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以来家乡的变化

2024-10-09

十八以来家乡的变化(共11篇)

十八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1

随着十八大在去年十月下旬的胜利召开,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我们只不过是普通的老百姓,相信党员的感受肯定非同凡响。今天是我表弟的生日恰巧妈妈也不上班,于是我们一家连夜跋涉赶回了老家,外公曾经当过兵,是个老党员。我终于得到了拜访他的`机会。

刚到外婆家,我就大喊:“外公外婆,我们回来了!”外公和外婆见了我们十分惊喜 :“你们怎么来了?妈妈不用上班吗......”好久不见,他们见了我们果然有好多话想说,我都一一作了回答。“新年好!”“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刚见了面,我们就互相送起了新年祝福,但很快就进入了正题,“外公,你觉得十八大后有什么变化呢?”“变化嘛,当然是有的!但光听我说还不够。这样吧,我还带你去看一看吧。”没想到进展这么顺利,不到短短几分钟,我就能亲眼目睹十八大后我们家乡农村的变化了。想到这里,我的心头不禁有一丝窃喜。外公把我带进了厨房,指给我看一个放在桌子上的物品。外公说那是花盆,我听了非常疑惑。这个东西怪模怪样的,下面是一个透明的塑料小盆,里面盛了一点液体,上面冒出了几个小芽。“这怎么会是花盆呢?这里面连土壤也没有呀!”外公指着盆里问:“里面有什么?”“水。”我不假思索地说。“你只说对了一半,这些其实是营养液。植物需要土壤,是因为土壤里面有大量的养料,但如果像提炼石油一样将这些养分提炼出来,植物就不需要土壤也能生长了。我还盼着它早点长出菜来呢,”外公笑着说“这样就省得去买菜了。现在只是试验阶段,不过我想很快就会让这种营养液正式投入使用的,到时候土地资源就不会紧张了。”

接着,外公又带我去参观了附近的一个“新农村”——郝荣村。那里的平房早已拆迁,而且已经盖起了高楼,还在当地造起了公园,里面的景色之优美,一点都不比城市里的公园逊色。当地的居民都纷纷夸赞党的政策制度好,让土地的使用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十八大后的短短几个月,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变化都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有了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

十八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2

1 入世以来, 我国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形成了以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形成了从过去主要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 转向以发达地区为主, 东、中、西部并举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同时开放领域从过去主要以制造业为主, 转变为以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协调进行的对外开放, 农业和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我国进一步放宽了对外资的各种限制, 全面放松了对外资的准入限制, 扩大了对外商投资开放的领域, 逐渐取消了地域及股权方面的限制, 加快了建立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步伐。在货物贸易领域, 我国关税平均水平从加入前的15.3%降至2009年的9.8%, 并按时间表全部取消了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彻底放开了对外贸易经营权。在服务贸易方面, 在按WTO规则分类的160个服务贸易中, 我国已经开放100个, 并承诺进一步开放11个分部门, 涉及银行、保险、电信、分销、会计、教育等重要服务部门, 为外国服务提供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准入机会。

同时, 为建立符合WTO要求的法律体系, 我国对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 这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WTO最主要的功能是法治, 法治是WTO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我国入世承诺中至少有60项承诺明确涉及到我国需要颁布、废除或者修改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除此之外, 承诺还涉及到透明度、司法调查和法律的统一实施、非歧视待遇等。而这些规则的调整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在适应WTO规则, 履行承诺的过程中, 社会的法制意识、规则意识逐渐增强, 入世加速了我国涉外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 入世以来, 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入世以来, 我国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创造的重要的体制条件和政策保障,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我国经济规模稳步提升,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00年我国GDP的规模是9.92万亿元, 2009年已达到34.05万亿元。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表明, 2009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产值的18.6%, 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我国GDP达到39.79万亿元, 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

第二, 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快速提升, 1981年至1990年, 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11.3%;1991年至2000年, 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14.9%;2001年至2010年, 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21.6%。在三个10年中, 近10年的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速是最高的。现在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出口国, 2000年我国出口额为2492亿美元, 2008年达到1.43万亿美元, 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仍然达到1.2万亿美元, 去年我国出口额已超过2008年的水平。在出口迅速扩大的过程中, 我国的进口也在迅速增加。2000年我国进口额为2250.9亿美元, 2010年进口规模超过1.25万亿美元。目前,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

第三, 我国涉外税收增长迅速。2000年关税收入是750.48亿元, 2008年关税收入上升到1769.95亿元, 受金融危机的贸易下滑的影响, 2009年我国关税收入为1483.81亿元。但是从实际来看, 加入世贸组织虽然逐渐打破关税壁垒, 但我国关税十年来翻了一番。

第四, 我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应对经济风险能力显著提升。1990——2000年, 我国黄金储备一直保持在1267万盎司的水平, 入世后, 2001年黄金储备增加到1608万盎司, 2002年增加到1929万盎司, 此规模一直保持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 为了增加抗风险能力, 黄金储备迅速增加到3389万盎司。入世前的外汇储备在2000亿美元以下, 2001年达到2121.65亿美元, 随后各年度大幅度增加, 到2009年已经达到24000亿美元, 10年增加了十倍。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 我国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这已在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得到证实, 为确保各项涉外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此外, 衡量我国经济安全风险的重要指标:偿债率、负债率和债务率从2000年的9.2%、13.5%、52.1%下降到2009年的2.9%、8.7%和32.2%。

第五, 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据统计, 2010年, 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4641万吨, 比1978年增长79.3%。棉花产量597万吨, 增长1.8倍。油料产量3239万吨, 增长5.2倍。近年来, 我国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入世加快了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 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 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使占总就业48%的农业人口逐步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

3 入世以来, 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入世体现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普遍性和公正性, 它对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将起到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入世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更加符合通行的国际规则, 大大改善了我国的产业和投资环境。与此同时, 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会逐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从而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和商机。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十年的变化来自于自身的开放程度, 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墨西哥相比, 我国的关税水平是最低的, 我国的贸易壁垒是最少的。我国进口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 我国1978年这一指标为5%, 2009年超过30%, 是美国的两倍, 日本的三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 提升了我国的全球影响力,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在重大国际性会议上逐渐具有话语权和决策权, 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体现出自己的意志和主张。

在刚刚闭幕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 “世界需要怎样的中国”的讨论转向了“中国需要怎样的世界”, 这暗示着中国已深深嵌入到了全球化进程之中, 而且已是举足轻重。对此, 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与美国崛起或日本与欧洲的复兴对于世界的意义是相同的, 因为一个富裕的邻居总好过一个来自贫民窟的邻居。对中国而言, 以更负责也更具合作精神的姿态进一步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去, 这或许可以同时回答“世界需要怎样的中国”以及“中国需要怎样的世界”的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提供了加入全球经济竞争的机会,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 贸易竞争将日益复杂化, 如何在统一的世贸规则下, 保持我国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 低成本的制造业优势不断削弱。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年, 主要动力来源于低成本的制造业,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人民币的长期低估, 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主要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在欧美市场一直倍受青睐, 其原因就是物美价廉, 但随着人民币的被迫升值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增加, 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 随之出口贸易压力将剧增。

第二, 大规模的资本投入, 拉动内需将受到制约。过去十年的高增长, 也归功于政府的大规模资本投入, 但在拉动GDP的同时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 居高不下的房价和CPI, 是百姓不能接受的, 也是政府不能容忍的。因此, 我国政府将控制物价作为当前第一要务, 势必会收缩银根, 减少对市场的资本投入, 造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第三, 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法制意识还很薄弱, 制度不健全。这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有一定影响。1995~2009年我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全球反倾销措施的最大涉案国, 涉案金额不断增加。

此外, 我国成为经济大国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多, 同时享受的优惠和权力减少, 受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更大,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产业转移, 各国经济政策制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另外, 能源消费量巨大、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较多的污染物排放等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

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 我国积极履行世贸组织的协议条款, 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兑现加入世贸组织的所有承诺, 最大程度地开放国内市场, 在双边贸易中, 尽量避免各种贸易争端和摩擦, 不搞贸易保护, 为整个世贸大家庭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毋庸置疑, 入世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人眼中的经济大国, 但尚未成为经济强国, 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我们要继续抓住机遇, 积极参与包括WTO在内的国际经济体系变革, 并以此为基础, 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体系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建堂《全面认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人民日报2011.3.17

[2]田国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学术月刊》2011 (3)

[3]许宪春《近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证券市场周刊》2011-04-23

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的变化 篇3

关键词: 十八大;中国外交;中国梦;变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八大)对新时期中国发展及内政外交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在道路方向、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上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决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及“中国梦”作出规划,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外交上的新作风、新气象、新思路。“两会”之后,中国新领导层亮相国际舞台,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有层次的逐渐展开。

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外交的一些新的理念

对于世界局势的稳定和变化的把握。十八大报告指出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突出了一些新理念。比如,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向世界表明中国希望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

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中国外交提出了新要求。报告提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努力使自身的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二、更加平衡的中国外交

在外交战略上,在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我们不仅要调整好大国关系,更加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是首要,只有加大对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深化互利共赢的格局更好的维护周边的安全稳定,才能更好的为国内的发展提供和平的环境。

習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和非洲三国并出席“金砖国家”峰会,以及随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等一系列外交活动,显示中国新领导层的外交开局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公共外交、海外利益保护等方面展开,展现了立体化,多元化的外交布局。外交部长王毅在介绍习主席首访成果时表示,此访有利于维护中国周边稳定,有利于夯实中国外交基础,有利于推动大国关系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政策变化后开局的成功实践。

三、习近平的外交风格与特点

习近平的外交可以有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务实,梦想,形象。

1、务实之旅,对选择俄罗斯作为首访的国家,关系到中国周边外交与新型大国外交关系的构建。一方面中俄正在国际一些重大问题上看法基本一致,有着共同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中俄同为新兴的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目标。中俄关系的良好的发展,也将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提供一个很好的范式。

2、梦想之旅,一方面在国际范围了广交朋友,习近平在三个星期内先后到访俄罗斯和非洲,回国后又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与许多政界商界的领袖展开了友好的会谈,中俄互办旅游年,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了解,对深化了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有重要的意义。在对非洲的访问期间,签署了大量的经贸,金融,技术等合同,更好的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承担自己应有的国际责任,阐明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意识于大国情怀。

3、形象之旅,习近平偕夫人的第一次出访,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增色不少。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他强调中国“主张各国和人民共同享受尊严,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彭丽媛作为国家主席夫人亮相在国际舞台上时,国内和国际的民众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外国媒体也给以魅力攻势,展示中国软实力等词语积极的评价了他的首次亮相。

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是被实践证明适合中国国情和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和政策理念。习总书记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4

其次,田里种的作物种类多了。随着科技的进步,殷实、勤劳的家乡人明白了该怎样让付出的劳动有更大的收获。家乡的土地因为一向种植水稻,显得贫瘠,收益也不多。加上家乡水源比较不足,家乡人开始明白只种植水稻行不通。近几年来,家乡人除了种植水稻,还种植烤烟、花生,玉米等。在收获的季节,家乡的田里不仅仅能望见金黄色的稻田,还有一大片的硕果园,和家乡人喜悦的笑脸。第三,高楼多了。家乡人一向延续着住土坯瓦房。这样的房子一般只盖两层,冬暖夏凉,很适合居住。但是房子盖久了,赶上梅雨时节,房子就潮湿起来,有时墙角还会冒水。若赶上狂风暴雨,瓦没盖好的房子,会漏得一屋子都是水,泥墙如果长期受雨水腐蚀,还会有倒塌的危险。为此,家乡人害怕一向雨天,个性是晚上下雨。直到近几年来,两层以上的砖房如雨后春笋般盖起。家庭更富裕些的,还粉刷墙壁,贴上华丽的瓷砖。咋一看,与城里的别墅没多大区别。高楼的建立,是家乡人不再害怕雨天,更不用在下雨天急急忙忙找瓶瓶罐罐盛屋顶漏的雨水了。家乡人一向延续种稻谷,那时候没砖房,稻谷要挑着到离家远的地方晒,下雨了要急忙赶过去收。在晒谷坪上,大家收稻谷那场景可谓热火朝天。近几年,可看不到这景象了。大家都把稻谷晒到自家房顶

上,望见天色不对,就会及时收起来。

第四,教育程度高了。家乡的老人们常说,他们百分之八十不识字,有的连自己的名字怎样写都不明白。而和父母同辈的长辈们,他们也说,小时候穷得连吃饭都吃不饱,学习更是奢想了。好一点的,能上个小学毕业,而上大学,是离他们很远的梦。加上那时候,兄弟姐妹比较多,上个学还要带小孩,读书就难顾上了。建国后,个性是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家乡上大学的孩子从一个到此刻的几百个。小小的乡村,不时飞出秀丽的凤凰,跳出农门不再比鲤鱼跳龙门难。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更是让家乡人有了坚实的受教育保障。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正是改革开放,正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轨迹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正是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从此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当改革

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我的家乡人民也用心投入到建设家乡,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中去。30年来,家乡人民在政府的领导下,跟着党走在时代的前列。一项项骄人成就印证着改革开放所激发出的巨大活力,穿着更加舒适高档化、食品质量明显提高、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出行逐步方便快捷、家用设备趋于电器高档化,这些在30年前的人们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此刻看起来都理所当然的了!

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大变化,难道不是中国在发展的一个缩影吗?可想而知,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是多么的迅速。然而,一个国家,只有持续社会稳定,才能在经济上有所发展。家乡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建国后,党和政府一方面保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基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还从实际出发,为让农村的经济有所发展,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

近几年,家乡的变化更是显著。家乡的土壤适合种烤烟,家乡人因地制宜。许多家乡人和烟草公司签了合同,大面积种植烤烟,并学习先进的烤烟技术,改造烤烟房,确保烤出高质量的烟。由于家乡的地形原因,土地都属梯田类型,在中上部的土地种植的庄稼,收获的时候运输不方便。今年上半年,乡政府在征询大家意见后,在土地聚集处开了一条直通最高处田地的马路,这样家乡人就不用担心土地太远,运输不方便了。

而且,家乡的孩子们也不用愁上学了。中国从春季开始免除1亿5千万名农村儿童的学费,并且,家乡是少数民族乡,而少数民族的孩子除了不用交学费外,还能得到伙食补贴。这样,更多的孩子,有了安心上学理解教育的机会,有了实现梦想的机遇。家乡人的文化水平也普遍提高。

这次调研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家乡人的淳朴和勤劳。在家乡人亲切的言辞中,了解到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变化的巨大。这次调研,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在一个安定的国家里是多么的幸福。国家的安定,让国家的发展成为可能,让我的家乡有如此喜人的变化。有一首歌唱得好,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家乡的变化,让我明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家乡的这天。

谈谈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5

我虽然没有华丽的词章,但句句朴实的语言足以将改革开放的巨变真实再现。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个年头,家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那些年头,但是从父母长辈那里经常能听到过去旧社会的状况。

先从我家乡人们生活的变化说起吧。30多年前,我的父亲和母亲,以及村里头的人们每天早上要起来去地里干活,那时候是“生产队”,大伙集体行动,一大早队长就就在村里头敲打着铁锅,叫喊着起来干活,村里头的人都扛着锄头站队集合,队长点了人数,就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颂毛主席的歌曲浩浩荡荡走向田地。中午回来的时候就在村口的大食堂里没人打一碗饭蹲在门口吃着,休息一会儿又要下地干活。晚上还统一组织起来在村头放电影,人们那时候的生活很简单而朴素,苦中作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瓦房,下雨的时候还漏水,哪一户人家盖上个平房就已经很不得了了。现在呢,村里头基本上没了年轻人,小伙子们都到大城市里头打工去了,家里面种粮食,收粮食都是用的机器,大型的联合机器在田间运作,种粮食有播种机插秧机,浇水有洒水车喷灌机,收粮食有收割机,粮食处理有剥皮机,去壳机,现在已经很少看见田间人工劳作了,现在没人在村头看电影了,现在人都学会上网了,想娱乐就在网上看电影了。现在吃饭都在家里吃,“小锅菜时代”为满足家里不同人的需要,做了很多种类很丰盛的菜,妈妈爱吃火锅,就做一套火锅煮着,旁边爸爸爱吃炒菜就在享受着心爱的菜,我爱吃鸡肉面,妈妈就帮我做一份鸡肉面,一家三口各自想用自己的最爱。过去人们出行不方便,坐驴拉车,骑着洋车,连坐火车去个地方就要好几天。现在私家车很普遍,出行做公车,有地铁轻轨,远程有飞机,现在火车也大提速,从中国地图这头儿到那头儿最快也用不了一天。

30多年前,人们晚上要点蜡烛,热了摇扇子,睡凉竹席,好一点的有了电扇,但还是笨重的吊扇,转起来还嘎吱嘎吱地响。现在人们晚上屋子里头灯光辉煌,亮如白昼,热了有空调,睡在舒舒服服的席梦思弹簧床上。那时候家里人用收音机听广播,有个电视机还是那种仅有的老北京黑白电视机,手动调台,而且只能收一个中央电视台,信号还老不好,还要一直摇动天线。现在家家有彩电,甚至大多数人家还有等离子的,液晶彩电,大背投,家家闭路电视,遥控器自动搜台,还能接受数字电视信号,能收到一百多个台,过去那叫中央电视台,现在叫CCTV。过去村里头有从外地回来的小伙子讲两句普通话,都已经洋气的不得了,现在各个都会讲一句英语,见面问Hello,再见Say good bye。那时候,想联系得写信,寄了一个月才收到,现在手机多了随时随地全球都通,网上聊天,大伙都会上网了,和全国各地的不管是认识的人还是陌生人都能沟通。过去学生学习做题要手算,累的要死要活,现在直接计算机,每秒钟算几亿次,以前查个资料要在图书馆里转半天,现在直接百度一下,或者网上图书馆,输入关键字,就会出来好多相关项。以前的小孩做游戏,玩弹子,打陀螺,推铁环,玩弹弓,耍木剑。现在的小孩子,玩电子游戏,什么CF 魔兽之类的。以前的人们闲了无聊就打牌,下棋,现在都流行“偷菜”。以前人们为生活奔波劳苦,现在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生活的需求,与人联络用手机,或者网上聊天,要工作,现在也有搞网赚的,直接在网上打工,网上工作,要买东西,没问题,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现在的各种上门服务五花八门,买饭叫外卖,人家给你送到家门口,交话费直接网银转账,买东西,快递送到你门口,买水专门有送水工人,修电器,维修工上门服务,就连邮寄个东西,网上下单,快递直接上门取货。现在甚至想上学都可以上网校的。

再说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过去一家有十几个孩子,认为人多力量大,生产力多。现在每家都要一个孩子,认为人多负担大,而且质量也差。以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养儿能防老,养儿为家传递香火,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以前大多数人都有封建迷信,现在大多数人们都是无神论者,都相信科学。以前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基本上当官的说了,老百姓不敢吭声,现在认为人人平等,开始最求人权,越来越民主化。以前人们认为谁将来官儿当得高,谁将来挣的钱多,谁就越有出息,越成功,现在多数人认为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前人们对残疾人,智障人,以及有各种怪异癖好的心理有问题的人等另类人是一种歧视,排斥的态度,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表现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同情,尊重,理解和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新变化 篇6

2011年春节,我和其他农村学生一样又回到了这片令人汹涌澎湃的热土,像候鸟一样漂泊天涯海角,只等荣归故里。在不经意的飘飘浮浮中,阜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的暖流一股股的深入人心、沁人心脾。其中,阜阳农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阜阳农业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节水农业、精细农业、生态农业为主要手段,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消耗,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560 万亩。“十一五”期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2020年,在全市范围基本实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食品比重达到15%,区域性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中心全面建成。

1.建设高标准可持续利用农田。2.抓好生态农业优化模式。3.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4.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5.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6.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阜阳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之滨,辖颍州、颍泉、颍东三区,临泉、太和、阜南、颍上四县和界首市,共计一市三区四县,173个乡镇单位,国土面积97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1.9万亩;人口974.3万,其中农业人口849.9万。境内气候舒适,农业种类繁多物产丰富,是国家大型商品粮、棉、油、肉生产基地和储备基地。因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对阜阳市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农业现代化就是阜阳现代化发展历程的一面最完美的镜子,是阜阳三十年社会沧海巨变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中阜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探索和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全市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三农发展”为目标,实行城乡协调统筹发展,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促进按照农业规模化道路发展;努力实现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促进农业信息化战略发展;加强了田、林、路网络综合改造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化不断升级不断深入农业各个领域;加快了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的投资步伐,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基地不断升级,促进农业生态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在全市、全省范围内继续扩大影响;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粮食、禽畜、水产、水果、蔬菜、竹木、烤烟、花卉等大宗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不断扩大影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

我们阜阳农业发展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脚踏实地,积极响应中央和安徽省关于农业发展战略的号召,同时实践自身的科学发展道路,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信息化方向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继续昂首前行。

30年峥嵘岁月,3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颍淮大地,吹响了阜阳工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发展的强音。历经30年的发展,阜阳工业突飞猛进,形成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纺织、建材、粮油食品加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生产体系,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运行质量日益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重大成就。

1、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次产业结构显现出农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演进趋势。

2、工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对外开放逐步扩展。

十八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7

一、“三好生”的提出和发展变化

“三好”的说法最初是由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提出的。1953年, 毛泽东同志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 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 学习好, 工作好”。这在当时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党中央的号召。需要指出的是, 毛主席关于“三好”的讲话是面对青年团二大主席团成员发表的, 是针对青年团工作方向而言的。毛主席提出“三好”不仅仅是针对青年学生的, 而且是面向全国青年的, 是对工、农、兵、学、商各条战线的广大青年发出的号召, 全国青年是毛主席讲话的对象; 而其中就读高中和大学的青年学生仅占一定的比例。后来, 人们把毛泽东同志的“三好”机械地引入教育领域, 把“三好”的适用对象狭隘的理解为在读学生。同时, 对于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学习好”和“工作好”曲解为“功课好”和“品性好”, 如1955年2月10日, 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第一条提出“努力做个好学生, 做到身体好, 功课好, 品行好, 准备为祖国服务, 为人民服务。”同年5月13日公布的《中学生守则》第一条也提出“努力学习, 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 准备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这是对毛泽东同志“三好”的曲解, 即把“学习好”与“功课好”划等号, 突出“功课好”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 “功课”很容易被误导为是学校开设的智育课程。其实, 这也是当时国家、社会、学校唯“智”是举、重视智育的体现。

“文化大革命”中废止了“三好生”标准。当时由于全面否定建国17年的教育战线成果, “三好生”的地位一落千丈, “三好学生”成了所谓“白专学生”的同位语, 取而代之的是“头上长角, 身上长刺”的榜样形象。

“三好生”作为一种制度开始于1982年。1982年5月5日, 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公布了《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 规定三好生的标准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这一文件还明确指出,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 可采取适当办法对小学和初中的三好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时予以优先录取。高中的三好学生, 报考高等学校时, 按高等学校招生的规定优先录取。”随后, 我国在中小学正式建立起三好学生评选制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有两点, 一是, “三好生”标准将1955年的“功课好”又重新改为“学习好”。二是, “三好生”标准的顺序与1955年的有些许出入, 将思想品德好作为首要的标准, 突出了德育在评价好学生标准中的重要地位。

二、对“三好生”标准发展变化的反思

回顾“三好生”标准的历史脉络, 我们可以看出, “三好生”评选制度的建立, 不仅在共和国教育史上体现出其重要的教育价值, 而且在今天仍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社会环境中, 良好的榜样引导更显得重要。社会学习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班杜拉认为“大部分的人类行动是通过榜样的观察而习得, 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知道了新的行动应该怎样做。”观察、模仿社会榜样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三好生”作为内部评价, 可以有效起到激励作用, 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对“三好生”标准的改进建议

“三好生”标准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变革而与时俱进。赋予“三好生”标准以时代的要求和气息。笔者认为, 在新时期新阶段, 社会、学校、家长应采用多元评价学生的方式评价学生, 除了关心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 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 坚持全面发展的要求, 重视德育的作用

全面发展是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即身体、知识、技能、能力、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 是身心两个方面的基本素质都合格, 达到基本的要求, 能够成为一个合格学生、合格公民的全面健康发展, 而不是门门百分, 科科优秀, 样样精通。“五育并举, 德育为首”是一个教育的铁律, 必须重视德育在五育中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不断上升。一桩桩案例, 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像皮鞭一样抽打着我们的神经, 道德的缺失已经向国人敲响了警钟。好学生必须是思想道德水准过关的学生, 首先, 我们的教育应是成人的教育;其次, 才是成才的教育。

2. 给孩子松绑, 允许孩子犯错误

要求学生样样好、门门精通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应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的错误, 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必须立即纠正的, 如乱丢垃圾、欺侮弱小等。这类错误, 一旦放任, 就难以收拾; 而另一种, 是孩子能够自行纠正的那一类错误。这类错误, 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犯。孩子有一点儿错误, 就疾风暴雨式的批评, 以为如此就是“管的严”, 殊不知家长过于严格和过于完美的要求, 会使孩子在平时做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 瞻前顾后。同时, 孩子经常被家长否定, 还会使孩子缺乏成就感。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好学生标准的重要指标或前提, 也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如果家庭不和、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伤害到孩子, 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身心正在发展变化的孩子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对此, 家长应努力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 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家校联合, 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给处于茫然的孩子以正确的引导, 才能帮助孩子心理的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 对于“三好生”标准, 教师和家长应持有正确地理解和认识, 要确立人本化、人性化、发展性的学生观。同时, “三好生”评选制度应成为促进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手段, 而非单纯的评选目的。社会、学校、家长应共同努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摘要:“三好生”是评价好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三好生”评选制度的建立, “‘三好生’就是好学生”的观念也日渐深入人心。然而, “三好生”的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也不尽相同。近些年来, 三好生评选不公平、不公正甚至被功利化的新闻屡见报端, 在新世纪新阶段, “三好生”的标准也理应顺应教育理念的变革, 与时俱进。

关键词:三好生,标准,反思

参考文献

[1]李轶君.妈妈改变孩子一生的101种方法[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09, 3.

[2]张贤华.正确对待孩子犯错误[N].黄冈日报, 2006-3-6 (04) .

[3]君平.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概述.教育与研究, 1992, (02) .

十八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8

关键词:《老残游记》 称谓方式 变化

《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在中国近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以出神入化、形神兼备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清新而又务实的文学境界,历来被读者以及研究者所称道的王小玉说书那段描写,更可谓是精美绝伦。直至今日,我们的中学、大学语文教材中,《老残游记》的章节依然是必选篇目。本文拟就其人物在对话时的称谓方式特点做一些分析。

《老残游记》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日,老残吃过午饭,因多喝了两杯酒,觉着身子有些困倦,就跑到自己房里一张睡榻上躺下,歇息歇息。才闭了眼睛,看外边就走进两个人来:一个叫文章伯,一个叫德慧生。这两人本是老残的至友,一齐说道:“这们长天大日的,老残,你蹲家里作甚?”

这一段前后讲述了一个极具幻想色彩的故事:老残和上文中的两位至友前往登州寻访蓬莱阁的胜景,在三人等待日出的时候看到海上有一大船遇到歹人,三人前往相救,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弄得个落荒而逃。此处摘引这么一段文字,并不是要对其做文学上的鉴赏,而是要对文中的称谓方式做相关探讨。

我们先看下面的一组例子:

(1)次日,老残向文、德二公说道:“人人都说日出好看,我们今夜何妨不睡,看一看日出,何如?” (第一回)

(2)慧生道:“章哥,不用着急。此船目下相距不过七八里路,等他泊岸的时候,我们上去劝劝他们便是。”(同上)

(3)慧生道:“残兄,看此光景,今儿日出是看不着了。”(同上)

(4)章伯愤道:“残哥咱们也这们糊涂!此时人家正在性命交关,不过一时救急,自然是我们三个人去。那里有几营人来给你带去!”(同上)

(5)老残笑向章伯道:“章哥此计甚妙,只是不知你带几营人去?”(同上)

(6)老残道:“慧哥所说甚是。依愚见看来,这等人恐怕不是办事的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同上)

我们知道,“老残”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在今天,如果是朋友,我们可以称之为“老残、铁哥、铁兄或残哥、残兄”,当然用名字中的“英”来称呼也是可以的,如“英哥、英兄”。对于上面例句中的称呼,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种称谓方式是明显不同于今天的。通过阅读前文可知,老残的两位至友,一位叫文章伯,一位叫德慧生,但老残在称呼二人时却分别用了“章哥”“慧哥”,而今天我们一般不会选用这样的称谓方式。如果现在有一个叫张子平(男性)的人,在称呼他时可选择多种方式,下面以同龄人的视点来做一下描写:

首先,我们可以直接叫他的名字“张子平”,或者省略姓氏称呼他“子平”。如果是男女朋友的关系,而且又是在私人的空间里,可以称呼他为“平”或“阿平”。

其次,也可以按亲属称谓称呼他为“张兄”“子平兄”“平兄”或“张老弟”“子平弟”“平弟”。

再次,如果他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职位,也可以称呼他的职衔,如“张部长”“张主任”“张经理”“张院长”等等。

但不管是那一种称谓方式,在今天一般不会用姓名中间的字(或再加上其他职衔、亲属关系等)来称呼对方,如不会称呼他为“子兄”“子弟”或“子部长”“子主任”。

上述例句中选用姓名中间字的称谓方式只是一个个例,还是在《老残游记》中普遍存在的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对《老残游记》进行了详尽地考察,发现这种称谓方式在其他章节也是存在的。如:

(7)老残道:“今日到的,出省不过六七天,就到此地了。东翁是几时到的?到过任再来的吗?”(第六回)

(8)当时将官服脱去,换了便服,分宾主坐下,问道:“补翁是几时来的?到这里多少天了?可是就住在这店里吗?”(第六回)

(9)这就来同人瑞商议说:“……如怀疑刁狡呢,就托齐河县替他当堂公断一下,仍以私了结局。人翁以为何如?”(第十四回)

(10)因向县官道:“子翁,我介绍你会个人。此人姓铁,号补残,与你颇有关系,那个案子上要依赖他才好办。”(第十五回)

“翁”在当时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例(7)中的“东翁”,其全名是申东造,一个刚被委任到城武县任职的官僚。但老残在称呼他时却选用了姓名中间的“东”加上泛指的“翁”的组合方式来称谓对方。同样,例(9)中申东造在称呼老残时也是选用了“铁补残”的中间字“补”加泛指的“翁”的组合方式来称谓老残。例(9)、(10)中的“人翁、子翁”的称谓方式与例(7)、(8)相同,不再赘述。由此可见,老残把两位至友“文章伯”“德慧生”分别称之为“章哥”“慧哥”也应是合情合理的了。

其实,不仅在《老残游记》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近代白话小说《红楼梦》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即选用名字中间的字加上其他称谓词语来称呼人。如:

(11)又向宝玉的奶娘丫鬟等道:“嬷嬷,姐姐们,请宝叔随我这里来。”(第五回)

(12)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你宝姐姐来呢?”(第九回)

(13)探春道:“宝哥哥,你往这里来,我和你说话。” (第二十七回)

全名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两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却可以被人称呼为“宝叔”“宝哥哥”或“宝姐姐”,而这种称呼也是选用名字中间的一个字加上其他亲属称谓来称呼人的,跟前面提到的《老残游记》中的称谓方式是相同的。当然也应看到,虽然在近代小说中存在着用名字中间的字加其他亲属称谓来称呼人的方式,但也存在更为普遍的用姓氏或名字后字来称呼人的方式,如同样是在《红楼梦》中,在贾府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王熙凤”就从来没有被人称呼为“熙丫头”或“熙姐姐”,而是被贾母称之为“凤丫头”,被其他姊妹称之为“凤姐姐”。同样林黛玉也总是被人称之为“林妹妹”,而没有被人称呼为“黛妹妹”。

在《老残游记》中不仅能看到像上面那样选用名字的中间字来称呼对方的称谓方式,还能看到下面这样更为奇特的称谓方式:

(14)东造道:“兄弟也是今天到,大前天出省;这夫马人役是接到省城去的。我出省的前一天,还听姚云翁说:宫保看补翁去了,心里着实难过,说: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为无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着一个铁君,真是浮云富贵。反心内照,愈觉得龌龊不堪了!”(第六回)

申东造在谈话中所说的“姚云翁”,其全名是姚云松,有例为证:

(15)老残饭后一面差许明去替他购办行李,一面自己却到中西大药房里,找着一个掌柜的,细细的考较了一番。原来这药房里只是上海贩来的各种瓶子里的熟药,却没有生药。再问他些化学名目,他连懂也不懂,知道断不是此地去的了。心中纳闷,顺路去看看姚云松。恰好姚公在家,留着吃了晚饭。(第十九回)

这种选取姓名前两个字“姚云”加上泛指的“翁”的组合方式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人们去选用姓名的中间字或是省略姓名的后字来称呼他人呢?我们认为,或许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姓名中间字的发音比较响亮:比如“贾宝玉”中的“宝”字在读音的音响效果上要明显优于“玉”字的发音。因为“宝”在发音时开口度比较大,使得“宝”字音节响亮、清脆悦耳,而“玉”字在发音时因为开口度比较低,使得音响效果就相对要差一些,这可能就造成了人们在称呼他时倾向于选用“宝”字,而不是“玉”字。

其二,姓名中间字的文化联想要优于姓名的后字。比如“德慧生”中的“慧”字在汉民族的文化语境中可以产生很丰富的文化联想,而“生”字的文化联想就相对要少一些。

其三,至于在称呼他人时省略姓名后字的方式,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语言经济原则在称谓中的体现,即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尽量选用最少的词语来获得最丰富的表达效果。

从20世纪初至今,不仅社会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变,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本文以《老残游记》中称谓方式的变化为切入点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希望今后还有更多的成果来丰富这一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思敬.50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J].语文建设,1996,(6).

[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张言军.谈“男士”的用法及其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李衍妮.《老残游记》中“将”的用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毕小红. 论《朴通事》中的称谓语[J].安康学院学报,2007,(5).

十八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9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5岁以下 B.25-45岁 C.45岁以上 3.您的学历是什么?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4.您认为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如何?

A.变化很小 B.变化一般 C.变化很大 5.您及您身边的人现在着装样式如何?

A.简单舒适 B.时尚潮流 C.精致华丽 D.没什么变化

6.您现在的饮食方面有什么变化? A.粗茶淡饭 B.丰盛多样 C.营养均衡 7.您认为你居住条件有何改变? A.没有任何改变

B.变化较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适当改善 C.居住环境卫生有所下降

一直以来都8.您主要的出行工具是什么?

A.步行 B.自行车 C.公交车 D.私家车 9.您认为教育方面有何变化?

A.变化不大 B.变化很大,不仅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都有所提高 C.义务教务实惠多,文化活动中心丰富农民生活 10.您认为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家电下乡政策怎样? A.不了解 B.没多大用 C.给自己带来很大实惠 11.您认为新农村建设以来有何变化?

A.没什么变化 B.有很大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等有所提高 C.虽有很大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2.您认为国家的各项针对农村的政策如何?

十八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10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行和发展,在物质、经济、文化都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而在我的家乡,人们的思想观念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乡时间,对我沈阳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

时间: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8月7日。

地点:辽宁省沈阳市

方式:在沈阳市各区政府的支持下,我对沈阳市各区的不同人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走访,并记录下所调查的结果。

内容:从经济、文化、思维等领域对家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1、经济领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之前,计划与市场通常被视为具有标示社会制度的功能,在改革实践中被还原为社会资源配臵方式得到广泛的认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我国工农业商品生产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到指导性计划,再到今天主要以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的演变。在所有制关系上,相应地实现了从单纯的“一大二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确立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方针,计划经济体制下单

一的公有制格局被彻底打破,最终实现了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把个人的贡献与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已基本被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所取代;单一的分配格局已被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所取代。

2、文化领域实现了精神生活由单一到多元、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度的增大,封闭的地域疆界迅速消解,全面开放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空间蓬勃生成,中国已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把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成为紧密联系的“地球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型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心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过去那种“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的病态心理和拒斥一切域外文化的 “左”的偏见,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开始从根本上得到医治和纠正。对外文化交流快速发展,如与西方发达国家互派留学生,专家学者。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大量增加,来去自由。在我国学习的外籍留学生外籍教师专家学者也数量可观。此外我国还多层次主持并参与各种各样国际性学术会议及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如今,外国电影电视大量涌入我国,介绍外国文化思潮的图书,市场上随处可见。这些都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知识和阅历。

3、思维方式上摆脱了“左”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左”在三十年的思想观念变迁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也是人

们思想解放的头号大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带头反对的主要就是“左”。“左”的表现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体制问题,总担心改革影响了公有制的地位,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排斥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总觉得公有制比私有制好,以维护公有制的姿态反对公有制改革。而最集中的就是关于“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争论。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争论市场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后来,对于股份制、产权改革等问题,许多人头脑里依然是这个问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抛弃了那种用姓“社”姓“资”或姓“公”姓“私”来判断改革得失的观念,树立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社会主义要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也存在的问题

1、信仰模糊到信仰缺失;

2、道德价值观的抑制到道德本性的混沌;

3、人性的正面片面虚伪到人性近似乎透明荒唐。一直以来西方的思想比较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这种“开放思想”也传入了中国,一些人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冲击,只看到了“开放”表面,一味的学习和模仿,人们的思想过于“前卫”,由此产生了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现象和因素,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还丢掉了我们原有的优良传统美德,以外来的某些文化作为“时尚”,同时还以与其相反的中国优良传统为落后的、守旧的、万恶的根源。

四、问题解决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才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大有希望。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人民带来灾难。

1、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为社会多做贡献。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个人主义。要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普遍强化信用意识。

3、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必须切实了解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掌握群众情绪,研究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五、实践调查的体会

通过实践调查,参与生产生活,锻炼了实际观察的细致性和思考问题的系统性,严密性,辩证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进一步明确了作为新一代青年身上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体会到精神上的又一次成长。

土地资源管理10-1班

十八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11

关键词:气温,降水,趋势分析,异常统计,云南昆明,2000年

近年来, 气候及其变化备受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云南省的气温变化与全球、北半球、中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气温变化幅度略大于全球, 弱于北半球和全国变化[1]。而地处低纬高原的云南省, 同时受到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 气候类型十分复杂, 气候变化也十分突出。何云玲等[2]利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 (MTT法) 和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昆明市1951—2010年气候变化趋势和气候突变特征。结果显示:昆明市1951—2010年来层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略微减少的暖干化趋势。周国莲等[3]利用EOF方法分析了1961—2002年42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张万诚等[4]也采用EOF和小波变换分析研究了西南纵向岭谷区的近100年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昆明市位于东经102°43′、北纬25°2′, 地处云贵高原中部, 地势大致北高南低, 多溶洞和溶岩地貌, 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2000年以来年平均气温16.1℃, 年均降雨量896.3 mm, 气候宜人。目前关于昆明地区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已有众多气象学者做过, 且成果明显。而对于2000年以来昆明地区短期气候演变和气候异常等研究较少, 文章对昆明地区1999—2013年等15年的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其降水的线性变化和异常特征, 揭示降水的短期演变规律, 这对昆明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数据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文章选用昆明市气象局和《昆明统计年鉴2000—2014》15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 计算出历年春 (3—5月) 、夏 (6—8月) 、秋 (9—11月) 、冬 (12月至翌年2月) 季和年、季降水量和季变率。采用气候均值和距平分析分析气候线性变化趋势;进行季和年降水资料异常值统计分析, 探求昆明地区降水的短期演变规律。

2结果与分析

2.1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2.1.1年际降水量线性趋势及变化特征。2000年以来, 年平均降水量为896.28 mm, 年降水量最高值出现在2001年, 为1 173 mm, 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 为565.8 mm。通过对1999—2013年年际及四季降水量状况进行线性趋势分析表明, 年际间降水量总体呈现波动中大幅减少趋势 (图1) 。相对于1991—2000年昆明年平均降水量1 058.86 mm而言, 15年间降水量下降了162.58 mm, 这与何云玲等[2]得出的2000—2010年达到昆明市近60年来降水量的最低值时段的统计结果相吻合。正好与近年来云南省的干旱气候背景相呼应。

2.1.2季节降水量线性趋势及变化特征。2000年以来, 各季节间平均降水量差异显著 (图2) 。夏季和冬季的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趋于一致, 均呈现减少趋势 (图2b、d) 。其中, 夏季减少尤为显著 (图2b) , 每10年下降56.8 mm, 冬季每10年下降9.2 mm;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和降水变化趋势相反, 呈上升趋势 (图2a、c) , 春季每10年上升11.3 mm, 秋季每10年上升37.8 mm。

由图2可分析1999—2013年昆明地区干季和雨季降水量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昆明干季 (冬、春) 总降水量趋于增加, 增加倾向率为2.1 mm/10年, 雨季 (夏、秋) 总降水量趋于下降, 下降倾向率为19 mm/10年, 雨季降水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干季降水量增加的幅度, 说明昆明市2000年以来年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 主要是由雨季降水量减少所引起的。

这一结论与何云玲等[2]得出的1951—2010年昆明地区年降水量小幅减少是由雨季降水量减少引起的相吻合。

2.1.3降水量距平分析。由图3可知, 近15年间昆明地区年平均均降水量为896.3 mm, 年降水距平偏离程度趋势较大, 其中年降水量正偏离程度最大值出现在2001年, 为276.7 mm, 而负偏离程度最大值出现在2009年, 为330.5 mm, 年降水量正负偏离值最大差值达到607.2 mm。根据多项式拟合趋势可知, 2008年以前年均降水量以正距平为主, 说明年降水均在平均年降水量之上, 但随着年份的推移, 年降水量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2009年年降水量出现极低值;而2009年以来年均降水量基本为负距平, 均在平均降水量之下。其中, 在2004以来正偏离值呈减小趋势, 且在2009年负偏离程度达到最大, 说明年降水量的距平出现了异常, 也说明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2.2降水异常统计分析

降水异常会对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造成重大影响。对于降水异常而言, 采用文献[5]方法进行计算 (降水距平绝对值超过标准差2倍以上为达到异常的标准) :

式 (1) 中, Ki为降水异常指数;Ri为某年 (季) 降水量;R为多年平均降水;S为标准差。即当降水距平绝对值≥2.0时为出现异常, 当绝对值在1.5~2.0之间时为接近异常, 若降水异常指数为正时, 表示降水偏多异常, 若为负则表示降水偏少异常。利用公式 (1) 计算昆明市1999—2013年来各年际和各季降水异常指数, 并统计出降水异常和接近异常指数 (表1) 。

由表1可知, 2000年以来, 昆明地区年降水量波动较历史常年大, 虽只出现3次异常 (1次异常和2次接近异常) , 但接近负异常发生的概率较高, 说明昆明市年降水量表现出偏少异常的特征, 这与前面所分析的昆明地区年降水量趋于减少趋势一致。春季降水发生2次正异常 (2000年和2004年各1次) , 没有发生负异常, 说明昆明地区春季降水进入了一个偏多时期, 冬季亦然。然而, 夏、秋季降水异常现象与冬春季总体趋势相反, 以负异常为主, 说明夏秋季降水进入了一个偏少时期。由此可见, 昆明地区冬春季降水趋于增加, 夏秋季降水趋于减少。这一论断与刘瑜等[5]对云南1961—2007年降水异常统计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3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从降水的线性变化趋势看:阶段性特征突出, 年均降水也在波动中呈现大幅的下降趋势, 说明其是在深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和云南省的干旱气候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6];从降水不同季节看:干季 (冬、春) 总降水量趋于增加;雨季 (夏、秋) 总降水量趋于下降;雨季降水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干季降水量增加的幅度, 说明昆明市自2000年以来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 主要是由雨季降水量减少所引起的;从降水的异常统计看:昆明地区年降水量波动较历史常年大, 且年降水负异常发生的概率较高, 反映了昆明市年降水量呈现出偏少异常的特征;而就降水季节的异常分布而言, 冬春季的降水趋于增加, 夏秋季的降水趋于减少。

参考文献

[1]程建刚, 解明恩.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 (5) :19-26.

[2]何云玲, 鲁枝海.近60年昆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 2012, 32 (9) :1119-1124.

[3]周国莲, 晏红明.云南近40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J].云南大学学报, 2007, 29 (1) :55-61.

[4]张万诚, 万云霞, 肖子牛.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近百年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 (5) :802-809.

[5]刘瑜, 赵尔旭, 黄玮, 等.云南近46年降水与气温变化趋势的特征分析[J].灾害学, 2010, 25 (1) :39-44.

上一篇:秋天记叙文初三作文下一篇:基础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