安全不能真正理解,使自己的安全防范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时候会出现无法发现不安全因素的情况,不能发现有怎么能排除这些隐患呢。

4、自己及班组成员与标准化作业的要求还有差距。看看任何一个事故分析材料,无不是由于违章蛮干造成或引起的,比如去年七月四日太原局(来自51论文网 51lun-wen.cn)的这起重大事故,就是由于司机违章睡觉,交由学习司机操纵列车,但学习司机也在操纵时睡觉,才造成三死一伤的货物列车冲突重大事故。这个一方面看出他们的安全意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日常学习规章制度时肯定不认真。由此想到我们自己在平常工作中对规章制度的学习也很不够,因为班组成员在日常值班中好事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而我对班组的业务学习抓的也不够紧。平常学习安全规章的力度不够,对现场作业中的安全不能真正理解,使自己的安全防范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针对以上问题,特制定以下整改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安全稳定事关车站改革发展的大局,事关每名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安全意识树立不牢,必然给我段的安全生产造成隐患。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安全规章、法律法规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确保本部门的安全稳定,保证我段改革与发展的长治久安。

2、落实安全责任,做好本部门安全工作。今后的工作,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加强自己在本部门工作中的兵头将尾工作,克服好人主义,要认识到对他们不严格就是对安全不负责任的表现。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安全水平。今后工作中要加强业务知识和各类规章制度的学习,掌握现场安全作业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水平。

大反思大讨论反思材料 篇7

一、阅读———自我成长的基石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过程是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历程;基点是学校,以校为源、问题为出发点的探索过程。因此,发展教师是校本教研的根本使命之一,而阅读则是发展的基石。

1. 阅读改变观念

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教育观念的革新,前提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是“人”的观念的深化与推进。只有通过对新的理念与观点的不断学习,才能理解其本质,把握教育教学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目标观,实现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角色观,为学生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心;评价观,摈弃片面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课程观,重视多级课程开发,增强课程开发的意识;教学观,明确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教材观,既强化教材的精髓所在,又要科学创新地使用教材资源。

2. 阅读丰厚底蕴

“教师是人之师”,就需要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持续发展,在追求学生成长的同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的教育生涯,达到师生共成长的理想境界。面对教育主管部门的众多培训,推却是无门的,只能从容地行走在培训之路上,这种教师成长的外在刺激具有局限性,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和发展,阅读感悟与反思行动是教师的迫切需求,更是教师成长的两大支柱。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阅读成为我们发展的加油站吧!一是博览理论书籍,积淀文化底蕴,那我们的教育教学定会充盈着智慧和灵气,也会赋予教师激情与活力,孕育教师开拓与创新的魄力。进而满足课程现代化的需求,课程现代化的前提是:教师要努力提升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从而能够有效地跟进教材体系结构的优化、教材设计思想的现代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课程现代化则迫切需要教师善于学习,积极地搜寻本学科的学术最前沿的知识观点,进而促进自己的教学跟进时代的节拍,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也可以发展学生适应未来、能够挑战未来世界的知识素养。同时也要积极探寻课程生活化的需求,通过博览群书积极学习,能够科学地理解知识的价值,超越学科的局限,将学科进行科学的整合,将生活与学习有机地连接起来,促使学生学会深切体悟知识的生活价值及其对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心态。因此,教师必须保持一种持续的探索意识和学术敏感力,努力勤恳地阅读,以丰厚自身的学识底蕴,从容地行走在课程改革的大道上。

二是研习他山典范,感受思想风暴,我们的教育就会更有理性,同样,我们的思想必然会不断地超越,我们的教学素养与技能一定会迅猛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规范,并逐渐娴熟起来。善于吸纳先进的理念,不断地武装自我,进而科学地施教。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努力地转换自我的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让教学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平等的对话,将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具有创新的思考。感受思想的冲击,从而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坚定自己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坚定自己所持有的教育理想和信念。铸造教师专业发展之魂,让阅读成为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是善借网络资源,链接多彩世界,借助网络快车助推自我成长,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有效地获取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加速自我成长。

二、反思———自我发展的动力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校本教研最基本且最有效的活动形式。它是教师自我实践的审视和解剖的历程,具有鲜明的反省、思考、探索和研究的特征。

因此,校本教研要务必抓牢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从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维度重新审视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断修正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理念、增强教学工作的自主性、保障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根据美国学者布鲁克菲乐德的观点,教师应从以下四个视角去透视相关的问题:(1)自传反思所提供的视角。(2)自己学生所提供的视角。(3)同事所提供的视角。(4)教育文献所提供的视角。多角度审视问题,有利于教师科学分析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为实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1. 反思孵化问题

校本教研的根本宗旨就是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唤醒教师沉睡的生命感、价值感以及自我意识。正如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认为:“唤醒”可以使主体的人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从未体味过的内在敞亮,他因主体性空前张扬而获得一次心灵的解放。

反思则起到了激活和孵化问题的功效,通过问题的解剖和研究,唤醒沉睡的研究意识,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获得认可和生命的升华。推崇弹性思维范式,勇于打破规则,保持课程敏感性,不断激活个人发展的问题意识,永葆不竭的进取动力。我们要不断地汲取人类的文化营养,从内源性的专业批判性阅读中孵化问题,能够更加敏锐地审视当前教育的问题与现象,准确地把脉教学的现状,更细腻地梳理教育的症结和运行阻滞,思索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从而积极地拓展我们的视野、丰盈个人思想库。

时刻关注我们教育教学中呈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思想的问题,并乐此不疲地加入到问题研究的队伍中去。我们要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创新探索,时时保持一种生命的警觉,能够从司空见惯的教育事例中察觉出问题的端倪,探寻到教育的新意。长此以往的执著追求,我们的思想会越来越鲜活,我们的行动越来越出色,也必然焕发出生机蓬勃、喷薄而出的自主意识,让人性的光辉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2. 反思促进超越

反思是自我成长的后视镜,只有对自我教学实践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经验文献等批判性消化,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升教学的效能。善于独立思考教学现象、教学问题,长此以往会不断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境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是审视自我经历。学会回头看,逐步走出困惑、远离局限,让我们积极探索,促进教学相长。

二是审视学生发展。着力于学生的培养、多谋划学生的发展是教学反思的基点,进而审视自我的教育教学,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三是审视文献资料。学会用扬弃的态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能够促进我们对实践中感到疑惑现象的顿悟,能够感受现象背后问题的症结所在,能够理智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能够扬弃地善待他人经验,能够促进蜕变,实现自己的快速发展。

德日博物馆反思二战大不同 篇8

二次大战末期,同盟国在向轴心国发动的反击行动中,对德国和日本的一些城市进行了猛烈轰炸。其中,1945年2月13日至15日,英国和美国的轰炸机对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的狂轰滥炸和同年8月9日美国轰炸机在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不仅都彻底摧毁了这两座城市,还都导致数万人死亡。二站结束后,德累斯顿和长崎都建立了博物馆,以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过,两国在从馆藏的内容和说明来看大不相同。

德累斯顿:从反省中赢得理解

德累斯顿是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和第一大城市,德国十大主要城市之一。1945年2月,英美空军出动约1500架重型轰炸机,在德累斯顿扔下了3900吨高爆炸弹,对整个城市进行了地毯式轰炸,使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的德累斯顿陷入一片火海,全市几乎没有一栋完整的建筑,整个城市“基本上从地球上消失”。轰炸还造成德累斯顿近四分之一的市民,也就是约7万人死亡。也有人估计,死于轰炸的人数多达15万至20万,超过日本长崎死于美国原子弹爆炸的人数。因此,德累斯顿轰炸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空袭事件,德累斯顿也被认为是历史上被摧毁得最为彻底的城市。

战后,德累斯顿市建立了军事历史博物馆,以让后人铭记惨痛的历史。对于德累斯顿市民们来说,他们的确是受害者。但在馆藏中,德国人一点也没有展现他们作为二战受害者的心理,而是从更广的范围展现二战给许多欧洲城市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事实上,除了德累斯顿外,欧洲一些城市,如荷兰鹿特丹、英国考文垂、苏联斯大林格勒和波兰华沙也在二战中受到了猛烈轰炸。为此,博物馆里除了展出德累斯顿遭到轰炸的文物和照片外,还展出了从鹿特丹等城市收集来的焦石,还有波兰中部城市维隆当年遭到德国空军轰炸的文物,说明当年的纳粹德国也对它国发动了空袭。

今年,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为纪念那次轰炸,举行了特别展览。展览的解说词说,“德累斯顿只是二战中毁于战火的成千城市之一。二战始于德国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终于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欧洲的投降。”简短的话把二战的起因说得一清二楚。解说词还说,英美空军对德累斯顿的轰炸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如果英美不轰炸的话,德军将会在德累斯顿打巷战,抗击英美地面部队的进攻,那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此外,纳粹德国还会杀害被他们关押的犹太人、政治犯和强征来的劳工。

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并没有掩盖英美轰炸造成的恐怖惨状:英美飞机轰炸的路线、一枚炸弹在建筑物上方发生爆炸,导致建筑物轰然倒塌的景象,还有人们四散寻找躲避地点的照片。但是,展览的主题并不是给人恐怖的印象,而是把轰炸与欧洲正在进行的二战及其原因联系在一起,并没有说明英美轰炸是“合理、合法的”,更没有说这是“战争罪行”,而是通过照片的选择让参观者自己思考。

事实上,人们走出博物馆,自然会得出结论,正如德累斯顿旧市场广场上竖立的石碑写的那样:“源于德国、走向世界的战争恐怖现在回到了我们的城市。”通俗一点,那就是,“战争是由德国发动的,而现在,我们德国人自己也尝到了战争的恶果。”据说,德累斯顿市民此前曾对石碑上的文字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应该强调德国是二战的受害者。结果是,赞成上面说法的人占了上风。

长崎:只顾自己不顾他国

与德国人勇于反省的坦诚相比,日本人在纪念二战的方式真是有点“矫情”。1945年8月9日11点2分,美国B29轰炸机在长崎扔下了一颗原子弹,并在500米上空发生爆炸,导致该市30%的工业区被毁和近7.4万人死亡。为了铭记这个惨痛的历史,长崎后来建立了原爆资料馆,通过一张张图片渲染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其中包括爆炸时停在11时2分的时钟、被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高温熔化的金属、念珠和玻璃瓶、教堂的残壁等,还有见证人的照片,令人不寒而栗:在这种情况下,人还能生还吗?

长崎原爆资料馆建立的宗旨在于昭告世人战争的残酷和原子弹的无穷后患,提出消除核武器的理念,希望世界和平早日到来。然而,人们在参观了资料馆后,得出的却是这样一个结论:日本是二战的受害者,因为从目前的馆藏来看,原子弹使长崎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而资料馆对于日本为何参与二战、美国为何要用原子弹轰炸长崎都没有说明。

在长崎另外一个标志性地方“和平公园”,对于二战同样没有认真的反思。公园的说明写道:“日本连续卷入战争的时间长达15年:从1931年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与中国的战争全面爆发,直到1945年8月太平洋战争结束。与中国的持续战争主导了日本政府的工作,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的南进战略则导致日本与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发生了冲突,使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饱受艰难。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也被拖入战争,并以各种不同方式成为战争的受害者。”

看了这些说明,人们得出的印象是: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为了赶跑“殖民统治者”,是“正义之战”,而“和平公园”对日本给其他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事情只字没提,既没有说到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事件、导致美军3000人伤亡、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更没有说到日军在中国南京犯下了屠杀30万人的暴行。

分析人士认为,德国和日本两个博物馆展览内容的不同形象地反映了两国对二战反思的不同。德国二战的失败是对核心人物非常信仰的毁灭。二战前,德国人信任希特勒,把他选举为国家领导人,不少人甚至非常崇拜他,跟着他参与了战争。二战结束时,希特勒自杀身亡,但德国人不都归咎于他,而是认为大家都有责任。与此相反的是,日本天皇不仅没在二战中死亡,而且在美国的庇护下,免于战犯的审判,继续担任日本的国家元首,这大大出乎世人的意料。在这种情况下,让日本人深刻反思二战罪行,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在德国,有关死亡集中营的纪录片在电影院公开上映,每个人都去看,全民反思。而在日本,战争罪行是个“敏感话题”、“不好的事情”,人人避之。而对于像南京大屠杀这样惨无人道的暴行,日本人也轻描淡写地认为那是战争之中发生的事情,可以理解。甚至有人百般否认。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德、日两国对“有罪”的不同理解。德累斯顿博物馆不回避德国对二战“有罪”的事实。在德累斯顿博物馆里,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德国的过去,而当他们离开博物馆时,想到的是战争与和平的复杂性,思考的是战争带来的恶果,还有战争的起因。而在长崎博物馆里,有家礼品店出售的礼品都带有“和平”字样。

反思自问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9

我是肥城市东城热力锅炉生产的负责人,作为一名中层的管理者,我认为及时认真的在工作生产中进行反思自问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在2011至2012年度中,我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先将工作中的反思做如下阐述:

首先,我认为应当和员工们建立平等和谐的、融洽互进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曾说过说:“成功的事业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工作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工作氛围。”同样,在我们的锅炉生产中,理应造成一种宽容的环境,不对员工的一些工作习惯进行无谓的指责,给员工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员工获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让员工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工作的向导,生活中的朋友。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爱护,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融洽互进的工作关系。只有建立这样的关系,我们才不会惧怕艰苦的环境,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

其次,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必须深刻了解到锅炉生产在热力公司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切实以最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认真遵守组织领导制定的相关工作规定,及时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安全生产,保证供暖工作的持续有效进行。第三,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说;除渣机有时会卡出链条,炉排有时候会跑偏等等,这些问题是锅炉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锅炉工人,我们应该熟练掌握一 1

些简单的解决方法,在最短时间内处理好力所能及的问题,使生产能安全的进行,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获得更好的受益及用户们的好评。

第四,自身管理方面:作为一个优秀的生产负责人,本身自己必须以身作则,公司要求的规章制度自己必须带头做好,在2011至2012年度工作中,我认真遵守公司相关规定,细心考察生产设备并及时了解锅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员工的管理方面,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自己必须要深入了解自己的下属,人品、性格、爱好、处事作风、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的人应该分别予以不同的管理方式、说话语气和工作任务,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要懂得关心自己的员工,真诚的关心。当他们犯错的时候,除了批评外还要多加鼓励,以及对其的信任,让其体会到领导层的关心与器重,让他知道我们不但是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我们还是互相支持、关心的朋友关系。在这方面,我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满意的,在年度的评比投票当中我也获得了“优秀员工”的荣誉称号。

三对照三反思大讨论活动方案 篇10

南阳市第三小学(2014-3-28)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我校领导干部官德、师德建设,集中开展“三对照三反思”大讨论,即“对照先贤的高风亮节,反思我们今天干部的境界高不高;对照先贤的为民情怀,反思我们今天干部的群众观点牢不牢;对照先贤的勤勉精神,反思我们今天干部的工作干的好不好”,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打造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为民品牌。造就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根据教体局党委统一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现就开展“三对照三反思”大讨论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突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主题,以加强“为民、务实、清廉”教育为重点,坚持读书学习、正面教育为主,使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官德师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切实解决在对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态度和行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二、主要内容

经学校党支部研究决定,我校这次开展“三对照三反思“大讨论活动的对象是全体党员干部,主要内容包括读书学习、召开民主生活会、解决突出问题和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四个方面。

(一)读书学习。重点是学《党章》、学理论、学典型。一是学习《党章》,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重温党的纲领、党员权利和义务、党的组织制度、党的领导干部基本条件、党的纪律等。二是立足于南阳优势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召开优秀官德师德文化学习研讨会、编纂一批优秀官德文化学习资料等方式,大力弘扬南阳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忧乐精神、鞠躬尽瘁精神和内乡县衙先进吏治思想等优秀官德文化。辩证吸收古代官德文化中公忠为国、以民为本、立身持正、清正廉洁等先进思想,三是学习理论,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党的理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上级党代会精神等。四是学习典型,学习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田守诚、周恩义等先进典型,在全校党员干部中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二)召开民主生活会。学校领导班子以“加强官德师德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题,对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对照优秀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联系各自实际,查找为民、务实、清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措施。

(三)解决突出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家长和教师切实解决一些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根据《党章》和党内有关制度的规定,按照加强官德师德建设的要求,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和完善官德师德教育、官德师德考核等制度。

三、“三对照三反思”大讨论活动的方法步骤:

按照局党委统一部署,官德师德教育从4月上旬开始,到9月下旬完成。具体时间和步骤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4月上旬——5月下旬)。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开展专项学习活动,要保证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要坚持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把学习作为自觉行动、终生任务,不断增强道德修养和政治责任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坚持防止和解决好学习不深入、不经常、不系统的问题。在这次教育活动中,重点学习党章,促使党员干部真正熟悉党章、掌握党章、遵守党章,自觉以党章为根本,加强党性修养和从政道德修养。重点学习先贤们的政德与官德,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对照检查,自觉深刻剖析,自觉抓好整改,努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应有本色。

第二阶段,查找问题(6月上旬——7月上旬)。学校全体党员干部要根据“三对照三反思”,广泛深入地开展好自查和自纠。在此基础上,学校党支部将对学校全体党员干部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官德与师德是否存在问题。对存在问题的人员,通过教育能够解决问题的要果断采取教育手段;问题严重的,移交上级纪检部门,采取组织手段和纪律手段,严加惩治,绝不姑息迁就。

第三阶段,开好民主生活会(7月下旬——8月上旬)。在召开民主生活会前,学校班子成员要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党内外群众对学校领导班子在官德师德修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支部书记要与班子成员开展谈心谈话,分管领导要与各处室负责人开展谈心谈话,征求意见,找出领导班子和个人在官德师德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8月上旬旬,召开学校班子民主生活会,各党小组也要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进行“六查六看”,即查政治纪律,看是否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查思想素质,看是否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基本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查宗旨观念,看是否坚持群众路线,视群众为亲人、为民尽责;查职业道德,看是否做到遵规守法、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办事公正;查工作作风,看是否做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查自身形象,看是否做到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要深入进行党性分析,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接受群众评议。

第四阶段,建立长效机制(8月下旬—9月下旬)。贯彻落实局党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制订和完善《南阳市三小师德师风考评办法》、《南阳市三小教师综合考核实施方案》等各项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开拓、进取、务实、清廉”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全体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此次是“三对照三反思“大讨论活动,要将其作为加强学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一)落实领导责任。学校党支部成立“三对照三反思“大讨论活动领导机构,组长:曹祥忠,副组长:张长有、李天朝、李向华、王生、杜玉鹏,成员:王奇伟、杨长奇、邢士景、王建娜、王蔚、胡述之。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张长有兼任,具体负责“三对照三反思“大讨论活动的日常工作,各小组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抓好落实。

(二)强化督促检查。学校支部成立督导组,具体负责“三对照三反思“大讨论活动的督导和检查工作。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推进会和检查督促、随机抽查等方式,推动活动扎实开展。

(三)营造舆论氛围。通过学校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多种渠道,全方位加强舆论宣传,宣传各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在全校大力营造师德高尚、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

2014.03.28

“三对照三反思”大讨论活动

实施方案

南阳市第三小学

上一篇:浅议如何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下一篇:在德国写国庆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