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拼音

2024-09-11

苏轼拼音(共13篇)

苏轼拼音 篇1

Ding fēng

-苏轼

sān yuè qī rì,shā hú dào zhōng yù yǔ。yǔ jù xiān qù,tóng xíng jiē láng bèi,yú dú bù jué。yǐ ér suì qíng,gù zuò cǐ cí。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mò tīng chuān lín dǎ yè shēng,hé fáng yín xiào qiě xú xíng。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zhú zhàng máng xié qīng shèng mǎ,shuí pà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yī suō yān yǔ rèn píng shēng。

一蓑烟雨任平生。

liào qiào chūn fēng chuī jiǔ xǐng,wēi lěng,shān tóu xié zhào què xiāng yíng。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huí shǒu xiàng lái xiāo sè chǔ,guī qù,yě wú fēng yǔ yě wú qíng。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拼音 篇2

关键词:苏轼,《莲》,解读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荷》专题引入了咏荷诗歌五首, 其中第五首是苏轼的小诗《莲》:

城中担上卖莲房, 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语文教学参考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对这首诗进行了解释和翻译: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

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 剥出蓬内莲子,

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 月色的清香。

我以为这样来解读这首诗大不妥。

其中关键在于小诗第二句中“未抵”一词究竟当如何解释更为妥帖。《教参》上把“抵”解释为“至, 到”的意思, 那就既不合语言逻辑, 又有悖于整首诗的意蕴了。

就“未抵”这个词本身而言, 词义就尚需推敲:“抵”在现代汉语中固然有“抵达”的意思, 但在古代汉语中它却有另外一个更为常用的意思, 即“值”、“相当”、“比得上”。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杜甫《春望》一诗中“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句中的“抵”即是此意。“抵”的这一意项从宋元明清一直沿用, 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沿用。如俗语中的“老将出马, 一个抵俩”。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抵”字也列入这样一个义项。

“未抵”固然有“没有抵达”的意思, 但作为一个固定的合成词, 却不能那样理解。现代方言词汇中“未抵”一词还是非常活跃的。不管是北方方言 (如北京方言) 还是南方方言 (如吴方言) , 对于“未抵”常常读作“不第 (入声) ”, 意为“不如;比不上”。吴方言是保留古音因素最多的方言。此外, “抵”作“抵达”解的时候, 常常用于肯定句中, 前面向来没有“未”、“不”等诸如此类的否定词的。比如“不日抵京”。依此推断, “未抵”二字合在一起解作“不如”更佳。

就整首诗的内容而言, 把“未抵”理解成“不到”也是不太妥当的。请看此诗中第三句“旋折荷花剥莲子”:莲农卖莲房是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整整一株莲花连根带叶甚至及花到集市上卖的。大家也都知道莲花花蕊中藏有莲房, 花谢了, 莲蓬中莲子成熟。既然莲农所卖的是“莲房”, 若照《教参》所言“未抵西湖泛野航”解作“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赏玩”赏荷观叶吃莲, 下文又何来“折荷花剥莲子”一说呢!所以“折荷花剥莲子”的当时诗人自己而非《教参》所说的“莲农”, 诗人所折“荷花”、所剥“莲子”亦非莲农所卖, 而是诗人亲临西湖荷塘所致。

就整首诗的意蕴而言, 把“未抵”解作“不到、未到”更是大不当了。《莲》这首小诗, 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 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诗的开头两句叙事, 交代了“卖莲房”一事强烈地吸引了诗人。因着对莲的喜爱 (这一点, 苏轼许多咏荷花的诗词便是明证) 。“卖莲房”一事勾起了诗人曾经泛舟西湖莲塘的美好体验。西湖郊外莲塘的荷花、莲子沾满了清露、浸润着月色, 故而诗人情不自禁的吟咏出“露为风味月为香”的妙句来, 给人无限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且不说通感的修辞手法, 仅仅口头咀嚼, 真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露”也罢、“月”也好, 充满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流淌在字里行间。

这种乡野情趣正看出苏轼的旷放豁达与闲适恬淡———即使被贬为杭州通判, 他也能安之若素———而这些自然是乡野所赋予, 岂是城市的集市所能企及的?如今大为兴旺的果园采摘业不就如此?“野航”个中的乐趣真正是亲临才最真切、最美妙呵!

苏轼诗中的笑声 篇3

也有笑死的人,比如传说中的程咬金、牛皋,但那是“福将”,他们斗大的字也识不得一箩,可作别论。文人中第一个懂得笑的还是庄周,他说: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庄子·盗跖》)

可那是一种消极的苦笑,陶潜含着高深莫测的微笑过去了,接着来了个“呵呵”大笑的苏轼。——历史上很难找到这样的全才(多面手):他是诗人、文豪、学者、画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又是思想家。可是性格单纯得有如赤子。正如契诃夫说的:“越纯洁,越不幸。”这个在宦海的风波里颠簸了一生的失意人物,却总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除了开初在杭州、密州和徐州任上度过几年放浪湖山的诗酒生涯后,从四十四岁(一○七九)起,在湖州太守任上,就被御史弹劾,说他写的诗诽谤朝廷,下了狱。家里被搜了书稿,妇女们吓得要死,骂他:“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把他的著作都给烧掉了三分之二。可他在临行时还举了唐人杨朴老婆给丈夫送行的打油诗,引得妻子发笑,然后从容告别。这涵养也真不容易。可是一下到狱中,他也发慌了,在写给弟弟苏辙的诗里也带上了哭声,说自己是: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飞命如鸡。”

三个月后,好容易出了这“乌台诗狱”,却贬了官,做了黄州团练副使,他又恢复了向来的微笑,他笑自己:

“百日归期恰及春,余年乐事最关心。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人,却对酒杯浑似梦,偶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在同题的另一首诗的结尾,还善意地嘲笑了那为了请求替哥哥减罪而一样遭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监酒的弟弟苏辙: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到江西。”

到了黄州贬所,官吏们不敢接近这个“政治犯”,他仍然每天跟野老们过从,在溪山中浪游,还有诗给自己解嘲: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公家压酒囊。”

“员外”者,编余人员也。他却坦然处之,引做过水部郎官的历史人物何逊、张籍等为同调。其实这时他在政治上的处境已经是:

“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

而紧接两句接尾却还是这样拿饿老鼠寻“穷开心”:

“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

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他被内调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重新走运了。但又外调,不久又下放,受到第二次弹劾,说他所撰制诰中“讥斥先朝”。于是又从颖州任上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地方更僻远了,他却还在诗中发豪语: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就又触怒了宰相章(这个两面派过去还是他的好友呢),说他:“放逐了,还睡得那么惬意。于是(在一○九八年)再被监送到当时未开发的蛮荒地带海南岛做琼州别驾,居昌化,连官屋都不许租住,他只好自己买地、盖草房,每日除了读书外,便背了个大酒瓢在田野间行歌,受到老婆子打趣:“学士当年富贵,如一场春梦”。他高兴地称她为“春梦婆”,而所写的诗也更为倔强了: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云风。”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样过了三年,他已六十五岁了(一一○一),遇上徽宗即位,这才得到大赦南归,回到江苏常州,接到允许“告老”的诏令,一个月后,就病死在客船上。

他就这样用笑声打发了他二十年来连串的灾难。

不但在诗里,就在给朋友的书信中,他也经常写出这“呵呵”的笑声。

这个笑的传统也许来自庄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能笑的思想家(有人说:哲学的价值就是教人笑自己!):穷得向监河侯借粮,又遭到推托,丢了面子,他还要说着诙谐的寓言来“回敬”;妻子死了,他还箕踞在地上敲着盆子歌唱。可是他的笑是苦笑,包含着对生活的厌倦。苏轼也有着他的旷达,却不象他的颓废。正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着他。这是什么力量呢?——是生活的魅力,他对生活的爱。

在生活中,他所爱好的事物比谁都多,那种兴致勃勃的程度谁也不能与之相比:他爱诗、词、文、论、书法、绘画,哲学、宗教;爱品茶、饮酒、烹饪、炼丹、气功、旅行;爱种植、辩论、打趣、采药、野餐;爱骑马、射猎、钓鱼、水利工程……这些都充实了他的生活。只在没事做、没朋友见面时他才会发烦。而他的朋友也如此多样:和尚、官僚、尼姑、妓女、医生、农民、道士、老妪、侠客、乞丐……正如他自己对弟弟苏辙说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连一度成为政敌的王安石,末次见面的友谊表现也还是那样真挚动人:“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生活对他施展了魅力,而他那种热爱生活的性格又对别人(朋友和后代读者)产生了魅力。他以微笑对待着生活,人们也以微笑接受了他的作品(诗、文、画、字),甚至于他的“东坡巾”和“东坡肉”。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拼音 篇4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两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最恰当评语。第一首诗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本诗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除湖山胜景外,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也可见一斑。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赞誉之情更表现无遗。

后两句,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奇妙、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同有一个“西”字、同在越地、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在风神韵味上,两者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韵。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真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后世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赞美苏轼的诗《读苏轼》 篇5

就是这么一个人,让我翻来翻去

从仁宗翻到神宗,再翻到哲宗、徽宗

中间,还有曹太后、高太后的彩色插图

这并不影响我,用双手搀扶一下

一个带着脚镣、枷锁

被押解着走南闯北的老人

走进大宋的黄州,没有看到东坡雪堂

却吃了一顿东坡肉,感叹

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果有可能,大小官员都要走走苏堤

脚下踏过的.何止浪漫

还有潜藏了一千多年的亲政、爱民

再到惠州、儋州走上一遭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古来今往,有人焦虑,有人在疯狂

唯有一人,旷达自我,悠然不拘

手中的书已被打湿,夜空泛着星光

读着读着,书又没有了

书中的我,祭起一杯浊酒

朝向一颗恒星,希望摘下来

时刻悬挂在我的书房,我的天空

(拼音)掌握拼音拼读的技巧 篇6

汉语拼音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他们进入学校后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内容,是他们识字的一块“敲门砖”,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要能够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并且能够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此时让学生打下扎实的拼音基础,对于之后的语文学习,以及更加快乐地在生活中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力。

一、摆一摆,巧记字母形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机械重复的读、写,会让人乏味,何况是生性好动的刚入学的儿童呢?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萌发求知欲望,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了记住“z、c、s”的字形,我们改变了死记硬背,抄抄写写的惯用方法,让孩子们用自己准备好的一段丝带来摆摆这三个字母,看谁摆得最漂亮。每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操作,真像个小小设计师。课堂上也出奇的安静,因为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设计中,都想成为最成功的设计师。孩子们在自我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z、c、s”的字形。“我的z是彩色的”平时不太善言的小王兴奋地叫道;小李举着摆好的s激动地说:“我的s是由红色和蓝色组成的,我设计得多美啊!”他们还发现用丝带能拼出好多字母时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异常,欲罢不能,这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而且挖掘了创造的潜能。

二、猜一猜,读准字母音

发音部位的正确是读准拼音学好普通话的关键。要读准字音,我们采用直观教学法,一遍一遍地演示给学生看,讲清发音要领,使学生掌握发音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发不同音时,舌尖或舌面各接触口腔内的哪一部分,如何送气,口形怎么变化。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技巧后,我们可以适当插入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不同拼音时口形的变化,让学生模仿,相互检查,老师巡视。

三、画一画,理解音节词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也就有了真正的参与。为了培养、提高孩子们学拼音的兴趣,我们十分注意学科的联系兴趣的迁移。平时,小朋 友十分喜欢,我们就把画画渗透于拼音教学中,这增强了学生对拼音的兴趣,把画与学习语文结合在一起,孩子们想去画,就要把音节词读懂,在画画前必须把音节词与日常生活中所 见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把脑子里产生的表象用笔勾画出来,使抽象的拼音字母变成实实在 在的生动有趣的一幅幅画。

六、玩一玩,增强趣味性

据研究资料表明,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7—10岁儿童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注意力不能持久,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时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上。例如“编一编儿歌、猜一猜谜语、做一做游戏、演一演比一比”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拼音的积极性。

在多年拼音教学中,我发现当拼音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因抽象学生识记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一旦把拼音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它与学生熟知的生活密切联系之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学得快快乐乐,记得轻轻松松。例如,在教“zhi chi shi ri”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读这些整体认读音节时总是分开拼,纠正几遍效果都不太理想。在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来一味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法难免单调枯燥,怪不得学习效果会打折扣。于是我另辟蹊径,抓住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编了一个故事:“zh是妈妈,i是他的宝宝。有一天妈妈带着宝宝去逛街,宝宝很调皮,被精彩的外面世界迷住了,悄悄地离开妈妈,结果迷路了。宝宝找不到妈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哭了。后来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妈妈,小i紧紧地抱着妈妈说,妈妈,我要永远和您在一起,再也不离开您了。”听了这个故事,学生们都知道整体认读音节不能分开拼,然后举一反三,自然记住了“chi shi ri zi ci si”。

音节词的教学、复习,以往教法都比较单调、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把声母、韵母音节词变成一个个图案。有的把声母韵母的拼读变成花瓣,组成大红花,会读的花瓣上涂上彩色,然后把小花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有的让学生会读就给苹果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回家后把苹果送给爸爸妈妈;有的把词粘在蘑菇上,让学生帮小白兔把蘑菇送到蘑菇房去·····复习字母表时,我们又找了一张只露出海豚头的彩图,印发给每位学生,老师告诉小朋友用26个字母为海豚添上身体。

这系列的变字母、音节词为游戏的操作活动,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在课堂中营造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为学好拼音、学好语文作了铺垫。这既培养了学拼音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果。学习拼音并不能立竿见影,必须经常练习,长期巩固。

致苏轼先生 篇7

您好!

您现在可谓家喻户晓, 您的作品《水调歌头》也被谱了曲, 我都能哼上一两句, 特别是其中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我更是深有体会。

今年的大年三十, 我没有和妈妈一起度过。妈妈去新疆陪外婆了, 我与她可谓“天南地北”, 中间隔了千山万水。老爸是个沉默的人, 不大爱说话, 他对着电视屏幕, 我对着平板屏幕, 外面隐隐传来沉闷的炮声, 我们一句话也不说, 尽管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从屏幕中抽出有些酸胀的眼睛, 外面的天已经黑了, 对面的楼还有些许的轮廓, 从一扇扇窗户中散发出的一点点柔和的光, 都代表着团圆在一起的一家子热热闹闹地围在桌前, 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暖心的话。我呆呆地看向窗外, 想起之前的大年三十, 我们家也是这样过的。老妈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 好吃的不停地从烟雾缭绕的厨房里端出来, 脚步声轻松地响着, 老爸乐呵呵地换着电视频道, 我则忙着跑上跑下, 把好吃的零食全都从卧室里抱出来扔在沙发上, 再扯一床毯子, 把零食都放到自己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 最后缩进毯子里等春晚开始。

老妈不在家, 老爸又不会做饭, 少得可怜的几道菜我看也不想看一眼。原本应该是灯火通明的家里, 如今却寂静得可怕, 今天可是最欢喜热闹的大年三十啊!

团圆的人都能在今天享受幸福, 孤独的人却只剩下难以下咽的苦涩。

我厌恶地拉上了窗帘。

这是我过得最孤独的春节, 好像全世界都在欢笑, 就我一个人在哭泣。苏轼先生, 丙辰中秋时, 您是否和我是一样的苦闷呢?可惜我没有您那清新的文笔与旷达乐观的胸怀, 无法做到和您一样对月怀人、释怀。我有的只是那满心的哀愁。

但是我愿和您一样,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此致

敬礼

苏轼郊游识人 篇8

两人定睛一看,才发现黑影不过是只受伤的小百灵。苏轼凑过去,发现百灵的腿上有伤,可能就是因为这伤才從树上坠落而下。苏轼刚想将鸟捡起来,谢景温却大步走了上来,抬腿便将百灵踢到了一旁。“兄台何必为了一只惊吓了我们的畜牲耗费心思,我们继续向前走吧。”苏轼面色凝重,却一言不发,继续和谢景温向前走。

一路上,谢景温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好不潇洒。而苏轼只是偶尔应两声,全然没了兴趣。

走着走着,两人忽然遇见一座独木桥,桥对面是一帘瀑布,景色奇美。瀑布下面便是深潭,独木桥凌驾于瀑布之上,桥下景色壮观,却也极险。

苏轼见桥极狭,心胆俱寒,不敢过去。谢景温见此形状,嘲笑苏轼胆小,拉起他的手就向桥上迈。苏轼本能地抽回了手,谢景温大笑着信步走了过去,留下苏轼自己在桥边发呆。

郊游回来之后,苏轼便与谢景温断交,从此不再往来。对于苏轼的决定,众人疑惑不解,不少人都认为苏轼是丢了面子,觉得不好意思,才想出这么个办法,更加瞧不起他了。

而苏轼却丝毫不在乎外人的议论,坚决和谢景温绝交。有朋友问苏轼为何如此,苏轼语出惊人:“一个人既然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又怎么可能去爱惜别人的生命呢?轻贱生命之人,不可为友。”朋友不信,以为苏轼另有隐情,苏轼却摇着手说道:“如果此人得势,一定不会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心狠手辣,为达目的,连命都能不要,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很有可能做出损人利己祸国殃民的事情来。”友人微笑着摇着头,仍旧不相信苏轼的话。苏轼看他不信,也不多说什么,只是陷入了沉思当中。

多年后,谢景温成为一代权臣,杀戮无数,苏轼自己也险遭毒手。谢景温成了北宋有名的奸臣小人,时人皆赞苏轼能识人。

苏轼《定**》经典赏析 篇9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根据史实记载,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他因为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他颠陂的仕途让他多次想到投江自尽。但在他谪贬路上,途中遇雨,写出这首为世人千古传颂的词。他污秽的心灵在壮美的大自然中得到了洗涤,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同行接狼狈”,而“余独不觉”,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词人自己与同行人截然不同的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可以看出,外物不足以萦绕词人的心绪,因而便有了“何妨吟啸且徐行”。从“同行接狼狈”与“吟啸且徐行”的对比,表现出了词人闲适、轻松、自如的心境。

接着,“竹杖芒鞋轻胜马”,他一身朴素的着装,由里到外现出了他的闲适与淡定。“竹杖”、“芒鞋”这两个意象,使用了象征手法,象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然而,他却毅然选择前者,他认为,前者“轻胜”过后者,也许是因为后者更能让自己感受到内心的轻松。一个“轻”字,表面上看是轻便,实质上又包含了“无官一身轻”的意思。“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字面的解释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谁怕?”,隐约地让我感受到词人在内心的呐喊,在此处,起了强调的作用。“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整个蓑衣都在被雨水打着,也就是说他全身都是在风吹雨打之中,可是,他却很享受。“烟雨”,不仅指自然界中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面对“风雨”,他无畏,他自信,他自若。

词的上片主要写了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感受,值得我们钦佩的是他面对苦难表现出来的旷达超脱精神。接着,词的下片写到的是雨后的所见所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升华到人生哲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看到吗?料峭春风—冷意;山头斜照—暖意。这是一个对比的画面,更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人生不也一样吗?冷暖、顺逆、成败、荣辱、祸福相依相随。我们需要坦然超脱的心态去对待。正所谓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当“回首向来萧瑟处”,才发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呢。是啊,当一个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时,他需要一个方向和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坚持下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逃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慌乱的世界中定位自己。

苏轼轶事 篇1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又分别称为“老苏”、“大苏”、“小苏”。其文学成就卓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黃庭坚并称“苏黃”,开一代新诗风;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在书画方面也是名家;书法与黃庭坚、米芇、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堪称“诗、书、画”三绝。宋仁宗赵祯嘉祐二年,二十二岁的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以他光彩夺目的才华为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所欣赏。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予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未来的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联艺也被后人称道。他少时气盛,自命不凡。一次他乘兴在自己门前写了一副对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不几天,门前来了位白发老翁,口称向小苏求教。说话间给苏东坡递上小书一本,苏东坡一看,不觉愣住了,别说书里写的内容,连书上的字也一个不认识。当时面红耳赤,自认不是。事后将原联上各加二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后,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攻读,终于成为文坛的杰出人物。

苏东坡任杭州剌史三年期満后,回到京都,恰逢宋室与辽邦联盟,辽国派来使臣传番王之命,他们送来一句诗,要宋人续句成为对联。如果对得好,他们愿称臣纳贡,对得不好,那说明宋国无能,宋朝无人。那诗为:

三光日月星

这五个字难住了満朝文武。正好苏东坡复旨,愿对番邦上联,那下联是:

四诗风雅颂

辽邦使臣惊叹。皇帝就命苏东坡接待使者。接着,苏东坡又连对三联,皆与“三光日月星”成对。那三联是:

一阵风雷雨

两朝兄弟邦

四德元亨利

辽使称苏东坡为“神人”。

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他父亲苏洵、弟苏子由同去嘉兴游湖。转到真如寺,天下起鹅毛大雪。苏东坡手指天井里的积雪说:“何不煮雪泡茶?”于是便吩咐寺内和尚备炉煮雪,待雪水煮沸,泡上谷雨前茶,父子三人品茶赏雪。苏子由提议,请父亲作对。苏洵当仁不让,做了一副对子云: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春水庵尼姑自夏到冬穿秋衣 苏子由想了想,也做了副对子:

雪落媳房媳扫雪

冰冻冰排兵敲冰 苏东坡咏了这么一联:

雪瑞兆丰年

国泰保民安

虽然这对联极为平常,但身为杭州剌史的苏东坡能心想“丰年”、“国泰”与“民安”,也该说难能可贵了。这时,从寺外有人高声吟道:

大雪纷飞,喜煞富人

雪融化冻,冻死穷人

原来是个落第秀才知道东坡煮雪泡茶,前来凑趣。三苏邀秀才喝茶,并赠以银两。那秀才感激地作了一句诗:

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下句未对出,后人都称此为东坡亭了。大约过了几百年,光绪年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西湖边西冷社西冷观书,书奇画异

因为西冷印社就在“西湖边”,西冷是否一人,未作考究。算是一“得对”吧。有一次,苏东坡与黃庭坚(字山谷)在松树下纳凉、下棋。不远处有一池塘,垂柳飘拂,渔翁垂钓。正是下棋、垂钓各得其乐。忽然,从树上掉下一颗松子,恰巧落在棋盘上。苏东坡随口吟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黃庭坚以那垂钓渔翁为题,续了一句: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入冬后,朔风巻雪,満地皆白。苏东坡约黃庭坚江边观雪。说也奇怪,江的一边是晚霞绯红,渔人醉歌;江的另一边则是大雪弥天,农父庆瑞雪。黃庭坚即景吟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喝満江红 苏东坡续对: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満江红》和《普天乐》都是詞牌,相映成趣。一次,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乘筒船观景。忽见岸上有一醉汉,骑着毛驴,颠头簸脑地赶路。苏东坡信口一句上联: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帐

秦少游就小船上艄公的动作,也作出一句:

艄公摇橹,打恭作揖讨船钱

真是妙联为对,形象逼真,令人回味。

一次,东坡在郊外田埂与几个挑泥的农妇相遇,誰也不得过。苏东坡说:“我是读书人,岂能下田让道。”那农妇挑着担子说:“既是读书人,可会对对子?”苏东坡说:“我脑藏斗牛,岂止能对!”那农妇就出一上联:

一担重泥(仲尼)挡子路

“仲尼”是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农妇用谐音作联,不禁使苏东坡大吃一惊,半响未对出下联。农妇们都笑起来。这一笑使苏东坡得到下联:

两行伕子(夫子)笑颜回

颜回也是孔夫子的弟子。从此他再也不轻看村野乡民了。这天,苏东坡乔妆秀才,带一家奴,前去游览江南风景圣地莫干山,见一座道观,便和随从一起进去讨杯茶喝。道观主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落第秀才,冷淡地说:“坐”,回头对道童说了声“茶!”后来见他脱口珠玑,谈吐不凡,料定有些来历。老道立刻换了一副面孔。说声“请坐”,又叫道童“敬茶”。坐了一会儿,老道借沏茶之机,悄悄地向仆人打问,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杭州剌史老爷到了,马上把苏东坡引至客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并回头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心想,出家人尚且如此世故,难怪世上人情淡如水。不觉暗暗发笑。

老道人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时机,便请苏东坡留墨题词。苏东坡就把眼前发生的事实经过,写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副对联,诙谐有趣,把老道以衣帽取人,十分世故的形态和嘴脸,勾画得维妙维肖。老道人见联自知失礼,满面羞愧。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对联取乐。相传苏小妹是门楼头,即前额突出。苏东坡就说:

未出门前三五步,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东坡脸长的长。苏小妹就回敬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还未流到腮。

苏小妹是窝窝眼,即眼眶深陷。苏东坡就抓住这一点,写诗道:

几次拭泪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自然不肯放过。回诗道:

几回口角无觅处,忽听毛里有声传。

总之,兄妹俩谁也不让誰,在善意的嘲讽中却是乐趣无穷,相处甚好。

一次,苏小妹到京都看望哥哥苏东坡。兄妹相见,言无不尽。苏东坡说:“人们夸你才华过人,智力不凡,你能在一个晚上,对出我一个课来,我就佩服你。”小妹说:“不要一个晚上,你出题,我要马上就答。”苏东坡说,我出一对子,便念道:

水仙子持碧玉簮,风前吹出声声慢

小妹仔细琢磨,不由暗暗叫好,于是苦思冥想。这时,月光下小丫环端来酒菜。苏小妹灵机一动,便对出了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苏氏兄妹此对,妙就妙在上下联中巧含六个词牌名,而且用拟人化的方法,赋予具体形象,想象丰富。

苏东坡被贬黃州后,心情郁闷,常与友人游山玩水,聊以解愁。有一次他与弟弟苏子由及佛印和尚同游巫山。佛印触景生情,吟了一上联:

无山得以巫山好 苏东坡续对道:

何叶能如荷叶园。

苏子由听后,觉得哥哥的下联不甚工整,思索一番,又对续对道:

何水能如河水清。

以“水”对“山”,更为工整,佛印、苏东坡齐声称好。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黃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诗(尸)

苏东坡被贬惠州(今广东境内),一次从惠州越过小梅关来到江西南安府一带。他问别人说:“这是什么地方?”答曰:“新城。”苏东坡于是得一上联:

新城几时旧

后来,他苦思苦想,总对不出合适的下联。他就继续前行。又到另一处,又问:“这是什么地方?”答曰:“浮石。”苏东坡立刻得到了下联:

浮石何时沉!

“浮石”、“新城”都是地名。“旧”与“新”相对,“沉”与“浮”相对。这属于句内对。上下联对得工整别致,相映成趣。

一次,东坡乘船外出,碰上一个船家,因船价和旅客口角起来。为东坡撑船的船家,见东坡文质彬彬,就搭讪着对苏东坡说:“先生,我出一上联,请你对下联。”说着,便出一上联:

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苏东坡一时对不上,下船走上岸来,举目一看,面前一座瓦窑,有几个顾客在那里摇头晃脑争议瓦价。东坡触景生情,马上向船家答出下联:

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上联“讲口”与“港口”按当地方音,当为同音字,“窑头”与“摇头”是同音词。船家听了,伸出大拇指夸道:“妙对!妙对!”

北宋诗人王琪,年轻时很自负。一日王琪到竹园赏玩,见青竹丛丛,枝叶挺秀,不由得望竹生意,写出一对联:

叶垂千口剑

干耸万条枪

王琪十分欣赏自己的联句,索性把它挂在墙上,四处扬言:“有能挑剔我一字者,愿以十金相奉。”过了几天,无人挑剔。誰知第八天的晚上,苏东坡来访,苏看完他的联句沉吟不语。王琪故作谦逊地说:“久仰尊师大名,晚生誠望指教。”苏东坡开门见山地说:“好虽好也,十干一叶。”王琪一听,瞠目结舌,羞愧地摘下对联。狠下决心,勤奋攻读。

苏小妹、秦少游、佛印

苏小妹与秦少游的婚事,佛印与苏小妹的戏对趣闻,都是联家津津乐道的。他们在这方面的故事也的确有趣。

苏小妹文才出众,提出以文才择婚。京城中有位富家子弟方若虚,写了篇文章妄想应招。苏小妹阅后批了一联:

笔下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怕得罪这位公子,就在联后各加了一个字,退给方若虚,原来的批联变成了:

笔下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顿时批评、贬斥,变成了赞美、颂扬。虽不会招婿,但也不得罪人。苏小妹看中了才子秦少游的一巻文字,于是,在那文巻上批了四句道:

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

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秦少游知道了很高兴。不过,他听说,苏小妹才华横溢,但其貌不扬,且额颅凸前,眼睛凹里,比较难看。便决定借三月一日小妹东岳庙上香之机,探视一番。这天他扮成个游方道人,等在庙门。苏小妹轿入庙里,秦少游紧随其后。但见苏小妹虽不妖娆妩媚,却也清雅文静,全无俗韵,不由心里暗喜。于是又决定试她文才,遂上前打个问讯道: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开始不知道这话中用意,应口对道: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听了暗自称赞,紧随一步,又道: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出家人如此纠缠闺中女流,小妹暗暗发笑,她一边走一边对道: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说着就随丫环侍女走出庙去,少游一直跟到轿前,又作了个揖道: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提步上轿,随口回道:

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因为,秦少游在东岳庙偷看小妹,并试探她的学问,后来洞房花烛之夜被她识破,于是引出个:“苏小妹三难新郞”的故事。苏小妹在新房前出了三道题,做不出这三道题就休想进洞房。前两题已被少游解破,这第三题是一句诗:

闭门推出窗前月 有景有情,暗含诘难。少游百思不得其对,苏小妹坚持对不出不准进洞房。这时,苏东坡一觉醒来,听见院子里有人走动,而且轻声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他知道小妹难少游。他也琢磨起来。眼前除了天上的星月,就只有院子和院子里养金鱼的大水缸。于是决定从“水”字上作文章,助少游一把。只见他从地上捡起一颗石子,“扑通”一声投进那大水缸里。这一声,猛然间触发了秦少游的才思,很快对出了下句:

投石击破水底天。

这才成就了一对才人的好事。

据近人考证,这故事纯系“子虚乌有”。一是苏洵有三个女儿,“皆早卒”,何谈婚事。二是秦少游的夫人姓徐,名文美,是潭州宁台主蒲徐成甫之女。这段风流佳话虽虚,但对联却是实在的文学财富。

佛印和尚既是苏东坡的好友,常来苏家作客,少不得与苏小妹也有些接触。一次佛印与东坡酒后谈经论道,被躲在屏风后的苏小妹听到了。她感到这个和尚喝酒多了,尽说大话,自己信佛,又不敬佛,不是个“正规”和尚,于是便写一联,想教训“怪僧”一下,那上联是:

人曾为僧、人弗能成佛 小妹是讥笑佛印和尚,口念弥陀,心想酒肉,虽然落发为僧,但心不诚岂能成佛?佛印也非俗人,而是胸藏翰墨,于是续联回敬小妹,下联是: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可谓对的绝妙。意思是女流终是奴婢。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出游,直到上灯时才一起回来。小妹恰在哥哥房里,慌忙侧身躲在纱帐里。佛印眼快,早已看见她在纱帐躲避,朦胧中犹似一朵吐艳芍药,被烟雾笼罩一般,别有一番情致。于是,佛印顺口念了一句对子:

碧纱帐里躲佳人,烟笼芍药

小妹是个聪明绝顶的女子,听了和尚上联,随即应对道:

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真是妙对!和尚光秃的脑袋倒映在水里,还不象一个水浸葫芦吗?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道:“你呀,以后莫自作聪明取笑小妹了,免得自己出丑。”

一天,苏东坡和佛印游西湖,恰好苏东坡引为知已的著名歌妓琴操姑娘赶到。苏东坡邀琴操一起上船。佛印打趣说:“你们两个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琴操伸手要打和尚,佛印求饶才罢手。琴操见和尚手握长篙,正好打着倒映在水中的身影,于是随口念了一对句子: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佛印一时不知所对,只是憨笑。苏东坡马上解围,帮他对出下联: 佳人汲水,绳系井底观音

“佳人”对“和尚”,“观音”对“罗汉”,对得好!船到“三潭印月”,他们饮酒赏月。佛印看着琴操赏月观灯的身姿,想出了一联:

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琴操平时多承苏东坡的点拨,对句续联之事,也难不倒她,便对道: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佛印和东坡一齐称赞:“不愧女中才子!”

佛印还和北宋著名的书画家米芾(字元章)交往甚厚。有一次他们一起赏梅,见梅雪相映,洁白无暇,极有风度,于是米元章要跟佛印联句,他自己先念了一句: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佛印搜索枯肠,一时对不出下联。他抬头忽见梅后竹林,虽然雪压枝头,但微风过后,它马上抖掉身上的积雪,抬起头,挺直身子,迎风摇摇曳,可谓不怕压、不怕难的伟人君子,于是他想出了续联: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苏轼与赤壁 篇11

关键词:苏轼 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赋》 比较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在他的流放生涯中似乎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他的诗词还是赋,他对赤壁总是一往情深。因而,赤壁记载了苏轼的不幸,赤壁也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轼的豪迈与不朽,赤壁,只属于苏轼。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籍。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这两篇作品同为苏子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之作,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缅怀了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如周瑜、曹操等;但两相比较,描写的角度有所变化,表达的心境与思想感情也就有所不同。那么,苏轼在两篇作品中究竟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态度呢?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与失意文人的作品显然不同。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非凡气势,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概括了进来,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景仰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巷起千堆雪。”面对如此江山,他想到了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然而江山依旧,英雄已故,多少豪杰已成过去,作者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禁不住内心激荡,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词中的豪壮之情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敬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的形象变得鲜明。一开始就提到“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此:一是说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周瑜与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才是主要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闲雅从容、懦将雅态,谈笑之间,一把火大败曹操。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述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使人生悲,但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豪放中略见苍凉。

同为“赤壁”之作,在《赤壁赋》中,作者又表现了一种超脱、乐观的思想感情。这种“超然”之然是由眼前美景引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段秋江月景的描述,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与客人诵诗对饮,尽情欣赏那“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明月,油然而产生了一种“羽化”和“遗世”的情怀。这种情怀,这种主观感受的产生,与作者政治上的遭遇、宦海中的沉浮是密切相关的。苏轼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旧党争激烈起伏之时,政局动荡不安,他不赞成变法派的激进措施,也不像保守派那样顽固保守,所以政治上始终不得意,屡遭排挤打击。宦海的沉浮和人生现实的悲哀使得苏轼的思想极为复杂:一方面,他是一个想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渴望像周瑜、曹操一样建功立业,但在现实中又不容于新旧两党,难以施展政治才能,实现其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当身处逆境时,常以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慰籍自己,随缘自适。今天来看,借纵情山水来忘却烦忧的思想,对现实世界当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于人生而言,苏轼的这种面对挫折而不失乐观豁达的个性又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

苏轼最著名诗句 篇12

1、碧纱窗下水沈烟。——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2、谁家水调唱歌头。——作品出自:《南歌子·游赏》

3、蓝桥何处觅云英。——作品出自:《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作品出自:《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作品出自:《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作品出自:《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作品出自:《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作品出自:《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作品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作品出自:《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作品出自:《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作品出自:《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作品出自:《临江仙·送王缄》

20、雪晴江上麦千车。——作品出自:《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1、杖藜徐步转斜阳。——作品出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品出自:《题西林壁》

23、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作品出自:《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5、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春月》

26、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作品出自:《和董传留别》

27、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8、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作品出自:《少年游·润州作》

29、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作品出自:《有美堂暴雨》

30、门外东风雪洒裾。——作品出自:《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31、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32、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作品出自:《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3、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作品出自:《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作品出自:《惠崇春江晚景》

35、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作品出自:《西江月·顷在黄州》

36、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作品出自:《满江红·江汉西来》

37、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作品出自:《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8、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作品出自:《临江仙·送钱穆父》

39、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作品出自:《虢国夫人夜游图》

40、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41、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作品出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42、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作品出自:《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43、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作品出自:《念奴娇·中秋》

44、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作品出自:《满江红·江汉西来》

45、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作品出自:《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46、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作品出自:《蝶恋花·密州上元》

47、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作品出自:《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48、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作品出自:《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49、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作品出自:《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生平简介 篇13

学院:机电学院 学号:09223083 姓名:元万达 班级:0913班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作品风格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如写景的一段: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又直接为后文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如《谢量移汝州表》: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林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章狂失志。妻孥之所窃笑,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馀生。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曾自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思堂记》)所以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璧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例如“春畦雨过罗纨腻”(《南园》)、“相排竞进头如鼋”(《王维吴道子画》)、“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守岁》),都脍炙人口。又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真正做到了妙喻连生。苏轼读书破万卷,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因用典过多,他有时也遭致后人的批评,但在多数情况下,苏诗的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例如他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说:“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就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例如:“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对法生新,不落俗套。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如《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看似平淡实则奇警,看似松散实则精练,诗中几乎不复可睹具体的技巧,因为它的艺术追求是从整体上着眼的。

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他曾模仿过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孟郊乃至同时诗友黄庭坚的诗风,无不维妙维肖。“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僧”(《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的多元化审美情趣使他能欣赏各种不同的风格倾向。苏轼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所以在评论他人诗文时提出了“清远雄丽”、“清雄绝俗”的术语。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毫无疑问,苏诗的主导风格是雄放,有些作品甚至有粗豪而缺少馀蕴的缺点。然而苏诗中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例如《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描写细致,层次分明,但又笔势骞腾,兴象超妙。惆怅的心情与潇洒的风度融于一体,且流露出豪迈之气,典型地体现出苏诗的风格特征。

苏诗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赵令畦《侯鲭录》卷七),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例如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写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稍后在密州写的《江神子•密州出猎》,则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继范仲淹《渔家傲》词后进一步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筳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徐州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明月如霜”)。“乌台诗案” 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二00九学年第一学期小班班务计划下一篇:坚持属于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