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技术专业总结报告

2024-08-02

测量技术专业总结报告(精选7篇)

测量技术专业总结报告 篇1

专业技术总结

本人1994年7月毕业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本科学历, 并取得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分配至公司工作 , 参与黄茅海跨海大桥的前期工作。1995年2月,由于市重点工程珠港大道建设的需要,借调至珠港大道公路建设工程指挥部工作,负责珠港大道北段8公里路桥工程现场监理工作及承担相关技术资料的整理、管理及验收工作。由于工作的良好表现及较强的技术业务能力,98年8月, 随着迎澳门回归重点工程莲花大桥建设的展开,调至珠海市莲花大桥及横琴联检楼工程指挥部工作,作为以公路局总工林鉴主同志为首的莲花大桥三人技术小组成员,长驻工地现场,与另一工程师协助林鉴章同志处理莲花大桥及横琴联检楼的技术问题。对相关的技术问题提出意见及解决方案, 组织并协调相关施工单位,监督工程监理及质量监督站工作,保证莲花大桥保质按期完成。

年下半年 , 主要参加黄茅海大桥前期工作。拟建中的黄茅海大桥从珠海港跨黄茅海到达台山,全长15公里,投资约25亿元人民币。这期间主要参与了“ 黄茅海大桥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编写及筹备工作, 并参与了相关项目的引资洽谈及水工模型试验等工作。

对这些工作的参与,通过不断的学习,并阅读有关路桥方面的科技书籍, 向路桥方面的技术人员及专家请教, 使我掌握了不少路桥

方面的技术知识,同时加深了我对大型项目相关前期工作的理解。

1995年2月,由于市重点工程珠港大道建设的需要,到珠港大道公路建设工程指挥部工作, 珠港大道原名北疏港公路,全长26公里,为一级高速公路。本次到珠港大道公路建设工程指挥部工作,主要是负责北段18K+000至26K+371 路段相关路桥的监理工作。该路段有大桥一座, 中小桥5座,涵洞15座,其中中小桥除一座22米一跨的预应力平板桥外 , 其余均为13米一跨的普通钢筋平板桥:大桥为20 米一跨的预应力平板桥 : 桩基础均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基础。涵洞包括板涵、箱涵及圆管涵。路面为贯入式沥青碎石过渡性路面。由于该路段地基为软土基础 , 加上因工期原因采取高填土路基 , 并且未作分层碾压。从95年11月11日至97年10月19日, 针对路基的下沉,进行了相关路段路基的下沉观测及分析试验,以便为珠港大道的后期土方施工及其他涉及软土地基的项目参考。19K+059大桥引道采用水泥喷粉桩的方法加固地基, 为了检测地基加固效果,指挥部专门聘请了广东工业大学的有关专家对喷粉桩进行了原状土试压块、动测、单桩承载、复合地基、抽芯等试验。作为实验小组的成员, 对试验的全过程进行了跟进。除对该路段的路桥进行监理工作外,本人还承担了该路段的测量工作,与交通勘察设计院人员合作布设及恢复全 路段的坐标控制网及水准控制网 , 负责全路段的土方、路面验收工作 , 并承担工程量的计算任务,承担相关结算工作。与此同时, 作为指挥部技术资料管理的负责人 , 主管技术资料的审查及

管理 , 竣工资料的审查,并跟进全路段有关工程的预结算工作, 根据技术规范制定有关项目施工的验收检查项目、标准等。

通过不断的学习, 承担各项工作 , 使我在路桥方面的技术业务能力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工作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无论是内业能力还是外业能力均有较大的加强。各项技术工作均得到了领导、技术干部及同行们的认可。

因此 ,1998年8月, 迎澳门回归重点工程莲花大桥建设的正式展开,为加强对工程的技术管理,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及保证工程 按期完成, 指挥部成立了莲花大桥技术小组。本人被聘任为该三人技术小组成员 , 技术小组由市公路局总工程师同志担任组长 , 本人与公路局的另一位工程师作为组员长驻工地 , 协助同志处理莲花大桥的技术问题 , 协调现场各单位 , 包括监理、质监单位、各政 府部门的关系 , 对有关工程技术问题提出意见及方案 , 与各部门有关 技术人员共同解决莲花大桥的技术问题。

莲花大桥总长1756.67(1907.39)米 , 由澳门与珠海共同兴建 , 其中珠海侧工程包括三跨引桥及A、B换向匝道, 分别长102 米 ,785.49 米 ,936.21 米。三跨引桥上部为预应力现浇箱梁 ,A、BE 道上部为 现浇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弯箱梁。珠海侧工程共有墩台 84 个,一般为双柱墩设计。除两桥台采用27根垂直长度约50米的φ550 的PHC预应力混凝土打入管桩, 斜度采用1:7外,其余一般为8根斜度 1:8, 垂直长度约 50 米的φ600 的PHC 预应力混凝土打入

管桩。

莲花大桥桩基础采用φ600, 斜度为1:8 的PHC预应力混凝土 打入管桩基础, 这种设计应用在桥梁工程上比较少见,斜桩为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在打桩初期出现了不少坏桩现象, 并一度造成停工。在林鉴章同志的指导下,我们与施工单位、监理、质监、管桩厂等多方共同讨论研究,参考相关的技术资料及相关的施工经验 , 并通过大小应变等试验, 最终解决了坏桩率过大的问题, 改进了施工工艺 , 确定了准确的桩基检测手段。从而降低了坏桩率并根据检测结果 对成桩进行了补桩或补强等处理,保证大桥桩基础能达到设计要求。在莲花大桥,我主要是负责施工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 , 并协调现场各施工及管理监督部门的关系外。除此之外,还参与了例如承台、墩身、箱梁等部位重大缺陷的处理工作,与监理、质监一起监督诸如钢筋绑扎、焊接、混凝土浇注等工序的质量 , 参与箱梁门式脚手架基础稳定 性的讨论研究分析以及相关材料的实验等。在莲花大桥的工作 , 不仅 使领导及同行认同了我的技术业务能力 , 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了我的技术业务水平, 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能独立地处理技术问题。

除负责莲花大桥的技术工作外,作为技术组成员,还必须承担横琴联检楼方面的技术工作。横琴联检楼首期工程包括联检楼主楼及连接联检楼与匝道桥的钱桥的管桩基础施工,南北下坡道的喷粉桩施工及相关的挡土墙、路基路面工程, 南北客运检查通道的结构、水电、装修、通讯等工程。联检楼各项工程之间的统筹安排的合理性显得特别重要,有好的安排方能使工程顺利有序地进行。通过联检楼方面的工作 , 我在土建方面的技术亦增长了不少。

在施工、管理工作中 , 通过大型重点项目工地施工现场的锻炼, 通过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学习问题, 使我巩固并加深了 路桥方面的基础知识, 加强了路桥方面的技术管理能力, 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 , 解决施工中的实际问题。在技术业务能力方面,我认为自己是称职的,通过多年的学习及工作锻炼 , 我认为自己能够达到作为一个工程师的资格。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根据2012广州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新政策指示,自2012年开始专业技术人员至少每年需要学习两门专业课和两门公修课,公需课不少于18学时,专业课不少于42学时,继续教育学分直接和职称、聘任挂钩。

相关教育政策解读和报读指引请访问:

http://zgzyjs.gzedu.com/include/zhuanti.jsp

测量技术专业总结报告 篇2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培养高级技术员类人才 (中间人才系列中的高层次) 的高等技术教育, 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我校所培养的工程测量技术人才, 大多都到了测量工作的第一线, 而且都是独立作业, 再加上测量新技术的不断革新, 往往需要在工作的同时学习测量新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测量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过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储备这四种能力, 以满足生产单位的需要, 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便成为高职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认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文化底子普遍薄弱;二是部分学生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被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三是普遍存在喜实践、厌课堂说教的心理。这几个特点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当然, 学生自身的弱点只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这其中有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学习的问题, 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学本身的问题, 那就是教学的吸引力有多大。

笔者通过多年来在《测量技术基础》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 探索出要解决教学本身的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必须从生产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 坚持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 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 模拟生产实际进行实训,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 (2) 必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创以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新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心、用心, 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 为今后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以后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不难看出, 以上的两个认识合在一起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 这也就是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基本概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以生产单位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 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按照“提出任务, 分析任务, 知识构建, 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 进而完成工作任务, 最后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可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特征。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 巧妙地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敢于提问, 并通过学生合作、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以生产的基本工作过程作为整门课程教学的总体纲要, 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时, 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倒逼式的教学思路, 通过一连串相关的问题, 一环扣一环提问并解答,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从而达到领会掌握专业知识的效果。

(二) 实践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适用于以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重点的各类高职院校, 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借鉴。这里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按照书本上的章节一节一节来讲授, 中间穿插一些课堂实习。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知识体系不连贯的弊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在学完一门课程后, 通常还未完全明白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学这门课有什么用。而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以《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为例来阐述。

《测量技术基础》是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相当于本科测绘专业的《普通测量学》或《地形测量学》。我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队伍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测量技术基础》。该教材内容编排完全与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一致。

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中, 我们紧紧围绕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测量是做什么的, 具体的过程是什么, 以及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为目的, 设置了近一百个问题。下面以基本测量工作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图1是一幅外业测量工作的简单示意图,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测量的具体做法如下:

问题1:测量是干什么的?测量工作包括两项基本内容, 即测定和测设, 并用示意图讲授两者的涵义, 使学生头脑中先对测量工作有个印象。

问题2: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可以通过学习能够将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通过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描绘在图纸上, 即地形图的测绘, 并以一幅完整的地形图展示。

问题3: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怎样才能在图纸上表示出来?可以用专门的地物、地貌符号来表示。

问题4:不同地物、地貌的符号在图纸上应该表示在哪里?这就要求知道地物和地貌的空间位置, 一般地面点的空间位置用 (X, Y, H) 来表示。

问题5:我们怎么知道地物、地貌的空间位置在哪里?可以通过测量仪器测出与已知点的坐标差计算出来, 坐标差可以通过测量地物点与已知点的方向和距离来求得。

问题6:已知点坐标怎么得到?通过小区控制测量即导线测量、三角测量等方法获得。

问题7:导线测量或三角测量怎么实施?通过测量仪器测角、测距、测高程, 进而计算出各图根控制点的坐标。

问题8:测量角度、距离、高程的仪器怎么使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测?这就要求学会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的使用及测量方法。

通过上述8个问题, 学生已经知道了地形图是怎么测绘的。在上述的问题中, 我们把获取地面点的 (X, Y) 坐标的过程称为平面测量, 将获取地面点H的过程称为高程测量。

问题9:对于一个测区, 要测绘其地形图, 应该注意哪些事情?通常情况下,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应该要有计划, 即怎样实施、人员、交通、食宿等怎么安排, 这就要求在做项目之前要先做好技术设计, 即一个项目实施时是否按技术设计执行的, 执行情况怎样, 项目的成果怎么样, 遇到哪些问题, 怎么解决的, 在项目完成之后, 还需要做一个总结, 即技术总结。

通过上面9个问题, 就可以总结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过程 (见图2) 。

(三)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优点

在该课程结束时, 按照讲述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宽测试和教学调查。测试的结果是优秀率达到了85%, 良好率达100%。参加学习的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切近生产实际、教学方式灵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概括来讲,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链接, 对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好的效果。 (2)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较好的效果, 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接受和理解相关的知识。 (3) 具有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特点, 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生产需要进行不同的教学, 可以即兴提问、变化角色等等。 (4) 具有知识体系结构连贯、易学、易懂、易记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通过不断给出需解决的一连串的相关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基本原理, 再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 解决学校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脱节现象, 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该方法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熟练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此法易于操作, 对于同类高职院校或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正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的实践与思考[OL]. (2010-08-20) .www.nxjy.cn/s_lishi/2010-8-20/139F081911E3E071245_2010820_2478.html.

[2]丁琦, 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 2010, (2) :45-46.

[3]周秋生, 马俊海.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5, (6) .

[4]王德利, 薄志义, 李长青.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5]夏喜英, 邢玉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职业技术, 2009, (7) .

[6]李群, 孙海梅, 张永红, 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1) .

测量技术专业总结报告 篇3

【关键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现代测量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8-02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旨在培养既有扎实传统地质学基础,又系统掌握地球探测和信息技术(遥感、地理信息、地球物理等)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从事与地球探测相关的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分析、模拟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1]。该专业以地球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计算机科学的交叉为特色,涉及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测量学、资源勘查与开发等)和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等主干学科,各高校根据已有专业基础和专业定位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2]。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自2006年开设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课程平台包含5部分:通识教育平台(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平台(集中实践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模块及课内试验)、素质拓展平台(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最先学习的测量学学科基础课程,其后序相关课程包括:数字图影像处理与分析、地图学、遥感技术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数字地球概论等。

一、《现代测量技术》教学目标和特点

1.教学目标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以地球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计算机科学的交叉为特色,现代测量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需要融合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习及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学习测量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介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与技术,让学生较好的掌握普通测量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掌握普通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功能、精度和使用方法;同时对测绘的新概念、新技术、新设备能有一定的认识[3]。

2.教学特点

(1)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相关学科知识复杂,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讲解大量的概念、公式以及各种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本门课程,除板书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融合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现代化素材,形象生动的向同学们展示课程内容。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代测量技术》课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实验两个环节,其中课堂教学32个学时,课堂实验16个学时,根据理论教学进度适时安排课堂实验,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巩固测量基本理论和方法。

(3)以集中实践教学为补充。《现代测量技术》课程除了有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外,还安排了两周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集中实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内容过多导致学而不精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目前现代化的测量方法、原理以及测量发展的最新趋势。目前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不仅包含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直线定向、误差理论、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数字测图等测绘基本知识,还包括施工测量、水利工程测量、道路工程测量等[3]。这些教学内容是测绘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但对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而言,仅仅通过几十个学时的教学来掌握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后续开展测量相关课程也不利。

2.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答疑融合度不够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授课基本采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能保证很好的课堂出勤率和学习状态,但课后的辅导答疑却少有学生能主动参与,而且由于高校教师特有的授课特点,课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也较少,导致学生的疑问不能及时得到解答,最终大部分都不了了之,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3.实践教学实际与实验方案设计存在差异

根据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有两周的“全站仪和GPS测量定位”实习,但由于学生基数大、仪器设备有限,因此集中实习效果往往与设想有很大差距。另外,《现代测量技术》集中实习时间均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学期最后两周时间,而这两周又恰好是学期末课程考试的集中时间,因此,很多学生会在集中实习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考试上,而把实习任务草草了事,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实习效果,最终影响对本门课程的综合掌握。

三、教改的思路和方法

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删除过时及与专业关系不大的测量知识,融入测量新知识、新技能,通过课堂教学和实习,讓学生真正掌握测量基本知识,并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2.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传统板书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答疑网络化。首先,将与《现代测量技术》课程相关的图书、网络资源、参考资料、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与学生共享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下也能更多得了解测量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通过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立讨论组,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平台布置课后习题,学生不再提交纸质答案,而是利用平台解答问题,有效提高习题批改率;第三,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留言,老师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解决老师和学生传统的“上课授课、下课无缘”的状态。

3.变更实践教学安排

两周集中实习是《现代测量技术》的重要教学之一环节,因此,应该合理、有效的安排和利用两周的时间。首先,在实习时间上,建议将集中实习时间调整在课程授课的下一学期的前两周,以避开考试高峰周对学生实习心态的影响;其次,在实习内容上,可以根据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将集中实习内容适当调整,可以不仅局限于全站仪和GPS测量定位实习,要合理增加水准测量实习部分,让学生对测量学有更为系统性的认识。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现代测量技术教学目标和特点,探讨了目前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新的思路和想法,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培养和提高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对测量知识的理解力、对测量仪器的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武雪玲,牛瑞卿.浅谈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GIS课程的教学[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5):8-10.

[2] 刘喜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7,(3):96-99.

[3] 陈琳,娄洪富.现代测量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41401403)

测量技术工作总结报告 篇4

一、导线及现场测量控制

当初由于我们测量部门的人事变动大、人员少,并且现场的情况急、任务重,我跟杨队长积极配合各个路基队的测�咳嗽保眉柑斓氖奔浒讶叩牡枷叩憬辛说谌⑺拇蔚乃肌⒌枷吒床猓鞘焙蛭一乖谘捌诩洌饬糠矫娴墓ぷ鞫荚谑煜そ锥危乙砸恢秩惹椤⑷劝饬康男奶ヅρ埃馐且桓龌幔彩窃诙土蹲约海枷吒床夂苄量啵颐潜匙懦林氐囊瞧髟谑还锏穆坊侠椿嘏埽嘉叶圆饬恳瞧鳌⒌枷吒床舛己苣吧捎诿挥惺奔涓易约喝ヂ鳎颐刻焱砩霞影嘣诎旃依锉呖床饬俊⒁瞧鞯确矫娴氖榧⒈哐凹芤瞧鳌⑹褂靡瞧鳎滋旄疃映こ鋈ゲ獾枷咭恢绷粢馑趺词褂靡瞧鳎趺从靡瞧魅ゲ獾枷撸谡龅枷吒床夤讨形腋疃映ざ挤⑾钟泻枚嗟胤降牡枷弑蝗宋苹担蛘呶灰疲褂幸蛭窘诒浠诙炻裨谑髁掷锏牡枷撸蛭募臼饕睹堋⒆诘乩锏呐┳魑锏沧。斐刹煌ㄊ樱薹ń懈床猓缓弥匦录用苤匦虏贾玫枷叩悖饩图浣拥脑斐闪说枷叩钠畲螅ü谴瘟酱蔚牡枷吡猓颐俏〗萄德裆璧枷叩愕氖焙蛞欢ㄒ鄄炝粢�地理位置是否以后会有不通视的情况发生,导线埋设的关键就在于导线位置的选择布控,我们根据工程的需要及监理的要求对全线的导线、水准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联测,并及时把联测结果上报监理组审核,做好了基础性工作也为以后工程顺利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沉降观测也是同样重要,根据省高指的要求,我们积极配合好省高指的沉降观测工作,在测沉降过程中,因为当初沉降板是各个路基队埋设的,路基三队当初负责的那段路基由他们路基队埋设的,随着路基三队的工作结束撤场后,他们没有及时交接给我们测量队沉降点的具体位置,导致他们负责的段落有几个沉降点丢失,也给我们测沉降工作带了不必要的麻烦,对于以后的沉降工作我们要做到及时埋设沉降板,统计沉降数据、沉降台账归档,做到有依可寻。

在现场施工这方面,各个施工队伍提前半天或者一天联系我们测量人员配合他们的工作,我们才能合理的安排工作计划,做到有条不屡,不要等到今天需要我们配合测量工作才通知,那样就会打乱了我们的工作安排,而且还会耽误现场的施工进度,在今后工作中我们测量队会以文字或者其他形式提前向他们说明这一点,现场桥梁的正常施工报验工作,测量队能及时的放样及报验,基本上没有影响现场的工程施工进度。

二、数据计算及内业资料、台账

内业工作这块我们测量队能认真负责,及时编写施工放样单、水准记录表,熟记每一本图纸、规范书籍,由于现场施工抓进度,我们的内业资料工作量也加重了,我们测量队的每一位同事都加班加点认真做好了每一份资料的编写、记录、归档工作,我们的资料在监理方面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公司为我们测量队提供了精确的测量软件,给测量队的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我们测量队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为了锻炼我们的计算能力,共同认真学习测量的计算公式,算出每一个数据,用测量软件进行复核,做到万无一失,不出任何纰漏,工程末期的部分资料归档后,因为中检单中需要有测量的施工放样单,我们把一部分资料交到了资料室,没有想到得是在交接资料的时候疏忽大意,没有登记交接的那部分资料,导致一部分原件资料丢失,具体谁弄丢的都不清楚,还需要我们测量队重新补齐,这对我们测量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希望并且会做到以后在内业资料登记、台账这方面时一定不能马虎大意,偷懒不登记,一旦资料丢失,将全部得重新返工,偷懒事小,可一旦出事就是责任问题了,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教训,今后工作中测量队的成员会认真仔细、严格的按照内业工作制度来执行每一项工作。

三、测量部门管理

说到部门管理,我们还需要虚心向各位领导们学习,09年9月份开始负责测量部门的全面工作,作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我们还是有好多地方需要学习的,部门管理虽然我缺乏经验,但是我们会经常向领导同事讨教、交流,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现在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管理方面的工作了,管理不好,工作怎么能干好?最起码自己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工作要积极主动、认认真真,给部门的每一位同事做一个榜样,虽然自己身为测量副队长,但不管测量的同事们年龄大小,经验多少,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会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做一个合格的测量部门负责人

经历了这一年的忙碌工作,测量队成员都深有体会,测量是一个繁复、辛苦的技术性工作,不但要对专业知识、测量仪器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还必须经常在现场观察,注意现场情况及需要配合的测量工作,对于测量我们需要一直保持着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我们项目标段的每一项工作,把每段的路基、小型结构物、桥梁的标高、平面位置都严格控制、严格要求按图纸施工,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并且认真遵守、执行测量队的每一项规章制度,忙绿的工作让我们感觉到时间过的是如此的快,转眼间就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中我最多的还是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也吸收了一些现场的实际经验,我希望我们项目部现场质检员都应该或多或者的了解一些测量方面的东西,测量不单单是放样控制标高这么简单,它在工程上起到得作用是很重要的,就像桥梁的桩基,好的桩基才能保证有一个好的开始,你上部结构做的再好,桩基不扎实,也早晚有一天会倒!团结协作、尽心制胜、巅峰团队、创造未来!我们同事之间就应该向我们喊得口号一样,多沟通、多交流,把一些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思考把它解决掉,既让我们大家汲取了更多的经验、教训,也让我们迅速的成长起来。随着我们工程尾期的结束,20__年新年的钟声也已经快要敲响了,新年是新的开始,新的工程,新的工作,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我们会弥补过去这一年工作上的缺陷及不足,汲取过去这一年的教训,积累过去一年的经验,把这些全部带进新的工作上,以后杜绝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发生,测量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积极进取,不懂就问,虚心请教各位领导,通过这一年发生的种.种问题,实际反映出了我们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从现场的测量控制到内业资料台账整理再到测量部门的管理这每个环节都很重要,首先现场控制不好直接影响到内业资料的编写、签认程序,内业工作做不好也直接说明了部门管理出了问题,环环相扣、至关重要,我们每一位测量队同事都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我们会以全新的工作面貌对待今后的工作。

普通测量学技术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篇5

一、概述

概要说明测绘任务总的情况,包括任务来源、目标、工作量等。任务的安排与完成情况,以及作业区概况、仪器工具及已有资料利用情况等。

二、技术执行情况

主要说明、评价测绘技术文件(技术标准、规范等)的执行情况。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所依据的测绘技术文件执行情况以及执行过程中技术性更改情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处理方法,特殊情况的处理及具达到的效果等,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应用情况,经验、教训、遗留问题、改进意见和建议等。

三、成果质量说明和评价

简要说明、评价测绘成果的质量情况(包括必要的精度统计)、产品达到的技术质量指标。

四、上交的成果及其资料清单

分别说明上交成果的形式、数量等,以及一并上交的资料文档清单,并附相应材料。

注1:各组打印目次技术总结报告1份

封面样式如下:

测量学实习技术总结报告

专业年级: 班 组: 成 员: 指导教师: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报告 篇6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杨小丽

杨小丽,女,中共党员,1965年生11月出生,广东揭阳人,1996年7月由广州市牛奶公司调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工作,2004年起担任社出版部主任。期间,分别在广东工业大学(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和暨南大学(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学习、深造,分别获得计算机专业大专文凭和会计学本科文凭(学士学位)。2001年,通过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小组评审,被评为出版专业一级校对(中级)技术人员,获得中级职称至今已满9年。2002年,我又参加了全国出版专业资格考试,获得了出版专业责任编辑资格证书。2009年通过了全国职称外语考试(英语A级)。

自调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工作14年以来,本人遵纪守法,刻苦钻研业务技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对图书的校对、版面设计、印制和发行等有了全面的认识,特别在技术编辑技能和图书印制业务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同事的认同。现将9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技术编辑、图书印制等专业技术工作方面

本人自2004年起任出版部主任,全面负责出版部的统筹和协调管理工作以及技术编辑工作。在任本职的9年间,本人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担任技术编辑的图书达200多种,获各项奖励的图书有16种,其中包括2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多种省级以上重点图书。此外,本人担任责任印制获奖的图书有100多种。

1.工作耐心细致,尽心为编辑服务

出版部不仅是一个技术部门,更是一个服务部门,出版社每一种图书的排版、校对、印制等流程都需要经过出版部的协调,工作内容繁重而关键。要做好该项工作,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主动、细致、热忱的服务态度。只有既懂得专业技术知识,又细心服务的人才能胜任该项工作。为此,我平时在工作中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理解和尊重责任编辑的工作,工作细致、耐心,技术过硬,成绩也比较显著,如本人承担责任印制获奖的图书有100多种,为保证我社图书的质量作出了的贡献。同时,我耐心细致地指导了3名新来员工从事出版印制等技术层面的工作。社领导、编辑对我的工作态度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我的业务能力也很赞赏。

2.利用专业知识,做好技术编辑工作

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强化技术服务能力,做一名称职的技术编辑,是我对自己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出版部的主任,我在认真做好繁重的日常出版事务工作的同时,还认真从事一名技术编辑的工作,从图书版式的设计、插图的排放、绘图、书眉的制作、字体字号的选择到图书纸张的选择等等,都认真对待。

此外,我还注意利用新技术,以降低图书成本。如:对于我社重印率几乎为零的彩色图书,我要求采用CTP直接制版印刷,省去了输出胶片、打样、拼版环节,不仅缩短了出书周 期,而且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质量。

3.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规范价格管理。

随着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激烈,图书出版流程成本的不断增加,各出版社都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图书的生产成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图书的排版成本和印制成本,肩负这个重任的就是出版部。本人从2004年接手出版部工作开始,首先着手规范出版流程,重新选择印制工厂及电脑排版公司,从承印厂的规模、印制质量到印刷价格都进行比较、筛选,选择适合本社的承印厂,第一年就为本社节约了成本约80万元。其次,随时掌控印刷行业价格的变动情况,及时向社主管领导汇报,以尽可能降低图书的印制成本。第三,逐步实现出版环节成本公开、透明,让每个编辑了解每种图书的成本,受到了广大编辑的欢迎。

4.理顺工作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

出版部虽然是出版社图书出版流程中的中间环节,却是图书成书前的最后关键环节,是做好图书各种信息记录的可靠源头。以前出版部的图书信息以手工记录,查询起来费时、费力。为提高工作效率,本人把出版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将每种图书的内容信息,包括作者信息、图书的开本、字数、出版的版次、出版时间、收书时间、印刷册数、定价等基本信息都详细地记录在计算机上,使图书信息查询起来准确又快捷。现在,本社其他部门都以本部门所记录的图书信息为依据。

二、拓展自己的编辑、选题策划、营销技能,促进本职工作的开展

担任中级技术职务的9年来,本人除了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做好技术编辑、印制管理等出版工作之外,还努力学习和探索编辑、选题策划、发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全面提高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策划了《ISO14001和清洁生产的同步实施》等多种图书,担任《知识守护生命》等书的责任编辑。本人还从图书合同的签订、三审、三校以及封面、版式、定价、印制等方面对这些图书做了全程的跟踪。通过这些工作的锻炼,我对图书的整个出版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体验,也学到了不少专业技能,并因此促进了技术编辑能力的提高。

本人虽然未直接参与图书的发行工作,但出于对出版工作的热爱,多年来,我一直在了解和思索对图书的营销、发行模式和出路,也经常阅读有关发行营销方面的杂志、报纸,如《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图书商报》等,使我对图书发行市场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我根据自己对图书发行的体会,撰写了论文《出版体制改革下发行人员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并发表在《出版科学》(核心期刊)2010年第2期上。

三、成果积累方面

通过自己不懈的学习、实践和总结,在出版社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关心下,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也得以升华,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1.工作业绩

在图书的印制方面,由本人负责的图书多次荣获 “署优产品”、“优质产品”。如:《城市建筑美学》等6种图书获2004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印制“优质产品”; 《Auto CAD2000 2 工程绘图》等6种图书被认定为2006年新闻处版总署出版物印制“署优产品”;2003—2009年共约有90种图书被广东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书刊印制质量优质产品。

在本人担任技术编辑的图书方面,有16种图书荣获各种奖励或荣誉称号。如:(1)《机械制造工程训练》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中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科技类);

(2)《金工实习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罗香林研究》、《廖安祥研究》、《地域族群与客家文化研究》、《粤东客家生态与民俗研究》4种图书获2007—2008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4)《Pro/E实训指导》、《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工程力学》、《电工技术》、《模具制造工艺》、《机械制造技术》6种图书获2007—2008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

(5)《新编基础会计学》获2007—2008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畅销书奖;(6)《解读中国古代建筑》、《岭南风云》、《2010高考备考指南——历史分册》3种获全省2009书刊产品印制质量“优质产品”。

以上成绩的取得,既有编辑的辛劳,同时也与本人的技术编辑工作和出版部的印制工作分不开,作为责任技术编辑的我感到成果来之不易,更感到未来的责任和压力。

2.论文发表

多年来,本人除了在技术编辑、图书印制业务等方面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外,在理论知识上也不断总结和提高,先后在全国多种学术刊物,如《科技与出版》、《中国出版》等发表文章9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工作思路,其中核心论文5篇。具体如下:

(1)《线形图、单色图、彩色图的排版处理技巧》。《科技与出版》,2010年第2期;(2)《技术编辑在出版中的作用新探》。《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11期;

(3)《论出版体制改革下的选题项目负责制》。《中国出版》,2010年2月总第237期下;(4)《出版体制改革下发行人员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出版科学》,2010年第2期;(5)《从高校教材选用、建设和管理中挖掘出版资源》。《编辑之友》,2010年8期(总第166期);

(6)《谈图书制作成本控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8期;(7)《重视高职教材建设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体系》。《聚紫熙熙——广东省出版科研论文集》,2010年8月;

(8)《看岭南风云变幻 知广东近代沧桑》。《图书商报》,2009年12月第1614期;(9)《GSM无线网络信号优化的实用工具》。《图书商报》,2010年5月第1654期。

测量技术专业总结报告 篇7

以前, 我们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一直存在“黑板加粉笔”的影子, 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加上部分专业教师由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 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 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学中, 教师对实践和技能训练方面重视不够, 因此评价与考核学生的方式很单一, 往往通过一学期课堂表现, 课后作业, 及期中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 各环节所占比例分别为10%, 10%, 30%和50%, 任课老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能力, 这种重理论, 轻实践, 重知识, 轻技能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 我们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 对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相应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方面更是制定了更详细的考核。

1.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 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

2.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 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 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开发出应用性的实用课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 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

3.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 理论与实习课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专职教师负责制。

4.将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 即基本仪器操作训练阶段、单项作业训练阶段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 每个阶段都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考核方案。

二、加强实习实训工作, 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

高职教育强调,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教育为本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应体现“三化”、“四个结合”。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定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的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 是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

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培养动手能力, 与实际岗位零距离衔接, 并且达到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规范要求。实行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分制, 制定各单项实习内容的操作细则及实习成绩评价规则, 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标准, 生产实习岗位业绩评价标准, 毕业设计 (论文) 评价标准等。

实习实训考核制度的建立原则是:

1.系统性。考核的实训项目要成为体系, 要满足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学生未来在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主观和客观的心理预期的要求。实训内容要全,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工作技能。

2.仿真性。要模拟真实的生产任务, 转变学生身份以企业员工角色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上交合格成果, 提高工作效率。体验企业对质量要求的定位, 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超前性。教育的功能在于满足现实性需求, 更在于满足潜在性需求。在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操作技巧方面的评价要适当超前, 善于变通, 鼓励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

三、打造校企联合育人机制

根据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 学生在校两年半, 完成基本理论学习和相应实习实训后, 在最后半年到相关企业, 生产单位进行技能的强化训练, 也就是顶岗实习或生产实习。此时的学生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 对他们的管理不仅有学校的老师, 还有企业的领导和师傅。而企业主要关心的是经济效益, 考虑的是学生能否顶岗, 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常常忽视学校的教学要求。学校在这一阶段的组织和开展工学结合时必有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性, 按规律办事, 尽量保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学生在“做中学”,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强化自身的职业能力。

校企联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严格考核制度, 是工学结合取得实效的保障。建立了由校企领导、项目负责人和带队教师、一线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 对校企联合育人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项目负责人和带队教师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生产一线岗位的师傅和带队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工作。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始终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做到“六定”, 即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目标, 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必须以企业为主, 学校为辅。考核贯彻合理、精简、高效原则。所谓合理就是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准确度高;所谓精简就是应该选择少数几个核心指标, 力求简明;所谓高效就是操作过程仅需极少时间就可完成。

测量工程技术专业采用的二、四、四制, 经实践检验, 效果良好, 即第一项职业素质主要考核指标包括遵章守纪、爱护仪器设备, 吃苦耐劳, 尊重师傅、文明礼貌, 熟悉岗位、安全生产, 动手能力强等, 合计占20%, 由项目负责人和师傅共同确定成绩;第二项工作业绩以企业下达的任务为基准, 完成指标的为良好, 超额完成指标10%以上的为优秀, 完成指标80% (含80%) 以上的为中等, 完成指标60% (含60%) 以上的为及格, 低于60%的为不及格, 此项指标占40%, 由师傅确定成绩;第三项教学业绩, 包括综合报告或成果图表等 (占10%) 、毕业论文 (占30%) , 此项指标占40%, 由学校指导教师确定成绩。

四、结束语

目前, 各地高职教育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案, 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然而, 我们更应重视工学结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没有评价, 就没有管理。学生是工学结合的参与者,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对工学结合的绩效的评价, 对工学结合的质量的评价。学校要树立工学结合质量意识与全面质量管理观念, 建立工学结合质量检查考核制度, 制定全面的、可操作的工学结合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 形成工学结合质量分析、评价与反馈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学结合更深入、有效、持久地实施。

摘要: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最终达到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工量学为结目合的。培新养的模课式程体评系价与体人系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依赖于评价体系与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支持。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4) :20.

[2]李进, 丁晓东.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探索[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简笔画活跃美术课堂下一篇:走好成长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