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霜小学作文

2024-05-12

冬霜小学作文(共11篇)

冬霜小学作文 篇1

在古诗词里,有很多描写“霜”的句子,“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每每读到这些诗句,我都很好奇,这“霜”到底长什么样?字典上说:霜是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我还是不清楚“霜”的真面目。越是不知道越是想知道,于是,我决定早起探个究竟。

寒风刺骨,我钻出温暖的被窝。妈妈陪我来到菜地旁。“看,菜叶上的就是霜!”妈妈说。“哇,这就是霜!”我叫起来。菜叶像涂了层薄薄的面膜,白乎乎的。乍一看,霜好像是一层薄雾;走近一看,霜又好像是天上撒下来的细盐。看着看着,我脑海里蹦出了一个问题:“霜有味道吗?”于是,我俯下身子去闻——嗯,一种清淡的味道。我又伸手去摸,冰冰的,凉凉的,可还没摸个真切,霜就化了。这时,太阳出来了,菜叶上的霜一点一点地消融,变成了小水珠,沐浴着叶子。哈,就像菜叶小姐做完面膜变得水润润的!

“冰盘若琥珀,何以糖霜美?”哦,我终于看到了这美丽的冬霜!

冬霜小学作文 篇2

长期以来, “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俨然成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固定思路, 至于教师具体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因此, 小学作文教学让广大师生感到虚无缥缈、无所适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了写作的总体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 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如果要给小学作文教学一个抓手, 那么, 我们可以将小学作文教学分解细化为“素材”、“语言”、“技法”、“兴趣”四个元素, 以生活、阅读、表达、评价为手段去实施。

二、指向小学生作文四个要素的实施策略

1援走进生活, 创设活动情境, 开掘习作素材。

(1) 走进自然。比如约会春天 (找春天、画春天、照春天、唱春天、赞春天) , 亲吻自然 (走进山川田野、观赏花草鱼虫、感受风霜雪雨) , 等等。

(2) 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 (家乡巨变, 家乡特产, 走进社区、工厂……) , 组织社会活动 (宣传、捐献、义卖) , 采访人物 (家乡名人、默默奉献的平凡人) , 焦点访谈 (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医院问题、物价问题) , 等等。

(3)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演一演 (课本剧) 、说一说 (做小导游) 、讲一讲 (故事会) 、播一播 (新鲜见闻) 、辩一辩 (辩论会) 等活动, 来挖掘习作素材;将习作与其他学科整合、与少先队活动整合、与校本课程整合。

2援广泛阅读, 丰富素材, 积累语言。

(1) 课内阅读。精读得法, 略读用法。品句段、学写法、陶冶情感。

(2) 课外泛读。利用班级图书角, 采用好书换读的方式, 广泛涉猎经典名著、时文精粹, 开阔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品位。

(3) 日常积累。写一写日记 (中年级的随笔日记、高年级的心灵牧场日记接力) , 背一背名言警句, 赏一赏好句佳段。引导学生开展词语接龙比赛、成语背诵比赛、古诗朗诵晨会以及课前五分钟故事会等一系列活动。

3. 自主开放创新, 鼓励多元表达, 感悟写作技法。

(1) 文体自由。纪实作文主要包括周记、日记以及观察作文, 而想象作文的内容却极为广泛, 包括童谣、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等。

(2) 立意自主。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 确定不同的中心, 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

(3) 选材求新。让学生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 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 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这种训练, 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4) 语言求美。有时学生苦于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语言和思维不同步) , 这时可以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让全体学生发挥其所能, 提供好词佳句, 这样学生写作文就感觉不难了。

(5) 表达自由。作文指导要立足于开拓思路, 而不要在写法上给学生太多的框框。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以求构思新、表达巧,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语言表达上, 可运用不同的词汇、句式、修辞, 生动自如地表情达意, 写出自己的“活语言”。

(6) 适时训练。不要总把写作文当成是“一本正经”“郑重其事”的事情。比如今天是作文课, 直接让学生写作文, 这样学生从心理上就会有压力, 可以酝酿到一定程度, 等到学生有一种想表达的欲望, 适时抓住习作的时机。

4. 注重评阅展示, 点燃写作激情, 培养习作兴趣。

(1) 习作评改。从习作的评改形式上看, 以书面批改为主, 提倡面批和互改相结合。最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形式就是“互批”, 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每次习作的要求, 又有利于学生相互间取长补短, 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评改应把握三个原则:在习作的评语内容上, 提倡教师进行“赏识批改”;评语要具体, 建议点要少, 使学生能够即时接受, 进而聚少成多, 全面提高;可以实行“一文多分”, 即单就格式、语法、语言等进行单项打分。

(2) 二次作文。学生的作文在经过同学互评、教师总评、师生共评之后, 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作文的长处和不足, 可就此适当安排一次二次作文, 即对原作文的再创造、深加工。

(3) 搭建展示平台。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 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 要帮助学生寻找成功的平台。对优秀作文进行表扬, 当作范例, 张贴到班级“作文园地”上, 编辑印发校报校刊, 组织参加作文征文比赛, 向报刊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 每学期编辑学生作文集等。

三、构建以四个元素为目标的作文教学体系

1援作文的首要元素是素材。将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沟通, 主动进行情境创设, 挖掘写作素材。

(1) 纪实作文。生活为纪实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学生汲取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我笔写我见、我闻、我想、我情。

(2) 想象作文。教师应该精心创设各种形式的情境活动, 渲染习作氛围, 丰富习作想象, 拓宽感知领域, 为学生提供想象作文的素材。

(3) 广泛阅读。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储备来自广泛的课内外阅读。

2援小学生作文的第二要素是语言。只有具备丰富的语言积累, 才能准确、真实、充分地表情达意。

语言积累的方式多种多样, 或摘记, 或诵读。提倡学生写读书卡, 每周召开读书交流会, 出读书心得板报。

3援技法指导是小学生习作的必需因素。初学作文要有规矩, 布局谋篇自有讲究, 技巧指导更具实效。

首先, 习作指导要多重化。范文引路、迁移运用, 指导习作的具体技法, 激趣导入、编写提纲, 等等。

其次, 习作指导要具体化。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 只能选准一个点, 突破一个点, 然后串点成线, 集线成面, 进而形成作文教学的序列和整体;每次作文都针对当下学生的习作实际, 有重点有突破地指导;面对全体学生要兼顾差异, 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最后, 习作指导要过程化。习作指导不是只存在于课堂教学的指导课, 而是涵盖学生习作起始的全过程。教师的习作指导要融入学生习作准备、练笔、修改、运用的各个阶段, 指导绝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

4援兴趣是小学生作文的第四个因素。学生作文是给别人看的, 他们期望心灵得到归宿, 劳动得到认可。成功的评改, 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冬霜小学作文 篇3

【关键词】改个评语 激发兴趣 良好品质 创新思维 自改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60-02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以改革小学作文评语为突破口,力求寻找一条操作性强的,容易被广大小语教师认可的途径,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促进全体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们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改革现有的小学作文评语的写法入手,变以往作文评语那种单纯侧重对学生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为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教师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评语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通过评语的改革,学生不但改变了对评语的态度,而且对作文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许多学生以往对教师的评语根本不看,或者只粗略地看一眼。通过改革不看老师的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开始喜欢老师的评语。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被激发起来。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再加上教师评语的生硬、刻板,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很苦的事。其实,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学生每次完成作文之后,都有希望得到老师肯定和表扬的心理。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即使是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也要用一种商量式的评语。如: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句话太长了,用标点把它分开行吗?这里最好先写一写周围的环境,你说对吗?等等。要尽量避免一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评语。

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就有了写作的热情,有了热情,学生的作文才会畅所欲言,才会有创新、有活力。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了。

二、评语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这些话都是对作文与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小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改革小学作文评语,拓宽评语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通过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我们要求老师对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及时地加以引导。通过谈心式的,对话式的评语,指导学生的行为。如三年级作文片断训练《第一次××》,有位学生写他第一次买菜,结果却因没有找钱而挨妈妈骂的事,他在作文中写道:今后,我再也不去买菜了!教师看了之后在评语中写道:第一次买菜,忘了找钱是很正常的事,失败总是有的,再向妈妈要求去买一次菜,相信肯定能做好的,试一试,好吗?这位学生在第二周日记中说,他真的又去买了一次菜,这一次妈妈还表扬了他呢!老师又在评语中鼓励他把作文给妈妈看看。果然,妈妈看了之后也很有感触,特地给老师打了个电话,感谢老师的教育。这样的例子,在评语改革过程中是很多的。

三、评语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作文真实性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灵魂。现在的学生作文由于引导不当,学生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只好编选一些空洞的、虚假的内容。因此出现了写好事一个班捡到二三十个钱包等许多笑话。通过评语改革,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些身边的小事、趣事,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

四、评语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文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因此,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很多,如命题上的创新,选材上的创新等等,但不管是哪种途径,教师评语中的引导都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有的老师把创新教育看成是高不可攀的。如写《我的爸爸》,有位学生没有写爸爸怎么关心我们学习和生活,而写了他爸爸的两个缺点:爱抽烟、爱发火。老师在评语中说:写一个人的缺点,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特点,你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愿意把你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五、评语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

在改革教师作文评语的同时,还要求针对教师评语,进行对话式的交流和作文修改,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评语的作用,也带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这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能回忆起来吗?;让奶奶整理书包可不好,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对吗?等等。这些互动式的评语,增加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六、评语改革,有利于融洽师生的关系

这是评语改革一项意想不到的收获。情感式的评语,教师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尊重理解学生,用商量的语气就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一改以往说教者的形象,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也都很愿意敞开心灵与老师交流。

冬霜小学作文 篇4

有研究表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有所增强,自我意识、评价能力也有一定发展。反映在作文上,理当有自己对生活的个性化认识,写出来的文章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然而,从某校组织的一次小学生语文综合测试中的作文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让人堵心、忧心、揪心。

测试作文题目: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陪我走过了许多个日日夜夜,无数个春夏秋冬。正因为有你在身边,有了你的朝夕相伴,我才从此不再孤单。是你,与我同行,把我从无边无际的黑暗与寂寞中唤醒。是你,把我从无知鲁莽带到理智从容的田野。是你,把我从狭隘带到宽广的天空。是你,让我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要求:请以与____同行为题目,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内容紧扣中心,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从考场作文的题目看,题材选择集中而泛化。笔者随机抽查了一些考场,其题材基本集中在“执著”(坚持、坚强、自信、勇敢)、“书本”(书、书籍、书香)、“父母”(父亲、母亲、家人)、“朋友”(同学、友谊、好友、伙伴、闺蜜、你、他)等几个方面。能够具体到“表姐”、“琴声”、“棋”的非常之少。

从考场作文的内容看,模式化指导倾向明显。笔者随机抽取了数个考场,单单写“与执着(坚持、坚强、自信、勇敢)同行”的就超过了1/3。难不成都是一个老师或一个教研组的老师指导的?非也!这些考生并非来自同一所学校,而是来自省内各市县,甚至还有外省市的六年级孩子。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真的存在较大问题。

更有甚者,指代极为虚化甚至费解。《与____同行》,题目主语省略,要求表达的是某人、某事、某物对“我”产生了积极影响,陪伴着“我”,唤醒了“我”,引领了“我”……可是,不少考生补充的是极为虚化的“你”和“他”!甚至还有完全不知所云的“与三小只同行”等。

从考场作文的选材看,或雷同,或编造。同样是写“与执著同行”,但写的都是学骑自行车的经过,如何执著、坚持,最后终于学会了骑车。写这样的内容的考生,不是几个十几个,而是很不少!写与母爱(父爱)同行的,大多写父母对我:乘公交陪同、考试后安慰、下雨天送伞等雷同情节。

怎么就写不出具象化、个性化的生活?怎么就没有一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要求之一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纵观小学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经常反复讲“观察”,无人不知“习惯”之重要,但是在如何观察方面,没有方法研究和指导策略;在习惯养成方面,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跟进;在鼓励学生个性创造、独特感受表达方面,关注的是美词妙句,而对于思想、感受、体悟则缺乏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些要求,语文老师一般都知晓,但是一般都没有具体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为什么内容空泛?这都与教学中没有或不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有关。语文老师教写作,很大层面不注重内容,而是注重形式,注重语言的所谓优美、生动乃至华丽。即便如此,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评语也是空泛不接地气。我曾随机翻阅老师办公桌上的作文本,所看到的评价大多是“中心明确,语句通畅,条理清楚”、“棒!太棒!”之类充满“激励性”的评语。

在和一线老师的交流中得知,老师们重视的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有设计,也重视设计。但是,对作文教学感觉是无从下手,于是就随意为之,作文教学特别缺乏指导设计。在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时,老师几乎不考虑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加以关注,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说到底,老师过度关注“教书”,而严重忽略“育人”,尤其是忽略育思想、育思维。语文核心素养中有两个要点: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品质。语言和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专家讲,思维是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总开关,这是颇有道理的!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反思,更需要我们的实践。

更深层次的问题,关乎语文老师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由于对“教育”目标的缺失和迷茫,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在专一“教书”中逐渐消弭乃至泯灭!不善于把学生作文中的个性、独特性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和有机生成。

谈小学作文教学 篇5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16-02

1树立正确的作文观,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关于作文教学,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叶老先生这番话言简意赅,点明要义。学会写作的本领,等于掌握了社会交际的工具。这种工具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日趋重要,对于任何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终身受益。这就是作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还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句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强调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竭力教育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好学风。记得在一张小测试卷上,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

一件令人难忘的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在学校里我非常气恼、愤恨。

我叫邴建雷,同学们常常说我:“大饼!大饼!哈哈……我要吃大饼”!同学们每次说完,我都会很不开心,也会找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在学校里,没有一个人喜欢我,甚至都讥讽我。

还记得有一次,我匆匆地来到了学校,同学们正在教室里等着嘲笑我,我走进教室,他们就大喊:“哈哈……大饼!你家是卖烧饼的,明天给我们多带来几个,让我们尝一尝……”我总是说:“我不是卖烧饼的,你们要吃,去小摊买,我家没有!”可能这样可以让我的心里好受一点。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办才好,只好遮盖起来。

为什么我会姓邴?为什么我会在这所学校里读书?为什么同学们不来安慰我,反而讥讽我?

点评:其实,该同学平时的作文并不流畅,而这次的文章却能一气呵成。究其原因,这件事是取之于他自身的生活积累,长时间的心理压力,产生了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内心思想的独白和真实情感的倾诉,使本文独放光彩。笔者以此为契机,再次对学生强调:作文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自我心灵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真实就是美。

2端正教师的角色观,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人格这个括的源泉流露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育者人格的作用。”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教师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教师要自觉、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热爱学生的人。

笔者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德行、才学、见识、能力。所以在交流《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篇文章时,我不仅仅停留在文章真实才能感动人的教育上,还在班级中针对这件事展开了讨论。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邴建雷同学流泪了,班长流泪了,曾经那样说过邴建雷的学生流泪了……整个过程,我始终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倾听,再倾听,心绪被学生感染着、激动着。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善待学生错误的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学生受到教师责任心的感染,从而认真、负责地从事学习,相信会逐渐形成有责任心的人格;而触动孩子们自己心灵的对话,在他们的心灵中培植了真、善、美的幼苗,让他们渐渐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赞美、学会感恩。

3优化作文训练,发展学生的人格教育

3.1阅读中渗透写作,陶冶学生的人格

通过阅读,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具体地说就是在文本解读活动中达到沟通与默契,激发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让语言激流宣泄出来。如在教学《气象学家竺可桢》一文时,笔者在“日记数量”后的“日记情怀”板块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当40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桢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那么,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随后的精读文本中,竺可桢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霎时间,学生情不自禁欲以文字倾诉感情: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学生的敬仰、爱慕之情在字里行间尽情地表露着。

3.2生活中生成作文,升华学生的人格

“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便是同学中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而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烦恼,一种包袱。在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3.3让作文成为载体,及时关注人格教育

小学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课文教学;激发兴趣;勤写勤练;指导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222-01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又是:每逢写作文,同学们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更甚者,背几篇作文,纯粹去应付考试。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文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诉诸于语言文字的过程,是学生个人情感的灵性的表达。

一、将作文教学贯穿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

当前的学生作文,至少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缺少作文材料,处于“无米下锅”状态的学生不是少数;二是不能自由作文,学生总感觉是在被迫作文。

第一步就是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积累词汇。这是作文的基础工作。譬如:在学习《火烧云》一课时,我让学生积累了大量表示颜色的词语;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让学生积累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为了让学生能活学活用这些词语,我不但让学生记住这些词语的意思,还让他们进行造句和仿写。第二步,在思想内容上,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把内心所想说出来的,进而让学生在此情此景下,观察感知周围的人和事,仿写这样的内容。第三步,在谋篇布局上和写作方法上,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较明确的思路和表现手法,这些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去运用,变成自己的东西。

二、激发兴趣,勤写勤练,养成习作好习惯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寻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加之教师的适当指导,就会让他们养成写作的好习惯。

坚持写日记是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好方式。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的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把身边真实的情景写下来。如一次竞赛、一次少先队活动等,都可以指导学生随时写下来。只要把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好文章,从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作文的快乐,增强他们作文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

三、及时指导,注重评价,及时反馈习作信息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一个女生是这样说的:“转眼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上海打工的前一天晚上,我跟在她身边寸步不离,睡觉时还紧紧拉着她的手,生怕她离开我。第二天,我早早起了床,发现妈妈已经离开了家。我脸也没洗,披散着头发就追了出去。我边追边喊,可妈妈已经走远了。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多么感人啊!学生们学以致用,教师加以及时指导,学生的作文会越写越好。

教师在进行作文评价时,应该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闪光点,真诚而不吝啬的激励学生。 要通过关心、激励和赏识,让学生人人都享受、体验到成功,并实现个性的张扬。

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发地写下在与文本、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交流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内容可以是就故事情节展开的话题,可以是与作者的对话、与书中人物的交流,也可以就書中内容与作者商榷、建议、补充;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叙事;形式可以是对话、书信,也可以是日记、诗歌、散文、童话、图画书……总之,是学生在完全自觉自愿情形下阅读后写下的自主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随笔 篇7

一、多观察和多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好的范文文字优美,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其作者都是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以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如以“自然景观”为话题的习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去发现,如在放学路上、公园里、家里的庭院中,发现的花草树木;又如晚间繁星、日出日落、雨后彩虹,或者在外出旅游时,看过的一些奇特的景观等等,引导学生去体验身边的自然美。有这样一句话:“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这其中教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授阅读方法。另外,教师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要求学生常备一些可读的东西,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因此,学生多阅读对写作是非常有益的。

二、多积累和多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提倡学生多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要多鼓励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例如,《火烧云》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叠词:“红通通、金灿灿、笑盈盈”等,还有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我们学习文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记,词语句子积累多了,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词穷句穷啦。

勤于练笔,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要求学生经常练笔,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作文的“思路”和“机关”。

三、激发想象力会给写作插上艺术的翅膀

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就等于为写作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之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1.启发学生寻找相似点。

有些事物,直接描写会显得单调,根据事物之间外形、声貌等的相似之处把它当作其他熟悉的事物或“人”,想象出“它”的情感,“它”的心理,就会增添作品的情趣,在行文上富有色彩。同时也有可能激发和养成相关想象的能力。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要求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想象。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圆的外形特征进行类型想象,即凡是具有圆或近似于圆的外形特征的事物均可以成为描写的对象。例如: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浑圆的石磨、环形的跑道、高高的石拱桥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爱好体育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圆圆的足球、神奇的球篮……”展开联想;喜欢文静的女同学,可以让她们围绕“圆圆的镜子、可爱的闹钟……”展开联想;喜欢文艺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迷人的彩灯,诱人的锣鼓……”展开联想;喜欢科技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赞圆周率的推算者,颂地动仪的发明者……”展开联想。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的神经系统可以凭借灵敏的感知,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精彩纷呈的想象。

2.模仿作品,赋予作文“神力”。

所谓“神力”,就是借助于想象所获得的一些超凡脱俗的神奇力量。像卡通书《米老鼠和唐老鸭》《封神榜传奇》《聪明的一休》《希瑞》,电影《西游记》《2010》等,不仅为孩子们所迷恋,也受到许多成人的钟爱。正因为制作者大胆想象,赋予故事主人公各种超凡的神奇力量,才有如此吸引人的效果。著名文学家巴乌托夫斯基说:“在我的想象中,我要写的东西是相当模糊的。”模糊的想象,实际上是在形象思维中渗入了心灵底层某种神奇、隐秘的感觉和感受,也就是“神力”。在这之中,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欣赏相关作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采用这种丰富、神奇但又符合逻辑的想象,学习写作寓言、童话和神话等。

总之,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从点滴抓起,做生活的主人,多留意观察阅读,多积累练习,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又是一个难点, 面对话题作文的宽泛性和灵活性, 不少学生无从下手, 无话可说, 无情可抒。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 我采用指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提高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

小学作文教学随感 篇8

于是, 我就开始自己摸索, 为什么我班的作文在我精心辅导和批阅下没有进步?一次同事谈笑中不经意的话让我有所启发:“干脆让学生自己改。”学生相互改, 一定会很认真地找错字、找病句。果真如此, 请了四五个作文好的孩子来, 认真教了批改方法, 孩子们很认真地改, 时不时地提问, “我觉得这个字写得不规范, 是不对的”, “我觉得这个句子这样说会更好”, “他这篇作文写得很好, 我想抄下来可以吗”?更意想不到的是, 孩子们得到了自己的作文后, 很认真地看, 错别字也订正了, 还和我讨论同学改得好不好, 把同学改的评语读了一遍又一遍。哇!这才是我想看到的学习场面, 一次作文批改后, 孩子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知道这次作文什么地方没表达清楚, 还虚心向别人请教, 共同进步。真没想到, 这么好的效果会是在学生批改后才有。起初, 我还不敢和同事说, 总觉得我是不是偷懒了。当教师问起你的作文怎么就改完了, 我总是笑笑。

直到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臆说》, 我才明白, 这并不是偷懒, 而是告别传统的学生写教师改的模式,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修改能力, 而且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质量。接着我还进行了改良, 先写作文后学生批改再教师指导, 学生再写, 我再批改, 写个总评。当然, 我的方法也是循序渐进的, 在老师几次面批、辅导后要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分两步走:1.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修改。2.学生间互相修改。我认为学生作文自己批改是一种阅读的训练, 是提升自己写作水平的必要途径, 也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 更是一种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另外, 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修改, 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学习, 取长补短。学生在互相批改中逐渐形成浓厚的兴趣, 悟出写作之法, 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两天, 在班上全班批改了四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作文:写导游词。这种类型的作文, 学生第一次写, 虽然学生有过游览的经历, 但怎样把所见、所感、所听、所想和搜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 是这次作文的难点, 我在批改完草稿后发现, 大部分作文空洞, 有的只有资料, 有的只有所想。于是我让全班学生重新誊写后再互相批改, 发现他们扬长避短, 把其中的问题修改得很具体, 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 不断修改, 我看得心里美滋滋的。

作文教学的教与改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如何让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素材、有内容、生动、独特, 是现阶段作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而一次作文课上的课堂插曲, 又让学生找到了写作的乐趣。

一次作文课, 我正在头痛如何启发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事物, 善于捕捉事物特点来记叙一件事情。课堂上, 我选了几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范读, 供学生借鉴。可大半节课下来, 他们连一个新颖构思都没有。正在我反思自己教学是否有问题时, 全班几乎大叫起来, 原来是一只小麻雀飞进教室了, 随之而来的便是全班的喧闹。靠近小麻雀的学生已经站起来要伸手抓它。其他学生更是着急, 有的站在椅子上, 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 六十多双眼睛盯着这个只麻雀, 热闹场面持续了近五分钟, 直到小麻雀被吓跑, 学生们才安静下来。

我很快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放弃原来预设的教学内容, 设想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 把课堂上生成的偶发事件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

于是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看”字, 问学生:“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观察入微的回答令我吃惊。“我看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麻雀!”“我看到刚才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麻雀身上了, 这在平时是没有的。”“它太可爱了, 走路时一跳一跳的。”“从它的眼神中, 我觉得它很喜欢这儿。”我又写下“听”字, 追问学生:“你们是先听到声音, 还是先看到小麻雀?”学生们马上说:“是先听到声音。”于是我马上把“听”字擦掉, 重新写到“看”字前面, 并直夸学生们观察仔细, 有的学生甚至模仿起小麻雀的叫声。

趁着学生高涨的积极性, 我又写了个“想”字, 有的学生说:“我想如果我家有一只小麻雀天天陪我该多好呀!”有的说:“我想这只受伤的小麻雀一定在找妈妈吧!真可怜。”还有的说:“小麻雀真可爱, 我以后再也不用弹弓打它们了。”每个学生都乐于说, 敢于说, 课后很多学生主动提出把这件事作为今天的作文, 这是平时指导学生作文教学看不到学习场面。

在这节语文课被意外“搅乱”时, 我确实很生气, 整个过程不过5分钟, 却打乱了我正常的教学程序, 但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指责学生。因为学生对外界事物感兴趣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问题是我们要能够顺应他们的兴趣并把它转移到学习上来。平时, 我们总苦于学生不会写作文, 学生也怕写作文, 苦于没东西写, 其根源在于他们不会观察生活, 当时我就突然想到, 这意外的“捣乱”恰好给我创造了一次训练学生去看、去听、去想的机会。果然, 学生们此次的记事作文, 仔细抓住了小麻雀当时的神态及同学的反应, 把作文写得充实而生动。

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篇9

关键词:作文教学 动态语言 学会发问 领悟表达

小学作文教学,要让“民主思想”贯穿在作文教学的始终。“作文”是学生因有所想而写,有所感而发,提倡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要将直抒胸臆、鼓励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民主思想”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给学生疑的空间、疑的欲望,问的自由、问的机会。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到不得不愤,不得不悱,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谓:“无思而不问,问必有所思。”陶行知主张创造教育要敢“疑”、敢“试验”。一篇文章的形成,必须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问题弄清了,文章也就水到渠成。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发问,学会发问,问在关键处。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生活作文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作文。优秀的作文,可以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从大的范围去看,小学生的生活其实是比较单调的,但从细小方面去看,小学生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我们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使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深入生活大课堂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长期以来,为人们所接受,所重视。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以教室为传授知识、开展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很少(甚至根本不)让学生走出教室和课堂,深入社会与生活,对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尤其对他新教育的实施存在着诸多的不利。而学生习作对象,大都以生活中的事、物为目标,为了使学生不出教室且有话可写,平时的作文教学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写花时,老师将花搬进教室;写玩具时,老师将玩具带进课堂;写台灯时,老师将台灯带进课堂……然而,写树、鸟、草、动物时,无法带着实物进教室,只得借助图片、投影、录像来观察。不难想象,这样写出的文章怎能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呢?

同样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观察会有不同的视角感受、心理感受。只有让学生走出狭小的教育,把他们解放出来,从而把破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学生走进自然、步入社会、深入生活这样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亲身领会到大自然的美,例如,万紫千红、莺啼燕舞的春天;绿荫如盖、荷花飘香的夏天;天高云淡、稻子金黄的秋天;寒流滚滚、万里雪飘的冬天。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美景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到社会、生活中去面对真实的物,感受真实的事,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情感出发,亲眼观察、亲身感受,以培养学生深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写日记

首先,我们要为学生争取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广泛地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从而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才能;其次,充分利用时间,广泛阅读,主动实践。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丰富词汇、学习语言、领悟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吸取作文的材料,做到早起步、早准备。所以,要想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借助广泛阅读。当然,作文内容的充分,表达的真切,还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挚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试想,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充裕,随手拈来,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自然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在平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写日记。每天晚上都去想一想当天发生的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要求学生每天睡觉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再回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并且要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数量多、质量高。

其次是借助例文,从说到写。写作前给学生读读例文,通过例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懂得不同体裁作文的不同写法,然后引导学生仿照例文的形式“说”,最后仿照例文的形式“写”,引导他们领悟和如何把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由口述转为笔述,这样才能由读转入写,做到读、说、写结合。

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篇10

提起作文, 学生害怕, 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 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 语言车载船装, 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 干巴巴的, 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 仿佛面对一潭死水, 怎么也看不到学生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 禁锢学生个性, 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 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 摒弃传统习作教学, 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 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自信”, 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不仅具备甄别与筛选的功能 , 而且要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 结合自己的实践, 我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 呵护学生的点滴发现

学生作文, 大都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感受。学生毕竟年幼, 有一些观点和看法是十分幼稚的。因此, 评阅学生习作时, 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 我们学校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研员洪老师曾经介绍了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 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 但洪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 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 现在她发现了, 并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 这难道错了吗? 多么细心的呵护啊, 孩子当然愿望对洪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我有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原来足球是用脚踢的! 当时, 很多同学都哄堂大笑, 我当时就说这么一句话:“足球是用脚踢的, 老师也才知道。瞧, 我们又多了一个知识。”该生转羞为喜, 从此对写作十分喜爱。

2.分层而评,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级学生的作文本便可发现, 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 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 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 他们的习作自信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击得粉碎, 从而远离成功彼岸。怎样让学生跳出这个怪圈呢?我思索了很久。后来, 在实践中, 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 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信心, 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 不同层次的学生, 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对于以前作文比较差的同学, 只要有一定的进步, 我会毫不犹豫地把“优”记给他, 并给他上台朗诵自己的作文。学生有了自信, 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对学生的要求循序渐进。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 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 一步步将他引向成功的彼岸。滴水穿石, 非一日之功。只要长期不懈地坚持, 学生的进步自然可以拭目以待。

3.指导性批阅, 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 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 从而使这一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 鉴别优劣, 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几乎没有收获, 仅仅是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已, 作文的后进生反而再次受到打击, 削弱习作的信心。

批阅这一环节应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 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 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 然后, 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 习作质量的再提高及习作体会地内化升华。

那么, 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 最普遍的是通过批注, 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 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那些“中心突出, 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 学生看了不知所措, 也得不到任何益处, 更不能激发学生思考与行动, 这样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面批, 当面指导。当面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错漏, 并指导修改。此外, 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应该多增加一些小组内的合作, 对某一篇习作进行讨论, 并说说大家的看法, 提出修改意见。再让学生反馈修改后的作文, 老师进行分析指导, 一定大有裨益。

4.动态评定, 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 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 促进优生更优, “差”生变优, 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 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 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 (与学生约定中+=良, 良+=优, 优+=特优) , 学生若再作修改, 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 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的动态性评定, 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 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机会, 使他们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 小学 作文教学 探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作文教学由语文教学的重点成为既重又难的“焦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作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采取低起点、宽要求的方式

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来说,主要是让学生入门、认路,是“描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文从字顺”。但对刚开始写作文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很难做到。这时的学生作文,用成年人的眼光看,觉得“没多大意思”、“不怎么样”,是正常的,这时,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保护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并因势利导,尽早使学生的作文由无序变为有序,小学作文能由无变为有,就是一个飞跃,就是一个进步。如果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使教学双方都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学生会对作文失去信心和勇气,也不利于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对小学生写作文采取“宽要求”,即对小学生作文内容的要求应以“健康、无害”为宜,学生如果能写出有一定意义的文章更好,如果不能,不能难为学生,只要内容健康,学生又觉得有趣、愿写,就可以让他们写。这是因为初学作文的学生对作文比较陌生,如同小孩学习走路一样,若对学生的要求过严过高,一是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二是事实上达不到。当然,“宽要求”并不是一直对学生放任自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作文教学巧妙地富于饶有兴趣的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比如:让小组里每一个学生考虑一个故事良好的开头句,写在一张纸上。在教师的指示下,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这张纸传给下一个同学,接下去的人就续写这个故事的第二句话,用这种方式在组内轮流,并注意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读了前面已写的部分后,再加上自己的句子。连续写了十到十二个句子时,要重新开始写一段,写完十至十二个句子,作文又转回到最初写作的人手里,他将给它加上一个题目,然后把所写的故事带回家并把文章写完整。通过向别人朗诵或在公布栏上张帖的方式,与同学共享完成的故事的快乐。这种故事游戏,学生很感兴趣,真可说是学中玩,玩中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写作兴趣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培养写作意识;②注重平时积累,做到厚积薄发;③开创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其次,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①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学生作文,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等各项基础素质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造意识。

四、要多批少改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话说得不假。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但是,学生的经历与学识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个个都是写作能手。当他们的文章有所欠缺,有所不足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又准确地指出来,并尽量写上评语,如果能够面批,当面询问他的写作意图,是最理想的。也可以经过老师点评后,让学生二次作文,修改自己的文章后再抄清。也可以在二次作文时让学生之间互相换着修改。如此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修改,让学生写,进步才会快。教师千万不要大笔一挥,洋洋洒洒为学生补上你自认为很理想的一段。这样,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毕竟跟成人有所不同,难以理解教师的修改意图,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助长了他的惰性。

五、随堂练笔,积累语言

上一篇:校园故事微型小说范文下一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