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周恩来的评价

2024-05-17

后人对周恩来的评价(共9篇)

后人对周恩来的评价 篇1

秦观的生平及后人对其评价

秦观的故乡高邮武宁乡左厢里(今秦家垛),距离高邮城 25公里左右,这里河汊交错,鸭群阵阵,绿色的田畴无边无际,方方池塘里鱼儿自由地嬉戏;要是在夏天,随关轻风的吹拂还会送来阵阵荷香,具有典型的水乡风光。这里曾是秦观和他的祖辈休养生息的地方。因为地势低洼,历经水患,已经寻访不到什么秦氏的遗踪旧迹了。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 “ 苏门四学士 ” 及 “ 苏门六 君子 ” 之一,北宋杰出的婉约派词人。有《淮海集》与《蚕书》传世。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秦观的祖父承议公到江西南康(今雩都县)任承仪郎,父亲秦元化,是大学者胡瑗的学生,母亲戚氏,从高邮同往。行到九江,生下秦观。按伯步兄弟次序排行第七,所以后来人称他为 “ 秦七” 。

秦七在四岁的时候,祖父任期已满,第二年(五岁)随祖父和父母回到了高邮。

至和元年(1054)父亲游京城太学。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学子莘莘,人才济济。父亲回家后,向秦七和他的弟弟谈到游历情况,并极力称赞王观和他的堂房弟弟王觌的智力高超,才学过人。秦七和他的弟弟听了,钦慕不已,决心向他们学习。父亲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秦观,弟弟叫秦觌。秦观小小年纪就志强气盛,决心尽忠报国。入学读书,过目不忘,聪颖过人。

秦观十九岁的时候,与潭州(今湖南长沙)宁乡县主簿的长女徐文美结婚。徐文美祖籍湖南,祖父在时移居高邮。现在一些剧团还在上演《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的节目,那其实是文人杜撰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冯梦龙在那时能塑造出苏小妹这样活生生的杰出的才女,长妇女志气,是需要些叛逆精神的。这个故事也从另一角度表现了秦少游的才华,才女方能配才子么!其实,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苏小妹其人,秦少游也没有娶过个叫苏小妹的.妻子。尽管《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的情节是虚构的,但人们读起书、看起戏来,总是那么兴致盎然。

秦少游五岁随祖父从江西回故乡,到三十七岁进入仕途离开故乡,其间30多年,除了短去浙江吴兴任孙觉的幕府外,基本上住高邮。有时与友赴扬州、金山、惠山以及安徽、浙江等地游历,有时去扬州、彭城、湖州谒师友苏轼,而较多的时间在高邮杜门读书,以文史自娱,写下了大量的诗、词、赋和策论。

他的著作中不乏高邮的方言俗语,如《品令》用到 “ 织 ” 一词。 “ 胳织 ” 即今 “ 胳肢 ” ,至今高邮人还有用手触人的胳肢窝(即腋窝)而使人发笑的习惯。难怪李调元的《雨林夜话》中也说: “ 秦少游《品令》 ‘ 掉又臞,天然个品格 ’ ,此正秦邮土音,用个字作语助,今秦邮人皆然也。” 事隔900余年,人们读他的著作,仍旧感到亲切,引起深深的激动,激起强烈的美感享受。

好友苏辙、黄山谷来邮,他热情接待,相从游览,相互唱和。值得一提的是,秦少游在高邮两次接待了苏轼。一次是元丰二年(1079)苏轼从徐州任湖州,途经高邮,少游与他同行,过无锡、游惠山,中途遇参寥子,三人同游历了江浙的名山古刹。又一次在元丰七年(1084)。这一年,少游自编《淮海闲居集》十卷,凡217篇。也就在这一年,苏轼自黄州迁汝州,游润州(今江苏镇江),少游从高邮前去。苏轼致书王安石,并附少游诗文数十篇,极力推荐:“ 行义修饬,才敏过人。” 王安厂赞少游诗“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 。苏轼并为少游三十六岁小像题赞,说他“其行方”,“其言文”,“其神昌” 。十一月中旬,苏轼来高邮看望少游。同时邀集了孙觉、王巩,雅集文游台,载酒论文,这就是千古流传的 “四贤”聚会。年底,少游送苏轼渡淮水,相与饮淮上,苏轼作《虞美人》,依依惜别。词的末两句写道:“谁教风鉴在尘埃,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后来苏轼守徐州,少游虽秋试在即,仍去徐州访苏轼,在《别子瞻》中写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二人真是情深谊笃。

少游在高邮时,曾于三十岁与三十四岁两次直言洋考试,未中,锐气大减。于是羡慕汉代马援的从弟马少游的为人:“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 并改字少游。在家闲居期间,少游写了《蚕书》。这一篇仅千余字言简意赅的《蚕书》大概是鲜为人知的。少游 “ 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 ,博览群书,极善思考。读了《禹贡》,对书中关于兖州最宜于蚕桑生产的说法,提出了疑义。在《蚕书序》中说: “ 予闲居,妇善蚕,与妇论蚕,作《蚕书》。 ” 他经过实践、调查研究,总结了家乡高邮里下河一带的蚕事经验,从蚕的生理、养蚕技术、风俗习惯、缫丝机械等方面作了全面、详细、周密的论述,精辟有力地证明处于太湖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的江淮、高邮里下河一带,完全能够养好蚕。《蚕书》是我国现有最早、内容丰富的一篇有关桑蚕的科学专论,在蚕桑技术发展史上是应占一席之位的。

三十七岁时少游中了进士,从此进入仕途,浪迹天涯。在定海(今浙江镇海)、蔡州(今河南汝南)、京城 ( 今河南开封)、杭州、处州(今浙江丽水)、郴州(今湖南郴州)、横州(今广西横县)、雷州(今海南海康)等地做官。他屡遭贬谪,很不得意,时常借酒浇悉,并首创词牌《醉乡春》,词中说 “ 觉倾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 ” 。五十二岁时(1100)徽宗即位,放还衡州(今湖南衡阳),途经藤州(今广西藤县)。 八月十二日,醉卧于光化亭,诵《好事近》后急呼 “ 水!水! ” 水到,大笑而亡。有人说秦观旅途中暑了,有的说是酒精中毒了,有的则认为他久遭压抑,特度可以致命,极度的喜悦也会伤身,这真是乐极生悲啊!苏轼听到少游谢世的噩耗,两天吃不下饭,说:“哀哉,少游!病哉,少游!世上再也没有这样才学当世第一的人了!” 第二年苏轼也逝于常州。

秦观有一个儿子名湛,字处度,急赶到藤州奔丧,扶柩北还,停殡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少游去世后五年才归葬文游台的泰山脚下。风云变幻,遗址犹存,这就是有名的少游停榇地。在少游去世后 16 年,即政和六年(1116)秦湛在常州任通判,迁葬少游于无锡惠山。少游墓至今尚在,位于惠山的二茅峰,墓前立着一块石碑曰“秦龙图墓” 。因为他在去世后30年,皇上才为他彻底平反,追赠他为“直龙图阁学士” 。

少游在高邮的遗踪除了文游台及停榇地以外,最近在邮城又发现了一处秦家大院,里面均住着秦姓,按照秦氏宗谱的谱序排列,他们都是少游的后裔。扰年长者回忆,清末民初,屋中挂着“淮海堂”等匾额,这里就是少游的故居吧。

1984 年春,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同志在武宁乡秦家发现了两套保存完好的清代刻印的《秦氏家谱》,至今那里仍是秦姓聚居的地方。少游子孙流布大江南北,居海外者也不少,他们的根都在高邮。少游的三十三世 孙秦家骢先生,在任美国《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期间,曾专程来高邮寻根访祖,游文游台、谒四贤祠、登读书台,参观了名胜古迹。他异常兴奋,十分激动,说:“真想不到我的籍贯如此富饶美丽!”少游的子孙,他们都因有这样一位为人方正,有屈、宋之才的先祖少游公而感到光荣、骄傲。

后人对周恩来的评价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0年1月~2012年3月在北京军区第二八一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实施肾脏移植手术的患者469例, 其中初次移植443例, 再次移植25例, 第3次移植1例。男315例, 女154例;年龄14~ 74岁, 平均 (39.83±11.63) 岁。 移植供受者ABO血型均符合输血原则。 术前淋巴细胞毒交叉试验均<10%。

1.2 PRA测定方法

采用美国One Lambda公司的混合抗原板 (LAT1240) ,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受者肾移植术前血清中的HLA-Ⅰ类和HLA-Ⅱ类抗体, 抗原板包含21种HLA-A抗原;42种HLA-B抗原;13种HLA-Cw抗原;18种HLA-DR抗原和7种HLA-DQ抗原;共包被40个孔。 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操作。

PRA结果判定: 参照 《 肾脏移植手册 》[1]的标准, PRA≤10%为阴性结果, PRA>10%为阳性结果, 其中10% <PRA ≤20% 为轻度致敏, 20% <PRA ≤40% 为中度致敏, PRA>40%为高度致敏。 对PRA阳性受者应用One Lambda公司提供的分析软件判断特异性抗体基因型。

1.3 HLA配型情况

采用美国One Lambda公司的HLA试剂检测供、 受者基因型, 选择与受者HLA表现型相容程度较高的供者, 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依据实验室检测结果避开体内预存的HLA抗体所对应的特异性抗原, 并对高敏受者术前采用血浆置换降低抗体水平。

1.4治疗方案

患者术后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 即他克莫司或环孢霉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环孢素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S0037B) 或者他克莫司 (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121202) 在受者术后血肌酐水平降至300 μmol/L时开始口服, 环孢素A的起始量为3 mg/ (kg·d) , q12 h, 他克莫司0.10 mg/ (kg·d) , q12 h, 吗替麦考酚酯胶囊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SH1036) 750~1000 mg口服, q12 h。 定期检测血药浓度。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AS 9.1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肾移植手术前受者的HLA致敏状态

469例肾移植受者中, PRA阴性349例 (阴性组) , PRA阳性120例 (阳性组) , 其中Ⅰ类抗体阳性66例, Ⅱ类抗体阳性31例, 23例同时存在Ⅰ类和Ⅱ类抗体, 轻度致敏62例, 中度致敏36例、高度致敏22例。

2.2移植前不同PRA水平受者移植后1、3、5年人/肾存活率

术前PRA阳性组1、3、5年人/肾存活率都低于术前阴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随着PRA水平的升高, 1、3、5年人/肾存活率逐渐降低, 但轻度致敏组与阴性组的1、3、5年人/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中度致敏组与阴性组的5年人/肾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高度致敏组与阴性组的1、3、5年人/肾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3讨论

随着器官移植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 PRA的临床意义也倍受关注。 高PRA结果说明患者血清中预存了针对供者的特异性抗体, 在移植后会参与排斥反应的发生, 从而导致针对移植物的免疫反应, 是影响术后肾功能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2,3,4], 因此在选择供者时首先必须避开受者预存抗体所针对的基因型。 研究认为如果移植前能检测出受者体内预存的HLA抗体, 对供体的HLA基因型进行针对性选择, 可以有效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 降低高PRA所致风险性[5,6,7]。

注:与阴性组比较, *P < 0.05;PRA:群体反应性抗体

本研究资料在移植前均进行严格的组织配型, 尤其是高敏患者, 要求错配不多于3个, 并且避开受者体内针对供者的特异性抗体。 结果表明PRA阳性组的1、3、5年人/肾存活率与阴性组相比仍然差异显著, 阳性组中随着PRA阳性率的上升1、3、5年人/肾存活率逐渐降低, 其中轻度致敏组的1、3、5年人/肾存活率、 中度致敏组的1、3年人/肾存活率与阴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而高敏组的1、3、5年人/肾存活率和阴性组差异显著, 说明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存在与否及该抗体的致敏程度会明显影响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 PRA水平越高, 对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不利影响越大。 原因可能是因为虽然理论上高PRA的患者也可以接受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器官, 但由于免疫反应的复杂性和关联性, PRA高水平的致敏受者在接受淋巴细胞毒阴性的器官移植后, 发生超级排斥反应、急性或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概率仍显著高于PRA低水平的非致敏患者, 并对移植物造成慢性损伤[8,9,10], 从而影响移植物的存活。 一项针对存活十年以上肾移植受者的研究表明PRA阳性受者的肾功能较阴性受者下降更显著, 提示PRA影响移植肾产期存活功能[11]。 同时也有报道肾功能下降的肾移植受者都与PRA阳性有关[12,13]。 因此, 检测受者的PRA水平, 可以了解受者体内的致敏状况, 有利于临床评估受者体内抗体水平并对阳性受者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提高移植肾存活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高致敏患者术前必须进行恰当的脱敏处理, 方可实施器官移植。 目前采用的脱敏措施主要有血浆置换、免疫吸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诱导治疗等方法, 也有联合应用其中1~2种方法, 国内有成功的病例但也有致敏患者在停止治疗后抗体水平会出现反弹[5], 原因在于脱敏处理只可以清楚部分HLA抗体, 但抗原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仍然存在, 当机体受到移植物抗原的刺激时, 会再次产生大量的抗HLA抗体, 导致排斥反应的发生。 联合应用多种方法降低高致敏受者的抗体水平, 改善移植效果是今后的发展方向[3]。

由于PRA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是移植手术前的常规检测项目, 它对于移植的不利影响使临床医生对于PRA阳性受者的选择始终持谨慎态度。 对于PRA阳性的受者而言, 术前良好的供-受者HLA配型、有效的脱敏治疗、以及交叉配型阴性, 术后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低剂量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CNI) 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仍然是提高人/肾存活率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 回顾性调查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 对肾移植术后1、3、5年人/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北京军区第二八一医院2000年1月2012年3月肾移植受者469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受者移植前PRA水平, 以PRA≤10%为阴性结果, 10%<PRA≤20%为轻度致敏、20%<PRA≤40%为中度致敏、PRA>40%为高度致敏, 并对1、3、5年人/肾存活率进行统计。结果 469例肾移植受者中, PRA阴性349例 (阴性组) , PRA阳性120例 (阳性组) , 其中Ⅰ类抗体阳性66例, Ⅱ类抗体阳性31例, 23例同时存在Ⅰ类和Ⅱ类抗体。术前PRA阴性组与阳性组1、3、5年人存活率分别为98.3%、90.9%、80.7%和93.3%、82.9%、62.9%;1、3、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6.8%、87.9%、75.9%和86.7%、76.1%、50.5%, 二组相比1、3、5年人/肾存活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轻度致敏组的1、3、5年人存活率、肾存活率与PRA阴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中度致敏组的1、3、5年人/肾存活率与阴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度致敏组的1、3、5年人/肾存活率与阴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PRA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 PRA阳性会影响移植物的长期存活, PRA阳性患者在肾移植手术前必须进行严格的组织配型, 采取措施降低抗体水平, 选择合适的供体与手术时机, 以提高人/肾存活率。

后人对周恩来的评价 篇3

关键词:欧大旭  马来西亚  《和谐丝庄》  叙述策略

20世纪40年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灾难深重,是每个华人心头之痛。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法西斯控制了东南亚的半壁江山。马来西亚此时正处于殖民势力与帝国主义的统治下,马来西亚是华人在国外的重要聚集地,马来西亚的华人此时就生存于殖民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夹缝之中,欧大旭的《和谐丝庄》就是以这个时代为背景,以多角度叙事方法,描写华人的命运。小说主角林强尼极富传奇色彩,从身无长物至一方掌权者,实现了身份的蜕变。小说内容涉及马来西亚共产单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战争,亦对日本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现实描写,小说神秘色彩浓厚,耐人寻味,带给读者深刻的启示。

一  小说简介

欧大旭的第一步英文长篇小说即《和谐丝庄》,这部小说历时五年完成,也是欧大旭的代表之作。20世纪40年代的马来西亚,华人农夫林强尼经过不懈奋斗,在河谷之中开了一间丝绸铺,将名字取为“和谐丝庄”,林强尼是河谷中最富足的人,在河谷中拥有极高的地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积极组织武装力量抵抗。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得到儿子得认可,相反,他得儿子林宝玉认为他得所作所为难以启齿,觉得他是“最臭名昭著的华人”。丝绸铺知识他用来行恶的工具,他投机倒把、贩卖鸦片,林宝玉认为其父亲是一个叛徒、马奸。小说采用多角度叙事,林强尼的儿子林宝玉、妻子阿雪、英国老友彼得是小说故事的三个视角。作品目录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林宝玉视角下臭名昭著的丝庄,第二部分阿雪视角下四个人的蜜月,第三部分彼得视角下的天堂花园。林宝玉以儿子的角度对父亲一手建立的丝庄定义为“臭名昭著”。在林宝玉看来,父亲的和谐丝庄实际上充当了掩盖非法经营的作用,店铺虽然在小镇中最大,缺失在压榨苦工的基础上建立,这可以通过小说中林宝玉描述父亲和谐丝庄的词语看出来。林宝玉厌恶父亲的所作所为,为了揭发其父的恶行,他花费大量时间寻找有关父亲恶行的各种资料与数据,并进行分析,最终他认为,父亲是一个彻底的,臭名昭著的华人。林宝玉以批评的心态审视父亲的过去,努力寻找能证明父亲的卑劣行为的各种细节。林宝玉对父亲的恶性的揭发,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相悖,这吸引了广大读者。可以说,林宝玉的揭发,使读者可以从客观角度看待林强尼这个小说主角。如林宝玉认为父亲刺死英国矿主是极度残忍的,但是从读者角度看,这是林强尼敢于反对压迫的表现,林强尼刺死了矿主,读者不禁拍手称快。阿雪是林强尼的妻子,也是河谷中最美丽的女人,阿雪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曾在哈佛大学留过学,经历多次相亲之后,她看上了出来拔萃的林强尼,她认为林强尼整洁、精壮、老成、沉稳,是一个成功优秀的男人,但是婚后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她与林强尼之间的文化水平存在巨大落差,但是她也只能选择接受命运。彼得是林强尼的生意好友,他们两个关系亲密,互相了解,相处时候无所顾忌,彼得认为,林强尼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但是内心如孩子般纯真,两人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两人之间愿意分享彼此的秘密。林宝玉、宋雪儿、彼得每个人物都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认知,事件不同小说人物的叙述过程中,逐渐丰满完整,不同人物之间的叙述形成有效补充,整部小说的事件由此叠加达成。

二  华人在帝国主义与殖民势力下的挣扎

林强尼的地位在河谷中是第一位的,林宝玉在证明父亲是“最臭名昭著的华人时”选择了许多林强尼生前的传言,正是林宝玉对父亲的描述,使读者可以看到林强尼这一华人代表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挣扎与无私的高贵品质。1933年,林强尼错手将英国矿主刺杀,当时强尼是一个毫无身份地位可言的矿工,事情发生后,强尼面临两种不同的命运,一是自卫杀人,无罪释放,二是预谋杀人。最终强尼被判为自卫杀人,无罪释放,这反映出虽然殖民主义下的马来西亚华人地位低下,但是还是有道理可讲,哪怕只是形式上的。强尼杀人后,失去了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只能四处流浪,孤独无助,在他最困难的时刻,马来西亚共产党帮助了他,并向他伸出援手,强尼知恩图报,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共产主义事业当中,随时学习先进共产主义知识,能力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物。强尼的富豪地位建立于殖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扶助之上,可以说强尼的地位是他在殖民注意下不断奋斗的结果。20世纪40年代,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占领马来西亚,林强尼正是这一时期,国外华人的代表,此时,他正面临着朝夕不保的命运。强尼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是自己的大敌,他们的到来,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灾难,于是他积极组织武装力量进行对抗。虽然面临各种危险,但是强尼喜怒不形于色,为了家人的安全,选择隐瞒。但当妻子与日本大佐走的过近时,作为一个男人,他感觉到耻辱,但他选择隐忍不发,为了妻子的安全,对妻子包容,这正彰显出了强尼大度、包容的可贵品质。从皮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强尼的高贵品质。当强尼的共产党员身份暴露以后,日本大佐对其进行要挟,他并不知道出卖他的人是谁,但是为了全局利益,他表面选择合作,其实质是为了保护家人与财产安全。强尼层对皮特说过,如果我死了,麻烦你照顾我的家人。强尼表面迎合日本当局,并合作建立和谐丝庄,在林宝玉看来,这是父亲软弱无能,表现,但是读者深入思考以后发现,林强尼当时别无选择,职能放弃小部分利益,保全大局,与其说林强尼是与日本人勾结,倒不如说这是其委屈求全,大无畏精神的表现。林强尼的故事其实是当时许多华人命运的缩影,多灾多难的命运,顽强的生命力,绝处逢生,这正是20世纪40年代华人命运的真实写照。非常时期,每个华人为了生存,挣扎于殖民势力与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最终保全大局。小说又名《丝之谜》,这以为着特殊时期的人性正如难解的谜团,即使抽丝剥茧,也难找出公认的谜底。生活在国外的华人,不仅饱受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压迫,还心系祖国,周旋于不同势力之间,正是一个是非难定,真假难辨的谜团。

三  多角度叙事展现特殊时期华人的生活

独特的表现手法是小说《和谐丝庄》的特点,对于小说故事叙述,欧大旭采用多角度叙事。对于相同的事物,每个人的认识往往不一样,有人是点、线、面的认识,有人则是全方位、立体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可以更全面的认识事物,写作即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认识方式不同,对与写作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文学作品应当保持一贯性,运用一个视角对事件进行描写是文学作品常用的叙述方式。一个视角可以保持文学叙事的一贯性,但是也有重要局限,不能全方位、立体、深度表达作者对事件的认知,因此有人大胆采用多角度叙事,拆分事件,从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叙述,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多角度叙事。在小说中,林宝玉、送雪儿、彼得,每个小说人物都对林强尼进行叙述,每个人物都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认知,林强尼的形象在不同小说人物的叙述过程中,逐渐丰满完整,不同人物之间的叙述形成有效补充,整部小说的事件由此叠加达成。林宝玉认为父亲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华人,宋雪儿认为丈夫沉稳老练,只是缺乏情趣,彼得认为强尼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并且保持着单纯的内心。三个强尼身边最亲近的人,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他们看到的都是部分的林强尼,整部小说是一幅人生拼图,林宝玉,宋雪儿,彼得各自拥有一份林强尼,每一份都有林强尼的特点,这三部分组合在一起,也不能说是真正的林强尼。纵观小说,主角林强尼让人觉得心酸,一方面,他是河谷中地位最高的人,河谷中的人们对他充满了敬畏,但是自己最亲最近的儿子,确认为自己是“臭名昭著的华人”,自己最爱的妻子深深伤害了他,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挚友也离他而去,至亲又最疏,没有一个人真正的了解他。20世纪4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生存的真实写照在小说中处处可见,艰苦、勤朴、独立奋斗可谓是这个时代马来西亚华人的共性,小说写尽了人物的悲欢离合,氛围却十分祥和。

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作家热衷于写人生苦难,人间百态不乏种种荒谬、血腥、残酷。描写人生苦难,首先需要作者有勇气正视这些苦难,作者写出的作品应当教人勇敢的面对苦难,在苦难中寻求精神、灵魂的出路。灾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人生应当经受住灾难的考验,在荒诞中寻找意义,在痛苦中寻找出路,在迷惘中寻找方向,在虚无中寻找充实,在灾难中寻找生的希望。人生和现实并不是完美圆满的,正视人生与现实的缺陷,从中寻找出路,给人希望可谓是文学的责任,作家的使命,这部小说,展现出特殊时代华人生活的艰辛,读完这部小说后,应该感叹,这样黑暗的日子都过去了,人生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我们应该铭记民族历史上最苦难的岁月,吸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人生的借鉴。

五  结语

小说《和谐丝庄》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主人公命运多舛的,他对妻子的感情令人叹息,对养子的深情付诸东流。主人公心里藏了太多的谜团,从未有过自己的声音,读者只能从别人对他的描述中来猜测事实的真相,使故事充满了悬念。小说叙述的故事,正是是20世纪40年代东南亚华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欧大旭熟练运用多角度敘述方式,叙述者与人物角色交融,使这部小说成为文坛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文一茗:《叙述主体的历史意识:论马来西亚英语作家欧大旭的〈和谐丝庄〉》,《中外文化与文论》,2008年第2期。

[2] 朱崇科:《论欧大旭作品中的“大马”认同及吊诡》,《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4期。

[3] 肖淳端:《欧大旭的小说与历史书写》,《外国文学动态》,2012年第2期。

[4] 潘碧华、杨国庆、潘碧丝:《〈丝之谜〉的人性主题与历史记忆》,《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6期。

[5] 张燕:《论〈丝之谜〉的文化身份认同》,《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6] 邓年刚:《多舛命运 况味人生——欧大旭〈丝之谜〉的无穷意味》,《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7] 王丽艳:《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和谐丝庄〉》,《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不敢后人的成语简介 篇4

不敢后人

常用

bù gǎn hòu rén

【成语释义】

后:落后。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成语出处】

邹韬奋《抗战以来》:“凡遇党政当局对抗战建国积极方面有所号召,亦无不竭诚响应,不敢后人。”

【感情色彩】

褒义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要求上进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近义词】

不甘落后

成语例句

我一直要求自己上进,不敢后人

英语释义

unwilling to fall behind others

百科

项羽的失败能给后人什么启示 篇5

在艺术上,《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的 篇章之一,其叙事之生动,其语言之精彩,尤其是对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描写,其成就更是空前的。他们既有英雄的伟大,又有普通人所常有的弱点,千载之下读之,仍觉其虎虎有生气,历历如在目前。钱钟书称赞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说:“‘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咤’,‘恭敬慈爱’与‘骠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剜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双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

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最雄伟的悲剧英雄,《项羽本纪》也是司马迁倾注心力最多的艺术 篇章。它通过一些带有明显立场倾向的故事传说,通过一些凝聚着强烈感情的情节与细节,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如“鸿门宴”作为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故事,司马迁是写得极好的,不论是人物语言、心理活动、斗争场面,都写得活灵活现,堪称经典。在从《史记》之后直到唐人小说出现以前的八百年间,还没有任何一篇写人作品能够超过它。

90后人生励志格言 篇6

2、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3、与这一生,我们彼此错过了一步,便注定错过一生。

4、一个人可以给你许多痛苦,但是没有一次是相同的。

5、平时骂你就算了,非要等我打你才知道我文武双全。

6、心眼多,和你玩的人就少;心眼少,玩你的人就多!

7、每听一遍你对我的想念,我都会忍不住打一次冷颤。

8、我们人这一辈子不是别人的楷模,就是别人的借鉴。

9、永远做一流版本的自己、永远不做二流版本的别人。

10、如果全世界背叛了你,我會站在你身後背叛全世界。

11、暗恋我一定要告诉我,万一互相暗恋不是傻炸天了。

12、所谓惊喜就是你苦苦等候的兔子来了,后面跟着狼。

13、总是不期望,让一不留意就想起那个不知伤悲的你。

14、每一个你所讨厌的现在,都有一个不够努力的曾经。

15、所谓缘分,就是爱情成功时的理由,失败时的借口。

16、要想知道鸟儿是否属于你,就不能把它关在笼子里。

17、有没有那么一个人,看透我在隐身,知道我在等人。

18、人生就像愤怒的小鸟,失败时总有那么几只猪在笑。

19、千万别觉得别人过得比你好,他们只是相机比你好。

20、我觉得我哪长得都挺标致的,为什么就是不好看呢。

21、我很没安全感,很怕孤单,却天生不是娇羞的性格。

22、两个人在一起,没有合不合适,只有懂不懂的珍惜。

23、长期低价收购各类闲散姑娘。型号不限。详情面议。

24、俄不是特意搞笑,俄是天生就搞笑,都怪姐太搞怪。

25、如果你们要旧情复燃,请先告诉我,让我优雅退场。

26、做与不做的最大判别是:后者领有对前者的反驳权。

27、不是都实行男女平等了,凭什么哥就不能上女厕所。

28、有时候你的生气并不是代表你的在乎,还有不信任。

29、你说你很忙,别用这句话敷衍我,你我都是聪明人。

郯城传说:六月飞雪示后人 篇7

素有“天下银杏第一县”的山东省郯城县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著名戏剧《窦娥冤》的生活原型就在这里。在城东外环路旁,有一个高五、六米的坟冢,周长120米,占地近1亩。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西汉年间东海孝妇冢。在孝妇冢的墓前有石碑两座,一座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曰:“纯孝也而蒙不孝之株;无罪也而罹有罪之祸,致天悯奇冤,郡遭大旱”。另一座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所建,上曰:“其孝至于上格天心,下慰舆情,使千百年后沾其德泽”。还有一块“华夏首孝”的石刻。

孝妇按《县志》为窦氏,《搜神记》称周青。周青在出嫁之前,其丈夫就患病不能下地干活,为了料理家务婆家早早将周青娶过门来,谁知不到一年的时间丈夫死去,只剩下婆媳二人相依为命。有一次,婆婆劝周青改嫁,别再过这苦日子,周青听后立即给婆婆下跪,请求婆婆不要赶她走。婆婆为了不连累年轻的周青,趁周青外出时自缢,后被及时救下,婆媳俩艰难度日。

一次,周青在挖野菜回家的路上捡到一枚铜钱,用这枚铜钱买来二两香油,她将挖来的豆瓣野菜洗净,加上香油调拌后端给了婆婆,谁知婆婆食后在夜间突然死去。周青的小姑子就到县衙告状说是嫂子周青想改嫁有意害死母亲,县令收审了周青。当时狱吏于公曾向县令申诉,说周青是一位贤良孝女,不会害死婆婆。县令不听劝告,执意处斩周青。在临刑前周青向县令诉说无心害死婆婆的冤情,提出了可以验证的三种现象,一是被冤杀后流白血,二是天降雪,三是大旱三年。还恳求死后同婆婆合葬。孝妇周青被斩后果真流白血,下大雪。周青被安葬在婆婆坟墓的西侧,谁知一夜之间两个坟墓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封土高大的墓冢。孝妇的冤情感动了上天,果真大旱三年,颗粒无收。县令后来被罢免。多少年来孝妇周青的故事被当地人们所传颂。现在,墓冢的中间至今仍然保留着一条南北向的分界线,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没有消失,它象征着孝妇周青赡养老人的贤孝美德不断发扬光大。

孝妇被冤杀后,于公携带全部狱词弃官回家。后来新的太守到任,访求于公高大故里,于公便将全部案卷呈出。新任太守为孝妇平反昭雪,并亲临孝妇冢致祭,于是天降大雨。从此,郯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现在,在城西仍有于公墓。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公正廉明,路过此处,都自愿兜土添坟,千百年来形成了封土高大的于公墓,占地两亩多。在于公墓的南边,有一个村庄叫白溪(血)汪,传说就是当年孝妇刑场所在地。窦娥冤的故事在那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以汉东海孝妇为原型,编写了戏剧《窦娥冤》、《六月雪》。“六月飞雪天报孝,三年不雨帝鸣冤”道出了当地百姓的`心声。

郯城地处苏鲁交界,四季分明,六月正是三伏酷暑,天空飘雪当是虚构。六月飞雪那是周青、窦娥对封建吏治制度的报怨,是平民百姓对公平正义的希冀,是时代对“真善美”的追求。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也是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二十四孝其中有十孝在山东,七孝在临沂,一孝在郯城,那就是“鹿乳奉亲”的故事。郯国国君郯子不仅学识渊博,治国有方,而且还是个孝子。相传,郯子的父母患有眼疾,需要用鹿乳治疗,郯子就身披鹿皮深入到马陵山涧,与鹿同宿,伺机挤取鹿乳。一次差一点被猎人射中。当猎人得知实情后,深受感动,以鹿乳相赠,并护送其出山。

发生在临沂的其它6孝分别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花顺母、戏彩娱亲、闻雷泣母、卧冰求鲤。

“万善孝为先”、“善为德之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是社会的纽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文明进步,有利于家庭幸福。

通过参观窦娥墓,大家感受到了“华夏首孝”的含义,领略了千古奇冤的案情,看到了百姓对“真善美”的赞颂。

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篇8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青少年时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后来,朝廷派他担任河西尉,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就将他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之后杜甫弃官入川,躲避战乱,在这期间,他创作了《登高》、《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三个称号

杜甫的三个称号有:诗圣,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又因为他曾在成都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职务,后人以其官衔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曾居于京兆杜陵。在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又因为其所住之地名为草堂,所以也有后人称呼其为杜草堂。

杜甫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也称他杜少陵,杜工部等。

甫字有四个含义.一为古代男子得美称;二做开始、起初讲;三为方、才得意思;四系指大.如果联系到他得表字“子美”,所用得该是第一种含义.也可以说用得是第四种含义,甫做大讲,羊大为美,杜甫如果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也讲得通。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也是诗人,审言字必简,这意思是对自己说的话要详加检查,才能聚居没有废话,能书写到“简”上,载入史册。

后人对周恩来的评价 篇9

崔颢《黄鹤楼》诗被后人多次改动(图)

今天广为流传的崔颢《黄鹤楼》诗并非原版,而是被后人多处改动。昨日,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刘文祥先生向记者披露:随着“敦煌诗卷”重见天日,这首千古绝唱在学术界考证下早露初容,只是一直不为大众所知。黄鹤楼

刘文祥向记者透露,对于此诗的考证近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著名诗歌评论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李元洛对此作过专门研究,他在公开出版的自选集《唐诗之旅》中《溯洄》一文中揭示:“篡改”崔诗者是“自以为是”的清代才子金圣叹。根据李元洛的考证,在唐代的《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和宋代的《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等书中,此诗首句都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一直到明人吴琯所编的《唐诗纪》和清人编的《全唐诗》中,“昔人”仍然乘“白云”而飞,只在“白云”下小注曰:“一云作‘黄鹤’”。也就是说,不晚于明代,此诗开始有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异文。

到清初,金圣叹选批此诗时,却称“昔人已乘白云去”为“大谬”,并力挺“乘鹤”版本。此版本中,诗的前三句连续出现了三个“黄鹤”,在很多人看来似有不妥,金圣叹却认为“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在金圣叹之后50多年,沈德潜编《唐诗别裁》时取其说法,将此版本收录。又过50年后,孙洙编《唐诗三百首》亦“依样画葫芦”,其编又家喻户晓,故经金圣叹批录的“昔人已乘黄鹤去”版本广为流传。记者采访黄鹤楼公园文化顾问、著名楹联专家白雉山,他所持观点与金圣叹一致,认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比“昔人已乘白云去”更准确——“白云”既是“昔人”乘去,此地哪还有“空悠悠”的“千载白云”呢?

对此,也有观点认为,崔颢“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句,是说千百年后白云还悠悠于天,此白云不必一定是千百年前昔人所乘白云。

李元洛考证,除了改“白云”为“黄鹤”,金圣叹还将原诗第6句中的“春草”改为“芳草”。另外,在敦煌本的《黄鹤楼》诗中,最后一句是“烟花江上使人愁”,而在古代各种唐诗选本中,不知何故“烟花”均作“烟波”。

白雉山回忆,据文献记载,长江和汉水交汇入处的一段河流曾被古人称为“烟波江”,诗中用“烟波”比“烟花”更确切。刘文祥介绍,近百年来,人们陆续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量诗文,其中以唐诗居多,这些诗稿被人们统称为“敦煌诗卷”或“敦煌诗稿”,其中,唐诗存放年代最晚不超过宋代。据此可以认为,“敦煌诗卷”中的崔颢《黄鹤楼》应为其原作。今广为流传版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敦煌诗卷”版本

上一篇:鼓足干劲在全县领导干部暨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实验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