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复习题

2024-11-08

德育复习题(共10篇)

德育复习题 篇1

一、判断题(20分)

1、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理想。()

道德行为只是道德教育的体现,做好事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2、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

因为只有自己想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才会进行品德的修养。

3、数学课教学不可能有德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肯定和鼓励也是属于德育内容的一部分。

4、德育过程是将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

人不是社会政治或某个宗教规范下的特定产物。

5、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目的和学生思想矛盾积极转化规律而制订的。()

思想性与科学性的原则才能上升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

6、榜样教育法在德育方法体系中是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

不一定,说理教育法的使用也很广泛。

7、开展课外和校外活动,不能听任学生自由地独立自主地活动,教师必须时时紧跟着,以防出现差错。()

德育要有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不能只用间接经验换取的。

8、宗教在德育中没有积极意义。()

好的宗教如基督教会让人们敬畏生命、孝顺父母等,这是积极意义。

9、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班级成员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在认识、行动上保持一致。

10、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脱离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

这是理想的,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情况,如骗子教他的孩子骗人就只属于教学而不是教育。

11、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理论加实践。()

知不一定是理论,也可以使实践经验。

12、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就是接受间接经验的过程,德育也不例外。()

还需要直接经验。

13、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提出了暗示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利用于道德教育。()

这属于陶冶教育法,一定的情境更能激发儿童的道德教育。

14、儿童品德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是德育的第一出发点。()

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是德育的依据,教师要据此进行学生的道德教育。

15、德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生活实际等来进行改革的。

16、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目的和学生思想矛盾积极转化规律而制订的。()

思想性与科学性的原则才能上升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

1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外化为相应的品德外显行为表现的桥梁。()

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别人才能评价自己的行为甚至情感是否道德。

1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

集体教育的力量很大。

19、各门学科,虽然不是专门的德育课,但每门学科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担负着德育的任务。()

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很多学科都在教学过程中无形地渗透着道德教育。

20、档案袋,又称文件夹、工作包或作品集,是学生瞬间的、片断的资料。()

小学会有小学档案袋,初中有初中的,每个阶段不同。

21、说理教育法在德育方法体系中是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

德育方法包括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等,其中说理教育法用得最多。

22、佛教在我国德育历史上扮演着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角色。()

佛教要求人们向善、做好事、积功德,古代贵族派粮食给百姓也很多。

23、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

光靠陈述性知识是无法实施德育教学的,即使是“主要”也是偏颇的。

24、艺术鉴赏在德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是因为艺术有普遍“比德”效果。()

如梅花比喻傲洁,莲花比喻不同流合污。

25、集体是指为了实现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按一定原则组织起来的高级形式的群体。()

具有了明确的共同目标、健全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等多个特征才能成为高级形式的群体。

26、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有时一些必要性的吃苦如劳务反而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教育影响。

27、教师在进行德育前,首先要考虑社会、学生、家长以及课程四个因素。()“首先”过于片面化

28、德育方法相互分别,不能混用。()

德育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情境教育法中也能穿插说理教育法。

29、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自己能自己教育,也能受别人教育,甚至自主教育更能产生影响。

30、中国教师李吉林首创情境教学法,这一方法适用于德育。()

德育方法包括陶冶教育法,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道德教育。

二、名词解释(请以你自己的表达方式描述它们的定义,20分)

1、德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活动。

2、品德

品德,即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

3、“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目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称为“五伦”。

4、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

5、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苏联的教育家,著作是《教育诗》。关于马卡连柯的教育观是:

1、教育要在集体里进行的。

2、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

3、反对体罚。

6、品德

品德,即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

7、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体现,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其中,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综合课程,高中阶段采取的是板块形式。

8、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也是构成个人道德品质的要素。

9、“居敬”

“居敬”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个思想,它包括了五个含义:一是将身心收敛内不使其放纵或散逸;二是人内心时时处于一种敬畏的状态;三是内心时时处于一种警觉、警醒的状态;四是专

一、无适;五是整齐严肃。

10、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家,在德育方面,他强调为了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教师和家长就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11、体谅情境

体谅情境是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12、实验情境

根据德育目标,创造一个道德实验如“海因兹偷药”的道德实验,并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让学生在实验中评价道德、认识道德。

13、说理德育法

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14、榜样德育法

榜样德育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15、陶冶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三、简述题(30分)

1、请举出一个德育原则并简述如何执行这个原则。

2、请你给一位学习成绩很好却非常骄傲的女初中生写一个期末评语。

3、请列举“德育途径”(三种以上)并作简要说明。

4、上课时,有学生不停说话,致使教学秩序混乱,请你组织几句话解决这个尴尬。

5、请列举“陶冶”的一种形式并作简要说明。

6、“说理”德育方法的缺点是什么?

7、列举德育途径(三种以上)并作适当评述。

8、上课了,老师将教案放在讲桌上,这才发现讲桌上全是打碎了的玻璃,教学无法进行,请你组织几句话解决这个尴尬。

9、试举一种“榜样”形式,并作简要说明。

10、简述现时期道德教育革新的趋势。

四、案例分析题(15分)略

五、综合题(15分)

有一段背景材料:材料略。请围绕此材料设计一个主题教育的片段。要求有主题、有目的、有过程、有形式。教育执行时间约10分钟。

德育复习题 篇2

一、历史教学应加重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基于这个要求,我不失时机地在复习的时候在教材中寻找相应的素材,如复习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一章。我与正在建设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复习戊戌变法时,我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章节联系起来。指出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许多求进步的先进思想人物,提出了不少济世图存的主张,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都没有成功。“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真正救国救民的责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身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全国(除台湾外)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富强。我们要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的道理。

二、结合时事加强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青少年革命激情的“触发点”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其实教学生历史本身就是教学生爱国。于是我在复习时搜集教材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复习中国古代文明一章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的思想感情。我帮助学生梳理祖先取得的各项重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在许多领域中一直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在复习中华民族抗争史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抗击外来侵略和保卫祖国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搜集大量的历史史料,包括七七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激起学生的民族情感,我顺势结合当今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于2012 年2月20日在与来访的南京市代表团会谈时,发表了“南京大屠杀很可能不存在” “牺牲的人只是正常战争死亡”等歪曲史实的言论,激起学生的愤慨情绪,纷纷谴责名古屋市长的言行。学生充分认识到既要奋发图强学习,又要奋起维护国家的尊严的道理。

在复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一章节时,结合目前比较严峻的领海争端,我带领学生归纳了明清时期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归纳了清朝的疆域。台湾府的设置、驻藏大臣的设置、金樽巴瓶制度、《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证明了政府有能力维护边疆的稳定与安全;而清朝的疆域四至又使学生更明确了包括“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都属于固有中国领土。邓小平曾经说过:主权问题是不容谈判。我们要捍卫自己的领土。

总之,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热爱我们今天的祖国,努力把她建设成现代化强国。

三、历史教学应加重渗透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劳动创造了历史,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社会的不断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历史教学应根据大量的素材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使学生能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复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郑成功在荷兰殖民者保证每年送上大量的财物面前不为所动,并严正指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荷兰人必须撤走,如果继续霸占,我们就坚决进攻,把他们赶走。”这一严正的爱国誓词,弘扬了郑成功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维护中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另外帮助学生搜集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如屈原的:“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随时让学生在历史教材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实践证明,充分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并恰当的引导,对于新一代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 历史教学应加重渗透道德品质的教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立志立德的优良传统。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不仅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之士,而且有才德兼备,值得后人效法的典范。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美德在历史教材中到处可见。

从“伯善养老”“安车薄轮”的帝王,到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朱德都是尊敬师长的典范。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失明的左丘明,被处宫刑仍发愤十五年著成《史记》的司马迁、都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自强不息的生动事例,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司马光的警枕,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是我们勤学,拼搏进取的榜样。身为封建帝王的文帝、景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近代的曾国藩、朱德、彭德怀、徐特立更是廉洁奉公的楷模。这些传统的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点,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复习资料 篇3

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 1.中学德育教学论

指如何促使中学德育课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国家对中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要求,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使其思想品德社会化的一门学问。2.德育

广义的德育,多指人类社会各级各类的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要求转化为社会化道德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

狭义的德育,即指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和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其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社会化道德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3.素质

以个人的先天秉赋为基础,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同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固的内在的人的整体质量水平。4.课程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5.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艺术

指中学德育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音乐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综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中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并达到育人目的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6.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评价

就是以一定的方法对中学德育的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7.教育实习

就是指师范专业学生或获得教师资格认证的非师范学生,乃至实习教师为获得教育的体验性知识和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从事实际教育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所扩大,甚至能把注意力较长时间的集中在毫无兴趣的学习内容上。三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记忆和思维的特点,是记忆力处于人的一生中最佳的时期。高中生的记忆力已达到巅峰状态。高中生的理解记忆变为友一级乙逐渐占主导地位。学习时力求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记住教材的重点,掌握和领会教材的基本内容。高中生对抽象的逻辑概念记得更快。5.简述高中德育课的概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既要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着眼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求实效”的关系‘

(3)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是课程整合的追求,即课程建构的方法论;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追求;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追求。

6.如何理解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一般不可能自己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内容,主要受学生的只是水平和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的制约。确定教学难点也不是任意的。可从三方面考虑:

首先,教师备课时的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其次,通过指导学生预习,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最后,可以借鉴过去的教学经验确定教学难点。

找准难点,又能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就扫除了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

同时要明晰重点和难点的关系。重点是教学内容在整个内容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难点是教学中就接受,理解的难易程度而言的。重点和难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密切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有时教学难点即重点,有时则不然。对于非重点的难点,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有些难点如果不解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课堂教学最优的标准简言之就是用最小的精力,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经费,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结果。

(一)效果与质量标准。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按照每个学生最大的学习可能性的水平,实现每个学生自己的最好发展,要看教学结果既符合社会客观要求的水准,又要符合每个学生实际发挥最大可能性的程度,(二)时间和精力消耗标准。

从教学实践活动来说,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要求教师和学生都不得超过学校卫生标准及国家有关教学文件规定的时间标准。

衡量教学的实际效果,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教学时间因素,教学效果和时间精力消耗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它们的有机结合,为科学地衡量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优劣提供了可靠地评价依据。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解决最优化任务。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11.如何评价中学德育课教师的课堂效果的标准?(1)落实“准”字。对于教师职业的第一要求,是传播知识和传承技能要准、中学德育课教师要做到:第一就,传授政治理论要准;第二,把握时间地点要准;第三,阐述任务,事件要“准”。

(2)要求“熟”字。是指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滴掌握本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第一,要熟悉新一轮中学德育课的额教学理念,以及本课的指导思想;第二,要熟悉新教材特别是本框在教材以及本单元,本课、节中的地位,作用;第三,要熟悉本班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的状况。第四,要熟练地使用教法和学法,熟练使用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要熟练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第六,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及其相关材料,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做到语言流畅,表达准确、(3)彰显“新”字。要求中学德育课教师,要把握新理念,新理论,熟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但由学生组织的思品活动,不仅学生自身会受到教育,而且参加活动的教师,同样会受到教育。这是,原来处于被教育对象的学生成了主题,教师成了客体,其活动内容成了此次活动物的对象的客体。由此可见,德育的主客体是会相互转变的。

(2)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角度

马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与作为客观世界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认识和适应它。

德育作为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物质要素,应该是德语的主体,人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要素的综合体,应视为德育的客体。

从社会德育的角度看,联合国组织主体的存在是由世界形成的社会德育的和平与发展两大德育内容决定的。

从我国中学德育教学课程设置的目标角度看,课程目标本身才是主体。课程设置作为客观事物的自身存在及其发展规律的要求,应是中学德育学科教学的主体,而作为认识中学德育学科教学的组织或教师意识应是中学德育学科教学的客体。

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中特别是中学德育活动中,应善于应用马义的哲学思想,去观察、认识、分析和确立不同场合,不同阶段买不同德育活动内容条件下,组织与个体,师生与课程的正确的主客体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2.试论德育首位是中外名家的共同心声?

德育复习题 篇4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的学校忽视了“教育大计,德育为先”;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过于弱爱或忙于工作,对教育孩子不够重视,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生意志薄弱,纪律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钻研精神,容易受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经过新的一轮课程式改革后德育改变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经过多年的经验,我们发现,德育是每时每刻渗透在教育各个环节和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学生接受德育不仅在课堂上,书本里,而且在社会和学校环境中也会耳濡目染。因此,我校从整体全局出发,集中全校教职员工的智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的、有计划的开展符合实际的德育活动,不断优化德育过程,做到科学育人,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推行“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渗透德育观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曼关于“渗透教育,有一个比喻,非常恰当,她认为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独吃盐,而必须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的本身,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但盐却很自然地进入人体内。

我校领导从抓师资队伍建设入手,让每一个教育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中来;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教育的滋润,使每一各学生都能感受到:“我被关注着,我在健康成长着”。“全员育人”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德育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课则重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课和化学课则侧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英语课侧重对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礼貌性。……..其他教学科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二、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彰显德育魅力

(1)关爱留守学生

我校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重视加强对留守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实关爱帮扶措施,以实际行动体现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关心与支持。学校成立了以党员为首,全体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参与的“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对留守学生从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辛勤劳动。

每年圣诞节,政教处都会精心组织一次大型的“关爱留守学生·庆圣诞”活动,以此来关爱和激励全体留守学生,让他们学会自立、学会坚强、学会感恩。

(2)爱护问题学生

为加强学校文明建设,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帮助问题学生改掉不良行为和习惯,12月13日由陈副校长担任班主任的德育培训班开班了。全校30 名学生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学习,黄书记、柳校长、陈副校长、张副校长、杜主任和李主任分别授课,他们或讲道理、或举身边的实例;或帮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道德观;或教学生明辨是非,惩恶扬善;或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教育他们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等等。陈副校长还组织他们观看了邹越教授的系列演讲《让世界充满爱》、《感恩的心》等,同学们深受感动,很多人流下了忏悔的泪。

德育培训班的开办给予问题学生一个重新认识自我、改过自新、学习他人的机会,同时也给其他同学敲响了警钟。

(3)资助贫困生。

我校定期足额发放贫困生补助并争取到美国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女士的支持,设立并发放了助学金,教师夏福福、柳群芳资助贫困生霍蜂姑的事迹在〈武汉晚报〉报道,引起全国爱心人士的关注,为已就读新洲一中的霍蜂姑将来顺利完成学业,铺就了光明大道。

(4)帮助残疾

每年召开残疾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疾苦和生活中的困难,针对各人具体情况落实帮扶措施,每人发给200元助学金。

柳校长帮助残疾学生彭雪的故事在2009年12月9日〈武汉晚报〉上报道。

三、重视学生的习理健康,把德育做到学生习中

未成年人的心理比较脆弱,受到挫折时更容易产生心理总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易形成不良的人生价值观,严重的甚至可误入歧途。虽然,学生产生心理总是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而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在学校,学校就很自然地被认为是学生心健康的主要引导者。为此,聘用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并针对三个年级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会如何与人相处,重点放在处理教师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上。此外,还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采取跟踪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生活习惯,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价值观。

四、开展形成多样的活动,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1、举行学雷锋见行动的活动

全校七年级学生由团支部带领到仓埠街道各街道主要干道打扫卫生,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体会为他人服务的快乐。我校七(2)班张衡、刘剑同学在校门口拾到钱包一个,内有一张失主职业证、一千多元现金和三张银行卡,两位同学拾到后立即交给班主任,通过身份证学校迅速联系到了失主。

张衡、刘剑两位同学拾金不昧,体现了我校学生关心他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全校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清明节扫墓” 了解抗日历史 激发爱国热情

3月19日,我校德宣部、政教处、团支部同七年级组共同组织了一次以“了解抗日历史,激发爱国热情”为主题的团队活动。

在整个活动中,柳校长高度关注,陈副校长极为重视,杜主任合理安排,团支部细密组织,全体七年级班主任精心筹备,就连在外调研的张副校长也全程关注,让人倍感欣慰。整个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在林家大湾抗日纪念碑前,老书记30分钟的讲解声情并茂,同学们听得格外入神,毛立云、胡蕾同学的感言让同学们非常振奋,让我们同声呐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接着的倒水河踏青活动也收获不少:同学们烧、炒的出色能力让我们高兴;同学们无间的合作情感让我们感动;师生间的互动然我们欣慰;平常学生没有展现的亮点让我们格外惊喜。我们高兴之余同感叹: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更让孩子们学到了人生成长中最有用的东西。

让我们珍藏记忆,也让我们回味甜蜜。、到敬老院慰部孤寡老人,我校一直把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优良传统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2009年12月23日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我校柳校长、陈副校长、杜主任和团支部学生会30名学生干部一同前往方杨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送去了400多元的慰问物品和600元的慰问金。

4、定期研制教育报告会,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加强学校综治维稳工作,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根据学校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我校于6月1日举行了一场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法制教育及关工委工作报告会。

此次报告会是我校建设“平安校园、法制校园、和谐校园”主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会上关工委汪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他紧密结合中学生思想认识实际,从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如何避免受到伤害两方面进行阐述;仓埠法厅周厅长和派出所的刘所长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有的放矢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他们认真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就在校学生如何防范擂肥、敲诈、远离网吧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讲解。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讲演,催人奋进、发人深省,博得师生们阵阵掌声。

最后柳校长作了总结讲话,他要求全体学生通过今天的报告对照自己,提高认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品行端正、知法守法的中学生。

五、打造多平台教育阵地,营造成人文德育氛围

我校从建校到现在,一直试图从多个角度,打造成德育教育的各个阵地,目前常用的阵地包括:(1)升旗仪式(2)晨训(3)寝室文化(4)宣传橱窗(5)广播(6)心理咨询室(7)黑板报(8)《德育直通车》(9)班主任会等,让处处都是教育地,德育无处不在。

六、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德育落实在实处

我校将德育常规管理工作分为出勤,纪律、卫生、班会,黑板报评比,寝室文化,两操等等,将这些内容分别给政教处,团支部进行管理,量化与考核,每天检查评分,每月进行总评比,给出“优良差”的等级评定,评价结果与津贴挂钩。

学生每学期进行操行评定,素质评价过程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教师评定,家长发表意见参与评定,最后综合评价等级记入评价结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以行为规范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主体性专题系列教育活动为主要手段,以优秀班集体建设为主要载体,以多彩的社会实多样的共建活动、丰富的社团活动等为主要方式,以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美德:美育德育-德育 篇5

所谓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

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性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国维说:“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把美系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这是因为:

(1)美育的强烈的感染性是一般的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一种优势。因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带有一般理论教育的强制性,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容易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美育本身包含着荣辱感、羞耻心等德育因素,但并不等于德育。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本身虽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别是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但毕竟是以德育为其思想理论基础。

拓宽德育渠道 提高德育实效 篇6

大力开展主题活动。学校在不同时期,根据各年级段情况确定不同主题,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体验式的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一是开展好校内重大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文明礼貌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艺术教育、环境教育等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二是抓好主题班会。在正副班主任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并逐步实现主题班会的系列化。如近一年来,学校结合课题“小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己、感恩生命、感恩自然等主题入手,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中体验、在学习中体验、在社会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坚持行为规范落实。为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位,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坚持完善“雏鹰争章”活动的检查评比制度,在四到六年级中组建了一支特色执勤队伍,让成员按指定时间执勤,每天负责对各班的早读、两操、卫生、纪律等方面进行检查。重点强化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做到日查与抽查、全面检查与主题性检查相结合,并及时向各班主任反馈检查情况。

营建多元校园文化。学校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教育内涵的蓄养。校园一刊(《海珠拾贝》)、一台(星级小舞台)、一窗(橱窗)、一栏(班级宣传栏)、两站(海珠记者站和红领巾广播站)的开设,构建了学生精神文明教育的新时空。学校每年组织开展科技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元旦游园会、五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训练营和六年级小学毕业典礼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成为学校的亮丽风景,形成了学校的节日文化。

推进班级特色建设。近年来,班主任们根据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和《学生团体辅导游戏手册》,组织开展团体辅导游戏,在班级建设中渗透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多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运用团体游戏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培养了学生意志品质与团体精神,融洽了师生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学校鼓励班主任开展个性化办班的尝试,形成富有特色的班级和班主任风格,并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每学期开展班级特色标牌的设计、班容布置、班刊评比,实施班级成长记录袋等活动,使班级成为最有文化和教育内容的场所。学生们在良好班级氛围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自我教育中提高、成长。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小学广东广州510620)

德育方法浅谈-德育 篇7

(一)以往我们惯用的德育方法就是说教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思想品德,而当今的中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此法不免让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烦,往往收效有限,难能深入其内心。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有感触,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记得有一年的三五学雷锋月,我把学生带到了“元平特殊学校”,在那儿,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我们首先参观了校园和教室,接着和那里孩子们进行了联谊,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全校团员的签名、祝福横幅,贺卡和小礼物送到他们手中,元平的孩子们异常地兴奋,手舞足蹈,大方地与同学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歌声并不动听,舞姿也并不好看,智障孩子独特的外形缺陷因而更加明显,可他们是那么的开心和投入,让人忘记了他们的“特殊”,觉得他们脸上的表情是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

参与活动的大多是智障、自闭症的孩子,中间夹杂着几个聋哑孩子。前者的特征十分明显,脸部表情和情绪反应异于常人,而后者则外表上与常人无异,甚至看起来更加健康和阳光。其中有一个穿着同样的中学运动服,高大帅气的男生,一直主动地和大家交流,用手比划或者在本子上写下自己要说的话,然后拿着自己的联络簿,一个个记下同学们的QQ和手机号码,那帅气的脸庞,纯净真诚的目光,令人不禁感慨万分。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同学们始终带着一种怜恤的、惊讶的表情,他们怎么都没想到,这些不幸的残缺的孩子,竟然能如此的无忧无虑地生活,没有一丝的卑怯,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毫不保留的绽放着他们的笑容和热情。他们外表和生理上的缺陷与他们乐观纯真的心灵形成的巨大反差强烈地撞击着学生们的内心,由此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超出原有情感体验的感动:自己比起这些孩子幸福多了,而在此之前自己还总是抱怨生活的不顺和不公,缺少幸福感,没有自由,没有目标……很多孩子在回去之后都写了感想交给我,表达了今后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的决心,以及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帮助那些在困难中的人们的想法。这比我们教育者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珍视我们的生命,关爱弱势群体,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德育方法浅谈

(二)另外,我还想谈一谈在团委工作中深有感触的“同辈引领”“榜样激励”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直以来,我十分相信学生之间的正面的积极的相互影响并在团委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并从中获益。

例如:每学年的新团学干部的选拔和培训,我让学生唱主角,我只在旁边默默地注视,适时地引导和提醒,掌握大方向和原则,招新笔试、面试、实践考核及职务培训等都由学生干部自主策划和实施,以老带新,一方面给了老团学干部自我发挥的空间,而这种权力的赋予也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以往干部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从选拔到培训的过程中建立的感情使前后两届学生的干部之间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作用,使学生对于团学精神的传承具备了更多的感情因素,这种相互支持,相互关注的状态使团学工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又如:每一年的换届增补大会,我都会邀请已经毕业现就读于各大重点院校的历届团学优秀干部参加,发表演讲和感想,和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学生干部心得和经验,他们贴近现实的经验和超凡的领袖气质就是最有效的精神催化剂,总是令在场的学生干部为之倾倒,并以之为榜样和奋斗目标。另外我还组织了学生干部在“红五月”赴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取经,并邀请深圳大学“十佳优秀干部”来校与我们的学生干部面对面交流,开展五四青年论坛,这些已经具有一定管理学理论基础的大学生们与他们的年龄差距不大,但侃侃而谈的风度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演讲内容使我们的孩子受益匪浅,这么近距离的榜样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工作热情,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比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地规劝和缺乏实质的“激励”有意义的多吗?

由此可见,“同辈引领”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日趋重要,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首先,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第三,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德育 篇8

语文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一、课堂上积极渗透

在读中感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还需教师范读,使学生人情入境。

二、引导学生对照感悟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渗透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五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错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教师自身的影响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构建德育制度 提高德育实效 篇9

【关键词】构建,德育制度,提高,德育实效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已发生变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在呈下降趋势,如何构建学校德育制度,提高德育实效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拟从构建学校德育制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

一 、学校德育制度的分析

德育制度是有关学校德育的规范体系。刘天娥在《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一文中提出:“德育制度规范着师生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作为一种学校制度,它除了以其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来影响人的行为外,主要的是以规定、规则、条例等形式来规范和指引学生的行为。”德育制度既是对学校德育工作作出的具体规定,又是对学生道德发展和道德面貌做出的规定,包括正式的、理性的、系统化的、形诸于文字的行为规范,如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升降国旗制度等学生的礼貌常规和品德评价制度。

如何构建德育制度,使其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義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它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

二、学校德育制度实践误区

近年来,随着德育教育的重视及人们对德育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去构建有成效的德育制度已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但是学校德育制度建设仍处于摸索之中,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德育制度缺少远瞻性,“培养有道德的高素质的人才”的德育目标虽有提及,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没有成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的真正目标,更多的学校德育制度建立的出发点往为了规范、约束、激励和指导师生的教学、生活行为。

第二,德育制度内容苍白,缺少激情式的教育力。道德教育基本上以教条说教模式出现,对教育的主体的个性认识不足,把教育的主体学生看成是相同道德认知水平的被接受对象。把道德规范与学科知识等同,如学习学科知识一样去教学,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禁锢了学生的自由,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德育制度呈现模式僵化

为片面追求德育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唯制度至上,具体表现在:重管理轻教育,重处罚轻引导,重结果轻过程。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机械化,教育者把对学生的教育用制度套上条条框框,其范围如蛛丝网,囊括各个方面,教育者以制造产品的方式去教育学生,用“产品质量条例”要求学生,学生的道德素质如同工厂出产的产品,质量合格了却缺少了应有的个性。教育者以“制造产品”的心态让学生学发展成为特定类型的人,僵化教育手段,将德育从教育简化为管理,以管理代替教育。

第四、德育制度评价功利化

强大完善的德育制度既给教育者带来了方便,也会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教育者为自己的教育能顺利实施自己的目标,用观察和量化数据的方法来评价、测定德育的实施,将德育的结果外显化,不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学生表现的优劣,甚至以学生犯错的次数来德育工作的效果。并将这些评比结果德育工作者的绩效考核挂钩,使学校德育工作蒙上功利主义的色彩。

以上分析表明: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了德育制度的重要性,但有时过分夸大了德育制度的作用,错把手段当作了目的。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德育制度对人行为的直接影响,也要关注它的间接影响。

三、学校德育制度构建

鉴于当前学校德育制度中的不足,笔者认为:必须构建高效的学校德育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一个由交互主体的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互动和情感相关的人类道德情感之网”,以形成师生之间和谐的交往环境,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坚持德育制度建设的主体性原则。德育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缺少学生的参与是残缺的制度。必须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来。长期以来,学校在德育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中没有把学生视作道德的主体。制度的构建以教育者的单方面的设想为基础,学生的参与度不足,甚至没有。德育制度能否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影响与约束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地接受了这一原则。要使学校德育制度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导向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制订中来,让学生对所建立的制度产生理解和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遵守并执行制度。否则,制度就只能是对学生的一种外在束缚.一旦失去监管,制度就会失去其效用。

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打破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德育制度唯一执行者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制度执行中来。最大限度地保证制度的公正性。制度执行公正。事实上。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证制度执行的公正性。比如组建由教师、校领导为指导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当学生违反制度时,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强制处罚,而是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机构,通过公告,学生自我申诉,再讨论,最后对照制度给予处罚。这样既保证了公正性,也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

其次,德育制度建设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德育教育的是为了养成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行为习惯。但有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把德育制度当作监控学生的依据。我们在学校中经常可以看到样的现象:学生只要违反了规章制度就给予惩罚。把学生限制在制度的条条框框之内,没有“法外情”,稍有逾越,不问情由,一律视为违规,目的是让学生不“出事”,影响班级或教师个人的利益。

德育制度和德育规范应以鼓励和发展学生为目的,而不是以限制和束缚学生为目的。德育制度的构建更应该是具有引导性。在实践中,德育制度更应该是引领学生怎么做是好的,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不能做,那不可以做,让学生透过德育制度,明白怎样做才符合道德规范。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更不能用审视的目光对照制度,拉学生对号入座。

第三,德育制度的构建要坚持灵活原则。学校德育制度代表的是人类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意志,当它形成为制度时容易僵化,会造成教条主义与人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绝对分裂。德育制度应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服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惟制度,不机械,在制度与学生间找准平衡点,灵活运用德育制度。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构建德育制度要坚持制度的主体性、发展性、灵活性原则,让制度服务于人,在实践中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和选择愿望的主体来实施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唐丽芳·马云鹏.文化自觉:课程变革中的学校文化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07,3

[2]刘天娥.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J].中国教育学刊,2007,3

[3]郎朋.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1

小学美术德育渗透计划-德育 篇10

美术是与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产技术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美术形式。德育是美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分析:

高年级学生思想相对复杂,有的学生已开始进入叛逆期,平日里正面教育活动开展相对不多,在某些方面我们面对的德育教育工作还是很艰巨的。在爱国思想,集体荣誉、尊敬师长、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大。这说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关心时政的意识和思想觉悟,具有正义感、责任心和同情心,法制观念集体荣誉感显着增强,并渴望将来学有所成。

二、指导思想:

结合全员育人有关精神,按照学校德育工作要求,以“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同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寓德育于生活之中、寓德育于情境之中”,全面加强学生的美育、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审美情操的陶冶做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重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性情,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重在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情感成长。

三、小学美术德育渗透总体目标: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养成学生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进而在学生心中从小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未来的优秀人才和优良的公民打好基础。加强德育基础建设,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开创美术德育工作特色。

四、主要内容

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现代艺术,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本学期美术教学主要内容以各种基础知识、技能培养为主,基础教学包括欣赏、绘画、手工制作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欣赏作品能力,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能力,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及其学习态度来继续培养学生求知欲,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五、具体措施

1、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与基本文化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根据各学科德育工作要点,把德育内容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2、在美术备课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德育渗透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环保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风气与意志品格。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做到德育与美术学科教育的渗透。如:环保方面,让学生爱护花草树木,让学生爱护大自然,亲密大自然。

4、深入探求生活德育、情境德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营造各种德育灵活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和成长。例如:组织学生到室外去采风,写生,让学生画生活日记、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人、事、景、物,积极在生活中收集素材,并把这些素材加以提炼,提高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学生的作品情趣化,生活化,艺术化,人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气艺术品味,利用一切媒材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欲,表现欲。提倡奇思妙想,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体验的机会,寓德育内容于各项活动之中。例如:开展手抄报制作比赛、学生艺术作品展示会、美术成果展示会等。培养学生和竞争与交流意识。

6、热爱生活,弘扬民间传统艺术对于各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师来说,掌握一些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方法,提高民间工艺美术的鉴赏能力,对教育学生了解民间工艺美术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继承和发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很有现实意义。

7、引导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欣赏和制作,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整洁、有计划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思想感情。

8、克服自卑,增强自信。人的素质不仅表现在先天的个性差异上,还表现在后天的发展差异上。学生应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艺术启蒙教育的不同都会产生学生素质的差异性,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于学习美术缺乏兴趣、失去信心,畏难心理尤其突出。

上一篇:由方便面带来的遐想征文下一篇:骆驼祥子章节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