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五言绝句

2024-08-02

古诗词五言绝句(共8篇)

古诗词五言绝句 篇1

1、《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2、《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5、《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7、《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8、《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9、《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0、《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11、《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2、《长干行二首之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13、《长干行二首之二》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14、《塞下曲四首之一》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15、《塞下曲四首之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6、《塞下曲四首之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7、《塞下曲四首之四》

卢纶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古诗词五言绝句 篇2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到的“杭育杭育派”,《礼记 · 郊特牲》中的《蜡辞》,《吴越春秋》中的《弹歌》,《周易》中的《愤 · 六四》、《中孚 ·六三》当都是较早的二言诗。 其特点是古朴实用,韵律简单,较少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所述内容和情感也不复杂。这当是古人古朴简约风貌的体现, 是远古文字、音乐韵律尚欠丰富的体现。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表现复杂的文化历史内容,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日益成为需要,文学自身积淀的经验, 文字词汇的不断丰富,新的乐器乐曲的不断发明创作,统治者对文学教化作用的日益重视,终于促成《诗经》四言诗的繁荣。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诗乐一体的特点得到继承和强化。与二言歌谣相比四言诗的容量增加,表情达意更充分曲折,更适宜歌唱演出。郑玄《毛诗传笺》注《豳风》曰:“豳风,《七月》也,…… 豳雅,亦《七月》也,豳颂,亦《七月》也”。有人以为是说《七月》一诗可分别用风、雅、颂三种乐调演唱,或可佐证四言诗在歌唱上的优势。同时,四言一句,四句独立成章, 整齐有序,又加以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叠字、叠韵的修辞技巧,使四言诗摆脱了二言歌谣艺术性不足的缺憾,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大大增强,成为真正的诗歌艺术。整饬严肃, 舒缓典雅在文化上也许暗合周人的审美情态、道德需求、思维方式,为中国文化定下了基调。后世的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追溯到《诗经》。

四字句节奏鲜明但略显短促,雍容典雅却又板滞凝重。 风、雅、颂不同风格的音乐不仅对诗歌内容有一定的制约, 而且还影响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加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思想自由,无疑动摇了四言诗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散文的勃兴,四言诗终趋衰落。无论社会还是诗歌本身都渴望新的发展和突破。楚辞突破四言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吸取散文笔法,成为一时之盛,但大约两百年后,句式比较自由的骚体也难乎为继,五言诗体终于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生命力最为旺盛的诗歌形式。

从“四言”到“五言”,诗歌句式上的一字之变意义重大, 自不待言。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却有探讨的价值。其中的外部原因,当与南北文化的合流相关,当与两汉乐府诗的影响相连(特别是乐府中的少数民族乐曲),当与道教的传教有涉。其中的内部原因,当符合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有文学发展积累的因素,也有五言诗自身在表现力、语法结构、 节奏韵律等方面更符合汉语的语音词汇特点的优势。

从战国到秦汉,南北文化的交流以战争、迁徙、统一的方式加强了,这种文化合流的趋势,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汉赋和五言诗的兴起。刘勰说赋“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2]汉初的统治者生于楚地,对楚文化的偏爱显而易见。西汉初的赋,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确是楚辞的流裔,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许多句式就颇像屈原的《离骚》,只是句式更趋散文化罢了。武帝时期的汉大赋基本上采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而这种形式可以看作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文化, 和以楚辞为代表的南方文化杂糅的结果,是南北两种文化相持,南北两种审美心态交织并存的结果。《诗经》的四言和楚辞的六言杂糅的结果是汉赋从韵文趋向散文化,形成韵散结合的新型结构和节奏。五言诗的句式介乎《诗经》与楚辞之间,融风骚于一体,最终被人们普遍接受。

五言诗也孕育于汉代乐府民歌的母体。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改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汉代楚音的流行,导致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从而导致诗歌体式的演变。汉代乐府诗歌的曲调主要有来自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和来自北狄西戎的鼓吹曲(均为杂言)。惠帝时戚夫人所唱的《舂歌》,李延年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成帝时长安流行的《尹赏歌》、《邪径败良田》歌谣, 都是五言体。在汉赋、鼓吹曲的冲击下,在民歌的带动吸引下,文人班固、张衡以赋家身份学习拟作五言诗(使早期五言诗带有赋的审美风尚), 五言诗逐渐多了起来。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 五言诗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诗歌体式。

五言诗萌芽于民间,在文人的认可拟作、自觉创作下发扬光大。学术界一般认为,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 《咏史》,或认为是应亨的《赠四王冠诗》[3]。而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则是曹植。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东汉道教人物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所使用的五言诗句达432行,魏伯阳当是第一位大量创作五言诗的文人[4]。东汉中后期道家思想的复活及道教的兴起,使得许多文人在作品中大量表达游仙主题,而出于流传的需要又往往是雅俗共尚的,常常借用民歌形式。汉代游仙诗在郊祀诗和乐府诗中有较多表现。如《上林》、《平调曲 ·长歌行》都是五言体[5]。 道教的传教显然对五言诗的发展成熟又积极意义。

五言诗的出现符合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殆及东汉,中国文学已历经千年发展,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艺术上趋于成熟,有总结的可能和必要,五言诗这一中国诗歌最经考验的体式呼之欲出。“风、”“骚”在形式和风格上融合成为新诗体已成必然。

就五言诗自身而言,比四言诗有诸多优势。《诗经》中四字一句,每两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五言诗常常一句即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表现力明显增强,从古汉语的词汇、语法上考察,古汉语多单音节词,动词尤其如此,五言多出来的一个字,增加了一个音节,恰恰便于接纳动词以形成完整句子, 且这一音节的位置自由灵活,使句式富于变化,可使诗人尽情挥洒才情。古人的佳句大都是在这多出来的一字上下足了功夫,锤炼出了精华。此中例子举不胜举,不用赘述。从诗歌语言的节奏上看,五言的确比四言有朗诵优势。四言是 “二二”节拍,缺乏变化,庄重之余略显平板单调, 五言可分成“二二一”或“二一二”节拍,无论在单句中还是全诗中, 增添了很多变化,调剂使用更能增强抑扬顿挫、缓急相济的艺术效果。[6]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论及“文的自觉”说过: 从诗经的“四言”到魏晋的“五言”,虽是一字之差,表达的容量和能力却很不一样;“四言”要用两句表达的,“五言” 用一句即可。这使它比四言诗前进一大步,另一方面,它又使汉代的杂言(一首中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均有) 规范化而成为诗的标准格式诗歌形式。的确,从“二言”到“五言”的变迁从外在形式方面表现了文的自觉,正是古汉语的语法、语音、词汇特点,正是诗歌内在的节奏韵律需求,使五言诗天然成为生动而具有生命力的新诗体。

摘要:诗歌形式从“二言”到“五言”的变迁,走过了从简拙到丰富,从粗糙到精致,从拟作到古典的发展成熟之路。“四言”和“五言”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意义,暗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态、道德需求和思维方式。

古诗词五言绝句 篇3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黄梅戏曲调清新婉转的特点,学习用“填词”的方式改编戏曲。并尝试为新词创编带有戏曲特点的动作,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喜爱黄梅戏的情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在课前导人时先清唱了一段黄梅戏《打猪草》里的片段《对花》,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我唱的是什么,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对于家乡戏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我唱的曲目,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黄梅戏并哼唱一两个片段,学生很活跃、很自信地回答并演唱了一两个黄梅戏的片段。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我马上问学生对黄梅戏了解多少,因为学生的年龄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就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黄梅戏的历史:起源于黄梅县,发展在安徽。然后教导学生,作为一个黄梅人。我们应该热爱家乡戏,会唱黄梅戏,从而引发学生对黄梅戏的学习兴趣。随后我在大屏幕出示黄梅戏《天仙配》的视频片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跟着大屏幕学唱黄梅戏,为了加深学生对这段唱腔的了解,我还根据低年级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简单介绍了黄梅戏《天仙配》的剧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学生对这段唱腔熟悉以后,我再揭示这堂课的任务是古诗新唱,用我们熟悉的古诗给黄梅戏填词。于是我大屏幕出示古诗《绝句》,并把《绝句》填进《夫妻双双把家还》里演唱了一遍,学生觉得特别有意思,非常开心地跟着演唱了起来。在学生熟唱之后,我和学生进行了对唱,还简单介绍了戏曲中的男女人物——生和旦,再让学生自由组合搭配进行对唱并模仿戏曲演员的动作进行表演。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开始还有点拘谨,后来在我的启发带动之下,几个舞蹈队的学生尝试着表演,接着大部分学生都跟着大胆地表演起来。

一堂成功的音樂课,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并能使审美教育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浸润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音乐课中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进行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

夏天的古诗 五言绝句 篇4

关于夏天五言绝句的古诗有哪些呢?大家知道几首呢?

夏日山中 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仲夏 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拓展:

描写盛夏的诗句

1.夏日山中 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2.夏夜叹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夏花明 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5.夏日 韦应物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6.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7.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纸屏石道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8.省试夏日可畏(一作张籍诗) 丘为

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

火威驰迥野,畏景烁遥途。

势矫翔阳翰,功分造化炉。

禁城千品烛,黄道一轮孤。

落照频空簟,馀晖卷夕梧。

如何倦游子,中路独踟蹰。

9.仲夏风雨不已 陆游

南陌东阡自在身,一年节物几番新。

鲥鱼出后莺花闹,梅子熟时风雨频。

冠盖敢同修禊客,桑麻不减避秦人。

夕阳更有萧然处,照影清溪整葛巾。

10.仲夏 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五言绝句 篇5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921年陈毅因闹**从巴黎返国,回到四川家中时,恰逢农历春节。他看到民生凋,心中一腔感慨。因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事事成”,横待曰“春待来年”。表达了青年时期的陈毅忧国忧民和革命到底,充满必胜信念的决心

五言绝句之诗格 篇6

绝句有古绝和律绝之分,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首古绝,不复合格律诗的要求。在这篇文章中就不讨论这,主要来说说五言律绝的诗格。诗格简单的说也就是一首诗的格式。

最开始学写诗歌的时候很胆大,所以妄为,根本不了解一首诗的诗格,就胡乱的写了很多。那时候,总是认为诗歌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一定要复合诗歌的要求,只需要押韵就可以了。而押韵完全是根据汉语拼音的韵母来区分诗歌的韵,更不会在乎声调(也就是平仄)的区别。现在了解了一些诗歌的写作格式,总是太复杂了,根本都不敢写了。不知道是好是坏,是悲是喜。还是来介绍一下五言律绝的诗格吧,以下内容将会有很多的内容是参考吴丈蜀先生的作品《诗词曲格律讲话》这本书,接着要写的几篇也是如此。所以并非我的作品,只是做做读书笔记。

五言律绝的格式主要分为四种: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以及仄起首句不入韵。还是以一首平起首句入韵的诗歌为例来说明吧。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韵),锦翅鹧鸪飞(韵)。平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这是一首平起式首句入韵的五言律绝。首先怎么看是平起还是仄起呢?这时不能看第一个字,而要看首句的第二个字。也就是说,任何一首格律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律诗还是绝句,要判断是平起还是仄起都看首句的第二个字。

再来解释一下平仄吧。如果根据现在的汉语拼音来划分,一声和二声就是平声;三声和四声就是仄声。但是这是不标准的,因为古代划分平仄是根据平声(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上、去、入都化为仄声。到元朝时期,北方地区没有了入声,而把入声划分到其他三声当中去了。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就是以北方发音为基础,因此也就是把入声字划分到一声、二声、三声当中去了。这样,如果要根据现在的声调来区分平仄是不行的。那么要如何来区分平仄呢?据说只能根据平时的积累,多记住一些入声字。这是没有什么规律可以依据的。比如上面这首《鹧鸪词》第一句中的“竹”字,按照普通话的发音就是二声,而在这里是仄声,那么这个字就应该是入声字了。

又是怎样知道这个字是仄声呢?在格律诗当中,只要是在每句的偶数字上就很好判断平仄。因为在格律诗中,每句的偶数字上,平仄必须相对。就是说,如果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须是仄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安排,所以在读诗歌的时候才会感觉很有韵律。来看看上面这首诗歌,它都是复合这个平仄要求的。那么在奇数字上是否就不作要求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有的奇数字上可以平仄互用,而有的地方则不行。倘若任何奇数字上都可以平仄互用就会出现孤平或者拗句。

继续说说平仄究竟是怎么安排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平起首句入韵的五言律绝的格式。这里有两个三个特点:首先每句的偶数字上平仄是交替的;其次,一二句偶数字的平仄是相对的,三四句的也是如此;最后二三句偶数字的平仄是相黏的。这就是格律诗平仄安排的最基本要求,一般是不能违反的。但是在很多唐诗中也有不少诗歌也有的诗句不复合,但是一般都做了相应的补救,也就是拗救,这里不做论述。

对于平仄,最后还是来说说奇数字上的平仄运用。以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奇数字上的字平仄不是十分严格的,但是也有一定的要求。主要不能出现这三种情况:“仄平仄”,就是两仄夹一平,也就是作诗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称之为孤平。另外,就是在每句的末尾三个字不能出现:“平平平”、“仄仄仄”这样的格式。其他在奇数字上也就没有再多做要求了。

现在来说说押韵。无论是绝句或者律诗,都有首句入韵和不入韵的区别。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首句可以是邻韵,其他句就必须是同一个韵了。那么根据什么来押韵呢?如果要根据我们现在汉语拼音的韵母来区分韵,上面这首《鹧鸪词》就不押韵了,就不复合格律诗的要求。格律诗押韵都是复合《平水韵》的。《平水韵》在宋时归纳出来的,因为刊行《平水新刊韵略》的王文郁和刊行《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刘渊都与平水这个地方有关,所以就统称为《平水韵》。其中,平水韵有106道,平声韵目三十个;上声韵目二十九个;去声韵目三十个;入声韵目十七个,其中平声韵目又分为上平和下平。上面介绍这首《鹧鸪词》就是押的上平中的“五微”,其中“枝”是邻韵(上平中的四支)。这样看来,格律诗的韵是很难学习的知识点。其中一百零六个韵目就够我们记很久了,由于我们现在的读音与古时不一致了,也找不到什么规律去记。

格律诗的最重要的基础知识除了平仄、押韵之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就是对仗了,在这里就不多做写了,以后在说律诗的时候再写。而看一首诗歌是否具有诗意,除了诗格外,更重要的就是诗人的诗情了。

最后把剩下几种五言绝句的格式罗列在这里: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瑞 《听筝》 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伦《塞下曲》 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五言绝句 篇7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春晓》唐朝·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所见》清朝·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静夜思》唐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相思》唐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画》唐朝·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8。《咏鹅》唐朝·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9。《悯农二首》唐朝·李绅

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赋得古原草送别》唐朝·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江雪》唐朝·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2。《鸟鸣涧》唐朝·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3。《竹里馆》唐朝·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4。《独坐敬亭山》唐朝·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5。《寻隐者不遇》唐朝·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6。《鹿柴》唐朝·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7。《渡汉江》唐朝·李频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8。《江上渔者》宋朝·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19。《夏日绝句》宋朝·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问刘十九》唐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1。《池上》唐朝·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2。《宿建德江》唐朝·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3。《渡汉江》唐朝·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4。《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唐朝·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5。《春怨》唐朝·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6。《夜宿山寺》唐朝·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7。《乐游原》唐朝·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8。《送别》唐朝·王维

送别?一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二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9。《山中》唐朝·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0。《八阵图》唐朝·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1。《怨情》唐朝·李白

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怨情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由来重。花性飘扬不自持,玉心皎洁终不移。故人昔新今尚故,还见新人有故时。请看陈后。。。

32。《于易水送人》唐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33。《息夫人》唐朝·王维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34。《舟夜书所见》清朝·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35。《终南望余雪》唐朝·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36。《玉阶怨》唐朝·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7。《天涯》唐朝·李商隐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38。《拜新月》唐朝·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39。《漆园》唐朝·王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40。《勤政楼西老柳》唐朝·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41。《无题·烟水寻常事》近现代·鲁迅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42。《替豆萁伸冤》近现代·鲁迅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43。《曲池荷》唐朝·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44。《出郊》明朝·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45。《京师得家书》明朝·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46。《怨词二首》唐朝·崔国辅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着。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织锦犹未成,跫声入罗幕。

47。《左掖梨花》唐朝·邱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48。《在燕京作》宋朝·赵?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49。《十二月十五夜》清朝·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50。《剑客》唐朝·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51。《就义诗》明朝·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52。《绝句》元朝·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53。《春山月夜》唐朝·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54。《辛夷坞》唐朝·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55。《书灵筵手巾》五代·李煜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56。《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南北朝·陶宏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57。《沙上鹭》唐朝·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58。《柳絮》唐朝·雍裕之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59。《寻胡隐君》明朝·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60。《吊灵均》唐朝·王鲁复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61。《画鸭》元朝·揭傒斯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62。《秋雁》元朝·揭傒斯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8、《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11、《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3、《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4、《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5、《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7、《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18、《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9、《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0、《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1、《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2、《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3、《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4、《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5、《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7、《锄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8、《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9、《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30、《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1、《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32、《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33、《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34、《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5、《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6、《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7、《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李白五言绝句赏析(二) 篇8

李白的五绝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奇葩,历来很受人们的喜爱,他的叙事诗语言朴素平实,不事雕饰,却更显得情真意切,自有境界;他的即景诗笔笔传情,情景交融;他善于借历史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化裁巧妙。有许多五绝达到了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程度。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吧:

《玉阶怨》:“玉阶坐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簾,玲珑望秋月。”伫立玉阶,直至露水侵湿了罗袜,是谁在玉阶上伫立那么长久呢?看来应该是少妇,而且还应该是美人。他为什么要伫立玉阶?可以猜想那是在盼望贵人的回来。久久未见人归来,那就只好退入房中。她失望了,打算不再想望了,于是就放下了帘幕。然而,思想无疆,帘幕挡不住,于是就隔着水晶帘望明月,思绪飞向了天涯。朦胧中,美人先是伫立远望,然后隔帘望月,这中间还有美人移步,玉手下珠帘的美妙动作,真是一幅画,又是一曲歌,情在月下,美在朦胧中。

《赋得白鹭送宋少府入三峡》:“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明月下,秋水寒,白鹭已经本来拳起一足歇息了,然而却被人惊动,惊飞的白鹭飞向了使君滩。万县有使君滩,湖北宜昌也有使君滩,两者都在三峡边上。诗人借白鹭的去向来交代宋少府的去向。明月、秋水、白鹭、人是这幅壮丽图画的基本元素。水静、月寒,是多么静谧的夜啊!就在这静谧的夜里,突然白鹭惊飞,显然这是人之动引发的,动静相映,生趣盎然。白鹭是受惊以后“远飞去”的,那么宋少府是不是也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迫去三峡的呢?这就给了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

《清溪夜半闻笛》:“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渭水与崖水合成陇水,《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可见陇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之句,可见这里的“清溪陇水情”乃是断肠之情。诗人夜半闻笛声,或许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调,或许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调,但是诗人却就联想到了悲愁的身世和处境,从而引发了悲愁之情。此处的寒山当在秋浦。玉关声应该是使人肠断的悲声,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月光、流水、笛声、断肠人是构成这幅画图的基本元素。月光下的情,月光下的景,总是朦胧的美。《对雪献从兄虞城宰》:“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这里的梁园当在河南开封。李白与宗氏结合,寄居梁园。昨夜下了大雪,梁园里很寒冷,兄可能不会知道弟的寒冷。就在寒冷入骨的时候,我对着庭前的玉树伤感。在愁肠欲断的时候,我想起了连枝的从兄。此时天气寒冷,李白的心境也是寒冷的,因为宗氏失势,李白的处境也很凄凉。用词造句平白直露而情感却很真切。“肠断忆连枝”乃是人之常情,用诗来道出人间的常情就是一种境界。

《襄阳曲四首》之第一首:“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这里的“白铜鞮”当指汉水在襄阳段的堤坝。这是襄阳群体娱乐的地方。江城被绿水环抱,襄阳的花,襄阳的月,真是迷人。读着这首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场景,在月圆花好的夜晚,人们在江水边的长堤上载歌载舞,多么热闹多么生动传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和读者能不忘我地陶醉吗?

《秋浦歌十七首》第十首:“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万罗山上有“逻人石”,万罗山的对面有江祖潭。这里的“江祖”当指江祖潭,而不是江祖石。“鱼梁”当是堤坝。水从江祖潭流出,水势很急所以舟行犹疾。河两岸山花盛开,人坐在舟中,常有山花拂面。这是何等美妙的情景啊!此时,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在这神仙境界里,还有什么凡尘俗事放不下呢?又何必需要去摧眉折腰事权贵呢?

《舍利弗》:“金绳界宝地,珍木荫瑶池;云间妙音奏,天际法蠡吹。”法蠡就是法螺。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的美誉。他出身婆罗门家庭,父亲是有名的论师,母亲怀胎时显现出异于常人的智慧,据说这是受胎儿影响的结果。舍利弗八岁的时候便升上论师宝座,语惊四座,受到诸大论师的佩服及国王的赞叹欢喜。舍利弗从听闻“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缘起道理,间接知道了佛陀,因此与好友目犍连相约,共同率领二百五十名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佛陀座下。佛教经典中有以下句子:“时彼琉璃,金光世界,宝地平正。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宝网交络。微风吹动,互相掁触。出微妙音声。”经典中所描绘的佛所处的奇妙境界,李白用五绝表现出来。李白此时的内心倾向是向佛的,这是在仕途失败后的大多数人会产生的一种内心寄托,李白也不例外。《奔亡道》中五首:之第一首:“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万里关塞断,何日是归年。”这里用的是苏武和田横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者,被匈奴扣留。在匈奴期间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于是匈奴就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田横是齐国君主田氏族人,与从兄田儋、兄田荣一起反秦。后来,韩信破齐,田横自立为齐王,归附彭越。彭越归汉后,田横就率领其宾客和部属伍佰人逃至海岛。后来刘邦先许以封侯安抚田横,未成,就威逼田横归汉。田横从大局出发,同意去洛阳议事,至洛阳附近三十里处自刎,以头献刘邦,刘邦以王礼葬田横。苏武后来归汉了,而李白什么时候能够回归长安呢?这是诗人所困惑的。诗人以苏武、田横自况,表现其不屈的气节。

《寄上吴王三首》之第二首:“坐啸庐江静,闲闻进玉觞;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这是称赞庐江太守廉洁的诗。化用了三国时裴潜的典故。裴潜曾在曹操帐下参预军事谋划,后出任兖州刺史;曹丕时又任过散骑常侍、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曹睿时升到尚书令,被封为“清阳亭侯”。但就是这样一位“三朝元老”,为官却清廉过人。他在任兖州刺史时,曾经做了一个可折叠的轻便坐具,起名叫“胡床”。他离任时,将胡床挂在柱子上。这件事为人们所传颂,“挂胡床”也成为清廉正直的象征。诗人化用古人的事迹目的在于赞颂吴王的品质。这是李白怀古诗的常用手法,或者说这是古为今用。

上一篇:西安交通大学退学申请下一篇:食品安全事故整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