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班主任工作心得

2024-10-16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班主任工作心得(共11篇)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班主任工作心得 篇1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很荣幸能加入名班主任的行列,我倍加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当一本本书籍作为阅读教材发到我的手中时,我很兴奋,迫不及待的拿起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品读起来。第一次翻开它,很是激动,囫囵吞枣的粗略的看着,但慢慢地阅读我发现自己走进了李镇西的世界,如同学生一般融进了李镇西的班级,一次次的被感动,被激励,被启发。

教师陪着“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一起成长,和生机勃勃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因此,教育事业是永远年轻的事业,是幸福的。而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教师的责任更为直接、更为集中地体现在班主任身上,这既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

既然做班主任是幸福的,为什么老师们都不愿意做呢?李镇西这样说到,是因为丧失了幸福感,产生了厌倦感。厌倦感从何而生呢?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我与李老师所说感同身受,听到的老师们的说法非常契合。“现在的学生不行了”“生源不好,家庭教育跟不上啊”等等,这是身边的老师和班主任们经常感慨的。特别是常常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我也是这样想的。李老师说得对,其实是我们自己拒绝变化。这种拒绝是潜意识中的,如果没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甚至意识不到,更谈不上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按经验办事”,是的,经验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经验有时恰恰是阻挡我们前进最大的障碍。我们的思想就限制于经验的圈子里,所以遇到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真心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确实,学生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的变化,无论我们对这个变化持何种态度,我们都改变不了社会的什么,可是我们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学生。

那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做幸福的班主任呢?现在想想答案是多重的,而良好的心态则是第一位的。只有沉下心来读书,才能磨砺出良好的心态。于是,为了让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班主任,我总在夜深人静时,独坐灯下,如饥如渴地研读教育书籍。当我捧读起《做最好的班主任》,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时,心灵有了一次从未有过的震撼:作者以他的关爱、民主和尊重,让他的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这正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诠释了“师爱”的含义。他那平凡而伟大的经历令人向往。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师爱”多么沉甸甸而富有诗意的字眼!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字里行间的言语,李镇西老师行为的点滴,李镇西老师的言传身教,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感人故事都足以让我这位年轻的班主任教师感动和愧疚、自责,如同打翻的五味瓶,百感交集。

每次读书中的那黑黑的铅字,我的内心便会触动于他与他学生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做最好的班主任”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也许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班主任”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李镇西只有一个,没有人能成为李镇西,但只要我们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片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他在给一个“后进生”写信的末尾写道:李老师今天很忙,本来想的是今天下午批改同学们的作文,但一听说你有进步我就高兴,就决定给你写信,及时鼓励你。虽然花了一个多小时,但如果你能够理解李老师,我就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字里行间,看到李老师的良苦用心,更清晰地看到,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真实地成长,慢慢地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好。

他经常说,写信或者找学生聊天,不能等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进行。教育不能太功利,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是的,我们希望的是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而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文凭,失去固有的个性和应该有的良好品德。李老师用真情实感践行着爱与责任的教育。

其次,《做最好的班主任》告诉我:班主任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把对学生的爱定位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爱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爱的方式。我们不能以爱为理由,让学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能以爱为筹码,让学生感觉到天平的失衡;不能以爱为条件,让学生陷入功利的误区。正如李镇西所说:“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真正的爱是爱所有的学生,爱身边所有的人。”所以让我们真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我想:以后生活中的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取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的确,李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就是现在,每次交流的时候,他们学校的老师也是无拘无束的。

在读李老师的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因此,他向我们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书,作为徒弟们的必读书目,每周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沙龙,这两个人的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教师,应该不仅仅是一名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生命将更加精彩!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李老师教的是中学,我们教的是小学,他的方法我们未必直接拿来就能用。所以,读他学他,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做到评判与超越。对我而言,要向他学习的是寻找做班主任的幸福感,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说:当班主任,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自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班主任”的称呼便丰富着我的教学生涯:一班之主,任重而道远。虽说风雨一肩挑,甘苦皆品尝,没有八小时以外,但我还是从辛苦中享受到了幸福,因为学生前行的路上有我。

最后,引用这本书序中的一段话——“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但教育更需要智慧”,我相信,我们每一个教师只要都能够自省自检,把准方向、恒心努力,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充满阳光。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班主任工作心得 篇2

一、让爱照亮每个学生

“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这是这本书的第一章的标题, 李老师把它放在第一章, 说明了李老师对教育的真切的理解。可以这么说, 有了爱不一定会有教育, 但是没有爱就一定没有教育。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乐趣和悲哀,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不忘自己也是个孩子。

李镇西老师正是这样一个爱孩子的好老师, 这也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够卓有成效的首要的原因。而大多数的普通老师在爱孩子这一方面是做得很不够的。他们要么对学生冷漠无情, 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要么以一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只爱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誉与物质利益的优生, 而把那些差生当做是包袱, 要么嘲讽挖苦, 要么不管不问。爱优等生很容易做到, 爱差生却很难做到, 而爱那些不仅成绩差而且又调皮捣蛋的老是惹老师生气的差生就更难做到。一个教师教好优生很容易, 但是要把差生转化好, 则往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心血, 有时甚至费力不讨好。而李老师在差生的转化上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他把全校最差的学生都放在自己班上, 这不仅表现了李老师那种锐意改革的勇气, 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无私的爱。所以李镇西注定是不平凡的, 是注定要成为教育家的。

爱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任何一位准备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应该牢牢记住。爱孩子才可能有教育。如果对孩子没有爱, 最好不要踏进这个行业。

二、让爱充满智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是有了爱不一定有教育。怎样让我们的教育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 不是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可以做到的。如果不把教师的爱化成一个个的教育机智, 那么一切的教育都是扯淡。这里就需要教师拥有高度的教育机智, 也就是要让我们的爱充满智慧。

那怎样让爱充满智慧呢?一个新手怎样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优秀教师呢?这本《做最好的老师》可以说是李镇西老师教学的成长史, 在这本书里也呈现了李镇西老师的成长模式即:模仿—超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他的办班级日报、让学生写日记这些做法都受到了教育家魏书生的影响。但是他在借鉴名家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超越, 最终才有了今天的个性突出的李镇西。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 与他的成长经历、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每一个名师都打上了个人的烙印, 所以名师是不可以复制的, 这就是有许多人学魏书生、学李镇西终究也成不了魏书生和李镇西。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名家的核心思想, 如这本书里李镇西先生所体现出来的爱心、民主与平等思想, 用集体主义思想管理班级, 这些是我们要学习的。但是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我们每个一线的教师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操作。所以我们要在借鉴中模仿, 在模仿中超越, 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另外, 教育智慧的形成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究, 需要实干精神。在这本书里, 李镇西把一个个教育难题当成课题来研究, 对一个个教育难题不断探究, 才形成了李镇西老师的高超的教育智慧。李老师在后来的著作里提出“五个一”工程:每天上好一堂课, 每天找一位学生谈心, 每天读一万字的书, 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 每天写一篇教育日记。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借鉴的模式, 教育从来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够达到的, 它需要我们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只有我们把工作做实了, 我们的教育能力才能够提高, 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好。所以李镇西先生是个扎扎实实的实干家, 这是我们最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三、让爱成为执著的追求

教师是一门清苦的职业。有俗话说:“家有两斗米, 不当孩子王。”教师这个职业跟名利很难沾边。把教师作为终生的事业追求需要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爱。

实际上, 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还是终生追求的事业, 决定着一个教师是成为教书匠还是教育家。凡是名师都是把教师职业当成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的。李镇西的名言是:“做最好的老师。”于漪的名言是:“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些话代表着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读起来令人感动, 撼人心魄。李镇西先生在功成名就后依然选择做一个普通的教师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这就是这些名师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李镇西, 学其他的名师, 要学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的精神。

做最好的班主任 篇3

一、做最好的班主任,从细节入手

开学前,学校宣布我接手班主任时,我就在不断地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如何让家长们认同我?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住校生活?……为此我思前想后决定给每个孩子发一封热情洋溢,充满真情的信。开学前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宝贝们: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李晓霞,这学期将由我担任你们的班主任,希望你们能喜欢!愉快的假期即将结束,在这个假期里你一定长高了不少,去过哪些地方游玩?学会了什么?……你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告诉老师,对吗?老师也特别想念你们,迫切地希望早日见到你们。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老师要提前告诉你们一些事,你可要听好哦!(具体事项略)  ——你们的朋友:李晓霞

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孩子们对新班主任的憧憬与渴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封信我开始与孩子们建立起一种感情联系,让孩子们不畏惧寄宿生活,欣然接受集体生活,接受新老师、新朋友。

二、做最好的班主任,给学生和家长良好的第一印象

日常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班级建设也如此。开学报名的第一天我做了精心设计。首先,抓住孩子们的喜爱和心理特征,我特意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红包,但这个红包里并不是钱,而是新学期我对孩子们的寄语,用彩色纸打印再撒上淡淡的香水,可以想象当孩子们伴着幽幽的芳香,读着我充满真情的话语时,句句入耳,句句动听。

三、做最好的班主任,充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教育

有人说“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于家长中。当大家都动起来,群策群力了,这个集体才叫厉害!”又有人说:“老师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一个是学生班,一个是家长班。”我非常赞同这两句话,因为我在江外担任一学期的班主任时,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道理。

开学的家长会上,我设计了一个特别的环节“家长的自我介绍”,要求家长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自己能为班级提供哪方面的服务。经过家长们的介绍,我了解到家长们的职业,家长们的心声,大家都愿为班级服务。正是有了这次活动,我班迅速成立了班级家委会,制订出了本学期班级活动计划,为班级后来开展的“尊老敬老”敬老院送关怀活动、“春晚总动员”“农家乐游戏活动”“圣诞节爱心活动”“校园安全系列讲座”等各项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活动中既增加了孩子与家长们亲子间的情感,又使孩子们的信心、班级的凝聚力得到增强。

四、做最好的班主任,用智慧管理班集体

一个好的班级是团结的,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班主任就得用智慧来管理班集体。

首先,一个好的班级少不了自己的理念。它会指引孩子们向着目标前进,为目标而努力。我班的理念就是“因自己的存在给别人带来幸福!”这句话既教会了孩子主动关爱身边的人,又教会孩子懂得感恩。开设“寻找身边的美”活动,学会分享是我班又一特色活动。

其次,是赏识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人。每个班级都有班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也有班规,但它不叫班规,而是美名曰“雏鹰从这里起飞,梦想从这里出发。”从老套的“禁止……”“不准……”变成了“做……奖……”用兑奖的方式来管理班集体,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奖励分精神和物质的两大类别,分别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来评价孩子。于是,孩子们争着捡地上的纸屑、提醒同学把文具摆正、催促交作业、劝解与人和睦相处;摸一下头是表扬;拉一下手臂,是提醒……将孩子们的整个身心激发起来,于是热爱班集體,关心同学,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已经成为班级同学的共识,正能量不断高涨,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就此形成。

再次,成立了“诚信超市”。诚信超市是因“诚信”而成立,寄宿制学校学生不允许带钱,而队徽又是经常易掉,值周生检查到就会扣去班级的相应分数,作为一个爱班集体的孩子,绝对不愿给集体造成一点点损失,这件苦恼的事情让孩子们整天闷闷不乐。“诚信超市”的成立,为孩子们解决了这一疑难,在超市可以借,可以买,充分相信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个体。那种以“因自己的存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理念就在孩子们心中根深蒂固。

最后,班级开展岗位试聘、班委试聘。进行岗位工作培训,岗位工资发放,岗位奖励等措施。安排每个孩子做一件事,做到班级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管理模式。

一学期的班级管理,我培养出了一批精明的小干部,挖掘了每个孩子的潜力。上课前的准备有人检查,路队行进中有人提醒,班常规、家长会有人主持……每项活动的管理都交给学生,每项活动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也是被管理者,班主任仅仅教给学生工作时的方法。为此,我班的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强,仅运动会上就获得了五张奖状,星级班级几乎是周周获得,更出乎意料的是体操比赛时我没有在校,而班级却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做最好的班主任,是我作为班主任的目标,也是我全身投入教育的信念,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把班级每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不离不弃。

参考文献: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班主任工作心得 篇4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闲暇之余,我有幸品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刚开始是强迫自己挤时间读,但是,读着读着一种感觉在悄然而生,被迫变成了主动;不耐烦变成了心潮澎湃,我深深的被李老师的才华和他的师爱所折服。他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真正的还学生民主,他的学生才是幸福的,快乐的,他向我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师爱”.从上班的那一天起,我的原则就是用“师爱”去感化学生,让他们自己体会到老师是爱他们的,进而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所以,我一直感觉自己是“爱”学生的。当读了这本书后,我在深深的思索:我是真正的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对学生的“爱”是平等的吗?现在,我无法从内心深处给以肯定的回答。正是李老师让我对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记得有一次下课,当我正要走出教室时,我们班一个很乖巧、学习也很好的女生泪眼汪汪的对我说:“老师,我今天心情很不好”.我问她:“怎么了。”她的回答令我很惊讶——“我觉得你很烦我”.我一愣,说道:“你平时表现这么好,我怎么可能烦你呢,我很喜欢你呀。”她破涕为笑道:“老师,我不烦了,我现在很高兴”.但是我的心却很沉重,我明明是爱她的,可是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这是一个班主任的严重失职。后来,我和她交流,她说她感觉我不太重视她,太重视比她学习好的,上课提问她的次数也很少。我这才发现原来我的“师爱”这么的不平等。

一个学生平时不写作业,上课不听讲,被逼的紧了,他就抄抄作业完事,我和他的父母交流过,但是无济于事。当他又一次抄作业时,我在班上狠狠的批评了他,不留一点情面,结果他比我更“厉害”,当着我的面扬长而去。我不解,我这样做是对他好,为什么他不买帐?为什么理解不到我的苦心?现在我明白了,爱的基础是“尊重”,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牢笼,而是尊重和平等交流下的制约。

通过李老师对“师爱”的诠释和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往事,我明白了真正的“师爱”是关爱、民主和尊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和学生做朋友。放下老师的架子,俯下身去,和学生民主、平等的交流,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共同探讨班级建设中的各项问题,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本教育为依托,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他们畅所欲言,尊重他们的交流,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把爱和公平撒向每一个学生。不但要关注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更要给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更多的关注和“爱”,帮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不以分数论英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获得重视、获得成就感。

四、讲究批评的艺术。当学生犯错时,在尊重他的基础上,给予慰藉或激励,然后分析他的行为,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当的地方。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教育教训,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班主任工作心得 篇5

看完《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很快就被李老师那流畅,朴实的文字所吸引,书中语言真诚,情感细腻,大量生动的教育实例展示着李老师作为教育者的爱心与智慧,让我从一个个的故事中深刻思索着教育的内涵。

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书中尽情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融入了李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

童心是师爱之源,这是李老师告诉我们教师的一句忠告。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童心,表现为淳朴、真诚、自然、率直,而这些也正是人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品质。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副面孔,但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须知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爱心!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这样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还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向李镇西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一点宽容吧,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走进李老师的教育生涯,会随处可见他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或者说,他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是以爱为基础的。无论是对后进生,还是对优秀生他都会倾注对他们的关注和爱护,真正的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的困惑和疾苦,给学生出主意,帮他们想办法,从问题的根源去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去鼓励,激励,鞭策他们。爱学生在李老师那里不是口号而是真正的行动。有了这种爱学生,万同才能由一名后进生成长为一名“最可爱的人”。有了这种爱,李老师才会在罚站任安妮之后有了永久的痛。有了这种爱的激励,杨嵩才能从一个耍小聪明的顽皮学生转化为一名真正的胸怀大志的优秀生。有了这种爱才能让众多诸如黄金涛之类的普通学生步入优秀的行列。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这是李镇西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在25年的从教生涯中这么做的。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一种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一种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一种平凡的细节,也是一种辉煌的人生;是一种’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一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

态和人生追求。“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班级管理上,李老师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给自己的班起名;设计班徽;创作班歌;轮流执政;竞赛小组;兴趣社团;建立友谊班级;共同享用的集体财务;成立口琴乐团;主编《未来日报》;记录班史;班级的法治管理等等。可以说每一个活动、每一项制度都是老师智慧的结晶。

一直以来,我都在想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让学生做到班主任在与不在都一个样呢?现在,我在李老师的身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权威转化。

李镇西老师认为,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意志,这是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则。如何做到“权威转化”他的做法如下:

一、引导集体。就是在班集体形成之初,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当作自己的愿望提出来,使班级纪律在学生心目中不是“班主任对我的要求”,而是“我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如开学初,对学生提出三个问题:大家是否希望咱们的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既然每个同学都有这个愿望,那么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每个人应不应该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要克服缺点,班级需不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纪律,就已不仅仅是教师强加的“条条框框”,而成为学生集体的内在要求。

二、利用集体。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集体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与教师权威一致的积极因素,利用这种积极因素来抑制集体中的消极因素。由于这些积极因素是学生集体中客观存在,又与教师意愿不谋而合,因此它虽然蕴含着班主任地教育意图,却使学生觉得这是集体的意志,而非班主任的权威。如对于少数违纪的学生,李老师从不以班主任的角度提出,而让学生自己摆违纪现象,论违纪危害。这样,对违纪学生来说,他们受到的惩罚,并非班主任的“铁腕”,而是来自学生集体的谴责与制约。

三、规范集体。李老师常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法规,以此作为一种制度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所制定的班级法规尽可能地包容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不仅提出纪律要求,同时有相应的强制办法,明确“违反了纪律要怎么办”。既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互相制约也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又被管理。

看李镇西老师的文章,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时也为他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而叹服。就像他说的“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作‘情感’,一个叫作‘思考’。读完全书,有一句话我是要永远铭记的,那就是他送给每位学生的见面礼——“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呀,李老师做到了,他教过的1000多名学生,因为有了他而幸福地走过原本枯燥痛苦的中学生活;正是这句话,为学生们在犹豫彷徨时指明了方向;正是这句话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正是这句话激励着学生成长

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跟着李镇西学做班主任心得 篇6

之所以如此喜爱这本书,是因为在刘老师身上看到了摸索中的自己,我的学做班主任之路也正如刘老师的——“从迷茫到坚定,从应付到喜欢”。没有刘老师的“福气”,有李校长这样的知名教育专家当师傅,但幸运的是,我也有我值得称道的“三位”师傅。在“三位”师傅的帮助下,我得以从“迷茫”走向“坚定”。

我的第一位班主任师傅就是——书。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之前,与刘老师一样,充满期待又有些忐忑。为了让自己能尽快适应并胜任班主任工作,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的书籍。带着书中的教学理论,我满怀信心地迎接班主任工作的挑战。制定班规便是我学到的第一招,班规的细致可谓是面面俱到,对于惩罚与奖励也是罗列齐全。可紧接着问题就来了,这么多的条条框框由我一人来监督实施根本忙不过来,那么谁来监督实施?得靠班级小干部。那么我该怎么培养出色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呢?为什么对于班规中的惩罚措施孩子们都不以为然,对于奖励机制孩子们也无动于衷?班级的状况是令人堪忧的,接踵而至的问题冲淡了我的冲劲和信心,我不禁陷入了迷茫,我可能不适合这份工作。

我的第二位班主任师傅是同事。热心的同事看出了我工作上的焦头烂额,他们给我出主意,传授许多他们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经验。已经无所适从的我,听说这个方法好就用这个,听说那个方法好就用那个。可事实正如刘朝生老师遇到的情况一样,他不知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将“坏事”变成“好事”,李校长的知识渊博、独具匠心,通过一节班会课就使孩子们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他努力了三天也不能打开学生的心结,李校长德高望重、备受学生尊重与信任,一次谈心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就像刘老师在书中写的:“李校长管理班级的‘花样’很多,经常有一些‘出其不意’的举措。但如果我照搬,估计没有多大的效果——管理方法要和教师本人的个性相配合。这并不是说班级管理的方法不能借鉴,而是经过联系实际的思考,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结合当下的教育情景,这才有效。”所以,方法是好的,但不能全搬照抄地用。

我的第三位班主任师傅是学生。最终,刘老师也独当一面,在反思与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班主任教育方法。而我,也发现,最好的方法是从学生入手。我们班的孩子们各有特色,谁适合哪种教育方式那都是要慢慢去观察发现的。培养班干部的方法没有定律。小袁特别热心肠,却常常给其他同学帮倒忙,比如去帮人家接水而打破了别人的水杯。我把班级卫生检查工作交给了她,这样既让她有事可做,又很好地解决了班级的卫生保持问题。小宇是学习认真的孩子,班级活动却不主动参与,我把班级图书角的管理工作交给他,他的细心完全胜任这份工作,无形中也增添了他在集体中的责任意识。小轩的身体素质特别好,体育方面样样领先,我让她负责出操领队与领操,其他孩子愿意服从她的指令,班级出操习惯就很出色。小关是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做眼保健操时总是睁眼或者动来动去。我让他加入了眼操检查的轮班队伍中,这样等没轮到他检查的那天,他做得异常认真。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委以重任,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好,哪里需要我这个班主任处处监督。

读李镇西有感 篇7

马尚一中 房文宇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的教育。工作之余,拿起《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读了一遍。读过之后,深受启发。

全书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李镇西老师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浑然一体,读后发人深省,撼人心魄。李镇西老师说:“我为现在这种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地说,应该是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让我感到踏实,不浮躁,没有被所谓‘专家’的名声所累,毕竟我一直是和学生在一起的。”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还提到“让学生阅读大自然,让班集体充满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其意义决不只是停留于热爱大自然和不露的教育艺术的层面,我希望达到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的童年富有诗意,让他们的人生充满情趣,让学生的生命更加丰满!”

把童年还给童年,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使我们的孩子有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纯洁、天真、梦幻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趣与浪漫!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由于“看透了世界”因而变得世故变得成人化起来,这样的孩子在小学的高年级里应该说在现在是相当普遍的。那么如何开展我们的教育呢?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 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 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因此,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 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 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 ”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强调自己和自己比—— 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这本书的序言中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读到这里,我心理感触颇多,发现平日里自己所谓的在乎其实连自己都没超越,又何谈“在乎”呢? 比如第二章“提高教师的素养”,从“做有思想的教师”到“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从“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到“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从“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应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到“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李镇西老师每天“自己和自己比” 的成长 轨迹:踏踏实实上好每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

读《努力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篇8

周良中心小学 高红连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好老师的难处:不仅要完成工作中的教学任务,还要与学生沟通,与家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而入职两年的时间里,还不是班主任的我,也看到了班主任的无比辛苦,班主任就像是一个家庭的大家长,为班里的孩子操碎了心,不仅要督促学生们的学习,还要妥善处理学生们生活中的困难。

进入暑假,我在思考,是不是经过了两年的沉淀,我能够步履轻盈地走上班主任的岗位?答案是否定的。还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搜索教学方法时,一个博主名为“三年的缘”的博客映入我的眼帘,里面的博客关于学生学习、学校生活、家校联系的内容记录得非常详细,博主还详细地回答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深入浅出地给出解决办法,受到诸多老师和家长的夸赞。由此,我深深地被她吸引,她就是全国模范教师—于洁。于洁老师有一本著作《努力做最好的班主任》,怀着崇拜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也许这是我对自己的班主任职业生涯做的最好的未雨绸缪。于洁老师在书中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渡人渡己。书中的每一个用爱心与学生相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事例都让人感动得流泪,即使是素未蒙面的学生,她都能用优美的文字、真挚的话语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取得令人欣喜的进步。

最喜欢于老师说的这句话:“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教师应以燃灯者的姿态,用心灵的仁爱之光、尊重之光、平等之光照亮学生成长的路途。的确,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用真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信任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心,教育才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于洁老师在书中概括了优秀的老师应该做的事:教学生审美、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学习;亦师亦友、渡人渡己。我想,这简单的二十几字,可能需要我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去磨练多年才能体会到它的真谛。感谢于洁老师为我们年轻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让我们不会在纷繁的工作中迷失自己,让我们少走弯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去工作、生活。

教师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有感 篇9

愿我们一起期待,相信李老师的三条为国为民的建议能得到国家的采纳。上一次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我就大力转发。一个有民族情感国家利益为重人,都会选择转发。我也是教师,深感教师队伍中一些问题严重。我们这里也曾经出现县教育局买官的案例,出现了不是师范毕业军人专业,靠钱开路,三级教师三十出头当上我们的中心校长,外号还是“混混”。二十年前我县还出了省理工状元,连续几年问鼎北大清华多人。但从2000以后,却教育质量急剧下滑。教训深刻啊。我也在我市职业技术学院代课五年,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竟然数学不及格也是未来数学老师的人选,而且在校仍是数学差得很。招收的未来教师,高考成绩280,甚至更低。而他们未来却是我们中小学教育的主力,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不好,就考个师范或者做个幼儿老师。听了真的让人忧虑。每年招教后,也有优秀的人进来,可惜干不多久,就辞职。原因是待遇跟不上,我们的特岗到手2300多,养家糊口难,不能遇上出个事。二十年的教龄也不过到手3000,日子过的也是捉襟见肘。愿意从事教师的教师子女没有,她们看到的是父辈的辛苦,收入的微薄!感谢李老师,中国有你,国家教育有幸!

李老师,再次拜读这篇文章,感受您的国家民族大义之心,自己也是激情澎湃。也是深为我国教育忧虑,尽管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非凡。但有志之士不会因此忽略问题,这样才能让教育发展的更好。何况问题还是如李老师所提三个建议中提到的,确实存在。比如优秀人才不报考师范,我曾在我们当地大学代课五年,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课极差,让人不敢相信。数学专业的学生,数学考试八分。高考成绩750分,我们的招生最后180。这样的基础,三年再不好学习,能胜任未来教师职业吗?为啥教师职业吸引力小,还是带鱼低。家长不让孩子考教育专业,认为没有出息。还不是踩着经济指标,来说话。难怪有些害群之马进入教师队伍,入职门槛低,还有很多人打着也不愿来。教育确实是需要奉献的,但人的精神境界不一样。不能要求所有的一般教师都有高风亮节,他们也是有家庭有自己的生活的。没有了生活基础,他们的心能安心教育,那是圣人。所以我也希望国家能认真听取李老师的呼吁,从国家大局出发,真正落实教育为本的国策!

作者|殷志斌

★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

★ 先学后教心得体会

★ 带教老师评语

★ 早教老师自我介绍

★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班主任工作心得 篇10

2015年3月2日8:27至4月16日16:50,我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一书,收获很多,现将书中我理解的关于李老师的一些观点简要摘录、概括如下,以此作为我读此书之记录,也希望能对从事基础教育的同行们有帮助。

关于教育家

李镇西老师认为,相比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是呼唤教育家的时代,这种呼唤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实,人们呼唤教育家,是呼唤更多具有教育家品质的人。

在李镇西老师看来,要成为教育家,除了一些基本的素质之外,还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基本品质:拥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拥有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拥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拥有长期的第一线教育实践。

把教师当做职业还是事业,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最根本的区别。我认为,在当前我国对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师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形势下,很难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从教,就少了一些能把教育当做事业的教师,少了一些有思想的教师,导致我国现在的中青年教育者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弱点。所以,教育家苗子的先天不足导致拥有教育家品质的教师很难产生。

当然,如果苗子不好,但是土壤肥沃,照样可以成长成为一株较为健壮的植株。思想自由,是教育家产生的第一社会土壤。只要给教育者尽可能的思想自由,中国的教育家应该自然是源源不断,层出不穷。

当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教师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但良知和智慧,能够使我们戴着“镣铐”的舞步尽可能优雅一些。无数相同教育体制下但却很优秀的老师证明,这是能够做到的。

关于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

(一)为什么要减少“刻意教育”?

李老师认为:教育的意图掩蔽得越好,教育的效果就越佳。不动声色、不知不觉、了无痕迹、天衣无缝、自然润物、潜移默化„„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

不用刻意去追求外在的“教育意义”,因为大自然本来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如果不让学生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便打开这本书阅读,这不但是我们教育的缺失,也是学生们人生的遗憾。

(二)如何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与“严”? 李老师认为: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三下五除二”是相对的,“润物细无声”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马卡林柯语)是相对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语)是绝对的„„

(三)面对复杂的社会,如何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

李老师认为:我们有责任告诉学生,这个世界有它黑暗的一面。我们更有责任引导我们的学生在正视(而不是回避)眼前假恶丑的同时,心中燃烧着向往真善美的理想之火,进而产生一种真诚的责任感:让这个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当为了配合学校“迎接上级”不得不教学生作假时,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不对的,是我们无可奈何的行为。这就是目前真实的中国!以后大家长大了,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力所能及减少这种自欺欺人。”

(四)如何把课文讲得有厚度?

李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有着开阔的人文视野,要有丰富的思想资源,要有尽可能深入的思考能力。同时要站在作者的高度去审视课文,审视教学。

(五)如何理解并缔造“完美教室”? 李老师认为:所谓“完美教室”,就是师生共同度过的一段快乐时光,一起走过的有诗意的日子。它的核心理念是“幸福”。完美,是一种朝向;幸福,才是目的。因此,“完美教室”也可以叫做“幸福班级”。

(六)如何与学校的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

李老师认为:与同事搞好关系,不是一种技巧,更不是一种圆滑,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周围老师的尊重与欣赏。以开阔的胸襟和善良的眼光对待周围的同事,人际关系自然越来越好了。

(七)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李老师认为: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者,要打碎“镣铐”是不可能的,这也不是我们的任务和使命;既然“镣铐”不能打碎,那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镣铐”的束缚之下把舞跳得相对自如一些甚至优雅一些。

(八)如何与“不支持自己”的校长相处?

李老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说到最后就是人格的距离,其中胸襟便决定了我们人格境界的高下。斤斤计较于一些不平事,耿耿于怀于一些“整”过自己的人,在事业上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作为教育者,更需要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九)怎样才能成为“名师”?

李老师认为:当我们怀着浮躁的心去计较每一次得失,过于在乎自己是不是名师,到头来可能什么都不是。相反,什么都别去想,守住自己朴素的教育心,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学生,岁月总会给我们以丰厚的馈赠。

在李老师看来,教师大体可以分为普通教师、优秀教师和名师。优秀教师的标准很多,但在李老师看来,至少必须具备这样三个条件:第一,课要上得特别棒,棒得让学生每天都盼着上他的课;第二,所教学生的成绩也非常好,特别是中考或高考成绩;第三,班主任也当得非常好,能够带出一个蓬勃向上的班集体。

如果具备以上三点,就可以叫“优秀教师”了,他的优秀都已经写在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这样的优秀教师可以说每个学校都有。如果我们想让自己优秀,请先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名师肯定是优秀教师,而优秀教师却不一定是名师。

名师应该是有比优秀教师更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往往辐射到一个省乃至全国。而“能说会写”的能力让优秀教师有这种影响力使其更上一层楼成为了名师。

所以,名师的条件还得加上——第四,“能说”;第五,“会写”。这里的“能说”,指的是演讲能力或报告能力强,能够通过演讲或报告传播自己的教育智慧。这里的“会写”,指的是写作能力强,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案例教育感悟教育反思等写下来,通过发表文章出版著作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一个名师,往往通过报纸、杂志或出版社,让自己产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而这,正是名师区别于一般优秀教师的地方。

名师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或什么机构评选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名师是一种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成果,并不是对功利“孜孜以求”的结果。

(十)教师成长有哪些关键因素?

李老师认为:机遇、实践、阅读、写作、思考、个性、心态、童心,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八个重要因素。

机遇。一个普通的人在大时代面前,真的是微不足道。但如果能顺应潮流,加之有“贵人”相助,一个普通的人也能成为时代的英雄。

实践。所谓“实践”,就是不停地做。教育首先是做出来的,不只是“说”出来或“写”出来的。所以,一名真正的教育者,一刻也不应该脱离学校,脱离学生。我们应该一直在一线实践,并且一直不重复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超越自己。

阅读。阅读,能够让心灵飞翔,对教育者的作用极其巨大。李镇西老师比较注重对四类书籍的阅读:读教育报刊,这是为了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籍,这是为了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有关中学生的书,这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教育经典,这是为了直接聆听真正经典的永恒声音。作为教师,一定要把阅读当作自己的习惯,甚至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一。

写作。写作,就是记录生命的流淌。写作对于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教师的写作,就是教育思考很重要的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

思考。思考,就是任思想燃烧。教育,是关于精神的事业。很难设想,作为精神引领者的教师,会没有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实践,伴随着不断地思考,在李老师看来这是一名合格教师起码的素养。思考,只需要良知和常识。有良知的教师,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需要常识,就可以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个性。所谓“保持个性”,就是保持纯净的自我,保持崇尚率真、远离城府、保持本色、抛弃面具、追求单纯、拒绝成熟、忠于心灵、执着理想的个性。

心态。如果对教师职业不满意,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李老师也提出来了一个作为教师应该想得通的简单问题:我是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幸福工作。这和校长无关,和名利无关,只和幸福有关。教育,就是追寻或者说创造幸福的人生。而幸福源于心态。放眼这个社会,更多的人比我们更苦更累。这不是自我麻痹的的阿Q精神,而是一种理智豁达的胸襟。

童心。所谓“童心”,就是永葆纯真,拒绝“成熟”。

(十一)如何对待自己的教育失误?

李老师认为:真正的教育者,也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十二)读不懂一些教育理论著作怎么办?

李老师认为:读不懂就不要读。一本经典的书,应该让每一位读者都读懂,倘若读不懂,它就不是真正的经典,应当适时放下。我们读书的目的,更多的是汲取思想、精神、原则,并同自己的实际相联系,获得启迪,产生新的属于你自己的智慧。

(十三)如何看待浮躁? 李老师认为:“教育是农业。”农业者,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也。教育本来是很实在很朴素的事,作为老师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要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

(十四)决定人生高度与事业境界的究竟是什么?

李老师认为:技术、人文、思想、信仰、人格这五大要素应该是同时追求,最好是同时具备。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是首要的,那还是人格。

技术。一个上课精彩而应试成绩也很突出的老师,理应扬眉吐气。

人文。课堂的人文气息源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大家的分数都不错,但你的分数里面蕴含素质;大家带班都不错,但你的班主任工作充满人性,那你就比单纯有技术的同行更优秀。

思想。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好,教师一定要有思想。所谓“思想”并不抽象,也不高深,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做每一天的工作时,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有没有想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不对?我将把学生引向怎样的未来?我的教育人生究竟追求什么?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信仰。所谓“信仰”,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每天从事的工作是为别人做,还是为自己做?是别人对自己的要求,还是自己内在的需要?教育技巧、教育素养、教育思想,都比不上教育信仰更能让人持久地坚守自己的教育阵地,只有教育信仰能够使人保持教育良知,守住教育阵地,能让教育之旅无限地延伸。

人格。归真返璞,洗尽铅华,最后剩下的是朴素人格的的较量——善良、宽容、豁达、坚毅、淡泊„„

(十五)我该不该继续攻读学位?

李老师认为:不要神化也不要迷信博士硕士。关键是自己养成读书的习惯,尽量增加自己的真才实学。

(十六)“新教育实验”对一个普通老师有什么意义? 李老师认为:今天所进行的“新教育实验”,是让教育回到起点,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

(十七)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

李老师认为:不要抽象地谈论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对绝大多数老师说,教育首先是一门技术。

(十八)第一天面对学生该做些什么?

李老师认为:开学第一天,面对新生,作为老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中点点滴滴的闪光点,然后及时予以表扬。这是一种集体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

日常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班集体建设也是如此。让学生对新的班集体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李老师认为可以试着做这么几件事:

第一,写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第二,给学生一份有意义的见面礼;第三,给学生一个做主人的机会;第四,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第五,照一张“全家福”。

(十九)如何第一次确立班委干部?

李老师认为:要把班干部产生的过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民主启蒙和民主训练的过程。

(二十)如何第一次给学生安排座位?

李老师认为:排座位的原则应该是尊重学生、有利学习、小组固定、每周轮换。

(二十一)如何开好第一次主题班会? 李老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决不是表面上的只由学生主持和参与而班主任不在场,“把什么都交给学生,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不是民主,而是“民粹”。其实,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关键是看主题班会的主题是否真正来自学生,或者班会课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心灵的需要。

(二十二)如何开好第一次家长会?

李老师认为:无论家长们是做什么的,也不管他是什么什么“长”,你是教师,在教育方面,你就是内行就是专家。

(二十三)如何搞好第一次活动?

李老师认为:没有活动就没有集体。一次次班级活动就是学生们成长的载体,也是他们今后温馨的记忆。

第一次组织活动至少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活动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要淡化教育痕迹,凸显趣味性;第二,活动要全员参与,不要搞成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第三,活动最好能够有利于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第四,活动最好让学生来设计;第五,第一次活动的时间最好放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

(二十四)怎样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李老师认为: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而独立的,只要在行为上不妨碍他人的生活,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人为去“塑造”别人的“灵魂”。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本身就是目的。

与学生相处,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那就是永远不以学生为敌。对于一个已经对老师有排斥心理的学生,在没有获得他好感之前,决不主动找他谈心。

(二十五)如何把学生“日记”当做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李老师认为:一篇精彩的随笔,能够将一个人的发现变为集体的发现,把一个人的感动变成集体的感动,把一个人的思考变成集体的思考,把一个人的表扬变成集体的表扬。

(二十六)如何善待“后进生”?

李老师认为:任何方法都不能百分之百地解决你所面对的“这一个”学生。如果你天天都和一个或一群后进生打交道,只要有耐心,并且善于思考和总结,几年下来,你绝对就是转化“后进生”的专家了。

(二十七)如何有效地与学生谈心?

李老师认为:成功的谈心,第一,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千万不要居高临下;第二,语言要有自然而然的亲和力;第三,要善于铺垫,善于不知不觉走进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保密”,即不让学生感到老师是有意要教育他。李老师在找不交作业的学生谈话时会和学生这样说:“你的内心深处有两个我,一直在打架。一个是勤奋的我,一个是懒惰的我。每次面对作业,这两个我都在打架,只是对你来说经常是懒惰的我占了上风,所以你就没有完成作业。现在你就要尽量让勤奋的我占上风。”

(二十八)班里有了“小偷”怎么办?

李老师认为:当发生失窃案件的时候,老师应该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对整个集体的教育上,巧妙自然地抓住突然发生的失窃事件,对学生进行必然的教育,也利用这一不期而遇的教育情景,对全班进行自然而然又入耳入脑、震撼人心的教育。

(二十九)如何把每一个“意外”都当做教育资源?

李老师认为:作为班主任要学会从容与冷静,这里的“从容”和“冷静”不是放任和不作为,而是善于从“意外”中发现、挖掘和利用其中蕴含的教育因素,将偶然的突发情况,变成必然的教育契机。

(三十)能够对学生用“兵法”吗?

李老师认为:教育离不开智慧,或者说,没有智慧的教育是空洞无力的教育;但比智慧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心中的民主主义理想和人道主义情怀,而不是手中的“兵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而不是我们必须消灭的敌人。

(三十一)教育可不可以要惩罚?

李老师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

作为社会人,不遵守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三十二)班干部应该取消吗?

李老师认为:班干部是学生利益的代表者,是集体意志的体现者,维护班干部纯正的本质,关键是让班干部与任何名利脱钩。让教育回归纯净,要从改革班干部制度开始。

(三十三)怎么理解爱学生?

李老师认为:爱,远远不只是一种情感,它本身就包含着教育学生的责任与智慧。教育之爱是最基本的前提,但并非教育本身。然而,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夸一个老师爱学生,是因为现在有不少老师缺乏爱。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夸老师,不是夸他有智慧,而是夸他爱学生。就像我们夸一个餐馆师傅,不是因为他厨艺好,而是因为他不用地沟油。

(三十四)把学生培养得太善良了,他们以后会不会吃亏?

李老师认为: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

(三十五)如何面对家长的送礼?

李老师认为: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教育,这个特殊的职业,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许多必须放弃的,而坚守一些必须坚守的。坚守的防线,就是我们的良心。

李老师曾对一些老师说过:“不要以为家长给你送东西是尊重你,恰恰相反。他进门拜三拜,出门骂三代!”

(三十六)教师的尊严源于何处?

李老师认为:一门职业要受人尊重至少有三个原因——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个人素养。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是客观因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提高个人素养。教师是否有尊严取决于当教师的你是否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它包括许多元素:厚实的学问、儒雅的修养、执着的理想、赤诚的爱心、纯洁的童真、丰富的智慧、宽阔的胸襟、凌云的气节、伟岸的风骨、朴素的良知、自由的精神。

结语

编辑完此文,相当于又看了一遍这本书,温故而知新,受益匪浅。切实感受到李镇西老师作为教育大家给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带来的教育智慧和方法,从而帮助我们青年教师不断地成长起来。

曾听有人说过:“模仿一流,你可能成为二流;模仿二流,你可能成为三流;如果不模仿,就什么流都不是。”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和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确可以模仿名家,先继承才能谈创新嘛。虽然成功不可复制,但是学习和模仿名家会让自己取得进步那当然是肯定的。这也不正是我们读李镇西老师《给教师的36条建议》的目的吗?

凤庆一中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班主任工作心得 篇11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莱阳市万第中心初级中学宫淑娴鲍庆升 wdzxgsx@126.com***3126字

我是带着饮佩的心情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它荣获过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我读出的结果是满心的感动和仰慕,教育毕竟不同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但绝对不可缺少爱心。而这本书正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生命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和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是李镇西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其中有李老师倾注的心血,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的感情回报。实例有背学生上医院、鸡蛋的故事、秘密行动、父亲节贺卡、生日的祝福„„全书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不是僵化的教条,不是枯燥的原理,不是印证别人的理论,而是全部来自自己的实践,活生生,带着晨露,带着轻风,带着晚霞,几乎翻到全书的任何一页都有实例,都有真实的故事,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尤其是文学名著和教育类书籍更要捧读不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养料。最近,我也经常看《输在坏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文化苦旅》、《教师日记》、《追寻近代教育大师》、《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名人传》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收获颇多,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就把这分精神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也每天多收获一点。

感受之二: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赢得心灵。

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只有这种爱,才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正像李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与学生一起过生日,为学生送上生日礼物——书籍、笔记本、贺卡;学生王慧病了需要住院,李老师背着她爬陡坡,累得直喘粗气;李老师还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通过书信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李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人了成功的港湾。我上届有个学生小李,很小就失去了母爱,跟着瘫痪的奶奶和父亲生活。父亲白天上班,晚上经常打夜班,无暇顾及他。他迷上了游戏机,旷课逃学是常事,他父亲对他非打即骂也不见效,丧失了信心,整天以酒浇愁。我没因他是单亲家庭歧视他、抛弃他,我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努力寻找和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在与他的接触中,我知道了一个14岁的孩子每天都要给奶奶做饭,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我在班会上表扬了他,提议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尊重他,使他情感上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调控,心灵上得到补偿,用集体的温暖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爱。爱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化和启迪作用,他在学习及各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年暑假不幸的他又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父亲,一向关注他的同学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我,那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了,我知道此时的他最需要亲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不顾天黑路远马上赶到他家,安慰着这个承受巨大打击的孩子,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是他的亲人。他哽咽地说:“老师,您教我一场,为我操了不少心,可是我家这样„„我不想再上学了,我要去闯世界,赚钱养奶奶。”一个连初中都未毕业的孩子凭什

么本事去闯世界呢?为了减轻他那稚嫩的双肩承受的巨大压力,为了让他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为了让他继续完成学业。到校后,我向校领导作了汇报,校领导决定免去他全年的全部费用,并发动老师和学生对他进行捐款,解决了学习用品费用和吃穿生活费用,并帮他申请到了特困补助金,解决了他上学的后顾之忧。几天后,我又带领班干到他家清扫环境卫生,干了整整大半天。深深地关爱,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坚定地说:“老师、同学们放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完成学业,掌握本领,回报老师、学校和社会。”现在他已经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理想的重点高中。

感受之三: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那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把我们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感受之四:教育是门艺术。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李镇西老师辩证思想诠释了有些教师对“爱心”的误解,他们认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就是迁就学生,就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而李老师则认为,教育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李老师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写班主任计划或总结时,都会提到“抓两头,促中间”,都是大而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之处。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我在教育实践中也摸索了几种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如建立班级督察记录本,分为学习、纪律、卫生、文明、艺体、进步、创新七大项,由学习委员、副班长、卫生委员、团支部书记记录同学在这七方面的优劣表现,进行加分和扣分,一周一汇总,每周由各方面主管班干部在班会上进行总结。把分数按周记录在《班级日常操行评定表》上,学期末进行总评,作为班级学生评优树先的主要依据。这样既表扬了先进,又激励了后进,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上一篇:欢庆“六一”下一篇:新调学校教师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