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方法读后感(共12篇)
幸福方法读后感 篇1
在第二篇里的第6章到第8章中,讨论了如何把这些想法应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里。最后一篇则包括了七个冥想练习,提供了一些关于幸福的本质,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位置的洞见。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你留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样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杂蒙蔽了我们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于浓雾背后的幸福,需要一颗平和安逸的心和一双清丽无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曾经有个寺庙的僧人在他们的师祖传衣钵时说道:
心似菩提树(就是心就是佛)
身如明镜台(身体想明镜清澈)
时时勤拂拭(就是长观照内心)
莫使尘埃染(别让外在的东西污染)
另一位僧人对道:
菩提本无树(菩提比作“心”,就是在明心见性后知道“心”是没有的)
明镜亦非台(明镜台是纯净的心,这里是纯净也是不纯净)
本来无一物(本来心里就什么都没有)
何处染尘埃(没有东西可以污染)
我认为这两首诗(当然现在我们认为这是诗,当时只是他们的禅悟)从佛学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幸福的真谛,简而言之就是凡事不要想太多,要坐到清心寡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已经无欲无求了,那还会愁
这愁那呢,况且任何事物都是虚幻的,没不要执着于他们的形态。做到这些,自然不会被外界的一切影响,也不会有贪心,不会自私,自然会体会到幸福跟快乐。幸福是一份闲适,一份轻松,一种放弃,一份超然和豁达。幸福是口渴时,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幸福是疲惫时,一个可以休憩的港湾;幸福是悲伤时,有人听你倾诉;幸福是快乐时,有人一同分享。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质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纳自然,体会生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会悄然而至,这就是幸福的真谛。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所以说,幸福就在我们大家身边,用豁达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事物,用广阔的心扉去容纳万物,这就是幸福的源泉!
幸福方法读后感 篇2
一、幸福学的提出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 所以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增加人们的财富, 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这个假设并不正确。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 人们是否幸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鉴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奚教授发展了一种新的、严格的理论来研究如何最大化人们的幸福。和经济学相对应, 奚恺元教授把这种科学叫做“幸福学”。这个理论提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 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二、经济与幸福的关系
人们往往高估钱的重要性。很对人认为钱越多人越幸福,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们选择的东西, 并不是最能使他幸福的, 人们自主做出的决策并非是最佳的, 人们并不是时刻都理性的, 很多时候人们都会预测错误。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 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 再去增加它, 对幸福的作用越来越少。研究表明, 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 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度很紧密;但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 它对幸福的影响就不如先前那样大了, 而决定幸福的其他因素相对来说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问题是, 人们的认识总有惯性, 传统的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认为增加经济就能得到幸福;而且人们有一种占有欲和积累欲, 所以人们还是不断地谋求积累财富。生活中越是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越不幸福, 越是注重面子的人越不幸福, 而诸如生活节奏、便利程度、人际关系等软性因素却与幸福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幸福学并不是否定经济发展, 而是试图科学地研究如何发展经济才能极大化人们的幸福。奚恺元提出, 幸福是发展经济的最终标准, 人们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 金钱、财富、自由、民主都只是手段而已。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增进幸福呢?这正是幸福学要研究的课题。
三、增加幸福的途径
(一) 幸福感的来源
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两类比较:一种是时间性的比较, 一种是社会性的比较。举一个公认的经典例子:一个人在市中心买了一套豪华公寓, 他会觉得很开心, 实际上这种开心只有一部分来自住豪华公寓本身, 更多的是来自比较。从时间性比较来说, 如果以前住在阁楼里, 那么现在住豪华公寓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以前住的是花园洋房, 那么现在就不会感到特别开心。从社会性比较来说, 如果和朋友同事比, 当其他人都还住在普通的公房, 自己当然会很开心;但如果周围的人现在已经都住在更好的地方了, 那么就算住在豪华公寓里感觉舒服, 也不会非常开心。而且由于心理学上的适应性定律起作用, 这种物质上带来的幸福感往往不会长久。不仅如此, 这种相互攀比在增加一部分人的幸福感同时也在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幸福感。
幸福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脉冲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如果一个人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变化, 他是不会比一般人幸福的。也就是说, 舒适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如果一个人本身生活水平不是特别高, 但是, 他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起伏变化, 比如旅游、探险等, 这些脉冲式的快乐则能使人感觉到更加幸福。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 但据调查欧洲人普遍感到比美国人幸福, 欧洲人虽然住的房子比美国人小、开的车子也比美国人小, 但他们省下了钱来度假。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产生了不同的幸福感。
(二) 幸福感的提高方法
首先, 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社会上的贫富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要想提高全民幸福感, 就要优先提高穷人的财富, 因为提高穷人的财富要比提高富人的财富对提高全民幸福更有效 (只有财富达到一定程度, 物质对幸福的作用才会降低) 。我们应该尽量为那些失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让他们从劳动中获得财富, 从而增加幸福。鼓励大家自主创业, 创业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 而且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增加财富, 得到幸福, 如此, 全民幸福感的提高会比较快。
其次, 弱化人们对金钱和物质地位的竞争,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 一般是教导人们如何最大化财富、怎样尽可能多地赚钱。其实人需要满足的不止是钱的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怎样满足幸福感, 很多人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用来更换大房子和买私人轿车, 而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 而是因为他们的亲朋好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他们要攀比。降低这种相互攀比的心理, 从而减少人们在金钱和物质地位上竞争和攀比的压力。要降低攀比心理增加幸福感, 还可以从超越以得到金钱为更大的目的开始。如果这些目的得到满足, 就会得到幸福, 那么人们就不会再不停的追求金钱的满足, 追求攀比获得的快乐。
再次, 要鼓励不易适应性的消费, 这其实也是针对脉冲式的比较带来的幸福感而提出的。“将钱花在那些不容易适应的快乐上面, 比如社交、旅游、参加兴趣爱好比赛等方面, 要比物质财富带来的快乐更长久。”比如, 自己现在的吃住条件已经很好了, 那么每个月的工资是攒下来买更好的房子呢还是拿着这些钱出去旅游?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出去旅游、参加其他活动。因为这些都是自己以前没有干过的, 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会更多一点, 而且每次都有新鲜感, 快乐记忆保存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 如果买了更大的房子, 自己很快就会适应新房子带来的快乐。所以, 有钱一定要尝试不容易适应的消费。
最后, 幸福感往往会涉及到很多人的职业选择, 职业会伴随着人的一生, 自己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和职业相关, 所以,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一定要和他的专长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候都倾向于从功利角度考虑, 而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结果大多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感觉工作压力大, 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潜能, 更没有办法在这个行业走的更远, 这样虽然挣得钱多, 却得不到幸福。而如果他们按照最大化幸福感的原则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的话, 往往会做得更好, 而且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人文人.幸福学:一门待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新学科.新兴学科, 1999.
[2]奚恺元.幸福学的奥秘.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6.
寻找幸福的方法 篇3
当我半年前拿到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时,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阅读。泰勒·本-沙哈尔先生的“积极心理学”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此书必是其思想精华的一面。但是,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我却失望地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我期待的那么精彩动人,我甚至开始怀疑在国内引进推广此书的意义——没有华美灵动的语言,只有最朴素的道理,很多问题在中国人看来甚至是简单幼稚的……
但是最终,我却成为了这本书中文版的译校者,并且为此感到荣幸,受益匪浅。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亲身参与了泰勒先生在华的两次工作坊,这不仅促进了自我的成长,也让我重新思考积极心理学和这本书带给我的意义。
这本书没有《心灵鸡汤》的小浪漫,也不似激励类图书的激情说教,而是结合研究结果给我们以启示和佐证,就像一座架在象牙塔和普通人生活间的桥梁,让我们更多人可以触及幸福的方法。
我是本书的译校者,同时也是最普通的读者,因为它给了我很多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成功和幸福不是对立的。成功是幸福的副产品,财富是天赋的副产品。二战结束后的60年里,美国人越来越富有,但社会整体幸福指数却与50年代相差不大。在英国,人们的幸福指数甚至比二战分发食物时还低。为什么?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类已经困在了一部“享乐主义的跑步机”上,欲望无尽,循环不止,永远在追逐幸福(他们认为金钱是幸福的保障),却永远追不到幸福。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会接触一些大家眼中的“成功者”,他们具有我们认为一个幸福的人应该具备的全部要素:金钱、权力、名声、近乎完美的配偶等等,但是,他们的幸福指数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有些人甚至比普通人承担了更多的苦痛与失落。所以,幸福并不是依赖于外界环境,不是要等到目标实现了才能感受到的,“没有一条道路是通向幸福的,因为这条道路本身就是幸福”。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环境对我们的总体幸福感只有10%的影响力,而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幸福感的影响则远远超过了环境。所以,当我们在不断抱怨自己的生存环境时,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正在推卸对生命和幸福的责任。
那些总是在问“我生命里的快乐、使命感和热情到底在哪里”的人们,一定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至少是启发思考。阅读此书千万不要抱着看完书就会万事如意的心态,只有不断地做书里的练习,不断对自己的生命做反思,才能达成真正的转变自我,并收获幸福。比如每天写下五件值得感激的事情的练习,已经让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感受到了我巨大的变化,而我自己也受益匪浅。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30天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对这些练习和方法抱有现实的期待,并付诸行动。你最终能从书中获益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行动,而你完成练习后的美好感觉,会成为你坚持下去的动力。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幸福绝不意味着没有痛苦、焦虑或者其他负性情绪,而是生活整体满意度的提升,以及积极情绪的增加。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幸福或者不幸福的,与其自问“我到底幸不幸福”,不如思考“我们如何能更幸福”,因为就像书中教会我们的那样——幸福是可以练习的!
书 摘
作者:泰勒·本-沙哈尔
译者:汪冰 刘骏杰
当代中国出版社
幸福是什么
为了准备年度最重要的壁球赛,我天天苦练,同时还严格遵守饮食限制。在开赛前一个月,我只吃最瘦的白色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我告诉自己,比赛一结束,我就要好好大吃两天“垃圾食品”。
比赛结束,第一件事就是赶去我最爱的汉堡店。我一口气买了四个汉堡。当我离开柜台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巴普洛夫的实验犬在铃声响起时的心情。我坐下来,急不可待地撕开第一个汉堡的纸包,就在我将汉堡放到嘴边的一刹那,我突然停住了。
四个星期来我多么期盼这一刻的到来,现在当这些汉堡就在我面前时,我居然不想吃了。我开始努力思考这其中的原因,后来我发现了所谓的“幸福模式”,我也称它为“汉堡模式”。
第一种类型的汉堡是我最先拿起来的,它虽然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去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了未来的痛苦。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可以称为“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是“忙碌奔波型”。他们习惯性地关注目标,而常常忽略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他们从不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他们认为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努力着的人——只看终点,无视过程。他们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永远在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彻底地放松和解脱。
第三种“虚无主义者”则已经放弃追求幸福,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那么“虚无主义型”则沉迷于过去,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放弃现在与未来。
真正的“幸福型”是第四种人,他们不问“何时才能快乐”,而是关注“如何才能快乐”。有一点要切记,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
实现幸福
10年前我遇到一个年轻人,他是某集团的律师,在纽约一家相当有名望的公司上班,并且即将成为合伙人。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遗,同时他刚用现金买了一部全新的宝马。他非常努力地工作,每周至少工作60小时。每天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感觉自己并没有什么未来——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对他来说,这些就是每天的任务。当问起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的时候,他说他想去一家画廊工作。我接着问他:“在现实世界里,无法找到画廊的工作吗?”他回答: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很多,生活水平也会降低。他感到很不开心,原因是他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我们发现,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将物质与财富放在快乐和意义之上。
心理学家艾米·文斯尼斯基提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工作、事业、使命感。显然,抱有第三种态度的人在工作中会更快乐充实。如果你真的没办法决定,那么不妨听听这样的建议:“与其去注意我们需要什么才能生存,不如去注意我们没了什么就无法生存。”也许那样你就会找到幸福的关键。
图/魏克 编辑/张鸣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篇4
《幸福的方法》是泰勒·本-沙哈尔所著。他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在哈佛是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回想近一年多都没有读过心理励志书籍了,在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固执的认为:只有不幸福的人才会去读幸福的书籍。我知道什么是“幸福”,我知道如何能“幸福”,我现在就很“幸福”。当我翻开这本书,读完泰勒·本-沙哈尔至中国读者的一封信后,我突然醒悟了。
“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想法是你很熟悉的、知道的或是似曾相识的。我希望你对它的反应是:哦!我知道这个,很高兴你提醒了我。”《幸福的方法》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提醒我们很多已经知道而忘记了的事情。“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常常会和自己说一句话:为了幸福,我们要努力„„哈佛的一个学生说:“自从上了本-沙哈尔教授“幸福课”以来,一年中,身体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饮食、睡眠、人际关系,还有人生的方向感。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想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着更好的人际关系,扮演好各种角色。活的好,活的久。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莫说:幸福确实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正是幸福能带给我们的。幸福是一门科学,结合书中的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分享一些感触:
1.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泰勒认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他说:“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仅是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部过程。记得一个朋友对我说:“我觉得我特别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很多不安、纠结和抑郁都是来自某人的一句话或是一个观点。”我告诉她,这非常正常。因为我们的环境让我们不得不听到各种声音。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都要离开父母,面对高价的房租,拥挤的公车,不计其数的加班等等生活的压力。在这个所谓奋斗的过程中,“留与走”的想法时常会出现在每一个北漂族的脑子里。“我在追求什么?”这样的问题时常会让很多年轻人夜不能眠。尤其过年回家后,被家乡的亲戚朋友问起生活的怎么样的时候,困惑、盲目、烦恼各种情绪一并出现。当发现这些问题困扰自己的时候,静下心来听听内心的声音。每个人性格不同,家境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很多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观念。细细想来,日子就是说说别人,被别人说说这样一天天的过着。每个人的生活看似相同,实则差异很大。最简单的消费
观念就能体会到,有人愿意花钱打扮,有人愿意花钱吃喝,有人愿意花钱进修教育,有人愿意把钱存在银行„„都能说出各自的道理。这里面的道理没有对错,因为在这其中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生活就是快乐的。
泰勒·本-沙哈尔说所有的人都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忙碌型,第二种是享乐型,第三种是虚无型,第四种是幸福型。忙碌型的人以现在的忙碌和辛苦换未来的快乐,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享乐型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总是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考虑后果;虚无型的人放弃未来和现在,没有希望,不在相信生活是具有意义的,总是沉迷于过去,老是被过去地阴影所缠绕;幸福型则既有现在的快乐,又有未来的幸福,这是最好的。我的感悟就是幸福不是拼命的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中满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2.如何实现幸福?本-沙哈尔告诉我们实现幸福需要快乐学习和开心工作。
快乐学习。每个人天生都具备对学习的热情,最成功的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无论是在生命的哪一段,都可以为自己建立一套学习计划。计划中包括两个方面: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在每一类学习中,用心地去找寻快乐和意义。把计划规律化、习惯化。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没有人喜欢困难,但困难却可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没有挑战性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永远不要浪费从困境中学习的机会。
开心工作。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编辑到总编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不同的人,要学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幸福的生活,是靠累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瞬间。想要实现幸福的生活,首先要做的是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也就是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得小东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情。比如与亲人相处、学习新知识以及完成工作任务,在这里面获得意义与快乐。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如此而已。
祝福所有洪恩人快乐、幸福!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篇5
A、幸福的土壤:仁爱之心。《被讨厌的勇气》提到过,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消极,没有勇气,就去鼓励他人。同样的道理,为别人带来幸福,同样的幸福也会传染给你,让你的生活更加快乐有意义。
B、幸福的根:幸福的深度。根部是汲取养分的地方,也是生命的支柱。无论是经营婚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我们都要给根部提供足够的养分,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否则,总有一天生命终将枯萎。敞开心扉去爱他人,也是在自己。
C、幸福的阳光:内在的力量。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觉得自己不性,我们的恐惧来自于害怕自己的潜能,我们最怕的是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我们常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杰出的、美丽的、是才华横的呢?”但真正应该问的是:“为什么不呢?”因为我们的内心太恐惧面对错误,一旦做错就意味着一切都白费了。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悦纳自己,真实的面对自己,我就是这个样子。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篇6
幸福是什么?如何找到幸福?其实幸福快乐的秘诀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在于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换一种角度生活,以用心战胜消极,学会“自我帮忙”,你会发现离幸福更近一步。
或许我们在探索幸福途中会遇到挫折,遇到阻碍,这都不能让我们停止追寻幸福,我们务必时刻的谨记机遇是从困难中孕育出来的。就像书中提到的一样,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无可避免的痛苦,同时也会有很多内在与外在的,影响我们获得幸福的阻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无论何种困难状况下,都允许自己去体验那些负面情绪,并允许它们有自然的转变过程。
幸福方法读后感 篇7
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要还学生学习语文的幸福的心理感受, 学习着, 就是幸福着, 就是幸福的享受语文, 享受课堂, 享受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的目的, 它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幸福、享受幸福并创造幸福的能力, 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幸福观。
1 立足于语文的本体, 强化语文课的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言语和精神的融化的滋味, 是语文的积淀、精髓和灵魂, 是语文所特有的气质、氛围、品位和境界。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文本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教语言、学语言、用语言。”用他的话说, 语文味体现在“动心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析”。文本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是语文教学之本, 是师生展开平等对话的平台和依据。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抛开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资源“肥人田”而“荒己园”, 背离教材另搞一套。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说明, 漠视和架空教材文本资源, 把教材文本仅作为一种“教学的摆设”而随意拓展与发挥的教学行为, 只能导致教材文本的“异化”与语文课堂的空泛化及“去语文化”, 根本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
综观语文课堂, 一些语文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 教学偏离了文本, 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的做法, 导致了“非语文”显现的出现。如一位教师在《江南的古镇》的教学中, 没把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把握教材文本的感情基调和品味语言上, 而是在优雅的古筝声中为学生展播不少江南古镇的图片, 然后让学生讨论:我们要不要保留这些古镇?怎样处理保护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显然, 这是远离教材文本内容的拓展, 是摒弃教材文本资源, 抹杀语文课的特质, 消解了教材文本教学的“语文味”, 是明显的“去语文化”现象。我认为要使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更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语言去表现这种内涵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药授人以渔。语文教育中的幸福感教育就侧重于将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 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 从而润物细无声的使学生智慧增长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综上所述,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语文才能上的更精彩。
2 立足于语文的基础训练, 使幸福感教育在语文训练中完成
教育不要只追求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机械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要和语文基础训练联系在一起。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的性质: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那么, 从语文的工具性价值来看, 语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技能。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形成都需要通过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完成。但语文教学又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 从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性价值来看,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和技能, 它的意义还在于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文本、通过语言、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趣, 影响学生的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 并最终积淀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寓于语文中, “润物细无声”地建构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精神领域。以往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曾经大搞题海战术, 使语文训练脱离了正常的轨道, 使本来生动的语文课变成了机械、单调的习题练习课, 以至于一部分人将语文训练就称之为或等同于应试教育。其实, 训练并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 它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方法和途径。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同样离不开语文基础训练, 只不过它的训练是科学的、合理的。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思想, 就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 从情感入手, 对学生进行智能、情感、意志并重的整体性人格教育, 宗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必须要仅仅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进行, 它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感悟性、实践性。但是实现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建构, 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它要借助于语文教材中经典的文本, 并在语文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幸福感教育应立足于语文基础训练, 不能因为对训练的误读而忽视它们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对语文听、说、读、写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训练, 架空语文知识、文本让学生学习语文, 学生是不会体会到学习语文的美妙和幸福的。在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基础训练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和途径, 应得到更合理、更科学的运用, 语文基础训练和语文幸福感教育是统一的。
3 立足于尊重学生, 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个性,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个性要有“度”。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处理好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关系。首先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 而教师则是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之间并不矛盾, 它们是可以和谐共存的。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 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学生讨论时, 作为教师, 适当的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索结合起来, 这样才便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 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度”,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 让学生体验自己获取的快乐。再次, 在阅读教学中,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审美经验等期待视野的不同, 学生能够对文本的理解是独特的。同样教师由于在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等方面不同于学生, 所以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能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注重给学生发表自己个性的机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解读课文, 但不等于学生的学生可以想当然的任意解读。这里还有一个尊重文本 (或文本作者) 的问题。要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也就是指任何读者都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去作天马行空般的“开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一定要结合作者的写作心境, 结合文本的具体环境。因为作者把自己美好的情思、深刻的思想都体现在文本中。
4 结束语
语文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 是审美的世界, 是情感的世界, 唤醒并培育学生心灵的幸福, 是语文的特性所在, 也是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核心。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幸福的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在享受语文世界的真、善、美的基础上, 实现自身精神的陶冶和完整人格的建构。因此, 结合语文本身特点和教学实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幸福感教育,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语文教学中进行幸福感教育应立足于语文的本体, 强化语文课的语文味;立足于语文基础训练, 使幸福感教育在语文训练中完成;立足于尊重学生, 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幸福感教育,以人为本,情感培养,人格养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幸福方法读后感 篇8
执著是妄念的土壤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之因?就必须放下对世间的执著。但这些执著是有粘性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需要通过相应的思维和观修来解决。念死无常,就是帮助我们对治执著的有效手段。
生命虽然生生不息,但我们现有的这期色身,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不管事业做得多大,家庭多么美满,最终都要两手空空地撒手归去。
死是一定的,死亡时间却是不定的。佛经说,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无论再强健的人,再高贵的人,只要一口气不来,转息就是来生。在汶川大地震中,几万人的生命,几十乃至几百年建设的城市,顷刻毁于一旦。所以,生命是无常的,朝不保夕的,不管我们对世间有多少牵挂,多少留恋,一息不存,所有这些就和我们阴阳两隔,了无干系。
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事业、金钱,乃至儿女、家庭,哪一样可以帮得上忙?再多的钱不能交易,再亲的人不能替代。真正能够影响生命走向的,就是心念的力量。佛陀教导的念死法门,就是为了令众生减少执著。当这种执著被逐渐清除,妄念就会失去继续生长的土壤。无论多大的树,都是离不开泥土,离不开根系的。我们想让这棵树从此消失,仅仅砍去枝干树叶还不彻底,必须连根拔起,或挖去它所依附的土壤。
妄念的土壤,就是我们对世间的执著。在我们的感觉中,世间是常的,人生是乐的,于是就会执著不舍。但佛陀以智慧彻见的世间真相,却是无常而痛苦的。倘能具备这一认识,妄念就失去了生长土壤,更无法产生作用。反之,如果我们放不下这种执著,就不可能平息妄念,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执著就是在给妄念浇水,给妄想培土,使妄想迅速生长。
所以说,想要消除妄念,惟有真正认识到轮回之苦。这种思考,不是轻描淡写地想一想,而是年年想,月月想,天天想。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自己:轮回是苦,人命无常。在反复不断的提醒中强化心行,直到这一认识成为我们确定无疑的观念。
这种对无常和苦的思维,是修习任何法门的重要前行。就像播种前需要平整土地、清理杂草,庄稼才会有良好的生长空间。同样,正念也需要在良好的心灵环境中才能生长。对世间的执著淡了,内心清净了,佛号才不会被种种妄念所干扰,被它们侵占生长空间。这样的念佛,才会具有力量。
时时都在发生的心灵因果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强调因果。但我们所以为的因果,往往局限于现象,局限于具体事件。事实上,意识活动也离不开因果,我称之为“心灵因果”。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种因果时时都在发生,只是我们未加关注而已。
在我们的内心,每天会出现各种心理,但能够得到重复乃至不断重复的,都是我们最在意的事。因为我们对内心缺乏观照,所以,这种重复往往是被动的,是不自觉地被串习推动。我们看到喜欢的人,不由自主就高兴了;看到讨厌的人,不由自主就起了嗔心。但从来不去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绪?这些情绪是否健康?是否会使心陷入贪著或对立中?如果不加观察,这些情绪就会随串习自动复制,就像电脑中善于自动复制的病毒那样,最后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有些人相恋后,一旦失去对方,会情绪失控到自寻短见。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把所有心灵能量都投射到恋爱中,从而制造出力量无限之大的情绪,并作为全部精神支撑。因为这种错误强化,失恋就等同于失去精神依托,甚至丧失活着的兴趣。如果不是把这种对爱的依赖放大到病态程度,失恋不过是一个挫折,哪至于构成这样的悲剧。
佛法认为,心是无常、无我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我们可以对心进行改造。在生活中遭人排挤,若嗔心较重,不但当时会生气,事后还会越来越气。因为这种得到重视的嗔心不会轻易善罢甘休,而会继续搜索出种种“值得”生气的理由,为怒火不断添加燃料,最终使嗔心冲天而起。如果在逆境现前时保有智慧观照,怒火就不会被点燃。如果在怒火点燃后还有一点观照,就不会继续火上加油,使内心完全燃烧起来。
因此,我们在谨言慎行的同时,应着重培养智慧观照,这样才会避免错误行为的发生和扩大,避免负面心理的重复和增强。
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大乘佛教中,主要为我们提供了三个修习项目,由此成就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一是广度,通过发起菩提心,使慈悲得到扩大。菩提心,是觉悟而又利他的心,不仅要自我觉悟,更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悟,究竟解除生命存在的一切痛苦。这种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是慈悲得以扩展的强劲动力。但我们内心还有种种其他愿望,怎样才能使菩提心不因干扰而模糊?这就需要受持菩提心戒,通过庄严的宣誓对此进行确认,使这一愿望真正成为生命的立足点。
二是力度,通过修习菩提心,使慈悲得到强化。受持菩提心戒,只是在内心播下菩提种子,但面对无始以来的串习,这种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这就必须不断为之提供养分。一方面,是在座上修习菩提心仪轨,每天提醒自己,以“利益一切众生”为使命。另一方面,还要将这种愿望落实到生活中,带着这种愿望去做每件事。通过正确而又持续的修习,使慈悲种子茁壮成长,成为具有绝对优势的主导力量,成为想忘也忘不了的强烈意愿,成为不受任何外在影响左右的终极目标。
三是纯度,通过修习空性见,使慈悲得到升华。凡夫心是错综复杂的,所以,我们在长养慈悲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自我、贪执、嗔恨等不良心理。比如有些人是为了博得名声而利他,有些人则会因行善不得理解而心生怨恨,这都会障碍慈悲的成就。因为我执,而难以无限;因为爱憎,而难以平等。所以就需要修习空性见,认识到自我及外在世界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我们执以为真实的一切,只是自我的设定和颠倒妄想,并非客观世界的真相。如果我们具备这种认知,不良心理将失去依托基础,并在空性见的观照下挥发一空。当夹杂于慈悲中的杂质被逐一剔除,才能成就佛菩萨那样广大而纯净无染的慈悲品质。
义与利能否兼得
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因此很少谈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数人都耻于言利,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应当看到,尽管君子固穷的清贫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落实到生活中,还是不乏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因为利益是如此地实际而富有魅力,使人很难抵挡它的诱惑。
而西方人本思想则肯定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对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正如思想家狄德罗所说的那样:“一切人类社会的经济都依赖一普遍而又单纯的原则:我愿意幸福,但是我和别人一起生活,他们和我一样,也愿意幸福;让我们寻求使自己、同时也使别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碍别人幸福的方法。”
佛教所说的善,也就是道德的内涵,同样是结合利益来说明的。《成唯识论》卷五曰:“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就自身而言,善行不仅对现世有益,更能惠及未来生命;就自他双方而言,善行不仅能使自己获利,同时也能利益社会大众。相反,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法律的存在,只顾个人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这种行为不仅和道德相冲突,从究竟意义而言,和利益也是根本对立的。佛教中这样的一首偈:“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生活中,非法行为往往也能给人们带来眼前的利益,或许有些无知者会感到羡慕,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却不会动心。因为通过非法行为而得到的利益只是暂时的,这种风光决不会长久。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我们的行为首先要符合法律规范,同时还要符合戒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利益。无论经商还是为人,信誉都是极为关键的,用现在的话说,信誉就是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信誉从哪里来?就是从道德行为而来。在激烈的商战中,能够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而唯利是图的投机者,必然会落得“害人终害己”的下场。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800字 篇9
我的爸爸为了家庭奋斗了大半辈子,喝酒抽烟不控制,也不太照顾自己的身体,一身的健康问题,本来是个特别乐观开朗的人,有时情绪低落的让家人的心相似被揪了一把。我们不断的劝他戒烟戒酒,可哪有那么容易,锻炼照顾自己的身体特别重要,于是督促他多锻炼少想些烦心事。一个人的心被这些负能量占据的时候,才是最容易垮掉的时候。
或许你们也感觉比较远,毕竟自己的父母健健康康。就在昨天,一位同学半夜病情发作,口吐白沫,舌头都咬破了,险些咽气,还好及时送到医院,没有生命危险。那些年纪轻轻丢掉生命,后果也没必要去描述,后悔遗憾和泪水。
作为喜欢读书的人会羡慕那些每周大部分都在读书的人,有一部分已经成家立业有工作了或许还有了孩子,如果不是特殊原因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读书。没错,有些人犯了重病,在家调养,出于无奈的调养。直到自己身体出了问题,才明白到自己所谓的追求和荒淫无度的生活有多么不重要。我们的一天天大都给了网络,给了身外之物,没有真得照料好我们自己。千万别等到身体快垮掉,才认识清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健康的活着,有自己想法的活着。
病魔为何有利可趁,这样问问我们自己,摸着自己的良心问,我们忙忙碌碌的,又有多少时间去照料自己。有的人做着所谓的正事,有的人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要以为挺着肚子看球星打球,就能获得健康。不要拿自己很忙为借口,推脱掉运动健身的`时间,照顾不好自己,一切都是白搭。
感恩幸福(幸福中国读后感) 篇10
————《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
临近新年,我很荣幸拜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虽是冬天,但这本书暖到我心窝,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我回忆着祖国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着它所带给我的幸福,我徜徉在新年的喜悦里„„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每个家庭都享有减免农业税政策,开始我对“减免农业税”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去请教爷爷、奶奶,从他们口中我得知减免农业税是一个很好的利民政策,它使农民普遍受惠,除了减免农业税外,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如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等等,农村人都说赶上了好时代。我还知道了每个适龄儿童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听妈妈说,她那时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她的很多同龄人小学毕业就完成了学业,很多学生就不能继续升初中了,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校舍条件有限,容纳学生数太少;
(二)家长不重视,需回家干活挣钱;由此也遏制了很多学生的发展。一个人没有知识怎么行?不能上学是痛苦的,可见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是多么深入人心呀!
我还知道了关于留守儿童、建立农村医保、贷款上大学等其他的富民政策。“两会”召开同时提出“建立幸福中国”的号召,“幸福中国”是“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的接力棒。但建设“幸福中国”不能只靠国家的力量,还需要靠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来完成。对于我们这些中学生而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不断探
索,创新,要在积极进取中实现自我价值。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当人们听到这首家喻户晓的国歌,都会想起民国期间的战争。当时,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无数英雄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汗马功劳;无数英雄战士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为了今天的美好,他们上刀山下油锅,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谐,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坑坑洼洼的土路不见了,换来了整洁、平整的水泥路;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不断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以前破旧、高低不平的茅屋不见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展现在我们眼前。听大人们说,记忆中的校舍都是破旧的低矮平房,大多是生产队里临时“腾”出来的,没有院墙,有的学校有院墙也是用碎砖破瓦搭建的,危险性很大,不论你走到哪个学校,基本上是一个样子。再看看现在的学校,简直就是“天堂”,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崭新的桌凳整整齐齐,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微机、电视、大屏幕已不是什么妄想,学校内“大三进”,教室内“小三进”,真正为学生开阔了视野,你想:坐在这样的教室内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享受?此外,我们也有了先进的实验室,实验设备一应俱全。我们不仅有了更合理科学的学习安排,而且还能在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中尽显其才„„,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还不知足,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用妈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罗斯福曾经说过:“幸福不在于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
产生创造力的激情。”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实现了很多人们以前意想不到的事情。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为种植水稻打下了基础,做出了贡献。即使是亿万富翁的他,也不忘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导弹技术开辟了道路。难道这些人都不值得赞赏吗?
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让自己在优秀的品德下努力学习,让自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位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伟大的祖国给予的,我们应学会感恩,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使我们的祖国更繁荣、更辉煌、更幸福!
学校:寿光留吕初中
七年级一班:刘智婧
幸福方法读后感 篇11
业教育的高职生是大学生中的—个特殊群体,高职院校的学生比其他院校学生承
受着更大的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堪忧。作为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学
生,要心理和谐,感到幸福,才能更好地学好技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第三届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提出“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通过提升主观
幸福感来调节心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与方法。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
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生活质量的
重要心理学指标。目前,关于高职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也不少,研究主要集中在
理论探索、幸福感测量及其影响因素方面,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
究较少,本文对幸福感提升方法的实证研究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上学期选修积极心理学课程的部分学
生和某高职院校其他自愿参加此次幸福活动的学生。其中男生8人,女生12人,共
20人。
2.测量工具。本研究使用的主观幸福感测验工具是牛津幸福心理调查表 ,该表一
共有29个项目,使用后要求记载测验时间和得分。
3.研究方法。笔者通过《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机会,对学生实施了一系列幸福
行动,在课程结束后继续邀请一些学生自愿参加幸福行动,并对其开始幸福行动
前后的主观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和记录,同时还通过访谈形式收集了参与该活动
的学生的感受。①文献法。利用课程教学机会,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幸福感的
研究成果,熟悉和掌握了大量幸福行动和方法,并深入了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
素,从而为此项研究准备了大量理论依据和实验素材。②测验法。本研究借用心
理测量工具,在幸福行动前后分别对练习对象进行了相关心理测验,了解其主观
幸福状况。③实验法。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幸福行动对提高高职大学生主观幸
福感的有效性,所以实验设计为指导活动小组的成员定期进行幸福行动练习,观
察其主观幸福感的变化。幸福行动训练时间为8周,主要内容是进行感戴训练和开
心事件回顾训练等,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前进行小组成员主观幸福指数测验并做
记录,活动8周后再进行一次主观幸福指数测验,对活动前后(8周前后)幸福指
数进行比较。
4.统计方法。实验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进行了配对样本的T检验
。
二、结果
通过对小组成员幸福行动练习前后幸福指数变化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幸福行
动练习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果。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活动小组主观幸福指数基本情况
表2 活动小组幸福指数前后测变化的配对比较
表1显示活动小组幸福指数前后变化的基本情况。前测平均分为3.8,试验后测试
平均分为3.99。
表2数据显示出活动小组幸福指数前后测配对比较结果,结果显示出活动前后幸福
指数变化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幸福行动练习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
显著效果。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幸福行动练习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是有效的。本研
究幸福行动练习有有氧运动、冥想、设定幸福目标等,其中重点内容和定期引导
和检查的训练是感戴训练和开心回顾。
感戴训练。参与该活动的成员反应感戴活动,哪怕就是初级层次的感恩练习,都
能增强个人主观幸福感。情绪的拓宽建构(broaden-and-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
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即时性思维行
动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
感戴不仅表现为一种离散的积极情绪,而且表现为回报行为,有利于提升个体的
幸福感。“感戴”包括两部分:内心体验和行为表现。在受人恩惠后,受惠者的
内心不仅仅是激动和好感,更有一种想要向受惠者回报的冲动。这种回报可以是
向施惠者说声“谢谢”,也可以是对施惠者或是其他人做出的社会行为。
开心回顾练习。生命中,我们不但要努力去创造和改造生活,也要学会去适应生
活。我们不仅要去创造快乐,同样也要学会去发现开心和快乐。所以,本次活动
中我们还进行了开心回顾的行动练习。这一练习也是每周进行一次,帮助行动者
形成发现积极事物和积极元素的观察风格和思维。开始是刻意去寻找,随着时间
的推移和活动的继续,慢慢形成了一种习惯,从而获得一种积极的快乐的自动思
维。
现在幸福行动有很多,幸福方案也丰富,每位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实践
适合自己的方法,关键是要坚持。
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力,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而且还应包括
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抓好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让高职大学生调整自我、悦纳自我,成为快乐和幸福的掌控者,积极地投入激烈
的社会竞争。同时,引导高职大学生发掘自身的积极力量,提升幸福感也是对学
生未来生活态度的一种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佩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成因探析[J].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
1):98-99等
幸福方法读后感 篇12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说实话,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我读得很慢,因为有很多摘自《论语》的句子我读不懂,只有请教其他教师或看解释才能理解。这本书读完后我有了很多很多的感悟:
陶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倡要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因为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多读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告诉我们:读书很重要,是我们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是提升人格的途径。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这告诉我们,如果阅读高品位的作品的话,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中”;如果在“中”的层次阅读的话,我们得到的只是“下”。所以读书要学会取舍,舍弃那些低层次的文化,这样,就可以通过阅读,向大师汲取智慧与思想,甚至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久而久之,便会渐渐向大师靠近,自己的思想境界也会越来越高,在知识越来越丰富的时候,进而生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与智慧。阅读高层次的书籍,就相当于在拓宽自己生命的维度。当我读完这一部分以后,感受很深,我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读书走向,要取法乎上。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都读过,有些还不止读了一遍,国外名著如《简爱》、《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等等,也读了不少,但我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和脍炙人口的几个情节或细节描写,根本没有获得陶老师所说的有生命意义的提
升,更没有产生因阅读而感悟生命快乐的飞跃。所以我下定决心,今后我不仅要取法乎上,多看、多读名著,还要深入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因为阅读一些高层次的书,能使我们真正的拥有智慧的人生。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自己的思想境界也会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去坚持,并把它形成一种习惯,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读书不单单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让我们读起来,让古今中外的经典滋润我们的生命!
陶继新老师通过“心境平和的李兰铎”告诉我们,几万字的国学经典的背诵,丰富了她的文化底蕴,又使她的心态走进了宁静而志远的境界,现在的她特别的快乐,她说:“人生快乐指数取决于是否拥有平和的心态”,她认识到在迢迢人生路上,既要有所作为,又要有所不为;既要自强不息,又要随遇而安;既要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又要有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既要有所追求,但又不强求;坚守“中庸“”的德操,运用“和”的智慧,保持平和的心境,以内求和谐、外求进取的心态塑造自己的人生。这段话给我感触颇深,是啊,在物化的世界里,我们还要给自己创设一种心灵自由的空间,学会克制不良情绪的滋长,适时调节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年年快乐,天天快乐,时时快乐!
以前,我也时常抱怨,抱怨在校时间太长,以致自己年幼的孩子一个人在家无人照顾,像留守儿童;抱怨工作的压力太大,以致教师的平均寿命太短;抱怨教师的待遇太低,教师的福利太少„„但是当我读完《自费考察黄河的杨同杰》的事迹,我明白了,抱怨环境不如自己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生命成长。我们也许改变不了环境,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情况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咱们在校时间长,孩子一人在家,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还学会了做比较简单的饭菜;教师的平均寿命太短,咱们控制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必须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所以我决定改变自己,别再抱怨,把抱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阅读好书、研究教学等有意义的事情上,用心平气和的心情,远离浮躁的心境,来细细品读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幸福方法读后感】推荐阅读:
《幸福的方法》讲些什么?07-16
幸福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06-12
幸福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防病虫害09-27
薪酬很重要 上班族找回职场幸福感的方法10-14
心态决定幸福读后感10-20
幸福之路读后感10-20
幸福的科学读后感05-13
将幸福延续读后感06-18
《幸福的鸭子》读后感07-13
《美丽中国幸福起航》读后感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