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

2024-08-26

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精选4篇)

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 篇1

李白

教学目标:了解李白其人与创作成就。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节 李白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有“诗仙”之称。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主要有四种说法:(1)凉武昭王(李暠GAO或HAO)九世孙;(2)指李树而生(李阳冰);(3)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又有人说李白“眸子炯然”,如“饿虎”样,类胡人。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25岁之前。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的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期。41岁之前。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U)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44。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后受排挤,赐金放还。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期。45——55岁。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二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白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56——62岁。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时,发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东下平乱,实则别有野心。他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报国安民的意图,入幕,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62岁的白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二、思想:儒道侠兼有。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想有所作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他又以谢安自喻,追求功成身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救苍生应为晚。”儒道兼重,又加上极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

三、生活和个性:生活: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A、信道求仙。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生飞仙,深信不疑。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如《西岳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B、隐居游历。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他广交天下友。C、仗义行侠,嗜酒终身。他剑不离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他挥金如土,讲义气,重然诺。自称“酒中仙”。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醉态成为他的思维方式,酒至醉而诗出,“斗酒诗百篇”;好酒入唇,下笔如有神“清平调”中“云想衣裳月想容”。其他诗人虽醉酒但不能成为其思维方式:阮籍好酒,“对酒不能言”;陶渊明好酒,“欲辩已忘言。”D、求仕与为官。白任情使性,不懂政治。虽为官很短,但影响其一生。

个性: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瓢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平等,乐观豪迈、傲视权贵、粪土王侯,特别是他的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把十分繁难艰苦的事情看得一蹴而就的简易,以诗人之心观察政治和人情世态。而其结果则愈发加大了主客体间的落差,李白在这成反比的加速循环中,心理愈发敏感,情感也愈发容易激变,一旦有山水外物与之不平之心相撞,其深刻而巨大的忧愤和感伤便具象为崩云裂岸的潮回海涵之大观。吴经熊《唐诗四季》:李白像一曲交响乐。他像王梵志那么的快乐活跃;像杜审言那么夜郎自大(更有资格);像陈子昂、张若虚那么富有创造力和宇宙感怀,只是较他们货色更地道;像王昌龄和其他善咏春情的诗人那么了解女人的心理;最后,他描写大自然之动人,虽然与王孟之不同,却不弱于他们。他是盛唐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有人认为,李白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替代传统的用人制度下的悲剧。(木斋等《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204-208页)其实,他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其诗多是他遭到政治残酷压迫之后的产物,多于感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具有强烈的“骚”韵。上天入地的游心驰神,陷人于惝恍迷离之中。末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突兀而出,分明告诉世人:其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政治。因此,其诗中,不仅贯注以愤激之气,而且时不时地生硬地冒出几句牢骚语,使其山水诗政治抒情化了。他不断地动用“黄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之类的意象,以泄其愤,以呈其才,更是表现其耽于酒精和幻想中的精神胜利的愉悦,让我们领略其醉的深度。其诗中十之七、八与酒有关,也正是这些以酒为题材的作品最能表现其气质和思想,最能代表其艺术个性。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第二节

李白的诗歌艺术

一、艺术个性及主要特征

存诗940余篇,在唐代诗人中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阳冰曾编《草堂集》,今不存。现有宋人编《李太白文集》,最好的版本是日本静嘉堂文库所存。南宋杨齐贤编、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杨第一个为李白作注,萧进士及第后,专心注李诗,历时五十年。)王琦注《李太白文集》、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其诗内容有讴歌山水、赠别、抒怀、反映社会问题、反映妇女生活等。

1、在取材设象上:李白心高气傲,尤其喜好雄伟瑰奇,笔下多南方景,追求形象出众,怪石、危崖、飞瀑、惊湍、轰雷、掣电,借山水挥斥幽愤,把强烈的主观色彩,变现为极具个性化的抒情意象。李白这一特点表现为侧重抒发豪迈气概和激情壮怀,很少对客观景物作细致、具体描绘。于大自然的伟力神功面前,李白感到的不是己身的渺小无为,而有一种极其无限的解放感、昂扬感和飘逸感。

2、在表现形式上:李白多用七言歌行古体、乐府杂言,不主故常,任由意志主宰,不能以律束,往往是情感喷发式的无所节制,故纵横错综,气逸调雄,荦荦不可相羁,实在是与其秉性姿质相一致。

歌行:李白擅长的诗体是歌行及绝句(159篇),律诗不占十分之一。歌行是七古中最少约束、最多变化、最富容量的诗体:热烈的情怀、壮观的场面、动人的故事、昂扬的精神、缠绵的思绪,都适合用歌行来表现。李白的创造力、表现力都尽可能地在七古、歌行中展示。这一诗体最适合李白,这一诗体到了李白手里最具风神。《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注:七古,包括歌行、乐府、齐言七古和杂言七古。有人把七古等同歌行。)李白以歌行体造成抑扬顿挫、淋漓酣畅、气势飞动,铺张扬厉的特点。

李白也好用乐府旧题,擅长乐府,他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创新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今事,缘事而发;一方面则用古题写己怀。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这些诗往往借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感情倾向,创造性地生发和联想,以纵横恣肆的文笔而形成磅礴豪放的气势,把乐府诗推想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但是,他的歌行成就比乐府还要高,他的生命精神和非凡气魄集中表现在这上面。但二者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歌行的代表作有《梦游天姆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主要的辨别记号是带有“歌”、“行”、“吟”、“谣”)其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上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任随性情。他的这类诗歌具有雄奇瑰伟的阳刚美,创造了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魏万推崇白“鬼出神入”。

李白除歌行外,还有五古,如《古风》59首、《丁都护歌》。李白古体诗是前朝之极致,而杜甫的影响主要在中晚唐、宋,尤其律诗。

李白七言绝句飘逸飞动、一气直下的特点依然存在,但比古诗多了几分蕴藉。如《望庐山瀑布水》、《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绝句中也有秀美的意象的诗,如《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玉阶怨》等。绝句因其篇幅短小,多以一景、一事、一时之感受如诗,故多明快地脱口而出,形成清 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点。明快俊爽,风神清朗的风格。

3、在艺术技法上:而李白的诗,想象力异常的奇特和丰富,想象奇之又奇,拘束不住。奇句夺目——起句突兀,往往破空而来,造成气势,具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大跨度的景象扫描,大幅度的时空转换,大反差的情感升降,大起落的结体布局,加之以大夸张的虚构和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个性化的清丽明快的语言。诗人以神来之笔,忽而论文,忽而人生,忽而送别,忽而赏景,语言错落,任情舒展,似无章法,实则淋漓痛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怀。李白感情抒发的方式是“李白式”的:一泄如注,一气呵成,淋漓痛快,不受拘束,如天马行空一般。有人说李白,用胸口一喷即成好诗。而杜甫的好诗是吭吭哧哧作出来的。他对杜甫的讥讽:“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舞。借来别来太瘦生,总为作诗太辛苦。”

4、在美学效果上:李白山水诗的主导风格:清雄逸放,奇瑰豪宕的壮美。境界恢弘,气象万千。“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她在自己的诗中这样概括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很能说明诗人气质与其诗风必然的关系。语言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结构上“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卷六)生成了飞动飘逸、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施蛰存《唐诗百话·将进酒》云:“李白的诗,是第一流的浪漫主义作品,他在盛唐时期诗坛上的情况,正和雨果在法国、拜伦在英国一样。游仙、饮酒、美人,是他的浪漫主义形式;嵚崎、历落、狂妄、傲岸,是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李白的影响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人格和非凡自信,狂放不拘的个性风采,以及那种天马行空、纵横恣肆的自由意志,那种与自然冥合为一的潇洒风神。其次是他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魅力,具有丰富而奇特想象力,超凡卓特的创造精神。除了最完美的浪漫主义诗篇外,就是其人格魅力。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这对于行为拘谨、思想沉重、顾虑重重的中国人,永远具有精神启蒙、净化和提升的价值。从这种意象上说,中国有李白,是中国文化的大幸。”

第四课时

第三节 李白作品分析

讲读之二《将进酒》(略)讲读之二《行路难》(略)

精读作品篇目: 《行路难》、《将进酒》、《月下独酌》、《赠孟浩然》 阅读作品篇目: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金陵酒肆留别》、《战城南》、《登金陵凤凰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乌栖曲》、《嘲鲁儒》、《丁都护歌》、《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望庐山瀑布》、《永王东巡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思考题:

1、整理听课记录和课外阅读内容,全面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2、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

3、歌行体的艺术特征概述;乐府与歌行比较。

4、独立撰写一篇探讨李白思想的千字论文(或道教思想、或游侠思想、或纵横家思想、或佛禅、或儒家的影响)

参考书目:

1、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2

2、房日晰《李白诗歌艺术论》,三秦出版社1993

3、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杜甫

教学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与诗歌成就。教学重点:杜甫诗歌成就、特点。教学难点:杜甫诗风及律诗成就。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先祖居长安附近杜陵,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官至左拾遗、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又有“诗圣”之称。

其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

1、读书、壮游,35岁之前(712-746)。24岁在洛阳举进士不第。30岁在偃师娶妻杨氏。33岁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李白,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青年时也是趾高气扬,充满进取心的人。好饮酒如李白,有《望岳》、《房兵曹胡马》。

2、长安十年困守与求仕,35—45岁(746-755)。父去世后,生活困窘,为生计无所不用其极:有20多首诗干谒;参加李林甫主持制举,成了“野无遗贤”牺牲品;献《三大礼赋》,擢河西尉小官,不拜。天宝末年,改授右卫军府胄曹参军。在长安,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看到生民的苦难及贫富差别,写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左拾遗),45—48岁(756-759)。安史乱起——756年陷长安,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交,房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为刺史。8月,杜甫被许回羌村。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759年,由华州(西安东南华县)—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现实主义成熟期。许多诗都是哭天抢地,可见他的困顿。有“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及流落湖、湘,49—59岁(759-770)。在严武的帮助下(可能高适也给他帮助)建草堂,初相对安定。765年,严武再镇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766—768,居夔州(奉节)。770年死。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50年后孙子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杜甫之死,也是千年之谜。一说八月,死于由长沙到耒阳途中,因过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饫死”,郭沫若先生从医学角度论说杜是因食用了变质的牛肉,并加白酒而死。;一说因长沙兵变至耒阳,长沙平定后又回长沙,死于十一月。仇兆鳌《杜诗详注》、萧涤非《杜甫研究》持此说。

夔州两年是他创作的第二高峰期,有近430首诗。与华州至洛阳的创作不同,他尝试各种律诗的写作。《登岳阳楼》五律、《登高》是七律中对仗最工整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是联章体。另有长至百韵的排律,164句对仗,可见他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思想个性: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伴其一生,无论穷达都兼善天下。《旧唐书·文苑下》:“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严武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杜甫《寄题江外草堂》云:“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又在《醉时歌》写给好友郑虔:“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第二节

杜甫的创作

存诗1400余篇,在唐人中仅次于白居易。其诗内容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包罗万象。主要有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个人经历和人生忧患等。杜甫的社会诗,也就是那些被称作“诗史”的部分:一类是反映天宝后期**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等;安史之乱后,写成的“三吏”、“三别”、《北征》等。杜甫是盛唐诗人中首先把战争苦难引入诗中的。(“三吏”、“三别”见文选122页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诗史”意义。(史诗:重视诗歌的叙事性)

1、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如《兵车行》、《石壕吏》反映穷兵黩武及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

2、历史的广阔性、形象性。其创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对历史是形象的补充。

3、历史的深刻性、预见性。揭露了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表现安史之乱前国势倾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

这种“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写法的变化。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他的写法,往往是从不起眼的细事入手,从一个细小的视角来展示广阔的社会历史图画。在诗中杂以议论,或者用散文的语式铺排,或者将抒情融入叙事中,这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

二、何谓沉郁顿挫?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深厚阔大的感情力量,欲喷发时,他的儒家涵养及中和心态,又把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他诗歌的主流风格:沉郁顿挫。(指他的政治、社会诗)教材上说: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之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的山水诗萧散自然。

三、杜甫七律的成就:

如果说,沈、宋可以算作律诗体制的确立者,那么,杜甫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律诗艺术的奠基人。杜甫律诗的创造与贡献:

1、数量上:151篇,是初、盛唐之和。与盛唐大诗人较:王维,479首——七律20;高适,241首——七律7;岑参,397首——七律11;李白994首——七律9。

2、内容上:杜之前,多酬赠、应制之作;杜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3、艺术技巧上:杜之前,守格律者,不免落入卑琐庸俗,如沈宋诗;而意境胜者,往往视格律于不顾,如李白。杜诗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其一,对仗精工,出神入化。

其二,议论精当,叙写自如。其三,布局精心,屈曲盘旋。其四,对比精确,正反映衬。其五,语言精致,含义深邃。其六,诗律精细,体制创新。

第三课时—第四课时 第三节

杜诗的影响

一、杜诗的影响

中唐以后,杜甫的地位和影响日大,陆侃如、冯阮君说:天宝前,李白的时代;天宝后,杜甫的时代。

杜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除了在主题意蕴上主要是仁人爱物的仁政理想,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个集大成者,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由于他的转益多师的吸取,兼备众体而自铸伟辞,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可能。

杜诗是唐诗的转折,四个主要标志:

1、以文为诗。“即事名篇”,以诗纪行纪实,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乐府转为新题时事。

2、以论入诗。由山水蕴藉向现实忧患、个人感叹在表现方式上主要是夹叙夹议的散文化的铺排技巧,由唐而向宋诗风转变。

3、以才学为诗。由诗人之诗向学人之诗的转变。

4、追求“尽工尽善”之境界,开苦吟之风气。

二、“李杜优劣论”:李杜两大诗人,难分优劣,各有极诣,同时达到了五七言诗歌的顶峰。后代有些文人,因个人爱好、时代风尚等因素不同关系,发表了若干抑扬的言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引起公案(文学史)。严羽则认为:李杜二公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三、重要注本:杜诗在宋流传很广,号千家注杜诗,现存宋刊本杜诗有十多种。有“杜诗学”。较好的注本: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集各家注止大成,取其善;杨伦《杜诗镜诠》;浦起龙《读杜心解》,浅解,分析很细;钱谦益《钱注杜诗》(《杜诗笺注》),重诗歌与政治关系,即“史实”。萧涤非《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

四、讲读:

讲读之一《登楼》(略)讲读之二《登高》(略)讲读之三《登岳阳楼》(略)

精读作品篇目:

《登楼》、《登岳阳楼》、《登高》、《春望》、《旅夜书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

阅读作品篇目: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望岳》、《兵车行》、《丽人行》、《新婚别》、《悲陈陶》、《羌村》(峥嵘赤云西)、《北征》、《江村》、《前出塞》(挽弓当挽强)、《赠卫八处士》、《梦李白》、《哀江头》、《丹青引》、《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蜀相》

思考题:

1、整理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

2、杜诗艺术成就概述,以七律为例。

3、熟悉杜甫的“赋笔”艺术,试赏析《北征》、《咏怀五百字》。

4、关于“诗圣”、“诗史”、“沉郁顿挫”的词解。

5、比较《登岳阳楼》、《汉江临泛》、《临洞庭赠张丞相》。

参考书目:

1、《杜诗详注》二十五卷 [唐]杜甫撰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

2、《杜诗镜铨》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杨伦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重印

3、《杜臆》十卷 [清]王嗣奭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重印

4、《钱注杜诗》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钱谦益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

5、《读杜心解》二十四卷 [清]浦起龙撰 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

6、萧涤非 《杜甫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7、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李白和杜甫的求官信 篇2

1

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离川求仕。李白抱负很大,要“济苍生”“安社稷”,既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又自视甚高,不愿走通常的科举考试之路,而选择了另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来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被召去做官。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自喻。他先隐居在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接着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之后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

遗憾的是,李白求仙访道,并未引起朝廷重视,更没被召去做官。于是,急于“匡扶社稷”的李白觉得时间耽搁不起,便“屈身”接触裴长史李长史之类地方官吏,忙不迭地掏钱请客,结果钱花了不少,官却没做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34岁的李白专程赶到荆州治所襄阳城,拜见了据说凡经他推荐、提拔的人、无不官运亨通的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并递交了求官信《与韩荆州书》。

在这封信中,李白开篇就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赞美韩朝宗礼贤下士,识拔人才,接着大拍对方马屁,且拍得几近肉麻。之后又颇有些自负地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尽情诉说着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平交王侯”。

不知是李白的马屁拍得太过,让对方消受不起,还是自夸有些过份,让对方看了不怎么舒畅,反正这次李白求官没有任何下文,李白的热脸贴到了韩荆州的冷屁股上。

2

与李白一样,杜甫也是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与李白不同的是,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试图走科举之路,但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于是,他曾试图另辟蹊径,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却无济于事。天宝十年(751年),已在长安漂泊5年、靠“买药都市,寄食友朋”艰难度日的杜甫,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唐玄宗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

杜甫赶紧撰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官信一起进献唐玄宗。杜甫的求官信是这样写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著称于中宗时期。我凭借着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当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像扬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

3

杜甫的求官信写得简洁明晰,先把老祖宗搬出来说了说,接着介绍了自己当前的落魄处境,之后乞求皇帝赐给他一官半职。“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确实写得怪可怜和低声下气的了。唐玄宗看了他的求官信和“三大礼赋”后,觉得杜甫是个人才,便安排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候任用。虽然杜甫等了4年才被授予实职,但他毕竟通过求官信入仕了。

杜甫以哀求语气求官而一蹴而就,李白以自负口气求官而折戟沉沙。可见,当时文人要想求官,就得先低下头颅,低声下气地乞讨。

两位大诗人之所以求官,一则是都有政治抱负,二则也是为肚子计。假如他们生在今日,不需炒作,靠稿酬就可达到小康,靠名声就可进入仕途,也就无需再写求官信了。

浅谈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篇3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要学习写文章,就看韩愈和柳宗元,学完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如果学历史,就学司马迁的《史记》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学完你可以去当政客;如果学宋词,就跟苏东坡和辛弃疾学,学好了可以干掉方文山和林夕;如果学写唐诗,一定是学李白和杜甫。这段话是否过于夸张,我不予置评,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我是完全同意。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抬头仰望的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而作为在唐诗领域中最为出色的两个诗人,其诗歌却是风格迥异。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正如他的人一样。他出生于盛唐时期,但因不满那政治的黑暗,弃官从文。他没有杜甫的沉郁,有的是一分潇洒,一份自由。李白向往的是游仙问道的生活,所以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佳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美妙的景色可能只有李白才能写出吧。同时李白是社会的一员,他也关心现实生活,痛斥战争,同情百姓。但毕竟李白的黄金创作期是国家最强盛的时候,到处莺歌燕舞,他写他看到的东西,大部分就是花、酒、剑、歌、月,洒脱无极限。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有人这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而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这和他的身世遭遇也是分不开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但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我觉得,使杜甫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显然是同他的身世遭遇息息相关的。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具有火热的激情,有超凡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情感内敛,曲折迂回,更关注现实和民生,更具继承性。李白代表着青春,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那“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杜甫,即使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心酸低贱生活中,依然不失他那济世苍生的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真正的贵族大家心态,贫贱不改其志,自己的安危生存置之度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依然是民众,比他更不幸的人。每每念起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哦时,令人发背沾衣,惭愧不已,敬仰之极。有谁能了解他“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远大志向呢?自我心目中,杜甫先生不仅是精瘦清癯的老者形象,他更是无可拘牵的理想主义者!从这点而言,老杜的沉郁之外更有飞扬的一面,节操高洁才是他的本色。

李白杜甫诗歌赏析 篇4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文学语言的这一特征:“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三是清新自然的美感。这些诗都给人清水出的美感。

首联:开门见山,直呼其名,即对李白的诗歌迸行了热的赞美,说他的诗呈冠绝当代而天下无敌的;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他的思想睛绪不同儿响,率异出尘,无人可比。这里,“白也”的称}呼,按古人对长者道字不呼名的习惯,似不恭敬,却给人以更亲切的感受。这种破例的称呼正反映了杜甫与李白的非同一般的友谊,可谓垣荡而真率,脱尽尘俗。特别是“思不群”三字,真知己语,不仅概括了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指出他诗篇的奇伟瑰丽和超脱拔俗;而且概括了他的为人,指出他所具有的出类拔萃的才能和远大杰出的抱负。显然,这开头两句对李自的赞扬是很有分量的,不仅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无比喜爱,也体现出他们的真诚友谊。

颔联,杜诗的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两个差比句,专对李白诗文的评价,赞美他的诗,论意境的清新赶得上工致绮丽的庚信,论风格的俊逸抵得上雄浑蕴藉的鲍照.庚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表达的是李白诗风在清新和俊逸方面分别超过了庾开府和鲍参军的意思,全诗是对李白“诗无敌”的盛情褒赞。这首诗是诗圣杜甫与诗仙太白密切交往的重要证据之一,诗中记述了杜甫对李白的诗风进行的重要评价。此诗诗义隽永,感情真挚,不愧为诗圣杜甫的力作。

颈联,说,杜甫在长安时,听到李白在江东的消息,勾起自己的思念之情,举头望东南,有春天之树遮挡而不能望见。想象中,李白此时也一定因想念自己而望西北,但因傍晚之云遮挡亦不能望见。一方面,诗句抒发了杜甫对李白的极度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在杜甫想象中,李白对自己也一定是非常想念的。此诗颈联如此结句,必是诗人有意为之:一方面,在内容上,可以充分表现出诗人强烈浓郁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在艺术上,又可体现出诗意含蓄,诗句新颖之美。表面看来只是就自己和李白各自所在写景,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渭北”,指杜甫所在的奉先一带;“江东”,指李白所在的宣城一带。“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然而诗人把这两句看似平淡之笔组织在一联之中,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正由于上联写离情极深极浓,才引出了结联的热切希翼:要到什么时候,你我才能够再聚在一起,象过去那样促膝谈心,把酒论文?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固然是主要地建立在情投意合、意趣相近、彼此敬慕、相互信任之上,但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则是无庸置疑的。他往日与李白相遇于洛阳后,便偕同高适同游梁宋,并一起往齐州渴北海太守李岂,直至他与李白于鲁郡城东石门分别前,一起的主要活动是诗酒唱和.这是杜甫所最难忘记、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相呼应而感叹深沉。这结尾“何时”二字不是随意下得,含蕴深沉,不仅仅是用作洁问语气,与其说把诗人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倒不如说诗人已下意识地感到与好友重新相会的渺渺无期。这样,结联正体现出乱世朋友间的共同心理,令人感到余意不尽,震憾心弦。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有二:一是前四句落笔萧洒,一气贯注,对杖工稳,特别是“白也”对“飘然”,十分绝妙,只如戏笔,复以庚信、鲍照比李白,似有贬意,而不知诗人是取二人之所长拟李白,其赞誊是既高而中肯的.有的论者不解此中奥妙,遂生误解。

上一篇:描写7月的语句下一篇:公立医院改革的九种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