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赏析

2024-10-19

中国古代玉器赏析(精选12篇)

中国古代玉器赏析 篇1

摘要:著名历史学家严步克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国古代史 (上) 》有严谨的结构, 有丰富、素雅、精美的页面, 提供了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阎步克,多媒体课件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的“中国古代史 (上) ”多媒体课件, 结构严谨, 制作精美, 提供了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成功经验。

(一) 特有风格的课件结构

严先生所开六门课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方式授课, 其中三门课的课件已经上网, 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具有特殊风格、多重链接和层状结构的课件体。

第一个结构层次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是“关于多媒体课件”, 二是《中国古代史 (上) 》课件, 三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史” (与叶伟老师合开) 课件, 四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与邓南老师合开) 课件。

第二个结构层次是《中国古代史 (上) 》课件结构。此结构表明, 《中国古代史 (上) 》课件由教师寄语, 多媒体教案, 课程录像片断, 教材和参考书, 通知和公告, 讨论区等六个部分构成。

第三个结构层次是《中国古代史 (上) 》多媒体教案结构。此结构的多媒体教案包括先秦部分、秦汉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专题部分等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若干讲具体内容。

《中国古代史 (上) 》特点突出:

1. 课件结构完整而严密。

严先生在课件的开头针对学生中关于历史科学的普遍性误解, 写了一篇语重心长的“教师寄语”, 用以说明学习历史科学的意义以及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去学习历史科学。“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 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 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 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 去积累一种贯通古今的智慧, 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 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像这样洋溢着人文精神的语言, 其实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史学专家自身的深切体验和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它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沉思考。

2. 把课程表、考试、作业和讨论等教学环节的具体做法和具体要求作为课件的一个重要部分, 事先告知学生。

其中关于三次讨论的安排, 规定得十分详尽、具体和明确, 不仅有讨论题, 而且有具体要求, 还为学生参与讨论提供了参考书目。这是经过充分考虑的精心安排。它说明了对讨论此一教学环节的重视。而事先告知意在期望教师的重视变成学生的重视, 并使学生能够提前做好参加讨论的准备。

3.

用Dreamweaver;photoshop;PowerPoint和Flash等软件制作的课件的结构, 不仅使读者得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课件的整体框架, 而且可以通过点击课件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得以实现教案大纲和教案内容的直接链接, 教案结构视图和教案页面视图的直接链接, 各讲参考资料目录视图与参考资料内容页面视图的直接链接。

(二) 丰富、素雅、精美的课件页面

点击《中国古代史 (上) 》的“多媒体教案”,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课件视图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含若干讲, 总共有25讲。每一讲的名称构成本讲的标题项, 标题项之下便是本讲的参考资料项。每一讲的标题项和参考资料项都设置了超级链接。右侧则是由一张一张幻灯片构成的页面视图。点击标题项, 右侧即呈现相应的课件页面视图。点击参考资料项, 则进入本讲的参考资料目录。再点击各项目录, 即呈现相应的参考资料页面视图。大纲视图和页面视图各有滚动条, 均可随意上下滚动。这样的设计十分方便于人们对教案内容的选择和阅读。

教案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 此外尚有色彩、线条、图片、相片、统计图、解说图、示意图、地图等表达内容的辅助因素。从第一讲的第一张幻灯片到最后一讲的最后一张幻灯片, 其文字及所有的辅助性因素均经过精心选择、绘制和排板, 使之从局部到整体呈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素雅之美。

本课件所有的文字都非常简练。以标题为例, 整个课件, 从先秦部分到专题部分, 不论是一级标题, 还是二级或三级标题, 最长的也不超过15个汉字。也就是说, 所有标题的文字都只占一行。没有占两行的标题。这便得页面有许多“留白”空间, 文字也就变得更为醒目。这样的标题设计既彰显了文字内容的核心地位, 又赋予读者以轻松、舒适的阅读感。

1. 标题的级数以及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和标题序号使用何种类型数字都是统一的:每一讲都设置三级标题;所有标题的字体均为宋体;第一级标题以“第几讲”为标题序号, 第二级标题以中文数字“一, 二, 三……”为标题序号, 第三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1, 2, 3, ……”为标题序号;第一级标题的字号为32号, 第二级标题28号, 第三级标题的字号为24号。

2. 若以每一讲为一个单元, 则每单元的第一张幻灯片放置第一和第二级标题, 第二张幻灯片放置第二级标题之第一项及其所属的第三级标题。从第三张幻灯片开始, 依次放置讲解第二级标题第一项所属的第三级标题各项内容的文字、照片、图片、解说图、地图等内容。待第二级标题第一项所属的第三级各项内容全部介绍完毕之后, 再继之以第二级标题第二项、第三项所属各项内容。

3. 三级标题文字的颜色均为白色。

4. 每一单元的第一、二两张幻灯片的底色相同, 且此种底色奠定了本单元的基本色调。

5. 若称放置一、二级标题的幻灯片为标题幻灯片, 称放置三级标题各项内容的文字、照片、图片、解说图、地图等内容的幻灯片为解说幻灯片, 那么, 全部解说幻灯片均在页眉位置设置以该幻灯片所从属的第二级和第三级标题为内容的“页眉项”。

课件给人以单纯、简洁、清晰、明快、平和、连续、无限的美感。在追求统一之美的同时, 又设计了适度的变化。

变化即差异。本课件页面元素的差异有多种表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色彩的差异。如上所述, 每一单元第一、二两张幻灯片的底色相同, 但是, 不同的单元, 其第一、二两张幻灯片的底色又互有差别。同一张幻灯片其底色虽然相同, 但是, 一级标题所在部分和二级标题所在部分, 其底色的色度又有轻重或浓淡的差异。此外, 同一页面, 背景色和前景色分别设置为不同的颜色。差异便形成对比。而本课件所有差异或对比都是适度的, 就是说将差异或对比的设置限制在有利于实现整体的协调和均衡, 有利于实现整个页面视觉和谐的范围之内。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古代史 (上) 》课件在25讲里配置了1千多张各种各样的图片、示意图、解说图、地图, 平均每一讲配置40多张。然而, 读者并不觉得它繁冗、夸张、花俏, 而是认为这些图片配置得恰到好处, 认为它内容丰富, 形式精美, 有力地表达和深化了本课件的内容。之所以有这样的视觉效果, 除了因其行文用字非常简约、精练, 图片的选择非常准确之外, 还因为作者在制作课件时熟练地运用模板技术、文本框技术、图片和对象插入技术、色彩填充技术等多媒体技术, 对包括色彩、线条、图形和文字在内的所有页面元素进行精心排版布局, 使之符合课件制作必须遵循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基本原则;符合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在变化中实现统一, 以及和谐、对比、均衡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这两种符合, 使得本课件不论在整体上, 还是在局部上, 都呈现出脱俗、沉稳, 厚重、深刻和典雅的意蕴。

(三) 培养研究型学生的重要措施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学生。严先生在自己的教案的首页里写了这样一段话:“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变迁线索和重大问题, 以及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必要历史知识;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学术动态;培养专业意识。由此, 为进一步学习各个断代史和专门史课程, 写作史学论文, 打下基础。”这段话说明, 阎先生认为本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要对学生进行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型学生。

仔细考察可知, 在对学生进行史学研究基本训练上, 《中国古代史 (上) 》课件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

1. 系统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变迁线索和重大问题, 以及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必要历史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是从事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2. 将介绍和解说大量史学论著和史学研究者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列为课程重要内容。这一措施意味着, 课件作者认为, 历史学的教学, 如果局限于教科书, 是难以达到培养研究型学生的目标的。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文献论著才是历史专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因此, 必须加重学术史和文献史料的讲授份量。必须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有代表性的前沿史学论著和史学名家的相关内容, 向学生作深入地介绍。粗略统计表明, 整个课件介绍的史学专著在120部以上, 引用了130多位学者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

真理的获得是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实现的。拘泥于一家之说, 固执于某一已有的结论, 很可能会离真理更远。所以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和教会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在严先生的课件中, 这样的训练随处可见。例如:在先秦部分的第一讲中, 讲到中国人的起源是“土生土长还是来自非洲”的问题时, 课件介绍了斯宾塞·韦尔斯的《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介绍了陈竺等学者发表于2000年《中国科学》C集的关于Y染色体单倍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与中国人的起源及迁移的观点。还介绍了吴新智、刘武关于中国古人类的铲形门齿等体质特征及其与现代中国人、现代白人之比较研究的“不利于来自非洲说”观点;张振标、布彼得.布朗关于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之间在体质形态上存在着不连续的演化、山顶洞人到现代中国人之间存在着不连续演化的“有利于来自非洲”的观点。在讲到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时, 介绍了顾颉刚、李学勤的观点, 还列表比较了杨宽、傅斯年、徐旭生、蒙文通、林惠祥等学者的不同观点……。所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 提供大量以史学论著为主的参考资料, 提出严格的读书要求和考核办法。

参考资料的丰富、多样、系统和全面是《中国古代史 (上) 》课件的一个非常突出特点。阎先生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我们一直重视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教材之外, 推荐的阅读书目有:课前阅读书目38种, 课堂补充推荐书目37种, 共75种。”

点击《中国古代史 (上) 》课件的教材和参考书, 看到其规定的教材和参考书的种类和数量是:教材5部;通史参考书5部;阅读杂志6种;文献索引8种;参考书57种;工具书4种。

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 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 进行精读、泛读或翻阅。但起码要精读5种参考文献。建议学生参考以下方法撰写读书笔记:

(1) 对所读的书的论点和特点加以概括或陈述。

(2) 从学术价值上对所读之书进行评价。

(3) 阅读某书所得到的启发和收获。

(4) 由所读之书引发的思考和推想。

4. 申明学术规范, 介绍学术研究方法, 组织论文写作和专题讨论。

进入《2010年中国古代史 (上) 》课件的通知和公告栏, 人们看到, 2010-2011年第1学期本课程有三次讨论安排, 其中, 第二次讨论, 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和史实论著, 自由发挥自己的一得之见”。第三次讨论则要求学生, 带着自己的作业 (论文) 来参加讨论。课件提醒学生, 写作论文时, “选题以窄而深为好。由细微处入手, 深入发掘, 以小见大;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广泛和准确引证原始史料和现有研究成果;有一定个人见解, 逻辑清晰, 结构匀称, 文从字顺。”此外, 课件还特别申明, 评价论文 (作业) 的标准是:读书多少和深入程度的综合评价。这些要求无疑是教师以自己长期做学问的亲身体会和成功经验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课件对交作业的方式这一具体细节, 做了颇有新意的规定, 即要求学生在交打印的纸质作业给老师的同时, 还须将作业的电子文本及时贴至北大历史系论坛上。而且规定, 作业“须直接粘贴为文字, 勿用附件方式。”这些具体、周密和严格的要求, 看似琐碎, 其实正是课件作者匠心独具地运用网络工具, 将教师批改和评价学生论文这一传统的封闭性教学环节, 变成教师和全体学生之间, 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 进行开放性训练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步骤。

点击北大史学论坛, 进入课程讨论区, 可以看到:

1.学生们在作业区里提交的期末论文的题目, 如《魏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状况及原因分析》 (作者学号:00321009) 、《浮荡的社会, 淫逸的世风——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关系》 (作者学号:00321012) , 准确而有序, 表明他们已经具有清醒而精明的选题意识。

2.学生论文无一例外地都按照一般学术论文的通例, 在题目的下边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每一页正文的页末注明引文出处, 文章末尾一一列出参考文献, 所列的参考资料, 一般都有20-30种, 最多者达50余种。

3.学生们的相互评价涉及选题、材料、观点、结构、论证、语言等方面。许多评价文字写得生动活泼, 风趣幽默, 令人读来颇觉新鲜, 受益匪浅。对此, 严先生在网页里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看了大家的作业, 我真开心!你们证明了自己是最优秀的学生。第一个学期, 就进步明显, 成果丰硕。我为你们而骄傲!”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精品课程网, http://www.jpk.pku.edu.cn/pkujpk/.

[2]北京大学历史系网站, http://www.hist.pku.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98.

[3]“中国古代史 (上) ”课件网页, http://cm.hist.pku.edu.cn/tongshi/tongshippt.htm.

[4]教育部公布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名单, http://www.edu.cn/20040210/3098676.shtml.

[5]“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件网页, http://cm.hist.pku.cn/Guanliao/03-guao.htm.

中国古代玉器赏析 篇2

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痴情的一方注定伤的最深,自古痴情终成空。

【金】元好问《摸鱼儿》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地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词的广泛流传要多谢金庸先生笔下的李莫愁如同祥林嫂般整日里挂在嘴上反反复复地吟唱。这哀婉动人、流传千古的佳句对痴情者的感触极深,流露出对感情深深的惆怅和忧伤。生也好,死也罢!紧紧相依相恋,直到生死相随。如此经典和深情使该词荣登中国古代十大经典爱情诗词探花宝座。全词只需读第一句,最叫人消魂不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真是问的好!如飞瀑直下千尺,撞人心胸,荡人心神。千百年来,人们的心中,爱与生死是紧密相连的。最绚丽的爱情与最凄凉的爱情都莫过于抵达生死的高度。爱与生,爱与死,后者更揪人心扉。就如今天我们看的电视剧,男女主角深爱,最后却生死两隔,总要惹我们的一点泪出来。

如此痴情决绝,回肠荡气的.词,竟是由一双悲剧的大雁,而生出的感慨!由序可看出,作者在赶考路上遇到一猎人,捕获了一只大雁,另一只挣脱了网,却不肯独自离开,居然一头撞死在大地上。作者心生怜惜,买回两只大雁的尸体,埋葬在河边,题名为“雁丘”。

【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几首《无题》首首皆是经典,像“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都是描写爱情方面让人击节叫好的绝句,从中实在是难以取舍。这首是我最喜欢的,只是在读书时代经常用来比喻教师。几首《无题》词句优美,寄情深微,意蕴幽隐,蕴涵在诗中的款款深情让人回味无穷。该诗之所以成为榜眼,其他几首也有推波助澜之功,这是对李商隐的诗描写爱情成功的肯定。

【唐】白居易《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待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颻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荡气回肠的唐代爱情史诗、凄美迷离的皇家爱情悲剧,流传千古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白居易的这首叙事体长诗《长恨歌》让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见绌。乐天居士细致地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 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很多经典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

中国古代玉器赏析 篇3

在中国的玉器史上,一直以来就有制作和使用玉文具的传统,使用玉质文房用具的文献记载很多,在宋人的笔记中就有关于玉质文房用具的记载,明代的屠隆在《文具雅编》与高濂在《遵生八笺》的“论文房器具”部分,对此都有很好的记叙与论述,[1]这些记载使我们了解到古人对玉质文房用具的珍爱之情。但由于玉料贵重,雕刻技艺较其他手工艺困难,所以存世量较少。

纵观文房玉器的发展脉络,从汉代就开始出现卧羊、卧熊等动物样式的玉砚滴。考古发现的宋辽时期的文房玉器中,有代表性的如浙江衢州南宋史绳祖墓中出土的玉笔架、兔形玉镇、玉墨瓶、玉笔洗等,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里出土的玉砚。总的看来,在明代以前,玉质文房用具还并不为大量使用。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高度发展,书画艺术的成熟,文人崇尚美玉,并以此来抒发闲情逸致的风尚,玉质文房用具开始得以广泛运用,且纹饰繁琐精细,多为吉祥之意,大大增强了其装饰性,深受文人的喜爱,成为案头必备之物。考古发现明代的文房玉器数量不多,如山东省邹县朱檀墓出土的青玉砚和白玉葵花洗。大量明清时期的文房玉器多为传世品,收藏于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常见的文房玉器有水丞、砚滴、笔洗、臂搁、玉砚、墨床、笔架、镇纸、印盒等。这些作品在造型和纹饰上多体现庄重高雅的风格,与文人追求恬淡静雅的生活相对应。

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房玉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文房玉器以清代的为主,种类齐全,有玉笔杆、玉笔架、玉笔洗、玉砚滴、玉砚、玉墨床、玉臂搁、玉镇纸、玉水盂、玉印盒等,其玉质温润,造型典雅,雕工精致。

笔、墨、纸、砚是古人书写的文房四宝,其中以笔为先。馆藏的清代翡翠竹节形笔筒(图1)长16.7厘米,口径3.8厘米,翡翠质地,器呈竹节形,三节一段,平底,采用了浮雕和阴线刻的技法雕琢出分布于主干上的竹节、竹叶。竹子因其品格高贵,深受文人们的青睐,无论是绘画、题诗,都常以竹子为题材,以体现其清高、孤芳自赏的生活态度。这种题材体现在玉器上,显得别有一番韵味。

砚台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浓缩了中国各个时期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石砚,分别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北首岭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遗址。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上说:“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由此可见,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玉砚。以玉制作的砚台,具备发墨而不损笔、贮墨而不易干、磨之无声等优点,其上雕琢的图案工艺精湛,具有实用与观赏的双重功能。[2]馆藏的清代青白玉砚(图2)长7.6厘米,宽4.8厘米,厚0.7厘米,玉质青白色,呈长方形。前端阴刻扁长六瓣花形蓄水池,中间磨成圆形斜凹墨池,其内尚有墨迹,造型简洁大方。

墨床,亦称墨架、墨台,是专门用来承搁墨锭的小案架。玉质的墨床温雅圆润,置于书案之上,极有情趣。清代的玉墨床非常流行,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形状扁薄,其下有木座,墨床上大多有平雕花纹;另一类则为立体形状,造型富于变化,有的取书卷式,有的仿家具式,古朴而精雅。馆藏的清代仿明青玉镂雕“卍”字墨床属第一种类型(图3-1、3-2),长8.1厘米,宽6.2厘米,厚0.9厘米,木质底座,其内墨床的玉质为青色,呈长方形,墨床边框为双层,镂雕一圈“卍”字纹。框内深剔地,低于边框,分六格,每格中镂雕一个“卍”纹,给人以旋转的动感,其雕工精细,十分雅致。“卍”字原属佛教名词,从隋唐开始,这个符号就逐渐走出佛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图案,取其吉祥福瑞之意。

中国的文房用具除基本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外,还派生出来许多,如笔架、印盒、水盂、笔洗、笔筒、镇尺、臂搁等。这些文房用具小巧而雅致,充分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也称文玩。

笔架又称“笔搁”、“笔枕”,是书写、作画间隙时搁置湿笔的专用文具。笔架产生的时代较早,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是浙江衢州南宋史绳祖墓中出土的玉笔架。从明代屠隆的《文具雅编》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玉笔格有山形者,有卧仙者。有旧玉子母猫,长六七寸,白玉作母,横卧为坐,身负六子,起伏为格,有纯黄纯黑者,有黑白杂者,有黄黑为玳瑁者,因玉沾取为形体,扳附眠抱,诸态绝佳,真奇物也。”[3]足以表明从明代开始,玉笔架的形制多样,题材广泛,玉料多彩。馆藏的清代青玉山形笔架(图4),高6.5厘米,宽10厘米,玉质青色,笔架呈起伏叠嶂的山形,这种山形笔架比较常见和实用,直至今日,仍旧是笔架的主要造型之一。

明屠隆《文房器具笺》曰:“笔洗,玉者有钵盂洗,长方洗,玉环洗,或素或花,工巧拟古。”笔洗是古代文人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由于传统琢玉技术的不断成熟,玉制的笔洗雕琢细腻,形式活泼多样,除了方形、圆形、方胜形等几何造型外,还有荷叶形、桃形等植物造型,装饰效果极强,其艺术性远远超过了实用性。馆藏的清代青玉桃形笔洗(图5)长12.9厘米,宽9厘米,高4.2厘米,玉质青色,器呈剖开的半桃形,外壁镂雕缠枝花卉和仙鹤作为柄与圈足。此器造型清新,雕镂雅致,实为玉器精品之作。

水盂,又称水丞,砚滴,在古代则直呼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曰:“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日滴,不名曰盂。”馆藏清代青玉水盂(图6)口径3厘米,高2.6厘米,玉质青色,圆口,束颈,腹为球状,圈足,这一类水盂造型简洁大方,并无多余的纹饰。除此之外,另有一类砚滴,多以辟邪、麒麟、鹿、天禄等珍禽瑞兽作为模本制作,造型古朴雄厚,做工精美,选用此类造型,使用者多将其作为一种驱邪避害的神物,代表祥瑞吉祥,其观赏性远远高于实用性。馆藏的两件砚滴均为麒麟形,明代青玉麒麟砚滴(图7)长13.5厘米,宽6.2厘米,高7.5厘米,玉质青色,采用圓雕技法。麒麟呈半匍匐状,背部中央有一圆孔,可盛水。另有一件清代青玉麒麟形砚滴(图8)长7.7厘米,宽5厘米,高3.7厘米,玉质青色,器呈麒麟形,匍匐状,独角,披发,长须,张口瞪眼,扭头侧望。腹部掏空以贮水,水丞开口于麒麟背部。两件砚滴均造型生动,纹饰细腻典雅,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臂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玉质的臂搁在文房用品中属于常置案头的玩物,文人们日夕摩挲,愈磨愈润。常见的臂搁主要有竹节形、书卷形等。馆藏的清代青白玉臂搁(图9-1、9-2)长8.4厘米,宽3.1厘米,高1.7厘米,玉质青白色,莹洁温润。臂搁呈长方形,片状,两端向下弧形弯折,优雅别致,正面中间透雕两个钱纹相套。

唐杜光庭《录异记•异石》曰:“会稽进士李眺,偶拾得小石,青黑平正,温滑可玩,用为书镇”。由此可见,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信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明清时期的镇纸多为尺状,也称压尺。明朱之蕃诗曰:“文木裁成体直方,高斋时半校书郎”。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清代的镇纸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器,装饰味道浓厚。馆藏的清代青玉螭纹镇纸(图10)长26.7厘米,宽3.5厘米,高3.3厘米,玉质青色,器呈长条形,其上高浮雕一蟠螭,匍匐向前。

印盒,是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属于文房用具中器型较小者。玉印盒的器型以方形、圆形居多,主要用于盛装印泥。明代玉印盒大量出现,盒的盖面微微隆起,多浅浮雕花卉图案,也有山水图案及诗句,十分讲究意境和布局,带有明显的文人特点。到了清代,由于玉料充足,清代的玉印盒多选用上等白玉,制作规范、严谨,但纹饰繁琐,多饰以蟠螭、云鹤、梅花、山水、人物等,采用浅浮雕或阴刻技法。

馆藏的玉印盒以龙纹和花卉为主要装饰图案。明代青玉蟠螭龙纹印盒(图11-1、11-2)长6.5厘米,宽5.9厘米,高4.1厘米,玉质青色,器呈长方形,盒的盖沿、底沿呈子母口。盒盖顶雕琢波浪纹,中间生出一枝荷莲,三条鱼游弋其间。盒身外沿长的两面对称饰有造型相同的蟠螭纹,作奔走状,短的两面对称饰有造型相同的龙纹。另有一件清代青玉“乾隆御制”龙纹印盒(图12)长7厘米,宽7厘米,高3.9厘米,玉质青色,器呈方形。盒的盖沿、底沿呈子母口。盖上浅浮雕龙纹,盒底阴刻“乾隆御制”篆书。

花卉是清代玉器上主要的装饰题材,多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特性,赋予了它们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其寓意丰富,构思巧妙,以此表达人们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馆藏的清代白玉折枝牡丹纹印盒(图13-1、13-2)直径7.8,高3.4厘米,玉质白色,器呈扁圆形,圈足底,盒的盖沿、底沿呈子母口。盒盖上浅浮雕折枝牡丹纹。另一件清代青玉印盒(图14-1、14-2)高3.9,口径4.5厘米,玉质青色,正圆形,盒深盖浅,直口直壁,盖面镶嵌碧玉花卉。

三、文房玉器的独特魅力

中国人对玉富有强烈而特殊的情感,玉的温润之美,象征着仁爱、和谐,与中华民族追求仁善谦和的道德准则相吻合,其优美的质地和精巧的造型,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尊崇。英国李约瑟博士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许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魂。”由此可见,以玉制作的各类器物不仅凝聚了历代琢玉工匠的心血,而且还寄托了文人们的儒雅情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高度发达,造就了玉器业的昌盛,使中国的玉器制造工艺达到了巅峰。文房玉器作为一个独有的品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得以广泛运用,其品种和数量超过了其他时期。文房玉器不仅因其高雅珍贵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多的是融入了文人学士的知识、理念、情怀和志趣,使其不同于其他门类,由实用品走向艺术品的更高层次。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以佩玉、赏玉、用玉来显示君子风范,寄托文人的情怀。春秋战国之际,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说法。玉在传统文化中,与儒家道德观念紧密结合,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同时也给玉器赋予了高尚的道德内涵。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中国文人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文房玉器作为文人书房中朝夕相伴的必备之物,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文人以玉为贵的审美意识。明清时期,文房玉器的发展鼎盛,除了琢玉工匠的辛勤劳动,更多的是与文人参与其设计密不可分。文房玉器采用优良的玉材,制作精巧雅致,代表文人氣质、思想的梅、兰、竹、菊以及古诗、辞赋成为主要的装饰内容,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谈初中古代诗歌的赏析教学 篇4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定性, 学生实际, 以及诗歌自身的特点, 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古代诗歌赏析教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一、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赏析

古人云:“诗缘情”、“诗言志”, 是说诗歌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的, 它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在内容上的特征。诗歌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 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 都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实现的。由此可见, 形象是表现作者情感思想的一个工具, 是作者情感思想的外化;反过来, 这种外化的工具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 因此我们可以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形象入手去赏析诗歌。诗人在诗歌中描绘的形象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或几个孤立物象的集合。这种文学上的形象, 不仅包括人、事、物、景等具体可感的形象, 而且包括情感、氛围、情境等较为抽象但可以感知的形象。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很多古诗中的形象描绘有时并不是有具体形态的, 如陆游的《示儿》, 诗中并没有描绘什么具体有形的东西, 主要是表达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感, 是一种情感意绪, 却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悲壮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因此, 在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时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它。明白了以上这些, 我们就可以知道, 在赏析诗歌时, 只要准确地把握住了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另外, 中国古代诗歌在内容的表现上还有一个虽然称不上规律但也并不少见的现象:结尾处往往有那么一两句是直接抒情或言志的, 它对前面的形象描绘 (即写景、状物、叙事等)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明该诗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 这对我们赏析诗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在实践中, 根据古代汉语的表意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采用先局部入手后整体把握的方法来分析诗歌内容, 进而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及其意义, 是赏析诗歌的基础。所谓先从局部入手, 是说当面对一首古诗时, 不要急于从整体上去感知它写了些什么内容, 表现了什么情感思想, 而要先把每一句拆分成若干表意单位的词或词组, 在弄清了每一表意单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把握该句所传达出的信息。所谓后整体把握, 是说在理解了每一句诗的意思的基础上, 对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进行分析归纳概括, 从而在整体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 这种表意单位和诗歌的平仄规律是两码事, 表意单位强调的是诗歌的内容, 平仄规律强调的是诗歌的韵律;第二, 表意单位的大小划分并不固定, 以易于理解为原则, 可以是一个字构成一个表意单位, 也可以是多个字构成一个表意单位。

下面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为例具体介绍这种方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将每一句分解成若干个表意单位后结果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第一句中:“烟”———烟雾;“笼”———笼罩;“寒水”———寒冷的水面;“月”———月光;“笼”———笼罩, 这里引申为“照着”;“沙”———沙滩。这句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 月光照着水边的沙滩。这一句是写景, 描绘了一幅月下江边迷蒙寒凉的景象。第二句中:“夜”———夜晚、夜里;“泊”———船停泊;“秦淮”———秦淮河;“近”———靠近、临近;“酒家”———酒店。这句的意思是:夜里船停在秦淮河边, 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这一句是叙事, 交代了泊船的时间、地点, 也暗示了上句景象的时间和地点, 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正是因为离酒家近, 才有可能听到歌女唱歌。第三句中:“商女”———歌女;“不知”———不知道;“亡国恨”———亡国之恨, 国家灭亡的怨恨。这句诗的意思是: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这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议论了, 但这句诗的意思看起来有些唐突, 怎么好端端的就突然指责歌女没有爱国之情呢?当时唐王朝虽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但也还并未亡国, 又何来“亡国恨”的说法呢?这里就存在疑问了。第四句中:“隔江”———隔着秦淮河;“犹唱”———还在唱;“《后庭花》”———南朝陈后主 (陈叔宝) 所作的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 因其后不久陈为隋灭, 这首歌也就成了亡国之音的代称。这句的意思是:歌女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读到这里, 第三句的疑问就烟消云散了:作者是因为隔江听到酒楼里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这首亡国之音才说歌女“不知亡国恨”的。显然, 这里的“亡国”就是指南朝陈的灭亡, 因此, 第三句更确切地讲应是“歌女不知道南朝陈亡国的怨恨”之意。三四两句综合起来看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字面上看是在指责歌女不知亡国之恨, 还在这里唱亡国之音, 但实际上应当是另有所指。“商女”只是卖唱的歌女, 她们不是想唱什么就能唱什么的, 而是要完全听凭在座的官僚豪绅的“点唱”的。因此, 在作者看来,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不是歌女, 而是那些只顾自己享乐, 不顾国家安危的“点唱人”, 他们才是应该真正受到指责的对象, 这里采用了曲笔的写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

在理清了每一句意思的基础上, 再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诗人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在月色朦胧、寒雾迷蒙的秦淮河边的酒楼上, 一群官僚豪绅们正在听《玉树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这是作者在诗中为我们描绘的形象, 他要通过这个形象传达一个什么意思呢?从后面两句的议论中可以看出, 作者在这里批判了那些醉生梦死, 不以国事为念的官僚豪绅, 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古代诗歌中也有一些诗是只有描绘的形象, 而没有直接抒发情感思想的语句,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 只是作者的情感思想表现得比较间接, 需要我们从形象中去分析概括出来, 这一点也是应该领会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运用前面所讲的分析方法, 可以知道作者用写实和想象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壮丽雄奇的庐山瀑布图。它要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呢?诗中并没有直说, 但通过这幅画面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蕴含于其中的作者的情感思想:从小处讲, 表现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从大处讲,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由衷赞叹。

运用上面所讲的方法来赏析诗歌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有的古诗中用了旧章典故, 在遇到这类诗时一定要小心。即使在划分表意单位时划对了, 也不要望文生义, 要去查相关资料以正视听, 否则在诗歌的理解上就容易出现偏差。如上面《泊秦淮》中出现的《后庭花》, 如果对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而后亡国这一历史故事不了解的话, 就不会把它认为是亡国之音, 这样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因此, 我们在赏析诗歌时, 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而且要多读书, 读好书, 勤查资料,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赏析水平和审美能力。

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来赏析诗歌, 是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运用这一方法, 我们可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再从其他角度来进一步赏析诗歌就比较容易了。

二、从关键词的角度赏析

和其他文学形式相比, 诗歌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 语言锤炼的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炼字, 好的诗歌常常是因一字而尽传精神, 因此,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并品味诗中的关键字。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情感艺术中去, 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1], 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颈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 是描写大漠风光不可多得的经典, 这与其中“孤”、“直”、“圆”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是分不开的。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着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一种劲拔、坚毅之美。落日, 本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 这里用一个“圆”字,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和“直”, 不仅描绘了沙漠浩瀚无边的景象, 而且深切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情绪, 可谓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三、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修辞是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提高语言品味的有效手段。在古诗赏析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修辞, 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诗歌丰富的意蕴, 感悟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从而提高自己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水平。例如,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以“春风”喻“北风”, 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千树万树”言数量多。这里的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北方的雪来得急, 下得大, 千万棵树上已经积满了, 像盛开的簇簇梨花, 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 对这两句可以这样赏析:一夜北风呼啸, 清晨开门见大地银装素裹, 玉树琼枝,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到来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洁白梨花, 这是一幅多么壮丽奇特的边塞雪景图啊。

对诗歌进行赏析的角度当然不只上面介绍的三种, 比如还可以从意境、艺术构思、写法等其他许多角度来进行赏析。文中介绍的三种方法通俗易懂, 与初中诗歌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 是在教学中可以频繁使用的赏析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就弃而不用, 在条件许可时另外的方法还是要向学生介绍并在赏析中进行学习的, 只是它们或许不占据主要地位, 只起补充和配角的作用。总之, 不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诗歌的赏析教学, 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 有利于学生赏析诗歌, 有利于学生提高水平, 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 《语文课程标准》描绘的诗歌教学愿景才能实现, 初中诗歌教学才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学习它, 既是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 又是自身的需要。教师应在兼顾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定性, 学生实际, 以及诗歌自身特点的前提下, 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 从关键词的角度,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进行诗歌的赏析教学, 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赏析诗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古代诗歌赏析教学,三个角度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玉器赏析 篇5

2.用夸张的手法写杨贵妃,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六宫他人皆无色的句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4.“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酌酒似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5.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7.《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8.《蜀相》中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9、陆游《书愤》)表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10.《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1.《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2.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了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13.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1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 15.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6.《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17.“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18.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9.写出江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20.《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天姥山高大的诗句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本文主旨和诗人高尚节操的诗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或李白的《梦游》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和“虎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2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2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天门山打开后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27.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28.《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29.《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仙人们衣冠华丽,行为飘逸潇洒,降临人间的句子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30.《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由梦境转入现实后颇感失落的句子是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3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天姥山的雄伟气势的一番气象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3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天姥山洞外恐怖景象的诗句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34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5.《菩萨蛮》描写江南风景之美的句子: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36《菩萨蛮》.描写江南人物之美的句子: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37.《菩萨蛮》抒发诗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的句子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38.《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9.《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40.《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41.《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42.《长相思》中作者身在征途: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43.(2007江西卷)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44.(2015届河南模拟)《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布尽还复来。”

45.《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46.《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47.《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8.《阁夜》是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的诗句是“岁暮阴阴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49.《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50.《阁夜》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风情的诗句是“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志渔樵。”

51.《阁夜》中表达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的诗句是“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寞。”

5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53.《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54.《李凭箜篌引》中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美妙的诗句是“梦入神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55、李煜《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6.(2015届黑龙江模拟)李煜在《虞美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7.(2015届全国卷三省联考)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58、.《苏幕遮》中把荷花写得出神入化的诗句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59、《阿房宫赋》中描写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秦被灭亡,阿房宫被焚烧的诗句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60.《阿房宫赋》中写六国衰亡,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两件玉器的赏析 篇6

古人讲:君子比得于玉。又云: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

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自有文明始,便与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话休多述,自古以来,人分三六九等,物有高低贵贱。国人贵玉,尤以和田玉未历代王公贵族所珍爱,远有秦王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近有乾隆好玉成癖自号“玉痴”。坐拥天下的君王,竟为美玉痴狂如是,玉魅力之大,可窥一斑。

在当今和田玉料已经被爆炒成天价的时代,以宽2cm厚1cm左右手镯为例,优质一点的和田山料手镯价位过百万都已成行情,籽料更是价高令人咂舌。出于保护已经绝产的和田料和满足巨大的国内玉市场,国家鉴定和田玉标准一再放宽,以致划归到和田玉系的俄罗斯料、青海料价位也一并飙升,远非几年前价位可比。同样还是以手镯为例,俄罗斯料、青海料的价位玉质好一点,白一点的价位一点不低,二三十万很常见,更优质的价位并不比和田料低多少。

然而真正的老藏家,不会以市场风向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收藏永远是精中取精,树立绝对的精品意识,才不会被市场大潮冲击。但要有这样的高度,却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真正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以及对市场的把握了解。

收藏界有句话叫做玩老不玩新,以笔者个人的理解,“新”是给炒的人玩的,“老”是给爱的人玩的。这二者没有谁是谁非,谁高雅谁低俗,各取所需而已。作为一个多年古玉藏者、爱者,笔者今天有幸能跟大家共同欣赏两件古玉,共同感受古玉的魅力。

明代洪福前天福禄寿炉顶

炉顶是香炉盖的顶子,严格来说是香炉盖上镶嵌的一种纽状的玉雕器。高此见玉雕高大约12cm,多达五层镂空雕,这种镂空雕为古代拉丝工所成,即以金属丝透钻对拉而成,如此错落邃密的透雕,工艺之复杂,大家可以想象古人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是如何费劲心思做成的。 再从材料上看,整个玉炉顶为白玉质,玉质温润细腻,如脂如膏;材质周身外层留有籽料天然红皮,更难能可贵的是,最上部是一个大蝙蝠张开翅膀,整个蝙蝠背身刚好全是红色,正是洪福(红蝠)齐天之寓意;正面一只矫健的鹿子,口衔灵芝瑞草,鹿本与禄谐音,寓意加官进爵,;另一侧面,一只寿桃错落其中,整个画面,福、禄、寿(蝙蝠、仙、寿桃)毕至,既有构图自然美,更有寓意圆满,大吉大利。

清代飞来横财白玉螃蟹摆件

整件作品采用上好和田白玉籽料,采用圆雕透雕技法,生动细腻展现了大小两只螃蟹夹住钱财时的灵动有力。螃蟹下背面的荷叶莲花,亦刻画生动,一丝不苟。蟹壳、蟹腿致分明,极具立体感、层次感。作品体现了古人对工艺造型的一丝不苟,细致入微,更寄意了古人对财富权力热衷与向往。

中国古代玉器赏析 篇7

一 教学内容的精挑细选

目前并没有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诗词赏析课程的广告学专业教材, 因此在教材的选定上, 就只有选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做出调整, 以教材为基本框架, 结合广告文案写作和中外广告史等相关广告课程, 增减教学内容。结合古代诗词的形式、修辞和深远的意境等作品的内容体现, 搜集大量的广告文案的优秀资料, 来挖掘广告文案创作的例证, 给学生以实例的启迪, 更好地把握古代诗词对于广告文案创作的影响。

1 韵律上

古诗词在韵律的运用上颇有建树, 这也正符合广告语琅琅上口的要求。在讲解诗词的押韵时, 结合广告文案的特点, 列举出“东西南北中, 好酒在张弓”、“武汉一枝花, 洁净千万家”等特殊声韵结构的作品;而在讲解诗词的声律平仄中, 搜集了某钟表店广告语“刻刻催人资警醒, 声声劝尔惜光阴”, 教授学生理解平仄在广告语中的应用, 上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2修辞上

古诗词的修辞运用, 是现代广告文案写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可以使广告文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受到广告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喜爱。在讲解到具体修辞方法中列举大量的广告语句, 给学生以创作的启迪。如在比喻的修辞中, 列举了婴儿鞋的广告标题“像母亲的手一样柔软舒适的儿童鞋”, 美加净的广告语“阳光下的绿荫”等;在讲解对偶的修辞中, 列举了“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天下文章可圈可点, 新华文摘可读可藏”等经典广告的例子。

3 意境上

王国维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和“造境”。在广告文案写作中, “有我之境”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产品或服务的主观赞叹, “无我之境”则是对品质、特征的客观描写;“写境”是对既定情境的再现, “造境”则是对某种感觉、理念、情境的创新营造。以迪比尔斯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为例, 之所以影响深远就在于其意境。钻石象征爱情, 爱情代表浪漫, 此句通过强调钻石的恒久性, 按主观理想虚构而成了一种浪漫情境, 勾起了年轻男女的向往之情, 这种以“虚构之境”赋予产品更深一层的生命力与魅力的“造境”手法, 是其成功的关键。

二 教学设计的维度拓展

首先, 拓宽课程的教学思路, 拉伸诗词教学的广度。要将专业教育拓宽到素质教育层面, 结合广告文案创作人员的需求, 把对于文学知识的储备提升到文学素养的具备, 用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 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精神情操, 树立广告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优秀的广告文案写作人员, 应该拥有人文情怀, 面对日益挑剔的消费者, 能被注意到的广告文案越来越少, 也使我们文案创作人员面临巨大的挑战, 对此, 我们必须与消费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创作出发自内心的实战作品, 在产品表现上抒发我们的人文情怀。

其次, 在诗词的讲授深度上, 要增加广告这一维度, 教会学生知识的移花接木。培养学生将诗词转换成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创意的触媒, 将诗词的创作方式, 运用到广告文案创作中, 古诗今用, 巧妙地表现产品的诉求。例如, 在诗词的表现方式中, 老师结合现代对于诗词的转化, 讲解了藏头诗的写法和具体的实例, 学生结合实际的策略单, 为碧生源减肥茶创作出来一则藏头诗形式的公益广告, “碧海蓝天独品茗, 生须晓知玲珑情。源得三千好身梦, 优时勿忘碧生赠。”巧妙地将品牌“碧生源”表现出来。

最后, 在诗词的讲授上, 要注重文体知识的介绍, 挖掘诗词中广告元素。诗词广告和对联广告, 在广告发展的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例证, 这些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心理, 而在文人的参与下, 广告行业的作品有了内涵的提升, 如在杜牧的《江南春》中就有酒旗广告的缩影,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体现出酒旗广告的盛行, 也形成了当时酒旗入诗的特殊文化现象。而对联广告也有很多上乘之作, 如才子祝枝山游西湖归来, 见酒店人不多, 进店饮酒后问清缘由, 便奋笔写下一副对联“东不管, 西不管, 我管, 酒管;兴也罢, 衰也罢, 请罢喝罢。”从此酒店生意大有好转, 很多人都为这幅对联广告而来。可见, 诗词赏析的教学应该注重这些文体的讲解, 迎合中国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 创作出更多有效的广告文案作品。

三 教学方法的行之有效

为了更好地在古代诗词赏析课程中体现广告的特色, 除了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精挑细选和教学设计的维度拓展, 探索行之有效教学方法也及其重要, 我们试着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尝试。

1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即是指教师将实践活动和教学研究结合在一起, 通过研究提升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 我们将提高学生的广告文案创作能力和实践对于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教学启示的研究进行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融入实践教学, 将作品的图形部分和文字部分进行分解, 根据视觉部分进行文案创作的训练。

2 搜集分享法

广告大师李奥贝纳曾经说过, “创意的秘诀就在我的文件夹里”, 这就体现了资料积累对于广告人的重要性, 要想成为社会需要的广告文案创作人, 就要有足够的案例积累,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中, 布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搜集体现古诗词文案特色的广告案例, 建立各个行业的古诗词广告文案特色的案例资料汇编, 在课堂上老师进行点评, 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 分享心得。这一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创作前的资料积累, 为今后的诗词鉴赏和文案创作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实战训练法

(1) 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 就是将项目通过教师的自身资源引入课堂, 和业界真实的企业进行合作, 为某个产品进行文案创意。在诗词赏析课程中, 我们就将“盼盼”食品的真实策略单带入课堂进行实践教学, 前期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商讨, 确定表现的主题为健康、绿色和安全, 中期进行分组创作向企业提交创意简报, 最后出色地完成了广告文案的写作。创作出了“盼绿色、盼健康、盼盼在行动”、“齐盼齐分享”、“美味留心间, 盼盼永相伴”等优秀的文案作品。这种强度大、压力大并有一定挑战性的企业项目实训, 能使学生的广告文案创作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2) 模拟提案比稿。在广告活动中, 提案能力是每个广告人应该必备的能力, 做得好与不好, 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给广告主也是很关键的, 模拟提案比稿就是对于学生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教师寻找新近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案例, 学生模拟公司的职位进行分工, 独立以公司的形式完成案例, 最后老师以广告主的身份, 对大家的提案进行评析, 并选出最后的胜出者。我们在广告学2011级学生的诗词课堂中曾经将“碧生源”的案例引入课堂, 策略单要求必须运用诗词的相关知识为其进行创作, 体现东方文化的诉求。学生创作出“东方文化, 碧生好茶”的广告语, 并结合广告语创作出三幅系列的广告作品, 第一幅与《三国演义》结合, 标题为“人生似茶, 几番浓淡滋味;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第二幅与《西游记》结合, 标题为“品东方茶, 谈古今中外事;谈《西游记》, 晓人间天上情”, 第三幅与《红楼梦》结合, 标题为“一口碧生源, 源远流长;两回《红楼梦》, 梦断魂伤”。可以看出通过模拟提案比稿的形式, 在将诗词应用的同时, 也使学生的文案创作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3) 专业比赛项目。我系广告学专业在2008年开始办学以来, 一直较为关注广告专业的广告赛事, 特别是金犊奖、学院奖和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并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的比赛中获得奖项。在2010年和2011年获得奖项近10项, 都为平面作品。从2012年开始, 我们注重了广告文案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诗词赏析的课程改革中, 也注重学生文案写作能力的提高, 学生获奖作品数目剧增, 近三年作品已超百件, 其中文案类获奖占三分之二, 特别是在2012年的金犊奖比赛中, 凭借“台儿庄的歌曲宣传创意”获得了金奖, 这是我省在金犊奖上获得的最高奖项。专业比赛成为老师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实战创作的最佳选择, 在2010级的诗词课堂教学中, 老师将金犊奖策略单带入课堂, 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了广告主, 郭林同学选取了“古城台儿庄”的宣传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文案标题为古城台儿庄, 正文内容为“一杆枪, 开启了新篇章, 从此后, 人见人将头昂, 一束光, 照亮, 人们心中的彷徨史勿忘, 夜思量, 人自强。台儿庄, 历经几多沧桑;连云港、游渔湾和浴场;石船舫, 康熙登岸题字回头望;台儿庄, 是我美丽故乡。一盏月, 高高挂在天上;看京杭, 船只来来往往;一束光, 洒在旧相识故人庄;一古巷, 美名扬, 万人唱;台儿庄, 历经几多辉煌;扶风堂, 有我最爱姑娘;天水堂, 建筑特色古韵自巧匠;台儿庄, 天下第一庄。”最后结合文案内容, 编成歌曲斩获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金奖。

古代诗词赏析课程的改革, 对于学生广告文案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应该以此为出发点, 在设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时, 应从专业的视角出发, 结合学生就业的需求, 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戴永红.古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 2011 (7) .

[2]刘喜广, 刘兴亚.试论利用古典诗词进行广告文案创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9 (9) .

中国古代玉器赏析 篇8

关键词:古代经典美文,赏析,意义,方法,师专生

一般说来, 经典是指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当代文化的精华相融合的文化精髓。也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具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并且, 它的价值和意义是具有延续性和永久性的。具体而言, 中国古代的经典美文是久经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经典美文有四书五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和各个时代的文人散文, 如山水游记散文、政论文、笔记文、小品文等。在初、高中语文课本选入大量的经典美文, 还有针对师专生专门开设名作欣赏课, 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的阅读和欣赏, 丰富词汇, 积累素材, 把好的作品融汇贯通, 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获得审美感知, 接受情感熏陶, 培养审美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新教改标准中, 提出语文课程教学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留给我们许多优秀的古代经典美文。这些古文承载了几千年历史变迁和文化思想。而作为师专生, 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修养和欣赏古文经典成了重大的课题, 因为师专生毕业之后大多都要从事教育事业, 而绝大多数要担当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在他们的肩上承担着对后代的思想文化教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应该代代相传。人类历史发展证明, 经典非一时之存在, 人类的和睦相处, 永远需要经典精神的陶冶;经典精神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 经典精神不局限于哪个时代, 也不局限于哪个民族或阶级, 它具有全人类的自我修养的意义。加之现代化进程加快, 西方文化的侵蚀, 使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具有了更新层次的意义。

学习和欣赏古典美文时,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字、词问题, 因为古典美文绝大多数是用文言文写作的, 要想解读美文, 第一步要解决入门的问题, 那就是读懂原文。读懂古典美文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学识素养, 再就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己使用工具书。在使用工具书进行解读古典美文的时候, 也是一种学习和进入欣赏古典美文的方式。另外, 有必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作品时的写作背景。因为古典美文产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 古人讲究“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古典美文创作很多都跟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 李密的《陈情表》, 就是在当时朝廷提倡孝治天下的背景下, 李密用孝敬老祖母为由推辞做官, 所以才能打动皇帝, 达到自己不做官的目的。再如, 欣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时, 应该了解柳宗元在被贬永州之后, 心情抑郁不堪, 所以在山水间也染上了一层冷调。只有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背景, 才能更好地懂得其中所传达的一种人生感悟, 也才会与作者消除了时间跨度的隔阂, 达到认识上的共鸣。具体说来, 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还要创设一定的情景, 让学生达到解读和欣赏的目的。围绕如何充分利用经典美文, 提高师专生的语文素养研究课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下列方法。

一、激发对古典美文的兴趣, 注重营造欣赏美文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古典美文产生兴趣, 才能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所以,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古典美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重在激发欣赏者的自主性, 重视个人的体悟和参与, 注重探索和思考, 因此在欣赏古典美文时可以借助现代的网络科技手段, 比如通过视频短片、动画、音乐、图片, 也可以采用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 增强赏析的互动性和感染力, 营造轻松、诗意的气氛, 让欣赏者主动参与, 体会古典美文的优美意境。

二、注重阅读, 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体味生命的涌动

叶澜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通过阅读, 我们才能从冷冰冰的文字中渐渐感受到语言的温度, 才能慢慢走进美文作家的情感世界, 使原本凝固的、静止的语言生动起来。要体味美文的美, 应该先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手段, 是欣赏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话语。入于眼,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古代美文, 其中用字之准确、生动、凝练,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解开其中深藏的内蕴。所以, 阅读能增强对古典美文的理解能力, 也能有效地把握古典美文内在的节奏, 分清语言结构, 领悟情感态度, 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提高欣赏水平, 提升心灵境界。

三、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体会古典美文的思想意境

在营造好欣赏美文的氛围后, 就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正确引导, 体味古典美文深远悠长的意境。古代的优秀作品, 都是以其独特的或抒情或说理的方式展现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思想。学习古文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从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因此, 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人文性。古典美文中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 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欣赏古文不应该只注重字词的翻译和解释, 而是要着重于阐述文章的意境、作者的思想境界, 让欣赏者在体味古人精炼的遣词造句基础上, 领略古文深邃和幽远的意境。再者, 古人讲究“知人论世”说, 在赏析古典美文时, 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因为一个作家的经历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还要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样, 再结合文章的内容, 细加品悟, 才能真正体悟美文的内涵, 也才能真正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 臻于至善, 从而才能提高师专生的文化修养。

四、采用探究性学习, 培养鉴赏古典美文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为宗旨, 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习方式。具体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发现疑问, 确立探究的目标。然后让欣赏者分组讨论, 鼓励不同意见, 进行交流和论辩,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最后,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成小短文, 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古典美文, 从而达到多视角地欣赏美文, 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是能更透彻地理解和赏析古典美文。

五、立足于课内精读, 延伸到课外的泛读

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美文, 也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和欣赏古典美文。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 所以, 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欣赏古典美文的方法后, 把阅读欣赏的触角伸出课堂, 延伸到课外。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 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

论中国古代玉器上的政治广告 篇9

在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广告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中国广告的历史伴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不同时期的广告表现形态都是当时社会政治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

近年来, 国家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给与支持和重视, 将一些代表性的玉雕工艺列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玉器文化传统正是在传统工艺发展中传承与发展。玉文化是独具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关于古代器物上的政治广告的书籍为数不多, 作为本篇论文的借鉴有赵琛著《中国广告史》, 吴棠海著的《中国古代玉器》, 黎兆元《中国古玉与图腾崇拜文化》等, 这些书籍中, 部分玉器的铭文、诗文作为文章的资料来源, 对于本篇论文的论点和论据搜集具有重大的影响。

目前尚未有相关专门文献来叙述关于玉器上的政治广告。对于中国古代玉器上的政治广告的研究, 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广告的发展。为今后的广告及广告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根据和历史本源。

二、中国古代玉器上政治广告的概述

(一) 广告的概述

广告一词从广义上来讲是“广而告之”的意思, 从狭义上来讲是商业广告。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 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 公开且广泛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二) 中国古代广告

我国的广告由社会广告、政治广告到经济广告、商业广告的变化发展。中国国古代最初的广告, 综合为政治、军事、文化性质的社会广告。当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出现的时代, 产生了商业广告。

(三) 中国古代玉器上政治广告的概述与发展历程

1. 中国古代玉器上政治广告的概述

中国古代玉器上广告最原始的表现是用玉器来刻画、记录、传播氏族宗教思想和信仰。夏商周时期, 皇权通过玉器传播政治思想, 维护国家统一。秦朝一统之后, 玉器上的广告更多的表现为政治广告。唐宋时期, 外来文化融入, 宗教盛行, 此期玉器上的广告表现为宗教广告、文化广告、政治广告, 元明清时期, 玉器上的广告作为一个传承与发展的高峰期, 表现在商业、文化、宗教、科教等方面。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玉器上的广告不仅属于商业广告的范畴, 而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宗教等组成的社会广告。现代政治广告的实质就是政府、政党、候选人及各种政治团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民众传输其意愿的政治讯息, 目的是其政治态度或行为的传播。而中国古代玉器上的政治广告表现为皇权等级象征的广告和歌功颂德的政治广告。

2. 中国古代玉器上政治广告的发展历程

在新石器时期, 玉器大部分作为礼器和神玉。这一时期的玉器已经成为部落首领高贵身份的象征, 表现玉的政治内涵, 在崇拜玉的同时, 也巩固了氏族首领的领导地位, 凝聚了氏族的向心力。

中国原始社会解体, 建立夏商周三朝奴隶制国家, 创造了玉器史上首次高峰期。夏、商、周时期玉器在整体上呈现出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 表现为礼制化风格。体现血缘制度, 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通过玉器物, 达到维护与巩固夏、商、周三朝统治体系与制度的目的, 进入最高的“礼”的境界。这一时期关于中国古代玉器上的政治广告包含玉簋、玉圭有关等级制度的广告体现, 也包含音响广告, 旨在表现“以礼乐治天下, 为有道之国”。

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大统一封建王朝。关于秦代玉器上的广告, 宰相李斯为秦始皇设计的“传国玉玺”, 这是中国第一件国玺。秦代规定只有皇帝使用的印方能成“玺”, 其他一概称“印”。西汉时玺印的发展达到高峰, 并有管理玺印的机构, 并在名称、质地和形制上有了更为具体的规定。《说文解字》说:“印, 执政所持信也。玉印、玺印用在布告、公文上, 宣传了皇权和制度。

汉代末期国力衰退, 魏、蜀、吴三国长期战乱, 社会生产力收到破坏, 并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玉器也随之受到严重的影响。用玉作为带饰, 在革带上镶嵌玉带板, 代表一定的等级。这一时期玉器上的广告表现为政治权利等级的广告。

由于唐朝一统, 经济复苏、文化交流广泛, 此期的玉器有较大变化。延续魏晋南北朝的玉带板, 代表不同官阶品位和文武任职, 其中帝王为最上等, 多以龙纹为主。

明代国家统一, 社会相对安定。明代对和田玉料的选用尤为重视。明代玉器的一个变化是统治者提倡“法先王”, 大量制作有关《周礼》记述的玉器。此期体现在玉器上的广告多表现为政治、文化宣传。

清代早期, 玉器品种和数量较少。清中期, 国力昌盛, 人称“人文天子”的乾隆皇帝弘历, 对玉器的热爱和倡导, 促使玉器进入一个繁荣昌盛时期, 逐步走上玉器史上最高峰。清中期在多数玉器上体现的名款广告, 帝王在玉器上刻有年号和拟作的诗作。款铭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乾隆仿古”等, 有的还刻有乾隆的私章铭, 如“古稀天子”、“八徽耄念”等。乾隆皇帝的御用玉玺, 白玉镂雕龙钮“八征耄念之宝”。此玺是乾隆为纪念自己八十大寿而特别制作的玺印之一, 勉励自己虽然已是耄耋之年, 仍须体恤爱民, 诚心勤政。

三、中国古代玉器上政治广告的表现形式

(一) 政治权力象征的政治广告表现

一定历史时期的某种特定的玉器代表着政治权威、森严的等级制度, 它是具有身份地位的君臣才可拥有的, 这种政治广告是持有者的身份地位象征的广告, 如玉簋、玉圭等。

1. 玉簋

簋,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自商代开始出现, 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中规定天子享用九鼎八簋, 诸侯享用七鼎六簋, 大夫为五鼎四簋, 士为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 簋常以偶数出现, 如四簋与五鼎相配, 六簋与七鼎相配。

2. 玉圭

圭的外观形状呈长方形片状, 底部较平, 有的穿孔。首部或尖或平, 尖者顶端呈尖锐的等腰三角形, 称为“尖首圭”, 平者顶端既平又直, 称“平首圭”。玉圭是我国重要的礼器, 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 以此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以及用作祭器。

在周王朝,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 赐予每人一件玉器, 在朝觐时持于手中, 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周礼·考工记·玉人》记载:“玉人之事, 镇圭尺有二寸, 天子守之;命圭九寸, 谓之桓圭, 公守之;命圭七寸, 谓之信圭, 侯守之;命圭七寸, 谓之躬圭, 伯守之”。通过不同尺寸的圭, 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 同时加以不同的名称, 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 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

明代朝廷用玉制度仍沿袭传统而有所增损。洪武十六年定皇帝冕服, 规定用玉带、玉佩等, 永乐三年改制追加玉圭, 长一尺二寸, 剡其上刻山四, 盖周镇圭之制。

图3.1.2 (左) , 西周青玉尖首圭, 和田玉质, 底部有对钻的喇叭形钻孔, 尖首成钝角。玉质熟旧。圭身两面均稍呈圆弧状, 正面和背面以剔地隐起的琢法刻出八个字。

图3.1.2 (右) , 明代玉圭, 其两面均在宽阴线圈内刻有“令”字, 圭身中部两面分别刻有十六个兼篆隶风格的文字, 为“圣德广密, 六合之中, 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十六字。这四句十六字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大意是“始皇圣德深又广, 充满天地和四方, 泽被众生浩无疆, 皇帝统一海内地”。此令牌是为了咏古颂今广告, 歌颂秦始皇功德, 同时也说明明朝此时奉公敬守法, 长治久安。

3.玉磬

古代以石玉为磬, 乐代表着礼法, 反映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既可用作治国, 昭示法统, 也以节奏和旋律作为娱乐, “金声玉振”是与“大雅之音”、“昭示法统”密切关联的, 突出反映了玉磬之声在礼乐文化中的作用。

在礼乐文化兴盛的周代, 音乐被赋予了强烈的伦理教化色彩,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 乐也是贵族子弟必学的内容, 这是政治教化的需要。

4. 玉玺、玉印

玺印肇始于商代捺抑陶器徽记的用具, 可以说是玺印的雏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成为政治权力的专有象征和交往的信物。春秋战国时候有官玺和私玺, 秦代规定只有皇帝使用的印方能成“玺”, 其他一概称“印”。西汉时玺印的发展达到高峰, 有管理玺印的机构, 并在名称、质地和形制上有了更为具体的规定。玺印常用于诏书、告示等以传达政治信息, 宣扬皇权。玉印是皇权、贵族身份的象征, 同时也是商业活动的依凭物。

清代部分玉器上有款铭“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乾隆仿古”等。玺印、玉印与玉器作品上的款铭, 在古时表现为政治权利的广告、商业广告的凭证。根据玺印、玉印和名款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演变为现代商业中作为企业象征的标志, 即商标。商标采取图、文或图文结合的方式, 来传达企业的信息。

(二) 歌功颂德的政治广告表现

大禹治水图玉山是新疆和田青玉制成, 玉上雕有峻岭、瀑布、苍松等。在山崖峭壁上, 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 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的《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 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

乾隆为自己做广告, 想让后人永远的记住他的治国之道, 名垂青史, 万古流芳, 就必须将他的这种想法融入到物质实体当中, 乾隆认为用来制作“大禹治水图玉山”的玉料必须是极其稀有的宝物作为物质载体, 为了实现让后世记住他的千秋伟业, 起到震撼古今的目的。题铭下镌刻乾隆的题诗, 共322字, 赞颂大禹治水功德。在玉山背面上有乾隆七言诗和自注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功垂万古德万古, 为鱼谁弗钦仰视。画图岁久或温灭, 重器千秋谁败毁”。通过颂扬大禹治水的千秋功绩以显示自己的功绩, 并表示自己师法古代圣王之心, 博取明君的美名, 以此来彰显国力强盛。

结论

中国古代玉器上的广告不仅属于商业广告的范畴, 而且延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宗教等方面。政治广告在文章中表现为两层含义。首先, 某种玉器代表着政治权威、森严的等级制度, 它是具有身份地位的君臣才可拥有的, 这种政治广告是持有者的身份地位的广告, 如玉簋、玉圭等。另一层面, 统治者在玉器上所做诗词, 是咏古颂今、歌颂功德的政治广告。

中国古代玉器上广告的研究, 对于玉器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总结和新发现。不同时期的广告表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和经济活动的表现, 反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发展状况。作为中国古代广告研究的一个分支, 不仅研究了中国古代广告的源头、和历史进程, 对于现代广告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玉器是中国的源和魂, 体现了文化内涵, 对于当时的政治历史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摘要:中国古代玉器上政治广告的研究, 对古文物及中国古代广告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从古代玉器上政治广告的研究背景入手。继而, 论述了中国古代玉器上的政治广告概述, 分析了中国古代玉器上政治广告的两种表现形式。最后, 针对中国古代玉器上政治广告的表现及其影响力、研究价值等方面作了论述和总结。论文通过多重证据法、规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 从中国古代广告中的承载物玉器着手, 研究中国古代玉器上的政治广告, 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广告的发展。为今后的广告及广告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根据和历史本源。

关键词:古代玉器,政治广告,玉文化

参考文献

[1]赵琛.中国广告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吴棠海.中国古代玉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3]黎兆元.中国古玉与图腾崇拜文化[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0.

[4]常庆林, 常晓禹.殷商玉器鉴赏与辨伪图典[M].北京:中国书店, 2012.

[5]李惠新.灵玉探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

[6]华义武, 姚江波.古玉鉴定[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7]商湘涛.古玉鉴藏与投资[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中国古代玉器赏析 篇10

从专业研究的层面看, 作为中国古代的小说, 面对流行通俗文化爆炸的时代, 不要说外国读者, 就是中国目下的青少年, 真正直接捧读古代小说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 这不排斥在世界范围内总是有一批专业的学者文人对中国古代的小说乐此不疲, 甚至以毕生的精力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在韩国、日本表现得非常突出。至于在西方, 不要说像美国的夏志清、王靖宇、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法国的陈庆浩等一些华裔的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专家, 硕果累累, 就是一些非华裔的一流汉学家中, 如美国的韩南、浦安迪, 俄国的李福清等, 都是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著名于世的。他们的许多成果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当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在世界什么地方都是少数,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但给中国学者以启发和推动, 而且也是将中国古代小说向世界各国大众传播的重要桥梁。只有通过他们的注释、解说和阐发, 才能真正使中国古代小说“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融入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所以, 在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是新世纪里使中国古代小说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的最重要的播种者和耕耘者。令人高兴的是, 现在世界各地不断有年轻的学者来加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队伍。这使中国古代小说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道路更加宽广。

二、中国古代小说与国外小说的融合

从作家创作的层面上看, 中国古代小说与其他国家、即使是东方国家, 也是各具特点的。中国小说对世界文学产生影响, 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其他国家作家的手, 将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华与特点, 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这在日本、越南及朝鲜半岛等本来就使用汉字的国家的古代作家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 这些国家中不但有用自己文字, 如假名、谚语、喃语所写的小说, 还有大量用汉字所写的小说, 现在一般称之为汉文小说。这是世界小说接受中国小说影响而创作的最为直接而典型的例子。当然, 随着近代开始, 一些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或先或后地推行去汉字化, 这些国家中的一些真正由“国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却因用汉字写作而被排斥在“国文学”之外, 当代年轻人恐怕也没有再用汉字来创作小说的热情和兴趣了。但这不等于目前这些国家中的小说创作完全摆脱了中国小说的影响, 像日本、韩国不断地有中国古代名著改编本的出现, 就是一个明证。当然, 这些改编本, 有的是保持了原作的筋骨, 有的则改得面目全非, 但我认为, 即使是完全进行了再创造, 也不能说彻底摆脱了与原著的干系。像日本于2005年底出全的北方谦三写的《水浒传》, 曾得了世称日本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司马辽太郎奖。作者说, “《水浒传》在我心中可能已经变质, 我将塑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的确, 在他的笔下, 宋江一变为革命理论家, 鲁智深带着他的理论著作《替天行道》到处去宣讲“革命道理”;他还添加了一个秘密警察组织“青莲寺”, 用来专门对付宋江们的地下活动;最使人匪夷所思的是竟将“天神”武松写成从小就偷偷地单恋着嫂子潘金莲, 而潘金莲则贞洁得可怜, 为拒绝小叔子的强暴而毅然自尽……。评委会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分析, 加以解体并且重建, 保持了长篇小说应有的紧张感。”这就清楚地说明, 它尽管“重建”了一部现代“日本版中国历史小说”, 但它的灵感毕竟还是从研究中国古代的小说而来。除了这些直接改编中国小说的作品之外, 有些尽管表现得比较模糊和隐晦, 但因为他们毕竟无法摆脱自己的传统, 而这传统本身就隐含着汉文学的影响, 所以从思想精神到表现技巧都可以感受到一些中国古代小说的脉搏。不仅在东方, 即使西方的一些现当代作家, 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对他们的影响。例如, 以《大地三部曲》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就深受中国小说的影响。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 她的致谢词便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的小说, 她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 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应该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再如荷兰汉学大师高罗佩, 从一本中国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得到启发, 写成一部以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为主角的侦探小说《狄公案》, 在欧洲风靡一时, 深深征服了西方读者。一时间, “Judge Dee” (狄公) 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的福尔摩斯”!它被多次拍成了电影, 影响了欧洲, 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侦探小说的发展。前几年中国也将《狄公案》拍成了电视连续剧, 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总论

所以, 要让中国古代小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除了依靠翻译、讲解, 让普通百姓直接阅读、欣赏和接受之外, 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来诠说当今现实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到形成各种文化产品, 似乎也有它的必要。这在正统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来看, 往往会觉得有点近乎野狐禅。但我觉得, 这对于传播中国古代小说也不失为一条道路。特别是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动漫等更为接近大众的传媒形式, 就越有普及性, 就越能使中国的古代小说扎根在世界各地的大众之中。比如, 就小说《西游记》而言, 在中国, 前几年也有改编的电视连续剧, 这基本上是忠于原作的依样画葫芦。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 则拍摄了一部《大话西游》, 非常搞笑地重编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使一些年轻人为之倾倒。日本也对拍摄《西游记》有很大的热情。在上世纪80年代拍过《西游记》不久, 今年1月日本富士电视又开始放映的连续剧《西游记》仍然引起轰动。无独有偶, 韩国出了一部名为《幻想西游记》的动漫也很红火。在这里, 孙悟空是被一个新冒出的乐神杰特弹钢琴弹得头痛, 无法还手, 被圧在五指山下。另一个新造的公主美娜成为本剧的第一号灵魂, 变得不听话的悟空就是怕美娜的禁咒之笛。在这里, 唐僧尽管成了武艺高强的法师, 但也被女性化得分不清是和尚还是尼姑, 孙悟空的筋斗变成超级滑板, 丢下了金箍棒改用了双截棍, 猪八戒戴着墨镜, 在石油村外做大王, ……一路想颠覆《西游记》的传统, 用西洋化、现代化来调适现代青年的口味, 但无论如何还是像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那样, 这部《幻想西游记》的主要人物还是离不开唐僧师徒四人, 孙悟空的性格还是与原作相近, 猪八戒还是那样好色贪财, ……说到底, 它还是从《西游记》而来。当人们在兴致勃勃地游玩《幻想西游记》迷宫之时, 也就是原本《西游记》再显魅力之日。当然, 这些大众文化产品, 与正宗的文学作品是有相当距离的。但我们应该承认它们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摘要: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当然, 世界毕竟不是铁板一块, 就文化背景来说, 东方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确实不同;从接受对象来看, 学者作家与普通大众也有差异;即使在同一文化圈内同一层次的人, 也有华裔与非华裔之别;所以谈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也不能笼而统之, 而必须从不同角度着眼。中国古代小说通往世界的不同路径是不同的。

常州出土良渚文化玉器赏析 篇11

寺墩良渚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Ml、M3、M4和M5四座墓葬内,其中以M3出土玉器最为丰富。M3无墓坑,无葬具,系掩土埋葬。该墓随葬陶制生活用具、玉石制生产工具、玉制装饰品和玉制礼器璧琮等,共一百多件。玉石生产工具大多置放头右侧和左臂旁,玉制装饰品置于胸部.部分放于头部位置。M3最大的特色是随葬玉礼器57件,其中玉璧24件,制作最精美的置于腹部和胸部,其余放置于头前脚后;玉琮33件,一件镯式玉琮置于头部右上方,一件方柱体玉琮置于头部正前方,四件方柱体玉琮置于脚后,其余都围绕入骨架四周。

寺墩遗址以制作高超的玉器闻名,寺墩出土的玉器大多是透闪石,其次是阳起石,都是软玉。寺墩先民已经掌握了琢玉的制玉技术,依靠一种坚硬的矿石细砂和水作为介质,琢磨玉料使之成形,坚硬的矿石细砂称为解玉砂。寺墩遗址也出现了类似水作凳的简单琢玉机,在当时已经有圆片形的轮锯,古时称沙碾,现在称圆铊,可能主要是含石英粒的类似砺石一类的平圆盘。通过这些技术,寺墩先民能制作精美的玉琮和玉璧。玉璧、玉琮的钻孔,都是两面对钻,寺墩先民已经掌握了青铜制作的管钻工具。

寺墩遗址出土的玉器以玉琮和玉璧最有特色,寺墩遗址出土玉琮数十件,有乳白、碧青、淡绿、斑绿、墨绿、红褐等颜色。《周礼》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的记载,玉璧、玉琮是古代用来祭祀天地的礼器,并且还在身份高贵的人的墓中用来作为敛葬的用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分别对寺墩出土的部分精美玉器进行介绍。

兽面纹玉琮(图一):高3.7、上端射径7.2、下端射径7、上端孔径6.8、下端孔径6.45厘米。该玉琮上大下小,外方内圆,整体呈镯形,部分残缺。乳白色,有灰黄色斑块,器壁较薄,孔大,孔壁光滑。玉琮外表面分为4组兽面图案,每组图案以均分的4条竖向棱线为中心,兽面的双眼和嘴的一半分列棱线两侧,眼睛为环状,由小圆管琢磨而成,嘴为凸起的长方形,整体形成一个圆眼、阔嘴的兽面形象,眼睛上方有两组弦纹。

兽面纹玉琮(图二):高5.6、上端射径8.2、下端射径7.8、孔径5.4厘米。透闪石,青色带黑斑,轻微钙化。短方柱形,镯式,外方内圆,两面对钻孔,磨制光滑。玉琮外方形表面分为4部分,构图特点是以方形边角作为4组图案的中心线,兽面的两只眼睛和嘴巴的一半分别位于边角一侧,眼睛上方有两组弦纹,眼睛由小圆管琢磨而成,嘴巴为凸起的长方形,整体形成一个圆眼、阔嘴的兽面形象。

兽面纹玉琮(图三):高9、上端射径10.9、下端射径10.4、上端孔径5.2、下端孔径4.9厘米。透闪石,黛青色,部分钙化形成灰褐色斑点。短方柱形,镯式,外方内圆,两面对钻孔,留有错位台痕。磨制光滑。玉琮外方形表面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以边角为中心线,每部分分为上下两组图案,以一道凹槽分隔开。每组图案以方形边角为中心线,兽面的两只眼睛和嘴巴的一半分别位于边角一侧,眼睛上方有两组弦纹,眼睛由小圆管琢磨而成,嘴为凸起的弧边长方形,整体形成一个圆眼、阔嘴的兽面形象。

兽面纹玉琮(图四):高7.8、上端射径17、下端射径16.7、上端孔径5.8.下端孔径5.7厘米。黑褐色,有钙化形成的青斑。扁方柱体,整体器形较矮胖。外方内圆,两面对钻孔,留有错位台痕。玉琮外方形表面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以边角为中心线,每部分分为上下两组图案,以一道凹槽分隔开。每组图案以方形边角为中心线,兽面的两只眼睛和嘴巴的一半分别位于边角一侧,眼睛上方有两组弦纹,眼睛由小圆管琢磨而成,嘴为凸起的弧边长方形,整体形成一个圆眼、阔嘴的兽面形象。这件玉琮因为钙化较严重,图案不甚清晰。

兽面纹玉琮(图五):高14.6、上端射径7.1.、下端射径6.6.上端孔径5.1.下端孔径4.9厘米。褐绿色,有赭红斑。长方柱形,外方内圆,两面对钻孔,玉琮外方形表面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以横向凹槽分为5节,以边角为中心线,形成一组兽面纹图案,整件玉琮上共饰有20组相同的兽面纹图案。兽面的两只眼睛和嘴巴的一半分别位于边角一侧,眼睛上方有两组弦纹,眼睛由小圆管琢磨而成,嘴为凸起的长方形,整体形成一个圆眼、阔嘴的兽面形象。这件玉琮钙化较严重,图案不是特别清晰。

兽面纹玉琮(图六):高20.3.上端射径7.5、下端射径7.3、孔径5.8厘米。灰褐色,长方柱形,外方内圆,两面对钻孔,孔壁光滑。玉琮外方形表面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以横向凹槽分为6节,以边角为中心线,形成一组兽面纹图案,整件玉琮上共饰有24组相同的兽面纹图案。兽面的眼睛不太清晰,和嘴巴的一半分别位于边角一侧,眼睛上方有两组弦纹,嘴为凸起的长方形,整体形成一个圆眼、阔嘴的兽面形象。这件玉琮钙化比较严重。

兽面纹玉琮(图七):高31.8、上端射径7、下端射径6.3、上端孔径4.5、下端孔径4.7厘米。墨绿色,有褐色斑点。长方柱形,上大下小,外方内圆,两面对钻孔,孔壁光滑。玉琮外方形表面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以横向凹槽分为12节,以边角为中心线,形成一组兽面纹图案,整件玉琮上共饰有48组相同的兽面纹图案。兽面的眼睛由小圆管琢磨而成,和嘴巴的一半分别位于边角一侧,眼睛上方有两组弦纹,嘴为凸起的弧边长方形,嘴上饰有回纹,整体形成一个圆眼、阔嘴的兽面形象。这件玉琮体型修长,制作精美。

寺墩遗址出土的玉璧皆为透闪石琢磨而成,基本为扁平圆形,素面无纹,中有圆孔,为两面对钻形成。玉璧大小不一,大多琢磨光滑,有的表面留有锯切时的弧线琢痕。钻孔都用管钻,对钻时大多较准,由于旋转时的摩擦,孔径皆外大内小,也有一小部分玉璧对钻时不太准,在孔内的两面或一面留有台痕,有的台痕上靠孔壁处留有管钻的弧形槽痕。

有些玉璧出土时碎成几块,而且有不同程度的火烧痕迹,因此碎裂可能跟火烧有关。除少数外,皆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颜色以墨绿、淡绿为多,钙化严重者呈灰白色,有火烧痕迹者带褐色。

玉壁(图八):直径30.3、孔径5.6、厚2.1厘米。灰黄色,有灰绿色斑点。扁平圆形,中有对钻圆孔,孔壁内留有一周凸脊。这件玉璧器形规整,体型较大,厚重。通体琢磨光滑,素面无纹。

玉璧(图九):直径15.1、孔径5.4、厚1.1至1.5厘米。灰白色,有铁锈红色和青灰色斑块。扁平圆形,中有对钻圆孔。通体琢磨光滑,形制规整,但厚薄不均匀,留有一条切锯时遗留的弧线痕迹。

半剖玉璧(图十):直径19.2、孔径4至4.47、厚1厘米,切割处直径18.8厘米。灰青色,正面有褐黄色斑块,背面有黑褐斑。为玉璧成品的半剖,切割处处于圆孔之外,断面留有明显的台阶痕,可断定用平刃工具从两面直线切割而成。两面孔径大小不一,孑L壁光滑。从该件玉璧上可以观察良渚时期制作玉璧的工艺。

双孔玉刀(图十一):高6.8、背宽12.5、刃宽13.5、厚0.5厘米。淡黄色,有褐色斑点。造型近扁平长方形,近刀背处中部有两个并列的对钻小圆孔,孔径1.2厘米。有两面对磨的平刃,刃口不锋利,非实用器。整件器物琢磨精细,表面光滑。

玉钺(图十二):高18.9.刃宽13.7.厚0.5厘米。阳起石琢磨制成,青白色有绿色斑点。平面略呈扁平梯形,上部有一圆孔,顶部有一半圆孔,皆为对钻形成。圆弧刃部,没有磨出刃口,非实用器。器表通体磨光,表面光滑。

锥形玉器(图十三):长12.4厘米。白色,长圆锥形,一端尖锐,另一端有小凸棒。通体琢磨光滑,制作精细。

中国古代的“霾灾” 篇12

北京地处我国的北方, 气候干燥, 尤其是冬季漫长, 且北距沙漠不过200多公里, 很容易出现雾霾天气, 史称“霾灾”、“雨霾”、“风霾”、“土雨”等。《北京气象志》、《北京灾害史》、《元史》、《明实录》和《清实录》等史料中多有记载。

目前对其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据《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 (1 3 2 9年) 3月, 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 春天又少雨水, 天气异常干燥, 导致“雨土, 霾”, “天昏而难见日, 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 (1340年) 腊月, “雾锁大都, 多日不见日光, 都 (城) 门隐于风霾间”, “风霾蔽都城数日, 帝恐天神之怒, 遣礼部焚香祭天, 祈神灵驱风霾而散。”由此可见, 元代史籍中所记述大都城的这两次“霾灾”, 持续时间较长, 能见度很低。

明弘治十年“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

到了明代, 有关“霾灾”的记载逐渐增多。明成化四年 (1468年) 初春, 《明宪宗实录》记载:“今年自春徂夏, 天气寒惨, 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 黄雾蔽日, 昼夜不见星日。”明成化十七年 (1481年) 四月, “连日狂风大作, 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 (1485年) , “正月丁末, 京师阴霾蔽日, 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 五日不散, 致漕运舒缓, 京师官仓存米告急。”弘治十年 (1497年) , 礼部奏:“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西直门外霾尘积聚, 难见路人, 官军半掩城门, 以遮霾尘。”万历十一年 (1583年) , “正月辛酉, 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 京师风霾, 四月癸亥, 大学士张四维等言:‘风霾陡作, 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 有饥民入城而乞, 寺院善者施之。”类似记录明代北京地区“霾灾”的多达数十次。

清嘉庆十五年“琼岛雾锁霾封”“煤山隐于风霾土雨”

清代也发生过多次“霾灾”, 康熙六十年 (1721年) , “今日 (会试) 出榜, 黄雾四塞, 霾沙蔽日。如此大风, 榜必损坏。”嘉庆十五年 (1810年) , “京师入腊月以后, 时有雾起霾升, 连宵达旦, 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 (今北海) 雾锁霾封, 难见真容, 煤山隐于风霾土雨, 宫人隐于殿中, 时有探望。”咸丰六年 (1856年) , “入冬以来, 雪少雾多, 土雨风霾时临京师, 以昌平、宛平为浓重。”总之, 每隔几年“霾灾”便会光临京城, 多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元代以前史料中为何鲜见“雾霾”?

为什么元代以前史料中很少见到的雾霾, 而在明清时期雾霾却时常光顾京城呢?有气象学家研究认为:一是元代以前有关北京地区的气象资料记录极少, 特别缺少“原始气象资料”的记录和整理, 明清时期才逐渐增多;二是与北京的地理有很大关系。北京地势三面环山, 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一个“北京湾”, 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处于平原开阔地带, 大气容易形成一片逆温层, 无风, 气象条件极其稳定, 雾气、风霾最易集结;三是元代以前北京地区没有形成较大的城市规模, 人烟稀少, 出现雾霾天气相对较低;四是明代以后随着城市规模扩展, 建筑物不断增加, 空气流动速度下降, 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了。

上一篇:桑蚕原种下一篇:商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