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计划(共5篇)
芳菲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计划 篇1
芳菲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计划
2012年2月
教师的特殊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与书结缘,与书为友。学校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打造书香校园。读书能使人明理,读书能使人聪慧,使人儒雅,使人充实,使人高尚。读书活动还要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
一、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保证,是教师的营养品。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者只有掌握大量的、有效的教育信息、不断发展与人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是必由之路。本人将积极响应我校在全体师生中开展“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促使自己在阅读中碰撞、激荡升华、反思扬弃,坚固专业根基,提速专业发展。
二、读书目标:
1、通过读书活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读书活动,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读书活动,丰富自身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三、读书内容
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论语》、《教育新理念》、《新课标》等。2.学校及本人订购的各类报刊杂志等。3.学校为教师购买的书籍。
四、读书的具体措施安排:
1.坚持做到每天读书学习半小时,以书为友,充实思想。
2.读书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坚持每月至少撰写一篇读书心得。3.坚持做好读书笔记,摘录教育教学信息,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充分发挥网上资源共享的优势,经常上网学习,了解各种读书信息。5.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的时间,积极和其他老师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心得,多反思,多总结。
五、实施内容
1、多读书,充实自己。
建立学习性组织,推进校本行动,形成新的校本文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和目标,也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前提。为此,学校努力营造学习化的氛围,倡导“集中与分散、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原则,引领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做到把书读薄,把人读厚,把书读旧,把人读新,与大师对话,与专家探讨,让自己的大脑充满思想者、智慧者的声音,让教师用先进的理论,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
2、多交流,扩大视野。
要经常性地组织教研组开展读书交流会、课题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等交流研讨活动,学校将定期组织老师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让各种思想在相互碰撞中擦出火花,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研讨的氛围。
3、多思考,认真反刍。
学校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坚持撰写教育随笔、读书笔记、案例反思等。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参加交流、讨论等活动,及时消化,及时反思,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成长。
六、实施策略
1、阅读内容以教育名著和教育理论为主;
2、阅读形式以个人自学为主;
3、阅读时间以业余为主;
七、实施的要求
1.学期开始,制定读书计划,定期对教师的读书笔记进行认真检查,评出等级,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教师读书。对于读书笔记达不到合格的,要督促其认真修改。
2.每学期期中组织一次教师读书交流会议,教师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起到扩展教师读书视野,为下一步的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提供可行的理论。
3.教务处配合教研室的论文评选工作,组织教师教育教学征文活动,将校级评选与校级向上推荐有机地结合起来。
4.建立学校教师读书档案,对每一位教师的读书笔记情况进行跟踪统计。5.阅读的书目
《给教师的60条法律建议》、《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等25本教师必读书目,另外包括《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
以上读书计划,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教育天然需要我们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只有读书才能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只有读书,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的途径。
芳菲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总结
2012年8月
教育是职业,更是教师是事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根据禹城市教育局的安排,为提高我校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效地完成教师阅读书目,我校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一、建立阅读小组。
首先建立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确定具体负责的领导。成立有领导牵头的读书学习活动小组,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讨论、交流,并及时足量写出读书笔记。
二、健全阅读制度。
学校读书活动,建立了教师读书活动学习制度,提出了读书宣传口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读书活动中,把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为了更好的督促教师完成读书任务。领导小组负责人定期检查教师的自学笔记,对教师自学情况作以评定,并且作为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
三、营造读书氛围。
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安排,我校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读书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我校迅速地开展了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召开了读书学习活动主题大会、主题黑板报、制作格言、名人名言壁画等,多渠道、深层次在全体教师中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强势宣传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读书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读书实践结合。
读书活动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校以此次读书活动为契机,将读书活动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读书与培训的双赢效应。主管领导定期与不定期抽查教师的读书笔记、检查结果与集中学习记录填入校本培训记录中,实现集中学习及学习交流活动与校本培训时间科学统一。
四、制定可行方案。
1、确立书目。本学期阅读书目《给教师的60条法律建议》、《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等25本教师必读书目,另外包括《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等。
2、精细阅读。教师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时到图书室或阅览室借阅规定的书目和刊物,勤学善思,精读细读。
3、写出心得。发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精神,提倡将读书摘要和读书感悟结合起来,也可以对所读内容写出读书心得,确切保证读书活动的质量。
4、组织交流。分学期分阶段读书活动小组进行学习交流,领导做好带头,教师和学习小组的领导写出阶段性总结,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写出读书心得体会,作为教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举行教师读书交流活动,读书报告会,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5、评估认定。根据禹城市教师全员读书活动工作安排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每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必读书籍,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读后感或书评,有学校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组织评价,对优秀作品进行推荐,并予以表彰。
五、开展交流活动。
我校先后组织了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和开展读书心得评比活动,把老师们一篇篇有关读书的教育随笔、读书心得进行阶段性评比;组织教师参加读书知识竞赛活动,大大促进了我校的读书活动。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已在我校蔚然形成。
六、评选优秀活动。
为引领教师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与博览同行,不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我校积极开展“读书积极分子”与“读书标兵”评选活动,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选制度。并且将评选活动作为读书活动的核心工作去抓。在读书活动中老师们积极参与,涌现出了一大批读书楷模。老师们坚持写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平时经常交流读书体会,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讨论。通过读书,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头脑里注入了新鲜血液。特别是45岁以上的老教师老当益壮,不甘落后,积极参加读书学习活动。他们多成长于特殊的年代,知识的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教育孩子的方法陈旧、机械,严重制约着对新一代人的教育培养,而现在,他通过读书,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教育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青年教师更是争先恐后,发扬“上岗不放书”的学习精神,不骄不躁,通过读书,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补充新的血液。
通过读书活动,教师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领悟素质教育的真谛,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教育管理的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课题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教师读书活动总结
总之,通过本阶段的读书活动,我校的每位教师都能按计划进行读书,写出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以及读书活动总结。教师通过学习,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受益匪浅。广大教师把学到的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正不断的提升。为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芳菲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计划
2012年9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每一位教师成为“读书人”是一种职业召唤,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因此营造书香校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读书的楷模。我校根据学校实际,特制定教师读书计划如下:
一、读书活动目标:
1、通过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
2、通过读书活动,使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3、以读书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成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二、读书口号:
让阅读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读书活动安排:
1、文化早餐:利用网上资源,由学校教导处推荐文章,内容涉及新课改、一线教师的教育随笔等,利用上午5-10分钟的时间阅读。
2、好书推荐:学校每月向教师推荐一本书籍,开展网上阅读,或由学校购买。
3、读书心得交流:把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及时地上传到个人博客中,做到与他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学期末由学校组织,每人撰写一篇读书心得。
四、读书要求及措施:
1、落实阅读书目。根据学校推荐的篇目,每人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由学校统一购买内容,涵盖名人传记、诸子百家、史学典籍、教育理论等。
2、落实阅读时间。读书不是心血来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口吃成胖子,要求平均每天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天天积累,丰富自己。
3、落实读书任务。每月组织一次教师读书活动,教研活动时间集中共同读书。
4、书写读书笔记。每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都要进行要点的摘录,写一写读后感。
5、撰写教育随笔。认真写教育随笔,并及时发布在博客上,每月不少于两篇。
五、推荐书目
《论语》 卡耐基著的《人性的弱点》 约翰逊著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鲁迅著的《鲁迅杂文精选》 杜威著的《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加德纳著的《多元智能》,加德纳著的《智能的结构》 亨特著的《心理学的故事》
六、实施策略
1、阅读内容以教育名著和教育理论为主;
2、阅读形式以个人自学为主;
3、阅读时间以业余为主;
七、实施的要求
1.学期开始,制定读书计划,定期对教师的读书笔记进行认真检查,评出等级,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教师读书。对于读书笔记达不到合格的,要督促其认真修改。2.每学期期中组织一次教师读书交流会议,教师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起到扩展教师读书视野,为下一步的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提供可行的理论。
3.教务处配合教研室的论文评选工作,组织教师教育教学征文活动,将校级评选与校级向上推荐有机地结合起来。
4.建立学校教师读书档案,对每一位教师的读书笔记情况进行跟踪统计。
芳菲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总结
2013年2月
针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根据上级统一安排,这学期学校精心挑选了一些必读书目,同时还配备了一些教育专著、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使教师能够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了解教改动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的本领。在读书的基础上,学校定期组织的读书心得交流和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解惑。
一、积极组织宣传
积极组织发动,宣传“读书活动”的精神实质,使每一位教师都切实领会活动的目的、要求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首先制定了教师读书活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为教师配备了书籍,鼓舞教师大量阅读经典使教师素质得到升华。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奖罚细则,确保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一阵风”刮过的不良倾向。有活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使教师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
二、制定切实措施
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奖罚细则,确保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一阵风”刮过的不良倾向。有活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使教师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
三、建立网络系统
建立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网络。学校负责整个活动的资料、资金、场所保障;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实施;各位教师积极响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阅读、研究、讲座、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为把此项活动搞好,学校添臵了大量的图书;还增添了不少有益的硬件设备,配制光盘、音像制品,为活动提供充足的保障。
在开展读书活动中,还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平台,进行读书信息发布,交流读书体会,推荐好书阅读等活动,并鼓励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上与同行互动探讨,展开在线讨论,达成经验、智慧的共享。
四、开展各项活动
各项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先后开展了读书笔记展评、开辟了读书心得体会专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读书活动,教师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领悟素质教育的真谛,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教育管理的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课题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五、层层落实制度。
为确保读书活动有效、深入、有序地开展,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活动目的,层层落实责任,分配任务,并制定了便于操作的活动计划,使得读书活动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确保了读书活动落到实处,顺利实施。
六、营造良好氛围。
针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我校精心挑选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包括一些教育专著、各种教育期刊杂志以及与课题有关的书籍,使教师们能够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了解教改动态、增强教学技能。教师有计划地进行自主阅读,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在校园网上发布。年级组内开展了“阅读体会”交流活动,组内教师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与同行分享,在个人研读、小组分享后开展全校性交流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读书意识,在全体教师间将读书经验共享与推广。这样以点带面,在有主题、有目的的读书活动中,教师们营造出了“相互尊重、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教研文化氛围,研究习惯和意识明显增强。
七、及时总结经验。
通过读书活动,教师们从内心深处喜欢上了读书,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把感受都记录下来,并随时把学到的新思想、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促使教师在读书的同时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读书系列活动的开展为构建书香校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唤起了教师对于读书的热爱,更让大家在和图书交朋友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阅读的重要性,分享着“时光漫卷书页过,只觉芳气满闲轩”的惊喜与快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定会将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实在,更有效,让读书活动中播下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芳菲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计划
2013年2月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为此我校制定了以下的读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区教育局的阅读学校的要求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契机,以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重点,创建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不断挑战现实,为推进素质教育作贡献。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 ,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阅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阅读使自己业务精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念,开阔教师的视野,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通过阅读学习,丰富自身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三、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天确保有时间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活动做到“六个结合”:
读书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
读书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切实化解实践中的难题;
个人阅读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读书与课改相结合,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读书与不断解放思想相结合,提高认识,创新工作思路。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5、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四、读书安排:
1、经典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走进新课程》等
2、选读书目:《赏识你的学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等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五、实施策略
1、阅读内容以教育名著和教育理论为主;
2、阅读形式以个人自学为主;
3、阅读时间以业余为主;
六、实施的要求
1.学期开始,制定读书计划,定期对教师的读书笔记进行认真检查,评出等级,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教师读书。对于读书笔记达不到合格的,要督促其认真修改。
2.每学期期中组织一次教师读书交流会议,教师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起到扩展教师读书视野,为下一步的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提供可行的理论。
3.教务处配合教研室的论文评选工作,组织教师教育教学征文活动,将校级评选与校级向上推荐有机地结合起来。
4.建立学校教师读书档案,对每一位教师的读书笔记情况进行跟踪统计。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想,每天挤出时间坚持读书。我的读书口号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相信通过努力,书中的阳光会照亮我的心灵,指引我前进的道路。
芳菲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总结
2013年8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导向,以课题实验为契机,以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确保教师读书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本学年学校开展了教师读书活动。我校教师读书活动不断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体会:
一、领导带头
一个单位,领导是群众的榜样。群众的表现如何,首先要看领导的样子做得如何。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学校读书方案、各教研组读书方案和教师个人读书计划。在读书活动中,我校几位行政人员坚持为群众带好头,树好样子。领导带头参加读书活动,使得自身的管理方法得到改进。过去,在学校管理上,常会出现管理不当、失误的情况,对学校工作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现在通过读书,从有关学校管理专著中学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得学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教师参与
要求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而不去读书是不能实现的。我校教师在平时繁忙的的工作中,能挤出时间参加读书活动。不少老师坚持读教育教学专著,自己拿钱买或向别人借,主动订阅教育教学杂志,坚持写读书笔记,平时经常交流读书体会。通过读书,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头脑里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读书,使得大家的专业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教育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到位。
三、建立制度 学校读书活动,建立了教师活动学习制度、考勤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了更好的督促教师完成读书任务,教科室负责人经常检查教师的自学笔记,对教师自学情况作以评定,并计入每人的年终考核中。
四、营造环境
要让教师能读好书,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有教工阅览室,有图书室。另外,我们想方设法,订阅了一部分杂志,放到阅览室供大家阅读。鼓励教师就自己买自己借。去年我校把电脑放在每位教师的办公桌上,并联网,充分挖掘网上资源,让教师到网上读书,汲取营养。有的老师报名参加学习进修,学校妥善安排,让他们学得定神,学得扎实。学校还积极创造机会,组织安排老师参加有关学习的培训,对学习培训的教材,尽可能提供帮助。
不过,我们清醒地看到,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还有好多工作要做,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要最大限度地让教师读好书,为事业的发展增添后劲。
五、设计形式
教师的阅读形式是多样的:
1、自己读:每位老师结合个人实际,自选时间、自选书籍、自由阅读。
2、集体读: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教研组老师可以共读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以激发大家读书的兴趣。可以将读书活动与省规划课题的研究、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课题研究能产生最大的内需。教师要围绕自己的研究专题、围绕学校主课题,有重点地读,深入地读,细致地读,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3、师生共读:教师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营造了“师生共读”的氛围。
六、推荐书目。
本学年推荐的阅读书目有: 《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解放儿童》刘晓东 《十年磨一剑》金春平《体验教学》郑金洲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郑杰
七、主要收获
1.教师“被读书”的现象在悄悄地改变
一学期中,教师的读书行动从被动逐渐变成主动。通过一学期的读书活动,每位教师都能按计划进行读书,并按要求写出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计划、读书笔记、小结都能按时上交。
2.教师的理论水平在提高 教师通过学习,在不同程度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受益匪浅。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老师们把读书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改进教学。
3.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读书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教师们提高了文化知识素养,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课题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
八、存在问题
1.读书笔记过于简洁。
部分老师的读书笔记很简单,只是提纲形式的,阅读不够详细。2.阅读的内容不够广泛。
大部分老师局限于教育教学之类的书籍,阅读文学类的老师不多。读书交流活动还没开展。由于时间,读书计划中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还没开展。这项活动只能推迟到下学年。
芳菲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计划
2013年9月
读书可使人明智,读书可使人聪慧,读书可使人高尚,读书可使人文明。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书为伴,善于从中外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喜欢读书、擅长思考、富有爱心、诲人不倦的人成长为优秀教师或教育大师的可能性,比不爱阅读、不爱读书的人要大得多。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故在新学期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一、知识方面:
养成读书是一种乐趣,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教师。
二、思想方面:
通过读书,让自己能学会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提高生命质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师生管理,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目标方面:
(一)知识提高: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教师
(二)思想提高: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提高境界,遵循以下思路:
1、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等活动原则,以原理掌握、方法习得为基础,以专业拓展、学科纵深为发展,引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2、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重视科学性的基础上,彰显人文性;
3、在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把真正优秀的读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经典;放眼世界,增进国际了解,尊重各国、各族文化,以继承传统文化和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为主流。
在读书活动中,要把读书活动作为教师“行动研究”或者“校本教学研究”的一个部分。在“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新问题—新设计……”的过程中,将读书活动融入到我的行动研究或校本教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不断是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教育的眼光”和“教育的心情”。在我个人进行读书活动的同时,我要积极促进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制订读书计划,确定读书范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时间方面
确保每日有一定的读书时间,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之余开展一次读书会,每月进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每学期做一本读书笔记。
五、内容方面
1、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育新理念》及其它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书籍; 2、2009.2-2009.12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冰心作品精选》《说课的变革》《和教师的谈话》《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及其它一些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书籍; 3、2010.1-2010.12《班主任工作漫谈》《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走进校本教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给教师的建议》及其它一些扩大自己知识视野的书籍,培养完整的读书人格。
六、活动方面: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
教师读书之后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转化为“做法”,将教师个人化的教育想法称为“教师的信念”。有了“教师的信念”之后,“教师的行动”将随之发生改变。我希望通过三年的读书实践,能大面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优秀教师。
2、以自学为主,在课外和休息日主动学习、摘录。“读书活动计划”分三个“领域”:“教育新理念”、“课程改革”和“教育随笔类”。在日常的读书活动中可以从三个领域中各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构成自己的“三本书”。在某个阶段(如每学期),可以重点阅读自己选择的“三本书”。也可以在某个阶段任意选择一本书重点阅读,同时随意泛读剩下的其他推荐书。
3、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
读书内容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4、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自己的专业不断提高。
俗话说,要倒满一碗谁,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知识一定要丰富,情操一定要高尚。读书是一个教师自我完善的好方法。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师,能成为一个有人文精神、有良好品德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喜欢读书、擅长思考、富有爱心、诲人不倦的人成长为优秀教师或教育大师的可能性,比不爱阅读、不爱读书的人要大得多,因为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内生式的教师素质——这样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稳定的热爱读书的激情和习惯,擅长传播或交流人类创造的智慧,并具有巨大的热情和兴趣,即具有读书人格。因此,在广大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和理论素质,培养出完美的读书人格。
芳菲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计划 篇2
关键词:读书,“荐书寄语”青年读书活动,感悟
最近共青团河北省工委组织开展了“荐书寄语”青年读书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工作。就这个话题我想与青年朋友交流一下个人对读书学习的粗浅体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或者说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或读书有什么用?因为读书好, 读书重要, 书籍作用巨大。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本书都是全人类精神劳动的结晶, 因为书就是人类通过集思广益, 再由个人写下的最精炼的语言。”“书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它概括了世界生活得全部知识, 表现了世界理性成长的的全过程, 以及全球人民的文明史和全部经验——因而, 书籍是进一步发展人类精神力量的最有力的工具。”此外, 为数众多的杰出人物, 对书籍也有精彩的论述。克鲁普斯卡娅说:“书籍是交际、劳动和斗争的有力工具。它以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经验武装人们的头脑, 提高他们的水平, 增长他们的知识;人们借助这些知识, 能够驱使自然的力量服务于人类。”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 仿佛烤在火上的一样, 渐渐溶化。”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 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别忘记, 读书是取得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雅科夫列夫说:“书籍作为良师益友培养出的种种优秀品德是数也数不完的。”刘向说:“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力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塔帕说:“良书即益友, 今明永如斯。”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马雅可夫斯基说:“知识是我们的导师, 书籍是我们的教师。”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由于革命, 对他的需要更显著地增长。”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 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以上这些杰出人物的论述, 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论述了书籍的作用。
就一个人的知识而言, 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构成的。所谓直接经验, 就是自己亲身参加实践而得到的经验。所谓间接经验, 就是通过他人介绍或读书得到的经验。一个人生命有限、精力有限, 不可能事必躬亲, 所以许多知识大都来自间接经验。在这两种知识来源中, 间接经验得到的知识所含比重较大, 而且主要靠书本传播。比如, 我们的学校教育, 就主要是通过教材进行的。谁想有丰富的知识, 就要大量读书, 读的书越多, 知识也会越多, 力量就越强大。
读书学习对于我们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净化心灵、培养品德、促进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读书对于个人重要, 对于国家民族同样重要。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失去了对读书、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热情与努力, 那么其前途将是渺茫的、悲惨的, 等待他的将是落后、受欺, 甚至是灾难。话说到这里, 我们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对党中央号召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意义的理解。
只要仔细观察杰出人物的生活, 不难发现读书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譬如,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孙中山, 哪一个不是爱书如命, 博览群书, 终身与读书相伴。马克思的女儿曾问马克思, “你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马克思回答:“啃书本。”为写《资本论》, 他阅读的书籍多达1500本, 他有一个习惯, 看书时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 长年累月把阅览室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板磨出了一个坑, 人们称其为马克思光辉的“足迹”。列宁一生酷爱读书, 我们都记得《列宁在1918》电影中的一个镜头:遭特务暗杀受伤的列宁住院救治期间, 医生禁止列宁看书, 将床上、桌子上的书籍全部收走。医护人员刚转身离开, 列宁又从枕头底下拿出书本读起来。
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 除了革命之外, 只有好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 就不能够生活。”毛泽东的一生与读书紧紧连在一起, 而且创造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外为中用、推陈出新;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等宝贵的读书经验。无论是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还是革命成功的生活相对安定的年代, 毛泽东始终与书籍形影不离。晚年的毛泽东身体衰老, 视力大减, 读书学习精神丝毫未减。在他心脏将要停止跳动的前几个小时, 还示意工作人员读鲁迅的书给他听, 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带着最后的微笑, 毛泽东进入了弥留状态, 结束了他一生从未间断的读书生涯。
这是多么感人啊!列宁的夫人克鲁斯卡娅回忆列宁时说过:“在他从事的那种繁重的工作中, 图书给了他以帮助, 给了他知识, 这些知识使他出色地掌握了。否则, 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这些话, 用在马克思、毛泽东、孙中山等伟大人物身上同样贴切。如果不是读书学习, 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不会有如此充分的发挥, 也不会对人类社会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从克鲁斯卡娅这段话中,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启发、激励和鞭策。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 社会发展到今天, 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知识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日益增多, 书籍变得不重要了。我们说, 尽管知识传播的渠道和手段大量增加, 但读书的功能不可替代, 读书学习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读书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失。
毫无疑问读书是如此重要。那么应该怎样读书呢?最主要的有六点:
一是要妥善处理好读书与工作, 读书与家务, 读书与交友, 读书与身心承受能力的关系, 把几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
二是有选择、有计划、有目的。读书为什么, 大体可归为五种: (1) 为读书而读书, 空言无实, 把读书作为点缀、作为饰物, 不会用、不知用。 (2) 为升官发财, 出人头地, 推崇“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比如严蒿、秦桧之流, 虽有学问, 但谋私误国, 危害百姓。 (3) 为个人进德修业, 只重视个人修为, 对为什么进德修养不甚明确, 一遇风浪, 立场不稳, 不敢担当, 往往成为风向派、骑墙派。 (4) 为了消遣或专为生活增加趣味性、知识性;为了消除疲劳, 调节精神而阅读文学艺术或其他知识书籍、报刊。 (5) 为了实践, 为有益于社会和人类。即为了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包括改造自己。比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国家社会进步, 为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理想而读书。
以上五种读书目的, 前两种不可取, 第三种、第四种可取其积极的部分, 摒弃消极的部分。唯有第五种最为圣洁, 最为崇高, 最符合中国与世界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首先要端正读书的目的, 有了正确的读书目的, 还需要对书籍做出选择。大千世界多姿多彩, 人类历史悠久漫长,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书籍浩如烟海。所以必须学会择优汰劣的读书艺术, 根据本职工作和本身知识结构的需要, 进行纵深性、扩展性、创新性读书, “学以致用”应是择书而读的出发点。
另外, 就书的内容而言, 大多属进步的、健康的、有益的, 能教人认识世界的真知, 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但也有一些坏书, 内容荒延、低级庸俗, 甚至反动, 如果不加注意, 读后往往濡染心灵, 败坏思想, 贻害无穷。青年朋友们应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及生活和工作需要, 精心选择一些适合自己需要的书籍来阅读。
读书要有正确目的、正确选择, 还需要有可行的计划。选定书目之后, 先读哪些, 后读哪些, 怎样读, 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 然后逐步推进, 加以落实。
三是要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学习, 贵在持久, 要善始善终, 坚持不懈, 不可浅尝轨止, 半途而废。特别是要抓住今天, 不等不拖。毛泽东说过:“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气的窍门, 就是一要珍惜时间, 二要勤奋刻苦, 饭可以不吃, 觉可以不睡, 书不可不读”。
四是要有钉子精神, 有挤劲和钻劲, 见缝插针, 积少成多, 学习借鉴古人欧阳修的“三上”、董遇的“三余”方法和鲁迅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用在读书上的精神, 日积月累, 必见成效。
五是读思结合, 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弟子规》曰:“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这说明了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勤于思考、勤于实践, 勤做笔记, 勤作交流、勤作总结, 以读书促进工作, 丰富生活, 以工作和生活促进读书的深化。特别是各级组织也要加强对读书活动的指导, 发现和培养一批读书先进个人和组织, 及时交流推广他们的经验, 促进读书活动的发展和深化。
六是要去粗取精, 采优废劣。如同世界上有香花也有毒草一样, 书籍也有优劣好坏之分。即使是像中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名数、好书, 书中也难免有忠君、男尊女卑、迷信鬼神、轮回报应、歧视妇女、鄙视劳动等糟粕。所以读书一定要注意鉴别, 吸取精华, 摒弃糟粕。
读一本好书, 就像在与一位智者对话, 使我们受益无穷。我们读《论语》, 总会被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和循循善诱的丰富学识所折服;我们读《史记》等历史类书籍, 总会从众多的王朝更替, 众多历史人物沉浮中感受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散文, 总被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先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所感动, 读《正气歌》总被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凛然正气所震撼, 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总被作者那种对祖国无比深沉的感情感染, 被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国为民, 绝不谋取私利的崇高精神所感染;读《沁园春·雪》总会激起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大众产生巨大的信心;读《爱莲说》总被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气节所感动, 并由此对廉洁清正的人民公仆生出无限敬仰;我们读励志类的书籍, 读立德修业类的书和名人史记, 读《弟子规》《三字经》总能激励自己的进取精神, 学到为人处世、创业建功的思路和方法;读哲学、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书籍, 总能对大千世界加深了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具体技能。
总而言之, 读书有益心智、读书有益修身、读书有益励志、读书有益明理、读书有益求知、读书有益工作、读书有益我们建功立业。
青年时期是人精力最为旺盛、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 也是学习掌握知识、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珍惜时间, 抓紧读书学习, 对于青年本身的身心发展, 对于国家社会的进步,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英国左派读书俱乐部的兴衰 篇3
在战后自由资本主义凯歌高奏的声浪中,在寄托当年政治理想的政权分崩离析之后,这些时代印记深刻、内容多为政治宣传的著作,在今日一般读者看来,已经不合时宜;即便其中的若干作者,对于当年自家的见解,也是弃若敝屣,羞于承认,甚至不惜以今日之我反对昨日之我。不过,在当年的英国,尤其在青年知识分子当中,这些畅销的严肃著作却发挥了不凡的政治影响力。它们充满另类思想视角的政治挑战,让当政者不能不悚然而动。事实上,它们对于战后英国工党主导的激进社会改造做了思想的铺垫,就此而言,这些著述不仅仅具有文献的价值,作为一种“理论的实践”,它们也参与了历史的塑造。它们的出版发行和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三十年代英国的激进形势使然,也与左派知识分子,特别是红色出版商维克多·戈兰茨(Victor Gollancz)所主持的左派读书俱乐部 (Left Book Club)密切相关。
从传统上讲,英国知识分子与激进运动没有太深的历史渊源。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在写他那本社会思想史名著《文化与社会》(一九五八)之时,就敏锐地发现,从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些声名显赫的英国知识分子,其社会思想大都带有保守主义倾向,即便是资本主义的严厉批评者,也往往带有浓厚的中世纪情结。这与欧洲大陆的情形迥然不同。早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激进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大陆的知识分子圈子里蔚然成风,可是,在海峡的这一端,却得不到英国知识分子的热烈响应。在当时的伦敦,传播激进社会主义思想的,大都是欧洲大陆的政治流亡者,他们是在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失败之后来避难的。英国的自由制度仿佛是一只铁笼子,既为这些危险的思想提供了安全的庇护,同时也驯化了其斗争的“野性”。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巴黎公社失败后,又有新的一拨政治移民加入这个行列,但他们始终无法打入英国知识界和工人运动的主流。当然,英国也有少数土产的社会主义者,例如,罗伯特·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信徒、宪章运动的幸存者,还有基督教社会主义者,不过,这些人多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英国工人阶级没有太大的影响。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没有一位著名的工会领导人自命为社会主义者。在当时的英国人眼里,“社会主义者”一词简直是一个带有异国色彩的标签,足以骇人听闻。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因于英国的政治传统,认为英国政治制度相对自由,弱化了工人阶级反抗的锋芒,让激进的社会主义意识无从产生。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工党的社会主义,是改良性质的,并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版本。正如著名的工党史家亨利·佩林所说,这种英式社会主义有一个最大特点,那就是,它认为不用暴力就可以实现权力的转移。
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治团体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才在英国出现,其成员多为产业工人,殊少知识分子。到了一九二○年,几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宣告合并,成立英国共产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开始有一批知识分子信奉马克思主义,不过,他们大多是出道不久的青年人,在国内没有影响力,也没有形成强劲的气候。思想进步的大牌知识分子都被工党罗致在麾下,这些人倾向于渐进式改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激烈变革,如G.D.H.柯尔、罗素、托尼、韦布夫妇、H.G.威尔斯等。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十月革命严重冲击了德国和法国的政治生活,共产主义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核心话题,让许多作家为之心仪,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即为显例。然而,在同时期的英国,即便是好异思奇的先锋派作家,对此也是熟视无睹,那里的知识分子最感兴趣的是心理分析,所以英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比例相当低。
英国知识分子在三十年代集体向左转,其主因是社会形势发生了突变: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上法西斯主义抬头,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样板作用。在二十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高度繁荣,一九二八年,英国还在流行一个口号:“要福特主义,不要马克思主义。”然而,到了一九二九年,形势急转直下,经济危机席卷而来,工业减产,设备毁坏,工厂废弃,失业人口剧增。到了最严重的一九三三年,失业工人达到三百万人。一贯养尊处优的中产阶级也难免失业之虞,在一九三四年春,有五分之一的白领失业。狄更斯笔下触目惊心的贫困景象,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居然再度出现。保守党政府应对无术,频出下策,削减公职人员的工资,致使民怨沸腾,造就了一个反叛的中产阶级。在野的工党也无救世良策,立场左右摇摆不定。一九三一年,作为帝国象征的海军,竟然也出现士兵哗变的现象,革命一触即发,资本主义的末日似乎来临。
国际形势也相当严峻,在远东地区,日本军国主义日益嚣张,一九三一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在欧洲,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势力重整军备;一九三六年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一九三六年西班牙组建了民主的联合政府,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发动叛乱。在这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当中,英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绥靖政策。政府软弱无能的内外政策让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失望之极,他们痛切感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遏制法西斯主义,制止即将到来的战争。于是,他们把期盼的目光转向了国力蒸蒸日上的苏联。
相对于经济阴霾笼罩下的其他欧美大国,苏联可谓一枝独秀,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工业化迅速实现,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根本不存在失业问题,整个社会就像一部大机器,按部就班地平稳运行。仅此一项,就已经让英国的升斗小民羡慕不已了,更得到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称道。介绍苏联的书籍和报道,开始激增,而且相当正面,一时间,苏联成为人类未来的唯一希望。
当时,在宣传苏联成就方面,有四位作者最具影响力。他们分别是出身名门世家的约翰·斯特拉奇、费边社的思想灵魂韦布夫妇,还有一位是伦敦经济学院的左派教授哈罗德·拉斯基(Harold Laski)。斯特拉奇理想中的英国社会,就是苏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共产主义是实现它的客观工具。韦布夫妇两次造访苏联,在那里发现了他们心仪已久的价值观:以科学和理性更新社会,还有清教式的道德观。他们访问的成果《苏式共产主义:一种新的文明?》(一九三四)出版之后,在知识界引起了一阵轰动。工党出身的拉斯基也经历了巨大的思想转变,从相信渐变论和司法变革,转向鼓吹革命。总之,苏联的一切都被理想化了。左派读书俱乐部就是在这种幻想与激情交织的思想氛围下出现的。
左派读书俱乐部的发起人和思想灵魂是红色出版大亨维克多·戈兰茨。戈兰茨一八九三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自小就在物质条件优越、文化生活高雅的环境下长大。他的祖父是犹太教的拉比,父亲是珠宝商,叔伯辈人物多为学者名流。他早年属于自由派,后来成为基督教社会主义者。他在牛津大学毕业后,投身于出版业,显示出精明的商业头脑和不凡的灵活手腕。一九二八年,他另立门户,创办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出版公司,专事文学出版,获利颇丰。一九三五年五月,他仿照当时美国出版业的做法,建立了会员制的左派读书俱乐部。他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扩大营业额,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用意。从近的方面说,这是为了给反法西斯运动和反战事业制造舆论,避免英国也走向法西斯的道路;从远的方面说,是为了给英国未来走向社会主义做思想准备和政治动员。就在左派读书俱乐部筹建过程中,人民阵线政府在法国大选中上台。这个消息令他大受鼓舞,他希望这一局面也会在英国出现。
左派读书俱乐部的核心机构是选书委员会,由戈兰茨、拉斯基和斯特拉奇组成。他们负责遴选和审读书稿,选中的稿件交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由俱乐部负责发行,每月出版的新书以相当优惠的价格卖给会员。俱乐部还创办了小型会刊《左翼书讯》(Left Book News),免费赠送给会员,后来更名为《左翼讯息》(Left News)。它是沟通俱乐部与会员的重要纽带,由社论、动态和书评这三个主要栏目组成。社论由戈兰茨本人执笔,动态栏目报道俱乐部的活动,书评栏目是由拉斯基和斯特拉奇主持笔政,品评和推荐俱乐部本月发行的新书。左派俱乐部招募会员的广告发出去后,读者反应强烈,应者云从,在一个月内,就有七千多读者登记入会,大大超出戈兰茨本人的预期。一年后,会员达到四万五千人,在发展最鼎盛的时候(一九三八年三月),达到五万八千人之多。
左派读书俱乐部从它一九三六年成立到一九四八年解散,十二年之间,总共发行“月选新书”一百五十种,其中绝大部分是时政评论、纪实报道、回忆录,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只有四种。在月选新书当中,偶尔也有质量很高的学术论著,例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A.L.莫顿的《人民的英国史》(A People’s History of England),自首次出版以来,多次印行。最受欢迎的是长篇纪实报道和自传性作品。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由左派读书俱乐部发行后,在读者中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这本书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出版,此时日军正在空袭南京,有关侵略军兽行的报道开始见诸英国报端。这个月的《左翼讯息》即为中国专号,所刊文章谴责日军暴行,呼吁英国民众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左派读书俱乐部举行了上百次的集会和游行,声援中国的抗战事业。戈兰茨本人投入了相当大的心力,他组建了声援中国运动委员会,支持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因此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勋章。
左派读书俱乐部成立之后,组织会员在全国各地建立读书讨论小组。小组规模大小不一,大到城市里的数百人,小到村子里的几人,到一九三七年底,俱乐部下辖七百三十个地方讨论小组,几乎遍布全国城乡。小组定期讨论俱乐部每月发行的新书,组织各种政治集会。规模小的在会员家中聚会,一边饮用茶点一边讨论;城里规模大的讨论小组,在咖啡馆、书店或者会议厅里聚会。随着俱乐部影响的扩大,讨论小组也扩展到海外,在澳大利亚、南斯拉夫、智利、中国、南非、挪威、锡兰等国的英国人社会里,都有数量不一的讨论小组。例如,仅澳大利亚就有十七个,一九三九年,布里斯班的一个小组有成员四百五十多人。俱乐部成员的构成复杂多样,大约五分之一是共产党人及其同路人,当然也有工党人士。就阶级成分来说,以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也有工人;工人出身的成员主要集中在地方小组。除地方小组之外,俱乐部还下辖若干专业小组,由各个行当的专业人士组成:科学家、医生、工程师、律师、教师、公务员、诗人、作家、艺术家、音乐家、演员。
一九三六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是左派读书俱乐部成立的重要契机,以各种形式援助西班牙共和派政府成为左派读书俱乐部的重要活动。他们写文章、出书、演讲、集会和游行以示声援。各地援助组织也纷纷出现,他们运送食品和医疗设备,派遣医生,收容难民,领养巴斯克儿童。左派读书俱乐部发行了许多报道西班牙内战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两部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的月选新书《叛乱中的西班牙》(Spain in Revolt)和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的月选新书《西班牙自白书》(Spanish Testament)。前者是长篇纪实报道,讲述了西班牙内战的来龙去脉,作者笔带深情,文字极富感染力。后者是左翼作家亚瑟·凯斯特勒(Arthur Koester)的自传。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他在西班牙进行采访,亲眼目睹了马德里的陷落,他本人也被佛朗哥的国民军逮捕入狱。书中所述,乃是他在西班牙惊心动魄的实际经历,以及身陷囹圄中的种种思考和体验。许多读者就在此书的打动下,潜入西班牙,加入了国际旅。有人认为,这本书是左派读书俱乐部发行最有传世价值的两部作品之一;另一本是乔治·奥威尔的报告文学《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在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这一边作战的国际旅,由各国左派和进步人士组成,其中有英国志愿者两千七百六十二人。由于英国政府奉行不干涉政策,禁止国民参与西班牙内战,这些志愿者大多是以偷渡的方式来到西班牙。他们先是偷渡英吉利海峡,潜入法国,然后,经过当地左派人士的悉心安排,在月黑风高的夜间,穿过比利牛斯山的羊肠小道,才得以进入西班牙境内。这些人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左派读书俱乐部的会员。战事惨烈,伤亡率奇高,在英国志愿者中,有一千七百六十二人受伤,五百四十三人死亡,死者一半是英国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他们当中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此人有英国的“卢卡奇”之称)和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尔夫·福克斯。
左派读书俱乐部的兴盛,有英国共产党鼎力相助的因素,它的迅速衰落,也与戈兰茨同英共发生分裂有关。自从一九二○年成立之日起,英国共产党一直唯苏联马首是瞻。一方面因为,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吸引力实在难以抗拒;另一方面,在英国政治格局中,英共的力量太弱,它需要苏联秘密资金的支持,这样一来,英共的内外政策就不得不附和苏联的意旨。在一九三五年共产国际“七大”之前,英共受到共产国际的误导,奉行阶级对抗政策,把社会改良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等量齐观。这一错误的关门主义政策使英共在国内陷入孤立,错过了在三十年代初整合激进力量的大好良机。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正式放弃了阶级对抗策略,宣告成立统一战线,以应对法西斯的猖獗,这才有英共与戈兰茨的携手合作、共创左派读书俱乐部的局面。可是,到了一九三九年,苏联突然与纳粹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在苏联一方自然有它不得已的苦衷,然而,西欧的左派人士对此颇感意外,质疑之声一直不断,英共的声望自然受到打击。“二战”爆发之后,包括戈兰茨在内的英国左派全力支持政府参战,最初英共也持有这一立场,然而,后来它一度听从莫斯科的指令,认为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力主反战,左派读书俱乐部的领导层因此而发生分裂,斯特拉奇支持英共的政策,拉斯基和戈兰茨坚决反对。团结的基础不复存在,自由讨论也就无从谈起,紧接着,“二战”爆发,此时最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思想,左派读书俱乐部开始走下坡路,会员数量一路下滑,战争结束后,只剩下七千名会员。一九四八年,戈兰茨解散了俱乐部,他的理由是,工党已经上台执政,左派读书俱乐部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左派读书俱乐部的初始目标是推动人民阵线政府的成立,防止战争的爆发,这一目标未能实现,但是,它在战前和“二战”期间对于激进思想的传播,却为工党在一九四五年大选中击败保守党铺平了道路。在新成立的工党内阁中,有八位阁员曾经是左派读书俱乐部的成员,其中包括已经放弃共产主义信仰的粮食部长约翰·斯特拉奇,就连首相艾德礼本人,也曾经是俱乐部的供稿人,他的《工党展望》(The Labour Party in Perspective)曾经是俱乐部的月选新书。在战后工党主导的社会改造中,左派读书俱乐部当年所要求的充分就业、房屋兴建、医疗社会化等福利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以实现。
在战后的岁月里,特别是在一九五六年英国新左派兴起之后,“老左派”戈兰茨也与时俱进,找到了新的政治议题,投身于人道主义事业与核裁军运动,不过,这位昔日的文化英雄已经过时,社会声望和影响远不如当年,这个时代激进的思想舞台,已经逐渐为E.P.汤普森和雷蒙·威廉斯等新人所占据,不过,这一代新左派的中坚人物,当年也都是左派读书俱乐部的热忱读者,或许这一点还可让他深感自慰。
读书俱乐部启动仪式策划书 篇4
一、活动背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者,便如同一本活动的书籍,在一行行的文字间,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若想要有前途,读书是必不可少的。读一本书,读十本书,读一百本书,到读成千上万本书,慢慢形成读书的习惯,修养自身心性,从里面开始培养自己从内到外自然散发的高尚气质,让自己成为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二、活动目的 宣传读书,鼓励读书。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一股读书的高潮,修养大学生的心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积极参与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开拓大学生眼界,增长知识,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
三、活动主题
畅游书海,交流心得,教育中养成习惯。
四、活动时间:2013年3月20日下午4点
五、活动地点:弘业楼201
六、活动对象:东语系全体老师、读书俱乐部成员
七、活动主办方:东语系学工办
八、活动承办方:东语系团总支学生会
九、活动内容
开展读书俱乐部交流会
十、活动开展
(一)老师组代表发言;
(二)学生组代表发言;
(三)师生交流读书心得,并由老师推荐学生读好书;
(四)学生提出问题,与老师进行解答。
(五)最后由老师代表进行交流会总结。
十一、活动预算
无
十二、活动可预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无
东语系团总支学生会
读书活动的上下游亟待开发 篇5
今年的情况就好多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他们的“民间阅读调查”结果, 我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 近几年已 呈稳步上 升之势 :2011年4.35本, 2012年4.39本, 2013年4.77本。尤其令人欣慰的是, 未成年人达到6.97本, 比上年增加1.48本。其中, 9至13岁为8.26本, 0至8岁为5.25本, 分别比上年增加2.22本和1.49本。这里还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亲子阅读正在成为家庭阅读的重要方式。据统计, 有86.5%的家长能陪孩子一起阅读。有人说, 应该从中删除教辅材料。这个意见属于统计“设计”问题, 作为一条建议当然很好。但是, 不管怎样大家看到了进步, 增强了信心。如果再往深处分析一下, 这样一个结果首先得益于“全民阅读活动”, 当然包括学校那些丰富多彩的学生读书活动。
然而, 这并非一个理想的结果。限于国外资料不足, 暂且用2011年的情况做个比较。当年以色列、日本、北欧、法国和韩国的人均阅读量分别为:64本、40本、24本、20本和11本。显然, 咱们确有不小差距。当然, 换个角度思考, 也是极大的发展空间。对此, 有人归纳了原因, 且作了排序:一是功利性, 学校忙于应试;二是压力大, 成人负担过重;三是书太贵, 家庭购买较少。这个“结论”大概有些道理。其实, 读书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也好, 求知欲也罢, 反正他们很小见书就“乱”翻、就让讲, 家长已经司空见惯, 甚至有时还会嫌乱、嫌烦。中低年级以前都很支持孩子读书, 再大可能就逐渐“含糊”了。特别是临近考试、升学, 一般就会“叫停”。你要说“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财富”, 他偏说“分数就是力量, 分数就是财富”。这“杠”还有必要“抬”吗?读书可以厚积薄发, 毕竟很难立竿见影。或许这就是对“功利性”的一种解读吧!但是, 读书肯定厚积薄发, 已经经过实践检验, 这是谁也无法撼动的真理。说到成人“压力大”, 也就先不讨论了。反正, 少看“微信”, 读点“名著”, 总还是可以。至于“书太贵”, 在一定意义上确是事实。但是,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不成问题。先是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 图书馆设施和图书数量已经全部达标。后来公用经费又按照规定给出一定比例, 建立了补充图书的长效机制。不管怎样, 总有一些学校能够坚持全校读书活动, 有的还把它纳入学校文化建设或是办学特色, 真是难能可贵, 因为这是在应试教育还没完全退出, 素质教育仍然非常艰难的背景之下, 学校面对的一次教育观念的较量。
今年的这个时段, 在依然关注人均读书量的同时, 学校读书活动也进入热议的话题。听说, 业内有人这样评价:“非常重视, 有待深化。”乍一听, 好像还是套话。细一想, 其实也不尽然, 因为不少学校搞的读书活动只是读书活动。说白了, 就是为活动而读书, 为读书而活动。尽管也起了“小名儿”, 出了新招儿, 大都没有摆脱以往的活动“惯性”———追求“形式”, 完成“任务”。“非常重视”大概就在于此。说到“有待深化”, 的确比较深刻。时下的“非常重视”, 不少还是“重”在读书活动本身的呈现方式, 也就是整个读书活动的“中游”。至于它的“上游”———读书活动的源头, 它的“下游”———读书活动的延伸, 可能没有想到, 或是还没顾上。看来, 学校读书活动的上下游, 真亟待开发了。
开发读书活动的“上游”, 主要是切实保证读书活动能有充足的书源。所谓“充足”,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量足够, 二是内容适合, 且二者缺一不可。如今学校图书数量达标了, 但并不意味着就“充足”了, 因为内容适合的图书数量能否满足全校的读书活动, 难免有些学校要画“问号”。单说满足“内容适合”这个条件就并非易事。到底哪些书“适合”学生阅读, 这个问题直接关乎读书活动的大方向。于是, 精选读物便至关重要了。在中小学阶段, 学生一方面求知欲、好奇心都很旺盛, 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 他们真需要在大量阅读中, 不断积蓄正能量。所以, 学校的图书储备、增加、更新, 无论是自然科学的, 还是社会科学的, 都要选择“经典”。即使是儿童读物, 也不能离开“经典”原则。你想, 学校给学生准备了什么书, 能说不是大事吗?
当然, “上游”还有不少工作, 需要精心开发。比如, 怎样帮助学生读前了解“经典”, 就不能没有相关活动作为支撑。而且, 活动形式还要丰富多彩, 包括新书推介、专题讲座、影视解读等。这里有一件事也要引起重视。小学低年级孩子, 读书活动处于“启蒙”阶段, 他们掌握汉字不多, 生活经验很少, 即使他们升到中年级, 也还会或多或少存在阅读困难。假如由此造成阅读心理障碍, 难说不会贻误终生。显然, 精选图书还要认真考虑这个因素。有人提了一个建议:书目要分年级建档案。这个建议的确很有“创意”, 在信息技术时代, 要是将这种“档案”纳入图书管理资源库, 也是学校的重要创新。
开发读书活动的“下游”, 主要是切实保证读书活动能有更多收获。这里所说的收获, 可以因校不同, 更会因人而异;可以内容不同, 还可形式各异。但是, 如果学生没有见到自己读书的成果, 学校不能展现本校的活动成效, 整个读书活动就会因缺少成就感而逐渐失去持续性。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尤为明显, 年龄愈小会愈加突出。
读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 活动更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读书活动给学生乃至学校带来的收获, 不仅应当“表现”出来, 而且需要“表现”出来。大概这正是读书活动“下游”开发的价值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 (2010—2020年) 》, 之所以明确提出“要把阅读纳入教育各个环节”, 大概不无这一原因。其实, 所谓“教育各个环节”, 就是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各种教育常态。所以, 要把读书活动做实, 咱们还要朝着这些方面延伸, 全面进行“下游”开发。
读书活动应该在“课内”有所作为, 助推高效教学。课改以来, 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为什么学生总也“主体”不起来。只有老师“赛课”, 学生才“被”主体一把, 原因就是咱们一直不敢相信学生能够“主体”。读书活动不然, 反正你得放手。这就给了学生“主体”机会。此时, 不仅他能自主阅读, 还感到自己能行。如果课堂教学也能这样, 放手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 教师“开讲”以前, 对学习内容就能有些了解, 甚至有所理解了。你说, 效果能一样吗?有人问, 过去不也留“预习”作业吗?说真的, 彼时情况究竟怎样, 谁也不用瞒谁。当然, 现在这种“预习”也需要“培育”。开始也许只能看懂四五成、五六成。但是, 绝不会根本看不懂。只要坚持, 养成习惯, 学生就会凭自己的阅读能力, 做好知识准备, 投入课堂学习。最近, 有个很“潮”的概念, 叫做“翻转课堂”。蒙之中似有启示:多年不变的“老师先教, 学生再学”, 是不是要翻个个儿, 变成“学生先学, 老师再教”了。如果真是这个意思, 那么读书活动向“课内”开发, 还真是非常必要。当然, 此“变”并不简单。“学生先学”可能是一个读、想、做的综合活动过程。“老师再教”似乎也并非传统意义的“教”, 而是更有针对性的“导”。这种“导”, 除了需要多向互动以外, 肯定还会配合现代信息技术, 突破难点, 提高效率。说得“理论”一点儿, 这就是老师的“主导”作用。据说, 凡是经历过“翻转”的, 都有一个共识:学生享受了学习的愉快, 教师也感受了教学的幸福。这里的“愉快”和“幸福”含义很多, 自然也包括“统考”的成功。毕竟谁也绕不开, 毕竟他们没有输, 其实也不可能输, 因为他们把读书活动的成果“迁移”到了“课内”;因为他们把错位已久的“主体”又“还”给了学生。应该说, 这就是教学规律, 只是咱们过去不大在意而已。当然, 读书活动对于“课内”的作用, 绝不仅限于此。课外阅读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经验。最终要看谁能持之以恒了。
此外, 读书活动也应该在“课外”有所突破。有人说, “课外”是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此话如何理解, 不必过于较真儿。反正“课外”这个领域, 环境比较宽松, 进行“下游”开发, 让人更能放开。就拿“课外”那些学生社团来说, 你说哪个学校没有?但是, 真正搞好, 绝非易事。要是能把读书活动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 可能会有另一番景象。不管哪类社团, 都不光是“玩儿”。过去, 有人把它比作“第二课堂”, 真是不无道理。别看“第二”, 但是可以收获“第一”那里没有的知识、能力、思想、追求。所以, 咱们一定要用好“第二课堂”, 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再说回来, 咱们的社团活动, 无论属于哪个门类、哪个分支, 它的“昨天”和“明天”, 理论和实践, 无不源于书籍, 据于“经典”。有些社团项目, 还是多学科的交叉、多领域的渗透, 它对于读书活动的依赖只能更紧、更多。显然, 只有将两者捆绑起来, 社团活动才能生发无穷的活力。其实, 作为“课外”的主题教育, 又何尝不应该这样呢?无论是班会、队会, 还是学校“节日”, 从选定主题, 到组织实施, 哪个方面也离不开读书活动。
至于“校内”“校外”, 作为读书活动的“下游”, 开发的余地就更大了。按照现代学校制度的思想, “校内”的好多工作, 诸如班级建设、校风建设、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等, 都应该有学生的广泛参与, 尤其是和他们直接相关的事儿, 更需要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可是, 在这个参与过程中, 这些思考和讨论, 没有丰富的资料, 不做深入的研究, 根本无法想象。获得这些资料, 进行分析研究, 如果没有精心的检索和认真的阅读为基础, 能够实现吗?再说, “校外”的主要活动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它的主体自然也是学生。要是能够把读书活动融入其间, 学生就能在阅读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有关信息的收集、积累、筛选、整合, 利用团队优势, 创新活动设计, 不仅活动本身会更加有声有色, 教育作用也会发挥到极致。
【芳菲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计划】推荐阅读:
六月芳菲散文07-12
芳菲四月榆钱肥优美散文07-21
读书俱乐部启动仪式策划书08-02
党员读书读书计划06-08
《教师读书读书计划》07-21
精选读书月读书活动总结10-20
读书会读书活动策划08-12
成立读书会开展读书活动实施方案09-03
读书计划09-25
全民读书活动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