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化学实验题

2024-12-27

广东高考化学实验题(精选12篇)

广东高考化学实验题 篇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从近几年的福建高考中我们发现,实验题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可见它的重要性。下面,我从以下几点来阐述我对于高考实验题的复习策略。

一、化学实验考题特点分析

1.题型分析:福建省高考化学近些年实验考题主要是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

2.考查内容分析。

(1)选择题考查内容。

福建省理综卷中化学部分,选择题有7题,其中有1题是考实验内容,主要以文字表达或装置图形式出现,更多的是判断实验操作的正误。考查的内容包括化学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选择的正确性、化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以及仪器使用中数据处理等问题。

(2)填空题考查内容。

填空题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主要以 “工艺流程图”为背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二是以 “实验装置图”为背景,主要是以教材中的实验为基础,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或者重新组合或截取片段,通过查阅资料的信息来迁移新物质的制取题型。通常考查常见气体的制备、除杂(物质的分离提纯)、物质性质的检验、气体的收集、尾气处理装置以及防倒吸装置。这类题型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实验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能考查学生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二、根据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总结几点复习策略

1.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回归课本。

(1)注重基础知识的整合。

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内容包括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强化对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做一些小专题复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2)回归课本。

高考中实验的考查基本都是以教材实验为基础来加以调整,而且平时在教学中教师也会几度强调,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将课本中的实验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对比学习记忆,形成自己的网络。这样不至于因为知识点太多过于松散而显得难记。例如我们常见试纸的使用方法及其具体用途,将它们进行对比记忆,让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口诀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记忆。

试纸的使用:

(1)试纸的类型和用途。

1石蕊试纸(红、蓝色):定性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酸红碱蓝)

2p H试纸:定量(粗测,测量值只能为整数)检验酸碱性的强弱。

3品红试纸:检验SO2等有漂白性的物质。

4KI- 淀粉试纸:检验Cl2等有氧化性的物质。

(2)试纸的使用方法。

1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中间,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2检验气体:一般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并使其接近出气口,观察颜色的变化。(注意:PH试纸检验不能润湿,其他气体的检验前需润湿)

2.培养学生实验思维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

在高考中,我们所见的题都是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但知识点一定是课本中能找到的 。 所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得尤其重要 。 例如课本中实验室制取氨气时我们常用的是固固加热装置,那我们能否改成用其他装置呢?在干燥氨气时我们用碱石灰进行干燥,能否用其他的干燥剂呢?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不拘泥于课本上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 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那我们在高考中就可以临危不惧,应对自如了 。

(2)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是迁移能力。在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首先要了解课本每个实验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各实验中存在着某种的相似性,通过同类变式题的演变、 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例如:(2014·福建高考节选)25.(15分) 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焦亚硫酸钠的制取

采用下图装置(实验产已除尽装置内的空气)制取Na2S2O5。

装置Ⅱ中有Na2S2O5析出,发生的反应为:Na2SO3+ SO2= Na2S2O5。

(1)装置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从装置Ⅱ中获得已析出的晶体, 可采取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

(3)装置Ⅲ用于处理尾气,可选用的最合理装置( 夹持仪器已略去)为______(填序号)。

很显然,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我们课本中不需要掌握的物质,很多学生看到这个物质可能就开始害怕,但等我们看清题意之后会发现,实验一第(1)问中考查的是实验室SO2的制备,虽然在鲁教版的教材中,我们并没有明确说明SO2的制备, 但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对于SO2制备也是经常考查,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所以第(1)题难不倒学生。再看看第(3) 题,其实尾气处理问题不少见了,这题也不难分析出考查的就是SO2的尾气处理,除了要吸收SO2,还要防止倒吸,根据分析也不难选出选择d。所以,显而易见,掌握好课本,再具有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稍微对知识迁移一下就不难解出这道题了。

(3)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评价设计能力。

近几年,以“实验装置”为背景考查探究性实验题型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它主要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于实验方案准确性的判断。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强调探究实验设计的四原则和对于一个化学实验好坏评价的五视角。四原则包括科学性的原则、对照性的原则、等量性的原则和控制变量原则;五视角主要是可行性、规范性、经济性、环保性和安全性。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于以上几点渗透给学生,让学生遇到新的问题知道从哪里入手。

3.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答题能力。

掌握了以上的几项能力之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对答题的语言规范上。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学生第二卷的实验题所拿的分值并不高。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达的条理性把握不准,从平时改卷和高考阅卷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做实验题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答题不规范,文字不简练,词不达意从而造成大量失分。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这方面加以强化,让学生答到点上。例如在“工业流程”中有一种对于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考查。像这种题型,我们要有一套答题模板: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少量于一洁净试管中,加入几滴XXX试剂,若不能观察到XXX现象,说明沉淀已洗涤干净。主要遵从:操作→试剂→ 现象→结论。语言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这样长期训练,学生也就不会惧怕这类型题目了。

总之,从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分析,我们从试题中领略高考考查意图和试题命题的方向,从而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在高考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要有效利用教材有效资源,并在课程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实验设计的思想,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解读实验,对实验素材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感。

关键词:高考化学,实验,复习

广东高考化学实验题 篇2

Inspiration

―Mama, when I grow up, I’m going to be one of those!‖ I said this after seeing the Capital form and acted as something important to start my training.As I grew older and was exposed to more, my interests in the world of dance varied but that little girl’s dream of someday 1925.state of pleasant disbelief untilI was halfway through rehearsals(排练)on my first day.I never actually to get the job.After being offered the position, I was completely I remember shaking with excitement.Though I was absolutely thrilled with the change, it did not come without its fair share of 细节)and stress on practice that set us apart.To then follow those high-energy rehearsals with a busy __ of the words ―hard work.‖ What I thought were my physical __were pushed much further than I thought possible.I learned to make each performance better than the last.of, not only as a member, but as a dance captain, I see a that has inspired not only generations of little girls but a splendid company that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grow-and inspires people every day to follow their dreams.1.A.hobbyB.planC.dreamD.word

2.A.rarelyB.certainlyC.probablyD.consistently

3.A.directorB.trainerC.leaderD.dancer

4.A.symbolB.memoryC.truthD.reality

5.A.bouncingB.datingC.turningD.tracking

6.A.lacksB.addsC.makesD.brings

7.A.CaredB.ExpectedC.AskedD.Decided

8.A.motivatedB.relaxedC.convincedD.astonished

9.A.challengesB.profitsC.advantagesD.adventures

10.A.putB.mixC.buildD.pick

11.A.AttentionB.associationC.attractionD.adaptation

12.A.functionB.meaningC.expressionD.usage

13.A.boundariesB.problemsC.barriersD.efforts

14.A.talentB.honorC.potentialD.responsibility

15.A.victoryB.trendC.traditionD.desire

B

Peanuts to This

Proudly reading my words, I glanced around the room, only to find my classmates bearing big smiles on their faces and tears in their eyes.Confused, I glanced toward my stone-faced teacher.Having no choice, I slowly raised the report I had slaved over, hoping to hide myself.―What could be causing everyone to act this way?‖

Quickly, I flashed back to the day Miss Lancelot gave me the task.This was the first real talk I received in my new school.It seemed simple: go on the Internet and find information about a man named George Washington.Since my idea of history came from an ancient teacher in my home country, I had never heard of that name before.As I searched the name of this fellow, it became evident that there were two people bearing the same name who looked completely different!One invented hundreds of uses for peanuts, while the other led some sort of army across America.I stared at the screen, wondering which one my teacher meant.I called my grandfather for a golden piece of advice;flip(掷)a coin.Heads—the commander, and tails—the peanuts guy.Ah!Tails, my report would be about the great man who invented peanut butter, George Washington Carver.Weeks later, standing before this unfriendly mass, I was totally lost.Oh well, I lowered the his report, it all became clear, ―My report is on George Washington, the man who starte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whole world became quite!How could I know that she meant that George Washington?

Obviously, my grade was awful.Heartbroken but fearless, I decided to turn this around.I talked to Miss Lancelot, but she insisted: No re-dos;no new grade.I felt that the punishment was not justified, and I believed I deserved a second chance.Consequently, I threw myself heartily into my work for the rest of the school year.Ten months later, that chance unfolded as I found myself sitting in the headmaster’s office with my grandfather, now having an entirely different conversation.I smiled and flashed back to the embarrassing mo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as the headmaster informed me of my option to skip the sixth grade.Justice is sweet!

60.What did the author’s classmates think about his report?

A.Controversial.B.Ridiculous.C.Boring.D.Puzzling.61.Why was the author confused about the task?

A.He was unfamiliar with American history.B.He followed the advice and flipped a coin.C.He forgot his teacher’s instruction.D.He was new at the school.62.The underlined word ―burning‖ in Para.3 probably means _______.A.annoyedB.ashamed

C.readyD.eager

63.In the end, the author turned things around _______.A.by redoing his taskB.through his own efforts

C.with the help of his grandfatherD.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 headmaster

C

Decision-making under Stress

A new review based on a research shows that acute stress affects the way the brain consider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ausing it to focus on pleasure and ignore the possible negative(负面的)consequences of a decision.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stress may change the way people make choices in predictable ways.―Stress affects how people learn,‖ says Professor Mara Mather.―People learn better about positive than negative outcomes under stress.‖

For example, two recent studies looked at how people learned to connect images(影像)with either rewards or punishments.In one experiment, some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first stressed by having to give a speech and do difficult math problems in front of an audience;in the other, some were stressed by having to keep their hands in ice water.In both cases, the stressed participants remembered the rewarded material more accurately and the punished material less accurately than those who hadn’t gone through the stress.This phenomenon is likely not surprising to anyone who has tried to resist eating cookies or smoking a cigarette while under stress –at those moments, only the pleasure associated with such activities comes to mind.But the findings further suggest that stress may bring about a double effect.Not only are rewarding experiences remembered better, but negative consequences are also easily recalled.The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stress appears to affect decision-making differently in men and women.While both men and women tend to focus on rewards and less on consequences under stress, their responses to risk turn out to be different.Men who had been stressed by the cold-water task tended to take more risks in the experiment while women responded in the opposite way.In stressful situations in which risk-taking can pay off big, men may tend to do better, when caution weighs more, however, women will win.This tendency to slow down and become more cautious when decisions are risky might also help explain why women are less likely to become addicted than men: they may more often avoid making the risky choices that eventually harden into addiction.64.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sage that people under pressure tend to ______.A.keep rewards better in their memoryB.recall consequences more effortlessly

C.make risky decisions more frequentlyD.learn a subject more effectively

65.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tress affects people most probably in their ______.A.ways of making choicesB.preference for pleasure

C.tolerance of punishmentsD.responses to suggestions

66.The research has proved that in a stressful situation, ______.A.women find it easier to fall into certain habits

B.men have a greater tendency to slow down

C.women focus more on outcomes

高考英语广东卷读写任务题的启示 篇3

(2009年高考英语广东卷读写任务题)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照要求写一篇15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

Jackie is perhaps the most easily annoyed koala(考拉) at the Featherdale Wildlife Park in southern Australia. All the koalas there are unhappy and complaining. You would be too if you were used to night activities and someone kept waking you up all day while you were trying to sleep it off. Thats right—sleep it off. The average koala is always half asleep because it feeds on the leaves of a special kind that makes it sleepy.

The reason Jackie and her fellow koalas are repeatedly awoken from their deep sleep is so they can be hugged and photographed by tourists,who make the trips to Featherdale 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other national parks for just that special experience. Whatever department in the Aussie government in charge of such things is now moving to make the practice illegal,which is understandable. How would you react,my friend,if you were trying to sleep off a dozen times and some round,furry creature smelling of grass kept waking you?

* 考拉即树袋熊

【写作内容】

1. 以约30个词概括这段短文的内容;

2. 然后以约120个词就“该不该禁止游客和动物拍照”进行议论,内容包括:

(1) 人们在参观动物园时为什么喜欢和动物拍照;

(2) 假如你处在那些动物的处境,你会有什么反应;

(3) 你认为是否应该禁止游客和动物拍照。

【写作要求】

1. 在作文中可以使用自己亲身的经历或虚构的故事,也可以参照阅读材料的内容,但不得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句子;

2. 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

【评分标准】

概括准确,语言规范,内容合适,篇章连贯。

读写任务题这一题型在我省高考英语卷中虽未曾出现,但其命题要义与我省有相通之处,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借鉴意义。

首先,读写任务题要求对所给材料进行加工,客观、准确而又全面地转述所给材料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观点作出判断,表明肯定、否定或折中的立场。而我省高考也重视理解通篇文章的综合性考题,如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等。可见,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题目将会越来越受重视。

其次,从广东卷2007~2009年三年的读写任务题的话题来看,涉及的都是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如2007年的话题是以写信的方式祝贺父亲的生日,表达对他的感恩之情;2008年的话题是写一份发言稿,谈理想的大学生活;2009年的话题是就“该不该禁止游客和动物拍照”进行议论。这与我省英语卷作文题的话题设计思路相似,同样侧重于考查同学们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及解法 篇4

高考化学实验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源于课本, 考查考生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2.多实验整合, 注重对实验教材的拓展和创新。3.提倡探究性学习, 注重考查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4.结合科学实践, 注重考查对实验的评价和分析能力。5.着眼定量实验, 注重考查分析和推理实验数据的能力。6.结合学科知识, 考查最新科学知识, 考查归新科学知识能力及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能力。

结合以上特点, 总结出以下6个速解法。

一、导气管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 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 (利于杂质的充分吸收) “短”出 (利于气体导出) ;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 则应“粗”进 (同样利用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 “细”出 (利于余气的导出) ;若为了排水量气, 应“短”进“长”出, 被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二、仪器的连接

根据实验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 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 一般遵循气体制取→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 若采用溶液除杂则应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用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

三、气密性的检查

制气装置一般都存在气密性检查问题。关键是何时进行气密性检查?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显然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 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种多样, 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 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 再微热 (用掌心或酒精灯) 容积较大的玻璃容器, 若水中有气泡逸出, 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 则表示气密性良好, 否则须重新组装与调试。

四、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防倒吸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 (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 ;二是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 实验结束时, 应先取出插在溶液中的导管, 后熄灭酒精灯以防倒吸。

五、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能否达到目的; (2) 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 (3) 原料的利用率高低; (4) 过程是否简捷优化; (5) 有无对环境污染; (6) 实验的误差大小等等。能达到上述六点要求的实验方案应该说不失为最优实验方案。最优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上述实验方案评价的六原则。方案确定后, 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 必须选择简捷而正确的操作程序。

六、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是手段, 要达到目的还需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剥去假象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与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 方案是否合理, 这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 (2) 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 (3) 反应条件不足可导致反应不能发生或反应速率过慢引起实验误差; (4) 所用试剂不纯, 杂质甚至参与反应均可导致实验误差等等。

广东高考化学实验题 篇5

一、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家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绎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子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答案:C

原文: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

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家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绎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子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二、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

A.仓慈到敦煌上任后,能安抚救济百姓,事情做得很有道理。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劳之。

B.平时一些豪门大户与西域人进行买卖交易时,经常用诈骗、欺侮等手段,西域人心怀不满,仓慈一一抚慰他们。

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

C.最后仓慈离开敦煌,到别处做官,百姓十分怀念他。

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D.西域人路过敦煌,还有剩余的货物,官府就和他们平等交换,还派官吏百姓送他们上路。答案:C

原文: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未,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

毕其本直。先是属诚狱讼,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三、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禹知县。番禹故号烦剧①,而军卫尤横③,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

A.道同做番禹知县,不像以往县令那样处于被动局面,而是严明执法,抗拒当地军卫横行霸道非理之事,使当地能稍微安定。未几,永嘉候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曰,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

B.道同严惩不法土豪,当时权贵朱亮祖受土豪家贿赂,置酒召道同说情,道同严词拒绝,后来未亮祖擅自放了土豪,还借他事打了道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各其事奏之。

C.富民罗氏娶朱亮祖的女儿,他们兄弟依仗权势做坏事,道同追究惩处他们,未亮祖又把他们抢了回去。道同把未亮祖所为上奏朝廷。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禹,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美。

D.朱亮祖弹劾道同讪傲无礼,帝遂派使臣诛杀道同,后因道同奏章而悟,又派使臣前去宽恕道同,但道同还是在后使者来到之前被杀害。

答案:C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禹知县。番禹故号烦剧①,而军卫尤横③,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候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曰,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各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禹,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美。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徐本雅重词③。同方答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用此取祸。

四、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②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A.陈策买了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骡子,他的儿子与狡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做手脚把骡子卖给了经过那里急需用马的官人,陈策知道后,追上官人,说明原因,取回骡子。

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③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④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B.陈策只卖银器给买主,不卖给他罗绮,致使买主猜疑他舍不得卖。陈策向他解释,罗绮是长久抵押之物,质量已很差,更不能卖给他作嫁女之用。陈策还验明银器是真银才卖。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C.危整仅买五斤鲍鱼,市场经纪人故意多称卖鱼人的鱼给危整,让危整请他喝酒。危整知道后追几里让卖鱼人回来,付多得鲍鱼的钱。危整请市场经纪人喝酒,责备他不该这样做。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D.曾叔卿已把陶器交给那人,收了钱,当知道买主也像他先前那样打算把陶器运到北方易物时,他告诉买主自己是怕北方会有灾荒而不去的,让买主也不要去。陶器也不再卖给那人。

答案:D

原文: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②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③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④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五、下列解说,不合文意的一项是()盛文肃(宋代人盛度,谥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A.夏有章从建州司户参军任命为郑州推官,经过扬州,在扬州任官的盛文肃很器重他而置酒招待他。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客次,接待宾客的处所),先使人持诗以入。以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B.夏有章为表达感谢,在告别之日写诗给盛文肃,他没看这些诗就还给了夏有章,并说这是无用的诗。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诗。” 又曰:“无乃笔札不严?” 曰:“有章自书,极严谨。” 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忏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计何如?”公曰:“不

曾读,已逐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秀,谓必远器。令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

C.夏有章向通判刁绎讲了这些情况,刁绎也不能确知缘由,于是去问盛文肃,盛文肃说出对夏有章先后不同的看法。

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为州推官。未几年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D.夏有章曾一度被荐为馆职,但皇帝命令到任一年召试,第二年授馆阁校勘官,因御史发其旧事而实际并未任此官职。

答案:B

广东高考化学实验题 篇6

通过解读广东省教育厅提出的《2007年广东省普通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可了解到广东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均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的八级要求。《课标》的总体目标对八级的书面表达是这样描述的:“能就口头或书面语言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而在语言技能目标中对八级“写”的技能要求是:(1)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2)能根据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3)能写出语义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4)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其中第(1)条“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 是广东高考英语作文命题的新形式和要求。从题型来看,《2007年广东省英语科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考查分为两节:基础写作和读写任务。也就是说,书面表达题改为了两篇作文。一方面篇幅增加了,由写一篇变为写两篇;另一方面给分权重也增大了,由25分变为40分,约占全卷总分的27%。NMET2008和NMET2009广东卷的写作要求和给分权重都没有变化。省教育考试院认为,广东省英语科试卷的命题基本达到了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所提出的继续平稳“保持2007年的试卷结构及考核目标的命题原则”这一目的。以下是笔者就2009年广东高考英语写作的评卷工作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实际情况所作的一点思考。

NMET2009广东卷“基础写作”题要求考生以校报小记者的身份就我国中小学生近视问题对眼科医生王教授进行采访,并以五个句子写一篇采访报告。内容包括采访时间、对象、主题、近视发生率(略高于50%)、人数(世界第一),以及专家解读:原因很复杂、没有药物能治愈、建议不要过度用眼和多参加户外活动,还特别提示如何握笔也和近视有关等要点。该题考查考生英语写作的基础能力,要求考生使用正确的语言结构表达合适的信息内容,侧重考查考生最基本的组词造句和连句成篇的写作技能。主题新颖、贴近学生生活、题意清晰、考试意图明确,也有一定难度。评卷情况显示,“基础写作”的平均分为7.07分,比2008年(6.83分)提高了0.24分,但仍低于及格线(9分)1.93分。

NMET2009广东卷“读写任务”给考生提供了一篇短文,谈及澳大利亚南部某野生动物园内的考拉(即树袋熊)因不停地被游客抱着拍照干扰了其睡眠而感到不高兴,澳洲政府有关部门因此提出禁止游客和动物拍照的动议。题目要求考生以约30个词概括短文的内容,然后以约120个词就“该不该禁止游客和动物拍照”进行议论,内容包括:(1)人们在参观动物园时为什么喜欢和动物拍照;(2)假如你处在那些动物的处境,你会有什么反应;(3)你认为是否应该禁止游客和动物拍照。命题立意是按《课标》中的八级要求进行的,并力求反映现代语言学习要求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的理念,题目有相当的难度。评卷情况显示,“读写任务”的平均分为10.32分,比2008年(11.30分)低了0.98分,且低于及格线(15分)4.68分。

写作题评卷数据显示,“基础写作”题0分考生多达47500人,约占7.9%;1—3分的考生共约58400人,约占9.7%,合计约占17.6%,约106000人。而“读写任务”题低分段的考生数量也相当大,这是写作题平均分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多年来广东考生的英语写作平均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以下徘徊,相当大一部分考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极低,词汇量太小,语法意识薄弱,卷面出现大量以中文句式构思而以英语单词拼凑的句子,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今年评卷过程中发现部分考生在解答“读写的任务”题时,仍像2007、2008年那样抄袭题目中所提供的短文内容,而且今年的抄袭“水平”有所提高,并有较为统一的格式:According to the passage...或The passage tells us...然后就开设抄,接下来是As far as Im concerned...或In my opinion...又开始抄,最后是In conclusion...或Last but not least...再接着抄。如此“妙招”显然是有“高人指点”的,是名副其实的应试教育的典型。自2007年广东高考英语科写作题开始有“读写任务”以来,在评卷过程中就发现大量抄袭的情况。当然,抄袭有不同的档次,有完全不理解的,表现为文理不通,胡乱拼凑;有粗略理解的,表现为句法不通,表达生硬。高水平的“抄袭”其实不是抄袭而是改写,是利用原文的信息内容、词汇和句子结构,通过词汇替换和句型转换等手段进行改写。这也正是“读写任务”这种题型所要考查考生是否掌握的写作技能。然而,在评卷时如何对此加以区别对待确实不好把握,使得评卷教师大伤脑筋。评卷过程中还发现许多在“基础写作”交白卷或只写出几个单词的考生,都能在“读写任务”中抄上两三段,凑上一两百字。这不但影响了评卷的速度,还可能影响到评卷的质量。这恐怕也是“读写任务”写作题的一个致命弱点。笔者在《广东高考年报(2008)》(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语科试卷分析中就曾建议取消“读写任务”,加大“基础写作”的得分权重,并对基础写作略作修改,如由5个句子改为6个,或改为5—7个,以加大其灵活性。但是,此建议未被采纳。实际上,2007年以来,“基础写作”的平均分分别为6.74、6.83和7.07分,相当于百分制约45、46、47分;而“读写任务”则分别为8.95、11.30和10.32分,相当于百分制约36、45、41分。两道写作题得分相差不大,只是“读写任务”题的summary把得分略微拉低了一些。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考英语写作命题,只有极个别省市选择两道写作题,绝大多数省市采用一道写作题同样能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反拨作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没有必要采用两道写作题,否则既徒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评卷,又造成个别学校的教师利用题目的特点进行应试教育。笔者在此再次建议取消高考英语写作中的“读写任务”题,加大“基础写作”的得分权重,并对“基础写作”略作修改,由5个句子改为6个,或改为5—7个,以加大其灵活性。

笔者认为,要有效地提高考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其高考英语成绩,必须从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不但要掌握词义,而且要懂得语用,改掉只懂“义”不懂“用”的毛病;要强化其语法意识和篇章意识,提高遣词造句和组段谋篇能力,重点从“词—句—篇”的不同层面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

▲书面表达题,特别是“读写任务”既考查考生的接受技能(receptive skills),也考查考生的产出技能(productive skills)。

△不管是哪一种写作都离不开词法、句法和篇章三方面的基本功。打好语言基本功是写作的基础。

△多年的高考英语写作专项研究证明,遣词造句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写出地道的句子,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好。词汇教学应注意克服只懂“义”不懂“用”的倾向。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好写作的解题技巧,缺乏适当的写作技巧也难得高分。

▲写作时应遵循的方法与步骤:

△审题(宏观着手):①阅读材料,②明确体裁,③标出要点,④确定思路;

△提纲(大体把握):①正确分段,②写出段意,③列齐要点,④选好句型;

△行文(具体下笔):①连句成篇,②联想佳句,⑧注意关联,④注意时态;

△检查(最后推敲):词——句——篇。

▲概括。这是2007年广东高考“读写任务”的新形式和新要求。

△如有标题,标题中蕴含的信息往往是关键;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的,因此许多文章中最明显的特点是有一个反复出现的中心词,即高频词,也叫做主题词。抓住了它便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

△可借助文章结构来把握中心思想。段落中心思想常常由主题句(topic sentence)来表达。主题句常常出现在段首(60%—90%)或段尾处,有时也在段落中间。同样,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常常在开始段或结尾段点出。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对文章的开始段和结尾段及段落的主题句给予特别的注意。

▲过渡。过渡部分是“读写任务”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润滑剂,可以使文章更加自然连贯。过渡词或过渡句均可以。可以使用以下几种过渡手法:

△社会现实引入。如: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world is changing rapidly every day. TV is a fast and convenient medium which helps us to grasp advanced knowledge.

△普遍真理引入。如: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we cannot be young forever.

△相关数据引入。如: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about 75%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anted to further their study after their graduation.

▲正文。高分作文都有以下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考生写作训练努力的方向。

△条理清晰:按照题目要求对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分段,注意英语的表达习惯,最好在段落开头使用总起句,以便老师清楚地知道你想表达的内容;

△内容充实:“无话可说”是考生反映最多的问题。建议平时进行针对性训练,对练习的写作题目进行迅速思考,写出论点。或进行“Brain Storm”(头脑风暴)训练。

▲结束。明确提出结束语,可以是总结式或呼吁式,不必过长,但也不要太简单。最好套用一些常用的结束句型,使文章主题更突出,观点更明确。

▲检查。检查是最后的把关,是经常被考生忽略的重要环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词——①名词单复数;②动词单复数;③动词时态语态;④非谓语动词;

△句——①句型结构;②短语搭配;

△篇——①句子之间的连接词;②段落之间的过渡。

▲卷面书写给评卷老师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也是作文拿到高分的第一道门槛,即所谓“印象分”。在高考作文备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书写训练,切忌书写不清、涂涂抹抹。具体要求如下:

△用纯黑色或颜色均匀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

△贴底线书写,保持字母大小基本一致,字母主体部分占行线约一半大小为宜;

△保持单词间距基本一致,一般为两个字母的位置;

△错词只用一条横线或斜线划掉,尽量不重复涂写同一字母或单词;

△每段前空出约4个字母的位置。

近年高考电学实验题分析 篇7

电阻、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半偏法测电流表电阻、电表的改装和校对等。

2. 创新实验通常为部分设计或已知电路的实验。

例如以下题目:

例1: (2008年高考全国卷) 一直流电压表, 量程为1V, 内阻为1000Ω, 现将一阻值为5000~7000Ω之间的固定电阻R1与此电压表串联, 以扩大电压表的量程, 为求得扩大后量程的准确值, 再给定一直流电源 (电动势E为6~7V, 内阻可忽略不计) , 一阻值R2=2000Ω的固定电阻, 两个单刀开关S1、S2及若干线。

(1) 为达到上述目的, 将答题卡上对应的图连成一个完整的实验电路图。

(2) 连线完成以后, 当S1与S2均闭合时, 电压表的示数为0.90V;当S1闭合, S2断开时, 电压表的示数为0.70V, 由此可以计算出改装后电压表的量程为V, 电源电动势为V。

本题为部分设计的创新题有较明显提示。

例2 (2008年高考全国卷) 左图为一电学实验的实物连线图。该实验可用来测量特测电阻Rx的阻值 (约500Ω) 。图中两个电压表量程相同, 内阻都很大。实验步骤如下:步骤略。

回答下列问题:

(Ⅰ) 根据实物连线图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的电路原理图, 其中电阻箱的符号为滑动变阻器的符号为

, 其余器材用通用的符号表示

(Ⅱ) 不计电压表内阻的影响, 用U1、U2和R0表示, Rx的公式为Rx。

(Ⅲ) 考虑电压表内阻的影响, 且U1、U2、R0、的内阻r1、的内阻r2表示Rx的公式为Rx。

这类题目属创新题, 课本上是没有的, 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 会把实验方法进行迁移, 但一般不会出现完全的设计电路, 因为设计能力要求很高, 一旦出现创新的题目绝大多数学生无法下笔, 这是我校高三几次适应性考试统计的结果。这样试题就没有区分和鉴别的作用。

3. 电路中非常规的测量电阻通常可以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规律求解。

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II理综22题就可以用串并联规律求解, 2008年高考全国I理综22题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解, 其中应注意电路的变化。

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电学实验命题其实是有规律的, 设计电路类实验几乎全是学生实验, 设计电路类实验基本不会是完全的创新实验。学生实验外的电路实验通常可以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规律求解。还得注意电表的特殊用途。复习中抓住这些规律会让你事半功倍。

摘要:高考电学实验命题其实是有规律的, 设计电路类实验几乎全是学生实验, 设计电路类实验基本不会是完全的创新实验。学生实验外的电路实验通常可以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规律求解。还得注意电表的特殊用途, 复习中抓住这些规律会让你事半功倍。

广东高考化学实验题 篇8

一、实验取材源于教材, 是课本实验的延伸、拓展与综合

高考试题?不少为教材中典型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或者是教材中实验的有机重组。这种题它源于教材, 但又高于教材。例如:08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26. (B) 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

⑴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 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在不断鼓入空气的情况下, 熄灭酒精灯, 反应继续进行, 说明该乙醇催化反应是反应。

⑵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的作用是____;乙的作用是____。

⑶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 干燥管a中能收集到不同的物质, 它们是____。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

⑷若试管a中收集到的液体用紫色石蕊试纸检验, 试纸显红色, 说明液体中还含有____。

要除去该物质, 可现在混合液中加入____ (填写字母) 。

a.氯化钠溶液 b.苯 c.碳酸氢钠溶液 d.四氯化碳

然后, 再通过____ (填试验操作名称) 即可除去。

二、注重对定性和定量实验进行综合考查, 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试题以实验数据分析为素材, 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数据, 得出相关结论。体现以实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科学实验力。如:广东省07年高考题的22题的“碘钟”实验中, 3I-+S2O82-=I3-+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 t越小, 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 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 (2) 显色时间t2=____。

(3) 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 若在40℃下进行编号 (3) 对应浓度的实验, 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 (填字母)

A.<22.0s B.22.0~44.0s C.>44.0s D.数据不足, 无法判断

(4) 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 得到的结论是____。

三、试题注重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 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008年广东卷21题: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 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 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 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 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mol·L-1H2SO4、3%H2O2、6mol·L-1HNO3、0.01mol·L-1KMnO4、Na OH稀溶液、0.1mol·L-1KI、20%KSCN、蒸馏水。

(1) 提出合理假设假设1:____;假设2:____;假设3:____。

(2)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3) 实验过程:根据 (2) 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按附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四、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 与工业流程问题相挂钩

曾经风行一时的无机框图题, 由于虚拟的情景受到质疑和抨击, 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实验区高考出现了以“工艺流程”、“操作流程”等工业流程题。08年上海高考化学27题:明矾石是制取钾肥和氢氧化铝的重要原料, 明矾石的组成和明矾相似, 此外还含有氧化铝和少量氧化铁杂质。如图所示:

根据上述图示, 完成下列填空:

⑴明矾石焙烧后用稀氨水浸出。配制500mL稀氨水 (每升含有39.20g氨) 需要取浓氨水 (每升含有250.28g氨) ____mL, 用规格为____mL量筒量取。

⑵氨水浸出后得到固液混合体系, 过滤, 滤液中除K+、SO42-外, 还有大量的NH4+。检验NH4+的方法是____

⑶写出沉淀物中所有物质的化学式____

⑷滤液I的成分是水和____

⑸为测定混合肥料K2SO4、 (NH4) 2SO4中钾的含量, 完善下列步骤: (1) 称取钾氮肥试样并溶于水, 加入足量____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2) ____、____、____ (依次填写实验操作名称) 。

(3) 冷却、称重。

⑹若试样为mg, 沉淀的物质的量为nmol, 则试样中K2SO4的物质的量为:____mol (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

一道2007年化学高考题解析 篇9

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它清洁、高效、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四川是利用天然气生产二甲醚的重要基地之一.

请填写下列空白:

(l)与二甲醚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且元素种类相同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____.

(2)二甲醚可由合成气(CO+H2)在一定条件下制得.用合成气制二甲醚时,还产生了一种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机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

(3)以二甲醚、空气、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石墨为电极可构成燃料电池.该电池中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

(4)制备二甲醚的合成气可由甲烷与水蒸气或二氧化碳经高温催化反应制得.合成气除制二甲醚外,还可用于冶炼金属,用它冶炼铁的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

(1)在催化反应室中进行的反应均为可逆反应.增大体系的压强对甲烷转化率的影响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上述炼铁过程的某时间段内,若有xm 3(标准状况)的甲烷进入燃烧室中充分燃烧,还原反应室有5ykg(即y/11.2×103mol)铁生成,假设燃烧室与还原反应室产生的高温尾气全部进人催化反应室,则这些高温尾气在理论上可产生合成气m 3(标准状况).

解析:第一问:变相考查同分异构体及相对分子质量的知识;与二甲醚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且元素种类相同的有机物,首先同分异构体可以满足,可推知有乙醇,其次再根据C、H、O个数的改变达到题目的要求,则有甲酸.

答案(1)CH3CH2OH、HCOOH.

出现问题:由于思维不周密,遗漏HCOOH.

第二问:考察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此题并不是对化学方程式记忆的单纯再现,而是给出限定条件,由同学们自己去判断产物,很好的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首先找出关键词:产生了一种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机化合物,这句话说明生成物中有CO2、H2O、O2中的一种,其中由于CO和H2有比较强的还原性,则不可能生成氧气,再根据物质质量守恒,可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2)3CO+3H2=CH3OCH3+CO2或2CO+4H2=CH3OCH3+H2O

出现问题:对题目理解不够深刻,分析不到位,没有抓住关键点,不能准确写出答案.

第三问:考察电化学知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关注了社会热点———燃料电池问题.要想写出正确的电极反应式,首先判断谁作阳极,谁作阴极失电子的一端作负极则负极反应物质为CH3OCH3;第二步,写出总反应式:CH3OCH3+3O2+4OH-※2CO 32-+5H2O;第二步写出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3)CH3OCH3+16OH--12e-=2CO 2-3+11H2O

出现问题:对得失电子数不能准确判断,耗时长.

第四问:(1)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的相关知识;要想知道增大体系的压强对甲烷转化率的影响,联系课本讲授知识可知,增大平衡体系的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系数小的方向移动,因此需写出催化反应室发生的反应:CO2+CH4=2H2+2CO、H2O+CH4=3H2+CO,则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甲烷转化率减小.

(2)考查有关化学计算能力,难度系数大,区分度高,体现了高考对选拔人才的要求.首先,由CH4+2O2※2H2O+CO2可知,xm 3(标准状况)的甲烷在理论上可产生3xm 3(标准状况)的H2O和CO2,其次,还原反应室有5ykg(y/11.2×103mol)铁生成,则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需CO和H2混合气体为:

y/11.2×103mol×3/2×22.4L/mol=3000yL=3ym 3

由C、H原子个数守恒可知生成CO2和H2O的总体积为3ym 3,加上从燃烧室中生成的CO2和H2O,共有3(x+y)m 3的H2O和CO2进入催化反应室,最后由CO2+CH4=2H2+2CO,H2O+CH4=3H2+CO两个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可知,1体积的混合气体(任意比例)进入催化反应室,总会生成4体积的合成气,因此,当3(x+y)m 3的H2O和CO2进入催化反应室可在理论上可产生合成气12(x+y)m 3(标准状况).

答案(4)(1)减小(2)12(x+y)

广东高考化学实验题 篇10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先看今年的第8题, 考察的是离子共存问题, 让学生判断能共存的是哪一组, 2011年的第8题和2010年的第7题同样考察的是离子共存问题。这三道题的答案都是选C。再看今年的第11题, 考察的是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 让学生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个, 2011年的第9题和2010年的第8题同样考察的是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这三道题的答案都是选A。两道同类型的题目三年来都选相同的答案, 这是偶然呢还是命题组有意的设计呢?而且今年的11题A选项是:常温下, 4g CH4含有NA个C-H共价键。2010年的第8题的A选项是:16g CH4中含有4 NA个C-H键。我们可以看出选项几乎是一模一样, 只是数字翻倍了而已。再看这三道题的其他选项变化也不是很大。学生只要认真细心, 很容易拿找到这两道题的答案。

第二:选择题的知识点变化不大。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类型外 (离子共存问题和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 , 还有今年的第7题考察的是有机部分与生活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个, 2011年的第7题和2010年的第11题同样是类似的内容。今年的第9题考察的是实验内容, 让学生判断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哪一个, 2010年中有两道关于实验的选择题和2010年的第22题也是实验部分的内容。今年的第22题考察的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的内容, 2011年的第22题和2010年的第10题同样是短周期元素的内容。今年的第23题考察的是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问题, 2011年的第11题和2010年的第12题同样是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8道选择题中有6道知识点都是一模一样的, 而且题目的难度没有增加。

第三:我们还可以看出今年的高考选择题稳中求变。前两年都考察了电化学的知识, 2010年还有一个求焓变的选择题, 今年选择题中没有出现这些内容, 而是更多的侧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例如, 今年的第9题、第10题、第12题, 特别是第9题, 它是实验部分内容, 而前两年的实验题不是考察实验操作就是考察实验现象, 也就是说今年的高考题更加贴近生活, 更注重实用性。

第四:现在我们简单分析一下64分的非选择题。非选择题考察的知识点没有变化, 仍然是有机部分、化学平衡、工业流程图、实验探究各一道题。但是分值的分配上有所变化。今年的有机题由前两年的16分降低到14分, 而工业流程图和实验探究各为17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高考题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灵活性和思维能力, 比较固定的、记忆型的那些知识相对要少一些。

第五:今年的有机推断题要比前两年的简单得多。首先我们从分值看, 今年是6个空14分, 平均每空2.33分, 去年是8个空16分, 平均每个空2分, 而前年是6个空16分, 平均每空2.67分。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出好像是去年的分值更低, 得分更容易, 其实不是这样的。今年的6个空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关联, 学生答不出第一空, 可以回答第二个空, 他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而去年要求学生先把题目中的Ⅱ、Ⅲ、Ⅳ、Ⅵ等有机物判断出来, 再逐一回答问题, 它们是环环相扣的, Ⅱ、Ⅲ、Ⅳ、Ⅵ中任意一种有机物推断错误, 接下来的空都很难填对。前年的有机题每空的分值比较大, 第二问考察的是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这一问学生往往记不清条件到底是氢氧化钠的水溶液还是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加热, 所以这一问拿满分的人不会很多。再看第五问, 只有先把Ⅵ和Ⅶ两种有机物判断出来才能选对它们的性质, 所以也不容易拿到分。今年的有机推断题中没有未知物质, 只有有机物Ⅲ给的是分子式, 其他物质都给的是结构简式, 不要求学生再去推断物质, 而且这些物质都很简单, 没有2010年那么复杂, 所以学生从心理上就已经战胜这道题了。

第六:今年的化学平衡部分共有4个问题, 每一问中有两个空要填, 也就是说平均每空2分。为了降低难度, 4个问题之间仍没有因果关系, 先回答哪一问都不会有影响, 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一空不会而把后面的分值全都丢掉, 特别是第4问, 前一空是要求计算焓变, 后一空是判断碘作为原电池的哪一极, 两个空之间没有一点制约关系, 学生会哪一问就可以回答哪一问, 这样, 掌握不同知识点的学生可以拿到不同的得分点。前两年这两个问题都是在选择题中出现, 一个至少要4分, 分值比较大。从这个题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 它融入的知识点更多, 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高。

去年的化学平衡部分虽然每空平均2.5分, 但是每一问都考得比较细, 有判断反应速率快慢、画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图、求物质的转化率, 还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等, 这个题要想拿高分, 学生必须要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才可以。而2010年的这道题分值就太大了, 一共就4个空, 每个空平均4分, 相当于一个单选题的分值了, 学生稍一疏忽, 4分就没有了。所以, 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做好常规复习, 今年还是很容易得高分的。

第七:虽然三年都考了工业流程图的题, 但它只是一个载体, 2010年主要考察的是实验目的、除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2011年主要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化学中半反应的书写等;今年主要考察的是流程图中的滤渣、除杂、化学平衡等问题。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点的变化比较大, 学生要想从这道题中得到高分, 就必须抓住各个知识点深入学习, 把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

第八:三年来实验题中问题的设置都有上升的趋势, 也就是说每一空的平均分值都在减少, 而且三年的实验题的每一问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样, 我们在辅导学生时就应该鼓励学生不会第一问, 可以做第二问, 不会第三问, 可以做第四问, 不要被一个问题卡住, 后面连看都不想看了。在以后的实验题中还可能以这种方式来考查学生。

今年试题的另一个特点是答案比较简单。不像往年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语言文字来描述, 学生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是由于表达不到位, 或多或少是要丢分的。例如实验题, 往年的实验题都有大片的空白让学生从头写到尾: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今年不同, 今年的实验结论都给出来了, 并且实验步骤和现象也给出很多提示, 只是让学生填几个字就可以了。即使不是用文字描述来回答的问题而是用化学用语来回答的题目也同样比往年要简单。例如, 有机方程式的书写: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广东高考化学实验题 篇11

关键词:广东高考 语法填空 常规教学

从2007年开始,广东英语高考翻开新的一页,取消语法单项选择题,取而代之的是在语篇中进行语法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及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全面检测学生在英语词汇、语法、甚至是句法上的运用能力。本题型分两种情况:一种为已给单词提示,一种为不给单词提示。语法填空题在广东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我省高中学生对这一题型已不陌生。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但从理解及解题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结果还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试图从广东高考的语法填空的命题走势,遮谈常规的语法教学。

一、 2007-2012年语法填空题的命题回顾

1. 体裁、题材、主题及短文长度

六年的语法填空题的短文材料主要来自网上,高考广东卷语法填空题秉承考纲要求,继续贯彻“注重实用,考查基础”的考查思路和方向进行命题,并适当地探索高考改革的新思路,高考试题大方向、考查思路和考查范围没有太大变化,仍保持较大的词汇量和较高层次的考查方向,贯彻“稳定中求发展”的高考改革思路。六年的体裁都是记叙文,题材上除了2008年选材成语故事,其余五年都是生活经历或生活故事,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其内容或体现文化内涵,或给人心灵以启迪,短文长度基本一致。

2. 给单词提示与不给单词提示大致四六分成

六年来,“不给单词提示”只考了冠词、介词、代词和连接词等四类词, 三大从句的“引导词”,如名词性从句的连接代词、连接副词、连词(whether, if, that), 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引导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以及连接并列句的并列连词,从功能上讲,他们都有连接句子与句子的作用,我们都之称为“连接词”;“给单词提示”考查了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词类转换等。

3. 六年广东高考语法填空题考点盘点

从下表容易看出, ① 时态重点考查了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非谓语动词重复考的是不定式作状语,动词?ing形式在近两年中都有考查; ② 2009年考查名词而形容词与副词没有出现; ③ 冠词只考查不定冠词的最基本的用法,表示一个(本/座/次)等,这是复习和教学的重点,既要关注不定冠词的其他用法,也要注意定冠词的基本用法; ④ 考查了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的人称代词、在名词前作定语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it的用法和不定代词; ⑤ 介词、连接词每年都有两道小题,引导宾语从句的连接代词who(两年)、引导同位语从句的that、 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副词where(两年),用what引导名词性从句与用which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表示转折的连词but; ⑥ 词类转换主要考查各类词在句中的最基本用法; ⑦ 从句在最近两年比较活跃。

二、 前瞻语法填空题常规教学思路

1. 重视语篇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同学们在第一时间如果能够把握语篇的中心思想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加强对上下文逻辑关系的理解,如转折关系、让步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增补关系、比较关系、对比关系等,就可以在理解宏观思路与细节基础上直接作答,也能够进一步核实文章的体裁和题材。再仔细分析句子结构,分析句子结构可以迅速确定所要填的词语的词类或大致方向,若再结合语境就可以很快得出具体的词语或词形,结合语境时要特别注意短文的时态和上下文中的一些提示。

2. 重视冠词的应用

考查的知识点有冠词的基本用法、零冠词(没考过)的用法、抽象名词具体化和固定搭配。记几个顺口溜:特指双熟悉,上文已提及;世上独无二,序数最高级;普转专有名,习语及乐器。还要认真理解不定冠词的几种特殊用法。

例1. (2007年广东高考) the head of the village was tying up his horse to my car to pull it to 35 small town some 20 kilometres away where there was a garage.

解析: “一个”小城镇,用不定冠词。

3. 重视固定搭配和惯用法

语法填空增加了固定搭配和惯用法的应用,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盘点高中阶段考纲所要求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介词词组,此类填空语境要求没那么强烈,一般来说,只看空格句,就可以做出正确的答案。

4. 重视英语典型句型的合理搭配

英语的学习在于朗读,朗读多次就能背诵,如果能把典型的句型熟读能诵,平时的教学加以应用,这不仅对语法填空有帮助,对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教学时应特别注意强调句、倒装句、由it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的句式和其它的一些合理搭配。

例2.(2007年广东高考) Cynthia??s story shows vividly that people remember more how much a manager cares 40 how much he pays.

解析:由句式结构可知,这是more ... than ... 句型,故填than。 句意是与经理所给的报酬相比,雇员更铭记于心的是他的关心。

5. 重视主谓一致

若结构较完整,空格后的谓语动词是原形,特别是与上下文时态不一致或主谓不一致时,很可能是填情态动词或表示强调或倒装的助动词。

例3. (五校联考) What is acceptable in one country 31 be considered extremely rude in another.

解析:句中What is acceptable in one country是主语从句,空格后的be considered是谓语;因其中的be是原形,故空格处必定是填情态动词或助动词;由语境可知是一般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由句意及作者的语气可知,需填表示“可能”的情态动词may。

nlc202309011736

6. 重视代词的用法

代词“每年两个”的规律出现了人称代词(them)指代第三人称。今年虽然只出现一空,但不会影响我们对代词的重视。

例4. (2012年广东高考) Then he took 25 off, gave a big smile and said, “That??s cool.”

解析:此空考察代词。句子缺“took off”的宾语,指代第一段中男孩戴的“sun glasses”, 故填them。 有的学生不小心填了it。

7. 重视时态、语态及非谓语动词的判断

判断要填的动词是谓语动词还是非谓语动词。若句中没有别的谓语动词,或者虽已有谓语动词,但与所给动词是并列关系,可以确定是谓语动词,需要考虑时态和语态。作主语或宾语,通常用?ing形式表示习惯或一般情况,用不定式表示具体的情况。作目的状语或者在形容词后作状语,一般用不定式。作伴随状语,常用分词,与逻辑主语是主动关系,用现在分词,与逻辑主语是被动关系,用过去分词。但有时既不是谓语也不是非谓语,而是要求词类转换。

例5. (2009年广东高考) But Jane knew from past experience that her 36

(choose) of ties hardly ever pleased her father.

解析:在从句中没有主语,且在her后,应填名词形式choice。

三、 结语

我们在语法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五种简单句的基本句型结构,重视对词性的转换,合理使用派生词与合成词,不能忽视对复合句关联词的特征把握,除了根据每篇文章的首句、首段和总结概括性的尾句来判断时态、人物、主要线索之外,还要学会根据上下文的同义词线索、环境线索、对比线索、因果线索、顺序线索等进行分析判断。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先易后难,接着重读全文,解决难题。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J.C.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广东高考化学实验题 篇12

一、考查多用电表的正确使用

例1.[2011年北京理综, 22题 (1) 小题]用如图1所示的多用电表测量电阻, 要用到选择开关K和两个部件S, T。请根据下列步骤完成电阻的测量[2]:

(1) 旋动部件_______, 使指针对准电流的“0”刻线;

(2) 将K旋转到电阻档“×100”的位置;

(3) 将插入“+”、“-”插孔的表笔短接, 旋动部件_______, 使指针对准电阻的_______ (填“0”刻线或“∞”刻线) ;

(4) 将两表笔分别与待测电阻相接, 发现指针偏转角度过小, 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测量结果, 请从下列选项中挑出合理的步骤, 并按_______顺序进行操作, 再完成读数测量。

A.将K旋转到电阻档“×1k”的位置

B.将K旋转到电阻档“×10”的位置

C.将两笔的金属部分分别于被测电阻的两根引线连接

D.将两笔短接, 旋动合适部件, 对电表进行校准

答案: (1) S; (3) T, “0”刻线; (4) ADC

解析:使指针对准电流的“0”刻线, 应旋动机械调零部件S;使指针对准电阻的“0”刻线, 应旋动欧姆调零部件T。测量电阻时若指针偏转角度过小, 则待测电阻的阻值很大, 根据欧姆表测电阻时指针尽可能接近“中值”的原则可知, 应换用较大倍率的档位, 因此A合理;使用多用表测量电阻时每换一次档位应重新调零, 故选D;测量被测电阻时将两笔的金属部分分别与被测电阻的两根引线连接, 应选C。

弄清欧姆表的原理, 理清欧姆表的结构关系, 关键就看“换档”、“调零”这两件事。我们知道, 欧姆表所能准确测量电阻值的范围, 取决于选定某个档位并调零后, 欧姆表的内阻大小, 也就是中值电阻的大小。中值电阻的数值, 可以用标注在表盘中心的刻度数乘以倍率。指针指示刻度盘中间附近时, 读数的相对误差最小, 小于10%, 此时流过表头的实际电流约为满偏电流Ig的一半, 被测量的电阻Rx的值, 也就约等于中值电阻。中值电阻越大, 则欧姆表准确测量的范围越大。因此用欧姆表测量电阻时, 应先估计待测电阻的阻值, 尽可能选择适当的倍率档使表头指针停留在表盘中央附近, 这样测量时比较准确。换档的目的, 就是通过改变中值电阻的大小来实现准确测量范围的缩放。欧姆档更换规律“大小、小大”, 即当指针偏角较大时, 表明待测电阻较小, 应换较小的档位;反之应换较大的档位。换档后, 由于并联了不同的电阻, 必须重新调零, 使表头G重新达到满偏。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用电表中欧姆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近几年高考的物理试卷发现, 使用多用电表的重中之重是其中的欧姆表。有关欧姆表的考题切入点多、综合性强, 突出考查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 是实验考查的难点所在。

二、考查多用电表的读数

例2.[2011年全国, 23题]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 多用电表内部的电路可以等效为一个直流电源 (一般为电池) 、一个电阻和一个表头相串联, 两个表笔分别位于此串联电路的两端。现需要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 给定的器材有:待测多用电表, 量程为60m A的电流表, 电阻箱, 导线若干。实验时, 将多用电表调至1Ω档, 调好零点;电阻箱置于适当数值, 完成下列填空:

(1) 仪器连线如图2所示 (a和b是多用表的两个表笔) , 若两电表均正常工作, 则表笔a为_______ (填“红”或“黑”) 色;

(2) 若适当调节电阻箱后, 图3中的多用电表、电流表与电阻箱的示数分别如图 (a) , (b) , (c) 所示, 则多用电表的读数为_______Ω, 电流表的读数为_______m A, 电阻箱的读数为_______Ω;

(3) 将图2中多用电表的两表笔短接, 此时流过多用电表的电流为_______m A; (保留3位有效数字)

(4) 计算得到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__V。 (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 (1) 多用电表的黑表笔与表内电池的正极相连, 而a与电流表的“+”相连, 故表笔a为电流的流出端, 故为黑表笔。

(2) 见答案。

(3) (4) 多用电表内阻r等于多用电表的中值电阻, 即r=15Ω, 多用电表的读数等于电阻箱与电流表的总电阻R=15Ω, 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I1 (R+r) , 短接时E=I2·r, 解得I2=102m A, E=1.54V。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用电表的表盘上, 欧姆表的读数、刻度线和电流表、电压表不一样, 欧姆表的读数从左到右是从大到小, 且刻度线不均匀, 而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从左到右是从小到大, 且刻度线均匀。用欧姆表测量电阻前要先将红、黑表笔短接, 调节“Ω”调零旋钮, 使指针恰好停在欧姆刻度线最右端的“0”刻度处, 测量时将红、黑表笔接在被测电阻的两端, 读取表盘欧姆线上的示数, 将此数值乘以选择开关所指的倍率, 就是被测电阻的阻值。

点评:本题以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作为切入点考查多用电表的连接、电流表、电阻箱的读数以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等知识。立意新, 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一个非常好的考题。

三、考查多用电表的原理

例3.[2011年安徽理综, 21题Ⅱ小题] (1) 某同学使用多用电表粗略测量一定值电阻的阻值, 先把选择开关旋到“×1k”档位, 测量时指针偏转如图4所示, 请你简述接下来的测量操作过程:

(1) ;

(2)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测量结束后, 将选择开关旋到“OFF”档;

(2) 接下来采用“伏安法”较准确地测量该电阻的阻值, 所用实验器材如图5所示, 其中电压表内阻约为5kΩ, 电流表内阻约为5Ω, 图中部分电路已经连接好, 请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

(3) 图6是一个多量程多用电表的简化电路图, 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各有两个量程, 当转换开关S旋到位置3时, 可用来测量_______;当S旋到位置____时, 可用来测量电流;其中S旋到位置____时量程较大。

答案: (1) (1) 断开待测电阻, 将选择开关旋到“×100”档; (2) 将两表笔短接, 调整“欧姆调零旋钮”, 使指针指向“0Ω”; (3) 再接入待测电阻, 将指针示数“×100”即为待测电阻阻值;

(2) 略; (3) 电阻;1、2;1。

解析: (1) 欧姆表读数时, 指针在中央位置附近时最准确, 开关旋到“×1k”档时, 指针偏转角太大, 所以改换成小档位“×100”;换档后, 应对欧姆表重新调零, 所测电阻的阻值等于欧姆表表盘示数乘以倍数。

(2) 由 (1) 可知, 被测电阻Rx大约为2000Ω, Rx≥RA, 故应用电流表内接法。

(3) 把开关旋到位置3时, 表头与电源连接, 只有当欧姆表使用时, 才用到电源;表头用电阻并联时, 可改装成电流表;所以并联的电阻阻值越小, 根据电流与电阻阻值成反比, 所分担的电流越大。

点评:本题较全面地考查了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的正确使用方法、伏安法的内外接法和多用电表的原理。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对多用电表的使用要求较高, 但“人教版”“教科版”“沪科版”基本没有涉及欧姆表的原理问题, “司南版”“粤教版”也未作较详尽介绍。其实欧姆表的原理并不复杂, 但在多用电表实验教学中, 往往局限应付课本内容, 只注重于学生对仪器表面操作和怎样读数、解题, 忽视实验原理和仪器结构的教学, 轻“敌”使学生带来疑问重重。

四、考查用多用电表检测电路

例4.[2011年广东理综, 34题 (2) 小题]在“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 所用器材有:小电珠 (2.5V, 0.6W) , 滑动变阻器, 多用电表, 电流表, 学生电源, 开关, 导线若干。

(1) 粗测小电珠的电阻, 应选择多用电表_____倍率的电阻档 (请填写“×1”、“×10”或“×100”) ;调零后, 将表笔分别与小电珠的两极连接, 示数如图7, 结果为_____Ω;

(2) 实验中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压, 请根据实验原理图8完成实物图9中的连线;

(3) 开关闭合前, 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____端, 为使小电珠亮度增加, P应由中点向_____端滑动;

(4) 下表为电压等间隔变化测得的数据,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实验图象, 必须在相邻数据点_____间多测几组数据 (请填写“ab”“bc”“cd”“de”或“ef”)

答案: (1) ×1 7.3—7.7; (2) 如图10所示; (3) a (或左) b (或右) ; (4) ab

解析: (1) 由小电珠的额定电压为2.5V、额定功率为0.6W可得小电珠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应选择多用表的“×1”倍率时的中值电阻为15Ω, 因为在中值电阻附近测量的量最精确, 又知道10.4在15附近, 所以选择“×1”倍率。

(2) 在画实物连线时, 应先连接干路, 再连接分压电路。

(3) 闭合开关前应先置于a端, 此举可保护小电珠, 为了使小电珠亮度增加, 滑片P应向b端滑动, 使其分压增加。

(4) 在ab间电流的变化从0~0.122A, 变化较大, 为了更准确, 应在ab间多测几组数据。

点评:“学以致用”, 迁移包括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迁移, 学生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物, 善于运用所练就的能力去解决和处理相关的问题。本题以“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作为切入点考查多用电表中欧姆表检测小电珠的电阻, 运用到欧姆表倍率选择和正确读数以及多用电表中电压表检测小电珠的电压等知识。多用电表是一种可以测量电流、电压以及电阻等电学量的仪表, 它具有多功能、多量程、方便携带等特点, 是科学实验、生产实践中用来检测电路元件、判断电路故障的重要工具。新课标教材中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 以多用电表代替学生用电表进行各种电学实验。

总之, 实验能力是历年物理高考考查的五大能力之一, 多用电表的考查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因此近年来成为高考的热点, 估计未来几年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当然, 实际考查的类型也会随之改变, 但只要掌握了多用电表的原理, 并真正地进行实验练习, 熟练多用电表的正确使用, 提高对操作中易出现问题的认识, 相信多用电表题会成为大家的得分点, 还会进一步促进物理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宗珠.高考物理多用电表实验题赏析.物理教师, 2010 (5) .

上一篇:伦敦奥运下一篇:基本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