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农药管理工作方案(共7篇)
农业局农药管理工作方案 篇1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下发的《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年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全面开展以甲胺磷为主的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开展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安全监管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对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禁止生产、经营、使用的认识,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监管机制,组织开展市场执法检查,彻底清剿禁用农药产品,加强替代产品开发,加快示范推广,实现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目标。同时,提升农药市场的农药产品抽查合格率,力争使农药质量合格率达到90%以上,农药标签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开展法制宣传,营造“禁毒”氛围。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采取印发明白纸、宣传单、悬挂横幅标语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加强农药法规、政策和科学施用技术的宣传,重点宣传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危害性、国家有关禁令和法规的具体要求,以及可供选择使用的替代农药产品及其配套使用技术,普及农药识假辨假常识,引导农药生产经营者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防范、抵制、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和五种高毒农药行为的氛围。
(二)检查生产企业,摸清产销情况。组织力量,加强对本市农药生产企业的管理,检查本市农药生产企业档案库建设情况,进一步完善农药生产企业产品产销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同时,重点调查本市农药生产企业涉及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生产、库存、销售和处置等现状,全面摸清农药生产企业产销动态,有效杜绝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再次生产、销售和使用。
(三)开展市场检查,清剿禁止产品。组织开展对本市农药经营企业的摸底检查,建立健全全市农药经营制度,重点加强以甲胺磷为主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监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收缴5种高毒农药产品,并依法予以查处。同时,对不符合农药经营要求的农药经营企业,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净化本市农药经营秩序。
(四)筛选替代产品,加快示范推广。针对本市主要农作物发生的重要害虫,尽快筛选高效、低毒的替代品种和剂型,加大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力度,研究配套的科学、实用的防治技术。同时,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加速替代产品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检查农药标签,抽检农药质量。主要在农药销售、使用的关键季节和重点地区,组织开展农药产品质量和标签监督抽查,加强5种高毒农药的替代产品的监督管理,抽测农药产品内是否含有5种高毒农药成分,以及近年来屡次抽检有质量问题的农药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农药产品的标签合格比例及农药质量。
(六)查处违法行为,净化农药市场。切实加强与工商、质检、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共同开展农药市场的执法检查,结合农药标签及质量等,重点开展以甲胺磷为主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执法检查,收缴国家和地方禁止生产、销售及使用的农药产品,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捣毁制假售假的黑窝点,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企业,坚决打击非法行为,有效规范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净化农药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农业安全生产。
三、职责分工
(一)农药管理部门:主要牵头负责以甲胺磷为主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宣传工作,组织检查本市农药生产企业产销现状,开展农药标签和质量抽查工作,配合执法和植保部门抓好农药市场查处、替代产品示范推广工作。
(二)农业执法部门:主要牵头负责农药市场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工作,配合农药管理部门做好农药监管的宣传、农药生产企业检查及农药标签、质量抽查工作。
(三)植保技术部门:主要牵头负责高毒农药替代工作,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安全优质农药,加快替代产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配合农药管理部门做好禁用农药产品的宣传和指导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建立健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工作方案,将5种高毒农药管理列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来抓,保障工作经费,不断改善执法手段。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强化层级监督,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并实行依法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强部门合作,实施联合监管。针对5种高毒农药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要切实加强与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部门间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监管机制。开展以监测抽查、明查暗访和举报投诉为主要形式,实施联合监管及执法工作,彻底捣毁制假售假和非法生产高毒农药的“黑窝点”,抓源头、打惯犯,对涉嫌刑事犯罪的,要迅速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犯罪行为。
(三)加强监督管理,建立长效机制。要加大农药非法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农药市场秩序。同时,要及时总结农药管理的工作经验,建立和完善农药重大突发事件预防、报告和处理机制,堵塞管理漏洞,以建章建制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农药管理的有效机制。
农业局农药管理工作方案 篇2
在农业部规定的70多种例行监测的农残中, 今年第一次能力验证考察的化合物在本文介绍的25种农药范围内, 由于液质联用的前处理较为简单, 省时省力, 因此本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将例行监测的农残种类用于液质检测。
方案特点
1.本方法不需要分段检测, 解决了由于色谱柱和流动相等因素的变化引起的保留时间偏移, 需重新校正保留时间的问题。
2.由于仪器灵敏度高, 可使用快速样品前处理, 通过稀释的方法解决复杂基质的基质效应问题, 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前处理方法
Qu ECh ERS样品前处理;
a.取2~3g样品加15m L水 (水果蔬菜等水分比较大的样品可以不加) 加15m L乙腈 (内含1%的乙酸) *;
b.加入6g的Mg SO4, 1.5g的醋酸钠, 几粒加入陶瓷子;
c.快速振摇, 力度频率要大;
d.离心5min, 10000转/min;
e.取10m L加入净化管, 振荡, 取上清液50℃下减压蒸馏至干;
f.加入1m L定容溶液 (8∶2水∶乙∶溶液**) , 涡旋后过0.22滤膜, 待上机使用。
提示:*比较干净的基质的样品也可不经过净
**8∶2水:乙腈溶液可有效避免溶剂效应
液相条件
色谱柱:Phenomenex Kinetex C18, 2.1*100mm, 2.6um;
流动相:A∶H2O-2m MNH4OAc;
B∶Me OH-2m MNH4OAc;
流速:300µL/min;
柱温:40℃;
进样量:10µL。
总结
德国农业及其农药管理体系 篇3
德国农业概况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技术型经济强国。 德国因其工业和服务领域技术先进而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实力的国家之一。自1990年国家统一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的改观,尽管一些经济指标还落后于西部地区。德国西部地区从事农业的形式主要为小型农场,耕种面积平均为19公顷,而东部地区则为现已实行私有化的股份制或者多个家庭合作经营的前国营大型农场,耕种面积平均为300公顷。主要的农产品有小麦、大麦和黑麦。政府主管农业的部门是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
德国农业高度发达。表现在“六高”:一是农业生产效率高。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二是农产品自给率高。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主要用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高。全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覆盖了绝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实现了农工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保障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四是农业科技含量高。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且科研作风严谨,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转基因技术、新品种选育及种苗技术、新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生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获全部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六是农民收入高。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大部分农场规模在50公顷以下,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畜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每户农民年人均收入6.3万欧元。
尽管农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总量的2.8%,然而80%的国土面积用于农业和林业。作为欧盟成员国,德国遵守共同农业政策的原则和计划。政府计划将其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获取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农村发展,而不仅仅用于市场和粮食价格补贴。从2003年开始,用于市场直接补贴的资金减少,被削减的资金将用于保护农业环境。只有那些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畜牧农场才能获得政府补贴。用于实施与保持有机农业、改进有机加工与交易方法的政府补贴额也将进一步增加。
德东改革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九十年代初两德统一后,德国在欧盟农业体制和政策的总体框架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原民主德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转型改革。其中,对集体或国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进行了以土地私有化为主的彻底改造;对德东原农业管理体制、中介服务组织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德西模式进行了改造、补充和完善;对德东原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经营规模则予以了充分的保留并有了新的提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德东农业的运行方式已经从计划经济顺利转轨并入欧盟市场农业的运行轨道。
从微观层面看,原集体或国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以土地私有化为主的彻底改革,成为了产权明晰,经营形式多样的市场主体。
德东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其他东欧国家大致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德国在1945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收归国有,100公顷以下的仍为农场主个人私有,实行家庭式经营。此后,在社会主义集体化运动中,通过建立小型农业合作社、小社并为大社以及按专业建立各种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如种植业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企业、园艺生产企业),使实行家庭式经营的约60万个农场主在集体化运动中从独立经营的私有企业改造为全民的大型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两德统一前1990年,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还有约4700个,但所占有的农用地占全国农用地面积的96%以上,私有土地仅占2.5%,其农业公有化程度已相当高了。因此,两德统一后,德国农业改革主要是围绕土地私有化和经营市场化进行的。
实行土地和财产私有化以后,德东农业并未象德西那样完全实行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而是根据德东农业已形成的规模现状,在合作社成员自愿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经营形式。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互相间对其土地、农机、厂房、棚舍等资产进行出售、出租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购买或租赁国有土地,使原来均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国营农场变为现在规模大小不等的多种农业经营组织,其大规模的合作社或农场可达3-4千公顷土地,小规模的农场约40-50公顷土地,而且随着竞争加剧,大农场兼并小农场的进程正在加快。在农业改革的同时,政府还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减少企业数量,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协调工业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平衡,并按德西农业产业化模式对德东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改造。
从中观层面看,为了帮助广大分散经营的农场主进入市场,德国政府在原有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改进、完善了多层次的各类服务机构,从而使德东农业逐步建立起了新的市场机制。
1、 农场主的自治组织--农场主联合会。
农场主联合会在二战结束后就已存在,两德统一后得到进一步加强。最高机构是德国全国农场主联合会,它又是整个欧盟农场主联合会的会员单位,下属有18个州的分会以及若干养牛、养猪、土豆专业协会。全德现有50万会员,95%的农场主都是该会成员。
农场主联合会是无党派组织,属于农场主自治组织,在各级议会里有代表和机构,是政府与农场主对话的桥梁。其主要职能是代表农场主的利益,包括在欧盟、全德及各州多个层面上影响政府对农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农场主上街游行反对欧盟的不利政策;帮助农场主组织农产品销售;举办各种展销会,扩大影响,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形象;向农场主提供各项专业咨询服务,包括组织会员间的服务和咨询等,该会每年都要出一本年鉴,内容包括当年出台的各项法规、政策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同时还兼有协会和政府委托双重职能。
联合会主席由民主选举产生,由各州选举的代表组成代表大会,选举出主席团成员和全国主席。联合会里的各类专家实行合同聘用制。资金来源于会员交的会费,没有国家补贴。例如勃兰登堡州农场主联合会现有工作人员70名,另聘有几十名专家。
2、 半官方半自治组织--农业管理协会。
德国有4个州建有农业管理协会,这是按二战后盟军占领区的地理概念划分的,在其他州有派驻的官员。其性质是半官方半自治的农业管理服务机构。其经费预算42.7%由政府拨款,20.1%是农场主交的会费,26.3%来自于协会下属服务机构所收取的各种服务费,如农产品检测费、咨询费、技术推广费和研究成果费等,其余为协会的地产等不动产收入。协会属半官方半自治性质,会长受州农业厅和协会主席双重领导。协会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协调、审批欧盟对德国农场主主要农产品配额的分配与申请。二是监督执行环保、植物分类以及药品、食品、饲料的安全使用。三是对农药、种子、牛奶质量进行检测。四是搞课题研究,推广新品种。该会的最高机构是协会全国联合大会,成员171人,其中90人为农场主,45人是农场雇员,18人是与农业相关人员,18人是其他行业的专家。
3、非盈利机构--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
德国政府在对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彻底改造以后,建立了个人与政府共同分担保险的新机制。为此,先后在德东各州组建了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帮助德东培训了大批管理人员。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为国家委托的非盈利中介机构,实行公务员和雇员两种人事管理体制。政府每年向公司提供必要的保险基金,实行政府监控专款专用,不能进入资本市场。公司每年向辖区各农场主发放保费表格,由农场主按表格要求向当地税务、银行、法院等机构交纳个人保费。农场主及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这类保险在参保后,国家都有相应的补贴;要求雇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失业保险;自愿参加的有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此外,各州还制定有农业冰雹和牲畜、病害保险,都是自愿参加的。
4、农业大专院校。
为适应农业改革和农场主的需要,德国农业院校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和管理的教学内容,并增设了应用信息、生物技术与信息、国际农业贸易等一批现代化、国际化农业急需的教学课程,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有到农场、农业管理部门、外国各相关大学实习一年以上的经历。他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理论联系实际,传统与现代教学内容相结合,针对欧盟和德国的劳务市场需求,以培养科技与管理实用性人才为主。目前该校的毕业生约20%自己开办了农场当上了农场主,相当一部分人受雇于大型农业有限公司、股份合作社,成为农业高级管理人员,还有部分人进入了政府机构、农业中介组织、研究机构以及专门从事农产品贸易、咨询、农产品加工、化肥和农机制造等行业。据介绍,德国现有农场主约30%的人都有农学院的学历,大型农场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都具备操作大型现代农业机械和管理的技能。
5、直接为农场主服务的流通贸易组织。
随着德东地区农业改革的深入,一批联接市场和农场主的流通批发企业应运而生。这些企业的经营机制非常灵活,一头是按定单收购本国农场主和世界10多个国家约200家供货商的生鲜有机食品,另一头是按定单对国内400多家大小超市和商店批发配送供货,产品一半来自国内,一半向国外组织。既就近跑农场主签订单,又实行远程微机联网接订单,把农场主分散的、提供单一的农产品综合为多样的生鲜有机食品供应市场;既经营传统大路菜又批发高档有机的生鲜食品、绿色食品,种类繁多,及时满足柏林的市场需求。他向市场供货配送的生鲜有机食品都按欧盟的标准经过严格检验,德国政府计划在十年内把有机生鲜食品的消费比重由3%提高到20%以上,为提高有机食品在市场的占有份额,他采取在国外成立子公司,开办合作公司、雇请专业人员搞代理等多种方式大力开拓市场,建立长期信任的贸易关系,为各类农场主提供信息和销售服务。他们所形成的贸易网络,带动千家万户农场主走进了市场。
从宏观层面上看,德国政府和各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了职能转变,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政策配套,从而为德东农业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为保证德东农业体制改革顺利有序地进行,德国政府首先对德东各州的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改组,压缩机构、精减人员、转变职能,由原直接的计划管理转为主要制定法律法规实行宏观调控,突出了环保、动植物及食品检测,制定各项标准、重大问题研究等项职能,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专家为行政部门的农业顾问。在具体实施改革之前,有针对性地颁布了多项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或州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改革行为,保障改革有序进行。如《德国合作社法》、勃兰登堡州《促进州农业结构发展法令》,就是专门针对农业改革而制定的法律。在这些法规中,对改革所涉及的问题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与改革相配套,国家和各州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除德国政府外,欧盟通过严格的农业政策和规定,在宏观调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欧盟区人口已有4亿人。60年代随着农业共同市场的建立,在许多重要领域里的农业政策转由欧共体负责制定,包括市场与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及结构政策,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以及保证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食物。据了解,目前欧盟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通过对重要农产品包括牛奶、谷物、甜菜、土豆、牛肉等的价格补贴和产量限制来进行的。
(1)对份额内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政策。
由于欧盟长期采取高价收购、低价出售的补贴政策,每年70%的财政预算都用在了农业的价格补贴上,造成欧盟沉重的财政负担。
(2)通过分配生产指标,控制重要农产品的年度产量。
这是欧盟为减轻价格补贴负担制定的一项政策。突破份额规定的,将被强制买断份额权。有生产能力的企业要扩大规模产量,一是可以向欧盟申请产量指标,但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因为指标已分配完毕;二是向有生产指标的农场主租赁或通过股市购买指标。如甜菜的份额指标从70年代就限定了,但农场主之间可以高于当时甜菜价格的4倍转卖指标,也可高于30%的价格租赁指标。这就造成了有配额的农场主可以不生产供货,通过股市有偿转让配额指标获得收入的问题。
(3)耕地休闲政策。这是专门针对粮油生产而制定的。
欧盟对配额内的粮油生产也有价格补贴,约占欧盟补贴预算的70%,比重很大。为限制总产,欧盟要求种粮油的农场主只要闲置10%的土地,就可以获得每公顷400-900马克的补贴。
(4)市场准入政策。
欧盟区内国家生产的农产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产品检验、检疫,符合欧盟制定的安全标准的,才能进入市场。这一措施不仅规范了农场主的行为,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从而也保住了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量。
以上主要农产品的政策规定,都是要保证欧盟市场的总供求大体平衡,价格稳定,因此各国必须对农场主实行严格的限产管理,以保护欧盟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但是这一政策的最大缺陷是财政补贴负担过重,特别是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影响更大。因此,欧盟目前正在进行改革,试图逐步放开市场,取消对农产品的补贴政策。目前,土豆、猪肉、禽肉市场已全部放开,粮食在5年前也采取了少收购、少补贴的办法。
德国的农药管理
欧盟通过在其辖区内施行统一的管理模式, 实现了农药登记的一致性; 欧盟各国通过本国农药管理机构在相关法规的支持下, 实现了对本国农药的全面管理。德国的农药管理情况也反映了欧盟各国的农药管理状况。
农药管理的法律依据
德国是世界上较早实现农药管理的国家之一, 也是当时最后一个实行欧盟91/414/EEC指令的欧盟成员国。在1905年德国政府就开始了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工作, 并逐步开展了对农药的质量和农作物中农药残留的控制。在1968年5月14日, 颁布实施了《植物保护法》, 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此法规也经过多次修订, 其中1998年为配合欧盟91/414/EEC指令, 进行了系统修改。
目前, 作为德国的农药管理机构在日常的农药管理工作中, 主要的法律依据是: 欧盟91/414/EEC指令、植物保护法、植物保护治理专家资格规定、植物保护产品费用规定等。同时, 为了规范农药的登记、使用、销售和流通,德国政府还在通过其他法律、法规的制订。 例如: 植物保护专业细则、农药禁止使用规定、农药和农药机械使用管理细则等。
德国的植物保护法是德国农药管理工作的法律基础。全法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的实施和措施; 有害生物入侵的预防; 紧急情况的处理) 、农药的使用( 农药使用情况的概述; 农药使用者、咨询者及经营销售人员应具备的资质; 禁用、实验用农药的管理等) 、农药的流通( 农药登记的必要性; 登记的申请、评价; 登记证发放、取消、收回、暂时注销; 对某农药登记使用范围之外应用的特殊许可; 标签的管理规定; 禁用产品的说明; 农药产品的存放等) 、植物保护设备( 设备的流通、进口; 植保机械统计、检测等) 、植物抗性改善( 添加助剂的引入; 登记的备案、审核; 添加物质进入市场) 、赔偿和赔偿的分配( 赔偿; 赔偿要求) 、管理机关和监督机构( 联邦农林生物研究院; 法规在各州的实施; 官方规定; 海关协作; 进口许可等) 、义务信息的提供和刑事责任的确立( 信息的收集; 取证; 刑事处罚; 罚款) 、其他( 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性; 条款的撤消; 过渡时期的规则等) 。
农药管理的主要机构
德国联邦农业、食品和消费者保护部的植物保护局是德国最高农药管理机构, 是负责德国境内农药管理工作的权威部门。联邦消费者保护及食品安全局负责具体组织审核农药产品的登记申请。它协同联邦农林生物研究院、联邦风险评价研究院、联邦环境保护局负责对具体登记申请产品的评价。联邦农林生物研究院主要承担对申请登记产品效果和使用评价。主要从事农药产品的科学研究, 解答使用者在植物保护和农药使用的问题, 并负责各类农业病虫草害的相关信息的公布等方面。
联邦风险评价研究院主要承担对申请登记产品毒理学资料和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审查与评价。主要从事农药产品毒理学方面的的科学研究,制定德国的食品中最高的农药残留限量。联邦环境保护局主要承担对申请登记产品环境安全性的评价。主要从事农药在环境中行为研究和监测等工作。
联邦消费者保护及食品安全局是德国负责农药登记审查的主要部门。负责登记产品化学资料的审查、产品质量的跟踪检测、对产品的风险性评估。在登记审查过程中, BVL负责登记资料的受理、初审、各部门意见汇总、意见回复和协调、登记证书的发放等。BVL将根据各部门的评估意见, 形成对产品的风险性评估报告, 从风险性角度对产品进行最终评价。
作为德国的农药管理机构, BVL直接参与制定、修订和实施《植物保护法》及有关农药、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 并代表德国联邦农业、食品和消费者保护部直接与国际组织、欧盟和其他国家的农药登记管理部门进行联络和沟通, 协调在农药管理、农产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事务和政策。
农药登记的程序
作为欧盟成员国, 德国的农药管理遵从欧盟91/414/EEC指令的有关规定。欧盟对于有效成分登记的审查由欧盟相关委员会组织完成。首先, 申请者将有关产品登记资料提交报告成员国, 报告成员国检查资料的完整性、审查技术资料并提出评估报告草案、对是否纳入欧盟农药名单附录一给出建议。其次, 所有的成员国将对评估报告草案进行讨论。从2003年11月起,由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对登记申请的详细审查,通过评估会议、专家会议进行审议, EFSA的植物健康和残留工作组将有可能接受咨询、欧盟立法工作组还将对植物保护产品进行讨论、动物健康和食物链常务委员会将给出评价意见, 委员会讨论( 仅负责在SCFA评议不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
启示和借鉴
德国的农药管理工作有着较健全的法律支撑和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实现了对农药产品的全程化管理, 为我国的农药管理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之处。农药管理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需要各部门分工协作。作为我国农药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农药管理条例》, 应在借鉴其他国家相关法律的前提下不断充实内容、完善条款。例如: 涉及农药紧急使用、标签的管理和生物抗性的改善等。规范农药登记审批, 科学合理建立评审程序,在德国农药登记审批中, 各部门各司其职,相关制度详细明确, 登记评审科学有序。我们可借鉴其在建立登记审批程序、制度的经验,完善我国的登记评审制度, 逐步细化并完善评审程序,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 构建科学的产品评价模式。
编后语:德国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扶持下,农业农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同步发展,特别是德国东部地区,原来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在两德统一之后,经过深入的改革,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到过德国农村的人都能感受到,到处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城在林中,林在城里,城乡一体,交相辉映,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经过深入的改革,我国的农业肯定也会焕发出这样勃勃生机的。
农业局农药管理工作方案 篇4
为扎实推进农业土壤环境治理,降低农药包装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落实《关于印发XX县2020年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x环攻坚办〔2020〕x号)精神,回收处理散落在农村环境中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探讨建立长效回收和管理运行机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
通过在全县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以“多元化收集、有奖补回收、集中处理”为基本模式,建立起部门协调、属地管理、多方参与、推动督导的集中收集处理模式。2020年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覆盖全县,回收率达到80%以上,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的目标。(二)回收范围。
全县范围内用于农业、林业生产或者其他用途的农药(卫生用农药除外)使用后被废弃的与农药直接接触的包装物,包括塑料、玻璃、金属、纸等材质的瓶、罐、桶、袋等。装有报废农药的农药包装废弃物也适用本方案。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回收政策的宣传发动。
县直相关单位、各乡镇要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全民对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危害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农业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二)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
1、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有偿回收网络,县财政每亩地按照0.5元进行拨付专项经费,资金由乡镇政府自行分配,但必须用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相关事宜上;原则上每乡镇不少于1个回收点,县财政给予2万元补助。各乡镇可视情况,引导培育1-2家市场主体,承担起乡村田间地头沟渠边上的农药废弃物捡拾回收,承担起回收点和农药经营单位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包装、暂存、集中转运工作。对农药包装废弃物按材质进行分类,有完善的回收台账,每百亩地回收8公斤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田间没有农药包装废弃物。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把各乡镇回收点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运送到县集中归集点。乡镇政府对各村或负责各村市场经营主体进行考核,兑现考核结果。台账建立不完善扣该村专项资金5%;每百亩地回收量低于8公斤的,按比率拨付专项资金;在检查中发现每百亩地有10个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扣该村或该村市场经营主体专项资金10%。县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要不定时进行督查,督查结果反馈给当地乡镇政府。
2、农药生产企业有完善原材料进出台账,生产记录、销售台账,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台账。回收量占原材料包装量的80%以上,且回收量达到5吨以上,由农业农村局给予奖励1万元。如有违反《农药管理条例》规定的行为,县农业农村局要从重从严处理。
3、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有完善的回收台账,经用药群众、当地村委及当地乡镇政府证明,每百亩地回收量达到8公斤以上,回收总量合计达到5吨以上,由施药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给予每亩地0.5元的补助。回收废弃物由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自行运送到县集中回收点。
4、农药经营户有完善的农药进销台账、废弃物回收台账,每个经营户回收量不低于应回收量的80%以上,否则农业农村局要按照《农药管理条例》从严从重进行处理。完成以上规定,回收量在150公斤以上,且在当地乡镇集镇上回收量前两名者,每户给予奖励1000元。县城经营户完成上述条件,奖励前4名。经营户所回收的废弃物由农业农村局负责转运。
5、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有完善的生产记录、回收台账。每百亩地回收量达到8公斤以上,所承包土地达到500亩以上,且田间地头没有农药包装废弃物,由所在地乡、村证明或所在承包地企业证明后,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每亩地给予0.5元的补助。享有该项补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所回收的废弃物,由农业农村局转运到县集中回收点。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主体责任。
各乡镇政府要明确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推动本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各乡镇、村落实本行政区域内农药包装废弃物治理任务。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保护局要切实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统一监管和行业监管职责,督促各乡镇政府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主体责任,确保回收处理各项措施按时限落实到位。(二)制定工作方案。
各乡镇要根据本《方案》要求,紧紧围绕2020工作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本地2020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要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村、组,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各乡镇于9月20日前将通过的方案报送县农业农村局备案。(三)落实网格化管理。
各乡镇要充分发挥农村保洁员和网格员的作用,每个乡镇确定1-2名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监督员,压实责任,落实网格化管理,切实对本辖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实施监督,确保回收进度和回收质量。(四)行政许可和市场监管助推。
县农业农村局要严把农药经营许可审批和现场核查关口,落实《农药管理条例》及《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严格监管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履行回收义务;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药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的相关规定,从严从重要求植保专业防护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履行回收义务。(五)加强监督和绩效考核。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2020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工作方案,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和绩效目标,报县农业农村局备案。同时加强监督考核,组织做好检查验收工作,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方案 篇5
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和《四川省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总体方案》和《四川省到2020年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方案》要求,全面提高我市农药化肥科学使用水平,实现农药化肥总体减量、节本增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减法的理念、融合的思路、法治的思维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提升装备水平,转变生产方式,深入推进科学用药施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和节本增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行动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和科学施肥管理技术体系,农药、化肥科学使用水平明显提升,利用率达到40%以上;实现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改变,机械施肥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以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25万亩;力争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较2016年分别减少5%。
三、行动内容
(一)加强病虫监测预警
1.实施植保工程。建成以全市8个植保工程项目站,剑阁、青川、苍溪3个部、省级病虫重点测报站为重点,每县区建立10个重点监测点为依托的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2.推广新型设备。更新换代监测预警设备,全面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构建预警平台。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体系架构的监测预警数字化平台,到2020年全市50%乡镇完成数字化平台建设,全面提高监测预警水平,提高用药准确率,减少盲目用药。
(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1.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层层建立IPM绿色防控示范园区,苍溪县、剑阁县、昭化区3个现代植保示范县区分别建立主要粮油作物和优势经济作物IPM绿色防控示范园区,每个园区面积1万亩以上,其他县区每个园区5000亩以上;全市现代农业园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
2.集成创新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生态区域为单元,以作物为主线,大力推广已集成的绿色防控技术。重点组建猕猴桃、茶
— 2 — 叶、蔬菜、核桃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协作组,通过联合攻关和应用集成研究,集成一批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农民欢迎的绿色防控技术。
(三)推进科学安全用药
1.建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推广新技术新药械,每年选择1-2种作物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
2.开展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制定科学用药和轮换用药指导方案,推动病虫抗药性严重地区药剂品种更新换代,从根本上解决病虫防治问题。
3.整顿农药经营市场。2018年6月前全面完成全市农药经营网点许可登记,限制使用农药实行定点经营。
4.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根据作物种类、地形地貌筛选和推广适合当地实际的高效植保机械和配套施药技术,到2020年实现新型高效植保器械保有率达60%以上。
(四)推进病虫统防统治
1.扶持培育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装备现代植保机械,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服务高效、管理规范的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到2020年全市“六有”植保专合组织达1000家以上。
2.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发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等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整片、整村、整乡推进统防统治,不断扩大统防统治的范围,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以上。
3.建立政府购买病虫防治公共服务机制。以苍溪县、剑阁县
— 3 — 开展政府购买植保病虫害防治公共服务试点为模式,建立完善政府、农民、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共赢机制,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到位、农民节本增收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盈利有机统一。
(五)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1.拓展实施范围。在巩固基础工作、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
2.强化农企对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筛选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深入开展合作,按照“按方抓药”等模式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到2020年,签约4家以上企业开展合作。
3.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创新肥料配方制定发布机制,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到2020年,实现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全覆盖,构建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
(六)推进施肥方式转变
1.推广机械施肥。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加快施肥机械研发,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到2020年,机械施肥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以上。
— 4 — 2.推广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25万亩。
3.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合理确定基肥施用比例,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小麦、水稻叶面喷施和果树根外施肥技术。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全面普及适期施肥技术。
(七)推广新肥料新技术应用
1.加快新产品推广。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示范推广新产品20万亩次。
2.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方案,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
(八)推广有机肥资源利用
1.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到2020年,商品有机肥施用量达到20万吨以上。
2.推广秸秆养分还田。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研发具有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 5 — 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复式作业机具,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到2020年,秸秆还田量100万吨以上。
3.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充分利用冬闲田和果茶园土肥水光热资源,推广种植绿肥。在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剂,促进花生、大豆和苜蓿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到2020年,全市绿肥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
(九)提高耕地质量水平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改造中低产田,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耕地酸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农药化肥减量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协调指导,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各县区和市级相关部门要组建专门的工作力量,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抓紧组织实施。市、县区财政要保障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和工作经费,确保行动顺利实施。
(三)加强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的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和重要作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不良施用习
— 6 — 惯,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各级要制定培训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指导服务能力;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资零售门市销售人员为重点,结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培训一批熟悉掌握科学用药、施肥知识的技术骨干。
农业局农药管理工作方案 篇6
1 创新机制, 强化行政推动
1.1 成立领导机构, 强化政府行为
全县农药监管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县政府将农药监管工作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成立了县长任组长, 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形成了政府牵头组织、农业局为主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的长效监管机制。
1.2 构建三级体系, 建立激励机制
在强化县级农药管理站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监管手段、经费投入的同时, 在19个乡镇和418个村分别配置了乡镇农药监管员和村级农药监督员, 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 乡、村两级人员统一发放“两员”工作证, 做到持证上岗;在实行农药监管“分级责任”与“划片包点”责任人制度的基础上, 对乡镇农药监管员和村级农药监督员分别实行目标考核, 将监管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实行量化考核、综合测评, 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同时, 按大乡镇3 000元、小乡镇2 000元、村级1000元的标准, 设置“下不保底”的年度乡、村人员考核奖励资金, 探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1.3 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监管措施
农业局党委按照“优化、配强”的原则, 建立了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监管队伍。为有效加强农药监管, 县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和通告, 农业局制定详细工作方案, 将农药监管试点县建设与高效、低毒生物农药推广项目有机结合, 为全县农药监管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控高促低出新招, 确保监管实效
2.1 全面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
对全县农药经销商进行农药经营条件审查, 积极开展农药经营示范门店创建, 在实行农药生产、经营、使用主体自律责任管理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按照“安全第一、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动态管理”的原则, 确定26个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 实现了经营单位核定规范化、购买农药实名化、流向记录信息化、定点管理动态化的“四化”目标;实行了统一进货渠道、统一销售票据、统一印发经营档案、统一印制制度并上墙的“农药经营管理四统一”。据统计, 2013年全县高毒农药销售量同比减少50%。
2.2 大力推广低毒生物农药和科学用药技术
借助农业部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推广试点项目, 全力推进低毒生物农药推广使用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 探索建立了适应双季稻区的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模式;创建了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区1万亩、绿色防控示范区10万亩, 在全县广泛推广使用苏云金杆菌、申嗪霉素、氯虫苯甲酰胺、苯甲丙环唑、吡蚜酮等低毒生物农药;优化农药轮换、交替使用、混合使用和安全使用技术。
2.3 强力推进农药市场执法监管
2.3.1 加强部门联动 牵头组织开展农药市场联合整治行动, 切实发挥农资打假“排头兵”作用。
2.3.2 严格市场准入
对县域内近500家农药经营单位全面清理核查、登记造册, 逐一建立电子档案;摸清全县农药生产、流通、销售网络, 做到底子清、数据实、情况明。2013年, 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采取联合行动, 对不符合法定资质的农药经营户, 限期整顿36家, 依法吊销营业执照2家, 取缔无证无照经销户6家。
2.3.3 狠抓监督检查
2013年, 全县开展了4次农药产品抽查, 重点检查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 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25人 (次) , 检查经营门店1 500个, 整顿市场8个, 抽检农药45批 (次) , 受理举报案件1件, 查处农药经营违法案件15起、违规农药3.6t, 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2.4 竭力做好农药经营与使用三项服务
2.4.1 技术服务
2013年该县组织专家在湘阴电视台开展“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专题电视讲座, 累计播出12晚 (次) ;结合粮食高产创建、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 进村入户开展农药安全使用和乡村两级农药监管与经营从业人员业务培训48堂 (次) , 印发资料20余万份。通过科技下乡向种植大户赠送“农药识假辨劣系列丛书”2 000余册。
2.4.2 农药监管信息服务
全县利用创建的湘阴县农药监管QQ群、农药监管手机短信平台, 将农药管理政策法规、农药监管工作与农药质量抽查等信息, 第一时间发布给广大农药经销人员, 实现监管和服务有机结合。
2.4.3 规范化管理服务
全县创新实行农药经营规范化管理“六统一”服务, 即:统一农药经营管理制度上墙、统一农药经营购销台帐、统一农药经营承诺书和国家禁限用农药名单、统一农药产品分类摆放、统一挂牌明示农药监管片区责任人、统一印发农药使用技术资料。
3 保障安全,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荷兰农业农药透析 篇7
农药行业最终服务的对象是农业;我国农药有三分之二的产能是供给国际市场;我国的农药人对农业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的从农村走来,有的大部分时间在为农业服务,有的打算将来要致力于这个目前是我国最为弱势的一个产业,我国的农业将最有可能出现巨变,因此了解先进国家的发达农业十分必要。其现代农业创造了世界的奇迹!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荷兰的农业与农药。荷兰这个国家的面积比我国任何一个省的面积都要小,但却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额最大的国家。
创造世界奇迹的荷兰现代农业
农产品出口额世界第一
荷兰是一个欧洲的小国,只有1600万人,国土面积4万平方公里,约为我国江苏省的2/5,农业劳动力约占总就业人口的3%。陆地人口密度为466人/平方公里,是欧洲最稠密的国家之一。 荷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雨量在750-800毫米之间,除8月份雨量较多以外,周年分布比较均匀。农业方面的不利条件是光热条件差,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C,由于纬度较高(相当于黑龙江的最北部),光照不足,影响作物的生长。就是在这样的农业条件下,在20世纪末,荷兰农产品净出口额超过美国而高居世界第一。若按人均计算,按单位面积土地计算,荷兰农业部门创汇率之高都是其他国家所难以相比的。
农业的三次飞跃和转型
荷兰农业发展的历史虽不太长,但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高、逐步演变的过程。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荷兰农业经历了一些大的改革。第一次发生在五十年代初,主要是由于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导致了农场经营方向由农牧并重转向农、牧专营。第二次是随蔬菜、花卉和温室生产的发展,把综合的种植业推广站进行调整,形成以大田作物为主和以蔬菜花卉为主的格局。第三次是随着高科技、市场的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发展,把高科技和生物技术引进农业生产。园艺和花卉业的发展,使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比重保持在44:56的水平。
奇迹源于其对农业的重视
荷兰农业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荷兰农业奇迹的实现,不仅体现在很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合作组织等等诸多方面,也得力于政府的政策和发展战略。简要地说,荷兰的农业政策可以归结为三大块:一是投资于人的素质的“人才战略”;二是增强农场生命力的“结构政策”;三是保护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荷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还表现在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公平竞争的环境和鼓励创新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分散经营的农场主能够形成一种凝聚力,各类产业、企业、产品的优势可以综合成整体竞争优势,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资金、技术、人才的积聚,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荷兰的农业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特别是在育种和温室技术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采用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生产方式,高投入,高产出,实现高效益,是荷兰农业的重要特点。
1.采用节约土地的技术,着重提高单产
荷兰采用适合资源结构的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高效化的必要条件之一。①提高肥沃农田的单产水平。荷兰许多农作物的单产高居于世界的前列,大大高出世界的平均水平。荷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许多国家望尘莫及的,其农业的附加值高居于欧盟七国之首。②最经济地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例如在西部地区建造大片的玻璃温室,用于种植花卉和蔬菜;东南地区的海尔德兰省和马斯河以南,在原先比较贫瘠的沙地集中发展养禽农场。荷兰每公顷农用地形成的农产品净出口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增长了数十倍。
2.发展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率
在荷兰,几乎找不到小而全的农场。荷兰农民强调通过分工和专业化提高生产率。如温室花卉,一般花农只种一种花,他们懂得什么季节主要种哪一种颜色的花最畅销。他们不但是这种花的技术专家,也是经营管理的行家。荷兰的农业科研也是一样,分工非常细,例如有专门研究露地蔬菜的,有专门研究温室蔬菜的。有专门生产各种温室设备的公司,每隔6~7年就能为农民提供新一代的产品。为温室生产服务的还有提供泥炭土、种子。花球茎、种苗、肥料、农药、容器、包装品等等的公司,每个都各具特色。在花卉行业,规模l~2hm2的温室花农通常也只生产2~3个品种,他们是特定产品的行家,不仅熟悉这些品种的各种特性,而且懂得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趋势。蘑菇生产也实行工厂化、机械化管理,生产蘑菇的原料配制也由专业公司完成。
3.积极采用资金密集技术和高新技术
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荷兰农业的资金密集度也不断提高,占主导地位的是典型的"资金替代土地"的技术。为了使有限的土地产生最大的收入,荷兰的温室面积及温室技术都在迅速发展。温室既节省土地(有的甚至完全不需要土地),又可摆脱自然条件的许多限制。荷兰的温室都具有现代化的设备,许多工作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机械系统控制不同种类花卉、蔬菜的最适温度、湿度、光照长度、水分、养分等等,优良的人工环境完全摆脱了不良天气的影响。虽然温室花卉、蔬菜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但是加速了生产周期,仍然能够赢利。荷兰的研究机构和AVEBE公司合作,利用马铃薯淀粉制成了可完全降解和吸收的生物塑料,不含合成聚合物和添加剂,其产品可用于肉制品的包装。总之,荷兰农民总是力求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率。
4.实行严格、周密的科学管理
农民不仅懂得利用先进的"硬技术",而且非常善于通过"软技术"(管理、组织),使硬技术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以菊花生产为例,从土地翻耕、消毒到菊花管理、收获、分装,从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菊花幼苗的供应直到切花运送到拍卖市场,每一步都必须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劳动力安排、肥料供应等等。每个生产周期72天,确实像时钟一样准确。一个农场在十个周期生产的鲜切花可达几亿枝。管理上微小的失误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5.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宏观层次上,荷兰首先是根据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变化调整农业的结构和生产布局,发展节约土地的生产项目。由于欧盟农业政策的限制,荷兰较早就主动地调整产业结构,更好地利用了本国的比较优势,加速发展优势产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期间,荷兰的大田作物产值增长23%,园艺业却增长了162%,特别是花卉业增长了2.3倍,蘑菇产值几乎增长了2.5倍。在同一时期,荷兰农业的产值从185.4亿盾增加到334.1亿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期间,在荷兰农业生产总值中,畜牧业从67%下降到54.7%,大田作物从占12%下降到7.5%,园艺作物则从21%上升到37.8%。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全国农业的整体效益大幅度提高。荷兰农民善于实行这种精打细算、讲究利润最大化的计划,采取最佳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实现了"高投入--更高的产出"的效果。
荷兰农业奇迹,其经验值得借鉴
1.造就世界一流的农民
荷兰的农民是典型的商品生产者。这源于国家重视教育和推广,荷兰农民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不断上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日益增强。荷兰农民的突出之处是有那种艰苦奋斗、善于合作共事、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执着进取的企业家精神。他们渴求知识,努力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他们有强烈的市场和质量意识,他们懂得:不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现在的荷兰农民,无论是温室花卉还是大田作物,个个都装备了电脑,利用它进行生产管理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荷兰农民勤劳节俭,精打细算,但是,他们在生产投资方面,该花的钱却决不吝惜。一个农场主,一次投资几十万、甚至二三百万美元来改进设备,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2.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大进大出"的战略
发挥比较优势,进行资源交换,是荷兰克服本国自然资源贫乏、实现农业高效化的主要途径。
荷兰发挥比较优势,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进大出,二是加工增值。进口原料农产品的实质是利用国外资源,目的是从中获取尽可能大的利益。荷兰农产品的大进,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先进的加工技术和饲养技术,将原来低价值的原料或产品进行转化和加工,大幅度增值之后再行出口。荷兰大幅度削减了自己缺乏优势的大田作物,从土地较多、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获得农产品和原料,大大提高了本国土地的生产率,加强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知识创新
荷兰农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普及。这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这在三个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①农民。他们受到市场利益的刺激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对先进科技有迫切的需求,这是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②农民合作组织。它们投入很大的力量参与农业研究,例如"荷兰皇家养牛总合组织"就是合作性质的牛种改良研究机构,农民自愿参加。它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庞大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为全国养牛的农户服务,甚至农渔部和国家信息系统也需要从它那里得到咨询。
(3)国家。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荷兰的农业科研力量非常精干,高度集中,经费充足,设备先进。他们的许多研究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目标是达到世界一流。在申请国际研究课题中,荷兰的科研机构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瓦赫宁恩大学的农业学科齐全,在欧洲出类拔萃。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力量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并且能直接参与国家决策。荷兰农业科技人员在国际学术活动中十分活跃。无论是在重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还是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都可以频频看到荷兰学者的名字。这有利于他们及时地获取最新的信息,实现知识创新。
在科技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方面,恩格斯有一个精辟论述:“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符.博尔吉乌斯》)这在荷兰农业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4.实现专业化和合作组织的有机结合。
荷兰农民懂得:专业化可以提高效率,不提高效率,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市场取决于产品的质量,而质量依靠每个人的知识和技能,而知识和技能只能在合理分工的条件下才能完善。与日本和许多欧盟国家不同,荷兰大部分是专业农场,"多种经营"的农场和兼业农场的比例很小,并且在继续减少。但是,单个农民的经营规模再大,在市场面前仍然是渺小的。合作社的作用就是"把小(农民)转化为大"。合作社以大型供货单位的面貌出现在市场上,增强了农民在市场(出口商、零售商、加工厂等等)面前的力量,可以获得较好的价格,并且减少风险。在荷兰,许多农产品,以及购销肥料、农药等等,都有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参加许多个合作社(据调查,一般都参加4~5个)。合作社总的趋势是合并、扩大,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并且由此形成多个高效率的产业链条。
在荷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合作社和各种协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荷兰的农民合作社主要有:购买投入物的合作社、销售产品的合作社、加工合作社、信贷即荷兰合作银行。因此,农场主可以安心生产,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减少市场风险。合作社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扩大经营、做好服务、扩大规模来增强竞争力。例如合作银行,它虽然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公司,但是它仍然以农业为本,是农场主扩大生产的金融后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荷兰增加农产品出口额的重要“诀窍”。有了这类合作社,农场主大大免去了寻找客户的麻烦,还能够从企业的销售额中按比例返还利润,增加收入。
荷兰还有许许多多的“行业协会”、“商品协会”等组织,以加强农场主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行业协会是横向组织,包括某一部门(如花卉)所有的农场;商品协会是纵向组织,包括在一个生产链中的所有农场和公司,即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产品的零售商。此外,农场主还建立了各种技术性组织,在沟通信息、教育、研究和推广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5.有一个运转有效的体制
荷兰的高效农业是在一种十分有效的体制里实现的。好的机制有利于荷兰农民筛选出世界上最优秀的东西,为己所用,创造出世界的奇迹。作为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配置资源的主导因素当然是市场。但是在荷兰,农民及其合作组织、政府、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都有各种经济组织和行业组织或协会把他们有效地联结了起来,紧密而和谐,有利于及时沟通信息。荷兰人民通过谈判达成互相妥协、实现和解的所谓"圩田模式"也常常为人所称道。解决棘手的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讨论、协商的过程,但是一旦达成共识,就很容易执行,也大大减少了失误的可能性。
荷兰农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荷兰农业的对外依赖程度非常大,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因此农民收入的波动也比较明显。这是世界各国农业都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市场经济社会所难免的。
荷兰农药管理与应用
1.管理制度值得借鉴
荷兰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在农药登记与管理上遵循欧盟的统一法规,所有农药要首先在欧盟OECD取得登记,然后再到荷兰申请登记。荷兰农药登记管理,负责部委有农业部、荷兰环境部、卫生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四部委主要负责农药登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农业部下属的荷兰农药登记管理局受四部委托,具体负责农药登记管理工作。该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独立行政机构,经费80%来源于农药登记费,20%来源于人员培训、信息资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收入。荷兰农药登记程序分为三阶段:资料的接受、评审、批准。农药登记资料初步审查需12周,评审34周,从申请到批准整个过程,规定需要在60周之内完成。新有效成分的申请登记首先进入欧盟的登记程序,登记资料要求必须符合欧盟统一标准,在通过欧盟登记评审以后,再按照荷兰农药登记要求,申请登记。荷兰对农药登记资料要求有相应明确的规定,一般也按照制剂和原药分别进行登记,原药和制剂的登记资料基本相同,但原药要作大量的风险评价。
荷兰农药管理法规内容涵盖面宽、广,附录或配套规章完善,各职能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政府部门负责农药管理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监督指导具体农药登记评审工作的机构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有效性。主管部门职责很明确,荷兰农药登记管理局具体负责农药生产、经营、使用整个生命周期内各个环节的管理。将安全使用农药的培训纳入到整个农药管理的常规工作中,借鉴欧盟和FAO/WHO相应法规,以确保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对环境、人类健康的危害。
2.农药消减计划
上个世纪中期荷兰为发展农业而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当时的除草剂以高剂量的土壤处理药剂为主,此类药剂易淋溶;荷兰为多雨国家,地势低,水位高,易发生地表径流;氮肥淋溶和地表径流严重,地表水出现富氮化。这样就造成荷兰水体中农药含量超标,N素超标。荷兰政府为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量消减农药使用,除草剂消减了45%,整个农药消减了50%;到2000年除草剂使用量已经消减了33.3%,2005年环境农药胁迫降低了75%,预计到2010年将降低95%,地表水农药污染问题2005年降低50%,食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率2010年降低50%。荷兰政府对一些环境污染严重对除草剂逐步撤销登记,从1996年开始先后撤销了二硝酚、甲基苯噻隆、敌草净、溴酚肟、烯禾啶、氟乐灵、特丁净、氰草津、绿溴隆、溴去津、绿麦隆、溴谷隆、扑灭津、扑草净、环草啶、毒草胺、西玛津、绿谷隆、敌草隆。荷兰政府为严格降低药剂和肥料对地表水的污染风险,规定在沟渠旁1.5米内或距离沟底3米范围内不能种植作物,不能施用任何化学物质。荷兰政府严格禁止在水源附近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尤其是饮用水供应区周围一定区域都严格保护起来,避免污染。政府要求将除草剂的废液、清洗喷雾器的废水等统一处理,甚至要求喷施农药器械的存放场所安装农药污染处理装置。
3.环境风险评价是农药登记管理的重要内容
如何更好的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是农药登记和管理部门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其制定相应政策所考虑的主要方向。荷兰政府非常关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毒性。在登记资料要求中提出明确、具体风险性评价的要求,为新的有效成分登记严格把关。从国家政策上向农药低用量方向发展,利用各种专家决策系统、气象预测模型,更好的指导农民施药,减少农药污染,降低抗性发生风险等。
4.应用管理十分严格,精准农药使用技术可以借鉴
为严格控制土壤处理药剂的使用,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发精准施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早在1993年荷兰PRI就开发出MLHD技术。以茎叶处理替代高污染风险的土壤处理药剂;杂草低叶龄尽早施药,提高药效,以少量多次替代1次超量;在荷兰一种药剂一般有多种剂型,可以根据施药条件进行选择,可以减少逸失的量,或施药过程中添加一定的风力或有固定的挡板,更好的减少农药逸失、飘移靶标,减少环境污染;荷兰在农业耕作中引进GPS系统,显著提高机械耕、翻、整地的质量,对播种的株距行距误差进行严格控制。
荷兰农业总面积140万公顷,可耕地面积70万公顷,年用药量200吨,其中,除草剂占40%,杀菌剂占40%,杀虫剂占20%。用药次数年平均量为6~8次。由于荷兰政府对果品农残的要求非常严格,果农在果品生产过程中所用农药都要按照要求记录、存档,以备核查。果品公司和质检部门也会不定期抽检,监管用药情况,因此果农在药剂种类选用和剂量上都非常谨慎。荷兰目前的防治措施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结合生物防治。
5.预测系统先进,降低农药用量
荷兰使用专家预测系统,在小麦和玉米上应用ADS,在圆葱、芹菜和一些小作物上应用LDS;在一些大作物上应用MLHD,MLHD技术可降低除草剂剂量50%,增加作物产量,一些作物上推广使用专家预测系统如GEWIS、DACOM、CROP、或DSS系统,通过明确气象条件而预测病害或虫害的发生,而选择合适的药剂,即时使用,以最佳剂量(提高或降低)防治靶标生物,充分发挥药剂作用,减少环境压力。
【农业局农药管理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农业农药01-25
农业工作方案08-24
农业局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方案12-16
农业联合体工作方案11-15
农业扶贫作风问题整改工作方案09-15
户县农业局实施方案的通知12-09
古丈县农业生产抗灾救灾工作实施方案11-05
农业局“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方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