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执行者》心得

2024-08-15

《做最好的执行者》心得(共13篇)

《做最好的执行者》心得 篇1

用心做事,诚信做人

——读《做最好的执行者》有感

为了积极响应公司创建“五型机关”和我中心“9月读书月”的号召,在8月28日的中心第35周学习例会上,郝主任推荐我中心全员共读一本书——《做最好的执行者》。

全书共用20个章节从如何思考、怎样做事、做人及说话沟通的技巧艺术四个方面,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深入浅出的阐释了做为一名优秀的执行者应养成和具备的素质——责任、担当、效率、创新、诚信、协作、沟通和智慧。

在我看来,要成长为一位好的执行者,首先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用心做事的人。

责任心是执行力的基石,是一个人对人尊重、对事用心、对已负责的一种态度和品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全力以赴、毫不退缩的寻求一切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应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理由和借口推诿,这样,才会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当真正负有责任时,才会用心做事,诚信做人。

要成长为一位好的执行者,其次是做事积极主动、注重效率、勇于创新。即做事不拖拉,遇到问题想到就做,立即去做。在工作中积极主动,而不是像“挤牙膏”一样,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等待领导吩咐了才去做,挤一下动一点。只有具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才会在工作中不刻板蛮干、合理安排、注重效率,才会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断地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寻求和创造更新更好的方法。

要成长为一位好的执行者,更应是一个做人做事诚信、注重团队沟通和协作、说话有技巧有智慧的人。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无论工作生活中,个人的力量和才智毕竟有限,注重合作,遇到问题时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主动的撑握信息和资源,消除误解和隔阂,营造轻松、自然的外部环境。俗语又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的意思,良好的语言技巧,能达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合上书页,书中提到的每个不足,好像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在中心工作中,都因想当然而为,出现了好几次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定积极学习和努力改进,力争做一个更好的执行者!

《做最好的执行者》心得 篇2

还记得刚踏入学校,初为人师的时候,那时分在农村偏远山区的一个教学点工作,我面对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带有高原红的脸庞,我曾在心底怀揣的是感动和担心。感动这里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学,感动他们不管寒冬还是酷暑都要坚持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学校上课。那种求知欲,那种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但又会担心,担心孩子们从未接触过外语,能否跟得上,担心他们的乡音太重,发音是否能够准确,能否可以纠正过来,担心他们会不会排斥一门从未学习的课程,担心家长能否配合和支持……总之有很多的疑虑和担心啊!

农村的学生尽管没那么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但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努力和勤奋。孩子们掌握和模仿的能力都很强,他们可以把每一个生字、短语、诗句、反复记忆、背诵,仔细揣摩和推敲。他们的刻苦和努力一直激励着我好好从教,耐心教学。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突飞猛进地提高。孩子们从刚开始书写潦草,字都认不全,不会写,到后来能熟练对话,掌握一些书写技巧,基本功有了大幅度提高,一切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家长和学生都很高兴,我自己也很开心。

起初我想,语文课的大量知识灌输与渗透,学生可能接受不了,听不懂,但恰好相反,我们的学生课文领悟力并不差,通过一个学期的适应,现在朗读,分角色,齐读等朗读技巧已经掌握娴熟,学生配合也很好。当初只有在城区学校上课时,会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些方法或许在这里用不上啊,但事实上,农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学生的表演欲望也很强烈。他们也会大胆说,大胆表演,只要老师积极鼓励,给他们自信,他们会做得很出色,现在我们的学生会做大量的互动活动,品味语文的魅力,掌握许多学习技巧,我班还自创了一些游戏与活动,比如“猜字谜”“开火车”“捉迷藏”……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我班的学生不管是胆量还是自信都有了长足进步,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给予了肯定和认可,当然也有很多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但让我最感动的是有位老师的话语,“听了你的这堂课,让我再次坚信: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们山里的娃娃一样可以学好母语,甚至学得更好……”这番话语对我来说比任何鼓励的言辞都宝贵。

就因为这个信念,这个鼓励,我的干劲更足了,我更热爱我的职业。我曾经教过那么多城里的孩子,他们见多识广,没有乡音,从小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家长们也格外重视,这样优越的环境下,老师当然教的得心应手,但如果在这片“无人开垦的田野”上也能干出一番成绩,那岂不是更加充满自豪和成就感?因此我利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当我住校的时候,就给离家较近的学生义务补课,较远的学生利用到校后的一段时间进行辅导。

为此,我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独门绝技”:

1.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创设愉悦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近书中的人物,体会人物性格刻画鲜明的写作特点。

3.借助插图,训练学生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阅读后续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按照这样的方法实施教学,当然高效实用。有时我也会这样心里默默发誓,要好好教育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走出大山,走出贫困。我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教学特长,书写着青春岁月,努力将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不求轰轰烈烈,但求踏踏实实;不求涓滴相报,但求今生无悔。

我坚信每天都这样和自己比,每天都做最好的自己,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幸福的教师”的境界靠近。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同样是教师,今天的我与五年前的“我”相比,可以说是“有小小幸福感的教师”了。但对于明天而言,和未来相比,我还不算是“最好最幸福的教师”。所以我还会继续和自己比,因为“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我的生活在课堂,我的生命在学生。虽然那间教室里守巢的是自己,可它却放飞了希望,虽然那支粉笔洒下了泪滴,可它却画出了彩虹。我觉得作为教师,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摘要: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面对农村教育的局限性和落后,如何能让青年教师走出困境,调整心态,发挥青春与激情,这是一代青年教师面临的人生抉择。

关键词:教学,感悟,抉择,心态

参考文献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篇3

雨后,一只蜘蛛艱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蜘蛛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去,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

第二个人看见了,受到启发说:“这只蜘蛛真笨,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做事。”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一只蜘蛛都能这样永不放弃,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呢?”

对蜘蛛而言,它做的不过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工作。可同样的情景,不同的人的心态却千差万异,我们由此也可以猜想到他们人生的不同结果。

面对同样一件事,人们的心态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类:一类是乐观积极型,一类是悲观消极型。积极乐观的人,总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和有趣,而悲观消极的人总是看到生活的黑暗与无趣。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杯水,悲观的人则看到的是半个空杯。人生其实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了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人生。

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巨大的正负能量,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有个数字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会吓一跳:人的一生中有40%的时间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与各种消极情绪做斗争。尤其是人到中年,婚姻、家庭、工作、子女教育等等压力交错在一起,容易产生失落、郁闷、悲伤、痛苦、焦躁、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调整疏通,不仅会严重危及自己的生活,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

我们要学会及时疏导自己、调整心态,提升自身内在的乐观、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规避自私、猜疑、沮丧、消沉、抱怨等负能量。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曾发起的一项“不抱怨的世界”运动,号召人们通过21天的练习来做到转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向世界传递积极与友善的正能量。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使人努力进取,积极向上。如果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那就要和群鹰一起飞翔,而不要与燕雀为伍;如果想像野狼一样驰骋大地,那就要和狼群一起奔跑,而不能与鹿羊同行。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结果。

和积极乐观的人在一起,你会发现另一个自己,因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吸引力,会不断将正面的能量传递给你,让你愿意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而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不断地向你传递悲观、绝望、无聊等消极的情绪,他们身上的负能量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梦想,使你渐渐颓废,变得平庸,成为像他们一样消极无聊的人。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每个人身上的能量都对他人有影响力,不要和消耗你能量的人在一起,也不要做消耗别人能量的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一天对弟子说自己有“移山之术”,弟子们纷纷向他请教。柏拉图回答: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

与其一味抱怨,不如学着去改变自己。虽然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不能控制别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不能选择自己的容貌,但你可以展现你灿烂的笑容。

做最好的执行者心得体会 篇4

最好的执行者,都是自动自发的人,他们确认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其个人价值和自尊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来自他人。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凭一时冲动做事,也不是只为了得到领导的称赞,而是自动自发的、不断地追求完美。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实地的了解人们对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他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工人没好气的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心理学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一家人等着吃饭,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再次接受上帝的爱,心中便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第一种工人,是完全无可救药的人。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他将不会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顾,甚至可能是生活的弃儿。第二种工人,是没有责任和荣誉感的人。对他们抱有任何指望肯定是徒劳的,他们抱着为薪水而工作的态度,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肯定不是企业可依靠和老板可依赖的员工。该用什么语言赞美第三种工人呢?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丝毫抱怨和不耐烦的痕迹,相反,他们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他们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荣誉,同时,因为他们的努力工作,工作也带给了他们足够的荣誉。他们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那种员工,他们是最优秀的员工。他们向我们展现了:自动自发,自我奖励,视工作为快乐。我相信,这样的工作哲学,是每一个企业都乐于接受和推广的。持有这种工作哲学的员工,就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和寻找的员工。他们所在企业、他的工作,也会给他最大的回报。

或许在过去的岁月里,有的人时常怀有类似第一种或第二种工人的消极看法,每天常常谩骂、批评、抱怨、四处发牢骚,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激情,在生活的无奈和无尽的抱怨中平凡地生活着,毕竟那是已经过去的了,重要的是,从现在起,您未来的态度将如何?让我们像第三种工人那样,做最优秀的员工吧,并时常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

做最好的执行者 篇5

钱磊

品味了一下《做最好的执行者》第一部分——最好的执行者怎样思考。书中通过多种多样的实例,说明执行是能力更是精神。从我看来,这就是思想力,行动力,执行力源于行动者主观上的主动意识。

有的执行者,在执行的时候感觉很吃力,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有多难,而是执行者把大量时间,放在了“推,拖,空”上。推:推诿,不敢面对。拖:做事拖沓。空:浮在幻想,落不到实处,等失去了成功的可行性之后,感觉后悔已经晚了。推诿的一个主要心理依据,是想当然。就是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很困难,很阴暗。所谓想当然,就是凭自己的感性去理解事情,一旦想当然,就不会认真核实,和确认事实真相。想当然带来的后果有时候是致命的。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往往会遗憾成功与我们只有一步之遥,但我们最终放弃了,结果是很后悔的。“我可以接受失败,当我不能够接受放弃。”,这是美国著名NBA球星,迈克尔.乔丹的一句话。失败和放弃有什么区别?没有经过努力就不做了,那叫放弃。失败则是全力以赴,该做的都做了,该尝试的途径和办法都尝试了,结果还是这样,那属于心甘情愿的接受,也就无怨无悔。有些人,自己不去努力,有了想当然的想法,简单征询了一下别人的经验,就盲目下了结论,认为这件事

已经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岂不知,也许客户还正在到处寻找合作方,也许,正在默默等待着你.....。拿不准的事,最好先准备充分,征询清楚。我们经常在工作中,生活中,留存了很多未了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些未知数,不可置否。我们之所以拖着,浮着,无非是没有认真的去执行。等到了事情拖到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时,自然就放弃了。这就是我们许多事情让自己觉得没有成就感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导致了事情的失败。推诿和想当然的一个主要心理依据,是不敢面对,自欺欺人。经常有这样的人,你问他一件事情怎么样?他给你的回答永远是:很好。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但真正自己回到自我,却是“有问题”。其实,这样做大部分原因是用虚假的“没问题”,来掩饰自己不敢面对,给自己躲避问题和不去解决问题的借口,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怕被别人否定和看不起。这样的最终结果---害了自己。还有的就是被盲目乐观所误导,以为客户是自己的老关系,一般丢不了。盲目乐观看不到潜在的问题,你和客户的沟通欠缺之后,往往客户会被其他的竞争者所吸引,特别是当客户对你产生了失望情绪之后,是很容易把你抛弃的。

读《做最好的执行者》有感 篇6

横琴热电公司李欣

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在公司的推荐下拜读了《做最好的执行者》这本书,正好为我以后的职场生活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着实受益匪浅。每一个人其实都想在工作上取得成功,毕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很多职场名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我们一般人不曾具备的品质,看完本书,我想这品质就是作为一个优秀执行者的精神品质。

在如今弱肉强势的竞争大环境下,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不以职业精神要求自己,不积极地工作,不严格要求自己,被人淘汰就将是一个肯定的结局。本书分为四个单元,从不同的四个方面,引用了不少真实的故事和案例,贴切的讲述了不少道理。

在中电投这一个星期的短暂的工作中,也曾遇到一系列不好办的问题,面对问题,内心也掀起过一系列的内心变化,也许有些许退缩,也许有些许给自己找借口。但是直觉让我把事情完成得漂亮,这才是我们年轻一代工作者的工作标准和追求。在本书中,作者用四个方面阐述了做最优秀执行者的工作素质。那么结合本书我说说我个人对这几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是最好的执行者怎样思考:领导下达了任务,作为一个执行者,我们首先要懂得思考,做到领导一点就透,要学会为领导思考,站在领导角度去考虑问题。没有人会喜欢木讷的去完成任务的人,没有用心去做事永远都不能把事情做好,只能保证把事做了。比如说领

导安排了管理网络的问题,单纯的管理网络很简单,但是要把事情完成得漂亮,就必须站在负责人的态度去好好思考,把一些领导没有提出,但是可能会发生的事故考虑进去,根据这个需要,去构思出一个更完善的网络架构,以提供更多的功能服务,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是最好的执行者怎样做事:也许在工作当中,要完成很多任务,也许很疲累,但是在接受的任务上要做到不走样,执行的任务不打折,更不能“推、拖、空”。平时更要多多强化结果思维,确保执行到位,毕竟要想以后多省心,就得现在多费心了。如果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确实不能完成的任务,也要确保向领导请示。不能完成的任务可以不接受,也不能接受了拖拖拉拉一直不完成。

再者是最好的执行者怎样做人:俗话说,智商高不能情商低。要当能用之才,更要当好用之才。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需要和人打交道,都无法脱离他人对自己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好工作。工作完成好是必须的,但是人不能因此越了位。本事可以大,架子不可大。贡献可以多,牢骚不可多。成绩可以增,骄傲不可增。平时常修“外圆内方”,有时妥协是为了更好的奋斗,退一步是更好的进步。毕竟圆润才是经验老道正路啊,这点我们年轻人最需要学会啊。

最后是最好的执行者怎样说话:从小就知道,说话是一种艺术,一件事情也许A先生去谈不成,B先生去了,就谈成了。这不单单是一种能力,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话要多说圆润的话,要说机智的话。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要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即使是真话,也要有所保留、有所掩饰。让人愉悦的同时,有能让自己获得足够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双赢的事,何乐而不为?

虽然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是经常问自己,有没有做到最好,有没有哪做得不够好。读了该书后,感触颇深。通过学习本书,我更加努力的完成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培养团队意识。与同事们通力协作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里,让大家都做一个最好的执行者。

静心倾听做学生最好的听众 篇7

关键词:教师,倾听,习惯养成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双向“听”的课堂:学生倾听老师讲课, 从中解惑进而收获知识;老师倾听学生回答, 从中答疑进而解决问题, 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在平时的课堂中, 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倾听, 却忽略了教师这一方面的习惯与能力。其实, 在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的前提下, 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 做“听”的有心人, 成为学生最好的听众。

一、做最“忠实”的听众

教师的倾听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 不能加上自己的体验, 让想当然去影响学生的思考和回答。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课堂中不能显得浮躁,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急不可耐, 恨不得替他们说。要先听学生把话说完, 然后再找出其中的问题, 帮助学生一一改进。关于倾听, 我想教师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忠实”:面带微笑, 专注地看着学生, 听清他们的回答, 听完他们的回答, 并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 尽量让学生自己完善回答。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认为你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 他们会觉得如沐春风, 会越来越乐意向你倾吐。

二、做最“博爱”的听众

教师的倾听应该是最宽广包容的, 不管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 不管是合理的或是可笑的, 教师要尝试接受所有的答案。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学会倾听所有的学生, 不论是优秀拔尖的, 或是默默无闻的, 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的, 都需要思考的过程、表达的机会以及老师的指导。

班级里有这么一位学生, 她学习非常认真, 上课一直全神贯注的, 语文成绩也能名列前茅, 但是课堂上几乎看不到她举手回答问题。我每次的提问, 她都默默地将头低下去。经过我多次的观察, 发现她总是习惯性地退缩, 缺少大胆发言的勇气, 这样下去必将影响学习。于是在我的课上, 碰到有些难度的问题, 并且我认为她有能力回答的, 就不管她举不举手, 总是直接叫她回答。她虽然红着脸, 讲话也磕磕巴巴, 但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她渐渐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没问题, 班里的同学们也鼓励她、佩服她, 她越来越自信, 慢慢地, 自觉举手发言也多起来了。教师要成为最“博爱”的听众,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一种答案, 学会倾听、理解他们的想法, 学会接纳、赞赏他们的观点。

三、做最“敏锐”的听众

倾听学生回答时, 教师更应该成为一名“猎手”, 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回答中传递的信息。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听取、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上, 收集各种信息, 把握稍纵即逝的契机来组织教学, 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捕捉错漏。在上《乌塔》一课时, 上课伊始, 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以后, 学生们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欲望, 纷纷发表自己对乌塔的看法。当学生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 我再引导他们反复阅读和思考, 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 画一画, 读一读, 然后, 分小组议论乌塔的种种特点, 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我组织全班交流。同学们争着发言, 纷纷汇报各组讨论情况。这时, 一个平时不太喜欢讲话的男孩站起来充满自信地说道:“老师, 乌塔这样出去, 她是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这一见解,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于是, 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你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 谈谈自己的见解。”一石激起千层浪, 全班学生立刻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 展开激烈的辩论。生1:我从书中知道, 在欧洲那些国家里, 人们的法治意识强, 治安措施好, 乌塔不会有生命危险。生2反驳:乌塔这样做, 如果出现万一, 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生3:书中写道, 乌塔每次出行都有准备, 自我保护意识强。就是遇到危险, 她的能力特别强, 能够化险为夷。生4:我认为课文并不是要我们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 而是要我们克服依赖思想, 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课堂上学生这样的回答是一晃而过的, 教师一个不在意可能就会错过, 没有办法完善或纠正。所以, 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错误, 引导学生通过重新思考、探讨等方法改正过来。

(2) 捕捉亮点。课堂教学是动态的, 生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不经意的一个问题或一句话, 为学生的需要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生所想要学的。

(3) 捕捉未尽之意。教师在倾听时, 需要伴随着观察、辨别、选择的过程, 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 到底是肯定后的点拨, 是以此展开的议论, 还是借景抒情、借题发挥。有时候, 学生的回答往往点到即止, 不算错, 但总觉得“隔靴搔痒”, 没办法说到你希望达到的目标。比如, 课堂上经常会问学生觉得某个人物怎么样, 他们往往会用一个词语或短句来回答, 让你不能满意。这时候, 教师当然不能轻易放过, 应该及时请学生帮着补充、完善。适时追问甚至自己抛出橄榄枝, 让学生未能尽意的回答更充实、更饱满。

《桥》教学中, 由于我的细细倾听, 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对老汉的矛盾心理理解不到位, 便有意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抓住“揪”“推”这两个形成强烈反差的动词, 引导学生反复推敲, 并以此作为“问题”引领学生一路前行, 让学生在富于挑战的思维情景中, 和文本充分对话, 和故事中的人物充分对话。学生在情境与氛围中对“揪”“推”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懂得了身负“党员”和“父亲”两种角色的老汉, 内心的矛盾、坚毅、挣扎、痛苦。但终究“党性重于父爱”!至此, 学生的视野不再只停留在文字上, 而是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慢慢地, 与作者的视野对接、融合, 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这样的语文课堂, 因为有了教师细细倾听和适时的点拨, 充满了思维的张力, 丰盈了情感的体验。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教师要试着放下浮躁, 静下心来细细倾听学生, 做他们最好的听众。师生之间满含交流与互动, 我想这才是更好的语文课堂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做最好的家长 篇8

大家上午好!

我自己就不是一个最好的家长,我的孩子平时跟我在一起的时间非常非常少。我讲一下我认为作为一个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的一些东西。

我的父亲母亲

我父母在农村,小时候,我天天看到的就是父母在干活,因此就学到了父母干活的很多东西。

比如父母勤劳,我肯定就不会懒惰,因为父母不容许我懒惰。小时候被父母打觉得不是耻辱的事情,好像越打越喜欢父母的感觉,因为父母跟你亲,他打完了还在你的身边。我现在就不敢打我的孩子,因为我一个月才能见他十天左右,我爱人带着孩子在国外,我每个月争取过去十天。打完了我就走了,孩子记住的就是我打他,没记住我对他的好。所以他就不希望我下一次再回去,因为一回去想到的就是爸爸打我。我总共打过儿子一次。有一次我回来问他你想爸爸吗?他说不想,为什么不想?因为你打我。

我身上有两个个性受父亲的影响。我父亲特别地潇洒,他是个木工,一年到头为别人干活不拿钱。我父亲爱喝酒,这也使我喜欢喝酒。父亲为人家架房子的大梁,当地方圆十里谁架房子都请他去,一定要喝酒,一喝酒他就不拿钱。每次他干活都不拿钱,但成就了他一点就是特别地潇洒。父亲喜欢帮助别人,一高兴什么利益都不计较的个性在我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我一高兴就把新东方的股份分给新东方的员工。

我母亲身上的勤劳和善良对我产生了影响。小时候有两件事情,一件是快要下雨,邻居晒着稻谷,邻居不在家,母亲带着我们全家把邻居家的稻谷收到一个角落里,结果我们家的谷子没来得及收被雨淋了。但我母亲经常说远亲不如近邻。第二件事情是村东头有家人有五口,我们家是四口。那家人没有粮食吃,跑到我们家借粮食,我们家的粮食也不多,但母亲把粮食一分为二,拿出五六斤让我端给人家。我说为什么要给他们?母亲说这点米,在地里弄点菜,接上新的粮食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们家没有粮食就会被饿死了。

整个村庄对我母亲都特别好,老太太今年80岁了,现在在北京,但每年都会回家乡,为什么?处理村庄的问题。村庄里老百姓打架,解决不了,老太太回去椅子上一坐,三句话就解决完了。到现在老太太头脑也很清醒,从来没有判错过。我母亲做事没有私心,所以就会很公正,这一点也体现在了我的身上。直接导致了新东方的成功,也导致了我今天的成功。

给孩子有质量的时间

说到给时间,现在城里的家长给孩子的时间确实难度比较大,但我们还是能够给出来的。有家长说俞老师我给时间了,给完之后孩子还是不理我。或者教育不好。我说你怎么给的时间?他说我不到外面应酬了,我在家里陪着他做作业,我看电视,他做作业。所以有的时候,家长是把时间留在家里了,但自说自话,不跟孩子交流。孩子不一定会敢于反抗你,心里肯定会想你看电视,我却写作业。他说我不看电视看报纸总可以了吧?我说不可以。为什么?在孩子心中,看报纸和杂志是不正经的事情。他说俞老师难道我就干坐着?其实可以做两件事情,你的水平到了可以帮助孩子做作业,但大多数的家长的水平是不太够的,因为孩子学的东西越来越难。如果不是当年高考考外语专业不用考数学,我永远上不了北大。当年国家说考外语的不用考数学,这成全了我。我现在也没有觉得智商有问题,基本是除了数学之外我是个正常人。

如果说你教不出来怎么办?我本来用电脑工作,我跟孩子说你们坐在我对面做作业,我在这面工作。我是真工作,用电脑处理各类工作,但我的孩子不认为我是在工作,认为我在打游戏。因为对孩子来说,打开电脑除了找好玩的东西就是打游戏,所以他不认为你的工作是一种严肃的状态。我要对家长说,很简单,看书,只要书不拿倒了就行,拿着书想心事不看都没事,过两分钟翻一页,孩子知道你在看书,没有办法,孩子知道他必须认真。

环境是一种气场和氛围,氛围不造出来是不行的,不摆出样子,孩子觉得你都不学我还学干什么呢。有一次我做了一个试验,家里不准打开电视和电脑,要求爱人和女儿一起跟我看书,儿子不看,在那转,最后转着发现特没劲,拿了一本书看,结果还看不懂。这叫环境氛围。所以家长给孩子时间要给出质量,不是在家里陪着就行了。

活个心情

给孩子时间的同时要培养孩子的心情。人的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活个心情,心情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我刚才讲到我父母培养我的心情,比如我父亲培养我的潇洒和不在意,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我遇到挫折、痛苦的时候,这种个性就明显地发挥作用了,不是天生的,就是看到了我父亲这个榜样。小时候最怕的是我父母打架,后来我不怕了,发现他们打架没有后果,因为不打架的父母一离婚就离了,总打架的却不离婚,因为他们把打架作为生命的乐趣。(笑)所以父母打架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这是生命健康的标志,但互相不能侮辱。

有一次我问家长,请问我们这儿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坐在未名湖边看月亮从东方升起,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到北京郊区躺在地上看满天的星空,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去真正看过银河呢?坦白地说,我带着孩子看过很多次,还拿着高倍望远镜看。

有一次我带着全家到海边渡假,刚好是十五,看着海边的月亮一点点升起,月光一泻千里。我们坐了一小时,我说有点凉了,我们回宾馆吧,结果女儿说爸爸我不走,我要看到月亮升到那个地方再走。这样,我们 坐坐了三个小时。你能说孩子内心没有美感吗?没有诗意吗?如果我们不带孩子去看这些东西,他就是没有。孩子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老师的压迫,孩子心理是不会健康的。

老师做过一个试验,问如果“她”出了车祸,最后脸上有了很难看的疤痕,你还会爱“她”一辈子吗?很多人选择也许会,坚定不移说会的只有10%。接着又提到“他”,“他”作为大老板破产了你还会跟“他”一辈子吗?问女人,说会的不会超过10%。老师问学生你们把这两个人想象成什么关系了,大部分学生说是恋人关系或者夫妻关系。老师说女的她是母亲,男的他是儿子,请问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结果出来的答案是100%都是会。孩子从本性来说是愿意全心全意爱父母的,当然这个爱是有前提条件的,你要把他培养成有爱心的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这个爱不是宠爱,爱是有度的,正确地来引导孩子,我们就会创造一个非常美好和谐的家庭和开心地成长的有成就的孩子。

这就是我讲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我国学者申继亮等于1985年提出的,它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教学能力的诸成分中,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最高级的成分,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执行者,而且是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辛涛等(1997)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其教学监控能力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必将有助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二)改变低自我效能教师的信念。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又对教师行为和学生成就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因此,改变低自我效能教师的信念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当务之急。尤其近年来高职教育飞速发展,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突出,已严重冲击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此,可通过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树立成功的榜样及正面的言语劝导等方法来帮助教师了解低效能的形成原因及其不利影响,增进教师对自我角色的定义和教学责任感,借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三)健全教师评价反馈系统。一个完整的教师评价系统包括:建立评价标准、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教学改进建议。若教师评价的反馈力度不够且缺乏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则达不到预期效果,有必要完善教师评价反馈系统,帮助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高教师改进教学的主动性。同时将教师的效能信念纳入评价中,使教师评价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融为一体,形成更为完整的反馈系统。

(四)促进教师合作学习与经验交流。研究表明,合作学习与经验交流可大大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学经验的分享和进行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促进教学知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会促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此外,为教师创设观察学习的机会和环境,使他们向专家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通过观察和模仿,亦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五)优化班级内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效能感,但在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班级规模通常过大,教师难以和每个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研究表明,班级规模越小,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小班教学有助于建立一对一的师生关系并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使得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得以提高。同样,良好的生生关系亦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正如有的研究所指出的,学生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教师自我效能的知觉。

(六)改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气候。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要想真正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必须消除那些降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因素。其中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气候的改善尤为重要。一方面,全社会应真正树立起尊重教师、尊重知识的好风气。政府应下大力气抓教育,真正视教育为百年大计之根本。同时应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大众传媒也应担负起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育无用论以及种种对教师的偏见,使广大教师没有后顾之忧,从而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去;另一方面,校长领导方式和学校管理体制也应不断优化,让教师充分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此外,学校、社会、家庭应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配合广大一线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惟其如此,才有助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和发展,并最终体现于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还存着诸多问题。教师自我效能感普遍比较低,是诸多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也是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更大的发挥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巍.教育心理学中的教育功效理论[J].心理科学,1992,(1).

[2]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

[3]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5).

[4]李荟,李茵,申继亮.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

[5]辛涛,林崇德,申继亮.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其教育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6]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7]李晔,刘华山.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1).

[8]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9]林进材(台湾).教师效能的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J].教育资料文摘,1997,(7).

[10]Baudura,A.(1997),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Vol.37,p.122-147.

做最好的执行者读后感 篇9

最近读了一本书——《做最好的执行者》,这本书趣味性强,以故事说明道理,浅显易懂、感受颇深。下面谈一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做最好的执行者》中的两个字“最好”,从执行者怎样思考、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怎样说话四个方面,以一个个朴实的案例,阐述着一个个成功的故事,精彩案例与精辟讲述相得益彰,使得该书有很强的针对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做为一名基层乡镇领导,我们每天都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及岗位责任完成许多的工作,怎样才能把执行力发挥到最佳,做一个最好的执行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边读边想边对照,把书中案例与自己的平时为人处事进行了比对,感觉深受启发。通读这本书,使我作为一名副镇长,对如何融入团队找准角色定位、不断提高个人的自身能力与执行效率、不断打造一个执行力更强的团队有了更多认识。

一、执行者要做事用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政就是要为民,干部就是要干事。作为一个最基层的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我们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怎样才能把任务完成到最好,成为一个最好的执行者?《做最好的执行者》告诉我们那就是:用心。“用手”只是机械执行,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用心”则会全心投入,不只是简单动手,而是时时想着如何做得更好,做到最出色。我们常说“做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做不做是态度问题。“用心”工作,就是在接受任务时不走样,执行任务时不打折,尽善尽美的全面完成任务。我觉得只要凭着“不抛弃、不放弃”,“咬定目标不放松”、“大智若愚”的精神,用心去做,坚持去做,尽力去做,最终把任务完成得最好。

二、执行者要能准确定位。一个执行效率高的团队,一定是内部和谐高效的团队,每个人都有精准的角色定位。在乡镇对上承担着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重要决策的重大责任,对下负责着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维护一方稳定的重任,责任重大。所以做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摆正位置。在工作中要甘当“配角”,执行上级政策和党委决议不折不扣,重大事项及时请示,不随意表态,不擅自作主,自觉维护党委书记的权威;在抓工作落实的时候,要发扬民主,不专权独断,不揽功诿过,不上交矛盾。同时,整个团队内部每一个角色也都要定位准确。个人目标一定要服从团队的集体目标。一个强大的执行机器,每一个螺丝钉都应该在他合适的位置,否则,机器就会受损害。所以,我们坚持在班子成员中要树立团队争先观念,培育“不缺位,不越位”,“能走绝不爬,能跑绝不走”,“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思想和理念,在分管的工作中能想尽一切办法、调动所有的潜能,把事情做到圆满。

做最好的执行者读后感 篇10

一、执行的概念

什么是执行?执行就是完成任务。执行是任何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执行不只是那些能够完成或者不能够被完成的东西,它是一整套非常具体的行为和技术,它们能帮助公司在任何情况下得以建立和维系自身的竞争优势。执行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因为人们永远不可能通过思考而养成一种新的实践习惯,而只能通过实践来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领导企业建立一种执行文化并不是一门非常精深的科学,它其实非常直接。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你,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深入而充满激情地参与到自己的企业当中去,并对企业中的所有人坦诚以待,无论你是在经营一家全球性的公司还是一家小企业,执行者必须对自己的企业、人员和运营环境有着综合全面地了解。领导者们可以通过个人参与的方式来推动自己的企业建立一种执行文化。 没有掌握执行学问的领导层是不完整而且没有效力的。如果不知道如何执行,你作为一名领导者所取得的全部成就也不过是整个企业各个部门业绩的集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建立执行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改进机遇,错过这一机遇将是对公司能量、人员和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二、做最好的执行者

前面已经说过,执行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执行者呢?正如书上说的,以前,我们总以为,执行就是一种能力,但实际上,执行更是一种精神。能力不够可以培养,但如果没有精神,就算有能力,恐怕也不能让它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具有”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精神,才会想尽一切办法、调动所有的潜能,把事情做无可挑剔。执行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 最好的执行境界:不做则已,一做就要做到最好。就像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郭为所言:”就算是擦桌子,你也要擦得比别人干净些“。 其次的执行境界:尽可能完成任务,但只满足于”过得去就行了“。 最差的执行境界:总是完不成任务,而且还经常怨气冲天。 一般的执行者的想法是:既然是领导,做的决定肯定是正确的,我只要照着去做就行了,即使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也是领导说的,就算出了差错,也不是我的责任,我何必多事?领导都没有想到,我怎么可能替他想到?但是,一个最好的执行者,不仅需要领导来提醒,而且总会想到领导前面――上级想到的自己当然要想到,上级没有想到的,也要主动替他想到。 上级不是神,也不是万能的,上级既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作为一个优秀的下级,不能一味地挑剔上级,同时也不会机械的唯上级的命令是从,而是能够灵活掌握尺度,善于用自己的长处去弥补上级的不足。

三、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执行者

(一)接受任务不走样。 有些人,领导布置任务时,似乎听得很认真,记得也秀仔细,看上去听明白了,但实际上却并没真正搞清楚要做什么,开始执行之后,结果就会出现偏差或者大打折扣。 一个优秀的执行者,首先要做到接受任务不走样,百分之百理解任务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执行的最好结果。

1、越能体会上级意图,执行越不走样。要想执行不走样,接到任务之后,首先就要想一想,领导让我做这件事的意图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一思考过程,就很容易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领导想东自己做西、执行出来的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情况。

2、要做好事情,先管好表情。或许有人要问,这样有关系吗?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还非常密切,很可能因为一个表情,丧失了很多机会。当上级布置任务时,下级如果出现心不在焉,木头型,不耐烦型,对抗型,一碰就炸型这些表情时,上级就会想:到底你是领导还是我是领导?难道我还要看你的脸色行事?就算你能力不错,但别人也不比你差,以后就算有机会,我为什么不给那些沟通顺畅、让我心情愉悦的人,而非得给你?所以,既然是执行者,就一定要有一张合格的”执行脸“。具体做法是,当上司交代任务或提出意见时,最好的执行者一定要认真倾听,一边做记录,一边点头、微笑,经常抬头看看领导,回应一句”好的“,”我明白了“、”我会做的“,表示自己听到了、听进去了、接受了。

这样,上级会觉得受到尊重,愿意把任务交代得详细些,或是把意见说得更深入些,这对执行者做事,是很有帮助的。 3、学会以复述的方式保证不走样。复述的要点有三条:

(1)用笔记录任务要点。

(2)总结要点,条理清晰地复述。

(3)向上级确认,若有疏漏或理解错误的地方请上级作出补充。

(二)执行任务不打折。 对最好的执行者而言,一旦接受了任务,就意味着自己已经做出了庄严的承诺。 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不仅不有轻易放弃,而且还要以尽善尽美的要求保证完成任务不打折扣。在他们的”执行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务必圆满“。

1、遭遇困难,决不放弃。执行不会一帆风顺,最好的执行者总会迎难而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越能下定决定,越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越能迎难而上,越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越不姑息纵容,越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2、执行不圆满,决不满足。要想做事圆满,就不妨在做事之前多想想,和这件事情相关的还有什么人?会不会给他们带来影响?会不会影响到全局?三思而后行,就会让执行的效果更加圆满。

3、无人督促,自我督促。很多执行者在领导面前表现得很好,工作很勤奋,也很努力。可是,领导一离开,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思想和行为上都大打折扣。领导没有交代的事情,更不可能做得如此到位了。最好的执行者,无论有没有领导监督,都会很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甚至会超出领导监督情况下的工作效果。

(三)拒绝”推、拖、空“,执行变轻松。 为什么有人喜欢推诿?原因无非是两条,一是嫌麻烦,二是怕承担责任。有了这样的心态,就算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都不愿意做,都恨不得把责任推给别人。而最好的执行者,绝不允许推诿,既然问题出现了,就一定要解决。

四、小述

做最好的自己 篇11

前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里面有这样的片段:20多岁的姑娘小伙子们聚会,其中不知怎么夹杂了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对着那一群花样年华的青年人,他不由得感慨一句:“生活从40岁才开始!”听了他的话,年轻的男孩女孩们笑弯了腰。可20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当年的青年人转眼变成了40岁的男人女人!在又一次的聚会中,他们回忆起20年前中年男人的那一句话,不由得十分感慨:“生活的确从40岁才开始!”为什么?在这20年的时光里,他们有欢笑眼泪,有爱恨情仇,就是没有一点点从容和理性,一直是被生活裹挟着前进。如今,有过经历也受过伤害的他们刚刚开始学会掌握生活的脚步。40岁,是“伤有所成”的年纪。

对此,今年42岁的Akira Koyama深有体会。Akira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也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母亲是一名建筑师,父母严谨的工作态度从小便深深烙在了他的日常作息和生活态度中。长大后的Akira先后以优异的成绩攻读了两所国内外优秀的大学——首都大学东京和伦敦大学学院,同时还在东京工业大学攻读了第二个硕士学位。就此,他一向严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似乎带给了他一帆风顺;而他也深深相信只要保持这样的严谨作风,接下来的一切也都会畅行无阻。在这样的信念驱使下,1998年,刚攻读完第二个硕士学位的Akira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Atelier KO,计划一边经营自己的事业,一边为Zara日本公司工作。而不久后,公司经营的一度不畅否定了他始终坚持的信仰。慢慢,他发现理论知识的充足远无法支撑公司的正常运行,现实中对于设计实践经验和公司管理经验的严重缺乏也是仅靠严谨的做事作风无法弥补的。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1998年末至2003年,Akira漂洋过海,先后在美国Studio E Architects和英国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两家知名建筑事务所工作过。从这两段工作经历中,他获得了人生最宝贵的两大“财富”。一方面,在Studio E Architects就职时。他以在日本优异的学习成绩作为后盾,顺利通过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第一和第二部分的资格认证。“在那之后,我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坚持参加金斯顿大学一周一次的RIBA第三部分的认证课程。而我当时在Studio E Architects的工作经验也成了这期间做案例研究的参考资料。”Akira说道。就是在这样工作和学习相互交替的紧张状态下,2001年,他终于成功注册为一名英国建筑师并成为RIBA的一员。另一方面,如此严谨的作息安排和生活态度让他在世界知名的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再次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在那样一个精英荟萃、竞争异常激烈的地方,“哪怕是寄出的信封都必须是设计精美的”,在那里Akira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做最好的自己。

2003年,从英国回来后,Akira开始以业务拓展经理和项目经理的身份再次为Zara日本公司工作。在经历了人生的重重考核后,2005年,早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开始独立并创立了Atelier KO Architects;2006年,公司改名为“Key Operation Inc.”,意为“关键手术”,预示着工作室的每一次设计对于整个项目来说都如同一次至关重要的手术。如今,在经历了公司成立之初人力资源方面的艰难后,公司现已进入平稳轨道。2012年,Key Operation Inc.以其作品“Yotsuya Tenera”公寓楼,与福斯特和威尔金森·艾尔等世界知名建筑事务所一起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奖”。至此,已迈不惑之年的Akira,回望过去的20年,正如那些恍然大悟的“姑娘小伙子”,也许他早已看淡了一项项荣誉背后曾经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的人生一直在做最好的自己,他的生活也“从40岁才开始”。

对话录(以下《现代装饰·家居》简称《现》;Akira Koyama简称A)

《现》:您从96年在英国完成学业开始,就已着手在当地进行设计项目的实践,您当时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怎样的?最终结果如何?

A:当时我回去英国的原因就是为了完成一个位于北约克郡的项目,这个项目早在我完成巴特利特建筑学院的硕士学业时便已着手开始。该项目是建造一幢位于湖中岛上的周末度假屋。它原本是一个很有趣的项目,然而直至2000年,我们才获得相关建筑许可;然而后来我发现办理建筑许可的手续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这时我看到国内项目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因此我最终决定回日本承接更多国内项目,很遗憾的是当时在英国的项目最终无法完成。

《现》:在英国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对您后来的设计有何影响?

A:Peter Cook是我在巴特利特建筑学院学习期间的导师,我虽未受他直接影响,但我从他身上学会了做项目不应该一味地恪守“严密、精确”的准则,不时在其中加入一些机智、风趣的元素能让项目变得更加有趣。同时,我在英国的工作经历以及申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第三部分的认证过程让我对组织实践有了很大的认知,这为我后来在Zara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此外,在当今日本改造项目而非拆毁重建盛行的大环境下,我当时在英国参与诸多建筑改造项目的经验让我现在受益匪浅。

《现》:您是怎样平衡日式风格与传统欧式风格的设计需求的?

A:英国和日本的建筑在文化上固然存在差异,但我认为它们之间更多的差异存在于实践型设计工作室和实用型建筑办公室这两者上。我工作的第一家办公室就更偏重实用型,于是我需要更多地留意花在项目上的时间。当时我为项目的规划申请做了多个电脑效果图,而没有花太多时间用来研究用以衡量设计优劣的模型,同时我还必须花费更多时间在项目的行政工作上。另一方面,在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工作时,它的运营模式由于更像日本的建筑办公室,因而制作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nlc202309010328

《现》:日式设计一向以简约、节制和注重实际功能见长,作为一名日本设计师,您认为自己的设计风格有何非同一般的特质?

A:日本建筑师设计一栋楼时,他们往往会规划这栋楼将维持30年。而这些建筑往往十分轻巧且具暂时性。鉴于我在英国的经历,我认为建筑应该维持更长的时间,我想正是我坚固、结实的设计特征受到了客户的青睐。

《现》:在您所有的住宅项目中,改造项目所占的比重是多少?针对日本建筑的特性,您认为小户型住宅项目的改造中难点是什么?您一般如何处理?

A:加上在大型购物商场中进行的店铺设计,我们的改造项目已占所有项目的百分之七十。而在住宅改造项目中,公寓改造占很大比重。公寓项目的室内空间往往面积小且布局平坦、单调,我们常常通过在公寓的同一楼层中加入夹层空间,从而着重打造一个具有立体效果的三维空间。

《现》:在“爱猫小宅”(House Taishido)中,从建筑外立面看,屋顶的不对称结构不免让人对其室内空间的布局产生几分遐想,请问在这一案例中,您是如何借助建筑设计实现室内空间的合理布局的?根据以上论述,在同一个项目中,您会怎样处理其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

A:屋顶的不对称结构缘自北面建筑的高度限制。在这样一个不规则的建筑外壳内部包藏着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空间。通过如此安排,较大的空间体量便会拥有更大的建筑表面与其他空间相连,如此便会依次构成更多的空间衔接。例如,面积最大的起居室和餐厅不仅宽度很长,而且天花高度也有3.2米。这样大尺寸的空间不自觉地便与厨房和书房连接了起来。而楼梯和图书室宽度相对比较小,但由于其高度相当高,这便使得该空间与其他很多空间都建立了联系。同时,内部空间的大小与其相应的建筑表面成正比。因此,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位置,我们试图控制整个建筑的结构。

《现》:在建筑室内设计项目中,从获知客户需求到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等,最终到项目彻底完工的整个过程,您认为哪一个环节最具挑战性?

A:显然,设计方案的提出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确保最初的设计方案能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如果我们无法确保初始方案的统一,那么最终将必须重新设定初始方案,获得新的逻辑。

《现》:您认为室内空间的规划布局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标准?

A:一般来说,这取决于项目本身,但我一直比较关心室内空间的间隔和人员的流通。尤其对于小户型住宅来说,在狭小的空间内创造空间感,同时实现人员的良好流通是尤为重要的。

《现》:从您网站上的作品可见,您的作品推出具有不定期性,尤其在2012年,请问是新的项目还未上传,还是您还在着手进行其他项目?

A:我们每年都会为Zara和巴适卡品牌完成15家店面的设计。而且,目前我们正在着手设计位于东京的两家餐厅,其中一家正在施工建设中,另一家仍处于设计阶段。

《现》:根据您在Zara多年的工作经历,在您的生活中,是否也赞同快速消费的价值理念?在您为Zara设计的所有项目中,你们是如何平衡建筑的更新周期及其生态环保理念的?

A:经济和生态效益本身是互相矛盾的,但是我们无法回到30年前的生活方式。为了吸引顾客,建筑的装修方式需不断更新,但同时,Zara也正努力开发一种低能耗的生态理念。我们无法满足一切需求,但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在不牺牲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态环保,否则我们必须回到最为生态环保的石器时代。

《现》:前不久我们得知Key Operation Inc.所设计的Yotsuya Tenera公寓楼赢得了今年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国际奖”,我们在此表示衷心地祝贺!同时,我们还得知获得本次大奖的其他建筑事务所包括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和威尔金森·艾尔建筑事务所等。从他们的获奖作品不难看出,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和威尔金森·艾尔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作品体量均偏大,Yotsuya Tenera作为一栋体量较小的建筑获得此奖项,您认为是作品的哪一特质打动了评委?

A:即使我们的获奖项目在体量上相较其他获奖项目比较小,然而评委却正因为此而指出:我们成功地打造了一栋集连贯性和复杂性于一体的建筑。12套不同类型的公寓通过两道日光充足、自然通风的楼梯进入,这样就免除了在其中设置任何廊道的需要。而且公用楼梯也在不危害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鼓励了居民之间的互动。

《做最好的执行者》心得 篇12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的培养,价值观,团队,兴趣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其内涵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创新教学强调了对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培养, 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技能的培养, 以及对学生思维品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通过让学生走进科研、接触科研, 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思考, 逐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主观能动性和求实创新能力。 从根本上说, 创新训练是一种不断累加和转换的过程, 是知识从单一到复杂的累积过程;是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是思维从简单到全面的升华过程。

导师应注意把控“教”与“学”过程中的平衡, 将创新教学的“重心”放在科研平台的搭建和思维方法的指引上,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行为方式, 让学生找到真正的自己, 并做最好的自己。

1.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创造温暖人文关怀

1.1注重素质的培养

素质的培养, 也是创新教育培养的目标。 导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从“人”的培养的角度, 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方面的同时, 更要注重精神上的支持和培养, 具体体现在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独立自由精神的培养, 尤其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即导师在给予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指导的同时, 应大力推动并引导本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思维强了, 境界高了, 才会更加促进团队的合作建设和更多高质量成果的产出。

1.2凝聚团队的力量

在创新训练过程中, 有些导师过于关注项目本身, 而忽略了对学生这一主体的“人”的培养。 培养学生除了要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和充足的时间, 更要有对项目的兴趣、耐心、信心、决心和意志, 少了这些条件, 犹如丧失了创新的“环境”, 另外, 老师要利用好“团队”的能量。团队的作用远不止相互交流、促成合作、提高效率和增进产出这么简单, 它可以改变一个人、改变一群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当学生懂得了感恩社会、感恩他人, 具备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建立了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那么这个团队就充满了力量, 积极奋进的力量。

2.激发浓厚兴趣, 引领智慧源泉

2.1自主选题的项目立项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支持

目前选题立项有两种模式:“教师主导” 模式和 “学生主导”模式。 “教师主导”模式, 即老师设定题目, 学生按需选择, 但局限性在于, 教师设定的题目未必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学生主导”模式, 即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题目, 老师提供帮助和支持, 该模式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喜好, 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对有个性化选题需求、有创新欲望的团队, 要积极给予自主选题的权利, 创造个性化创新环境。 对于暂时没有想法的学生, 可以采用“教师主导”模式, 导师制定科研题目、学生自由选择, 然后在训练过程中导师采用循序渐进、 思维引导的方式, 激发这类学生潜在的科研兴奋点和创新活性。

2.2构建 “问题”环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学不好”不代表 “不能学好”。 事实上, 学生本身内在的潜力是无限的, 只是缺乏必要且正确的引导, 导师应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给学生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通过层层引入、不断深入的过程, 以不断将其潜在能力激发出来,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这个“问题”引导的过程也构成了“问题式”学习法则: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实际问题为主线, 以团队协作为基础, 通过学习、探究、合作,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问题的刺激, 让学生探究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批判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技巧, 最终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3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方式

激励学生的最好方式, 就是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 因为每个人的动力来源于由自己创造出来的自信。

(1) 促进成果的产出。 “重在过程”的培养模式体现的是项目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淡化成果要求, 不以追逐“功利性”成果为目的, 重在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 学生创造的每一项成果都直接体现了过程培养的成效, 同时是导师创新教学成果的价值体现。

(2) 取得 “看得见”的成果。 “看得见”的成果指的是实物性作品,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操作性强、可视性程度高。 相比于理论性研究成果, 能够更易让学生切身感受成功的喜悦, 更大程度地培养团队成员的成就认同感、激发共同兴趣、建立能力自信, 形成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好的良性循环。

3.合理设计问题, 促进问题研究的深度化发展

导师设计的问题应小而精, 重视问题的深度, 而非广度。导师在确立课题题目时, 应结合本科生的自身特点及科研水平和能力, 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设计, 避免所谓“高、大、空”式的题目让学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导师设计的问题应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研究事物的社会价值, 这也更容易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

4.结语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 着力强化“人”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性, 将会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 使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钱小明, 孙承庭, 张家超.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电脑, 2009.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上)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3]常维亚, 朱郴韦, 邢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4]张玲.论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本质和特点[J].文教资料, 2005.

做最好的执行者第三、四章读后感 篇13

——读《做最好的执行者》第三、四章体会

《做最好的执行者》第三、四两章谈的是最好的执行者应该如何思考,要想成为上级格外重视的员工,就要超出领导的期望,上级想到的你要想到,上级没有想到的你要帮他想到,做一个弥补上级不足的执行者。对于本职工作以及上级交办的事情要用心做好,用手做只能保证做了,用心做才能保证做好。

对于最好的执行者能弥补上级的不足,很多人不以为然,有这样的想法:既然是领导,肯定各方面都比下属高明,这样的想法有失偏颇,上级不是神,也不是万能的,上级既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作为优秀的下级,不能一味地挑剔上级,同时也不会机械地唯上级的命令是从,而是要灵活地掌握尺度,善于用自己的长处弥补上级的不足。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上级重用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每一个最好的执行者,都应该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如果上级什么都比你强,那还要你做什么,上级的不足之处,恰恰是最能体现下级存在的价值的地方。

最好的执行者与一般的执行者很大的差别就在于:一流的执行者总能提醒上级,末流的执行者总要上级提醒。一般执行者的想法是:既然是领导,做的决定肯定是对的,我只要执行照着做就行了,即使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也是领导说的,就算出了差错,也不是我的责任,我何必多事?领导都没有想到,我怎么可能替他想到?但是,一个最好的执行者,不仅不需要领导提醒,而且总会想到领导前面,上级想到的当然要想到,上级没有想到的,也要主动替上级想到。

2013年10月31日

让 我 们 一 起 快 乐 学习吧!

上一篇:兼职保安暑假社会实习报告下一篇:初中语文教研组新学期工作计划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