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鉴赏:赠李白(共5篇)
杜甫诗鉴赏:赠李白 篇1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人相遇相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一段友情,为他日后写下二十多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歌的埋下伏笔。
现仅摘取杜诗中几首略作分析。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或六载(公元747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想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了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泞中行走跋涉。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李白是传奇,杜甫是诗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和博大的襟格,撑起了唐代诗坛一片“高不可及”的瑰丽天空;都以其高贵的人格和真挚的友情,谱出了文学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话。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7:435.
[2]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64.
[3]杜诗说.黄山书社, 1982:69.
[4]唐诗别裁.岳麓书社, 1998.2:129.
[5]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5.
[6]读杜心解.中华书局, 1961:76.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析疑 篇2
关键词:杜甫 《春日忆李白》 析疑 古典诗词 修辞 互文
南京大学一位教授在中央十台“百家讲坛”栏目中讲解唐诗,他认为唐诗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是歌颂友谊,并各举李白、杜甫诗予以说明。其中杜甫有一首诗为《春日忆李白》,全诗如下: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颈联说,杜甫在长安时,听到李白在江东的消息,不禁勾起自己的思念之情,举头望东南,有春天之树遮挡而不能望见。想象中,李白此时此刻也一定因想念自己而望西北,但因傍晚之云遮挡亦不能望见。
听后笔者不免疑惑:难道江东就没有“春天树”?渭北就没有“日暮云”?抑或渭北的春天树比江东的高大,江东的日暮云比渭北的厚重?
于是笔者记起多年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席金友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词基本知识》在谈到此诗颈联时是这样写的:
唯独颈联这两个词组令人难以捉摸:忆李白怎么会忆出“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呢?其实联系到当时两位诗人的境况,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原来当时杜甫在长安,也曾在咸阳住过;咸阳在渭水之北,“渭北春天树”是杜甫自比。李白在江东,“江东日暮云”是比喻李白的境况。而“春天树”是杜甫比喻自己刚有成就,枝荣叶茂还在将来;同时也说明自己像扎根的树一样对家乡有着深情的眷恋。“日暮云”则是用来比喻李白的成就犹如晚霞那样光彩夺目;同时也隐指李白的性格犹如流水行云,行踪飘忽无定。当然,把这两个词组理解为见景物而思挚友,也未尝不可。”[1]
笔者认为这是望文生义、臆想牵强之辞。
其实,这种现象在古文尤其古代韵文中很常见,是一种修辞现象,修辞学中称为“互文”者即是。而所谓“互文”,即上文省却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却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使语言简洁凝练,语意含蓄丰富,也称“互文见义”。对于“互文”这种修辞手法,我国古人早有研究。汉代的训诂学家郑玄在注释经学典籍的过程中就注意到它,并最早命名为“互文”。唐代的贾公彦则给互文下了定义:“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他首先注意到的是“互文”结构上的特点,说它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清人俞樾又提出“参互见义”的见解,说“古人之文有参互见义者”。这样,将两家的意思结合起来,便概括出了“互文”的全貌:分开来看为互文,合起来看则见义。到现代才把互文列为辞格加以研究。互文可分为两种:(1)平列式互文。结构上,上下文平列,上文写明下文省略之文,下文写明上文省略之文,两两参互,合而见义。(2)对举式互文。结构上,上文和下文形为平列,实为对举,上文省去下文暗含的意义,下文省去上文暗含的意义,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互文的修辞作用在于:(1)简洁凝练。互文各举一边而省文,使语句经济、简练,避免冗杂。(2)含蓄、丰富。互文能合而见义。也就是说,互文的义有明有暗,正反对举,组织得好,能使语意委婉含蓄,新颖丰富。
平列式互文,如《木兰诗》中诗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若将全句补全,即:雄兔雌兔脚扑朔,雄兔雌兔眼迷离。运用互文来组织句子,比这样的叙述经济得多,构成了诗的语言结构。如果不明了这一辞格,望文生义,很容易错解为: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时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对举式互文,如《礼记·坊记》中句子:“子云: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则民兴艺。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其最后一句若将全句补齐,应是:故君子约言,君子后言;小人多言,小人先言。
现在我们就知道,“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之句,实为互文之句,属对举式互文。若将全句补全就是“渭北春天树日暮云,江东春天树日暮云”。说的是杜甫在某一春日傍晚兴起的对李白的怀想之情:树莫这般高啊云莫这般厚,杜甫东南望李白,望眼欲穿不能够;树莫这般密啊云莫这般长,李白西北望杜甫,山高路远水茫茫。一方面,诗句抒发了杜甫对李白的极度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在杜甫想象中,李白对自己也一定是非常想念的。而事实上,杜甫如此想象是完全合乎情理,也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的首次会见,是在唐天宝三载(743年)时的洛阳。尽管李白长杜甫十一岁,尽管李白当时已名扬全国,两人却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第二次相见的时间地点是他们在第一次相见时约定的:即当年秋天在梁宋。这次相会,他们还在梁园遇到了高适,三人对诗文的切磋,现在看来真是一件盛事!天宝四载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这次,他们则共同拜访了当时以文章、书法驰名天下的李邕。短短一年多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可谓亲密无间。而在李杜分别后不久,李白即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怀念: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此诗颈联如此结句,必是诗人有意为之:一方面,在内容上,可以充分表现出诗人强烈浓郁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在艺术上,又可体现出诗意含蓄,诗句新颖之美。这样一种如此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在诗人所处唐代之前早有显现,对“读书破万卷”的诗圣杜甫来说,怎会轻易错过,如杜甫曾经自言:“转益多师是汝师”,“不薄今人爱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清辞丽句必为邻”[2]等都有所体现。
注释:
[1]席金友:《诗词基本知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8页。
[2]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115页。
杜甫唐诗《赠花卿》鉴赏 篇3
“锦城丝管日纷纷”—— 意思是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别名。虽写“锦城”,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可指“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纷纷”
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缥缈。“半入云”三字又引出下文对乐声的`赞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将乐曲比为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晚唐李群玉就化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歌妓:“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唐时,人们常把宫廷乐曲称为“天乐”。(刘禹·1875·《唐诗鉴赏大典》
李白诗 鉴赏 篇4
10语教(2)班 胡婧 杜子美题:“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为赞他;“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乃是魏颢对他的肯定;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他的褒奖之意袒露无疑。是的,他是李白。是那个高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骄傲的李白,是那个“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狂放的李白;是那个“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天的李白;是那个“今人不见古时月”的怅然的李白。
要想深究这位于大唐盛世恣意挥洒自我的谪仙复杂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李白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25岁之前的居家读书时期,能歌善赋,所学驳杂;其后的17年是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他轻财任侠;接着在翰林供奉的三年,于长安大悲而来大悲而去;之后长达十年的再度漫游,使之在经历现实遭遇的洗练,到达了创作的高峰期;最后一段时期,因安史之乱流落于江南,误入歧途的落魄,老当益壮的报国心又再一次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与江月同归,于当涂走完了他多舛的一生。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他创作的源泉,也使了他长期挣扎于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纠结中。庄子的豁达避世与屈原的忠君爱国,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无为长生和游侠尚义都奇妙地统一于李白的一生。
这些繁杂的思想都能在他的文章中窥见端倪。例如于752年创作的《将进酒》,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的作者,登高饮宴,借着酒意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悲戚的开头,感叹时间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带着消极的思想,可是李白毕竟是李白,虽是政治失意和人生短暂,但仍然是那样气势豪迈,奔放不羁,洋溢着健康的爽朗之情,在这句后积极地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其实整篇文章从表面看来,整体是带有浓厚的消极情绪,想要借酒销愁,及时行乐,遗弃世俗,但却是李白通过跳跃性的手法加以表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与幽愤,他怀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希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追求一举成名,但却未能如愿,只能是自我安慰式的释然。这一点在《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了呼应,“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尽情地宣泄了诗人激越的感情,都是无限沉痛的,但结尾处又从深渊中挣扎出来,力求旷达超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也是他表面看起来遗弃世俗的消极中体现的超然洒脱,说明李白对生活,对自己的仕途之路仍抱有一丝希望。这些作品都是贴近现实生活的,抒发了诗人的正义感,事业感和自信力,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虽然揭示了理想在黑暗社会中必然破灭的悲剧,却也反映了他对统治阶级的失望和不满。
综上所述,李白的思想虽很繁杂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也不是没有统一点,他不满于现实社会的黑暗,苦闷于自我价值的难以实现,想要寻找实践自己理想的突破点,带着他特有的自信骄傲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再看《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充分利用浪漫主义特征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还有“霓为衣兮风 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想象。李白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用天姥山映射朝廷,表现了他长安从政失败后的失意和悲愤,曲折地反映了黑暗现实对贤能之士的压抑和摧残,却也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性。,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
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整首诗李白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把想象世界当做现实世界的对照物加以歌咏,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追求,歌颂。这也表达了他厌弃世俗,想要超脱的人生观。
这就是李白,一个“口吐天上文,迹做人间客”的李白,他有着极度的浪漫主义文风,将美好的理想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是真神仙;却又体恤民情,关心国事,也又怀揣自己的理想真正行走在盛唐之中,能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揭示了其产生的原因。
历数李白的文章,不难发现他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他善于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感情来写诗,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了使感情更加饱满,他通过富于主观色彩的抒情加以表现,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加以表现,使自我感情更加自然,更深刻地融入对象之中,大胆生动的夸张也很好地表现了感情。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众所周知,蜀道再难,也会有栈道可以通往,怎么会比上青天更难?但是诗人用自己夸张的主观语调,将蜀道的难表现的更贴近人的想象。又像《将进酒》中的开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鬓变白的时间被李白缩短成了只一天,未免夸张,但也就是这种极致的夸张,才让受众明白,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其次,他以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来写诗,描写自然景观时,着意于追求自然美,语言纯真质朴,清新自然,是一种“清水出芙蓉”的美。也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例如《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拨动了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再次,各体皆工是李白诗的又一特色,他几乎用遍了古典诗歌的所有传统题材,从四言的《诗经》体,到屈原的“骚体”,到汉魏六朝盛行的乐府体,五七言固体,歌行体,再到初唐以来流行的绝句体,律体。例如《长相思》中“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散文化的句子,使行文更工整节奏感更强。
杜甫诗《登岳阳楼》诗意鉴赏 篇5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诗鉴赏】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杜甫诗鉴赏:赠李白】推荐阅读:
诗歌鉴赏李白杜甫08-27
赠汪伦李白鉴赏11-16
《送远》杜甫唐诗鉴赏08-23
杜甫诗歌《登高》鉴赏11-12
《江村》杜甫唐诗鉴赏11-20
杜甫作品《丽人行》鉴赏08-25
《石壕吏》杜甫唐诗鉴赏11-25
对李白《赠汪伦》的两种鉴赏赏析07-14
赠花卿 杜甫-赠花卿阅读答案05-23
杜甫李白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