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2024-10-06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共11篇)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1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2

1.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2.

(1)一共有( )只动物,的右边有( )只。

(2)从左数, 排第( ),排第( )和第( )。

(3)从右数,在第8只动物下面画个△;把右边的3只动物圈在一起。

3.

4.

比少( )个,比( )( )个。

5.我今年( )岁,3年前我( )岁,2年后我( )岁。

6.我们班有( )个小组,从前往后数我坐第( )位。

二、细心算一算(12+8+8=28分)

1.看谁都算对。

2+4= 5Ha2= 5+2= 7Ha2Ha4=

3Ha3= 4+5= 10Ha6= 2+3+5=

5+3= 7Ha0= 0+8Ha3= 9Ha6+6=

2.

3.龟兔赛跑。

三、开心玩一玩(9+8+6+4=27分)

1.分水果。

2.小马过河。(按得数从大到小连上线。)

3.捉迷藏。(桃子后面藏着什么数?)

4.按要求画珠子。

(1)一共有7颗。

(2)再画7颗,一共有……

四、专心解一解(8+4+4+6=22分)

1.看图列式计算。

(1)

(2)

2.说一说图的意思,再解答。

飞走了( )只。 又飞来了( )只

3.

(1)原来有萝卜多少个?

(2)再拔掉3个萝卜,还剩多少个?

4.

(1)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3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 1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教学准备:教学图片、算式卡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5-2-1= 8-5-3= 9+0+1= 4+3+2= 5+4+1= 6-5-1= 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

提问:5―2―1和4+3+2你是怎么算的?

生: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设计意图:通过连加、连减的复习,巩固它们的计算过程,为下面学习新 知识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语:同学们对已学的连加、连减知识掌握得真不错,老师想再增加难

度考考大家。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要认真听,协助老师解决里面的问题:小猴妈妈给小猴摘了4个桃子,小猴爸爸又给小猴摘了5个桃子,小猴

吃了2个桃子,请大家帮帮小猴数数还剩多少个桃子没有吃?(生考虑后回答:还剩7个)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好看的图片,请大家看看。(师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采用讲故事导入,让同学从故事里初步感知数学的存在。]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11 ⑴在黑板上逐步出示挂图,说明 的意思(从左往右看)让同学认真观看图画。

师:看完图画,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同学的回答,出示图的内容:湖里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让同学跟读题目,后提问:“看了上面的内容,你想问什么?” 生:现在有多少只?

师出示内容,再让同学齐读。

师: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内容,列一道算式? 生汇报:4+3-2 师:请说说4、3、2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

⑵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4 + 3-2=5 引导同学观看湖里天鹅只数先后出现的顺序来计算,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得7,再把得数7减去2。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的表述图意,既培养了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强了 同学对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的理解。在新知识的建够过程中,通过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比一比的方法,让同学真正明白意思弄懂算法,做到知识间的迁移。反复让同学说出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让同学真正弄懂加减混合的含义;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同学想、议该怎么算,在同学懂得算法的基础之上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有效的教会同学进行知识的整合,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2、学习例2 出示挂图

①放手让同学自身看图,说图意,再列算式。②师根据同学回答,出示内容:

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③列算式 4-2+3 说说4、3、2各表示什么意思? ④学习4-2+3的计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学懂例1的基础上,放手让同学自身去学习例2, 培养了同学自身独立考虑完成练习的能力,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动性、发明性。让同学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3、比较归纳 总结算法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与前两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生:连加、连减一道题里只有加或者减,而这道题里既有加又有减。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师:请小朋友再仔细的想一想,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 之处呢?(引导同学发现计算顺序都是从左到右的规律,从而记住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操作和语言表述,使同学自身加深表象,感悟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同桌合作交流)

(1)引导同学摆圆片,先在桌面上摆7个圆片,再拿去3个,然后又增加4个。

(2)让同学根据摆圆片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3)让同学结合摆圆片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做书上第76页的第1题。

用模具演示,让同学自身列式计算。

3、做书上第 76 页的第 2 题。帮小猪找家。

4、找朋友

一生拿算式卡,另一生拿答案卡,是好朋友的走到一起。

[设计意图:采用做游戏活动,让同学在玩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并从中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是教材是第一次出现组合型的情境图,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教学、启发谈话、讨论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使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程序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教学程序如下:

1、游戏导入、玩中复习

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通过拼图的游戏让学生口述连加连减运算过程,回忆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架起了新旧知识的桥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找准学习最近发展区。

2、建构新知、对比认识

本课中,学生将首次接触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而借助中间的箭头明确看图顺序和理解图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将从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较归纳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基于教材中的两组图是由易到难的原则,所以教学上我将采取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

教学例1时,由于组合情景图中,原有天鹅的只数、飞来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能独立看明白图意,但要把图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指导学生清楚地说出图意是本例题教学的关键。我将直接出示第一组主题图,以图中箭头为突破口,以说为教学手段,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幅组合图,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说”来明白图意。如果有学生在表述时能说出“原来”和“现在”这些关键词,老师将马上给予肯定,并适时利用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全班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是“湖面上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湖面上还剩下多少只天鹅?”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这两个词,老师也将适时点拨指导他们把“原来”和“现在”这两个词加进去,以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对图意的准确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第一步的得数7,说说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同时明确算第二步时,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7”减去“2”,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重视“说”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氛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会了主题图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步骤,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算理与算法。

例2的教学,由于组合图中的天鹅是先飞走一部分的,所以原来的只数不易看出,有学生会认为原来有2只,也有人会认为原来有4只,所以此处我安排学生先看图交流讨论“到底湖面上原来有几只天鹅?”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不会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此图中原来的只数既包括湖面上的两只,也包括飞走的那两只,所以原来应该有4只天鹅。接下来的说图意、提问题、说计算顺序,我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

而在运算方法的学习上,为了解决“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我还采用“画一画,写一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步的运算,写出它的结果,有效解决“连续口算”这一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当然,学生熟练计算后,这种辅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所以,学习完这两题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一定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内化、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组的看图列式和第二组的连线题是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他们计算和表达的能力。

2、第三组判断题和第四组是综合练习。其中第四组是常见的乘车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完成。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比较两幅图,质疑:为什么第一幅图中车上原来是4人,而第二幅中车上原来是6人呢?在学生讨论后,我再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明确图二中那两个人是刚下车的,也要算在原来的人数里,所以图二中车上原来有6人。

3、第五组灵活运用是拓展练习。

出示一组算式,让学生思考解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最后的得数跟第一步的得数有密切的联系,算准第一步的得数是关键。

最后,我将一题多用,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算式,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一个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的生活问题。

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方法、评价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这样的总结,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送给小组天鹅卡片,后边藏着加减混合的算式,课的最后,小组成员只有算对了才能拿回去,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还巩固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以两组情境图为主,配以相应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关键文字加以强调,尽量做到清楚明了,图式结合,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合小组评比,提高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5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及加减法》教学反思

熊小红

0的认识及加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 前面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以及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 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

并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做5以内的加减法 因此

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安排为:认识0的两种含义 正确书写0 会做与0有关的加减法题

在教学安排上 我先复习旧知 口算5道加减法题

目的是提高学生5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 接着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 出示小兔拔萝卜的课件

一、揭示0的第一层含义:没有

1、看一看、想一想

师: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看看

它是谁?在干什么?

生:小兔 拔萝卜

师:第一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一个 还剩3个

......(出示空地)师:第四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四个 一个也没有了

出示小猴吃桃的课件 第一张图片盘子里有2个桃子

用数字2表示;第二张图片盘子为空 一个桃子也没有 用数字0表示

2、听一听 猜一猜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里面放了两个硬币)的小茶叶桶 使劲摇

让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东西?

生1:是硬币

生2:是色子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同学们众说纷纭

耳朵、眼睛全都集中到我手中的小茶叶桶上面来了 这时

我揭开谜底--硬币

再让学生猜猜有几个硬币呀 学生有说1个的 有说2个的

还有说3个、4个的 当他们争论不休时

我打开桶盖将硬币倒在桌上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2个

师:用数字几表示呀?生:用2表示

我转过背去 将硬币取出 再摇

没有任何声音

全班同学大声喊道:没有硬币了 0个

在同学们看一看 想一想

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中

对0表示“没有”的含义已经都能接受了 这时板书课题:0的认识

3、说一说 做一做

(1)出示教科书上第29页的小鸟图

师: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鸟窝里有3只小鸟 飞走了3只 一只也没有了

师:谁会列式?

生:3-3=0

师:谁能说说这里的3、3、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1个3表示原来的3只小鸟 第2个3表示飞走了3只小鸟 0表示一只也没有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与0有关的事件

生:妈妈给我买了3个苹果 我全吃光了 就是0个了

生:妈妈给我买了5块手表 都坏掉了 就是0块了

师:小朋友 他说的对不对呀?

引起争论 同桌互相讨论 说对的占多数 这时

老师就要指正错误了 分析为什么不对 5块手表都坏了 但是手表还在那 只是不能用了 所以还是5 如果说手表都掉了 那就是0块了

针对这一问题我举例说:桌上有3只苍蝇 老师用拍子打死了3只 桌上有几只苍蝇?

生1:0只

生2:3只

师:还是3只 苍蝇死在桌子上 并没有飞跑呀

二、学习和0有关的加减法

1、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它自己;

2、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它自己;

3、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0

三、揭示0的第二层含义:起点、开始

本环节

学生在做为尺子标数字的题目时容易出错 第一个刻度容易写成“1” 这是由于前面学习数数的时候 都是从1开始的

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固势 我出示课件--长尺子 告诉学生

第1个刻度数字是0而不是1;运动员跑步比赛的起跑线也是从“0”开始计算距离的

四、教学生正确书写“0”

0不能写成字母“o” 在这里我先教笔划顺序 一笔写成 从上到左 再从下往右

最后拐到上与起笔汇合 要圆滑 不能有棱角

为使学生形象记忆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6

成功之处:

这次课,我觉得同学们,让我眼前一亮,平时上课就积极举手发言,这次课上,同学们依旧如此,而且积极思考,到最后自己总结出了什么时候能列一图四式,什么时候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这是让我感到比较惊喜的地方。

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完这节课,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每个环节都急急忙忙的,因为我又要讲算理、算法,又要渗透我上面提到的教参中希望孩子掌握的其他知识,所以导致时间不够用,另外我的设问有些多,而且都是重复的,我其实是想告诉学生,解决这一类题是有他的一种流程的,但是由于我没有总结,所以导致孩子没能很好的体会。

对于算法我也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导致孩子再说算法的时候,无法说清,应该进行总结,算法有三:

①直接数

②运用组成与分解

③加减法的含义

如果提前对算法进行总结,那么会节省很多时间,让孩子理解除算理算法以外的其他知识点。还有教学中有一点疏忽,就是图与所列算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由图想到如何列式,这里没有重点强调,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只是简单的模仿老师进行列式,而不是真正的理解算式的含义,应该多多加强图与式之间的联系,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何这么列式。

2、习惯培养方面

在教学中,需面向全体。而我只关注了回答问题的同学,所以导致在大约15分钟后,有的学生坐不住了,而我却没有及时发现并提醒。

对于一尺、一拳、一寸的落实还不到位,不能只停留在会背上面,应该落实到做这一层面。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7

教材第28页

【教材分析】

例3是通过公共汽车上、下人的情境引出加减混合计算(不含括号的)。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相同,所以教材让学生通过类推来掌握计算方法及竖式的简便写法。

例4是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这类加减混合式题由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当口算有困难时只能分步写两个竖式计算。为了强调这点,教材完整地呈现了第一个竖式,让学生补充完成第二个竖式,并通过小精灵明明引导学生思考竖式是否有简便写法。

【学情分析】

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学生在进行竖式计算第二步时,因为看不见数字,计算往往容易产生错误。开始为了防止学生忘记口算的得数,可以让学生把得数写出来,再继续计算。但主要要加强听算练习,使学生在不看见数字的情况下,照样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难点: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的区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师:昨天,我们运用连加、连减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下面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解决呢?

2.复习。

(1)车上原来有54人,从前门上了16人,后门又上了10人,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2)车上有80人,前门下了4人,后门下了9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

3.师: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不仅有连加、连减的问题,更多的是既有加又有减的问题,也就是加减混合问题。(出示课题)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25人下车,还有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想一想:现在既有人下车,又有人上车,那现在车上到底有多少人呢?同学们想想,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板书:67-25+28)

(3)比一比:同学们看看这个算式,它和我们前面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这个算式既有加,又有减)

(4)归纳:这个算式是加减混合。那么加减混合的算式又该怎样进行计算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商量商量,并自己试着算一算。(学生先两人一组讨论,然后独立尝试计算)

(5)汇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方法1:67-25+28=______(人)

方法2:67-25+28=______(人)

(6)小结:看来,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时,也可以像计算连加、连减一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这种写法很方便。而且哪一步能口算就直接口算,不用写出竖式。

2.教学例4。

(1)出示例4算式:72-(47+16)

(2)让学生先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3)让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这个算式有括号怎么算?与上节课学习的连减有什么联系)

(4)汇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方法1:72-(47+16)=9

方法2:72-(47+16)=9

(5)小结:加减混合计算有括号时,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也可以把连减的计算方法倒过来用,把括号里的两个数相加,变为第一个数连续减去这两个数。

【巩固应用】

1.课本第28页做一做。

(1)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2.课本第29页第5题。

(1)先算一算,然后把算得的结果填在括号里。

(2)汇报结果。

3.口算:课本第30页第8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例3:67-25+28=70(人)

简便写法

例4:72-(47+16)=9

简便写法

归纳总结:

1.加减混合计算,从左往右依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使同学们经历从故事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分析与建议:

1.教材分析:

2.同上节课一样,教科书设计了咪咪快餐店的故事情境图,让学生在看图讲故事的基础上,发

现、提出并解决问题。本节课设计的目的、活动方式、计算方法处理同上节课基本一致。和连减的一样,也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学生比较感兴趣事情。

教材这样安排学习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这里不仅很自然的出现了各种算法,而且不用人为的规定运算顺序,学生理解的还很自然。

3.教学建议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9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意图: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的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在运算过程中合理的使用简化运算,培养良好的运算能力。

3、通过玩“24点”游戏开拓思维,更好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难点:在运算中灵活使用运算律并且能准确掌握符号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个读作:a的n次方(幂),a是底数,n是指数,„„叫做幂,他表示n个a相乘。

在前面几节课我们一共学习了5种运算,分别是那些运算呢?(学生回答: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注意乘方也是一种运算,我们学习了这五种运算所总结归纳出的法则再有理数的范围内都是适用的。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做

(1)(-13)+5;(2)(-10)-3 ;(3)(-8)×

214;(4)(15)(3);(5)(4)。4我们一起检验一下自己做的对不对。

首先看第一题:这一题是那种运算(学生答:加法)。那么前面我们学习的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是?

学生答: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下面看这道题,首先判断是异号相加,绝对值不相等,那么符号取较大的绝对值的符号,是负号,然后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13-5得8结果应该是-8。同样详细讲解后面四道分别回忆并且正确使用使用有理数减法、乘法、除法、乘方的运算法则第(5)小题乘方复习底数是

指数是

它代表的意义是

2、讲授新知

通过练习我们复习了前面学过的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这五种运算的法则,知道了如何分别进行这些法则的运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大家来看一下这个算式:„„„„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3+2„„×(-„„)=?

提示:在学习了乘方之后,我们说乘方是更高一级的运算在有乘方的算式中先算乘方。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式子包含了哪几种运算?(加法、乘方、乘法),„„=4 那么这个式子我们可以把它变成。3+4×(-„„)=? 这样的话同学们是不是就见过了呢?接下来应该算乘法最后再算加法。

例1、3+2×()解:原式=3+4×()

2151=3+(

=

4)511 5现在我们自己总结一下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的话,先算括里 面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一道题:(学生自己做课本88页例2)例2、18-6÷(-2)×()解:原式=18—(-3)×()

=18-1 =17 叫学生回答解题过程,教师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按步检查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131323112解:原式=(3)×()

911=(-9)×()

92例3:(3)×[()+()]

59=—11

教师讲解:先判断算式中包含哪几种运算,然后按步骤进行计算,每步计算过程详细讲解,做完后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式子思考是否有不同解法。带领学生分析这个算式结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我们可以想到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用语言描述、用字母表示。结合本题分析此题中a、b、c、分别是:、、解法二:(3)×[()+()] 解: 原式=(3)×()+(3)×()

23592359

=9×()+9×()

=(—6)+(—5)

=—11

3、练习

学生自己做89页随堂练习第1题,叫学生上黑板做,教师讲解。

下面我把算式变得复杂一些,大家尝试一下:

72(3)(6)()

=4929(6)

=491854 2223591321 9

85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在计算中首先我们要判断式中包含哪些运算、是否有括号,其次熟练运用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计算过程中,灵活的运用运算律,使计算更加简便准确。

五、布置作业:

90页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11

这是第二次三人行的听课,杨倩老师经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课件做得非常有童趣,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她选用了学生非常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形象,让他们来引导孩子们进入学习状态,并引诱学生跟随老师饶有兴趣的学习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语言简练,课堂体态日趋从容。

杨老师在课堂中用语非常简练,指令也非常清晰。没有新教师常会出现的口头禅或无关的废话,开场白也是说的恰到好处。总结的要点也比较精辟和全面。这点我非常欣赏。

第三,教学设计考虑周全,课堂效果良好。

作为计算课,杨老师设计了情境引入、学生上黑板板书呈现错误资源、改错、要点归纳总结、情境还原等层次递进的各项环节,想的非常细致,对学生的错误也估计得比较准确,可以看出杨老师是花了很多时间并且在上课前也做了充分地准备,所以学生既学得开心又富有成效。

上一篇:中秋节的传说作文500字下一篇:“苦”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