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叫做(精选6篇)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叫做 篇1
李白杜甫的诗歌和友谊
内蒙古丰镇市第一中学
樊天玺
摘要:李白与杜甫,两大天才诗人。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而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天才本身或者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倒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并就李杜的友谊作一论述。
关键词:李白 杜甫 两大天才诗人 “好友”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少一些,我的记忆,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只就那一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的确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后来不知在笑话还是故事书里读到过,有人以此诗入菜,尽是些青葱鸡蛋汤之类,倒也令人印象深刻。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杜甫的 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李杜二人既然都是诗坛巨擘,自然不免会有人拿两人来互相比较。这种比较,历史上一直就在进行着,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白杜甫并驾齐驱。严羽就认为:“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另一派则认为李高于杜,徐积:“乃知公式真英物,万叠秋山青耸骨。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鸦”;第三派以为杜高过李,元稹:“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次犹数百,……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也有过杜高于李的评述。
这些评价,多少都带着个人的喜好和风格的追求,显得并不十分准确和客观。要做比较,就必须有一些标准。下面我试着在几个方面来做一个简略的比较。
从产量来说,李白的诗今存近一千首,但散失不少,杜甫传世一千四百余首,数量上两人旗鼓相当;从质量,或者更准确地讲——精品率来讲,由于李白的诗多即兴而发,少事雕琢,所以部分诗作显得内容比较松散、题材比较重复,词句声律不够严谨。杜甫的诗歌,除去应酬之作,大部分诗言之有物,也比较经得起捶打推敲。所以王世贞有云:“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两人各有千秋。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从风格上来讲,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遒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稳健,凝重精美著称,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崛的文字。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着,所以诗沉着。”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写友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比较,一个飘逸,一个沉郁,体现出两种风格。
从体裁上来讲,李白更擅长乐府古诗、绝句,而且写得极精彩,其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七言绝句更是冠绝唐人。相对来讲他不太喜欢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律诗数量比较少,但是也有精品。同时,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词作(早期的词)和散文。而杜甫的作品各体兼工,以律诗、绝句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诗,他的近体律诗,特别是七律写的尤其出色。此外,杜甫的叙事诗歌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比如著名 的“三吏三别”。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显得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李白和杜甫是“好友”。李白与杜甫号为“诗中仙圣”,他们二人也确实见过面,据说“一见如故”,可惜他们的交情也就是如此而已。有诗为证:
杜甫写李白 的诗:
1.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2.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这首诗的评解太多了不用我来啰唆了吧,太喜欢诗中描绘的大李了。
3.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冬也想来春也想,最喜欢这首里对李白诗文的评价了。象“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写得多好啊,真的感觉到北方春天树木刚出枒的那几天,多有生命力啊。
4.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9.不见
(原注:近无李白消息)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 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有过多首追忆或者敬仰李白的诗作,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梦李白》,《春日忆李白》。杜甫对李白的敬重和推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杜甫人品性格的诚挚谦和,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李白的过人魅力。但似乎李白并不太买杜甫的账,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写给杜的数量极少的诗作看出。
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拿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比较,李白像是飘然出世的令狐冲,杜甫则似执着入世的郭靖。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撑起 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并为后人永远所景仰和爱戴。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叫做 篇2
关键词:李白,杜甫,交往诗,君子之交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 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文学也空前的繁荣。唐代日渐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比较宽松的创作氛围, 以及士人比前代更为宽阔的人生道路, 使唐代文人往往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诗句, 就突出表现了唐代文人那种具有充满自信的人生态度。即使在经历“安史之乱”前后, 社会矛盾尖锐、诗人穷愁潦倒的时候, 像杜甫那样的诗人, 仍然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 显于出唐代文人广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
一、李白、杜甫交往诗数量及大概情况介绍分析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 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的手笔, 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 朝野上下, 许为奇才, 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如苏颋说:“此子天才英丽, 下笔不休。”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引) 。李白天宝元年 (742年) , 奉召入京, 供奉翰林, 是其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 但不久就为朝中权贵所谗毁, 他在仕途上再次遭受打击, 天宝三载 (744年) 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长安, 沿黄河东下。这一年, 李白43岁, 杜甫33岁。杜甫由于25岁未考取功名, 游齐赵后返回洛阳, 呆了两年多, 感觉心情不畅, 离开东都洛阳到了陈留祖母处。他们碰巧在梁园相遇, 他们同游梁、宋一带, 此时又遇见高适, 三人酣饮纵游, 纵酒射猎, 寻访古迹, 慷慨怀古。第二年李白杜甫再次重逢同游齐鲁, 寻仙访道, 深秋在鲁郡 (山东兖州) 分别, 杜甫西去长安, 李白再游江东, 此后再未见面。
李白杜甫交往诗的数量不多, 现在仅存的李白写杜甫的只有4首, 分别为《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后两首是否为李白所作, 尚有颇多争议, 在此姑且认为是李白所作。而杜甫的诗作中涉及李白的却相对多一些, 共有15首, 分别为《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饮中八仙歌》《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 另外杜甫晚年所作自传诗《遣怀》《昔游》也有提到与李白的交往。
二、通过交往诗的内容, 探讨二人的友谊
(一) 两人交游时期之诗
《赠李白》诗中明显透露出对于初识李白的雀跃之心, 认为和李白交游可能使自己寻得解脱现世烦忧的解药。两人初识之时, 李白已是名满天下, 供奉翰林的名士了。对于33岁的杜甫而言, 李白的才气和经历, 是自己非常向往和羡慕的, 也因此释放出最大的诚意, 与其交游。从诗中不难看出, 杜甫在初识李白之时, 其期待和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另一首《赠李白》两人当时士之不遇的情形是相同的, 李白藉酒浇愁, 用放浪形骸的行径以掩藏内心哀伤, 杜甫完全能够感同身受, 因为杜甫也深有同感。诗中豪气冲天的同时夹杂着哀伤, 有强烈怀才不遇的无可奈何。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首句赞扬李白的文才, 接着两句说明了两人交情。杜甫将李白当成兄弟一般敬爱, 眠时同被、携手同游, 其亲近的程度必是十分知己的友谊才可能做到的, 由此也可知李白对于杜甫也是非常认同的, 否则不可能与之“共被”。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好友离别, 仿佛转蓬随风飞舞, 各自飘零远逝, 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 言有尽而意无穷, 那么, 就倾尽手中杯, 以酒抒怀, 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 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 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戏赠杜甫》 (存疑) 幽默诙谐, 甚至滑稽梯突, 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 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 谑而不虐, 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李白作诗比较洒脱, 信口拈来即是诗, 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 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 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 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 新颖别致, 给人以亲切之感。
(二) 别后互忆之作
李杜两人于天宝三年夏秋在梁园相会, 之后李、杜两人短暂分别, 直至天宝四年春天两人再度于鲁郡会合, 之后又一同偕手同游齐、鲁, 直至春天两人在鲁郡分别, 两人交游不到一年的时间, 而杜甫一直到老年还怀念当时一同出游的情景, 追忆与李白的友谊, 可见对于杜甫而言, 这段时间在其生命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人分手之后, 从此各奔东西, 直至生命终了再也没有见面。杜甫在两人分别后, 常思及李白, 都完全反映在其诗歌当中, 情感真挚, 有不少流传千古的佳作。
1. 杜甫诗中提及李白者
《饮中八仙歌》提及当时有名的八位酒客, 可以说是群仙的肖像图, 其中包括李白, 重点也是李白, 足见对李白的偏爱。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孔巢父和李白同为竹溪六逸, 三人必定是彼此互相熟识的, 因此见此思及彼是可能的。由赠巢父的诗中提到李白, 可见杜甫脑海中一直未曾忘怀李白, 甚至是深深的思念着两人的交谊。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本为赠宴之作, 表面上此诗是夸奖薛华的七言诗功力可上比李白, 实际上可知李白在杜甫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 尤其说其七言之作是可以远超六朝诗人的五言之作的。形容李白才气甚至可比拟鲍照, 此处指的是李白长句的功力, 因为鲍照有《拟行路难》七言乐府, 因此认为李白可以超越谢眺, 是指七言长句而言。李白曾言“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眺在李白的心目中具有很独特的地位, 因此杜甫说李白有超越谢眺之处, 是指其长句而言, 也透露出杜甫对于李白在七言古诗上的肯定。
2. 以怀李白为旨之诗
《冬日有怀李白》士之不遇的心情, 李杜两人是相同的, 也因此身为同样遭遇的杜甫, 对于李白也就更多了一份相知相惜的感情了。由此可知杜甫对于李白应是相知甚深而多所感慨的。
《春日忆李白》赞扬李白诗作清新之处有如庾信, 俊逸之处则似鲍照。庾信和鲍照无疑是李白十分欣赏的诗人, 杜甫身为李白的好友必定知道这一点, 而由此二人来比拟李白的诗作, 无异是对李白的一大肯定。两人彼此追忆、挂念对方, 可是却不知何时能再在一起饮酒话文章。情意无限但又满含人事的无常无奈之感。
《梦李白二首》杜甫此诗作于干元二年 (759) 秋天, 当时李白因永王璘事件长放夜郎, 至巫山被赦还江陵。杜甫得知李白被流放的消息, 心中十分挂念, 甚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时年李白已经五十八岁了, 杜甫也四十七岁了, 距离分手已有十四年之久, 而杜甫对于李白的关心并未因时间留逝而变淡, 而这必定是真正情谊深厚的好朋友才有可能做到的。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为五言排律, 诗共分成四段。此诗清楚说明了李白的一生, 甚为详尽, 颇有以诗作传之意, 以及由此的产生的相惜情感。
《不见》杜甫正居于其写作的颠峰时期, 本诗艺术表现甚高。从本诗内容中可看出杜甫对李白真挚的情谊。因为很久没见到李白了, 因此想念他。此诗余韵无穷, 友情之深切, 不言自喻。杜甫对这段友谊的珍惜和重视, 是情感诚挚的表现。
(三) 悼李白之作
《遣怀》相忆自己曾与李白、高适等人同游的往事, 互相把酒言欢。杜甫在晚年之时, 追忆起这段游历, 仍觉无限乐趣。彼此情谊必定是深厚的知己, 才能历经时空的变化后, 往日的情景仍是如此清晰。而其时李白已卒, 杜甫的追忆想必是更是无限感伤吧!因此情此景也只能追忆了。
《昔游》这一篇作于766年, 是专忆与高适、李白同游宋、齐之事, 可以看作是《壮游》的补充, 和《昔游》也是姊妹篇, 算是杜甫的回忆自传诗作。此处再次说明当时的交游, 与上一首有互相呼应之感。
可见杜甫对这段往事的念念不忘, 在晚上时分与李白、高适登上单父台。当时的杜甫必定是年轻充满抱负的。当时的景致是如此的空旷壮观, 如同自己的心志充满, 那段日子是十分美好而无憾的。
三、总结李白、杜甫的关系以及友谊
李白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和独特个性魅力, 透着非凡的自负和自信, 狂傲的独立人格, 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当时乃至后来, 都曾经吸引过无数的士人, 自然也吸引了小他11岁的杜甫, 从一点上说, 杜甫是李白的崇拜者, 也就是李白的粉丝。
他们有幸同游梁宋齐鲁之后, 由于朝夕相处, 一起登台怀古, 一起喝酒吟诗, 一起寻道访仙, 情同手兄, 甚至喝醉了酒还同盖一床被子。这种亲密无间的相处, 使二人相互非常了解, 发现二人是同类中人, 都有报国之志, 怀有满腹经纶, 但同样都又怀才不遇, 内心颇为苦闷, 只得寄情与山水之间, 游历大川名山, 饮酒酬唱, 相互作诗赠答, 赞颂友谊, 成为知己。
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计算下来不超过一年, 但时间的长短并不代表着友谊的深浅。在分别的十多年里, 杜甫多次在诗作里提及两人感情, 十分怀念同游的情景, 关心李白的近况, 言辞之中充满着关心。李白也有应答之作, 只是留下来仅一首而已。
李白长流夜郎以及以后, 杜甫对于李白的感情是有明显的转变, 由怀念仰慕渐渐变为哀怜惋惜。这是因为杜甫后半生历经战乱, 四处漂泊, 生活艰难, 所以, 他就特别担心李白, 因为他深知李白的性格, 所以, 从骨子里面还是替他担忧, 就像一个兄长关心弟弟一样, 尽管李白比他大11岁。由于思念过甚, 还多次梦见, 可见思念之深厚、感情之真切。
所以, 李白和杜甫, 是知己, 是朋友, 是古代名士之间的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 不牵涉什么物质利益, 纯粹是友谊。近年来说什么李白不待见杜甫, 说什么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等论调, 都过于片面和武断。
在中晚唐诗人的眼中, 李白、杜甫有着极高的地位, 韩愈和李商隐都对李白都推崇不已。宋代以后, 杜甫地位极高, 然论诗者, 皆并称李、杜。
参考文献
[1]陶今雁.《唐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4.
[2]张忠纲.《杜甫诗选 (插图版) 》.中华书局出版, 2009.8.
李白和杜甫的求官信 篇3
1
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离川求仕。李白抱负很大,要“济苍生”“安社稷”,既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又自视甚高,不愿走通常的科举考试之路,而选择了另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来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被召去做官。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自喻。他先隐居在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接着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之后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
遗憾的是,李白求仙访道,并未引起朝廷重视,更没被召去做官。于是,急于“匡扶社稷”的李白觉得时间耽搁不起,便“屈身”接触裴长史李长史之类地方官吏,忙不迭地掏钱请客,结果钱花了不少,官却没做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34岁的李白专程赶到荆州治所襄阳城,拜见了据说凡经他推荐、提拔的人、无不官运亨通的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并递交了求官信《与韩荆州书》。
在这封信中,李白开篇就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赞美韩朝宗礼贤下士,识拔人才,接着大拍对方马屁,且拍得几近肉麻。之后又颇有些自负地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尽情诉说着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平交王侯”。
不知是李白的马屁拍得太过,让对方消受不起,还是自夸有些过份,让对方看了不怎么舒畅,反正这次李白求官没有任何下文,李白的热脸贴到了韩荆州的冷屁股上。
2
与李白一样,杜甫也是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与李白不同的是,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试图走科举之路,但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于是,他曾试图另辟蹊径,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却无济于事。天宝十年(751年),已在长安漂泊5年、靠“买药都市,寄食友朋”艰难度日的杜甫,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唐玄宗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
杜甫赶紧撰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官信一起进献唐玄宗。杜甫的求官信是这样写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著称于中宗时期。我凭借着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当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像扬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
3
杜甫的求官信写得简洁明晰,先把老祖宗搬出来说了说,接着介绍了自己当前的落魄处境,之后乞求皇帝赐给他一官半职。“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确实写得怪可怜和低声下气的了。唐玄宗看了他的求官信和“三大礼赋”后,觉得杜甫是个人才,便安排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候任用。虽然杜甫等了4年才被授予实职,但他毕竟通过求官信入仕了。
杜甫以哀求语气求官而一蹴而就,李白以自负口气求官而折戟沉沙。可见,当时文人要想求官,就得先低下头颅,低声下气地乞讨。
两位大诗人之所以求官,一则是都有政治抱负,二则也是为肚子计。假如他们生在今日,不需炒作,靠稿酬就可达到小康,靠名声就可进入仕途,也就无需再写求官信了。
鲍照对李白和杜甫诗歌的影响 篇4
作为南朝文坛上杰出的、富有多重个性的诗人,鲍照那潇洒俊逸、自由浪漫的乐府诗,对李白磊落豪放的歌行体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影响,而他那感时伤怀、关注民生的创作倾向,也深刻地影响了杜甫沉郁顿挫的美学倾向。
鲍照是南北朝文坛上杰出的诗人,他虽然在当时“才秀人微”(钟嵘《诗品》),但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却一直被后人所推崇。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鲍参军集·题辞》云:“诗篇创绝,乐府五言,李、杜之高曾也。”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七云:“诗至明远,发露无余,李、杜、韩、白皆从此出也。”可见鲍照的诗歌,对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就鲍照对李白和杜甫诗歌的影响作些具体探讨。
一?
历来的评论家大多认为李白的诗歌受鲍照影响很深。如朱熹说:“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论文下》)准确地讲,李白受鲍照影响最大的是乐府诗。众所周知,鲍照擅长拟作乐府民歌,沈约《宋书》卷五十一《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鲍照传》云:“明远,文辞赡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鲍照的乐府诗写得“赡逸”、“遒丽”,在六朝诗坛上可谓别具一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七言诗的诗人就是鲍照。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等,不仅在内容和主题方面奠定了七言及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的基础,而且首创了以“君不见”开头的句式。此组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且一首诗中数次自由换韵。这样的句法,音节错综变化,节奏缓急相间、顿挫抑扬,显示出豪放的风格,新奇有力。这种诗体更加便于抒发思想感情,直接推动了唐代歌行体的发展。?
李白也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其中不少是拟古的,他的乐府诗在古乐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其孤傲不羁的个性,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李白的歌行体,句法长短兼施,首句喜用“君不见”,诗风飘逸潇洒,感情奔放强烈,明显受到了鲍照的影响,故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有“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之句。他的名篇《将进酒》、《行路难》、《白@①辞》等,是明显祖述鲍照《拟行路难》、《代白@①曲》等作品的。今举数例:?
李白《行路难》其一,在内容与用意上,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颇为神似。鲍照《拟行路难》其六云: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李白《行路难》其一云: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②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两诗的风格与内容近似,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和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慨心情,表现出一种挣脱困境与苦闷的自由精神。?
鲍照的《代白@①曲》其一云:?
朱唇动,素腕举,洛阳少年邯郸女。古称绿水今白@①,催弦急管为君舞。?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夜长酒多乐未央。
李白的《白@①辞》其一云:
扬清歌,发皓齿,北方佳人东邻子。且吟白@①停绿水,长袖拂面为君起。?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寒鸿,玉颜满堂乐未终。
李诗的用韵明显遵循了鲍诗的规律,即后三句换韵,句句叶韵。两诗题材相同,结构也大体相近,在描写上李诗与鲍诗一脉相承。《晋白?舞歌诗》三首全诗采用七言体,到了鲍照,诗中首句用“三、三”式,以下六句都用七言,造成较强的节奏感,这是鲍照的独创,而为李白《白?辞》所袭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五《李谪仙》引《云浪斋日记》云:“或云,太白诗其源流出于鲍明远,如乐府多用《白?》。”?
李白《夜坐吟》,在用意方面也与鲍照的《代夜坐吟》极似。?鲍照《代夜坐吟》云:?
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霜入幕,风度林。朱灯灭,朱颜寻。?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
李白《夜坐吟》云:?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③青凝照悲啼。?金@③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两诗主题相同,都是写一青年女子寒夜听歌,对歌中的深情厚意感到欣慰,但对女子听歌的情形和心态的描写略有不同,李白的描写更加具体、细致,想象力丰富,比鲍照更进了一步。?
此外,在措辞造句与立意造境方面,李白歌行体广泛化用鲍照诗句,如鲍云:“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拟行路难》其十三),李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鲍云:“自古圣贤尽贫贱”(《拟行路难》其六),李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将进酒》);鲍云:“但愿樽中九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拟行路难其十八》),李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鲍云:“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拟行路难》其四),李云:“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鲍云:“人生不得恒称意”(《拟行路难》其八),李云:“人生在世不称意”(《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可知李白在学习鲍诗的过程中,或仿其句,或袭其意,颇得其味,他的许多诗句,都是从鲍照诗里化出来的。故沈德潜云:“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诗源》卷十一)
鲍照的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等,对李白的《出自蓟北门行》、《古风》其三十四首等诗也有明显的影响。李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色和慷慨激昂的情调,都酷似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云:?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云:?
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写北方边境告急,军队北进迎敌,描绘了北方的严酷气候和从军将士慷慨赴国难的激情。“疾风冲塞起”以下四句,用新奇的想象和独特的语汇再现了边塞苦寒之状。此诗写得波澜壮阔,慷慨悲壮,洋溢着报国的热情,极为出色。李白的《出自蓟北门行》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鲍诗。两首诗在立意、语言上相近,在用韵、章法、结构上也大体相同:诗人以纵横多变的笔墨,从边疆到朝廷,从天子到将士,从敌军到我军,从气候风物到人物心理,画面缤纷络绎,转换迅速,显示出以奇险取胜的鲜明特色。引人注意的是,《出自蓟北门行》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它的题材,本是一首歌唱燕赵佳人的艳歌。而鲍照在乐府诗领域的开创之功,为李白等唐代诗人提供了新的经验,开拓了新的领域。从内容到风格,都为后来唐代的边塞诗开了先河。?
李白有乐府诗149首,其中17首诗题是与鲍照相同的。其共同的乐府诗题有:《王昭君》、《门有车马客行》、《白头吟》、《东武吟》、《白?歌》、《雉朝飞》、《出自蓟北门行》、《君子有所思行》、《白马篇》、《北风行》、《春日行》、《朗月行》、《结客少年场行》、《鸣雁行》、《空城雀》、《行路难》、《夜坐吟》。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所举的乐府诗题中,《夜坐吟》、《出自蓟北门行》、《春日行》、《鸣雁行》、《空城雀》、《行路难》等诗,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是鲍照自创乐府诗题,或乐府古题、前人所作已散佚,而以鲍照作品为最早的乐府诗。鲍照给已散佚的乐府古题注入了新的力量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也是有意识地模似和学习鲍照的诗歌。?
自隋唐以来,南朝诗风渐渐受到诗人们的批评。尤其是到了陈子昂等人,几乎全盘予以否定。因受时代风气的影响,盛唐诗人对南朝诗坛的评价普遍较低。李白自己也曾明确说过:“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但唯独对鲍照等个别作家,李白却惠爱有加,情有独钟。李白在诗文中,多次赞及鲍照。比如,《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说:“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诗云:“君同鲍明远,邀彼休上人。鼓琴乱《白雪》,秋变江上春。瑶草绿未衰,攀翻寄情亲。相思两不见,流泪空盈巾”;《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云:“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即惠休上人与江、鲍往复,各一时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又李白《赠僧行融》云:“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麟。行融亦俊发,吾知有英骨。”他在这首诗里以汤惠休、史怀一比行融,更以鲍照、陈子昂自比。他用“结交凤与麟”句来比喻鲍照和陈子昂,可见其对鲍照的追崇。?
为什么李白会如此广泛地化用鲍诗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两人性格气质相仿。两人都有孤傲不羁的个性并由此形成 了奔放奇特的诗风。鲍照由于出身寒门,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刘宋时代,政治上备受压抑,不能发挥其抱负和才能,同时在文坛上也受到轻视,因而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这些情绪与他的浪漫气质融合,形成了“俊逸”、“遒丽”的艺术风格。据《南史》卷十三记载,鲍照青年时欲向刘义庆献诗言志,有人说他官位尚卑,不可轻举妄动,他勃然说:“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血气方刚、不同凡响的青年诗人的形象。他在诗中则表现出慷慨任气,倜傥不群之情,比如,《代挽歌行》云:“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这些应是诗人自我的生动写照,他性情放纵,任性取乐,高兴时斟酒自饮,忧愁时赋诗解忧。这些方面直接影响到李白。鲍诗素以“俊逸”著称,而“俊逸”,即上面沈约所谓“赡逸”、“遒丽”,是指鲍诗具有奔放流畅的语言、神奇万状的形象、出人预料的立意、慷慨任气的感情抒发等特征。鲍照的大多数乐府诗,几乎都有“俊逸”的特征,或有得其一端的。这种“俊逸”风格恰恰符合李白纵逸、好奇的艺术追求。?
众所周知,李白具有豪荡纵恣、傲岸不群的浪漫气质和任侠精神,他曾在《留别广陵诸公》诗中写道:“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这种气质、精神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在诗体选择上,李白多用乐府体和七言歌行体而较少采用律诗形式。这些诗体更适宜表达他那强烈奔放的感情。李白的诗歌极富有个性,他将自己的热情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上,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奇丽惊险的描绘,充满着慷慨激昂、痛快淋漓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诗歌语言也朴实通达,同时又奔放、激烈,具有飘逸、雄奇、壮丽的特点。以此可知,鲍照比其他六朝诗人对李白的影响更大。?
二?
鲍照对杜甫的影响也很大。杜甫《春日忆李白》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俊逸鲍参军”一语,是对鲍诗风格的高度概括和赞誉。杜甫在诗歌中屡次赞及鲍照及其诗作。比如,他在称道李白、高适、薛华等人的诗时,便举了鲍照诗与之相比。《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云:“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不难看出,在杜甫的心目中,鲍照的七言长句乐府诗是何逊、刘孝绰、沈约、谢?等人所不及的。又《遣怀》云:“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此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杜甫客居夔州,诗中先写安史之乱前与高适、李白同游宋中的情景,然后抒发了因战乱朋友离散、自己漂泊不定的感慨。在这里,杜甫以“乘黄”、“颜延之、鲍照”喻高适、李白,以“凡马”比自己。从以上可以想见,鲍诗的“俊逸”风格,对杜甫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那么,杜甫受鲍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鲍照在诗歌创作上追求辞藻声貌,即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塑造诗歌形象,语言生动而奇特,营造出浓厚的氛围 ,表现出俊逸的风格。故钟嵘《诗品》论鲍诗说:“善制形状写物之词……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在用字、措辞、造句等方面,杜甫显然受了鲍诗的影响。下面姑举其代表性的例子:?
1?杜甫袭用鲍照诗赋的词汇。如鲍云:“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杜云:“?动玉壶冰”(《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鲍云:“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拟古八首》其一),杜云:“贱子何人记,迷方著处家”(《远游》);鲍云:“胡雁已矫翼”(《拟古八首》其七),杜云:“朔风飘胡雁”(《遣兴五首》其一);鲍云:“当避艳阳天”(《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三),杜云“偷眼艳阳天”(《艳曲二首赠李》其一);鲍云:“云卧恣天行”(《代升天行》),杜云:“云卧衣裳冷”(《游龙门奉先寺》);鲍云:“烟交雾凝,若无毛质”(《舞鹤赋》),杜云:“会是排风有毛质”(《醉歌行》);鲍云:“伟胎化之仙禽”、“叠霜毛而弄影”(《舞鹤赋》),杜云:“仙鹤下人间,独立霜毛整”(《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鲍云:“安知旷士怀”(《代放歌行》),杜云“自非旷士怀”(《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等等。?2?在措辞造句上,杜甫吸收和化用了鲍照诗句和赋句的表现。如鲍云:“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杜云:“清高金掌露,正直朱丝弦”(《赠李十五丈别》);鲍云:“枯髅依青苔”(《代挽歌》),杜云:“古人白骨生青苔”(《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鲍云:“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拟行路难》其五),杜云:“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侧行赠毕四曜》);鲍云:“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其三),杜云:“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醉歌行》);鲍云:“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上浔阳还道中》),杜云:“来往若崩波”(《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鲍云:“马毛缩如猬”(《代出自蓟北门行》),杜云:“牛马毛寒缩如猬”(《前苦寒行》其一);鲍云:“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代升天行》),杜云:“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舟中》);鲍云:“侵星赴早路”(《上浔阳还道中》),杜云:“征途乃侵星”(《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鲍云“春畦及耘艺”(《观园人艺植》),“悬装乱水区”(《登庐山》),杜云:“春畦乱水间”(《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等等。?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可以了解到鲍诗对客观物境的描写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塑造了丰富多彩的诗歌形象,鲍照运用比兴手法,创造出一系列带有象征意味、表现自我志行高洁、充满慷慨磊落之气的审美意象,带有边塞、军旅、游宦以及艰辛生活中的种种体验的语言和诗境。杜甫在这些方面,或学其句,或化其意,有很多诗句是从鲍照诗里化来的。?杜甫之所以会如此广泛地化用鲍照的诗句,与他的创作倾向密不可分。在唐代诗人中,杜甫是能够比较客观公正评价南朝文学的一位诗人,并在创作中汲取其养料以丰富自己,诚如他自己所说“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他毫不隐讳地宣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的诗歌千锤百炼、苦心经营,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为人典则、极为惊人的成就。而鲍照正是在措辞和用意方面极力追求新奇生动的一位诗人,正如方东树所说,“读鲍诗,于去陈言之法尤严,只是一熟字不用”(《昭昧詹言》)。鲍照的这种创作倾向,恰恰符合杜甫在诗歌语言上的艺术追求。因此,鲍照才能对杜甫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
其次,鲍照诗歌所表现出的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怀才不遇的情怀、关切政治与民生疾苦的创作倾向也对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有一种精神上的深层的影响。今举其例:?
1?鲍照的边塞诗,如《代东武吟》、《代苦热行》、《代出自蓟北门行》、《代陈思王白马篇》、《拟行路难》其十四等,通过描写边塞风光、沙场激战,抒发了报国之志、征人边愁等内容,在高度紧张、富于刺激的氛围中有着雄壮有力而又深沉苍凉的诗情。这些作品也对杜甫的《无家别》、《前出塞》、《后出塞》等诗有明显的影响。以鲍照的《代东武吟》与杜甫的《后出塞》其五为例:?
鲍诗云:?
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密涂亘万里,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
杜诗云:?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两诗都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描绘出当时的`社会图景,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同时又从人道主义情怀出发,对人民寄以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对统治阶级和黑暗社会提出了控诉。两诗皆有叙事成份,以一个士兵的独特视角和口吻道出心中的怨苦:在战争中历尽艰辛,穷老还家时,孑然一身,贫病交加而又四壁萧条,满目疮痍;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对征役者的残酷无情,也表现了征役者对朝廷刻薄寡恩的不满。鲍诗不但时空跨度很大,而且随着主人公由盛而衰的坎坷遭遇,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跟着起伏变化,情调由高亢转为低沉,感情由奔放变为悲怆,从前后的强烈对比中烘托出中心意旨,运笔讲究内在节奏,缅怀往事时,不惜言辞,反复述说,叙事、抒情、议论,浑然一体,相映生辉,上述写法对杜诗的影响很明显。除了篇幅稍短以外,杜甫《后出塞》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内在节奏均与鲍诗十分接近,并且两诗也都用了同一韵。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手法看,两诗均极为相似。?
2?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中塑造的贫穷诗人形象、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以及沉郁悲愤的情调都非常近似鲍照的《代贫贱苦愁行》。?
鲍照《代贫贱苦愁行》云:?
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盛颜当少歇,鬓发先老白,?亲友四面绝,朋知断三益。空庭惭树萱,药饵愧过客。贫年忘日时,黯颜就人惜,?俄顷不相酬,恧怩面已赤。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心为千条计,事未见一获。?运圮津涂塞,遂转死沟洫。以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
此诗不载于《乐府诗集》,也许本为乐府古题,而前人所作已佚,也许是鲍照自创的乐府诗题。由于鲍照家世贫贱,长期处于微臣下僚,故对贫富之悬殊感受很深,对屈辱的生活处境十分敏感,更因“心为千条计,事未见一获”,仕途也很失意而陷入了经济上穷困潦倒之境,所以发出“运圮津涂塞,遂转死沟洫。以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的生不如死的感叹。诗中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深刻的社会矛盾结合在一起,读来触目惊心。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对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作了深刻揭露,真切深透,具体可感。感情沉郁悲愤,风格深沉浑厚,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笔法对杜诗有一定影响。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诗人本有出众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如愿以偿,“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经济上也陷入贫困潦倒之境,“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饱尝辛酸与屈辱。《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中,杜甫也有“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鳃……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之句。这种身世之感的抒发与鲍照的《代贫贱苦愁行》何其相似。?
三
综上所述,李白所处的盛唐时期是唐王朝最为辉煌,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李白具有孤傲不羁的性格和豪荡纵恣的气质。这种气质、精神和当时盛行的道教思想融合,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在诗体选择上,李白更喜爱便于尽情抒发、恣意纵横的乐府体、七言歌行体。而奇丽惊险的意象,慷慨激昂、痛快淋漓的情感,以及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便成为李诗的显著特征。在这些方面,李白明显接受了鲍照的七言及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诗的影响并充分发扬了鲍照这些诗体的“俊逸”风格。?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集大成的诗人。元稹曾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值得注意的是,杜甫一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在抒发情感时不像李白那样奔泻而出,而是理智的节制。这一气质和思想特点,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就是杜甫更擅长写律诗,在严格的形式中,以苍劲凝炼的语言来抒发情感。正如他在《敬赠郑谏议十韵》中所说:“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见,杜甫与鲍照在锤炼语言和追求意象的新奇生动之美感方面一脉相承,有着相同的创作倾向。?
杜甫并没有因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精益求精的追求而忽视内容。在杜诗中,诗歌形式的变化与语言的锤炼都是为了完美地表现诗歌的内在情感。就此而言,他与鲍照也多有相通之处。杜甫生活于唐王朝由盛入衰的时代,身逢安史之乱,巨大的历史变动,民众的苦难,提供给他十分丰富的现实生活感受和创作题材。杜甫诗集中的许多著名篇章,都是直接描写这一**或与之有关的社会现实的。在杜诗创作中个人怀才不遇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真实地描绘出当时的社会图景,即全面抒发国家的艰难,民众的疾苦,以及诗人自己的困厄,形成了“沉郁顿挫”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鲍诗的深沉悲慨之气,即鲍照诗歌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怀才不遇的情怀以及关切政治与民生疾苦的诗风。?
其实,有一种友谊叫做残酷散文 篇5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生活就是如此,感叹:伤感的人其实是真正的人。我不知道人生道路怎么走。也不晓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现在不会理解我的苦处。
你明白吗?我好想有个善解人意的性格。你不了解我,就算我们的友谊支离破碎也无奈。
我无法忘记冬天的雪,就算我一个人“单相思”在那里自言自语。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我们的梦是不是到了尽头,还是我与你的格格不入。
在窗下种下的`蔷薇花已经枯萎了,为什么不用水来滋润它。你说,有一种友谊叫做残酷。那我到底做错什么?
冬天的雪夹着风往窗里灌,你围着一条大围巾,享受着冬天的逊色。而我走到你身边,告诉你把窗关了,你说我们算不算好友。你莫不知道凌晨雨在感冒,发烧。你不能这样做。也许,我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但我们的友谊不会为这点而枯萎。我们的誓言,我们的友谊,不要违背。
杜甫关于李白的诗 篇6
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四载(745年)杜甫游齐赵时,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痛饮”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全诗沉郁顿挫,跌宕起伏,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未就: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2、春日忆李白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或天宝六载(747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二人十分投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诗人高适相逢。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的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⑴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一作“豪迈”。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⑹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3、梦李白二首
这两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李白与杜甫于天宝四载(745年)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怀念。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李白因曾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牵连,下狱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乾元元年(758年)初,又被定罪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回到江陵。杜甫这时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于是写成这两首诗。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後事。
⑴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恻恻:悲痛。开头两句互文。⑵瘴疠: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⑶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这是杜甫常用的越过一层、从对方写起、连带双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长相思念而入我梦,则我之思念自不必言,而双方之相知相忆又自然道出。
⑷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这两句说:我梦到的该不是你的魂魄吧?山高路远,谁知道你是否还活着啊!
⑸枫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李白的魂来魂往都是在夜间,所以说“青”“黑”。
⑹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羽翼:翅膀。这两句说:既已身陷法网,系狱流放,怎么会这样来往自由呢?
⑺颜色:指容貌。
⑻这句指李白的处境险恶,恐遭不测。祝愿和告诫李白要多加小心。⑼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
⑽这两句说: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⑾告归:辞别。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⑿这两句是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
⒀这两句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⒁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冠盖:指代达官。斯人:此人,指李白。
⒂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⒃这两句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4、天末怀李白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和《梦李白二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前二首诗中的怀疑总算可以消除了,但怀念与忧虑却丝毫未减,于是杜甫又写下《天末怀李白》表达牵挂之情。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⑴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⑵君子:指李白。
⑶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⑷江湖:喻指充满**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⑸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⑹魑(chī)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⑺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⑻汨(mì)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5、冬日有怀李白
此诗在天宝四载冬作。诸家谓白未官时,误。鳌按:曾巩《李白集序》:李白至齐、鲁凡两次,初去云梦,之齐、鲁,居徂来山竹溪而入吴,此在天宝三年前明皇未召见时。后至洛阳,游梁、宋,复之齐、鲁,南游淮、泗而再入吴,此在天宝三年后翰林既放归时。杜之怀李,当在四年之冬,此时李复有东吴之游,后《春日怀李》诗云“江东日暮云”,当属五年之春。其《送孔巢父诗》题云“游江东兼呈李白”,亦即五年之春也。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①《左传》:“晋韩宣子来聘,公享之。韩宣子赋角弓。既享,燕于季氏,有嘉树 ②《后汉书》:“庞德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反。”
6、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和李白友情甚笃,他闻听李白被朝廷放逐的消息后,十分叹惋,便创作了一些思念、称颂李白的诗篇,《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便为其中一首。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杜甫自成都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正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作乱。于是转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此时才获悉李白正在当涂养病,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後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议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⑴狂客:指贺知章。贺知章是唐越州永兴人,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谪仙:被贬谪的神仙。贺知章第一次读李白诗时,如是赞道。
⑵“诗成”句:据《本事诗》记载,贺知章见了李白的《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么神矣。‟”说明李白才华超绝,满朝为之倾倒。
⑶汩(gǔ)没:埋没。
⑷承殊渥(wò):受到特别的恩惠。这里指唐玄宗召李白为供奉翰林。
⑸“龙舟”句:指唐玄宗泛白莲池,在饮宴高兴的时候召李白作序。“兽锦”句:《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这里是说李白在皇家赛诗会上夺魁。
⑹“祢(mí)衡”句:才能像祢衡一样好。祢衡:东汉时人,少有才辩。孔融称赞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原宪”句:家境像原宪一样贫困。原宪:春秋时人,孔子弟子,家里十分贫穷。
⑺“薏苡”句:马援征交趾载薏苡种还,人谤之,以为明珠大贝。这里指当时一些人诬陷李白参与永王李璘谋反。
⑻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⑼“几年”句:耽心李白处境危险。鵩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鸟。“独泣”句:叹道穷。黄公,四皓之一。避秦入商山。
⑽楚筵(yán)辞醴(lǐ):汉代穆生仕楚元王刘交为中大夫。穆生不喜欢饮酒,元王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元王死,子戊嗣位,初常设醴以待。后忘设醴。穆生说:“醴酒不设,王之意怠。”遂称病谢去。这里是指李白在永王璘邀请他参加幕府时辞官不受赏之事。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说:“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梁狱”句:汉代邹阳事梁孝王,被谗毁下狱。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力辩自己遭受冤屈。后获释,并成为梁孝王的上客。这里是指李白因永王璘事坐系浔阳后力辩己冤。
⑾“老吟”二句:老病秋江,说明李白已遇赦还浔阳。⑿槎(chá):木筏。
7、不见近无李白消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郑虔在台州的消息后,引起对李白的思念而写的。次年即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就去世,所以诗也应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之作。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⑴“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⑵佯(yáng)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⑶“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⑷怜才:爱才。
⑸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⑹“头白”句:李白此时已经61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8、饮中八仙歌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五年(746年)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史称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俱善饮,称为“酒中八仙人”,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杜甫此诗是为这八人写“肖像”。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⑴知章:即贺知章,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官至秘书监。性旷放纵诞,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他在长安一见李白,便称他为“谪仙人”,解所佩金龟换酒痛饮。这两句写贺知章醉后骑马,摇摇晃晃,像乘船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
⑵汝阳:汝阳王李琎,唐玄宗的侄子。朝天:朝见天子。此谓李痛饮后才入朝。麴车.酒车。移封:改换封地。酒泉:郡名,在今甘肃酒泉县。传说郡城下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
⑶左相:指左丞相李适之,天宝元年(742年)八月为左丞相,天宝五年(746年)四月,为李林甫排挤罢相。长鲸:鲸鱼。古人以为鲸鱼能吸百川之水,故用来形容李适之的酒量之大。衔杯:贪酒。圣:酒的代称。《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尚书郎徐邈酒醉,校事赵达来问事,邈言“中圣人”。达复告曹操,操怒,鲜于辅解释说:“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李适之罢相后,尝作诗云:“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此化用李之诗句,说他虽罢相,仍豪饮如常。
⑷宗之:崔宗之,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袭父封为齐国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朋友。觞:大酒杯。白眼:晋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看朋友,白眼视俗人。玉树临风:崔宗之风姿秀美,故以玉树为喻。
⑸苏晋:开元进士,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长斋:长期斋戒。绣佛:画的佛像。逃禅:这里指不守佛门戒律。佛教戒饮酒。苏晋长斋信佛,却嗜酒,故曰“逃禅”。
⑹李白:以豪饮闻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诗兴。《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应诏至长安,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并赐食,亲为调羹,诏为供奉翰林。有一次,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写配乐的诗,而他却在长安酒肆喝得大醉。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玄宗泛舟白莲地,召李白来写文章,而这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来见。
⑺张旭: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善草书,时人称为“草圣”。脱帽露顶:写张旭狂放不羁的醉态。据说张旭每当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笔挥洒,甚至以头濡墨而书。醒后自视手迹,以为神异,不可复得。世称“张颠”。
⑻焦遂:布衣之士,平民,以嗜酒闻名,事迹不详。卓然:神采焕发的样子。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
9、赠李白
这是杜甫赠李白最早的一首诗。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李白因高力士的诬陷排斥而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两人因而情志相投,故写此诗。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1.客:旅居他乡。
2.东都:指洛阳。隋朝与唐朝置都长安,洛阳被称为东京或东都。[3]
3.机巧:机智灵巧。4.对:对头,敌手。
5.腥羶:指肉食。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称羶,鱼鳖等水族称为腥。
6.青精饭:为民间食品,唐代即有。又称乌米饭,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
7.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8.大药:道家的金丹。
9.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
10.彦:旧时士的美称。《孔安国传》:“美士曰彦。” 11.幽讨:意为寻讨幽隐。
12.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擧耳。”
10、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杜甫在齐州、临邑访友小住至初秋,又到兖州(这个时候已改称鲁郡,李白家居于此)拜访李白,并结伴同游。这一年,李白四十五岁,杜甫三十四岁。……在某个秋日无风的日子,迎着南归的雁鸣,两人骑马往鲁城的城北郭外,去拜望一位隐士范十。所谓范十,应该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间一种亲热的称呼,就如同称呼杜甫为杜二,称呼李白为李十二一样,只是简略的喊出对方在族中同辈排行里的位置。出了城北,秋草丰茂,路径迷离,走不多远,纵马急驰在前面的李白就迷了路,一头钻到了苍耳丛中去,粘了一身的苍耳,结果到了范十家门口时,狼狈的情形竟然让主人都不敢认了。李白在酒桌上和杜甫范十豪饮的时候,随口吟出的苍耳诗里,满是得意和自嘲,能够让人感觉到这次访友的轻松和惬意。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⑴《宋书》:谢灵运云:“每对惠连,辄得佳句。”
⑵《汉书·吴王传》:往往而有。《南史》:武威阴铿,字子坚,五岁能诵赋日千言。及长,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
⑶《论语疏》:“颛臾主祭蒙山。”山在东,故曰东蒙。【黄鹤注】《唐志》:蒙山在沂州新泰县。沂与兖州为邻,公在兖,故云东蒙客。
⑷《韩诗外传》:“使两国相亲如弟兄。”
⑸《世说》:朱百年就孔思远宿,饮酒醉眠。汉姜肱兄弟,同被而寝。晋祖逖、刘琨情好绸缨,共被同寝。⑹《诗》:“携手同行”。
⑺丁督护诗:“幽期济河梁。”谢灵运诗:“平生协幽期。”
⑻《高士传》:楚聘北郭先生,妇曰:“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遂辞聘。《后汉书》:汝南廖扶,绝志世外,不应辟召,时号北郭先生。【钱谦益笺】太白集《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诗云:“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此云“来寻北郭生”,即其人也。【黄鹤注】范居任城北郭,非兖州北郭。
⑼《曲礼》:“客人门而左。”殷仲文诗:“能使高兴尽。”
⑽《家语》:“升堂侍立。”《庄子》:黄帝遇牧马童子,问涂焉。黄帝曰:“异哉小童!”《杜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
⑾梁元帝《纂要》:“晚照谓之落景。”卢思道诗:“落景照长亭。”
⑿《列子》:“望之若屯云焉。”袁孝若《诸葛孔明论》:“古城荒毁,难可修复。” ⒀《杜臆》:《橘颂》以受命不迁,行比伯夷。颂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⒁《晋书》:张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鲙,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羇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⒂江总诗:“暂笏奉周行。”【邵二泉注】“冠簪手笏,贵者之服。
11、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此诗写孔巢父执意离开长安,蔡侯为之设宴饯行,杜甫在宴上赋此诗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并在诗中赞扬了孔巢父的高风亮节。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馀,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⑴孔巢父,《旧唐书》有传。他早年和李白等六人隐居山东徂徕山,号“竹溪六逸”。谢病,是托病弃官,不一定是真病。李白这时正在浙东,诗中又怀念到他,故题用“兼呈”。
⑵这句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掉头,犹摇头。“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朋友们要他待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⑶这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表明巢父不仅不恋宫贵,连自己的诗集也留在人间不要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巢父的诗可以长留不朽。巢父诗今不传,这句赠诗倒成了杜甫的自评。
⑷珊瑚树生热带深海中,原由珊瑚虫集结而成,前人不知,见其形如小树,因误以为植物。上言巢父入海,故这里用珊瑚树。
⑸此二句写东游的境界。上句,字面上用《左传》“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但含有比意。巢父的遁世高蹈,有似于龙蛇的远处深山大泽。下句兼点明送别是在春天。
⑹此二句写东游时的遭遇,是幻境。蓬莱,传说中的三仙山之一,在东海中。织女,星名,神话中说是天帝的孙女。这里泛指仙子。虚无,即《庄子》所谓“无何有之乡”。归路,犹归宿。
⑺知其故,指弃宫访道之故。⑻这是一个转折语。代巢父点醒世人,也可看作转述巢父本人的话。草头露,是说容易消灭。这句和李白诗“功名宫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同意。但世人不知,故苦苦相留。苦死留,唐时方言,犹今言拼命留。
⑼此二句写蔡侯饯行。侯,是尊称,杜甫尝称李白为“李侯”。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馀”。除,台阶。
⑽唐时宴会多用妓乐,送巢父却不合适,所以只用琴。罢琴,弹完了琴。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下面三句都是临别时的嘱咐。
⑾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几岁”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说不知你何岁何年才成得个神仙。
⑿这两句是要巢父见到李白时代为问好。“问讯”一词,汉代已有,唐代诗文中尤多。如韦应物诗“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杜诗如“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并含问好意。禹穴有二,这里是指浙江绍兴县的禹穴。
12、今夕行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
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①天宝五载(746)作。
②今夕何夕:语出《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岁云祖:谓除夕夜。徂,往。③更长烛明:谓守岁也。不可孤:指不负此夕。孤,辜负。
④咸阳:地名,县在北山之南(阳),渭水之北(阳),山水皆阳,故名。⑤博塞:即赌博。全诗校:“一作赌博。”
⑥冯(P ing第二声)陵:意气奋发貌。五白:古代赌博的五木之戏,五子全白。
⑦袒跣:袒臂跣足。袅卢:古代博戏樗蒱(赌博的一种方式)的彩名。么为枭,最胜;六为卢,次之。卢,全诗校:“一作牟。”
⑧邂逅:偶然相遇。良图:远大的志向、抱负。
⑨“君莫笑”二句:《南史·宋武帝纪》:“刘毅家无儋石之储,搏蒲一掷百万。”儋石,形容财物很少,只一担之量。儋,同“担”。
李白关于杜甫的诗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1、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于天宝三载(744年)被“赐金还山”,离开了长安,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游历,其时杜甫也因料理祖母丧事奔走于郑州、梁园(今开封)之间。两位大诗人终于在梁宋间相会、同游。不久就暂时分手。次年春,两人又在鲁郡(今山东兖州)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⑴石门:山名,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北。山不甚高大,石峡对峙如门,故名。⑵池台:池苑楼台。⑶金樽开:指开樽饮酒。
⑷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向西流经流经曲阜、兖州,由济宁入运河。
⑸徂(cú)徕(ái):山名。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⑹飞蓬:一种植物,茎高尺余,叶如柳,花如球,常随风飞扬旋转,故名飞蓬,又称转蓬。
2、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这是一首秋日送人之作,宴送的杜补阙、范侍御均为李白友人。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当时李白寄居在东鲁。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⑴鲁郡,即兖州,在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尧祠,约在今山东兖州县东北。杜补阙、范侍御,均李白友人,名字、生平不详。补阙,是门下省属官,掌管供奉、讽谏。侍御,御史台属官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之简称。
⑵秋兴,因秋起兴。逸,乐。
⑶将,带的意思。宜,适合,协调。两句意为:群山带走了落日,绿水与蓝天相映成趣。
⑷金羁,用金镶制的马络头。这里指马。
⑺歌鼓,唱歌打鼓。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尧祠亭。曲度,曲调。曹丕《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这里指音乐。神飙,疾风。两句意为:我们在尧祠亭唱歌奏乐,乐声宏亮犹如疾风响彻云霄。
⑼相失,离散的意思。尔,指杜、范二人。两句意为:分别后我们将相距万里,只能迷惘的思念。
3、沙丘城下寄杜甫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时李白四十五岁。天宝三载(744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三十三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相会,并同游孟诸、齐州等地。第二年夏,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⑴沙丘: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⑵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竟:究竟,终究。⑶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⑷夕:傍晚,日落的时候。连:连续不断。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⑸“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鲁、齐:均指山东一带。空复情:徒有情意。
⑹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⑺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4、戏赠杜甫
此首大约作于公元746年(天宝五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1.戏赠:是开玩笑的话。其实,所谓开玩笑,往往表现了至交之问的真情实话。2.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3.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4.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5.总为:怕是为了。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叫做】推荐阅读: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对比12-19
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08-26
杜甫李白的关系08-27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才华横溢却没文凭的原因07-22
杜甫李白06-13
李白杜甫诗歌07-30
诗歌鉴赏李白杜甫08-27
李白杜甫诗歌异同10-21
李白给杜甫的诗有哪些07-15
杜甫诗鉴赏:赠李白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