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示范县总结

2024-10-08

科普示范县总结(共11篇)

科普示范县总结 篇1

威远县农村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总结

2005年以来,我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按照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领导小组的要求,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印发〈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标准(2007年修订)〉和测评指标的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007]12号)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的实施意见》(威委发[2005]64号)、威远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威创办联发〔2007〕01号)文件精神,以“三农”工作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全力抓好创建工作。现将这几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创建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成立了威远县农工委办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五人组成,主任和一名副主任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同时,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分工负责,按照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时间要求完成各项创建工作,并及时收集整理好本单位的科普工作材料,上报县创建办。

二、进一步组织开展科普学习教育宣传活动,提高思想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科普学习宣传活动,学习了有关文件资料、科普知识,增强了我办干部职工的科普意识,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紧紧围绕工作重点,以工作引领科普活动,推动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农民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素质。

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从2005年10月正式启动,按照全市“十一五”新农村建设规划,我县在“十一五”期间将逐步建成2个市级示范村、29个市级重点村、86个启动村,要求每个镇至少要建设一个新村的。2006年全县20个镇全面开展新村建设示范22个,其中2个市级示范村,6个市级重点村,14个县级重点村,大冲、四方2个市示范村,建设、响锣、静宁寺、民建、高湾、高坡6个市重点村建设前阶段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07年的7个市级示范村也已经启动。

为扎实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我县相继出台了《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新农村建设及整合项目的意见》、《威远县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补助办法》等配套文件,确保了资金、人员、技术和服务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2006年先后将农业综合开发、新村扶贫、移民扶贫、农村户用沼气、微水工程、通达工程等项目打捆重点投入6个市重点新村建设,2006年6个重点村已投入项目资金378万元。同时县财政今年安排了75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补助,并将市级财政及市级部门扶持资金及时落实到重点村项目建设。

重点新村建设初见成效,示范效果明显。

1、骨干产业已初具规模,促农增收效果明显。目前6个重点新村已发展稻田养鱼1020亩、优质蔬菜650亩,种植水果1887亩,各村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骨干产业,骨干产业产值占各村总产值的60%以上,各村70%以上的村民从事骨干产业的生产和经营,预计2006年农民人均从骨干产业获得的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骨干产业已成为6个重点村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

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6个重点村今年新建、改造村组公路32.6公里,新修便民路24.7公里,整治山平塘66口,囤水田104口、新建蓄水池43口,渠系改造15公里,6个村道路实现了以主干公路相连,通达率达100%,路面黑化、硬化率达75%以上,村组公路相通,便民路基本连 户连园,6个村全面实现了人畜安全饮水,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能得到有效保障。

3、农居建设呈现新貌,村容整洁特色突出。6个重点村按照新农村规划要求,今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700口,卫生井496口,农房风貌改造445户、改厨500户、改厕495户、改圈480户,广大农户通过改厕、改厨、改圈、院坝硬化、庭院美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洁,农民已逐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4、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目前6个重点村建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站、动物防疫室、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场)、“三农”服务中心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今年在县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指导下,通过电视、广播、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了对农民农村实用技术和科技知识的培训,农民参训率达到90%以上。同时,6个村进一步健全了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做到了村民自治制度规范,村务、财务公开,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公示,凡涉及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的筹资筹劳均实行“一事一议”。进一步加强了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村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达85%以上。6个村道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均建立了管护制度,做到了基础设施有人管、有钱养。通过新农村建设使6个村已形成了良好社会风尚,无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无集体上访现象,“文明农家”创建活动参与面达65%以上。为我县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以劳务品牌培训为着力点,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我县的劳务开发既农民工工作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和《四川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劳务开发做好农民工工作的若干意见》(川府发[2006]19号)、中共内江市委《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委发【2007】9号)精神为主线,近年来,我县农民外出务工数量逐渐增加,外出务工人数 已超过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

2005年底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达14.76万人,劳务总收入6.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074元,比上年同期增135元、增14.4%。

2006年我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5.1万人,其中县外异地转移7.5万人,县内就地转移7.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51%,实现劳务收入7.2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03元,比上年增129元,增长12%,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64.5%以上;完成劳务开发培训 13850人,发证7900 个,品牌培训2100人。

2007年预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73元,比上年增加70元;劳务培训15000人,发证6000人,品牌培训4000人。截止5月底,已经转移输出14.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完成劳务培训3000人,发证600人,品牌培训任务已经选择确定了培训基地并下达培训任务,各个培训机构也正在进行专业设臵和招生宣传等具体培训工作。

(三)、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地就近能力。

我县的农业产业化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响品牌、做活营销”的发展思路,计划农业产业化实现产值7亿元,带动农户13万户,农户人均从农业产业化中获得纯收入1000元。抓好重点产业化项目基地建设。我县因地制宜确定了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蔬菜、蚕桑、茶叶、柠檬、麻竹、生猪、山羊八大产业化项目,其中山区重点发展茶叶、麻竹、山羊,外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蔬菜、蚕桑、柠檬、生猪。今年种植优质粮油26万亩,比去年增加3万亩;春季养蚕6357.6张,比去年多312.5张,产茧26.6万公斤,比去年多1万公斤;利用退耕还林新栽茶叶600亩、麻竹1000亩,产鲜春茶800吨,产麻竹笋3000吨;1-5月,种植蔬菜9.8万亩,比去年多0.4万亩;出栏生猪32.04万头、山羊11.4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9.5%、13.2%。

搞活农产品营销。一是积极鼓励农村专合组织搞农产品营销。向义大头菜协会、铺子湾香葱协会、新店生猪协会等专合组织都积极对外寻找市场,并组织搞好农产品销售。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大户。界牌农民刘明友年销售山羊3万多只,新店游小平年销售生猪4万多头。三是各镇、县农口各部门都开通农经网,并确定了专人负责定期发布农产品产销信息。目前我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余个,其中产值过1000万元的20个、500万元以上的近30个,现有市级龙头企业10个、省级龙头企业2个,全县龙头企业实现产值6.98亿元,增长12.6%。

(四)、以“三农”工作为统领,加强农民致富能力培训,提高农民生产致富能力。

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主题,以助农增收为核心,抓好新农村示范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劳务输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确保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2006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实现12.10亿元,同比增长5.70%;农业总产值实现19.83亿元,同比增长7.7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324元,同比增加220元。

全力稳定粮食生产。按照“扩大复种,增加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要求,狠抓粮食生产安全,稳定粮食生产。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墙报、宣传标语、张贴公告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央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做到家喻户晓;同时按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将粮食直补款发放到了种粮农户手中,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抓好套种,提高粮食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我县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今年,种植优质粮油27.4万亩,同比增加4.4万亩;种植蔬菜25万亩,同比增加0.9万亩,其中大棚等设施蔬菜突破9万亩,特色蔬菜七星椒、生姜、大头菜、香葱等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发放蚕种2.3万张;麻竹鲜笋产量0.8万吨;干茶叶产量895吨;柠檬产量3800吨;水产品产量1.36万吨;生猪年出栏73.38万头,同比增长8.6%;山羊年出栏25.25万只,同比增长6.6%。扶持龙头企业,我县有市级龙头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产值实现7.4亿元。

奋力抗旱减灾。2006年我县遭受了48年来危害最严重的旱灾,7月5日-8月18日伏旱高温超过45天,全县大春农作物受灾面积65.1万亩,其中成灾面积44.2万亩,绝收面积11.2万亩,玉米减产20%左右,水稻减产40—50%(个别村社绝收面积达70%以上),红苕减产50%以上,大春粮食减产11.1万吨。天保林和退耕还林受灾10.9万亩,10万亩蔬菜、3万亩花生、2万亩麻竹、3万亩水果受灾严重,95%的田块开口干裂,80%的山平塘干涸,特大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1亿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减灾工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抗旱救灾第一线,调查了解灾情,及时协调解决抗旱中的各种矛盾。下发了威委办发[2006]75号《关于做好抗旱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威府办发[2006]88号《关于组织工作组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县各级各部门都把抗旱减灾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县领导、县级部门组成的抗旱减灾工作指导组,落实了县有关部门、各镇抗旱减灾工作责任。全县安排抗旱救灾资金433.35万元用于抗旱救灾,确保了没发生争水打架斗殴和缺水生病死人现象,确保了没发生疫病疫情,确保了人畜饮水和森林防火安全,确保了社会稳定。根据大部份山平塘已干涸的实际,我县迅速动员群众对县境内有病害和淤积严重的740口山平塘进行整治,加高、加固塘塍,清除淤泥。为切实降低灾害损失,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了减灾增收 暨晚秋生产动员会、减灾增收暨畜牧工作会、减灾增收暨劳务开发工作会三个专题会议,县搞万亩示范、镇搞千亩示范、村搞百亩示范,带动全县大战晚秋生产。全县种植晚秋作物22.4万亩,其中秋菜9.7万亩、秋洋芋1.99万亩、秋红苕0.58万亩。抓住生猪价格回升的契机,积极搞好畜产品营销,迅速组织生猪。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一是坚持 “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原则,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现有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解决了“闲时无人管,用时无人修”的矛盾。三是切实增加投入。动员社会力量,激活民间资金,尽多的建设产权明晰、市场运作的小微水工程。2006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4547.8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890处,新增有效灌面0.5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2.52万亩,完成营造林3.41万亩,完成县镇标美路65公里,新建乡村机耕道41公里,硬化机耕道14.8公里,建农村沼气池2640口。

着力加大扶贫开发。积极实施新村扶贫、移民扶贫和劳务扶贫,加快边远死角地方和弱势农民脱贫致富。一是实施新村扶贫。投资543.79万元,实施了界牌镇响锣村、连界镇建强村、观英滩镇民主村、黄荆沟镇土店村4个新村扶贫工程,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7296人,解决特困人口温饱918人,有效解决了这些村行路难、吃水难问题。二是实施移民扶贫。财政投入扶贫资金21万元,正在实施35户贫困农户112人的住宅改建。三是实施劳务扶贫。今年从上级争取到50万元劳务扶贫培训资金,严格按要求组织了625名贫困农民参加焊工、计算机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并帮助其就业,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领。

深化农村改革。一是严格执行惠农政策。全面停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取消了“两工”,严格兑现了种粮农民的直补资金528万元、综合直补478万元、退耕还林补助1386万元。二是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程序。县政府要求“一事一议”筹劳人平不超过10个工,其中筹资不得超过15元,村的集体事务要由80%的农户民主讨论确定,报县审批后,由镇监督实施,实行“谁签字、谁负责”。三是严格规范涉农收费。坚持涉农收费公示制度,及时将农民权益义务卡发放到农民手中,多次组织县有关部门对农民负担及涉农收费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没有发现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现象。

改善发展环境。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一是加强领导。县及时调整充实了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三农”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落实惠农政策。落实了扶持龙头企业、规模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三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四是搞好服务。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县农口各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联系了1-2个龙头企业,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各镇、县农口各部门都落实了机关事业干部抓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和农产品营销;各镇和县农口各部门开通了四川农经网,在网上收集并发布农产品产销信息;县农业局、林业局等部门开通了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热线,县农工委办在县电视台举办了专题节目“兴农园”,及时宣传种养信息,指导农民生产。

通过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既推进了我办干部职工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增强了我办干部职工的科技意识,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同时也促进了我办干部职工在实际生产、工作学习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办以及全县的农业农村工作,为更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增添了后劲。

二〇〇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科普示范县总结 篇2

1 推广农机新技术

为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与新机具,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成立了农机作业队,承担着核心示范区从种到收的作业任务。作业服务中,机组人员严格执行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树立了梨树县农机作业的“标杆”,创立了农机技术推广的品牌。几年来,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先后推广了机械化精量播种、机械化综合整地、机械化深松深施肥、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玉米保护性耕作以及机械化收获等农机新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摸索出了机械化玉米宽行平作新型保护性耕作模式。

2 研发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

多年来,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一直进行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为了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科研小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以及加拿大保护性耕作专家尼尔·麦克劳克林等进行技术合作,成功研制出了机械化玉米宽窄行倒茬平作模式、机械化玉米宽行平作新型保护性耕作模式配套使用的机具,如保护性耕作旋耕播种机、保护性耕作深松播种机、V形重型镇压器、宽行深松深施肥机和窄行深松深施肥机,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3 加强农机宣传与培训

梨树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监理站和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开展了赶农村大集、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举办培训班和召开现场会等活动,以及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各种形式,在全县广泛进行了农机操作、农机管理、农机安全、农机监理、农机技术和农机作业等宣传与培训,让农民全面了解农机、认识农机。2010年,出动人员1 010人(次),共举办培训班12次,召开现场演示会9次及现场观摩会6次,出动农机监理宣传车170台(次),培训人员5 800人(次),发放农机资料2万余份、光碟2 000余张,并在电视台开设了农村广播天地栏目,进行农机知识讲座和农机科普宣传,让农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良好的农机工作氛围。

4 成果

梨树县已被吉林省农委确立为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又被吉林省外国专家局确立为吉林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一是2006年,由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机械化深松蓄水抗旱、节本增效、优质玉米机械化栽培和优质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分别获得了四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二是2007年,由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优质大豆高效节本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获得了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三是2008年,由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现代农业集成配套综合增产技术的试验与示范、机械化玉米宽窄行倒茬平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玉米大豆套作轮作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分别获得了四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自主研发的旋耕播种机、深松播种机,均获得了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四是2009年,由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机械化玉米宽行平作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与示范、优质大豆全程机械化创高产技术和玉米生育中期机械深松创高产技术,分别获得了四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五是2010年,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示范推广的宽行平作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申报了发明专利,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自主研发的V形苗带重型镇压器、宽行深松机和窄行深松机均获得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机械化技术集成配套宽行平作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获得了吉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科普示范县总结 篇3

山西和顺县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来之不易的荣誉。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县科协以“全县人民的起点、科技人员的责任”为主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全县广大农村、机关、厂矿、学校等积极行动,掀起了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主题的科普宣传热潮。整个6月份,和顺县处处洋溢着“庆党建、促科普”的浓郁氛围,使得广大群众对“学科学、讲科学、传播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的主要活动有:举办了以环保学会牵头的“节能减排”宣传周;以土地学会牵头的“科学利用土地”宣传周;以机关事务局牵头的“节能低碳生活”宣传周;以安全监督局牵头的“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的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月活动;摄影协会以“科普在和顺”为主题展放作品;北关小学以“科普助我成长”为主题进行了授课宣传活动等。此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县科协广泛协调参与、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共计制作科普版块1100米,发放科普读本11种3000本,发放科普挂图3种200套。每个科普宣传活动县主要领導和分管领导都积极出席并讲话,整个活动群众参与1500人次,受益人群达1.8万人次。(和顺县科协编辑:胡金枝)

(山西省科协)

创建科普示范社区工作总结 篇4

兴安街道城里社区位于城区市中心,辖区内居民?户人口?余人。近年来,为提高社区科学素质,服务群众生活,在街道办事处的正确指导下,城里社区立足社区资源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深化社区科普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初步形成了具有社区特色、自成体系的社区科普宣传教育模式,提升了社区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现将社区科普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把科普工作落到实处。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实践,也是社区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班子成员具有较强的科教兴区意识,成立了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王国亮主任担任组长,配备一名委员专职负责科普工作,并组织成立了科学教育基地,以此为依托,在社区中抽选出一些文化程度高、热心科教事业的社区成员和居民代表组成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构建了社区科普工作队伍、科学教育基地、科普宣传员、科普志愿者队伍自上而下的社区科普网络,有效地保证了社区科普宣传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强化科教意识,经费投入及时,加强阵地建设。为强化社区居民的科教意识,确保社区科普活动阵地更好地发挥作用,社区利用各种渠道,通过自筹经费和上级扶持,来完善社区科普宣传设施建设。一是对社区内大小宣传栏、宣传牌做好更新和维护,以“生活小窍门”、“卫生知识”、“健康园地”等科普内容张贴其中,让居民沉浸在“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中;二是购置了电视机、DVD、购置各类书刊、杂志等300余册科教必需用品,充实社区阅览室、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并专人负责全天候向社区居民开放,使社区居民经常自我“充电”,丰富科学知识,及时获得新的社科信息,为普及居民科普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在社区内增设一套室外健身器材便民晨练健身场所,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科学健身的有益活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科普工作的开展。

三、找准契机,开展“科教进社区”科普宣传活动。

从几年来我们的经验表明,一系列设计合理,富有趣味的科普活动,总是让居民喜闻乐见。配合日常开展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和谐家庭的创建,丰富科普活动,营造科普氛围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我们以贴近居民生活、弘扬时代精神、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创建科普示范社区”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科普大课堂,让科普走进社区每个家庭,每个角落。几年来,社区通过科普大课堂这个平台,积极开展了“崇高科学,破除迷信”和健康知识讲座及青少年法制培训;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的系列宣传活动,把优生优育、婚育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开展了“走进消防中队,远离火灾隐患”消防知识活动;开展了“学雷锋、讲文明、除陋习、见行动”活动;开展了“遵章守纪是根本,确保安全靠个人”安全知识讲座;暑假期间,社区还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爱劳动、爱科学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从而丰富了青少年的暑假生活。据不完全统计社区每年以健康教育、计生、环保、消防、禁毒、暑期教育等为内容,组织科普培训、咨询、讲座、文艺演出、宣传等活动达20场次以上,发放各类科普宣传材料40000份,接受咨询服务的群众达15000人次。平时,社区还充分利用各种主题活动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迎新春联欢会”、“居民联欢会”、“同度中秋、迎国庆”等丰富多彩的“合家欢”文艺演出。居民在活动中,边娱乐边学习,办成居民增进交流,共同促进的活动,推进社区人文氛围。组织形式上,参与性更广泛,更具代表性;规模上,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科技含量更高。

四、发动一切力量,调动居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在居民群众中宣传科普,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科普知识,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群众参与就是失败,所以说如何调动居民的参与度是我们全年科普工作中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利用社区科普宣传员、志愿者、利用共建单位资源等力量在广大居民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从而达到共谋发展。

科普进社区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稳定需要,回顾几年来社区在科普社区创建中的工作,深深体会到只有创新科普工作新思路、新载体、新内容,才能不断深化科普工作内涵,使科学发展观更深入人心,更出实效,更深层次的推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兴华镇省级科普示范乡镇工作总结 篇5

工 作 总 结

兴华镇位于洛宁县境西南的熊耳山北麓,距县城32公里,距洛阳市120公里。全镇辖25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1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7万。历经孙洪峪、中山镇、仓圣乡、兴华乡、兴华镇的名称沿革,1949年后属洛南县七区,1955年洛南、洛北合并为洛宁县,全县撤区建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71年分出底张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2009年撤乡建镇。

近年来,兴华镇在洛宁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科协的大力帮建指导下,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初步实现了“强镇富民”的目标。2009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1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以上。全市乡(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连续五年前移13个位次,2008年列第105位。

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努力营造科普工作氛围近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做好科普工作,把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成立了由镇长任组

方式,免费向100个贫困户发放试养,邀请洛阳市畜禽改良站技术人员重点围绕良种猪繁育、生猪养殖、疫病通过良种猪繁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养猪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猪肉质量,满足了优质肉食品的供应和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四、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全镇人民科学素质。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导致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转化,邀请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专家教授到兴华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在兴华镇政府长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群众想学什么就培训什么,需要什么教就教什么,让全镇干群不离岗不离乡,在家门口学技术,就地培训就地使用,使参学人员真正对所学的内容学得懂、用得上,能致富。

科普示范县总结 篇6

区县分设以来,**区水务局在水利工作中,充分发挥科普工作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区县分设五年多来,我局水产站每年都到七河乡进行稻田养鱼技术辅导,每年举办一期技术

培训班,广泛推广稻田养鱼和三文鱼养殖。

稻田养鱼是广大农村水产养殖扶贫增收的重大推广项目,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区水产养殖面积分散、精养高产池塘少的情况,结合**区渔业生产的现状和特点,为充分发挥水产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坚持一手抓好粮食生产,一手抓好结构调整,大力宣传并推广稻田养鱼,巩固提升稻田养鱼的渔业支柱地位,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该项目选择七河乡两个村委会,五个自然村。当地水资源条件好,土质肥沃,同时群众基础好。**区水务局积极筹措资金,2005年投资50万元,在七河乡木光、中心、胜利三个自然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稻鱼永久性工程示范项目350亩,每亩补助1000元,合计35万元,按照稻鱼永久性工程的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受益农户投工投劳实施,不足部分由群众自筹;投入15万元资金,组织施工队实施稻鱼工程示范项目区3000米的进排水渠系三面光配套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务局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亲自操作示范,七河乡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村、组干部积极配合。当年共完成稻田养鱼面积4750亩,总产达168.8吨,平均亩产鲜鱼35.5k,推广面积3600亩,亩产鲜鱼25kg。稻田养鱼给当地农民带来168.8万元的实惠。

2006年,**区水务局投资50万元完成稻鱼示范工程永久性混凝土田埂及田间三面光进排水渠系配套。自筹资金3.5万元,购买大规格鱼种,无偿提供给示范区群众。2006年**区共完成稻田养鱼4750亩,产量达168.8吨,平均亩产鲜鱼35.5千克,稻鱼工程每亩可帮助农户增加608元收入。

2007年在没有上级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区水务局自筹20000元,在七河三义、共和、新民等村委会投放了规格鱼种5000公斤,投放鱼种50000尾,放养面积达到850亩,增加农民收入25万元,切实给群众带来了实惠。2008年开展了稻田养鱼的推广工作。今年在没有省级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区水务局筹集3万元支持稻田养鱼的推广工作。年内完成稻田养鱼面积850亩,在一个乡稻田养鱼实现产值42.5万元,户均增收500元,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做了积极的工作。

推广推广稻田养鱼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周期短、见效快、节地、节约劳动力的特点,是尽快帮助农民增收的好项目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周期短、见效快、节地、节约劳动力的特点,是尽快帮助农民增收的好项目。今后我局将一如既往的开展好稻田养鱼项目,将水利工作与科普示范有机结合,促进农民增收。

**区水务局

科普示范县总结 篇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凸显科技创新重要性的同时,强调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并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等方面都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期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明确了方向和任务。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省血防所”)作为医疗卫生科研单位,准确掌握报告中的有关论述,除了履行好防治、科研、培训等公共服务以外,更在新形势下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公益服务能力,驱动单位的创新发展。

省血防所历年来一直以科普宣传的形式向广大市民(主要是中小学生)普及血吸虫病、疟疾及其他重点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展示了寄生虫的常识、危害以及我所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成果,把建设寄生虫病科普示范基地作为提升公共卫生科普工作、深化科普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来抓,在推动公共卫生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医学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蓬勃的发展生命力和社会存在价值,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省血防所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仍面临重重困难,有待深入研究解决。

1 省血防所寄生虫病科普基地发展优势

省血防所创建于1950年7月,是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培训的中心,主要开展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肠道蠕虫病、弓形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防治、科研和技术培训。2011年6月,省血防所被无锡市科技局授予“无锡市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1.1 地理位置

省血防所坐落于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梅园风景区(国家AAAA级风景区),位于无锡西郊的东山和浒山南坡附近,距市区7 km,距太湖1.5 km,交通十分便捷,有着对外交流和发展特色业务科普活动的地理和区域优势。

1.2 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省血防所目前建有3 000 m2国际一流水平的部、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转基因操作系统、荧光PCR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二维电泳、飞行时间质谱等大型仪器。以此为依托建有1 000 m2可供参观的养蚊室、养螺室、实验操作室等功能区域。展教区配有60 m2多功能阶梯教室,可播放视频、进行PPT演示等。科普教育基地依托部门———重点实验室,所内每年至少投入20万元,用于展教内容的更新、设备设施完善及宣传科普品的制作等。省血防所历年来一直保持无锡市文明单位、省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拥有多种花卉树木,绿化面积大,环境优美。

1.3 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丰硕的科研成果

省血防所成立科普教育基地领导小组,全面组织科普工作,做到不断统一认识,转变工作理念,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还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配有兼职讲解员5名,重点开展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预防知识科普宣传、实验仪器讲解、实验标本及显微镜操作示范等,设有宣传展板、宣传册、视频、PPT演示、实物标本、显微镜操作演示等内容形式,做到展教内容突出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展教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同时,科普基地是消防重点区域,水电及消防设施完备,并配有专门人员从事展区门禁、生物安全及保洁等工作。省血防所成立66年来,拥有100余项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发表科技论文300余篇,所做的工作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寄生虫病防治领域都具有先进性、先导性和示范性。

2 科普基地教育成效

2.1 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在示范基地中,通过血吸虫、钉螺、蚊媒、食源性寄生虫等实物模型、标本、显微镜下形态介绍、单位简介和科技成果展板等手段,以人性化、通俗化的宣传方式,充分展示了血吸虫、寄生虫的常识、危害以及单位科研实力和研究成果,既具有大众化的科普知识,又具有省血防所独一无二的专业特色。

2.2 提高了公共卫生知识普及水平

省血防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做好血寄防科普工作,积极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同时还开展了关爱生命、健康你我的科普义诊活动,提高了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水平。

2.3 倡导良好卫生习惯,惠民利民

省血防所贴近生活实际,以宣传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预防知识为重点,开展“走进血寄防———血寄防开放日活动”,让参观者深入了解寄生虫的形态、传播途径、危害、治疗及科研动态等知识。通过PPT演示、视频资料宣讲、标本展示、现场参观等方式,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同时还紧抓关注热点,注重食品安全,针对流动人口和食材商品流通过程中食品卫生监管不到位,加上人们饮食习惯上追求“生、猛、野、鲜”的特点,举办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的危害及防治等系列科普讲座。倡导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真正让参观者了解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2.4 以学促讲,以讲促学

为深化科普基地建设,打造基地科普品牌,基地还开设周五讲堂、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等活动,上台的主讲者们均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特色和学习需要,围绕业务技能、科研动态、人文历史、管理实务等内容展开相关讲座,通过活动,希望能在基地范围内建立一个促进大家交流和共同进步的平台。

3 省血防所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对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视不够

省血防所自从2011年无锡市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开始,均由分管领导、办公室、科教科、人事科等职能科室牵头,部分领导、科室负责人和职工认为科普基地与自身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相应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3.2 科普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从省血防所整体科普队伍来看,工作人员少且不专,从事科普工作的管理和讲解人员均为职能科室抽调的兼职工作人员,有时甚至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而临时向兄弟单位借用人员,本单位的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供给不足,未能形成稳定的科普工作队伍,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省血防所科普事业的发展。

3.3 科普受众的多元化和创新性需进一步提升

科普工作需根据不同的受众细分,目前省血防所面对的受众还仅仅停留在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未能真正地向全社会人群开放,尚不能按照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不同需求来设计科普宣传形式。同时,省血防所的科普示范基地虽然已经建立,但与江苏、无锡本地寄生虫病感染实际结合不够,新技术项目遴选不准,没有能够起到创新的示范带动作用。

3.4 科普服务缺乏经费保障机制

尽管目前看来,省血防所每年都会投入相当一部分经费用于科普场所的维护与相关设施、标本的更新,但是这些经费都是从其他项目经费中支出,无法满足科普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寄生虫病科普宣传、科技服务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财政投入应该作为经费的主要来源,当前省血防所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上级拨付的经费主要用于血吸虫病、寄生虫病的防治科研和培训,自身无力对科普基地建设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有待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省血防所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并进一步完善科学、全面、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

4 省血防所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提高对科普基地的认识

由单位领导带头重视,大力宣传寄生虫病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发挥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示范作用、引领辐射作用,提高所内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起科普教育基地的良好形象。

4.2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是科普教育基地长效发展的资源保障。需要单位制定年度人员培训计划,建立专职的科普宣传和维护团队,充分利用与知名高校的合作机会,挖掘可用的人力资源,加大在职人员科普工作的培训力度,提升其创新服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同时,加强与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兼职科普专家的密切联系,发展和壮大志愿者队伍,吸引广大科技专业人才加入寄生虫病科普教育的志愿者队伍;更要加强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省内外同类型科普基地之间的交流互动,派出科普工作人员交流学习,定期组织专家对科普队伍、志愿者进行寄生虫病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科普人员素质,提升科普服务的能力。

4.3 创新科普教育形式,扩大科普受众范围

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水平特色科普宣传活动。以校内寄生虫病专业知识科普平台为突破口,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普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完善科普内容和形式。比如:建立虚拟科普馆、科普网站等能让受众得到足不出户且身临其境的体验。另外,创作新颖的科普影视作品,并融入科学元素和流行元素后,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号的推送能使科普活动的对象、主体和组织者在同一平台上实时、直接地交流。随着新媒体不断深入公众生活,创新性的科普宣传方式能不断地扩大受众范围。

科普基地在筹划和开展宣传活动时,要着眼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从百姓身边关注的热点着手,加强环保和健康意识,普及食品安全的科学常识,引导公众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宣传寄生虫病防治新概念,普及新认识,推广新成果、新技术。这些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能够为普通百姓带来实惠,实现为民服务的宣传理念,增强宣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增加宣传受众。

4.4 增加经费筹集渠道,确保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加强科普基地的支持力度,同时科技部门应该对科普教育基地给予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加大投入,制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以保障日常的科普基地活动、基础设施更新、科普人员的培训等经费。省血防所作为纯公益性科研单位,科普基地场馆全部对市民免费开放,没有固定收入,希望可以列入上级主管部门年初财政预算,按照比例进行拨付,同时所内也要积极创收,利用重大科普活动、基础设施改、扩建等申请经费保障,确保科普基地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科普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科普示范基地是新形势下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载体,是提升科技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寄生虫病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现状为例,阐述了该科普示范基地在促进公共卫生领域科技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并针对目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寄生虫病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寄生虫病,科普示范基地,公共卫生

参考文献

[1]陈昊,周麟,黄显凤.湖南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19):90-92.

科普示范县总结 篇8

在创建活动中,各市县科协按照《自治区科普示范社区认定标准(试行)》的要求,经基层社区申报、各级科协逐级推荐、宁夏科协最终评定,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康馨社区等30个社区被命名为第一批自治区级科普示范社区。宁夏科协向被命名的社区授予牌匾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并实行动态管理。

宁夏自治区级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和认定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社区开展科普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社区科普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了社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社区科普队伍建设,对于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提高社区居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构建文明和谐社区,服务文明城市创建树立了典型。(张洁 赵文象 编辑:赵文象)

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篇9

柳林县教育体育局

为了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我们县教体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活动的实施方案》(柳发[2010]7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这一目标,结合柳林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创建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科普教育,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创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完善各项制度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深入推进我县教育发展事业的有利契机。因此,我们教体局党委高度重视此次创建工作,及时成立了以教体局局领导为负责人,乡镇中心校校长、县直中小学校(园)长为成员的创建领导机构,并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科普教育纳入教育改革的总体计划,加大了资金投入。为确保创建活动顺利推进,我局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并下发了《柳林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的实施方案 》。同时要求各学校由校长亲自挂帅,成立领导小组,并把科普教育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普教育工作方案,由具有特长的优秀教师具体负责科普教

育工作的实施,保证科普教育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并取得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全县各中小学校从搞好科普宣传、丰富校园生活等方面入手,努力创造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一是结合学校特色布置校园环境,突出科技主题,在各教学楼层悬挂中国历代著名科学家画像,增强学生崇尚科学、学习科学的意识;二是开辟科普专栏,在校园文化专栏上向学生介绍天文、地理、气象等科普知识。三是学校经常利用班(队、团)会或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宣传科学家的事迹。特别是结合我县 “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重点开展了学校健康教育、节约能源、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宣传。在此次宣传活动中,各校还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充实和完善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等硬件配备,为学生提供“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平台,做到了科普教育“环境化”。

三、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教育质量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是提高科普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县教体局采用“培”、“聘”等措施加强各学校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组织听取专家学者的专题科技讲座、学习科技教育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方式方法等,对各学校科技辅导员进行培训,今年5--9月份,我们对各学校科技辅导员培训了两轮400余人次,辅导员队伍逐渐壮大;另一方面,积极聘请陈步亮、刘笑等科技专家、农

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各类科技活动中,全县学校共举行了科普讲座一百余场次,参加人数上万人次;举办科普图片展览十六次,观看人数一万多人次;举办科普征文、科学幻想画、科技小制作等竞赛,各类获奖人数128人次。全县科技竞赛和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以特色学校为引领,发挥各类科普基地教育作用

为加强学校科普特色建设,积极引导学校开展科普教育,形成学校科普特色,打造学校科普品牌,我局9月份进行了一次柳林县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评选活动,经过对20多个学校的认真评选,联盛中学、青龙示范小学等四所学校通过县级科普教育特色学校的初验。通过科普特色学校的创建,教育系统科普教育工作又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了全县学校齐抓科普教育、争创科普教育特色学校的良好氛围。同时,各学校积极引领学生前往2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科普教育基地来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科普知识。今年暑假有学生1210人次参加了社区服务与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惯。

科普示范社区汇报材料 篇10

------衡阳市雁峰区天马山街道苏眼井社区

苏眼井社区地处衡阳市老城区的中心,占地27万平方米,辖区内座落企事业单位10个,共有楼房94栋,其中居民楼64栋,居民户2001户,居民6200人,2003年通过了居委会改革成立了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两委班子,党委下设六个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深入开展创建全省科普示范社区工作,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努力开创社区科普工作新局面,把科普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辖区实际,努力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力求科普教育在社区中更具群众化、通俗化、经常化,贴近居民生活,有的放矢,寓教于乐,为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现将创建省级科普示范社区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科普工作制度。

为更好的开展社区科普工作,我们把科普工作列入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成立了由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代表、社区民警组成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将科普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年初即将科普工作融入社区建设、综合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廉政建设)等全年工作规划之中。三是制订了社区科普工作制度,将工作分解到各个成员,使科普工作目标明确、组织有序、责任到人,承担起对辖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职责。

二、抓好科普设施建设,完善科普宣传阵地。

(一)、2011年6月社区积极向坐座单位争取支持,建成了40米长的科

普橱窗,每月至少出一期科普知识宣传画栏。每个居住小区内建立了科普看板,内容紧贴生活实际,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宣传内容做到至少每季度更换一次。

(二)我们利用社区综合宣传栏、计生宣传栏、科普画廊,定期出版科普知识板报、墙报,内容有:科学小常识、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知识、环境保护知识、医疗保健方面的知识,积极反对邪教的科普教育知识。积极向居民宣传,介绍科技发展动态及各类科普小知识,为居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提供方便,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学习科普知识,在社区内营造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的新氛围,此举深受居民的欢迎。

(三)为更好的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我们社区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募捐以及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购买科普类书籍3000余册,成立了社区科普图书室,定时向社区居民开放图书室,社区居民可以在开放时间内免费阅读书籍,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学习生活。

三、创新科普活动载体,组织社区科普活动。

(一)着力打造社区网站,实现科普教育网络化。

在新建成的苏眼井社区网站中,科普工作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包括科普大学、青少年工作室、科普知识、社区健康报等内容。将科普大学的讲义及活动情况、青少年工作室的活动在网上公布,社区健康报也将做成电子版供居民网上阅读,实现网上教育,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学到许多科普知识。

(二)积极打造“社区科普学校”,使社区科普活动丰富多彩。苏眼井社区科普学校,配备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共投资5万元兴建。现在学校拥有学员100余名。一方面我们根据区科协安排的课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我们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在科普学校开设

了四个特色专题课堂,即社区环保课堂、健康课堂、法律课堂和科技课堂,通过开展有关环保、健康、法律、科技方面的讲座,使居民受到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同时,作为科普学校的第二课堂,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了社区迎新春“绿意盎然”文艺联欢晚会、“巾帼同乐”邻里联谊活动、庆“五一”社区书画作品展、庆“七一”党员表彰及诗词呤唱、文艺表演等科普文艺演出和健身活动,增强了居民对科普的乐趣和兴趣,也加深了居民之间的感情。

四、贴近生活实际,积极服务群众

在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立足社区、突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多种活动,既服务于居民群众,又使居民群众在活动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我社区长期活跃着一支科普志愿者队伍,科普志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服务对象不计其数,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取得了很好成效。如:2011年5月份举办了主题鲜明的公民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知识有奖问答吸引了众多居民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了苏眼井社区居民的文明形象。8月份,他们走上街头向广大居民宣传科普知识、法律知识、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在2011年9月20日开展的“公民道德宣传日”集中宣传活动中,志愿者服务队在主要路口进行公德巡查,对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向居民发放宣传单,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

五、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为了弘扬先进文化,创建科普示范社区,让居民有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空间。各居民小区都开辟了休闲广场,建设了多个健身点,安置了健身器材,如扭腰机、跨步机、蹬力器等,对社区居民健身、休闲、娱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由于科普思想深入到每个家庭,各项活动全面开展,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科普理念不断增强、文明素质

不断提高。我们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了一次主题鲜明、科学文明、方便群众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节,营造了体育健身科学化、生活化氛围。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社区成立了昌龄诗社(去年出版了诗集《雁峰新韵》第二册)、书画协会、文化活动队伍,把秧歌队、舞蹈、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形式组织起来,经常性的利用早上、晚上、节日等时间带领社区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合力,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今后的科普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挖掘潜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把科普示范社区建设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做好社区科学宣传工作,使我们社区的科普工作更上一层楼,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雁峰区天马山街道苏眼井社区

科普示范县总结 篇11

中共威远县委办公室 威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做好“全国科普示范县”验收准备工作的

通 知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县委各部委,县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我县自2005年开展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活动以来,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县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相关部门和各镇根据全县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和统一部署,结合各自实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中国科协将于今年下半年对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进行检查验收。为全面评估总

— 1 — 结我县创建工作的成果,深入细致地做好迎检验收准备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创建成员单位、各镇要严格对照威委发[2005]64号、威创联发[2007]01号文件的目标任务要求和中国科协2007年新修订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标准和测评指标》,对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创建工作的情况进行认真自查和总结,并于6月30日前向县创建办(县科协)报送创建工作总结(正式文件及电子文档)。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开展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具体做法;主要成效,典型事例及经验;存在问题及建议。总结材料要求实事求是,重点突出,内容翔实,条理清楚,数据准确可靠。

二、各成员单位、各镇要结合全县创建工作倒计时安排,认真做好创建资料的收集整理、查缺补漏与建档,以及创建成果展板的制作工作。6月30日前向县创建办报送有关文件资料(县创建办另行印发);创建成果展板(统一规格1米×1.8米)要求在7月20日前制作完成并将电子文本从党政网报送县创建办,适时进行集中展示。

三、涉及有科普示范镇(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科普文明社区验收布点任务的单位和镇要加强领导、周密安排,认真组织落实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迎接中国科协组织的检查验收;县创建办要认真做好迎检验收现场、路线和验收汇报方案的制定,验收光盘策划与制作,全县创 — 2 — 建资料的收集汇编等工作,确保验收合格。

中共威远县委办公室 威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年6月14日

(此件从四川党政网发出)主题词:科普工作 创建 验收 通知

中共威远县委办公室

2007年6月14日印

上一篇:全员培训课程内容教案下一篇:快乐成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