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观后感

2024-08-23

《教学反思》观后感(精选8篇)

《教学反思》观后感 篇1

《教学反思》观后感

林益娟

认真观看了《教学反思》教学录像,第一次对教学反思有一个较系统的了解,收获很大,也引起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我觉得不管是教学还是做人,反思是一种很重要的习惯,它甚至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一个人有了反思的习惯,反映这个人最起码有道德底线,一般也就不会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在教学上,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节课下来,如果心情舒畅,反映这节课上得还是较顺利,基本上完成了 教学任务。相反,假如心里有点堵的话,说明这节课上得不甚满意,一定存在着缺漏。这时,我就会反思一下,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假如有第二班的课就赶紧修改,以避免在第二班上课时再次出现问题。

二、试卷命题的反思

我所在的学校是面上中学,学生基础较差,每次考试平均分都很低,这大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我会做一些反思,我觉得是不是试题太难了,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如果我们适当地降低试题难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岂不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另外,在选作文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要太脱离他们的生活,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是我们自己来写,是不是写得来。这样就可避免命出来的作文题学生无从构思。

三、教育学生的反思

从教二十多年,也不断在成长,回想曾经,或许由于年轻气盛,或许

由于修养不够,或许由于对教育的理解不深透,难免会伤害了学生,留下的是愧疚,是后悔。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当了母亲之后,情绪越来越稳,性情越来越温和,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有耐心。不再情绪激动,不再言辞刻薄。有的是慈爱,有的是宽容,有的是关爱。当然我也会有收获,最起码我的心不再那么不安,我已不会稍不注意就伤害了学生;学生也更爱与我讲心里话了,我也很乐意为学生答疑解难,也真正感受到做为一个师者的幸运。

真的,不管是做人还是从教,你反思了,你的遗憾就得到了弥补,你的修养就得到了提升,你所走的道路就会越来越宽。相信我,养成反思的习惯吧。

《教学反思》观后感 篇2

一、写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

具有独创性的教学思维和手段, 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 设计教学环节, 在实施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是优秀教师应具备的。

案例1: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 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如下 (新课引入与概念教学) :

先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运动轨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下问题:

(1) 地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椭圆) ; (2) 满足怎样条件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

然后, 让学生拿出各自在课前准备好的椭圆模板, 要求参照课本上的“示意图”作图;在操作过程中, 引导学生思考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 启发学生发现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再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点P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的点P的轨迹 (改变2a大小, 关注点P轨迹的变化) 。接着让学生叙述椭圆的概念 (即平面内到两定点F1, F2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2a (2a>|F1F2|) 的点的轨迹) , 最后, 启发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或条件 (平面内、和、常数、2a>|F1F2|) 并进行重点分析与说明, 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椭圆概念。

教后感书写如下: (1) 抓住概念本质特征, 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困惑,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3) 问题的设计没有停留在肤浅的问答形式上, 而是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既能让学生动手操作, 又能让学生动脑思考, 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同时, 学生能在“观察、思考、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高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写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 (特别是经验不丰富的教师) 在所难免, 如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教学重点不突出, 问题设计不合理, 教学手段太落后, 教学难点不能突破, 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

案例2:在讲授圆的参数方程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要求f (θ)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只要转化为求通过点P (cosθ, sinθ) 和点Q (2, 1) 连线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又点P (cosθ, sinθ) 在圆x2+y2=1上运动, 所以只需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就能求得 (或用圆心O (0, 0) 到过点Q (2, 1) 的直线的距离不大于半径1也可) 。板书解答过程从略。

当时, 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了大约15分钟, 但学生总是无法理解, 由于在这道题上花了太多时间, 以致无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后, 笔者思来想去,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为了弄清原因, 笔者在课后找部分学生了解交流信息时才发现缘由所在。

教后感书写如下: (1) 本例的教学难点之一是如何将f (θ) 化归为经过不同两点直线的斜率, 另外, P (cosθ, sinθ) 点满足怎样的轨迹方程也是学生解题的一个障碍, 由于课前设计时没有考虑到, 加之经验不丰富, 以致出现上述的尴尬场面,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之处, 我们要坦然面对, 在寻找到原因的同时, 还要进行改进, 以免重犯这样的错误。了解学生的基础及试题难度后, 笔者在另一个班级讲解时, 先让学生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 方程消去θ后得到的方程是什么? (2) 过两点P (cosθ, sinθ) 和Q (2, 1) 的直线斜率是什么?再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 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求解了。 (2) 备课要备学生,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低起点、小步子、多层次”, 并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教学内容在讲解时注意巧设阶梯,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充分暴露解题思维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类似失误的发生。 (3) 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可能避免教师唱“独角戏”, 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总之, 教师对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不但要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写下来, 而且还应及时反思, 既要从主观上寻找和分析产生教学问题的原因, 还要请同行指点, 虚心向他人学习, 或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使之成为今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三、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往往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案例3:在讲授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时, 曾设计这样一道题:已知双曲线方程为过点P (1, 1) 的直线L与双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 则直线L共有 () 条。

先让学生思考足够时间, 再让学生回答 (大部分选B) , 主要有以下两种错解:

错解一:若直线L的斜率存在, 可设L的方程为y=k (x-1) +1, 将其代入方程

整理得: (4-k2) x2+2k (k-1) x-k2+2k-5=0……………… (1)

∵双曲线与L只有一个公共点∴!=4k2 (k-1) 2-4 (4-k2) (-k2+2k-5) =16 (-2k+5) =0∴k=5/2, 若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 则L的方程是x=1, 此时显然符合题意, ∴正确答案选 (B) 。

错解二:设直线L的方程为x=m (y-1) +1, 将其代入方程:

整理得: (4m2-1) y2+8m (1-m) y+4m2-8m=0……

由△=0, 得:m=0或m=2/5, ∴正确答案选 (B) 。

错误原因剖析:学生把方程 (1) , (2) 当做一元二次方程, 殊不知, 当方程 (1) 中4-k2=0、方程 (2) 中4m2-1=0时, 它们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此时它们的根都只有一个, 即当直线L的斜率k=±2时, 此时L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 所以, 过点P (1, 1) 且平行于双曲线渐近线的两条直线也满足题意, 因此本题答案选 (D) 。

本题的解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不清; (2) 学生对双曲线渐近线的概念理解不清及对双曲线渐近线的几何意义理解不透; (3) 学生还不能正确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解题。

于是, 笔者及时把以上的问题总结出来写在教案的空白处, 便于自己在今后讲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时, 提醒自己重点讲清其适用条件或应注意的地方, 适时渗透、揭示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通过几年的实践, 笔者深刻体会到:长时间坚持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问题, 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将问题及时解决, 这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巨大作用, 也有助于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迈进。

四、写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教材内容的主要实践者和探索者, 通过他们的学习和探索, 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

案例4: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 我曾把2002年全国高考理科第16题作为练习题:

多数学生都是先求出f (1) , f (2) , f (1/2) , f (3) , f (4) 和f (1/4) 的值, 然后把它们相加即可求得答案是。我们知道这种解法思路自然、易于理解, 但计算量很大并且容易出错。之后, 一位学生提出了一种新的解法:由以上解法可知f (2) +f (1/2) =1, f (3) +f (1/3) =1、f (4) +f (1/4) =1, 于是只要推导出f (x) +f (1/x) =1即可。

多好的解法, 这位同学在解题时合理地运用了归纳法, 有效地简化了运算, 解法别具一格, 关键是他学会了一类题目的解法, 对此教师应予以鼓励,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联想、归纳等, 并把这些好的见解及时地写下来, 以便今后教学参考。

五、写教学效果评价及教学程序再设计

教完每节课之后, 教师应对教学情况 (包括新课引入、提问设计、新课教学、例题教学、练习的设计、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的学情及作业设计等) 进行全面回顾、分析、评价和反思, 或从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评价和反思,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 研究下次课的教学设计 (发扬并完善前次课的“闪光点”, 改进和弥补前次课的缺憾之处) , 及时修改和完善并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 促进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总之, 写教后感, 贵在及时和坚持不懈, 它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它能使执教者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巧搭实验平台, 培养思维能力——谈数学实验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2]王琪.上海中学数学, 2004.2.

[3]吴再柱.如何写好教学反思[J].中国教育报.2005 (11) .

教后感与反思性教学 篇3

较早研究反思的有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洛克认为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而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此后,对反思作了较系统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J.Dewey)。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How We Think)一书中,把反思界定为“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在论述反思的同时。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念,并总结了反思性思维的五个形态:在情境中发现疑难;在疑难中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做出假设;对假设进行判断推理;通过行为检验和修正假设。杜威的思想作为反思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反思性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肖恩(Donald Schon)。他在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中,把反思性教学描述为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并提出了“行动中的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两个概念。在同一部著作中。肖恩对反思性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反思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既是从业者,又是研究者,教学与研究融合于一体。第二,反思性教学探究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本人觉得最有趣、最有意义’或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即一切研究活动源于教师自身的需要。第三,反思性教学中的研究有别于专家型的理论研究,各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形成主要通过教师的反思产生。第四,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伴随着教师本人大量系统性的观察、艰苦的思索和理性选择。第五,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不仅包含理智因素,也包含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影响到他对自己的实践及其后果的看法。

此后,反思性教学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我国,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学者熊川武在1999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教学》中,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与教师自我发展

1反思与教学能力提高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积累实践性知识;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使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它作为教师自我评估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反思与教育模式转变

反思性教学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把教学经验的获得与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应从新的角度思考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方式,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给在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反思机会,使他们能从直接经验中获得有效的个人知识,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3反思与科研意识成长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下意识判断起关键作用,现有学习理论不能对所有问题作出有效解释,因而采用新的方式思考和研究这些活动,有可能给教学专业化带来突破性进展。在实践中对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促进教师科研意识的成长和发展,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科研“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最终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教后感:反思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这里提到的实际上就是教师要及时记下自己的教后感。教后感是教师教学重要的思想积累、材料积累、经验积累,它能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分析和评价,以提高认识、改进教学行为。要写好教后感,关键是不要记流水账,要有真切感受,要记录有意义的过程、情境、观点和启示。以下是笔者记教后感的一些体会。

1反思成功之处

及时记下每节课的“闪光点”。“闪光点”可以是一节课中精彩的开场白。有利于在课一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俗话说,“Well began,half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科研成果表明,好的lead-in(导人)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向学生“输送”知识这一环节上。因为青少年在这一生理阶段上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而“闪光点”也可以是某个精彩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兴趣和共鸣,从而吸引学生去积极参与思考。“闪光点”亦可是教学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只是一个细节。比如笔者在一节课上翻译I wonder whether he will come tonight一句时,一改往常的措词:“我想知道他今晚是否将来”,而突然想到更地道的翻译“我心中盘算着他今晚是否会来”。这里把wonder翻译成“盘算、纳闷”更口语化,使人感到亲切。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wonder之意;另外把will翻译成“会”,能更准确地体现其语言功能“表可能性”。虽然这只是在语言表达上稍作变通,却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从此事中得到的启示就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粗糙的翻译有时会掩盖作者的原意。

2反思失败之处

人们常说:“No man is wise at all times,”汉语里也有同义说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一堂课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些不足之处,如重、难点处理不当,教学安排不妥,时间安排过紧或过松等。及时将授课中的这些遗憾记录下来,有助于以后吸取教训、改进教学。如《新目标》英语设置的环节多,旨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综合发展学生。但是如果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便可能造成不能完成教学计划,甚至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讲授九年级第二单元(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第一节课时,由于对used to的用法讲得过多过细,并将其与be used to作了详细的对比讲解,结果占用时间过多,造成教学内容无法按照计划讲完。这样,一方面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学生对重难点used to的用法产生了畏惧感。在教后感中,笔者经过反思,认为下面安排更为适宜:首先对本课作整体处理,即把本课中的各板块如Language goal,Listening,Pair work,Grammar Focus等在规定时间内按大纲要求按部就班讲授完毕,使学生对本课的任务有个清晰的认识;而对于本课中的重难点used to以及其与be used to的比较,可以再另外安排个时间进行系统的讲练。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其用法。

3反思“后进生”转化的方式

怎样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篇4

叶长生

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写读后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一、“读”和“感”分离。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成为无根底的随意而发的感慨。

第二、“读”和“感”在读后感之中两分天下,这也是不对的。前边的“读”实际上是写文章内容简介,后边发一通感慨。第三、不会结合实际。感想很空泛。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做了如下的指导:

1、精心细读课文。

首先要指导学生用心地“读”,理解地“读”,有情感地“读”。没有这样的“读”,不可能有“感”。

2、要选好“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篇文章,给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说学生从中得到的体会不止一个。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不可面面俱到。

3、联系实际谈感受。

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于是激发了“感”。首先,是联系个人实际。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迹观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人物言行,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真实感想。

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异

教学中出现了几处与预设不同的情况:首先是学生对所选文章读的不够透彻,对文章整体把握有所欠缺,导致了叙述过程中的不尽如人意。其次是在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习作过程中,没有安排好,使得在讲评过程中没有出现某篇文章的完整读后感。

《教学反思》观后感 篇5

第七单元作文教学《学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一.定向观察,搜集素材

(1)同学们,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或你自己读过的文章,一定有一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哪些感受?

(2)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下了,就是读后感。“读”是基础,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读后感。

(3)自由阅读例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找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给自己的感受,并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阅读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给自己的感受,为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读《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这篇例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拓展思路

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1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

2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3读感结合有侧重

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叙”要做到简明。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不抄录课文: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

4联系实际谈感受

要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作者的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写,这样读后感才更真切,更有感染力。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读后感”,当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最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 再写上副标题。如: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三、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同学们肯定想好了自己所要写的内容。那就请拿起你的笔写出你的感受吧。文章不厌百回改,写完之后自己修改一下哟。巡视,知道学生写作,修改

(1)小组交流读后感应怎样写。

后浪观后感心得体会和反思 篇6

走进组织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六个大字:“忠诚老实,严谨高效,知难思进,甘为人梯。”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告知我们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需要德才兼备、身心并用。作为青年组工干部,我们就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让为民服务之路从牢牢扣好组工生涯的“第一颗纽扣”开始。

以“忠诚老实”为原则底线。忠诚老实本就是党对干部的基本要求,作为管干部的组工干部,就更应当将之奉为“铁律”,任何时候都不可对党组织撒谎或是有所隐瞒。无疑,正如视频中所言,我们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是多元的,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我们应当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包容万象,但是作为组工干部,忠诚老实是我们的原则和底线,原则和底线一旦打破,青春就会变了色,人生就会走错道。“百般算计不如一心守纪”,始终秉持忠诚老实的政治本色,做一个讲原则、守底线的青年组工干部,我们就能一门心思为党为民,让青春在“身心健康”的成长中燃烧,在“纯粹”的奉献和“多彩”的收获中绽放。

以“严谨高效”为本领追求。“才者,德之资也”,如果说忠诚老实是组工干部的基本德行,那么严谨高效就能体现一个组工干部的基本能力素养。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要做到严谨高效通常还需时间的沉淀、阅历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我们常说的“绣花功夫”,追求严谨高效也得把功夫下在平时、下在细处,“一针一脚”都需加注情感,一事一文都得严肃对待。“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我们当不负青春韶华,不负党和人民,始终将严谨高效作为我们的专业能力追求,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提升工作本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能够扛得起党和人民委以的重任。

以“知难思进”为成长路径。“怕走崎岖路,莫想攀高峰”。时代在进步,如果我们不进步势必就会落后,落后的干部就如“挑不起重担的软肩膀”,禁不住挫折的考验,而求进步则势必途遇重重挫折。网友们有句调侃之言叫“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正是因为身处组织部会接到更多“烫手山芋”,而每一个优秀的组工前辈都是我们看得见的榜样,他们攻坚克难的态度都能够激励我们砥砺奋进、督促我们咬牙坚持、指引我们坚定前行。要想“梅花扑鼻香”,就必先经历一番“寒彻骨”。作为青年组工干部,我们当以优秀前辈为“灯塔”,将知难思进作为茁壮成长的前行方向,在千锤百炼之中磨砺为更优秀的“公仆”。

以“甘为人梯”为价值取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作为选干部的干部,组工干部更应当有高尚的操守,不仅不能出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侥幸心理,还应当将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幸福作为目标责任,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而身为青年组工干部,我们尤需由小着手、由始为要,从一开始便涵养甘为人梯的组工品质,争做一心耕耘的“牛犊”,甘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垫脚石”,不妒他人升迁、不叹个人舍得,始终将我能够为组织做点什么而非组织应该给我些什么作为“吾日三省”之事,向着自己能有更多奉献的目标不懈奋斗。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7

一、总结“成功之举”,促进自身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这就是“成功之举”。例如,一次自由对话中,我用“How old is your mother?”和一位女生对话时,这位女生高兴地回答“My mother is 44.”突然一位男生叫起来“Too old!”。这是一个未曾预料的问题,但我没有批评男孩的“捣蛋”,而是用赞许的目光望着这位同学,笑眯眯地说:“My mother is 60.She is very old.But I love my mother very much.”然后我用汉语告诉学生:每个人的妈妈都有年轻的时候,但她们一样都会变老,可是她们依然是我们亲爱的妈妈!班上每一个学生都使劲儿地点点头。

课后,我记下了这一成功之举。每个学生都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充满人文精神的小故事。这一环节也提醒着我,只有充满智慧的老师才能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才能奏出和谐的育人旋律。它也督促我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反思“败笔之处”,探索改进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自己觉得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B关于国家的话题时,为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前我自制了相关国家的国旗、不同国籍的人的图片等。英语的学习讲究“以词带句”“词不离句”,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重点句型的操练。

Where are you from?

I′ m from…. I′ m …. I speak….

这样反复操练,为了关注全体,我一遍又一遍地替换国家。我想以熟悉的国家过渡到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可是农村的孩子对这些国家的国旗不熟悉,对他们使用什么语言根本不知道,只能猜,因此后半段的课堂活动气氛沉闷,孩子缺乏热情。

好好的一节课,为何上成这样?我反思并作了总结:一方面,我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不熟悉,备课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宗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案,打算在另一班使用修改后的教案。课前让学生们查资料,了解六个国家的概况(位置、国旗、官方语言、标志性建筑、特产或标志等),了解所熟悉的这六国的名人、伟人、卡通人物,并制作他们的“名片”。授课时,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我顺利多了,他们还踊跃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对话操练时,班里一下子出现了30多位“中外伟人”“中外名人”。当你有做名人的机会,你会拒绝吗?肯定不会。连平时羞于开口的肖同学,也在课堂上圆了一次明星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一节有趣、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贯通互补,共同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新奇甚至怪异的想法出现,一个学生有一个奇思妙想,50个学生就有50种想法,教师可以从中选取有益于教学的想法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授有关昆虫的一些单词时,我手中只有一些图片,如果单独教学,不免单调乏味,所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联想,说一说昆虫的特征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们畅所欲言,较自然地运用了所学句型如A butterfly can….It lives….Bees work very hard.在不断联想中,既学会了这些单词,还学习了和这些单词有关的知识,如学习蚂蚁团结和努力工作的精神。课后我是这样写教后反思的:“本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的联想和创新之下,变得活泼有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不断的启发中,思维不断得到开发,从而更加敏锐。”学生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学生们让我“经常有惊喜”“经常被难住”,改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迫使我主动“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8

关键词 教学反思 问题 分析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育现象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行为和学生的反应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许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能够有效地、全面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但目前的教学反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摘抄式教学反思。每个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自己的得失和感触。一些教师一节课后,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后记而进行“抄”反思。有人说,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已经疲于奔命,现在又来搞一个教学反思,真是又多了一种形式主义,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于是就摘抄一些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意图等上面的内容,加以敷衍,实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这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2.蜻蜓点水式教学反思。部分教师由于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对一节课中值得反思的教育现象视而不见,或认识不深。不知道教后该“思”些什么?于是写一些泛泛而谈的空话、套话,甚至有一课一句话的反思,没有自己对教学行为的深刻感悟和对教育现象的深入思考。有的教师反思滞后于教学活动,没有及时记下课堂中一些可供反思的材料,几天后再来补写,课上的一些感受、心得、灵感、困惑等已时过境迁。没有作及时记录,让教学反思的资源白白流失,于是,教学反思只能是肤浅的认识。

3.形式单一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形式要活。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只要能留下实例、留下细节、留下现象……再写下对这些材料的思考,整理出来即可。可以写在教材上,也可以写在教案上,可旁注,可总评,也可以综合性谈几个问题,形成阶段性的反思等。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形式单一,只有写在教案后面的教后记。

二、现象分析

1.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他们把教师看作是吃饭的职业而不是事业。得过且过,没有把教学反思当作自身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教学是一门缺憾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其“病情”,不去依“病情”索“病因”,并“对症下药”,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

2.理论水平不高。农村小学老教师居多,其本身的文化底蕴不足,理论水平不高。靠以前的实践经验“聊以度日”。新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经验的最后堡垒,使一些教师茫然而无所适从,加之自身不善于理论学习,对一些教参、资料、相关刊物又不去阅读,对一些可反思的材料视而不见,以致失去了将教学反思作为改善自身教学缺陷的一剂良方。

3.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学校教学过程的“精致化”管理,只重视教学设计,而对教学反思作为教案的一个重要环节,缺乏重视。或只“精致”到教后记的量(数一数有几篇教后记),而不管教后记的质。不去关心教师是真反思、浅反思,还是假反思。对阶段性的反思,也只关心教师有没有上缴学校做资料,导致了上述现象的产生。

三、两点建议

1.重视培训。新课程体系下倡导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培训机制。⑴要长期坚持理论学习。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才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才能对教学现象有深刻的认识,写出高质量的反思来。⑵要加强对教学反思的意义的认识。哪一个成名的教师不是从长期的实践和反思中走过来的?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勤反思、勤动笔,就不难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⑶要加强教学反思中对“思”的培训。从“思”的内容、“思”的形式,到“思”的方法进行培训。如:对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反思,对照名师的教学环节处理反思,对照教学目标反思,参照教学效果反思,还可以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谈这节课的优缺点等等。老师们必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

2.搭建交流平台。⑴集体备课中交流。教学反思不是教训的汲取,就是经验的积累,理应得到集体备课时的重视。通过对教学反思交流,积累教学经验,为下一个教学过程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发展。⑵业务学习中交流。学校及时发现教师中有深度、有学术价值的教学反思论文,及时在业务学习会上进行表扬与交流。树立正面典型,以榜样带动教学反思的深入与提高。对已经形成论文性质的反思,鼓励教师积极投稿,让教学反思结出硕果。⑶在公开展示中交流。学校组织一些教案展示评比活动,让真反思、假反思、浅反思都亮亮相。可以在期中、期末各举办一次,搭建教学反思交流平台,让教师在自评、互评、交流、展示中认识自己,学习别人,提升自我。

上一篇:端午节英语小报下一篇:中国古代婚礼的三书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