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实词虚词复习(精选6篇)
中考实词虚词复习 篇1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洪海宁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
引语: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一、文言实词辨析(板书)
1.通假字辨析。(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
③ 百废具兴
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板书: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
师:以上只是文言文里古今异义词的一小部分。除去这些,哪位同学能再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呢?请想到的举手回答。
(学生答略)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指导复习方法:好,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啦),我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师生共同分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板书:一次多义)
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板书)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公将鼓之
师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板书:文言虚词辨析)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也
战于长勺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同学们,文言文的复习是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要进行“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和“名句分析默写”的复习,请同学们下去后对
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谢谢大家。
中考实词虚词复习 篇2
在《说文解字》中, “阿”字从属“阜”这个部类。
《说文解字》:“阜, 大陆, 山无石者。象形。凡自之属皆从阜”。“阜”部“文九十二, 重九”, 九十二字皆与“山丘, 土陵”或其引申义相关。
既然“阜”表“土山”含义, 那么从“阜”的“阿”也该有此含义。《说文解字》:“阿, 大崚也。一曰:曲阜也”。
《说文解字》中的“阿”读音为“ē”, 有两个含义, 一是“大土山”, 二是“山丘弯曲之处”。这两义都与“山、山丘”有关, 不过一是“凸出”义, 二是“凹陷”义。因具有实在的意义, 所以很明显, “阿 ē”这是一个实词。
古代人多用实词义, “山丘”义如:《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阿”中的“阿”被“崇”修饰, 指的是高俊的山岭。又如“秦代修建的阿房宫之所以叫阿房宫 (Ēpánggōng) 是因为其本义就是“修建在大山旁边的宫殿”, 《汉书 · 贾山传》中颜师古注:“房字或作旁”《史记 · 秦始皇本纪》:“阿房宫未成;成, 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 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位于终南山北骊山之西, 并未完全建成亦未正式命名, 仅因“作宫阿房”即筑宫于大陵之旁, “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南唐的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卷二十三中亦指出:“秦筑宫于骊山之旁, 曰阿房宫也。”[1]
阿 (ē) 第二义“山阜弯曲处”, 清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雅, 有卷者阿, 阿曰:卷曲也, 然则此阿谓曲阜也。引申之, 凡曲处皆得称阿”, 此义后引申, 有曲从、迎合义, 如阿附、阿比、阿谀等。
二、虚词阿 (ā) 与实词阿 (ē) 的千丝万缕
而“阿”的另一个读音“ā”代表的是一个虚词。《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馆1999 年) 对虚词“阿”是这样解释的:“虚词‘阿 (a) ’是假借字。可用作助词。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阿者, 助语之辞。’用例始见于汉代, 后一直沿用至今”。但我们认为虚词阿 (ā) 和实词阿 (ē) 有一定的关系, 虚化后的词除了语法意义外, 搭配实词后, 还会产生一定的意义。
虚词“阿”其中一个意义是“用于人名或亲属称谓前, 可仍译作‘阿’”如:
(一) 特名:
例如:1 阿斗:自立阿斗为太子以来, 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三国志 · 蜀书 · 刘封传》)
2 阿舒、阿宣:阿舒已二八, 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 而不爱文术 (《陶渊明集》)
(二) 通名:
1 平辈:⑴年纪大于己者:
例如: (1) 阿兄:阿兄得闻之, 怅然心中烦。 (《古诗源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阿姊:阿姊闻妹来。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木兰辞》)
⑵年纪小于己者:阿妹、阿弟
2 长辈:
例如: (1) 阿爷: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木兰辞》)
(2) 阿姨:弟走从军阿姨死 (《琵琶行》)
(3) 阿母: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 (《古诗源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上面我对语言材料的分类来看, 这里的“阿”都有表亲昵的含义, 因为不管像是“阿斗、阿舒”这样的称呼 (小名) , 还是对亲属的称谓都会带有亲昵的情感义。亲昵义中又有两个区别义:一是表“小、弱小”的含义:如阿妹、阿弟;一是表“大、可依靠”的含义:阿爷、阿母
我认为这可能是“阿”在虚化假借中受到原字“阿 (ē) ”的意义影响。
其中“阿 (ā) ”中表大、可依靠”的含义受到“阿 (ē) ”字中“山丘、大土山”义的影响, 因为“山大可依”。用来称呼长辈还带有比喻义:长辈像大山一样可以依靠
而“阿 (ā) ”中表“小、弱小”的含义受到“阿 (ē) ”字中“山阜弯曲处”义的影响。“阿 (ē) ”字中“山阜弯曲处”有“凹陷、低于水平线”义, 又发展为“低、小、微”义。用来称呼比自己年纪小的“阿弟、阿妹”是合适的。至于“阿”字来称呼人名或亲属含有亲昵义, 多半也来自“阿 (ē) ”的“山阜弯曲处”义的引申。
“阿 (ā) ”字除了用于人名或亲属称谓前, 还有别的意义:代词头:用于人称代词或疑问代词前, 如“阿侬”、“阿堵”。
最后对于“阿”总结如下:
注释:
摘要:汉语言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 古代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 其词汇的内在意义的转化, 如从实词本义产生引申义, 或是通过假借的方式产生假借义, 经过历史的发展, 实词虚化, 逐渐演变为虚词。而弄清楚一个词从实到虚的演变, 形成有条理的历史发展树状图, 对于汉语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阿,实词,虚词,转化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2]胡裕树《现代汉语》
[3]龚嘉镇《阿斗的[阿]不该读ē》语文建设1996年1期
[4]杨伯峻《古汉语虚词》
[5]黎锦熙《语法虚词通典》
中考实词虚词复习 篇3
【关键词】文言虚词 问题 复习策略
2009年17套高考题(上海除外)文言实词全部设一选择题,共涉及到65个;而文言虚词只9套题设一选择题,涉及到13个。65相较13,文言实词无论从设题范围还是数量上,都要比文言虚词大而多,但是从学生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把握情况来看,文言虚词比文言实词要难把握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1.文言虚词功能不明带来的困难
叶蜚声、徐通锵在《语言学纲要》里“从意义和作用”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有实在的意义,它储存着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成果,语言里面绝大多数的词都是实词,实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分;虚词是意义比较虚的词,它帮助造句,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分”。①清代学者袁仁林认为:“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②学生平日在阅读文言文时,注重对文意或句意的理解,而文言实词起到支撑文意的作用,往往落眼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少参与句子文意,只是对文意起到“衬贴”作用,很自然,学生在阅读时容易忽略。
2.文意不懂带来的困难
虽然学生已对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比较熟悉,但是一到语境中就不知什么用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言虚词只是对句意起到辅助作用,要想明白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须明白前后句意,而对于句意,这又是学生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难点,有些学生读不懂句意和整个文意,那么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当然也就不明白。因此判断文言虚词前提是读懂原文。
3.语法不通带来的困难
学生句意是明白了,但是句意前后是什么关系,学生又不明白了,不明白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单句的语法和复句的关系不能掌握。语法在中考高考中都不直接设题,而现在考试的功利性太强,所以,老师们很难细致深入地讲解。如果语法不系统不扎实,那么势必影响到学生对句意关系的把握。而句意不明白就会带来理解文言虚词的困难。
4.语境不看造成的问题
上下文语境中,语意也可以帮助对某个文言實词的意义的判断,而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相对文言实词比较孤立,前后语境对其意义的判断没有文言实词的帮助大,反而需要借助文言虚词来连缀。所以学生往往忽略文言虚词上下文语境的推测。
5.字形不辨带来的局限
汉字是意音文字,80%多是形声字,大部分文言实词保留着字意;而文言虚词往往是从文言实词虚化而来,很难从字源上来推断其用法和意义。这又增加了一些对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把握和推断的困难。
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文言虚词较文言实词难掌握的问题,笔者认为高三复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文言虚词的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虚词也不例外
语感是指一种迅速领悟语言的能力。而文言文语感也就是一种迅速领悟文言文的能力。我们老师平时都有这么一种经验: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有的同学领悟得很快读得流畅,而有的同学读起来就磕磕绊绊;一道有关文言虚词选择题,有的同学不知为什么选正确了,但是他凭感觉锁定这个正确答案。这些现象我们都认为“语感”起了关键作用。那么准确的语感是怎样来的呢?语感是在文言文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最重要的是平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因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唯一途径,而文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基本不使用了,那就更应该多读。读时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读得多了,很容易把一种语言的表达积累印在脑子里,脑子里如果有这个表达积累,看到新的,旧的就会跳出来,新旧联系,就会知道新的是什么意思,达到一种举一反三的程度。譬如,读《鸿门宴》中有“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句,句中“何如”表疑问语气,译作“怎么样”。将这个文言复音虚词理解并积累到记忆里,以后再读到“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比照原有的积累,立刻就能领悟了。
(2)归类并积累课本的文言虚词
将教材中文言文篇章作为学文言虚词的根基,先精通了教材中出现的18个文言虚词的例子。这需要在复习了一篇文言文之后,将文言虚词进行归类积累。譬如将《赤壁之战》中出现的“者”的用法都归到一块,先让学生琢磨理解,然后整理到笔记本上。每复习一篇,都要整理补充“者”的重要的或较难理解的用法意义。建议同学们的笔记本要多留点空,以便不断地补充。如此高三复习下来,“者”的用法和意义也不难掌握了。
(3)平时要训练学生根据语境来判断文言虚词
袁仁林还强调,虚字本为“语中衬贴之声,离语则不能独立”。③意思是说,文言虚词本身的作用和特点决定了在句中是不能独立的,它们必须跟文言实词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文意,所以我们要想很好地把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就必须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这个工作不可能到考试前去做,工夫要下在平时。譬如09年山东高考试卷第10选择题A项区别“者”的用法和意义。一句是《劝学》中的“假舆马者”和考试语段中的一句“攻原得卫者”,显然《劝学》中的“者”根据平时积累好理解,即助词“……的人”;然而,“攻原得卫者”中“者”就不敢确定是否“……的人”之意,所以必须还原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去理解,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强调并引领学生去“根据上下文”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4)进行语法讲解和实践训练
现代的语法都是根据文言文总结出来的,古今基本上是相通的。而一个词的用法离不开句子,分析句子肯定要理解其语法。虽然语法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是,要准确把握文言虚词,就得让学生居高临下掌握语法,会划分句子成分和辨别复句关系。在平时先系统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句子的成分构成和复句的关系分析,然后进行训练,最后在前两者基础上就文言文阅读老师领着学生进行分析和训练。譬如文言虚词“以”有“因为”之意,其用法有可能是介词,也有可能是连词,要区分开就得分析句子的语法。
吕叔湘先生说过:“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④对于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等特点,我们也不要望而生畏,只要平时扎扎实实下功夫,学生在能力上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也会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课程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文献:
[1]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92
[2][清]袁仁林.解惠全注.虚字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9,8
[3][清]袁仁林.虚字说[M].北京:中华书局, 1989,8
中考实词虚词复习 篇4
考 点:理解课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知识要点:1、理解新课标规定的基本文言文篇目中重点实词。2、根据语境理解课外文言文中重点实词。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之”、“者”、“于”、“以”、等虚词的用法。
考试说明:1、判断对文言实词或虚词理解的正确与否。2、从所给选项中选出对文言实词或虚词理解的正确选项。3、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古今义。4、按要求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或虚词。
考点例析
一、阅读课外文言文——《草书大王》,然后答题。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3)侄罔然而止。()4)执所书问曰:„„()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代词。
1)皆讥笑之()2)诟其侄曰()3)汝胡不早问()4)致余忘之()
3、这则故事该责备的是谁?为什么?
简析:本题要求在阅读课外文言文之后,按要求答题。第1题属课外文言实词的考查。第2题是对课外文言文代词的考查。答案是:1、1)喜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2、1)“之”指“他”;2)“其”指代“他”、“他的”;3)“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4)“余”指代“我”。第3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性考查,这方面,前面第十讲已有不少分析,故略。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相关习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 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 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
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日:“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⑩,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晏子春秋•内篇第五》)
【注】①牟:地名,在山东。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车前三或四匹驾马中,辕马边上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越石父怒而请绝(绝交)B.今兔子于患(祸害)C.省行者不引其过(过去)
D.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背)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晏子使人应之曰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B.息于途侧者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吾以子为忘 以我酌油知之 D.今又不辞而入 而吾以捕蛇独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l)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2)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4.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本题的阅读材料来自于课外,第1题要求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正误判断。根据语境,选项A中的“绝”应是辞去,离开的意思;选项C中的“过”应是过失的意思,故第1题的答案是:AC。第2题要求对文言文虚词作比较,选取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项。其中选项A中前一句中的“之”代指“越石父”,后一句的“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选项B两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选项C中前一个“以”是以为的意思,后一句中的“以”是“凭”的意思;选项D中前句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后句中的“而”是转接连词。故本题的答案是:B。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 篇5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未有问而不告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
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
国险而民附《隆中对》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并且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野芳发而幽香
⑨表假设,如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⑩表并列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总结 篇6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号:háo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5、知道(见往事耳)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曰)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开:1、散开(曰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中考实词虚词复习】推荐阅读:
实词是实词还是虚词03-30
实词和虚词 教案06-28
小学虚词和实词08-20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12-08
实词虚词是什么意思10-20
its是实词还是虚词02-10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05-15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07-31
2024北京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12-30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复习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