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声 慢 详细教案

2024-07-03

声 声 慢 详细教案(通用11篇)

声 声 慢 详细教案 篇1

‘教案’声声慢教案

教案:《声声慢》教案-教案作者:浅笑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所用的铺叙手法。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辛弃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课文。

二、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回顾作者及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的大体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大意?

2、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无事。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大意?

2、这几句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进一步写悲哀的深重、难以抵御;同时,写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写作者忧伤不安的心境和渲泄内心的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大意?

2、这几句是怎样来写作者内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满地的黄花,作者想到时光易老,欢乐不再。因而顿生感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主要写作者在无边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觉难以挨到天黑。用以写表现作者内心难耐的寂寞和无边的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大意?

2、这几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和寂寞。)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虽是问句,却用感叹号收束,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做好练习册。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本报讯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缕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三、层次结构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拓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四、写作特点

1、围绕作品思想内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2、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重点难点解析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鼎足之势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楼,首先想到闭门思过以京口为都城,后迁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只是像孙促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随时光而流逝了。作者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

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能有刘裕这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作者的正确战略意图就以被采用。

这两个典故,写法虽异而用意却相同,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声 声 慢 详细教案 篇2

导入:

李清照,一个一千多年前工诗文善书画,颇有文名的女子,一个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的著名学者,一个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指出词别是一家”的大家。她生于理学禁锢的宋代却从来没有被驯服,她虽被视作叛逆,但却有着纯真的心和饱满的情。今天,我和同学们将一起学习她的两首词《一剪梅》、《声声慢》,去走进她纯美的词的天地,去走进她坎坷多愁的一生。

一、知人论世

检查预习

师补充

二、初读悟情

1.请学生自由诵读这两首词

(1)梳理字句

(2)品味愁情

《一剪梅》这是一种——愁 (闺怨相思)

《声声慢》这是一种——愁(凄凉哀苦 )

一样“愁“字别样情,不同的处境,构成了作者不同的心境。

请两位同学把这两句用心品读

三、品读况味

下面请两位同学带着作者这两种不同的情怀,给我们深情朗诵这两首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注意划出在这两首词里有哪些相同的物象?

(1)“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

雁过也,正傷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

一雁“回”,捎“回”的是对作者相思的慰藉,一雁“过”,“过”的是现实对作者无情的遗弃。

(2)花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剪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

学生讨论得出

《一剪梅》 流落花水 无可奈何

《声声慢》 衰败景象 心境悲凉

所以尽管作者在不同的词作中使用的意象相同,但由于作者主观渗透的情感不一样,那么它们所营造的氛围意境也不一样。

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

补充: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四、选读欣赏

请同学找出两首词中另外的饱含情感的物象意象,用心品读,它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1)《一剪梅》

残藕 玉簟。

点明这是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写出秋意之凉。

(2)《声声慢》

1.淡酒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本词则侧重于抒写深秋之败。

请同学集体诵读。

五、总结提升

请学生用对联的形式总结两词。

《一剪梅》

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声声慢》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结束语:

声声慢教案 篇3

一、新课导入

自古就有许多写愁的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壮志未酬的无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相思难耐的寂寞,“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故国破灭的伤怀„„总之,自古文人一旦目标不能达成,为了精神有所寄托,只能借咏愁以消愁了,《声声慢》便是李清照咏愁以消愁的佳作。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孟子曰:“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可以吗?当然是不可以的。我们对李清照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请同学们回顾其生平,谈谈你心目中的李清照。

补充说明: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亡故,李清照亡国继而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三、诵读指导:

1.读《声声慢》这首词应该把握怎样一种感情基调呢?听录音。2.诵读指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出唇齿相碰,环佩叮当的节奏感,读出清冷、凄凉之感。3.诵读

4.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愁

四、分析讲授

1.这首词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别,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仔细品味这三句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寻觅”,即寻找,找什么?寄托,依靠。折射出孤苦无依中的一种期盼,在迷茫之中有一丝淡淡的希望。

“寻觅”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冷清”,外在环境清冷,晚年的作者家徒四壁,“寻觅”的结果却是失望。

由外在引发内心“凄凄惨惨戚戚”凄凉、惨淡,因此悲戚、哀伤,终至绝望。这种哀怨凄凉,归结为一个字就是“愁”!2.为了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淡酒、过雁、黄花、梧桐、细雨(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晚来”就是“迟来”,淡酒为什么敌不过迟来的寒意?为什么不是“浓酒”“烈酒”? 此前,作者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怎么理解这里的“难将息”? “难将息” 一方面是生命之艰,作者已步入晚年,自感不足,很难将息。

一方面是生存之难,北宋灭亡,南宋懦弱,亡国之痛,难于将息。不是酒淡,而是愁浓。

“三杯两盏淡酒”,“三杯两盏”是虚指几杯,区区几杯淡酒,酒入愁肠,压不住心愁,浇不灭胸中块垒。那么淡酒当然也不是酒淡,而是愁浓。②比较:“浓睡不消残酒”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如梦令》里,作者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醉酒的原因也不过是雨疏风骤可能带来的海棠凋零的感时伤春罢了,闲愁不痛,所以“浓睡”不消。③其实自古诗人词人就喜欢用酒这一意象写诗作词,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当然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豁达者,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清照的酒却是用来浇愁的。(2)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淡酒”惹来的伤心尚未散去,却遇到了旧时相识,人与雁不无相似之处,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深刻体味了国破家亡之苦。也许这正是当年鸿雁传书的那只大雁,看到旧时相识本应得到些许宽慰,可如今鸿雁虽在还能不能带来丈夫的消息?不能。用陆游《钗头凤》里的句子说就是“锦书难托”。

比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彼时丈夫仍在,家国仍在,即使远隔他乡,亦可以鸿雁传书,捎去一纸思念,而如今,雁子依旧,而丈夫却再也不会回来了,作者此时看到“旧时相识”痛苦之中得到淡淡的宽慰,而这宽慰却是苦涩的。

我们共同欣赏一组写雁的诗句:

1.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

2.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此时作者的离愁却是生离死别之“愁”,正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

(3)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分析:黄花即菊花,“满地”和“堆积”体现菊花凋零和菊花之多。“憔悴损”的仅仅是菊花吗?更是作者的美好年华,此时的作者已到晚年,年华老去,岁月不再;“不堪摘”的仅仅是黄花吗?更是作者失去丈夫,无人呵护,顾影自怜。古人常常用花来比喻人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为什么李清照却偏偏用黄花自喻?瘦。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结论:喻女子容颜憔悴。

(4)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个“更兼”把“梧桐”“细雨”意象叠加。

梧桐:枚乘在《七发》中说“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因此梧桐代表着丧偶、衰败、垂死,有一种沧桑、冷落感。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牵愁惹恨

细雨:1.一场秋雨一场凉,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2.而此时已是黄昏,视线不及,拉到听力,“点点滴滴”,更说明黑。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

结论: 梧桐兼细雨,凄凉更浓

作者借这些景物以抒发满胸愁绪,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句中,作者极度期盼天黑也是这个道理,仰望是旧时雁,感受到国破家亡之痛,俯视是黄花堆积,顾影自怜,只有黑暗才能够把一切阻于视线之外。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点出“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那么怎样理解这种“愁”?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相思之痛。

五、总结:

六、鉴赏练习:

1.鉴赏李煜《乌夜啼》

直抒胸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心情:凄凉

寂寞

孤独 意象:西楼,残月,梧桐 手法:情景交融 “无言独上西楼”。这儿“无言”并非无言可诉,而是无人共其言而听之,是恨其共言之亲朋故旧不在身边。因而“独上”更显形单影只、茕茕一身之情境。如此心态,登上“西楼”,他又能看见什么呢?他看见了两种意象。一是“月如钩”。如钩残月,凄冷幽光,正好与“西楼”上人的愁苦心境取得了“异质同构”。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传统的历史积淀中,“残月”总是和忧郁结下不解之缘的。二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就代表了寂寞,但诗人又以“寂寞”而形容之,把梧桐想象成为一个历尽沧桑、淡于世情、甘居寂寞的老人,以衬托自己不耐寂寞的炽热心怀。残月的几缕清辉,飘洒在梧桐的疏影上,如钩的残月,象是梧桐老人手中的一把锁,把“清秋”锁在“深院”中了,也可说把“深院”锁进“清秋”里了。2.赏析一组写愁的诗句,分析其妙处。

写愁名句集锦:(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4)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辛弃疾《粉蝶儿·和晋某赋落花》)

《声声慢》鉴赏教案 篇4

一、导入:宋代的张世文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易安就是――李清照.李清照的词作大家课前有所积累了,下面我们作一个小组诵词比赛.(小组比赛后)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积累古诗词受益无穷.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更提升一个层次,读李清照的代表词作声声慢,学习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根据你的积累经验,说说理解鉴赏一首词从哪些方面着眼?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了解词人生平,有的说要读好词,有的说要理解词句深层含义……

二、了解词人生平,鉴赏的立足点

诗言志,歌咏言.诗词是作者内心的倾吐,情感的宣泄,了解词人生平,有助于词的理解与鉴赏.说说你所了解的李清照.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土,南宋女词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进士出身,是学者兼文学家,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早期生活优裕,夫妇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清照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丹青,词的成就尤高,分前后两期:一、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趣情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二、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悲叹身世,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有《漱玉词》。

三、把握感情基调,饱含深情朗读

1. 自由朗读:读这首词,我们要读出词人的什么情感?---愁苦

2. 一生试读,一生评怎么样才能读好?明确:语速要缓慢,声音应低沉,表情带哀愁更好.

3. 推荐一生范读.效果较好,班里许影雪同学曾获临海市古诗词诵读比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 齐读

四、揣摩词句鉴赏语言精妙

问:愁苦是词人内心情感,在词中,词人的一举一动都是愁绪满怀,哪些动作能表现这愁情?圈出动词.师总结:寻寻觅觅借酒消愁不堪摘花守窗盼黑黄昏听雨

五、领会词的意象,探究词的内涵

1. 师问:词人选取了哪一季节的景物?----生齐答:秋天

2. 又问:有哪些景物?又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秋雁秋花梧桐秋雨

3. 梧桐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凄苦之音.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4. 背景材料: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苑,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收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5. 李清照词作拓展: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总结归纳:词人李清照的故乡情是多么浓,爱国之情是多么强烈,但统治者呢,他们是依旧----学生齐背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丈夫离去,孤苦无依,国家颓败,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国恨家愁交织,诗人只能长叹一声,”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这时愁已不再是”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是离黍之愁,是国家民族之愁.这声声慢是浓缩了她一生坎坷和全身心痛苦的词,满纸呜咽,为千古绝唱,词论家评”千古创格,绝世奇文”.“愁”的丰富内涵:情愁--独居之寂寞家愁--丧夫之哀国愁--亡国之恨

六、从词作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创造性解读的超越

说说你心目中的李清照,写一段话.李清照啊,你是__________,你------

郭沫若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七、把握词的意境创造性改写词

八、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评价: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附件:创造性改写词声声慢

学生习作一

当片片绿叶变成黄色,秋天就来临了。萧索的秋风吹动女子的发梢,她就这样倚在窗前,一动不动,远看好似一座经风霜的石像。女子身边最重要的两大支柱倒下了。国家颓败,丈夫病逝,一夜之间,她乌黑的秀发有了许多如霜的感觉。她凝视窗外,想找到些什么,却一无所获。

天气渐渐转凉,她的身上还穿着单薄的衣衫,那是丈夫那年送她的礼物。但那点凉又怎么比得上她心中的寒意呢?手中的酒杯已不知满了几次,又见底了几次,也许是她在麻痹自己?否则又怎么不知道借酒消愁愁更愁呢?又是一阵凉风吹过,几杯酒已抵不了销人的愁情。天空中飞过一群大雁,她不禁想起家乡,这该是旧时相识的吧?南方与北地,山重重,水迢迢,雁儿啊,你可以飞回昔日的巢,而我呢?院落中的菊花已重重堆积,开得正浓,但没有人可以陪她去采摘,她的心一颤,记得丈夫最喜欢她泡得一杯淡淡的菊花茶。窗前的梧桐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天空中下起朦胧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这时一片落叶飘进窗里,落在她的脚边,就如她那般孤苦无依。

那晚,她一夜无眠,辗转反侧,写下了心中的苦与愁——《声声慢》,带着她的血与泪传诵千古,她不是别人,她就是结着愁怨的词人李清照。

——初二(9)班金也

学生习作二

无情地病魔缠上了丈夫,尽管他怎么样尽力,还是摆脱不了.就这样,病魔毫不留情地从我身边把丈夫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去了.丈夫走后,只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眼泪曾流淌出我内心的伤感与悲闷,可我心中更多的苦,更多的闷无法倾诉出来,也找不到任何发泄的理由.我真的`得好难受,有谁能够奢侈丢给我一份同情,叫我不再这样迷惘.

空旷的屋子,那种悲凉的气氛冷淡到了极点.我在屋里转来转去,寻找一个能够与我分担痛苦的缝隙,可是什么也找不到,只觉得那高低不平的地被我那沉重的步子给踏平了.可怜的我惟有泪千行.桌上放的两只酒杯,平日都是我和丈夫高兴时一起饮酒庆贺或冷时用酒来驱寒的.而如今我把所有的愁都寄托在这几杯酒上,希望它能带走我的愁苦,无力的身体再也站不了.我趴在梳妆台前.窗外,天空可能是为我才变得灰暗,尽管如此,还是有成排成队的大雁飞往到南方.它们还是去年我在家乡看着它们朝北飞的,如今又从北方飞往南方了.时间好快,已过了一年了.不知家乡的父母是否安好,女儿一年没见他们,真得好想念.什么时候我能回到南方看看他们呢?老天,既然你可怜我变了脸色,为什么不再黑一点,只有天黑,我闭上眼睛,才不会痛不欲生地去想念丈夫,想念我那久别的家乡和父母.

丈夫知道我十分喜欢花,花象征着温馨、美丽和幸福,就好不容易地在后园为我种满了各种各样的五彩的花。花盛开时真的好美,万紫千红,争奇斗艳。丈夫总会陪我一起赏花,要是我特别喜欢,我们就摘回去插在花瓶里。而今呢,丈夫再也陪不了我,只我一个人,连浇花水的人都没有,我有什么心情来欣赏呢?老天终于感动了,他为我三滴、两滴——地掉起眼泪来。他安慰不了我,我的心都有倦了,谁也感动不了。日子如此漫长、余生又有谁能伴我共度呢?

语文《声声慢》的教案 篇5

1、学会有感情的诵读词作。方法和过程目标

2、寻找诗眼,解读意象,把握情景关系,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知人论世,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点

4、知人论世结合此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5、分析词人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她用七十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

二、初读、初味词情

1、指名学生朗读

2、同学点评

3、教师点评,指导诵读

4、学生有情感的诵读

三、研读、品味词语

(方法一):寻找“诗眼”

思考:词中弥漫的是什么情感?(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明确:“愁”——“词眼”

(方法二):解读意象

思考: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提示:可以通过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

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意象探究

a、淡酒

b、秋风

c、过雁

d、黄花

e、梧桐细雨

(方法三):情景关系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方法四)知人论世

出示幻灯片: 李清照大事记

11: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思考:结合作者经历分析愁之内涵

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四、美读,融入情感

五、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六、师生共同归结鉴赏诗词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景明情

七、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声声慢》的本色美 篇6

词有什么特点?“第一,词是一种都市的娱乐性的文学;第二,词是女性的软性的文学;第三,词是抒情细腻的文学;第四,词是感情低徊感伤的文学。当然这只是就词的本始面貌而言,也就是前人所谓词的本色而言,后来兴起的豪放词又当别论了。”当然,词与诗相比,还有许多的特点,例如与音乐的关系更密切,句子长短不齐等,但最主要的,就是以上几点。而李清照本人及其词在以上几个特点上的表现尤其突出。

限于篇幅,本文只谈《声声慢》的本色美的重要表现——语言的音乐性,并简单说说李清照。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叠词的运用,二是押韵。而本词的语言既有音乐性这一特点,又很好地同本词的情感特点及词的本色美统一起来。作者与词的本色美的关系表现为作者的身份地位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声声慢》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影响。

汉字是一种乐音文字,其语音本身就有音乐性,因为它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而每一个音节基本上都有一个元音。我们知道,元音发音时,声带振动,声音比辅音响亮。汉字有响亮的元音,再加上高低起伏的声调变化,所以一连串的汉字念起来,很像那宛转悠扬的歌声。中国人在南北朝时就发现了汉字的这一特点,所以当时的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的说法,并把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最终促成了唐朝格律诗的出现。“诗歌”一词,本身就说明了诗与音乐的紧密联系。而词则被称为“诗余”“曲子词”,同样也表明了它同音乐的密切联系。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特别强调的就是词的音乐性。李清照的《词论》说,“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又特别强调了词与诗在音乐上的区别,即词更加注重音乐性。

恰当地运用叠词,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因为音乐是讲究节奏的,声音的重叠,自然地形成了节奏,也就具有了音乐性。押韵同样会形成节奏感,使音乐性更强。《声声慢》的叠词有“声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押韵的字有“觅”“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叠词多,并且基本上是句句押韵,音乐性是很强的。这种音乐性,显现了“词是一种都市的娱乐性的文学”这一特征,让人在品味鉴赏词所创造的优美意境的同时,还得到了一种优美的听觉享受。

应该说词这种文体都具有音乐性,但是由于《声声慢》的叠词特别多,押韵特别密,因此它的音乐的本色美这一特点就特别明显。不仅如此,《声声慢》的音乐美还同它的情感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声声慢》的情感还是软性的,是低徊感伤的。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在低徊感伤时,他的呼吸声调是比较低而且细小的,如果这样的情感出自一位感情丰富的女性,就会更加低而细小。这样的情感,显然不适合用嘴巴张得很大的开口呼韵母,而要用齐齿呼韵母。我们仔细看看,《声声慢》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和押韵的字“觅”“戚”“息”“急”“识”“积”“滴”都是齐齿呼韵母,特别能够表现女性那种低徊的感伤的。但是李清照早年所作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也是表现女性低徊感伤的,可是它押韵的字“秋”“舟”“楼”“流”“愁”“头”,却用的是开口呼韵母,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表达的是相思闲愁,虽然愁,却还有大雁寄锦书,有人分担,是“两处闲愁”。可是到了写作《声声慢》的晚年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为个人而愁的,也有为家庭而愁的,还为国家而愁。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愁的程度要远超《一剪梅》。所以《声声慢》押韵的字是齐齿呼韵母,这是为了音乐美同它的情感特点的有机统一。

“文如其人”,李清照本人就是词本色美的代表。因为李清照本身就是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是一个温柔多情的女人,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由于遭受国破家亡、流落异乡的变故,李清照终于写出了她与词合二为一的能代表词的本色美的典范之作——《声声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词别是一家”这一板块,选择了四首婉约派词作,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在笔者看来,从“词是女性的软性的文学”这一角度去解读,则李清照的《声声慢》又是这四首词的代表。这是因为《声声慢》的感情更丰富细腻,也更女性化和软性化。李煜的身份是南唐皇帝,虽然在歌哭,可是其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感情深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晏殊则是北宋的太平宰相,纯粹就是一个在外行走闯荡见多识广的男人,只是故意装出女人的腔调罢了,词的下片终于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山长水阔知何处”;柳永早年则是一介平民,多年怀才不遇,因仕途坎坷而抑郁感伤,经常出入秦楼楚馆,同那些歌妓混在一起,已经完全女性化了,所以写的《雨霖铃》,表达的是男女之间的离愁别绪,不过也还是有些男人味,眼中胸中,不单有自己,还有天地间广阔的世界,如“暮霭沉沉楚天阔”“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李清照才是一个纯粹的女人,是以女人的身份去书写女人独特的情怀,所以不用思考,只听听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声音,就知道那是女人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悲切切,抑郁感伤。

声 声 慢 详细教案 篇7

《声声慢》教案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一. 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

二. 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 生齐读

2. 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 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 鉴赏〈声声慢〉

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示幻灯片12: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篇8

1、 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

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三、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 全班齐读

正音:觅(mi) 凄(qi) 戚(qi) 还(huan) 盏(zhan) 乍(zha)

2、 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 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

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寻寻觅觅” 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直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 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声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叩又别有一番愁情。

2、 这首词如何让读者领略其“愁”?(抓住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秋风”意象略讲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5)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找出意向并完成表格

意象 例句 含义

 

 

 

 

秋(风)

 

 

 

 

 

 

 

 

黄花

 

 

 

 

梧桐

 

 

 

 

分析〈醉花阴〉与〈声声慢〉两种不同的愁情

提示:1、意象。2、人生经历。

五、 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狠之后的“于说换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愁。

六、 练习

武陵春

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雨泪先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解释词语并注音

(1) 尘香:

(2) 梳头:

(3) 舴艋:

2、李清照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愁”字,她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真是不落俗套,别开生面。试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两三例喻愁的诗句。

七、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李清照《声声慢》词赏析 篇9

关键词 叠字 悲凄 渲染 乐章 美心声

宋词,和唐诗一样,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现存二万首上下的宋词中,佳作无数,词人也不少,但出于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女词人却不多,能写出流芳之作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无疑,李清照是杰出的。她用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感受,为后世留下不少传世名篇。在现存二万首左右的宋词中,虽然不能说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最好,但可以说它是全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的词篇之一。

一、叠字运用造出奇创意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回溯她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寻寻觅觅”,是说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想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而“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感到“凄凄惨惨戚戚”。象这样使用叠字,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后世的词话家都赞赏她这样创造性地使用叠字,罗大經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徐釚的《词苑丛谈》中评道:“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二、层层渲染抒悲凄之情,

接下来一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说的是什么季节?一般人习惯用这句话来形容早春天气,李清照在这里写得却是秋天的早晨。朝阳初出,故曰“乍暖”;晓寒犹重,故曰“还寒”。“最难将息”是“最难调养、休息”的意思。此句与上文“寻寻觅觅”呼应,说明自己从一清早就不知如何是好。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雁过也"三句,是说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三、以声摹情展乐章之美

综观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总而言之,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是一篇言愁绝唱,凝聚着词人对北宋亡国、丈夫壮逝的幽愁暗恨和破碎心声,它的血泪交迸、感人至深之处,令注家甚至指认它是作者晚期的“悼亡之词”。它表现了一个女词人言必己出、多含妙悟的极其敏锐精致的语言感觉,简直可以看成一种深度生命体验和鲜活的语言学相融合的标本。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声 声 慢 详细教案 篇10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

《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6

教学方式:

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一. 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

二. 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生齐读

2.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 鉴赏〈声声慢〉

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示幻灯片12: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

绪,留

处,兰

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2)“秋风”意象略讲

出示幻灯片13:“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4:“过雁”意象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亡国之愁)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四. 较阅读〈醉〉、〈声〉两种不同愁情

五. 小结

出示幻灯片20: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篇11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属于“古诗词鉴赏”专题阅读板块。“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在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例子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碰撞中,不断地扬弃旧我,获得自由的新我。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循着作者的物景去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课堂整合为契机,让学生走向中国古诗词探寻“愁”韵。

通过作品阅读、语言品味,能够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生成,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3.探究中华文化里的“愁韵”,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培养健康的情感。

【教学策略】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具有创造性、审美性、实用性特征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以“情境——穿插——赏析——迁移”式落实高考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内容与能力: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营氛围激兴趣

1.请同学们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谁。

(课件出示)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

——她是忧国伤时的赤子忠臣;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你知道她是谁吗?(引出李易安,即李清照)

2.播放音频《月满西楼》:欣赏歌曲后,用一个恰切的字概括词所蕴涵的情绪。

3.展示写“愁”的词句。

学生朗读展示的句子。(课件出示)

(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3)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蝶恋花》

(4)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

(5)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6)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师:千古才女李易安,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作者的内心世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进“愁”情境:诵读中知晓文意

1.先听范读,后跟读,再自读。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个人或集体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追逐“愁”踪迹:探析文本中的物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找出定下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知人解诗情,简介作者。

(学生齐读)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3.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课件出示)

(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心愁的象征。

(2)秋风: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秋风”愁情的象征

(3)过雁:“雁”是“旧时相识”,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雁”离愁的象征。

(4)黄花: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实写菊花,也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黄花”飘零憔悴的象征。

(5)细雨、梧桐: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答……滴……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梧桐细雨”哀愁的象征。

小结: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四、扣问“愁”心弦:体悟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

以上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赏析。(先小组合作探讨,再推荐代表发言)

(课件出示)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语破天惊地以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谓“横绝古今”。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在《一剪梅》当中也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五、探寻“愁”文化:中华文化里古诗词中的“愁”

“愁”是一种心绪,一种情感,一种忧思,一种愤慨,它无形无状,无长无短,无轻无重,无高无低,无硬无软,无色无味,可是,在浪漫多情、奇幻生辉的文人笔下,它却呈现出立体多维、丰富多彩的风姿。

(课件出示)

1.“愁”的高度

(1)唐·白居易《夜入瞿塘峡》:“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滟滪堆是长江瞿塘峡的巨石,诗人所言之愁已超越了它。

(2)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苍生忧患,高齐终南,不可丈量,更有愁高如山。

(3)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道离别愁恨,简直可以压低三峰,重不堪负。痛苦忧愁,可以高达华岳,可想而知主人公离别忧思之重。

2.“愁”的长度

(1)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千种恨意,万般离愁,恰如滔滔不绝、绵绵不尽的江水,从诗人眼前也从诗人心上缓缓流过。流水走得多远,诗人的离愁忧思就有多长!

(2)唐·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触目惊心的千丈白发来比喻深重绵长的忧愤愁思。

(3)宋·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滔滔滚滚,无穷无尽,写尽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万斛仇恨。

3.“愁”的广度:

(1)唐·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将生命凋零的茫茫愁思比作浩瀚无垠的大海,凸显谪恨之深广。

(2)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草之一望无际象征着离恨之盘曲郁结;春草之随处而生,象征着离恨之浩渺无垠。

(3)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恨如千里云峰,迢迢不断;愁似万顷烟波茫茫无际;旧恨新愁,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简直可以让人绝望、窒息!

4.“愁”的密度:

(1)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细密繁复,不绝如缕的无边雨丝,恰似困扰人心,驱之不散的缕缕愁绪。

(2)晏殊《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低离愁三月天。”——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描绘千丝万缕、纠结缠绕的离愁苦恨,突出思妇梦醒楼头的缠绵情思。

(3)冯延巳《鹊踏枝》(二)“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以柳絮言春愁,柳絮飘飞,纷纷扬扬,喻幽思绵绵,抽之不尽,春愁撩乱,难以收拾。

(4)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愁的细密撩乱写至极处。

5.“愁”的频率: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黄昏细雨的繁复细密,点点滴滴来烘托词人独守空房的情深愁重,雨滴声声,悠悠不尽,见证了词人辗转反侧、心绪不宁的漫漫长夜。

6.“愁”的重量:

(1)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连小船都不能承载。

(2)董解元《西厢记》:“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愁重连马儿也驮不动。

(3)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愁重连车儿也云不走。

7.“愁”的硬度:

苏庠《临江仙》:“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野航渡口带烟横。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秋水芙蓉聊荡浆,一撙同破愁城。蓼花滩上白鸥明,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烟雾弥漫的渡口,千重万叠的晚山,声断气歇的别鹤,铺天盖地的暮云,倾盆而至的急雨,种种意象构筑成铜墙铁壁般的愁绪,一杯淡酒,不敌江天云雨,又岂能轻易破愁?

8.“愁”的韧度:

(1)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万斛愁情,词人对过去的种种回忆,对现状的沉沉伤感和对未来的殷殷忧虑,犹如盘绕纠结的丝线乱麻,无头无尾,无端无绪,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是天罗地网罩住词人的!纵使词人横冲直撞,也突破不了离愁的围城,真是离愁绝唱!

小结:多重愁绪积压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头,他们在中国文学史的坎坷路上颠簸前进。

六、结语

“一般愁情萦心间,半世沧桑感平生”,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七、激宕“愁”余韵:吾手写吾心

发挥联想与想象,将《声声慢·寻寻觅觅》改写成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集体背诵)。下课。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成功的阅读教学与创意优美、角度新颖、手法巧妙、激趣昂扬、学生活动、教学技巧等等是分不开的。

一、“批情入文”是古诗词教学的价值,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必由之路

这节课的亮点始终将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紧紧联结在一起,让学生行走在作者的“愁”的情感世界里,让作者的“愁”的小溪流淌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接受信息、批判反思、过滤沉淀,从本质上摒弃教师支离破碎的解读优美的诗歌,建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性情与作者的性情激宕,产生阅读的美感。

二、“涵咏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抓手,是学生感动与感悟古诗词的灵魂

要落实古诗词阅读教学效果,关键不在于教师用什么方式、教师讲多讲少、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而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智能否“动”起来,能否直接而长久地受益。这节课在精心营造的“愁”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词中的物境,循着作者的物境去探寻作者的心灵,从而在“知人论世(作者简介)”中比较全面解读作者,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体验中学会去阅读诗词——缘景明情晓主旨。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新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就在这感动与感悟中得到提高。

三、“出乎其外”是古诗词教学的宗旨,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点

让学生走进文学殿堂,就是提升的学生文学素养,但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既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让学生走出文本。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一个环节——涵咏诗词境探余韵,将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向古诗词的“愁”的名句,让学生徜徉在语言美、意象美、文化美中,感受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是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 卢晋、傅德岷《唐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 王国维著作,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2-6期、2007年3-5期.

[4] 吴思敬. 播撒诗的种子[J].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

上一篇:美我们的精神家园下一篇:英语高考范文全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