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卡车运货》

2024-09-04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卡车运货》(共8篇)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卡车运货》 篇1

小班教案《卡车运货》适用于小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绘画方形,感受货物大小与纸箱大小的关系,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卡车运货》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感受货物大小与纸箱大小的关系。

2.学习绘画方形。

3.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纸箱、白纸、自制的各种家具的模型、大卡车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搬家

1.出示各种家具模型。

驾驶:小猫咪咪要搬家了。它有哪些家具呢?

2.出示大卡车图片或玩具。

教师:咪咪请来了一辆大卡车来帮忙,但是这么多东西放在卡车上,很容易弄坏。怎样才能使这些家具不被压坏呢?

3.教师:纸箱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不能是圆形的呢?

二、试一试:装货物

1.出示各种纸箱。

教师:电视和空调比较小,应该装在什么样的箱子里?柜子和冰箱呢?

2.请幼儿尝试将大小不一的家具模型装进大小不一的纸箱当中。

三、画一画:卡车运货

1.教师:请你们把刚才装上车的货物的形状画下来。

2.引导幼儿在白纸上画出方形代表货物。

3.作品交流、分享。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拼画简单的物品。

小百科:卡车,又称作载货汽车,一般称作货车,指主要用于运送货物的汽车,有时也指可以牵引其他车辆的汽车,属于商用车辆类别。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卡车运货》 篇2

关键词: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情境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依然是教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游戏法、操作法等教育方法和策略虽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受传统教育教学观的影响,幼儿园美术活动仍然存在沿袭传统方法按部就班地呈现教学内容,注重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等弊端。从而促使美术活动或远离幼儿的生活,或偏离幼儿的真情实感,或使幼儿学习的乐趣淹没在枯燥的技能训练中。因此,怎样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运用良好的策略设计和组织美术活动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情境通常指对人发生作用、产生意义的环境,这种作用与意义源于人与周围人、事、物的“交往”和“对话”。相对于中大班,小班幼儿的思维更具具体形象性,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交往、持续对话中建构着关于这个世界的意义从而获得发展。从此出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情境教育入手,以各种环境事物为主题,通过运用和创设各种情境,努力将美术活动还原为幼儿自主体验的意义过程。

一、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

自然而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小班幼儿自在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形成经验、获得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不仅如此,受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小班幼儿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和情节有创作的兴趣。因此“发掘生活情境在美术活动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好真实的生活情境,首先要求教师从幼儿生活环境中取材,幼儿园的花草树木、社区里的飞鸟鱼虫、爸爸妈妈、老师同伴……这些贴近生活的各种人、事、物都打动着幼儿,吸引着幼儿,都可以适宜地设计为美术活动的内容。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使艺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过程。例如,在三八节“漂亮的妈妈”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妈妈在家劳动时喜欢穿围裙,于是有些幼儿就选择了折纸,折成了很多小花粘贴在围裙上,认为妈妈穿围裙很漂亮;有些幼儿还选择了在围裙上画五颜六色的线条,说妈妈喜欢穿有彩色条条的围裙。通过教师的引导,有些幼儿说“妈妈的头发最漂亮,弯弯的,长长的。”于是就生成了“给妈妈设计发型”这个美术活动,幼儿在活动中为妈妈设计了很多种发型,有弯弯的长发,还有短发,还有的把妈妈的头发画成了红色,告诉老师“这是妈妈新染的颜色”。幼儿沉浸在为妈妈设计发型的愉悦中。通过不同内容的美术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而且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

利用好真实的生活情境还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与生活情境充分互动,以使其对事物加深理解、丰富表象,便于创作。其有效途径是指导性的观察,通过指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帮助他们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扩展美术创作经验。由于“3岁左右的幼儿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平衡,他们容易激动,抑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只能观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表面或明显的特征,其观察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笼统的,不能区分事物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对事物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有序观察技巧,并通过启发、迁移等方式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展开想象。此外,教师还要减少约束,尊重幼儿的观察体验,允许幼儿对观察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在提高他们观察思维力的同时,关注幼儿审美感受能力的获得。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给树叶宝宝穿衣服”的涂色活动时,幼儿都将树叶的颜色说成是绿色的,通过教师组织幼儿去户外观察落叶,并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落叶的颜色和形状,萌萌说:“老师,我捡到的叶子是黄色的。”琪琪说:“老师,我捡到的叶子有绿色还有红色。”还有些幼儿说:“我捡到的叶子是长长的。”还有些幼儿说:“我捡到的叶子像手。”回到教室再组织幼儿进行涂色的时候,有些幼儿在一片叶子上涂上了红色、绿色,还有黄色……每一幅作品都非常漂亮,颜色各异。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不仅感受到了周围生活中的颜色变化,而且还学会了观察,对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激发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

二、构建支持性的人际情境,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创造性

人际情境指的是由人际交往所构成的心理环境。虽然从表面上看,模仿在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必不可少,但是,作为幼儿表现自我、宣泄情绪的方式方法之一,美术也是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思维和自由创造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幼儿所处的心理环境。一个开放、包容、互动,能给予幼儿支持的人际情境能促进幼儿自然流露情感,从活动中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在获得美的陶冶和愉悦时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因此,教师首先要给予幼儿情感支持,通过语言、肢体语言等,表达自己的鼓励和肯定,接纳他们各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奇思妙想,并且不以作品是否客观、真实为原则评判幼儿,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的喜悦。例如,在玩色活动中,亮亮用板刷将画纸上的太阳刷成了深蓝色,同桌的小朋友看到后说:“太阳不是红色的吗?怎么变蓝了?不好看。”亮亮说:“那是因为要下雨了,乌云挡住了太阳。”说完,亮亮感觉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认可,顿时有些失落。教师见到了这种情景,并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作品,而是表扬了亮亮的想法,并且在全班这小朋友面前讲评了亮亮的作品,表扬了亮亮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教师为幼儿创设的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创造性。

除去情感支持,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和灵活的策略支持,使幼儿随时都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维持创作动机。在区域活动中,几名幼儿在美工区在画“毛毛虫”,幼儿在画毛毛虫的身体时遇到了困难,乔乔着急地说:“老师毛毛虫的身体我画不圆?”教师及时将准备好的一个个毛毛虫身体的圆形卡片给了乔乔,告诉乔乔可以借助小卡片,把圆形小卡片拓印在纸上连起来就变成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了。乔乔高兴地画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觉得特别满意。教师也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画,其他幼儿也拿起了老师提供的材料大胆地画了起来。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自己的毛毛虫画的都很棒。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以平行绘画的形式介入活动中来巧妙应对幼儿的需求。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及时针对活动的难点进行引导,如:毛毛虫的身体是由一个个圆形连接起来的,不要把圆形分开,要不毛毛虫的身体就会断了。孩子们在绘画时就将圆形一个个连起来,并且体会到了活动的乐趣。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帮助幼儿迁移、整合已有经验,进一步启发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

支持性的人际情境不仅取决于教师,也源于同伴。儿童与同伴间的关系和与成人间的关系是儿童世界中两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同伴关系作为其中的水平关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比与成人间的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Hartup,1989)。虽然美术活动强调个人创作,但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多种途径与同伴进行积极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大胆表现自我,通过积极的同伴互动,促进幼儿同伴间灵感的激发与启迪。例如,在“帮助大树妈妈找树叶宝宝”剪纸活动中,有些幼儿将叶子剪成了直线,有些幼儿叶子边剪的不是很光滑,教师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对于剪得比较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并且让这名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叶子,怎样剪才能将叶子的边剪成弧线,这名幼儿边说儿歌边演示:“爬呀爬,爬山坡,爬到山顶下山坡……”幼儿通过借鉴同伴的经验来学习,更能激发参与活动的欲望,促进幼儿同伴间灵感的启迪。

三、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增强幼儿美术创作过程的兴趣性

随着人们对美术活动本质认识的深入,幼儿美术活动与游戏的联系就愈加紧密。“幼儿美术活动,特别是幼儿早期的美术活动,仅仅是一种自发自为的涂鸦行为。幼儿最初并非出于塑造形象而使用工具,更不是利用材质、机理等表达式表现自己内心和客观世界,而是将工具材料视为可操作的有‘意思’的‘玩具’”“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意识和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原始、本能的一种存在方式,是自然状态下自由发生的,是幼儿生命进程不可缺失的游戏活动、简约的审美活动。”美术活动的游戏本质使美术活动游戏化变得顺理成章,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游戏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拉近了美术活动与幼儿现实生活的距离,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创作,在创作中享受快乐。

游戏化的教学情境首先表现为活动任务游戏化。教师结合活动特点和所需材料等客观要素将教育意图融进一个个幼儿能够扮演或担当的角色活动中。受形象思维的影响,这样的活动总能激发起小班幼儿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主体,主动想象、主动操作,从而有效增强了幼儿美术创作过程的情趣性。例如色彩活动“秋天的果实”中,教师利用涂鸦墙为幼儿设计了一个大果园的情境,幼儿化身为魔术师,拿着板刷自由自在的为果园里的水果宝宝涂颜色,给果树妈妈和树叶宝宝换衣服;在绘画活动“好大的毛毛虫”中,教师先请幼儿扮演毛毛虫,引导幼儿发现毛毛虫的特点:身体是一节一节、圆圆的,并且每个圆都连在一起,在之后的绘画中幼儿从“让毛毛虫快长大”的想法出发,反复画圆的枯燥无味荡然无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美术活动中往往过于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幼儿美感和初步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美术技能也是顺利进行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美术活动中,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还表现为技能传授游戏化。教师在引出技能知识点、强调常规要求等各环节,以及细节指导时都要注意使用符合游戏情境和角色身份的言语表达方式,此外,还要根据创设的游戏的特征和教学本身的需要,尽量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感官进行操作、训练和体验。例如,在线条画“喜欢水的鱼宝宝”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情境——鱼妈妈带鱼宝宝在水里游,鱼宝宝喜欢很多很多的水,引导幼儿为鱼宝宝添画水波纹。教师将波浪线的技巧编进儿歌“小鱼小鱼水中游,向上游,抬抬头,向下游,快加油!”在儿歌的引导下,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画出一条条波浪线,在学习的同时又体验了成功感。

四、总结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构建支持性的人际情境、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教育者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和兴趣性,还能在满足幼儿生理、安全、表达等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激活思维,唤起情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这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孔起英.试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1997(03).

[2]赵玲.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几点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1998(01).

浅议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 篇3

【关 键 词】 美术;幼儿园;小班;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喜欢美,追求美,就是一种人之本能,是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呢?开展好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很关键。怎样开展好小班的美术教学呢?这让许多刚接触小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非常棘手,以下是我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小班美术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小班幼儿的绘画教学,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他们的注意力、自控能力都很差,绘画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年龄小,手眼不协调,手部小肌肉群发育尚未成熟,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如果立刻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图像,幼儿的情绪会显得格外紧张,反而使幼儿丧失了绘画的兴趣。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来说,他们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所以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似像非像,让人难以捉摸。因而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难度较大。作为幼儿教师,在小班的美术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逐步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

二、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

有了绘画兴趣,没有绘画技能,幼儿就表现不出自己所想画的东西。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能非常必要。

小班幼儿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这时给幼儿发绘画纸和笔,大多数幼儿只会乱涂乱画,要么有幼儿坐着一动不动,还有幼儿就会喊:“老师,我不会画!”问题很多,状况百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从认识颜色开始,让幼儿认识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认识点、线(横线、竖线、曲线等),认识简单的图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当然一两次是不行的,需要反复练习,技能需要日积月累,因此要多练习、多强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有了兴趣做引路,技巧做基石,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很有必要。

小班幼儿天生好动,如果只是单调的涂色练习或是单一的临摹活动,都是孩子不喜欢的,对活动兴趣也不能持久。所以,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才能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玩色活动,如“手掌印画”“拓印图形”“纸团压印”“泡泡画”“喷刷画”“手指点画”“添画”“吹画”等,让幼儿感知色彩的美和多变,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浓厚兴趣。其次,指导幼儿尝试使用新的工具,彩色铅笔、粉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等进行绘画,感受每种工具带来的新鲜体验。让幼儿在游戏之中、音乐之中、故事之中慢慢凝结,慢慢升华,让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高,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真正做到“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

四、激发想象力,大胆放手让幼儿进行新创造

当幼儿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时,已为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埋下了种子。幼儿从小就富有强大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空间是大人所不能及的,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法,尤其在幼儿园小班的这个时候,幼儿的笔触、动作和语言比较稚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就需要老师家长们正确对待。《纲要》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不要限制和束缚孩子的想象力,不要对孩子的想象力加以评论和判定,更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或是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家长们要大胆放手,要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多多鼓励孩子的想象力。

五、多鼓励幼儿的绘画作品

著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群说过:“好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同伴的认可。《纲要》中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每次美术活动后,我都会与幼儿一起把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每个幼儿的绘画特点,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作品!因此,我会对作品较好的孩子给予积极的表扬,不太好的也是先鼓励,然后再告诉幼儿哪里画得不好,使幼儿从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算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让兴趣做主,情趣引路,使每位幼儿的表现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多鼓励他们,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参考文献】

[1] 田燕. 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 张紫微. 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成才之路,2016(6).

小班小司机主题活动 运货忙 篇4

活动目的:

1.了解货车运货的功用。

2.感知货车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3.体验与同伴玩运货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超市游戏材料,玩具手推车,大小货车、卡车、小推车图片。活动过程:

1.问题激趣。

教师扮演超市经理,询问幼儿:大超市需要很多的货物,用什么工具才能把外地的货物运到超市里?

启发幼儿思考: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运货的工具,他们是怎么运货的? 小结:有许多东西需要搬运,人们经常会借用一些工具,如货车、卡车、小推车等运输工具来运载货物,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节约体力,把各种货物又快又好地运送到目的地。

2.观察图片。

出示大货车、小货车、卡车、小推车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些车和我们平时坐的车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小结:这些车和我们平时坐的车不一样,它们有大大的车斗,这个车斗是用来装载货物的,所以人们都把这种车叫做货车。货车有的很大,后面的车斗又高又长,可以运载很多很多的货物;有的货车很小,车斗只有小房间那么大。人们会根据物品的多少和路途的远近选择不同大小的车辆来运货物。

3.运货游戏。

组织幼儿讨论:活动室的前面有很多货物要搬到后面布置成“超市”,要怎么样搬才能省事又省力。

指导幼儿分为两组,一组用玩具小推车(或纸质的小拖拉车),一组用手搬,自由取货,把货物搬运到制定的地点。

搬运3分钟后,两组暂停活动,观察比较两边搬运货物的多少,引导幼儿发现用小推着搬用货物会比用双手搬货更省力省时。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卡车运货》 篇5

一、创造和谐环境, 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幼儿美术教学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环境, 让幼儿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 好的、美的作品, 能够给孩子美的享受和启迪。小班幼儿入园后, 首先, 带领他们参观美术活动室, 让幼儿观看和抚摸其他幼儿的美术作品, 能够将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激发出来。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去大班中参观, 让幼儿感受作品做出的过程, 激发其创作的积极性。这样幼儿就有了动手操作的欲望。最后在幼儿开始下笔作画时, 他们往往会信心不足, 不敢轻易落笔, 这时老师要及时进行鼓励以及引导, 可以夸幼儿画得漂亮, 并将幼儿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同时促进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借由绘画, 让幼儿自由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儿童能够通过画笔比较直观的进行外界事物感知, 通过笔头, 教师可以了解幼儿活泼的思维, 感受纯洁的心灵。幼儿大都喜欢画画, 教师就需要根据小班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 尽量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自觉自主地投入其中。通过练习, 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动手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三、引导幼儿参与手工活动,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一) 在折纸活动中促进幼儿动作灵活性的发展

折纸这项活动充满了智慧, 幼儿在折纸时, 为了做好某个图形, 便必须反复的实践、开动自己的脑筋, 并进行思考, 这样才可能让自己折的物体符合自己需要。每一次进行折纸都是尝试新的方法。尝试的过程中, 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动作准确性也能够得到提高。

(二) 在剪纸活动中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剪纸可以锻炼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使幼儿安静下来, 专注地做一件事;使幼儿的双手变得更加灵活。基于这些好处,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手工活动中穿插剪纸的内容。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 在家中基本没有使用过剪刀, 在剪纸时无法掌握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小孩子都比较喜欢游戏, 教师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 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 在游戏中进行手工操作教学。为了帮助幼儿更快的掌握正确使用见到的办法, 笔者还进行了顺口溜的编写。

(三) 在泥工活动中增强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幼儿园泥工活动是运用黏土、橡皮泥、面团、纸黏土等进行物体造型, 在幼儿手工操作活动中, 泥工深受幼儿喜爱。当他获得一块橡皮泥的时候, 他会很高兴地反复揉搓、捏弄着, 这时幼儿的手指和肌肉便参与了锻炼。色彩鲜艳的橡皮泥激发了幼儿操作的兴趣, 同时教师为幼儿选择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立体的物体形象, 幼儿在做做玩玩、认识感知中增强了手部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增强了幼儿双手动作的协调性的发展。

四、在美工区域游戏活动中, 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是需要反复尝试、锻炼、操作的活动, 而美工区域游戏活动给他们的动作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于是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我会结合主题, 或根据季节和教学主题的延伸, 尽可能地多投入一些能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材料, 比如:旧纽扣、大小不等的瓶盖、瓶子、纸盘、纸杯、纸盒等, 还投放了各种彩笔、白纸、油画棒等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操作材料, 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从而推动幼儿精细动作向熟练性发展。

通过以上活动, 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较快, 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幼儿本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速度也较快。并且,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 能够很好地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此外, 还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个性也会比较的活泼和健康, 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

摘要: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 在活动中, 幼儿把自己关注的热点、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和幻想的美好世界画在纸上, 使美术成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而幼儿的绘画、折纸、剪纸、泥工、手编以及废旧物利用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都是在手协调下开展的。所以, 在幼儿园中, 美术教学的进行能够很好的培养幼儿本身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美术活动,小班,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卡车运货》 篇6

【关键词】 小班;美术活动;常规习惯

在六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切身感受到了活动常规习惯的重要性,看到了小朋友在活动中的变化,发现了好的常规习惯是幼儿绘画水平提高的一个关键问题。《指南》解读中也有明确提到:“建立良好的常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的小班孩子,各方面发展迅速,他们正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学习按指令行动,是养成良好常规习惯的关键期。从小班开始培养美术常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美术活动需要哪些方面的常规习惯?怎么培养呢?下面是我的一点小经验。

一、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整理习惯应该从小班就开始重视,不同的美术活动对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如:活动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画画时把蜡笔、炫彩棒等放在规定的地方,不到处乱扔;撕纸时不把纸扔在地上,废纸要放在纸篓里;画好后每一位幼儿都要主动收拾自己用过的绘画用具;活动后将桌椅摆放整齐;结束后会主动盥洗,盥洗时不拥挤等。

现在我带的是大班,我们班的小朋友每次美术活动之前都会有小组长负责把桌垫铺好。然后,小朋友会自觉地根据活动准备要求,从自己的小抽屉中拿出记号笔和蜡笔,整齐地摆放在自己面前的桌面上。不管是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还是活动结束时的整理环节,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能够做自己的小主人,自觉有序地收放。这样的好习惯离不开我们小班时候的常规习惯练习。从小班开始我们就用幼儿喜爱的动物图形标记帮助孩子区别自己和他人的用品,活动中提醒他们将自己的用品和材料放在固定的位置。剪刀等共用的工具,用完马上放回桌上工具篮里。每次活动结束时,就示范讲解收归的方法和要求,先请能力强的幼儿帮着一起收归,逐步扩大到让全班幼儿共同收归。这样,幼儿逐步养成了自觉收归用品的好习惯。对于活动结束时的整理也让我困惑了一段时间,刚开始在想是放完作品洗完手再去搬椅子还是先搬椅子再去洗手。经过反复实验,觉得应该把画放在椅子上送完椅子放好画再去洗手才合理。于是采用了这个方法后,整体感觉没以前那么乱了。慢慢地坚持下来,小朋友也有了习惯。另外,因为我们小班小朋友用的作画工具都是大家一起用的,并没有分到个人,所以每次活动结束的时候就涉及到一个收归问题。经过多次实验,发现让小组长带着组员一起收起用好的蜡笔、炫彩棒和桌垫,这样更好更方便,还能为下一步做准备。整理的过程中我也会及时的表扬整理好的孩子,不仅可以给孩子们起到一个激勵的作用,也可以给其它幼儿起到一个模仿带头的作用。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自然而然也会跟着做了。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本人一定要做到,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习中的基本常规习惯,它是激发孩子积极思维、积极参与的重要保证。它包括:不东张西望,不东摸西摸,不交头接耳,眼睛要看着老师和图片,不插嘴,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大方回答等等。小班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会倾听,不但能正确完整的听取所要的信息,而且还会增强幼儿对事认真、塌实,同时也树立尊重他人的品德。

在入园初,幼儿注意力极不稳定,易分散,有的幼儿对一些普通话听不懂,有的幼儿不理解语义,内容,对语音语调的感知能力也较差,从而影响了幼儿的倾听。首先,在美术活动中的语言要生动,可以是情景化拟人的语言,同时要注意说话的轻、重、快、慢,再加上一些夸张的动作。其次,活动中结合活动内容做一些形象生动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对小动物的一些动作,要一边说,一边跳,这样才能吸引幼儿。还可以运用教具,提供的教具要能吸引孩子的目光,让他们特别的感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的看着你,安静的倾听你说话,听儿歌或故事时,可以一边看画面(或多媒体课件)一边听,幼儿乐意听,也容易懂。小班幼儿任何行为习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训练,强化,慢慢内化成习惯。

三、良好作画习惯的培养

美术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蜡笔、油画棒和水彩笔,忽略对幼儿书写姿势的指导,幼儿很容易养成不正确的书写习惯。教师要重点指导幼儿的握笔方法,对于个别幼儿不正确的握笔方法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帮助他纠正过来,可以采取唱儿歌的方法,让幼儿摆好书写姿势后再开始画。

小班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幼儿把水彩笔帽拿在手里,有的放在桌子上,甚至有的最后不知道水彩笔帽去了哪里。针对这一情况,我统一让幼儿把水彩笔帽扣在水彩笔上方,这样既容易取放,又不容易丢失,为幼儿解决了这个问题,幼儿不再为找不到笔帽而发愁。其次是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声音过大,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会与小伙伴讨论一些问题,如:怎样才能把画画好,涂什么颜色等。他们爱说爱动,讨论的声音过大,有时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思路,这时我采用听音乐的方法,播放轻音乐,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不影响幼儿讨论,创造了绘画氛围。另外,关注个体差异还是很重要的。小朋友绘画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的动作慢的幼儿到了老师讲评的环节,为了能够较快的完成作品,到最后就会拼命赶,既影响了作品的质量与美观,也影响了讲评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请动作慢的小朋友在中午或区域活动的时间把自己没有完成的作品继续完成。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卡车运货》 篇7

认知与再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通过看看、摸摸、听听、嗅嗅等手段感知周围事物,并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再现它们,激发幼儿参与并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审美与表现。在幼儿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点、线、面等造型手段进行联想造型表现出具有一定美感的美术形式,体验并初步了解美的形态和美的表现手法。

探索与创造。幼儿美术活动结合其他活动,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法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美术活动,综合发展幼儿的感知、表现和应用材料的能力。

二、幼儿小班阶段美术活动内容

认知与再现。认知具体的物体并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手段大胆、自由地表现他对周围事物的认知,鼓励并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兴趣。

①提供给幼儿不同的工具(水彩笔,毛笔,蜡笔等)和材料(素描纸,生宣纸,报纸,面团,橡皮泥等),完全由幼儿自由表现。观察记录和鼓励性评价是教师最好的教学方法。鼓励幼儿画它们知道的东西,使幼兒尽快由随意涂鸦到命名涂鸦的过渡,幼儿能够在大脑内建立“画”与“物”的联系。

②展示具体事物或仿真模型(恐龙、车船等)和玩具(芭比娃娃、天线宝宝、唐老鸭等)或摄影照片和艺术作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表现。在幼儿自我的认知和对其他人的感知,鼓励有幼儿尝试画画和做做等美术活动进行创造表现。

审美与表现。在幼儿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情感力量进行造型游戏活动。

①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点”和“线”并体验用“点”(手指点、圆形物印、粘贴等手法)或“线”(线染色印、滚色球等)进行玩色游戏活动,体验美术活动中玩的乐趣。

②引导幼儿建立基本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小白兔与萝卜,鱼和水)并能合理地表现出来。

③通过讲故事,引导幼儿把故事中的事物尝试性地表现。

探索与创造。鼓励幼儿感知和体验纸和面团等材料的不同,以游戏方式进行再现、联想、创造活动。引导幼儿通过看看、画画、撕撕、粘粘、团团、玩玩等手段体验美术游戏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初步运用工具材料的能力。

幼儿小班阶段美术活动主题设计

案例一:苹果——认知与再现活动(3岁以上)

活动准备:

用“神奇的口袋”做道具,内装水果。(相同形状物的综合—“圆形”物如气球等;同类物的综合—各种水果或蔬菜),让每位幼儿用手摸、鼻子嗅等手段去猜口袋内的东西,锻炼幼儿的感知能力。

活动过程:

①幼儿阶段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而内心形象的产生有赖于外界的具体事物,因此,活动中以实物——“苹果”等开展活动。

②幼儿从随意涂鸦过渡到命名涂鸦,并且能够画出较为完整的圆形,通过展示各种不同的“圆”形物,促进幼儿对“圆”的感知,并以此促进对不同圆形物的联想。

③幼儿把感知的东西画在纸上。画完之后,教师展示并提问:苹果的形状,苹果的颜色,苹果的味道,以及苹果长在什么地方。

④进一步指导幼儿将画好的“苹果”撕下来:或者让幼儿尝试“做”一个苹果(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和技法的游戏活动。

活动评价:

①小班阶段幼儿的美术活动停留在“涂鸦”的阶段上,认知表现的过程中,关注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语言参与美术活动的情况,是否幼儿建立了“存在物”和“表现物”的联系。

②在发展幼儿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诱导幼儿从无意识涂鸦到命名涂鸦是认知表现的重要内容。

案例二:有趣的“点”和“线”——审美与表现

活动准备:

①以小米、大豆等实物,由“点”图案的布料,星空、豹照片等引导幼儿对“点”的认识。

②以毛线、斑马图片、树木的年轮、条形纹布料等引导幼儿认识“线”。

活动过程:

①指导幼儿用手指、面签等工具“点”画(表现手法的综合—撕、粘贴)树叶、星空、豹纹;用棉线“染线印”、玻璃求“滚色球”、水彩笔“绕线团”等游戏活动。

②体验不同“点”“线”样式特点和表现力。

活动评价:

工具和材料是开展活动的关键,活动过程应注重启发和诱导,激发幼儿探索其他的表现手段。

案例三:玩纸游戏——材料的感知和尝试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质地的纸,像普通白纸,报纸,宣纸,有色纸等;水彩笔、油画棒、水彩或水粉、墨汁等。

活动过程:

①启发和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让幼儿了解“纸”的功能,既可“涂”可“画”,又可“撕”可“折”等多种功用。

②观察和记录幼儿对纸进行的应用性尝试。

活动评价:

①强化幼儿对不同的纸所具有性能的感受。

②利用纸的不同特性进行不同的制作或表现。

③幼儿对纸的创造性应用。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卡车运货》 篇8

【关键词】小班幼儿;美术涂鸦;教学策略

涂鸦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运动,这也是小班幼儿视觉感受的一种最自然流露,是孩子的一种无意识表现,与此同时,这还是孩子认识社会、反响社会的一种方式,还是孩子在以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但是,根据当前的数据显示,小班幼儿总体的美术涂鸦现状总是那么的令人不满意,使人担忧。

一、对我国小班幼儿早期美术涂鸦现状分析

根据一些小班早期美术涂鸦现状分析中发现,小班幼儿在早期的美术涂鸦中所产生的兴趣是不同的,在集体美术涂鸦中整体兴趣表现上不容乐观。调查显示能够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的幼儿仅占到16.6%,但是那些兴趣不足的幼儿却占到了30%之多,根据观察显示,那些对涂鸦兴趣不足的幼儿主要是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在上课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从来不会自己举手发言,有时候老师点名要求他回答问题他也总是无话可说。

兴趣的产生是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基石和动力源泉,是幼儿产生求知欲望的主要动力,还是他们进行积极学习的最好老师。根据总结发现导致幼儿兴趣程度产生差异和兴趣程度低下的最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幼儿个体发展水平的影响

小班阶段的幼儿在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其自身都存在着个体发展的差异,不管是在手眼协调能力方面还是注意力集中方面都存在中重大差异,这也就导致了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很好的与老师进行互动,这样在进行操作活动的时候也就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2.家庭教育

一般情况下对于孩子胡乱涂鸦的现状家长都会对孩子进行指责,这样也会影响孩子的兴趣产生。

3.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

如果老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这样对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幼儿兴趣的下降。

二、小班幼儿早期美术涂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指导

1.注重对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孩子们打开学习的大门

对于小班阶段的幼儿来说学习不应该成为他们的工作,而应该成为增添他们美好生活的添加剂。学习兴趣的产生是美术创作的动力和基石,老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逐渐的引导着幼儿在涂鸦的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要诱导着幼儿积极主动的去发挥其在美术创作方面的潜能。根据调查显示幼儿阶段的孩子对美术涂鸦有着天生的喜爱,面对那些千姿百态的人物、景物他们总是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把他们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所以说老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积极的引导着孩子们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鼓励他们充分的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进行美术创作。

2.为学生们设置宽松的环境,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在我们的生活总是会听到有不少的家长在唉声叹气的说:“看这好好的墙又被孩子弄得乱七八糟。”“一会没见,又把沙发画的到处都是,这还怎么呢过洗掉啊。”“不许在家里乱涂乱画……”等等,这些抱怨和指责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被孩子感受到,这样就会抹杀孩子们绘画的胆子、绘画兴趣和创造力等。其实,在幼儿阶段的孩子进行乱涂乱画是孩子在“涂鸦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对于孩子在墙上涂鸦而不是在纸上,这只是一个习惯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事物还没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家长应该正确指导,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应该严厉指责,而应该耐心的教导孩子们在纸上画画,告诉他们的墙上乱画是错误的,使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3.适当的评价,促进幼儿的发展

涂鸦是孩子们在幼儿阶段的意识觉醒,在小班幼儿美术课堂上老师要对孩子们进行耐心指导和细心观察,耐心听取在这个阶段孩子对自己涂鸦的描述,了解他们小小的心灵。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我们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会将自己画的一根我们看起来很随意的线条说成是风筝在飞,或者是小狗在跑;他们会将自己画的一团乱糟糟的线条说成是棒棒糖,或者说是白雪公主的故事等。所以说,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画的东西老师一定要耐心的去领会,要认真倾听他们小小心灵中伟大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老师在对孩子的作品进行点评的时候要注重方式,这将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妙不可言的密切联系。

小班幼儿早期涂鸦是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这个阶段的孩子与成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要让他们达到成人那样的绘画水平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在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是没有任何既定模式的,对于幼儿要放手让他们去画,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李丹. “乱涂乱画”见精彩——浅谈如何指导小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2)

[2]鞠红霞,唐环宇.论小班幼儿涂鸦训练对其美术能力发展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上一篇:报告单发放制度下一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