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文化

2024-06-16

交响乐文化(共12篇)

交响乐文化 篇1

一、现代音乐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高中教育也随之取得飞速发展, 在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方针下, 高中音乐教育也从纯粹的音乐欣赏、音乐常识普及、音乐作品模仿逐步发展, 进入了高品质的、有气质的、重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阶段, 并大步迈向成熟。那么, 作为高中音乐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我们, 不禁会思考, 什么样的音乐教育, 才算得上是高品质的音乐教育呢?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算得上是有气质的音乐艺术佳品呢?所有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弘扬与保留地方民族音乐元素, 将本民族特色音乐艺术与外来音乐艺术有效结合的音乐艺术作品, 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国音乐艺术审美观和给予学生全面的先进的音乐启发的教育, 才称的上是有质量的音乐艺术品, 与高品质的音乐艺术教育。

二、民族的, 需要经过加工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即为世界的”, 我认为鲁迅先生这句话意在强调的是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由多元化的民族组成的, 世界的本质是多样化, 同时也是统一和谐的。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 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 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并在这个基础上透露出世界的气息, 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 世界也才称其为世界。

三、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与外来音乐艺术存在的差异与结合

(一) 差异。首先, 地方民族音乐艺术是我国音乐艺术的基础和重要的表达方式, 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生命与情操的艺术体现。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人文气息, 它来自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光大于民间, 却又找不到真正的作者, 我们只能说它是某某地区的地方民歌, 小曲或者小调。有了这些意味深邃的、来源广泛的民间音乐艺术元素, 加之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系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思维, 即是中华音乐艺术的模样。外来艺术作品是改革开放以来, 不断流入我国人民思想血脉的外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音乐艺术内容和表演形式。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科学的艺术表达方式, 而且跟我们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形式和内容的极大差别。比如歌唱的表演形式, 现今中国本民族的声乐 (民族唱法) 发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但与世界主流声乐唱法 (美声唱法, 通俗流行唱法) 还存在着气息、演唱风格和效果的不同。舞蹈的表演方面, 中国以民族古典舞蹈为主的舞蹈艺术在表演上也与美国的爵士舞、拉丁美洲的探戈舞踢踏舞等有很大的不同。音乐演奏方面的艺术表演形式、音乐理念方面也有着很大区别, 中国音乐形式以旋律的优美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西方美国的音乐则是以多声部的复调以及和声音效效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二) 结合。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空前繁荣, 各国家各民族间的音乐艺术交流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 西方音乐艺术的思想和流派纷纷流入我国, 并逐渐被我国人民所接受。那么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先行者, 就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如何面对中西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我认为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和研究。一是音乐思想内容的结合, 内容题材可以从古代与现代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创作。音乐艺术的元素和动机往往来源于大众的生活,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现代生活中, 存在着许多中西音乐文化想交流的事件与故事:匈奴和亲、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当代众多的世界音乐艺术节等等。二是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上, 在声乐方面将中国民族独唱和对唱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与国际上主流声乐的演唱方法融合起来。对作品重新加工, 配以和声音乐艺术的表演效果。而舞蹈方面则可以从音乐的选择, 以及世界各国的舞蹈技巧的结合为主!

四、艺术作品的实践

(一) 合唱艺术与地方民歌。《放风筝》是一首独特优秀的河北昌黎地方民歌。歌曲表现她们愉快喜悦的心情, 嬉笑欢娱间带着娇嫩柔婉的气质, 简练纯朴中又有细致曲折的表现。词里多有对风筝样式的描述和赞美, 曲中常用描绘风筝随风荡漾的衬腔, 十分传神。用“剪靛花”调配唱的较为多见。在保持歌曲作品原貌的基础上, 进行二次创作, 加以国际合唱形式的声部化, 使表演效果上出现既有民风又有台风的艺术效果, 其在2016 年获得河北省中学生艺术展演评比中获省级二等奖。

(二) 舞蹈表演与地方秧歌。《绣灯笼》是一首河北昌黎的地方秧歌民歌。它的速度徐缓, 曲调细腻, 细细道来。原曲为三拍子、中速式, 热情欢快、优美抒情, 加工后定为A调, 就更加热情欢快而嘹亮。在艺术加工的方面结合高中音乐教育的特殊阶段, 突出体现河北秧歌中的角色“妞”的形象, 加以舞蹈功底深厚的舞蹈艺术学生的表演, 以及与灯光道具服装等现代艺术烘托手段的完美结合, 达到艺术表演的新效果。体现现代音乐艺术教育与艺术作品的新追求。2016 年获得“阳光下成长”中学生艺术展演河北省一等奖, 并代表河北参加全国中学生艺术展演比赛。

交响乐文化 篇2

内容提要:

在西方音乐历史上看,可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交响音乐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这期间,西方交响乐慢慢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品味风格。因此,交响乐大师的每一部作品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味和探索。

关键词:

交响乐 历史 时期 发展

正文: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音乐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人类传达感情的工具,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调驯服的噪音,宛如一些活泼的精灵,为心灵进行一次洗礼。而在众多音乐之中,交响乐凭借其气势磅礴、深不可测的特点越发受到人们的追捧。

交响音乐是指能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各种类型的乐队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的体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和交响合唱等。它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交响音乐的内涵深刻,其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激昂处如行云流水,奔放时如疾风迅雷,痛苦时它会安抚人们的心灵,孤独时它会给我们带来欢乐,困难时它会增添我们的勇气,胜利时他会与我们同欢共庆。

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交响音乐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下面我将结合课上所学的交响乐知识和我个人的理解与感受,谈一下这几个时期的交响乐特点与发展,带大家走近西方交响乐。

一、巴洛克时期

在欧洲艺术史上称1600年至1750年间的150年为巴洛克时期,这段时期的音乐有一种宏阔的气度,是以感情强烈而求新求变、内涵丰富而结构富于理性为主要审美特征的。因此,追求气势宏伟而富于动力性、丰富多样而热情如火的音乐美成了这一时期音乐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巴洛克音乐风格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开始转向和声性主调音乐。在这一时期,大小调体系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开始以大、小调直接充当标题以说明乐曲的性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具有宏伟壮丽、高贵庄严、富有动力感和装饰性、乐思精美的特点。

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对巴洛克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小提琴协 奏曲《四季》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四季》套曲分别由《春》E大调、《夏》 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四首小提琴协奏曲组成。其中《春》最为脍炙 人口,尤其它那春天的主题,充满欢乐和激情,经常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奏。

《春》分为三个乐章:1.快板回旋曲,华丽洒脱,具有欢快的春天气息;本乐章(快 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 2.慢板,描写静 谧而悠闲的田园风光;3.快板,描写在春光明媚的阳光下乡间欢乐景象,以一支当时 流行的西西里舞曲为主题,展现出仙女们与牧羊人翩翩起舞的情景。

《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 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 轻音乐而广为流传。总之,《四季》使我对交响乐产生了最初的兴趣,它真的很美。

二、古典主义时期

在欧洲音乐史上,称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五至十九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为音乐的 古典主义时期,也被称为“古典乐派”时期,这时期交响乐题材重大、推崇理性、气 势宏伟、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发展了器乐动力性语言,并广 泛用于各种体裁,作曲家既有传统理性,又具有鲜明的个性。作曲家们除了继承原来 的复调音乐外,还确立了主调音乐的写法地位,形成一系列的音乐体裁与曲式规范(如 歌剧、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交响曲)。他们的这一审美趣味与重大成就对于后来 的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和现代的音乐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在众多的著名作品中,令我不能忘记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曾反复地听它,并深深地被这首乐曲所感动。“命运的敲门声”是那么震慑心灵,让人听过之后再难忘却。让我想到自己在面临挫折和命运考验时的感受,而第二乐章中舒缓的节奏仿佛给人以抚慰,接着流露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使我心情平静下来,并汲取奋进的力量。最后,打破黑暗,冲出压抑,迎来胜利的欢呼。听到这里,我感受到内心深处充满了勇气,并有着坚定的信念。整篇乐曲使我振奋,激励着我鼓起勇气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三、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乐派开始于十九世纪20年代,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发展阶段。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就已拉开了浪漫主义音乐开始的序幕。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主要特点有:旋律直接诉诸情感,易于哼唱;音响更强大;表情更明确;色彩绚丽;结构自由等。

早期浪漫派作家有德国的韦伯、门德尔松、舒曼,奥地利的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法国的柏辽兹,波兰的肖邦等,其曲风大都具有甜美和忧郁的特点,给人完美、纯净、安详与沉静的印象。中期浪漫派作家如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瓦格纳、勃拉姆斯等,其曲风多样,但常与民族主义音乐相并行。晚期浪漫派作家如意大利的威尔第、普契尼,德国的理查·施特劳斯,其曲风是音乐的表现意欲更强,音响规模不断扩大。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部经典的圆舞曲。它格调轻松,通俗易懂,深受大家喜爱。初听这首乐曲,它给我带来了愉悦的心情,虽然没有真正见到过多瑙河的样子,但是闭上眼睛,跟随着乐曲的旋律,便能够想象到阳光洒在水波荡漾的蓝色多瑙河上,一幅无比美丽的画面呈现。

四、现代主义时期

现代主义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所创作的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并非指所有写于20世纪的作品。和浪漫主义及其以前的西方传统音乐相比,现代主义音乐风格十分多样化。

在这一时期,作曲家创造了更多的音乐表现手法,而且,很多音乐家打破常规,超出了人们通常对音乐的理解范畴。虽然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也有着巨大的欣赏价值,但是我个人对这时期的有些作品实在很难理解。

五、自我感想

总而言之,西方交响乐是极具魅力的音乐,是高雅而富有内涵的艺术。欣赏交响乐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悟生活,陶冶情操,接受灵魂的洗礼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它的含义与内容只能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科普兰认为:“音乐除了能发出悦耳之声和特定的表现力之外,还存在于音符本身和对音符的把握之中。”音乐的曲调,也就是音乐的主旋律,仅仅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还包括节拍、节奏、音色、调性、和声、力度、织体等等。这些就是表达音乐内容的最基本的“语言”。这也就是音乐层次了吧,可是对于没有专业乐理知识的我们来说,要了解这一点也还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也感谢老师的教导。!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谢尔曼·汤恩比克.音乐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卞祖善.西方交响乐巡礼.福建艺术,2010(2)

西方交响乐的鉴赏

学校:海南大学

学号:20110507310012 姓名:李尚华 专业:车辆1班

欢快的文化交响 篇3

石林是自然的风景,也是人文的风景。彝族撒尼人世代居住在石林,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撒尼人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以“阿诗玛”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内涵丰富的诗文传说、斑斓绚丽的民族服饰、火热豪放的民族歌舞、古朴粗犷的捧跤竞技、风格奇特的婚丧嫁娶,无不体现出古老民族的文化韵味和地域特征。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内外,“阿诗玛”的少女形象成为了云南旅游的标志;舞剧《阿诗玛》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舞蹈;《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则50年来经久不衰,唱响神州大地。撒尼人在奇峰异石间和彩云深处创造了阿诗玛文化和欢乐的歌舞,他们祭祀、劳作、恋爱、狂欢,创造着与石林一样让众人惊奇、感动的艺术和诗意。他们赋之石林以民族精神的灵性,成就了石林独具個性的天人合一,谱成了一部文化交织的交响曲。

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是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彝族传统火把节,国内外宾客都爱汇集到享有“歌舞之乡”、“摔跤之乡”、“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等众多美誉的石林,同当地10多万群众一起狂欢,彝家人矫健的舞姿、热情奔放的大三弦和千万支燃烧的火把以及熊熊的篝火,场面震撼,让人难忘,人们听着过山号、牛皮鼓、大三弦等彝族特色鲜明的乐奏,看着上百头黄牛和水牛长达5个小时的斗牛比赛和彝乡摔跤手展示的高超摔跤技艺,夜幕下,围着巨型篝火打跳、唱歌,人们尽兴狂欢。

“交响乐”与“交响曲”辨 篇4

而《辞海·艺术分册》(1980年版)中对海顿的介绍则是:“……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告别》《惊愕》《时钟》等一百余部以及大量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各种独奏乐曲的协奏曲、清唱剧等。”

对于海顿同样的作品,语文教科书里所用的词是“交响乐”,而《辞海》中所使用的词是“交响曲”。“交响乐”是否就是“交响曲”?如果不是,那么哪一个表述准确呢?

《辞海·艺术分册》中没有“交响乐”这一辞条,但有“交响曲”,其表述为:[交响曲]大型管弦乐套曲。从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至十八世纪后半期发展成为独立管弦乐作品。通常包含四个乐章(有时冠以慢板引子),亦有少于或多于四个乐章者。各乐章的体裁与奏鸣曲相似,但规模较大,音乐主题有较大发展,管弦乐法亦较为丰富,适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早期交响曲大多没有标题,十九世纪以来,标题交响曲兴起,加用声乐的交响曲,则始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罗传开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中同样没有“交响乐”这一辞条,而有“交响曲”,摘录如下:[交响曲]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等。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

“交响乐”则是指在古典音乐时期定型的多乐章(通常为三至四个乐章)的管弦乐队音乐。而管弦乐队音乐就不仅仅是指交响曲了,它还包括交响诗、协奏曲、交响序曲、交响组诗等。

显而易见,“交响乐”和“交响曲”是不能划等号的。二十世纪法国重要的音乐理论家保罗·朗多尔米的《西方音乐史》对此有非常明确的区分。我们从这部著作的第十一章《交响乐的起源:古典奏鸣曲》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交响乐”和“交响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响乐”包含了“交响曲”。在此书的第十二章《海顿与莫扎特》、第十三章《贝多芬》及第十八章《柏辽兹》等章节中,提到这些作曲家的有关作品时,均没有使用“交响乐”一词,但却使用了诸如“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等词。这就说明,“交响乐”与“交响曲”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可见,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出现了差错,把“交响乐”等同于“交响曲”。

其实,“交响乐”应称为“交响音乐”,这个概念自巴洛克时代就经常使用,是非常宽泛的乐队体裁称谓,是包括了多种不同结构和题材形式的总合。条件是这些音乐的演奏都使用大型交响乐队,它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含义:

1.是指为大型交响乐队所写的大型作品而言。其中包括交响曲、交响组曲、交响序曲、交响组诗、协奏曲等。

2.是指为演奏这些大型作品而使用的交响乐队。

3.是指大型交响作品的交响性。如:交响音乐有多乐章结构,强调主题之间的对比,有着丰富而多变的音色以及宏大而多层次的音响效果。因而适合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和事件,适于刻画与描述细致而又复杂的思想情感。因此,交响性可以看成“音乐中的戏剧性”。

而“交响曲”则纯粹是指一种形式而言,即用奏鸣曲——套曲的形式写成的多乐章的作品。如贝多芬的“英雄”第三交响曲、“田园”第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六交响曲、海顿《告别》《惊愕》《时钟》交响曲等。

因此,有一点应当特别强调,贝多芬“英雄”第三交响曲、“田园”第六交响曲,而不是贝多芬“英雄”第三交响乐、“田园”第六交响乐;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六交响曲,而不是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六交响乐;海顿《告别》《惊愕》《时钟》交响曲,而不是海顿《告别》《惊愕》《时钟》交响乐。人们之所以习惯后一种说法,是因为长期以来将两个不同内涵的词,在实际上误用的缘故。

厨房交响乐 篇5

走进厨房,我看见洁白的碗,放在圆溜溜的盘子上,像爸爸背着儿子,用筷子一碰,叮叮是一支清脆的笛声。

妈妈买来菜,放下包,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马上系上围裙,拧开水龙头,开始洗菜,哗哗的水声是一首钢琴伴奏曲。洗好菜,妈妈拿着菜刀,哒哒哒明快,熟练地切着,又响起了一阵小号声。一阵忙后,交响乐正式进入高潮了。妈妈把菜放进锅,噼里啪啦地炒了起来,到了该加水的时候了,妈妈轻轻地倒了一点水,滋的一声,妈妈又开始哗啦啦地翻炒起来,油里直冒青烟,妈妈叮叮当当地拿来配料倒上了黄酒,酱油。终于,菜可以出盘啦!我馋得口水直流。

轻松交响乐 篇6

演出的总指挥是传说中大名鼎鼎的格雷戈尔·杜布莱特。他曾参加《指环王》的交响乐配乐演奏,与著名女歌唱家恩雅合作完成了《指环王》主题曲《祈愿》的录音与制作。现在这个世界级的指挥家就在我眼前。

第一曲完后,首席小提琴师起身便走。我想,是否台下的观众们“不听话”惹恼了他?正担心着,忽然响起了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首席小提琴师边走上舞台边演奏,他的嘴边荡漾着微笑。噢,原来是个玩笑。在观众轻松的笑声后,是继续全神贯注地听演出。

第二首曲目是莱罗尔·安德森的《小猫圆舞曲》。演奏过程中,时不时有乐师站起来身来模仿着小猫的声音,跳跃却不混杂,活泼不失优雅,像极了猫这种动物特有的性格。在一男一女两位演员献唱后,一位小提琴演奏员认为自己的指挥水平胜于总指挥,便示意两人互换位置。之后,又有中提琴演奏员和大提琴演奏员纷纷提出异议,于是总指挥换了一个又一个。整个场面轻松不失诙谐,幽默却有秩序,不知不觉中调节着观众因为一直观看演出而产生疲累的情绪。

当《蓝色多瑙河》响走时,总指挥放下指挥棒,挽起乐队中一位女演奏员跳起了双人舞。跳着跳着,两人竟舞入观众席,邀请观众一起享受欢快的舞曲。又有几位演奏员也相继走下舞台与观众们一起跳起舞蹈。此时,总指挥牵起一个小女孩的手走上指挥台,将指挥棒交到她手上,教她指挥仍在演奏的演奏家们。我突然有感触:是不是这便是德国艺术家的教学方式?不用刻意地学,也不用刻意地教,每个人都可以尝试。

下半场,总指挥竟带来一首中文的《龙的传人》。《龙的传人》一改往日流行曲目的特点,显得格外的深沉悠扬。格雷戈尔·杜布莱特努力认真地唱着每一个汉字。一位年轻的演奏员还用二胡演奏了《梁祝》和《茉莉花》。台下所有的中国观众都激荡着暖暖的自豪。

交响乐功能的临床应用 篇7

1 方法与材料

1.1 设备

珠海友通E-COM DR-2000CTM多功能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该系统配备加拿大CPI公司高频X线机,美国VARIAN公司生产的医用X线机射线管,美国DRC公司Direct Ray-100直接转换非晶硒平板探测器(α-Se FPD)。

1.2 方法

采用该摄影系统后处理软件中的交响乐和影像增强功能,对胸部、脊柱、四肢关节和鼻骨、骶尾骨、外伤骨折、软组织等18个部位,每个部位30幅图像进行处理,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技师各2名对所有处理后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用交响乐功能处理图像结果

经对比分析,采用交响乐功能对脊柱、髋关节、股骨、膝关节、肩关节,特别是对鼻骨、骶尾骨、外伤骨折和软组织等特殊部位图像进行处理,在影像细节得到良好显示的同时,可使非细节结构也能得到充分显示(见图2),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曝光条件过高或不足对图像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交响乐”功能使用不当可使图像的某些细节显示过于敏感、夸张,图像对比反差过大、图像均匀性降低、软组织影像显示差、甚至因图像信息丢失而得不到组织影像。

2.2 用影像增强功能处理图像结果

采用影像增强功能对胸部、前臂、手、腕关节、足、踝关节等四肢小关节图像进行处理,能得到清晰度高、对比柔和、特异性高、整体效果好的优质图像(见图3、图5)。交响乐与影像增强功能对比结果见表1。

注:图像显示良好标准为:投照部位骨骼、附属结构、周围软组织或骨折线显示良好;图像显示一般标准为:投照部位骨骼、附属结构或骨折线显示较好图像能够用于诊断;图像显示差标准为:投照部位骨骼、附属结构、周围软组织或骨折线显示较差处理后图像不能用于诊断

3 讨论

3.1 DR成像技术的优点

与普通X线摄影[3]屏-胶[4]成像方式不同,DR成像技术采用了高精度的探测技术,直接转换非晶硒平板探测器(α-Se FPD)是DR成像系统的核心部分[5],它可以把X线光子直接转换[6]成电信号,并且实现了X线影像数据的数字化,使X线影像数据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与储存;直接转换非晶硒平板探测器的应用丰富了形态医学诊断的信息和层次,改变了传统放射技术的诊断模式,拓展了X线检查的适用范围;DR成像系统曝光宽容度大[7]、感光度高可达400(CR的屏感光度为200,与常用的增感屏相当)、平板探测器量子探测率(DQE)高达90%以上[8],这些优点使行DR摄影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能适当降低曝光参数数值,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受照射剂量。

3.2 DR系统的影像后处理功能强大

DR系统的影像后处理软件包含丰富的后处理功能,其中主要有交响乐、影像增强、窗宽窗位调节、正负影像互换、图像切割、打印版式选择等功能,这些后处理功能的应用改变了普通X线照相系统没有后处理功能,X线胶片一旦曝光就无法对影像进行补救的缺点[9];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改善DR影像因曝光条件过高与不足对图像造成的负面影响,为DR图像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保证。

3.3 交响乐功能的原理、优势与不足

交响乐功能是综合了增强、降噪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参数组合[10],它功能丰富、数据调节范围大(0~10级),其主要通过对图像进行对比度控制、动态范围调节,细节增强控制、噪声抑制、曲线调节模式,并辅以窗宽窗位调节等处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经交响乐功能处理过的图像在细节部分被重点增强显示的同时,非细节结构也能得到充分显示,处理后图像能较大程度满足观察者的视觉需求。根据数字化成像的原理,图像细节部分表现为频谱的波动和增高,而缺乏细节的部分则相反,表现为频谱平直[11]。交响乐功能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计算机系统运用特殊算法(ESA)[12],对图像的细节和非细节结构分别进行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高频信号(细节部分)和压制低频信号(非细节部分),进而获得细节增强,所以能使骨小梁、软组织及病变内部结构同时得到良好显示,使其在髋关节(图1~2)和骨折的显示中具有良好效果。交响乐功能动态范围大,达104~106,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曝光条件过高或不足对图像的负面影响,从而获得优质图像;其对图像的组织均衡能力强,所以在鼻骨、骶尾骨及软组织等组织密度对比相差较大部位的图像中,使用交响乐功能对其进行处理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如果曝光条件过高或过低时使用交响乐功能对图像进行处理,会对影像结果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当曝光条件过低时,表现为图像噪声大、图像颗粒粗、均匀性差、细节显示差,且使图像对比度、分辨率和清晰度下降;曝光条件过高时,则图像对比度反差过大、图像细节显示夸张、软组织影像显示差、甚至因图像信息丢失而不能得到组织影像。

交响乐功能是对原始图像的一种特殊处理,处理后图像的特异性降低[11],考虑其原因可能是:交响乐功能对图像的处理主要使图像的高频信号(细节部分)得到增强,而低频信号(非细节部分)受到抑制,可使图像的某些细节显示过于敏感、夸张而造成假阳性诊断。因此,在四肢小关节和老年患者的图像中,使用交响乐功能对图像进行处理容易过度增强,导致假阳性率。图像处理技术使用不当可使图像失真、图像信息丢失,影响图像质量甚至不能用于诊断,因此,应加强操作者的软件应用能力和阅片医师对增强影像的适应和认知能力培养,以提高对影像细节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此外,采用交响乐功能对图像进行处理时,其对呼吸、被照体运动造成的伪影更加敏感[9],因此在摄影时应注意对患者进行训练,必要时对照摄部位进行固定,在处理图像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多进行对比、取长补短、克服不足,充分发挥交响乐功能的综合优势。

3.4 影像增强功能的优势与不足

影像增强功能是对图像高频、低频信号的同等增强,图像对比柔和、平滑,图像的特异性高,在高千伏摄影的胸部图像,以及前臂、手、腕关节、足、踝关节(图3、图5)等四肢小关节图像使用影像增强功能,能反映出良好效果。但由于影像增强动态范围小,对因曝光条件过高或不足对图像造成的负面影响弥补能力低,抑制噪声功能差,处理后图像不能突出影像细节,使其在髋关节、鼻骨、骶尾骨、外伤骨折、软组织等需要观察细节的部位效果不佳,在实际工作中应加以注意。

总之,应用交响乐功能对DR影像进行处理,能得到良好的影像效果。但在工作中应根据临床需要、投照部位和曝光条件等因素选用正确的后处理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充分发挥DR摄影系统的综合优势,获得高质量图像服务临床。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评价交响乐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系统后处理软件中的交响乐和影像增强功能,对胸部、脊柱、四肢关节和鼻骨、骶尾骨、外伤骨折、软组织等18个部位,每个部位30幅图像进行处理,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技师各2名对所有处理后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交响乐功能对脊柱、髋关节、股骨、膝关节、肩关节,特别是对鼻骨、骶尾骨、外伤骨折和软组织等特殊部位图像进行处理能获得良好效果;采用影像增强功能对胸部、前臂、手、腕关节、足、踝关节等四肢小关节图像进行处理能获得良好效果。结论:应用交响乐功能对DR影像进行处理,能得到良好的影像效果。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图像后处理,影像增强

参考文献

[1]Fahrig R,Rowlands JA.X-ray imaging with amouphous Selenium:detective quantum,efficiency of photoconductive receptors for digital mammography[J].med phys,1995(2):153-160.

[2]尹志军,马彪,漆兰,等.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的进展[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3,220(12):5-6.

[3]孙桂琦.计算机X线摄影(CR)与普通X线摄影(CF)在胸外伤诊断中的对照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5):699-700.

[4]吴穗,梁永超.腰椎数字化摄影和屏胶系统摄影之比较[J].华夏医学杂志,2009,1(4):702-703.

[5]高登发,贾红,佟海燕,等.直接转换非晶硒平板探测器报废原因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杂志,2008,29(10):208-209.

[6]曾路.DR维修实例[J].医疗卫生装备杂志,2008,29(9):130-131.

[7]梁瑞冰,唐博,刘庆威,等.50例DR茎突摄影体位的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2009,18(5):316-318.

[8]赵文前,孙玉芝,薛剑峰,等.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胸部的应用[J].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37(11):45-46.

[9]高登发,王海军,张爱莲,等.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鼻骨摄影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0):1081-1083.

[10]高登发,贾红,张爱莲,等.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诊断骶尾骨外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6):434-436.

[11]梁荣光,胡文清,曾庆思.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及影像后处理对骨折的诊断作用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4,10(3):182-184.

交响乐《沃尔塔瓦河》欣赏 篇8

关键词:捷克民族,爱国,气势雄伟,积极

一、《沃尔塔瓦河》的诞生

中国的母亲河是我们雄伟的黄河, 同样在捷克也有一条在他们心目中可以堪比母亲的河流, 那就是沃尔塔瓦河。在捷克, 穿穿不息的沃尔塔瓦河是最大的河流, 而捷克新音乐之父斯美塔那以母亲河为主题, 创作了交响乐《沃尔塔瓦河》, 从河水的源头开始述说, 捷克民族的静谧又欢乐的生活气息。

沃尔塔瓦河在捷克人的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斯美塔那所创作的《我的祖国》中最有名的就是展示捷克美丽历史的《沃尔塔瓦河》。斯美塔那在交响乐曲中穿插了捷克的山河景色的描写手法, 更融入了捷克浓厚的民族情感和艺术色彩。这首乐章的出现, 便在捷克的音乐树立了一座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里程碑, 将捷克的景致和人土风情结合在一起, 充分散发出捷克独有的魅力, 甚至被誉为了捷克第二国歌的称号。

二、浅酌《沃尔塔瓦河》

1. 开篇

长笛缓缓的以小波动的形式掀开了乐曲的帷幕,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由两条小溪组成的, 由于长笛特有的冷冷音色, 让人感觉就像是有一股清流潺潺流淌过心间。不一会儿, 心头觉得一暖。那是因为单簧管的出现, 与长笛碰撞出火花, 仿佛黎明的沃尔塔瓦河的景象就出现在眼前。在河的源头, 还有小提琴的跃动合奏, 三种音调汇合在了一起, 悠扬悦耳。此时, 清流也因碰撞而激起小浪花。于是, 竖琴也悄悄加入, 使得浪花在阳光下活跃的飞溅, 闪闪发亮。

2. 主题

沃尔塔瓦河是很能代表捷克的人性格的, 河水翻腾的力量, 如同捷克这个民族, 朴素中带有力量和激情。进入沃尔塔瓦河的主题后, 一条宽广的河流在全体奏乐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抒情的旋律却包含着捷克人民心中对于沃尔塔瓦河炽热的热爱。随即又有重重的小号声、圆号声和低音鼓声娓娓道来, 是猎人吹响了号角, 这时沃尔塔瓦河的河水流经过茂密又幽暗的森林。捷克的森林形象广袤无垠, 狩猎的神秘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不远处传来了轻快地波尔卡舞曲, 原来是岸边静谧的村庄因举行婚礼而热闹起来。

3. 结尾篇

乐曲中长笛和单簧管又开始翩翩起舞, 响应了乐曲的开篇, 更与竖琴配合演奏, 就如同沃尔塔瓦河水在耳边不断向更广阔的大海前进, 圆号也在翩翩旋律中配合地此起彼伏。木管乐器与小提琴一同优美的谱奏着, 皎洁的月光下是仙女们的身影在舞动, 飘渺的舞姿使人欲醉, 背景是小提琴在高音区的不经意流露。然而在前进的过程中, 旋律在沃尔塔瓦河穿过圣·约翰峡谷时逐渐中断, 全体合奏随后紧跟着定音鼓的重重声影, 铜管乐器的脚步一步一步呼应着定音鼓, 于是紧张的气氛顺其而生, 就如同浪花与岩石激烈碰撞, 营造出凶猛冲击的气氛。在凶险的旋律里, 作曲家在这里制造了一个会让人心底澎湃的埋伏。

黑夜即将来临, 乐曲的力度延伸加强, 幽暗的小调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宽广的大调, 节奏也变得欢快起来, 此时河流已经过了危险地带, 整个气氛变得明朗起来, 沃尔塔瓦河满载捷克人们的希望和喜悦向前去。所有的管乐器一同协奏, 为古老的维谢格拉德城堡歌颂。最后, 波动的小提琴如同沃尔塔瓦河的从容不迫, 缓缓流向无垠之际。

三、《沃尔塔瓦河》的意义

《沃尔塔瓦河》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最著名的一首, 这首充满感染力的e小调为主旋律的乐曲在十九世纪首次公演时已经是大获好评, 结合了沃尔塔瓦河的岸边带有民族色彩的景象和雄伟气势, 深深地掳获了听众们的心。借由沃尔塔瓦河在捷克人心中的高嵩地位, 人们更热爱这能代表捷克的颂歌。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在斯美塔那的生命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品, 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大部分都反映了他心中的爱国热情, 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舞曲相结合, 将捷克民族的顽强不屈和积极的精神融入乐曲中。从此斯美塔那成为了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 通俗的《沃尔塔瓦河》最为受欢迎。

只是成功来的并不容易, 斯美塔那为了完成《我的祖国》套曲一共花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顽强的毅力并没有使得双耳失聪的他失去创作的斗志, 他给世界带来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后, 在疯人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除了《我的祖国》, 交响诗《理查三世》、《哈康·亚尔》和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四、结语

生活有时会是寂寞孤独的, 然而音乐就像是生活里, 上帝特殊赏赐的一扇窗口, 在万籁俱寂中给人们带来曙光。中国的一部电视剧《金婚》中, 也曾数次穿插了交响乐曲《沃尔塔瓦河》。在这一部讲述了普通夫妻五十年的婚姻生活里, 《沃尔塔瓦河》中的一段激荡的旋律弥漫在了男主人公的婚外情中, 在那个年代, 精神出轨已是可怕并不被允许的。男主人公一直到最后还是习惯听卡拉扬指挥的《沃尔塔瓦河》。

在这个欲望和金钱泛滥的世界, 《沃尔塔瓦河》中对于民族, 对于祖国的热爱是否仍然存在我们的心中, 这是我们听这首乐曲时应该思考的问题。有多少人还会享受自然的魅力, 又有多少人还拥有对于未来的信仰, 对于光明坚定的积极态度呢?■

参考文献

[1]苏仲芳.斯美塔那和他和交响曲——《我的祖国》[J].齐鲁艺苑, 1981年02期

[2]张跃声.沃尔塔瓦河[J].音乐爱好者, 1980年04期

[3]张积良.独具匠心的构思——析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01期

浅谈爵士交响乐《蓝色狂想曲》 篇9

著名的爵士交响乐《蓝色狂想曲》创作于1924年,其作者是美国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格什温。在纽约的伊奥利亚音乐厅演出后引起了巨大轰动,这首乐曲从此便成为美国风格特色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

二、主题材料及结构

《蓝色狂想曲》是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感知美国爵士音乐在节奏、旋律、强弱以及和声上特别的扩展运用。同时,格什温追求自己独特的梦想——即把建立在爵士乐上的感伤歌曲带进美国音乐厅里来。他的第一首音乐会型的作品——《蓝色狂想曲》,是充分借鉴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也可以说,他是为了用全部交响乐队伴奏的钢琴独奏而写的。

格什温认为在《蓝色狂想曲》中主要包含两个主题,在两个主题中钢琴具有着独特丰富音乐空间,同时管弦乐队展示着华丽辉煌的音色与钢琴交杂。随后,钢琴运用半音和和弦色,使乐曲的乐思逐步充满期盼,与此同时引入了另一支爵士乐曲调,由此指引我们来到熟悉和缓慢的第二部分——广为人知的那一大段浪漫旋律。

《蓝色狂想曲》的中心是乐曲中段,一首弦乐器奏出的美妙歌曲,也是美国音乐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乐曲由一个速度的变化带来了乐曲的尾声,是钢琴与乐队之间十分默契的配合。钢琴此时向着第二个节奏轻快的旋律挺进,然后乐曲转向了基于前面主题的快速再现,管弦乐队奏出了开头那段由单簧管演奏的主题,整个乐队以雷鸣般的气势再现了乐曲的主要主题后,在简洁而富有戏剧性辉煌的旋律中,以一个渐强的和弦辉煌地结束了全曲。

三、贡献及意义

格什温是把爵士乐和交响乐作曲技法相结合的第一人。乐曲丰富、引人入胜的旋律源源不断,爵士乐的切分节奏具有世俗、幽默、率直的特性,为后来的作曲家利用通俗音乐语言创作交响音乐开辟了一条道路。

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就格什温这些带有爵士风格的作品而言,在演奏时绝无严格标准的规定和模式,而是给予演奏家提供了最大限度自我发挥和表现的空间。因此这些作品既可以使用小型乐队演奏,也可使用大型或超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当年格什温在首演《蓝色狂想曲》时,就是与怀特曼的一个只有25人的小乐队合作演奏。而今天在一些传统古典音乐会演奏时,乐队演奏家竟然可达百人以上,这说明,格什温的这些作品不论是采用什么方式,都能产生出非常好的艺术效果。然而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其在演奏中,是否能将作曲家深蕴其中的音乐灵魂呈现而出,而这一点则对诠释格什温的作品来说可谓至关重要。

四、感受与分析

《蓝色狂想曲》——当钢琴作出一番即兴性独白之后,乐队便掀起了一阵新的狂澜,并夹杂着一种原始的狂野和放纵不羁的蛮力向我迎面扑来。它吞噬着我的理智,我开始变得癫狂起来,恍如置身于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异世界里。这里有喧闹嘈杂的人流涌动,有热烈欢腾的舞蹈场景,还有从喧哗的小酒吧里传出的风骚撩人的萨克斯风……

我不由想起了新奥尔良,想到那里的贫民窟,据说爵士乐就是在那里诞生的。后来有人在爵士乐中融入了交响音乐的元素,于是它便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高雅艺术”的神圣殿堂。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格什温。

我想,爵士音乐之所以如此动人心弦,大概在于其捉摸不定的即兴色彩、在于那变幻多端的切分节奏和布鲁斯独特的迷离情愫,还在于欧洲文化带来的文明与风尚。然而,真正将爵士乐锤炼成为经典的则是伟大的格什温。

格什温把交响和爵士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比如中后部的弦乐合奏,乍听上去像极了古典交响乐,但马上接上管乐的降调段立刻显出爵士的特点。尾声的弦乐管乐和钢琴很给气势。但从另一方面说,这并不是纯粹的爵士乐,爵士的风味并不浓。

看到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当落日余辉散尽,暮色凝重的夜空绽放火树银花,美国著名作曲家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从百架钢琴的琴键上飞扬而出,和平鸽满天飞舞,构成了世纪最壮观的奥运秀。那情那景,那曲那韵,霎时,整个世界都被美国爵士乐感动。

一种边缘音乐从诞生到成熟,从青涩到辉煌,一步步的证明着自己的魅力所在。《蓝色狂想曲》不仅仅从视听上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更从心灵上给人以震撼。我想这更激励着各国各民族的音乐家、作曲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竭力创作属于本民族的音乐。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越来越强调民族性,越来越关注民族特色,越来越多的人提倡保护民族遗产。从心底希望,将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诞生!

摘要:爵士交响乐《蓝色狂想曲》是世界著名交响乐名曲之一,是一种边缘音乐从诞生到成熟,从青涩到辉煌,体现着一种独特的音乐魅力。《蓝色狂想曲》不仅仅从视听上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更从心灵上给人以震撼。本文主要通过创作历程、主题材料、结构、贡献意义以及欣赏感受进行阐述,力争进一步深入了解交响乐《蓝色狂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意义。

交响乐文化 篇10

关键词:木兰诗篇,交响乐,艺术特色

一、古老题材的创新

从历史背景来看,《木兰诗》产生于西晋灭亡后,东晋偏安江南时期。当时的北方长期处于混战状态,各少数名族统治者和部分汉族地主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使得近三百年的时间都在此起彼伏的建国亡国,组合分裂,战火硝烟中渡过。而《木兰诗》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心情写照。它描写了一位勤劳、孝顺的女子替父出征,征战疆场的故事,突出了儒家伦理精神的“忠”、“孝”,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性意识和人道情怀,同时隐含着男女平等的思想。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作者顺应时代要求,立足于我们现代的文化视野和审美情趣的角度去诠释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这部作品,仍以战争为主线,依旧描写木兰的孝顺、勇敢、淡泊名利,但却将“和平与战争”这一矛盾统一体放在辩证关系中发展,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进而将“呼唤正义与和平”的主题充分升华。

从人物形象刻画来看,《木兰诗》中的花木兰是英雄人物理想的化身,长期的战乱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同时也把北方人们锻炼的骁勇善战。人们虽崇尚武力,但是面对漫长的战争,也只能是无奈的等待。他们把对英雄的崇拜视为最崇高的审美意识,期待着能有一个“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英雄出现,带离他们逃脱这艰难的困境。而足智多谋、武艺超群的木兰正是人们心中理想的民族英雄。《木兰诗篇》则着重刻画了一个普通女子变成民族英雄的心路历程,作者把木兰还原成了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子,她并非生来就有的大无畏责任感和勇猛的精神,她有着一般女子的温柔情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对于替父出征她辗转反侧,面对爱情她懵懂羞涩,为隐瞒女儿身份在军中忍受煎熬,想起战死的兄弟她心痛惋惜……作者将木兰从军数年的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地描写了木兰的生活场景,塑造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木兰,使得这位英雄更加贴近我们,更平民化。本剧创作者在符合剧情逻辑发展的情况下,大胆加入了原著中没有的男主角“刘爽”,使之与木兰在漫漫的征战生活中相偎相伴,两人之间的友情、爱情真切感人且贯穿全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

二、情景与交响乐的融合

所谓情景交响乐,就是“情景剧情”与“交响音乐”的紧密结合。情景是戏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产生的灵魂,他可以表现作品主题的情节与境况,充分烘托作品的中心思想,同时在戏剧的冲突爆发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木兰诗篇》整个创作团队将“如何能够让具有交响乐特性的音乐进一步为人们所接受”作为该作品的基本创作理念,把各种适合情景表演的艺术形式融入到交响乐当中,为的就是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交响乐。音乐比较善于营造想象空间,而交响乐庞大而又复杂的音乐结构则让一般观众难以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木兰诗篇就是为了进一步拉近欣赏者与交响乐的距离,所以在选材上采用了影响力较大且中国人较为熟悉的故事题材。在以交响乐为主体的音乐中,融入了歌剧、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这样,人们可以通过人声、唱词来了解剧情,舞蹈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可以将人物情感外化,舞美、灯光通过色彩与造型的转换,让人们置身作品所营造的特殊环境,加之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演奏与演唱,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程式,使得这部交响乐作品视觉化、形象化,让人们在聆听交响乐的同时更是在观看交响乐。通过一系列场景的表现,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堪,流血牺牲的惨不忍睹,懵懂爱情的羞涩缠绵,和平生活的殷切期待。在音乐的主导下我们通过情感与心灵的碰撞去聆听英雄们在生活中所体现的喜怒哀乐。

三、音乐特点

《木兰诗篇》运用了交响乐的套曲结构框架来组织材料,由序曲和四个乐章构成。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创作了木兰与其恋人刘爽的主题,使之统领四个乐章并且贯穿全剧。同时,还利用奏鸣曲式中具有回旋性质的再现原则以及主题多次加以变化反复的手法来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例如,作品一开始就出现的“战争主题”与“和平主题”,它们两个组合成一对鲜明的矛盾体,以原型或者变体的方式频繁出现在整部作品中,给听者留下深刻的音乐记忆。《木兰诗篇》采用了不分段的总谱,宣叙调和咏叹调结合而成的咏叙调也被运用其中。谣唱体合唱将原著分别融入到作品的各个部分,与咏叙调形成具有对比性的两种表意方式来行使其表意功能,加之一些戏剧性的器乐段落便构成了三维叙事,三者共同来推动戏剧矛盾的发展。在旋律创作上,《木兰诗篇》采用了有调的创作手法,谱写了大量精美的咏叹调,具有歌唱性、人声化的长线条旋律在该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配器上《木兰诗篇》则非常善于圆号的使用,作曲家寥寥几笔的描写就能充分表现出戏剧矛盾的强烈冲突,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作品中还有两大段小提琴的独奏,旋律时而抒情温婉,时而俏皮生动,为后面即将来临的戏剧高潮做足了充分的情绪铺垫。

为了让交响乐在中国“曲高和寡”的处境有所改善,也为了让交响乐更加贴近中国百姓的欣赏习惯,作曲家对交响乐进行了“民族化”处理。从结构上看,虽然作曲家以交响乐为基础创作了四个乐章,但却并非完全按照一般交响乐的发展逻辑和体裁样式进行创作,而是围绕剧情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采用了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叙事曲、俚歌、酒歌、浪漫曲。在旋律写作上,《木兰诗篇》无论是调式、调性还是音乐曲调旋律都具有浓浓的民族风味。作曲家采用了中国戏曲河南豫剧的音乐元素,并且将其发展升华为咏叹调,使得作品的音乐表现更加多元化,人物的性格更加生动、鲜明。浓厚的五声音阶色彩让该作品独树一帜。在和声上,没有过分的强调音乐的纵向和声思维,而是将和声巧妙地旋律化,使之更加贴合了中国民众的横向音乐思维和审美情趣。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的融入更是让我们在该部作品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四、舞美设计分析

《木兰诗篇》为我们构建了一座伟大的音乐建筑。他将交响乐队、合唱队、戏剧表演区同时分置于舞台上。交响乐队作为建筑的基底分于舞台两侧的底层,起着整个音乐建筑的支柱作用。舞台中央有一个T型台向前延伸,作为戏剧演员的表演区。在T型台两侧舞台的半腰处则是两个大型的可移动的摇臂平台,他可以配合作品的进行做出移动调整,合唱队身着南北朝时期的古装战甲站在移动平台上,与下方西装革履的交响乐团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一种时空的交换,古今两代人将音乐作为沟通的桥梁进行交流。音乐建筑的最上方是苍穹般的屋顶,墙壁上镌刻着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快速替换背景和LED高清显示屏的运用让整个舞台的背景美轮美奂,时而战车滚滚,时而鸟语花香,将观众引领进入到一个真实还原的场景中。这种可移动的平台将整个舞台拓展出了多个表演区,为演员的表演调度以及情绪性的舞蹈场面的展示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交响乐队与合唱队的作用在这部歌剧中也得到了提升,他们从乐池和幕后来到了舞台上,并且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他们与戏剧演员一道为这部辉煌的音乐史诗谱写绚丽的篇章。灯光作为舞美设计在《木兰诗篇》中也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运用舞台灯光设备,根据剧情的走向及导演要求来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暗示剧情发展,展现舞台所特有的艺术幻觉等。总之,《木兰诗篇》不仅是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为之倾心的视觉艺术精品。

《木兰诗篇》的问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强大的反响,受到了国内外舞台的强烈关注。它贴合了我们当代世界“呼唤正义与和平”的主题,宣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理念。确实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杨扬,用新的艺术理念打造艺术精品——谈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J].东方艺术,2004(9)

暑假交响乐 篇11

暑假,多么美妙的假期啊!你想拥有一个美好、快乐且具有意义的暑假吗?那就赶快制定一份“暑假交响乐”吧!

序幕:劳累了近半年时间,快好好放松放松吧,睡一个长觉,做一个好梦,躺在自己温暖的“小窝”里,那感觉真叫一个“舒服”!

前奏:好不容易放暑假,又没有作业,当然不能放过父母啦,缠着他们,让他们带你去旅游,在我国的名胜古迹景点留下专属你的门牌号码的微笑,带回自己快乐的心情和美好的记忆!那叫一个“COOL”!

高潮:约几个“铁哥们”,报个旅游团,去美丽富饶的大草原体验生活:骑马、射箭、摔跤、跳舞,品尝当地美食,羊肉串等。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叫上几个小伙伴,偷偷溜出蒙古包,去大草原上探险,进入失落的万年古窟,与凶恶的野兽进行殊死搏斗,战胜野兽,取得大批宝藏,那真是“VERY GOOD”!

尾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交响乐已经进入尾声,我们应该逐渐恢复到学习状态,每天背个包,来回在家与图书馆之间,在图书馆里吹着冷空调博览群书,既享受了生活,又增长了知识,还没有大人的啰嗦,真是一举三得呀!

落幕:假期只剩下最后几天了,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学校学习,让我们尽情地(什么,你说玩电脑、看电视啊)。NO!NO!NO!让我们尽情地SHOPPING吧,购买一些学习用品和书籍,准备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听了我的假期交响乐,你是不是也动心了呢?那就赶快行动吧,谱写一曲属于你的交响乐。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小学管墅庸邨文学社

交响乐文化 篇12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的诗句被我们一代代人传诵。现如今, 花木兰的英雄事迹正在以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 电影、电视剧等等, 而在2 0 0 4年, 花木兰的巾帼女英雄的形象以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形式登上了舞台。

《木兰诗篇》由序曲和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替父出征”, 第二乐章“塞上风云”, 第三乐章“巾帼情怀”, 第四乐章“和平礼赞”。作品以交响乐为主体, 融汇了歌剧、音乐剧、戏剧、清唱剧、情景剧、舞蹈等多种情景表演的元素, 注入了新的内涵,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情景与交响乐紧密结合, 是一部创新性与民族性完美结合的中国歌剧。

一、优美的旋律、华丽的交响

《木兰诗篇》是采用了中西方文化与音乐的结合进行创作的, 通过戏剧的冲突推动着乐思的行进。《木兰诗篇》中的音乐与剧情的发展紧密结合, 突出了其抒情性、叙述性的特点, 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了不同的音乐形象。木兰的音乐时而抒情时而柔情里透着坚强, 刘爽的音乐则粗狂大气但也时而透出一丝细腻。

交响乐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 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形式, 具有强大的交响效果和音乐表现力。在《木兰诗篇》中, 第一乐章的开始, 便用弦乐奏出了一幅安静祥和的画面, 接下来为了营造紧张不安的情绪, 运用了长号, 加之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提琴的共同协作, 营造了一种悲凉、忧伤的气氛, 随后, 最具有听觉效果的是小军鼓的出现, 由之前木兰之父接到军贴后使用的小号到随后的小军鼓再到之后的长、短笛的出现, 都表现了木兰要替父从军的坚定的决心与信心。同时, 在交响乐语言中融入了中国民间的音乐元素, 凸显了音乐的“民族性”, 在《木兰诗篇》中, 作曲家还加入了河南豫剧的音乐特征, 使人物角色变得更为形象, 拉近了与中国听众的距离。

二、情景与交响乐的结合

《木兰诗篇》是一部大型的情景交响乐。情景是戏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舞台上摆放的任何一件物品都有它特殊的含义, 具有特定的情景, “情景”与“交响乐”的巧妙结合, 就是所谓的情景交响乐, 在整部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木兰诗篇》通过舞台把一幅幅历史的场面呈现给大家, 在一开始, 小号和圆号奏响了序曲, 舞台上顿时呈现出了一幅烽烟滚滚的战争场面, 紧接着是男声合唱, 诉说着战争的无情。在第一乐章开始时, 在弦乐的配合下, 舞台上出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场面, 出现了木兰的身影, 随后音乐开始在低音区徘徊, 诉说着木兰的忧愁。第二章中, 长笛吹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景色, 舞台上的灯光开始呈现暖色调, 告诉人们, 冬天已经过去, 春天已经到来, 夏天也即将来临。此刻, 木兰将要去前线打探敌情, 铜管乐器开始吹奏, 预示着战争即将要开始了, 当木兰为了保护刘爽中箭时, 灯光变暗, 一束追光照在了木兰身上, 随后是小提琴独奏, 描绘出了山清水秀、春意盎然的画面, 木兰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第三乐章一开始, 是三位将士的合唱, 展现了战争胜利后无限喜悦的心情, 随后以深情的思乡曲表达了木兰思念家乡与亲人的女儿情。第四乐章作为最后一个篇章, 描述了木兰凯旋归来的喜悦之情与在最欢乐的时刻想起牺牲的战友时的悲伤情怀, 最后, 一曲充满爱的《和平颂》把整部歌剧推向了高潮。

三、彭丽媛对花木兰的塑造

彭丽媛是中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 中国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他演唱了众多的歌曲, 在歌剧中诠释过众多的角色, 由她首演的歌剧《白毛女》、《悲怆的黎明》、《党的女儿》, 她的每一首作品都可谓是深得大众的喜爱, 堪称为经典。

彭丽媛有着极为扎实的演唱基本功, 音域宽广, 演唱风格大气, 对作品的处理非常细腻, 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 在《木兰诗篇》中, 她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 把木兰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彭丽媛在对花木兰人物的塑造上, 不论是在演唱方面还是在表演方面, 都为我们完美的塑造了巾帼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

结语:我国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同样也丰富多彩, 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国家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木兰诗篇》顺应时代的要求, 发掘民族民间的文化, 以时代的视角诠释了这个古老的故事, 使整部作品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突出了战争与和平两大主题, 这个古老的故事放射出了新时代的光芒, 显现出了最具时代感的艺术魅力。■

摘要:中国歌剧《木兰诗篇》音乐细腻、舞台壮观, 是一部我国本土原创、展示民族英雄的一部大型情景交响乐。本文将从作品的旋律、交响、情境与交响乐的结合以及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对人物的塑造三个方面来浅析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音乐特色。

关键词: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彭丽媛

参考文献

[1]钱范林华.《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洪水特性下一篇:情境教学法初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