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战略规划报告(精选8篇)
医疗器械战略规划报告 篇1
市医疗保障局“十三五”规划评估报告
“十三五”期间,医疗保障部门从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权益出发,与时俱进地深化医保改革,完善制度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基金监管,改善服务体验,我市重大疾病多层次保障、精准兜底扶贫、长期护理保险等多项创新实践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现根据《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十三五”期间我市医疗保障工作总结评估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医保体系基本建立
我市2015年1月实施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医保制度碎片化、城乡待遇不公平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为确保两项制度平稳过渡,我市设定了两档缴费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统一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档次及待遇标准。我市一档成年居民个人缴费由2015年度的350元提高到2020年度的462元;
考虑农村居民实际负担能力,二档居民和少年儿童暂不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费率也不与一档居民并轨,2020年度个人缴费仅按绝对额增加40元,达到395元。
与此同时,我市财政补助标准大幅度提升,从2015年的一档560元、二档440元,分别提高到目前的760元、680元。从2020年度的筹资情况看,我市居民医保人均总筹资约1122元,个人缴费约为424元,财政补助约698元,财政补助占总筹资的60%以上,财政补助是我市居民医保基金的主要来源。医保覆盖范围从2015年的821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884万人,增长7.7%。其中,参保职工增长了19.8%,医疗保险成为我市覆盖人群最广的险种。城、乡参保人在医保基本制度等方面实现“六统一”,向全市参保人特别是近500万农村居民释放了巨大改革红利。居民医保人均筹资额从2015年的621元增长到2019年的1048元,其中,财政补贴标准从464元增长到666元;
农村居民用药报销范围由900多种扩大到2800多种,门诊大病病种由20个扩大到59个;
门诊统筹、生育保险、长期护理等待遇均大幅提高,医保在实现“全覆盖”的同时,提前实现了“保基本”的目标。
(二)建起多层保障网,兜稳大病保障底线
我市在全国率先建起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保+医疗救助”的多层次全民医保体系。其中,基本医保为全体参保人提供从门诊到住院的普惠和基本保障,职工和居民住院保障额度分别达到20万元和18万元,满足参保人普通疾病住院治疗的保障需求。大病保险对超过基本医保最高额以上的费用,报销90%,最高40万元,实现了对大病患者基本医保之外的延伸保障。全民补充医保是我市在全国首创的地方补充保障制度,在国家未出台保障措施之前,我市通过团购谈判,把42种高价救命药降价40%-70%后纳入补充医保,再报销80%,解决了癌症、罕见病患者医保政策范围外费用负担过重问题。2017年以来,累计支出16.8亿元,18万名重大疾病患者直接受益。医疗救助制度是机构改革后医保局承担的新职能,主要为贫困人员提供托底保障。2019年以来支出2.57亿元,保障了7.85万人。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是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自2020年1月1日起,按照两项保险的缴费比例之和确定用人单位新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费率,不再单列生育保险基金收入。两险合并实施后对新的参保用人单位缴费费率由10.3%调至9.5%,降低0.8个百分点,预计减轻用人单位缴费负担12.8亿元。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保缴费费率由10.8%下调至10%。
(三)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解决失能老人照护难题
为解决失能失智老人医疗难、养老难、照护难的社会难题,2012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长期护理保险,2018年将生活照料纳入保障范围,2020年起着手拓展农村护理保险。保障人群按照先职工、后居民的步骤,保障内容兼顾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重点明确了60项生活照护内容;
在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上,坚持多元筹资、权责清晰,重点发挥好医保基金和个人账户资金作用,确保护理保险资金可持续;
在解决服务需求多样化问题上,精准设计了在医院开展的“专区护理”、养老护理院开展的“专业护理”、社区登门服务的“居家护理”、农村地区开展的“巡诊护理”等多种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在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上,坚持市场化运作,全市定点护理机构由制度实施之初的143家增长到770多家,社会力量举办的占近90%,承担了95%以上的服务量。2012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以来,护理保险资金累计支出24亿元,购买的护理服务相当于二、三级医院住院服务量的14倍,6万多名失能失智老人获益,保障率约3%,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我市护理保险制度荣获第八届“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国家医保局领导给予了“支持决策、引领改革、提供样板”的批示肯定。
(四)持续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2015年,我市医保“城乡统筹、三险合一”后,按照“尊重历史、承认现实、控制未来增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总额控制为主、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式支付方式。2018年印发了《青岛市深化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青政办字[2018]45号),全面推行以按病种、按人头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2019年,我市积极争取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国家试点城市,正式启动了医保支付从“按项目付费”向“按病种付费”的变革,2020年开展模拟运行,2021年正式付费,将有效促进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合理管控成本,遏制过度医疗。完善总额控制办法,实施以按病种、按人头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激励医疗机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在即墨等区市开展区域按人头包干付费试点。调整6家三级医院的起付标准,与基层医疗机构拉开差距,鼓励轻症患者在基层就诊。我市支付方式的持续改革,逐步健全了“结余奖励、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为确保医保基金良性运行、促进医疗机构合理发展、保障参保人基本医疗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落实医保扶贫政策,不让一个人掉队
扎实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实现了低保、特困、建档立卡贫困户三类人员参保率、补贴率、政策落实率“三个100%”。参保方面,经过信息比对、进村入户逐一核实,全市三类贫困人员114284人一人不漏参加了医保,财政安排支出1.2亿元给予全额参保补贴。待遇方面,全面落实贫困人员大病保险起付线由18000元降至5000元、提高报销比例5个百分点、取消封顶线等倾斜性政策,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保、医疗救助、扶贫特惠、重特大疾病再救助六重综合保障的有效衔接,全部纳入医保“一站式”结算系统,有效发挥了政策整体协同和托底保障作用,贫困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全国全省最高。2019年为全市贫困人员“一站式”报销医疗费11.44亿元,其中医保资金9.13亿元,占79.8%;
贫困人员人均报销医疗费13361元,自费比例平均仅为4.3%。
(六)再造流程优化服务,就医报销更方便
不断推进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公共服务事项96%实现“全程网办”,100%实现“一次办好”,20项实现“全市通办”。全市300多家定点机构实现了跨省住院直接联网结算,占全市住院定点机构的92%,异地就医服务走在全国全省前列。2019年结算异地就医费用5.27亿元,其中通过联网直接结算4亿元,占76%。全省率先在社区医疗机构建立了医保工作站,把医保服务平台从全市12个服务大厅下沉延伸到155个社区,市民在社区就医后能够“零距离”“一站式”办理医保业务,为广大市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了方便,年完成服务6700多笔。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出台并落实政策,不论本市的、外地的,确诊的、疑似的、留观的全部实行免费救治,向全市定点救治医院预拨救治资金2.04亿元,确保定点医院一律先救治、后结算。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深化医保制度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
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对青岛来说,我市现行多层制度体系需要与国家规划的三重保障体系衔接并轨,具有青岛特色的“全民补充医保”面临转化功能、重新定位;
如何列更好发挥医保改革撬动医改、引领“三医联动”的作用,发挥好战略性购买作用,更好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在国家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实施药品耗材价格零差率、实行医保支付限价等政策趋势下,如何更好发挥对各方利益的平衡协调作用,推动医、患、保三方协同发展;
如何进一步深化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实施drg付费,撬动医疗资源配置,更好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如何发挥适度超前、引领预期作用,推动保障范围从疾病保障向健康保障转型,适当释放门诊保障待遇,控制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
等等。需要医保部门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基金可持续和改革稳妥性,持续向纵深推进。
(二)居民医保基金收支压力增大
我市医保制度实行城乡统筹后,城乡居民的医保待遇得到切实保障和提高,但随之产生了居民医保需求释放与筹资相对不足的矛盾。同时,受老龄化加剧、医疗服务价格调增、对医疗机构控费压力传导不够、分级诊疗体系不健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市居民医保基金收支压力不断加大。目前,我市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已经全省最高,个人负担和财政压力都较大,再大幅提高筹资标准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将是今后几年困扰我市居民医保的主要矛盾。
(三)医保能力建设难以满足艰巨的监管和服务任务需要
面对6300多家医疗机构的监管任务要求和884万参保群众的服务保障诉求,医保部门编制少、专业人员不足的现实矛盾尤为突出,医保服务能力和监管手段难以很好适应形势新要求和群众新期待。医保领域欺诈骗保行为专业性、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监管力量明显不足,执法人员专业能力和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医保管理服务还不够优化,基层一线经办服务力量薄弱,申办材料、办理时限、办理流程、服务方式等一些环节与“放管服”要求和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还没有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医保服务体验还有改进提升空间。
医疗器械战略规划报告 篇2
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7年6月, 我国启动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2009年, 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明确提出将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同年, 国家科技部印发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 (试行) 》。截至2014年底, 我国共有146家联盟参加了试点工作。作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国内外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现状
1.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状
医疗器械是涉及医学、工程、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跨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与生物医药其他细分领域相比, 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研发更加依赖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医院之间的协同合作。同时,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行业集中度低, 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因此, 基于医疗器械行业特点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调动医生的创新积极性, 与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多方联动, 协同合作, 大力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创新。第13页图1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示意图。
2009年, 在国家科技部等多部门的指导下, 我国成立了第一个医疗器械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由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及医疗器械领域相关的产学研医优势单位发起成立, 是具有开放性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该联盟旨在通过资源整合, 建立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从源头上提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相对成熟的细分领域, 该联盟另设有激光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康复辅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医学影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急与急救及手术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临床检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眼科和视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微系统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血液净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放射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子联盟。
2009年9月, 重庆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的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随后北京中关村、广东、湖北、江苏、四川、天津、上海等地陆续建立了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些联盟为当地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国外医疗器械领域创新联盟现状
为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创新, 国外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联盟, 如美国的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 由企业、高校和医院等机构自发组成的医疗器械联盟, 欧洲的医疗技术联盟、法国的竞争力集群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儿科医疗器械创新联盟, 该联盟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资助成立。2009年至今, 已成立了包括费城儿科医疗器械研发联盟等在内的7家儿科医疗器械联盟。这些联盟作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为儿科医疗器械的技术创新提供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方位支持与服务[3]。
另外还有一些国家之间成立的某疾病领域的合作联盟。例如美国和日本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建立的协调合作联盟[4]。联盟成员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本卫生劳动福利部与日本药品与医疗器械管理局以及相关学术机构及企业。该联盟通过讨论确定全球临床试验解决方案, 协调相关法规程序, 目的是避免重复性研究、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 以加速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医疗器械技术创新。
2 上海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 尤其在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2009年, 上海市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制定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方案》, 并将“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列为重要任务。2010年,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启动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 以项目资助形式支持创新联盟的成立。除设立一定的技术门槛外, 申请成立的联盟必须至少由5家成员单位组成, 其中至少包括1家行业骨干企业, 1家相应研究领域的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或市级科研机构或高校。同时, 联盟必须签订具备法律效力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责权利关系的协议书。联盟将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 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 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生物医药领域聚焦于抗体药物和医疗器械作为重点建设方向。目前上海在医疗器械领域已成立了多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已拥有上海电生理与康复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分子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数字化手术室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微创手术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医学即时检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市医用可吸收生物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医用高分子耗材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康复辅具与老年福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市医学影像诊疗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筹) 等众多地方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 上海分别在多个优势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内成立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例如, 以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上海电生理与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以上海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上海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以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上海分子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在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内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能够将创新资源更有效地集聚于优势企业, 同时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 带动上下游产业快速、共同发展。
目前各联盟都有较为规范的组织运行机制, 建立了以理事会为决策机构、专家委员会为咨询机构、秘书处为执行机构的运行机制。但由于联盟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在开展项目开发、资金运转及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有诸多不便。为进一步理顺联盟的运行机制, 更好地发挥联盟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中的推动作用, 一些联盟还探索出新的运行模式。如上海电生理与康复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 注册成立了“上海联合电生理与康复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探索性地实行“联盟”与“研究中心”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民办非企业运行服务模式[5]。该研究中心具有法人地位, 能使联盟运行更加灵活, 适应不同业务的需要, 对提升联盟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维持联盟的稳定性, 从而发挥联盟在提升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3 上海医疗器械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效
从2010年成立第一家医疗器械产业联盟起, 经过几年的运行与发展, 上海各联盟在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及国内外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联盟通过产学研医紧密结合, 组织成员单位进行项目申报, 并有序开展项目预审与推荐工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之间以联合申请并承担项目的方式进行技术协同创新、技术攻关, 是联盟实现其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最常见、最具操作性、最有效的方式。联合承担项目, 能够充分发挥各单位优势,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加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 提升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例如由上海医疗器械 (集团) 有限公司手术器械厂牵头成立的上海微创手术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成立于2012年, 着重研发心胸微创、骨科微创、神经外科微创等领域的微创手术器械, 迄今为止已组织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的推荐与申报, 并于2013年联合10家单位申报获批“钛合金微创手术器械的研发暨临床转化”项目。通过该联盟的合作项目, 实现了产学研医的紧密结合, 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调动了企业对手术器械开发的积极性。该联盟还设立了研发基金, 用于联盟重大项目的技术攻关和机制建设;成立了技术研究、临床培训和产品试制3个基地, 提高了国产微创手术器械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 联盟通过积极开展产业化推进工作, 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例如上海电生理与康复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举办创新大赛, 筛选出一批创新项目, 通过与企业、投资公司对接, 助推项目的产业化进程。该联盟还成立了康复机器人、手功能康复、医养结合、心电物联网与神经监测5个专业委员会, 通过各专业委员会的产学研医合作, 在专业范围内进一步细化、深入地进行研发创新并推进产业化, 同时将传统的康复器械产业与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兴产业相结合, 推动了康复产业的快速发展。
3) 联盟通过组织举办学术会议、培训、参观等活动, 搭建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 实现人才队伍的培养。如上海康复辅具与老年福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自2013年11月成立以来, 为产业界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平台。该联盟面向康复辅具领域与老年福祉和养老产业, 在积极组织成员单位进行创新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同时, 还举办多场学术会议及培训, 如近期举办的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应用学习班, 国际康复医学与康复工程前沿技术临床转化会议等, 促进了产业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该联盟还参加了由国家民政部主导的中国康复辅具产业发展战略“十三五”研讨会, 参与制定的“十三五”康复养老发展专家建议被中国医疗康复发展报告采纳。
4 结论
医疗器械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领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已建立了良好的中低端生产基地, 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较薄弱。另外, 长期以来, 我国的医疗器械技术创新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 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较弱, 国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配套政策和支撑体系也尚不完善。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有效整合了创新资源, 引导创新要素向骨干企业集聚, 促进了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 提升了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上海医疗器械产业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在一些细分领域, 如微创植入器械、高端影像设备、电生理康复等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上海市通过政府支持, 以骨干企业作为牵头单位, 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创新资源, 在多个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充分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以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些联盟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 充分发挥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优势, 促进了一批创新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助推上海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摘要:分析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现状和国外医疗器械领域创新联盟现状, 介绍了上海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过程, 指出联盟的成立使创新资源有效集聚于企业, 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促进了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医疗器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EB/OL].[2009-02-21].http://www.most.gov.cn/yw/200902/t20090220_67551.htm.
[3]Ulrich L C, Joseph F D, Lewis D Y, et al.FDA's pediatric device consortia:National program fosters pediatric medical device development[J].Pediatrics, 2013, 131 (5) :981-985.
[4]Uchida T, Ikeno F, Ikeda K, et al.Global cardiovascular device innovation:Japan-USA synergies-Harmonization By Doing (HBD) program, a consortim of regulatory agencies, medical device industry,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J].Circulation Journal, 2013, 77 (7) :1714-1718.
总体规划阶段的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篇3
关键词:医疗卫生设施 用地布局 规模预测 弹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在空间上落实总体规划而编制的一项专项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结合城市发展、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情况统筹规划。
1 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布局
医疗机构按规模、床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规模级别的医疗机构有其不同的服务半径,因而规划医院建设应考虑其分级性,并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安静、位置适中的地方;同时应避开污染和危险等不利因素,并与学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保持一定距离。其他医疗设施用地,如医疗废物处置及管理机构等,应根据医疗用地的使用特点安排。
2 规划实践—以《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为例
2.1 大连市医疗卫生设施现状概况
大连市医疗卫生设施用地总面积287 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8%,人均0.8 m2。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32个,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现状平均每千人拥有醫疗卫生设施床位数6.50张,执业医师3.43人。卫生工作人员医护比全市为0.96∶1,平均医院床位利用率为84.24%。2007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03岁。
2.2 存在的问题
现状卫生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够合理,各区存在很大差异。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影响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卫生设施相对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设施匮乏。
各类医疗服务设施存在供求结构矛盾,资源超载利用和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主要医疗设施过分集中于城市中心区,不便于其他各区市民就医,也加重了城市中心区医疗设施的负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设置结构比例不够合理,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特别是金州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较为缺乏,社区内部的基本医疗卫生设施和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致使二级医疗体系难以形成,居民初等医疗服务需求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专科疾病防治院相对较少。缺少服务于老年人的医疗机构。城市已步入老龄化阶段,但是尚无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医院。
2.3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根据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人口预测,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480万,每千人7.0床配置,共需3.36万床,床均用地按上限117 m2计算,需要医疗卫生设施用地393 hm2。以占规划总用的的比例下限1.0%计算,为520 hm2。以人均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上限1.1 m2,2020年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为528 hm2。根据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医疗设施用地比较,以及大连的自身发展特点,用三种计算方式校核,规划最终确定用地指标为520 hm2,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0%,人均1.1 m2。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床位数按7床/千人、用地面积按117 m2/床计算。新建三级综合医院规模为500~800床,每床占地111 m2;新建二级综合医院规模为300~499床,每床占地117 m2。核心区医疗设施比较充足,规划按医院等级、类别按供求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并通过区内医疗设施用地的平衡调配解决部分医院床均用地不达标的状况。利用现有三级医院人力、技术资源,在其他区新建分院,以达到卫生资源的公平性。在金州城区、大窑湾城区新增医疗设施用地,充分利用和扩大现有医疗卫生设施,新建二级以上医院,并在建设标准上适当超前。旅顺城区根据规划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在各居住区、居住小区设立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所、保健站等,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网络。不断优化整合专科医院体系。在核心区以外各区新建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皮肤科医院、精神病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作为核心区的有效补充。并在核心区北部预留应急医疗卫生服务用地。到2020年大连市将形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门类齐全、立足本市、辐射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规划使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模、功能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布局合理、健全和完善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城乡的卫生服务质量。
2.4 规划的弹性
总体规划阶段的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刚性不宜太强,主要医疗卫生设施用地的布局要明确,便于下一级规划操作、执行。用地总量的控制要科学、合理。可以指导医疗设施用地的规模和级别,专科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用地应结合各自特点和医疗卫生部门的实际要求在下一步规划中进一步明确。
3 结语
加强城市规划,特别是近期建设规划与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沟通和衔接,落实医疗卫生设施的承载空间,实现对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指导和控制。加快制定城市级、社区级二级医疗卫生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以适应城市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要求,促进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健康有序地建设。建立新的数据统计分类,适应二级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满足卫生事业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2008.
[2]建设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
[3]大连市卫生局.卫生统计年报汇编.2007.
医疗器械战略规划报告 篇4
中国医疗业IT应用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2012-2016)
医疗行业IT应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基础,但是与医改的要求还相差较大,同时医护服务产生的信息化需求不断强化,IT应用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医疗信息化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表现在如下方面:
1.医院临床应用系统带动的信息系统从科室级向全院级升级、信息系统从孤立运行向一体化运行(即数字化医院系统)升级。
2.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区域医疗信息化开始加速建设。3.医疗改革中,政府对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的管理。
随着商业全球化,医疗保健专家逐渐开始走出国界,而与此同时,医疗保健服务的消费者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游走。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疗健康能够进入较偏远的地区。电子技术在这场革命性的变化中扮演了绝对的主角。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医疗业IT应用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2012-2016)》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运行环境、全球医疗业信息化建设进展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医疗行业总体状况,然后介绍了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动态、中国各类解决方案个案市场状况及未来发展预测。随后,报告对中国医疗业IT重点企业做了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医疗业IT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您若想对医疗业IT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医疗 业IT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 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 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目 录
第一章 201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1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1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8
三、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10
第二节 201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13
一、医疗、医保改革对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将带来的影响 13
二、社会医疗保险支持系统 14
三、医院评审新标准发布加剧医疗市场竞争 14
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使参保范围不断扩大 15
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医疗环境 15
六、积极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16
七、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16 第三节 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业务发展对信息化的需要 18
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逐步优化 18 出品单位
二、卫生人员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19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 19
第二章 2011年全球医疗业信息化建设进展分析 1 第一节 2011年世界医疗信息化行业运行概述 1
一、全球医疗信息化产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
二、全球化轨道上的医疗信息化 1
三、医疗信息化市场面临洗牌 4
第二节 2011年世界重点地区医疗信息化产业分析 5
一、美国医疗信息化产业分析 5
二、美国出台医疗信息电子化10年计划 15
三、亚太地区医疗行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15
四、欧盟开发医疗信息新系统 19
第三节 2012-2016年世界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0
第三章 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总体状况分析 22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发展综述 22
一、中国医疗产业的形成分析 22
二、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23
三、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亮点透析 25
四、金融危机下中国医疗行业的喜与忧 28 第二节 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发展现状 30
一、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变化 30
二、医疗基础设施 32
三、医疗卫生总体市场情况 34
四、不同类医疗机构的发展情况 36
第三节 2011年影响中国医疗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39
一、制度性问题 39
二、国际竞争影响 41
三、传播性疾病持续推进公共卫生进程 42 第四节 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采购行为分析 43
一、信息化相关项目的决策流程 43
二、解决方案选择方面的考虑 44
第四章 201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动态分析 46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综述 46
一、中国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46
二、IT助力医疗行业转型发展 47
三、中国医疗IT行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49
四、中国医疗信息化需求更加明确 50
五、我国医疗IT市场需求呈现八大特点 55
第二节 2011年医院信息化建设三大流程再造透析 58
一、门诊流程再造 58
二、住院流程再造 59 出品单位
三、检验流程优化 60
第三节 201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存在的问题 61
一、制约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四大障碍 61
二、中国医疗信息化与国外仍有差距 63
三、中国医疗信息化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64
四、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存在两大不平衡 66
五、中国医卫信息化发展面临十大挑战 67
第四节 201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对策 68
一、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8
二、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策略 69
三、医疗信息化的具体发展措施 71
四、医疗信息化发展需要第三方协助 72
五、以业务为核心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75
第五章 2010年中国各类解决方案个案市场状况及未来发展预测 78 第一节 HIS 解决方案市场研究 78
一、HIS解决方案的市场特点 78
二、HIS市场规模及增长预测 80
三、HIS市场地域分布状况 81
四、HIS市场提供商分析 82
第二节 PACS/RIS解决方案市场研究 84
一、PACS/RIS解决方案市场特点 84
二、PACS/RIS市场规模及增长预测 86
三、PACS/RIS地域分布状况 87
四、PACS/RIS提供商分析 88 第三节 LIS 解决方案市场研究 90
一、LIS解决方案市场特点 90
二、LIS市场规模及增长预测 90
三、LIS市场地域分布状况 91
四、LIS市场提供商分析 91
第六章 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IT产品应用状况分析 92 第一节 IT产品应用整体状况 92
一、总体市场规模 92
二、投资结构 93
第二节 硬件产品应用状况 93
一、投资规模与结构 93
二、重点产品品牌分布 94
三、应用特征 96
第三节 软件产品应用状况 97 第四节 信息服务应用状况 98
第七章 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IT应用系统建设状况分析 99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IT应用系统建设总体状况 99 出品单位
一、重点网络基础建设状况 99
二、主要IT应用系统建设状况 103 第二节 天坛医院系统建设状况 109
一、系统建设规模 109
二、系统建设现状 110
三、合作伙伴选择因素 111
第三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系统建设状况 112
第四节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系统建设状况 114 第五节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系统建设状况 122
第八章 2011年中国医疗业IT应用案例分析 123 第一节 数字化医院与网络应用解决方案 123 第二节 阿德利亚科技无线医疗系统解决方案 138 第三节 科迈RAS医疗保健远程接入解决方案 141 第四节 医院排队综合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143
第五节 E-HOSPITAL与医院临床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145
第九章 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IT应用市场重点厂商市场竞争力分析 150 第一节 东软集团 150
一、企业概况 150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51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53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54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54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55
第二节 西安华海医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56
一、公司简介 156
二、华海医信联手弘毅投资开发医疗数字化市场 157
三、华海医信PACS系统硬件配置综述 158 第三节 陕西高科医疗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162
一、公司简介 162
二、高科医信成功抢占行业制高点 163
三、陕西高科医信产品研发动态 164 第四节 其它 165
一、天健科技向医疗信息化行业领头羊进军 165
二、思科系统公司 167
三、山东联合软件 169
四、浙江联众 172
第十章 2012-2016年中国医疗行业IT应用产业前景展望与趋势预测分析 177 第一节 IT应用市场趋势 177
一、信息化市场持续增长将进入建设高峰期 177
二、医院信息化的高端应用需求逐渐显现 177
三、医疗信息化市场开始从发展期向成熟期过渡 178 出品单位
第二节 产品应用趋势 179
一、硬件产品需求层次化日趋明显 179
二、软件向产品化方向发展 180
三、IT咨询将逐渐受到重视 180 第三节 IT系统建设趋势 180
一、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将继续加快 180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重点由医院管理向临床管理信息化转变 182
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一大热点 182
四、“电子病历”由试点走向推广 183
五、信息安全投资比重将越来越大 183 第四节 建议 184
一、改变项目化运作方式,通过产品化降低开发成本 184
二、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以保证企业收益 184
三、加强渠道建设,借助渠道力量开拓市场 184
四、倡导服务产品化,将服务变成企业新的收入增长点 185
第十一章 2012-2016年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投资战略分析 186 第一节 2012-2016年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行业投资概况 186
一、医疗信息化产业行业投资特性 186
二、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将在全国快速发展 186
三、IT应用范围逐渐拓展 186
医疗器械战略规划报告 篇5
卫规财发„2012‟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的精神,指导各地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要将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明确政府责任,维护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实现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
二、要坚持全行业与属地化管理,加强对医疗卫生全行业的宏观管理,打破现有按照部门和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条块分割、布局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格局,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规划、审批、调整、监督、评价等进行统一管理。
三、要统筹各方资源,科学规划卫生资源的总量、结构和布局,确定区域卫生发展与资源配置重点。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卫生资源现状,深入分析供需双方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要,因地制宜,确保规划科学、合理、有效和可行。引导卫生资源向公共卫生和基层倾斜,向薄弱区域和薄弱领域倾斜,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综合服务能力。
四、要坚持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对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所属的卫生资源如床位、人力、技术以及医疗设备的数量和布局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部署,制订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设置或配置标准,满足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五、要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
六、要拓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护理院(站)、老年病和慢性病诊疗机构等医疗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的薄弱领域,如儿科、精神卫生、院前急救等。鼓励设置独立的医学影像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机构等医疗机构。
七、要加强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合作、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八、要切实加强对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工作的指导,把规划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主动与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机构编制等部门沟通,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九、所有新增卫生资源,特别是城市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与管理程序,严格审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建设。
十、要强化规划监督和评价,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监督评价机制,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规划工作的健康开展和有效运行,落实各项规划要求。
十一、各地在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工作的过程中,要着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并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我部。
医疗器械检查报告 篇6
活动情况汇报
根据上级文件及我院工作部署的要求,我科对医疗器械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专项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我科于5月27日对科内的医疗器械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使用产品是否超过有效期、存放是否规范、使用后处置是否规范、不良事件报告等。
二、检查发现:
(一)科内使用的医疗器械均通过药械科统一采购。
(二)输液室、供应室、抢救室内医疗器械均在效期内使用,储存规范。
(三)输液室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已按要求做好毁形,建立使用及处置记录,并由有资质的废物处置公司统一回收处置,记录完整。
(四)输液室配药注射器、输液器等均一人一针一管一用,无重复使用。
(五)存在问题:
1.科室医疗物品领用记录不完整,证件没有备案;
2.科室养护记录不完整;
3.皮试注射器“一人一管一用”落实不到位;
4.抢救室内物品使用后及失效后未及时补充到位,如无菌导尿包等。
5.使用中发现注射器、输液器包装漏气、不洁净等没有及时填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我科对上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将及时进行认真整改,按要求完善相关制度、记录,组织科室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工作重
要性的认识,有效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的管理。
护理科
浦东新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研究 篇7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课题组在分析浦东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分布和利用状况的基础上(见《浦东新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及公平性分析》一文,刊登于本刊2011年第2期第80页),通过向区域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管理者咨询,提出了浦东新区医疗机构设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方案。
2 研究结果
2.1 医疗机构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浦东新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医药体制改革和卫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形成多元化、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居民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为浦东新区二次创业和“四个中心”建设作出贡献。
浦东新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基本原则是:(1)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的原则,即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将体现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公益性,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将是医疗服务市场的有益补充,尤其将鼓励社会举办市场提供不足、有专科特色的医疗机构;(2)增加总量、优化结构的原则,即浦东新区将适度增加医疗机构的设置总量,完善医疗服务网络,优化医疗机构的配置结构,平衡综合性医疗机构和专科性医疗机构的设置,促进中西医医疗机构的共同发展,逐步缩小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间和南北间的配置差距,实施诊疗床位与护理床位的分类管理;(3)确保基本、兼顾多元的原则,即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的设置将确保区域内全体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适度发展特需和涉外医疗服务,进一步满足浦东新区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使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区域医疗服务的需求相适应。
2.2 医疗机构设置的目标
浦东新区医疗机构设置的目标是基本实现浦东新区医疗资源的适度增长、合理布局、结构优化;保证浦东新区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提高基本医疗服务和高端、涉外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的同步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2.1 至2015年,浦东新区每5~10万人口将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分中心,使每个街道或乡镇至少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1~2万人口或3~5个居委会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农村地区,通过改造村卫生室或中心卫生室,使每1~3个村设有一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构建,使浦东新区居民到达最近基本医疗服务机构的时间缩短,社区卫生服务的设备与设施达到上海市同类机构的先进水平。
2.2.2 至2015年,浦东新区将在城市地区每40~50万人口设立一个区域医疗中心(即二级综合性医院),在农村地区每30~40万人口设立一个区域医疗中心,以提供区域综合性专科化医疗服务;二级专科医院的设置将更体现专科疾病防治的需要与需求。此外,浦东新区将形成覆盖全区的快速急救体系,增强院外急救能力。
2.2.3 至2015年,浦东新区三级综合性和专科性医疗机构将形成一定规模,高端、涉外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将初见成效,具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稳步发展。
2.2.4 至2015年,浦东新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每千人口床位数将达到5.00张/千人口,实际开放床位将达到2.75万张左右。
2.3 医疗机构设置方案
2.3.1 医疗机构网络建设和功能定位。
浦东新区在医疗机构设置中,将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心村卫生室)为网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二级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疗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在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病人诊疗中的作用;鼓励民营医疗机构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或专科化的医疗服务,以补充区域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浦东新区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规模、功能和定位将更加明确。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心村卫生室)主要为居委或村的居民提供政府交给的预防保健任务以及一般小伤小病的诊治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延伸服务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是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中心;二级公立医院将主要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伤残康复等服务,是区域医疗中心;三级公立医院主要提供以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病人的诊疗及医学教育与科研,是医学中心。
2.3.2 医疗机构布局和结构调整。
鉴于目前浦东新区医疗机构设置中存在的总体数量不足、护理和康复医疗等专科化的医疗保健机构数量不足、高端医疗服务设施不足以及区域差异较大,浦东新区将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目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综合性医院的布局,以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引入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投资的高端医疗服务设施,以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以具有中医特色的2所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区域二级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会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形成浦东新区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的网络;增设区域内供给不足的专科化医疗服务机构,尤其是妇幼保健机构、眼病防治所、牙病防治所、具有肿瘤诊治特色的医疗机构等。
在规划期内,浦东新区将新建4所三级公立医院、4所二级公立综合性医院及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浦东新区还将根据近年来传染病防治任务的不断扩大,充分发挥现有传染病医院的作用,适时整合区域内传染病医疗机构的资源;针对未能完全满足护理、康复医疗需求的情况,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设护理、康复病床,并在康桥地区建设若干个护理、康复等专科设施;将根据专科医疗服务与防治的需求,建设专科防治所(如眼科防治所、牙病防治所);有条件的村卫生室或中心村卫生室将从形态和功能上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站点转化;并在郊区增设若干个急救分站。
在规划期内,浦东新区将以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为龙头、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涉外医疗服务设施为基础,并继续鼓励、支持现有社会举办的涉外医疗机构,完善浦东新区高端医疗服务平台。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浦东新区将发挥市场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引入国际、国内高端的综合性医院1~2个、专科医疗机构若干个。浦东新区政府将努力为高端医疗机构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积极促进高水平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尤其是能获得国际保险公司认可、能进行国际医保结算的中德、中美、中国与亚洲(新加坡、日本等)及与中国港澳台地区合资(合作)的医疗机构。浦东新区将重点支持华山医院浦东分院向国际化医院发展,充分利用区域医疗资源,努力为外籍人士和特需人群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浦东新区将为引入的医疗机构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和物业管理,使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医谷”。在规划期内,浦东新区还将探索医疗机构设置的新形式、新方法,如建设民医诊疗中心、特色医疗机构一条街、举办“联合诊所”等。
在规划期内,浦东新区综合性民营医院原则上每街镇不超过2所(包括已设立的综合性民营医院);浦东新区同类专科民营医院全区至多设5所(包括已设立的专科民营医院)。此外,浦东新区民营门诊部在内环区域内,原则上在0.5km半径内不再重复设立同类门诊部;中环区域内,原则上在1km半径内不再重复设立同类门诊部;外环区域内,原则上在2km半径内不再重复设立同类门诊部。
3 讨论
3.1 医疗机构设置应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需求
长期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特大型城市卫生系统的战略发展思路可用“顶天”、“立地”来概括。“顶天”是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发展高端医疗服务;“立地”是建设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3,4]。原南汇区整体并入浦东新区后,一方面为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浦东新区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南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5]。浦东新区目前还面临着卫生资源相对不足、高端医疗机构缺乏、卫生发展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未来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的布局和建设对区域卫生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加强基本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发展高科技、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机构,以适应区域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需求。
3.2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实施需有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保障措施
3.2.1 加强领导,完善配套政策。
浦东新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实施需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需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浦东新区政府规划部门和财政部门需给予相应的政策和必要的公立医疗机构的建设与运行投入,以引导医疗服务向公平、优质、高效方向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和南北医疗资源配置的差距;区编制部门需调整公立医疗机构的人员编制,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区人事部门应有良好的人事管理政策,促使医疗卫生人员柔性流动,引导二、三级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促进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转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需在医疗保险定点设置上予以支持;区卫生局需全面负责本规划的具体落实和管理,以发挥浦东新区政府对区域医疗资源的宏观调控。
3.2.2 强化医疗机构全行业管理。
浦东新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实施需要依法实行全行业管理。浦东新区政府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及时发布医疗信息,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浦东新区还需发挥卫生工作者协会和医学会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交流与医疗质量控制,提升浦东新区卫生系统整体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3.2.3 强化医疗机构监督管理。
浦东新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实施需要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本规划为指导,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新技术应用、大型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严格准入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做好个体诊所、民营门诊部及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审批和备案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管理。此外,卫生行政部门还应依据《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条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严禁非卫生专业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对浦东新区公立医院的床位,卫生行政部门也应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批制度。对违反规定执业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坚决依法处理,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以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朱诗云.新浦东、新思路、新发展——记述“大浦东”二次创业发展的基本框架[J].上海商业,2009(8):12-14.
[2]王君.新浦东“棋局”[J].决策,2009(6):44-46.
[3]杨晓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设亚洲一流医疗卫生中心城市[J].中国卫生资源,2002,5(1):3-6.
[4]罗力.特大型城市发展高端健康服务业的政策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11):47-50.
移民温哥华的医疗和税务规划 篇8
医疗规划
温哥华隶属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缩写为BC)。加拿大实施的是全民医疗保健计划(Medical Services Plan,缩写为MSP),即医疗福利惠及每一个能享受此计划的居民。满足下列3个条件的居民都可以享受:
(1)加拿大公民或法律允许居住在加拿大的永久居民;
(2)家在BC省;
(3)一年中在BC省实际居住6个月以上。
一些根据联邦移民法和难民保护法规定的持学习许可或工作许可的推定居民(deemed residents)也可以享受,但旅游和访问的人则不能享受该计划。
如果家庭中只有一方满足上述条件并已经加入了MSP,则其配偶和19岁以下未婚子女也可以享受此计划。有意思的是,对于没有正式结婚,但已同居产生了类似婚姻关系的同居方,甚至包括同性,都可以纳入MSP。而未婚子女如果在19~25岁仍在学校或大学中全日制读书,也可以继续享受MSP。
不过,MSP并非自动生成的计划,需要符合条件的居民进行注册申请,并在医疗卡的有效期截止之前重新再注册,否则会导致MSP失效。MSP的保费是基于家庭人数和收入来计算的,每年可能会调整。2013年起,每人的保费为66.5加元,两口之家的保费为120.50加元,三口以上的家庭保费为133加元。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移民一年后可申请保费的折扣,年收入2.2万加元以下的家庭可以免交保费。
另外,MSP不会在注册时马上生效,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期(通常是抵达BC省当月剩余天数加上2个月)。对于新移民来说,最好到达BC省时就立即着手开始办理。如果配偶与申请人不是同时到达BC省,等待期将从两人到达时间中较晚者算起。
对于新移民来说,特别需要注意防范等待期中的风险。由于MSP在等待期中是没有生效的,这个时期的医疗费用需要自己承担。加拿大的医疗费用极其高昂,见表1。在没有 MSP的情况下,建议新移民购买保险公司提供的旅行商业保险(Travel Insurance),这通常是新移民在前3个月的必备选择。否则,一旦住院治疗,至少需要花费3万~5万加元。
旅行商业保险可按天来买,由于有2天的等待期,购买时建议提前2天购买。对于莫先生这样的新移民来说,可在MSP生效之前按天来购买旅行商业保险,以避免意外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保费可参见表2。
如果莫先生已在中国办理完移民手续,建议在乘机飞往温哥华前2天就与境外保险机构购买旅行保险,这样可在飞机抵达温哥华时就有足够的保障。
税务规划
加拿大之所以能建立全球少见的福利制度,是因为税收非常高。加拿大的税分成联邦税和省税,相当于国税和地税。除魁北克外,每个省都征收自己的省税,先交给联邦税局,然后联邦税局再返还给各省。每年的4月30日为个人报税的截止时间。如果没有及时报税,会面临罚款并需交纳税款利息。
2013年联邦的收入所得税是累进税率,最高税率为29%;BC省的最高税率为14.7%,见表3。
报税时主要计算应税收入和税款减免额。在计算应税收入时,一些费用可从总收入中减除,比如注册退休计划RRSP支付的费用、托儿费、搬家费、赡养费等,从而使应税收入降低,纳税额减少。计算出应税收入后,即可按表3的税率分别计算出联邦纳税额和省纳税额。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的税法规定,对于税务居民,报税时应报纳税人在全球获得的收入,而不仅仅限于在加拿大取得的收入。对于在加拿大以外的国家拥有超过10万加元资产的个人还需要申报海外资产。申报的原因是为了防止海外洗钱等活动,当然也会对资产升值带来的收入进行征税。对于新移民来说,海外资产申报的时间有个缓冲期:登陆当年不需要申报,一直到登陆后第3年的4月30日前报税时才需要申报。比如,莫先生2013年7月登陆温哥华,在2015年4月30日前报税时需申报海外资产。
莫先生需要申报的海外资产和收入只包括其家庭财富,并不包括其经营的企业。属于非经营性的投资资产都要申报,比如存款、证券、投资性房产、信托、10%以下的公司股权、停止经营的固定资产等。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非经营性;二是投资资产。对于企业经营所用的资产,不需要申报,比如机器、厂房、企业用车等;对于个人自用的资产也不需要申报,比如自住房、汽车、首饰、艺术品等。
如果投资性房产目前正在收租,则租金需要申报收入,并要在加拿大纳税;如果莫先生移民后将其出售,则增值部分需要在加拿大计入应税收入中交税(成本以莫先生成为税务居民前一天的市场价值计算)。
如果没有及时申报海外资产,将会面临每天25加元的罚款;对于虚报海外资产金额的,未来24个月中每月将面临500加元罚款。
实施方案
(1)乘机前2日与温哥华的保险机构办理旅行保险。
(2)抵达温哥华后及时申请MSP。
(3)在温哥华的第一年4月30日前请专业人士报税。
(4)抵达温哥华的第三年4月30日前申报海外资产。
【医疗器械战略规划报告】推荐阅读:
医疗建筑规划要求12-08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07-27
医疗服务战略合作协议07-25
医疗器械检测报告11-23
医疗保障局细化医疗保障民生工程自查报告08-12
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07-27
医疗器械事故报告制度11-12
医疗自检自查报告10-16
医疗器械项目申请报告08-14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自查报告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