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年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8课
北师大六年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8课 篇1
《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一夜的工作》是一篇典型的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作者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周恩来总理彻夜工作的情景,讴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好总理。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遵循‚读中感悟,以读促情‛的原则展开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教学中,围绕‚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这两方面的感人事迹,我通过‚阅读理解----重点感悟----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和作者的真情实感,学生的思想在一次次阅读中得到了提升。
在这节课中,在指导理解句子‚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总理的简朴还不到位。于是,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并不多,数得清颗数、好像‛等词语理解体会。让我们感受到总理极其不简单。当你们感受到这些的时候,如果再读这句话,一定会读出别样的感情。学生通过读,被总理简朴的生活作风深深打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课外拓展,升华情感。让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你是这样的人》,周总理高大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中。
《穷人》教学反思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教过这课后,想到了这些:
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体会人物的内心。
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
在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补白和原文的留空后,就能很快发现作者描写这些心理活动时的精妙之处。
二、给课文‚松绑‛,在教学中学会‚删繁就简‛。很多认真的教师,出于一片好心,将课本、教参中提到的观点和自已的阅读所得全变成课堂提问,上课时生怕遗漏了哪个‚问题‛,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这些‚问题‛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课堂充斥着没有用处的一问一答,学生根本没有活动的时空。
教学《穷人》这一课,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们是穷人?他们真的是穷人吗?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等等,然后就自己受感动的地方谈体会,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揣摩桑娜的内心活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怎么不畅所欲言?老师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学生就‚动‛起来了,课堂就不会沉闷,学生也不会无话可说。
三、如何围绕‚穷人‛做总结。
我以为,用学生开课前的一个提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学生定能从几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回顾,此时老师再设计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渔夫掀开帐子,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又会和桑娜说些什么?他们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请你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和开放的问题结束课文学习,又带着新的思考走进新的课堂,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吗?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
《白桦林的低语》是‚高尚‛这个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白桦林的美丽,看林人认真负责,以苦为乐的工作态度。课文没有写看林人的具体事迹,也没有豪言壮语,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看林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默默奉献,甘做牺牲的精神,渗透着作者对看林人的赞美之情,敬佩之意,读后感人至深。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激发起他们对看林人的敬佩之情。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读中感悟。学生在读中融真情,放飞情感,情中诵读理解,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
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抓课题----‚低语‛做文章,是因为我觉得六年级的学生一看课题就会明白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白桦林的低语‛表达对看林人的赞美之情。相反,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看林人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丑石》教学反思
在《丑石》这一课的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般的环节,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学习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首先做到了钻研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在学习课文的伊始,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块‚丑石‛的‚丑‛表现在哪里?开始时村民们怎么对待它?这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看到这块‘丑石’,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这块‘丑石’,你又会想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学生经过我这一提问,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争着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更能让学生明白,丑石的外表丑——‚丑得不能再丑‛。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文中‚天文学家‛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表演,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中间。我以‚天文学家‛的身份出现,我介绍说:‚这块‘丑石’原来是天上的陨石,它曾补过天,在天上发过光,发过热,辉煌过,给我们的祖先带来光明等等。‛学生的眼睛马上亮起来了,个个都很好奇。于是,我就趁机出示了作者家门前那一块巨大的‚丑石‛的图片,然后再把一些陨石的图片给学生看,学生很好奇,马上激发起他们那种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急着想去了解‚这块‘丑石’的地位发生的如此巨大的变化后,村名们是怎样对待这块‘丑石’(陨石)的呢?‛接着,我就因势利导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也跟着作者‚对‘丑石’的丑和美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引导出本文的两个中心句‚以丑为美‛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理解,让学生各抒己见,这节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上完这节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我乐意学‛。
《做一个最好的你》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对‚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词是非常熟悉的。科学家罗森塔尔据此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从而证明了:一个人只要有自信,就能成为他渴望成为的那种人。
这也是《做一个最好的你》一文所表达的内容。导入时让孩子们先读了课文中的小资料,读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趁机给他们讲解了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是一个雕刻家,有一回他雕刻了一个美女,并爱上了自己雕刻的这尊美女像,每天,他都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嫁给了他。真诚的期待感动了爱神,让毫无生命的雕像有了生命。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孩子们听完故事,上课更加有兴趣了。请孩子们再次翻到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读一读,(学《丑石》时读了)然后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文。把半节课的时间给了孩子们,勾画、旁注、分段等等。一直在巡视,发现这分段基本有两个意见较一致:都是三个部分一前面三个自然段,中间是写检测一下自己的自信程度,后面写如何做到自信的。备课时记得教参上是两部分,前面三个自然段写两个实验,后面写如何做到自信的。交流过程中,并没有肯定哪一种是对还是错。而是让大家讨论,如何做到自信的那几个自然段内容都分别归纳了出来,再让孩子们自己来判断到底对还是不对,而最终还是有许多孩子发现,那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前面的内容还是存在着差异的。乘机告诉孩子们,分段就是这样,把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放在一起,而内容不同的就应该分开来。接下来就让孩子们写提纲,备课时看到教参中有要求,课文后的第二个问题也是:列出本文提纲。在巡回中发现不少孩子不会,不敢动笔,于是又鼓励他们要有自信。好的学生还是写得不错。请张子欣到黑板上写,再让他 讲解。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得比较优美,反复朗读之后,让孩子们进行了仿写。还是有写得十分精彩,如:如果不能做绚丽多彩的晚霞,那就做一朵点缀晚霞的白云……只是本人的记忆有限,其他的不太记得了。最后布置了回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再找实验结论这一环节中有不少孩子找不到,都去划罗森塔尔说的话,今后要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这首诗用第二人称的手法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在这首诗里,作者把长江比作母亲,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在第一课时我就为学生播放了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让学生欣赏之余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酝酿感情,为朗读奠定基调,果然在朗读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后,我又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 ‚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又具有‘母亲的情怀’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无私的伟大的精神。为了帮助学生易于理解,要求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学生比较容易的抓住了许多诗句的字眼,如‚雪山、东海、哺育等。只要学生能从诗句中领悟到长江具有‚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这两个特质就可以了。理解了诗句,学生的朗读也随之提高了。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让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认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
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精读课文时,我安排了一读、二读、三读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三峡的美。一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谈谈对三峡之秋最初的印象;二读让学生说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出了一天当中景物的哪些特点;三读课文,具体深入地感知文中的一词一句,从优美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三峡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但在教学处理时,我不应该把三峡在一天中不同景色的特点在二读中出示,这样使得老师讲得太多,而学生在三读课文时自己的体会就少了。每个时间段的特点应该在细读课文时,由学生根据不同景色的描写、自己的体会,自己概括出来。
其次,在这堂课中对学生朗读感悟的训练较少,也使得学生没能把文章读到位,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是表面的。一堂课上下来,我的感受很深:语感是一种顿悟(言说者的人生经验同语言形式的融合),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育,悟性、灵性也就生在其中。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我们老师应倍加珍视,并加以强化、疏导;而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则要创造条件令他们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这堂课才会上得精彩。
《体育颂》教学反思
《体育颂》这篇文章是一篇赞美体育精神的散文。教学时,我从作者对体育精神的赞颂,着眼让学生学习体育精神,通过反复朗读、诵读,读出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在读的过程中,我着重抓住领起文本内容9个关键句子,这样学生就容易理清文章脉络。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修辞手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法迁移。我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采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合作学习其他段落。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
由于课前布置预习没强调查资料,所以上课时对体育含义的理解大都得由老师讲解,有点灌的味道,效果不太好。
【北师大六年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8课】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三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10-1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参考08-10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6-21
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13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11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7-27
北师大8年级数学测试12-09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前后教学反思08-12
北师大版三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05-16
北师大版《镜子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