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周恩来精神(通用8篇)
实践周恩来精神 篇1
学总理精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为一名淮安人,我从小就对周总理有着无限的崇敬和爱戴,教科书上每一篇关于总理的课文都会深深的打动我。《一夜的工作》,《总理借书》等等的故事都成为了口口相传的佳话。他高风亮节,丰功伟绩,十二岁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
一转眼走进了大学,我们的校园坐落在周总理的故乡,进入学校大门,最初映入眼前的就是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整个校园环境中,随处可见宣传标语,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周总理班,总理精神主题教育月等等,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周恩来文化气息。
回首往昔,我们怎能忘记,在那苍茫的风雨年代,祖国山河水深火热,总理为了革命,为了中华之崛起,东渡日本,西赴欧州,风萧萧,路漫漫,上下求索救国救民之路,把马列主义的火种播撒到中华大地。
他是共产党的优秀代表,他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他仿佛是一台永远不知疲倦的机器,经冬复立春的不停运转,倾心血于人民,尽赤胆于祖国,正因为如此,周总理的名字才永垂不朽,才会感染着代代莘莘学子,才会在亿万人民心中永存。
周总理的一生,心怀坦荡,光明磊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总理的一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岁月的流逝磨不灭我们对总理的思念,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但又似乎把一切都留给了我们,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精神更是我们21世纪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指路灯。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现在的生活过于安逸,诱惑无处不在,也许我们会沉沦会迷失,然而周总理的精神就是心中那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把总理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自己铸造一身钢筋铁骨,在未来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实践周恩来精神 篇2
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一切优秀品质和美德的历史传承和完美再现, 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是周恩来高风亮节和人格风范的凝结。周恩来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 胡锦涛在《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 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 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顾全大局, 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 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 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周恩来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精神最显著的特征是: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立党为公、淡泊名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周恩来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具体表现在:有利于教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自觉做人民公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利于在全社会加强和促进职业道建设;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对于高校而言, 加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 周恩来精神就是极为珍贵的教育资源, 在新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在建设创新社会、和谐社会之时, 对造就青少年学生早日成为国家栋梁更显得行之有效和意义深远。
二、将周恩来精神融入育人全程
1、用“周恩来精神”, 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会感觉不适应, 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会感到很迷茫, 尤其在多种思潮激荡的网络和市场经济环境中, 部分学生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即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在大学生涯教育中, 用“周恩来”精神坚定大学理想信念应该贯穿始终, 从新生教育开始, 就应该通过讲座、实地参观、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认识周恩来精神。周总理一生, 不断追求真理, 坚定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淡薄名利, 顾全大局, 任劳任怨, 鞠躬尽瘁, 这些精神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学习中继承和发扬的。只有深入认识这些可贵的精神, 才能引导学生们明确学习目标, 明晰社会责任,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用周恩来精神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当今大学生的人格意识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 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自尊心弱、不懂自重、自命不凡而又缺乏自强自立、他们不信任别人、不适应社会环境、牢骚多、个人主义、不善与人合作等不良的人格特质, 人格发展还不够成熟。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以上种种情况, 要将宣传周恩来的诚信精神、进取精神、自律精神、团结精神为重点, 并且通过教育各种活动, 来践行周恩来的诚性精神、进取精神、自律精神、团结精神, 充分挖掘平时学习、生活中讲诚信、讲团结、勤奋自律、乐于助人的同学, 充分肯定在各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 将他们的事迹结合周恩来精神在全校学生面前树立典型, 让周恩来精神不仅走进课堂, 更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习周恩来无私奉献的精神, 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 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的侵蚀, 不断自我磨炼、自我改造, 做一个自尊、自重、自省、自励、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3、用周恩来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明
建设优良学风, 营造校园文明, 让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无疑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从教师做起,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要始终重视教师在做人做事方面成楷模力量, 每一位教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强化师德观念, 用周恩来精神对待教育事业, 以高尚行为去感染学生。其次, 学生永远是营造校园文明的主体力量, 学生素质的高低、学习风气的好坏, 直接应该校园文明的水平。这就需要高校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周恩来精神, 不断强化周恩来精神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优良学风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校园文明出一份力。第一, 学校在向生进行周恩来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他们努力践行正确的道德追求, 特别是启发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 使其深刻认识到“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自律, 是一名合格人才和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次, 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媒体牢牢抓住主线, 展开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周恩来精神的宣传, 通过积极有效的舆论导向和真实全面的言传身教, 来实现创建文明校园、弘扬周恩来精神、建设优良学风的目的。第三, 要激励学生将周恩来精神内化为个人内化为各人修养, 并结合未来回报社会的实际自觉地付诸行动, 引导学生注重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用在未来社会中的个人价值奉献追求理想信念目标。正确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志存高远,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将周恩来精神贯穿其中, 通过大力弘扬周恩来为人民服务、诚信、进取、自律和团结等优秀品质,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信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创建良好学风, 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
摘要:周恩来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是中华民族传统理想人格与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优秀品格的完美结合和集中体现。将周恩来精神融入育人全程, 引导学生们明确学习目标, 明晰社会责任,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周恩来精神,育人,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韩锦标:《用周恩来精神引领大学生人格培养》,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8, (11) 。
[2]韩同友、房中:《五四前后周恩来思想转变的历程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觉悟》, 2009 (03) 。
[3]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1998-02-24 (1) 。
论庄子的精神实践 篇3
关键词:庄子 精神实践 道
“精神实践是一种独特的实践,是精神以自身为对象所展开的活动,因而具有反身性……精神实践是实践的一种典型形式,是一种追求或诉诸于精神自我改造的过程。”这种精神的自我改造、精神实践的思想在庄子思想之中并不鲜见,精神实践的方法就是达到道的重要途径。
一、心斋与坐忘
庄子《人间世》篇中,颜回告诉孔子说他要去卫国,想要劝说刚愎自用和轻其国民的国君,但孔子却对他说,恐怕颜回会受到卫君的刑戮,为了避免灾祸,颜回首先需要“心斋”。于是颜回问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何为心斋?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心斋”并不是“祭祀之斋”,而是“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就是说,只有让真道汇集于虚静的境界,才能达到心斋的状态。从具体过程来看,心斋是从“听之以耳”到“听之以心”再到“听之以气”的一个进程,当达到“听之以气”的高度时,体道者的内心也就进入了虚静的状态,内心不做判断,不做分辨,不执着,同时又向万物敞开。“心斋的具体做法,是要逐步减少感官的刺激、外来的诱惑、层出不穷的欲望,以及执着于自我中心的观念与成见。总之,就是要对‘心下一番涤清与整理的功夫,使它进入虚与静的状态。”道体虚静,虚与静的状态也恰恰就是道的状态,即是通过“心斋”这种精神上的自我实践达到道的境界。
何为“坐忘”呢?庄子在《大宗师》中同样是借助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揭示了“坐忘”的状态: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由此看出,在“坐忘”阶段,万象俱忘,浑然无我,形智皆弃,身心与大道皆混同为一,表明心灵已然超越了有限的、狭小的对象物,不再受外物和各种观念的束缚,达到了无限和开放的状态,思维和思维的对象、自我与外在的环境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的状态,正如庄子在《达生》篇中所言:“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忘掉脚的存在,鞋子就会是合适的;忘记腰的存在,腰带会是合适的,当忘掉是非之时,内心就会感到舒适。这种“坐忘”的精神实践方式也是诸多宗教中的精神修炼方式,通过“坐”而“静”进而进入“吾丧我”的状态。
同时,在《大宗师》这一篇中,颜回三见孔子,都说“回益矣”,第一次,颜回说他忘却的是仁义,孔子说他还没有进入大道的境界;第二次,颜回忘掉的是礼乐,但孔子依旧说他没有进入大道的境界;第三次时,颜回说他已经“坐忘”了,已经与大道混同为一体,此时孔子不由自主地感慨“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由此可见,颜回在体道悟道的过程中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他忘却的仅仅是仁义礼乐等外部的道德礼仪,还是局限于有限的外物,所以孔子说他还没有达到大道的境界,在第三个阶段时,颜回的状态超越了所有的对象物及其束缚,进入了万物皆忘的无限境界,实现了精神的超越,所以孔子也由衷地感叹颜回是贤人,并愿意跟随颜回学习。从中既可以明显看到颜回精神实践的过程性,又能体会到孔子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此外,《大宗师》中还记载了女偊的体道过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九日而后能外生…而后能朝彻…而后能见独…而后能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他的修道过程类似于从“心斋”到“坐忘”的过程,首先逐渐突破了自我的束缚,然后万物齐一,彻底醒悟,窥见了卓然独立的道,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没有古今之分,破除了生死的观念。显然,这体现了女偊的体道时精神实践的变化过程,逐步深入,达于大道。
二、去机心
要想悟道、体道就需要摆脱外物对心的束缚,去除机心。机心使得人们带有各种欲望冲动,总是受到外界事物的捆绑束缚,心神不安,心灵闭塞。庄子《天地》篇中记载了一位得道之人对“机心”的警惕。当时自贡南游楚国,返回晋国时,路过汉水南岸,他“见一丈人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自贡见丈人浇灌苗圃,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于是劝他使用机械灌溉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位丈人拒绝了子贡的建议,他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由此可见,丈人并不是不知道机械的存在,而是为了去除机巧之心,因为机巧之心存于胸中,会使纯真素朴的自然本性不够完备,进而精神就不会安定,也就无法载道了。所以为了保全纯真素朴的自然本性,丈人不选择使用机械,以保全自然本性,这样才能精神安定,从而载道。
在庄子看来,人们内心的欲望总是太重,因此也就不能摆脱外界的束缚,从而患得患失,如果太过执着于名誉、声望,必然会被名誉、声望所伤,而蒙蔽内心,进而不可能达于道。所以,一个人要想达到精神境界的完满,就必须去欲,去除机巧之心。而这体现在情感上就是“无情”,庄子在《徳充符》篇和惠子进行了“无情”的讨论,庄子认为一个得道之人是没有情感的,而惠子认为“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解释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其实,庄子所说的“无情”就是说人们不要让好恶之情损害自己的身心,而应该顺任自然,不要人为地去增益一些不必要的尤其损害人的情绪,而是超越人心的喜怒哀乐,任其自然,保全自己的自然本性。庄子在《徳充符》篇中还提到:“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圣人具有常人的容貌,因此能够与常人共处,但却没有世人的那种偏好的情感,因为“无人之情”,所以自身也就不能被是非所扰,因此,能够与天道同体。
《徳充符》中的王骀就具备了这种境界,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他:“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虽然生死是大事,但对王骀来说,他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即使天崩地裂他也不会有所变化,显然王骀的精神已经超然于现实的外物了,生死存亡和天塌地陷都不足以改变他内心的平静,他能够做到“外化而内不化”,即使外部世界瞬息万变,他也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然,所以他能够“视丧其足犹遗土也”,虽然失去一条腿,但他精神上仍然感觉是完满无缺的,并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形体上有什么欠缺,就像随手扔掉一块泥巴一样,不为外物所限制束缚,超然物外,实现精神上的超然,与道同一。
其实,精神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突破自我的局限,让自身与万物没有什么区别,超越时间限制,让宇宙和道在你身上运作,此时你找回了真实的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精神上的自我改造和修炼处在“顺人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以及“安时而处顺”的精神状态。
三、忘适之适
精神上处于安适的精神境界,保持纯朴的本真之性,安时处顺,就能无往而不适,达于道体。
庄子在《达生》篇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工倕能用手指旋转画圈,并且和借助圆规画的一模一样,他的技艺之所以如此高超,是因为他心神专一,但并不完全依赖于心灵的指使,所以他的心灵专一但不闭塞,因此手指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随顺物象的样子而画出妙若自然的图像。
庄子通过工倕画图以及“忘”的道理,意在告诉人们,必须保持心灵的平静,不受外物的束缚干扰,抛却是非之心,内心就会感到舒适,内心纯一不变,所遇之事都能够安适,本性安适了就能够无往而不安适,就是忘掉了安适的安适。这就像“无为而无不为”一样,不去刻意有为,不去过分人为,实现精神上的洒脱和超然,排除是非的干扰,“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他的理想是人们不要思考,不要谋虑,不做区分,顺应外物的变化,“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顺着万物的自然之理而悠游于世,寄托于不得已而蓄养心性,这就能达到了自我精神实践的理想境界。
这种做法是达于道的手段,而目的是通过这些方法,摆脱现实,以期与道合一,一旦与道融合,也就获得了绝对的精神自由。《徳充符》说:“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齐一生死,混同是非,万物齐一,就是摆脱桎梏的约束,就能进入绝对的超现实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有了这种境界就无往而不胜了。
什么样的人具有这种境界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至人不会感到炎热和寒冷,无所畏惧,还能乘云气、骑日月,遨游于四海之外,圣人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庄子在《达生》中明确作出了回答:“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16他处于大道之内,心性纯一而不杂乱,元气保养而无丢失,德性与大道相合,与派生万物的大道相通,这样的人的自然天性持守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精神境界,精神没有间隙,外物自然无法入侵,进而也就受不到外物的侵害。可见,在庄子那里,最重要的还是精神,反复强调精神重于形体,因此,精神上的自我改造和修炼也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与道同一。
庄子的精神实践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发意义的观点和方法论上的可借鉴的途径。庄子在精神修养上始终强调定乎内外之分,不让外物干扰个人的内心世界,持守内心的宁静与完全,正如《逍遥游》中:“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不被外物所累,摆脱生死名利的束缚,对于人的精神自由和精神境界也是大有裨益,虽然不能完全做到“去机心”“忘适之适”,但通过反复的精神修炼和自我的精神改造,尽量接近这一境界,就能够少一分好名逐利之心,多一些精神自由,在当下社会中也就能够获得更加自由和洒脱,为人提供精神实践的启示,提供精神修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孝廷.精神实践视野中的科学与科普[J].科普研究,2010(3):36-40.
[2]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53.
[3]傅佩荣.《庄子》心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43.
[4]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119.
[5]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312.
[6]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192.
[7]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92.
[8]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90.
[9]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77.
[10]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312.
[11]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61.
[12]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83.
[13]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35.
[14]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296.
[15]方勇 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3.
作者简介:刘媛媛(1988— ),山东潍坊人,北京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周恩来精神微探 篇4
周恩来精神微探
周恩来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有着极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们真正的敬仰和爱戴,伟大业绩和人格魅力的背后是以一种伟大精神作为支撑,而这种精神又不仅仅只体现在一个方面,它是多种精神的集合,本文将简单总结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的恩来精神,恩来精神总的归结为六个方面。
一
周恩来从幼年时就从各个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一直到老,从未松懈。
(一)刻苦好学精神
周恩来总理小时候读书时便立下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从小刻苦学习,一心向上。青年的他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小资家庭,后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北伐结束后开始领导共产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又写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一系列不朽篇章。我们现在学习条件这么的好,教学资源又是那么的丰富,根本就没有理由不学习了。学习好不代表什么都好,我们还要学以致用,周总理一生酷爱学习,且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不断丰富自己,改造自己,进而改造社会。首先,是好学。周恩来自幼酷爱读书。他认为“一物不知,学者心耻”。对于“圣贤书籍,各种学科”必须广泛阅读,要“深究而悉讨”,而不能“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因此,他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时,常常感到学校规定的课程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便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博览群书。投身革命后虽肩负重任,但一刻也不放松学习,无论是革命战备的戎马岁月,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繁忙时期,他都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哪怕是在飞机上、火车上,也是手不释卷。其次,是善学。周恩来读书学习不仅善思好问,善推求比较,还善于向社会学习。他远涉重洋,赴欧洲勤工俭学时,除在学校读书外,还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他在伦敦给他的伯父信中说:“在伦敦念书,非仅入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研究之课目也。”周恩来世界观的确立,乃至革命建设中诸多重大思想的形成,除了得益于他博览群书、涉猎各种知识外,还得益于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求知方法。第三,是学以致用。周恩来 “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诗句,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学习与运用、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和一生践履。年轻的周恩来即深刻地认识到,求学并非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腾飞。学以致用,成为周恩来一生的思维“定势”,不仅为他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而且为他提供了孜孜以求的动力,激励着他活到老、学到老。那句话不只是周总理的奋斗格言,还要是我们的奋斗格言。
(二)积极进取精神
周恩来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进取的一生。首先,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周恩来少小求真之心极盛,目睹患难之中国,年仅13岁的他就庄重地确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为了追求真理,虽几经反复,但毫不气馁。他东渡日本、远赴欧洲考察,在彷徨中决意另辟“新思想”,“对一切主义开始
“淮阴师范学院“追恩来之迹,承翔宇之迹”学生学术论文”
推求比较”,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这个救中国的良方。从此,对共产主义坚信不疑。从爱国到倾向革命到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体现了他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的执着精神。一旦信念确立,便坚信不疑,矢志不渝,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其次,是永不满足,不断前进。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周恩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寻找真理东奔西走,为寻求解放北上南下,南昌举旗,西安周旋,重庆舌剑„„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全国解放以后,作为一国的总理,他经常与邓颖超同志互勉:要努力学习,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列。他经常告诫自己“偶一不注意,便有落后的危险,还得再鼓干劲。前进再前进啊!”从日内瓦到万隆,他遍访各国;从西双版纳到天山,他深入各地;为了民富国强,他呕心沥血,反复探求,躺在病床上还在筹划祖国的统一与四化大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三)严于自律精神
周总理一生为党、为国家工作56年,纵观其一生,在总理的工作中几乎从未犯过任何错误,这是非常难得的,能做到这点是与总理严于律己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他提出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政治、社会、亲属和生活等“五关”。前两关是经常讲的,但赋予新意,后三关是后来提出来的。周恩来一生也的确是这样践行的,他勇于自我改造、自我批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觉地过好“五关”。首先,是坚持自我改造。周恩来认为共产党人为了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他形象地说,“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这是因为“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思想改造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不落伍,跟得上时代,时时前进”。其次,是勇于自我批评。周恩来认为思想改造的方法,除了学习、实践,重要的是进行自我批评。他认为世上本没有完人,人总会有缺点,难免会犯错误,要完善自己只有不断地改正错误。他曾说,“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因此,他一贯主张缺点和错误的改正要从领导者做起、自我批评要从领导者做起。他正是这样自勉自励,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总是敢于正视,反复公开地作自我批评,努力从自己的思想、作风、立场、观点、方法上去找根源,从不文过饰非,更不诿过于他人。他曾表示过,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纵观他的一生,通览他的著作,他那勇于自我批评的自律精神清晰可见,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自我批评最自觉、最多、最深刻的人,堪称共产党人自我批评的楷模。第三,自觉地过好“五关”。
他有句座右铭:“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对他严于自律精神最真实的写照,他的一生正是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发扬长处、纠正短处、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有这样一件例子:他曾定过十条周氏家规,他反复倡导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叮嘱他的侄儿不要透露他们的叔侄关系,他告诫他的亲属要靠自己奋起,不允许有丝毫特殊。至于生活关,他功高不奢,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本色。他吃、穿、行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节俭事例,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二
“淮阴师范学院“追恩来之迹,承翔宇之迹”学生学术论文”
周恩来是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他的一言一行、他的思想无处不透露着他马克思主义思想观,这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甘当公仆精神
“我们是人民的公仆,衣食住行都是人民给的,没有个人财产,我们只有给人民做勤务员的义务。”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平易朴实、却荡人心魄的名言。周恩来终生坚守者巴黎公社的人民公仆原则和共产党的宗旨,一辈子做忠实、高效、廉洁的人民公仆,其精神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同时在我们心中周恩来的公仆精神是周恩来精神这部交响乐章中的一个闪亮的音符。
“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恩来总理时刻不忘这条真理。他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代表人民管理国家行政、经济和文化事务的。就应当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把人民的利益放得高于一切,他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河北省邢台地震时,他三次冒着余震的危险察看灾情,慰问伤员,组织抗震救灾。看到在地震中家破人亡的老大娘,总理激动的拉着她的手满怀深情地安慰说:“你就把我当自己的儿子吧!“,这样全心全意为人们着想的总理使灾民们感动得声泪俱下.郑州黄河大桥被洪水冲毁,他冒雨赶赴现场,同现场干群一道商讨抢救桥梁的方案。还有陕北考察、邯郸调研、十三陵及密云水库工地、三峡大坝选址等,人民的利益时刻牵扯着他的心,触动着他的情,哪里的人民最需要他,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作为人民忠实的公仆,周恩来最不能容忍的是那些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疾苦,当官做老爷的不良现象。1956年,广西部分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少数干部漠然视之,救灾不力,以致出现饿死灾民的非正常现象。周恩来接到报告后,心情沉重地说:事情的性质是严重的。我们的国家制度所以优越,就是因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我们的人民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不关心人民疾苦或者关心不够,都是不能容许的。”周恩来在《反对官僚主义》一文中,严肃指出:“必须看到,官僚主义在我们执政的党内,在我们的国家机关内,的确是十分有害,非常危险的。”这同党的宗旨,同人民政权的性质是背道而驰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做勤政高效的人民公仆。恩来总理的事迹也时刻证明了这一点。总理办公室那彻夜不灭的灯光,已成为共产党为人民勤奋工作的象征,也是外国朋友称之为“全天候总理”的标志。建国初期,特别是在抗美援朝的紧张阶段,他常常连续工作15小时之久。累了,就站起来走一走。困了,就在额头上抹点清凉油。由于过度疲劳,有时出现流鼻血的症状。他让工作人员稍事治疗又继续工作。l973年春,周恩来曾对刚被“解放”出来的谷牧说:“我已经得了癌症了„„你恢复了工作,担子很重,还得好好干呐!现在不是时兴‘爬坡’、‘拉车’那些话吗?我们这些人,一辈于就是为国家、为人民拉车啊!一息犹存,就得奋斗!”这是周恩来总理由衷的肺腑之言。从发现身患癌症,到他逝世,有四年多时间。头两年,他一如既往,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没把病放在心上;后两年,到了他不得不住院治疗的情况下,他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把办公室搬进病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恩来总理还在为人民忙碌着。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息犹存,就得奋斗的公仆精神,在这里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淮阴师范学院“追恩来之迹,承翔宇之迹”学生学术论文”
(二)求真务实精神
周总理,主张实践,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1950年6月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指出,“不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
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科学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其必由之路是“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一种科学态度,一种工作作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各行各业有效发展,就是要在求真务实基础上,做到加快发展与经济环境相适应,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把“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
周恩来早在少年时即不仅总结历史人物成功之秘诀在于立志,而且强调立志“当计其大舍其细,不私于个人”。弘扬周恩来的求真务实精神,首先要立求真务实之志。
一是要立甘当人民公仆之志。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牢记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辈子为国家、人民拉车”。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坚持把求真务实精神同维护人民利益相结合,坚信只有求真务实,二要立为人民的长远利益而谋之志。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结合,一定要以人为本,不能见物不见人;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利益,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而换取眼前利益;一定要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做那些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
三要立为人民的现实疾苦而忧之志。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以人民的疾苦为忧”,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切实关心人民的现实利益,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周恩来求真务实精神影响之深,不仅在于他有求真务实之志,还在于他练就超乎寻常的求真实务之能。弘扬周恩来的求真务实精神,还要不断增强自己求真务实的本领。
求真务实,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坚信“空话,于事无补”,努力弄清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调查。充分发扬民主,像周恩来那样具有虚怀若谷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度,勇于听取各种意见,努力营造讲真话的氛围,以求掌握实情。
集益广益、把握“实意”。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智慧,兼听众议,博采众长。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善于明辨是非,趋利避害,努力把握事物统一关系中的复杂性,正视矛盾并细密地剖析事物的两面性,进而把握事物的全面性,去伪存真,最终把握民意的本质。
(三)无私奉献精神
还记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话写出了杜甫的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而我们可敬的周恩来总理和大诗人杜甫一样也有着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周恩来的一生,是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首先,“淮阴师范学院“追恩来之迹,承翔宇之迹”学生学术论文”
是一心为公,淡泊名利。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时,尽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荐他做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但他执意不肯,而强调毛泽东的经验、长处,坚持重新任命毛泽东为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他作为 “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同时,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批评,避免会议可能出现的僵局,确保会议成功。会后,他作为“党内委托在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自觉地退居于助手的地位,让毛泽东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确保毛泽东在党内军队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其次,是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周恩来认为“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在中国革命的复杂环境中,处在党内斗争漩涡之中的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总是忍辱负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党内斗争中对自己的各种误解,甚至是恶意中伤,他报以忍受和缄默,竭力维系党的团结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他组织实施反冒进受到错误批评时,尽管心情很沉闷,但仍然努力忘却所受的屈辱,带领周围同志团结奋斗,勤奋工作,以尽量减少思想路线的失误带来的损失。三年困难时期上下交困,怨言颇多,为顾全大局,即使有些问题不是他的责任,他也毫无怨言地主动承担起来,以求大家向前看。“文化大革命”中,尽管他自己处境十分艰难,仍然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胸怀。他一方面以血肉之躯挺身抗击,力挽狂澜;另一方面又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苦苦周旋,苦撑危局,以维护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第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曾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评价。
为了民族的解放,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处险从容。为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几十年如一日,日理万机,三更未眠五更起,紧张、不知疲倦在工作。1972年,身患癌症的他仍抱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古稀之年,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常常连续工作几个昼夜,累了只能扶着椅子歇歇,生怕“一坐下就会睡着”!1976年,弥留之际的他从昏迷中醒来,便对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呢?快去照顾其他同志要紧,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他投身革命的大半个世纪里,倾心血于人民,尽赤胆于祖国,唯独没有自己。他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曾经说过“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所以周总理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中国新闻网
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上,胡锦涛指出,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实际上周总理的精神不止这些方面,然而就是这样六个方面就令我们赞叹不已,从这六个方面来看,恩来精神是囊括了中华美德的任何一个方面,他近乎完人。所以,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是共产党人理想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本文也仅是微探其精神的主要方面,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值得我们一直探索和学习。
金冲及、《周恩来传》、1989年2月第一版、人民出版社、55页
程华、《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1992年3月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367页
程华、《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1992年3月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443页
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992年11月第一版、中央文献出版社、331页
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人民日报、1984年8月29日
程华、《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1992年3月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394页
程华、《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1992年3月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516页
实践周恩来精神 篇5
在这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北门外桃花垠的周恩来故居,也是现在周恩来纪念馆的地址。纪念馆是1992年1月16日落成,由邓小平题写馆名。江泽民、李鹏、李先念、杨尚昆等领导为纪念馆题词。
该馆四面环水,清波荡漾,总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由主馆和辅馆两部分组成。主馆底部基台呈方梯形,而馆体呈八棱柱体,在庄严中具有动感,喻示周恩来数次在我党我军生死存亡关头所起的扭转乾坤的作用;基台周围由四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撑起锥形大屋顶,寓意他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千秋大业。与主馆相呼应的辅馆呈“人”字形展开,标志着周恩来伟大崇高的人格,并含蓄地表达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主馆分为三层,一层展厅共分八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和珍贵的文物图片以及5台电视显示屏,展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二层瞻仰厅置放着周恩来坐像。这尊汉白玉塑像高3.2米,基座高1.5米,展现的是周恩来总理手握长卷,微笑凝视着前方的伟人形象。
纪念馆正面隔湖望去,南面是观景台,它由廊厅和两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象征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
我们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和总理录像前,驻足观看,缅怀了全党学习楷模――周恩来的革命历程和人格魅力,进一步重温了周恩来在大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血雨腥风,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在危难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日理万机,夙兴夜寐,为新中国建设,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在文革期间,总理忍辱负重,苦撑危局,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总理最后岁月,仍顾全大局,呕心沥血,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祖国的繁荣富强,全心全意,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曾在1943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经说过,恩来同志有三大长处:一是对敌斗争勇敢,二是对工作拼命,三是广泛的群众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说过:“恩来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同党内外都有广泛的联系,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的悼词中说:周恩来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无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一个不朽的名字。”“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在周恩来“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弘扬周恩来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全党的共识。
周恩来之所以得到党内外广大人民群众持久而深切的怀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大功大德集于一身的世纪伟人。他功勋卓著,如李琦同志所说,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党的领袖、开国元勋、世界伟人。他道德高尚,是党和人民认可度很高的人民公仆,“全党楷模”。他的大功中浸透着他的大德,体现着 1
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昌盛英勇奋斗的崇高理想,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利益的伟大胸怀,“立大志,不存大己”的高尚人格。“大功”是“大德”指导下的实践结果,是大德的载体。“大德”是成就“大功”的内在动力和根砥,是“贯穿大功”的主线和体现“大功”性质的内核。
周恩来的大德本身也是他的大功。周恩来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用他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把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精神境界、思想作风及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比较完美、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党性的楷模,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党的优良作风的化身。正如胡锦涛所说,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理论界把周恩来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大德”概括为“周恩来精神”。涵盖了他的人格魅力、精神风范、品德、作风、党性修养等等。石仲泉同志是最早对周恩来精神进行系统阐述的学者。他把周恩来精神概括为“无我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廉洁精神、严细精神、守纪精神、牺牲精神”,对深化周恩来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作为党和国家的新一代,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学习前辈们的党政精神,作为榜样,来更好地了解党,学习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在瞻仰了周恩来的故居后,让我们对这位领导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地钦佩,让我们意识到学习周恩来党政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我们要学习周恩来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理想信念是个人追求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只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根基,我们才能始终不渝地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毫不动摇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尤其体现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当前,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时常处于困难和风险的风口浪尖。如何坚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理想信念,是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周恩来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前提,是我们信心的保障。我们党建立80多年来,有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支撑他们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今天,我们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上的。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科学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的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以及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之上开创出来的,其科学性、真理性已经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所证明,因而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学习周恩来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执政党,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经常问问自己,是否像周恩来那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对群众的疾苦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多办顺民心、解民忧的实事,努力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意识与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群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只有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我们才能紧密团结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心全意、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周恩来是甘当人民公仆精神的终身践行者,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始终牢记周恩来的教诲,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群众,以人民的疾苦为忧,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党和人民的关系血肉相连。
三、学习周恩来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做到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
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渡过一切难关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推进的基础。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建设任务,维护党的团结对党的事业尤为重要。周恩来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楷模,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个人私利、派别思想是党内团结的大敌。我们只有彻底摆脱个人、小团体的利益,彻底放下任何形式的山头主义、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才能真正做到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切实保证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得到贯彻落实。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有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四、学习周恩来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工作中做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的是“求真”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突出的是“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能够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的一大法宝。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是我们脚踏实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武器。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在号召全体党员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周恩来的求真务实精神:一是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际工作。二是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今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也应当从这两个方面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运用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深入调研,发现规律,把握规律,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和指导各项工作。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注重发展实效,反对形式主义,集中精力干事业,一心一意抓落实;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要敢讲真话,勇报实情,杜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现象。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革,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能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我们就难以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局面,难以肩负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五、学习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继续发扬“两个务必”的光荣传统,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我们党历经风雨,由小变大,不断开辟前进道路。如果没有老一代革命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是不可能实现的。今天,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切不可丢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切不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盲目乐观,更不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安于既有的成绩。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体现在他始终看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向群众学习,虚心请教,平等待人的一言一行中。当前,我们学习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要在日常工作中认清自己的现状,看到自身的差距,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思想上的忧患意识,始终把个人工作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还体现在他“学到老、活到老、改造到老”的学风上。良好的学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骄傲自满会让我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推进我们的工作。
六、学习周恩来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秉公用权、廉洁奉公
古人讲,无欲则刚。个人私欲的泛滥是腐化堕落的源头。养成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要彻底排除个人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和国家,就是要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作为个人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体现,也是每一位党员不可推卸的职责。秉公用权、廉洁奉公,是党性的基本要求。共产党员要自觉地遵守党纪国法,抵制诱惑、经受考验,做到廉洁自律、一身正气。
无私奉献,体现的是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和道德风尚。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将个人奉献给党的事业,不求回报。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们党赢得了民心。全党上下能否保持和弘扬奉献精神,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民心向背。
周恩来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达到了无私奉献的最高境界。他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为我们起到了表率作用。今天的领导干部要以周恩来为榜样,问一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否过了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是否经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自我批评;是否有特殊化的现象;是否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待遇;是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谋私利。周恩来在生活和工作中将个人的要求降到了最低点,却在人民心中塑造了完美高尚的人格。
周恩来精神学习心得华娇 篇6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为 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和实践中。他没有自己的荣辱得失,连同他的灰都撒进了祖国的大地江河,他一生抚养了无数个孩子,但没有一处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女,他的品格是至高无上的,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美德的集合,智慧的结晶。
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不像有的人,一当了领导,就只动嘴,不动手,甚至连嘴都懒得动,而是一直在勤勤恳恳地忘我地工作,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群众的疾苦。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一次他竟连续工作84小时。即使在晚年得了癌症之后,他仍在奋不顾身地工作。正如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所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工作的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有时在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他晚年在胸前一直佩带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徽章,这是他在那荒唐的年代对自己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的最直接的表示。周恩来的名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动象征。
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无私无我的奉献着。他不像有的人那样一有权力就搞特殊化,他长期担任政府总理和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对自己和家属、亲友一直要求很严,从不让别人照顾。他长期过着极为艰苦朴素的生活,一件衣服、一双皮鞋,一穿就是几十年,补了又补,直到不能再穿。他还多次作严格的自我批评,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府领导人中作自我批评最多的一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坚持自我批评最好的一位。正像陈毅说的那样,周恩来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典范。
他——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制定方针、政策,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
他——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的精神。毛泽东也多次称赞他这个长处,说:“恩来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同党内外都有广泛的联系,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周恩来的精神,是道德情操和中国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对于大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体育学院1005华娇
传承恩来精神推行亲民服务 篇7
推出特色服务凸显亲民理念
践行淮安当地满意101%的服务理念, 在100%做好全省统一的营业厅规范服务、电子渠道快捷办理、多渠道收集意见等沟通100服务体系的规定动作外, 还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炎炎夏日在周边有较大建筑工地的自营厅设立免费茶水点, 为户外工作者“送清凉”, 日进厅纳凉取水300人次;在承德路沟通100店设立残疾人无障碍通道, 配备专业人员手语沟通, 开通“有事您就打电话”热线, 为残障人士送服务上门;印制客户经理服务卡片, 开展一线人员服务授权, 方便客户快捷办理业务;设立手机义诊专席, 开设零钱兑换处, 为群众排忧解难;组织“请进来, 走出去”活动, 邀请客户代表到营业厅、呼叫中心、机房等处参观交流, 拉近双方距离, 外部客户体验交流8场, 收集建议45条。细致周到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了1%的意外惊喜, 树立了101%满意的亲民服务形象。
坚持客户导向提升网络感知
网络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 着重从客户侧提升网络质量, 改善客户感知。紧跟城镇化进程做好规划, 消灭盲点;建立客户感知指标体系, 强化网络分析, 先于客户发现问题;全员关注网络质量, 建立网络问题收集机制, 及时发现问题, 优化内部流程, 加快跨部门协同解决进度;加大数据热点区域的TD和WLAN建设力度, 满足客户上网需求, TD网络已覆盖全区所有城区及70%的乡镇;抢先启动4G建设, 先期开展重点公交线路沿线覆盖和高校覆盖, 实现全区28个自行车自助点的4G视频监控。目前淮安移动的基站总数已达2700余座, 其中3G占比超过30%, WLAN热点超过6000个, 网络承载能力达到500万户。
打造惠民工程化解社会矛盾
利用自身技术、资源优势, 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主要从社会效益和为民服务角度考虑, 大力推行信息化解决方案, 实施了一批有影响的惠民项目———区域卫生平台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康复回社区”疾病诊疗模式;一键式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实现老人足不出户, 一键拨号即可紧急求救、电招护理、关爱提醒等;“智慧公安”官方应用, 实现违章查询、办证、失物招领一键搞定, 让老百姓办事不难;“智慧旅游”系列应用, 让游客体验“掌上旅行社”的便利。
关爱弱势群体践行社会责任
孤寡老幼残障等人士是需要全社会关心的弱势人群, 淮安移动有多支志愿者团队常年为他们服务, 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爱。六一儿童节前夕, 淮安移动主动联系厂家免费提供1000部集远程监控、即时定位、一键拨号、限制通话、区域报警等功能的专用儿童机, 并为每部手机提供每月20元的话费补助, 通过市妇联、团委等主管单位捐赠给了涟水的留守儿童, 为他们出外打工的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寒暑假期间, 承德路营业厅的志愿者团队为来淮投奔父母却无处玩耍整日只能浪迹街头的孩子们联系了青少年宫幼儿园一处固定教室, 为这群外来儿童建起了“小候鸟驿站”, 志愿者们常去驿站教孩子们学知识, 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 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开学时还为他们送上文具礼品, 更送上父母般的温暖, 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春雨妈妈”。
严跃华 用生命实践林业精神 篇8
严跃华,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就那样深深地刻在了人们心里。
为农民撑起致富保护伞
舟山镇是永康方山柿的主产地。年关将近,望着一个个统计数据,舟山镇山坞村党支部书记俞德金心里喜忧参半。喜的是2007年村民们种的柿子获得了大丰收,全村10万公斤柿子靠着“方山柿”的品牌,每公斤平均收购价超过了10元,村民们来自柿子的年收入就有2000多元,靠着柿子,全村人均收入也首次突破了4000元。今年,随着柿子树的全部投产,柿子总产量有望达到20万公斤,农民收入又将往上窜一截。忧的是亲手培育了方山柿的严高工已经走了,他不仅听不到这个好消息,看不到村民们喜悦的神情,而且以后再也不能为柿子树把脉问诊了。
“柿树是我们山坞村的摇钱树,而严高工则为我们柿农撑起了保护伞。”俞德金回忆说。山坞村是从2000年开始发展方山柿的,当时,为解决技术难题,俞德金找到了永康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严跃华。从此,严跃华和山坞村的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们胆子小,不敢大规模发展,只规划了200亩左右。严高工知道后马上反对,说要么不种要种就种出规模来。在他的鼓励下,我们规划了1200多亩土地,用来栽种方山柿。”说着说着,俞德金的眼眶湿润了,“每次他来村里,我们都会在广播里通知,村民们听到后,都会赶到山上找严高工咨询,因为大家知道,严高工一到村里,肯定先上山查看柿树。9月21日,他还在我们村里看柿树挂果的情况,并和我约好10月7日来村里指导我们采柿子。可是,他就这样突然走了……”
一位村民回忆说:“柿子树栽下后,严高工就像照料自己孩子一样照料起了村里的柿子树,为方便管理,他把村民们的柿子树分成十个区域,哪个区域该剪枝了,哪个区域该施肥了,哪个区域该除虫了,他都一清二楚。环绕柿子林23公里长的林道他不知道走了多少次,有些地方他比我们都熟悉。”
严高工身亡的消息传开后,永康的柿农们望着满山遍野红彤彤的柿子树,泪雨纷飞。“这么好的人啊,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永康新楼管理处的王禄福夫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止不住泪水涟涟:“6年前刚种柿树时,我们一点都不懂,是严高工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开土、挖坑、栽苗,这期间每隔十天半月他就会主动到山上查看,酷寒炎暑,风雨无阻。”
在严跃华的潜心指导下,王禄福夫妇种的柿子去年也获得了大丰收。为表心意,夫妻俩特意送了6箱柿子给严跃华的妻子和女儿:“严高工不在了,请你们尝尝我们的柿子,告诉严高工,我们的柿子树长得很好,请他放心……”
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和柿农们心情一样沉重的,还有严跃华的同事们。说起这个和他们并肩战斗了许多年的同事,他们的评价惊人地一致:严跃华是一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好同志。
“他的敬业精神真的让我敬佩不已。”永康市林技推广中心主任应尚蛟介绍说。方山柿是永康的一个地方品种,在历史上曾红极一时。但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因疏于管理,方山柿曾一度没落。为重振品牌,作为推广方山柿栽培技术总负责的严跃华作出了不懈努力。应尚蛟说,“从方山柿的选苗、育种、嫁接到品牌推广,严高工都倾注了全部心血。推广中心设在舟山镇和新楼的基地离林业局有30多公里,那时没有车子,严跃华总是自己乘中巴车过去,而且一去就是三四天,照他的话说,和农民吃住在一起,农民就会更加容易接受新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永康的方山柿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已有柿子林1.32万亩,1200余户农户从中受益,柿农人均增收2100元。
同事胡步光回忆说,严跃华作为中心的技术骨干,各方面都特别认真。他说。2003年,为了做石柱镇一个村的林木采伐设计,严跃华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经实地勘察后,他认为林区坡度太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宜采伐,强烈要求林业局不予发放砍伐证。当时村里已做好了一切砍伐的准备,甚至连伐木的工人都请好了,为了顺利采伐,他们多次到推广中心说情,严跃华一边严辞拒绝,一边苦口婆心地向村民讲解保持水土的重要性,最终把村民的思想扭转了过来。就这样,那个村的山林保住了。村民们说:“有严高工给我们做林木采伐设计,我们放心!”
同事应光明回忆说,2005年8月,永康林场边上发生森林火灾,严跃华得知消息后,马上带着同事赶到了火场,为了不让火灾蔓延到永康林场,险情过后,他又彻夜守在了山上。“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严跃华总是冲在最前面,他说他对森林火灾比较熟悉,可以帮助大家更安全快速地灭火。多少次他都平安地回来了,可没有想到,他却在这次森林防火值班中,永远离开了我们。”说了没多久,应光明的眼圈就红了起来。
女儿严玲玲对父亲的感觉非常复杂,“以前我一直都不理解他,但现在,我觉得,他就是我一生的榜样,要是今后我也能如我父亲一样得到大家的认可,此生无憾。”
受父亲的影响,严玲玲在参加2002年高考时,报考了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专业。2006年毕业后,来到父亲的单位——永康市林技推广中心当了一名临时工。说起自己的工作,严玲玲表示,推广中心的工作非常繁琐和枯燥,一大半时间在山上,她有时和同学开玩笑说,别人大学毕业是从农民变成了城里人,可她却是从城里人变成了农民。对自己的工作一开始她很不适应,可父亲总是教导她说,“最大的本事和最先进的技术都来自实践,要想真正为社会做点事情,亲身实践必不可少。”在严跃华过世后,严玲玲切身感受到了父亲这句话的意义。“从人们对父亲的态度上,我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尽管我凭现在的学识和技术还不能接过父亲的班,但我可以像父亲一样,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最终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的技术人员。”
【实践周恩来精神】推荐阅读:
学习周恩来精神班会10-13
恩来精神09-19
朱坝中学“周恩来精神教育宣传月”活动计划05-12
恩来精神征文06-27
弘扬恩来精神演讲稿07-11
学恩来精神,写党课感悟07-13
恩来精神数字化展演10-23
周恩来励志名言06-01
周恩来生平有感06-02
致周恩来总理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