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与慢教案

2024-05-23

快与慢教案(通用11篇)

快与慢教案 篇1

第三节

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定义、公式;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4)会认识s-t图像,知道如何在s-t图像中求出速度的大小(5)会求平均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速度公式的计算,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2)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利用

【重难点分析】

重点:1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

2、匀速、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求平均速度

难点:

1、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时间不成比例

【教学仪器】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投影:以下两张图。请学生思考问题————谁比较快?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板书)

1.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2.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在物理学在我们要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呢?

(二)速度

1、速度的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速度路程。时间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vs t2、速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

说明: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速度单位为ms。读作米每秒。

3、速度的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如:20ms表示该物体每秒运动20米。

速度计算例题讲解:

例题1:已知小明家距离学校600m远,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用了200s,求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已知:S=600m

t=200s 求:v

解:vs600m3ms t200s答:小明骑车的速度为3m/s。提醒学生注意现在计算与小学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在应用公式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①、解答时要有已知、求、解、答。

②、在应用时,速度、路程、时间要对同一物体而言。

③、速度、路程、时间这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要么均用基本单位,或者均用常用单位。

例题2:张三跑100m用了17s,而李四用25s跑了165米,张三和李四谁跑得快些? 已知:s1 =100m, t1 =17s, t2 =25s,s2 =165m。

求:v1、v2 解:v1s1100m5.9ms t117ss2165m6.6ms t225s

v2

因为v2>v1,所以李四跑得快些

答:李四跑得快些

速度计算练习:

①、我国著名的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s的成绩勇夺男子110m

栏冠军,请问在这届奥运会中该项目最高速度是多少?

②、小明家距离学校3km,从学校步行回家需用时10min,请问小明步行的速度是多少? 由练习2引入常用的速度单位:kmh Q1:1ms与1kmh谁大谁小?

1km1m10001ms3.6kmh

11sh3600可见,1ms比1kmh大,1ms=3.6kmh

单位换算练习: 1、54km/h=________m/s

20m/s=_________km/h 2、108kmh________ms

5ms_____k_m h3、600m/min=_______m/s

36km/min=________m/s=___________kmh 完成课后作用1、2

4、速度的测量

1、速度仪

我们可以直接从交通工具的速度仪上读取,如图所示此时速度为

80kmh

2、公式计算

可以根据公式v作业:

1、飞机1.5h飞行750km,汽车10s内行驶了100m,人的步行速度是1.2ms,问谁的速度最快?

2、飞机在10min内飞行了180km,它的速度是多少?

5、速度公式的变型 s进行计算,现在同学们刚开始学物理,ts可得两个公式为: ts

svt

t

v

由速度公式v例题讲解: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距你1000m处产生的雷声?

已知:声音传播的速度V=340m/s,路程S=1000m。求:听到雷声需要的时间t

解:ts1000m2.94s v340ms答:需要大约2.94s才能听到相距1km处产生的雷声 完成课后作业3、4

6、速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交通牌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交通牌,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表示这段路限速为80kmh,表示从此处到马驹桥还有10km。

那么,请问同学们从此处到马驹桥至少还要多长的时间呢? S:7.5min

7、图像

T: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用图像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在这里我们要学习的是s-t图像(如下所示),在s-t图像中甲乙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①当t=8s时,s甲 8 m ②v甲s甲8m=1ms t甲8s③v甲v乙

(三)匀速直线运动

T: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30页图2-25中小车在各段上的速度,并思考这些速度间有什么关系?

S:v120ms

v220ms

v320ms

各段速度相等

T:很好,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如图2-25中,汽车在各段中的速度都相等。像这样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其中在这个定义中需特别强调的是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是指在各个瞬间都不变。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可知,该物体

()t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大小不变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答案都错

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运动了40m,问其在第1s内与第5s末的速度是多少?

T: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四)变速直线运动

T:刚才我们接触了匀速直线运动,然而在生活中严格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下面请同学们看图2-26,同样算出各段的速度,并观察各段速度间有什么关系? S:v110ms

v213.3m

v320ms

3sS:天鹅在0~45s内的速度越来越大。

T:很好,在物理学中,像这样速度不断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它的特点是速度在变化。那么我们要怎么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呢?

3、平均速度

T:我们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其计算公式为v式为v例如:

(1)、物体做直线运动,前2s的速度为6ms,后4s的速度为3ms,问该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A、4.5ms

B、3.5ms

C、3.75ms

D、4ms

(2)、某车前2s行驶了6m,之后停了10s,接下来6s内行驶了12m,求该车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s,请记住它的计算公ts。t

快与慢教案 篇2

快, 毫无疑问是技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技术从速度、效率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甚至把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都加快了。譬如, 在科技的巨大作用下, 过去一个世纪积累的知识已经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总和, 而21世纪的速度可能数倍于此。信息技术的作用更为明显, 网络、通信技术无一不在提速人们的生活, 让人们享受前所未有的快捷与便利。

就连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初, 人们也是把技术的“快”作为一大优势来凸显的。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激烈的“学媒关系之争”中, 连保守的一方都承认, 技术可以凭借短时间内提供的巨大信息量加快教学的进度。

但是, 如果我们过分迷恋技术给教育带来的速度上的优势, 我们可能已经被技术牵着鼻子走了。就如同这些年曾在社会上引发大量不满的“PPT依赖症”式教学——课堂如同拉洋片, 不停切换的幻灯片, 像速记员一样的学生, 根本来不及思考和回味, 屏幕就一闪而过。“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就对这种“快”深有感触:“鼠标一点, 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点痕迹都没有, 整节课几乎都是在教师的‘快讲’和多媒体页面的‘快闪’中度过的。”技术的“快”给课堂带来了足够大的信息量、足够快的教学进度, 但却让课堂的停顿、学生的思考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种典型的表象背后就是我们迁就了技术的特长, 却忘记了教育的本质。与技术的“快”相反, 教育的本质可能恰恰是“慢”。因为, 教育不能仅仅是信息量的传递, 它更应该让每一个活泼的孩子心智得以自由发展。这就需要给他们充裕的时间, 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己去沉思和体验, 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提问、质疑……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所说的:“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卢梭那句惊世骇俗的名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 要浪费时间”,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 不只是在教育领域, 技术的“快”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致于成为了人们一种习惯的思维定势。但这恰恰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因为“快”导致了一种价值观, 就是对效率的推崇。这种推崇会导致手段与目的的混淆, 把本应属于手段范畴的技术当成了目的, 从而忽视了真正的目的所在。不仅教育, 大到对人生而言也是如此, 本来真、善、美才应该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但在现实中的很多时候, 也不得不让位于速度、效率……

在快与慢的“较量”中, 教育和技术真的不可调和吗?走笔至此, 我突然想起在台湾的一次经历:在普台小学——一所完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学校里, 技术的“快”与教育的“慢”竟然能和谐相处。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各种现代化技术设备让我们随时触碰信息时代的快速、便捷。但在追求速度、效率的同时, 学校还到处充斥着“静”、“慢”的思想, 譬如学校独树一帜的“静心教室”, 每节课开始前的“静心三分钟”。当然, 更有课堂上教师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对孩子心智自由发展的追寻……

触网:快与慢 篇3

互联网千变万化,让人眼花缭乱,看到的只有一个字:快。于是,焦虑心态弥散开来:大老板在焦虑,年轻人也在焦虑;内行人在焦虑,外行人也在焦虑。人人唯恐错过行情,唯恐被抛在后面。事实上,如果仅仅看到“快”,看到舞台中央的人拥有好运气,恰恰证明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观察。

互联网也有“慢”的一面,互联网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抵牾、交锋、融合,是缓慢而艰难的。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历程逐渐开启。2008年,在原信息产业部的基础上,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主要职责是“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相融合”。2014年,“互联网思维”走红,人们迫不及待地拥抱互联网;《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公布,工业4.0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标杆愿景。

当新常态遇上互联网思维,中国企业将会怎样?

快与慢教案 篇4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XXJXSJ.CN更多科学教案]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思考快与慢 篇5

我从来都相信自己的一切选择都由有意识的自己决定,我们所犯下的一切错误也应当由有意识的自己来承担,这样的看法被许多人奉为真理,许多企业将之列入准则,但我们对其理解的本身却犯了思维定势的错误,《思考,快与慢》打破了我信奉已久的准则。我虽然看过不少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的书籍,但是向《思考,快与慢》这般真正纯粹的剖析人的思考过程,形象化的呈现本应虚无缥缈的思考过程却尚未曾有,我们似乎很难想象我们大脑的思考过程竟然可以完美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卡尼曼带我们体验了一场思维的创新之旅,文字间无不能感受到大师级的辩证精神。

全书分为5个部分,一共38个章节。网上找到该书的思维导图(附下图)。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从一张愤怒的脸与一道乘法题切入,详细说明了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并且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的。关于直觉性思考的自主且无意识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程度,以及这些自主过程如何能解释判断的启发法等问题,我试图说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要引入一套用于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语言。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多种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

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受《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的影响。我希望我这“饮水机旁的闲谈”能明智地借鉴以往经验,同时抵制后见之明和虚幻的确定之感的诱惑。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1979年,阿莫斯和作者发表了关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模式,此部分在双系统下对前景理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余下的几章讲的是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可悲的是,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即决策的制定往往因为对所回答问题不合逻辑的选择而受到影响。系统1的特征完全能解释这些观察结果,这对标准经济学所倾向的理性假设发起了很大的挑战。

快与慢作文 篇6

如果没能及时看到反馈,就会有点小小的挫败感,导致失去了一些信心与动力。

这也许是现在很多人的一些通病吧。

以前有句诗,说从前慢,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我看到的是诗中说的”慢“,那种慢,也是一种生活,通讯不方便,朋友亲人之间联系是靠书信,虽然不能像如今分分秒秒收到信息,但是在等信的那段时间里,是一种期待与沉淀。如今大家通讯方便了,时不时就在手机上聊两句,反而聊着聊着就无话而说了,那种友谊的紧密感,也渐渐地消磨的不再浓厚。

所以现在很多人在提倡慢生活,关于冥想之类的自我疗愈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说到底还是在让自己学会在现在的快速发展中学会找到自我。

快餐店:快与慢的抉择 篇7

近来,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麦当劳和真功夫的红黄配招牌,正在悄然改变成“黑白配”。相应地,形象升级后的店面,也更像是格调高雅的咖啡厅。麦当劳和真功夫因何而变?中国快餐连锁企业该不该跟进?

麦当劳变脸:美式快餐的品类进化

麦当劳在美国以快餐起家,目前美国麦当劳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它的免下车快速服务品牌——得来速。而在中国,麦当劳代表的是美式餐饮。麦当劳主要经营汉堡、薯条、炸鸡块、可乐等食品,通常被中国消费者认为是休闲的西式餐点而非主食,麦当劳在中国俨然成了休闲连锁餐饮。步行街商圈旺铺的店址、舒适的就餐环境、欢乐的背景音乐、儿童游乐园的设置等也无形中强化了这点。目前,麦当劳店面装潢风格的升级和其他服务内容的增加,吻合中国消费者对其休闲餐饮的定位,这些举动会强化其休闲餐饮的特征。

麦当劳店面形象升级开始于2010年12月。麦当劳将北京繁华地段的王府井、新东安、灯市口、新世界四家餐厅集体升级装潢。设计采用源自欧洲的LIM(化繁为简)设计风格。形象升级共有三个主题,分别是悦享美食(Food)、至潮体验(Extreme)和炫彩活力(Fresh)。这三种先锋、时尚风格的设计,都是围绕年轻人而定制,和之前设置“儿童开心乐园”和“儿童餐”吸引儿童和家长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

LIM设计致力于为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提供多种便利和可能性,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专属的至捷美食体验。这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会有什么影响呢?首先,面对这样的改变,儿童和家长会降低消费频次,麦当劳将失去这群顾客。其次,为吸引这群年轻人,麦当劳要面对年轻人所钟爱的更有特色的其他咖啡馆、主题餐厅的竞争。

强化“用餐体验”是麦当劳店面升级的初衷,也是在推动美式快餐品类在中国的进化。麦当劳认为这是面对肯德基、汉堡王、赛百味等美式快餐竞争应采取的必要举措。

配合此次店面装潢的升级,麦当劳同时宣布将深化推出一系列“至潮至捷”的服务满足年轻一代的消费需求。麦当劳店面装潢的升级,可以理解为品牌必要的进化。

真功夫形象升级:快与慢的摇摆

麦当劳的变化吻合其在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朝着“休闲餐饮”方向进化。真功夫则不同,“中国味道”不仅是店铺形象的升级——在这次变革中,真功夫还在菜单上添加很多稀释“中式米饭快餐”定位的菜品。麦当劳的店铺形象升级,不会威胁到中式快餐品牌的生意,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真功夫更不应该跟进。真功夫这种做法的危险在于,增加全时段菜单无疑是将所有中式餐饮都列为竞争对手,甚至包括甜品店、茶餐厅、粥店、肠粉店等。

真功夫今天为菜单做加法的举动,和它成功的真正原因,背道而驰。

与其他中式快餐品牌相比,真功夫最大的优势在于解决了困扰中式快餐多年的标准化和出餐速度慢的问题。2008年战略重整之后,真功夫在聚焦米饭快餐品类、确定香汁排骨饭为代表品项的基础上,确定了“快速”的品牌定位,向消费者公开承诺“60秒到手”,并以此指引真功夫的产品研发、门店选址、市场拓展等内部运营的调整,从而促进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围绕这个战略,真功夫进行了多项调整:调整菜单,将米线和面条从菜单中剔除;改变以前同时提供七八款汤品的做法,集中供应一两款最受欢迎的汤品;门店选址改变以前侧重在休闲观光区域开店的做法,改为集中于机场、车站、城市CBD等对出餐速度有需求的区域开店;内部运营上加强对出餐速度的考核,并以此为标准考核新品研发等。

通过聚焦米饭、聚焦快速,真功夫的运营水准进一步提升,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4月,由中国烹饪协会首次发布的中国快餐50强榜单中,真功夫成为唯一入围快餐前五强的本土快餐品牌,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亿。

在这次真功夫“中国味道”的变革中,提供全时段菜单会与快餐相背离。菜单上的选择越多,要快速提供美味食物就越难。为了吸引消费者而增加菜单上的选择,会增大菜单的尺寸,最终降低食物的质量和服务的速度。东方既白的问题就在于没有主打品项,或者说过多的品项模糊了消费者的选择,而没有被消费者清晰地认知。真功夫的新品扩张行动是欠缺考量的,这会把管理层的时间和精力从米饭快餐这一主要产品线上转移。

还有,“中国味道”店面装潢升级方案中应用到了筷子、水墨画和脸谱,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店面的中式设计风格,但也有可能冲淡“李小龙”的形象,使真功夫品牌的视觉系统发生混乱,失去焦点。

聚焦高成长品类

“快餐”与“休闲餐饮”是两个差异明显的餐饮品类。快餐,望文生义,以“快速”供餐为品类核心价值;休闲餐饮则将休闲体验、消遣娱乐作为核心,菜品和供餐速度则放在相对次要位置。《2010年中国餐饮行业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0年快餐送餐的营业总额为551.89亿元,占百强营业额39.54%,而休闲餐饮以65.63亿元的销售总额仅占4.7%。作为餐饮大品类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中式快餐,更是最近几年被整个餐饮行业所关注的焦点。中式快餐的成长性明显高于休闲餐饮,尽量挑选成长性好的品类进入,这样企业可以顺势而为,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

很多中式餐饮品牌希望向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菜单,以满足各种群体的需求。但是,真功夫的实践证明,你无法通过向所有人出售所有商品而进入消费者心智。当你这么做时,顾客就记不住你代表的是什么。当你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时,你就拥有了一个进入消费者心智的更好机会。每一个快餐品牌都需要一个焦点,聚焦品类、聚焦定位、聚焦内部的运营配称。通过聚焦可以带来两个帮助:在内部帮助提升运营能力,在外部帮助将信息植入消费者的心智。聚焦单一品项的餐饮,就是利用品类占位形成了品牌定位。

今天的餐饮市场,单纯从产品的角度看,很难找到明显的机会,但如果从品类分化的角度看,各个品类中的战略机会一目了然。我们坚信,一个公司,特别是快餐服务公司,应该有一个精准的聚焦。美国市场上几乎每个主要的快餐连锁都聚焦于某种快餐类型。当然,这些快餐连锁中的大多数都有包含很多选择的全食菜单。但在顾客的心智中,每一个连锁都与某一种食物有强烈的联系。在餐饮业中,这种食物常常被称为“招牌菜”。

nlc202309031359

聚焦后如何展开经营?有两个重要的原则:1.在一个领域缓慢起步,直到公司确信其概念已经足够完善。同时,确保其品牌名已经与某个特定的概念有了牢固的联系。我们称这个原则为“在心智中占据一个词”。2.针对营销概念相似的竞争对手,快速扩张以建立地理优势。

毫无疑问,长期来看地理优势是快餐连锁企业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优势。麦当劳的餐厅数几乎是市场上第二位的汉堡连锁餐厅(汉堡王)的两倍。此外,平均每个麦当劳餐厅的营业额比汉堡王多83%。结果,麦当劳的利润远远超过汉堡王,去年,麦当劳全球的净利润为43亿美元,是汉堡王全球净利润(2亿美元)的21倍。

连锁餐饮行业是规模说了算。任何快餐连锁企业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品类中最大的一个。但有时,在启动一个大规模的扩张计划前,你要花时间找到正确的营销概念。对于几乎每个品类,更好的战略就是精准聚焦。当你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时,你就拥有了一个进入消费者心智的更好机会。

[作者为里斯伙伴(中国)营销战略咨询公司合伙人]

(编辑:王文正 wwz83@163.com)

在中国,麦当劳代表的是美式餐饮,它的形象升级和服务增加与消费者对其休闲餐饮的认知相吻合,可以看做是美式快餐的品类进化。

“快”与“慢”的不同

餐饮有关研究表明:店铺地址选择在餐饮店是否能成功运营的众多因素中占到60%。餐饮界素有“选址,选址,还是选址”的重要提示。店面选址不但要让餐饮店容易立足,还要便于未来发展。理想的店面选址应当具备以下特征:在餐饮店的目标城市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附近消费者对竞争品类的消费基础好,消费观念较为成熟;可以产生辐射效应。

餐饮店铺的选择犹如产品渠道,餐饮的店铺更加讲究在什么地方接触到正确的顾客。国外快餐连锁品牌在这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规范。赛百味通过多年经验的总结,对店面选址提出了PAVE法则:P指的是附近居民、人口的数量;A指的是交通是否便利;V指的是店铺店面的醒目程度;E则是指本区域里顾客的消费能力。是不是A级商圈、黄金地段对每家餐饮企业而言都是最佳位置呢?显然不是。

“快餐”应该尽量贴近对速度有要求的人群,比如火车站、机场、白领集中的CBD等。“休闲餐饮”则不同,它应该出现在休闲人群集中的区域,比如风景区、步行街、购物广场、美食街等区域。

快餐店与休闲餐厅在装潢方面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快餐门店尤其是门头招牌要求醒目,内部装潢要简洁。而休闲餐厅要以顾客体验的舒服、自在为出发点,在灯光、音乐、色调、材质,甚至对店面附近环境中其他经营店面的性质和档次都有要求。比如星巴克咖啡店,店里的摆设非常温馨,宽大的沙发足以躺下小憩;木质的货架体现出星巴克浓郁的咖啡文化;个性化的墙饰充分表达出星巴克与众不同的小资特质;背景音乐多是轻音乐、舒缓的蓝调和爵士,慢节奏的音乐使顾客放松享受,无形中延长了消遣的时间;星巴克的灯光温馨而舒适,多采用米黄色和橘黄色的、偏暖色的灯光,有种家的氛围。

在消费者体验方面,快餐尽量满足消费者对速度的要求,冗余的服务尽量剔除。而休闲餐饮则可围绕休闲做足文章,比如免费的WiFi、饮料第二杯半价、提供免费杂志等特色化优惠服务。

中式快餐的成长性明显高于休闲餐饮,餐饮企业若能进入成长性好的品类聚焦经营,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快与慢作文 篇8

但是,你可能会问:“慢是什么?”

那我告诉你,“慢”包括了一切轻松、悠闲的事情。从我的理解上,“慢”就能使你开心,“慢”就能使你舒适,“慢”就能使你放松,“慢”就能使你自由!

就像有一天,我们一家三口去公园野炊。我背上包,里面放满了食物和书本,我的手里还拿了一个烤架,那是为了烧烤用的。我爸则拿了一个帐篷,那是为了露营用的。我妈还拿了一个吊床,那是为了悠闲用的。看样子三个人的负重量还是我最大呀!

我们到了公园,架好烤架,放上食物,有香肠、芝心年糕、热狗。

我很无聊,便躺在草地上,只见几片落叶从银杏树上掉下来,犹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有几片还落在我身上,好像在跟我玩耍。到了吃饭点,我津津有味地吃着,接着,我又饶有兴致地玩了一会儿,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篇9

(一)致用导语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

工作了,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这个案例清晰的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对于人类而言,对于系统1和系统2的切换往往是无意识的。决策时人类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们觉得控制了决策时,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却出现了不理性的行为,这是因为人无法长期性的按一种系统来运作。数据的累积和方法的引进是容易的,但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却很缓慢,这同时也是决策的难度所在。

有关“回归性”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在商业中,我们常常要做计划,比如上一个季度各地区销售额有好有坏,对于未来一个季度业绩的预测,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坏的更坏,通常来说,这些区域会向均值回归。正如一个小孩子,拥有早熟的智力和阅读能力,并不代表等他以后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这些都是一种社会正常的均值回归的现象。书中提到的以色列空军对于飞行员的评价。教官说处罚比奖励更能提高飞行员的技巧和成绩,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训练中,给予表现好的嘉奖后,后几次反而表现下滑,而对于处罚过表现不的飞行员再之后的几次飞行中反而表现更好。实际上,飞行员在一定时期的表现,跟教官采取的措施并不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飞行员的成绩无非是再做均值回归。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往往登上知名杂志的体育运动员在之后一段时间表现可能会下滑,这不过是他们再向平均值靠拢。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们偏见和误解的重要来源。我们通常通过我们头脑已有的数据或者印象来做判断,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和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人们常常根据他们的阶层、能力圈、知识结构等限制来描述问题。另外就是锚定现象。这个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意思的抉择。在自由市场,当我们不知道菜价的时候,对方给予的价钱就是一种锚定,我们如果在对方给的报价基础上变化,基本是偏向对方的报价有利的一面。除非我们自己给出一个独立的价格,那么这个时候相当于我们再给对方一个锚定值。同样在产品或服务报价等方面,我们都在给对方一个锚定的定价范围,使得最后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价值。

关于作者对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在面对风险时,系统1还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作者这样讲到:“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想到不同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这些风险的情感反应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想起那些骇人的想法和画面,而那些流畅生动的骇人印象又会加深我们的恐惧。”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龙卷风的20倍,我们在面对政策失误导致的风险时,会恐惧更会愤怒。专家常常通过判断死亡人数(或寿命)来测定风险,而公众的区分则更加细致。例如,善终和非善终,是意外死亡还是在类似滑雪这样的自愿活动中死亡。专家说的也许是客观事实,却无力疏导公众的愤怒,甚至会点燃更大的怒火。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维克的观点,“风险”并不是脱离我们的思想和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不会老老实实等着我们去测量。人类发明“风险”这个概念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因此,风险的界定亦是一种权力运作。每个政策问题都应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尤其是人们可能做出的抉择和他们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抉择所带来的后果。桑斯坦认为美国现行的监管体系暴露出优先处理事件不明确的糟糕状况,这一体系更多的是对公众施压做出反应,而不是谨慎客观的分析具体情况。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公众,决策者的善后之举只能疲于应付,且难以得到好评。一旦公众的成见形成之后,再想通过种种善后之举改变其成见,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决策者的委屈之处又在于: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那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什么赞扬。不难发现,协调个体内部系统1与系统2的争斗已非易事,而在群体层面的系统1和2的争战则更是一场旷日持久、不容闪失的战役。但是前景应该是乐观的,正如作者在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一章的结尾写到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不管理性与否,恐惧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上述这些都是卡尼曼在传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他认识到,经济学中经纪人的假设是有缺陷的。人们在选择进行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效用,是拿未来的预期与现在的拥有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人在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个人现状的得失来进行判断。系统1和系统2让人生有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射。第二种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就是系统1给了人一个指令,然后思考这个指令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别的选择吗?之后再选择性的行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大多数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统2,当他在情绪下做商业决定时,可能会听信直觉,但更多时候他会停下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而有所反应。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二)克服系统2的惰性

镠衍

很早之前读过这本书,现在再读,隐约记得大脑思维分为系统1和系统2,这是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提出的大脑思维的两套系统,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将之做了深入阐释。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即经验性、直觉性判断为主,很多时候表现为无意识,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作出错误的选择。我们平时使用较多的是系统1,例如对周围人事物的感受和评判。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绝大部分信息即是系统1产生的信息,尤其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五花八门的心灵鸡汤类、生活感悟类、人生成功学类文章皆是系统1发挥作用的结果。系统1是每个人固有的基本能力,女性情感丰富、直觉精准,更为擅长使用系统1.系统2则表现为有意识的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并作出决定,例如复杂的运算。它负责人们的自我控制,()它很严谨、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距在于系统2发挥作用的大小。系统2的发挥需要专注、专心、专业。系统2发挥在我们的事情上,或工作或事业或家庭或爱好,如果把工作、事业、家庭、爱好用系统2发挥到极致,你一定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它们两者的关系: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系统1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通常情况下,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者毫无保留的接受系统1的建议。当系统1运行受到阻碍时,系统2便被激活来解决问题。系统1和系统2的分工如果被充分调动,将会非常高效。

为什么将两个系统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而不是“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这是因为说出后者名称所需的时间长,会占用更多的大脑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空间,任何事物占用了大脑的工作记忆,都会削弱你的思考能力。

系统1的思维虽然活跃快速,但它的弊端是简单肤浅,不具科学性,更容易产生偏见认识和错误认知,我们常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即是系统1的弊端。系统2的思维虽然深刻严谨,但它的弊端是它很懒惰,懒于思考复杂问题,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的直觉型判断结果,因为惰性是人的本性,尤其思考的惰性。

如何克服系统2的惰性?

首先,积极发挥系统1的功能。系统1有一个巨大的局限,即我们无法关闭它,也就是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感觉到的人事物所带来的直觉认识是本能反应。佛家修炼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是消灭大脑系统1的功能,只直接用系统2.我不知道这样的非人类的圣人是否存在,在我目前的修为看来,只能是将系统1的功能不是肤浅的停留在感性阶段,要向系统2深化,不杂七杂八的什么都感悟和关注,只会浪费大脑精力和无用功。只围绕要做的事情,利用系统1的功能,为系统2提供有效信息。

第二,摸索各种有效方法促进系统2的活跃。我们很容易认识到系统2的重要性,任何一种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的思考和作为,这些需要系统2的控制。我们平时说的自控能力,就是系统2在发挥核心功能。人之惰性,人之贪嗔痴,都是很难更改的骨子里本性,但是人可以选择猪栏的理想,也可以选择更有意义的人生。对于想选择更有意义人生的人来说,必须克服人之恶,增强系统2的控制能力。

方法路径是什么?也许是老生常谈的一套,关键是做到。例如:动力上的乐趣喜悦或者成就感、成功感等这些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刺激;思想上判断舍弃无关的且耗费系统1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人事和物,对于己而言,例如娱乐八卦、思想感悟、社会文化、电视电影、家庭情感等素质性知识,我已经修炼够用了,只需要在现实遇到的事情中运用,不用太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虑;行为上用坚定的意志做到只关注和思虑当下需要做的事情,政治、经济类知识的积累,而不是评判性思想的积累,并在勤写中一步步深化功力,功力不是想想方法、经验的事情,而是事实证明的事情。

就像乒乓球运动,你要做的是运动员而不是教练员,在运动中进步。做科研,你要做的是写文章而不是想文章,在写中深化认识。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三)重读《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在之前就读过,这次EDP培训万炜老师推荐后我又重读了此书,给我一些新的收获。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将得主。书中作者将人的思考分为系统1和系统2两个一快一慢的系统,系统1是一个无意识的运作,所以它的运作速度比系统2要快,系统2是受控制的运作,是一种更趋于理性化的思维方式,由于它要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所以其动作速度比系统1要慢。真正要完全读懂此书还需要其它相关的阅读进行辅助,因为里面的信息量和思考方式有大量的佐证来进行的,但此遍读此书确实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收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待很多事物都有一个快与慢的分配,快与慢会形成一个过渡和转换。在此对我的一些思考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首先,我们的工作到底是要追求快还是慢?我们要做到快慢有度,做好到客观事实的把握。我们发现在工作中我们相对比较欣赏哪些反应敏捷对外界事物敏感的人,不论他们的反应正确与否,这种思考或行动的速度确实会吸引我们的一些目光。相较而言我们就会比较不看好那些看似反应较慢的人,认为他们缺少激情,其实是我们对这些反应慢的人缺少足够的信任和了解。这时我们的出发点就会着眼于快与慢的表现形式而忽略我们需要掌握的真正的信息。有时反应慢的人其实他正在基于一些有利于公司平台或更好的方式的思考,而我们其实工作中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快与慢后面的出发点。因为思考的快与慢是可以转换的,快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确,慢思考也不一定完全错误。快与慢是基于不同思考模式的两种思考方式而已,我们不能简单的被方式所吸引,我们应该更关注思考背后的东西,提倡将更多的信息收集好后形成快思考模式。所以,快与慢的方式在管理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它只是一种方式,是基于不同模式下的思考方式,我们要允许两种方式并存。

其次,思考的快与慢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快与慢的成长是一个相互转换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有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我们最初做一件事情时总会很快,当然或许会基于历史经验会比其它人快。但对一个全新的事物总是先从慢开始,因为我们需要不断的尝试才会将慢转换为快,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开车,学习开车总是会从开慢车开始,不会有某一个人学习开车首先从开高速120码开始。这种模式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我们人成长可以分为三部分,已经熟悉的部分处于快模式,不熟悉的或突发的完全陌生的会处理慢模式,然后还有一部分处理两者的转化阶段。以邵阳分中心客服为例,除客服主管是比较有经验的外,其他人员均是没有接触过此行业的人员,对她们的成长必然会经历快与慢模式的转换,首先她们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和一些工作要求,肯定从慢的节奏开始,但我们发现她们身上会有一些快的品质,譬如做事的风格、办公软件使用速度等,在她们的快模式中会不断加入他们在慢模式中学习到的东西,逐步形成与公司要求要符的快思考模式 ,但是当她们的思考模式已经达到足够快时,是否要求更快或者达到一定的快之后便终止转换,或者不断的补充慢思考,同时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回到我们所说的第一点,快思考与慢思考都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不能简单将思考的快与慢来判断一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和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会要求形成快思考,但我们同时会发现,偶尔有人做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也会犯一些很看似幼稚的错误。那么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的这各种成长模式是否出现了偏差?因为我们之前的思考简单的认为将慢思考转化为快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或者是一种近乎完美而且在不断追求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可逆的并在不停转换的。在一定的时间我们有必要将快模式重回到慢模式,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时间经验不一定完全有用,或者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不可完全复制,因时因地制宜。但如果让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事情可能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没有机会去尝试你的新想法。我们总会基于经验或一些快思考来做事情,似乎展现自己快人一等,特别是某一个经验的作用似乎有效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基于快思考来放大这个经验的效果。有些基于慢思考的一些建议会被忽视,即使这些思考会是有益的。我们不仅要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我们同时也要敢于将快思考放入慢思考模式,用慢思考的方法来重新检视。这样的相互转化与促进才能更好的决定我们的成长。

最后,思考的快与慢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信息,尤其是来自外部的信息来指导我们的决策。思考看似是自己的事,思考本身是无法独立运行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入新的咨询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思考。有时当我们给一些员工或管理人员推荐一些励志或工作方法类的书籍时会听到这样的反馈:这些我都听过了,没什么新意。诸如此类的。包括我们自己去接受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我们也会发现不停的有重复的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有时对这些信息是排斥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便限入了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怪圈中。似乎在不停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始终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永远都只是一种似曾相似。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所获取的信息来进行思考,不能对信息抱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否定的态度来接受信息,我们要用开放的态度来加工信息,不能在还没有获得信息之前就对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在筛选的信息上进行加工。正是因为我们要接受大量的信息我们才会需要进行慢思考与快思考,并在两者之间转化。如果在接受信息之前首先限定了一个信息的标准,那么即使是促进了思考的发展,但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考始终打不开,就是因为我们为我们的思考设限了。思考本身就是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 ,加工加工过的信息是否有效?回到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所获得的信息很多都是加工过的,事情的全貌很难从一个人口中得到的。如果我们仅仅从片面的信息中进行快思考,或许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但这种思考方式是存在缺陷的。我们必须有开放的心态接受信息后才能进行有效和回馈。

快与慢教案 篇10

一、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

作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建立了操作性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了程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张将一个复杂的课题按照逻辑顺序细分成很多小课题,教师在这些小课题中设置一些问题,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能够立即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实施程序教学法一般要遵循积极反应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等,这些原则已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程序教学主张分步教学、分步强化,课堂上的即时性评价是贯穿每个学习步骤的反馈强化行为,通过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强化,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积极反应,提倡评价过程的互动性

“积极反应”原则认为,在程序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只有保持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在“降落伞下降得快与慢”的教学案例中,笔者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习小组间进行互相评价,有效提高了评价过程的互动性。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有意识地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活动,以此激发他们自我学习的动机。如在实验研究阶段,笔者设计了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和制作降落伞,并为学生安排了充足的交流和讨论时间。这样,不仅吸引了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而且还使学生在评价别人时不断审视自己,从而获取知识。

三、即时反馈,把握评价时机的即时性

“即时反馈”就是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如在设计“降落伞下降得快与慢”的案例时,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活动分为猜想、设计制作、思考、交流等环节,并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时均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流程。以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问题与假设”为例,分析如图1所示。

四、自定步调,合理制定评价标准

“自定步调”就是鼓励学生按最适合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以获得稳步前进的动力。在本案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考虑到同一种降落伞的制作方法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笔者没有给出制作降落伞的步骤,而是将教师制作好的各式降落伞发给学生观察和研究,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降落伞进行制作,使探究过程个性化、评价标准个性化,使探究问题更开放、探究过程更自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五、低错误率,讲究评价的高效性

“低错误率”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反应。如在本案例的教学前,笔者反复将自己当作学生,去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把握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在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因素的猜想中,笔者就曾做过伞面大小、悬挂物轻重、伞面材料不同、伞面形状不同、伞绳长短不同、制作方法不同等多种猜想,并准备了造型各异的降落伞,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结束语

本文仅谈了几点关于探究评价的策略,在现实教学中还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方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可以结合集中性评价,来弥补即时性评价零散的缺点,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在评价次数的把握上,教师应不断变化评价的频率,逐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另外,在评价空间的扩展上,除了本文讨论的课堂上的评价之外,教师还应把握课后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引导。

参考文献:

[1]郭颢.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6).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马银瓶.重即时评价,抓教育契机[J].广东教育,2005,(11).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11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

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比如书中要求受试者一边看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电影,一边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这都会让人或多或少不开心,这样相当于关注两个任务。人潜意识中反而会想着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当你的认知、情感、或身体这些不同形式集中于一个任务,那么会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专注的力量。

通常常见的无意识的系统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所以佛家说要不迎不拒)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的直觉性判断结果。这也就说明了引子里说的话,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们的思考系统因此就会决定了我们做的投资决策,例如我们都比较喜欢确定的获利,但遇到坏的选择,多半会更愿意去冒险。

你会选择确定拿到900元,或着90%的机会拿到1000元?

你会选择确定失去900元,或着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结果多数人都选择确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再比如当我们的股票有盈利的时候,多数人倾向卖出,尤其是获利比较丰厚的时候,但是当我们亏损时候,就会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价,因为当亏损实现之后会产生后悔或错误的感觉。这种直觉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决策。

上一篇:六年级音乐上册教学反思下一篇:践行“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铁路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