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2024-09-03

小学语文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教案(通用12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篇1

一、课题导入

谈话:抗日战争时期,华夏大地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民族英雄。你从影视和阅读的书籍中,接触过哪些英雄人物?说出他们的名字(雨来、嘎子、王二小),今天我们来关注这样一个群体,这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出示本课的生词,(指名读 齐读 开火车)

出示本课的四字词语:

英勇奋战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大举进犯 叽里呱啦 坠入深涧 纷纷滚落

分别找男女生来读词语,说说在读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让孩子知道把词语进行分类并读出不同的感情,这也是积累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三、 学文

1、读课题,看老师突出了什么?“壮士”何为壮士?(强壮的男人;英勇无畏的人,及时的给与肯定,表扬鼓励)

2、 文中的“五壮士”是谁?他们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指名说:本文写了五壮士 的事?

3、 这篇课文较长,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老师仿照《夜莺的歌声》那样做了小标题。

(罗列小标题,指名读)

4、在这五部分中,哪些部分写了英勇作战?)学生说 教师根据地点的转移坐标注

迅速默读(2——5)小节

过渡:掩护我军民转移,不暴露目标,拖住敌人就可,我们来看看五位战士是怎样有计划的把大批敌人引上山?

5、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五位展示的表现一一展示在我们面前,从班长的神态、副班长的心情、宋学义的动作、两个小战士的表情,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此时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下这一部分,指名读。)

过渡:此时引诱敌人上山,掩护任务已经完成,但他们却走上了一条绝路?什么是绝路?

6、从哪里看出是一条绝路?指名说(无路可走了,死路 三面都是“悬崖峭壁”一词中看出)面对这样的一条路,面对这样的选择,面对生与死的选择,班长表现的义无反顾,从哪个词中看出来?(斩钉截铁)出示字条:随文理解斩钉截铁。指导读这一部分“班长斩钉截铁的说了一声‘走’!”

战士们的表现怎样?(抓住热血沸腾)来体会。

指导读这一部分,读出坚定、从容。

7、过渡:是啊,为了群众,为了主力,为了最后的胜利,他们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这条绝路。当他们走上狼牙山顶峰,他们发现了什么?形式越来越严峻,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负伤 弹尽)但他们仍要和敌人做最后的一搏。

出示:班长马宝玉抢先一步,夺下……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向敌人头上砸去。……纷纷滚落山谷。”

是啊,此时他们的新仇旧恨浮现眼前,有哪些仇恨?指名说(“731”部队拿中国人当实验品,“三光”“南京大屠杀”)

指导朗读,读出仇恨气愤。

小结:孩子们,我们一路跟随五位战士从上山到绝路到顶峰,他们奋勇作战的壮行(板书)让我们肃然起敬。

8、弹尽粮绝,面对这样的悬崖峭壁,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临行前他们胆怯了吗?退缩了吗?我们先来听一段电影资料的录音。(放录音)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我们放声来读这一部分(6-9小节)。在这样的悬崖峭壁上他们没有投降,选择了壮烈牺牲。

出示:课文插图

观察他们的表情 理解“屹立”“眺望”的意思。从而体会他们跳崖时的从容。

指导读文。(齐读、指名读)

链接:日本武士向五壮士鞠躬的材料

小结:板书 正是因为有了上山、绝路、顶峰与敌人奋勇作战的壮行,英勇跳崖的壮烈,他们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壮士”

四、总结:

狼牙上五壮士这个故事被千古传扬,清明又至,没到想到这个故事,我们依旧心潮澎湃,在这里把一副对联送给他们。(出示对联)齐读。

小学语文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播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传播学的理论, 就是营造一个适合传播的环境, 将特定的素材有效的传播出去, 使该素材能对人们产生影响的一种理论。从语文教学的过程来看, 它与传播学的理论有相通之处。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 把语文知识传播给学生, 然后让这些语文知识能够影响学生。由此可以看到,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传播理论。

一、应用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关注学习主题

在传播学的理论中, 传播者如果要传播信息, 就要营造一个传播的环境。这是由于在信息时代, 受众可关注的消息有很多, 因此要受众重视某一条消息, 消息的传播者就必须思考, 这些渠道要放到哪种环境中最能让受众关注到;要提炼出哪些关键词才能够让受众一眼就注意到这条消息。如果以小学语文的教学来类比传播学理论, 教师若要引导学生关注语文知识, 教师就要找到一个学生能关注到语文知识的途径, 并且找到让学生关注这些语文知识的理由。

比如以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有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以前就曾经利用微博给学生推送过一条旧消息《昔日的抗日英雄曾被人们逼着跳楼》。教师推送的这条消息非常醒目, 许多小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开始关注这条新闻, 他们想了解, 被逼跳楼的抗日英雄是怎样的抗日英雄, 他们为什么会被人们逼着去跳楼呢?学生由于关注这条新闻, 就开始点击新闻文本,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当初在狼牙山一役, 有五名抗日英雄为了掩护抗日主力撤退, 将日寇引上狼牙山, 他们战至弹尽粮决以后跳崖殉国。其中有两名抗日英雄大难未死, 存活下来, 却在特殊的年代受到迫害。当学生为英雄的遭遇而感慨时, 教师在新文文本后推送《狼牙山五壮士》电影的视频, 并引导学生结合视频阅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师借由新闻传播的模式在教学以前让学生关注需要学习的信息, 引导学生观看完消息之后, 对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好奇心, 继而自主的学习, 教师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预习能为正式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吸收语文知识

在传播学的理论中, 消息传播者要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传播消息, 使受众能够通过自己喜欢的渠道接受信息。比如消息传播者可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的形式传播消息。如果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来类比传播学理论, 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用多种方法传递语文信息。

以那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那名语文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 他们是否有学会所有的生字生词?整篇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意思?其次, 等学生跟着教师朗读完课文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章架结构, 让学生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课文讲述的内容。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讲述这个故事, 然后让每组选一个故事讲得最好的代表上课讲述, 教师以让学生讲故事、听故事的角度, 可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意识到学生具有差异性, 如果用一种形式开展教学, 就可能会让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吸收语文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有效的吸收语文知识, 教师要借用传播学的理论, 用多种形式、式种渠道开展教学。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

在传播学的理论当中, 消息传播者为了加强消息传播的效果, 会用引导人们讨论的方法引导人们深思这一条消息, 使这条消息能够牢记在人们的心里。比如在信息时代尚未来临以前, 部分报纸会用引导人们投票、写感想邮编到新闻编辑部的方式让人们反馈新闻信息;在信息时代来临以后, 消息传播者会引讨人们在论坛上、微博上讨论消息, 使消息能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如果把小学语文教学来类比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就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用语文知识来丰富情感, 使语文知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生活。

以那一名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这名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习完这一课后, 内心激荡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 于是引导学生写《常忆狼牙山》这一篇作文。这名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知识与看过的视频去思考生命明明是极其宝贵的, 为什么狼牙山的士兵们全部决定抛弃了生命去狼牙山与日本人决战?支撑着他们做这一选择的是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后人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精神?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 在课后去思考这些问题, 然后学生交出自己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师可结合传播学的理论, 在课堂教学以后引导学生感悟这节课学的知识, 让学生去交流、讨论、写作, 使语文知识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人生。

总之, 从把传播学的理论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用语文教学传播模式开展教学的案例可以看到,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做好预习环节将能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吸收语文知识;让学生把语文知识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用语文知识指导自己生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全面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紫芳.传播学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意义[J].文学教育 (下) , 2011 (09)

[2]张学波.林秀瑜.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传播实践应用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09)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篇3

狼牙山的五位壮士是我們人人皆知的著名抗日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狼牙山五壮士》主要写了在1941年抗战期间葛振林、马保义、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这五位英雄在狼牙山英勇地与敌人周旋,让主力军和老百姓成功转移到了安全地带,而他们却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第一、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所有抗战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而我们现在根本就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整天学习态度不认真,总是想打游戏,以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却不知道为祖国献一份力。现在是和平年代,不需要你去战场拼杀,只要你好好学习掌握好本领,在祖国需要你的时候尽一份你应尽的力量。

第二、我们要懂得付出,不能太自私自利。就说我吧!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给灾区捐款,爸爸妈妈让我捐10元,我却打算捐5元,另外5元自己偷偷留下买饮料。但是冷静一想我不能这么做,太自私了……我虽然不能像英雄一样为别人献出生命,但我可以献出一份心意。5元钱对我们来说不值一提,但对灾区的人们来说却是很宝贵的,可以买几瓶水、几支笔、几块橡皮……我以后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鼓励身边的同学,让他们也行动起来。

当每次读完这篇文章,我都会有新的启示,它时时激我奋进。让我以他们为榜样。

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小学六(1)班

小学语文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3.积累重点描写英雄人物的词语。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2.准备电视资料及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题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老师板书:壮士)◆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牙山,走近五位英勇的壮士。(补充板书:狼牙山五壮士)初读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生词。(读文时可以圈画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再次读课文,并把语句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活动

幻灯出示交流内容。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新词。(提醒学生在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想想哪些内容是作为重点写的。

接受任务——(引敌上山)——(选择绝路)——(英勇歼敌)——跳下悬崖(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明确重点。)

第二课时

熟读思考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五名战士无愧于“壮士”这一称号?用括号标出来。

◆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交流感悟

◆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a.“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这一句话描写出人物的动作与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b.“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为了群众和主力部队,班长带领战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绝路,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啊!)c.“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1--

(那一块又一块石头接连不断地向敌人狠狠砸去,表现了五位战士顽强不屈、毫不畏惧的精神。)d.“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感人至深的场面,充分显示了五壮士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情感升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请看录像。(播放影视资料五壮士跳崖的一幕。)◆司学们,读了课文,看了画面,现在你们对“壮士”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五名战士不仅仅是战斗勇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勇敢与豪迈表现在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请同学们带着此时的理解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1自然段。

感情背诵

让我们把狼牙山五壮士英勇壮烈的举动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吧,练习背诵第7~10自然段。

词语积累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下积累一些有关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

狼牙山五壮士语文教案 篇5

知识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2、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文叙述中领悟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精读多读,读中感悟。

2、创设情景,走进文本,感悟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铭记英雄人物。

2、培养学生做一个自强不屈的中国人。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2、引导学生从课文叙述中领悟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合作交流、精读领悟

【教学准备】

学生学案、展示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引入新课。

二、学案导学:

自由地读课文的3--9自然段,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词语,多读几遍,并把你学到的知识写在展示卡上。(根据学案,自主学习)

三、合作交流

1、生生互动,分享学习成果。

2、学习反馈。

(1)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2)演英雄:想象情景,小组合作一起演一演你们最喜欢的片段,深入体会五位战士的英雄气概。

3、教师点拔: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

四、释疑解惑

1、学生质疑。

2、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五、检测巩固

(一)、练习背诵文中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

(二)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

六、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篇6

一、了解时代背景,让学生走近文本。

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和抗日战争的材料来加深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境内,距保定西北约50千米,是晋察冀根据地的东部门户。1941年9月,日军集中7万人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因主力调出掩护军区领导机关,这里只留第l军分区第l团第7连担任防御。9月25日晨,日军约2000人开始向狼牙山进攻,第1团团长给7连的任务是坚守到中午12点,然后撤出战斗,向主力靠拢。7连隐蔽在山腰,待敌人接近时突然开火。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从而去感受五战士情感。因此,课前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走近文本。让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提倡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关键词句的把握。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在后来的几个自然段中,学生学会了抓关键词进行领会,然后进行朗读,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就训练出来了。

不足之处: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7

《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的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五位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 诱敌上山, 英勇杀敌, 舍身跳崖的故事, 颂扬了抗日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本文共9个自然段, 紧扣题眼“壮”字展开叙述。先写五个人面对超过自己数倍的敌人, 接受掩护任务, 揭示其胆之“壮”;再写英勇战斗, 打击敌人, 揭示其行之“壮”;最后写五个人高呼口号舍身跳崖, 揭示其气节之“壮”。本文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 体会壮士们的爱国情感, 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无限崇敬之情和强烈的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激情引入

1.激情谈话。 (多媒体播放抗战画面) 同学们, 2015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 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八年。这八年, 在我中华大地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今天, 我们就来了解一个在1941年秋天, 日寇集中兵力, 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时发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的真实故事。 (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2.释题激情。《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壮”可以怎样理解?“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壮烈、雄壮、壮举) 是啊, 同学们!五位英雄, 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 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 敢于献身, 所以, 他们就是豪杰, 是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真可谓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设计意图: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时扣住这个“壮”字, 由课题入手, 引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 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 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 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2.读后交流, 引导概括。 (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 和敌人英勇作战, 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3.自学字词, 抽读检查。

4.汇报心得, 共同评价。 (学生从字音、字形方面进行汇报, 教师学生共同评价。)

5.出示词语, 回答问题。

A组:气壮山河昂首挺胸居高临下全神贯注热血沸腾斩钉截铁惊天动地

B组:大举进犯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纷纷滚落

(1) 读词语。指名读, 接龙读, 齐读。 (2) 说一说第一组词语与第二组词语的描写对象和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词语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 让我们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二组词语是描写日寇的, 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组朗读, 让学生通过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对词语蕴含的感情色彩的感悟, 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让学生尽快了解课文内容, 既锻炼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又诱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三、理清脉络, 感悟理解

1.分段朗读, 理清脉络。 (1)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 (2) 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写事情的发生?哪些自然段是写事情的结果呢? (第一自然段写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是事情的发生;第6~9自然段写五壮士英勇壮烈跳下悬崖是事情的结果。板书:接受任务跳下悬崖) (3)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可以分为几部分? (板书小结: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在知道文章是按什么次序安排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教学紧扣重点, 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品读课文, 感悟激情。同学们, 五位战士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英勇杀敌, 最后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英勇跳崖, 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读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 请多读几遍, 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课文, 边读边感悟词语, 理解重点句。)

(1) 学习第一部分:接受任务。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 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 让学生体会战士们是如何进行阻击的, 为什么要走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棋盘陀。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 接受了重任, 决心拖住敌人重兵, 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

(2) 学习第二部分:痛歼敌人。让学生画出描写五位壮士打击敌人时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 再把画出的句子自由大声地朗读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内容, 读出五壮士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

(3) 学习第三部分:引上绝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紧跟在班长后面。”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 毫不犹豫。“热血沸腾”和“斩钉截铁”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可以献身的崇高情怀。这一段写班长的语言就一个字———“走”, 写五壮士的行动的词就一个“紧跟”。虽然描写得很少, 一个字一个词, 把五壮士那种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写出来了。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要做到感情充沛。

(4) 学习第四部分:顶峰歼敌。“顿时, 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 敌人纷纷滚落深谷。”子弹用完了, 五壮士不但没有退缩, 而且还英勇顽强地打击敌人。把石头比作雹子, 这是采用比拟手法写的, 体现石头砸敌人的迅猛、有力与密集。

(5) 学习第五部分:英勇跳崖。 (1) (课件出示“屹立”图片) 你能指出课文中哪几句是描写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 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让学生自由读, 然后说说五位战士为什么会有喜悦的表情。通过品读, 使学生从战士们因为任务已经完成而微笑的脸上, 感受到五壮士的欣慰, 无憾和自豪。 (2)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 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 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 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 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3) 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 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再去感受壮士们英勇的一幕吧。 (播放五壮士跳崖录像) 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 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让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五壮士?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4) 归纳小结:是啊, 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这就是壮士———狼牙山五壮士。 (5) 播放《国歌》音乐, 引读第五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对课文进行理解,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 在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同时, 使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另外, 课文描写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亲眼目睹悲壮、惨烈场面, 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做到水到渠成, 这时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做到入境入情, 引起共鸣。让学生被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 被他们的英雄壮举所感染。

四、总结全文, 拓展阅读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 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只是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在八年抗战中, 还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无数英勇献身的英雄激励着后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拓展阅读, 去感受他们的壮士形象。 (出示阅读参考书籍:《放牛娃王二小》《张自忠》《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等)

小学语文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篇8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文章关键词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让同学们各自回忆自己所接触过的爱国英雄的故事,选代表上台发言,这样从同类别的故事中比较容易导引到本课主题上来,同时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一两个即可)2.学生朗读课文思考: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自然段):接受任务;第二部分(2自然段):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自然段)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自然段)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自然段)壮烈跳崖(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1.同学自由朗读,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互相交流这些句子为什么使人感动。

2.老师引导同学解读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句话好在哪里? 明确:这句话中的几个词语都运用的非常生动,比如“斩钉截铁”和动词“走”,掷地有声,表现出班长铁一般坚定的态度和果断的决定,间接体现出五壮士昂扬的斗志和对人民的爱,这种牺牲精神可谓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而这里也没有描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了他们和班长一致的动作和心理状态,说明他们都和班长一样,时刻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3.“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有的同学说这句话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你能谈谈好在哪里吗?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头比作雹子,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石头的有力、迅猛,同时这两句话也饱含着五壮士杀敌的英勇决心和血战到底的气概,(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如果此刻五壮士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可根据时间进行删减)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像五壮士学习,学习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维护祖国的利益,以后做国家的栋梁,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六)课后作业

课下阅读其他描写爱国英雄的文学作品,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因此在课程主体部分应该安排学生多读课文,尤其是在梳理完文章结构,赏析了重点词句之后,这时再朗读课文,学生的感情已经不一样了,正好趁热打铁,把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诉诸言表。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篇9

1、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华夏大地,历经沧桑,无数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赞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壮烈场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2、复习旧知:回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3、导入新课:五壮士接受任务是一种——壮志,诱敌上山和引上绝路是一种——壮行,顶峰歼敌是一种——壮举,英勇跳崖是一种——壮烈。

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的后三部分,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

二、师生互动、品悟探究:

1、导学提示:

默读课文3——9自然段,完成表格:五位壮士的“壮行”“壮举”“壮烈”具体表现在哪些片段中?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并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评研、重点解疑:

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引上绝路——壮行:

出示: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地斩钉截铁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理解“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这句话说明了 什么?(表现了五位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2)“走”字,体现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包含着五壮士高昂的 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3)、明知道这是一条绝路,班长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4)、在生与死的考验下,战士们害怕了吗?你通过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热血沸腾,紧跟)“热血沸腾”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说明战士们——【生发言】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说明战士们和班长的想法——一致。这就是英雄的选择,让我们来读读他们不悔的选择吧。【师生接读】(师:班长马宝玉——,生:战士们热血沸腾——)

(指导朗读)

2、顶峰歼敌——壮举:

把敌人引上绝路之后,他们在顶峰顽强地歼敌,哪些语句让你最感动? A出示句子一:到了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其他的同学闭上眼,静下心来,想一想,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歼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五壮士怎样的形象?(指名读句子,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感知画面)

指名说一说,练习朗读。

B出示句子二: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为什么马宝玉要夺他的手榴弹?(想让最后的一颗手榴弹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一片段又主要抓住人物的什么来描写的呢?(动作)

请把表示动作的词语做上记号(抢、夺、插、举),这些动词用起来感觉如何?“砸”可以用哪些字代替,换了以后好不好,为什么?(“砸”体现出战士们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这一砸,使出了战士们(全身的力气);这一砸,砸出了战士们(对敌人深深的仇恨),这一砸,砸出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决心)就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读进句子里去吧。请同学们边做动作边读出来。(个别读,学生评读。一起做动作齐读。)

这句话中有一个比喻句:“石头像雹子一样”,“雹子”是什么?你见过下雹子时的情景吗?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去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同学们,请你想象,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们就是五壮士,面对这样的情景,请你读出这句话。

C出示句子三:“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力气仍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班长马宝玉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寄托在这颗手榴弹上,或者他非常痛恨敌人。)(板书:痛恨敌人)

3、英勇跳崖——壮烈

过渡:此时,他们已经弹尽粮绝,来到了悬崖顶峰,前无去路,后有追兵。课件出示(“屹立”图片):你能看出课文哪几句描写的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1、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

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

齐读这句话。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 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2、可此时五壮士却做了一个令敌人们难以相信的举动,那就是——(跳下悬崖)他们为什么要跳下悬崖?

(没有去路,后有敌人;宁愿跳崖而死也不愿意投降)

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让我们一起重回历史,回到这一壮烈豪迈的时刻,感受英雄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革命气概吧。【播放跳崖短片】看完当时的情景,让我们以英雄的口吻来读出这最壮烈的一幕吧。【师:狼牙山上响起了——】

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懂了什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怕牺牲)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男女生赛读口号】

五壮士虽然跳下了万丈悬崖,但是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让我们再去读一读第六段,再去细细地体会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

四、回归整体、拓展迁移

1、(出示纪念碑)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五座丰碑,头顶蓝天,脚踩巨石。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和狼牙山融为一体,永远地屹立在狼牙山上,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这真是“易水千古悲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同学们,让我们向英雄致敬!【学生齐读】

2、出示葛振林图片,简介生平。

3、总结写法: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把突出人物特点和中心思想的部分详写,文中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具体,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在今后我们的写作中,也可以学习作者这种表达方法。

4、布置作业:小练笔

请仔细地观察五壮士的站立姿势,他们的拳头,他们脸上的表情,他们的眼神,如果让你拿起笔来把其中的一位战士屹立的姿势展开来写几句话,你会怎么写呢?

5、结束语:孩子们,正是有了这些可歌可敬的英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牢记历史、铭记英雄,让英雄的动人事迹时刻激励着我们,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最后,让我们在对这五位壮士的赞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吧!板书设计:

12、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 壮志 热爱祖国 痛击敌人 壮行 热爱人民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壮举 痛恨敌人 英勇跳崖

壮烈

小学语文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篇10

有人这样抨击:“《狼牙山五壮士》,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篇造作的文字。它有戏说的成分, 如文章为了表达人物形象, 总是先突出班长马宝玉, 难道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把班长突出来呢, 无非是为了说明领导起模范带头作用。”

有人这样质疑:“文章为什么写到跳崖就‘拦腰截断’了?造成人们以为五壮士全部都牺牲了的误解。其实还有两位活着, 还有比生命存在更重要的事吗?这样内容‘拦腰截断’, 可能当时是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 但这里面也漠视了对生命必要的尊重。”

也有人这样问:“为什么五位壮士非死不可?为什么他们不利用险要的地势脱身?既然五个人就能把敌人打得死伤无数, 连队不转移的话, 是不是就能全部歼灭敌人?”

还有人这样说:“《狼牙山五壮士》中充斥着血腥暴力, 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太多太多的抨击, 太多太多的质疑, 这些颠覆性的思辨, 一时遮蔽了《狼牙山五壮士》应有的文本价值, 忽视了编者的价值导向。而2005年, 随着最后一位幸存的壮士葛振林的离世,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 也渐从众多版本的小语教材中退出。难道狼牙山精神真的已不被接受, 英雄主义已不合时宜?难道课文语言真的是造作夸张, 已没有学习的价值?

针对这些经典被删和“经典新解”的现象,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詹丹这样说:

“其实, 我们精读经典作品, 也是对文化作比较、评价和选择的积极参与过程, 其间有思想和思想的碰撞, 也有传统与当下的冲突。自称‘为了今天的孩子’, 看到经典存有这样那样的缺憾, 就一删了事, 虽然既干脆又省事, 但照此草率做法, 能够逃过被删命运的经典作品, 只怕是所剩无几了。”

“在似乎是想落天外的解读背后, 贯穿着千篇一律的思路, 就是弃文本主干于不顾, 抓住一些枝节大事渲染, 用尖刻的言词、戏剧性的逆转思维、耸人听闻的价值判断, 来哗众取宠。这样, 作品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情景、作者当时面临的普遍社会问题, 或者被歪曲、或者被遮蔽。”

他指出:“割裂历史、割裂语境的所谓‘经典新解’在眼下大受鼓噪, 这种现象值得警觉。把自己个人的局部经验、一知半解夸大为普遍的经验、正确的解释, 并从中引出一种价值取向来衡量一切、评判一切, 号称辩证思维, 其实是十足的机械思维。”“一谈到思辨, 就要对文本颠覆, 对它的主导价值观颠覆。难道说, 不颠覆就没有思辨性了?”“目前需要思考的是怎么让这种主导的价值, 可能学生已经不太接受的东西心悦诚服地接受下来, 我觉得这才是更具思辨挑战性的。”

是的, 对于这样的文本, 我们更应该做的, 不是颠覆, 不是全盘否定, 而是结合时代来解读它, 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追求不颠覆中的思辨。

不颠覆中思辨其主题思想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 具体的主题思想可定位于什么呢?应该说, 革命经典课文, 其价值取向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它体现着国家的主流意识,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 其母语教育都在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取向。《狼牙山五壮士》, 它的价值取向应是引导学生体会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弘扬民族精神。但教学时, 具体的主题思想却可在这大的价值取向中, 根据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具体而视, 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时, 有人定位于“坚强不屈”, 有人定位于“勇于献身”;有人瞄准“热爱人民”, 有人瞄准“仇恨敌人”;也有人结合时代因素着眼“牢记历史, 面向未来”, 或着眼“人不犯我, 和平共处;人若犯我, 捍卫尊严”……都有一定的道理。

解读这篇课文后, 我将教学的主题思想定在“民族大义”之上, 具体地说, 是“民族大义下的生死选择”。

“民族大义”,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尊严底色, 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操守节义。《狼牙山五壮士》中, 五位壮士为什么面对数百倍于我的敌人, 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 还主动请战?为什么舍生忘死地要走上这条绝路, 直至最后壮烈跳崖?背后支撑他们的正是一个“义”字, 义薄云天, 舍生取义。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君臣之义;为朋友两肋插刀, 朋友的痛, 就是我的痛, 这是朋友之义;天灾人祸,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这是人道之义。五壮士的义, 则是保家卫国于危难之中的“民族大义”, 这是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 是他们矢志不移的信念, 是他们以生命去捍卫的忠诚。也正是这种“民族大义”, 使我们中华民族在危急关头团结一心, 通过艰苦卓绝的不屈斗争终于赶走日寇, 取得了民族解放。抗日战争年代需要“民族大义”, 和平年代也需要“民族大义”。现今, 面临着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价值取向的多元并存, 面对着各种物欲的泛滥、众多利益的诱惑, 我们更应坚守维护国家尊严、民族利益的“民族大义”。“民族大义”, 过去需要, 现在需要, 将来也需要, 只要民族存在, 只要国家存在, 它就有恒久的价值, 它是民族的脊梁, 它是国家的砥柱。

“生死选择”是要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生死观。五壮士的壮烈跳崖, 不是盲目冲动、争强莽撞的生死选择, 也不是简单的一个“不怕死”, 它更与现在有些人的自杀轻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生死选择”, 恰是他们尊重生命 (为了大多数群众与战友生命的安全) 、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誓死捍卫民族尊严) 的集中体现;这个“生死选择”, 是有理性的生死选择, 这是经过思考后的选择;这个“生死选择”, 是有血性的生死选择, 自己走上绝路, 才能将敌人引上绝路;这个“生死选择”, 是为正义的生死选择, 是对民族正义之战抱着必胜的信念。而在此“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这种有理性的、为正义之战抱有必死决心的热血之士, 正是真壮士的本色。

故此, 将《狼牙山五壮士》的主题思想定为“民族大义下的生死选择”, 既符合历史, 又切合文本, 也适合时代, 很好地将历史、文本与时代交融在了一起。

不颠覆中思辨其壮士形象

学了这篇课文, 该给学生留下怎样的形象呢, 我想, 当然应是“壮士”形象, 真“壮士”的形象。

何为“壮士”?怎样的人才称得上“壮士”?课文中前后对这五位英雄称呼的变化其实已向我们诠释了“壮士”的内涵。细读课文你会发现, 文中“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部分中, 前三部分称他们为“战士”——“五位战士”, 而后两部分才称他们为“壮士”———“五位壮士”。那是因为, 在前文, 他们按上级要求, 在尽着作为“战士”的职责, 在完成作为“战士”的任务。而在课文后半部分, 他们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 自觉地选择绝路, 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斗争, 以跳崖来捍卫民族尊严, 怎一个“壮”字了得!

紧扣“斩钉截铁”展现“壮士”。文中从“战士”到“壮士”的称呼转变, 就在于班长马宝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生死选择”。在“生死选择”之时, 班长马宝玉的态度用一个词可充分概括, 那就是“斩钉截铁”。“斩钉截铁”就是坚决果断, 就是毫不犹豫, 就是义无反顾, 就是必死的决心。文章哪里表现出了这份“斩钉截铁”呢?表现在他们掷地有声的壮言中, 表现在他们气壮山河的壮举中, 表现在他们忠贞不渝的壮心中。

对比形象深化“壮士”。壮士形象在文中虽是姿态各异, 但主题倾向却是一致的, 那就是同仇敌忾、视死如归, 那就是义无反顾、大义凛然, 特别是壮士们的标识性形象———“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崇高精神。这一形象屹立在文本中, 也屹立在学生的心中, 屹立在我们的民族之中, 也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让学生单纯地记住这一形象是不够丰满、不够完整的。为了让学生对壮士形象有更深入更立体的了解, 在教学时可补充人们对狼牙山幸存壮士之一葛振林的形象描述。2005年3月21日, 葛振林去世了, 街坊邻居们对他的描述是, “那个爱说笑的老头去了”。“爱说笑”与岿然“屹立”的形象, 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在这形象的对比中, 学生可体会到壮士在和平年代也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平易近人的, 从而真切地凸显出了立体丰满的壮士形象, 学生对生命的价值, 对壮士的内涵也会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民族大义下有血性的必死之士, 民族大义下为正义的必死之士, 才是真壮士!

不颠覆中思辨其语言文字

感情倾向强烈的褒贬用词。《狼牙山五壮士》中的用语, 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 对友对敌有爱憎分明的褒贬区别, 如写敌人的词是“大举进犯、横七竖八、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滚落深谷”等, 描写壮士们的用词则是“全神贯注、昂首挺胸、居高临下、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 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对比中, 可感受到词语的不同温度, 体会到词语的不同感情, 从敌人的凶残狼狈与壮士的正气凛然的对比中学习用词的准确。

群体塑像与个人形象的结合。群体塑像与个人形象的结合, 是本文描写的重要特点。文章第2自然段采用白描的手法, 将五个战士杀敌的样子作了逐一勾勒, 就像电影中所采用的镜头切换一样, 简洁明了地为不同动作相同感情的五个战士作了群体塑像, 人物形象个个鲜明却又浑然构成一个整体;除此之外, 还有多处的群体描写, 如“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 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等等。而对班长马宝玉, 文中则多处抓住其动作、语言、神态等作了详细描写, 且多是特写镜头, 烘托渲染出了核心人物的高大。这样在群体塑像中突出个人形象, 群体塑像与个人形象相结合, 如此有变化的描写, 使文章有了层次感, 有了跌宕感,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写作手法。

最是标点能表情。文字与标点, 构成了文章语言, 文字珠玑玉语, 力透纸背, 标点也是表情达意, 深含意蕴。文章中的八个“!”, 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这篇文章主要突出了壮士们的“壮”, 在所有的标点中, 哪一种最能体现“壮”呢?当然是“!”了。有意思的是, 这八个“!”, 都是出现在文章改“战士”称呼为“壮士”称呼后, 与“壮士”的称呼融合一体, 还有意思的是, 这些“!”都与声音有关。那么, 在教学时抓住这“!”来体会壮士们的壮言, 体会壮言后的壮举, 体会壮言壮举后饱含的壮心, 由此更深入地体会出这个“壮”, 这不失为一个较合适的教学突破口。最是标点能表情, 八个“!”, 细细咀嚼就能贯穿起整篇文章。

当然, 对于这篇课文, 可思辨挖掘的有价值的教学点还有很多。而就一课而言, 并不需面面俱到, 抓住一两个点, 将其做足做够, 以点带面, 使学生确有所获确有所悟, 足矣!

这样, 在不颠覆中思辨《狼牙山五壮士》, 发现掷地有声的语言文字中有爱憎分明, 斩钉截铁的壮士形象中有豪迈壮烈, 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有大气大义。文章的教学价值可圈可点, 文本可谓红色经典。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范文 篇1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

1、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复习导入

1、导入:看了这段影片老师和同学们一样心情都非常激动。我们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又有多少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的赞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位壮士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吧!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课题。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读语句,表达感悟

1、师:在五壮士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的场面深深打动了你,找出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场景或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与小组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口号:小组交流真热闹,合作学习效果好)

2、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成果。同时,与全体同学互动,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口号:踊跃发言勤动脑,展示风采本领高)

重点语句指导:

语段一: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1、从这段话中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以及英勇杀敌的豪气。

2、学习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

体会虽然他们的的动作不一样,表情不一样,但是他们对敌人的恨一样!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师:日本侵略者要对我们的群众赶尽杀绝,我们能不愤怒吗?

来,让我们来一起发泄心中的痛恨吧,带着你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齐读这段话。语段二: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从“斩钉截铁”“走”这个词体会班长马宝玉面对生死毫不犹豫,为革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朗读班长斩钉截铁的语气。

3、体会战士义无反顾,选择绝路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小结:壮士们这一走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语段三: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1、通过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与精神。

2、体会比喻句的用法的恰当与好处。

3、感情朗读。

语段四: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1、抓住表情、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精神。

2、课件出示英勇跳崖的影片感受英雄气概。

3、从中感受五位壮士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师随机板书)

4、激情朗读。

三、课外阅读、链接拓展

过渡:在抗日战争中有无数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为国献身的英雄形象,你还搜集了哪些英雄人物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1、指名朗读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四、课堂练笔。

师:今天,五位壮士们虽然都已离去,但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在他们曾经战斗过的狼牙山顶峰,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也许有一天你会来到狼牙山,面对英雄纪念碑和塑像,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

4、结语:是呀,有多少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描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历史不会忘记这些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请不要忘记我们的幸福的生活是这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

板书设计

15、狼牙山五壮士

潘凤霞《狼牙山五壮士》教案实录 篇12

广西都安县安阳镇第一小学

潘凤霞

一、读课文。

二、质疑。略

三、审题:

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人

师: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1“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对他们很尊敬。2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师:说得好!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壮”就是勇敢)

师:谁还有补充?一般的勇敢的人能不能称为壮士?要勇敢到什么程度? 生:一般的勇敢不能称为壮士,勇敢得为了胜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壮士。

(板书:勇敢,不怕死)师: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还暗含着什么?看得出来吗?(还暗含着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师:很好!那这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就知道要写五壮士什么高贵品质啊?(从课题上可以看出五壮士勇敢,为人民不怕死)

四、理文章脉络:

师:很好,歌颂了他们的勇敢精神。现在咱们看一看,这篇文章从层次安排上,是不是围绕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写的。现在看提纲(老师指黑板上的提纲)从文章层次的安排上,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 生:写了一件事。

师:一件什么事?(五壮士英勇杀敌的事。)

师:谁再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五壮士一件什么事?(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师:就这么一件事。按什么顺序写的?(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写的。)

师:哪是发生啊?(“接受任务”是发生。)师:哪是结果啊?(“跳下悬崖”是结果。)师:那剩下的三段是什么。(是“经过”。)

师:题目叫《狼牙山五壮士》,主要写的是五壮士,这五段里哪几段直接写的是五壮士,谁看出来了? 生:“诱敌上山”、“引上绝路”、“跳下悬崖”这四段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好!五段里有四段都直接写五壮士,再看这四段里哪段最突出他们是五壮士? 师:应该说四段都是写五壮士的,而“跳下悬崖”这段是最突出他们的勇敢不怕死精神。再问大家剩下三段,联系课文想,有哪几段是写五壮士和敌人面对面斗争的,表现出来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这三段中第二段“引上顶峰”是写五壮士和敌人英勇斗争的经过。第一段“诱敌上山”也是写五壮士和敌人面对面英勇斗争的。)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师:四段里有三段都突出地写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现在咱们一段一段地看。第一段没有直接写五壮士勇敢不怕死,为什么要写这段?看看课文,(学生翻开书,看课文)第一段有没有用呢? 生:有用,第一段是作为介绍情况的一个开头。师:介绍情况的开头,干嘛要写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把日寇的猖狂劲儿写出来呢? 生:写了这些更能突出五壮士的勇敢不怕死,面临这么多的敌人一点儿也不害怕。

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敌人“大举进犯”,和六班英勇歼敌是对比写的。敌人“大举进犯”是说敌人人数非多,六班只有五个人,说明五壮士是勇敢不怕死的。

师:很好,敌人数以千计,反动气焰非常嚣张,我们就五个人,他们最后是……(以少胜多。)

师:对!更能突出他们是壮士,所以这段非常重要,不是没用的。(第二段)

现在大家来看第二段“诱敌上山”一共分几个小层?

生:第二段分三层,第一层从“为了拖住敌人”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这层说的是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第二层从“他们利用险要地形”到“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层是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第三层从“战斗进行很久”一直到“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是写五壮士消灭了很多敌人。

师:很好。这三层,有几层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生:有两层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哪两层?

生:第一层和第二层。

师:好,这两层是直接写他们什么,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两层直接写五壮士怎样把敌人引上山,怎么歼灭敌人。

师:再说得明确点儿。

生:写五壮士英勇杀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表现了五位壮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师:对,这两层是写五壮士英勇杀敌,表现他们不怕死的精神,可以概括成:

(板书:英勇杀敌)

第三层没正面写五壮士怎么英勇杀敌,这层有用没用?

生:有用,因为第三层写敌人死得很多,说明五壮士非常顽强勇敢。

生:我也认为这层有用。因为这层说敌人死的特别多,横七竖八的,都数不过来了。这说明五壮士英勇顽强,杀了无数敌人,更能说明他们是英雄。

师:很好,第三层实际上就是他们英勇杀敌的结果,更突出他们的勇敢精神。那前两层都写英勇杀敌,写法一样不一样?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既然都写英勇杀敌,为什么写两层呢?写法哪儿不一样?

生:第一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概括写,是写他们怎样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而第二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具体地描写他们每一个人怎么样打敌人。第二层写他们对敌人刻骨仇恨,狠狠地打敌人。[ 生(齐答):概括地写集体。

师:第二层是具体地写了每一个人。那么,哪一层最能突出他们是五壮士呢?

生:第二层。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第二层。第二层共几句话?看书!(学生看课文。)每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第二层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是“他们利用险要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这句话是概括地说他们狠狠地打敌人。第二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从这开始是具体地写每个战士英勇杀敌。

师:好,她说第一句是属于概括地写这五个人英勇杀敌,然后分述每个人怎么样勇敢杀敌人的。前面是总述,后面是分述,很清楚的。后面分别写五壮士的四个句子都描写了五壮士的什么?第一句写班长什么?第二句写副班长什么?第三句写宋学义什么?第四句写两个小战士什么?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平时咱们常讲:描写人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看看用了什么方法?谁看出来了?

师:我找同学读一句说一句,是描写人物的什么?是语言?心情?还是动作?神态?读一句分析一句。

生:“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这句主要描写班长的动作,说明班长……

师:主要描写动作?谁有不同意见。

生:描写班长马宝玉的神态。

师:神态,哪点儿是神态?你说!

生:从“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的“沉着”表现了他非常镇静,不慌张。

师:很好,坐下。第二句谁分析一下?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这句是写副班长葛振林的动作和语言。

师:语言在哪儿。

生:没有语言。

师:别的同学再说。

生:描写了副班长葛振林的心情。

师:是动作为主还是心情为主。

生:我同意??的意见,写心情多。

师:什么样的心情?你说!生:“……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这儿细致地描写了副班长葛振林愤怒的心情。

师:第三句写什么?

生:“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写了他的动作。

师:很好,坐下。第四句呢?

生:“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句写的是表情和动作。

师:表情为主还是动作为主?

生:以表情为主。

师:这四句话有的描写表情,有的描写动作,有的描写心情。通过这些描写,你能不能看出五壮士心里想什么?

生:他们想一定要把敌人死死地拖住在狼牙山上,拖不住敌人,大部队就要受到很大的威胁。

生:五壮士想的是一定要狠狠打击敌人,掩护好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 师:好。

生:五壮士这时候想的是:要把敌人死死地牵制在狼牙山上,不能让他们乱动一步,好给大部队创造转移的时间。

生:这时五壮士想的是:把敌人多杀几个,好拖延时间,让大部队安全转移。

师:五壮士这时候一心想消灭敌人,充满了对敌人的什么?

生(齐答):仇恨!

师:那我们读这段时,应该读出五壮士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应该读出五壮士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

师:把这四句读一读,读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来。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满腔怒火。”

师:应该是“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我找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句,看谁能够把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读出来。(生读这四句)

师:好。这一段大家读得还比较好。(第三段)

咱们现在看看第三段写的是什么?

生:(齐答):引上绝路。

师:什么叫“绝路”?

生:就是死路。

师:绝路就是死路。第一段写五壮士的句子有几句?

(学生看课文)

生:“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她找得很好。这里一共写了两句话,一句写了谁?

生(齐答):班长。

师:一句写的班长,另一句写那四个战士。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说话时态度特别果断。

师:那是这个词的意思,在这儿为什么要用“斩钉截铁”地说呢?

生:这就说明班长的话非常坚决、果断,不是犹犹豫豫地说的。

师:是指在什么面前毫不犹豫?

生:面临着死亡的情况下毫不犹豫。

师:怎么知道面临着死亡?

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请你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齐读这句话)(班长心里想的是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根本没想到自己。)

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热血沸腾”(按课件的要求学习。)

你还能通过哪个词知道战士与班长的想法是一样的?(学习“紧跟”一词)不要“紧”这一词也一样的吗?

通过这段的理解,我们知道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不畏牺牲——课件出示)

朗读指导————因此,我们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我们练读这两句话,老师引读,你们跟着读。“走哪一条路呢?”(学生接读)

(第四段)

好,读得很好。我们打接着学习顶峰歼敌部分(课件出示——顶峰歼敌)

1、默读这个部分,你体会到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课件出示——英勇顽强)你从哪里看得出来的?能谈谈你的理解吗?(班长受伤了”,“子弹也打光了”,他们还是用石头向敌人砸去看出来的)

2、(出示课件——班长砸的画面)这就是班长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回答,画出的词有抢、夺、插、举,然后教师引导理解班长想让最后的一颗手榴弹发挥最大的作用。)

3、现在看这个句子,(课件出示)句中写的是“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与“举起一块石头”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学生具体地分析、比较了这两个句子,还进行换词的训练,说“砸”可以换成“投”“掷”“撇”。)

4朗读指导。学生们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

5、读得很有激情,很有力量!五壮士为什么表现得这样英勇顽强呢?谁来读这个句子?(学生读。出示课件——顿时„„带着„„决心,带着„„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中国人民的仇恨”是指什么

6、引出敌人的罪行。课件出示——

再读这句!是的,他们竟然杀死我同胞30多万人。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仇,怒火在五壮士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因此,我们要把这种仇恨的情感读出来。“砸”要重读,两个“带着”,第一个语气要强烈。大家自由练读。然后齐读。

(第五段)

读得很有感情。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部分(课件出示——跳下悬崖)

1、同学们高声朗读这最后一部分。边读边想五壮士在跳崖前的表现。

2、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狼牙山五壮士是怎么样的吗?(课件出示_坚贞不屈)

3、课件出示“屹立”图片。你能看出课文是哪几句写的这个画面的吗?(齐读第一句。)引导理解“眺望”一词。(近义词比较)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

4、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齐读这句话。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5、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再读这几句写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

6、你们想得怎么样呢?请与我这里的场面进行对比。(课件出示跳下悬崖情景)

6、看完了这个场面,那一声声的口号响彻云霄,作者在结尾赞美了五壮士的声音。

齐读最后一句话。

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他们把敌人引上绝路,在胜利地完成了战斗任务的情况下,子弹打完了,还用石头砸敌人,最后纵身跳崖,也不当敌人俘虏。这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惊天动地”是指声音很大,惊动了天地。“气壮山河”的意思是气魄像高山大河一样雄伟、豪迈)

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7、大家齐读这两句。

总结全文

是的,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课件出示——向狼牙山五壮士致敬!

上一篇:服务礼仪培训总结下一篇:保险学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