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德育

2024-08-19

弟子规德育(精选8篇)

弟子规德育 篇1

《弟子规》的德育方法

《弟子规》是我国蒙学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弟子规》在德育方法运用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当今的青年德育实践从中吸取经验,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全球化与信息化这把双刃剑不但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层面给我们带来挑战。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激荡,新观点、新思潮不断涌现,在青年们面对这些问题不断鉴别、选择的过程中,一些青年面临着意识层面价值选择的混乱,从而没有正确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我国的青年思想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出现了偏差,一味灌输而忽视了德育的疏导,并且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脱节,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导致了德育效果不佳。《弟子规》是我国传统儒家蒙学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包括全面的德育目标、立体的德育内容和灵活的德育方法,具有德育的重要功能。探析《弟子规》的德育方法,研究《弟子规》的德育方法对当代青年思想教育的启示,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坚持灌输与言语疏导的统一

《弟子规》全文一共一千零八拾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其语言形式独具特色。作为童蒙读物,《弟子规》独具韵律,使孩童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如“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其中“”、“定”押去声韵。又如“朝气早,夜眠迟;老易知,惜此时。”,其中“迟”、“时”押上声韵。韵脚的转换使文章具有传统诗歌的乐感美,便于朗读和背诵。语言亲切,简单自然,而又意味深长,并且作为道德启蒙读物,《弟子规》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从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语句入手,如“晨必盥,兼漱口;便秘回,辄净手”,这些句子意思浅显,在日常生活也碰到的多,对儿童的影响力较大。又如,“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引用了典籍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这些句子在儿童生活中耳熟能详,有利于儿童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这种灌输与言语疏导相结合的德育方法。我们以往的德育方法仅注重一味灌输具体的思想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的说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单一的灌输从根本上削弱了受教育者道德发展所必需的理智能力和自主意识,只能使被教育者口头上信服,达到虚假的德育目标,具有滞后性,而且不能适应当今德育的需求。我们对灌输的理解必须做出转变,对灌输方式的运用也应该避免单一性和片面性。坚持灌输与言语疏导的统一,应以灌输客体为中心,在充分考虑灌输客体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上,借鉴《弟子规》中通俗而不庸俗的言语疏导方式阐述道德理论,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循循善诱,又要做到以理服人,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客体,建立主体与客体平等的对话与情感沟通,使受教育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向互动。

二、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

感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使受教育者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培养其道德品质并且使之得到升华与提高。《弟子规》运用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方法进行教育,使其德育过程中道德理论的传授与双方情感交流同时进行,进而达到德育的目标。《弟子规》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手段,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简明的话语告诉孩子们不论是什么人都要用心去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生长在同一地球之上,能更好的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者的“爱人”之心。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伤心。”是运用感性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因为东西小而私自隐藏,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会因此而伤心。《弟子规》并没有以冰冷的强行规范要求孩子不许有贪念且私藏物品,而是用“亲伤心”这样的表述来从情感上约束他们。又如“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以双关的文学修辞,如果身体受到伤害我们的父母会为此而担忧,那么品德上的缺失呢?会令父母蒙受羞耻。这就使孩子们在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围中深切地理解了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

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积极提倡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方式。将感性教育作为理性知识传授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重要体现。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情感之中,对受教育者能起到一种独特的感化与教化作用。教育者应当树立“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的观念,在尊重青年认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进行感性教育,使青少年懂得情感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能认识自身的情感变化特点,适当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这种德育方法的运用中应当注意,教育者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理性教育这一媒介与受教育达成双向的情感交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能够使教育者传授的知识不再禁锢于书本中,而是内化于受教育者内心,达到情感与认知的高度统一。良好的感性教育可以使青年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知识,教育者应善于创造有利于感性教育的情境,并且应淡化职业角色,不仅是帮助者,更要成为关心者,建立于受教育者教育者真诚平等的对话,将德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中,从而发挥更大的德育功效。

三、坚持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的统一

德育是道德伦理的认知向道德行为习惯升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双向的运动过程。《弟子规》在德育过程中,注重教育青少年身体力行,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以巩固道德理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知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人的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道德教育领域中也一样,从教育者那里获得的道德理论,也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内化为道德认识。受教育者产生道德认识,并且内化为道德情感必须要通过相应的道德实践锻炼来展现,例如“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此句揭示了“知”与“行”的关系,即只有“知行统一”才能使人达到自身德行修养的目标,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其中“力行”,即实践锻炼,如果只是一味的研读典籍中的人生道理,而不能把所学的人生道理与知识用于实践,自己的道德品质就会变得浮华习气,最终将不成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会导致人只是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行事,做出不符合伦理纲常的事来。而在这里,《弟子规》运用反问的句子,阐述了对于人的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塑造来源于实践的修养锤炼的道理。实际的道德锻炼能够促进人的知识和道德品质的改变。又如“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来源于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要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科目,且为“文之首”。也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必须进行道德修养的实践修炼,对道德准则能自觉遵循,认真履行,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弟子规》更是从实践行为中最细小的部分对孩童提出了道德行为准则,如“凡出言,信为先”是教育孩子在言行方面要做到诚信为先,“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是教育孩子在日常社交中要做到诚信待人,借人东西及时归还,别人来借东西,有的话不要吝啬。 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积极提倡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道德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内化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实践锻炼能使有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践锻炼也是道德教育是否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重要体现。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避免单一地灌输道德规范和原则,而是应该更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锻炼在德育过程中地位与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的良好结合,使德育过程寓于受教育者的主体学习或探索之中。实践锻炼不仅巩固了道德知识的教学成果,更能促进青年道德技能的训练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教育者在运用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时,为了避免对道德规范的践行只是在某些特定场合或偶尔存在,应该开展日常道德规范的训练。教育者应尝试借鉴《弟子规》中对青年日常行为制定明确的道德规定,使青年懂得从生活细节中日积月累地积累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且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自我教育的德育方法,是受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主动产生进取之心,不断自我认识自我省视,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弟子规》十分重视孩童的自省,要求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学习,在不断反思中成长,例如“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这是教育孩子们要见到别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要立刻去学习,即使与之相距很远,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也就是说要求受教育者能时刻以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平严格要求自己,自我规范,自动自觉地改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见贤思齐。又如“见人恶,即自省;有则改,无则警。”是指看到别人的恶劣的品行,要即刻自我检讨。如果发现自己也有这些道德品质上的瑕疵,要立即改正,如果没有也要时刻警惕。这是要求受教育者自省自查道德品质上的缺失,将道德的学习过程转化为自觉的过程。“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是教育孩子当自己的道德品质、学识、才能、技艺不如别人的`时候,应当自我勉励,迎头赶上。也就是说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应当自勉自省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产生信心,不断自我鼓励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当今我国青年思想教育,应当积极提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的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教育活动只是外因,永远无法代替受教育者的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里所说的“不教育”可以理解为自我教育。只有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不断自检自省自勉自励,主动提高自身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做到把道德融入思想灵魂,内化为道德理念道德情感,增强实践道德的自觉性。自我教育是教育的客体转化为主体的过程,也是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扬的表现。受教育者必须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五、坚持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的统一

《弟子规》文如其题,阐释的是弟子如何在漫漫人生中树德立命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准则,而这种规范与准则并不是以单一而冰冷的方式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循循善诱,将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讲述的是作为兄长要爱护弟弟,做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间和睦相处,“孝悌”之道才能尽在其中。这句阐述了“悌”之道,也就是兄弟之间如何相处的准则。《弟子规》将道德行为规范落实到细微之处,却并不是单一而生硬的强加于孩童,而是通过价值引导的手段,循循善诱地使受教育者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谊友信这样的美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规范与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引导片面强调规范,教育将变得空洞而无力;忽视规范,引导也将失去其目的和意义。坚持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的统一能够使受教育者明确规范、守则、章程、制度的,通过教育者积极的引导,使其遵守教育者设定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应当注意的是,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的结合必须以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道德规范必须是受教育者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的,不能以封闭、禁锢受教育者的思想为目的。而价值引导应以促进受教育者道德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为目的,使其能够接受并遵守道德规范的同时又不违背自主意识。

总之,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为实现德育目标、完成道德教育任务而采用的重要手段。优秀的德育方法运用可以使德育的结果有效而又成功达成,而《弟子规》的德育方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理论史中的明珠,并且符合当今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对这些德育方法的研究,对当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弟子规德育 篇2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观,孝悌,诚信

《 弟子规》 原名《 训蒙文》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 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而成为《 弟子规》 ,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其影响与重要性仅次于《 三字经》 。 《 弟子规》 内容采用《 论语· 学而》 篇中的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54全文共360句,1080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撰而成,因而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极富音乐性。 从《 总叙》 、《 入则孝》 、《 出则弟》 、《 谨》 、《 信》 、《 泛爱众》 、《 亲仁》 和《 余力学文》 八个部分加以阐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 弟子规》 就是教导我们如果做人处事,虽然成书年代较远,并且其思想主要取自封建社会,但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深刻的启发意义[2]97。

一、重孝悌的家庭伦理教育

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便是孝悌。 所谓“ 孝”,指孝顺父母,“ 悌”, 指尊敬兄长。 孝悌是适应古代宗法等级制度而提出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孝悌推崇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强调孝悌可以使人们形成服从统治者的习惯,防止被统治者犯上作乱。“ 百善孝为先”在《 弟子规·总叙》 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将孝悌摆在德育的首位,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可见其地位的突出[3]187。

《 入则孝》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 。 入指的是在家 ,即在家要孝顺父母。 心里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如果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孝顺了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为人子女怎样做到“ 孝”,最重要的是要听从父母的教诲, “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孝经》 中也云:“ 夫孝,得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要尽心服侍和奉养父母。《 出则弟》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 出指出了家门在社会中,指兄弟之间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顺从长上,能奉侍兄长,和睦相处。 在血缘关系中,除了父母与子女关系之外,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最亲近的了。 在封建社会时代,和睦的兄弟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足见对“ 悌”的重视。 现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虽然没有直接的手足之情, 但是“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以将兄弟的概念推广到同学、朋友,这是“ 悌”的扩展和延伸[4]98。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 家庭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而家庭是以亲情关系的和谐来维系的,因此,可以说,亲情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和起点, 只有家庭教育打好基础,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更进一步发挥作用。 而现在的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的问题,出现了子女抛弃父母或置年迈的父母不顾,把他们送到敬老院, 成为孤苦老人,或者与父母远隔异地,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资助,而多年不去看望老人。 他们以为物质上的给予就是对父母多年来养育之恩的回报,而实际上,这些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也许,年迈的父母最大的心愿并不是子女每个月给他们多少生活费, 而是在自己耄耋之年,子女能陪在自己的身边,如此安享晚年。 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夫妻关系不和,离婚率高;兄弟之间不和睦等等现象。 家庭意识的淡化,使目前的伦理亲情令人担忧。《 弟子规》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有一系列针对家庭问题的思想借鉴[5]154。

二、注重品行教育

注重培养个人完美的品格。传统道德文化在不断的实践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仁、恕、忠、孝、诚、信、礼、义、廉、 耻等思想内容,涉及伦理道德,对今天的我们培养完美的人格依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人际交往。 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信条。《 信》 是学生主修的第四门课。 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已传承数千年。 朋友之间的交往,只有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够朋友信之,推心置腹,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与欺骗,那么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友情。 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因此,与朋友之间的交往,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就不要随便答应。 此外,《 弟子规》还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相互指正缺点与学习对方优点而共同进步的。“ 见人善, 则思齐“”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正如孔子所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2.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决定成败,即便是用餐、行走、就座等,都要做到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弟子规》在《 谨》一章中教导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是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朝早起, 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对健康有益,珍惜美好时光。岁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现在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与电视,荒废了美好读书时光,应以此自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因此要珍惜光阴,爱惜时间。第二是饮食起居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早晨起来务必洗脸刷牙,如此便能精神倍爽,大小便后务必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才能确保健康。 关于饮食方面“,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日常饮食中不能挑食也不可偏食,多吃蔬果,常吃八分饱,不要过量,以免危害健康,要使学生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明白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明勤俭之道。第三是衣着方面宜朴素舒适。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攀比现象,如衣服讲名牌,手表讲名牌等等,这都是一种虚荣心理的表现,其实,一个人不要求穿的多么奢侈,但一定要整洁干净,符合自己的经济条件,这样也会给人一种十分舒适的感觉,正如“ 冠必正,钮必结”“、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

三、重实践的文化知识教育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育,也最需要教导。《 余力学文》一章是说,除了主修的其他六门课外,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是辅修的课。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做到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之后,如果还有时间就要学习古文经典。 实际上,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的传播同等重要,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实际上是道出了知识文化与德性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如果所学的知识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但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一味地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行事,这样一来就会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理念中,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正是对德性的重视,有了德性的正确指导,知识和文化才能更好地为自身和社会服务。 关于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性合一,将学问上的研究与探索投入实践,身体力行。 现在社会有些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但是在德性方面却做得不够好,仗着自己的优异成绩而瞧不起学习成绩稍差者, 这就是没有将德育与知识很好结合的一个例子。 因此,学校教育一定要重视从小培养学生德育与知识并重的意识,如此才能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之人。

四、社会公德教育

《 泛爱众》 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 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他人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与佛教所谓的大爱有相同之处,同是天地万物所生,应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 道人善 ,即是善 ,扬人恶 ,即是恶 ”,“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以德报德,以德报怨,要常记住他人的恩惠,要时刻惦念着回报,而对于他人的私怨要释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 当今社会,如何使社会公德观深入每一个民众之心依然是重点考虑的问题。

《弟子规》德育思想浅析 篇3

《弟子规》内容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一个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也并不是先天所决定,重在后天文化氛围中形成。我们唯有日日内省,见人善而思齐,便能德日进,而过日少了。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对《弟子规》的感悟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自然做法也不一。依我而言,体会最深的还是“孝”“信”“仁”。

1.百善孝为先

孔子认为孝悌是“为人之本”,孔子弟子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为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指出,孝敬父母不止是以物质来回报父母,让父母在金钱上享受孤独。而是更应该在精神上孝敬、爱戴父母。 而《弟子规》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首先要行为上敬重父母,不得傲慢无礼。“子不言父之过”,无论父母对错都应该静听顺承。“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很多人误解为父母之命无论对错,都应该一味的听从。听任父母的呼唤与责骂,失去自己判断能力和是非立场。而笔者认为《弟子规》不是要求我们对父母一味顺从,不分对错,而是做子女的要通过应、行、听、承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要再态度上尊重长辈,而不是没礼貌的抗争与顶撞。“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对父母的过错在尊重的前提下,要和颜悦色的劝谏,父母就算不能接受也不应粗暴对待,更应真诚侧达,直至对方接受。 “孟宗哭竹”的感人孝行“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都能尽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尽人伦之本分做起,做一个好儿女,好榜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去做些事情,就算事小,也能善始善终,快活到老!《弟子规》不仅是要求在行为上以人之本体孝敬父母,更是要求在爱惜自己身体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做一个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是孝悌上升为一种人格准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只有当孝亲恭敬之心上升为一种道德情操的层面,才能在生活上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心理上对父母的语言和行为听之、见之而谅之,同时对父母的孝悌之心责无处不在。

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无信而不立 立身诚为本,处世信为基。古往今来,诚信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诚信更是重诚信,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中国人历来强调信义,《论语》中有“与朋友之交,言而有信”的说法;宋代大理学家程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长干行》中有“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诗句。“抱逐信”讲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男子与心仪的女子约在桥下相会,到了约会的时间女子还没来。这时下起倾盆大雨,河水不断上涨,尾生为了不是去信义抱住桥柱一直等待,直至被河水淹死。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诚信的赞美。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信义是处世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可见信用对于做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生活上无论是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忘了信用。一个人如能做到信,便也能一诺千金。“一诺千金”这四个字是出自《史记季布列传》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在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言而有信,从不失言,后来受到汉文帝重用,季布时时以“信”字为先,深得别人信任,而成为当时一代名士。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和信息包围着,很多人数去了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远文化下主体性和道德人格。很多普通人、作家、明星、企业家把狡猾、欺诈、虚伪作为适应社会的准则,作为个人利益发展的信条,失去了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的做人准则。岂不知在商业社会的今天“童叟无欺、买卖公开、货真价实”之中的诚信已成为铁一般的纪律,同样在人与人交往中只有讲究信誉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人无信不立,古人诚不欺我也。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更要言以信为先,做人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但说出的话就要信守承诺,人格之美胜于服饰饮食之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与他人谈话时该出口就出口,立身处世要谨言慎行,说话内容实事求是。

3.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出自《论语》,是孔子教育颜渊的话,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敬爱,是道德范畴很广的理念。仁爱为怀,仁爱世人,怀仁爱之心可以长寿,《论语》中“怀者寿”便是这个道理。“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简言之当你的同事粗暴无礼时,忍耐、宽恕就是仁爱;当流言四起破坏名誉时,谣言止于智者就是仁爱;当别人懊恼痛苦时,关心体贴宽严安慰就是仁爱;当灾祸临头时与人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就是仁爱。我们同是生存与这天地间,同类之间当以仁爱宽容为处世之道,提倡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努力将我们的狭爱转化为泛爱。有泛爱的人才会有较高的声望,古人就教我们“亲贤臣而远小人”,亲近有仁德之人,我们的德行也会进步。“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仁爱当由己至亲、由亲至友、由友及众、由社会至国家。爱己、爱亲、爱人、爱社会、爱国家。仁爱和宽容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德行,更是我们作为人的职责所在。

《弟子规》高度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德育的思想,以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我们甚为人子弟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我们时常感恩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父母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给了我们最好的生活环境、给了我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幸福生活!国家给了我们安定且无忧的生活、繁荣昌盛的经济,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所以,我们小孝当孝敬父母,大孝当报效国家。《弟子规》以“孝”为牵引,以“孝、仁、义、理、智、信”这几点涵盖了为人子弟出外、在家、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儒家德育思想转化行为德育思想,使其道德规范准则切实可行,有较强的操作性,让我们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让行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对良好品性及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弟子规德育 篇4

第三讲 夫妻亲师配合教 孝亲顺亲家风承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我们学习了《弟子规》的“总叙”和“入则孝”的第一条,现在把《弟子规》的前两条齐读一下。“弟子规,总叙,预备齐。”“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好!谢谢大家!读的是铿锵有力!气冲云霄!我看大家开始脸上会发光了,智慧的光明有点透露出来了。

我们继续学习“至德要道”——“孝道”。

让我们儿女、学生行孝之前先要明理,把“父母的恩德”通过自己的体会传给我们的下一代,知恩、感恩才能报恩。

如何教孝呢?第一条是知恩报恩。一定要先明白道理,“父母恩德重如山”这个道理我们要了然于胸,才能通过言教、身教承传给我们的下一代。

教孝的第二个原理原则是以身作则。这个“以身作则”也是所有教育领域共同的原理原则,就是自己要先做到,“受教育者,先受教育”,先能够力行。

第一部分 夫妻配合教孝。夫妻要常常互相赞叹,和谐的夫妇关系对孩子孝心的引发,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爸爸一定要学会把母亲对儿女的辛苦抚育的恩德讲给孩子听。有智慧的太太,要常常在儿女面前树立起先生的光辉形象。

教孝的第三个方面夫妻配合。五伦关系当中,学到“夫妇有别”。先生和太太在家庭当中都能尽份,“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都扮演好自己对家庭应尽的本份,一定能够家和人乐,家风家道必定能够代代承传。

“父母教,须顺承。”父母教孩子孝道,夫妇要配合。

比如说父母的恩德,母亲就不好意思跟孩子讲,女儿你要孝顺我,妈妈生你很辛苦。这个时候谁讲啊?爸爸讲。我们爸爸一定要学会把母亲对儿女的辛苦抚育的恩德讲给孩子听。比如说,今天儿子又有点耍脾气了,对母亲说了不好的话,爸爸马上就把儿子请过来。“过来,过来”,“父母命”叫他过来,挽起袖子,然后就开始讲:“你知道吗?妈妈生你的时候多辛苦,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恩重如山!你去医院里面看看,产房那边,产床上那几个铁的护栏都是弯的,你知道是谁把它拉弯的吗?是母亲,生儿女的时候,那个镇痛把它拉弯的。你妈妈生你生了几个小时你知道吗?”慢慢把这些道理跟孩子讲,我在讲到这些的时候,我太太就在旁边帮腔说:“你都讲第三遍了,你就不用再讲了嘛!”我说:“第三遍了还要再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要常常复习,要不然孩子就会忘记了。”最高境界就是要爸爸讲得自己流下几滴眼泪,因为想到自己的父母。所以要想感动别人,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自己先流下几滴眼泪。

女性都会比较爱孩子,因此母亲常常都会很慈爱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常常会欺负母亲。多数是这样,当然也有不一样的情况,母亲很严厉的也有。所谓严父慈母嘛!这个时候的严父就要尽到严父的本份,把父母的恩德告诉孩子:“你对爸爸不好,我可能还会原谅你,你如果对母亲不好,你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太不孝顺了!爸爸会揍你。你知道吗?小时候你三岁一岁的时候,有一天半夜你拉肚子了,妈妈哭着抱着你,找医院。爸爸在后面陪着,你记得吗?”孩子说:“当然不记得。”“但是,你要记住,这是母亲对你做的无数事情当中的一件啊!当时你才一岁啊,你当然不记得。半夜你都尿床,妈妈都把自己干的地方给你睡,然后她睡湿的地方。这叫移干就湿恩啊!然后你的尿布就像联合国国旗一样到处挂着,你知道都是谁帮你洗的?都是妈妈帮你洗。你看看妈妈的手,原来都是很细腻的,现在都变很粗了,都是帮你洗尿布洗出来的。所以你现在要帮妈妈洗衣服。”这些要常常讲给孩子听,这一配合孩子感恩心升起来,感恩心升起来是孝心的基础,这个是做父亲的要懂得。我们在座的爸爸或者未来的爸爸同志们,这一招学了没有,没有学要开始学起。父母的恩德要开始学。

母亲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讲父亲好在哪里?讲父亲有智慧。太太一定要懂得在孩子面前把爸爸的形象塑造起来。

有一个八德故事《大禹治水》,动画片也出来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孩子刚出生,大禹就去治水了,十三年没有回家。但是大禹的儿子,启,后来当了国君,众望所归。谁教出来的啊?大禹的太太教出来的,她怎么教的?肯定是常常在儿子面前告诉孩子,爸爸为什么不回家!为的是天下苍生啊!为的是治理洪水这个灾难。所以我们以后有机会给大家看这个《大禹治水》动漫,虽然十分钟短短的德育故事,非常感人。我们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讲,大禹“夫妻配合”得非常好,母亲贤惠,教育很成功。所以有智慧的太太,常常就是在儿子面前树立起先生的光辉形象。

我们男士还是要点面子的,假使说太太老是在儿女面前数落爸爸的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啊!先生会不会想,反正儿子面前我形象也没有了,我就坏给你看。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太太自己。

有智慧的太太就很会做人,今天先生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袜子一脱,东边一只,西边一只。3岁、5岁、8岁的儿子在旁边,太太怎么处理啊?这时候机会教育来了,马上把儿子叫过来:“儿子你看,妈妈常常给你说,爸爸每天在外面累死累活拼命干活为了谁啊?”儿子说:“为的是我。”“对啊,你看你上学也要钱,吃饭也要钱,爸爸多辛苦啊!你看是不是,又累趴下了,袜子都没有力气放了。过去帮爸爸把袜子洗一下。”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儿子洗袜子没出息,告诉大家,会洗袜子的儿子以后才有出息。真的是这样,因为他洗袜子的过程,他要设计,怎么洗袜子,然后怎么把它洗干净,整个过程小大不二,会做小事就会做大事,小事不会做,大事也不会做。所以 妈妈千万不要以为儿子洗袜子没有出息,这些会做才有出息。儿子洗袜子去了,这个时候门一关,怎么处理爸爸都可以了!过去拧起耳朵,说:“你看,你看,跟你讲过多少遍了,又没跟儿子做好榜样,赶紧坐好。”先生这时候会不会听啊,很高兴听啊。因为夫妻相处有一个原理原则,我们做先生做太太的,一定要记住——“好话一句,作牛作马都愿意”。这个太太好话已经说过了,先生听得满心高兴,孩子洗袜子去。这个时候再拧耳朵没关系了。假使说太太没什么教育的智慧,孩子还在那里,马上就拧起先生的耳朵:“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没有跟孩子做榜样,把袜子放好。”这个时候可能先生怎么样啊?心里就不高兴了,下一次就不回来了。这个就有天壤之别哦!念头一转就不一样。

夫妻配合,和谐的夫妇关系对孩子的孝心的引发,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今天先生好不容易第一次主动下厨房洗碗,十个碗只有一个洗干净。这个时候太太怎么处理?有智慧的太太马上把女儿叫过来:“女儿,你看爸爸多了不起!既能工作做得好,还能做家务。你看碗洗得多干净。”女儿很敬佩,爸爸真厉害。千万不要把九个碗拿出来:“女儿你看,爸爸洗碗都洗成这个样子。”爸爸心想:“下次我再也不洗了。”假使说,把第一个干净的碗表扬一通,先生心里想:“下一次我帮你洗衣服。”你看是不是,“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这时候孩子在那里慢慢的看到父母和乐,健康成长。

今天先生又提着几袋东西回家了,这个时候做太太的要很有艺术。一定要教育我们的儿女,只要门铃一响,任何事情要放下,电视也好,作业也好,马上跑到门口迎接爸爸回来,迎接妈妈回来,夫妻要互相配合。把东西接过来,这个时候妈妈还要表扬:“来就来了,还带这么多礼物干什么?”先生心想:“下次我买更多。”假使说太太没智慧,一看到先生又提了几袋东西,马上开始埋怨了:“你看你,又不会买东西,钱都是这么给你买光的。“先生心想:“下次我给别人买去。”一句话啊,天壤之别!

如果太太工作很忙,先生有空在家里陪孩子,这个时候也要教孩子,妈妈回家我们要做什么?正好前一段时间我回家探亲,回家探亲就没什么事,太太是教导主任工作很忙。我就跟儿子开始上课,我说:“儿子,妈妈每天上班、下班很辛苦回家最需要什么?”儿子说:“最需要喝口水,把东西接过来。”我说:“好!以后每一次妈妈回家,你都要到门口迎接,把她的包接过来,再递上一杯很好的水。”孩子比较大了,我们从小就教他做家务。中午时分,太太回家了,门铃一响,儿子依教奉行,就冲过去,东西接过来,赶紧跑到厨房泡了一杯柠檬汁递过去。太太这个时候就说了一句:“儿子啊,以后不能用开水泡柠檬。”我心想:“坏了,坏了,好不容易我上了两个小时课,你这一句下来,下次孩子就不泡了。”我要“行有不的,反求诸己”,没有跟太太交代好,预先没排练。我就赶紧做太太思想工作:“我说不行,你这个时候一定要先表扬,‘乖儿子,怎么有人把柠檬水泡得这么好呢?真好喝,妈妈正口渴呢?’你表扬一句,孩子心想,‘下一次我给你切西瓜了。’”真的是言语很重要。后来我太太就写了一篇文章在博客上,说没有配合好,下一次要好好夫妻配合好,把孩子的孝心长起来。

孩子第一次行孝,第一次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好好的赞叹。不要说孩子,刚刚讲到,先生都这样,太太都这样。今天太太泡了一杯好茶,我们先生一定会说,怎么有人把茶泡得这么香呢?太太心想,下一次我再给你泡更好的茶。“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这个原理原则很重要。

夫妻要常常互相赞叹,但是现在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些基本的做人的礼仪。千万不要以为老夫老妻了,没有关系。诸位老师、诸位家长,老夫老妻的要不要讲礼仪啊,说话要不要讲礼仪啊?两个人是没关系,我们还要看到儿女还在旁边,他就有关系了。你看有一个孩子才5岁,妈妈今天又开始接电话,接完电话,儿子就,眨巴眨巴着大眼睛说:“妈妈,一定又是爸爸打电话来!是不是?”妈妈心里大吃一惊,孩子怎么知道是先生打来的?一反省终于破案了,只要先生打来的电话,太太就没好气过。都是什么?命令的语气,不好的语气:“干什么了?怎么了?”都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太太多不多啊?结果这个太太学过《弟子规》以后很有反省力啊,马上改正。怎么改呢?先生一打电话来,她马上想起老师教过怎么打电话,所以她就拿起电话:“您好,请问您有事吗?”结果他先生马上说:“对不起!我打错了。”这么多年来,太太没有这样对他好说话过。后来电话又回打过来,差一点感动得流眼泪,感谢《弟子规》我太太变得这么好了。一句话先生就很感动了。这个时候孩子在旁边就在学。

有一个5岁的孩子就跟妈妈说:“妈妈电视里演什么?什么叫夫君,什么叫夫人啊?”妈妈说:“他们在演古代的夫妇,爸爸、妈妈两个。”5岁的孩子说:“妈妈,这不像夫妇。”5岁的孩子心里,什么像夫妇啊?就像昨天讲的“大吵三六九”才像夫妇吗?你看孩子已经被污染成什么样子了!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个很重要,善于跟人交往,时间越久越恭敬对方。我们夫妻在一起也要学习晏平仲的精神啊!夫妻善于相处,久而敬之,越久越互相恭敬。所以古人不是乱演的,这个称呼,先生称:“太太,夫人你好!”太太称:“先生,夫君请用茶。”还要把茶举到眉毛这里,叫举案齐眉。妈妈同志们学完以后,晚上回家说:“夫君请用茶。”先生可能摸摸你的额头:“你今天有没有发烧?”没有关系,第一次先生这个反映很正常。我们坚持作对的事情,一个星期,看看有没有效。

有一个妈妈就是学贵力行,先生天天睡懒觉。《弟子规》老师就教她:“你天天去叫夫君起床,还鞠三个躬。”这个太太每天都去鞠躬,结果第一天鞠躬,先生根本不理她。鞠到第七天,她说:“夫君,天亮了请起床。”她的先生,“噔”就跳起来:“不用再鞠躬了,不用再鞠躬了,以后我们每天及时起床就是。”就差没说:“谢谢夫人了!”你看这个称呼很重要。

当我们有教育的敏感度以后,我们就知道称呼不能随便乱“喂”,先生叫太太“喂“,太太叫先生“喂”,这个都不行,叫名字更不好,没有给孩子做榜样。中国传统文化跟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在这里——称呼。我们这是礼仪之邦,结果现在都流行什么?叫爸爸妈妈,叫名字就好,这叫平等。我们反省一下,这叫平等吗?这是没有礼貌,没有礼啊,礼不可偏废啊!、《说文解字》里讲:“礼者,履也。”“履行”的“履”,“礼”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做的。

我们来看一下“禮”字怎么写?

左边是个“示”字旁,上面一根短,下面一根长,表示“上”,下面三条线表示“日月星”自然现象。“示”的意思是“上天垂相”,翻译成我们现在比较容易懂的话,就叫自然现象,原理原则。“示”作为偏旁字表达的都是自然现象,原理原则。这个是自然现象不是谁规定的。只要我们做人就要守“礼”,夫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那右边呢?上面是祭祀的祭品,装在一个容器当中。下面是祭祀的时候的乐器,上面一根棍子,中间这个口是用来打的鼓,下面是这个鼓的架子。“礼”当中,“祭礼”是最恭敬、最隆重的。所以用祭礼的形式组成这个“礼”字,告诉我们这个“礼”是我们做人每一个都要很恭敬地去落实都要去做到的。

《论语》讲:“礼之体,敬为主。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父子有父子之礼,夫妻有夫妻之礼,礼不可偏废。夫子讲:“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这些“礼”难以在世间立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讲:“我不学,我不也活得好好的。”真的活好好的吗?真好吗?我们要反省一下,我们本来应该更好,我们学“礼”以后,会更更好!我们要反省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学习这些传统文化,我们会越学越有味道,越学越有意思。学礼真好,学传统文化真好!

“夫妻配合”教孝我们就先分享到这里。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君子务本”,抓住根本就是恭敬心。夫妻俩互相恭敬,在儿女面前做出好榜样,那么孩子一定能够:“德日进,过日少”,健康成长。

第二部分 亲师配合教孝。老师能做的是教孩子孝顺父母,父母所能做的是,教孩子到学校要尊敬老师。第一天上学,父亲带着儿子拜老师,还三跪九叩!孩子年纪都很小,看到最恭敬的父亲去拜老师,还有比父亲更厉害的人叫老师,我这辈子要听老师的话。

第四个方面,亲师配合教孝。这个“亲”指的是父母亲,这个“师”指的是老师。父母亲跟老师配合教孝。教任何一门学问也都要亲师配合。

在古代,古人非常明白这一种教育的原理,男孩子到7岁以后就要上学了,就交给学校去教了。在周朝都这样,女孩子7岁就进入后院,给奶妈,给母亲,给妇女来教,它是男女分开来教的,不能在一起的。7岁也不能同桌吃饭了,“男女有别”了。那么男孩7岁以后,交给老师教,怎么教呢?第一天上私塾的时候,跟大家介绍了,“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让孩子升起尊师重道的心,怎么升啊?表演。后人是拜孔老夫子,周朝的时候是拜古圣先贤。你看老师、父亲带着儿子,三跪九叩。孩子看着,这一位爷爷是谁啊?爸爸要向他三跪九叩,我一定要很恭敬他。接着老师请上座,父亲带着儿子拜老师,还三跪九叩!孩子年纪都很小,都6岁、7岁啊,看到最恭敬的父亲去拜老师,还有比父亲更厉害的人叫老师,我这辈子要听老师的话。你看第一天,慎于开始,孩子尊师重道的心升起来了。这个很重要啊!

老师教孩子就很好教了。第一个就教他,为人子女第一个要回家孝顺父母。怎么孝顺?孔老夫子教育我们:“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按这样去孝顺父母,把《弟子规》这些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孩子一生受用,学问渐渐增长。你看这个老师跟家长配合多重要啊,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的合理。孩子好教。

我们现在这种亲师配合的教育真的是断了,对老师的恭敬心没有了。你看我们办中专,招生很辛苦,现在办中专招生不好招啊,还要招生费,老师亲自去招。招完回来了,有一些学生对老师拍桌子:“你有没有搞错,是你们请我来读的。”你看这个尊师重道的心没有升起来,很难教,学问很难增长。

那我们怎么办呢?想各种办法,亲师配合。让孩子尊师重道的心升起来。我们老师能做的是教孩子孝顺父母,父母所能做的是,教孩子到学校要尊敬老师,要听老师的话。这一配合,孩子就很好教。从幼儿园一直到中专,到大学,应该都是这样的。亲师如果没有配合教孩子,那真的是很难做好教育这项工作。

比如说幼儿园,今天这个孩子生日快到了,拿着一个笔在挂历上画道道,叫生日倒计时。他才读幼儿园,才5岁,怎么生日倒计时啊?还剩下28天画一下,明天再画一下还有27天。我要蛋糕,我要礼物。妈妈学过《弟子规》,这所学校正好是推广《弟子规》的实验学校,有开家长课。妈妈就赶紧跟跟老师打电话沟通:“教孝这么重要,我孩子生日只要蛋糕,我们父母讲并不一定愿意听,请老师配合教孝。”老师说:“好!没事,我们就上一堂课,‘父忧母难’,上这一堂课。”老师就开始把父母的恩德在幼儿班上讲,妈妈生我们多辛苦,多痛!讲完了以后问:“我们过生日要怎么做?”同学们说:“过生日要感恩父母,帮父母做事。”结果有一个同学说:“老师,他过生日还要蛋糕,还要礼物,还要倒计时。”这个孩子很不好意思,因为同学们会讲他。这个时候老师有智慧就不讲了,上课不讲了。下课以后,这个老师本来要找这个小同学谈话的,结果这个小同学自己就跑来找老师,眨巴眨巴着大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妈妈生我的时候真的很痛吗?”你看,没有教他不知道。老师说:“是很痛。”“有多痛啊?”老师说:“拿把刀来,当然这个玩具刀也行。你手有没有被小刀割过?妈妈生你的时候,就像这一把小刀在手上割一刀,这么长,过15分钟再割一刀,妈妈生你几个小时就要痛这么久。”这个孩子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小孩好教啊!“人之初,性本善”啊。结果后来妈妈就跟老师通电话,儿子当天回家以后,就把那个日历,退下去了,不再倒计时了,然后就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年过生日不要蛋糕了,老师说了要帮你做一件你最喜欢的事情。妈妈我帮你洗碗。”你看5岁,“父忧母难”之日,他就学会了。

记得2004年,我还在教四年级,教数学,才教了一个月,那个数学科代表,很聪明,学习很好,非常机灵。一个月以后,有一天,她就跑过来:“老师啊,今天晚上我请你去肯德基吃饭。”我说:“为什么请我啊?”她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们在肯德基庆祝。”我说:“那你大人有来吗?”“过生日让大人走开。没有大人,只有我们同学们。”孩子这样过生日的多不多啊?现在都流行这样,过生日让大人走开,同学自己过。那我们还“与有荣焉”,因为常常跟他们讲《弟子规》的故事,孩子听得挺欢喜,觉得这个老师挺好,还要请数学老师,没有请语文老师啊。我就心想,要不要去呢?当天晚上也好忙,刚好外孙女也过生日,也有应酬,作为老师我们要不要去啊?当时我就下了一个决心,今天晚上一定要去,去干什么呢?把“父忧母难”这四个字告诉这帮孩子。因为没有告诉她,她“过生日让大人走开”这个观念不行。我们做老师的不单单只教数学,还要教做人很重要。我就先去外孙女那边庆祝一下,然后就到了这个肯德基,真的是没有大人,只有两个大一点的表哥,然后班上的同学男男女女十几个。我想,真的是时代变化快啊,我在读初三时,还不敢跟女生讲一句话,现在他们才四年级,生日男生一半,女生一半,在那里庆祝了。这个世道变得还真快啊。那就开始吃了,吃完了以后,大家也吃饱了。我说:“现在倪老师开始讲故事。”我就开始讲“拜白骨的故事”,讲父母的恩德。讲到后来,这个女生说:“是啊,老师啊,前几天我的姨妈生小表妹的时候,我的姨丈也在,我也在,妈妈也在,都在产房的外面。姨妈生了好几个小时没生出来,痛得很大声的叫啊。结果我姨丈在外面走来走去,没有办法,双手合十,这里拜一下,那里拜一下,不知道在拜什么?”我说:“是啊,我们的生日是‘父忧母难’之日啊,是父亲担忧的日子,是母亲的受难日啊!你看姨妈生你小表妹多辛苦,你妈妈生你的时候也一样辛苦。然后你爸爸也这样拜,求观音菩萨保佑母子平安。所以我们过生日不能这样过,你今天一定要回家跟妈妈说声谢谢,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妈妈高兴,这才是做人子女的道理。”我们尽到我们为人老师的责任,把做人最重要的,过生日是“父忧母难”这个道理,这四个字在她10岁的时候就告诉她了。而我自己30岁才听说,所以我们不希望我们身上的遗憾在下一代再重演啊!不能这样了,一代要比一代进步。

诸位老师,诸位家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只要我们有机会,只要我们能够把“孝道”教给下一代,我们瞅准机会就要讲,越早告诉孩子这个道理,他的人生越能够离幸福更近一步。这个很重要,这个是亲师配合教孝。

第三部分,全家共学《弟子规》,教育原则一致,孩子健康成长。

第五方面教育原则一致。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一个家庭,父亲、母亲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有共同的原理原则教孩子。就比如说吃饭,我们夹菜的时候,要先给谁先夹啊?爷爷、奶奶。“夹菜的故事”大家都有听过嘛!常常如果母亲都先给孩子夹,夹了三年五年,爷爷奶奶也夹,这个时候孩子就变成小皇帝,小公主了,就很难教了。你看《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你看饮食坐走都是要“长者先,幼者后。”但是,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如果说:“不要了,先给孙子夹。”这个就很麻烦。那么怎么办呢?爸爸、妈妈意见如果不同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所以古人这个都有规定,爸爸跟妈妈意见万一不同意,这个时候听爸爸的。那妈妈可以劝谏,就不要爸爸向东,妈妈向西,多头马车,这一辆马车一东一西就散架了,孩子无所适从。这是教育的大忌。所以古人讲“夫和妇柔”。这个太太是柔,太太的德行,女德,就像水一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太太的德行很厚,能够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德行的重担。所以跟先生意见不合的时候,太太能够随顺先生。这个就很重要。先生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小事的时候不用争论,除非大是大非的时候,我们太太要据理力争。大是大非要劝谏,小事就不要了,给孩子做好和睦相处的榜样,这个很重要啊。儿子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两个意见不和。你看孩子长期会变成什么样子?甚至有的人特地就问,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能不能这样问孩子啊?大家有教育敏感度,就知道不能这样问孩子。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把爸爸妈妈对立分开。所以教育原理原则一致很重要,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准备要打屁股的时候,爷爷奶奶最好跑到楼上去或者是上街去逛街去。因为爷爷奶奶都舍不得孩子打。在那里做靠山,这一靠就麻烦了。

那么如何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呢?我们就到了教孝的第六个方面,共同落实《弟子规》。古人为什么教育的原则很容易一致啊?刚开始有谈到,因为古人他有家规家训家道,不用讨论。你看家谱翻开,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就按这样教孩子就好。妈妈也没话讲,爸爸也没话讲。祖先的承传,祖先的遗训。而现在呢?家规家训没有了!怎么办?我们重新提起这本集大成的家规家训,把《弟子规》作为我们大家的共同的家规家训。这也是李毓秀李夫子最大的贡献。他把那么多的家规家训集大成,大家都能通用,这个就非常好。所以我们要共同落实《弟子规》。《弟子规》的第二章就是“入则孝”,把“入则孝”每一条都落实好,那就是教孝了,就是行孝了。

第四部分,学习《弟子规》,面里很多教诲都可以排练,甚至编排成戏剧来演的,把课堂活起来。“父母呼,命,教,责’要有艺术。父母无形的呼,命,教,责——那就是父母亲的需要,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现在进入《弟子规》每一章每一句的学习。刚刚我们已经学习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不管多大的年纪,越小越要教。但是现在常常“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孩子多不多啊?不但不多,可能有时候常常还一言九顶,就是妈妈说一句,他顶九句。怎么办呢?

我们教孩子的时候要强化,除了明理之外还要训练,要练,所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们要在班上排练。大家知道了道理以后,泪也流了,觉得对不起父母了,心里升起了要行孝的强烈的愿望。这个时候我们在班上,小学也好,初中也好,中专也好,高中也好,都要练习,让孩子反复的来练习,如何来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里很多的教诲都可以排练,甚至编排成戏剧来演的,把课堂活起来。

现在我们先来排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哪一位老师毛遂自荐来做父母,再请一位老师做儿女,来演一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看看我们演得怎么样,以后要教我们孩子来演。来哪一位老师来做父母,来一位年长的长者来做父亲或者母亲也行,大家配合一下嘛!好周老师,我们掌声感谢!周老师就演父亲吧!

周老师:“孩子带来了。”

“好,孩子来了,有请跟父亲配合一下,演一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个真好,上阵父子兵啊!我们再一次掌声鼓励。孩子站那边,你站那边,父亲请坐。那么我们情景先创设一下,父亲先叫孩子,叫完了以后,请孩子帮你倒杯水,我们就用那个水。但是我这里特别强调一下‘父母呼’也有艺术。常常有父母说,孩子帮我倒一杯水,拿一双拖鞋,再拿一个包。结果孩子拿到他面前,包来了,拖鞋呢?拖鞋又去拿。这样就‘呼’得没有艺术。‘呼’的时候,跟‘命’的时候要有讲究,一定先把孩子叫到面前,先‘呼’。‘呼’完了以后,看这孩子的眼睛,然后再‘命’,再交代他做什么事情。如果交代很多件,还要他重复一遍。不要说,孩子,倒杯水来,这个已经把两件事情并成一件事情,这个还不行,要做细。我们就这样你先‘呼’,看孩子过来应得怎么样,然后‘命’,好谢谢!开始。

(表演)

好,我们再一次掌声谢谢周老师。谢谢大周和小周,周家是贤人辈出。我们周老师是父子共学《弟子规》。那么这个“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要点就是“呼”跟“命”要分两步,先‘呼’然后孩子答应,马上跑到父母亲的面前,然后父母亲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跟孩子讲,今天爸爸身体不舒服,你帮我把药拿来。孩子说,好,马上就去再把药拿来。这就演得很好,非常的圆满。

常常有的父母就是“命”的时候,“呼”的时候没有艺术,很急,妈妈急,孩子也急。要了好几样东西,最后孩子常常还被骂:“叫你拿三样东西,怎么才拿一样。”其实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自己急,就这样一急,孩子也急,这个教育就很难成功。所以最后呼来呼去,最后呼成什么,孩子就懒了,就不应了。不应了,我们父母也要怎么样?反求诸己。因为每一次我们呼的时候都很慎重,孩子应的时候就会很慎重。所以在班上要反复演练。

我们有一个动漫叫《闵损芦衣》。里面就有一幕,后母叫闵损的时候,闵损肯定回答:“是的,母亲。”都鞠一个躬。有一个孩子才3岁,一天至少要看一遍《闵损芦衣》,看着看着,妈妈一叫她,“是的,母亲。”你看,这就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她就会了。她在班上也是这样,常常也“父母命,行勿懒”。

我们的老师还可以发挥我们自己的聪明才干,把它编成扩展一点的戏剧、剧本来演。把“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放进去。那么“教”的时候,“敬”和“听”要演出来。所以老师、爸爸在教的时候,孩子怎么表示很恭敬呢?他要站在那里看着老师,诚惶诚恐的,这是敬。大家看“听”—— “聽”字怎么写?我们这一本《弟子规》是杨淑芬老师亲自写的书法版。正体字的“聽”,耳朵下面是一个——“王”字。真正的“听”是把对方看作领导一样的对待啊。大家想一想领导跟我们讲话,国王跟我们讲话的时候,我们是什么心境,我们就要有这个心境。右边是“直心”,是“德”字的右边,是全心全意地在聆听。这个“听”是这样的,才是真正听。

“父母责,须顺承”,“顺”与“承”很重要,小事即使心里觉得父母亲责的是错的,我们也要去做,除非大是大非的时候要劝谏。

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故事,叫“曾子杖走”。曾子从小是个孝子,很孝顺他的父亲。有一次曾子因为锄草的时候,把禾苗锄死了几棵,这个时候爸爸很珍惜这一些禾苗啊,很生气,就拿了一根棍子打曾子。曾子就站那里给爸爸打,结果爸爸不小心过重了,把他打昏了。这个时候爸爸心里不好意思了,下手太重了,就把他抱回家躺在床铺上。曾子过了一段时间就醒来了,醒来后曾子没有任何怪爸爸的念头,所以孝子啊,没有任何一个念头怪父母,“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曾子心想,爸爸把我打昏了,心理也一定很担心我,所以我要装作没事的样子。曾子就开始唱歌,一醒来就开始唱歌,意思是,爸爸我没事了,我会唱歌了。这个曾子孝顺不孝顺啊?

他的同学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说:“你去告诉曾子,我不要他做学生了,他没有资格做我的学生,一点都不孝顺父母。”结果这个同学一听,他做得这么好,怎么还说他不孝顺,还不认他做学生呢?这事严重了!就赶紧把这个事情转告给曾子。(我们听故事有个秘诀。现在我们如果是曾子,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怎么老师还不认我这个学生呢?我们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就说不认就不认,我不去就算了。行不行啊,不能这样。有时候老师骂学生,老师是考验学生的时候,所以真正的好学生,是“上等学子,经得起老师的折磨,忍耐上进。”)曾子就是这样的上等学子,曾子马上跑去找老师:“老师啊,学生愚笨,今天哪里做错了,请老师教诲。”你看越骂越去找老师,这个是“上等学者”。你看孝子,小时候,妈妈打他,他越往妈妈怀里扑。好学生也是这样,老师越骂越去找老师。曾子就是这样的好榜样。他就找夫子了,孔老夫子一看:“孺子可教也,这个学生还不错。”就跟他讲:“你学习都学呆了,爸爸当时正在气头上,拿起棍子打你,你就呆呆的站在那里给爸爸打,万一爸爸失手把你打死了,你怎么办?陷爸爸于不义啊!你是大不孝啊。”那曾子说:“我该怎么办呢?”夫子就教他秘诀了,就说了八个字:“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是慢慢的“走”,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就是逃跑,是最好的。意思就是今天爸爸正气头上,你看着他拿了这么大的棍子,这一棍子敲下来可能头都敲裂了。这个时候一看情况不妙,赶紧“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先从爸爸的眼前,最短的时候内消失,让爸爸气消一消。气消完了以后回来再赔礼道歉,再说明。千万不要在气头上还顶,那就麻烦了。爸爸今天拿了一个小小的棍子,那你就站在那里好好挨揍就好,没事。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也是“顺承”的一个方面,不能学呆了。但是爸爸今天只是生了一点气,然后在骂我们可不能走,越走爸爸越生气,那也不行,我们要乖乖的在那里,先顺着父亲的意思去做。那明明父亲骂错了,怎么办啊?要不要马上辩解?也不要。父亲正在气头上,骂错了就错,给父亲骂是一种福分,人家父亲不在了,想找父亲骂还找不到呢?骂完了,就去做,顺承。完了以后等父亲很高兴了,然后明天后天再解释:“爸爸那哪一天事情是这样子的,不是你说的那样的。”当时父亲已经没气了,已经气过了,原来是他错怪你了。或者是父亲比较爱面子的说:“你早不说。”那也没关系,现在说正是时候,早说不是要顶起来吗。“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个做儿女的,从小跟父母的进退应对都是一门艺术。只要对父母的感恩心,孝心升起来了,父母亲怎么骂我们,怎么不对,都是对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们一生当中被我们的父母生到,那要知道“知恩报恩”啊,是无限的感恩啊!父母亲很穷也好,父母亲很富有也好,父母亲不管怎么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对儿女的爱心都是平等的,都能够舍弃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为了儿女天下父母都能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不能怪父母——人家的父母都当官的,有钱,怎么我的父母这么穷?“金窝银狗,不如自家的狗窝”。父母亲生下我们,我们所能做的是感恩父母,尽最大的努力孝顺父母,所以孝顺父母也不分有钱没钱。孝顺是在于一颗心,今天我们有一碗粥喝,我们给父母喝,我们来喝水。《蔡顺拾椹》这个故事中,蔡顺就演出这个孝顺父母的榜样。

“入则孝”的第一部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个义理很深,第一句能够做好,我们后面几句慢慢也能做到。

到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年事渐长,我们长大了,父母亲年老了。有的时候,父母亲不愿意“呼”我们,不愿意“命”我们了。为什么?父母亲不好意思麻烦儿女啊,舍不得麻烦儿女。父母亲心里常常会想,儿子、女儿现在都是人到中年,工作很忙,上有老,下有小。即使有一点小病,父母都舍不得叫儿女回来,我们要体会到这种心境。当哪一天母亲或者父亲打电话说自己身体不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父母可能已经撑了几个月,或者是几年,实在不行了他才会讲。这个我们要体会到。所以有的时候父母亲不要呼,父母亲不要命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心去体会老人的需要啊。甚至我们去做了,父母亲还说不要做,不要做,舍不得花钱。这个时候我们还要用心去做,这个是我们更进一层。无形的呼,无形的命,无形教,无形责——那就是父母亲的需要,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父母的需要。

父母亲年老了,牙齿不好他喜欢吃什么呢?我们心里有想过吗?我们买礼物给父母,父母亲他爱吃吗?有一个朋友学了《弟子规》以后非常的反省啊,好几年都买礼物给父母,妈妈有一次对他说:“儿子以后别买这个了,这个都是干果,爸爸都没有牙齿了,吃不下,都送给别人了。”这个朋友一反省,好几年回家的时候,他记得要给父母买礼物,到超市里面一看,这个我挺爱吃,买一个,这个也不错。他买的是谁爱吃的啊?自己爱吃的,没有体会到父母亲的需要。所以只要我们用父母亲爱我们,感受我们需要的那个存心的十分之一,乃至百分之一,我们来感念我们的父母的话,那就很不容易了。我们要慢慢的把这种孝心扩展再扩展,这个心升起来,以后再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这是《弟子规》 “入则孝”的第一句,学习时我们要回到恭敬心,回到感恩心,回到根本。我们在拿到一个吃的东西的时候,很好吃,第一个念头想到谁?有没有想到父母?有没有?我们每一天在外面常常感受到天气凉了,起风了,父母亲现在冬温夏凊吗?父母亲现在过得好吗?天底下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儿子去到哪里,父母都知道那个城市的天气预报。那儿女呢?父母亲在哪里?我们有记得那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吗?不一定啊。父母一定会。所以我们这样慢慢的去换位思考去想,孝亲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们再扩展,“领导呼”要不要“应勿缓”啊?也要啊。“同事命,同时呼”,要不要“应勿缓”啊?“太太呼,先生呼”要不要“应勿缓”啊。五伦关系当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他们呼,他们命,他们教,他们责,我们都要的按《弟子规》去做,把这个爱心扩展,那我们五伦关系就会处理得更加圆满。

弟子规德育 篇5

《弟子规》主要讲了学习七大主修课,分别是“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入则孝”讲了要孝顺父母;“出则弟”讲了在社会上能懂礼节;“谨”讲了谨慎做事;“信”讲了要有信用;“泛爱众”讲了爱一切事物;“亲仁”讲了向好人学习;“余力学文”讲了要学习其它有用的知识。表达了作者想教好每个人如何做人远大志向。

我认为《弟子规》里的“亲仁”很重要。如果你有本事,不造福社会,也没用。像地沟油,据专家分析,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造不出的。这种人,就算他有一身本事,也是坏人。《弟子规》里有一句我特别欣赏,是“不亲仁,无限害”。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亲近君子,就会沾染不良风气,从而变坏。

《弟子规》牵连到我们的生活太多了。但是,没有学过《弟子规》的人把一切都颠倒了,本来是儿女孝顺父母,现在是父母宠爱儿女,举一个例子,一名教师很宠爱他的儿子。一次,那名教师为儿子装水迟了,儿子就大骂出口。但学了《弟子规》,儿子再也不骂了,而且很孝顺。《弟子规》确实可以拯救世界。

我没学《弟子规》前,我在街上见到垃圾也不捡,心想:别人会捡的。可我学了之后,主动捡垃圾,扔到垃圾桶去,并想:我是21世纪的学生,要品德好;没学之前,我不主动上三楼收衣服,学了以后,每次放学,放好书包,就上三楼收衣服。

有的人会说,就这么一本小册子,可以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吗?我的答案是:没错。我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竟然用七张一百同时烧掉,是为了点一根烟抽,这个人学了《弟子规》后,脱胎换骨,去做义工。这样的人竟然也可以教好,你说,《弟子规》威力大不大?

学习弟子规感悟 篇6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李毓秀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感受周围人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

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有两点最深刻的体会。

第一就是要行孝感恩。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弟子规》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1999年陈红和蔡国庆的《常回家看看》引多少人热泪盈眶,不是因为多么华丽的辞藻乐调,而是因为太朴实的音乐,太朴实的语言,太朴实的行动,而很多人都没有做到!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当今社会,不乏听到,某某经理因为太忙,因为开业,因为接待领导等等,父母想见最后一面都没有见成。在领导知道后,往往是以辞职对待,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一个思想有缺陷的人能在岗位上给公司创造什么价值,能怎样对待同事领导。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第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应该怀有恭敬之心,敬仰之意,要谦虚,要有德。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从小就念过的名言警句,其实告诉我们谦虚的生活态度。当你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此时再来想想当初那些你嘲笑的人,会是多么可笑啊。

饭店里服务员为你提物品,为你倒水等等,我们都要说一声谢谢。有人要说了,这是他们应该做的,那么说一声谢谢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这里不仅显示出你的高雅修养,还显示出你的人德。这也是在修福,人是平等的。

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需要值得警醒的地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被我们遗失殆尽!

弟子规德育 篇7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代技校生, 俗称90后, 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 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 只知索取, 不知奉献。他们的行为, 举止太过分追求自我, 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职场的。而《弟子规》全文三百六十句, 一千零八十字, 对孩子的言语, 行动, 举止, 待人, 接物等方面提出详细明确的要求, 这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教育学生的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教材。

有的学生和父母老师说话时的姿态, 语气, 非常不好, 歪着脑袋, 斜绷着眼, 和长辈或老师见面不打招呼, 甚至长辈或老师对其教导时更有恶语相加的时候, 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怎么行?《弟子规》里明确要求:“尊长前, 声要低;低不闻, 却非宜。”“出必告, 反必面;居有常, 业无变。”“亲有过, 谏使更;怡吾色, 柔无声。”“进必趋, 退必迟;问起对, 视勿移。”等等都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句子。在实际教学中, 我首先要给学生讲解一些案例, 有正面的, 也有反面的, 重点是突出规矩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然后我再要求学生谈感想, 通过表演情景剧, 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刻体会规则在人与人沟通中的重要性。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能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 并主动帮助老师提重物等, 和老师说话时的语气, 姿态都有了变化, 上课回答问题也表现得不卑不亢, 落落大方, 遇到问题也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 沟通, 班级里打架斗殴的事情也少了,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 在社会上也应该这样与人交往才能对自己的事业有帮助, 学生也很乐意认可这个观点, 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得到了。

二、从生活习惯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现在的社会风气是个性张扬, 表现在学生身上是生活习惯不好, 穿着另类, 做事毛躁, 追求享受等恶习。在校园里, 我们不难看到梳着奇形怪状的发型, 穿着奇装异服的学生, 《弟子规》中明确要求“冠必正, 纽必结;袜与履, 俱紧切。”“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上循分, 下称家。”等等都是要求大家在学校里给老师留个好印象, 工作中给公司领导留个好印象, 跟大家交往, 大家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可判断出你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明白自己是一个学生, 哪些是能做的, 哪些是不能做的。只有你明确自己的身份了, 知道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说明你的脑子很清楚, 可以委以重任。在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 我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如《齐桓公醉酒丢冠》的故事, 《德育古鉴》里张瀚的故事, 《郑浣侄子求官》的故事等等, 让学生明白习惯养成对一个人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并能引起足够重视且践行之。在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情景表演, 并谈论对生活中一些不雅行为的看法, 反省自己的行为, 提高认识,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打造诚信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他们有极强的个性, 这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加之初中, 小学阶段老师家长只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 注重学生成绩方面的培养, 不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导致他们缺乏容忍, 谦让与人合作的品质, 加之青春期容易心理冲动, 自控力弱, 常在人际交往中发生一些争执, 磨擦, 有时甚至会造成大的冲突和悲剧。《弟子规》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确定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它开篇就讲到“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说明一个人在家, 在社会上都应有个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然后又教怎么与人相处。如“人有能, 勿轻訾。”“道人善, 即是善;人知之, 愈思勉。”“善相劝, 德皆建;过不规, 道两亏。”“恩欲报, 怨欲忘;报怨短, 报恩长。”通过讲解一些历史故事如《崔瞻和李概》《贺知章和李白》的故事说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 再通过同学们的一些交往实例进行分析, 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指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 信任, 倾诉, 交心。对他人的恩情要懂得报答, 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淡化, 忘记, 要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自己的发展才是有帮助的。

弟子规德育 篇8

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作为国学中的经典、儒家启蒙读物-《弟子规》逐渐受到各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它通过简练的语言,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道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求学时应该具备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引入《弟子规》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教育

1、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化的普及,面对从西方引入的物质至上思潮的侵袭,很多人不免开始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同时也开始推崇西方的原子化的生活方式,由此导致了现在的中职学校过度的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的伦理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对于这方面的教育多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

而在中职学校的学生中,也普遍存在学生生活习惯不好,没有规律,秩序混乱,缺乏耐心和自制力,缺乏对人和事的恭敬谦卑之心。学生们对老师教授的德育课程有感动没行动甚至不削一顾,认为与其无关。这从侧面反映出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切实际的道德教育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为了弥补,大部分的学校采取的方法是严肃纪律,用外在的约束加强学生管理,但高压的管理只能让人少犯错、少为恶,一旦脱离了这些约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就很容易迷失。

2、《弟子规》在中职学校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

当今的学生正处在多元化的时代。信息大爆炸,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经常活跃于家庭及社会之中,甚至时长见诸媒体报端。靠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约束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需要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给予积极的引导。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多数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而且更容易受家庭和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导致三观不正,与社会道德理念背道而驰无法立足。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培养非但不是多余,还非常重要。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对学校课程及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应试教育,只单一注重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注重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在道德教育中,尤其需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弟子规》则作为一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准则的著作,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可以更加切合实际,贴近生活,是非常可行且必要的。

《弟子规》是根据《论语·学而篇》中第六条“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区区千余字,却道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提炼出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道德体现。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结合《弟子规》中的内容,将正确的道德思想灌输给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培养自尊意识、自立意识、人格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良好品德。除此之外,《弟子规》同时强调为人处事的行动准则,在德育教育中,详细的为学生们讲解这些行动准则如何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将这些准则转化为实用的处事标准。通过不断的强化和深入的学习,让学生真正领会并应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去,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以无形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所以,通过《弟子规》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引入,不仅符合时代性,更加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将来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弟子规》对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弟子规》以孝悌为其教育核心理念,与其他情感相比,亲情更加重要,所以在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强调伦理道德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在学校培养学生对家长的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和关爱之心,并以此为圆心不断扩大到师生情、同学情等等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生活中去。关于学生的自我修养方面,《弟子规》中要求从最基础的日常生活中做起,“冠必正,钮必结”看似简单,却反映出这个人对他人和生活的恭敬心。“衣贵洁,不贵华”切合当今的浮躁,让人自省。“凡出言,信为先”道出人以诚信为本,无论做人做事,都应做到,而不是全靠法律和法规来约束。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谨言慎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在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后,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挥。在中国,德行也是企业用人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人再有才能,但道德方面有缺陷,他也不会得到重用得以施展才华。所以德才兼备是中职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中职学校中,道德教育是与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同等重要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而《弟子规》则是把德育工作具体化,它涉及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细致而且更加具体,非常具有实践性,给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在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办学理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上一篇:鼠年元宵节祝福语顺口溜下一篇:三年级作文我惹祸了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