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欣赏体会

2024-09-25

交响乐欣赏体会(通用7篇)

交响乐欣赏体会 篇1

浅谈交响乐中的形象塑造

——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后感

音乐艺术的形式多姿多彩,诸如轻音乐、圆舞曲、小夜曲、咏叹调„„,轻音乐轻松优美,圆舞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小夜曲的活泼浪漫,咏叹调的抒情动人„„在异彩纷呈的音乐世界中,交响音乐恐怕是最让人爱恨交织、取舍两难的了。她总是一副“古典”、“高雅”和“严肃”的面孔,令人望而却步。在之前我也一直这样认为,而这学期选修了《交响乐名著赏析》这门课程之后,我的看法大为改观。其实,交响乐离我们普通人并不遥远,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我知道了,那时而跌宕起伏,时而柔和唯美,时而变幻莫测的旋律背后,或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美,或是欢乐有趣,热闹非凡的晚会盛况,或是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或者,它什么也不是,仅仅是一句句细腻的心灵旁白罢了。那一个个看不见的音符,如此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再通过演奏家富有感情的演绎,当我们闭上眼倾听的时候,眼前已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由不得你自己,就会被感动地一塌糊涂。

交响乐中的形象塑造包含了它的四个审美特征,即情感特征、秩序性、内在性和三度创造性。

情感特征性是指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比其他艺术更接近情感自身的特征。音乐的素材是声音,每个瞬间的声音是音的声波线起伏进行的基点,形虽分散,长短不一,却在时间的运动中表现为连绵不断、翻腾变化着的音响泉流。音乐的音响与节奏的种种规律及其内在的情感性特征正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变化着的音响泉流逐步展现出来的。因此,就其本质来说,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具有情感的时间艺术,它是以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对应为基础的。这音响的泉流来自情感、表达情感、激起情感,是所谓的“激情的语言”。这些情感表达由音乐家浓缩到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中,其音响与节奏都存在着一般不会引起混淆的特征和规律,在加上各种情绪在不同情况下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特征,使得音乐存在了表现各种思想情绪的可能性和基础,从而使人们产生形象上的联想和感情情绪上的共鸣。

秩序特征性是指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数理结构和建筑性特征的艺术特性。一幅优美的绘画或建筑图的特点,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受着一个内部和谐法则的制约。正如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任何音乐作品,其形式既包含着人们经过严密的计算,以简洁的数学比例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乐音秩序,也包含着人们对于单音、乐思、乐句、乐节、乐章乃至整部作品的比例和相互关系的安排,如其高潮点一般都在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具有美的秩序,尽管音乐的比例是流动的,只能听到,看不到,但倘若没有安排,没有配置,没有建造,只会使听众产生一团混乱的感觉,就不能称其为“音乐”。交响音乐是取精用宏、内涵深邃、色彩丰富、最具有引人入胜魅力的高雅音乐,较之其他各种音乐形式,能更完整、更全面地表现重大的题材内容,更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内在特征性是指指音乐作为人们听觉感知而存在的一种声音艺术特性。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闻其声如见其人。”心理学上讲的这种通感现象,既是欣赏者感知音乐形象或意境的心理基础,也是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所具有的内在性特征。一般来讲,音乐的造型是通过模拟、暗示、类比和联想来实现的。由于音乐是以乐音的“波浪形”运动来造型,所以,它不可能给人以明确、清晰的具体形象,只能绕一个弯子,渲染气氛和展现主题形象。

三度创造性特征是指在整个音乐鉴赏过程中,创作、表演、鉴赏这三者都分别处在不同环节上完成各自创造的特性。首先,作曲家运用音乐语言,在乐谱上为音乐造型。其次,作曲家的创作必须通过表演才能够被欣赏。第三, 从表面上看,听众只是音乐信息的客观接受者,处在被动的位置;而在实质上,音乐艺术活动终极的美、生命和意义恰恰体现在听众能动的创造性审美活动中。

我下来反复听了各种版本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有西崎崇子,俞丽拿,吕思清以及盛中国的。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的《梁祝》,都是余音绕梁,听的人声泪俱下,百感交集。感人之处,动情之处,无以言表。

第一次听的是西崎崇子的版本,在课堂上,那一束旋律犹如一湾流动的水瞬间流入我的耳朵里,如悠扬的笛声由远及近的传来,小提琴奏出主题,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似那长亭外的少女,风华正茂,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夕阳下的时光总是那么叫人追忆。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开篇的旋律完后,节奏一下转快,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我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伯与英台嬉笑欢乐的同窗生活,一起读书,一起玩乐,相互关心已然形成一种默契。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勇敢去爱。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

接着进入下一个乐章,十八相送。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别。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依依不舍,大提琴的厚重似山伯的木讷,小提琴似英台的羞涩,欲说还休,依依不舍,一切都在这无言的离别的之中。

接着,节奏变得紧张和严峻,那是英台回到家中,被马文才逼婚。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小提琴的节奏越来越快,犹如拼命挣脱的缰马,不就是英台与封建礼教拼命抗着的写照吗?两者的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不幸的事发生了,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此时的旋律凄凉伤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最后一章是化蝶,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彩蝶,在人间蹁跹飞舞。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爱情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为各类文艺作品中永恒的话题。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愧是中国当代经典且不朽的作品,越是反复聆听,越是回味无穷。

交响乐欣赏体会 篇2

关键词:捷克民族,爱国,气势雄伟,积极

一、《沃尔塔瓦河》的诞生

中国的母亲河是我们雄伟的黄河, 同样在捷克也有一条在他们心目中可以堪比母亲的河流, 那就是沃尔塔瓦河。在捷克, 穿穿不息的沃尔塔瓦河是最大的河流, 而捷克新音乐之父斯美塔那以母亲河为主题, 创作了交响乐《沃尔塔瓦河》, 从河水的源头开始述说, 捷克民族的静谧又欢乐的生活气息。

沃尔塔瓦河在捷克人的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斯美塔那所创作的《我的祖国》中最有名的就是展示捷克美丽历史的《沃尔塔瓦河》。斯美塔那在交响乐曲中穿插了捷克的山河景色的描写手法, 更融入了捷克浓厚的民族情感和艺术色彩。这首乐章的出现, 便在捷克的音乐树立了一座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里程碑, 将捷克的景致和人土风情结合在一起, 充分散发出捷克独有的魅力, 甚至被誉为了捷克第二国歌的称号。

二、浅酌《沃尔塔瓦河》

1. 开篇

长笛缓缓的以小波动的形式掀开了乐曲的帷幕,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由两条小溪组成的, 由于长笛特有的冷冷音色, 让人感觉就像是有一股清流潺潺流淌过心间。不一会儿, 心头觉得一暖。那是因为单簧管的出现, 与长笛碰撞出火花, 仿佛黎明的沃尔塔瓦河的景象就出现在眼前。在河的源头, 还有小提琴的跃动合奏, 三种音调汇合在了一起, 悠扬悦耳。此时, 清流也因碰撞而激起小浪花。于是, 竖琴也悄悄加入, 使得浪花在阳光下活跃的飞溅, 闪闪发亮。

2. 主题

沃尔塔瓦河是很能代表捷克的人性格的, 河水翻腾的力量, 如同捷克这个民族, 朴素中带有力量和激情。进入沃尔塔瓦河的主题后, 一条宽广的河流在全体奏乐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抒情的旋律却包含着捷克人民心中对于沃尔塔瓦河炽热的热爱。随即又有重重的小号声、圆号声和低音鼓声娓娓道来, 是猎人吹响了号角, 这时沃尔塔瓦河的河水流经过茂密又幽暗的森林。捷克的森林形象广袤无垠, 狩猎的神秘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不远处传来了轻快地波尔卡舞曲, 原来是岸边静谧的村庄因举行婚礼而热闹起来。

3. 结尾篇

乐曲中长笛和单簧管又开始翩翩起舞, 响应了乐曲的开篇, 更与竖琴配合演奏, 就如同沃尔塔瓦河水在耳边不断向更广阔的大海前进, 圆号也在翩翩旋律中配合地此起彼伏。木管乐器与小提琴一同优美的谱奏着, 皎洁的月光下是仙女们的身影在舞动, 飘渺的舞姿使人欲醉, 背景是小提琴在高音区的不经意流露。然而在前进的过程中, 旋律在沃尔塔瓦河穿过圣·约翰峡谷时逐渐中断, 全体合奏随后紧跟着定音鼓的重重声影, 铜管乐器的脚步一步一步呼应着定音鼓, 于是紧张的气氛顺其而生, 就如同浪花与岩石激烈碰撞, 营造出凶猛冲击的气氛。在凶险的旋律里, 作曲家在这里制造了一个会让人心底澎湃的埋伏。

黑夜即将来临, 乐曲的力度延伸加强, 幽暗的小调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宽广的大调, 节奏也变得欢快起来, 此时河流已经过了危险地带, 整个气氛变得明朗起来, 沃尔塔瓦河满载捷克人们的希望和喜悦向前去。所有的管乐器一同协奏, 为古老的维谢格拉德城堡歌颂。最后, 波动的小提琴如同沃尔塔瓦河的从容不迫, 缓缓流向无垠之际。

三、《沃尔塔瓦河》的意义

《沃尔塔瓦河》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最著名的一首, 这首充满感染力的e小调为主旋律的乐曲在十九世纪首次公演时已经是大获好评, 结合了沃尔塔瓦河的岸边带有民族色彩的景象和雄伟气势, 深深地掳获了听众们的心。借由沃尔塔瓦河在捷克人心中的高嵩地位, 人们更热爱这能代表捷克的颂歌。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在斯美塔那的生命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品, 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大部分都反映了他心中的爱国热情, 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舞曲相结合, 将捷克民族的顽强不屈和积极的精神融入乐曲中。从此斯美塔那成为了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 通俗的《沃尔塔瓦河》最为受欢迎。

只是成功来的并不容易, 斯美塔那为了完成《我的祖国》套曲一共花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顽强的毅力并没有使得双耳失聪的他失去创作的斗志, 他给世界带来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后, 在疯人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除了《我的祖国》, 交响诗《理查三世》、《哈康·亚尔》和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四、结语

生活有时会是寂寞孤独的, 然而音乐就像是生活里, 上帝特殊赏赐的一扇窗口, 在万籁俱寂中给人们带来曙光。中国的一部电视剧《金婚》中, 也曾数次穿插了交响乐曲《沃尔塔瓦河》。在这一部讲述了普通夫妻五十年的婚姻生活里, 《沃尔塔瓦河》中的一段激荡的旋律弥漫在了男主人公的婚外情中, 在那个年代, 精神出轨已是可怕并不被允许的。男主人公一直到最后还是习惯听卡拉扬指挥的《沃尔塔瓦河》。

在这个欲望和金钱泛滥的世界, 《沃尔塔瓦河》中对于民族, 对于祖国的热爱是否仍然存在我们的心中, 这是我们听这首乐曲时应该思考的问题。有多少人还会享受自然的魅力, 又有多少人还拥有对于未来的信仰, 对于光明坚定的积极态度呢?■

参考文献

[1]苏仲芳.斯美塔那和他和交响曲——《我的祖国》[J].齐鲁艺苑, 1981年02期

[2]张跃声.沃尔塔瓦河[J].音乐爱好者, 1980年04期

[3]张积良.独具匠心的构思——析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01期

欣赏交响乐 篇3

欣赏交响乐时,很多人心存疑虑,不明白花费那么长的时间,用那么多人来演绎的作品,到底表达了什么?

不同于我们东方音乐比较注重旋律,西洋音乐的创作非常推崇和声与复调。从器乐曲到声乐曲,从宫廷音乐到宗教音乐,甚至在市井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不具备这样的欣赏基础,没有培养起这样的听觉习惯,是我们在欣赏交响乐时的主要障碍。我们习惯于听一个旋律,而其他的伴奏声部都是陪衬,而赋格则不然,它的每个声部都有主题出现,每个声部都是主要的。或用同样一个主题,在不同调的不同位置上出现。我小的时候弹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还没有太多的感受,等到后来弹奏五个声部的赋格,有时甚至觉得不完全是在弹奏,而像是在做一种高级智力游戏,将一个音乐的魔方掰来掰去,变幻无穷,趣味盎然。真想象不出来二百多年前的巴赫是如何用对位手法写出这些音乐的。“对位”手法是把声音当成几何图形、数字或是形象来创作的一种技法,借助于旋律的进行,有模仿、呼应、隐遁、对应、组合等不同的手法,并用严格的数学比例来发展蕴涵在主题中的各个要素,从而产生出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巴赫的赋格艺术表现出高精密度的复杂和严谨,不愧为音乐中的瑰宝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如果说东方音乐通过旋律来勾画出楚楚动人的线条,那么西洋音乐则运用和声与复调来渲染大片的色彩,并通过音乐的不同层次构筑出一幅错落有致的立体画面。

当然用对位手法写的复调音乐并不都像巴赫的四五个声部那样繁复,以至于我们的耳朵都来不及接受和分辨。“卡农”这种形式就是对位法的一种基础技法,像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风在吼,马在叫”的多声部轮唱,虽然简单,但此起彼伏、很有声势。除了轮唱,一些更复杂的复调性的歌曲像瞿希贤老师改编的东蒙民歌《牧歌》、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也逐渐被大众接受。

欣赏一部交响乐与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拉斐尔的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著是一样的,你需要穿越时空、追溯历史,首先去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这样才有一个欣赏的基础。因为所有艺术作品,都不会脱离时代而孤立存在,音乐也是如此。凡是一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品,无不是在那个时代生活的土壤中深深地扎下根的,唯有这样,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流传。在反映不同时代的同时,艺术也在反映相通的情感,使我们从中聆听历史的脚步,寻觅人类的共鸣。所以,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而欣赏一些当代的艺术,包括流行音乐则容易多了,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耳濡目染,很多东西无需再去了解了。

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篇4

从小就很喜欢音乐,可是以前受限于学校条件,一直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欣赏音乐,特别是交响音乐。这不,本学期特意选上姚老师的音乐欣赏课,这让喜爱音乐的我高兴不已!让我在每周三晚上,放飞思绪,洗涤灵魂,沉浸在那一篇篇华美的乐章之中,给心灵找到一个可以畅快休憩的迷人的小岛。上这门音乐欣赏课之前,我一直以为交响乐是一种高雅的,神秘的,精神化的艺术形式,是遥不可及的。通过这几节课上对一些交响乐的欣赏及赏析,我才发现这种古典音乐的艺术是那么的震撼人心,深入人的情感,在倾听美妙的音符的流动之余,会不自觉的产生灵魂上的共鸣。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

音乐,音乐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身边。歌曲、电视节目、广告、广播、互联网、游戏、演出等,在 各个方面都难免有它的存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音乐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然而,在这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中,古典音乐作为整个西方艺术文化的瑰宝,时至今日 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活跃着。我对音乐有广泛的爱好。各种音乐我都能接受。什么流行、古典、摇滚、民歌、说唱;或者说中国,外国我都能接受,只要符合我的心情就好,只要你愿意用心去倾听,每一段音乐你都能听出不同的感受。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轻音乐,或者纯音乐。那是没有杂质的音乐,那是天籁。至于交响乐,我接触的也很多,中央音乐频道 1 / 4 几乎每天都有专场,可是很遗憾的是,我都很少用心去倾听。虽然没用心去倾听,但还是对交响乐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交响音乐情有独钟。

艺术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文学、电影、绘画等,音乐可能是主观色彩最为浓厚的一种艺术了。同一首音乐,可能每个人听出来的内涵都不同,得到的感受也可能千差万别。不过,音乐作为人类共同欣赏的艺术,它的主观色彩里,还是有着共通的规律,比如我们说某支曲子或高昂雄壮,或轻松欢快,或优美抒情,等等。这就是我们共通的感受。我自己的感受是音乐最大的功效,就是能让人放松,能让人从那些或舒缓或高亢的旋律中浮想联翩,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特别是交响乐和一些抒情轻音乐,听来让人陶醉。

在我的记忆中,交响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吵”。和交响乐的萍水相逢是在枯燥无聊的高中阶段。说来也很好笑,眼保健操的背景音乐就是一首首交响乐,也许是太累了,每次边做操边听着活泼欢快的交响乐,总是感觉特别舒服,喜欢,就这么简单!但同时我开始去找这段音乐的出处,接着就顺理成章的认识了莫扎特,这位神童的音乐陪伴了我剩下的高中时光。

现在流行音乐像泛滥的洪水,时时刻刻充斥在我们身边,我开始反思,在流行与古典之间徘徊,是直白赤裸的流行音乐还是含蓄感性的交响乐更加适合这个社会?流行总免不了俗,好像很适合这个价值评价标准混乱,世风日下的社会。交响乐就好像一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而流行音乐就是一位饱受污浊社会风雨的大人。菜根潭说过这么一句话“涉世深,点染则深,涉世浅,点染则浅”,可见流行音乐虽然很适应这个社会,但被社会同化、污浊了也就越深;而交响乐虽然好像与大众追求格格不入,但它受社会毒害最小,是最纯洁的一方净土。可见交响乐对一个人保持纯洁心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在美国某个街区的作案事件特别多,警方屡禁不止,最后在无奈之下,就在街头安上几个大广播,每天定时播放古典交响乐。奇迹出现了,犯罪事件竟每年减少许多,几年后这里成为制安最好的街区,这充分可以说明交响乐是可以净化人们受污浊的心灵的!

很多人也许认为交响乐是“贵族”享受,自己不敢太多的接触,其实交响乐并不难懂,在交响乐应该放弃那些“过多的尊重”,也不需要“大胆”和“勇气”。你所要开始并坚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听,再去听,用心去感受!和其 2 / 4 他音乐一样,交响乐也能抒发人们的感情,而且感情可能比其他音乐表现得更加强烈。交响乐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题材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这样就拉进了艺术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对于交响音乐,其实并不存在懂与不懂。有了感受就是懂,不同的感受都是懂。面对那些早已逝去的音乐大师,你不必担心你的感受是否完全合乎原意。与其刻意的去考证,不如自由的去聆听。音乐对人原本就是完全开放的,因此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自由聆听、放飞思绪,你个性化的感受就是一次新的解读,又何尝不是对乐曲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和扩展呢?你所感受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也是你与大师共同拥有的。你的感受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首肯,在音乐面前,人们都是平等的。

还记得当姚老师给我们欣赏交响乐时说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时脸上所表达出的那种欣赏与陶醉,更记得在音乐中伴着老师惟妙惟肖的画面讲解,当然还有老师清吟的曲调„„每当阶梯教室回荡起雄浑震撼的《第九交响曲》时那种带给人听觉和精神的冲击又怎可用苍白的文字能表达清楚呢?!而唯有静心在他的音乐中感悟才能顿悟音乐中的精妙!假使有人试图来褒贬贝多芬的音乐那他是显得那么的自不量力!《命运》整曲听起来激昂,紧张,但上述故事却不得不让人承认是属于奇幻范畴内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 “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那是一个动荡的岁月,那又是一个浪漫的季节。音乐是那一代人的梦想,音乐也成就了那一代。至今提起古典交响乐,哪个不会脱口说出几个作曲家!音乐跨越了时空,带着乐符和旋律来到我们身边,一首乐曲,就是一段心情。乐曲中 3 / 4 携着心情,心情中含着乐曲,套用王国维的那句话就是:带着心情去听音乐,那音乐就全是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了;听着音乐去找心情,那心情里面便全是音乐了,因此这时就不知何者为心情何者为乐曲了。

交响乐如同中国的书法、绘画与音乐一样,艺术的相通在于情感的相通。世间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往往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如用心情去触动音乐,在共鸣后,总有许多感慨,欢乐的也好,悲伤的也罢,音乐就像一本心情记事本,记录着我们的情感,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俗话说得好,世上先有千里马而后有伯乐,只有好的音乐却没有欣赏的人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而通过本学期学习音乐欣赏课,自己被带进了音乐的殿堂,虽然不能去演绎这些音乐,但至少可以试着去欣赏。一个学期下来使我懂得了,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欣赏交响音乐会注意事项 篇5

▲本次演出机会难得,请拿到票的师生保证出席,并提前15分钟入场。

▲观众入场时千万不要携带任何易燃易爆、有毒危险物品以及刀具、金属器械等。此外,瓶装、罐装饮料也不能带入场内。

▲建议现场观众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当天天气预报,着正装入场。▲请按演出票的位置就座。请勿随意调换座位。

▲音乐会开始后,迟到观众请在场外等候,在一个完整的曲目结束后进场。▲身高1.2米以下儿童谢绝进场,1.2米以上儿童凭票进场。请家长或老师照顾好同来的儿童,儿童请勿在场内追逐打闹。

▲欣赏一场音乐会,需要的是一个尽可能安静的环境。因此,请勿携带易发出噪声的物品进场(例如塑料袋)。

▲演出前手机等其他通讯设备一律关闭,尤其是演出时严禁接、打手机。▲尽量少饮水,以避免在演出进行期间出去使用洗手间。

▲请不要在场内进食和吸烟。

▲请不要在场内录音录像,以免影响演出。

▲曲目演出期间,请勿在场内走动和大声喧哗。

▲请不要在乐章之间鼓掌。

音乐课欣赏课命运交响曲评课稿 篇6

科目:中学音乐

点评:伴着贝多芬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命运》交响曲,老师向同学们抛出了问题———这美妙的乐声中包含了多少对生命的思考?……今天聆听了一堂音乐课,受到了很多的的启迪。特别是老师扎实的音乐功底和素养,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自己对这堂课的一点体会:

1、课前准备充分。由于本节课需欣赏完整作品,课的容量很大。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老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自费购买相关影碟、制作了课件。围绕如何用简明、生动语言介绍?应教给学生哪些欣赏知识?通过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这些知识?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精心设计了教案。

2、运用VCD视听工具,将抽象变具体,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学生接受教学信息是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以他们的认知水平理解深刻的艺术形象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恰当的运用VCD这样的视听工具可缓解这个难度,通过影像再现作品内容,表现作品思想,情景交融、身临其境,帮助了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

3、教师提高导入,紧扣教学主题: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教师介绍: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美术欣赏心得体会 篇7

城规1107班

范水梁

学号:1100005109 当世界走进21世纪的时候,回头凝望着我们的美术(艺术)教育,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在人们长期固守的美术学科教育中,很多问题是不能用审美来解释的,美术学科表现与技能方面的诠释那就更加苍白了。这是因为,在美术(艺术)史的进程中,太多的因素在促成或制约着美术(艺术)的发展。

美术课程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其今天与未来的发展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一堂具体的美术课上,教学主题构成的要素可以由课题、作品、学科表现形式、工具材料、表现方法等几方面。

仅从第一个要素“课题”来看,左右着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例如,蒋励老师所上的这一课《中国国画》,首先,教材上的这个主题不是能用单纯的审美就能够解释清楚的。所谓的“梅竹精神”其本身是一种哲学思考,而且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一精神,这是中国社会所孕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如果再深入探究,需要从人角度思考,那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性传承,这其中既有民族性的问题,又有人种学的关系。可以反过来思考,梅花与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为什么中国人赋予其这样的精神寄托呢?而西方人为什么没有呢?

“梅竹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由哪些人来倡导与秉承的呢?回答是文人。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为什么要以这种精神来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的追求呢?这其中的解释也并不是仅从审美的角度就能够回答的,因此,这一课题让我们的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东西太丰富了。

这些问题构成了这节美术课的课题是必须要以文化的探究作为教学主线的。

而从其教学目标看,教材明确提示有三:

1、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领略中国画笔墨韵味。

2、能初步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尝试表现梅竹的题材。

3、能领略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解答问题:中国画的工具是由什么构成的?

毛笔、墨、宣纸、砚台、笔洗、镇纸等。

毛笔的笔杆是由竹子这一材料制作的,为什么选用竹子呢?这其中依旧有问题可以探究。

而墨、宣纸、砚台、笔洗、镇纸等工具与材料,可以探究的东西也非常丰富。

还可以解答的问题有下列:

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其文化意义在于那里?

中国的文人为什么将“梅竹精神”作为一种人格来自律呢?

等等„„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就更多了。

1、《梅竹精神》这一课题作为一个初中的美术教学课题,到底是以“梅竹精神”作为人文主题进行统领?还是以这样的主题作为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课题外衣呢?

我的即兴回答:从教材这一课题已经设立的3个教学目标看,还是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两张皮”编教材的方式。

2、既然用《梅竹精神》作为课题的名称,那在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里又如何能够将内容上丰富呢?

我的即兴回答:如今单科美术教材里的课题编写方式,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于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

既然社会中的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着多因素的关联,那作为教材教学的内容在编写与呈现方式上,就不能以一节课的形式出现,而应该像艺术课程那样,像世界发达国家的视觉艺术课程那样,以单元主题式的构成而确立自己在教学实施中位置。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将美术课上成文化课。

这也是我在带领我的学生宁珠红研究了中国现有的11版本的单课美术教材后,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尹少淳老师作为中国美术教育的领导者担忧的那样:美术课程一直在“飘”。也正是尹少淳老师在10月12日的浙江武义讲座里所要倡导的“再谈文化”的意义所在。

还是那句话:50几年来,小学、初中的美术课根本就没有解决全体学生的美术技能问题,按照目前这样的状况,再继续走下去,也解决不了学生的美术技能问题。

中国美术教育其唯一的出路,那就是:把美术课上成文化课。而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艰辛工程:

一是颠覆现有的师范大学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试行)》的要求:

“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克服专业面过窄、分科过细的弊端,把相关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建构具有综合特点的课程。”

“整合优化有关教学内容,形成综合性课程,同时又保证学生能够建立均衡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这里提到两个方面的综合,不综合是没有出路的。

二是逐步对全国在职的小学、初中、高中美术教师进行职后的专业培训,用若干年的时间补充现有美术教师的素养。按照上述《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进行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不断储备与更新。

当然,实现这样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而我们每个人能够做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地探索。这也是我给研究生们所讲的一句话,在今天的社会里,当人们都不读书及没有空去读书的时候,如果你们能够坚持读书,读懂一本书,那就是人群中的佼佼者。注意,这里只说一本书,何况读几本或者更多的书,而且,我说的读书不是在网络上,是安心地手捧着书本去读书。

作为美术教师呢,在人们都不太愿意下功夫研究教学的时候,能够真正安于寂寞地进行扎实地自我研究,那肯定就是教师中的出类拔萃者。但也需要注意,这里的潜台词为扎实地研究自己,也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之中,而不是只做教育教学的旁观者。

上一篇:大扫除优秀摘选作文下一篇:骆驼祥子人物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