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国诗赏析1(精选3篇)
古代爱国诗赏析1 篇1
《鹧鸪天》
清·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清·秋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破阵子》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示儿》
宋·陆游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中国古代送别诗“水”意象赏析 篇2
[关键词] 中国古代送别诗;意象;水;离别;友情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32-1
送别诗起于《诗经》、《楚辞》,逐渐发展成为诗歌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是古人表达离情别绪的重要载体和方式。“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感叹、惆怅。发而为诗,便成了许多传世的佳作,感情真实充沛,没有造作,最易打动人心。
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常见意象有寒蝉、孤雁、孤蓬、长亭、杨柳、夕阳、酒、水、秋风、落花、黄叶等。这里要拈出其中的一种意象——水,结合诗歌来加以赏析。水,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描写,通常表达出的是离别的凄凉、惆怅,友情的深厚、真挚,思念的悠长、无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这大概是古代送别诗中最悲壮、最有气势的一首,也是临水送别的古诗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亲朋好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至送到易水旁边,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给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此处的“水”充分表达了离别时的悲壮和凄凉,衬托出壮士出征的气势和“一去不复还”的决心。
“春色碧绿,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出自南北朝诗人江俺的《别赋》。诗句的优美之处在于借离别景色的描写,刻画出了诗人惜离别的感受。用“春色碧绿,春水绿波”,充分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希望无限,到处都是一片美好、温暖的景色,“春水”是希望、悠长与无限的象征。借此情此景把与心爱的人的离别衬托得更加凄凉、不忍与伤感。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丹阳送韦参军》是唐代诗人严维的名作,严维的诗以送别赠酬居多。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无限思念的深情。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深感打动人心。“寒鸦飞尽水悠悠”,是诗人眺望之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离别的气氛,从而表达诗人的悠悠情思。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作者心中无限的忧愁。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此诗中的“水”表达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浓浓熟悉和悠悠情思,他与韦参军的友情真挚深厚,对友人的思念悠长无尽。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这首送别诗清雅而不落俗套,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诗人者排除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常态,把友情、沧桑情、兴亡情,都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萧条形象表现出来,融情于景。“宫前水”融入了光阴、无尽、悠长、无奈。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出自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送别的人渐行渐远了,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绵绵不断,悠悠不绝。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化虚为实,可视可感。
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作《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李白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生活在四川,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他不说自己思念故乡,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万里送行舟”,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惜别之情。“故乡水”在本诗中的应用更显曲折含蓄,源远流长,也显现出了作者愉快、乐观的心境。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也是唐代“诗仙”李白的一首广为传诵送别诗《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水为喻,请君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江水相比究竟谁短谁长?情感是抽象化的,但是江水是具象的,绵绵不绝,延绵不继。诗中采用了设问比较的方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处。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歌吟不断,诗赋连篇,造就多篇传世之作。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或黯然销魂,伤感痛哭;或凄凉依依,惜惜别离;或悲愤慷慨,引发动容;或含蓄比似,乐观向上……
参考文献:
[1]杨夫立,武红.唐诗三百首[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3.
[2]沧浪诗话·诗评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1 篇3
(一)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考试大纲要求: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考生文化底蕴薄弱,鉴赏水平偏低,导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想要快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首先就要抓特征、明类型。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悼亡诗、讽谕诗等。每一种类型的诗歌自有其特征和规律,都能帮助我们鉴赏。这里就谈谈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以提升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备考的实效性。
二.“咏史怀古诗”专题教学价值
(一)“咏史怀古诗”的价值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出现了。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从写作目的上看,咏史怀古诗不以咏写历史本事为主,更多的是以古证今,借史言志,书写情志。即诗人的写作目的不是咏史,也不是怀古,而是咏怀,咏古人而见己情,咏古事而刺现世,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在咏史怀古中,蕴含着诗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借咏史怀古伤己、感时、刺世、论史,“咏史”与“言志”的结合,体现了世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从艺术价值上看,“诗”与“史”相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达到了高度统一。从艺术手法上看,“古”与“今”相结合,多维时空组合。所以手法多样,如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由于常常是临古迹吊古事,所以触景生情更是常常用到。可见,咏史怀古诗既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又给人以历史的深邃感和凝重感,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能在简短中给我们无限的哲思,认真研究对写作和认识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有必要深入探究。
另外,咏史怀古诗既然是以历史为情感的载体,起点在古,而落点在今,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解读咏史怀古诗来了解诗人、走近诗人、解读诗人。
(二)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分析
人教版和苏教版必修、选修教材及读本近年来都收录了很多咏史怀古诗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杜甫《咏怀古迹》、《蜀相》,李商隐的《马嵬》、江夔《扬州慢》、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教材主要选录了咏史怀古诗达到鼎盛时的唐、宋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诗有词,或抒发感慨、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或发兴亡之叹,选材比较全面,但也比较庞杂,在体例编排上较随意零乱,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咏史怀古诗有效的鉴赏体系,不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较为困难。基于此,很有必要重新对咏史怀古诗重新梳理。
(三)历年高考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分析
恢复高考后的1985年,“诗歌”以知识型客观题的形式正式进入全国语文试卷,1990年“诗歌”则以能力型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出现,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开始以主观表述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识记到理解到鉴赏,诗歌鉴赏的难度在不断增加。
除了1999、2000、2001三年的全国卷是现代诗歌鉴赏外,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都是选取古典诗词,具有鉴赏层级的1990年高考诗歌,始一亮相就是一首文天祥的咏史怀古诗《念奴娇》,自此,咏史怀古诗不断进入到高考语文试卷中。从1990年至今,考过的咏史怀古诗有: [1990年]元文天祥《念奴娇》
[1996年??全国]元代阿鲁威《蟾宫曲》
[2001年夏季上海市高考试题]宋辛弃疾《摸鱼儿》 [2004年青海卷(全国IIII)]五代??欧阳炯《江城子》 [2005年??天津)]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 [2007(全国卷I)]宋朝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007(浙江卷)]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元人赵善 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三首诗、词、曲不同体裁的咏史 怀古诗作比较
[2007(湖北卷)]唐朝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比较 [2007(江西卷)]晚唐诗人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比较 [2008(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2009(重庆卷)]清代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 [2009(安徽卷)]元代舒的《小重山·端午》
在历届高考中,咏史怀古诗虽然不如“写景抒情”诗出现的频率高,但时间上跨度大,唐、宋、元、清时期的作品都有,体裁上涉及诗、词、曲,有代表作家的作品,也有普通作家的作品,内容上伤己、感时、刺世、论史也各有侧重,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一类诗歌,咏史怀古诗自有它的个性特征和规律,如不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很难辨识,更不要说是鉴赏。而且一旦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混淆,鉴赏就会失去思路、方向和要领,更不得法。
(四)专题编排和教学依据
选材上,既要涉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又要看到咏史怀古诗伤己、感时、刺世、论史等各种类型,即源流发展的脉络和思想内容的类别兼顾;同时既要看到其思想内容的类别,还要兼顾其艺术手法的多样。在以上基础上,编排体例上力图将单篇的、局部的、零散的知识进行勾连,进行“类”的总结提升,构建“咏史怀古诗”的知识能力模块,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给学生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授人以渔。专题编排力争达到体系完整、线索清晰、环节分明,从而让学生能够快捷有效地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同时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