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的个人资料

2024-07-01

陈翔的个人资料(共10篇)

陈翔的个人资料 篇1

2013年度个人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度过2013年迎来2014年,在2013年里我与公司共同进步发展,现对自己2013年工作作出总结,并对2014年工作做出计划,具体如下:

一.2013年度工作成绩:

1.合肥大剧院国家优质工程评奖相关事宜:①.合肥大剧院国家优质工程奖资料整理、修改、重做;②.合肥大剧院国家优质工程奖现场维修整改;③.合肥大剧院国家优质工程奖与其他相关单位协调配合。

2.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枢纽中心内装饰工程相关事宜:①.铜陵电信枢纽中心前厅台阶灯维修工作;②.铜陵电信枢纽中心工程款支付相关工作;③.铜陵电信枢纽中心徐主任家装施工管理及材料采购等。

3.六安电信综合楼内装饰工程工程联系单、经济签证单、报价等资料重新整理编制及结算配合工作。

4.铜陵南北楼及商铺内装饰工程工程联系单、经济签证单、报价等资料重新整理编制及结算配合工作。

5.栢悦中心2#楼公共部分内装饰工程报验资料编制及整理工作。6.栢悦公馆3#楼公共部分内装饰工程报验资料编制及整理工作。

7.安徽省邮电大厦内装饰改造工程相关事宜:①.26层、27层、33层材料报价编制及整理工作;②.邮电大厦26层、27层、33层工程联系单、经济签证单等资料编制及整理工程。8.大蜀山电信微波站改造工程相关事宜:①.大蜀山电信微波站改造工程维修工作;②.大蜀山电信微波站工程联系单、经济签证单、材料报价等资料编制整理及结算配合工作。9.栢悦公馆栢悦府南苑工程联系单、经济签证单、材料报价等编制整理工作。10.财富广场三期工程联系单、经济签证单、材料报价等编制整理工作。

11.信达、财富三期商业、栢悦中心2#楼、栢悦公馆3#楼材料防火复检、材料质量检测工作。

12.公司新来资料员辅导工作及项目资料检查工作。

二.年度工作存在不足及原因分析:

在2013年我已基本完成公司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但我在工作中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工作中有时候较为粗心大意,有时候会做出没必要的重复工作,工作效率就会降低。2.工作中专业知识和技术存在不足,有时候会犯不必要的错误,给公司带来损失。3.工作中有时候畏畏缩缩,不敢展开拳脚,会给给其他工作单位人员留下不好印象。4.工作中有时候会出现懒散状况,大大降低工作效率,给公司带损失。三.2014年工作计划及措施:

展望2013年度工作成绩,现对2014年度工作做出计划: 1.我希望在2014年重新回到工地继续锻炼自己,将自己本身存在的各项缺陷及毛病进行改正,为公司发展做出自己更大成绩,重新回到工地后我会对施工管理及工程资料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并结合工地实际情况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出调整与改正。

2.我会在2014年工作中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对同事提出的建议和批评虚心接受,并做出相应的改正,以保证以后工作中团队合作效应。

3.我会在2014年通过各方面学习加强自己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以保证在以后工作能更加正确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4.我会在2014年工作在与其他单位人员加强自身沟通能力,与其他单位人员协调好关系,为公司谋求更大的利益。

5.我会在2014年中加强自身监督,改变自己工作面貌,增强自己工作效率。最后预祝公司在2014年取得更大的成绩与效益,并提前恭祝各位同事们春节快乐!

陈翔

2014年1月13日

陈翔的个人资料 篇2

教育成本指培养每一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有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教育直接成本是社会与个人为教育而直接支付的费用总和,分为教育社会成本和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教育社会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国家、政府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以及社会集资捐资的经费;教育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直接支付教育费用,诸如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住宿费、交通费和生活差距费等。

教育间接成本是社会和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有时也称“机会成本”、“择一成本”。教育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国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

所谓教育个人成本与收益不平衡性,主要是针对个人投入的教育成本,不能得到成正相关的个人收益,一般是指负收益。

二、教育个人成本的计算方法

教育个人直接成本核算计算方法:

式中S为个人直接成本,R为学杂费,D为生活差距费,H为交通费,B为书籍文具费。

韩宗礼(1988)提出的计算大学生总间接成本:

M为概率项数,n为求学年限,p为可能在某部门就业的概率,a为一年放弃收入的时间百分比,A为同一就业部门水平相当的职工年平均收入,i和j为选择职业的项数序,∑为加总符号。

三、教育私人收益分析

教育私人收益可分为两种,市场化私人收益和非市场化私人收益。所谓教育的“市场化私人收益”就是受教育者从教育中获得的最终可用货币度量的收益。教育的市场化收益有教育质量的收益和教育数量的收益两种类型。前者指在受教育年限不变的情况下因教育质量的提高而获得收益,后者指从增加的教育年限中得到的收益。

教育的非市场化私人收益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教育具有消费收益,也就是个人在受教育期间所获得的乐趣、快乐等。每二,教育生产消费者选择效益。第三,教育改变储蓄行为。实证研究表明,人们接受的教育与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第四,教育提高家庭内部生产力。

四、教育成本与教育收益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个人教育的负收益

1. 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不爱学习的学生来说,上学可能只是痛苦的经历。

这主要是指教育的非市场化私人收益,在受教育过程中,或受教育之后,受教育者并没有在精神、情感,以及各种社会行为中得到有利影响,反而对受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导致许多负面影响的形成。比如,在受教育过程中被教师批评、处罚,因不喜欢上学而产生破坏行为等,这些都是教育非市场化的私人负收益。

2. 过度教育产生的低效率,使得教育成本增加,教育资源浪费,收益相对减少。

从理论上来讲,受教育数量与个人收入是成正相关的。但由于我国最近几年出现了高学历热,不少人只顾追求升学率和受教育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导致受教育者学历虽高,但无法找到收入满意的工作,甚至失业率增加。

因此,笔者认为,当就业能力达到一个最佳点时,再接受教育,只会加大教育成本,这时受教育若对个人收益产出没有任何价值,受教育者可以选择就业,以扩大个人收益。

五、原因分析

1. 教育结构体系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沟通。

普通教育缺乏职业化教育,学生只懂得一些理论知识,而缺少对专业所属行业,以及专业的社会性的认识,因此学到的知识是和社会与行业脱钩的、无联系的,从而导致在求职时无法适应用人部门的需求。因而,多年的教育成本投入,以及教育资源的使用,都得不到正常的回报。

2. 一些大学生主观意识不强,没有紧迫感。

一些大学生进了大学校门就有一种安逸感,自以为进入了保险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竞争上岗已成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就业机制。因此,这些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也无法在竞争上岗中获胜。

六、改进措施

1. 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

现在的职业院校就业状况保持良好,这是因为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向就是针对用人单位、针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大学应走职业化和综合化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说,在包括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目标、方向的设置上,除了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研究之外,更要加强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动态,以找准个体在行业的定位,根据社会用人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学生,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性人才。

2. 学校应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定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毕业生按指今性计划就业的政策逐步取消,教育机构的自主性不断增强,新的办学形式、办学机构也大量出现。而这些变化影响了学生对受教育的选择和用人部门对毕业生待遇的规定。因此,无论何种教育机构,都应把保证学生高就业率作为核心价值和社会定位,这样对教育机构来说是高产出,对学生个体来说也会有可观的收益。

3. 提高受教育数量的同时,更应重视受教育者的质量。

高学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整体水平的表现,但是受教育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追求受教育者数量的增加。当教育机制和用人机制都以质量为先,那么全社会,以及个人的教育成本都会得到控制,个人收益也会相对增加。

4. 制定合理可行的收费制度,有效控制教育个人成本。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建立合理的政策和制度,保证收费的合理性,使受教育者合理地投入教育成本,避免不正当的收费现象的发生,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教育个人成本,使教育个人成本最小化。

摘要:当前学生的教育成本和未来的个人收益失衡, 这种失衡往往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本文分析了教育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的不平衡的影响, 并提出了解决之法。

关键词:教育个人成本,教育私人收益,不平衡性,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志民主编.教育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杨克瑞, 谢作诗著.教育经济学新论[M].人民出版社.

陈翔 一座岛 一个人 篇3

再远,到蔚蓝大海的中央

穿上随性洒脱的衣衫

一座岛,一个人

海风扑面,海港上总有一座灯塔

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徐志摩的诗句

——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

上衣:XXEZZ 裤子:XXEZZ 鞋子:JKJY

蔚蓝,赐我自由奔跑的力量。

冲绳岛OKINAWA ISLAND

请立刻把粉色的樱花、火红的枫叶与日本的对等关系忘掉,因为冲绳岛,这种妙不可言的梦幻蓝尽然不能全部代言之,却最是让人神往。深深浅浅的蓝、黄、白、绿,奇幻的色彩用尽所有调色板上的蓝也无法形容,只有身临其境才体验其中美妙。就连岩井俊二也溺爱着这抹蓝,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主角们设计了唯美的冲绳之旅。在岩井的镜头下,冲绳炎热,神秘,当地人黝黑的皮肤穿着花哨的衬衣,配合悠扬而并不丰富的音调,一切充满着想象。

这抹蓝,即使是化身剪裁简约的T恤,依然魅力不减。与万能的卡其色和谐搭配,放佛是实验室里的化学反应,将自然的清新纯净诠释得淋漓尽致,让人向往一种自由不羁的生活。

上衣:MUDD 裤子:MUDD 鞋子:JKJY

青春一般的热情。

关岛(The Territory of Guahan)

北纬13°26′、东经144°43′,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南端的岛屿关岛之上,九重葛恣意生长,或深紫红或玫瑰粉,洋溢着如青春一般的热情。这种在查莫洛文唤作Puti tai nobiu的植物,由一位法国海洋探险家 Louis de Bougainville 最先发现,在约1910年代时“搬来”关岛。它的花语浪漫到忧伤——“没有真爱是一种悲伤”。

等待美好真爱的大男孩,他的衬衫总是充满着浓郁的校园风,虽是标准的衬衫板型,却在袖口的细节之处,以细细的淡蓝格纹泛起了创意的灵思。整个LOOK在举手投足之间,散发出青涩大男孩的青春气息。

上衣:ANTONY MORATO 裤子:CERRUTI 1881 鞋子:JKJY

两个人的冒险游戏。

济州岛Jeju Island

说白了,它就是一座山。120万年前开始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岛屿中央,是海拔1950米高的汉拿山,周边有很多的寄生火山分布于全岛。只是当各种韩剧的男女主角们动不动就跑到这个岛屿上去开Party,再朦胧的感情得以表白的时候,它就不再仅仅是一座120万年前形成的岛屿了。

火山的浪漫是一种喷薄欲出的冒险游戏,丹宁衬衫的浪漫何尝不是如此。这种永不过时的经典,时刻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正能量,它却又是无比的低调地在散发着清爽自然的味道。百搭的它,不管搭配什么风格的下装,都能演绎独特的腔调。

T恤:EIGHTY TWENTY 上衣:CE RRUTI 1881 裤子:CE RRUTI 1881

像诗人一样行走与吟唱。

卡尼岛Kani Island

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绿洲花园”,卡尼岛一切都显得简单、自然,所有的世俗烦恼在这清新如微风的感觉中消失得无踪影,安详与宁静也将心情洗涤如新。在卡尼岛上,沙滩、海水、棕榈树都带着一丝与世隔绝的超脱感,仿佛没有沾染到一丝人世间的气息。

诗歌一般的岛屿,正是文艺LOOK的用武之地。酷感十足的字母T恤搭配简练的七分裤,简单干净的白色总是让人爱不释手,顷刻之间一拂夏日里的焦躁和烦闷。精致的小马夹雅痞味道十足,整款搭配休闲却不散漫,文艺却不做作。

和陈翔在一起 篇4

他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天生就有音乐细胞,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四川绵阳音乐学院,但是大学的学费对于他们家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独自到酒吧唱歌赚钱,陈翔,你应该叫翔坚强,在你身上,我学会了很多。

你为了音乐执着的追求,你不仅外表吸引了我们,还有你的故事,你的歌声,我曾被你的外表打动,后来被你的故事感动,现在因你的歌声牵动,你人美,故事美,歌声更美,你就像烟火的美丽那么美丽,轻划过无人的天际。你总是给人最美的一面。是你。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追求。这个夏天让我,让我懂得,有种风格叫淡定,这个夏天,让我认识,有个歌者叫陈翔。

和陈翔在一起的每一天,生活都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陈翔,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好 篇5

我还记得,每一次,你的蜕变,每一次,你给我们的感动,每一次,你说的每一句话,有太多的感动,太多的……太多的多的……

我还清楚的记得,XX年8月7号,这个日子我永远忘不掉,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一个像清泉一样干净,质朴的少年,抱着吉他,低吟浅唱着《岁月轻狂》,那扣人心弦的声音,让人沉醉其中……

巡演,红海永远都在,投票,果果永远bh,因为老大值得我们这样做。

“我请你们喝水。”“我出钱你们打车回家把,我出钱你们住宾馆把!”老大,可能一件不经意的小事,真的会感动到所有的果果,哪怕是那样一句简简单单的关心,答谢都是这样,老大,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好,我们不知道拿什么回报你对我们的好,我们承诺过,红海永远都在,翔若不离,橙亦不弃的,不是说说而已,别在说什么,两个月后你们就不会在这么的喜欢我了,实施证明,我们的爱,永远都在,永不褪色!!

陈翔六点半之废话少说搞笑台词 篇6

2、为什么说穷不过三代? 因为没钱娶老婆,直接没有后代。

3、护士:5号床,醒醒……起来吃药了

4、男子:大师,您帮我算是,我昨晚梦见我嘴里,上面这排牙齿全掉光了,是怎么一回事啊? 大师:别担心,梦是反的。 男子:那这预示着什么呢? 大师:你下面那排牙齿会掉光。

5、爸爸:儿子,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啊? 儿子:当然要高兴了,我是我们班力气最大的学生! 爸爸疑惑。 儿子:我们班主任说了,我一个人就拖住了整个班的后退!

6、记者:大哥您好,春节了,对于在城里面燃放烟花爆竹这件事,您怎么看? 男子:怎么看?趴窗台上看呗! 爸爸:宝贝女儿,你看你的房间就像猪窝一样,还不收拾一下。 女儿:你见过猪会自己收拾房间吗?不都是养猪的收拾…… 何:那天我说我们董事长是傻瓜,被我们经理听到了,他马上就把我开了…… 李:他们都觉得你诬陷董事长了? 何:他们说我泄露公司机密! 爸爸念着儿子的作文:当听到医生说我的双腿已经瘫痪的那一瞬间,我吓得跳了起来…… 儿子:爸爸,电视上播的男的和女的求婚为什么都要单腿跪下来啊? 爸爸:肯定得单腿跪啊,双腿跪那是上坟!

7、一辆轿车进了停车场。 车主摇下窗户,对坐在一旁的男子说道:大哥,大哥,我倒车呢,麻烦您帮我看一下 要是撞上了您告诉我一声,谢了。

男子指挥着倒车:行。倒,倒,倒,倒吧,我看着呢。(一声巨响)……好了,撞上了。

8、李:为什么说长得丑是病? 何:不然整形医院为什么会叫医院?

老板:你这前两天为什么没有来上班? 服务员:老板,我不小心从三楼窗口跌到大街上去了。

老板气:撒谎!从三楼跌下去要两天吗?

陈翔的个人资料 篇7

一、个人信息的含义

个人信息也被称为个人隐私、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而对个人信息的概念,学术界则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所谓个人信息,包括人之内心、身体、身份、地位及其他关于个人之一切事项之事实、判断、评价等之所有信息在内。”有的学者认为,“个人信息是指社会中多数所不愿向外透露者(除了对朋友、家人等之外);或是个人极敏感而不愿他人知道者(如多数人不在意他人知道自己的身高,但有人则对其身高极为敏感,不欲外人知道)。”有的学者则主张,“个人信息是指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健康状况、身高、人种、地址、头衔、职业、学位、生日、特征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相比而言,第一种观点对个人信息的界定过宽,而第二种观点则过窄,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因其较准确地反映了法律所应保护个人信息的范围。其中,所谓“识别”,就是指信息与本人存在某一客观确定的可能性,即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把个人直接或间接地“认出来”。

二、网络下个人隐私权的内涵及其权利内容

如前所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已演变为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即隐私权保护的主要是个人信息,因此也可称之为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权是指个人信息本人依法对其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其权利内容大体包括:

1.信息决定权。本人得以直接控制与支配其个人信息,并决定其个人信息是否被收集、处理与利用,以及以何种方式、目的、范围被收集、处理与利用的权利。

2.信息保密权。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保持信息隐秘性的权利。

3.信息查询权。本人得以查询其个人信息及其有关的处理情况,并要求答复的权利。

4.信息更正权。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对不正确、不全面、陈旧的个人信息进行更正与补充的权利,具体包括个人信息错误更正权(本人对于错误的个人信息有更正的权利)、个人信息补充权(本人对于遗漏或新发生的个人信息有补充的权利)、个人信息更新权(本人对于过时的个人信息有要求及时更新的权利)。

5.信息封锁权。在法定或约定事由出现时,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以一定的方式暂时停止信息处理的权利。

6.信息删除权。在法定或约定事由出现时,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删除其个人信息的权利。[1]

7.信息报酬请求权。本人因其个人信息被商业性利用而得以向信息处理者请求支付对价的权利。特定的信息处理者必须在对信息控制、处理与利用前后向本人提供一定的报酬。

三、个人信息采集过程中存在的侵权行为

在互联网上,用户的个人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被收集和利用是无法避免的,这势必会对用户的网络隐私权造成侵害。在网络中侵犯他人隐私权是指“未经他人许可、擅自通过网站上自己或他人的主页,将特定的他人隐私公诸于众,或擅自通过第三人、第四人等发送E-mail的方式宣扬特定的他人的隐私,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行为”。网络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

(一)一般侵权行为的表现

1. 个人信息搜集。

个人信息搜集包括政府部门、私营机构和新闻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非法搜集或搜集错误信息等。

2. 个人信息分析。

政府部门、私营机构、新闻机构都有可能对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很有可能产生与当事人真实情况不符的“资料形象”,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或行为。

3. 个人信息传输。

即拥有个人信息的机构、个人在未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当泄漏;擅自在网上宣扬、公布他人隐私;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个人未经授权进入他人系统收集获得资料或打扰他人安宁;未经授权截获或复制他人正在传递的电子信息。这类“侵权者”大多是黑客(hacker)。

4. 个人信息使用。

主要表现为学校、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等对个人信息超出原定目的使用。

5. 个人信息存储。

主要表现在非法进入私人的信息系统,或非法打开他人的电子邮箱,刺探个人信息。

(二)商业机构的侵权行为

大批专门从事网上调查业务的公司进行窥探业务,非法获取、利用他人的隐私。某些网络公司使用具有跟踪功能的cookie工具浏览和定时跟踪用户站上所进行的操作。Cookie将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站点和内容,并将详细资料发送到网络公司中,网络公司根据这些资料掌握个人的情况,并建立庞大的资料库。这可能导致某些用户重要信息的失窃,例如股票信息、信用卡资料等。或通过cookie监控用户上次网上购物的经过,然后向该用户的电子邮箱中发送相关产品的广告,或者在此基础上对用户进行分析,判断该用户的个人爱好,家庭中是否有学生、小孩或老人以及可能是做什么职业的,可能需要哪些商品等,在该用户下一次访问时首先推销与其上一次所购物品配套的其他产品或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推销单等。虽然这体现了网站的个性化服务,方便了用户,但这种做法也构成了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害。

(三)部分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

有些软件或硬件厂商在自己销售的产品中埋下伏笔,用于收集消费者的隐私。例如,英特尔公司1999年就曾在其PⅢ处理器植入“安全序号”。每个使用该处理器的计算机在网络中的身份极易识别,从而可以监视用户接、收发的信息,使计算机用户的私人信息受到不适当的跟踪。对于这种侵权行为的识别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所以个人是无法得知的。这就需要特定的法律对其加以规范,因为软件和硬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性和其供应商的不同地域性,一部全球性的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对制约供应商的侵权行为是具有极大意义的。

(四)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行为

网络服务提供者包括网络连线服务提供者(IAP)、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IPP)和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ICP)。商家在利润的驱使下采取种种技术手段取得上网者的信息。如当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向网络用户提供诸如邮箱、论坛或会员服务时,一般要求用户注册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或手机号码等。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了扩大网民数量,为了自身经济利益,相互交换客户信息,这是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害。当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与合作方发生分歧而自立门户是,又会出现个人数据被擅自复制的问题,两家或多家业务相同的电子商务网站拥有着同一批用户,各网站不停地往会员的电子邮箱里发邮件,或者要求会员修改密码、检查资料。未征得用户同意而对其个人数据加以复制,致使其个人数据存储于多个网站或在复制过程中灭失,这也是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害。

四、国际社会对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以各种方式获得个人信息,并由此产生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并非网络环境下独有。然而,网络具有多媒体的特点,使得快速、高效地收集、存储、修改和传播个人信息成为可能。这是传统社会所不能想象的。因此,各国均需要对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予以特别的立法规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是德国黑森州《1970年数据保护法》。此后,各国陆续颁布各具特色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当然,在同一大背景下,各国立法也在称谓上略有区别,形成两种模式:一是采用“个人隐私”称谓的立法例,如美国《1974年隐私权法》、加拿大《1982年隐私法》等;更多的则是采用“个人信息或个人数据”等相关称谓的立法例,如德国《1977年数据保护法》(1990年、1994年、1997年、2001年修正)、瑞典《1998年个人数据法》、日本《2003年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从国际组织立法来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与欧盟的努力值得一提。前者在1980年颁布了《隐私保护与个人数据跨界流通指南》,这是国际上开展个人数据保护的标志性法律文件。该《指南》在第二章(第7-14条)国内适用的基本原则,规定了个人数据保护的八大原则。这八大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国家开展立法的基础。

1.限制收集的原则。应当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加以限制,收集任何数据都应当采取合法的、公正的手段;必要时,应当得到本人的同意或者告知本人。

2.资料内容完整、正确的原则。个人数据应当与使用的目的有关,且在特定目的范围内必须保持完整、正确和时新。

3.目的特定化的原则。个人数据在收集时,目的应当是确定的,禁止超出目的范围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

4.限制使用的原则。除非本人同意,或者法律另有规定,个人数据不得被公开、被他人取得或者被以特定目的以外的目的利用。

5.安全保护的原则。个人数据应当以合理的措施加以保护,避免发生个人数据的意外灭失、被不法接触、破坏、使用、修改或者泄露的风险。

6.公开的原则。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利用一般应当保持公开,本人有权知悉个人数据的收集与利用的情况;应当存在有关个人数据的开发、实践和操作规则的公开政策;应当提供现实可行的手段,证实个人数据的存在和性质、被使用的目的以及持有人身份和住址。

7.个人参与的原则。本人对他人所持有的自己数据享有如下权利:(1)从世界控制者处知道其是否保有自己的个人数据;(2)在合理期限内、在必要时以合理的费用、方式知悉有关自己的个人数据;(3)在以上请求被拒绝时提出异议;(4)对有关自己的个人数据提出合理异议时,对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完善或者补充。

8.负责解释的原则。个人数据的控制者应当对是否遵守了上述原则作出说明。

欧盟关于个人数据隐私权保护的最重要规定是1995年通过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该《指令》在其第二章(第5-21条)阐述了关于传递个人数据合法性的一般规则,也确立了个人数据保护的七项基本原则:(1)没有合法根据,不得处理个人数据;(2)个人数据仅得用于数据主体同意的目的,或者数据收集时数据主体应当合理知悉的目的;(3)处理敏感个人数据时必须得到数据主体的明确同意;(4)个人数据必须准确,必要时应当更新;(5)数据处理与数据收集目的之间应当具有相关性、合适性;(6)数据主体应当被告知数据处理的目的等;(7)数据处理机构应当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组织安全措施,以防止处理过程中的风险。该《指令》还明确规定数据主体的权利包括四项:(1)知情权;(2)介入权;(3)异议权;(4)不受约束权。

五、我国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与完善的措施

1.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制定单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或《个人隐私权法》,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宪法、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如在我国宪法第38、39、40条分别规定了一般人格权、住宅自由权、通信自由权,虽无“隐私权”字样,但隐含着对隐私权的认可与保护。《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但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的概念,也没有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未成年人保护法》、《人民警察法》、《商业银行法》、《律师法》等行政法律、法规也对隐私权的保护作了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律师法》第33条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在有关网络的法规、规章方面,1994年2月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条例》第7条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此为原则性规定。1997年12月公安部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与隐私权相关的是第5条7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阅公然侮辱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信息。但此规定并未具体指明隐私权。而且这些法规、规章的大多数条款是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加以制订的,缺乏对隐私权保护的明确规定。

2.具体完善措施

第一,建立以宪法保护为中心、民法保护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保护为辅助的法律保护体系。首先,应通过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可在宪法第38条增加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侵害。”其次,通过民法典的制订,在人身权中增加隐私权的内容,可规定为:“公民享有其私人事务和资料的处理、住宅、家庭、有关财产和亲属关系中的隐私权,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并通过民法典规定侵害隐私权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精神损害赔偿等。再次,通过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对隐私权的保护作出规定。我国刑法对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侵犯通信秘密等二项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作了规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提请于2009年2月25日开始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中,在刑法中增加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考虑到目前单位从事上述行为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新的草案修改稿在上述犯罪中增加了单位犯罪的规定。草案规定,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2009年12月26日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第二条中明确把隐私权纳入该法所保护的民事权益当中,并在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的立法。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只有一些相关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中。从1999年开始,新制定的法规或规范中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明显增加,其中,国务院发布的法规有约65件,由国务院职能部门发布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约有683件,由地方立法机构等发布的地方性规范约有2883件。但遗憾的是,却缺乏一部诸如《计算机信息及网络保护法》这样的基本法。为此,一是通过《计算机信息及网络保护法》的制定,加强对计算机信息和网络的管理,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规范网络服务商、网络使用者的权利义务,禁止通过网络散布、传播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不健康的信息。二是制订诸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或《个人数据保护法》的法律或法规。我国可以参照美国、欧盟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规定,确立一些关于对我国网络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原则:

(1)限制的原则:经本人同意以合法、公正的手段在适当场所收集;

(2)限制利用的原则:除本人同意外,不得作目的范围以外的利用;

(3)有关资料内容的原则:符合资料利用的目的,并保持资料的正确、完整,满足使用者对数据准确性的要求;

(4)目的明确公开的原则进行收集目的必须明确公开,个人信息必须是为了专门及法定的目的才能对其进行收集;

(5)公开原则:个人资料的开发、利用遵循公开的政策;

(6)个人参与的原则:个人有权利向资料管理者确认是否保存着自己的资料,并知悉个人资料的内容,还可以请求删除、更正;

(7)安全保护的原则:对资料应采取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档案中个人数据的机密,防止泄露;

(8)资料收集限制的原则:禁止对某些敏感数据的收集,比如揭示出身种族,表述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透露健康状况、性习惯或刑事犯罪记录等信息的数据;

(9)明确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原则:在立法中应当明确个人信息隐私权一旦受到侵犯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的具体的法律责任以及被侵权人采取何种措施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即救济途径。

陈翔的个人资料 篇8

一、实物地质资料的价值

(一) 文化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反映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环境变化和地质演化过程, 是我们认识地质现象、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不仅专业的地质工作者需要实物地质资料, 而且社会其他成员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都有兴趣去了解和认识。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后, 精神文化需求会不断的增长。所以, 实物地质资料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二) 经济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资料保存的预期价值。目前, 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做的比较多, 而国内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预期价值分析主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未保存也不需要保存节省的保存费用、未保存但需要的重置费用、保存又不使用而浪费的保存费用、保存并使用而节省的费用。从中可以看出, 如果实物地质资料保存选择得当, 必然会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三) 生产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价值,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利用实物地质资料对矿体进行重新圈定。例如, 由于经济或技术原因, 某矿床的工业品位或边界品位进行了一定调整, 而原来作为围岩的样品没有进行岩石化学分析, 需要补充数据;2) 实物地质资料可以直接用于指导矿业生产。如采油生产中, 采油技术取决于储油环境, 而分析储油环境就需要油井的岩心资料。

(四) 商业价值

目前, 大部分矿业投资的目的是追求收益最大化, 其中矿权地的选择对投资效益至关重要。要选择矿权地, 首先必须认真了解矿权地的地质资料, 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分析, 其中对以前的样品进行复检是一个重要环节。目前, 矿产资源勘查从调查到评价, 基本都是政府出资, 其获得的实物地质资料是公开的, 属于公益性质勘查。基础勘查工作完成后, 经权威部门评估形成矿权区。企事业单位在取得相应探矿权之后, 还要完成最低勘查投入。要降低投资风险, 探矿权申请人必须认真研究地质资料 (包括实物地质资料) , 而探矿权持有人有义务向申请人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因此, 在探矿权和采矿权交易中, 可靠的地质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 研究价值

在地质科学的研究过程中, 使用了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归纳法就是其中一种, 它首先收集各种地质资料, 然后对其进行归类分析 (包括实物地质资料) , 进而形成一种规律性认识。类比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已知区与未知区的对比, 得到某种规律或认识, 其中就包括了实物地质资料的对比。因而, 将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实物地质资料保存起来, 对于地质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一)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不健全

国土资源部2008年印发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 并对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作出了规定。但由于各省 (区、市)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编制、经费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目前多数实物地质资料仍然由各省 (区、市) 地质勘探单位自行管理, 一些市场化的地质勘查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由出资的探矿人自行管理。各省 (区、市) 地质勘查单位仅上报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 还没有向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全面汇交实物地质资料。

(二) 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严重滞后

各省 (市、区) 地勘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大多数质量较差、面积较小, 有的地勘单位租用当地民房作为临时库房, 库房分散, 管理不便, 有的聘用当地农民作为临时管理人员, 还有一些库房存在坍塌、漏雨、门窗毁损等安全隐患。

(三) 库房管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不高

大多数永久性实物地质资料库房有1~3名管理人员, 临时性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只有1名管理人员, 其他性质库房绝大多数没有管理人员。实物地质资料库房管理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另外,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没有地质矿产专业知识, 相当于一般仓库的管理员。

(四) 筛选工作相对滞后

各省 (区、市) 地勘单位大多数没有作好实物地质资料入库前的筛选工作。实物地质资料的入库随意性较大, 有的一个地勘项目产生上万米的岩心, 全部入库保管, 没有挑选, 需工作经费较多。一些地勘单位一直库存着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实物地质资料, 没有开展筛选工作, 一些到了保存期限可以埋藏处理的实物地质资料还存放在库房, 致使新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无法入库。

(五) 管理手段落后

鉴于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方面的限制, 各省 (区、市) 地勘单位依然采用传统保管方法—笼统接收, 简单堆放, 未能根据不同资料的特征进行分类管理, 管理人员对资料的统计、标签的更新不及时, 很多管理人员只是简单地“看管”, 根本谈不上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六) 保管差, 利用困难

由于库房中实物地质资料堆积如山或随意堆放, 归档登记不及时, 库房漏雨等原因导致标签和帐本变质无法辨识, 岩心箱破损, 不同类别的实物地质资料混在一起, 导致实物地质资料难以利用, 这是各省 (区、市)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摘要:实物地质资料因为具有价值、我们才收藏、保管让其服务于社会, 本文就实物地质资料的研究价值、生产价值、经济价值、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探讨, 同时也阐述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手段滞后、管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不高等现状问题。

关键词:实物地质资料,价值,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1]张业成, 刘凤民, 张立海.论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A].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论文选编[C].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

[2]张立海, 赵晓青, 刘凤民等.健全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的措施[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

[3]张立海, 任香爱, 张晶.新时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指导思想[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5.

陈翔的个人资料 篇9

链接一:教师在揭题后, 扣住课题中的“宋庆龄”一词, 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宋庆龄的资料, 谈谈对宋庆龄的了解。学生纷纷拿出搜集的资料, 有的学生读了宋庆龄的家庭背景, 有的读了她的活动年谱, 有的读了她竭力营救革命志士的事迹……在学生花了五六分钟时间照本宣读之后, 教师又用课件出示了一段文字介绍:1893年1月27日, 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家庭。1915年10月25日, 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婚, 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新中国成立后, 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宋庆龄长期承担大量的国务活动, 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 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接着, 教师认为学生对宋庆龄已足够了解, 于是开讲课文。

链接二:板书课题后, 教师让学生读宋庆龄的名字, 然后出示宋庆龄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 照片下面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这些照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 他们好奇地看着, 议论着。这时,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对宋庆龄的初步印象。有的学生说宋庆龄很美, 有的说她很慈祥, 有的说她和蔼可亲……带着对宋庆龄的亲切感, 学生们开始读课文。在读到课文结尾时, 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疑问:“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联系?”这时, 教师又自然地和学生一起聊起课前搜集的宋庆龄坚持与敌人作斗争的小故事 (教师强调最好生动地讲述, 不要照章宣读) 。然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读描写樟树四季常青、香气永久的句子。这时, 学生悟出了樟树象征着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最后, 教师又补充了一段关于创设宋庆龄樟树奖的视频资料。这一段资料的补充进一步表明了樟树的象征意义, 升华了师生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执教同一篇课文, 同样采用导入课外资料的方式帮助学生阅读感悟, 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比较以上两个教学实例, 我认为要实现课外资料的有效导入, 必须把握好三个“适切”。

一、内容“适切”

“链接一”中, 教师仅仅考虑到通过补充资料来拉近学生和宋庆龄的距离, 而没有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课外资料进行梳理、筛选, 选择最适合在这一节课进行拓展的内容。师生交流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没能对突破阅读难点、深化理解感悟起到推动作用。“链接二”中, 教师没有大量呈现宋庆龄的相关资料, 而是选择了这些内容:宋庆龄的照片与简单的文字说明, 她和敌人作斗争的小故事, 创设宋庆龄樟树奖的有关资料。这三个内容都紧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宋庆龄的高贵品格, 理解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这些资料对突破阅读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了促进作用。

显然, 有效的资料导入应该选择适切的内容。如何选择?首先要考虑清楚导入的目的。是弥补知识盲点, 还是丰富大脑表象?是深化阅读感悟, 还是理解表达特色?其次, 内容的选择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的文字资料比较笼统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师应该适当地对这些文字加以改动。

二、时机“适切”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链接二”中, 教师采取分步导入的策略, 资料的选取都恰到好处。课始, 教师只是提供了几幅照片、简单的文字介绍, 让学生对宋庆龄有一个初步印象。而到了阅读深处, 教师及时导入了宋庆龄坚持与敌斗争的小故事, 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到了宋庆龄的品格与树的特点的相似之处, 以及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这时候, 学生的思维到了一定的深度, 教师又补充关于设立宋庆龄樟树奖的视频资料, 把学生的认识、情感进一步推向高潮。三次导入都在关键处, 学生对宋庆龄形象的认识是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不是机械地记住了“大义凛然”“坚定不移”这些概括人物品格的词语。而“链接一”中, 教师在学生的情感还未被调动起来的情况下, 就给学生补充了大量资料。这样学生根本没对这些资料有深刻印象, 更不能获得情感体验。

显然, 资料导入是否有效, 还必须掌握好时机。不同教学时段的导入各有不同的作用。课前, 搜集资料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距离, 帮助学生进入阅读情境;课始, 教师进行拓展可以激发兴趣、设置疑问, 制造阅读期待, 为学生学习课文造势;而课中,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 有利于学生进行信息间的对比、辐射、整合, 课外资料和课文形成“互文性”关系, 对学生准确而深入地阅读文本起到催化作用;课后, 教师进行拓展可以使阅读向课外延伸, 促进课内外学习的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

三、方式“适切”

“链接一”中, 影响资料导入效果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的方式不够适切。教师关注到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作为资料导入的主体, 但从交流的情形看, 教师忽视了搜集资料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整理内化过程, 忽视了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呈现资料, 以致于学生在交流资料时表达不当, 严重影响了资料导入的效果。另外, 师生呈现的资料类型也比较单一, 都是以文字形式出现。“链接二”中, 教师导入资料的方式和资料类型都比较适切。课始, 教师展示宋庆龄的照片以及简单的介绍文字, 简洁、形象。在关键的导入处, 师生一起讲述宋庆龄坚持与敌人斗争的小故事, 文字资料的功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尾,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 影像的直观性促进了师生情感的升华。

可见, 资料呈现的方式也影响导入的效果。在学生理解概念或抽象的描述有困难时, 教师可以适当以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资料, 使学生头脑中的东西形象起来;当需要借助文字资料提升思维的深度、广度时, 教师则应该静静地出示文字资料, 尽量排除色彩、音乐等干扰因素;在推动情感升华时, 教师可以用音乐、视频并配以感性的文字进行渲染、激发。

陈翔的个人资料 篇10

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 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其都有着不同的解释。而我国对于个人信息这一概念的认识至今为止也尚未得到统一。尽管对什么是个人信息的观点各异, 但从立法的角度上, 国际国内普遍认可的方式是识别型定义。所谓识别型定义, 简言之就是通过这些个人信息能够将信息主体直接或间接地识别出来。因此, 个人信息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本人身份的信息, 包括本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生日、健康状况、学历、地址、特征等等。

在阿瑟·米勒的戏剧《坩埚》里, 约翰·普罗克特在拒绝签字反而选择被吊死前这样悲痛地呐喊道:“因为它是我的名字!因为在我的生命中不能再有另一个!……没有我的名字, 我怎么活下去?我已将我的灵魂给了你们, 留下我的名字吧!”普罗克特的悲痛源于其对名字的重视, 他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被夺取的并不是名字本身, 而是名字背后所蕴含的一切。名字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 个人信息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或数字, 然而它的重要性在于当其按照特定顺序组织在一起后所反映的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怎样与社会联系的情况。失去了个人信息等于失去了身份, 等于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的权利。

普遍认为, 在信息社会时代, 个人信息具有双重属性, 是个体的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辩证统一。一方面, 个人信息与人格尊严、独立安宁密切相关。尤其是个人信息中的与隐私有关的信息, 其强调的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方面的事宜。另一方面, 随着个人信息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目的, 逐渐体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就商家对个人信息的需求而言, 个人信息的供给具有相对的稀缺性, 已成为一种价值极高的物品。

二、个人信息是怎样泄露的

笔者在每次领取完快递之后, 都发现领取地附近的垃圾箱里快递包装袋堆积如山, 而且大都是没有撕掉快递单的包装袋。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就这么轻易地暴露在外。如果快递单能告诉别人你的姓名、电话、住址、网购账号以及所购物件, 那么它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用来盗取你的身份, 分析你的消费倾向和购买力, 破解你的账号密码盗取银行存款。因此, 你所丢弃的快递袋很有可能会威胁到你的财产甚至人身安全。这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大多数同学都不了解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或最习惯的行为是如何泄露其个人信息的。他们对于存有非常重要和私人信息的物品的态度过于轻率。他们也许认为, 既然这些快递袋已经扔进了垃圾箱, 那么自然就会有清洁工将其收走。然而事实上, 在被收走之前我们无法得知有什么人会看到甚至是利用它。

信息泄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更严重地体现在互联网上。毋庸置疑, 社交网站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可以让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重新获悉对方的状况, 让相隔万里或从未见过面的人们亲密交谈。社交网站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因为社交网站的风行, 个人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被公布在互联网上。除此之外, 新兴媒体微博也在迅速占领我们的社交生活。微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明星, 至少是可以拥有“粉丝”的小范围内的明星。互联网提供给使用者一个巨大的舞台和一盏耀眼的聚光灯, 这种难得的社交体验很难不叫人为之疯狂。可是, 当许多的微博作者发表的是有关资讯、书籍、音乐、公益或其他话题时, 更多的微博作者则享受着谈论自己的生活琐事和身边的人。他们自以为这些内容只在小范围内传播, 可是最终究竟有多少人看到甚至利用了这些信息根本无从得知。因此, 这些人在许多案例中损失惨重。

有时个人信息是被故意放到网上, 有时只是意外, 而在更多的时候, 信息是在未经同意或不被知情地出现在网络上的。究其原因, 是因为我们作为普通大学生, 很难在确切的好处和不确切的代价之间做出平衡。个人信息泄露将会造成的后果不是那么的显而易见,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 自身受到威胁时却往往不加防范的原因。

三、个人信息泄露的利与弊

信息的共享是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 给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笔者想起在初入大学之前就是通过人人网和室友们建立了联系, 仅靠名字和地域就可以联系到一个陌生人, 这在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而当真正开始宿舍生活之后, 因为早已在网络上熟悉彼此所以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直接跳过了初步了解的阶段。

此外, 有时信息泄露还会给社会带来利益。近年来, 通过被公开名下巨额非法财产或各种记录违法行为的视频和文字资料等而被拉下马的贪官不在少数。有时个人从中所获得的利益足以抵消其在信息泄露方面所做出的牺牲, 通过网络一夜成名的明星大都是此种情况的受益者。有时信息的泄露会给政府和公司带来损失, 但是却会给老百姓带来利益。比如某些新闻报道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政府的信誉度和企业的经济增长, 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来说是值得且必要的。

然而, 信息的泄露也具有潜在的危害。并非所有人都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尤其是少年儿童和大学生。他们不知道暴露身份将带来的后果。更严重的是, 他们中的许多并非只做自我揭露, 毕竟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行为是完全独立于其他人之外的。因此, 即使你没有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但是仍然有被与你相关的人泄露的可能性。我们必须意识到当个人信息落入坏人之手将会发生什么。要知道, 窃贼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你的个人信息, 而是盗用身份、盗取钱财、骚扰、诈骗、人身伤害以及进行其他犯罪活动。早在2002年, 身份盗用就给美国造成了约500亿美元的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的另一潜在危害在于, 可能会给人一些有关于你的错误印象。通常情况下, 被泄露的信息并不一定就能为人所知你整个人, 被他人获悉的也许是未经确认的信息片段。国际知名隐私法专家丹尼尔·沙勒夫在其所著的《隐私不保的年代》一书中提到:“某些人主张说:若能获得更多他人隐私的信息是件好事。信息时代的咒语是‘信息要免费’以及‘越多的信息越好’。尽管信息时代的传统认知是, 较多的信息比较少的要来得好, 但在许多情况下, 私人的信息将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因为所凭借的只是对他人情况的部分了解而已。”

笔者强调辩证认识个人信息泄露的利与弊, 但是正如丹尼尔·沙勒夫所说:“认识本身就很困难。我们很难完全认识到谁正在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做着什么样的事情, 也无法确定究竟是谁在传播有关我们的信息包括虚假信息, 谁在使用我们的身份, 或者有谁正在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密谋着一场犯罪。”

四、如何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个人与法律, 其中又以个人为主, 法律为辅。

法律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对个人信息的管理?从某种角度来看, 信息的流通已经形成了一个自由的信息市场, 法律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干涉太多或太少都不能解决问题。在目前的形势下采取介于两者之间的方式似乎是最好的选择。首先, 法律必须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了解, 承认其复杂性与广泛性。为了保障信息市场的正常运作, 法律应提供必要的协助, 要给予公民个人信息不被恶意泄露与利用的权利, 即准许因侵犯个人信息而对他人提起诉讼。此外, 应该准许信息所有者对他们的个人信息实施更大的控制。关于对个人信息加强控制是一直被强调却很少被实践的。法律的作用就是提供更强有力的控制方式, 可是控制多少又该如何掌握呢?目前的冲突是: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信息市场自由流动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同时这对自由的信息市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有一定的控制权, 因为这对我们自身的自由来说不可或缺。当社会的自由与个人的自由产生矛盾时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改革开放以来, 各种关于矛盾的命题层出不穷, 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当面对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寻求完美的解决方式是不现实也是浪费时间的, 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由来已久。这时, 实事求是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是:法律不可能像经济一样迅速发展, 法治社会下, 法律的每一处细微改变都要经过众多推敲与尝试。就个人信息泄露这一问题, 就算法律可以在防止泄露他人个人信息上做出更大努力, 但是要阻止人们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则显得十分困难。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就这一点清楚说明过:“任何人的行为, 只有他对社会应有责任的那一部分才会和他人产生关联。而只和他自己本身有关的那一部分, 按照权利他的自主是绝对的”。也就是说, 法律有权在你的行为影响到他人时出面制止, 但是当你的行为只与你自己相关的话, 法律是不应该干涉的。

虽然法律的固有局限性决定了它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但它也的确避免了信息市场的失控。就当下历史阶段而言, 我们要做的是具备改变与发展的意识, 逐渐使法律发挥出更强大的掌控力。

作为个人, 不同国家的公民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是不同的。为了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就必须认清我们的国情,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遭受损失之后应该反思自己做了什么以及没做什么。

当前的挑战是:信息社会下庞大的信息市场, 使得我们很难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完全隐藏起来, 我们往往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获取了个人信息甚至与不法分子分享了我们的个人信息。避免这种无意识被侵犯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之前, 想清楚哪些信息一旦泄露会给我们带来不利。套用股市的一句名言:信息市场有风险, 发布信息请谨慎。

五、如何有效利用个人信息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 使个人生活能够全面信息化并联网分享, 个人信息的透明化已难以阻挡。Sun公司的CEO斯科特·麦克尼利曾经预言,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分享将彻底“杀死”隐私。这是一个信息扩散不受任何法律、道德限制的极端假设条件下的命题, 但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 界定个人信息与隐私的边界。

在现行的观念中, 隐私经常被以二元的方式来考虑——某件事情若非私人的便是公共的。根据一般法则, 如果某件事发生在公共场所, 它就不是私事。法律一般也都认为, 一旦某件事暴露给大众之后, 它就不能再算是隐私了。就网络这一开放的空间来说, 可以合理地假定任何对你感兴趣的人都可能用百度来搜索你。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浏览你的微博, 搜寻你的人人账号查看你的个人信息。因此在让自己的个人信息流传到网络上之前, 就应该预料到这些信息被用作其他的可能性。否则, 就应该避免使用微博、人人、网上银行, 杜绝网购, 拒绝所有可能将个人信息泄露到公共区域的行为。这样的生活在现在听来是可怕的, 一个人不可能仅仅为了回到原始社会的隐私保密水平就真的过起原始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高科技围绕的信息社会, 几乎不可能不留下任何信息地生活。

至此, 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我们个人信息的交换价值。实际上, 我们在享受着全球化信息服务的同时, 也时刻利用着个人信息的交换价值:我们使用手机大众点评, 交换出去地理位置信息;使用QQ, 交换出去好友关系;使用快递服务, 交换出去联系方式。这些交换虽然难以用价格标示, 但如果你觉得物无所值, 你大可放弃它的服务。

目前, 我国已经制定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简称《指南》, 《指南》将个人信息分为个人一般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 并提出了默许同意和明示同意的概念。对于个人一般信息的处理可以建立在默许同意的基础上, 只要个人信息主体没有明确表示反对, 便可收集和利用。但对于个人敏感信息, 则需要建立在明示同意的基础上, 在收集和利用之前, 必须首先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的授权。

由此可以看出, 用户个人信息并非不能触碰的禁区, 我们可以接受用它来交换价值相等的服务。不过在此之前, 需要建立一套让交换更加有序、效率的机制。

六、结语

关于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 大学生自身和法律都应该加强认识。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并提高个人信息泄露的防范意识。这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法律能够做的, 我们的期待必须实事求是。在可能的情况下, 法律应该更广泛地给予公民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至于人们如何控制他们的个人信息, 应该被给予选择。当人们努力将个人信息维护在一个特定区域而不继续向外传播时, 法律应该竭力保护这种努力。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是漫长艰辛的, 而且很难被所有人认可。更多时候它只是为规范社会行为提供导向作用, 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

社交网站和网络平台作为最亲民的科技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未来还会有什么将会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新兴科技出现我们无法预料。可以肯定的是:人们仍会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而信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也将继续。因为科技一直在进步, 可是人类源于内心深处渴望被关注的欲望不会消失, 我们能做的只有将可能发生的危害减到最少。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沙勒夫.隐私不保的年代[M].江苏人民出版社.

[2]Robert Vamosi.个人信息保卫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

[3]吉隆.奥哈拉, 奈杰尔.沙德博尔特.咖啡机中的间谍[M].三联书店.

[4]齐爱民.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与人格权保护之衡平——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宗旨[J].社会科学家, 2007 (2) .

[5]郭燕芬, 吕美琳.大学生网上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问题调查与分析[J].现代交际 (下半月) , 2012 (2) .

[6]李大章.我国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探究[J].消费导刊, 2009.5.

[7]张友梅.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以安徽省大学生为例[J].安徽大学, 2010.6.

[8]李林.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罪若干问题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3 (5) .

[9]王兵, 郭垒.网络社会个人信息侵权问题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2) .

[10]江业胜.我国法律有关大学生隐私权的规定及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9 (11) .

[11]冯心明, 戎魏魏.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若干问题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上一篇:选任干部考察材料下一篇:病情交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