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学风(共6篇)
校风、学风 篇1
一、学风、校风的含义
学风, 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精神面貌、学习成绩、课堂出勤、出操、考试风气等方面。简言之, 是指学习方面的风气。对于大学生而言, 是指其在一定人生观、学习动机、追求目标的支配下, 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精神、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意识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既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 又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校风, 即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它包括学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它是一种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
二、学风、校风的关系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明确指出:“校风是一个学校内的人物在各方面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所谓人物是校长、教职员、学生、校役等;所谓各方面的生活是学艺、健康、社交、服务等;所谓态度及趋向是:适合时代、环境及他种情形的要求等。由这种种要素融合成的‘空气’, 就是所谓的校风。”目标的一致和角色、任务的不同, 使学校人物具有方向及内涵一致而表现方式略异的相对独立的心理倾向, 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学作风、学生的学风和职工的工作作风。这是校风的基本构成。在高等院校这一人物集合体中, 学生是占绝对多数的, 他们的学习风气, 品德言行, 直接关系到校风的质量。因此, 学风最容易体现为校风, 是校风建设的归宿。校长, 是教育家, 是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优良的校风要靠他们倡导, 有什么样的校长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校风。以校长为首的领导集体的优良工作作风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关键因素。教师则是学校办学思想、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 他们对学生的接触是直接的、频繁的, 教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其思维方式、治学态度、行为准则无不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品德、言行和知识的积累、才能的增长, 因而, 教风之于学风, 其影响是直接的、重要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起着决定性作用, 是校风建设中的主导因素。那么, 领导对于学生呢?其接触是相对地间接的少量的, 对于教师的接触才是直接的经常的。因而, 领导作风对教风的影响是直接的, 对于学风便是间接的。
三、加强学风、校风建设的措施
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 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 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革命精神, 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行为习惯使人终生难忘, 将成为这个学校里每一个成员自觉奋进的动力, 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繁荣和发展。优良的校风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起着积极的作用。优良的校风使高校能够造就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者, 他们是社会的中坚, 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将使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生深刻变化。学风、校风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水平。要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 就需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要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纪律教育, 重点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爱情婚姻家庭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民主法制意识;进行奋斗成材教育,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立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和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我们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广播、板报、讨论会、报告会、报栏橱窗、录像、写心得、征文比赛、调查研究等形式, 促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学校、刻苦学习, 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自觉调节自身行为, 让学生懂学习、爱学习、抓学习、真学习。
2. 严格管理。
在加强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的同时, 我们必须严格管理, 只有两者相辅相成, 学风校风建设才能收到成效。要把德育课放在首位, 以严格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约束学生, 制定详细的学习、生活条例, 严格按照《学生行为准则》、《学生管理规定》及学校关于学生各方面的规章做。严格规范考试纪律、考勤和考试制度;严格评优制度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发挥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管理, 开展积极健康向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 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3. 高度重视体育, 落实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
首先, 改变对体育教师上课观念的看法。其次, 端正教风, 教风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态度与师德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创造和传播知识, 而且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 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是获取知识, 而且包括传承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 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1]。最后, 加强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 充分发挥体育课的功能。调查显示, 优秀的班级, 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成绩是优异的, 同学关系融洽, 集体荣誉感强。
4. 开展文体活动。
学生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感, 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自强自立能力和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团队精神。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追求“真、善、美”, 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团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而培养人文精神。抓好学生社团建设, 引导社团开展一系列体现学校特色、学生特色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磨炼意志、培养品质、陶冶情操, 围绕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两大主题, 突出抓好旨在提高素质的文艺、体育活动和旨在精神文明创建的文明行为养成、校园人文环境创建、社会实践等活动, 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
5. 注重班级及宿舍建设。
班级和宿舍是学生的基层单位, 是各项工作落实的关键。它们的工作, 直接影响到学风、校风。班主任、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 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 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问题, 指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抓好素质教育。要经常找班级任课老师了解学生学习和思想情况, 提出教书育人的要求, 着力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定期召开班会, 建设良好的班风。要确立班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 组织动员全班学生参与制定目标, 自觉为达到目标奋斗;建立健全班委会、团支部组织, 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做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发挥入党积极分子模范带头作用;制定严格的班规并切实落实;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6. 教师、管理、后勤三方面育人形成合力。
全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育人和服务意识, 切实履行职责。教师要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 做好就业指导, 培养良好的品质, 帮助学生发展成才, 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言行随时都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 正如李岚清同志在1997年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 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我院近年来师资队伍发展迅速, 大多数教师能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为提高教育质量尽努力。但也有少数教师, 由于各种原因, 责任心不很强, 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 治学不太严谨, 对学风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 因此我院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充分发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机制, 规范教师教学工作, 使每位教师都爱岗敬业,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以其自身高尚的品德和作风, 以其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 既教书育人, 又促进教风、学风建设。管理人员和班主任要认真履行管理育人职责, 有教育管理学生的计划和策略,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提高办事效率, 经常深入学生、认识学生、了解学生, 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渗透作用;服务人员要切实履行服务育人的职责, 增强服务意识, 改善服务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 切实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问题, 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学生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切实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坚持疏导原则, 灌输“人人皆可成材”的理念, 营造“人人是教师, 处处是课堂”的氛围, 真正实现“三个一切”的承诺, 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
学风、校风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众多方面, 各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才能有效地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自觉积极地投身到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才能真正使学风、校风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法贞.教师伦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校风、学风 篇2
考风是学风、校风的最集中和最直接的反映,它也影响到学风、校风的建设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考风不正,考试结果就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也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难以真实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就会成为空谈。所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风、校风建设必须要有良好的考风来做保障。
近几年来,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增多的实际情况下,各高校均在不断加强考试的管理,控制考试违纪学生人数,考风考纪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强考风建设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加强高校考试管理,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考试管理水平
考试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共性,是促进考风建设的关键。考试管理可分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是考前管理;第二是考场管理;第三是考后管理。根据与近期违纪的同学谈话与调查我们不难发现,通常是抱有侥幸心理的同学最容易作弊。针对这种情况做好以下三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考前动员工作,营造良好的考风环境
每次考前对学生、教师的动员和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心理学上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考前动员与宣传工作有利于学生树立端正的考风,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考试意识和考试观念。各教学单位应及时召开院、系领导会议,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全体动员,齐抓共管;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召开学生干部会议,发挥学生干部、党员的纽带作用;通过学生干部、党员对学生进行考试的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端正的考风。
2加强考场管理力度
有个别监考教师不能很好地履行监考教师的职责,致使个别考试出现考试不公平现象,例如在抽查试卷分析过程中发现同一课程不同的考场的考试分数平均值相差会很大,这种情况引发了大多数同学的不满情绪,导致了部分同学对考试公平提出了质疑。因此,加强对监考教师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使每一位监考教师都能认真负责地、正确地履行监考职责,保证考场纪律。同时学校要成立考试检查领导小组,对考场进行细致、全面检查,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并认真进行考试考场的评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参考学生的管理。要求学生必须凭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学生证等证件进入考试考场,不得带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东西进入考场。(如相关教材、电子字典、手机、传呼机等通讯设备)同时发动广大学生与不良考试行为做斗争,建立有效的举报制度。认真查处每项学生举报,以保证考试的公平、顺利的进行,为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提供有利保障。
3加强考后管理力度,做好评卷工作
考后管理主要指考试阅卷、评卷工作,登记学生考试违纪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个别学生在上课期间不努力学习,考试时通过各种关系,跟任课教师套“关系”,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这种行为干扰了教师阅卷、评卷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求相同课程由两名以上任课教师共同阅卷,只能一人阅卷的科目学校会随机抽查试卷,补考阅卷实行指定人员集中进行阅卷的形式,通过这些手段有效地减少人情分的不良现象,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同时对部分违纪学生的处理要做到严肃、及时、公平。首先要根据学生所犯的错误依据相关规定作出合情合理的相关处分,其次要通过教育手段使违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懂得考试违纪的严重后果,从而达到教育本人的目的。
二改革考试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当今形势下,高校在促进考风、学风建设中除了要提高考试管理水平外,适时地改革考试形式,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它不像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那样有统一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高等教育中不同的专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课程要求。这种教学目标的差异化在客观上要求对学生的考试在形式、手段上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形式。
高校考试应该从有利于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入手,根据所学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来进行。原来是单一的通过闭卷考试、口试、操作考试等形式,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平时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关注。应改变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打消学生对考试的投机心理。在考试中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分析一些实际的问题和社会现象。
教育和引导学生,就高校的考风、学风、校风建设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是考风、学风、校风建设的主体,只要抓好学生方面的各项工作,考风、学风、校风建设也就好抓了。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经常性地深入学生内部,调查研究学生的所思所想,多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排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并为学生做好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当代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任务、了解学校目的,使其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大学期间所学的各门课程。
三加强考试管理,发挥考试的天枰作用
所谓考试,就是是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的方式考查知识或技能,或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和评价,它本身具有教学评价、教学信息反馈、教学导向、教学激励或教学鞭策功能。所以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应本着“三公”(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待高校的各类考试工作。
1加强考试前对命题、保卷工作的管理。采用教考分离、集体命题等形式组织考试的命题工作,防止教师把关不严而向学生泄漏考题现象的发生;印制考试试卷人员应选平时工作责任心强、保密意识强的人员参加;加强对命题、印制考试试卷人员的管理,切实把好考试保密关,确保考试顺利进行。
2要规范“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提前做好的考试中监考人员的技能培训。考前认真对监考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使监考人员熟悉业务,认真负责。在考试过程中,尽量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如试卷破损、试题印制不清晰等问题。并协助监考教师迅速地、准确地下发试卷;缩减考生等待下发试卷的时间,这样既有利于监考教师更多精力放在监管考场的纪律上,也避免了考试结束时,考生因考试时间不足而不能顺利交卷。
3要设立行之有效的对违纪现象的举报制度,使学生去管理学生。发挥学生对考风、校风建设的主人翁精神。设立考风曝光台,是学生充分认识到违纪可耻;并建立全校的考生诚信档案,使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认识到构建良好的考风、校风必须从自己的行为做起。使学生做到能自觉地遵守考试考场纪律,考试中见到作弊行为敢于揭发、检举,每位同学都能为高校的考风、学风、校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加强考试过程中的巡视力度。学校考试领导小组和教务处全体成员,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分成若干组,对各种考试的考场进行巡视,对监考教师和考生起检查监督作用,使参加考试的学生和监考老师都能充分认识到学校领导对学校考风、学风、校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够认真遵守考试考场纪律及认真履行监考教师责任。对违反了考场纪律的教师应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处理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使受到处分的教师心服口服;并对其进行教育,目的是为了督促监考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认真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对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也应按照学校《考试违纪处理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决不能枯息纵容。
5及时进行试卷的分析、评价工作。考试结束,应尽快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及专家对考试试卷和最后的成绩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在分析和评价考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对考试情况进行总结,召开考试工作总结评估会议,开展互评和监督活动。以便促进考试的顺利进行。
教风 学风 校风 篇3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秉承和弘扬我院“厚德、博学、善技、创新”校训,形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优良校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去年9月份,我院开展了以“进一步规范教学秩序、加强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建设活动。为配合此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均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经过一年的集中治理和整顿,我院学风有了明显的改善。
为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年我院将教风建设列为工作重点。开学伊始,院长陈建民就带队检查了我院教师的教学情况。检查中发现,我院教风整体较好,但也有个别教师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改变这种状况,学院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众所周知,教风是教师育人观念、工作态度、治学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流风气。教风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甚至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教风建设一直就是所有学校的工作重点。
我院已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并处在示范性建设关键阶段。为确保示范性建设顺利进行,也为我院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希望通过加强教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切实提高学院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学院的发展,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愿望;学院的腾飞,也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体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学院美好的明天和辉煌的未来努力奋斗吧!我们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学风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评估学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校园氛围,包括校园的建筑、景点、绿化等物质文化,这些都能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
二是学生管理,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这些能对学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
三是教育载体,学风的形成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载体实施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这些活动包括学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特别是以素质教育和“三创”教育为核心的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也包括学术风气、文化氛围等精神文化。这些对学生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
该项有 2 个二级指标,共 4 个观测点。
教师风范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参考权重
等 级 标 准
A
C
教师风范
●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1.0
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责任,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
教师履行岗位责任,从严执教,教书育人
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教师风范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还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教师抵制学术腐败也是教师风范的表现形式之一。
考核教师风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校倡导优良教风的措施,制定的教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等;
二是教师从严执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典型事迹和表现;
三是学校整治学术腐败、处理教师违规违纪情况。
学习风气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参考权重
等 级 标 准
A
C
学习风气
●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0.3
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优良
能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良好
●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
0.3
措施得力,效果好
有措施,效果较好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0.4
校园课外科学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效果好
有一定的参加人数和活动效果
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是在长期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风尚。
考风是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考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气。考风在近年来有恶化的趋势,因此要看学校为端正考风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执行效果。考风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考查。
“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良好”要一看制度、二看管理、三看效果。
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
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学风也有很多载体,这些载体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一定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校园氛围。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气氛、安全状况等都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才。
二是管理体系。学生工作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
三是教育载体。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促进作用。
四是形象表现。学生群体的形象表现和学习、生活作风也能反映学风状态。
学风是一种无形力量,体现在很多细微之处,是群体的综合表现。
学生考试的作弊情况、迟到早退情况、旷课情况、自习情况、课棠听讲情况等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风状况。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科技活动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
课内科技活动是指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如创新、创业活动、社会调查和实践等这些活动要取得相应的成绩或学分。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愿参加的科技活动和文化活动。如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等,也包括科技讲座和文化沙龙活动等。
科技活动要注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要体现文理渗透和结合。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体现和落实“学生以学习为主”的原则。
该项考核一是看活动形式和内容;二是看参加活动的人数;三是看活动的效果。在统计人数时是指经常参加,而不是偶尔参加的人,多数人参加是指参加人数(次)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校 风
一个学校的风气。如:抗大的校风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校风建设,既是办好社会主义学校的重大实际问题,又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教育理论问题。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育优良学风、教风的根本保证,它全面地反映出一个 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水平。每个学校都应该建立起优良的校风并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使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并接受正确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的高校有优良的校风,有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空气,有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才能正确地接受社会价值观 念和社会规范。在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中,有许多同志对校风的认识不一,理解各异。例如,有人认为校风就是学风,抓校风建设就只需抓学生工作;有的认为校风就是学校的教育、行政措施,是学校的管理秩序,抓 校风建设就只需抓管理,整顿学校的管理秩序。也有这样的认识:一个学校的校风就是自身有别于其他学校校风的独特风尚,这种理解也失之偏颇。我们认为,学校除了有由其自身历史传统、专业设置、培养方向及人员 组成上的差别而形成的特有风尚外,更应作为社会主义高校所体现出来的共性,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有严明的纪律、有民主的空气、创造的精神等。在这点上,即使是国别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学校校风也同样存 在一些共同的内容。现在,我们如何适应当前形势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优良的社会主义校风,已日益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就校风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一点探析。
一、校风的理论内涵
1、校风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
“风”,风气、风尚也。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 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即环绕人并作用于人的一切客观现实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当然,活动也反作用于环境,改变着环境条件。环境对人的活动的激发作用又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 心理的影响以至于对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当客观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时,才能对人的活动有所作用,成为有主观意义的因素。这种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逐渐在人们的 心理上转化为某种观念,那么,这种以观念形式而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环境,我们称之为“心理环境”。校风就是体现为这样一种特定的心理环境。
2、校风的基本构成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经明确指出:“校风是一个学校内的人物在各方面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所谓人物是:校长、教职员、学生、校役等;所谓各方面的生活是:学艺、健康、社交、服务等;所谓态度及趋向是:适合时代、环境及他种情形的要求等。由这种种要素融合成的‘空气’,就是所谓的校风”。①目标的一致和角色、任务的不同,使学校人物具有方向及内涵一致而表现方式略异的相 对独立的心理倾向,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学作风、学生的学风和职工的工作作风。这也是校风的基本构成。在高等院校这一人物集合体中,学生是占绝对多数的,他们学习风气的好坏,品德言行的优 劣,直接关系到校风的质量。因此,学风最容易体现为校风,是校风建设的归宿。校长,是教育家,是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优良的校风要靠他们去倡导,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校风。因此,以校长为首的领 导集体的工作作风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关键因素。教师,则是学校办学思想、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他们对学生的接触是直接的、频繁的,教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其思维方式、治学态度、行为准则无不直 接制约着学生的品德、言行和知识的积累、才能的增长,因而,教风之于学风,其影响是直接的、重要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校风建设中的主导因素。那么,领导对于学生呢?其接触便相对地表现 为间接的少量的,而对于教师的接触才是直接的经常的。因而,领导作风对教风的影响是直接的,对于学风便是间接的。这样,领导作风、教风、学风之间便形成一种相对的单链关系: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当然,他 们之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反作用。至此,我们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好的领导,没有领导的倡导,形成不了好的教风和学风,也就没有好的校风。学校领导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培育起优良的教风,才能带动起优良 的学风,进而使优良校风形成。这一单链关系详见下图:
(附图 {图})
3、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创造一个优良的校园环境,形成热 爱祖国、献身教育、开拓进取、团结协作、严谨求实、文明守法的教书育人的风气,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校风形成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校风受不同历史社会现实、经济状况和政治空气所制约。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级官吏,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三纲、五常、六经为核心的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主要的方式是科举。形成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皓首穷经,脱离实际的风气。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冯桂芬、梁启超、康有为等倡导“西学”开始到后来的“洋务运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便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算学、得学、视学、光学、化学”等“凡有益于国计 民生者”都是应该学习的风气。在学习中国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废除科举制度,学习自然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
“五四”时期,“民主、科学”的呼声响彻海内,因而“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校风在蔡元培先生领导下的北京大学出现,杨贤江先生也提出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有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有丰富生活的好尚和习惯。”②至此,“严谨”、“求是”的优良风气开始在中 国高等院校形成。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环境极为艰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南联大力主”刚毅、坚贞、自强不息”;还有一些高校倡导“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的风气。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重政治轻知识,视教育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盛行阶级斗争之风。在“白卷”光荣的年岁里,学校的形象被扭曲,文明被践踏,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的风气十分淡薄。
近年来的改革、开放,给古老的中国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经济体制迅速转换,人们认识到教育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生产力,百年大计,需要“教育为本”,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高校开始形成重视科学、重视实 践、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良好的校风。然而,在与外国进行科技文化交流的同时,有的人对所谓的“海洋文化”、“蓝色文明”毫无批判地大加吸收,全盘西化和自由化的思潮一度有所滋长;又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还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利益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整,“脑体倒挂”破坏了教师应有的心理平衡,给高校的教风学风带来一些影响,人心思商成为一部分教师学生一时的趋向。
显然,校风是与“时代趋势、社会环境和各校自身的特种需要”紧密相关,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精神。
2、传统文化的反映
任何一种风气的产生,既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也为本民族文化传统所制约。我国经历了人类文明史特有的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封建文化制约着历代求学执教之风。儒家学 说中“学思结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业精于勤荒于嬉”以至“学而优则仕”等经典论述,对我们今天的校风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教育思想上,儒家经典学说中的许多论述对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例如:第一,肯定教育和环境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指出主观努力、不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强调良师善友渐染的重要性,人的教养不能单靠 读书、钻史,更重要的是选择良师,去效法现实的榜样;强调学习知识和道德修养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要使积累不至于半途而废,就须专心一致,坚持到底;学习修养的最高目标是“成人”,对礼义要融会贯通,思 想要纯粹,精神、德操要坚定不移。正因如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风贯穿于中国历代的学校教育之中。
在教育方法上,“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循序渐进”等精僻论述,成为历代教育所遵循的规律。
在思想政治、道德情操教育上,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十分重视对人的志向的培养,重视学生对远大政治道德目标的追求,这对我们今天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儒 家思想轻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重义轻利的思想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行为的准则,也渗透于历代的校风中。在当今弃教以商、弃学经 商、学店之风盛行的时下,这些传统的思想更有它的积极作用。
在教育培养规格和成长目标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学校只注意培养、学生也希望成为大学者、大专家和政府要员。这些思想也曾一度使我们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培养应用学科与实用技术等 各方面的人材。同时,由此而衍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使部分学生轻视工农,脱离实际。
由此可见,社会传统文化对校风有重大的影响,不可避免会打上清晰的烙印。
另外,校风的形成还有赖于学校自身的办学思想、教育方针、管理体制、学校传统等内部环境的培育。在一所学校里,办学思想是否明确,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否坚决,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否科学、民主,学校内 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校园环境是否整洁优美等等也对优良校风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制约作用。同时,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等对形成有特色的校风都有较大影响。
三、校风形成的过程、心理机制和作用
优良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各种场合如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里,在各个不同的校内群体如领导集团、教师、学生、职工中,在各种活动如 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术报告和各种人际交往中,都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觉察到它在起作用和它的权威力量。但是,校风是一种心理环境,是无形的,而不是学校的教育、行政措施,因而,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认同理 解、相互教育、坚持成习的过程,它的作用的产生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机制。
1、心理感染—一同化集体舆论、更新教育观念
任何一种新的良好校风的形成都是从破除旧的不良风气开始建设的,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实现观念的更新。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感染”就是指个人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顺从。它不是由于自觉 地接受了某种信息或行为的模式,而是由于直接受到别人情感传播的感染。新的校风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环境,通过潜移默化,使个体将这种新的集体心理环境非强制地、非逻辑地移植到自己的心理系统之中,经过同化而 成为个体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校风创导阶段,需要创导机构用一切舆论工具,调动各种力量,造成一股强大的声势,还需要选择最佳的时机,如新生入学、领导班子的调整或较大社会变革等。同时,要实现舆论的同化、观念的更新,还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教育行政措施和手段。如整顿领导作风和教风,依靠领导和教师去整顿学风,严格校规校纪,赏罚分明,破除各种不良习气,对教师的评职、晋升、考核、分房,对学生的考试、考 查、考勤、升留级、违纪处分等等必须严格照章执行,并尽可能增强透明度,调动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正确利用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校风的促进作用,抵制各种不良习气的侵袭。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组织、倡导,新的 集体舆论和教育观念便会形成一种必须接受的形式,即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当如何做,集体又期待他有什么样的表现,否则,便为集体所不容,要受到谴责。一种共同观念和准则便在形式上形 成,为新的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打下基础。
2、群体规范—一形成共同的情感气氛
在一所学校里,新的集体舆论和教育观念通过心理感染、顺从得到认同,但这往往是形式上的认同,许多人的内心深处并没有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强化,使之逐步成为群体规范,成为学校全体 成员行为的准则。它不同于各种规章制度以强制约束发生作用,而是通过人们的心理产生的约束力,进而在学校的各种场合、各种不同的群体内产生一种共同的情感气氛。理想的情感气氛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坚持改革、开拓进取、教书育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献身;团结协作,以诚相待;治校民主、爱校如家;重知识、爱科学、勤学习、讲文明。因此,学校首先要引入竞争机制,在一些关键环节、敏感问题上要处理 得当。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师资管理策略,应有它的严肃性,又应富有人情,符合广大教师的需求。在职称评聘上尽快实现制度化、经常化,使职称评聘工作尽快走出次复一次地处理遗留问题的怪圈,同时,应 鲜明地反对忌贤妒能,反对排斥他人,努力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应研究制定并严格执行完善、合理、富有弹性的教师退休制度,以便使为数有限的职称限额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岗位考核应定性定量相结合,其结果应是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但考核等次数额绝不能与晋职指标限额挂钩。学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能厚此薄彼。在学生中,也应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测评、考试、升留级制度。其次,学校各极领导、干部要深入到教师、学生中去,洞察他们的心理呼声,加强理解和沟通,成为他们生活、事业的贴心人,只有对生活、事业有着共同的理解,感情才能共鸣,个体的心理才能因之得到调整而趋同于集体心理,集体心理才 能因之得到加强和巩固,并植根于每个个体之中,使之内化为自己言行的准则,形成优良的校风。
3、内聚力—一共同的行为倾向
教育观念的更新、集体舆论的同化以及共同情感气氛的形成,必然产生共同的行为方式,构成学校里一种新的带有普遍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模式和风尚习惯,成为集体中绝大多数人的自我要求,集体也就成为了教育 的主体。校风一旦形成便产生出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教者,诲人不倦,呕心沥血;学者,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有强大的内聚力,也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学生一批批地进来,又一批批地出去;领导、教师、职员也在更替,流动,但优良的校风却将一代代地传下去。
学风校风建设活动 篇4
08年11月举办“树立大学新校风”的主题辩论赛。
此次活动目的是围绕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要有一个崭新的学习理念,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活动成效:大一新生积极参与反映热烈,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达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意义。
08年12月末“考风考纪”活动宣传周,在南校区餐厅南门摆放了关于提倡良好考风考纪宣传板。
09年4月举办“校风校纪”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使我系广大学生在班会中逐渐的领会“校荣我荣”的理念。使大家更好的遵守我校的校风校纪,更好的去完善自我。活动成效:在广大学生中反映热烈,都积极的为我系的校风校纪建设出谋划策,同时都积极的参与到校风校纪建设的活动中去,达到了此次活动的预期目的。
09年6月举办关于“考风考纪”宣传活动。
活动目的:此次活动在期末考试之前举办,主要目的就是“要严肃考风考纪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使大家都能够在“公平公正 公开”考试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应有水平。
活动成效:通过此次活动严肃了考风考纪,营造了良好和谐的考试环境。
10年4月13日——4月16日举办“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的朗诵比赛
活动目的: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构建和谐 稳定的校园环境”培养我系广大学生“爱国 爱校”的精神
活动成效:通过此次朗诵比赛广大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使之在活动中深刻领会到“爱国 民族”精神
10年5月3日——5月7日举办“校风校纪大检查”活动
活动目的:此次活动的举办是为了提高我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完善的目的。
校风、学风 篇5
优良的校风、学风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培养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一直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赢得社会认可的努力方向,各个高校都把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都在采取各种手段促进本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其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是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高校中“大学生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要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带动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1)。
1 情境领导理论在校风、学风建设中的应用
情境领导理论是由保罗·赫赛和肯尼迪·布兰查德开发的领导模型,通常称为赫赛—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情境领导理论是一个关注下属准备状态的权变理论。该理论将下属的成熟度水平作为一个权变变量,认为成功的领导是通过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而实现的,选择的过程根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而定(2)。
因此,结合赫赛—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将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将校风、学风定义为一种组织文化,将学生党员和党支部定位为组织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力量,将普通学生视为优良校风、学风建设过程中的被领导力量,从而形成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学生党员、党支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根据普通学生的对校风、学风建设的能力和承诺,由学生党员和党支部采取不同的领导策略,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党支部在高校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情境领导理论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在领导效果方面必须要重视下属,因为是下属们的接纳或拒绝领导者,不管领导者做什么,其效果都取决于下属的活动。因此,赫赛和布兰查德根据下属的成熟度,将被领导者划分为无能力且不愿意、无能力但愿意、有能力但不愿意和有能力并愿意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成熟度的下属类型,提出了指导、培训、参与和授权四种具体的领导方式。
1.1 校风、学风建设中普通学生的成熟度划分
按照情境领导理论,结合赫赛—布兰查德对下属成熟度的划分,我们也可以将普通学生在高校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的成熟度分为D1、D2、D3、D4四种具体类型(见表1)。
从D1到D4,普通学生的成熟度逐步升高,其中,D1处于成熟度的极低水平,D2介于低与中等水平之间,D3介于中等与高水平之间,D4则代表普通学生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具有较高的能力和承诺程度。
1.2 领导维度与领导方式
1.3 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的情境领导模型
根据情境领导理论的作用机制,随着普通学生的成熟度由低到高,学生党员、党支部在引导普通学生参与优良校风、学风建设过程中,也可以逐步减少对学生参与行为的指导、控制,同时减少对普通学生对参与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的支持行为(图1)。
在R1阶段,由于D1型的学生对于高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既无能力也不情愿,他们既不关心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也不能担任其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的重担。因此,学生党员、党支部必须承担起指导责任,为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定位其在校风、学风建设中的角色,告诉学生应在优良的校风、学风建设中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必须强调指导性。同时,在决策交流上以从上而下的单方向决定为主,少支持。
在R2阶段,由于D2型的学生愿意参与到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但缺少必要的能力。因此,作为高校校风、学风建设重要领导力量的学生支部和学生党员,就必须同时向普通学生提供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的多指导性行为和多支持性行为。
在R3阶段,由于D3型的学生具备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的能力,却不愿意承担起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的任务。因此,学生支部和学生党员就必须与普通学生之间共同决策,学生党员、党支部的主要角色就是在校风、学风建设中提供便利条件和与普通学生沟通,多支持,少指导,认可和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并提供解决问题的便利条件。
在R4阶段,由于D4型的学生具备既具备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的能力,也愿意投入到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的任务中。因此,学生支部和学生党员只需提供极少的指导和支持即可,领导方式是少支持的同时也少指导,优良校风、学风建设完全委托给了学生。
2 基于赫赛—布兰查德情境领导理论的途径研究
2.1 成熟度提高的途径研究
按照情境领导理论,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我们将学生分为D1、D2、D3、D4四种具体类型。如果按照能力和态度两个维度,则可以进一步将D1、D2、D3、D4四种具体类型分别描述为(不能,不愿意)、(不能,愿意)、(能,不愿意)、(能,愿意)四个组合。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党支部、普通学生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的合力来看,D4无疑是最有利于学生党员、党支部领导普通学生完成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的最优情况。因此,学生党员、党支部在区分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普通学生成熟度,有针对性地选择领导方式的同时,还应该提升普通学生的成熟度,引导学生成熟度由D1、D2或D3向D4转变。按照先态度后能力的成熟度提升策略,对于D1类型的学生,应首先帮助其认识到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将成熟度由D1提升到D2,或直接从能力和态度两方面着手,促进学生成熟度由D1直接向D4转变。对于D2类型的学生,由于其本身就愿意投身到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中来,因此,就应该将能力作为其成熟度提升的关键环节,着重提升其参与、完成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的能力。对于D3类型的学生,则无需在能力方面投入太多精力,而应把主要着眼点放在促使其态度转变上,促使其由被动地、多支持地参与优良校风、学风建设向积极主动地参与优良校风、学风建设转变(图2)。
2.2 情境领导模型的动态途径研究
在学生党员、党支部领导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按照赫赛—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我们将普通学生的成熟度作为了选择恰当领导方式的一个重要权变变量。但由于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普通学生的成熟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尤其是受到学生党员、党支部的影响,普通学生对于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的能力不断提升、态度更加积极,因此,其成熟度水平也可能发生由低到高、由不愿意到愿意、由缺乏能力到具备能力的转变。因此,在使用情境领导理论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成熟度的动态变化特性,在明确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目标的前提下,区分不同学生的不同成熟度水平,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成熟度的提升,形成选择恰当领导方式与成熟度水平提高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图3)
3 赫赛—布兰查德情境领导理论的启示意义
3.1 实现组织行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发挥学生党员、党支部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已得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们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对发挥作用的途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研究中过于侧重学生党员、党支部自身领导作用的探索,对作为优良校风、学风建设关键基础的普通学生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研究不够。因此,通过引入赫赛—布兰查德情境领导理论,按照高校是一个组织———校风、学风是一种组织文化———学生党员、党支部是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的领导者———普通学生是优良校风、学风建设被领导的重要参与力量———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普通学生具有不同的成熟度———学生党员、党支部应根据学生成熟度针对性选择领导方式的研究思路,建立起了组织行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有机联系,解决了学生党员、党支部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的“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3.2 研究普通学生的成熟度对选择领导方式意义重大。
由于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普通学生的成熟度是决定学生党员、党支部领导方式的一个重要权变变量,因此,研究学生的成熟度对正确选择领导方式意义重大。
3.3 学生党员、党支部的榜样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在引入赫赛—布兰查德情境领导理论,重视普通学生成熟度对选择领导方式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学生党员、党支部的榜样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学生党员可以在领导过程中,通过自身对普通学生的帮助、指导,影响普通学生参与优良校风、学风建设能力的提高;其次,通过学生党支部的宣传、引导,还可以影响到普通学生参与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的意愿,促使普通学生的态度由不愿意向愿意转化;最后,学生党员还可以通过以自己的行为为优良校风、学风建设设立一个较高的标杆,从而使普通学生能够以学生党员为榜样,努力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中发挥同样的作用。
摘要:校风、学风,就是一所学校的风气,是指一所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所形成的稳定的、鲜明的、被社会公众所公认的行为倾向。本文通过将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引入学生党员、党支部在优良校风、学风建设发挥作用的途径研究中,论证高校学生党员、党支部在形成和维系优良校风、学风等优秀组织文化中,应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关键词:党员,党支部,校风学风建设,途径,情景领导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罗珉.管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殷璐璐.情境领导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8,05.
[4]王金宝.发挥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及其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9).
建设良好校风“三要素” 篇6
一、领导作风
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领导作风要过硬。建设良好的校风,首先学校行政领导的作风要过硬。“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行政领导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必先做到,以身作则,要做师生的表率,要有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领导作风要谦卑。行政领导不要高高在上,要放下架子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情况。谦虚谨慎、关心教师,不与教师争利,多听取教师的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领导作风要务实。领导作风务实才会用心工作,扎实工作,努力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作风务实,才会深入细致,工作收到实效;作风务实,才会兢兢业业工作,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作风务实就是各职能部门工作要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因此就必须多听群众意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要为师生排忧解难。学校领导并不是光布置工作、组织管理,而是重在管理组织过程中对师生们施加的影响和激励。
二、教师教风
教风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作风,是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要素的综合表现。优良的教风是教师能做到忠于职守、爱护学生、言传身教、钻研业务、团结合作、管教管导、为人师表、开拓进取。
抓好师德建设。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抓好师德建设。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安教乐教、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严于律已,自觉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教育教学技巧,有高超的管理能力。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创建教育品牌的落脚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好每一节课,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同时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积极开展教育科研,都是形成良好教风的基础。
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同时领导要知人善任,选好班主任,关心每一位教师。
三、学生学风
良好的学风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通过教师培育而形成的一种学习风气。建设良好学风,应着重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切实抓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矫正不良习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学校、年级、班级对学生的管理要求要一致,不要严宽不一。
创设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的内部环境。坚持开展创建文明班集体的活动,使此项评比活动,作为形成良好学风的一种较好形式。评比内容,要在学风方面加大分量。要加大学校正面风气的宣传力度,要加大对勤奋守纪、认真学习的学生表扬的力度,多设立各种激励学生进步的奖项和表扬。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以各类教育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学生课堂学习的管理,保证课堂学习富有成效。对学生要加强学法培训指导,彻底消除乱班现象,对乱班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不严的教师,要及时找其谈话,并做好帮扶工作。
严肃考风考纪,促进真诚勤奋学习。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同时,要严抓考风考纪,以考风促学风。要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严格考试制度,做到公平、公正使考试成绩客观、真实。只有抓好考风,学生对平时的学习才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學习,形成良好的学风。
【校风、学风】推荐阅读:
校风学风07-14
校风学风建设07-12
校风学风建设07-25
学校校风、教风、学风12-15
校风 教风 学风建设计划10-24
教风、校风、学风大家谈——刘丹12-15
汤泉中学校风教风学风范文06-15
职业学校 校风 校训 教风 学风06-29
尤古庄中学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材料07-17
严校纪 正校风 严教风 促学风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