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本的四个阶段(共8篇)
创业资本的四个阶段 篇1
正确创业的四个阶段
如何循序渐进的创业,从工薪族进入到其它三象限呢?下面讲一下创业的四个阶段,你应该从这四个阶段开始创业。
第一阶段,你要珍惜工薪族的职业生涯。
建议:
1、尽量到大机构大企业去服务。因为他们触角广、关系广,能够给你搭建更大的舞台,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2、你要利用工薪族的这段时间,去“带薪”学习某种专业技能。
3、利用你工薪族职业的方便,去广泛的积累人际关系。那么如何积累人际关系呢?两个原则,第一先专后宽。生命有限,要集中在一个领域里面,把上上下下的关系全落实,先别忙活开宽度。第二个原则,多交往能够帮你赚钱的人,少交往帮你花钱的人。比如我的一个朋友被关进去了,你帮帮我吧!把我给救出来,怎么办?花钱。这是帮你花钱的人。什么是帮你挣钱的人?就是知识丰富的人。
4、存钱。工薪族阶段要存钱。存钱绝对不是为了以后做生意投资,是为了你一旦辞职做生意,成为自由职业者,你要作好准备,两年没有收入,你要存下一笔钱供你两年生活开销的支出,你一旦没有钱就辞职,生活没有保障,你根本不能创业,你心态就成问题,眼睛冒绿光,因为你疯狂。
当你透过学习有了一种专业技能之后,当你透过你的工作之便积累了广泛的尤其是先专后宽,能帮你赚钱的朋友很多,积累广泛的,有用的人际关系以后,当你透过存款有了一定的积蓄的时候,建议你,时候到了,你要考虑开始或专职也行或兼职也行,这个时候你不要犹豫了,要进入第二象限,靠自由职业谋生,先别想着一步到位投资去。从E象限进入S象限的条件是什么?当你学习到并掌握某专业投能,当你积累广泛的人际关系、存款能支撑这两年生活的时候,你开始考虑,你专职或兼职的方法进入第二象
限,靠自由职业谋生。第二阶段,你想靠自由职业谋生,先要选项目。
如何选项呢?几个原则:
1、作熟不作生。一定选择这个项目跟你技能是有联系的,跟你的人际关系是有联系的,要作熟悉的项目。
2、做长不做短。你要利用你的长处而不是做你的短处。我发现,人们就是分不清什么是你的长处,什么是你的短处。别人费半天劲才能干的事,你轻轻松松就干成,这就是你的长处。别人很轻松就干成的事,你却费老半天劲才干成,这就是你的短处。罗伯特·清崎,《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2002年5月份被请到北京作一个演讲。他预计有2000人,实际只来了1500人,真正卖票是1000张票,那500张是赠送的,1000张票打完平均150元一张票,收入是15万元。你们听后挺多吧。我帮你们算一笔账,他在北京地铁里面做灯箱广告,报纸上、杂志上做广告,雇人去推销,这些费用还不算,光清崎一晚上的演讲费就是8万元,15万元减8万元,他就落了7万元,刨去场租费、设备费、杂费2万元,剩5万元,然后那5万元能负担广告费吗?人员费、工资费呢?就他那个会议费了半天劲去运作,微利甚至还不赚钱。这就不是他的长处。我建议你们都做无形资产的生意才好,不用投钱的才好,只投在学习上的才好。那我讲一讲什么是好项目,未来是什么是好项目。你要注意未来发展,高科技的、生物工程的我们不说了,我们不懂,跟我们没关系。我们谈跟老百姓有关的未来几个项目,第一个营养咨询顾问、美容顾问;第二个直销商;第三个培训专家;第四个营销。选好项目后,要做一个2—5年的发展计划,很多人选完项就不做计划,就开始瞎干,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捡了芝麻丢西瓜,狗熊掰棒子,捡一个丢一个。做计划,这是一门学科,你要会做一个2—5年的业务发展规划及计划。你看人家日本人做计划,可不象中国人,项目一论证,两年收回投资,三年挣大钱,四年进入世界500强,胡说八道。日本人十五年收回投资。当然了,在我们这个业务中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但你心态上一定要做一个
2—5年的发展计划。你要会做计划,你要会给自己做,会给别人做。
3、要靠量来取胜。你前期的创业一定要靠量,记住:量永远比质重要。自己要靠量建立一个顾客群,这是你的财富。保险业也一样,都是靠量来完成的。大量的工作。所以你想进入自由职业技能有了,关系有了,积蓄有了。再从第一象限进入第二象限,开始选项,做熟不做生,做长不做短。然后做一个2—5年的计划,详细的规划,然后再去行动。你这样发展5年,你的生意是不是就有一个小的规模了,有了一定基础了对不对,你能够把一个动作做叁佰次会怎么样,你一定成功。有了规模以后,你要再思索如何进入第三象限,怎能十年不败,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到位,经过自由职业的锻炼,2—5年有规模以后再考虑进入第三象限。
第三阶段,如何进入第三象限呢?有三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叫白手起家,单打独斗。就靠自己摸索,吃亏了不要紧,爬起来摸索,再摸索,再摸索也能成功。成功率很低,只有1%。各行各业都一样,一般行业的成功率是二、八定律,就是20%的人单打独斗,就有小成就,1%就有大成就。而且在今天这种已经变化的社会里面,你想白手起家,告诉你任何时机都没有,因为你没有资本,没有项目,没有关系,你和别人上千万上亿的身价怎么竞争?
第二条途径购买一个现成的系统。就是购买一个1%。什么叫购买一个现成的系统。有几种形式:1、特许加盟连锁店,购买一个系统。你相不相信,你在青岛开一家麦当劳你一定赚钱,你不要考虑什么风险。麦当劳已经经过几十年的验证,他已经是1%了,只要你加盟、购买他,他就给你培训,帮你装修,给你制度,给你供货,一套方案是现成的,直接复制给你,但你需要买来,只要买来这套模式,你一定成功,甭想赔钱,保你成功。但是这里有一个误区,不要加盟小连锁店,因为他没有十年不败,他还没有变成自己的1%,你加入他就有风险。2、知名品牌的代理和经销权。你取得任何一款知名品牌的代理和经销权,你不用考虑赔钱,一定赚钱。你一旦取得值得去做。什么叫知
名品牌,国际十大品牌之一,国内五大品牌之一,其他某种新产品、药品的代理,南方的小食品呀,不能轻易做。他没有广告支持,没有信誉度,他不是品牌,你要替他跑市场,替他谈客户。都进去,他把你甩了。能做成把你甩了,做不成就做不成。做,就做世界十大品牌、国内五大品牌,绝对可以做,别犹豫。但是购买一个系统,门槛太高了,麦当劳至少800万,还是排队等六、七年,石家庄排队批麦汉当劳批了八年,现在才有一个店,很难批上。干名品牌总代理,没有资金周转,你觉得人家挣80万,他们库存还算少的也在300——500万之间,你做不起,你没有这么大资金,没有创业资金,只能适合某些有关系、有资金的人做。
第三条途径,加盟一个成功的系统,加盟一个1%。这里不是购买了,而是加盟。那么什么又叫做成功的系统呢,美国商界对成功的系统有7条判断的标准:
1、低起步费用,因为做为普通创业者,你真没有百万千万的资本给你折腾。
2、无须雇佣或很少雇佣人员。你不懂人力资源管理,就给你一个万人的企业你也不知道怎么管,当人出了问题你的生意就会有很大的麻烦。
3、无须大量屯货。
4、无须固定资产的投入。
5、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全国性甚至跨国性的生意机会。美国总统的两界经济顾问比尔茨博士在其著名的《财富报告》中指出:在21世纪,你要做3网合一的生意:国际互联网,人力资源网,营销网。
6、对经济危机有免疫力。最好是日用品。
7、有系统化的培训和辅导,有人教。
这就是我投资,你技术入股,赚了钱我要分你。这叫加盟一个系统。为什么中国很多企业拿人家技术不用买,但事后要跟人家分红。这样也能成功,因为他是成功的。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三种模式供你进入第三象限,要不然你单干去,做1%;要不然你去买
一个,没钱;要不然你前期不用花钱,后期双赢,让人家也挣钱。没有一种好事,前期也不花钱,后期发了还一毛不拔,世界上没这好事。你自己想一想,普通人一定要懂得用第三种方式,我建议你加入到一个系统中,双盈。
当你在这里赚到钱以后,你赚的是不是不在职收入?你有团队,当你有了稳定的不在职收入以后,就可以学习投资理财。这时候你的货币充足了,透过货币运作的方式,帮你把货币保值。透过保险的投资,透过不动产投资,教你投资组合。进入第四象限,投资者象限。跟一个成功的系统合作,你能够在四个象限都能赚到钱。能同时在四个象限中赚到钱,是赚钱的最高境界。
创业资本的四个阶段 篇2
一、资本的形式
布尔迪厄认为, “资本是积累的劳动 (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肉身化”的形式) , 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 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 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或活的劳动形式占有社会资源”[1]189。资本具有以下两个特性:第一, 资本具有积累性, 正是这种积累性使得人们的活动具有了一定的连续性, 而非像赌博一样碰运气。第二, 资本具有占有上的排他性, 某些资本一旦被某人占有, 就不再属于其他人。布尔迪厄超越了马克思狭义的资本概念, 即经济资本, 把资本的特性运用到了社会、文化等领域, 由此将资本区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经济资本即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 是指“生产资料 (可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金钱和物质资料) ”[2]468。经济资本是其他资本形式的基础, 其他形式的资本都有经济资本的某些特性。同时, 布尔迪厄提出经济资本主要是为了将其同其他形式的资本区分开来, 不同形式的资本具有质的不同。
文化资本是“非正式的人际技术、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程度、格调与生活方式”[2]469, 是“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3]171。布尔迪厄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主要形式: (1) 具体化的状态, 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形式; (2) 客观的状态, 以文化商品的形式, 主要包括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 (3) 体制的状态, 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格的认定。
文化资本的具体状态无法脱离具体的个人而存在, 它本身就是附着在具体的个人身上的资本形式, 体现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受教育水平等。具体状态的文化资本的获得必须由投资者亲历亲为, 他必须接受一个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才能获得这种资本。因而投资者一项最主要的投资就在于时间的消耗, 而所需时间的长度也可作为衡量文化资本多少的一个手段。一个人能否获得丰厚的文化资本,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能否为他提供充足的自由时间。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是内在于个人的, 相比于财产等资本形式的传递, 文化资本的传递更具有隐蔽性, 某个人如果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本, 人们通常并不认为他的资本是通过继承得来的, 而更倾向于认为这种资本是他的天赋、能力以及个人努力的结果。
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它相对于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更具有可传递性。在物质方面, 物质商品可以作为一种物质财富被占有;在象征方面, 文化商品则假定了具体化的文化资本,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需要从书籍、词典等文化商品中获得。一方面, 行动者只有将文化商品充分利用起来, 通过学习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文化资本, 文化商品才能发挥作用, 否则只是一种摆设;另一方面, 文化商品即使不被人们利用, 它自身的文化价值仍然存在。
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主要采取学术资格这种形式。学术资格的认可独立于承担文化资本的个人。学术资格是某个学术共同体对某人的文化资本的一种制度性测量, 是从体制上承认某人的文化资本。“学术资格使得资格拥有者之间的相互比较成为可能, 甚至使得这些资格拥有者之间的相互替换也成为可能”[1]201。
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 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能激活潜在所拥有的资源”[3]171, 是“行动者拥有的重要社会关系”[4]168。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与他所处的社会网络是分不开的, 社会资本通常是处于某一关系网络中的成员集体拥有的资本形式, 某个人能否拥有某一社会网络中的资本,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进入这一网络中成为其一员。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第一, 他“可以加以运用的联系网络的规模的大小”[1]202, 一个人所处的关系网络的规模越大, 他拥有的社会资本就越多。第二, “依赖于和他有联系的每个人以自己的权力 (经济的、文化的、象征的) 资本数量的多少”[1]202, 换句话说, 某人的社会资本的多少还取决于与他相交往的其他人拥有的资本数量的多少。社会资本的形成依赖与人与人之间频繁的交往与互动, 人们通常会把偶然性的社会关系转变为长久性的、可维系的社会关系, 例如友谊、尊敬、感激的心情等, 并形成相互间的“社会义务”, 使关系网络中成员的互动不断进行下去。正是在不断的互动和一些团体的集体仪式中, 网络中的成员关系不断加强, 相互的认同感不断加强, 进而维系网络的存在和网络中社会资本的存在。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 社会资本也具有可继承性, 一个出身名门的人往往能继承上一代人传下来的社会资本, 同时, 由于其拥有加高的社会声望, 人们更愿意与其发展长期的、稳定的社会关系, 因而其积累社会资本的能力也是强大的。
二、资本对场域的依赖性
同资本一样, “场域”也是布尔迪厄理论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场域是行动者活动的社会的背景结构, 资本只有在场域结构中才能发挥作用, 脱离了场域结构, 资本既不能存在, 也不能发挥作用。布尔迪厄给场域下了如下定义。
“由不同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 或一个构造。由这些位置所产生的决定性力量已经强加到占据这些位置的占有者、行动者或体制之上, 这些位置是由占据者在权力 (或资本) 的分布结构中目前的、或潜在的境遇所界定的;对这些权力 (或资本) 的占有, 也意味着对这个场的特殊利润的控制。另外, 这些位置的界定还取决于这些位置与其他位置 (统治性、服从性、同源性的位置等等) 之间的客观关系”[1]142。
场域是由处于其中的不同位置所构成的一个网络, 场域的结构是由场域中特定资本的结构决定的, “场域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围绕特定的资本类型或资本组合而组织的结构化空间”[5]136。场域中的不同位置和处于该位置的行动者所拥有的资本数量是一种对应关系, 占据的资本的数量决定着行动者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 在场域中占据较高位置的行动者也拥有较多的资本。行动者拥有的资本数量的变化会导致他在场域内的位置的变化, 同时会影响到其他行动者在场域内的位置。
资本赋予了行动者在场域中的权力, 行动者占据的资本越多, 他在场域内中占据的位置就越高, 他的权力就越大。首先, 资本“既是斗争的一个武器, 又是斗争的股本, 正是资本使其占有者能够行使权力及施加影响”[1]144。行动者可以利用占有的资本进行“投资”, 生产出更多的资本, 以巩固和提高自己在场中的地位, 同时行动者还利用资本影响着场域的游戏规则, 以使得场域朝向更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可以说, 行动者在场域中所采取的“策略”都受到他们占有的资本的数量和结构的影响。第二, 行动者所占有的资本影响着他们在场域中的利润分配。行动者原有的资本越多, 他就越有可能分配到更多的利润, 即被再生产出来的新的资本。同时, 由于占有更多资本的行动者能够影响到资本的分配规则, 他们也会使资本的分配规则更有利于自身。
场域都有着自身的运行逻辑, 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运行逻辑。不同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域中被赋予的价值是不同的, “正如牌的相对价值随每一游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一样, (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象征的) 资本的不同种类的等级也随着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换言之, 有些牌在所有场中都是有效的、灵验的 (它们是资本的根本性的种类) , 但是他们作为王牌的相对价值, 是由每一个场所决定的, 甚至是由同一个场的连续状态所决定的”[1]143。同一种资本, 如文化资本, 在文化场域和经济场域中所具有的价值是不同的。
场域就是处于其中的行动者相互斗争的场所, 行动者之间的斗争都是围绕资本进行的。首先, 行动者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在场域中争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场域是为了控制有价值的资源而进行斗争的场所, 例如, 在文化场域中知识分子为争夺文化资本而斗争, 商业场域中商人为争夺经济资本而斗争。其次, “行动者也为界定什么是场域中最有价值的资源而进行斗争”, 因此“场域也是争夺合法性的斗争场所”[5]142。正如人们在打扑克牌时, 人们手中握有的牌的大小固然重要, 但哪种花色的牌是王牌, 即哪种花色的牌具有最大的价值, 对人们来说更为重要。因此人们斗争的重点就在于努力使手中的牌成为“王牌”。不同的资本在某一场域中所具有的相对价值是不同的, 不同的资本存在着价值等级的差别, 在场域中人们斗争的另一个核心就是使自己持有的资本被赋予最大的价值, 使资本的价值等级原则最有利于自己所掌握的资本, 因此人们要么维护原有的资本价值体系, 要么倾向于颠覆原有体系, 使其朝着有利于自身资本增值的方向发展。
三、资本的再生产
资本的再生产是资本的占有者为维护其在场域中的地位所要采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行动者的资本再生产策略受到其已有的资本的数量和结构的影响。行动者都倾向于再生产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 在场域中相对价值更高的资本, 并且人们更倾向于再生产那些在自己的资本总量中占有最高比例, 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成功的资本。例如教师和专家更倾向于投资文化资本, 不断进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因为他们在场域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文化资本的多寡, 而企业家对文化资本的投入则相对要少得多, 因为他们在社会上的成功并不依赖于其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同时, 人们还努力把资本传递给子女, 以完成资本的代际间的再生产。例如知识分子, 如大学教授、中学老师通常都比较重视子女文化资本的积累, 并努力把自身的文化资本通过再生产策略传递给子女。而商人则更重视经济资本的再生产, 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产业并使其长盛不衰。
在三种形式的资本的再生产中, 布尔迪厄最关注的是文化资本的再生产。“面对平等的民主理想以及新的行政与法律的约束, 简单地继承经济财富与权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那些经济资本雄厚但是文化资本却中等的大企业领袖, 已经为了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经济资本‘转化’为以学位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本, 借此对家庭公司的衰落作出回应”[5]240。个人凭借自身占有的文化资本 (即个人的能力、知识、修养) 在劳动力市场占据有利的位置, 而非凭借从家族继承来的财富或特权, 在几乎所有人看来这都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往更加民主、平等。而布尔迪厄则认为现行的教育体系实际上是再生产者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分配, 教育并没使社会更加平等。在学术领域表现较好的学生, 即文化资本较多的学生, 通常是继承了父母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学术成就往往与父母的文化背景有关, 教授的子女比工人的子女更有可能取得高等教育的文凭和较高的学术资格认定。同时, “正规的学校教育通过赋予某些文化遗产以特权而贬低另外一些文化遗产来维持不平等的社会结构”[5]228, 学校通过强调统治阶级的文化形式而巩固统治阶级在文化上的优势地位。资产阶级的语言和普通大众的语言在词汇的使用、表达方式以及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资产阶级的语言往往具有“抽象化、形式主义、唯理智论和温婉适度”[6]128等特点, 而普通大众的语言则是“直接从个别到个别, 从形象到语言”[6]128。正规的学校教育所使用的语言风格更倾向于使用资产阶级的语言风格, 因而出身于上层社会家庭的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 并在学业上有更好的表现。总之, 出身于上层社会、资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比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占有更丰富的“语言资本”。在学业上表现良好, 受过名牌大学教育的上层阶级的子弟在毕业后更容易在社会上获得高地位、高收入, 因而上层阶级通过文化的再生产完成自身的社会再生产。
四、资本形式的转换
资本的不同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布尔迪厄的资本概念从本质上说是经济资本概念的扩展, 是以经济资本的概念为基础的。布尔迪厄认为在理解资本的转换必须避免两种片面的观点:“一方面, 是经济主义的观点, 它在最终的分析中总能将每一种资本类型都简化为经济资本, 它忽略了使资本的其他类型产生特殊功效的东西;另一方面, 是符号学主义的观点 (现在由结构主义、象征主义和交换作用主义、民族方法学来表现) , 它将社会交换简化为交往现象, 它忽略了一个严酷的事实, 即一切事物都可能被普遍地简化为经济学”[1]208。从这段论述中可以总结出不同形式资本的转化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 不同形式的资本之间有着质的不同, 它们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不同的, 只有不同形式的资本之间有着明确的区别, 它们的相互转化才是有意义的。第二, 不同形式的资本之间有共通性, 是可以相互交换的, “经济资本是所有其他资本类型的根源”[1]208。资本的可兑换性、可交换性是资本类型转换的另一个前提。
不同形式资本之间的转换是资本的占有者为维持自身资本的总量以及促进资本再生产的有效策略。“资本的持有者们只有以资本类别的转换为代价, 就是说, 将他们持有的资本类别转换为再生产工具认可的状态中更有利、更合法的资本类别, 这样, 他们才能够维持自己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 (或者在特定的场域结构中的位置, 比如说在艺术场域或者科学场域中的位置) ”[7]479。不同类型的资本在场域中的相对价值是不同的, 并且由于行动者在场域中的相互斗争, 不同资本的相对价值以及哪种形式的资本是最具合法性的王牌资本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资本的持有者通过资本的转换能够将手中的相对价值较低的资本转化为价值较高的资本, 以确保资本总量的不断增加, 因此“避免资产的贬值的必然性在客观上迫使人们接受资本的转换”[7]479。
一种资本的获得必定是以其他资本类型的消耗为代价的。所有资本的获得都必然包括着一定量的时间投入, 都可以看做是一种“时间经济”。我们为了获得一种资本, 必定会牺牲掉一些获得其他资本的时间, 同时获取一种资本又是以占有其他资本形式为前提的。从文化资本的获得来看, 它最主要的一项投入便是时间投入, 一个人在教育上投入的时间越多, 他获得的文化资本就越多, 而他也因此会失去一些社交的时间, 及早工作挣钱的时间, 他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积累也会相应地受到损失。同时, 一个人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以他的经济资本为前提的。只有一个人或他的家庭拥有了充足的经济资本, 他才能够去购买别人的时间来接受教育, 并且拥有充足的自由时间来接受教育。从社会资本的获得来看, 社会资本是由于场域中的行动者通过频繁的互动形成的, 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必定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济资本。与经济交换不同的是, 人们的社会交换必定存在着时间差, 某人在时间、经济上的付出, 必定会经过一段时间才可能转化成社会资本。从经济资本的获得来看, 除了传统的经济资本的再生产, 布尔迪厄认为经济资本的占有者越来越倾向于将经济资本转化成文化资本这种隐蔽的形式, 并以此来确保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有效传递。
在不同类型的资本的转化中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社会资本来看, 社会资本是一种“信用经济”, 人们在经济和人际互动上的投入, 即人们所拥有的潜在的社会资源能否真正成为有用的社会资本,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域中的人们认同感的强弱以及人们是否“知恩图报”。因此, 一个人可能在关系网络中拥有潜在的社会资源, 但这些资源却不一定能发挥实在的效果。从文化资本看, 其他形式的资本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过程有可能是遭受损失最大的。文化资本的传递离不开具体的个人, 他必须通过个人的劳动和实践才可能获得, 时间和经济资本的投入只是获得文化资本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 能够最终取得丰厚的文化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人的天赋秉性有关。因而在文化上的投资很可能是失败的。从经济资本来看, 文化资本要想转化成经济资本必须通过体制中的资格认定, 不同资格等级对应着不同的经济资本回报。同时, 社会资本要想转化成为经济资本也必须要经历一个时间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3]杨善华,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 (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乔治.瑞泽尔.当代社会理论及其古典根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M].陶东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6]P.布尔迪厄.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
伟大公司的四个阶段 篇3
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微软是什么?”我们是软件公司吗?我们是单纯的Windows公司吗?我们要做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渴望的是什么?当我们成长以后我们想变成什么?
在被问到什么东西是我们公司的性格时,首先,我们从根本上是“软件力量将持续改进社会”这一理念的信徒。不久前,我们列举了微软在研发方面的重要技术。你知道我是一个头脑比较简单的人,我认为说出5项技术就好,但盖茨说不,我们在研发上投入了70亿美元,我想在每个技术上至少投入1亿美元,所以我们有70项技术将在未来5到6年间改变世界。
而在商业上,我们正在围绕这些技术构建四种不同的商业模块。我们是作为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公司成长起来的,在过去的十七八年里,我们一直想成为企业级软件公司,虽然人们总以为这个市场只有IBM和甲骨文两家公司。而且,我们还在试图建立两种新的商业模块。我们试图成为所谓的“现代消费电子公司”,这是一个软件主导的领域。而不像旧的消费电子时代那样由硬件扮演英雄。我们还努力成为“互联网信息与广告公司”。
在过去的27年里,我们从24人的公司变成75000人,如果你计算一下复合增长率,这个数字也许现在不会像Google那么疯狂。但我们经历了很多年的高增长,更让人高兴的是,我们构建了一个汇聚才能之士的平台,他们能带动更多有能力的人。
没错,Google建立了一个很好的业务,但是它只有这一个有用的东西,其他的东西都是小聪明。拜托。我们也做了很多有小聪明的东西,我们还在斯坦福搞机器人呢,但是这并不能支付我到斯坦福商学院来的路费。
在商业史上,你能找到很多只有一招鲜的“黔驴”,Google也试图在它最基本的业务周围填充各种东西,但它始终还是只有一个真正的业务,就是它的搜索广告业务。很好,它已经成长到一定的速度,实际上它年收入增长为100亿美元的速度比我们成长到那个阶段时更快。但这只是说这个产业已经发展到了这个水平,好事自然就发生了。但对我来说。企业家精神是你通过自己聪明有效的努力填充核心业务的能力,就是找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支柱业务。
所以,企业行为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发明了某样东西,但也许它永远不会大获成功:第=阶段是,我找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神奇的事物;第三个阶段是,我在创造神话的同时,拼命从中榨取利益;最后一个阶段是,我塑造一种文化,让我能一次又一次地去做可能创造神话的新产品,同时能去外面收购,并用收购所得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伟大的公司能经历所有四个阶段,但大多数公司跳不出“我有一个好创意”然后“创造神话”的阶段。有一些人能创造出神话,但是永远不能真正从创意中得到好处,所以技术被卖掉了,一些人则能重建他们自己。对我来说,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就是这四个阶段的循环。
现在,Google正处在收获阶段。我喜欢这个阶段,这是商业中很有趣的一个环节。有一些好东西帮你聚敛钱财,这很好=你不用做任何新产品,就能在第二年获得20%的增长。在1980~1990年代,我们也是这样。但现在我们必须开始重新循环。我们将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做,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问题,也是引入多元商业模式的能力。
当有人问起,这是不是一个成长型公司时,这可以被分为两个问题。首先,你所拥有的商业模式能否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持续增长?第二,我们是否相信你发明了新的模式来促进增长?伟大的公司必须要能够很好地进化。
当我想到通用电气时,他们伟大吗?他们能两者兼得吗?少数一些企业能在一段时期里连续同时满足两个目标,很多金融服务公司,以高盛为例,他们也能同时做到两者兼得。所以要很好地获得这两种增长的能力,都要求有企业家精神。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 篇4
1、35岁以前,读书与漫游阶段 代表作《望岳》 2、35岁至44岁,长安十年蹉跎阶段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之前)代表作为五七言古体诗:《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阶段
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代表作:
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49岁至59岁,漂泊西南阶段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代表作:《咏怀古迹》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认知汉服的四个阶段 篇5
普通群众基本也就能看懂静夜思,很像汉服此刻的普及状况,初步分清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区别,认识襦裙袄裙圆领交领等基础形制。这也是面向大众的基础科普,不需要多精细,但要树立对汉服基本架构的认知。
2、蜀道难阶段
进阶阶段,也是汉服同袍的普遍认知层次,能分清长短褙子、直身直裰、贴里曳撒,对服饰纹样及首服足衣有初步认识,能对外进行简单科普。
3、岳阳楼记阶段
深入了解汉服体系,研究服饰搭配,开始阅读相关著作,自己论证查漏补缺。能对一群人做相对详细的科普,对汉服活动和汉服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过秦论阶段
《过秦论》一文很多人只知其名,已忘其文,提起只能靠百度。就像很多形制我们只闻其名,未见实物,透过之前的了解后开始刷博物馆看实物做复原。从事汉服相关产业的工作。
5、周易阶段
小众但是极其详细,基于第一手实物资料及考古报告的考据。包括衣服裁剪方式、着装顺序、服色的成体系的学术研究。但目前的考据成果似乎较碎片化,还需继续整合梳理。
个人创业的四个95% 篇6
多年以前,就曾有句著名的口号:“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中国人的个人创业意识普及率居世界之最。个人创业的念头几乎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闪动过,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为了解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问题,或者是为了摆脱工作对自己的束缚,个人创业,自己当老板这条路被许多国人视为达到理想彼岸的金光大道。
于是,当国家政策的框架开始松动时,国人的创业热情随即迅速爆发出来,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期,涌现出来的个体户就曾是新中国第一批个人创业的典型代表,现在改革开放以过去二十多年了,个人创业的光辉依然强有力的吸引者越来越多的跟随者。并且,当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越来越宽松的商业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连许多缺乏基本商业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也参加到创业大军中来了
但是,创业不是简单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加信念,光凭一腔热血加美好梦想就能顺利到达胜利彼岸的,个人创业,更多的是要通过科学的前期规划,多角度观察,理性分析,有效的资源分析与整合,成熟高效的运作技能,良好的商业心态,等等这些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与因素来作为支撑,才可能保障创业的稳健起步和成功率。
而国人对待个人创业问题多的是感性,少的是理性,往往是梦想高过于规划,热情淹没了冷静,这也就是造成了当前个人创业市场的一个矛盾局面,一方面是大量的创业者前赴后继的进行个人创业,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仅仅5%都不到的创业成功率。即便是如此,还是挡不住势头汹涌的新创业者,毕竟,个人成功的希望,物质生活的强大吸引力还在充当着强大的驱动力因素。
总结笔者多年来对个人创业项目的研究,中国个人创业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的来说,存在着四个百分之九十五,1、在职者群体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想过个人创业
2、在想过个人创业的在职者群体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一直只是停留在想象的阶段。
3、在付诸于实际行动的个人创业者中,有着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失败率
4、在所有的的个人创业失败案例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不是因为项目本身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百分之九十五,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出于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为了解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问题,或者是为了摆脱工作对自己的束缚,即便是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仍然还有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会想到进行个人创业。
那在这些想过个人创业的群体中,为什么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会只是一直在想呢,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起来走原路的人,想法挺多,但就是不动手,为什么不动手,这里面涉及到四个方面原因
1、创业的政府成本问题
这里所指的政府成本指的是政府各部门所要收取的各类费用和需要办理的各项手续。目前在国内申办企业,注册运作前需要审批的项目仍然高达数百项,要经过一二十个部门审批,盖上几十乃至上百个公章,因为现行的法律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几乎每一个政府部门都享有不受限制的立法权,而每一个规章制度都有法律效力。有些政策定得还很模糊,这个手续办还是不办,那个费用收收还是不收。收多还是收少,这又自然导致了暗箱操作的出现。
结果是,经商做生意的人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同政府有关部门搞好关系。即便是规模较小的个人创业项目,只要一开门做生意,工商的,税务的,卫生的,城管的,环保的,消防的,街道的,主管部门的,乃至行业协会的,往往都会一个不拉的找上门来,笔者曾进行一个认真的核算,简单点开个铺子或是饭店,若是各项政府手段和费用都一样不拉的交齐办齐,还能赚钱的话,那一定是商业天才了,政府成本过高,很大程度上使得准创业者打消了由心动到行动的计划。
2、自己否定自己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一直在自大和自卑之间摇摆的,能做到心平气静的,那就是传说中的“智者”了,只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还都是凡人,达不到智者的心境,自然也就容易出现自大与自卑来回摇摆的状况了,许多准创业者一小时前对自己的创业方案信心百倍。热血沸腾,一小时后却又开始自己质疑自己,自己真的可以做吗?自己有那个能力做的来吗?目前实力和经验还不够吧?比我强的人自己创业都失败了,我能行吗?很快,心情温度就能从九十九度降到几度,想了半天,得,安全第一,咱没有那金钢钻,就别揽这瓷器活,算了吧,别冒这个险吧,还是安安稳稳上班得了。
3、东边日出西边雨
准创业者在规划其创业计划时,很自然的会征询身边亲朋好友的看法和意见,出于对准创业者的安全考虑,多数的亲朋好友往往会劝说准创业者不要冒险,还是安稳上班实在些,而许多创业者之所以去征求身边亲朋好友的意见,也就是说明了其内心对创业项目的决心尚不够坚定,现在多数的亲朋好友都持反对意见,本来就在摇摆状态的创业决心就直接倒向放弃那一边了,许多创业者往往就是在身边亲朋好友劝说下,放弃了自己的创业计划。
4、被动等待商机出现
很多人都在怀念刚刚改革开放的那几年黄金岁月,倒电子表都能赚大钱,现在不行了喽。什么生意都有人在做,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反正那年月商机多,不像现在,商机越来越少了,其实,商机是主动去发现挖掘的,绝不是被动等着出现的,而许多创业者坚持等待所谓合适自己的商机出现,往往就这么一直等下去,也是一直没等到。
那么,在真正由心动落实到行动的创业者中,有着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失败率,失败率如此之高,构成原因是很多的,简单点说就是尚不具备一个老板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笔者在这里简述如下:
1、创业者缺乏对商业本质,商业运行原理,资源匹配原则,利益的驱动作用和多元化特性等这些本质和核心原理的理解。过于表面化的看待商业。导致出现违背商业原则的根本
性错误。
2、环节与系统的差别
大多数创业者在进行个人创业前都是在职者,并且往往是对某一方面或者说是某一环节较为熟悉和擅长,例如个人创业者群体中,营销人员占了大多数,因为营销人员往往会觉得自己对客户管理,销售,产品,行业都比较熟悉,自己跳出来干应该没啥问题,其实,在企业里,除了老板外,任何一个职员所发挥的最大作用,也就是一个环节的作用,若干个环节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商业系统,例如,营销在企业里也只是一个环节而已,企业的整体运作还包括内外部管理。人力资源,市场策划,资本运作,政府关系,财务监控,法务,审计稽查,流程管理,生产。研发等等环节,懂得一两个环节绝不代表玩得转一个整体的系统。
3、长线与短线的差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商业项目往往需要以年为单位的全盘规划,规划中涉及到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延伸点,每一处所涉及到的资源,各事务的前后衔接关系,具体的项目时间进度等等,都得要有清晰的描述和防备变化退守的对应措施。并且还有许多需要预先筹备的项目事务。整体成构成一个长线的,完整的商业规划。而许多个人创业者压根没想的那么周全,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目标概要,至于其中所涉及到具体步骤也只是一些很模糊的框架,许多事情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充其量只能算一个短线计划。
4、理性的评判自己
人无完人,每个人在才能方面都是有长有短,如果创业者能清醒的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且通过合作者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那么创业成功率就会高出很多,但是,大多数创业者对自己的认识远未到一个理性和全面的程度,觉得自己差不多都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其实,那里有这种人。
5、商业眼光还是个人眼光
与正规企业决策层所不同的是,个人创业者决定是否来承接某个商业项目很少有进行理性的市场系统研究与专项分析,而更多是依据个人的市场操作经验和阅历来作为分析基础,再融合一些个人对新产品的直观感觉,就这样做出了判断。
搞好初三数学总复习的四个阶段 篇7
一、第一轮复习, 重在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
(1) 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 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 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2) 过基本方法关。如, 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3) 过基本技能关。如, 给你一个题, 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 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 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 练习专题化, 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 使之形成结构, 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 重视补缺工作。
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 基础分占总分 (100分) 的70% (从指导丛书分析) , 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 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 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 必须深钻教材, 绝不能脱离课本。
(3) 不搞题海战术, 精讲精练,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 它不是盲目的大, 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二、第二轮复习, 综合运用知识, 加强能力培养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 是重点, 侧重双基训练, 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 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 进行拔高, 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 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 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 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 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 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3) 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 主要取决于对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 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 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 重要处要狠下功夫, 不惜“浪费”时间, 舍得投入精力。
(4) 注重解题后的反思。
(5) 以题代知识, 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 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 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6) 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 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 没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 提高学生的能力, 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7) 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 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 在这里赶进度, 是产生“糊涂阵”的主要原因。
(8) 注重资源共享。
三、第三轮复习, 深入中考试题研究, 让学生自己感受中考的魅力第三轮复习的形式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 查漏补缺, 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 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 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备用的练习《历届中考真题》、《中考模拟试题》。
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 题量的多少, 低、中、高档题的比例, 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 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 批阅要及时, 趁热打铁, 切忌连考两份。
(4) 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 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 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 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5) 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 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 个别学生的问题, 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
(6) 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 边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 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 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 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7) 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8) 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 两节课时间讲评, 也就是说, 一份题一般需要4节课的时间。
(9) 选准要讲的题, 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10) 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 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 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 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四、第四轮复习, 主要是查漏补缺
该阶段复习主要是对学生仍然模糊的或已忘记的知识让学生回归课本,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 迎接中考, 基本上不做难题, 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奋斗历程, 体验自己的丰收战果。此阶段学生的心理辅导占很重要的位置, 同时, 中考的练兵还是不要放松继续保持, 只是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模拟出来的不同成绩时要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让每个考生都感受到自己前几个阶段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力气, 让每一个考生都做到胸有成竹, 相信自己永远是最好。
企业竞争战略观的四个发展阶段 篇8
关键词:企业竞争战略观;企业资源;知识创新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从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它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20世纪80年代的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企业竞争战略观;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以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
一、 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
这一时期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是伊戈尔·安索夫和肯尼思·安德鲁斯。其中,安索夫正式提出的“战略管理”概念为后来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莫定了基础。安索夫的战略理论主要认为,竞争战略行为是对企业环境的适应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竞争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安德鲁斯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SWOT分析框架(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认为企业的战略制定应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外部环境中哪些是企业发展的机会,哪些构成企业发展的威胁,然后找出在当前环境下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抓住机会,避开威胁。
与此同时,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咨询专家们则创造了包括“经验曲线”和“增长与市场份额矩阵”在内的一系列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概念和工具,深深影响了美国各大企业的战略观,出现了几乎席卷全球的“战略热潮”,当时美国500强企业中有85%的企业建立了竞争战略部门。“波士顿矩阵”盛行一时,几乎每一个称职的战略制定人员都学会了用“金牛”、“瘦狗”、“问题”和“明星”来对自己企业的产品与业务分类,并决定其取舍。
可以将这一时期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是适应环境。企业所处的环境往往是企业自身难以左右的,因而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变化,只有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2. 企业竞争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竞争战略适应环境变化旨在满足市场需求,获取理想的市场占有率,这样才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可以说,企业如何获取理想的市场占有率在这一时期的战略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3.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结构与企业竞争战略适应。这一阶段的企业竞争战略实质上是一个企业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因而,在战略实施上,势必要求企业结构要与企业竞争战略相适应。
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主要有以下不足:该理论缺少对企业参与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的分析与选择,它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所适应的环境实质上是己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这势必导致企业往往被动地适应环境,处于被动地追随领先者的困境之中,充其量只能是战略的追随者。另外,该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缺少对企业内部环境、结构与特征的考虑。
二、 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
以产业结构分析主导的竞争优势观点,其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和企业理论。它有三个前提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行业和竞争环境决定着能否赢得高额利润;对于许多特定的行业来说,由于企业拥有类似的资源,就可以采用类似的战略;实施战略所需要的资源在企业间可自由流动,因为资源的流动令企业可开发资源,这使得企业间的资源差异只是暂时的。
波特指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竞争战略是源于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则的深刻理解。而竞争规则又体现于五大竞争力之中,即:新竞争者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作用力决定了产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它们影响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影响着企业的产品的定价,替代品的威胁也是如此。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决定着原材料和其它的投入成本。竞争的强度不仅影响着价格,同时也影响着诸如厂房设施、产品研发、广告及销售等的成本。入侵者的威胁限制着价格,也要求企业为防御入侵而进行投资。
根据产业企业理论和五力竞争模型,波特提出了通用竞争战略,即企业可以通过低价无特色的产品(成本领先型竞争战略),或顾客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的差别化产品(差别化竞争战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收益形成竞争优势。波特亦提出另一类通用竞争战略,目标集中战略,即企业在一个细分市场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在成本或产品差异方面的优越地位,其实只不过是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应用而已。
以产业结构为本的观点风靡于20世纪80年,其立论基石在于,通过多种分析工具的运用,市场产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被认知的。
以产业结构为本的观点最主要的弱点在于它是建立在对产业聚合的理解之上的,而不是内部战略的系统化。重外轻内导致的主要后果之一是战略抉择的单一化。使用聚合的产业分析方法无法在战略水平上采纳有效、灵活的方法。对企业内、外部认知水平的不一致,乃至错配导致难于适应变化的战略刚性。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观点难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有超常的收益,而其它运用相同战略的同类企业却没有相当的收益。而以资源为本的竞争战略观则对此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三、 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
企业如何发展和维护竞争优势的挑战,是战略管理理论主要的研究分支之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企业的资源主导整个企业内外部分析的战略框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探讨的热点,这个框架就是所谓的“企业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这种方法指出资源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它与以产业定位为核心的产业分析方法不同。它采取了一种内部考究的方式去探求为何某些企业比其它企业更有竞争优势。
始于Wernerfelt(1984)引导先河的论文,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在若干学者的努力下得以不断完善。其基本假设是:每个企业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它们是战略的基础,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假定企业具有不同资源,开发出独特的能力,同样,在特定行业竞争的所有企业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企业间的资源存在差异,其它企业无法得到复制。因此,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以资源为基础的观念的倡导者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个体企业所拥有和掌握的独特资源。因此,对竞争优势的研究便着眼于那些蕴藏于企业中的资源。Peteraf(1993)以资源难以被仿制、转移、买卖或者替代的观点,对竞争优势的关键作用作出了解释,并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资源关键的性质以及它们存在的经济价值的原因,在于它们在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无法将其同质配置。
以资源为本的观点,其核心问题是企业的异质性(Peteraf,1993),它阐述了构成竞争优势的理论环境。在分析中,竞争优势的来源涉及到企业以及与供给和顾客相关的资源,乃至社会资本理论所强调的对企业有价值的各类无形资源。
虽然以资源为本的观点正确地强调了企业的异质性,但由于分析能力的局限,它没有强调主要的资源是系统知识。以资源为本的观点在价值的定义上缺乏完整性,异质性本身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四、 以知识积累及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掘和解释无形资产及企业知识积累的关键作用的努力下,企业理论的研究者提出了知识基础观。在这种观点下,企业的知识被认为是企业的关键资产,因为知识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能够让企业有效地获取、支配并转化其他的资源。Teece,Pisano,& Shuen(1997)认为企业依靠知识基础的资源来驱动业绩并依赖其快于其竞争对手的学习及发展能力来超越竞争对手。而且,知识的进化是路径依赖型的,这使得其他企业难于模仿这种资源。正因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迅速,企业的学习能力或知识的创新能力被认为是所有企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企业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概念,因此研究者以几种不同的方式、观点来定义它。如,将知识定义为“知道如何做”及“信息”的结合体;专业与经验的一种配置,而非在企业内个人传递的信息流;为允许企业以现有方式运作的现存的一系列的能力和“知道如何做”以及指导企业现有行动及理解力的一系列的原则、技能和流程。以上种种定义认为,企业知识是现存于企业中的一系列积累的知识的集合。
然而,企业的现有知识集合并不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竞争优势。因为环境持续改变,企业必须能够持续不断地以新的方式整合生产资源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以创新的方式运作,采取新的步骤,或应对于市场的挑战都依赖于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查尔斯·德普雷及丹尼尔·肖维尔(2004)认为企业现有的知识集合对保证企业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是不足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学习并快速创建新知识集合的能力才使企业能够迅速适应或引领快速变化的环境。
因此,以知识积累及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知识积累及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企业可持续地发展、整合资源并获得超越其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79-191.
2.Teece,D.J.,Pisano,G.&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3.查尔斯·德普雷,丹尼尔·肖维尔.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姚玉成,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5级博士生;朱文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副教授。
【创业资本的四个阶段】推荐阅读:
创业资本10-04
创业资本研究12-17
创业关系资本01-05
让创业者脱颖而出的四个诀窍_创业05-18
创业者与资本对话05-09
小资本创业项目有哪些07-19
资本运作对创业的影响12-13
创业的四种商业模式08-16
创业成长阶段06-29
创业之前要做好四个准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