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事故报告制度

2024-10-11

生产事故报告制度(精选8篇)

生产事故报告制度 篇1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目的

为了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制定本制度。2.范围、相关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驻地办各部门和全体监理人员及一、二合同段施工现场。

2.1安全生产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2.2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驻地办除应按要求上报有关部门并应立即向公司部门领导报告,部门领导应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公司主管领导。并按系统逐级上报有关部门。

2.3公司主管领导接到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领导研究采取进一步措施。

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企业名称;(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3)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5)事故报告单位。2.4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2.5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拒绝。

2.6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生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或者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延迟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处罚或开除;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 事故等级

生产安全事故分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四个等级。

3.1.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2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3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4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 制度 4.1事故报告级别

4.1.1无人员受伤、无(或轻微)财产损失为一级; 4.1.2有人员伤亡或有重大财产损失为二级;

4.1.3一级事故发生可事后上报,二级事故必须立即上报。4.2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当事人、发现者及相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报告,部门负责人向安全综治办报告,有人员伤亡情况的,拨打急救电话(120、119等)。属于二级事故的,安全综治办应立即向单位领导汇报,并随即赶赴事故发生现场。

4.3发生事故所在部门负责人及单位领导接到报告后,属于二级事故的应立即赶赴事故发生现场,组织现场救援及做好其它事项。单位领导接到报告后,一般事故、较大事故2小时内上报省公路局,特别重大事故立即上报。

4.4事故现场当事人、发现人及相关人员报告事故内容应包括: 4.4.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4.4.2事故的简要经过。

4.5单位负责人报告事故内容应包括: 4.5.1 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4.5.2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4.5.3 事故的简要经过;

4.5.4 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4.5.5 已经采取的措施; 4.5.6 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4.6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4.7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8事故发生后,本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4.9事故处理

应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责任的调查、追究及处理。4.10安全综治办应根据相关要求,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单位各类安全事故,不瞒报、谎报。

4.11发生安全事故出现瞒报、谎报者,扣除本人当年安全奖;情节严重的予以行政处分;情节特别重大触犯刑法的追究刑事责任。

应急管理制度 目的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控制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危害,特制定本制度。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驻地办所有部门和全体全体职工。凡有可能发生的一切危及全体职工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财产损失或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安全生产事故、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均执行本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3 定义

3.1潜在事故:容易导致事故的风险。

3.2紧急情况:对正常的生产、工作有严重影响的非正常情况(如火灾、爆炸、暴雨、洪水或危险物品泄露等)。

3.3危险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财产损失及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物品。4 组织机构及职责

4.1建立驻地办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对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救援、事故调查实施指挥和组织领导。

4.2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制度归口负责部门,负责本制度的运行控制以及应急准备、响应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和检查。

4.2.1负责对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运输交通设施、储存设施等进行安全监控,防止异常尤其是紧急情况的发生;

4.2.2定期对消防器材、消防设施、设备、消防通道和主要用电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

4.2.3在紧急状态下对物资、人员的具体调配以及与消防(119)、公安(110)和医院(120)等部门联系,获取支持。4.3负责组织评审、培训、演练、修订院应急预案。4.3.1制定驻地办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4.3.2制定办公楼防火应急预案。

4.4各部门应根据实际工作中识别的重大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演练。加强应急处置工作的检查、宣传和教育,树立抢险抗灾意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处置 5.1事故报告

有关单位应遵循“迅速、准确”的原则,在第一时间上报工程重大质 量安全险情或重大事故情况。5.2报告程序

发生工程重大质量安全险情或重大事故后,施工单位应立刻向各监理和业主同时报告事故情况(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不得迟报、谎报、瞒 报和漏报。

施工单位必须在事故发生后8小时内将书面材料报告监理。驻地办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向业主报告(时间不超过2小时)。5.3报告内容

工程重大质量险情或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内容包括:

(1)建设工程事故中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名称、资质登记情况,施工单位负责人、工程项目部经理、监理单位有关人员的姓名及执业资格等情况。

(2)险情或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别、人员伤亡情况。(3)险情或事故基本情况,事故简要经过,紧急抢险救援情况,直 接经济损失等。

(4)原因的初步分析。(5)采取的措施情况。

(6)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及报告时间。6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 6.1 应急准备

6.1.1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是本制度的归口管理部门,紧急情况发生时是应急指挥中心的办公室,负责做好协调和日常准备工作; 6.1.2其它各部门应保证所属区域内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抢险救灾物品及设备的完整和正常使用;

6.1.3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综合办公室负责健全与市消防队、医院、防疫站、环保局相关人员的通讯、联络方式,并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6.2训练和教育培训

6.2.1各部门领导为本部门的责任人,负责本部门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

6.2.2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综合办公室负责组织驻地办应急培训和教育,并保留记录。6.3 设备配置和标识

6.3.1应急设备:应急灯、应急喇叭、灭火器、消防栓等设备; 6.3.2应急设备的管理:应急灯、应急喇叭、灭火器、消防栓要实行定置管理,指定专人负责,设有明显的应急警示标志,以确保紧急状态下的正常启用。

6.4应急指挥或参与者和有关支持部门的联络方式 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 外部救援机构支持应急电话:

火警:119; 医疗急救:120; 煤气急救:144。6.5事故处理制度 6.5.1通讯:

事故发生时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直接报告驻地办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并同时打电话报告应急指挥中心指挥长、副指挥长。

6.5.2车辆调度:

事故发生时,驻地办内部车辆听从应急指挥中心调遣,同时现场负责人立即拨打电话“119”或“120”等待救援车辆。6.5.3逃生疏散:

各部门负责人在本单位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下,带领本部门全体职工从安全通道迅速有序撤离或就近疏散。6.5.4人员、物质、资金的救护和调度

6.5.4.1紧急状态下,本单位应急指挥中心人员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救护伤员,拔打“120”或“119”等,并派专人在现场消除障碍,引导救护车、消防车快速通过;

6.5.4.2事故现场有专人保护,并由相关人员写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原因报本单位应急指挥中心并备案,同时妥善处理好事故现场;

6.5.4.3在事故处理完毕后,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事故后的恢复; 6.5.4.4事故总结:应急指挥中心要对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事故处理提出意见交由驻地高监确认后予以实施,找出责任人和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并提出整改措施、处理意见,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实施效果进行监督验证,并在驻地办范围内通报,以警示全体职工杜绝同类事故的发生。7 演练与检查

7.1演练主要内容:报警、疏散、事故处置和不同水平应急者培训。7.1.1紧急疏散:预设紧急状态时,各应急人员在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下,采取“人盯人”方式组织本部门全体职工迅速有序地从安全通道撤离预设事故现场;

7.1.2现场救护:预设紧急状态时,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拔打电话“119”或“120”,将伤员轻轻放平,按规定进行止血、人工呼吸等救护,现场有专人清障,救护车赶至现场时按医生要求搬运伤员,相关人员要迅速掌握上述一些简单的现场救护手段;

7.1.3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应在全驻地办范围内每年组织一次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或自选课目训练,每两年组织一次全部演习、部分演习或单项演习。8 制度评审

8.1紧急事故发生后,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事故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修订和评审本制度, 使其不断完善。8.2记录完整保存

8.3事故、事件的报告及处理执行有关制度。

生产事故报告制度 篇2

1 建立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制度的必要性

1.1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

种、养殖业收入是农民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 又多处于露天或半露天条件下, 种子、农药、水、肥料投入等质量严重依赖第三方, 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积仅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4, 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3.2‰, 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 尤其是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不在政策性保险范围内, 一旦发生农业生产事故, 农民作为弱势群体, 很难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制度可分清主次责任, 保证农民合法权益。

1.2 农业生产事故证物保全的技术需要

农业是人、物、环境诸要素一体的综合型产业, 各种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农业生产事故不同于其他事故, 农业生产事故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 如用一种农药防治作物病虫, 效果可能随时间、气候、浓度不同而截然不同;用工厂污染的肥水浇灌, 受害效果可能第二天或者到更晚时候才能被发现, 而工厂排污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已经没有了;同一个结果, 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如何界定各种引发生产事故的因素, 综合结论判定困难。

科学公正鉴定是农业生产事故鉴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也是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人民法院等处理此类案件的基础。而农业生产事故证物多为受害作物、肥料、种子、灌溉水等, 不仅证物性质容易变化难以保全, 开展相关技术鉴定费用高昂, 同时往往还很难说明证物与结果的相关性。及时开展农业生产事故鉴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证物保全难和技术鉴定费用高的问题, 关键是可以解决事故的因果关联性问题, 使尽快处理农业生产事故成为可能。

1.3 农业部门履行职责与自我保护的需要

我国农民有发生生产事故后找农业部门投诉和寻求帮助的传统, 以往优秀的基层农技人员能够凭借自己过硬的知识结构与协调交流能力、个人威望等将一些事故消弭, 使农民从责任者处得到部分赔偿。但这种行为不仅对个人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素质能力等要求颇高, 同时也存在风险和法律程序上的缺陷, 一旦调解失误不仅不能维护双方利益, 还会对农技人员及其履行的职责产生影响, 使矛盾扩大化。通过建立生产事故鉴定制度, 农业部门集体履行职责, 个人行为提升为部门作为, 不仅能充分发挥行业的技术优势, 创新部门职能, 保护和提高部门权威, 同时降低农技人员的个人风险, 实现自我保护。另外, 农业生产实践全面领先于技术研究, 农技指导力量薄弱, 个人技术力量往往不足以对生产事故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判断, 这也是促进集体履行职责的重要原因。

1.4 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业生产事故事关农民切实利益, 如不妥善处理容易在群众中滋生不满情绪, 甚至激发矛盾, 引发群众群体事件, 影响社会稳定。现代社会信息手段发达, 农民如果从正常渠道得不到满意答复, 就会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发泄不满, 宣扬弱者形象与片面信息, 与其他利益不满者形成共鸣, 若被不怀好意的人鼓动, 极易损害政府的形象, 在社会上累积负面与不满情绪, 久而久之, 影响社会稳定。建立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制度, 能够从制度上减少这种现象发生。

1.5 建设法制化社会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法制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农业生产事故鉴定结论作为一种独立法定证据, 解决的是目前法院审理此类案件事实中的最头疼的关联性问题, 它的出现不仅受审理法院的欢迎, 也为快速处理该类事件提供了可信服证据, 更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制度, 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事故的规范、透明和快速处理, 更是对农业工作建章立制、建立规制化生产管理与处置机制的重要探索, 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法制化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2 建立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制度的可行性

2.1 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

我国历来重视农技推广工作。1978年, 建立了“五级一员一户”的农技推广体系;1982年中央1号文件恢复和健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充实加强了技术力量;1993年, 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我国农技推广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到2007年, 全国种植业推广系统共有机构51786个, 人员341357人[2], 累计了一大批业务精干、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才队伍, 建立农业生产事故必要的鉴定专家库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2.2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为事故鉴定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 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已由兼业化的分散经营为主向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正在建立,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很快, 农业生产经营已经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阶段。种植户已由原来单纯利用农业部门同情心将责任归咎于农资经营商争取赔偿, 逐步改变了弱者心态, 向合理诉求、理性维权转变, 对规制化程序和制度规定有了接受能力, 并且具备了必要费用的承担能力, 从而为开展农业生产事故鉴定提供了可能。

2.3 有现成经验可借鉴, 避免多走弯路

迄今, 我国《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已实施了11年, 在农业鉴定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已经实施了12年, 有大量可借鉴的做法, 只要我们创新和完善现有工作机制, 就可以在农业生产事故处理中少走弯路, 取得较好成效。

2.4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使开展快速技术鉴定成为可能

当今农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现代通讯、交通、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 不仅有利于事故的证物保全, 可以集聚起更多的智力支持, 还可以根据及时反馈回的信息进行调整。

3 我国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工作实践

目前, 尽管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制度尚未在全国建立起来, 但已经有不少地方在实际工作需要的推动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江苏、湖北、浙江三省先后公布了农业生产事故技术鉴定实施办法, 如江苏省与湖北省规定鉴定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浙江省则规定由当地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受理开展。在地县级, 黑龙江鸡西市配套完善了调解制度, 江苏盐城市2005年发布了农业生产事故技术鉴定实施办法并公布了鉴定专家库, 沭阳农委也以统一组织结构、统一工作制度、统一工作流程、统一行为规范、统一文书格式等“五统一”构建了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工作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河南叶县公布了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办法, 规范了事故鉴定的程序和方法, 另外, 广西资源、福建尤溪等地也都开展了一些探索。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 虽然尚未出台省一级的农业生产事故技术鉴定规定, 各地已经出台了不少措施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农业生产事故, 如荣成出台了农药药害事故处理办法, 寿光在原来农业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职能, 青州2014年初也成立了农业专家组, 以应对日益增多的农业生产事故纠纷调解工作。但到目前为止, 各地实施办法尚没有明确鉴定意见的法律地位、费用核算等关键问题, 需要从顶级层面进行规范和统一, 对于农业部门来说, 开展生产事故技术鉴定是一件全新的工作, 也是为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承担起的职责。

摘要:当前, 农业生产事故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如何发挥农业部门优势, 建立规范的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制度对于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生产事故,技术鉴定

参考文献

[1]朱祚亮, 来武新, 等.农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及防止对策[J].湖北植保, 2010, 2:32-33.

生产事故报告制度 篇3

一、为什么说生产经营单位是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主体?

在《条例》所明确的相关主体中,生产经营单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及有关人员的义务和责任作为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条例》共六章四十六条,其中与生产经营单位直接相关的内容就有第三条、第四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等17条的规定。因此,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职责。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条例》第三条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以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划分为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 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条例》还规定上述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三、《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报告方面规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报告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四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等的内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事故报告及补报的时限与程序。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第十三条规定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2、事故报告的内容。第十二条规定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三)事故的简要经过;(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五)已经采取的措施;(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3、事故报告的要求。第四条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第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四、《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应急处置方面有哪些规定?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十四条、第十六条两条的内容。如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事故的处置中要注意保护现场。如第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五、《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调查与处理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等条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配合、协助做好事故调查。如第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依法调查处理。第二十六条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2)组织事故调查。如第十九条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3)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并接受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事故调查报告提出的整改建议采取措施抓好落实,如第三十三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4)公布事故处理情况。第三十四条规定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六、《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有关人员不履行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有关规定要承担哪些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有关人员不履行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等规定中。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看:

(一)以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为主体承担的责任

有以下十五种情况之一的,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可能被处于以下处罚:

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三种情况之一。即(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

至80%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六种情况之一的,即(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三)转移、隐匿資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 00%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规定的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即《安全生产法》第17条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主要有六条: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②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③保证安全生产投入;④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⑤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⑥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四十条规定的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此外,有上述情况,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以事故发生单位为主体承担的责任

与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有关的六种情况之一的。即第三十六条六种情况之一的(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 OO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不落实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三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 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歉:(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

七、《条例》中有关规定所说的“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中的“负有责任”主要是指哪些情况?

“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中的“责任”,主要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操作规程的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从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未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及相关证照、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2、没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的。

3、没有建立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落实的。

4、未按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导致产生重大安全隐患的。

5、不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的。

6、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危险物品从业单位及矿山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有关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安全的资格。

7、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或者未按规定审批、验收,擅自组织施工和生产的。

8、被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证照、关闭的生产经营单位,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9、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10、违章指挥,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

1 1、未按规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允许从业人员上岗,致使违章作业的;特种作业人员没有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证书而上岗的。

12、制造、销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或者产品的。

13、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经营,拒不执行有关部门整改指令的。

1 4、拒绝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隐瞒事故隐患。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1 5、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按规定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和设备上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的。

1 6、生产经营单位没按规定对生产安全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定期检测并确保正常运行的。

1 7、不按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制定应急措施及监控的。

18、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与员工宿舍的安全距离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出口通道情况。

1 9、生产经营单位对爆破、吊装与交叉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

20、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监督使用不到位的。

2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日常管理不到位的。

22、对承包租赁的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的安全管理不到位的(没有专门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对安全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

23、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制定、管理、演练及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及维护、保养情况。

24、不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或规程规定的其他情况。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篇4

为加强对工伤事故调查处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职工在施工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预防或减少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

2、发生事故后,负伤者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和安全职能部门,并保护好事故发生现场和迅速采取措施抢救人员及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对于重伤死亡事故,必须以最快速度上报公司,公司须在事故发生后的1小时内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

3、直管项目发生轻伤事故的,劳务公司和直管项目部共同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非直管项目发生轻伤事故的,由所在单位安全职能部门会同其它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处理结果及时上报集团公司工程管理部。

4、重伤事故由公司工程管理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处理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5、死亡事故由上级主管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集公司有关部门配合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

6、事故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重伤、重大事故还要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7、事故调查应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不采取改进措施不放过、责任人和广大群众不受教育不放过、对事故有关的领导和责任人不查处不放过)。

8、伤亡事故发生后,隐满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篇5

为减少或杜绝各类伤亡事故,最大限度的减少从业人员的事故风险,切实保证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特制订本制度。

1、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都称之为上报事故 1.1死亡一人或重伤一人。

1.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价值在1000元以上者(包括1000元,以下同); 1.3生产设备因事故造成局部或全面停产; 1.4大面积停电的电气事故。

(注:上报事故包括较大事故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条件按国家规定。)

2、凡合乎下列条件之一者,均为一般事故: 1.1轻伤一名,休假治疗八小时以上;

1.2造成直接损失100元至1000元者(包括1000元在内)。1、2条中任何一项者,均属于轻微事故。

3、事故的分管

3.1.1安全事故,由安全部负责管理;

3.1.2机械动力设备事故(包括停水、停电、停产造成的停产事故),压力容器和锅炉方面的爆炸事故,由安全部、设备管理单位负责; 3.1.3产品质量事故、生产操作、工艺技术等原因造成的停产事故由生产管理人员负责管理; 3.1.4交通事故和厂区生活区的一切火灾事故均由安全部负责管理。1.2事故调查及处理:

发生上报事故时,主管副总立即组织安全、生产、设备等部门,组成调查组迅速进行调查,查清事故经过,确定事故原因,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1.3事故统计的上报

各类事故按严重程度分为三级管理,上报事故统一由上级主管部门掌握管理,统称上报事故(写有专题书面报告)。一般事故由车间负责管理。轻微事故由车间自行掌握处理。

1.3.1当发生上报事故时,事故单位除立即采取措施外,并通知关部门以及公司领导,及时抢救和调查在抢救中要保护好现场。事故车间将事故及原因在24小时内上报主管部门,事后要由事故主管部门认真填写事故调查报告书。1.3.2当发生一般事故时,事故单位除立即采取措施之外,必须马上通知安全部,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切实做到“四不放过”。

1.3.3当发生轻微事故时,发生事故的当班班长应报告车间领导处理。1.3.4各部门事故调查、分析、登记、统计、报告和处理等,必须严肃认真,如有隐瞒不报或有意延期报告等,对责任者给予批评或处罚。

4、事故的损失计算

4.1身伤亡事故以负伤率表示,不计金额。死亡按年统计,重伤以月统计。4.2 事故的直接损失系指造成的设备、器材、建筑物、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跑损的其它各类物品的损失,均折价计算(成品按出厂价格,半成品按半成品价格,器材、设备按新旧程度和实际使用价值计算)。设备、器材、建筑物等,虽有部分损坏,但经修复仍可使用的,按其修理费(包括材料、人工、配件等)计算。

4.3 事故的间接损失(包括减产、停产损失和设备、车辆停运)均折合金额计算。

注:灭火消耗的消防器材的价值,另列单项计算。

5、事故原因分析

由于生产管理不善,而导致事故的原因很多,往往一件事故涉及很多原因,但为了便于分析、统计、每一事故要尽力找出一个主要原因,现将事故的主要原因分列如下:

5.1人身伤亡事故的原因:

5.1.1事故类别及其直接原因(物质原因)。

5.1.1.1物体打击:指落物、锤击、砸伤、崩块(不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

5.1.1.2车辆伤害:指挤、压、撞等。5.1.1.3工具伤害:指绞、辗、碰割、戳等。

5.1.1.4起重伤害:指起重设备在操作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5.1.1.5触电:包括雷击、电击。5.1.1.6 灼、烫伤。5.1.1.7火灾:指着火和救火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

5.1.1.8刺割;指机械工具伤害以外的刺割,例如钉子扎脚、尖物刺割等。5.1.1.9扭伤:指扭腰、扭臂、扭脚等。

5.1.1.10锅炉、压力容器爆炸,包括各种气瓶爆炸。5.1.1.11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5.1.1.12不懂操作技术知识。

5.1.1.13违反操作规程或违反劳动纪律。5.2设备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5.2.1直接原因

5.2.1.1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5.2.1.2缺少检修或检修不良。5.3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 5.3.1物质原因:

5.3.1.1使用明火:如焊割、烘烤、加温、照明、取暖等。

生产事故报告制度 篇6

为了及时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员工伤亡情况,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最大限度 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项目部及架子队必须依照国家法律和企业规章制度,严肃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工作。

一、事故报告

1、报告内容:事故发生单位、工程名称、项目类别、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伤害人数、损失情况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2、报告时间:发生工伤事故项目部应在二十四小时内用电话、电传向公司领导、安环部、交通局及公安局报告。发生死亡及以上事故由所在单位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传真或电话报至指挥部安环部,再由指挥部安环部报公司安质处。发生事故后一周内向指挥部安环部报送初步事故调查书面报告。

3、重大、特大事故发生后,按规定报告,同时应按“应急预案与响应控制程序”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事故调查

轻伤、重伤事故,由项目部安全管理负责人或指定工程、安质、工会等部门人员进行调查。死亡及以上事故按《安全生产法》、《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三、统计与事故分析

1、发生伤亡事故后,必须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安全技术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等。

2、根据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间接责任者;再根据这些责任人在事故发生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重要责任者、一般责任者,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四、事故现场调查组成人员:

1、轻伤、重伤事故,由项目部指派生产、技术、安全、工会等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

2、死亡事故,由项目部或公司领导带队,由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调查组,会同所在地政府劳动、公安、工会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

3、重大及以上死亡事故,由公司总经理或总经理指派其他领导带队,组织公司有关业务处(室)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

五、事故调查程序:

1、现场处理:事故发生后,项目经理部要组织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标志。

2、物证搜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所有物体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

3、材料搜集:发生事故单位、地点、时间;受伤害者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形式;受伤害者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出事当天,受伤害者何时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受伤害者过去的事故记录、违章记录、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健康状况。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使用的材料;相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工作环境方面状况和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其它可能与事故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4、证人材料(对证人口述材料,应认真考证其真实程度)。

5、现场摄影: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坍塌、冒顶下落物的空间等。事故现场全貌。

6、事故图:应包括了解事故情况所必需的信息。如:事故现场平面标准距离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

六、事故处理:

1、事故处理,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

2、死亡及以上事故,由事故现场调查组提出《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经事故单位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后,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上一级主管单位批复执行。事故原因、责任者处理意见、事故性质和责任、应汲取的教训、所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3、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或违反国家《安全生产法》中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依照企业规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单位负责人或事故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施工单位对本项目工程劳务协作队伍安全生产负责协调和管理,劳务协作队伍发生事故,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4、发生伤亡事故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要给予行政处分和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当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归档的事故资料包括:

1、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2、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

3、现场调查、图纸、照片;

4、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5、物证、人证材料;

6、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7、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8、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

9、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10、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

11、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

12、参加调查组的人员姓名、职务、单位。

八、事故统计:

由安全环保部汇总统计上报公司安全环保部。

九、职工工伤认定所需资料

1、提供二人以上的旁证材料,每人各写四份,并盖上右手拇指指印分别报公司安质部、社管中心各二份。

2、医疗证明:入院的病情诊断证明书,出院证明(原件送社管中心、复印件二份送安质部)。

3、伤者的身份证复印件、工作证复印件各四份

4、工伤事故调查报告四份原件

十、伤残鉴定所需资料(报社管中心)

1、本人申请

2、所在单位工伤事故调查报告

3、工伤事故旁证证明

4、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5、本人一寸照片三张

6、工伤指定医院复查诊断资料。

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思考 篇7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响亮地提出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首先必须充分尊重人的的生命权、生存权, 因为对于人而言,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发展, 必须以不损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和底线, 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要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坚决杜绝以牺牲人的生命来换取所谓的发展。因此, 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命红线观”, 必须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观不放松、不动摇[1]。

1 生产安全事故

1.1 生产安全事故概念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人身伤亡 (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1.2 生产安全事故等级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事故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四个等级。

1.3 生产安全事故类别

根据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 事故可分为20类, 分别是: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火灾、灼烫、淹溺、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事故其他伤害。

1.4 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

2013年2月23日14时, 企业氧化铝厂发生一起起重轻伤事故。

2014年3月12日10时35分, 企业氧化铝厂发生一起触电伤亡事故。

从起重伤害事故原因分析说明, 起重指挥范某发现钢球斗子不正, 用手去推吊钩钢丝绳, 是造成这次起重事故的主要原因。

从触电伤亡事故原因分析说明, 负责操作人擅自减少操作票项目 (尽管做了带电标识) , 但容易使其他人员误判断。没有进行安全确认, 及操作票执行不规范是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两起事故的发生, 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感受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两起事故的原因表明, 我们的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违章操作, 不安全行为, 后果严重的难以挽回, 警醒我们员工要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杜绝违章行为和侥幸操作, 避免事故发生。

两起事故防范措施:

1) 广泛教育员工汲取教训, 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2) 组织员工认真学习理解岗位操作规程和特殊岗位的操作规范;3) 持续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4) 严格执行标准的电气工作票和操作票制度;5) 加强岗位危险因素辨识和安全确认制度;6) 加强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

2 企业不安全行为典型种类及原因分析

2.1 不安全行为

从上面分析可见, 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因素, 是人的因素。在生产实践中, 我们企业生产现场存在着员工或外委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如劳保用品穿戴不齐全, 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 检修作业不规范, 氧气乙炔瓶放置或运输不规范等, 这些都是造成事故的原因。

2.2 企业员工典型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分析

根据安全统计分析得知, 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来自员工的安全知识不足, 安全意识不高 (识别和接受危险源的能力) , 习惯不好, 这三者的来源是员工所在组织的安全管理方案的质量。

主观原因:

1) 员工作业程序不规范;2) 员工安全意识淡薄, 对不安全行为可能会导致的后果认识不足;3) 许多老员工, 思想比较麻痹, 养成习惯性的违章;4) 员工侥幸心里作怪, 认为偶尔一次不安全行为估计不会发生事故的心理而发生了不安全行为;5) 外委施工队人员流动性大, 应付的思想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客观原因:

1) 违章作业, 特别是检修过程中易发生的各类不安全行为;2) 安全培训的针对性教育不够。企业应尽可能的对所有安全操作进行安全培训, 使安全部门与生产部门合作, 安排培训内容;3) 对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措施落实不够, 应该对所有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系统整理, 并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4) 员工对作业场所情况了解不够, 对相关要求掌握不到位, 上岗后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3 不安全行为管控

3.1 从事故的危害和教训中, 我们应该坚持五个观念

1) 树立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2) 各级管理层要执行属地原则, 对各自管理的安全工作直接负责;3) 所有的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4) 企业要尽可能的对所有操作安全进行安全培训, 使安全部门与生产部门合作, 并安排培训内容;5) 各级负责领导必须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沟通和正面引导。

3.2 从事故的危害和教训中, 我们杜绝不安全行为要做到六个要素

1) 领导重视;2) 切实可行的政策给予支持;3) 要有各级管理层到员工的参与;4) 要有效的双向沟通;5) 要有针对性的培训;6) 要有效的安全检查。

3.3 安全文化的建立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有重要意义

1) 以人为本, 人性化管理;2) 安全文化的建立;3) 改变文化的关键要素。要从管理层驱动转变为员工驱动, 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团队合作, 进行持续的改进, 形成我们企业一流的安全文化[2]。

4 安全事故的思考

安全事故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教训, 更多的是思考, 我们要汲取事故教训, 切实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增强责任感。具体如下:

1) 全面客观分析事故。从上面分析可见, 安全事故可以由多个原因引发, 最主要的因素, 是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2) 汲取事故教训, 增强安全意识;3)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管理;4) 重视并加强安全生产的信息管理工作, 使安全管理部门能根据安全生产信息, 及时准备地作出科学决策指导生产;5) 要将“安全就是生命, 违章就是事故”等安全文化理念真正地渗透到每一名员工的思想中, 使思想指导行动;6) 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当前企业上下正在进行扭亏为盈, 而一线员工做好本职安全生产工作就是最好的降本增效。在工作中员工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规程, 还要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 杜绝习惯性违章和侥幸行为, 消除安全隐患。

5 结语

只要企业人人都重视安全, 时刻关注安全, 把安全生产铭记在心, 消除任何对安全工作的饶幸心理, 企业的安全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摘要:介绍了安全事故的危害性, 分析了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到位、员工不安全行为突出等问题。得出结论:每一次安全事故都很值得反思, 要痛定思痛, 更要付诸行动。

关键词:安全事故,事故危害,原因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强调的“生命红线观”咋理解?[DB/OL].人民网:倪洋军, 2013[2015-07-20].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609/c1003-21800254.html.

煤矿生产事故原因及对策研究综述 篇8

关键词:煤矿生产事故;矿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D77;G35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2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65-03

中国煤矿资源总量丰富,原煤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5%,然而每年矿难死亡人数却达到了世界煤矿工人死亡人数的80%。现在发展中的印度、南非、波兰等煤炭大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在0.5左右,像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大概是0.01-0.05,而中国是2.04。全世界每年重大矿难(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的90%都发生在中国,每次血的教训后换来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救援、检讨、查封,而后却矿难依旧。2009年和2010年都有几起特大严重的煤矿生产事故发生,如2009年2月22日山西屯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9月8日河南省平顶山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10年3月31日河南伊川煤矿爆炸事故,6月21日河南省平顶山煤矿爆炸事故等,这些特大生产事故动辄数十上百人死亡,如此严重的生产事故让人触目惊心,血淋淋的事实让人不得不追究煤矿生产事故频频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一、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

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国外这方面的文献较少,主要是国外煤矿事故发生率低,有些产煤大国如英国甚至实现了零死亡,而中国矿难年年不断,国内学者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从经济利益层面、政府职能层面、煤矿企业层面和法律层面四个角度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1.经济利益层面

杨丽媛认为,“煤炭行业的利润空间是相当大的,而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已经予以充分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监管措施,关闭取缔了一部分非法小煤矿或者令其暂停生产,使煤炭市场上本来供不应求的情况进一步加剧”,“而且煤炭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非常小的,根据弹性与收益的关系,价格上升将会进一步提高矿主的收益”,[1]高额利润的刺激是与矿难频发紧紧相联系的。正如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 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肖兴志、陈长石指出,煤矿资源产权虚置导致了局部垄断性市场和地方煤矿寡头,转嫁了部分用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成本, 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提高了经营者的隐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 经营者开采呈现短期化,对于安全投入缺乏积极性;将这部分隐性成本转嫁给了井下作业工人, 造成生产事故频发。对于小煤矿来说,政府强制其开采活动必须得到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批准,但由于私人采矿权的限制过高衍生出大量的非法无证小煤矿。这些小煤矿的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安全生产更加难以得到保证。”[2]

曾涛、李璞等人认为,矿难中的博弈发生在矿工、矿主、地方主管部门以及中央政府4个博弈主体之间,并通过分析建立这四个主体目前的博弈关系说明中国目前矿难频发的原因:(1)经济高速发展使得能源需求尤其是煤炭需求急剧增加,暴利驱使下导致非法生产。(2)技术落后,产能跟不上需求,导致超常生产。(3)官商勾结,政策法规无法得到有效落实。(4)弱势群体( 矿工) 利益保障体制没有建立健全。[3]

2.政府职能层面

彭小亚、缪永正、卢小燕等人认为,“官煤勾结”现象严重是煤矿生产事故问题的政治根源,这主要表现为:政府官员违规滥用审批权,收受矿主贿赂;政府官员或国有企业在小煤矿入股,谋取非法利益;纵容、包庇煤矿违法生产经营;政府官员暗中自办煤矿或庇护亲属违法办矿;参与或默认、包庇隐瞒事故。[4]吴富丽认为,监管不力是导致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5]

杨丽媛认为,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煤矿的违规经营行为监管不力,是因为“如果地方政府加强对本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督管理,势必加大企业的安全成本,降低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削弱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最终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6]

刘菊从权力寻租角度出发,指出矿难频发的直接原因是“利益一起分享,责任由政府承担”的官商勾结行为使企业对安全生产产生懈怠意识,刺激了企业的短期行为,使他们没有强烈的意识去改进技术,改善安全措施,置矿工生死于不顾。[7]

3.煤矿企业层面

杨晓雨认为,矿难发生原因之一是煤矿企业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力度不足,煤矿企业的教培部门对员工的培训缺乏系统性的统筹安排,使得培训工作流于表面,为培训而培训;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从优秀的操作员工中提拔起来的,他们的具有很强的实干精神,但安全观念较为淡薄;企业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状况差,管理权限不明;一些煤矿企业不遵规守法,片面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无视员工性命,非法生产。[8]

张革玲认为,不注重安全投资是矿难发生的重要原因。“从私营矿主的角度看,注重安全就要加大投入,增加成本,而且一旦其他煤矿发生重大矿难,现行的处理办法多是一律停产整顿,如此以来自己的安全投入就会沉淀下来。在理性有界的情况下,它自然会选择减少安全投入。”“很多煤矿实行的是承包制,自己下大力气搞的安全投资,一旦自己离职或承包到期, 无疑会让继任者搭上便车;二是注重安全生产,必定减少产量,由此必然减少利润。”[9]

4.法律制度层面

吴富丽指出,产权制度不完善是矿难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因此矿产资源的产权指的是矿业经营权,从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矿业权主体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转让权。转让权的缺失具有非常明显的弊端,容易导致矿产资源利用中的急功近利,这一方面会造成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另一方面会造成矿权主体忽视长期投资,尤其是安全生产方面不会带来直接收益的巨额投资。[10]

郑风田、冯伟等人认为,由于我国煤炭行业的复杂性,造成当前我国矿难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原因,有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力的原因,有官煤勾结、权力寻租的原因,有惩罚太轻、矿工死亡赔偿过低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缺乏、矿工安全素养太低的原因,还有矿工维权力量太弱、工会无法发挥作用的原因等等。其中,既有人为的原因,也有技术的原因。他们对产权不清是矿难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论证了煤矿开采高事故率、高死亡率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的特殊现象,而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国的普遍规律。煤矿经营者是否增加安全、技术投入,不是取决于产权的清晰程度,而是取决于煤矿经营者的投资能力,投资意识以及安全、技术投入的成本和增加安全、技术投入带来的收益的比较。[11]

杨君认为,法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导致法制丧失实效性是煤矿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他指出,导致目前矿业安全法制失灵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法律缺乏明晰的理论假设和利益相关方的均衡博弈以及有效避免游戏规则的禁忌。二是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制约与激励机制和对弱势者矿工的全面保护以及执法标准。三是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缺乏独立性导致监督失效问题。横向体制内无监督,纵向体制监督鞭长莫及,体制外监督不畅通。事前监督少而软,事中监督缺乏有效措施,事后监督多而乱。四是具体法律设计中的问题。往往要么忽视,要么低估人对成本与收益的判断力,导致法律只是纸面上的东西,不能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12]

二、治理煤矿生产事故的对策

煤矿生产事故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也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对此,许多人从不同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降低事故发生几率。

1.经济利益层面

杨丽媛提出提高对遇难矿工的赔偿金额及对矿主的罚款金额,影响矿主的成本收益比,使其在违规时得不偿失,使其不敢心存侥幸而冒险,以预防煤矿生产事故发生。[13]

高春景、刘平青则认为,只有在将工人的报酬( 包括提高工人工资率和伤亡赔偿)和改善安全环境成本相比较, 对工人的报酬大于改善环境的支付时,矿主才会改善安全生产环境。[14]

陈红、刘静、龙如银选择从“制度效用”视角,将作业人员不同行为选择下的行为效价和行为成本中的变量引入不同行为选择下的期望回报函数中,探讨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所需要满足的条件,论述了可以采取4种措施:(1)加大对遵章行为的经济回报奖励力度;(2)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惩罚力度;(3)加大遵章行为的效价、减小遵章行为的成本,或者加大遵章行为效价的累加性;(4)减小违章行为的效价、加大违章行为的成本或者加大违章行为成本的累积性等来保证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减少矿难发生。[15]

2.政府职能层面

张革玲认为,政府应该“制定切实有效的调整劳资关系的政策,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加大企业质量安全标准化推进工作,将小煤矿业主的安全考核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小煤矿主的安全培训和考核体系;加大安全生产经济政策的落实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招标拍卖制度,增加政府和企业的透明度,杜绝政府监管不力,官煤勾结的滋生。”她从相关制度设计、政府公共管理责任及市场体系的完善三个方面提出解决之策:制度设计上,适当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审查采矿资质;突出政府公共管理角色,明确政府管理职责;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完善煤炭行业市场体系。[16]

李梦、张翠燕、刘造林等人则认为,证照不齐全的非国有煤矿企业对政府官员进行寻租的概率更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防止煤矿企业对政府官员进行寻租的机制,并努力缩小煤矿经营者获取租金的空间,从而减少或避免矿难事故的发生。相关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无证煤矿企业的处罚,从而减少煤矿企业总的租金收入,减少政府官员进行寻租的可能性。[17]陶长琪、刘劲松等人认为,在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方面,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18]

刘菊提出应该采取“国家控制与市场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走建立大型煤炭基地,同时整合、改组中小煤矿的道路。国家掌握对重要矿区的勘探和开采权,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产权市场,以煤炭资源产权变革为突破口,从根本上遏制矿难的发生。[19]

3.煤矿企业层面

杨晓雨提出对煤炭生产企业实行安全评价制度,煤炭企业为了能够获取安全证件并有足够的安全级别,就必定会依据评价指标的要求来进行有关安全硬件设备的投入,这样就构成了进行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通过行政措施要求煤炭企业主动购买商业保险,并可以实行浮动费率;施行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20]

李梦、张翠燕、刘造林等人认为,应当强化工会维权意识,推动矿主安全投资决策。我国煤矿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还没有进入产业化的阶段,所有者与监督者职责不到位,煤矿工人队伍也没有成长起来,制度的力量较为薄弱,煤矿工人的福利待遇较差。作为弱势群体的煤矿工人,更需要依赖制度化的力量消除竞争起点和过程中的不公平。[21]陶长琪、刘劲松等人提出阻止煤炭企业的过分民营化和小型化。[22]

4.法律制度层面

肖兴志、陈长石从明晰煤矿产权归属, 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角度出发,提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矿难发生的概率,提高煤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措施:建立现代煤矿资源产权制度;建立煤矿资源多元化产权体系;构建煤矿资源产权多级交易市场;明确划分煤矿资源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分配;合理确定采矿权价格;加强产权监管。[23]

李梦、张翠燕、刘造林等人也提出类似观点,他们认为应当明晰产权,将矿产资源投入市场交易。煤企产权不清,从而导致私营矿主长远利益不可预期,因而无法进行数额巨大的安全投资。因此明晰产权,签订长期合约有利矿主进行煤矿安全设备检修,能够充分调动矿主安全投资的积极性,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矿难的发生。[24]

郑风田、冯伟则认为,根治矿难,产权改革既不充分,也非必要。治理矿难,产权改革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唯一之根本。要真正做到从根本上治理矿难,需要借鉴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矿业大国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实际,在彻底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治理。[25]

(责任编辑:李综艺)

参考文献:

[1][6][13]杨丽媛.矿难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界,2008,(02):206.

[2][23]肖兴志、陈长石.煤矿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06):37-38.

[3]曾涛、李璞.论根治中国矿难须改变各方博弈规则[J].现代商贸工业,2009, (06):16.

[4]彭小亚、缪永正、卢小燕.我国矿难频发的原因及其对策[J].采矿技术, 2008, (05):59-61.

[5][10]吴富丽.我国矿难频发的制度性因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09):260-261.

[7][19]刘菊.基于权力寻租角度的矿难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9):181-183.

[8][20]杨晓雨.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企业导报,2011,(05):104.

[9][16]张革玲.矿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3):36-38.

[11][25]郑风田、冯伟.根治矿难:产权改革能否有效[J].经济学家,2007,(04):108-113.

[12]杨君.我国矿难频发的根源及其法理分析[J].行政论坛, 2009, (03):44-47.

[14]高春景、刘平青.矿难背后矿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5):99.

[15]陈红、刘静、龙如银.基于行为安全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2009,10(05):816.

[17][21][24]李梦、张翠燕、刘造林.关于矿难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及对策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8,(07):78-80.

上一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申请书下一篇:《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