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能力培养报告

2024-10-04

工程能力培养报告(通用8篇)

工程能力培养报告 篇1

“小学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数和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里对计算提出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尤其高年级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将计算法则遗忘,解决问题时即使会写算式也不能正确进行计算,甚至有些学生忘记计算口诀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无疑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要迅速有效地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以加强计算教学作为突破口。

就此我们提出了关于对“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的”研究。力求迅速有效的巩固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高年级学生计算兴趣,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学习品质。

二、课题概念界定

计算:包括学生的口算、竖式计算、估算以及联系实际进行快速计算。

计算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练习培养高年级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书写习惯;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

三、理论依据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不同年龄不同班级都对这方面进行了加强和渗透。如:简单速算、口算、估算、简算、四则混合运算等。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充分结合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研究、讨论,力求建构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一)研究目标(1)、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针对性地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等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高年级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具体目标

学生目标 :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书写和计算习惯。

第二:挖掘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汇聚成合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为提高我校的计算教学水平积累丰富经验,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形成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我校当前高年级学生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研究教师计算教学的多样化。

3、研究怎样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计算兴趣,怎样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怎样提高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4、研究学习的创新计算方法。

(三)研究重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五、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从各角度开展对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对比研究法:定期将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在计算方法、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等方面进行对比,从相关数据上分析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计算教学模式。

3、调查法

通过对本校各年级学生计算情况的摸底测试、调查分析,了解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为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4、个案研究法

针对典型个体、典型错题、典型错因开展研究,并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找出小学高段学生计算易错原因,寻求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5、经验总结法

通过实际研究对相关过程资料进行归纳、检测、论证,从而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

(1)

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课题方向、研究内容和具体研究项目。撰写《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调查分析我校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现状,摸清学生已有 的计算基础。

(3)进行开题论证,并请专家对本课题进行相关理论指导。实验研究阶段:

⑴ 围绕课题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⑵ 针对小学高段学生不同计算题型练习题进行整理分析,并分阶段编成集。

⑶ 立足课堂,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与学生实际,每期组织1至2次计算检测或者计算教学课例,反思总结出计算教学的不足或成功之处,从而研究计算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再次运用于计算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提炼,从而研究出提高小学高段学生口算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⑷撰写课题中期报告,撰写教学设计、精品反思以及相关论文。⑸进行阶段性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结题阶段:

(1)小学高段学生计算周期训练题汇编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

(2)编辑整理课题研究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以及论文等。(3)整理课题相关的研究材料,认真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预设

1、通过对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研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2、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对计算教学的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有一个重视并积极支持教育科研,且管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学校领导集体。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及时请教学校已经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有经验的教师。

3、课题组负责人是年轻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教育科研、课堂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踏实肯干的精神。

4、学校在经费上积极支持,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八、困难与疑惑

1、高年级学生计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难突破的教学问题,本次研究我更多地关注了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是否会因为过多关注习惯而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否会因为过多关注让数学课堂显得枯燥无味让学会厌学,从而导致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本课题由我一个人进行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欠缺,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虽然目前我们存在疑惑与困难,但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我有信心完成此项研究任务。谢谢!

工程能力培养报告 篇2

一、工程能力的内涵

工程能力是特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实际本领和能量。工程能力的内涵包含: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创造创新能力, 还包括与工程相关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协作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诸多方面。工程能力的内涵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深化与发展的。

二、工程能力的结构

美国工程院发表的《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报告指出, 未来工程教育的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11种能力: (1) 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 (2) 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 (3) 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 (4) 有多学科团队协同工作的能力; (5) 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6) 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 (7) 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8) 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9) 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10) 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 (11) 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11种能力也是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 (ABET) 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评估标准。

2015年3月修订的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工程教育的毕业生提出如下12种工程能力要求: (1) 工程知识; (2) 问题分析;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 研究; (5) 使用现代工具; (6) 工程与社会;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 职业规范; (9) 个人和团队; (10) 沟通; (11) 项目管理; (12) 终身学习。这12条评估标准可认为是我国作为一名合格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 与ABET提出的评估标准两者是大致相同的。

综上, 工程能力结构可总结如图1所示。

三、工程能力培养途径

1.确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结合学校定位、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 准确地选择培养工程师的合适类型, 确立真正体现面向工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使工程教育的任务由培养工程科学家向培养企业工程师转变。同时, 应认识到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 而只是卓越工程师的雏形, 只有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 才能成长为合格乃至卓越的工程师。

2.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学科交叉, 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与行业企业发展联系紧密的工程类专业课程和前沿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和学时,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倡导自选性、合作性实验。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序衔接, 增强实践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中, 应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的, 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 强调工程研究和综合性设计。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推广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和探索性实验等教学方法。

3. 构建校企协同合作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校企联合培养与合作模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提出技术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校依托科研、人才培养优势, 根据企业需求, 设置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学校工程教学内容要依据企业的项目、技术进行开发, 开设的实验实践项目要尽可能地贴近工程实际, 同时要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要从目前以校内实验、实践为主转变为校内外实践教育相结合, 拓展校外实践教育空间, 促进工程实践教育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 贴近生产第一线, 使学校产学研合作更具活力。

4.构设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快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有利保障。研究构设适应市场和行业企业要求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政策、制度、建设、管理与控制等几个层面上形成合力。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方案有效生成制度、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与完善机制、工程教育师资培养与吸纳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师评价与导向机制、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问责机制等。可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卓越计划”相结合, 构筑适合市场需求、行业企业需要、学校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5.打造具有工程背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是关键。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提升专任教师的工程素养和实践教学水平。定期选送年青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训练, 以培养具有较强现代工程意识的教师。同时, 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 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 使教师获得实际工程训练, 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 将最前沿的工程技术知识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之中。在注重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同时, 学校也可以吸纳优秀的工程科技人才充实到工程教师队伍中, 以提高指导学生工程实习和工程设计的能力。探索校企间人才“双向交流, 相互挂职”制度等。

摘要:工程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阐述了工程能力的内涵和工程能力结构, 在此基础上, 从多方面探讨了工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程能力,高等工程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章豹, 樊泽恒.试论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师大工程素质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 (5) :48-54.

[2]傅宇.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能力结构及其培养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3) :79-80.

[3]吴鸣, 熊广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6) :54-59.

[4]洪晓波.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的构成及培养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4) :43-46.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2) :47-55.

[6]我国工程教育标准与国际接轨.中国教育报, 2013年8月.

纺织工程专业能力培养浅析 篇3

关键词:纺织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高技术;创新;就业需求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設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纺织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轻工纺织食品类,其中轻工纺织食品类共15个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在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中排名第3。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可以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专业外贸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同时,由于专业调整,毕业生就业面更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大型公司就业,不少毕业生被合资、独资企业录用,部分毕业生被国外企业录用,直接到境外就业。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有销售工程师、面料辅料采购、专业咨询技术人员、机械工程师、机电产品招标与进口业务经理、销售经理、储备干部、纺织助剂销售工程师、面料开发、产品检验工程师、验货员、研发工程师等[1]。据统计,纺织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1、上海、2、广州、3、杭州、4、深圳、5、苏州、6、北京、7、东莞、8、宁波、9、青岛、10、南京。

参考文献: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篇4

结题报告

青州市逄山初中课题组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子课题

《推广高效阅读,为语文课改提速》

结题报告

经过专家组的审查和评议,课题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准予结题。对该课题评价如下:

1、该课题研究方案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措施具体、结论客观。课题经过两年的认真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并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水平从而最终达到了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在培养目标、原则、途径、方法和具体操作过程符合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具有超前意识,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课题提出的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你所阅读的材料上、必须明确自己阅读的目的、要能够正确地读出每个词语并且懂得它的意义、要善于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阅读速度、必须理解阅读的内容、必须懂得阅读材料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时必须充分运用想象力、要能够从众多的细节中辨别出那些是重要的、不要把自己的学习手段局限于阅读,不要把自己的学习范围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原则;与比较阅读法、求解阅读法、质疑阅读法、创造阅读法均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所倡导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3、课题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紧张的作风,增强时间观念。同时由于在阅读中要加强记忆,思维活动空前活跃,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强。探索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所谓规律化,实际就是条理化、系统化。知识结构越是归纳为定理法则、定义公式,有条理,有系统,有规则,就越好学,越容易理解,其适用性就越普通,越有用,越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越能无师自通。有了规律化,再加以系统训练或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为技巧,就可以在精读理解中既快又准了。有了规律,根据教育学上的定势原理,让学生把这些规律在脑海里强化记忆,形成固定的阅读程序,当然就会使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加快。快速高效阅读法的独创性在这一点上也充分显示了出来。比如,以迅速捕捉信息为目的的速度固定程序而言,据定势理论可知,当某一事物在脑子中形成定势之后,如果经过多次反复出现,就会使不断变动的状态变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形象,人们所形成的这种习惯性的固定概念,在以后就可以轻易地、自动地、不加思索地加以利用。根据定势理论,快速高效阅读法把阅读的过程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或称七个步骤(1.标题;2.作者;3.出处及发表时间;

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每次阅读时,基本上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只要看出,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读书,甚至搞科研读书时所寻找的内容,又由于这七项内容

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略过其对已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率、阅读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用量化训练实现快速高效阅读训练科学化。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往往是在开始阶段,只是对事物的经验型的估计,进一步是定性的形容和描述,最后研究它们量的规律性,转入科学的定量分析。只有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快速高效阅读训练实现量化后,一则可以通过反馈更好地控制训练过程;并且可以进行比较和选择,根据需要和可能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级,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总体优化。借鉴相关学科原理,克服影响速度与效率的弊病。阅读时是否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阅读时是否摆头、阅读时是否要复视,这就大大影响阅读速度。

4、通过实验变量的确定,培养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自学能力和运用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少不了学习方法的作用,也少不了自学能力的约制,更少不了创造思维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因变量分为“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解题质量”等语文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创造思维力等。自变量界定包括师生关系、课堂主体、教学方法、课程配伍、评估机智;应变量的界定,学习能力的发展少不了学习方法的作用,也少不了自学能力的约制,更少不了创造思维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因变量分为“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解题质量”等语文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创造思维力等。

5、通过课题的开展,培养和锻炼了教师,一方面补充和加强了学校的教研力量,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逐步成熟起来的教师必将成为新课改的中坚力量。

工程能力培养报告 篇5

莘县樱桃园镇中心初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人类的知识增长迅速,更新周期变短,仅靠有限的学校学习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能达到当今社会的要求,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终身学习,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延伸,它更强调学习者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它需要的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即自主自愿地、积极科学地学习。

一方面,“知识爆炸”出现使得仅靠“灌输”的方式来传递有限知识受到严重挑战。学习者如何更多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必然要以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紧密合作才能成功。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而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这与当今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因此,在当前学习自主性与合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性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优待探索的新课题。

2、现在的教师多为“辛苦型”教师,学生为“辛苦型”学生,本课题将力图“解放”教师,还教师以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并使之向其他学科迁移,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西方国家进行“问题解决教育”“个别化教育”。“个别化学习”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实现了“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与学生“会学”“善思”,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网络搜索,国内江苏省有部分学校在进行类似的研究,尚未发现本省内有同类课题的研究。根据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式,自主发展主体参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4.(1)有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2)有国内外的经验可以借鉴

(3)本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年富力强、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热衷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研究。

(4)学校从2000年以后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所以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潜能发挥为基础。”

(二)认识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广义学习理论的先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一个“独立的变量”,反对传统上把儿童看成是一个依赖的变量。一再强调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儿童并不只是受教育于成人,他们自己也能独立进行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要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夯实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

(四)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

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参与功能,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对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界定

所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中重要的学习手段。这是指狭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广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经莘县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立项为重点课题,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习惯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与创新,不断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大胆地质疑,丰富地想象,合作地解疑,从而为新世纪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合格人才。

1.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新课程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建设者,教师创设了民主、开放、科学、独具特色的课堂,自觉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把教学真正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以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灌输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促进教师从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发者、服务者。在教学中,教师行为表现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建立一个接纳、宽容的课堂;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快乐。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老师为学生提供信息、进行指导与评价。老师做到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质疑。并且重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重视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做到敢于创新,敢破敢立。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在实验教师的引导下,提高了参与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能够自主、主动、独立地学习,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探究,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指望完全依赖教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对教材和教师质疑,初步具有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大胆实践,能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处理与学习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

与合作的能力。

2.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基本策略和模式,逐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1)对实验教师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培训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2)课堂教学开放活动。学校每学期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开放活动。有骨干教师引路课、汇报课、教学研讨、合作论坛、评估、论证等多种形式。活动在不同范围、不同层面上进行,但均以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内容。学习、交流实验教师的经验成果,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3)课题组的经验、成果。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各学科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组成制定了研究的课题,按照已定的课题研究进程,分阶段地进行子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现将课题组的实施成果做简单汇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策略:①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②操作引探式。其操作程序为:“问题-操作-发现-结论”。它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活动中感悟;③活动体验式。其操作程序为:“问题-实践-交流-拓展”。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知识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在充分体验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4、猜想验证式。其操作程序为:“问题-猜想-检验-结论”。

3.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要实施途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主体发展的最佳环境。

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情境。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教材设计的各个栏目的内容和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教。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空间、实践创新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亲自尝试和实践的机会,将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内容标准尽可能地渗透到各处主题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并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选择上,教师要做到既凭借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师可从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落实小组学习任务。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而不是以少数尖子生为主、多数学生做听众。在活动中做到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个体深入思考的独立学习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相互补充修正、集思广益;巧妙点拨、激活课堂。教师的首席作用相当重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勿须追求形式,并非越热闹越好,搞无限制的开放,而是要有一定的目标,当学生遇到问题、偏离方向时,教师应及时示意、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把握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对于有创新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以激活更多学生的思维,从而激活课堂;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适当合理的评价会给学生以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评价的积极作用,合理运用评价,既能激励学生又可活跃课堂。

②组织教师的合作论坛。全校有2/3的教师结合学科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口,采用合作论坛的形式,及时解决教学中所发生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延续了学生兴奋点,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究顺利、有效地开展奠定了基础。

③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考察与实践等形式,来开阔学生视野、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4.积极探索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体系。体现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教学原则,注重形成性评价,使评价和指导紧密结合。

教学评价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的教学评价只来自教师的单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评价不仅教师可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学生也可进行互评;不仅评价学习结果,更注重评价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使评价更为全面科学。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用以比较研究法为主,辅以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3、适应学生身心年龄特征的原则。教师应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选取适当的科技内容和方法或方式。

4、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探究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情况

1.2007年9月----2007年10月为准备阶段。制定课题方案,开展调查分析,进行理论研讨和论证;培训实验教师,做好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

2.2007年10月----2009年10月为实验阶段。全方位实施研究内容,控制实验过程,并适当调整实验方案;积累过程资料,做好阶段性总结;及时推广成功经验。

3.2009年10月----2009年12月为总结阶段。系统整理实验资料,形成实验报告,工作报告;形成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总结交流、推广研究成果;召开总结现场会,请专家鉴定、验收。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我们5位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的实验。无论是校长还是实验教师,都能高度重视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课题的研究工作,使教学工作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1.教师方面。连续几年来,被评为我县教育科研先进校。有3名教师被评为县级学科带头人,1名县级骨干教师,1名镇级骨干教师,教学教研先进个人。并有多位教师在各类竞赛中获教师指导奖。

2.学生方面。设计能力的提高:表现为各学科的手抄报、校园文化角的设计等方面的水平越来越高;动手能力的增强:能创造性地自教具、模型等;搜集信息的渠道拓宽;采用网络、书籍、参观、访谈等不同形式。

六、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其宗旨是明确的,研究方案果可行的,方法是得当的。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得以加强;学习气氛更加宽松和谐。学生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可见,我校的学生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究课题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因此,本课题研究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我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虽已结题,但尚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进行研究。主要有:教师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究的认识上有待于提高;研

工程能力培养报告 篇6

课题结题报告

2006年9月我校语文实验组成员以海林农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为依据,通过共同讨论并确定了以《语文课中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课题进行教学研究。四年来,我们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实验组人员团结一致的不懈努力和潜心研究,达到了实验目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探索了教育改革的新途径。现将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都在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问题,同时学会合作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心声。基础教育肩负着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跨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许多教师仍然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人才,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核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方向。众所周知,现代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以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虽然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还是“问答式”,在热闹的问答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接受多于发现,被动优于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火花更是无法迸发,教师仍旧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授者。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教师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应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合理安排探究内容,给予充分探究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落实语文实践,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2、学生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过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选用合作、探究方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是尽可能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1、注重自主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接受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教师或教材转向多个方面。因此,要求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进行选择和整和。在本课题中,教师应该引导消极、被动、无条件的接受为积极、主动有选择的接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主地位。

2、注重合作性:合作学习是《新大纲》所提倡的一种学习形式,《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教师应设计安排互动,尤其应针对课文的重、难点给予点拨引导。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语文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适应自己程度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

3、自读自悟。遇到疑难,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探究,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助、个性主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所学方法转化为能力与习惯。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后在反思中改进,循环反复,以此实现研究的目标。同时辅之于经验总结,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从而保证了课题开展的实效性。

2、调查法: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兴趣、学习兴趣的调查。

3、运用座谈讨论,提供观摩课等形式进行研究,以理论探讨作为辅助。

(四)课题的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分四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06·9——2006·10)调查每个学生实验前学习状况,学习相关的理论和有关的经验,制定初步的实施方案。

2、初步实施阶段:(2006·10——2008·2)分组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四人小组)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下上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达到异质均等,在学习中,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答案,并就其中的问题进行互相帮助,鼓励学生不光要得出答案,还要尽量在组内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

3、全面铺展实施阶段:(2008·3——2010·10)在学生四人小组已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分组相对灵活多变,尽量做到使学生与自己熟悉了解的或兴趣、看法一致或相近的同学学习,便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同的多变的分组法,能让学生感到新鲜和有趣,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3——2010·7)

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按实验方案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论文及实验报告、教科研论文,编辑科研成果,完善档案资料,并注意推广研究成果,接受教科研领导的结题验收。

四、课题的研究成果

经过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特色不仅已初步呈现,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课堂变了

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方式在我们学校基本不见了。课堂上教师能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大多数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了。

2、教师变了

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积极参加各种专题讲座,外出观摩学习,观看名家名师课堂教学录像等活动,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上。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明显,教育观念更新了,业务素质强了,科研意识增强了,“科研兴校”的观念与氛围已逐步在学校形成。课内:教师能对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学习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外: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3、学生变了

(1)自主、合作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每个学生学会发表个人见解。学习优秀的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的习惯;学习中等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再附和别人的意见、随大流了,而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学困生有时发言出乎大家的意料,比谁说得都要好。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课堂上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地表达、交流时,当我们听着孩子们那充满童真却不乏机智的回答时,我们被他们感染着。

(2)拉近了心理距离,学生乐于学习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多数只有“主--客”的单向活动,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研究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出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体验情境以及适时的激励机智,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温暖和谐的氛围,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心理上有安全感,不再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学法受到大家的鼓励,不全面有效的学法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情绪,融洽了师生关系。

(3)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取得了较大成效:学生能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质疑、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等,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的质疑、对课文的空白点质疑等),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敢说、愿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年都对课题进行一次经验总结,每学期至少提供一堂校性观摩课,每学期写一篇教学反思,在平时的教案编写中课课都写教学反思。

四年来,教师获奖如下:(只选取部分)

朱秀红

在“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中指导的《捞虾.》荣获指导教师

特等奖

朱秀红

在“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中指导的《妈妈,我想对您说》荣获指导教师一等奖

关宏杰

在“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中指导的《迟到.》荣获指导教师

特等奖

四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情况如下:(只选择部分)

魏焕松 2008年荣获“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特等奖

2008年荣获“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特等奖

张世达

2008年荣获“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特等奖

陈宇彤

2008年荣获“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特等奖

白雪娇

2008年荣获“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

五、课题研究的自我评价及反思:

(一)研究取得的成绩

1、科学性:课题在研究与实验中,注意了研究的方法,讲究实事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实效性: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课题取得了实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成了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学校,吸引了不少学生舍近求远到我校来求学。

3、发展性:广泛地开展自主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体验,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自主悟得,在实践中自主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几年来,我们收益颇多,但困惑也不少。其中主要有: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如何建立全面评价教师的体系?

3、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对以下问题进行重点深入的研究:

1、服务教育问题。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直面考试,提高考试水平,使课题研究的成果让教师尽快尽多地受惠。

2、资源利用问题。如何充分挖掘、发挥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势资源来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教育。现有的教材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需开发一些校本课程。

3、队伍建设问题。启发教师观念上要更新,加强对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并且鼓励他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实践,创造出结合学校现状,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模式。

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巩固成果,正视问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一切都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力争把海林农场小学的“自主、合作”教学特色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发展阶层。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组:关宏杰

朱秀红

工程能力培养报告 篇7

一、数字能力概念和公民数字扫盲运动

“数字能力”是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新媒体研究者和社会热议最热闹的核心词汇。从概念诞生以来, 经过了一系列研究和社会理解过程, 这一概念丰富和发展了起来, 目前关注焦点形成并达成了社会共识。

戴维·布肯汉姆在《数字媒体能力:英特网时代的媒体教育》探讨了过去20多年中的新媒体应用。早在1986年, 玛格丽特·梅克·斯班塞率先在英国研究开拓这个领域, 介绍描述了幼儿的媒体发挥能力。随后, 巴泽尔格特在1998年提出了“新”和“多重” (mu ltiple) 能力的概念。之后贝肯汉姆和泰勒, 柯柏和卡兰茨也分别在1993、1998和2000年进行了延展, 在电视能力、电影能力和信息能力等方面扩展讨论。所谓的新媒体能力的研究, 已经发展成为多维能力研究的概念。一方面指能力的社会多样性的当代形式, 同时又指新的传播媒体要求有新的文化形式和交际能力新形式的事实 (柯柏和卡兰茨, 2000) 。这种能力的“扩散”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公众热门讨论“知识经济”、“情感素养”甚至“精神素养”, 有时其甚至成为技术的代名词。而在法语和德语中, 媒体能力直接地被翻译成了能力和技能。

文字的识字能力以前曾是文化的唯一通道, 但现在显然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影电视和新媒体的出现, 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状态, 大家都认识到了视觉和视听媒体的重要性。但是人是否除了文字之外还需要另一个“识字”能力, 视觉媒体是否需要一个类似于书面语言学习的这样一个文化学习过程呢? (马萨瑞斯, 1994年) 这却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应该继续限制在文字的界域里 (巴顿, 1994年;克雷斯, 1997年) , 另一些则认为需要视觉和视听觉媒体如电影和电视的学习。我们都有普通的鉴赏水平, 但当我们更紧密和特别地分析时却经常失败, 如在电影序列和句子间, 广义和狭义之间分析, 却很难进行 (布肯汉姆, 1989) 。所以, 数字能力概念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仅仅是谈论人们如何学习使用数字技术或方法, 还是真正需要一次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能力?这个问题被西方学者反复论证。

发展到詹姆斯·波特 (W.JamesPotter) 《媒体能力》中认为, 绝大多数人都会自以为已拥有相当的媒体能力, 如我们知道大量的电视节目的名字、杂志书籍歌曲和网页的名字, 我们知道如何阅读和写文章, 我们能很容易地跟上电影和电视节目的要点, 理解动画的意思, 甚至在电脑上玩游戏, 下载歌曲或上载视频到网页上, 知道怎样探索自己, 吸收信息和娱乐自己。在中国, 我们的大学老师一当提起新媒体的使用, 就会说:我们用了PPT……

这就是我们的数字媒体能力吗?波特承认这确实也是, 但这个概念更大的意义则是, 这些只是低层次的新媒体能力。更高层次的新媒体能力, 是不但把媒体作为娱乐, 更能让新媒体建构自己的生活, 进入自身的创造性活动中, 去发展我们的生活。他的定义是:“媒体能力就是我们创造性地利用大众媒体、对所遇到的媒体进行解释的观点的总集。”

至此, 教育者和公众对新媒体能力的理解, 已经日渐成熟, 而且发展出社会所需的“媒体能力”的概念, 且向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媒体能力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 媒体能力正在形成一种文化能力和社会生产力。“信息素养 (信息文化) ”这个名词其实也早在1974年已经出现。当时, 美国图书馆学会 (ALA) 举办了“A LAPresidential Co m m it t ee o n Info rm at io n Lit eracy”的第一次会议。主席朱可维斯基 (Zu rkow ski) 在会议中第一次提出这个名词。到了21世纪, 信息素养 (信息文化) 这个名词在教育界渐渐取代旧有的“信息能力” (Information Competency) 或“信息技能” (Information Skills) , 原因是“信息素养 (信息文化) ”讲求较高层次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而不单单指能力或认知上的评估。所谓“素养”, 源自英语的“Literacy”, 即对于文字的读写能力。

美国阿芙德赫德 (Au fderheide) 1997年对“媒体能力”的较早定义是, 能否访问并在各种情景下理解和创造交流、访问和定位媒体内容, 利用现有技术和相关所需技能、用法包括调节能力 (或自我调节) 对内容进行访问。例如, 意识到潜在的风险和使用监管机制和制导系统, 了解或进行媒体解码或解释, 例如, 通过意识、能力和通用公约、设计特点和修辞手法, 涉及知识生产流程和模式的所有权和体制控制, 并拥有批判媒体的能力。例如, 无论是为了自我表达的目的或为了影响或与其他人交流, 利用媒体创造发明的能力, 生产和沟通自己的信息的能力。

把这个概念对应到信息科技, 就是指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及制作能力。信息的样式林林总总, 包括一切印刷以外的文字及非文字的媒体, 例如视觉媒体、听觉媒体、电子媒体、流动媒体、网上媒体等。因此, 信息素养 (信息文化) 可以说是把日常教学上的文字修养推广至跨媒体的层次上。正由于互联网的出现, 使出版变得更容易, 市民大众要表达自己的声音更方便, 使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得到的信息突然大幅增长。面对这高速及大量的信息, 应该如何处理, 确实是学习信息素养 (信息文化) 的重点。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推动人类使用新工具的技能并理解“数字能力”这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生存能力。推动新媒体的数字素养和沟通技术的普及;教师在教室和社区的引导, 帮助数码时代的公民完成作为未来数字化公民的任务, 融入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教育也推动公民学习数字世界中的生存技术:进行身份确定, 学习与日常生活必须的新媒体工具的使用;了解并使用社交网络, 形成未来虚拟社区社会关系, 获得通过虚拟社区进行社会交互活动的能力, 以网络工具使用来认识世界和环境。当代教育应形成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及制作能力;培养指导生活的信息能力和现实增强型新媒体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学习在知识时代如何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 并形成关于世界的观念。

二、数字能力在人自我发展延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电子媒体曾在儿童教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如美国优质电视教育大型节目《芝麻街》, 在20世纪70年代, 研究者就对其教育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 该教育节目还由中国引进后播出。2011年10月有报纸报道, 该节目还推出了新的数学和科学的低幼节目。著名的知沟理论, 就是美国大学研究者在对改节目有关的效果进行研究之后, 提出的著名理论, 这一理论影响至今。观看节目的儿童在以后的学习中普遍更为容易和优秀, 说明了对媒体效果研究的意义。

今天, 教育引导新媒体用于人类自身的创造性发展, 研究者同样提出了:新媒体不但用于信息分析和收集, 形成观念并当成工具使用, 它在人的发展延伸上, 还具有更深刻的创造性的意义———

首先, 教育引导人们使用新媒体探索和发现自我和环境, 扩展观点;

其次, 人们使用新媒体表达自我意见和公民思想, 参与社会公民责任的构建。学习利用新媒体以形成虚拟公共空间的政治参与能力, 以奥巴马选举的网民参与为例, 2008年网民参与总统大选活动, 皮尤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46%的美国人使用网络、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获得选举信息、分享观点和动员他人。其中35%的美国人观看网络政治视频, 这一数量是2004年大选的3倍。通过观看竞选主页、竞选博客、网络视频、邮件系统、搜索引擎, 并向自己支持的奥巴马从网上发送竞选支持经费, 最后将自己支持的奥巴马推上总统宝座。奥巴马90%的竞选经费都是网友100元以下的政治捐款, 可见网友的巨大支持所起的作用。奥巴马也积极参与网络互动活动, 在My Space网站上有41.5万个朋友, 在Facebook网站上吸引了100万网民。网民通过新媒体可以和他沟通并表达意见, 所以他被称为互联网总统。可以看出, 公民通过新媒体参与政治活动, 并在今天的政治舞台上发表意见的重要性。

再者, 教育指导新媒体建构新经济及其参与能力, 如电子商务和交易活动能力.

最后, 创造性使用新媒体工具, 让公民能参与社会文化的建构, 如在娱乐与亚文化中参与文化构建的能力, 青年网络文化群落就是最好的例证, 表现了已经掌握数字媒体的青少年, 在架构自己青少年文化上的强大创造力。

三、发达国家数字媒体教育培养工程

新媒体为专业研究方向的学科在大学在发达国家不断出现: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设立了数字媒体方向的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建筑设计学院设有传媒艺术与科学系;耶鲁大学艺术学院设立了数字媒体中心;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设立了数字媒体中心;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是比较前卫的数字艺术学科;英国伍斯特大学和胡弗汉顿大学, 在21世纪初就建立了先进的数字媒体教学中心, 吸引了3M、BBC等多家媒体公司和大学进行合作。纽卡斯尔大学、伦敦都会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等众多英国大学也开设了数字媒体的讲授式或研究类硕士课程, 如纽卡斯大学有国际多媒体新闻学, 萨克萨斯大学有数字纪录片文科硕士学位, 伦敦大学有媒体与通讯文学硕士, 朴次茅斯大学设数字媒体市场营销、数字传媒方向和多媒体应用等硕士, 并融入移动传媒、互动系统等媒体新方向和趋势。

加拿大则有数字媒体中心培养数字媒体硕士, 由UBC、SFU、埃米莉·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联合组建的新媒体中心, 招收数字媒体硕士, 为北美的新媒体大型产业提供创意高端人才。西蒙弗雷泽大学在传播学院和艺术与媒体系开设了新媒体介绍、新媒体方法和理论、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应用、数字媒体和青年参与文化、数字媒体传播技术等本科和硕士课程……也有新媒体应用于学习的有关研究项目———如传播学院为学习的游戏环境的有利性评估, 是一个英法双语的4年期的研究, 探索新技术、新媒体、认知知识和学习过程中能支持学习的潜在游戏、仿真和仿真游戏……

百视通大学创立, 开启新媒体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志愿者在永联电脑“扫盲”班教村民上网

发达国家以IT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极大地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美国代表性的大学数字媒体教育分为几类形态:以计算机图形图像为基点的数字技术院系, 以创意艺术为目的的数字艺术院系, 以及以实用工具为需求的数字应用院系。

北美发达国家以新媒体为培养训练目标的项目, 不仅在大学中进行, 更多的是在数字社区和青少年社区中进行。如加拿大温哥华瑞奇蒙区的“梦想项目”, 就是以青少年的新媒体能力培养和培训为目标的。其艺术中心专设媒体部门, 包括照片画廊, 每月电影系列活动, 如在5月举行温哥华新亚洲电影节, “梦想项目”在社区艺术中心的青年电影展览计划, 设有青年电影制作和媒体实验室, 有成人可加入的电影制作实验室, 有跨学科对国际媒体艺术家进行协助和提供咨询的部门。

梦想项目 (DreamProject) 是由加拿大艺术委员会资助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经验中培训和发掘未来的专业电影人、动画和媒体艺术家的萌芽项目。影片由学生在2010年电影制作车间中启动, 在该区的公共场所展出。不同年龄的学生制作了不少精彩的影片, 在公共场所和You Tu be上展播, 非常丰富有趣多样化。笔者所看到的十来岁孩子制作的影片, 展现的创造力和特殊视角, 充满狂放不羁的野性和无拘无束。一般为时两周的集约工作坊, 都能帮助孩子们完成自己的梦想项目影片。从2008年起的项目进展和内容, 都有详细的档案和展示, 帮助青少年拥有未来表达和生存发展的最新工具。

在美国, 已经有多个更为复杂的数字化智能社区正在和大学新媒体研究实验室、公共图书馆一起, 共同营建。公共图书馆与各种网络的共建也是多种多样。

如芝加哥图书馆就为芝加哥地区的高中学生, 设计了一个免费的青少年空间, 以帮助他们扩展更多的学习机会。项目分享“数字能力”的共识, 与不同的动机和四个主要目标相关联。首先确保青少年在新媒体的景观中各种不同的沟通模式, 二是认识到在新媒体的人工创境中, 学生可以在多任务中最大能量地使用沟通的不同模式, 三是在消费和使用中对新媒体信息的意义有批判性的思考。人们相信, 青少年的新媒体能力, 应该在他们生命的早期, 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当中就发展起来, 并环绕在社区, 学校和家庭周围。一些网络加入这个计划与项目, 如青年数字网络 (DigitalYou th Net w o rk) , 他们从新的传播模式、新媒体的方法、新媒体信息、核心价值观 (包括创造力, 协作, 适应性, 责任, 身份等) 开设网上课程, 设置新媒体导师 (熟练的媒体操作人和对流行文化了解深厚的媒体艺术家) , 设置新媒体的学习环境 (大量的在线工具和资源) 等, 通过作品, 学生有效参与。还分为校外的, 校内的和在线的不同项目, 靠研究和作品来确定新媒体能力的重点和核心。

该项目开始由麦克阿瑟基金会开设于芝加哥大学城市学院, 以研究新媒体如何影响青少年和主动学习的, 后得到德保大学等支持发展, 并向中小学延伸, 从2010年起延伸到芝加哥图书馆, 在u bu rn-Gres ham, Chicag o Law n, Eng lew o o d, Pils en, and H u m bo ldt Park建立五个智能社区, 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 为青少年培养了作为21世纪公民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 教育行业培养出来的新媒体人才, 汇聚在一些城市, 使该区域出现知识经济和创意工业相当繁盛的景象, 并引领新经济的发展壮大。如游戏工业, 影视动画工业等新的创意生产点:以多伦多、温哥华数字媒体中心为例, 50年前多伦多是一个极不显眼、经济落后的小城市, 但它迅速利用其大学教育、科研机构的实力和高效工作, 开始转型之路, 发展金融业、服务业、新媒体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成为加拿大的技术心脏。现在, 多伦多的信息服务企业的密集度居加拿大之首, 是北美第三大信息服务业集群所在地, 为全球业务的开发商和制造商提供软件、硬件、新媒体、通信设备、半导体等多元服务。温哥华没有任何制造业, 却发展成当代信息和旅游大都市, 也与它众多的新媒体公司和新媒体教育实力有关。纽约则被称为“世界数字之都”, 具备了以“硅港”为代表的文化创意、软件开发和风险资金共栖的良好生态;以影视和文艺表演带出利润丰厚的衍生产品和旅游发展, 而数字内容产业对网络平台 (宽带) 、技术 (流媒体) 和相关硬件 (机顶盒、信息家电) 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数字媒体教育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不但诞生了巨型信息城市, 甚至决定了一个大型城市的发展和生死, 直接形成了新兴的数字产业和知识经济, 发展起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新兴数字产业和知识经济。在中国, 近5年来, 新媒体产业高速发展, 网络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户外新媒体、娱乐新媒体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国家“十二五计划”, 我国政府也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新媒体涉及到出版发行、版权贸易、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文化传媒、广告会展等文化产业各个环节,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新媒体为新兴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开始形成。新媒体教育和人们的数字能力, 将促进新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数字能力”的概念, 回溯了其概念内涵的不同层次, 用第一手数据说明了数字能力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的成果, 说明了数字能力在公民自我延伸及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竞争力, 以及在目前信息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论述了数字能力培养在加快新媒体技术发展速度、扩展新媒体内容疆界、推动新媒体社会公共服务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字能力,数字教育,公民素质

参考文献

[1]W.James Potter.Media Literacy[M], edition 5, SAGE Publication, Inc.2011

[2]Buckingham, D.The media literacy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J/OL].London:OFCOM, 2005

[3]David Buckingham.Digital Media Literacies:rethinking media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C].United Kingdom,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Volume 2, Number 1, 2007

工程能力培养报告 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工程实践能力 产学研结合

为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国家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和培养质量等方面正做着各种研究和实践,我校的“卓越计划”才起步、经验还较少,且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资等系列问题还未解决,因而,将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阶段,必须先找准问题的关键,明确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服务。

一、 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一) 育人观念与“卓越计划”不相适应

企业需要的是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师,需要的是具备相当工程素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可造之才。不同类型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对同一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目前我校还是简单地按照统一标准来实施人才培养的观念,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力趋同,还没有充分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把工程实践融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有偏差

目前,我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仍然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来进行建设,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往往从学科要求出发,把学科需要蕴涵的知识、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仅仅是简单地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并没有从根本上对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改革。这样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卓越工程培育培养的要求。

(三)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和动力。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我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实践教学开展,使得教师仅有的工程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与提高,进一步导致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落后于工程实际。另外,我校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时,重视科研成果,而非教学质量和工程实践,即使教师一开始有意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也很快调整自己的发展定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

(四) 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工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已是不争的事实。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实验设备投入主要靠行政拨款,难与技术进步同步;教师生产实际经验极度缺乏。由此,必然会带来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不能严格考核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我校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我们推行“卓越计划”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 能力导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建立

我校应当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注重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卓越工程师服务,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通过对社会及就业市场的综合分析,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查分析而确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目标。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地更新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二) 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工程实践能力欠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需要有效引导,我校应建立并贯彻青年教师的“双导师”指导制度。校内指导教师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担任,校外指导教师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主要负责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在教师考核上,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成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称评审上,把工程实践技能作为晋升职称的评审条件之一,以促进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第一线挂职参与工程实践,丰富实践经验,增长实践技能。另外,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通过学习过程,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系统架构,教师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也为其参与工程实践提供机会。

(三) 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工程实践平台

推进“卓越计划”,提出企业要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创立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这对高校推进产学研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要紧密关注“产”“学”“研”的各方主体,而且还要考虑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将工程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学校、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有机“捆绑”起来,以此来调动全民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拓展,更要重视校内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引领行业潮流的跨国企业愿意在国家重点高校投资宣传的契机,与其共同建设工程中心和实验室,这既弥补了学校对设备投入的不足,也方便了师生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彬,潘艺林.实施全面工程教育改革工科教师非工化趋向[J]. 化工高等教学,2008(1):1-4.

[2]马涛,何仁龙.高等工程教育:迎接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

[3]林建.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上一篇:交换机中网络环路常见问题详解下一篇:1980-2015历年考研英语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