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英语作文欣赏

2024-10-26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欣赏(精选17篇)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欣赏 篇1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欣赏

Dear Peter,

I read in a newspaper today that a “Learn Chinese, Sing Chinese Songs” Foreigners’ Talent Show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Television Station on July 18. I know you like singing, and you are in Beijing during that period. I think this is a good chance for you to show your singing talent, and how well you’ve learned Chinese. If you would like to try, you have to go to the TV station to sign up before the end of June. If there is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I would be more than glad to help.

Yours,

Li Hua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欣赏 篇2

一. 原文展示

湖南考生

(1) 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日?谁不渴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欣喜?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

(2) 这一切, 都源自对早的向往。有了早, 就能欣赏到“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早, 就能领略到“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的奇异;有了早, 就能抒发“愿乘风破万里浪,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

(3) 于是懂得, 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 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用早来鼓舞自我, 何须“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悔恨, 何须有“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有了早的激励, 才有了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不朽传奇;有了早的激励, 才有了张瑞敏“全球唱响海尔”的凯歌;有了早的激励, 才有了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学校的繁花似锦。

(4) 而失去了早出发、早行动、早成功, 很多人只能去搭乘人生的末班车, 只能任灰暗成为生命的主色调, 而不能书写人生的华章。毕竟, “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观天边云卷云舒”是一种超然。但辉煌更是人生最壮美的云霞, 何不用“早”来磨砺自我, 磨砺一方月明云开的壮阔苍旻?

(5) 此亦似人, 此亦如国。早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条件, 是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保证。有了早的激励, 才有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美誉;有了早的激励, 才有了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胜景。试想, 若没有当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 作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 只怕中国只能在“文革”的阴影下踟蹰不前, 哪里又有当前的恢宏气势?

(6) 同样, 一个国家没有早的眼光, 只能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了早, 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式微;失去了早, 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

(7) 早是心中不落的青阳, 早是心中不倒的信仰。有了早的激励, 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 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的哀曲?

(8) 用早激励人生, 用早装点梦想, 去厉兵秣马, 去扬剑试锋, 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然, 终会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

二. 原点评与再点评

第1段原点评:开头连用三个反问句, 以人们熟知的情景与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以情夺人, 起笔不凡。

再点评:三个反问句确实起笔不凡, 但细读便觉困惑。第一句期待朝日, 这是点出了题中的“早”, 应该说还是有力度的, 但第二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春雨过后青草初萌的景象, 与“早”毫无关系, 第三句中“草色烟光残照里”就一定表达哀怨之情吗?点评者说这三句是“以情夺人”, 而笔者要说这是装腔作势, 以“空”骗人, 骗取阅卷老师的好感。

第2段原点评:点明“对早的向往”这一主旨, 然后再引用诗词名句来具体表现“早”的意义和作用, 用语典雅, 气势非凡。

再点评:三个排比句让人不知所云。“有了早, 就能……”这样的表述既不通顺, 也不明确。另外,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写尽了人在旅途的辛劳和无奈, “愿乘风破万里浪,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尽管前路障碍重重, 但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的信念, 这两句都无法印证“对早的向往”。点评者说这些诗词名句具体体现了“早的意义和作用”, 显然是忽视了这些诗句的内涵。而语句不通顺, 表意不明确, 又何谈“用语典雅, 气势非凡”呢?

第3段原点评:本段文字先用引证法, 后用例证法, 语言精练, 论据充分, 正面阐述了观点。

再点评:本段在使用引证法时, 语言不是如点评者所说的“精练”, 而是别扭和令人费解, 可把“何须”和“何须有”改为“哪里还会有”。在使用例证法时, 虽然充分, 但文章对三个事例只有列举, 没有阐释, 更没有分析事例中的三个人是如何因为早的激励而取得成就的, 因而论据和观点明显油水分离, 如果这样写就能算论据充分, 那么, 似乎此处用任何成功人士的例子都是可以的。

第4段原点评:先反后正, 与上文构成对比论证, 丰富了论证的角度。

再点评:从议论文的写作技法上来说, 点评者这个点评应该说是对的, 但我们却无法忽略本段文字在表达和逻辑上的硬伤, 以句号为单位, 本段共三句话, 后两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是肯定“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观天边云卷云舒”这种生活态度, 还是要否定它?另外, 这与“早”又有什么关联呢?

第5、6两段原点评:由人生到治国, 并联系实例, 思路有广度, 议论有深度。

再点评:“此亦似人, 此亦如国”, 不知是哪里找来的一句话, “此”指代什么?第5段中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这是因为“有了早的激励”?第6段中的苏联解体是因为“没有早的眼光”?点评者说这两段“思路有广度, 议论有深度”, 不知与论点无关联的空话、废话如何就有了广度和深度!

第7、8段原点评:再用抒情式的议论句, 呼应开头, 归结全文, 较好地彰显了作者构思的缜密, 行文的灵动。

再点评:结尾确实是用抒情式的议论句, 只是我们要为陆游和李煜鸣不平。陆游的壮志难酬和李煜的亡国之恨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早的激励”——这是哪家的逻辑?

原总评 (原点评者称为“写作借鉴”) :文章在内容上由人生说到国家, 紧扣“要有早的意识、要早行动”的观点, 运用举例、引用、正反等多种论证方法加以论说, 文气一贯到底。“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语言尽管略显花哨, 但整体而言与内容的表达相谐, 瑕不掩瑜。故“内容”与“表达”都给满分。发展等级从“丰富”和“文采”方面给满分。

再点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这是多么高的评价!但笔者读后觉得这不是“气盛”, 而是气虚, 气乱, 作者故意卖弄并非真有的才学, 来炫花阅卷老师的双眼, 干扰阅卷老师的判断。其虚假、混乱之文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滥用整句。全文800来字, 除每个段落的观点句外, 整篇文章几乎全由整句构成, 很难找到散句和杂句, 满眼看去, 不是排比就是对偶或对比, 句子和词语不是成对就是成串, 作者为了形式上的整饬, 已经无暇顾及内容的丰盈和表意的明确。

二是堆砌事例。举例论证是议论文最重要的论证方法, 事实胜于雄辩, 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 作者往往会选用一些典型的事例来增加说服力。但这些事例一定要恰当, 能与论点构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另外, 叙完事例后要进行分析, 分析的过程即论证的过程, 这是议论文的核心。这篇文章中, 第3节中有三个事例, 第5节中有三个事例, 第6节中有二个事例, 全文共八个事例, 但却不都与论点构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而且例后没有任何分析, 这种堆砌事例的做法除了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制造材料丰富的假象外, 对证明论点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三是海量引用。引用得当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文化内涵, 但引用过多往往让人觉得有卖弄之嫌, 在古代这叫“吊书袋”。本篇作文中作者直接引用的古诗词名句达十处之多, 如果再加上一些对经典的变相引用, 那么这对于一篇800多字的作文来说, 无疑是“海量”了。我们在文中找不到作者自己的东西, 原创内容很少, 看到的只是人家的句子, 人家的事情, 人家的思想。

三. 反思与期盼

写文章和做人是一样的, 最要紧的是真诚, 说实话, 抒真情, 讲常理。考场作文也一样要“我手写我心”, 但我们遗憾地看到近几年推出的高考满分作文, 有不少已经完全迷失了自我, 丢掉了真诚的根本, 这样的作文就像是一个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 带有明显的技术化特征。这样的文章, 形式上段落结构规整、排比对句泛滥;内容上典故事例堆叠、诗词名句罗列;行文过程平面展开, 没有动态感, 没有分析;情感上矫情夸饰, 缺少温度;道理上泛泛而论, 不能深入。文章写成了这个样子, 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心理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构思成文的一面, 而更大的问题则是我们的作文评价机制出了问题, 特别是像本篇作文点评者这一类专家, 他们对如本篇作文风格一样文章的好评与激赏, 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强势的倡导。而且由于这些所谓专家的身份特殊, 垄断着高考信息资源, 占有话语权高地, 他们的话很容易左右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 尤其是高考作文的方向。中学一线老师为了学生的分数, 即使内心有不认同的地方, 也不得不把他们的意见奉为圭臬, 让学生反复演练专家们想看到的东西, 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悲哀, 更是社会的悲剧。

高考满分作文解密 篇3

一、巧饰凤头,“直”“曲”尽妙

“直”如开门见山,一睹全貌;“曲”似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具体有下列三式:

第一,开门见山,可以快速将阅卷老师带入规定情境和思路中。考生可以用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老师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2008年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生命!!》是这样切入的:

“老师,老师,你快醒醒呀!”孩子们一边抽噎一边摇着关老师。

此时的关老师满脸的水泥沫,两条腿压在水泥板下。

就在5分钟前,8.0级地震袭击了这个偏远的村落,在这个简陋的教室里,关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果断地将仅有的8个学生护到了墙角,自己却慢了下一步,被掉下来的水泥板砸到了双腿,疼昏了过去。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别致的方法塑造出了关老师的形象,关老师的形象一开始便深深烙在读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样的开头有先声夺人之妙,非常“抓人”。

第二,讲究悬念和曲折,以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究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讲究一点悬念,才能引人入胜。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妨多用一点言辞,以悬念抓住读者心理,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如2008年广东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就是这样切入的: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洪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你能!

此篇命题作文,开头是讴歌生命和考问灵魂的交响乐,如此气派,有波澜也有悬念,叫读者和阅卷者不能轻易说“不”吧。

第三,用强烈的反差、对比和映衬来引出题旨,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满分作文《细微深处》一文开头:

这个世界真的是“大”千世界。大人物,大环境,大趋势,大事件等等,可以说,一个“大”字,充斥了我们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凡是跟“大”粘上边,就是大新闻,就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可那些细微之处呢?我们能够忽略吗?无论是艺术、科学,还是人生,我们都无法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正是细微,才有深度。

作文开头一系列的“大”似有离题之嫌,接着笔锋一转,便进入自己早已拟定的题目了。开始的“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巧妙、贴切而又发人深省。这样的开篇,不是做到了“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的完美统一了吗?

二、辞真意深,点“睛”活“龙”

点睛,即点明主旨。因为考场作文阅卷时间少,所以不提倡内容过于含蓄,句可以有“睛”,段有“睛”,文有“睛”,不时地点题。这些点题的语句,位置不拘一格,可前可后,也可在中间;关键是要有新意,要有底蕴,尽可能做到理性与情趣的融会贯通,给人以隽永、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印象。

第一,用感情浓烈的语词来点睛,引起共鸣。文章在写景、叙事或对论点进行了论证之后,结尾才运用凝练简洁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点题,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戛然而止。如2008年上海卷高考佳作《他们》的结尾:

他们是父亲,伟大而坚韧;他们是父亲,这个世上最爱我们的男人。也许,我们走出考场时,该给他们来个拥抱,我想他们一定会尴尬一下,然后直至老去,也铭刻于心。

文末写到回报父爱,等待已久,“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此篇是父亲之歌,那么最强音在篇末。

第二,用点明主旨的警句,以期留下难以磨灭的余响和值得咀嚼的东西。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高考满分作文《细微深处》结尾是这样的:

细小之处,微而不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言大义”,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呢?

连用警句,加以疑问作结,激疑促思,启人心志;驻目沉思,浮想联翩,余韵悠长。

第三,艺术地运用俗语民歌等,以期读者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对俗语、歌词等能艺术地加以改造和利用,并糅进其他修辞手段加以强化,也有可能赋以新意并铸成自己的“名句”,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心灵震动,从而达到王蒙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如2008年辽宁卷高考满分作文《坚守心中的道德律》的结尾:

“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正如希腊诗人乔治·赛福斯的这首小诗所说,我们青少年要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洁白,坚守住自己的芳香,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这样就增加了语言的密度、力度。

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篇4

建文帝幼年,父染病,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太子亮,太祖悯其孤弱,躬亲教养。况其垂譬之年深明孝义之道,颇受太祖喜爱。遂传位。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新帝即位,首遇“削藩”之事…· 洪武帝在位,为固国之需,封藩立王。如今,以燕王朱棣,太祖第四子,势力为胜,且其精于谋略、工于心计,窥视皇位久矣。

朝野诸臣,察其用心,上表圣上,言:“燕王屯兵百万,恐其窥视皇位久矣,有篡位之心,上应速诏。”“削藩,”惠帝笑而日:“众卿家多虑矣,人言,太祖百怜爱肤,叔父次之。然联不觉叔父有谋反之意。至于“削藩”,燕王手握重兵,固守北疆,使大明江山数年无战乱之役,此乃燕王之大功也”朕若下旨“削藩”,岂不辱功臣。此事后议!“

太祖祭日将至,诸臣再上疏:请圣上以太祖祭日需各藩王返京为由,扣押各王于京。召燕王人殿,夺其爵位,囚于宫中。若各王自愿”削藩“,则释燕王,若各王拒之,则杀燕王以慑之。惠帝大惊,拭泪日:”此事万不可行。肤少慈父见背,四叔父与先父为同胞手足,肤待四叔之情胜于其他叔父。若肤兵革散于叔父,实为不仁、不孝、不义之举。“ ”圣人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遵圣人之言施仁政,。如今,肤即位不久,屠杀亲人,既违仁政,亦破人相,。此举甚为不妥。“ 帝也,宅心仁厚之君,重情义,思前顾后难舍亲情,到头来反害了卿卿性命!

同年,燕王以”清君侧“为由,起兵南下。明年,燕王因精谋略、善用兵,而节节告胜。建文三年,燕兵掠大明,惠帝下旨赦燕罪,使罢兵归藩。又为宣渝数千言,燕王拒不奉诏。时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遣臣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建文四年五月乙丑,金川门启,燕兵人,帝自焚。时过境迁,往事云散。惠帝以仁爱之心量天下之事,以片片温情拭人心险恶,以微薄之力解他人之忧。却不料,”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大火熄,往事已灰飞烟灭。以史为鉴,人生于有事之秋,情存于内,表于外,外兼合,成人生挚情。理达于心,辨乎物。故人生于世,需情,亦需理。

再现洪武古事凸显义不容情

高考满分作文欣赏7 篇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功往往是最好一刻来访的客人。也有人说,要把每一分钟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的一刻。生命中从不乏至真、至善、至美的一刻,我们常要留一刻给自己,去微笑,思考,欣赏„„

请以“留一刻给自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留一刻给自己

生命的列车在时代的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驶,窗外的风景交替闪过,而我们跟着成为匆匆过客。时常忙碌于紧张的学习与生活,来不及透气呼吸,更不用说细心体会。可曾想过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之余,留一刻给自己,去微笑,思考,欣赏„„ 在雷厉风行追求高效的紧张表情外,留一刻给自己轻松地微笑;在多快好省时尚经济的浮躁世风下,留一刻给自己静心地思考;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留一刻给自己去真诚地欣赏,去欣赏对手,欣赏自己,欣赏生活。留一刻给自己轻松地微笑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一味地投身于学习或是工作,看似高效地利用了生命,实则曲解了生命的内涵,僵化了生命的形态。运动员获得比赛的胜利,必然花一定的时间去调整心态,以更好地适应下次的比赛。我有一个朋友去参加一个电视台的节目,过分的紧张使他表演时肌肉僵硬,面无表情,所以惨遭淘汰。假如他能在上台前留一刻给自已去保持微笑,相信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累了,不要坚持着挣扎向前,且放下疲惫的心灵,对自己微笑一下;失败了,不要一味地自怨自艾,留一刻憧憬给自己,才能够重拾信心,继续上路。

留一刻给自己静心地思考也十分重要。《论语》教导我们“吾日三省吾身”,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无休止的忙碌,来不及思考总结就难以螺旋式的上升。正如青竹,它每长一个时段,就对自己做个小结,这样才能拔节而上。只有在忙碌浮躁中适时留一刻给自己,我们才能让自己躁动的心沉静下来,从而进入下一次攀升。

2022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篇6

知人者,无私心,甘居后。不争名,不夺利,真心也。知人者,了大才,明至理,为国为民,诚心也。

知人可贵。知人,谓能鉴察人之品行﹑才能。若非长期与人相处,何谓知人?不被表相蒙蔽,不被留言左右。鲍叔与管仲经商,每每其多占,无怨言,众非之,以贫解之。可见,鲍叔以管仲为知己,浮云小事尽可容之。知其有非凡之能,方知其行之因。知其有盖世之才,方可容琐屑之烦。

知人者可敬。若无鲍书,管仲经天纬地之才何以施展?正如千里马遇伯乐,方一展雄才伟略。若韩公,一封朝奏九重天,心不被圣明所知,夕贬潮州路八千,若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才不被君王识,拔剑四顾心茫然。若东坡,若六一公,皆有一腔热忱,却不被赏识,只落得被贬之境遇。若有居庙堂之君知人善任,则宏图大展,未来可期焉。可见,知人者可敬可佩,在于能于纷繁复杂中识得人才真面目,真性情,纳其金玉良言,助其平步青云。

知人者容人。知人大才越于己,不羡慕嫉妒恨,不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何等容人之量?真知己,甘居人后,有容人之雅量,有大将之气度。蔺相如之容廉颇,张英之六尺巷,皆容人之范例。鲍叔之容人,在明知自己居其后而荐之,胸襟堪比天高,日月可鉴!

人之于世,知人可交真心朋友,容人可使人际和谐,社会发展。知人需坦诚相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了解对方能力,相信对方人品,不为岁月嬗变而更改,始终如一,笃志不移。真挚的友情可催化生命的图腾!知人又能容人,则人生境界更高尚!鲍叔容管仲,荐管仲,桓公不计前嫌,齐国乃大治,成就春秋五霸之神话。若鲍叔只知人,不能容人,则齐未必称雄,若桓公不能容人,报一箭之仇,管仲则身首异处,何谈雄才大略。可见,容人实为开阔胸襟之写照,相逢一笑泯恩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知人,如虹如霞,托起绚烂的辉煌。

容人,如谷如壑,藏起展露的锋芒。

高考作文拿满分的多数是理科生 篇7

《北京晨报》报道, 记者从北京101中学获悉, 今年高考该校共有6名考生作文拿到满分, 占海淀区满分作文考生总数的六成。颇有意思的是, 近年来出自101中学的11位满分作文考生中, 只有一名是文科生, 其余全是理科生。语文专家分析, 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北京市高考理科生人数明显多于文科生;二是满分作文考生综合素质突出, 理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均很突出;三是近年来北京市高考作文命题偏重说理, 评卷更注重思想深刻、条理清晰, 这有利于理科生发挥自身特点。101中学语文组组长周漫云老师说:“高考满分和高分作文的出现, 所谓的作文技巧占的比例非常小, 而是长期积累中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的结果。”

从高考满分作文中学拟题 篇8

近年来,高考命题者总是提供材料,提出某个话题让学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来作文,既考查学生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又考查考生概括、表达的布局谋篇的能力。有人说“文题善,佳篇成一半”,也有人说“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的确,好的题目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能唤起阅卷老师阅读文章的兴趣和冲动,使他“心动思凝一瞥间”,下笔给高分。从下面一些文章标题,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探索高考作文拟题的技巧。

(一)《过把瘾就死》(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2010年福建卷作文),《是金子终能发光》(2010年福建卷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2010年福建卷作文),《知足常乐》(2010年辽宁卷作文),《柳暗花明又一村》(2010年山东卷作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010年山东卷作文),《这边风景独好》(2009年天津卷作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010 年上海卷作文),《祸患积于忽微》(2010年上海卷作文)。

以上十个题目通过引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广告词等作为文题,使得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妙趣横生,产生了独特的魅力,阅卷老师自然会另眼相看。

(二)《优秀的人才是怎样炼成的》(2010年课标全国卷作文),《成长之歌》,(2010年课标全国卷作文),《枕上诗篇闲处好》(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浅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相知容易相守难》(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有心种花与无心插柳》(2010年福建卷作文),《妙眼识材》(2010年福建卷作文),《勿让贪婪遮住眼》(2010年辽宁卷作文),《世界很精彩,生活很无奈》(2010年天津卷作文),《物尽其妙,人尽其才》(2010年天津卷作文)。

以上十个题目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枕上诗书闲处好”、“想说爱你不容易”、“相爱容易相守难”、“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慧眼识珠”、“不畏浮云遮望眼”、“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化用。由此看来,把影视剧片名、歌曲名、诗词名句、俗语、谚语、歇后语、广告语、歌词等适当改动,进行套装借用作为文章的题目,不仅是考场作文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而且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三)《有鱼吃还抓老鼠吗?》(2010年全国卷I作文)、《我们飞向哪里?》(2010年湖北卷作文)、《我努力,我收获,我快乐》(2010 年全国卷I作文)、《偶然与必然》(2010年福建卷作文)、《得意与失意》(2010年山东卷作文)、《热闹与宁静》(2010年山东卷作文)、《我阅读,我受益》(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生命的内驱力》(2010 年课标全国卷作文)、《光与影的协奏曲》(2010年山东卷作文)、《属于自己的舞台》(2010年安徽卷作文)、《一串回忆》(2010年四川卷作文)、《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2010年四川卷作文)、《画好人生几何图》(2010年四川卷作文)、《人生的站点》(2010年四川卷作文)、《幻想是一首歌》 (2010年湖北卷作文)、《书香淡了》(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黯淡的潮流》(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快餐时代》(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狼吞虎咽》(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爱的眼神》(2010年天津卷作文)、《生活的眼光》(2010年上海卷作文)、《生活的布局》(2010年安徽卷作文)、《经营好你的一亩三分地》(2010年安徽卷作文)、《书香淡了》(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黯淡的潮流》(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快餐时代》(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狼吞虎咽》(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

以上二十三个题目都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用修辞格来拟题。这种方法,是指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文章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来拟题,可以增强文题的美感,使题目生动,有趣,从而使文章锦上添花。

(四)《绿叶·情意》(2009年浙江卷作文)、《回望·故乡·根》(2009年浙江卷作文)、《正义·智慧·精神》(2009年江西卷作文)、《舍·得》(2006年江西卷作文)、《鼠·人》(2008年江西卷作文)、《龟·鹰·人》(2008年全国Ⅱ卷作文)、《乌鸦·天空》(2006全国卷I作文)、《星星·天堂》(2006年山东卷作文)、《有路·无路》(2006 年江苏卷作文)、《问人·问己》(2006 年四川卷作文)。

以上十个标题都是以并列词语或短语做标题,并使用间隔号,显得简洁明了,耀眼夺目,突出文章所涉及的几个因素或蕴涵作品的主旨,增强读者阅读期待。

(五)《有鱼吃还捉老鼠吗?》(2010年全国卷I作文)、《我们飞向哪里?》(2010年湖北卷作文)、《一招鲜还能吃遍天么?》(2009年全国卷I作文)、《90后,垮掉的一代?》(2009年天津卷作文)、《正义,还是恶意?》(2009年江西卷作文)、《明星,你能引导我么?》(2009年辽宁卷作文)。

以上六个题目以设问或反问句的形式拟题,运用求异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维,往往能收到奇效。

(六)《OK,xx班》(2010年天津卷作文)、《我的青春我做主》(2009年全国卷I作文)、《一条渴望飞翔的鱼》(2009年全国卷I作文)、《别拿常识不当干粮》(2009 年全国卷I作文)、《蔡总的不“费厄”,真的高明!》(2009年江西卷作文)、《给父亲的情书》(2008 年福建卷作文)、《个性PK公德》(2008年辽宁卷作文)、《五元钱与麻辣烫》(2008年辽宁卷作文)。

以上八个题目均具有幽默的特点。当有些作文内容风趣、语言诙谐、格调轻松时,就可以考虑相应地拟一则幽默式的标题,增强趣味,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赢得阅卷者的好感。

(七)《勇敢才能活出精神》(2010 年课标全国卷作文)、《阅历成就智慧人生》(2010年辽宁卷作文)、《悲剧也是一种美》(2010年山东卷作文)、《兽首诚可贵,诚信价更高》(2009年江西卷作文)。

以上四个题目非常直观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旗帜鲜明、耐人寻味,表述精练、准确,以朴实取胜。

(八)《忍+退≠懦弱》(2008 年全国Ⅱ卷作文)、《成功=自信+听取别人意见》、《1+1>7-3吗?》、《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完美的人格》、《亲近=成功?》。

以上五个标题运用数学公式和符号,能起到简洁、生动而又别致、醒目的作用,激起阅卷老师急于探究内容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一定的魅力。

综观所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拟好高考作文标题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引用法、化用法、修辞法、并列法、反向思维法、幽默法、直观法、符号法中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拟定,显出自己文章独特之处,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获得高考作文的高分。

奶奶的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篇9

我的父母在北京打工,家中只剩下一个年迈的奶奶,父母不放心奶奶一个人在家里,就把奶奶送到大姨家里。我那时上初三,学习紧张,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就在校住宿,一星期只回家一次,而我由于奶奶感情深,所以我每次都宁愿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大姨家,就是为了看看奶奶。

我记得我每次回来的时候,奶奶总是在家门口的杨树下等我。手扶着树,伸着脖子,还不停的往远处望着,每次奶奶看见我回来了,总是住着拐棍,一只手向前伸着,面带着亲切的微笑。而我看见了奶奶,也就兴奋起来,小步快跑起来,边跑边喊着:“奶奶,我回来了!”我一手扶着奶奶,脸贴着奶奶的脸说:“我可想死您了!”这是有一阵小风吹过来,暖暖的。我和奶奶边聊边走,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好快,不一会就到了家了,村庄里还回荡着奶奶和我的笑声。一回到家,奶奶就把刚刚炖好的鸡肉给我端了过来,还不停的把鸡肉往我的碗里夹,还笑着说:“多吃点,学习辛苦!”我也就不停的往嘴里塞,心里就像吃了蜜糖一样甜。

在早上我总是能听到从厨房里传来的“交响曲”,我揉了揉眼睛,从房间了走出去,只见奶奶弯着腰,柱着拐杖的情景,和被油烟呛到的,不停咳骚的声音。顿时,我觉的心里很闷,脸热热的,,气息也变得有些不均匀,眼泪好像也被这场面打动,不停地往下流,奶奶好像听见了我哭的声音,直起了腰,问我在干嘛?我赶紧转身把眼泪擦干,笑着说:“没干嘛。”就连忙去帮奶奶做饭了,并在心里默默的许诺:“奶奶您放心,我会好好学习的,长大了让您过好日子!“到了下午,我准备走时,奶奶从房间里抱来了好多吃的,说是怕我在学校不舍得花钱吃饭。还拿出一件红色的毛衣,眼里饱含着泪水说:”天气凉了,别冻着!”奶奶把我送到了树下,我与奶奶紧握着的手一直没舍得松开。到了大杨树下,我松开了我和奶奶紧握着的手,我边走还不停的回头张望,总是能看见奶奶手扶着树,向我挥手的情景。

终于等到了期末考试考完了,我兴奋地坐上了去大姨家的车。我急急忙忙的下了车,可大杨树下不再有奶奶的身影了。我回到家里我才知道奶奶已经不在了。我当时脑袋就空了,只知道哇哇的哭,手指着大姨说:“你怎么不告诉我啊?”大姨抹着眼泪说:“你奶奶说怕影响你考试的情绪,所以没说。”我难过极了。冲出家门,跑到了那棵杨树下,哭声传遍了整个村庄。大杨树下不再有奶奶的身影了!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欣赏 篇10

权威与迷信

北京陈曦

据说,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讲学,一上讲台,他就提出一个问题:“2+2=?”虽然连小学生都知道这个答案,但是大家想:罗素是一个大哲学家,他提这个问题,必有深奥的道理,决不会那么简单。于是面面相觑,竟无一人做答。最后,还是罗素自己说“2+2”就等于4嘛!“2+2=4”,这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事实。为什么竟无人回答呢?原因在于提问者是有名的权威,是大哲学家,那就必有其特殊的、玄妙的理论。于是,人们在“权威”二字的压力下,产生拘谨、怕出丑的心理,竟连最简单的事实都不敢承认。权威的威力竟超过了真理,多么令人惊叹啊!

像这样迷信权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当人们因事实与权威理论不符而迷惑时,往往以“他是公认的权威,不会出错”为由,放弃自己的正确观点,但是要知道,那些伟人和科学家之所以成为权威,正是因为他们不迷信以前的权威,尊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设想。如果伽利略完全迷信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不会有其日后的成就;假使魏格纳屈从于当时公认的权威性理论,就不会提出“大陆漂移说”;倘若爱因斯坦不从牛顿的经典力学中摆脱出来,也不会有相对论。由于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以事实为标准,才创立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新理论,并被实践证实而成为权威。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能否认权威和他们的理论为科学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但必须认识到:不存在无条件的,永远适用的完美理论。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前人的理论,总是被后人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没有这种发展,科学就会停止不前,也不会有人类社会今日的繁荣。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可贵的,必不可少的。

然而,这种精神在社会上并不多见。几千年来,中国对于为人谦逊、谨慎,尊崇圣贤方面强调过多。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内,把圣贤的话奉若神明,稍有相悖便视为大逆不道,这种封建文化思想对中国人民的长期禁锢和束缚,扼杀了人们勇敢的独创精神,而且,这些旧意识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举个例子来说:前不久,某大学一学生在课堂上指出了一位著名教授的错误观点.便立即遭到了众人非议,什么“想出风头”,“故意让教授难堪”,“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等等流言蜚语劈面而来。总而言之,不管正确与否,乳臭未干的学生给大教授挑错就是大逆不道。这种严重的迷信思想至今还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难道不值得深思么?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爆炸的年代更需要那种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隐藏在我们头脑中的保守、落后的旧观念、旧思想必须彻底更新。如果我们都是以事实去检验理论,探寻真理,而不轻易迷信权威,那么,就不会再有人对“2+2=4”难以启齿了。

【评析】本文开篇引述材料,然后分析无人回答的原因,这原因就是迷信权威。接下来,作者用排比句式,列举伽俐略、魏格纳、爱因斯坦的例子,论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意义。紧接着,作者又分析了中国特定历史背景给人们带来的束缚,最后联系现实,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应“以事实去检验理论,探寻真理”,而不应“轻易述信权威”。文章层层剥笋,步步深入,思路清晰,论证有力,不失为材料议论文中的佳作。

2014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 篇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 (1)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材料的前一段以人生的“门与路”为着眼点,提供考生一个较为广阔的构思空间;后一段以大学的“门与路”为着墨点,要求考生以此为具体内容,展现自己对如何进大学之门和如何走大学之路的思考和想象。

【写作立意】

题目材料分两段。前一段是在抽象意义上讨论门与路的关系,可以看作为后一段讨论大学的门与大学的路的材料作铺垫,同时也议论了门与路的辩证关系。后一段材料把讨论落实到了“大学的”这个定语上。“综合上述材料”告诉我们,要把全部材料综合起来审题,任何只涉及材料中一段文字的写法,都属于偏题。所以,写作时必须展现三个关键词:门、路和大学。

【评分标准】

把“门”“路”“大学”三个关键词都写入作文,有所偏重,但没有缺少任何一个词,可得49分以上。

没有把这三个关键词写全,或流连于对“门”与“路”的哲学探讨,或一头沉入对大学生活的想象,得42—49分。

只写“门”或“路”,得36—41分。

偏题、套作严重的,得分不超过35分。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欣赏 篇12

小环与大环

南京张茜

这两天真的很烦躁,总是会遇到点小麻烦。我在想,今天一定会好些的,因为我是一个乐观的人,乐观的人在不快乐的时候自找快乐,我找了一天,你猜,我发现了什么?

难得的星期天,早上睡个懒觉,又是大冬天,所以起得很晚——这很正常。

起床后,打开家门,用钥匙打开送奶箱,却发现仍然是两个空瓶,难道今天的牛奶送得这么迟?——这不正常。

我关好房门,想出去看看究竟怎么回事,邻居们说,送奶工的车翻了,牛奶全洒了一地,所以他回去重新拿奶了。——这很正常。

可是送奶工怎么会骑翻车呢?我又跑出去问路边做生意的人,在我看来这条街车稀人少,该不会出事儿的。——这不正常。

做生意的人说,那个人车骑得太快,地上又结了冰,所以摔了跤。哦——这也正常。可是,这大清早地上不该有冰的,因为街边的人从不往街上倒水,昨晚又没下雨,怎么会结了冰又让人滑倒?——这不正常。

再继续问下去,别人竟告诉我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消息,昨晚这儿的路边突然失火了,路人为了救人,纷纷从街边打来水浇在地上,火灭了,水积了许多,所以结了冰,——这也算正常。

我为了自找快乐依旧在想,这天气不算干燥,怎么会失火呢?——这不正常。

别人又告诉我,因为有人扔了个烟头,不小心点燃了一堆旧报纸。哦——这也正常。我终于有了暂停思考、提问,去研究为什么今早没有拿到牛奶的问题的想法。可是别人偏偏指着不远处对我说,“你看,就是那儿有一堆报纸,现在成黑灰了。哦,前边还有一张没烧着的,刚开始给风吹走的。”

“不知道什么人这么没素质,乱扔东西。”周围的人开始议论。

我无意识地往前走了几步,猛然间发现那张仍然在风中翻动的报纸,上面有着清晰的划痕……这不是……

我愣住了。我昨天晚上心烦意乱,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用笔在报纸上随便乱涂,涂完就狠狠地把报纸揉成一团,最后把它们仍出了窗外。没想到……

我自己定了定神,把思路拉了回来。我心情不好,乱涂报纸,把报纸扔出窗外,有人扔了烟头,报纸被点燃了,于是失了火,大家为了救火,浇了水,天冷了,水结成了冰,送奶人骑车在冰上摔了跤,牛奶翻了,我今早没有牛奶喝了。

我为了排解郁闷心情,自找快乐地“调查”一件平常事,结果是所有的问题都由我的郁闷心情引起。这就是我的“大”发现。

生活中交错着些东西,它们一环扣着一环,也就是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我们无时不处于某一个小环上,如果不去刨根问底,大概谁也不会发现环环套着,最终又回到了你原来在的小环上。相信只要有心,你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小环间连接着的大环。

【评析】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环扣一环,环环相生,文章所写的这一发现虽不新颖,甚至近于常识,但因“我”的亲身经历而被发现,这就有了特殊“价值”。所写的具体内容,是说“我”竟为一次火灾根源之所在,足不出户的“我”竟酿成了街道的一次火灾,可见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何等密切。文章写得生动、幽默、诙谐,前半部分由果及因,步步追溯,后半部分由因及果,步步推演,前后相应相扣,颇见构思功力。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欣赏 篇13

高考优秀作文爱就这样简单

湖南梁斌

3月8日那天黄昏,我去学校传达室给母亲打电话。走到门口才发现,一向冷清的传达室里挤满了人,细心的住宿生们正兴奋地争先恐后地向自己的母亲问候。

我的电话卡要输入二十几个号码才能拨通,于是我颇识时务地坐在一旁的条凳上,静静地等候。

幸亏带了本白桦林丛书《温馨四季》,可借以打发时间并掩饰自己的急切。我心不在焉地翻着书,‚醉翁之意不在酒‛地聆听这些定格的一个个温馨时刻的祝福——

‚喂,爸爸么?叫妈妈接电话好吗?‛是一个忘记向爸爸也问好的粗心的男孩子。他的手在微微地抖动——他挺激动呀!一会儿,他涨红了脸,这样断断续续地说:‚噢,妈妈……今天是您的节日……节日快乐……‛也没再多说点儿,男孩抽出了电话卡。旁边有个女孩不再矜持地偷偷发笑。我想,嘿,不善表达的男孩子!我在心里暗暗地思考呆会儿自己应该怎样口若悬河出一段落花流水般酣畅淋漓且感情十足的祝福,在必要的地方甚至应该押韵或者搭上English什么的……

可就在我这样想着的时候,几个女孩子互相嬉闹着说:‚该你了!该你了!记得要温柔一点哦……‛手握话筒的女孩不置可否地嗔怪地笑着:‚哼,看我的,才比你温柔呢……‛ 一会儿,电话那头有了回音。女孩马上收敛笑声,停顿片刻之后竟然也是那么一点‚欣喜‛失措地说道:‚噢,妈妈……节日快乐呀……‛ 旁人也都笑,我附和着同时也感悟着。原来,最真挚的祝福无须加以华丽的辞藻修饰——爱,其实就这样简单啊!

终于轮到我了,我忽然激动起来。熟悉的号码一阵飞拨,电话很快接通,那头传来了母亲温柔的声音:‚喂……‛

‚嗨,妈妈………‘三八’节快乐……‛ ‚嗯!哦,谢谢……‛ 【赏析】平时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同学读了这篇文章会很受启发。三八节那天,在学校传达室等着给母亲打电话,一般同学肯定不会感到这里有什么值得写的素材,作者偏偏别具慧眼,不仅写,而且有所感,并升华到哲理的高度,得到“爱是简单的”这一人们意想不到又合情合理的感悟,既善于发现题材,又善于提升主题。作者观察非常仔细,对一个男孩子打电话细节的刻画细致入微,对自己心理的刻画也非常真实。尤其是心理刻画,既推动了情节的进展,又起着吸引读者的悬念作用,更与结尾形成反差,而这一反差既与题目暗合,又有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效果。文章看似质朴,成如容易,却颇具匠心。

2016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评析 篇1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剖析】

浙江卷作文题基本沿袭了近几年“思辨类作文题”的思路,二元乃至多元思辨已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常见形式。从命题上看,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规避单一角度的话题,越来越重视从多元关系的角度进行考查,越来越看重考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这道题贴近社会现实,十分接地气;与“思辨类题目”相呼应,文体上也限定了写论述类文章。

这则作文材料不同于往年多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语句作导引,明显带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某些特征,其最大特点是“就事论事,就事选例,就事说理”,而不像新材料作文那样“缘事发挥,谈古论今,对照类比”。所以,与往年作文材料相比,这则材料拒绝高蹈,贴近现实,给出了审题立意的多个指向,让考生有话可说,可从不同角度灵活表达。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强了论述对象的限定性、思维的论辩性以及内容的规定性。

有些考生把这篇作文的主旨仅限定于“虚拟和现实”,这是欠全面的。其实,“虚拟和现实”只是文章论述的由头,真正的关键词应该是“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选择,这才是你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表述的内容。否则,立意就偏了。

对“虚拟世界”,材料列举了“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样三种态度。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对信息时代的“虚拟现实”采取什么态度作出自己的“选择”,再对此进行分析,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感想;然后引出问题的由来背景、发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最好能以新闻报道或现实事例作为论据;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呼吁,以便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结构上看,这类论述类文章一般可以通过“引—论—联—结”等几个环节来构思作文,一般步骤是:首先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充分论证,分析利弊;再联系现实,由点到面;最后点题作结,劝勉呼吁。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特别要求考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只有挖掘深刻,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才能让人看到隐藏在事物深层的本质;文章不仅要让人“知其然”,更要让人“知其所以然”,这才能给人启迪,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因此,考生必须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并阐释某些现象存在的背景、它们的共同特征及其特殊含义,让读者通过读你的文章而明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相当多的青年人成了“手机控”,沦为“网虫”,整天梦游在虚拟的“现实”中。一旦离开了网络,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应对眼前这个现实世界。原本应该由人类来主宰的虚拟世界,已成为许多人的绝对操控者,不少人的情感乃至躯体都已被“虚拟”化了。

高考英语满分作文:英语回信 篇15

【试题回放】

假设你是李越,你的加拿大笔友Steve来信说,他和他的一些同学正在学中文,请你推荐两本学中文的词典。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英汉/汉英词典新华字典收词(字)18,000(英语)20,000(汉语)10,000,价格52元、11元,特点大量例子、用法说明,适合初学者。中国最常用的汉语字典参考词汇:推荐recommend (V.),英汉/汉英词典The 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ECCED),新华字典Xinhua Dictionary (XD)。

Dear Steve:

I’m so pleased to learn that you and your classmates are learning Chinese.I’d like to recommend the following two dictionaries.The English-Chinese/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is really a good one for beginners. It has 18,000 English words and 20,000 Chinese words. Besides plenty of examples, it has many notes telling you bow to use a word. Xinhua dictionary is the most popular Chinese dictionary , and it has a vocabulary of 10,000 words. It may also be useful to some advanced learners of Chinese. Of the two, ECCED is the more expensive, costing 52 yuan, and XD costs 11 yuan.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want me to buy these dictionaries.

Yours,

Li Yue

【名师点评】

高考英语满分作文 篇16

假如你是新华中学的学生李华,你的美国朋友Tom一周前给你发电子邮件,询问你暑假里的打算,但你因准备期末考试未能及时回复。请根据双下要点给他回封邮件:

1.未及时回信的原因;

2.你假期的打算(如做兼职、旅行、做志愿者等)

注意:1.词数:120-150;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参考范文】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欣赏 篇17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為钱财奔波。他视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财,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薄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即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满分分析

这篇作文被视为2015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的标杆。其突出的亮点是:

1.审题准确,见解独特。审题是判定一篇作文优劣的基本标准,合格的作文审题必然是正确的,优秀的作文审题不仅正确,还应该是准确的,即能紧扣作文命题的核心立论。2015年高考浙江卷的这道作文试题由两则正反相对的材料组成,其核心内容是讨论“作品”与“人品”的关系。从题意来看,至少有三种立论,即“作品与人品相关联”、“作品与人品没有关联”、“作品与人品既有关联也没有关联”。本文立论却跳出了这三种立意角度,而是说不能由作品去推及人品,也不能由人品去推及作品,提出“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的观点,因为作者认为“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更值得点赞的是作者并没有流于“随大流”式的立论,而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论述,把“作品”放在历史检验的角度去评判其优劣、好坏。这样就使得文章的立意高人一筹,说了别人所没说到的,想了别人所没想到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与独特的见解。

2.思辨缜密,层次清晰。文章从传统的阅读或欣赏模式说起,先予肯定,再用转折句提出自己的观点:“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起笔就为文章的思辨蓄势;接着用了两个段落,从正反相对的角度运用具体的事例先摆事实,通过事实讨论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接着用“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的设问推进论证,进一步阐述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最后归纳提升:“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至此,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完满的展示。作者并不是随意下结论,而是用思辨的方法在辩证分析中说理,思辨色彩浓厚。文章的论证有层次,其论证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思维缜密,通过论证推动了思维发展深化的能力。在材料例证的运用方面,不是依赖材料来推动文章,而是靠论证去带动材料,做到了材料为论证服务。文章对于论题的把握不但准确到位,而且在论题的内涵方面略有推进,在视角的选取方面有其巧妙之处,论证始终朝着观点这个方向推进,不枝不蔓,不游离,不松懈。

写作借鉴

议论文需要论证,论证是否有力度和深度取决于作者思维的缜密度。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应该具有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结构层次。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是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为了便于逻辑推进而对文章进行的谋篇布局,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述的思维路径。它体现在作者对事物、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具体地说,就是体现在对文章论证过程的先后安排上。高中议论文写作考查的是我们的基本论证能力。所谓基本论证能力,就是合理的论证思路。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就是论证时能按照“是什么”(文章的观点)、“为什么”(对观点的论证过程)、“怎么样”(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思路来安排结构,把观点表达清楚,阐述清楚。有了这样的结构,文章也就具备了严密思维和清晰结构的基础。

《且以作品论英雄》就是用这样的逻辑结构来安排文章内部层次的。文章先提出全文的观点“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为什么),然后用了三段文字,围绕观点从不同角度紧扣材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为什么),最后总结上文提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怎么办)。该文结构剖析图如下:

且以作品论英雄

第1段: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提出观点(总论点)

(观点提出:是什么)

第2~4段:不同角度论证观点[论证人品决定文品论证评价作品不必匆忙考察作者人品](分论点)

(分析观点:为什么) 论证论作品不必纠结于人品

第5段:总结。面对作品,要以作品论英雄(结论)

(结论:为什么)

本文的总体逻辑结构的层次是“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结论”。用类似这样的逻辑结构来组织考场作文,考生容易展现自己的思路进程,不易偏题或离题,同时也使得评卷老师容易把握考生的作文思路,很受欢迎。

上一篇:娃哈哈课堂的教学反思下一篇:业务委托代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