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6-10

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10篇)

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李白词二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wzhh2

教学目的:

1、了解词中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2、了解词的句式和语言特点

3、背诵这两首词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内容步骤安排

第一课时菩萨蛮

【作者】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唐玄宗时供奉翰

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

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尊前集》

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品评】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

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N《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

推为“百代词典之祖”。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

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

景。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

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

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

沉沉山更绿。”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

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暝色”两句为近景,

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

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

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

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

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

印象。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

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

《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可见南宋初这

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背诵】

第二课时忆秦娥

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宋代苏轼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今天我们就扣住读和思两个字来合作学习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板书)标题是作者与读者的第一接触点,面对散步这两个字,大家的头脑里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呢?好,有的同学说:都有谁在散步?在哪里散步?还有同学说在什么时候散步?散步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波折?为什么要去散步?同学们,大家看了课题,可能还会产生一些猜想,这篇课文大概会写些什么呢?有同学说:可能写一对恋人在散步时畅想美好的未来.还有同学说可能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回忆跟好朋友在一起散步.还有个同学说课文可能是想通过散步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同学们讲得很好,都开动了脑筋,进行了思维体操.你们的猜想不一定是确切的,但是合理的.这对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有好处.以后看到文章的提目,读课文之前就可以进行一番想象.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和猜想大声的、自由地朗读.碰上拦路虎呢,同桌或者前后桌之间合作把它解决掉.

大家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后,有什么想说的吗?有同学说原来这是一家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里散步.那老师追问了: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是因为我的母亲老了,应该出来多走走.还有吗?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下,两个思想进行碰撞一下。我觉得我年老的母亲应该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体验生命的乐趣。老师问了,文章中四个人都是什么关系?祖孙三代.他们都是些什么关系?从他们身上,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种情感.大家一起回答:亲情.(板书)

请大家再一次读课文,找出体现亲情的句子,还请同学们积累些让你感动的句子.如课文的`第二段.写母子情深.第五段,写一家人天伦之乐.我们都笑了,这是什么笑.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一段的第一句重复写了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这对表现亲情可有什么关系?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表面上写几个人在散步?这样的顺序是不是我精心安排的?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写亲情的还有第六段第七第八段都有.综合同学们的回答,面对这些亲情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概括.(妻贤子教、天伦之乐、尊老爱幼)(板书).齐读第六段,你觉得课文中谁最听话.为什么?这里的听话包含了什么?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当然,这仅仅是听话吗?它其实包含着谦让、亲情、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到位,也很精彩.

同学们,有人说,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忘俗.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绚丽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为什么我们的语文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因为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的语言富有表现力.

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好,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进行寻美活动.请从课文中找出你觉得美的语句,思考一下它为什么美并把他背下来.一句可以,两句也可以,三句更好,四句更妙.

经过同学们的回答,我觉得同学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出色,以后就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把刚才感性的美的词句上升到理性的四人小组探讨,语言品味可有它内在的规律性.

好,经过同学们的合作探讨后的发言,老师把本文语言特点归纳为精选词语(例如),大词小用,优美的自然景色色.句式的错落有致,生动的细节描写.在这节课将近尾声时,你觉得这篇文章最能打动你的心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建陵中学教师备课用纸

(       年   9   月  19    日备  9    月    20  日授)

课  题 《劝学》教案

课 型 讲授、自学 第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探究词义,

2、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  具

准  备

要学--怎么学:从师而学

阅读经典

思考创新

作  业

布  置 1、背诵全文

2、翻译重点语句

3、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第一教时:

1.朗读,画出疑问处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

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

/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

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

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2.交流

3.学生翻译

4.整理字词句式

(1)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兴、功、舍、一、

躁;            虚词:于、而、焉

(2)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登高而招

(4)古今译义:博学、用心、爪牙、寄托

(5)句式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倒装句: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建陵中学教师备课用纸

( 2005 年 9 月 19 日备  9 月 21 日授)

课  题 《劝学》教案

课 型 讲授、自学 第  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探究词义,

2、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  具

准  备

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2个比喻)

改变自己(3个比喻)                  喻证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5个比喻)                道理明白

积累(4个比喻)               具体生动

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4个比喻)对比论证       深入浅出

专心(2个比喻)

作  业

布  置 1、背诵全文

2、翻译重点语句

3、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 复习字词

(1)《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

“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

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

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为什么要劝学?

(2)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

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

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

自然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

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

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

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

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

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

3、 文章的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论证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

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

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

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

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

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

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

“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

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

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

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

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

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

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

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

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

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

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

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

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

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4. 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

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

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

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

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

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

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

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

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

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 的

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

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

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

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

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

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

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劝

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

传诵不衰。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完成学习评价。

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冰心诗四首

总 课 题 亲近文学 总 课 时 2 第1课时

课    题 《冰心诗四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教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

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学生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说说: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三、学习《母亲》

1、集体朗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

介绍冰心相关情况及其代表作品

补充介绍冰心作品风格、“冰心体”及印度诗人泰戈尔

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对母爱的理解和对母亲怀抱的感觉。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课札记

历吗?

四、学习《纸船》

1、补充写作背景

2、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4、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感情的诗句,并作批注。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五、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内容:

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形式:

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六、拓展延伸: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七、作业。

1、背诵《母亲》《纸船》;

2、预习后两首诗。

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学生根据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自由发言,说出自己表达母爱的方式。

总 课 题 亲近文学 总 课 时 2 第2课时

课    题 《冰心诗四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 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检查复习。

二、导入新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三、学习《成功的花》

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合作探究:

探究1、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探究2、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检查上一课所学的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除这两句诗外,还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其他写成功来之不易的格言,诗句。

根据你所理解的感情色彩进行朗读。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课札记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导入: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2、朗读感知。

3、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4、合作探究

①三节诗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顺序?

②品味“嫩绿”“淡白”“深红”三种色彩的用意。

5、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结合《嫩绿的芽儿》寓意,写一段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2、课外收集名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三个事例,并写一段感想谈你的看法。

全班齐读,并请其他同学作简单评价。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同学评价。

小结之前可让学生就这首诗的主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如果时间充裕,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诗歌进行情感朗诵,并在此基础上争取背诵。

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文欣

教学内容:《妈妈的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不让父母操心。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感情,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随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妈妈的爱”。

二、自学初读课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识字。

三、识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让我考考你”

四、交流

1、分小节感知

2、妈妈的爱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妈妈的爱?

3、自主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小节读文。并讨论:妈妈的爱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妈妈的爱。

五、诵读通过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妈妈的爱。

六、评价。

自主、全方位评价。

七、写字

1、认读生字卡片并扩词

2、同桌合作,自认识较简单的字

3、向困难挑战。

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二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我必须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守信用是一种美德,要做恪守信用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1.培养用多种方法识字的方法。

2.培养学生受到信用的品德教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懂得守信用是一种美德,要做恪守信用的好孩子。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自己试着读一读。

2、这篇课文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使“我”觉得“必须去”呢?

二、自学

三、识字

1、学生自由汇报识字过程

2、教师检查

四、感悟

1、自由读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讨论: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3、议议:看完《岩石上的小蝌蚪》和《我必须去》两个故事后不同的感受。

五、诵读

1、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演读课文。

2、请学生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评价

六、板书 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必须“的含义,读出果断、坚定的语气品读课文,感悟文章内涵。通过对比深化文章内容。我必须去去看马戏---失信去敬老院---守信

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卫国中学  刘凤兰

教学目的:1、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安排做事情的巧妙

2、分析贾里的人物形象,了解他的行为与思想的联系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3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读课文,合作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概括

教学步骤:

1、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田小菲少年时的理想是能进北大学习,并在她13岁时实现了这个梦想。是不是所有的理想都会成为现实,所有的人都能品尝到成功的甘甜?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个故事。

2、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并把注释中的拼音标到文中相应位置,划出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3、合作学习:(1)把自己共同有疑问的字、词举手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4、强调重点:自诩        荟萃         茅塞顿开

5、读课文:思考:(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2)概括故事大概内容(用一两句话)(3)故事共写了几件事,分别给它们加一个简短的小标题。a.化敌为友 b.矮个风度 c.打工计划 d.意外成功

6、试着给“打工计划”编一个剧本

提示:地点--某服装厂劳资科

人物--贾里 劳资科接待者

要求:模拟当时的情形,揣摩人物的心理。

7、总结:

8、作业:(1)抄写生字

(2)造句:荟萃 茅塞顿开 道听途说 一鸣惊人

无动于衷 可歌可泣 沸沸扬扬

板书设计:

主要人物:贾里

故事情节:化敌为友 矮个风度 打工计划 意外成功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深入研读课文,通过分析贾里失败的原因,分析贾里的人物形象,弄清文章主旨,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步骤:

1、复习:看拼音写汉字:huò达 自xǔ 群星huìcuì máo塞顿开

2、导入:昨天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今天来深入分析一下贾里,了解一下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3、研读贾里的日记:(1)贾里认为自己怎样?(2)从日记来看,你认为贾里是个什么样的人?(3)日记与下文的故事有什么联系?

4、复述第一个故事,思考:(1)贾里为什么把邱士力当作敌人?对邱又产生了怎样的想法?(2)贾里和邱士力为什么又成了朋友?(3)你认为邱士力怎样,应该把他当作敌人吗?(4)贾里的第一个伟人计划成功了吗?

5、复述第二个故事,思考:(1)贾里为什么要追求矮个风度?(2)贾里参加了健美班,他的伟人计划成功了吗?

6、研究第三个故事,思考:(1)贾里为什么要去大工厂打工?(2)为什么贾里剪破西装后,不等对方开口便夺路而逃?(3)打工失败,贾里的感受如何?

7、研究第四个故事,思考:(1)贾里是因为一件什么事成功的?(2)为什么以前做的事失败了而这次成功了?(3)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4)是否伟人一定不做小事,做小事一定不是伟人?

8、讨论贾里失败的根源:前三次失败原因各不相同,你能找出他失败的根源吗?贾里一心相当伟人有错吗?

9、总结贾里形象:自行但不切实际,有上进心,本质不错。

10、讨论:你从贾里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11、总结: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希望每个胸怀大志的同学都能认认真真做好我们能做、该做的每一件小事。

12、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日记(思想)←→故事(行为)

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人类存在”的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

准备好教师和学生搜集的有关宇宙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得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那?

板书:宇宙生命之谜

二、明确学习的目标

1、请你根据再系的理解和你查阅到的资料;针对宇宙中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阐述自己的观点。

2、形成辩论双方,创设辩论氛围。

这节课我们要围绕宇宙中到底有没有生命,开一个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还有生命,反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没有生命存在。通过辩论开那一方能够胜利。

3、概括生命存在的条件

在辩论之前,我们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1)、温度在摄氏负五十度到摄氏一百五十度之间。

(2)、必要的水分。

(3)、适当成分的大气

三、准备辩论

1、个人自读

认真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在文中勾画,为辩论准备材料。

2、小组内交流

正方和反方各自在组内交流,可以列好发言提纲,并讨论和完善发言稿。

四、展开辩论

在辩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依据课前的了解和资料为依据,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

遨游:漫游;游历。

璀璨:本指珠玉等光彩夺目。这里指各种星球光亮耀眼。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慷慨:不吝惜。

枯竭:用尽。

目睹:亲眼看到。

地质:地壳的成分和结构。

滥用:过度使用,没有节制。

四、参考资料

1.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水土流失严重。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7%。

沙化迅速发展。沙化土地已达到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

水源污染明显加重。有42%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2.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

土地面积110位以后

耕地面积126位以后

草地面积76位以后

森林面积107位以后

.森林资源的危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外,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障农牧业生产、保存生物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07位之后。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森林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当中。1981年与1976年相比,全国林地面积减少了309万公顷。据调查,全国有23个省、区、市的森林面积是减少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滥砍滥伐和毁林开荒。西双版纳是我国一片比较完整的热带雨林区,生长着许多热带、亚热带植物和珍稀动物。由于不适当的开垦,平均每年毁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26%。

五、作业

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继续讨论,寻找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先讲了------------------------

------------------------------------------然后讲了---------------------------

----------------------------------------,最后得出结论--------------------------------------------------------。

二、天体具备那些条件,才可以有生命存在?

--------------------------------------------------------------------------------

------------------------------------------------------------------------------

剩余的时间同学们可以写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我来到了某某星球上 。也可以自己定题目。

李白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 个生字,理解19 个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沸腾”、“欢畅”、的意思。

2.能读懂课文第4 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丢沙包活动的。

3.能给第2 自然段前面加上总起句。

4. 初步养成积极参加课间活动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生活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4 个生字,理解“沸腾”、“丰富多彩”等词意。

2. 了解课文大意,初理文章脉络。

3. 读懂第5 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出示课题,问:如果以“课间十分钟”为作文题目,你打算写些什么活动?那么怎样把我们喜爱的活动写具体呢?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二.自学课文。

1. 轻声读课文,划生字、新词。

2. 借助字典,先解字意,再解词意。

喝彩 纵身 胜负 欢畅 丰富多彩

3.读通课文,标出课文有几段、思考:课文一共写了课间十分钟的那些活动?其中主要写了哪几项?其中主要写了哪几项?它们是课文哪几段?

三.检查自学效果。

1. 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

3.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上述思考题。

四.学习第1、5自然段。

1. 学习第1 自然段。

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课间十分钟校园里有什么特点?圈出有关的一个词。

“沸腾”是什么意思?

比较:这里为什么不用“热闹”而用“沸腾”?

2. 学习第5 自然段。

齐读第5 自然段,说说用什么方法写。

让学生找出总起句和分述的部分。

仿照这段话说说“我们的科技活动真是丰富多彩”。

五 .小结:这节课我们干了哪些事?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读懂课文第4 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丢沙包活动的。

2. 能给第2 自然段前面加上总起句。

3. 品词析句,有感情的朗读2--4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

2. 挂出画有表格的小黑板。问:课文主要写哪几项课间活动?

(填表:打乒乓、爬竿、丢沙包)

二.学习“丢沙包”一段。

1. 初步感知。

默读课文,用“--”划出这一自然段的总起句。

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丢沙包这项活动的?

2. 具体理解。

师读总起句,生读分述部分的句子。

讨论:写丢包、躲包的分别是哪几句?

细读写躲包的句子,找出描写躲包的词语。反馈、填表:盯、躲、闪、蹦、跳、拾、转、捞、抓。

从这些词中看出躲包同学的什么?

读这段的最后一句,“欢畅”什么意思?可换成哪些词?这一句写出了什么?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 小结写法。

三.用学习“丢沙包”这段的方法自学“打乒乓”这段,思考填好表格。

1. 反馈、校对。

2. 看“丢沙包”这一段的方法,谁能把“打乒乓”这段也加一句总起句,使其成为总起分述的段落(中心词变化:如“激烈”、“紧张”、“起劲”)

四.用学习“丢沙包”这段的方法自学“爬竿”这段。填好表格并反馈。

五.看表格比较:三项活动哪一项写的最具体、最生动。

六.通读课文,总结:

1. 课间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有趣的,可增强体质,驱散疲劳,振奋精神。

2. 作者仔细观察,抓住三项活动不同的特点,把文章写的具体、生动,有的段落采用了“总起分述”的方法。我们要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七.完成课堂作业本作业。

八.课外作业:把课文第5 自然段的跳皮筋、跳绳……四项活动中选取一项写具体。

板书: 打乒乓:推、挡

爬竿: 纵身一跃、爬

丢沙包:盯、躲、闪、蹦、跳、拾、转、捞、抓、

上一篇:年欢度元旦黑板报资料下一篇:传统企业如何转型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