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教学反思(共13篇)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篇1
春风化雨,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爱的种子
——《荷叶 母亲》教学反思
刚刚执教完冰心的《荷叶 母亲》一文,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冰心用心铸就的爱的颂歌,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对于这样一篇美文,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春风化雨,让作品潜移默化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了我这堂课一直追求的目标。下面是我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郁于中,才能发之于外。作为执教者,心中有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心。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潜心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沉情感,让自己先被作者打动,然后再去感染学生。所以,我反复地朗读课文,仔细地品析课文,深入体会“荷叶护莲”这一诗化意象里所蕴含的冰心的感恩之心。其次,我拜读了冰心的《繁星》里关于母爱的颂歌所有的诗作,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并多方探究冰心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让自己的教学既紧扣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力争做到教学的高屋建瓴。
反思二:遵循教学规律,科学制定教学流程,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语文学科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空洞说教往往让学生心生反感,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为此,我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走近名家”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爱的哲学”;“赏文入境”让学生开始进入作品的情感氛围;“品文知心”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灵,通过对文本的诵读和品味,让作者的情感力量自然而然地沁入学生的内心;“心有所悟”让学生从作品里走出来,走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感悟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手写我心”则是在学生充分酝酿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文本诗化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此教学流程既遵循了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严格遵循了课程育德必须紧扣学科实际,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育德的要求,让学生“读——品——悟——写”,在全面完成学科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反思三:为了要让爱的种子能够播撒在学生的心中,我还注重了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资源,结合学生感受深刻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最近学校德育处开展了一次“孩子,你知道父母的付出有多少?”的德育主题活动,许多家长都给学校做了反馈,对学生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有意识地利用了这一素材,让学生在现实的感召下体会父母为自己的爱与付出,学生受到的心灵震动很大,不少学生是满含泪光地写作,哽咽抽泣地诵读,让我也深受感动,忍不住潸然泪下。
反思四: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前提下接受情感的熏陶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本味,体现语文教学的精髓,才有可能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依然应该是而且必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本和生活中培育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方面的有利因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德方面的巨大作用,争取教学的最大成功。
总之,参加这次课程育德比赛,加深了我对语文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磨练了我驾驭语文课堂、提升教学艺术的能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在课程育德思想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语文育德的巨大功能,在学生的心田播下更多爱的种子,并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篇2
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 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 文字简约意蕴丰富。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 最大特点是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者情绪及其波动, 《荷叶母亲》冰心用质朴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绪表现得摇曳生姿,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 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难度, 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学铺垫, 学生已对散文诗略有了解, 对母爱的主题在生活中也有丰富的体验, 因而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 从而理解散文诗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特点, 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 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写语文活动中丰富生命体验, 以写促读, 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 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言:“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散文诗的教学更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努力让学生收获美的文学艺术、情感体验, 并向学生生活领域拓展, 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化教学”阐述及其在《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何为活动化教学?这是一个新提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等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借鉴。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从做中学”, 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无漂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提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外活动”学科化、目标化、序列化的表达首先出现在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教学活动化新观念, 并将它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 同时还对活动所达成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也力求对义务课程阶段的读写活动做出各学段的明确要求和达标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程理念, 近些年我们大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在教材体系中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单元读写、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开展, 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教师只能有侧重地安排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 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 尤其是在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 笔者也曾就自己的体会进行了相关的策略研究。
语文专家在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时, 这样表述“活动化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 摒弃以‘教师为中心, 教材为中心’的思路, 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 是紧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设计学生喜爱的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 教师是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 能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在活动范围上, 是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 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以及活动质量的高低。”秉承这一理念, 我设计《荷叶母亲》教案, 紧扣散文诗内容设定了“多种方式朗读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 体验诗歌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 受到美的熏陶, 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教学目标, 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朗读竞赛、句式仿写、欣赏名家朗读等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 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 在课堂上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加以说明: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教学, 根据教学进程, 导入阶段我设计了“歌曲背景导入活动” (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猜谜活动 (让我们猜猜她是谁?) ”, 谜面是“七百万字作品, 八十多年创作, 九十九载岁月, 冰雪聪明, 蕙质兰心”, 通过听歌曲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检查了课前预习, 在知人论世中为散文诗的阅读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 感知荷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 我以“推选朗读比赛选手”的理由串起学生自由朗读和听读名家朗读两个活动。自由朗读环节, 请学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尝试运用朗诵技巧 (节奏、声调、速度、重音) , 初步感知散文诗的内容;读后通过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意, 又通过听读名家朗读, 在音乐背景中名家温婉的语调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感再体验, 听读后学生通过比较, 明白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 也跃跃欲试, 为下一环节的再读做好了铺垫。
3、再读课文, 品味荷之爱。
本文主题及情感感知的目标达到了, 但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却是重点, 这也是散文诗教学的难点, 作者何以由荷花、荷叶产生颂扬的母爱的情感体验?在散文诗教学中如何感悟物象的特质, 感悟物象和本体感情之间的连接点, 是散文诗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难点, 我设计了两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习小组选段配乐竞读”和“小组合作, 探究质疑”。第一项活动是对美文的再感知体悟, 落实朗读活动, 第二项活动小组讨论分为两个层次, 四人小组组内提出问题的交流和解决、未能小组内解决问题全班交流。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 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 已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 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小组就未解决问题进行汇报全班讨论”的环节是我课前备课时最为担心的, 因为这一部分完全不知道孩子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还有可能孩子会提不出有助于课文理解的关键问题, 因此我在备课时预设了问题:“有人认为《荷叶母亲》这个标题不是冰心自己取的是编者加的, 不好, 应该改为红莲, 请问你们看法是怎样?”, 以便引发学生讨论“荷叶”“红莲”这两种物象和“母亲”之间的关联, 从而真正理解散文诗的内在情感思路。
担心归担心, 我还是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们。孩子们交流的疑难问题在全班基本得到了解答, 我特别记得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对课文对“菡萏”的解释提出了疑问, 课文的注释为“荷花”, 放在课文中句子就成了“那一朵红莲, 昨夜还是荷花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不通顺!我按照前后文理解, 指出“菡萏”一词应该是含苞未放之意。但学生称查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简单释义为:荷花的别称。当时因时间所限, 就提出课后再就该问题进行商榷。课后我广查资料, 才落实了这一问题:其实, “菡萏”的本义乃指未开放的荷花, 即荷花之花苞。《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即释义为“荷花骨朵”。且看一个例子:迨至菡萏成花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可见, 此菡萏即指未开之荷花;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莲花母亲》或《红莲母亲》, 因为课文多部分文字描写的是红莲, 而不是荷叶啊”, 这个问题的提出令我喜出望外, 这不正是我预设的问题吗, 孩子的眼睛还是很尖锐的啊, 多重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也令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 教学突破了难点:写雨中红莲, 是为了渲染铺垫写荷叶护莲, 这些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 借荷喻人, 颂扬母爱。
4、三读课文, 点评荷之美。
为了突破美文美品的难点, 我设计了两个学生自主活动“寻美句, 作点评”“集美句, 配乐读”的鉴赏品读活动。“寻美句, 作点评”启发学生表达对景物、人物、修辞、写法的评价;“集美句”活动学习了教育专家余映潮的做法, 学生们的周末摘抄就是类似的工作, 对待好文章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在精华语句的再次朗读中荷叶之美、人情之美完美呈现。
5、拓展延伸, 体验情之美。
拓展延伸环节, 我设计了仿写活动“书写给母亲/父亲的元旦贺辞”提供仿写句式“母亲啊!您是_____________, 我是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课后制作贺卡在节日时送给家人。这种仿写活动, 以写促读,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 学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 写出了许多精彩语段。散文诗的仿写有许多种形式, 可根据学习课文的难度, 选择语段、或全文进行, 《金色花》的仿写活动就是全文仿写。
《荷叶母亲》教学例谈 篇3
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文字简约意蕴丰富。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最大特点是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者情绪及其波动,《荷叶母亲》冰心用质朴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绪表现得摇曳生姿,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难度,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学铺垫,学生已对散文诗略有了解,对母爱的主题在生活中也有丰富的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理解散文诗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写语文活动中丰富生命体验,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言:“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散文诗的教学更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努力让学生收获美的文学艺术、情感体验,并向学生生活领域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化教学”阐述及其在《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何为活动化教学?这是一个新提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等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借鉴。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无漂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提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外活动”学科化、目标化、序列化的表达首先出现在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教学活动化新观念,并将它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同时还对活动所达成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也力求对义务课程阶段的读写活动做出各学段的明确要求和达标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程理念,近些年我们大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在教材体系中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单元读写、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开展,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有侧重地安排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尤其是在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笔者也曾就自己的体会进行了相关的策略研究。
语文专家在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时,这样表述“活动化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是紧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学生喜爱的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是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能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在活动范围上,是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以及活动质量的高低。”秉承这一理念,我设计《荷叶母亲》教案,紧扣散文诗内容设定了“多种方式朗读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朗读竞赛、句式仿写、欣赏名家朗读等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上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加以说明: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教学,根据教学进程,导入阶段我设计了“歌曲背景导入活动”(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猜谜活动(让我们猜猜她是谁?)”,谜面是“七百万字作品,八十多年创作,九十九载岁月,冰雪聪明,蕙质兰心”,通过听歌曲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查了课前预习,在知人论世中为散文诗的阅读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感知荷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推选朗读比赛选手”的理由串起学生自由朗读和听读名家朗读两个活动。自由朗读环节,请学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节奏、声调、速度、重音),初步感知散文诗的内容;读后通过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又通过听读名家朗读,在音乐背景中名家温婉的语调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感再体验,听读后学生通过比较,明白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跃跃欲试,为下一环节的再读做好了铺垫。
3、再读课文,品味荷之爱。
本文主题及情感感知的目标达到了,但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却是重点,这也是散文诗教学的难点,作者何以由荷花、荷叶产生颂扬的母爱的情感体验?在散文诗教学中如何感悟物象的特质,感悟物象和本体感情之间的连接点,是散文诗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两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习小组选段配乐竞读”和“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第一项活动是对美文的再感知体悟,落实朗读活动,第二项活动小组讨论分为两个层次,四人小组组内提出问题的交流和解决、未能小组内解决问题全班交流。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小组就未解决问题进行汇报全班讨论”的环节是我课前备课时最为担心的,因为这一部分完全不知道孩子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有可能孩子会提不出有助于课文理解的关键问题,因此我在备课时预设了问题:“有人认为《荷叶母亲》这个标题不是冰心自己取的是编者加的,不好,应该改为红莲,请问你们看法是怎样?”,以便引发学生讨论“荷叶”“红莲”这两种物象和“母亲”之间的关联,从而真正理解散文诗的内在情感思路。
担心归担心,我还是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们。孩子们交流的疑难问题在全班基本得到了解答,我特别记得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对课文对“菡萏”的解释提出了疑问,课文的注释为“荷花”,放在课文中句子就成了“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荷花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不通顺!我按照前后文理解,指出“菡萏”一词应该是含苞未放之意。但学生称查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简单释义为:荷花的别称。当时因时间所限,就提出课后再就该问题进行商榷。课后我广查资料,才落实了这一问题:其实,“菡萏”的本义乃指未开放的荷花,即荷花之花苞。《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即释义为“荷花骨朵”。且看一个例子:迨至菡萏成花(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可见,此菡萏即指未开之荷花;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莲花母亲》或《红莲母亲》,因为课文多部分文字描写的是红莲,而不是荷叶啊”,这个问题的提出令我喜出望外,这不正是我预设的问题吗,孩子的眼睛还是很尖锐的啊,多重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也令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教学突破了难点:写雨中红莲,是为了渲染铺垫写荷叶护莲,这些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借荷喻人,颂扬母爱。
4、三读课文,点评荷之美。
为了突破美文美品的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学生自主活动“寻美句,作点评”“集美句,配乐读”的鉴赏品读活动。“寻美句,作点评”启发学生表达对景物、人物、修辞、写法的评价;“集美句”活动学习了教育专家余映潮的做法,学生们的周末摘抄就是类似的工作,对待好文章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在精华语句的再次朗读中荷叶之美、人情之美完美呈现。
5、拓展延伸,体验情之美。
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仿写活动“书写给母亲/父亲的元旦贺辞”提供仿写句式“母亲啊!您是 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制作贺卡在节日时送给家人。这种仿写活动,以写促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学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写出了许多精彩语段。散文诗的仿写有许多种形式,可根据学习课文的难度,选择语段、或全文进行,《金色花》的仿写活动就是全文仿写。
总之,散文诗《荷叶母亲》的教学设计贯穿“活动化”一条主线,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落实新课程理念,以众多的听、说、读、写活动激扬课堂教学的生命主体,将学习者和典雅美文距离拉近,使散文诗在学生的解读活动中激扬第二次生命活力。这是活动化教学释放的无限创造力,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值得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去实践、去探索。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是一节课总会有一些瑕疵,现总结如下:
1、与学生互动不够。
课前我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
在我范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学生肖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3、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此环节本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学生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学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4、课文品析不够深入,变式较少,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篇5
这是我支教以来听过的最感人的一节公开课。课堂气氛最高潮的时候,我的眼角湿润了。
每一次参加教研活动都能见识到很多有学识有经验的老师,也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上次在石壁中学听一个新老师讲作文指导课心理描写,很有创意,课堂把握准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这次到沙滘中学听的这一节课,却触动了我的心灵。
上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4课《散文诗两篇》中的《荷叶 母亲》,选自《冰心全集》,是冰心笔下的一篇风格清新感人的散文诗,主讲老师是沙滘中学七年级的郭丽嫦老师,一位很有慈母感觉的老师,虽然声音有点沙哑,但掩盖不住满满的温情,她真真的把冰心的母爱带进了课堂,带进了我们的心中。
这是一节很精致的课。首先是导语部分,郭老师在多媒体平台展示精美的荷花图,配以朗诵一首清新别致的咏荷小诗,导入课文《荷叶母亲》,感觉非常自然。其次,板书的设计非常简洁巧妙,例如:
荷叶——(遮挡)——红莲;
↓
↓ →借物喻人
母亲——(保护)—— 我
让人一目了然,既重点突出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又提高了学生做笔记的效率。
这是一节很感人的课。我认为整堂课最设计最妙的一点,是郭老师在“感悟母爱”的环节,当堂放了一首赞颂母爱的歌《烛光里的妈妈》,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课堂氛围达到了最高点,不少学生和前来听课老师的眼眶都红了。不过,很可惜的是,正当大家都沉浸在母爱的伟大中得时候,郭老师中途把歌停了,紧接下一个环节。在音乐声戛然而止的瞬间,我相信大部分听课的老师都有一种意犹未尽又可惜的心情。后来评课的时候,郭老师解释了是因为担心时间过长,影响整个课堂。不过,我个人觉得真的很可惜。
这是一节很充实的课。充实首先表现在学生充分的听、说、读、写上,听是听郭老师的深情背诵;说是学生拓展思维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读是学生自读、齐读;写是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仿写句子。其次表现在课后拓展部分,课外作业是交流《繁星》、《春水》的读书笔记,这不仅结合了七年级的名著阅读要求,也与课文《荷叶母亲》息息相关,十分切合课标要求。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这节课胜在感人至深,但也存在一些小小的瑕疵,比如我认为在教学设计的环节设计方面,如果把“仿写句子”应该放到“感悟母爱”之后会更好,因为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后,再让学生动笔,也许仿写效果更佳。其次就是觉得把《烛光里的妈妈》完整放完会更好,这样课堂的气氛会更和谐,因为其实上到后面,时间有余。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篇6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篇散文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体验人间真情,培养感恩的情怀。
2.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正确引导。
情景创设法: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
朗读法:学生朗读与品读相结合,提高朗读水平,培养朗读欣赏能力。
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课题:
配乐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教师语言导入《荷叶母亲》。
二、读“荷”印象:
1、交流展示预习学案上的作家作品简介和重点字词。
2、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一方面关注诗歌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3、谈谈触动你心灵的语句。教师给予准确而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
三、品“荷”语言:
1、同学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被5―7段中展现的画面感动了,请你和着优美的旋律自由的、动情的大声朗读,让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2、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对5-7段进行品位和赏析,提示:(1)、为画面拟写小标题、(2)、从重点词语、修辞、句式这三个方面进行语言赏析。
3、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板书:荷叶护红莲,母亲爱孩子。)正如高尔基说“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4、让我们再次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齐读7段,回味这温馨感人的画面。
四、悟“荷”诗情
1、看资料,悟诗情。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母亲啊!请顿时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教师明确:这里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写法。(心中的雨点)就如那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亲是保护我们走过坎坷磨难的人。
2、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背诵第9段,20秒后竞赛。
五、拓展仿写,吐露心语
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把你们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诗,诗歌的名字就是:母爱。
六、结束语:小时候,冰心曾经天真的问母亲: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轻轻的说:傻孩子,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是啊,因为爱,所以爱。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母爱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最后,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您,谢谢您!
七、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写的小诗,扩展完善后整理在作业本上。
2、课外阅读《繁星》《春水》中描写母爱的小诗并摘抄赏析。
板书
护
荷叶→红莲
借物喻人
爱
母亲→我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篇7
一、主题之美
古今中外, 母爱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那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 可以看到她双膝跪地, 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 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这是纹川地震一位去世母亲为救自己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死前的描述。母亲还在手机上留言:“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现代对伟大母爱的最好诠释。真可谓:母爱之情, 惊动天地, 感泣鬼神。
卓如在《论冰心的文学创作》中是这样评价冰心的:“冰心十分注重散文内涵的美。她的散文立意新颖, 构思灵巧。在看似平凡的题材中, 创意出奇, 构局善变。这是由她的思想造诣和生活环境凝聚而成的美的情思。冰心认为:只有真的、善的、才是美的。”冰心一出道就信奉“爱的哲学”。把“母爱、童真、自然”当作自己作品的主旋律。她认为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 没有母爱就没有整个世界。
美学泰斗朱光潜指出:“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 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 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诗人冰心老人就凭那一朵红莲、一场大雨, 一个大荷叶奇思妙想出一曲现代母爱的赞歌。风雨击打得红莲左倾右斜, 大荷叶倾侧覆盖着红莲, 这不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呵护着自己儿女的写照吗?
诗人在诗的结尾满怀深情地告慰母亲:“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诗的主题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特写之美
诗人犹如一个泰斗级电影导演, 给我们呈现了三个精彩的特写镜头:
特写一:一看红莲, 初雨后的红莲, “昨夜还是菡萏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亭亭玉立, 犹如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 给人以美的享受。
特写二:二看红莲, “那朵红莲, 被那繁密的雨点, 打得左右欹斜。”想想:娇嫩的红莲, 在大雨中被击打得“左右欹斜”, 无依无靠, 那让人多揪心啊!
特写三:三看红莲, “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 慢慢地倾侧了来, 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势并不减退, 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 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 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大荷叶———倾侧———覆盖———不摇动———水珠。这一蒙太奇式的一幕是多么感人啊!透露出的是一种崇高的、感人之美。
三、情感之美
在情感方面, 卓如是这样评价冰心的散文的:“她满蕴着真情, 但又不是倾吐无余, 而是言情含蓄, 委婉尽致;言婉而情深, 耐人寻味。”在《荷叶·母亲》一文中, 诗人的情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把内在的深情和外物的触发溶在一起,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诗人面对浓阴的天, 心情是烦闷的;随着雷声轰鸣, 大雨倾盆, 红莲左右欹斜, 无依无靠, 诗人“不适意”, “无法可想”。而当红莲在荷叶的“荫蔽”下, 不再摇动时, “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文章的结尾更是直抒胸臆, 言婉而情深, 耐人寻味。
四、语言之美
冰心独创了“冰心体”语言。“冰心体”也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百度百科》解说:“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 使之成为文学语言, 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 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 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 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 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荷叶·母亲》尽现了“冰心体”的语言风格。
1.“清丽”、“典雅”的风格。如对红莲的描写:“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对荷叶的描写:“一个大荷叶, 慢慢地倾侧了来, 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2.比喻、对比、拟人、反问的综合运用。如“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 白瓣小船般漂散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 和几根淡黄的花须。那一朵红莲, 昨夜还是菡萏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几个句子综合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白瓣漂散的情景比作在水中漂散的小船, 形象而又贴切。白莲与红莲的对比, 展示出白莲与红莲的不同命运, 也为下文荷叶护莲做了很好的铺垫。把红莲人格化, 似少女亭亭玉立在绿叶中。又如“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以花喻人, 把母亲比做荷叶, 把自己比做红莲, 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母爱的伟大, 儿女的依靠, 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赞美和歌颂, 同时又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语气强烈, 感情深厚。
五、结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美育素材, 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去发现、去挖掘, 将之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受到爱与美的熏陶。
摘要:《荷叶·母亲》是冰心老人写于1922年的反映母爱的一首散文诗, 虽然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 现在读来, 仍令人耳目一新, 诸多美点很值得人们慢慢地咀嚼, 细细地品味。一是主题美, 二是特写美, 三是情感美, 四是语言美。
关键词:荷叶,母亲,探美
参考文献
[1]卓如.《论冰心的文学创作》
[2]朱光潜.《朱光潜谈美》.金城出版社.2006.9
荷叶母亲__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课文,作为初中的起始年级,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朗读是我们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本设计重点以朗读带动整堂课的学习。组织多次朗读(感读—思读—悟读),每次朗读都有具体要求,每次要求各不相同,力求步步深入。
2、侧重于整体感知课文内涵,力求从文本走向能力、走向生活。
3、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教师要善于捕捉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把目光投注于学生自身,让学生在感受母爱的阳光中懂得珍惜亲情,懂得感恩父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读畅文句,领会课文大意。
(2)、把握课文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作业
(1)、字词音义的标注。
(2)、查找作者冰心材料。
(3)、查找文体“散文诗”材料。
(4)、搜集有关母爱的语句。
2、课前练笔:把你母亲最让你感动的点滴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母亲是鲜花旁的叶子;母亲,是大海上的帆船;母亲,是灵魂的真谛。母爱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生
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生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3:世界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 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二、读与感
1、检查预习作业(同桌交流查看)。
2、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
师:诗言志,诗传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
1、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
生
2、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以看出。
师:这两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感悟,走进作者的心里,表现很好。
(2)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们概述的不足。
3、再读课文(男女交叉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读与思
1、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
(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赏析“风雨中三看红莲”部分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用圈点勾画法圈出表示当时作者心情变化、环境和红莲表现的词句。一写看红莲(示例)二写看红莲(学生圈点勾画)三写看红莲(师生共同圈点勾画)明确:
一写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地
二写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红莲:左右欹斜
三写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不动摇
(2)、学生分三小组朗读,让读得优美的学生朗诵表演。
(3)、学生齐读,同时思考: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莲花和荷叶,对赞美母亲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写母亲是抒情,写莲花和荷叶是写景,两者结合,使情因景美而更真,景因情真而更美。使文章达到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即托物言情写法。)
四、读与悟
1、教师提示问题:“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话的?荷叶怎么就象征了母亲(可从情感、修辞、句式和作用等角度进行理解)
明确: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报答母亲的恩情呢?)
2、冰心的母亲让冰心感动,你的母亲让你感动了吗?说一说你的母亲让你感
动的点点滴滴并深情地读一读。
3、小活动:
(1)、在《感恩的心》乐曲中“许愿”,在心中默默写一段感恩母亲的话。
(2)、学生代表朗诵表演感恩母亲的话。
五、作业:
1、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齐唱《烛光里的妈妈》结束教学。
六、附板书:
荷叶母亲
冰心(散文诗)
寄寓
荷叶―――――― ―――> 母亲
(无畏遮蔽)联想(无私爱护)
红莲―――――――――>我象征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味诗歌朴实、清丽的语言,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读诗,品诗,学写法
学习难点:初学“寄情于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万物皆有情,花草有意,山水传情,大自然的一切在文人的眼中都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荷叶母亲》,看看它又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
1、注音注解
花瑞(ruì):花开的好预兆烦闷:心情不畅快
姊(zǐ)妹:姐妹菡萏(hàndàn):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
适意:舒适攲(qī)斜:倾斜,歪斜。
荫蔽(yīnbì):①(树叶)遮蔽;②隐蔽.这里指长辈对晚辈的照顾。
2、思考:文章体裁是什么?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不押韵,写法同散文一样,但又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3、连一连,自选一个你会原角度来谈谈
角度多样美
构思真挚美
情感精巧美
写法独特美
三、合作学习、展示提升:
1、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其中的感情。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心中的雨点”是指什么呢?
2、这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句子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深情呼告,并用三个比喻句和一个反问句,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路上充满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才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为我们遮蔽风雨的荷叶--母亲。并把母爱推向高潮。点明了主旨,深化了感情。
3、(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明确、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4、全文的文眼是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揭示全文的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常是议论抒情性的文字。
5、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哪种具体形象来歌颂的?
明确:荷叶。
4、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寄情或寄情于物。
呼告: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质疑释疑,精讲点拨。
四、质疑释疑:
五、达标测评:
请在“生活”、“幸福”、“爱心”中任选一词,并以词为中心,扩展成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六、教学反思:
师生活动
结合工具书及身边资料自主完成
师生、生生合作完成
教师适时点拨即可
检验效果
学生提出疑问
王金强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0
《荷叶圆圆》是一篇培养学生朗读及想象能力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在教学时,我主要想通过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荷塘的美,感受到夏天的美,以及大自然的美好。进而通过洋溢在课文里的童真、童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把这种情感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夏天是美丽的,是多彩的,带给孩子们也是欢乐的。为拉近孩子与荷叶的距离,在课前谈话阶段,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荷叶的图片,并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通过看图片,说感受,使孩子们对荷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随即我又出示了“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句话,结合前面的理解和孩子们一起朗读、品味,孩子们都能读出各自的感受,这样的安排也可谓是水到渠成。
综观本堂课,我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
一、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习书面语言的有效途径。根据本文语言优美、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我在课堂上贯穿了“以读为主,情感体验”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件、图片,让孩子们认真观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移情心理作用下,孩子们换位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喜欢荷叶的那种高兴的心情,并在朗读中自然流露。
实践证明,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课文内容,读中体验了思想感情,孩子们从课文学习中感受美、享受美。另一方面,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爱读情感,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好教材,积极发掘教材中的“想象点”,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活跃起来,让知识丰实起来,让个性张扬起来。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发他们的想象。如在感受小水珠在荷叶上的感受时,我这样引导:“如果你就是小水珠,现在躺在荷叶上,在水波的流动下,在风儿的吹拂下,摇呀摇呀。小水珠,你在做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之花就此得到绽放:有的说:“我在荷叶上玩耍,滑过来滑过去,真好玩。”有的说:“我在荷叶上唱着歌,仿佛要睡着了。”还有的说:“我在荷叶上舒舒服服地做起了美梦。”情境的创设,让孩子有了可交流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仿写改编,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儿歌、课文,它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以在学生理解主要内容、写法特点的基础上,让他们进行仿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其渐渐进入美好的创作佳境。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就引导孩子们进行仿写练习。我给他们这样一个句式:” “ 说:„荷叶是我的。‟
。”为了降低难度,我还把几种小伙伴请到了我们的课上,有乌龟、蝴蝶、蝌蚪、小虫、螃蟹、小朋友等。有了课文作范本,又有了这么多素材,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在笔尖留下了这些精彩的话:
小虫子说:“荷叶是我的游乐场。”小虫子在荷叶上爬来爬去。
小乌龟说:“荷叶是我的休息亭。”小乌龟在荷叶下悠闲地乘凉、休息。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跳台。”小青蛙从荷叶上扑通扑通跳下水。
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赏花台。”小蝴蝶停在荷叶上欣赏美丽的荷花。
小螃蟹高兴地说:“荷叶是我的游乐园。”小螃蟹在荷叶上快活地爬来爬去。
顽皮的婴儿说:“荷叶是我的遮阳伞。”有了“遮阳伞”就再也不怕火辣辣的太阳了。
美丽的荷花说:“荷叶是我的好朋友。”荷叶和荷花手拉手在风中翩翩起舞。
水蜘蛛说:“荷叶是我的游乐园。”水蜘蛛在荷叶上爬来爬去,快乐地玩耍。
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朋友把荷叶举在头顶上,遮住刺眼的阳光。
荷花说:“荷叶是我的好朋友。”荷花轻轻地靠着荷叶,唱起了美妙的歌曲。
小蝌蚪说:“荷叶是我的游乐场。”小蝌蚪在荷叶下欢快地嬉戏打闹,它们玩得真开心啊!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1
一、教学环节设计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先让学生复习生字,再进行初读理解,四人小组活动中加深对平台各向度知识的梳理和理解,最后老师进行重点讲解,提高强化次数。
二、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踊跃回答问题,表现自己,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三、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来进行学习。各个小组学习时,学生能够做到有序、控制音量、控制时间,能够较好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不足之处:
一、平台的向度板书应完整的写上:停机坪、摇篮、歌台、凉伞。正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所以游戏导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课件: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让学生欣赏,教师优美地范读课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把课文的字音读准。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带着问题完整自由地读一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个别读,读后评价(对读得好、有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和鼓励),最后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
三、积累语言理解内容——合作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附之配乐朗读,增强语感。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去,面向全体,维持好活动次序。
四、拓展课文培养想象——练习说
荷叶圆圆的教学反思 篇13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发明潜能。
备课伊始,我对拓展局部还半信半疑,生怕学生临时卡壳,和至课堂上听着小孩们那充溢诗意而又富于幻想的发言,我不由在心里为他们喝彩。同时也再次对“新课标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这一句有颇多感悟,假如没有老师先前的蹲下来与小孩们平等对话,没有教师新型的课堂行为,我相信拓展这局部是不会胜利的。
众所周知,想象是发明力的源泉。没有了想像,人的思维就会枯竭。一年级的小学生正是富有想象力的阶段,我们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要多鼓励他们,多给他们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发明潜能,让每一个小孩都成为诗人吧!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七年级荷叶母亲教学反思08-27
荷叶母亲教学评价设计10-20
关于《荷叶母亲》读后感08-08
荷叶圆圆教案,说课稿、反思11-23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有感06-30
13《荷叶圆圆》识字写字教学建议11-20
《荷叶圆圆》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2-31
部编一年级《荷叶圆圆》教学设计09-04
课文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