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方法

2024-09-01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方法(共5篇)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方法 篇1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近年来,在中考及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中,随着材料作文的淡出,话题作文的泛滥,不少老师开始向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方向回归。命题作文只要在审题方面注意强化,问题似乎不是太大,而半命题作文除了审题之外,还存在补题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就因为补题不当在评分上很吃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半命题作文的指导时,在补题的方法指导及完善方面需要特别强化。

【案例描述】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

一、训练目标:

1、了解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类型

2、补题的原则与方法指导

3、补题训练与半命题作文训练

二、训练重点

补题的原则与方法

三、训练过程:

(一)直接导入,明确训练目标

(二)明确半命题作文补题的重要意义

1、何为半命题?

将一个完全命题省去一部分,变为一个不完全命题,命制的部分对作文作出一

定的限制,省去的部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自由和选择的空间。补题完成后,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完成作文。

2、补题的重要意义

显示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

3、补题的误区

(1)随意填空,缺少必要的取舍和斟酌

(2)不注意命制部分的限制和暗示

(3)思维狭窄,限于某个词。

【分析】明确概念,有助于学生了解作文类型,拓宽思维领域。指出误区,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文的每一个细节。

(三)明确补题的类型

1、补后:例:①想起了—— ②学会了——

2、补前:例:①——的爱 ②——的美丽

3、补中间:例:①在充满——的日子里 ②与——的对话

4、补两头:例:①让——的—— ②——变——

(四)补题指导与补题要求

1、补题前

(1)审视已有文字,把握暗含信息

(文体特征,表达人称,基本内容构成,关键词义,其他限制)

例1:学会了——

A、“了”表示完成,记叙文标志

B、叙事主体,人称:“我”

C、主要内容构成:“不会”——“学”——“会”——“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例2:与——对话

A、文体:记叙文或议论文

B、人称:第二人称

C、关键词含义:对话 对……认识理解

与……的交流

D、适宜内容:表达对……的感情、态度、认识、理解。采用自言自语式倾诉或面对面倾诉。

E、关注提示文字(想象对方在眼前,想象对方的言论)寻找信息帮助或其他限制。

(2)补题

①符合格式和要求

辨析:我终于学会了放弃 × 想起了那件事,我就想哭 √

(不求所填部分是否完整,只求整个题目的通顺)

②注意语意完整和通顺

辨析:体验一下×(语意不完整,不明白)

想起了我们相处(的日子)√(语意不顺)

(指出学生试填发现相关问题)

③注意添加修饰限制成分—化大为小

例析:

1)我的生活我的初三生活

我的老师我的朱老师

2)想起了祖国想起了远在天堂的祖母

幸福是母亲的爱幸福是妈妈的一杯热茶

④注意避虚就实——化抽象为具体

例析:与时间/历史/未来/环保的对话(虚—抽象-大)

与2008/虎门销烟/2015年的我/塑料袋的对话(实-具体-小)

与余秋雨的对话与沙尘暴的对话

⑤注意新颖别致——防止题材陈旧与题材雷同

(不经思考想到的绝对不填;有所取舍想到的,尽量不填;挖空心思想到的不能不填)

例析:

与妈妈的对话→与苏轼的对话→与奥巴马的对话→与沙尘暴的对话→与小鱼儿的对话

⑥注意标题的文采和情感

辨析:我的梦想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小狗我的小狗贝贝

幸福是你对我的关爱幸福是和你在一起

(3)补题后

重视补后审题,重新审视要点,反复默读,以求构思成文。

(五)补题练习

1、为了——

2、中学时代,我多了一份——

3、幸福是——

(六)习作训练:

请以“幸福是——”为题,完成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

【分析】具体的方法指导,对学生的作文实践帮助很大。从补题类型到具体的补题方法及流程的展示,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了半命题作文的幅度,为学生点明了注意点和关照范围,有助于学生“循规蹈矩”。

【案例分析】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虽说作文教学的一个很小的环节,但是它的辐射作用也不可小觑。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既解决了学生补题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补题意识和构思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半命题作文有所帮助,而且也能通过补题的构思和研讨影响辐射到学生作文其他方面的能力的提高。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方法 篇2

对半命题作文而言, 补题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补写一个恰当、鲜明、新颖的标题, 是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前提条件。

怎样才能很好地补题呢?

一、以真实的生活为出发点

1.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擅长或熟悉的题材内容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 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 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例如写作“珍惜______”为题的作文, 教师既可以指导学生从家庭方面进行考虑, 填写“亲情”“母爱”“温馨”等;也可以让他们从学校方面进行考虑, 填写“同窗”“师爱”“朋友”等;如果学生占有较丰富的有关珍惜生命方面的材料, 就可以引导其写“珍惜生命”;等等。

冰心说:“要对读者真实, 首先要对自己真实, 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来。”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袒露在读者面前, 才有可能与读者产生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撞击。

例如, 笔者曾指导学生写半命题作文“当我______的时候”, 有位女生真情流露, 补题为“当我收到一个男同学来信的时候”, 写出了中学生面对“早恋”这个敏感话题时的真实感受, 情真意切, 真实感人。

2. 在擅长或熟悉的基础上, 可以选择比较有新意的主题。

文有鲜腐, 题分新俗。题目的新俗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内容的鲜腐。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应打破思维定式, 发挥联想和想象, 从司空见惯的内容中发现新奇之处, 独树一帜。

例如在“______, 我想对你说”的补题训练中, 许多学生补写的都是父母、老师或同学, 一开始就落入了俗套。笔者启发学生:“除了这些, 还有没有离你们生活比较近的人呢?”一位学生恍然大悟:“鲁迅!鲁迅离我们比较近, 几乎每册语文书里都有他的文章。每个学期, 我们都会学到他的文章。对他的生平、他的精神, 我们都很熟悉。如果将他选入课本的文章串连起来看, 简直就是一部民族魂的抗争史。鲁迅精神逼视着人们的灵魂和生命的尊严,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所以, 我补题为‘鲁迅, 我想对你说’。”像这类醒目、立意新颖的作文, 怎能不使教师眼前一亮呢?

二、向作文题目的引申义开掘

作文的审题立意可以暂时抛开命题语中的关键词的本义, 转而指向其引申义, 即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

半命题作文为设计具有引申义的题目提供了相当的自由度。

例如, 上海市2006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是“我们的名字叫______”, 不少考生在横线上填写的是“爱”“友谊”“宽容”等, 这些补题都是正确的, 但给人的感觉是空泛虚浮, 因为这些词语十分抽象, 无论内涵还是外延, 都较为宽泛。如果考生能补充一些比较具象的词语, 就比较容易朝词语的引申义的方向开掘了。

例如有一位考生将题目补充为“我们的名字叫雷锋”, 就扩大了“名字”和“雷锋”的内涵:这里的“名字”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称号, 而是一种人格意义的写照、注解或诠释;“雷锋”也不再只限于某人的姓名, 而是助人为乐的标准、规范或榜样。

恰当地补填一些具象的词或短语, 将半命题补全为具有引申含义的题目, 是主动开掘题目的深层含义、积极提升文章立意的一种方式。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思考, 力求写出与众不同的精彩作文。

三、运用逆向思维

在进行写作训练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成定论的事物、观点等反过来想一想, 进行“批判”“否定”式的思维, 这样, 可以产生新的意境, 避免雷同文章的出现。

例如, 笔者曾指导学生写作半命题作文“我的财富是______”, 有一位学生补题为“我的财富是贫穷”。由于跳出了正常思维, 所以这篇文章十分吸引人。

对于学生而言, 跳出常规思维, 就仿佛到了另一个天地, 会有许多想说的话, 会有许多想要表达的想法, 于是便拥有了展示自我的无限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 逆向思维既要注意事物在正常情况下的一般表现和常规属性, 又要留心把握事物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表现和反常属性, 这是逆向思维的前提。

例如, 安徽省2004年的中考作文题“珍惜所拥有的______”, 很多考生都是从珍惜美好的事物这一方面构思补题, 如“珍惜所拥有的友情”“珍惜所拥有的自由”等, 这些补题体现了正常情况下的定式思维。而“珍惜所拥有的错误”这个题目却跳出了常规思维, 小作者写自己赢得考试后整理书籍, 惊讶地发现给予他莫大帮助的居然是一本错题集———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和犯错的原因。正是由于这本错题集, 他才能不断改正错误, 不断总结反思, 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样的补题体现了特殊情况下的求异思维, 可谓反弹琵琶、逆向立意, 文章自然胜人一筹。

可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补题, 要鼓励学生敢于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 发前人之未发, 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当然, 逆向求异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的, 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 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理解为“乱弹”, 便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贻笑大方。因此, 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逆向思维的合理性, 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 要强调逆向思维不能脱离实际。

总之, 半命题作文关注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 重视他们的自主思维, 强调发挥他们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 并且掌握一定的补题技巧, 把半命题变为便于自己发挥的命题, 真正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 从而拟出让读者“怦然心动”、击节叫好且“一见钟情”的好标题, 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周欣.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与构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 (17) .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与构思 篇3

半命题作文的填题,填充一个字一个词,貌看简单,但内中颇有奥妙。填题,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的运思技巧。高明、机敏的填题,当顺着以下原则去运思、操作。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呢。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 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 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激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碍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兔、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 》,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穴。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 》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又如《我 同桌》,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 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 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 》,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于逻辑,不违情理。

填题运思应当谨记: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巧而伪是不足取的。

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 篇4

社旗城郊二中殷明奇

半命题作文要写作成功,首先补题是关键。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题目的好坏,不仅制约着全篇的写作过程,而且还会先入为主,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因而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补写一个恰当、鲜明、新颖的标题是写出好的半命题作文的前提条件。现在, 介绍半命题作文补好题目的几种技法。

1、去俗取新辟蹊径。作文贵在出新,关健是题材出新。如果人云亦云,取“陈芝麻、烂谷子”来写,就犹如吃别人的残羹剩菜,没有味道,只有避俗取新,另辟蹊径,才能夺魁。

如《请听我倾诉》,大部分考生写的无非是“爸爸、妈妈、班主任、同桌请听我倾诉”之类的,尽是一些普通的题材。可有的考生在立意补题方面很有新意。如《孔子,请听我倾诉》,他去俗取新辟蹊径,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作为倾诉的对象,感谢孔子他那充满哲理意味的的话语挽救几近悬崖边的自己。题目醒,立意新,这样的作文自然会引起阅卷者的极大兴趣。还有的考生补了这样的题目:《温总理,请听我倾诉》,以当前国务院出台的“两免一补”为题材,对比了“两免一补”前后农家娃上学的境况反差,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温总理的感谢之情!立意新,标题大,自然也能获得高分。再如,有这么一个作文题《把带给》,一位学生补题为《把我的良言带给你》,就突破把微笑、鲜花带给某某之类的常规材料,锁定“良言”这一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2、反弹琵琶唱新调。反弹琵琶是一种典型的求异思维,俗称“唱反调”,它突破常规思维,创立一种跟原意相反的新意。如《我渴望》,很多学生的思维都是从渴望美好的事物开始思考来补题,如《我渴望上学》、《我渴望理解》等等。但有的学生就补题为《我渴望苦难》,把经历苦难作为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和人生的一笔财富,来表达自己不畏苦难,积极向上的精神。此作文正是违反了人们的常规要求和正常思维模式补题的,十分吸引人。对于学生来说,一下跳出了常规思维,仿佛到了另一个天地,会有许多想说的话,有许多想表述的想法,也有许多想经历而没有经历的事情,在想像中遭受

苦维,新奇有趣,作者有了展示自我、体验苦难的广大空间。再如作文题

《给我带来欢乐》,有一位学生就补题为《失败给我带来了欢乐》,他的补题没有陷入“只有胜利才能给人带来了欢乐,失败只能使人痛苦”的一般思维中,题目引人入胜,作文未写,却已成功一半。可谓是反弹琵琶,逆向立意,这样的作文自然高人一筹。

3、小中见大找切点。这里所说的切点,是指补题的角度、出发点。“小”是具体、实在的意思,它是相对于空泛、笼统而言。初中生人生阅历尚浅,对一些宏大的社会事件、场面、问题等还缺乏记叙和把握能力,因此在选材时要力求从小角度切入,用心写出大意义来,即所谓的“以小见大”。如作文题《,我们最需要的》,一位学生就补题为《鸟窝,我们最需要的》,作文从村中的一片树林被胡乱砍伐,鸟儿失去了窝,写到自己由于黄昏时不见昔日的鸟儿,不闻昔日鸟儿的鸟鸣,而产生了一种孤独、异样的感受,结尾点明“环保,在乡村同样迫切需要”这一主题。这固然与它的构思、立意、写作技法(文中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烘托)等有关,但标题的作用也功不可没——寻找切点很好:鸟窝虽“小”,“小”中见大,感人至深。假如换成“森林,我们最需要的”,“环保,我们最需要的”,就显得空洞而平凡了。

4、袒露真情写实感。冰心说:“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来。”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袒露在读者面前,才有可能与读者产生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撞击。例如作文题:《当我面

对的时候》,有位学生补题《当我面对第一封男同学来信的时候》,学生面对早恋这个敏感的话题,把自己的那段情感经历真切地袒露出来,没有丝毫的掩饰和紧张、羞涩。写得丰富具体,真实可感。

5、聚焦热点写社会。当今世界,新事件、新现象、新话题层出不穷,我们若能把这些“热点”引进自己的作文,定能使自己的文章出新出彩。如作文题《真好》,很多学生都补题为“妈妈、老师、读书、自由真好”,这样的补题很普通。可有一位学生补题为《新农村,真好》,这个补题就聚焦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社会热点,这个精彩的补题,亮出文章的第一道闪光,真是高明之举。

6、吃透题意巧构思。首先要将题目本身意思全面理解,分析透彻,不能漏

看一个字,不要误释一词,如作文题《读》此处的“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之外,还含有“观察、欣赏、体味、咀嚼、探究”等意思,因而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报杂志,也可以是人、大自然,或作者某种生活经历和某种社会现象。如补题为《读父亲》,标题就新颖、独特,出人意料,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7、着眼实际高立足。如作文题为《学会》,一位学生补题为《学会异想天开》,文中大胆结合时弊,在对“填鸭式”教育进行批判的同时,呼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建设事业需要这样的一种异想天开”,表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思考改革前景的思想深度和力度,言足点较高,加上文采、结构好,真是锦上添花。

中考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 篇5

此法是借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式来拟题,适合于涉及几种因素、内容上相互关联的作文。这类标题的作文在行文中必须恰当地体现公式符号与社会现象、某种道理的契合点,使形式和内容统一。如以《当我面对“?”的时候》为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上种种时弊的质疑;以《当我面对“A”、“B”、“C”的时候》为题,抒写自己对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以《当我面对“1”(哆)、“2”(来)、“3”(咪)的时候》为题,抒写自己对立音乐的感悟。此外,《我好想得到一个“A+” 》、《感悟8—1 > 8 》、《明天,我飞向β行星》等,这类题目形象生动,醒人耳目。

上一篇:博士个人自述范文下一篇:塔吊指挥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