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数据分析(通用8篇)
广东高考数据分析 篇1
广东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处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和标点符号)。
专家点评
作文可联系“李娜”
邹寿元 华师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首批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
作文点评:1.《回到原点》以“材料+命题”的模式以前曾考过多次。2.原点指的是返回到原来的地方,或者是恢复原来的状态。命题属于动宾式结构,题目前面有一段文字,对原点做了解释和说明,考生一般不至于离题。3.从内容看,可写空间很大,角度很多。可以侧重讲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以写怎么回到原点。比如说取得了成功,要向新的进取:就如刚刚取得法网冠军的李娜,她取得很大成功,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她依然要向下一个目标进取。这可以说是一个终点,也可以说是起点。4.从导向意义来说,命题者显然要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5、从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来看,虽然文章不容易离题,但是要写好不容易。题目对考生要求比较高。这样的命题可以拉开得分的差距,这样的命题不容易套作。与“与你为邻”相比,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回到原点。其题目实质可以轻易地转换为去年江西的“找回童年”,而作文要求又更为宽泛。从立意角度而言,立足现代社会“快”“紧”“文化缺失”等现状,结合个人自身、人类群体、社会结构等加以探讨,当为最佳。当然,如果考生乐意写那些历史人物评述,这里的转换也非常容易,强调扣住“原点”之题即可。但如果材料陈旧,纵然陶渊明归隐可以认为是回到原点,李白走出官场可以认为是回
到原点,苏东坡在贬谪之路的回到内心也是回到原点,但千篇一律的文章,高考考场毕竟没有竞争力。还得力求材料出新。引导学生思考生活
邹寿元
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语文教师
今年的高考作文,从命题方式的角度看,仍然是材料加命题,是以“回到原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这种命题方式为广东考生所熟悉,符合广东考生的实际。从审题角度看,“回到”,指返回并到达(原来所在的地方),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指事物的根本或开端,“点”,指一定的位置。标题为动宾结构,是比喻。题目之前有一段文字,对“原点”作了解释说明。考生一般不致离题。
从内容角度看,可写空间大,角度多。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侧重写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侧重写怎么样回到原点。比如: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正直、善良、宁静的本真之心。比如:当我们取得了一个成功之后,下一个目标又让我们从零开始,回到原点,永远保持一颗奋斗进取之心,像刚刚取得成功的李娜。
从导向意义的角度看,命题者显然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生活(这是最大的特点)。比如,面对当前的社会风气,现代人的情感变化,社会文化发展,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应该如何去做,等等。
从选拔性考试的特点看,这篇文章要写好不容易,考生对问题要作理性的冷静思考,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可以拉开得分距离。同时,这样的作文,一般不容易套作。
作文题难度近年来最低
张诚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老师
这题是近年来审题难度最低的一次。题的难点在于原点的理解,但材料里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所以,你只要是在基本范围内写,肯定不跑题。可以说,今年的作文题跑题比不跑题要更难。
这个题目是动宾式的,如果用记叙的方式去写,就侧重在如何回到原点的过程,如果用议论的方式去写,侧重在为什么和怎么样。考生写出好文章来是非常有可能的。
与去年的《与你为邻》相比,去年的题目有很多关子,是谁与你为邻啊,写的过程当中如何抓住我和你,很多学生都写成了与他为邻,去年的题有审题的难度,今年几乎没有。
我们现在的学生很关注现实、时髦的东西,而对于传统,本源的东西思考的比较少。这个作文题中,原点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去思考,思考一些本源性的东西。如果要写出深度,关键是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认知问题。如果作文中写了一些负面情绪的内容,也不一定就得低分,要看考生是怎么写的。当然,我们原则上是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去看待生活。因为他们还很年轻,他们的生活应该是阳光多于负面的。
今年的作文题对诗歌没有限制要求,肯定是可以写诗歌的。但考场写诗歌不合适,一个原因是评卷者是否能评判;第二个原因是学生能否写好,写诗歌风险很大。你比如说800字,写诗歌,算行还是算字,这都是很模棱两可的东西。今年作文题让人很兴奋
陈少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语文评卷组组长
今年广东高考题作文题,考生看到题目,能够很快兴奋起来,什么是“原点”,导语有提示,“原点”可实指,也可通过引申、比喻等手段获得虚指意义。导语提示让考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又能让优秀的考生获得更多更深入的启发,能更好地发挥水平。
总的来说,写作内容能让考生可以说、有话说,有精彩的话说。命题有格调,格局开阔,给考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回到”又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成长与认知来说话,避免不着边际任意发挥,可以较快入题。能够出有思想性、真情实感的东西,将人生积极向上、奋发向上的东西辩证地、有效地提炼出来。例如:在写作中,考生既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辩证立意。在具体内容上,“回到原点”可以是一种反思反省后再出发的大智慧,也可以是一种调整策略或力量后的再出发、再冲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事艺术;还可以是表面上写一种重复或位置复原,其本质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考生可以就生活中的具体话题如自然环境回到原生态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物质丰富的今天,人的精神和道德应该回到本真的状态,还可以写个人迷失后,如何找回自己本来的位置等等。
考生如何构思立意,选择什么内容来写,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或人生观,它体现的是考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与感悟;考生写作能力的高低,真正体现在考生对生活体验的广狭,对社会人生问题思考的深浅和是否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认识等方面。
广东近年高考作文
2011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2010年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09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08年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7年
作文要求:话题作文“传递”。
2006年
高考作文题为: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近年来,房地产业与外贸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十多年,大中城市房价也随之强劲上涨,但住房也失去了居住的本质。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有3000多万套住房空置;深圳大学博导国世平透露:他的一名学生购买了680套房用来投资。
中国的住房成了金融产品,投资成了主要用途,居住成了次要功能。
2009年年底,中国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全面调控,调控范围之广,调控手段之多,调控力度之强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国家目的很明确:挤出房地产市场泡沫,让楼市回归“自住”的本质。
2010年,对于佛山“刚需”与其他需要购房的市民来说,是“腥风血雨”的一年,售楼小姐对他们吼道:“买不买,不买我们会继续涨价。”那段特殊的时节,有人无奈被迫买房;有人为求增值不断买房;有人为房喜,有人为房怒;有人为房笑,有人为房忧„„所有这一切,只是每个人的心中没有“原点”。
2010年,开发商也是一团乱麻。2008年,佛山楼价大跌,很多开发商在低位卖房,2009年与2010年,佛山楼价不断上涨,开发商“吸取教训”,不断抬价,推迟出货节奏。等到政府“限购限贷”,才后悔不迭。
开发商大多于改革开放初期做生意起家,或依靠企业转制暴富。他们发家致富之前的梦想是:让自己与家人过上舒适的生活,开拓一个事业的平台。如果条件允许,为社会、为乡亲作些回馈。
我们认为,开发商大部分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也有个别开发商,忘记了自己的“原点”——儿时的梦想,少年的誓言,甚至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底线。他们与炒房团勾结哄抬楼价,利用“假按揭”欺行霸市,使用假冒伪劣材料制造“楼歪歪”、“楼脆脆”等例子举不胜举。他们走得太急,失落了自己的“原点”。
目前,佛山楼市成交骤降,因为市民有政策撑腰,他们“不见兔子不撒鹰”——见到合理价位才会出手。
开发商却“犹抱琵琶半遮面”——降价幅度太小。原因在于他们至今没有理解政府调控让房价“回到原点”的核心目标。
障碍应当拆除,“原点”必须回归。开发商与消费者尽快对合理价位形成共识,楼市才能重新振作起来。
作文较去年好抓题,我是写议论文的,把‘原点’作为‘起点’来理解。而选择题、古文以及语言运用题等是比较简单的,今年古文还是讲人物。但我觉得古诗比较难,特别是第二问‘结合全诗谈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真的是难倒我了!但总体还是有信心的。”不过,有些考生认为病句的题目有点抓不准对错。
广东高考数据分析 篇2
依据《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2011年广东英语高考进行了重大改革,实施了听说考试“人机对话”方案,包括三部分:模仿朗读、角色扮演和故事复述。模仿朗读是新题型,许多考生不清楚试题结构和考查要点。笔者借助语料库的相关工具, 以2011—2014年广东英语高考听说考试共24套题为语料,分析了模仿朗读的命题特点,结合了考生在此部分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考生科学备考提出建议。
二、试题分析
1.命题目标 。
模仿朗读部分,要求考生先看一段录像,按照所给文本模仿练习,然后随录像朗读。依据《2015年广东省普通高考英语科听说考试考试大纲》,在模仿朗读环节,考生应达到的语言和技能要求如下:能使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在口头表达中逐步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
2.选 材 特 点 。
为了研究高考英语模仿朗读部分的话题特点, 笔者选取了2011—2014年高考听说考试A~F套题(共24套)模仿朗读文本,建立了小型语料库,并以Antconc 3.2.4w为语料分析工具,提取了关键词列表(Keyword List)为研究数据,分析了高考英语听说考试中的热门话题。
模仿朗读片段选自于国外的影像资料,话题丰富,均为说明文,长度约100词,语速约为每分钟155词。通过上表可得出,模仿朗读所选材料话题包括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所列的24个话题项目,重点涵盖旅游、自然、世界与环境、科普知识、历史与地理等话题。文章话题有鲜明的时代性、跨文化性和新颖性,且都在中学生认知范围之内,如丝绸之路、熊的介绍、宇宙探索,爱因斯坦方程式等。这体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话题涉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社会体验及发展需求”的原则。考生要习得在地理、历史、自然、科普和动物方面的背景知识,积累相关话题的词汇,以增强话题熟悉感。
3.高 频 考 点 。
模仿朗读考点覆盖面广, 对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朗读的流利性有 比较全面 的考查。 笔者使用Antconc3.2.4w统计了2011—2014年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模仿朗读题中每个单词出现过的频数 , 并按出现 频率高低 排列产生 了词汇列 表(Word List),共有858个词 ,得出了以下高频考点 :
(1)单词变形
首先,名词复数或动词第三人称单数-s/-es的发音。这类考点在高考听说考试中频繁出现, 看似简单, 但考生容易忽略, 出现吞音错误。高考中出现过的高频词如:bears,stories,sharks,sailors,tools,animals,centuries,achievements,cities,e-quals等。
其次,动词过去式的发音。在动词的时态变化中,动词过去式的发音在高考中考查得最多。动词过去式的特殊变形、动词词尾为“t,d”时过去式发/id/和动词词尾是清辅音时过去式发/t/, 这三种情 况要重点 注意 , 如 :came,made,left,began,found,illustrated,born等。
再次,构词法衍生词汇的发音。依据构词法,可将单词加前缀后缀衍生成形容词、副词、形容词变比较级和最高级等。这类考点考查学生根据单词词根词缀知识和拼读规则推测出单词发音,高考中考查过的典型词汇如:recognizable,insepara-ble,invisible,philosophical,unchecked,furthest等。
(2)数字拼读
这个考点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听说考试中都有出现, 需要重点注意。数字包含小数、分数、百分数、日期、年代、温度等,如:40%(forty percent),2030 (twenty thirty),thousand,million,billions of years等。英语数字的读法和中文截然不同 ,而且拼读规则较多,有一定难度。
(3)生词难词
模仿朗读的选材多为介绍性题材,介绍人物、动物、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因此含有陌生人名、动物名、地名等,如高考中出现过的Dr.Ballard,Albert Einstein,tortoises,chimpanzees,Buckingham Palace,Galapagos等。除此之外 ,多音节词和超纲词汇也有出现,如:staggering,quirk,savagely等。但是,文段中出现的超纲词一般不超过3个,且超纲词都是符合发音规律的词汇,可通过模仿和拼读规则正确朗读。
(4)单词重音
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的重音的考查, 如extraordinary,per-fect,diversity,preferences,occasional,generations,navigating,experiment,automatically等。
(5)意群连读
在朗读时,在同一个意群中,如果相邻的两个词前者以辅音音素结尾,后者以元音音素开头,就要自然地将辅音和元音相拼,构成一个音节,这就是连读,如:sense of taste,guide us,
range of foods,the edge,the American等。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发音基础是语言学习的基石。然而,目前许多高三学生缺乏基础语音知识,对听说考试感到紧张迷茫,不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语音面貌。此外,英语课堂朗读专项训练少,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根据听说考试评卷反馈,考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语 音 问题 。
(1)音素发错
广东学生的母语是粤语。由于声调和音位不同,受粤语方言的影响,广东考生的英语语音会遇到特有的困难。典型错误
有: 元音不饱满,/l/和/n/不分,/l/和/r/不分,/v/读成/f/或/w/,/ei/读成/e/,/θ/读成/s/,/m/没有闭口等。
(2)加音吞音
广东考生在口试中较多出现“尾辅音添加”现象。在字母m,n,l,p,b,t等结尾的单词后面 , 学生习惯加上尾音/t/,/d/,/s/等 ,如return读成returnt。此外 ,粤方言区英语学习者遇到以 /m/、/n/、/耷/后面再加上/p/、/t/、/k/结尾的词时 , 易把后面的尾音忽略,或在辅音连缀时漏读其中的一个辅音(黄丽,2012)。同时,对于词末的-s及-ed发音,往往会出现漏读的现象。
(3)不会拼读
英语的发音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规律可循。英语拼读规则总结了英语中大多数单词发音规律, 掌握得好的考生能够运用规则正确拼读生词。但是,考试时一些学生不会用英语拼读规则分析生词、难词、数字和年代的发音。
(4)重音错误
一些英语学习者对重音位置的飘忽不定而大伤脑筋,尤其是遇上双音节以上的词汇, 考生无法准确无误地读准其重音, 高考口试中典型错误如di′versity错读成′diversity,′prefer-ences错读成pre′ferences。
2.语 调问题 。
多数考生朗读节奏感不强,存在明显的汉语负迁移现象。汉语朗读铿锵有力,部分学生重读每个单词,没有轻重缓急,没有强读、弱读和连读等语调特征,这严重影响英语的语调,破坏英语语句的节奏和韵律美感。此外,受粤方言阴平调的影响,许多考生习惯用高平调念英文段落,在读英语降升调时,降调部分起音太低,而把升调部分的终端音提得太高。
3.心 态问题 。
学生在备考模拟朗读部分时,心态存在问题,导致消极备考。具体表现为:第一,不够重视。一些学生认为模仿朗读只是简单跟读,且分值不大,所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信心不足。有些学生不认识音标,也不会运用单词拼读规则。部分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认为语音纠正起来费劲, 且短期内收效不大,缺乏信心。第三,不清楚考点。模仿朗读是新题型,该题型的考查要点和评分标准都难以把握,对于如何提高,感到不知所措。
四、备考策略
1.夯 实 基 础 ,突破 语 音 。
依据考试大纲, 考生要熟读并掌握高考考纲中罗列的3500个左右的词汇量。利用早读课 ,考生要正确拼读、熟读考纲单词,纠正典型易错发音,打好语音基础。在遇到生词难词时,学会利用拼读规则,正确读出单词发音。
2.影 子跟 读 ,提 升 语 调 。
“影子跟读”训练法 , 指的是选取地道优美的录音片段 ,进行精细化的模仿训练,具体做法是:先认真聆听原声语音语调, 用迟于原录音1秒钟的速度跟读模仿, 语速要同步跟上。反复跟读语言材料,直到熟读原材料,有效内化地道语调的精髓。
3.实 战演 练 ,及时 反 馈 。
“人机对话”实战演练能有效量化考生的口语进步程度,并提供实时反馈。充分利用语音室进行听说考试的机会,把录音拷贝下来,进行自我评价,与原声进行比较,琢磨出其中的差距。
4.摆正 心态 ,增 强 自 信 。
英语口语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是只要根据把握住高考听说考试的命题规律,对热门考点加以关注和练习,就能逐渐提高模拟朗读部分的成绩。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口语类活动,克服害怕说英语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
五、结语
广东英语高考“读写任务”分析 篇3
一、如何概括短文的要点或主要内容
概括短文的要点或主要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转述短文的中心思想。基本步骤如下:
1.定。阅读短文,划出关键词句,判断体裁并确定要点概括的人称、时态和模板。
2.写。用同义词、句的转换方法转述内容要点。词数建议控制在25-35词左右。
3.查。检查拼写、人称、时态、语态和主谓一致;检查是否要求“标题自定”。
二、考生易犯错误
1.主旨大意概括不清;
2.完全抄袭原文句子;
3.加入了太多的细节;
4.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三、2007年广东高考教师改卷评分细则
1.完全糊涂地照抄原文,连人称都不改的,得0分。
2.机械死板地照抄原文,只改人称的,得1分。
3.稍微灵活地抄原文,改主语、宾语和原文词序的,得2分。
4.创造性地抄,改主语、宾语和原文词序还有句子结构的,最多得3分。
5.结构,用词,词性变化比较好的,得4-5分。
四、不同体裁的短文概括思路和参考模板
(一)所给材料为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短文)
概括思路: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参考模板:1.(In order to …, ) sb. did sth.. As a result/ Therefore,…
2. Sb. did sth. because of…, which shows….
3. Sth. happened. As a result/ Therefore, …
(二)所给材料为论说文
概括思路:1.文章说明什么现象,做出什么解释或有什么结果?
2.作者提出什么观点?论据是什么?
参考模板:1.The passage/ writer/ author wants to tell us that+现象+解释/结果
2.The writer/author holds the view that + 论点+论据( +结论)
3.Sth. happened. As a result/ Therefore, …
五、真题讲练(2012年高考英语试题€F/广东卷)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按要求写一篇15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
My husband received a letter a month ago from a young woman who had been his student when she was in middle school. She was writing because she wanted to thank for having a great influence in her life.
In the letter she wrote, “You were the teacher who helped me discover my talent for math. Before you came to teach us, I had been terribly poor at math, and had never thought that I would be interested in it. To my surprise, you magically showed me the beauty of math. I guess that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my attitude towards it. Gradually my interest in it began to grow. Thanks to your encouragement, I made continuous progress in math, and finally made up my mind to study it in the university. Today I am working as an accountant at Valley Medical Center in California. You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Thank you!”
What a wonderful gift to a retired teacher! My husband has received many letters from students over the years. This one was special, for it arrived at this time in his life when he is in very poor health.
[写作内容]
1.以约30个词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以约120个词就老师影响学生的话题谈谈你的想法,内容包括:
(1)上文使你想起哪位对你帮助最大的老师;
(2)举例说明该老师对你学习或成长的影响;
(3)你怎样看待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写作要求]
1.作文中可以使用亲身经历或虚构的故事,也可以参照阅读材料的内容,但不得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句子。
2.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
[评分标准]
概括准确,语言规范,内容合适,语篇连贯。
概括思路: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文章着重叙述相关人物的身份和情感。关键词句是:My husband,a retired teacher,in very poor health,received a letter,his student,she wanted to thank for having a great influence in her life.
参考答案: The writer’s husband, a retired teacher in poor health, received a special letter from one of his students working as an accountant now, in which the student expressed her thanks for having a great influence on her.
六、结语
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有序、系统的训练,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合理高效的训练模式,学生必然能够习得有效信息,懂得如何改善表达,从而提高篇章要点概括能力。
广东高考数据分析 篇4
一、作文题型分析
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卷依然是由广东省自主命题,作文题是一道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写作题型。
材料有两段文字,第1段文字是汤因比曾经说过的话;第2段文字是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的信中说过的话。
引出的写作范围有两方面,其一是“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其二是“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这道写作题,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比较有了变化。变化一,是把导语变成材料;变化二,是没有直接给出标题。题型虽然有变化,但没有超纲,依然在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说明的作文题型示例范围之内,与示例第30题题型大体相同。
二、关于材料的解读
1.材料第1段,汤因比的话,表层包括了两个意思:其一,汤因比选择出生的时代是公元一世纪,他愿意选择的出生地点是中国的新疆。其二,汤因比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的原因,是“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汤因比的话,表面在谈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深层是要表达他喜欢文化,并且喜欢多种文化交汇。更深一层是要表达他对文化的重视。汤因比为什么喜欢文化,并且喜欢多种文化交汇?因为他“醉心于古文化研宄”。汤因比为什么重视文化?因为他在研究文化的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文化之于生活的重要影响。人的生活,需要物质,更离不开文化。所以,他向往能生活在文化丰富的时代和地方。这是汤因比所说的这段话的深层意蕴。
2.材料第2段,表层包括了三个意思:其一,涵娜愿意选择生在一世纪以前。其二,伊雷娜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其三,居里夫人并不在乎出生在哪个时代,因为她认为“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涵娜、伊雷娜都选择出生的时代,而居里夫人却不选择,为什么?因为居里夫人认为,生活不是被动地受制于时代,生活是由人主动去创建的。这就是居里夫人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的深层意蕴。
将两段文字结合起来解读,这个材料主要是谈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汤因比、涵娜和伊雷娜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时代影响着人的生活,生活在怎么样的时代,就会有怎样的生活。而居里夫人却与三人的看法相反,居里夫人则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三、关于材料与写作范围的把握
1.题干中“上面的材料”明确指示了材料与写作范围有密切关系,因此不能脱离材料的表层意或引申义作文。但可以将材科引入文章,也可以不引入文章。
2.题干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因此,可以从材料的第1段自选角度,或从材料的第2段自选角度;也可以将材料的第1段和第2段结合起来自选角度。
3.可以在材料的表层意中自选角度;也可以在符合材料表层意的引申义中自选角度;“表层意”角度与“引申义”角度没有优劣之分。
例如,“表层意”角度有:“选择出生的时代”、“选择出生的地点”、“选择出生”在“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带”、“愿意出生”在“以前”、“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例如,“引申义”角度有:
①由汤因比选择的结果与原因,引申出“文化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申出相关的角度。如:针砭当下人们重物质轻文化、谈人类生活为什么不能缺失文化、在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带生活,日子一定有趣,等等。
②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选择,引申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的角度。如:选择生活在唐代、活在当下、论改革开放时代与80后人的生活观、哪个时代的人生活最幸福,等等。
③由居里夫人的话,引申出“人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的角度。如:我的生活我做主、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靠我们创建、21世纪,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等等。
4.不能只选材料中的某个词作为“自选角度”。例如,只选“选择”、“文化”、“写信”等词写文章。5.不能脱离材料表层意任意引申出角度。例如,享受生活、中国文化璀璨,等等。
四、考生应试作文分析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平均分37.8分,比往年低。很多人问,为什么低?这确实值得分析思考。
(一)从得分数据看平均分低的原因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51分至60分的作文仅有0.9%,高分段作文太少,与合理的高分分布占10%-15%,相距很远。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0分至20分的作文高到3%,低分作文太多。一字未写的0分作文竟有1917篇,多得出奇(缺考另算)。1-10分的作文8274篇,比往年多了很多。11-20分的作文34593篇,占2.3%,为新课标考试以来之最。20分以下的作文,主要是没写完。因为写够800字的文章,即使在四类评分,也可超出20分;况且内容判“偏离题意”(四类)的,表达也可依据实际水平在三等评分,得分就肯定不止20分了。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21分至30分作文占11.8%,这个分数段的文章主要是内容偏离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表达水平较差,结构混乱,语无伦次,语病较多,或书写难以辨识。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31-40分作文占45.81%,这个分数段的文章,是接近及格线左右的文章,这个分数段比例大于下一个分数段比例,不理想。这个分数段与上几个分数段相加,显示不及格的文章约占40%。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41分至50分作文占39.12%,比例少于上一个分数段,不理想。
(二)从评分细则看平均分低的原因
考生作文得分偏低,是不是把握评分标准严了呢?细分析,2012年作文评分把握适度,并没有比去年严。2012年作文评卷依然执行与2011年完全相同的“等级评分标准”。2012年作文评卷一再强调“稳定”意识,一再强调题型变化,一再强调重视考生应试实际水平。对两段文字材料的把握,试评时虽然有过“可分开”和“不可分开”的争论,但出于对中学生阅读与理解水平的考虑,制定出了“可以从材料的第1段自选角度,或从材料的第2段自选角度;也可以将材料的第1段和第2段结合起来自选角度”的把握原则。还是出于对中学生阅读与理解水平的考虑,允许考生在材料中直接选某句话作为角度作文,其目的很显然是降低审题的难度。“表层意”角度与引申义角度没有优劣之分,又再次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考虑到作文题型变了,而且不容易套作,考生独立思考,临场构思,真实表达的文章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所以,评卷培训阶段,反复提醒阅卷老师,对原创作文给予包容,对考生在写作过程表现出来的创新和探究行为,给予鼓励。
在以上原则指导下选出来的标杆卷,其评分、评价以及导向意图,均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和执行。
(三)从考生作文看平均分低的原因
从考生作文反映出考生普遍对材料的阅读与理解是粗浅的。可能有些学生因读不懂材料,所以不写作文,这有可能是2012年0分作文多的原因之一。有些同学因没有接受过材料作文的训练,以致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两段文字,只好继续沿用“导语”的应试方法,简单挑一句话来写。水平差的考生,竟糊涂到只挑某个词来写。有些同学在题千里找不到标题,找不到话题,心就慌了,什么“思考”?什么“体验”?什么“感悟”?浑然一片空白。不少同学不知道可以从材料引申出话题或标题,不敢超越材料生怕偏离题意,以为贴紧材料挑“原话”写保险。更普遍的问题是,不少考生向来就不愿意花时间阅读与理解材料,把审题异化为“审套”,只关注自己“宿构的文章”,“口袋的材料”怎样与作文题的那句话联系上。这种应试“技巧”干扰了原本具有读懂材料水平的考生却写出了读不准材科的应试文章。而这种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应试水平的比拼,首先就在材料阅读和理解水平的区分上。今年高分作文如此少,失分的原因首先就在阅读和理解材料这一重要环节上了。
从考生自选的角度,可看出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粗浅。将近1/4的考生自选了偏离题意的角度。将近3/4的考生选“表层意”角度,其中“选择出生的时代”较多;其次是“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选“引申义”角度的少,能从“文化与生活”、“时代与生活”、“人与生活”这些深层义去展开思考的考生很少。
从考生作文的内容看,思想深刻、内容充实的文章很少,试评找不出满分标杆卷,评卷将近结束,还是找不到公认的好文,以致我曾申请今年不在报刊发表优秀作文。难道高中毕业生对“文化与生活”、“时代与生活”、“人与生活”这些话题感到生僻和玄幽?不应该呀。更让人不解的是,选择生活在当下的考生,竟连活在当下的体验和感悟都写不充实,连为什么要选择活在当下的理由都写不清楚。这很值得反思。
从考生作文看,考生的思维能力迫切需要提高。那些写“活在当下”的文章,思维能力强的考生,就能紧扣材料,将应试的文章思路,扣紧在“为什么”选择活在当下或“怎么样”让当下的生活“有趣而且有用”去展开思考,建构出清晰的论述思路,从容地写出“立意深刻”或“内容充实”的高分作文。而思维能力差的考生,虽然选对了“活在当下”的角度,但写出的却是偏离题意或若即若离的文章,例如“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当下人喜欢‘穿越”’等等。还有些文章,思路是松散的,混乱的,导致全文中心不突出,中心不明确,东拉西扯,让人不知所云。文章思路不清,不仅仅是结构技巧问题,更主要的是写作主体思维能力差的问题,想不清楚必然写不清楚。写不清楚的文章,肯定分数低。
从考生作文看,考生的论证水平仍需要培养。今年,95%的考生自选议论文体。议论文是以论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好议论文的关键是论证要好。目前不少考生误以为论据多就好,因此普遍以堆摆论据代替论证。从文章交流的目的看,议论文不可能以论据数量竞高低,而以说服他人的质量评优劣。现在考生写议论文,无视论据贴切不贴切,写上去OK;无视述与论的比例,写够字数了事。不少议论文述多论少,搞得文体特征模糊。不少议论文主体的三段,是断裂的互不“干涉”的“独联体”,横式排列,但这三个主要段落,究竟想构成全文一个什么中心,通俗地说,全文想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却浑然不清不楚。这样写议论文,得分肯定不高。
五、应试作文备考建议
(一)依纲备考,落实考点。依纲备考,是最科学最奏效的备考。每年,教育部下发语文考试大纲,广东省教育厅下发语文考试大纲说明,这些是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的纲领性文件,出题的依纲出,备考的依纲而准备,评价的也必须依纲而评,环环紧扣考试大纲,有条而不紊。因此,教高三的语文老师,应该关注和钻研考试大纲和省考试大纲说明,科学而及时发现考试动态,科学地设计备考方案,不应该仅凭经验而主观臆测,不能够道听途说胡乱揣测。2012年的高考作文题型,明明在考试说明的范围之内,却因为这种题型的考点没得到落实,导致考生没有准备而不知所措。这就是教训。
(二)回到写作的原点,夯实写作基本功。
写作的原点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句话既诠释了写作的原点,也指明了写作的三项基本功:其一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的基本功;其二是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基本功;其三是创造性表述的基本功。所以,高考作文备考,需要夯实的写作基本功有:
1.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实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会不会写作,其本质是会不会表达和会不会与人交流,所以,学写作实质是学习与人交流。为什么国际公认“能说会写”是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因为优秀人才一定是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通过他(她)优秀的口头或书面表达,不但能沟通而且能影响他人。教写作,不能只教开头结尾和三段模板这些表层的表达技巧,而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实现优秀交流的能力。
2.思想的培养。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课程标准揭示了写作是促进学生思想成熟的过程。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内心有感悟才有话可说,脑袋有想法才能与人交流。让学生背材料,能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困难吗?能让学生写出高分的应试作文吗?显然不行!因为忽视思想的学生,会把材料作为“知识”积累,应试时只作简单的“知识”迁移,误以为用这些万能的“口袋材料”,很容易对付高考作文。殊不知作文不是考“知识”而是考智慧。思想幼稚的文章是不可能得高分的。只有将“口袋材料”意化为“思想”,才能写出高分的作文。
“思想”来自“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养成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的习惯,通过思考积累思想,促进思想成熟。“思想”是写作的源头,“唯有源头活水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才能写出高分的应试作文。
3.思维的培养。
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程标准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写作是创作而非制作,模式化的应试作文将写作异化为制作。“创造性表述”需要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好的思维能力,才能抛弃模式,自主地创建文章思路,形成新颖的结构,突显表达的个性,形成独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出色地与人交流。
总之,认认真真学写作,扎扎实实地把表达、思想与思维这三项基本功练好,自然就能写出高分作文来了。
(三)强化“材料引写作范围”题型的应试训练。
广东省高考自主命题,作文题型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直接给标题或话题;其二是导语引出标题或话题或写作范围;其三是材料引出标题或话题或写作范围。广东省高考自主命题还有一个规律,一种作文题型会连续考几年。2012年考生面对第三种作文题型的陌生,反映了语文备考对第三种作文题型训练不足,所以2013年作文备考要强化第三种作文题型的应试训练。
广东高考数据分析 篇5
纵观2014 年广东高考理科数学试题,我们发现高考试题整体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知识点和往年有些出入,另外对知识的考查今年更灵活。总之,今年广东理科数学是考点变化比例加大,上手易高分难。
一、总体趋势变化较大:思路灵活、运算量上升
从总体情况看,试卷结构没有变化(8+6+6),但题目没有 13 年基础。选择、填空题中考查了去年没有涉及的空间向量和解三角形,而且其中中档题的比例也加大了。解答题中,考察内容除最后一题外,基本不变。前三道难度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后三道解答题的思路不是很常规,计算量较大,且与去年不同的是,最后一道大题的求解并不需要导数。
二、试卷难度上升
从整张试卷看,相较 2013 年广东高考理科数学试题而言,整体难度上升不少。试题中中高档题目比例增大,且对计算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考生具备极强的耐心进行细致的运算。尤其是后面三道大题,难度增加颇大。
三、考点分析:中档题比例增加
以下表格是对广东省2014年高考理科数学考点的统计:
题号考点难度题号考点难度
1集合低16(1)三角函数求值低
2复数低(2)三角公式中
3线性规划 中
17(1)频数、频率低
4圆锥曲线 中(2)直方图低
5空间向量 低(3)概率低
6概率统计 低18(1)线面垂直低
7立体几何 低(2)二面角中
8集合创新题中19(1)数列基本概念中
9绝对值不等式 低(2)数列通项公式中
11概率中
20(1)圆锥曲线方程低 12解三角形中(2)圆锥曲线切线难 13等比数列中21(1)函数的定义域中 14参数方程与极坐标中(2)函数的单调性难 15平面几何低(3)函数综合难
从上表可以看出,1—18 题中,中档题的比例增加,而且考查了去年未涉及到的空间向量及解三角形。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时,知识点必须悉数复习到位,不能有所遗漏。
以下对后三大题逐题点评:第 19 题:和去年考察内容一样,均为数列知识,但思路不太相同。从第一问开始,思路灵活。以往是从数列第一项往后推出其他项,但本题需要反过来先求第三项,然后是第二项和第一项。第二问用数学归纳法可以做出,算是中档题。第 20 题:第一问求解椭圆方程,是常规问题,比较简单,可以轻松拿下。但第二问计算量非常大,超出学生心理预期。第 21 题:考察函数的性质,但函数形式较为复杂,计算量也较大。而且今年考查的是用复合函数单调性来求解,不像往常一样用导数求解单调性。
第1宗最:平常之中不平淡-------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每每到了选择题的第8题,多少同学被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自定义题目“,杀的考生风中凌乱!还记得去年那个丧心病狂的的第8题吗?~_~很多同学反映,压根看不懂它在说什么好嘛?如果你尝试用一下特殊值法,第2宗最:入手容易高分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数”——数列】近年来,数列的难度逐渐降低,多数时候考察等比数列。不错,填空题第13题,这次出现了数学中的“百搭王”——对数!对数!而第19题:可以说和去年的数列题几乎如出一辙!竟然是用公式法啊!是不是有一种即将走向人生巅峰的感觉!
第3宗最:入手容易高分难-------防火防“导”防“轨”蜜
【导---导函数】导数必定是用来压轴的,这次的导数考察的是无理式求导,还要换元哦。
第一小问:运算量比较大,很容易第一问的定义域就算错了哦
第二小问:单调性,需要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进行求解,封死了很多考生“不会做,偷用结论的后路”
【轨---轨迹方程】圆锥曲线考法传统,可以说不算难题,只是很多人没想到,2问都考察轨迹
第一问:轨迹求法,属于送分题
第二问:再求轨迹方程,虽然考查形式和以前比较有所变化,但考点仍然是动点问题。
如果你想要数学碉堡=运算技巧+隐形公式,即椭圆的切线方程:历年高考知识点对比。
广东高考数据分析 篇6
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实习生 刘晓娟 通讯员 余敏健
“根据往年高考题的难度变化趋势来看,今年文科数学难度应是稳中有降,理科数学则保持不变。”昨日,某教育机构在广东省实验中学举办“2012高考终极点题”讲座,对今年高考数学科的命题趋势,该机构首席数学教师郭苛做出如此预测。
【语文】考前30天,为作文准备熟悉素材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连续十几年负责高考阅卷工作的王大绩老师,在昨日的讲座上讲的是《高考写作成功的必由之路》。王大绩提出:“高考写作的总原则是:据题发挥。高考作文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想得好不好。”
王大绩认为,考生没必要担心因理解错题意而跑题,“高考作文命题很广阔,想跑题很难。作文要拿40分比拿20分容易,20多分的卷子还得经过阅卷组组长特批呢。”但很多考生的卷子被认为跑题,是因为作文素材与题目断裂。
“想要切题、想突破、要打动阅卷老师,写熟悉的素材,表达真情实感才是根本保证!”具体、新鲜、丰富的细节,以及考生对生活发展变化的感悟,是高考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
王大绩建议,在剩下的.一个月,考生应“关注平凡小事,感悟大事细节”,积累、熟悉一些写作素材。
【数学】文科数学难度料是稳中有降
某教育机构首席数学教师郭苛总结了往年数学高考试题的一些特点,并对高考数学科命题趋势做了预测。“就试题难度而言,今年文科数学难度应是稳中有降,理科数学则保持不变。”他认为,理科数学题或将减少高低难度的题量,增加中等难度题目。
【英语】
在规定时间内读更少的字
全国知名考试研究专家梁锦文讲了不少高考英语做题技巧。
他提出,想在规定时间或更短的时间内做完阅读理解,只有两个方法:“提高读速或读更少字。”他认为,现在距高考只有一个月,提高读速不大可能,建议考生练习可以少读一些字的“脉络阅读法”。“如果阅读出现议论文,那么论证部分是不用看的,论点一定要看,如果问题里没有有关论据的细节,那么论据部分也不用看。”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 篇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题】
可从认识论的角度,谈应以何种看法来正确评判“今昔照片/现代科技”与人的“情感体验”或“生活方式”的关系。第一,从正向、肯 定角度出发 ,可谈“欣赏黑白照片能唤起美好回忆”,“数码时 代也不会 稀释记忆 ”,“数码照片也可能稀释不了情感”,“数码照片可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他人分享,数码技术能让生活更加优越”等。第二,从反向、否定角度出发,可谈“数码照片可能会稀释情感”,“技术进步应为人文的流失负责”等。第三,从思辨、辩证角度出发,可谈“数码技术是把双刃剑”,“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两者既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变的是科学技术,不变的是人的生活情感”等。第四,从求同、存异角 度出发 ,可谈“无论何种照片都只是记录生活的外在载体和形式而已”,“无论何种照片均不会稀释情感”等。第五,从求异、存同角度出发,可谈“在保存记忆方面,黑白照片优于数码照片;在欣赏方式方面,数码照片优于黑白照片”等。
可从方法论的角度,谈应以何种措施来正确处理“今昔照片/现代科技”与人的“情感体验”或“生活方式”的关系。例如,针对“数码照片可能会稀释情感”这一问题,可提出采取“且照且珍惜,慢下来,等等灵魂”的举措。再如,针对“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两者既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这一问题,可提出采取“兼传统,容现代,兼容并包”的举措。又如,针对“照片只是记录生活的形式”这一观点,可提出采取“用心观察和记录”的举措。
【范文】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广东高考数据分析 篇8
1. 以约30个词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 以约120个词就主人公的捐助行为谈谈想法,内容包括:
(1)如何看待主人公的捐助行为;
(2)你认为她的捐助对受惠学生有哪些影响;
(3)如果你自己要捐助,你会选择哪个群体并陈述理由。
一、试题特色
该题目内容是充满“正能量”的话题,且主题内容难度适中,一般考生略加思考便能展开写作和陈述,话题设计的意图一般不会出现“词穷”的情况。因此,一般的考生基本能按照要求概括出主要的信息点,主题比较明确,一般不会出现跑题的情况,且篇章结构一般都能做到基本连贯。在能力上,本题与往年一样依然考查考生提取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概括要点、组织语义连贯的语篇、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的能力。因此可以认为今年的读写任务题目要求清晰,与往年的难度有很大的相似度。
二、考场作文分析
下面根据阅卷过程中发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谈谈如何概括要点和增加作文亮点。
1. 从文章结构的特点把握要点。
概括部分应包括的要点如下:(1)Miss McCarty donated her life saving to a university. (2) She worked as a laundrywoman and lived a very simple life. (3) She was very happy to give her money to students in need.
以上要点出现的位置在下划线部分:
Oseola McCarty spent more than 75 years washing and ironing other peoples clothes. As a laundrywoman, she was paid only a few dollars each time. Certainly nobody would consider her rich, so they were all amazed when Miss McCarty decided to donate $150,000 to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
The money was in fact her life savings. She could save such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because she lived a vey simple life. She never learned to drive, and when she wanted to go somewhere, she just walked. She never flew to anywhere till the donation(捐赠) and in 50 years she had been out of the South only once. The house in which she lived was also a rather modest one her last uncle left her. Only after she became known in America did she begin to travel all over the country. Since then, she had been the subject of many interviews and articles and was even invited to the White House.
Her donation was for students who clearly needed financial help. She herself left school in the sixth grade and had never married or had children. She said to the reporters that the idea of helping somebodys child go to college gave her much pleasure.
从文中的来源可以看出,本文的三个要点基本上是各段的主题句或最能体现本文或本段大意的句子。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抓住文章各段的主题句,其前提是必须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从上文可以看出,三个信息点有规律地出现在各段的尾句或者首句,这是英文中典型的行文结构,这种结构在英文中非常普遍。读写任务所提供的文章,大多数是记叙文和议论文,而这两类体裁的文章,其主题句出现的位置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对于概括部分的评价,除了要求要点信息齐全之外,还要求不能增加与原文无关的信息、不能照抄原文句子,且语言结构正确、行文规范。如下面一段话概括得比较好:
Although Oseola McCarty, a laundrywoman, wasnt wealthy and lived a simple life, she decided to donate $ 150,000, her life savings, to help the students in need, which gave her much pleasure.
很多学生在复习如何进行概括的时候,为了避免照抄原文句子,常试图对主题句的谓语动词改用其他同义动词或词组代替。然而这种做法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难度较高,因为高中生的词汇量不会太大,如何在有限的词汇中选择同义词进行替换是一大难题。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原文中出现的动词词组如live a simple life,donate $150,000,gave her much pleasure等,都在上面的概括句中原封不动地出现。然而该生巧妙地把上述主题句重新组合、排列,再把这些来自原文的动词短语置于不同的位置,这样就避免出现了照抄原句的嫌疑,同时亦可看出其对句子结构的熟练程度,达到了检测目的。endprint
因此,在概括部分,除了必须熟练掌握文章结构之外,也必须善于利用句子结构的变化来生成新的句子。
2. 注意表达的多样性。
写作表达的多样性(variety),指的是用多种方式来表达相似的意思,或者用多种不同的结构来组织句子和篇章。多样性通常体现在遣词造句中,一般有三种情况:词汇的多样性、短语搭配的多样性以及句型结构的多样性。此外,写作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的、其他人常用的表达方式。比如说,大多数人都会用more and more people 来表达“越来越多的人”之意,尽管这种表达没有错误,但往往不能形成写作表达中的亮点,像People in growing/mounting/increasing/expanding numbers等表述方式就能体现出表达的多样性。
因此,可以说,表达的多样性,是区分作者是否达到一定写作水平的一个标准。在高考写作中,不同得分档次的作文,其表达的多样性有显著的区别。如下面这段话:
If I need to donate, I will donate to the homeless children. Because they are young. They need care. But their parents cant help them. They are flowers. They need donation. We should give hope to them. Let their life change better.
上面这段话中,句子大多通顺且没有语法错误。然而这段话的特点是大量短句的简单堆砌,使人读起来感觉很平淡,让人觉得表达手法稚嫩。另外篇章连贯性也较差。
对比下面这段话:
I would donate to those poor children. First, children are the societys next generation. Only with enough education can they better serve others and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Whats more, they have little ability to earn money and it's not their responsibility for not receive education.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children who are innocent and pretty that make our society more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As a consequence of our help, they have equal right to go to school as other children do.
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各种句式结构来表达。同时,整个段落的逻辑性非常强,主要体现在first, whats more, last but not least, as a consequence of等连接性短语和副词的使用,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读起来有很强的连贯性。
然而必须指出,写作中并非越多长句越好,也并非句子越长越好。上面这段话也是个很好的例子。段落开始第一句话I would donate to those poor children.用言简意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随后作者展开的论述都围绕这句话进行。一个段落中,长、短句的结合使用是写作表达的常见方式。如在段落中连续用了几个长句,最后以一个短句进行点题的结尾方式,显得有气势,或者能强烈地表达语境中的特定语气。
因此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写正确的句子,更应该善于运用一定的写作手法写出富有新意的句子和逻辑性强的段落篇章,而多样性是最基本的方法。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广东高考数据分析】推荐阅读:
2023广东高考语文作文分析12-10
广东高考07-15
广东高考英语12-13
广东高考文理07-09
广东高考历史12-01
广东高考英语写作08-27
广东高考成绩12-20
广东数学高考试卷01-15
2024广东高考作文03-15
广东历年高考作文真题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