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2024-10-11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共8篇)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篇1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第三十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下列事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

(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传播;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研究、传播、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和实物的征集;

(六)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保护规划的制定实施;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表彰奖励;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其他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提出方案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会同文化主管部门执行,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保护单位。保护单位认定后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二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有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或者具有较为完整的实物、资料;

(三)具有实施该项目保护规划的能力;

(四)具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第三十三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和建立档案;

(二)推荐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三)拟定并实施该项目保护措施,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报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接受文化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四)组织开展该项目的研究和传承、传播活动或者为以上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五)本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相对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相对完整的特定区域,可以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

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从事生产、建设和开发活动,不得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依存的建筑物、构筑物、场所、遗址和遗迹。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直接关联的遗址、遗迹及其附属物,应当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建立专门档案,并在进行城乡规划和建设时采取措施予以整体保护。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支持有关单位和个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并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保存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持有异议,或者对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单位持有异议的,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书面意见,由文化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监督管理职责的;

(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中不作为或者弄虚作假的;

(三)不采取有效措施,造成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失传的;

(四)截留、挪用、侵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规定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

★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文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书

★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主持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

★ 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作文

★ 《湖北省价格条例》全文

★ 古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思

★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全文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 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非物质性, 所谓“非物质性”, 并不是与物质毫不相关, 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其次是传承性, 笔者认为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别。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传承的个人、群体以及民族的记忆, 通过口传心授世代传承下来。再次就是“公有资源”性, 这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上来看的, 像民间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被视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遗产, 是属于“公有资源”范畴的。最后就是具有遗产属性, 这一点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传统文化属性上,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 历史的遗迹是很重的, 跟文物一样具有遗产属性。但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具有原创性或者创造性、新颖性、识别性等特征, 这也是它与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作品、发明创造、工商业标识的区别之处。

二、剅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 一) 民间传说

剅河镇有着黄梁渊美丽传说、仙女山的传说, 有“双碑望月”、“乌龟宝坟”等风景名胜, 有“陈友谅晾甲垸”、“红军桥”等历史古迹。当地的剅河赋彰显了剅河人民的精神, 据我们的了解剅河赋的原作者就是镇政府文化站的陶好鹏站长, 我们暑期实践队也由老师带队拜访了他, 陶站长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

( 二) 仙桃皮影戏

当地的皮影戏也是享誉盛名。艺人们效仿外地皮影戏的表演方式, 以家乡渔鼓为伴奏乐器, 以浓重的沔阳方言行腔, 后经几代艺人的不断完善, 仙桃皮影现已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大流派。2007年, 仙桃市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皮影艺术之乡”。根据我们暑期实践队的走访调研, 当地的皮影戏属于沔阳皮影戏中的渔鼓皮影戏, 并且当地有一个皮影队, 曾赴仙桃市参加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当地的皮影戏得到了当地镇政府的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培养出两名皮影戏大师。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皮影戏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人断层、收入不高等问题。

( 三) 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作为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仙桃一所专业花鼓戏戏曲院团, 属财政差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1996年定名为湖北省沔阳花鼓剧院。但是剅河镇的沔阳花鼓戏似乎发展的并不那么的顺利, 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 从当地一个负责联系花鼓戏节目的负责人口中了解到, 她平常联系的都不是本地人, 都是附近的一些唱花鼓戏的艺人, 因为当地人的花鼓戏唱的并不怎么好。虽说她口中的当地花鼓戏唱的不怎么样的事实我们无从考证, 但是从其他当地人的了解情况来看, 当地的花鼓戏的发展确实存在缺陷,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剅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 一) 我国知识产权法保护剅河镇民俗文化的不足

我国《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是这项规定就跟形同虚设一样, 因为各地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都各自有其特点, 所以国务院至今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应的规定出台。但是纵观我国的《著作权法》是不能适用于剅河镇的民俗文化的保护的, 有以下四点原因: 首先,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有其特定的创作主体, 而皮影戏的创作包括过程中包括皮影的雕刻和设计、唱词和道白的编写, 这些的创作主体可能是不同的人分别进行创作的, 而并不是某一个人或者几个特定的人。其次,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已经创作完成的, 而剅河镇的皮影戏仍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与发展, 所以应该算是未完成的作品。再次, 《著作权法》要求作品的表现形式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 也就是说《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表现形式, 而剅河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 像民间传说就是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 皮影戏和花鼓戏则以表演的形式流传下来。最后,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受保护期限的限制, 如果用保护期限限制剅河民俗文化, 则民俗文化早已超过了保护期限, 仙桃皮影戏距今都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期限应该是没有限制的。、

《商标法》也不能实现对剅河镇民俗文化的保护需求, 我国现行商标法及相关法律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尚未明确, 人们也未给予过多的关注。我国商标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商标权人的财产权, 皮影戏的传承人不会想到申请给仙桃皮影戏一个商标, 而是希望皮影戏能传承下去另外, 不会想到因为皮影戏这个商标来谋取利益。至于《专利法》, 现行专利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科技、传统医药的保护有着一定的适用空间。而在剅河镇所特有的民间传说、戏剧、曲艺上可能无法受到《专利法》的直接保护。

( 二) 对剅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对策

1. 加强传承人保护的立法

传承人的作用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这些民间的传承人, 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 所以保护传承人就成了立法保护的重中之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第四章中也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但是只是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的条件, 而并没有明确规定其权利。所以有学者就认为“权利保障的明确, 尤其是资助制度明细化, 如给传承人提供资助和医疗保障, 资助金划分为生活补助和文化传承补助, 生活补助确立一定标准而持续发放, 文化传承补助则根据需要由文化行政部门决定发放等……”笔者很赞同这种做法, 根据我们的走访, 在梨园居委会遇到一位渔鼓戏的老戏骨———雷方杰, 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他自己是因为爱好才开始学习皮影戏, 但是现在因收入原因才使之变成副业, 自己的主业仍是种田。像雷方杰这样的老艺人还很多, 他们大多都转行了, 如果国家能够对这样一群人的权利明确化, 并对其进行资助, 相信能很好的促进传承人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了传承人的教传义务, 这是由传承人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作为传承人, 他们也是非常乐意让自己掌握的这门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播, 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奥秘与神奇之处。

2. 无限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中, 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专有权利保护都有时间性的限制。虽然在《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期限没有规定, 但是字者认为不宜等同于知识产权做时间的限定。因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其特殊性, 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经人们改进, 再创作流传数年, 所以对于它的起始与终结的认定都是一项大工程, 以至无法从事实上来确定它的最后一个创作者来确定它的保护期限了, 这种世代相传的特性也决定了对于它的保护是不能中断的。因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从事实上和民族感情上来说, 它的保护期限都应该是无期限的。

3. 立法鼓励高校等研究机构给予智力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 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关于这一点可以借助三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 第一, 借助学校培养皮影戏、花鼓戏民俗人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仙桃市就存在相关的艺术学校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以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 借助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支持, 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支持都是自发的, 会有更多的灵活性与方便性。第三, 立法鼓励和推动皮影戏、花鼓戏民俗爱好者的各项民俗活动, 可以定期的在固定的场合进行表演活动, 让当地人能更好的参与其中。

4. 立法规定政府专项扶持基金并鼓励民间个人捐赠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资金问题。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也只是规定了政府的相关扶持, 并没有规定相应的资金支持方面的内容。如果政府能规定专项资金进行扶持, 就能很好的改善发展的现状, 不会出现传承人因生活所迫而被迫转行的情况。雷方杰老伯伯的一句话如今也很让我觉得心酸“学了这么多年, 现在虽然以务农为主, 但一直舍不得丢, 丢了可惜啊! ”。政府的专项资金需要定期投入, 以弥补民俗保护资金的不足。单单只有政府的支持也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还要立法鼓励企业、法人、个人投身剅河镇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公共资源性的, 是属于一个国家的财富。

摘要: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财产, 通过世代的传承不断地发展演变, 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出发, 对剅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后,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保护, 故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剅河镇当地的特色来探讨如何更好的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荆楚文化,剅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travel.Sohu.com/20051205/n240880319.shtm.l, 2010-04-01/2010-08-01.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83577.htm, 2010-04-03/2010-08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篇3

据悉,本次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门类。

据保定市陶埙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于连军介绍,陶埙被誉为“礼乐之祖”,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在商代以前用于原始崇拜信仰活动,周以后用于历代宫廷雅乐。陶埙在河北保定地域的艺术活动历代沿传,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隋代。

于连军透露,从1877年至今,保定陶埙文化自清代著名学者吴浔源开始进入有序传承已历五代。保定古埙艺术能百年延绵传播,与听埙、捧埙的人群有关。古有徐世昌三次听埙的描述,读之让人为之动容,今天保定未改吴浔源初衷,现国家一级作家、书法家、篆刻家、书画家这些艺术家、文人、雅士仍是古埙艺术的主要听埙、传播古陶埙的人群。

此次保定陶埙文化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保定十几年来保护、研究和传承陶埙文化的认可和鼓励,必将促进陶埙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传承和保护保定陶埙文化这一宝贵传统文化遗产,将为提升河北文化品位、打造河北文化名片做出贡献。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篇4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由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已公布,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将对推动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制化、正规化、制度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里程碑意义。

黑龙江省地理位置独特,民间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厚的历史特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冲击,其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渐渐失传;许多传统民间文艺、礼仪和习俗正在消失;有的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个别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逐渐脱离,受众急剧减少,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缺乏全面、系统、科学的保护。

黑龙江省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原则,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目前,黑龙江省已建立较为完备的四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体系。黑龙江省现有联合国项目2个(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望奎皮影戏”分别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加大抢救保护力度,使赫哲族伊玛堪濒临灭绝的语言得以恢复。黑龙江省有国家级名录34项,省级名录303项,市级名录505项,县级名录768项。 国家级传承人15人(其中有4人去世),省级传承人337名(其中17人已去世)。同时尚面临诸多困难: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队伍建设与保护工作需求还不相适应;三是“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四是是可持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还不健全,代表性项目保护和传承人管理缺少有效监管和评估。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共设六章四十三条,包括总则、代表性项目调查与名录、传承与传播、保护与利用、法律责任和附则。

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篇5

(第一百三十六号)

《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5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5月30日

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2012年5月30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湖泊保护,防止湖泊面积减少和水质污染,保障湖泊功能,保护和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湖泊保护、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湖泊渔业生产活动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对湿地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湖泊的保护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重要湖泊可根据其功能和实际需要,另行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以加强保护。

水库的水污染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湖泊保护工作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永续利用的原则,达到保面(容)积、保水质、保功能、保生态、保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第四条

湖泊保护实行名录制度。本省行政区域内湖泊保护名录,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渔)业、林业、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泊的功能、面积,以及应保必保原则拟定和调整,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和公布,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二章

政府职责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湖泊保护工作的领导,将湖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湖泊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跨行政区域的湖泊保护工作,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区域内的人民政府负责。

跨行政区域湖泊的保护机构及其职责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跨行政区域湖泊的保护机构应当切实履行湖泊保护职责,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湖泊保护工作。

第六条

湖泊保护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湖泊保护工作实行目标考核,考核目标包括湖泊数量、面(容)积、水质、功能、水污染防治、生态等内容。具体考核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湖泊保护目标考核结果,应当作为当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任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湖泊保护工作,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湖泊状况普查和信息发布;

(二)拟定湖泊保护规划及湖泊保护范围;

(三)编制与调整湖泊水功能区划;

(四)湖泊水质监测和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防汛抗旱水利设施建设;

(六)涉湖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

(七)湖泊水生态修复;

(八)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明确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湖泊的日常保护工作。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湖泊保护工作中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编制湖泊水污染防治规划;

(二)水污染源的监督管理;

(三)湖泊水环境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

(四)水污染综合治理和监督;

(五)审批涉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六)组织指导湖泊流域内城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七)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湖泊保护工作中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设定禁渔区和确定禁渔期;

(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

(三)渔业养殖的监管;

(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五)组织制定和实施渔业开发利用保护规划;

(六)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湖泊保护工作中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

(二)环湖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

(三)湖泊湿地生态修复;

(四)湖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五)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公安、交通运输、旅游等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湖泊保护工作。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的部门联动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人召集,相关部门参加的湖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政府负责人主持,日常工作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投入机制,将湖泊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使用、能源供应、政府采购等措施,鼓励和扶持企业为减少湖泊污染进行技术改造或者转产、搬迁、关闭。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湖泊保护规划的要求和恢复湖泊生态功能的需要,对居住在湖上,岸上无房屋、无耕地的渔民和居住在湖泊保护区内的其他农(渔)民实施生态移民,采取资金支持、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式予以扶持。

第十三条

对重要湖泊的保护,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湖泊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湖泊的监测、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第三章

湖泊保护规划与保护范围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湿地保护规划和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应当相互衔接。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湖泊保护总体规划,按照管理权限,组织对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分别拟定湖泊保护详细规划,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湖泊保护详细规划应当包括湖泊保护范围,湖泊水功能区划分和水质保护目标,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防洪、除涝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种植、养殖控制目标,退田(池)还湖,生态修复等内容。

第十七条

湖泊保护规划不得随意变更,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违反湖泊保护规划批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湖泊保护规划开发利用湖泊资源。

第十八条

实行湖泊普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实施湖泊状况普查,建立包括名称、位置、面(容)积、调蓄能力、主要功能等内容的湖泊档案。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湖泊保护规划,对湖泊进行勘界,划定湖泊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确定保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条

湖泊保护范围包括湖泊保护区和湖泊控制区。

湖泊保护区按照湖泊设计洪水位划定,包括湖堤、湖泊水体、湖盆、湖洲、湖滩、湖心岛屿等。湖泊设计洪水位以外区域对湖泊保护有重要作用的,划为湖泊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内的湖泊,湖泊设计洪水位以外不少于50米的区域划为湖泊保护区。

湖泊控制区在湖泊保护区外围根据湖泊保护的需要划定,原则上不少于保护区外围500米的范围。

第二十一条 在湖泊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防洪、改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航运和道路等公共设施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

在湖泊保护区内建设防洪、改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航运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的,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单位经依法批准在湖泊保护区内从事建设的,应当做到工完场清;对影响湖泊保护的施工便道、施工围堰、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除。

第二十二条

禁止填湖建房、填湖建造公园、填湖造地、围湖造田、筑坝拦汊以及其他侵占和分割水面的行为。

湖泊已经被围垦或者筑坝拦汊的,应当按照湖泊保护规划,逐步退田(圩)还湖。

第二十三条

在湖泊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排污口的,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批;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应当征求交通运输、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湖泊控制区内的土地开发利用应当与湖泊的公共使用功能相协调,预留公共进出通道和视线通廊。

禁止在湖泊控制区内从事可能对湖泊产生污染的项目建设和其他危害湖泊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四章

湖泊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五条

实行最严格的湖泊水资源保护制度。湖泊水资源配置实行统一调度、分级负责,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维持湖泊合理水位。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农(渔)业、林业、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拟定和调整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在湖泊内进行养殖、航运、旅游等活动,应当符合该湖泊的水功能区划要求。第二十七条

加强对湖泊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具有饮用水水源地功能的湖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相关保护标志。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科学调度,防止水源枯竭;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开展日常巡查和监测,防止水体污染。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泊生态保护需要确定湖泊的最低水位线,设置最低水位线标志。

湖泊水位接近最低水位线的,应当采取补水、限制取水等措施。

第二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标准方法、统一信息发布的要求,建立湖泊监测体系和监测信息协商共享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湖泊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水文水资源信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发布水文水资源信息涉及水环境质量的内容,应当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商一致。

第五章

湖泊水污染防治

第三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拟订湖泊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和控制计划,逐级分解至县(市、区)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湖泊水域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湖泊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并予以公告,同时抄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湖泊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湖泊水质未达到该水功能区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三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泊水污染防治、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拟定湖泊重点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适用的具体地域范围和期限,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三条

对湖泊水环境质量不能满足水功能区要求的区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湖泊流域内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统一规划布局,依法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湖泊流域内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禁止新建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化工、制药等排放含磷、氮、重金属等污染物的企业和项目;对已有的污染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转产或者关闭。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指导湖泊流域内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控制过量和不当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科学规划湖泊流域内畜禽饲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方式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第三十六条

禁止向湖泊排放未经处理或者处理未达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禁止向湖泊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在属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湖泊水域设置排污口和从事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湖泊流域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合理规划建设雨水、污水单独收集设施,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新建、在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当同步配套建设脱氮除磷设施;已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没有脱氮除磷设施的,应当增设脱氮除磷设施。

污水处理厂出水应当符合国家对回用水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湖泊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结合生态乡、镇、村创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实施河塘清淤,改造和完善水利设施,利用河塘沟渠的自净能力处理生活污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污水人工湿地处理设施、生物滤池设施和接触氧化池等集中或者分散污水处理设施。

第三十九条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湖泊流域内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在村庄设置垃圾收集点,对垃圾分类收集,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包装物分类处理,提高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环境保护等部门,按照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防洪要求编制渔业养殖规划,确定具体的养殖水域、面积、种类和密度等,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禁止在湖泊水域围网、围栏养殖;本条例实施前已经围网、围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限期拆除。

禁止在湖泊水域养殖珍珠和投化肥养殖。

第四十一条

在湖泊保护范围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规划旅游业,防止超环境能力过度发展;从事旅游开发应当符合湖泊保护规划的要求,并依法报经批准;有关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设置的各类旅游观光、水上运动、休闲娱乐等设施不得影响水生态环境,应当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并配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

第四十二条

湖泊内的船舶应当按照要求配备污水、废油、垃圾、粪便等污染物、废弃物收集设施。港口、码头等场所应当配备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并转移至其他场所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城区湖泊和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的湖泊从事经营的船舶,不得使用汽油、柴油等污染水体的燃料。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环境保护、水行政等主管部门编制湖泊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做好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第六章

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和改善湖泊生态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渔)业、林业等部门开展湖泊生态环境调查,制定修复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水行政、环境保护、林业、建设等部门,运用种植林木、截污治污、底泥清淤、打捞蓝藻、调水引流、河湖连通等措施,对湖泊水生态系统以及主要入湖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湖泊水生态。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湖泊保护详细规划,会同相关部门修复湖滨湿地,建设湿地恢复示范区,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环湖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

第四十七条

维护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禁止猎取、捕杀和非法交易野生鸟类及其他湖泊珍稀动物;禁止采集和非法交易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在水生动物繁殖及其幼苗生长季节的重要湖区和洄游通道,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禁渔区,确定禁渔期。在禁渔区内和禁渔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捕捞和爆破、采砂等水下作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渔)业等有关部门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采取适量投放水生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底栖生物移植等措施修复水域生态系统,并对各类水生植物的残体以及有害水生植物进行清除。

第七章

湖泊保护监督和公众参与

第四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湖泊保护情况白皮书,对保护湖泊不力的市、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实行约谈,督促其湖泊保护工作。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环境保护、农(渔)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湖泊保护、利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当移交有管辖权的部门及时查处。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湖泊保护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对本条例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开展专题询问、质询等方式,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必要时可以依法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湖泊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公众湖泊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的湖泊保护、管理和监督机制。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发布湖泊保护的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编制湖泊保护规划、湖泊水污染防治规划、湖泊生态修复方案和审批沿湖周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众监督。

第五十三条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湖泊保护公益性宣传,倡导促进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五十四条

鼓励社会各界、非政府组织、湖泊保护志愿者参与湖泊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或者以其他方式投入湖泊保护。

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开展湖泊保护工作,督促、引导村(居)民依法履行保护湖泊义务。

第五十五条

在湖泊保护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遵守湖泊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湖泊保护规划的规定,自觉接受相关部门和公众的监督,依法、合理、有序利用湖泊。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湖泊保护的举报和奖励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危害湖泊的行为进行举报;有处理权限的部门接到检举和举报后,应当及时核查、处理。

对保护湖泊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保护湖泊不力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二)未依法对湖泊进行勘界,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的;

(三)未依法组织编制湖泊保护规划、湖泊水功能区划、湖泊水污染防治规划的;

(四)违反湖泊保护规划批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的;

(五)未依法履行有关公示、公布程序的;

(六)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在湖泊保护区内建设与改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航运和道路等公共设施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的,或者填湖建房、填湖建造公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清除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在湖泊保护区内从事填湖造地、围湖造田、筑坝拦汊及其他侵占和分割水面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逾期未恢复原状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围网、围栏养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拆除的,由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三款在湖泊水域养殖珍珠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三款在湖泊水域投化肥养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污染水体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章

第六十二条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篇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 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简称《公约》) 中发布的最新定义, 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进而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采取措施,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

河北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出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 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 (1) 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2) 文化空间, 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1) 口头传统, 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 传统表演艺术; (3) 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技能; (6)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

1.制定了相关保护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并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河北省制定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明确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范围、目的以及具体的管理和实施办法。

2.成立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开设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 将非遗的申报情况、获批情况、传承人保护、理论研究等栏目图文并茂的表现出来。河北省至今为止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33项, 包括河北梆子、乐亭大鼓、唐山皮影戏、曲阳石雕等。

3.大力开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命名创建活动。

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省文化厅与省教育部门合作, 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类学校的传播和研究工作, 先后命名了河北科技大学、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石家庄学院等两批十二所基础条件好、具有一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研究实践经验的院校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

(二)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1.立法滞后, 未出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我国目前仍旧没有一部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各个省份根据本身特殊情况纷纷制定地方性法规, 2000年《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是我国最早的相关立法。除此之外, 贵州、广西、福建、江苏、浙江、宁夏等7个省、自治区人大也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河北省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征求意见稿) 在2007年已被河北省人大列为重点立法调研项目, 但时至今日仍没有正式出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不足, 后继乏人。

目前, 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相比重点强调了遗产的传承问题, 而在这其中对人的保护和培养是关键一环。由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尚未形成产业化, 大多没有与市场相结合, 有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 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和传承, 将可能人亡艺绝。

参考文献

[1].王岩云.河北省传统知识保护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7, 5

[2].孙泓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情感[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8

[3].http://www.hebfwzwhyc.cn/index.asp.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湖北省旅游管理条例 篇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旅游业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旅游业,是指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餐饮、住宿、购物、文化娱乐等综合性服务的行业。

本条例所称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以及现代建设成就。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旅游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发展旅游业应当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方针。

禁止从事有害公民身心健康的旅游经营活动。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促进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领导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和经济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

第六条 旅游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县级以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行政管理权限,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业实行行业管理。

中央一级单位在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设立的旅游单位和省直旅游企业由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第七条 旅游经营者可以依法成立或者加入旅游行业协会。

旅游行业协会遵循法律、法规,依照协会章程对会员的旅游经营活动进行协调指导,提供咨询,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旅游业发展的建议,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第八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评价,科学论证,制订旅游业发展规划。

旅游业发展规划应当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划等协调一致,由制定该规划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报上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 鼓励多渠道筹集旅游业发展资金。鼓励多种经济成份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设施,并实行“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

外国公民和法人、华侨、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澳门和台湾同胞在本省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设施,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十条 在旅游资源丰富集中、有开发前景的区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区,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由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并报国务院批准。建立省级旅游度假区,由所在地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旅游景区、景点,应当避免重复建设。立项时,有批准权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机构应当制订旅游发展详细规划,由有管辖权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上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中涉及土地、建设、交通、林业、文物、宗教、环境保护等事项的,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禁止在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范围进行损害旅游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三章 旅游业的经营与管理

第十三条 旅游经营者依法自主经营。同时,在旅游经营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拒绝无合法证件人员的检查;

(二)拒绝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罚款和其他处罚;

(三)拒绝无偿提供服务和其他形式的摊派;

(四)在旅游经营活动中享有的其他合法权利。

第十四条 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应当依法经营,坚持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并履行下列义务:

(一)对其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二)按照规定及时、真实填报旅游经营情况统计报表;

(三)按照旅游合同或者约定,履行对服务对象的承诺,公开标明价格,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

(四)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不超越经营范围,不给予或者接收回扣,不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在旅游经营活动中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

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应当履行本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义务。

第十五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旅游业发展规划,组织旅游经营者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开拓旅游市场。

旅游经营者在旅游促销活动中,不得进行虚假广告宣传。

第十六条 对旅行社(含从事旅行社业务的旅游公司和其他同类性质的组织,下同)实行设立审批制和年检制。

设立国内旅行社,由拟设地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报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立国际旅行社,由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拟设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旅行社经营旅游业务,必须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并到拟设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本省旅行社根据国家规定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接受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外省旅行社在本省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征得拟设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到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在本省境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交纳质量保证金。

质量保证金专门用于赔偿因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在旅游经营活动中的过错或者歇业、解散、破产、合并等给旅游者造成的损失。

第十八条(已被删除)

第十九条 对旅游涉外饭店(宾馆)、旅游船实行星级评定制和复核制。 一、二星级饭店(宾馆)由拟设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定和审批。三星级旅游饭店(宾馆)的评定和审批,按国家规定办理。

对复核中发现的未达到相应标准的星级饭店(宾馆)、旅游船,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未达到相应标准的,由有批准权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取消所评定的星级。

未评定为星级的饭店(宾馆)、旅游船,不得使用有关星级的称谓和标志。

第二十条 在本省设立专门从事旅游企业管理业务的管理公司,应当经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到拟设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管理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省级以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境外有关机构颁发的证件或者资格证书。

旅游企业不得聘用未取得有效证件或者资格证书的管理公司或者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在本省设立专门从事旅游企业管理业务的管理公司,应到拟设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旅行社不得聘用未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导游业务。未取得导游资格证书或者取得导游资格证书但未经旅行社聘用的人员,不得从事导游业务。

第二十二条 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均不得伪造、涂改、转借从事旅游业务的有关许可证或者资格证书。

第二十三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旅游安全设施,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

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或者侵害时,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施救或者查寻,并同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章 旅游者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十四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享有以下权利:

(一)了解旅游服务的真实情况,要求旅游经营者提供有关服务内容、规格、费用等方面的资料;

(二)自主选择旅游经营者及服务方式、服务项目;

(三)按照约定获得质价相符的旅游服务;

(四)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

(五)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尊重;

(六)在旅游活动中享有的其他合法权利。

第二十五条 旅游者在合法权益因旅游经营者或者其工作人员的过错受到侵害时,有权按照下列方式处理:

(一)向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旅游经营者要求赔偿或者补偿;

(二)向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旅游经营者所在地或者损害行为发生地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和组织投诉;

(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被要求赔偿的旅游经营者应当自收到索赔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答复;受理旅游者投诉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自收到投诉之日起15日内作出答复。

第二十六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社会公德;

(二)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和设施;

(三)尊重旅游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四)遵守旅游秩序和安全、卫生的规定;

(五)履行与旅游经营者签订的合同;

(六)在旅游活动中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条例,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和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人民币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三款、第十八条第四款、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人民币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注销或者没收许可证或者资格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对单位处以人民币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人民币2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视其情节,分别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或者资格证书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并处以人民币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破坏旅游资源、损坏旅游服务设施、扰乱旅游秩序,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解释。

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 篇8

(一)拟订本地区血防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和防治规划

(二)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对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三)督促指导本地区血吸虫病的综合治理和科学防治工作;

(四)监督检查本地区血吸虫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

(五)组织查螺和高危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工作;

(六)指导血防技术,普及和宣传血防知识;

(七)其他血防综合监督管理工作。农业(含畜牧兽医、农机、能源、水产,下同)、水利、国土资源、林业、交通、发展改革、财政、民政等其他主管部门共同配合,负责职责范围内的血防工作,并实施监督管理。凡与血防工作有关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有关规定将承担的血防工作任务列入工作计划,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血防工作。血防地区的中央、省属单位以及驻鄂部队,应当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按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血防工作总体规划的要求,服从血防工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同步开展防治工作。第五条 血防地区按规定设立的负责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的机构

(以下简称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辖区血防业务技术工作。血防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

县(市)、乡(镇)、村血防网络和队伍建设,血防重点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确保乡镇有必需的血防预防人员从事血防工作。第六条 血防地区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组织村(居)民积极参加当地人民政府开展的血防活动,落实综合防控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血防活动和捐赠资助血防工作;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积极参与血防工作。第七条 血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血防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血防意识。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公益性血防宣传教育。血防重点地区的新闻媒体应当在血吸虫病易感季节、学校暑假期间和较大洪涝灾害时,集中开展公益性血防宣传教育。血防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血防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中小学校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进行督促和检查;中小学校应当将血防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配合血防专业机构开展师生血吸虫病查治工作。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经济组织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本单位、本辖区内人员和村(居)民学习、普及血防知识,增强科学防护意识。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和血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采取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联防联控,做好血吸虫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标准,将血防地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地区和一般防治地区,实行分类防治。在重点防治地区的血防工作和项目建设上,应当整合资源、综合防治,实施区(流)域治理,整体推进。在一般防治地区应当做好疫情巩固和监测工作,进一步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制订血防技术规范,指导血防地区和有关部门血防项目的实施。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和血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卫生等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安排和实施农村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和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等项目,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血防地区的单位和居民应当修建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和沼气池;有钉螺地带的港口、码头、渡口和渔(船)民集散地应当修建使用无害化公共厕所;在有钉螺的水道两岸已建厕所和牲畜圈栏未达到无害化标准的,应当予以拆除或者设置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卫生、农业等主管部门应当对单位和

居民修建使用无害化厕所和沼气池予以指导和监督。禁止向水体排放或者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第十条 血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和扶持血

防地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钉螺的水田应当逐步改种旱作物或者水旱轮作,不宜改种旱作物的,应当采取其他有效灭螺措施。血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并落实耕牛查病、病牛淘汰及其资金补贴等措施,有计划地逐年减少和淘汰血防地区耕牛存栏数,分层推进农业机械代替耕牛作业,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染源。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对以机代牛农机用户的免费培训,并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地区的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推进牛、羊、猪等家畜的舍饲圈养,实行圈养家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引导养殖户调整养殖模式,发展以禽代畜。第十一条 农业、水利等主管部门在血防地区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开挖鱼池、建设排灌渠道涵闸等项目时,必须落实防止钉螺扩散的措施。水利主管部门在血防地区应当按照疫区优先治水、治水优先灭螺的原则,优先安排安全饮用水建设项目。实施江河湖泊治理工程、灌区改造和小流域治理等水利工程项目时,应当同步配套建设防螺、阻螺设施。林业主管部门在血防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物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工程项目时,应当开展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对禁牧的洲(江、河、湖)滩,及时营造抑螺防螺林。交通主管部门在血防地区实施道路建设、航道清淤、新建或者改建航道船闸、修建码头等项目时,应当落实血防措施。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在血防地区实施土地整理等项目,并落实血防设施。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将血防科研项目列入重点科研计划,组织、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开展血防研究,积极推广和引进血防新技术、新成果。因工程项目需要从有钉螺地带向非疫区供土、供水时,必须落实防止钉螺扩散的措施,并告知供土、供水地和工程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予以监督。第十二条 血防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水利、林业主管部门,根据血吸虫病监测等流行病学资料,划定、变更有钉螺地带,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公告并标明有钉螺地带。第十三条 禁止在有钉螺的洲滩等地带放养牛、羊、猪等家畜。禁止引种在有钉螺地带培育的芦苇等植物和农作物的种苗等。禁止在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游泳以及未采取防护措施从事接触疫水的活动。血防地区的县(市)、乡

(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禁牧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禁牧监督责任、监管人员、资金安排等事项,并组织实施。农业、卫生等主管部门负责落实禁牧措施,对靠近村庄

和人畜活动频繁的有钉螺的洲滩等地带设立禁牧铁丝网等必要的隔离设施,或者安排专人看管,并将禁牧情况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对设有警示标志的有钉螺的洲滩等地带和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应当协助做好保护警示标志和执行禁令的工作,劝阻违反禁令的行为。因生产、生活需要进入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人员,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感染血吸虫病。第十四条 血防地区交通、卫生、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上流动人员的防治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开展血吸虫病检查、治疗和健康咨询,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第十五条 同一流域的血防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开展血吸虫病联防联控,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同步实施血防措施,整体推进血防工作。血防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血吸虫病联防联控方案,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同步实施。不同行政区域间的联防联控工作,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制定联防联控方案,并组织同步实施。省人民政府根据全省血防工作的需要,确定省级重点联防联控区域,制定联防联控方案,并督促实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因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等原因妨碍血防工作、推诿血防责任。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在血防地区兴建水利、交通、旅游、能源等大型建设项目,必须事先提请省级以上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施工环境进行血防卫生学评价。建设单位必须根据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意见,采取必要的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措施。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当设专人负责工程的血防工作,并接受当地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工程竣工后,应当告知当地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对工程地区的血吸虫病进行监测。第十七条 血防地区的村(居)民有参加查灭钉螺等义务。村(居)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组织辖区内村(居)民积极参加血防义务劳动。农场、林场、养殖场、监狱、劳教场所、驻鄂部队所属单位的查灭钉螺工作以及航运、铁道、公路等用地范围内的查灭钉螺工作,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按照所在地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由其经营管理者承担完成,上述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其经营管理者认真履行血防义务。第十八条 发现血吸虫病患者应当

及早治疗,具备收治血吸虫病病人条件的医疗单位负责血吸虫病病人的检查、治疗,不得拒绝接收和治疗血吸虫病病人,因患有其他严重并发症需要转院治疗或者邀请其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会诊的,应当按规定及时处置。第十九条 血防地区

有关单位对因生产、工作必须接触疫水的人员应当按照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采取防护措施,并定期组织进行血吸虫病专项体检。血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因防汛、抗洪抢险必须接触疫水的人员(含部队人员),应当按照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采取防护措施,并在防汛、抗洪抢险人员脱离现场后一个月内组织对其进行血吸虫病专项体检、治疗和定期追踪监测。第二十条 实行血吸虫病疫情报告制度。疫情报告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不得隐瞒、谎报、缓报血吸虫病疫情。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法收集、分析、调查、核实血吸虫病疫情信息,由专门人员负责血吸虫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依法收集、核实家畜血吸虫病疫情并按规定及时上报。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及时互相通报血吸虫病疫情信息。单位和个人发现血吸虫病疫情,应当向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或者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血防地区的村医务室承担本辖区疫情信息管理任务,协助做好血吸虫病检查、治疗等工作,县级以上财政应当给予经费补助。第二十一条 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的地区,必须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巩固防治成果。血防地区发生新的疫情或者已达到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的地区重新出现血吸虫病疫情的,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者消灭疫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以媒体、警示牌、通告等形式告知当地居民,增强防范意识。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和血防地区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血防规划、计划,将实施规划、计划所必需的血防经费和其他相关经费优先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血防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省人民政府和血防地区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血防项目规划,安排项目建设投资。省人民政府根据血防工作需要,对重点防治地区和经济困难的县(区)开展血防工作给予补助。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在编制或者审批血防地区的卫生、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交通等项目规划时,应当会同卫生等主管部门将血防设施纳入项目

建设中统筹安排。血防设施应当与项目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第二十四条 血防预防人员(含畜牧血防预防人员)经费按照定编人数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经批准设立的血防专科医院的人员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十五条 对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抗血吸虫基本预防药物,对经济困难居民的血吸虫病治疗费用予以减免。对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按规定实行免费救治。已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血吸虫病病人,其治疗血吸虫病的费用应当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范围。因工作原因感染血吸虫病的人员,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待遇。因防汛、抗洪抢险感染血吸虫病的人员,未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的,由当地血防医疗机构免费进行检查和治疗,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第二十六条 建立血防监督员制度。血防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聘请血防监督员,由合格的血防专业人员兼任。血防监督员履行卫生主管部门赋予的血防监督职责,并接受同级卫生主管部门的管理。第二十七条 血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血防地区县级或者乡级行政区达到血防预期目标的;

(二)血防工作成效显著的;

(三)对血防工作有突出贡献的;

(四)在血防科研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第二十八条 从有钉螺地带向非疫区供土、供水时不落实防止钉螺扩散措施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违法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法行为并予以整改,对单位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整改的,由有关主管部门采取相关措施防止钉螺扩散,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承担。第二十九条 在有钉螺地带放养牛、羊、猪等家畜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对放养的家畜可予以暂扣并进行强制检疫,经检疫已感染血吸虫病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督促家畜所有人及时淘汰处置。第三十条 血防地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机构,未依法履行血吸虫病疫情通报、报告、公布职责,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血吸虫病疫情,以及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疫情扩散致使公众身体健康遭受危害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一条 倒

卖、挪用国家免费供应的防治血吸虫病药品、灭螺药品或者物资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没收倒卖、挪用的药品及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五至十倍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的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

上一篇:生产事故报告制度下一篇:转眼间实习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