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

2024-11-03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通用9篇)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 篇1

敬爱的党组织:

在党课培训期间我学习了党的理论知识,如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等内容,通过学习我知道将如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汇报《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党的最高纲领和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已的行动指南。历史把重大的责任赋予给我们党,人民对我们党寄予厚望.党领导人民在二十世纪写下了伟大的篇新章,也一定能在二十一世纪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能,文明修身,作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x年x月x日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 篇2

1. 培养新世纪合格法律人才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培养大量合格的社会主义法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合格的法律人才必须德才兼备, 除了掌握特定的法学知识与法律视角、有足够的审慎判断力与理性思维, 更要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必要的社会良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法律人才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的法学教育让广大法学学生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确立为祖国、为人民提供法律服务, 进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远大理想。所以, 高等法学教育绝不能是单纯的法律技术型教育, 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

2. 培养法律职业道德是保障国家司法公正的需要

我国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国外被称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崇尚法律、捍卫法律, 是法律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法律人员的法律职业道德是国家司法公正的重要支撑。因此, 高等法学教育应当加强法学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崇尚正义、追求真理和捍卫法律的观念, 逐步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公平正义的理念和崇高的理想。只有具有良好法律职业道德的法学学生, 才能在将来的法律执业中坚持正义、尊重法律, 最终保障国家司法的公正。

3. 提高法学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法律不能背离道德的支持。法律是从外部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 而道德则是从人的内心对其行为作出导向。高等法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法律规定的可作为行为, 哪些是法律禁止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与信任法律, 能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维护法律。思想道德教育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高等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是整个法律教育体系的灵魂。注重高等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和法律两个标尺来衡量个体行为。这种对照反思比单纯的法学理论灌输更为深入和有效, 容易使学生形成自身内在的道德信念、崇尚法律的意识, 更能提升法学教育的有效性。

二、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1. 树立法律信仰

树立法律信仰是法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所谓法律信仰, 是指人们基于对法律的正义性、权威性, 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而产生的法律崇敬, 并以之作为行为最高准则的理念。对法律的尊重、忠诚和信念是成为法律人才的关键。具有完备的法律知识却没有法律信仰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忠于法律的, 甚至会玩弄法律于股掌之间, 成为高智商的犯罪主体。法学学生所具有的法律信仰是其日后从事法律工作所遵从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基点。法律职业道德的核心, 就是法律工作者用自己的专长致力于社会福祉、为社会服务。法律工作者比一般社会成员有更强的正义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 能运用法律知识主动服务于社会, 不计较个人得失去追求和实现社会正义, 正是缘于他们拥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因此, 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树立法律信仰、增强法制观念。只有在学生时代就树立相信法律、尊重法律的理念, 胸怀对法律的崇敬之情, 才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2. 公德与私德并重

公德与私德是人同时具备的两种道德。所谓公德, 是指维持社会存在所必需的基本道德规范, 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 它构成了法律道德的底线。国家法律依靠人来实施, 如果法律的立法者、执法者和适法者没有公德, 那么法律实施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就得不到保证, 社会法治的根基就会动摇。没有公德的社会根本不可能有法制秩序。所以, 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公德建设上。

相对于公德来说, 私德体现为个人品德的修养。作为一个法律人, 既要具有公德意识, 能够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还要有私德的自我修养与完善, 从来没有一个人是私德恶劣而公德高尚的。私德是公德的价值源点,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私德, 才能正确实施道德行为。因而法学教育也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私德教育, 在公德教育的指导下发展私德教育, 用私德教育推动公德教育, 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增强。

3. 加强法律伦理修养

伦理教育特别是法律伦理的教育是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法律职业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秩序等基本价值理念的追求, 这要求法律职业者必须具有理性与宽容的精神、刚正与廉洁的品格, 还要拥有较强的伦理价值思维和伦理道德修养, 才能代表公道和正义, 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在法学教育中强化法律伦理教育, 可以使法学学生在接受法学教育之初, 就了解司法公正的社会重要性, 了解司法腐败对社会的危害, 从而促使他们自觉提高道德素质。在未来工作中, 他们能面对各种复杂情况, 秉持公正之剑, 守卫法律的尊严。

三、加强法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1. 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法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设置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课程

法学教育总体来讲是一种职业教育, 但高等法学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技术培训, 其最终目标是使法律公平、正义的理念成为学生的内在信念, 并成为其行动的指南。因此, 高等法学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道德的修养。在制订法学专业教学计划时, 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有必要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设为必修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法治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尊重、热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 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和良好法治观念的公民。然后逐步帮助学生树立对法律信服和忠诚的意识, 形成法律至上的思想信念。

2.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 将法律道德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

改变传统法学教育重视法学理论、法律职业技术, 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围绕社会主义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这个核心来开展法学教育, 将法律道德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 思想道德教育纳入整个法学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以对法的品质及其价值形成理性的认识和追求, 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实现专业与德育的双重教学任务?首先, 课堂上的思想道德教学应该选择那些能彰显法学的指导思想, 体现法律公平和正义的“正面”教材。其次, 积极优化教学内容, 将法学理论与法律道德和社会的发展现实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将法律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各专业法的教学过程, 可以全面、系统地实现法律道德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法律道德的内化。再次,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案例, 阐明道德和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强化法律意识。加强学生的法律认同感, 使学生能从法律角度看待问题, 并不断加深学生的法律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法律职业技能, 最终形成法律思维能力, 在理性上确立对法律坚定不移的崇高信仰。

3. 创新实践教学, 引导学生加强法律道德意识

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但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在教学计划中, 实践课程所占整个教学计划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基于这种情况, 应及时调整课程, 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到监狱参观以及开展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课外实践, 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案件, 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公平、公正在现实中的真实反映。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 切实体会作为法律工作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应拥有的思想素质和修养。实践教育不仅使学生了解自觉遵纪守法思想的基础正是缘于自身拥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而且让学生体验实际法律工作中的境遇, 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正义感, 进而坚定法律信仰。

4. 教师不仅要“学深”, 更要“德正”, 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

首先, 法学教育者在具有深厚法学专业知识和法律能力的同时, 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其次,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重视法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把树立学生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在进行法学教育时, 应该强调正面教育的积极引导, 教师在联系现实进行教学评论时, 不能忽视法律光明、正义的一面。对于社会上的司法腐败和其他不良事件应该实事求是地介绍。基于法律角度, 通过法律伦理性分析和评价, 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教育学生把握法律冲突中的伦理结构, 将法律判断建立在法律伦理分析的基础上。

5. 拓展第二课堂教育, 巩固法律课堂道德教育的结果

法律专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 许多法律知识就是生活中的总结。因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教育, 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不公平、不平等的事情, 甚至可能直接与邪恶、犯罪正面接触。正是在社会生活的真实背景中, 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法律技能学习。此外, 在法律实践中面临复杂和尴尬的道德问题时, 学生会积极设法解决这些伦理问题, 会深层次思考很多社会问题, 从而逐步形成合理、正确、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这对于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养成和法律信仰的生成,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6. 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促进学生法律思想道德提升

高校应当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明氛围,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促进他们法律思想道德的形成和提高。高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 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 从一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具体行为规范入手,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 要照章处理, 树立“有法可依, 依法办事”的榜样, 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此外, 学校还可以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等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法治, 让学生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接受熏陶, 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养自觉地升华于这种法治氛围之中。

参考文献:

责编:魏文

参考文献

[1]张文勇.论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学素质的培养[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 .

[2]张乐.社会主义法治下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3]袁记平, 欧阳晓安.浅议本科法学教育中法律思维与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1) .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 篇3

关键词:法学;专业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一、加强法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新世纪合格法律人才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培养大量合格的社会主义法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合格的法律人才必须德才兼备,除了掌握特定的法学知识与法律视角、有足够的审慎判断力与理性思维,更要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必要的社会良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法律人才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的法学教育让广大法学学生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为祖国、为人民提供法律服务,进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远大理想。所以,高等法学教育绝不能是单纯的法律技术型教育,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

2.培养法律职业道德是保障国家司法公正的需要

我国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国外被称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崇尚法律、捍卫法律,是法律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法律人员的法律职业道德是国家司法公正的重要支撑。因此,高等法学教育应当加强法学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崇尚正义、追求真理和捍卫法律的观念,逐步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公平正义的理念和崇高的理想。只有具有良好法律职业道德的法学学生,才能在将来的法律执业中坚持正义、尊重法律,最终保障国家司法的公正。

3.提高法学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法律不能背离道德的支持。法律是从外部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而道德则是从人的内心对其行为作出导向。高等法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法律规定的可作为行为,哪些是法律禁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与信任法律,能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维护法律。思想道德教育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高等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整个法律教育体系的灵魂。注重高等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和法律两个标尺来衡量个体行为。这种对照反思比单纯的法学理论灌输更为深入和有效,容易使学生形成自身内在的道德信念、崇尚法律的意识,更能提升法学教育的有效性。

二、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1.树立法律信仰

树立法律信仰是法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所谓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基于对法律的正义性、权威性,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而产生的法律崇敬,并以之作为行为最高准则的理念。对法律的尊重、忠诚和信念是成为法律人才的关键。具有完备的法律知识却没有法律信仰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忠于法律的,甚至会玩弄法律于股掌之间,成为高智商的犯罪主体。法学学生所具有的法律信仰是其日后从事法律工作所遵从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基点。法律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法律工作者用自己的专长致力于社会福祉、为社会服务。法律工作者比一般社会成员有更强的正义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能运用法律知识主动服务于社会,不计较个人得失去追求和实现社会正义,正是缘于他们拥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因此,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树立法律信仰、增强法制观念。只有在学生时代就树立相信法律、尊重法律的理念,胸怀对法律的崇敬之情,才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2.公德与私德并重

公德与私德是人同时具备的两种道德。所谓公德,是指维持社会存在所必需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它构成了法律道德的底线。国家法律依靠人来实施,如果法律的立法者、执法者和适法者没有公德,那么法律实施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就得不到保证,社会法治的根基就会动摇。没有公德的社会根本不可能有法制秩序。所以,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公德建设上。

相对于公德来说,私德体现为个人品德的修养。作为一个法律人,既要具有公德意识,能够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还要有私德的自我修养与完善,从来没有一个人是私德恶劣而公德高尚的。私德是公德的价值源点,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私德,才能正确实施道德行为。因而法学教育也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私德教育,在公德教育的指导下发展私德教育,用私德教育推动公德教育,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增强。

3.加强法律伦理修养

伦理教育特别是法律伦理的教育是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法律职业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秩序等基本价值理念的追求,这要求法律职业者必须具有理性与宽容的精神、刚正与廉洁的品格,还要拥有较强的伦理价值思维和伦理道德修养,才能代表公道和正义,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在法学教育中强化法律伦理教育,可以使法学学生在接受法学教育之初,就了解司法公正的社会重要性,了解司法腐败对社会的危害,从而促使他们自觉提高道德素质。在未来工作中,他们能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秉持公正之剑,守卫法律的尊严。

三、加强法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1.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法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设置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课程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篇4

1.论法的本质属性 2.

论邓小平的民主法治思想 4.法制与法治之我见 6.

“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 42. 犯罪构成初探

43. 试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44. 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 45. 试论我国的缓刑制度 46. 走私罪探析

48. 论骗取出口退税款罪 50. 对合同诈骗罪的探讨 3.

论法与自由 47. 保险诈骗罪初探 5.

论民主与宪政 49. 侵犯商业秘密罪浅析 7.

论汉唐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儒家化 51. 职务侵占罪初探

8.评明初的重典治吏 9.

析清代的文字狱 10.行政法与人权保障 11.论行政处罚的构成要件 12. 行政许可程序之探讨 13. 关于行政诉讼范围的思考 14. 完善国家赔偿制度的几点思考 15. 法人责任研究 16. 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 17. 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18. 试论债权的性质

19. 论债权的保全制度 20. 论无效保证合同的民事责任承担问题21. 试论提存制度 22. 论合同自由原则 23. 格式合同问题研究 24. 合同无效制度研究 25. 论缔约过失责任 26. 论侵权行为的构成 27. 不当得利制度研究 28. 无因管理制度研究

29. 论精神损害赔偿 30. 侵害人身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31. 合伙合同初探 32. 论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度 33. 协议离婚探析 34. 论遗嘱自由与限制 35. 中国商法的立法体系与未来取向 36. 论公司资本制度 37. 论公司法上的有限责任制度 38. 证券法上的信息公开制度 39. 论票据抗辩 40. 论保险利益

41. 论罪刑法定原则 52. 试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53. 论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 54. 管辖异议的理论与实践 55. 论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 56. 论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 57. 论财产保全 58. 论审判方式改革 59. 论督促程序 60. 论我国的企业破产程序 61. 论刑事诉讼强制措施 62. 论刑事证据的特征 63. 论口供 64. 论刑事诉讼证明责任 65. 论刑事诉讼证明要求 66. 论证据的审查判断 67. 论间接证据 68. 论证人证言 69. 论死刑复核制度 70. 评自由心证

71. 论公司法中的强制性规范 72. 论公司法对股东利益的保护 73. 论企业集团的法律特征 74. 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 75. 论技术诀窍的法律保护 76. 论邻接权的著作保护及其意义 77. 试论商标的显著性与商标权法律保护78. 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探讨 79. 试论耕地保护的法律对策 80. 产品缺陷之比较研究 81. 论产品责任的归类原则 82. 论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83. 论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 84. 论票据法中债权人的追索权

85. 论汇票的法律性质

86. 论我国的证券发行制度 88. 联合国宪章下的强制措施 90.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浅析 92. 论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问题

27、论企业经营权

29、我国国有资产投资法的原则初探

31、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微观规范体系

33、我国国有资产的法律责任初探 87. 试论我国劳动保险立法体系

28、试论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

89. 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浅析 30、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91. 试论我国区际法律冲突问题

32、我国投资立法初探

93. 论冲突规范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

34、试论格式合同与政府干预

94. 论我国对外贸易代理制

95.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货物风险分担 96. 论美国反倾销立法

97. 论保护国际投资的法律制度 98. 中国保护外国投资的措施及利弊分析 99. 论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100.环境侵权行为研究

经济法类:

1、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

2、试论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调整

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构想

4、试论微观经济运行的法律调节

5、试论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6、论经济法的基本特征

7、建立完善我国经济法规体系的思考

8、试析经济立法的适度超前

9、经济立法与经济体制改革

10、经济立法体制评析

11、论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的区别与联系

12、经济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和价值

13、经济立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效益问题

14、试论经济法律责任

15、试论经济法归与经济规律的联系

16、试论经济制裁

17、试论经济监督

18、试论我国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规范体系研究

20、试论我国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确定

21、试论我国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特征与分类

22、试论产权关系的明析

23、试论产权交易机构的法律地位

24、试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25、试论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法律地位

26、论经济管理权

35、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政府监管及其法律规范

36、试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7、试论我国企业法人财产权

38、试论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界定

39、坚持和完善企业领导体制的法律思考

40、国有企业职工主人翁地位探析

41、试论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法律制度

42、试论国有企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与企业法人独立核算

43、试论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法律保护

44、我国私营企业法

45、试论企业集团的法律地位

46、试论企业集团的法律特征

47、企业集团的反垄断问题探讨

48、企业兼并法律问题探讨

49、试论涉外经济法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保护作用

50、WTO与涉外经济法制的完善

51、试论我国对外国投资企业的法律保护

52、试论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保护

53、试析涉外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54、台商在大陆投资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55、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问题述略

56、中外合资企业外汇收支平衡的法律探讨

57、试述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特点

58、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合作企业的比较

59、试论我国自由贸易区立法

60、浦东新区土地有偿使用的法律问题探讨

61、浦东开发中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法律问题初探

62、论政府对金融(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督

63、论社会保险的管理问题

64、税收担保问题探讨

65、反避税的法律对策

66、避免双重征税方式及其比较

67、出口进税问题探讨

68、入关后我国税制问题探讨 69、加强税收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70、社会保险税问题探讨

71、证券税收问题探讨

72、分税制问题探讨

73、加强纳税义务人纳税意识探讨

74、我国证券法完善的探讨

75、加强证券市场管理法律对策

76、论股票发行交易的法律问题

77、证券市场热点问题的法律分析

78、论商业银行的管理问题

79、论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

80、存款人权益保护初探

81、完善我国的会计立法

82、完善我国的审计立法

83、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立法

84、论对存贷计价的法律问题

85、“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实施一年评述

86、银行贷款的法律问题探讨

87、发行国际债券的法律问题初探

88、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的若干法律问题

89、涉外土地批租的法律问题初探

90、试述浦东新区立法特点(兼与经济特区立法比较)

91、试论我国的出口加工区立法

92、建立我国涉外反倾销法律制度的探讨

93、试论我国涉外仲裁制度的特点

94、司法会计鉴定的法律程序及地位

95、论司法会计鉴定在处理经济犯罪案件中的运用96、略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查账

97、略论经济纠纷案件的查账

98、试论司法会计鉴定在诉讼活动中的运用

99、试论“三角债”的形成及其法律对策

100、审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101试论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合理化过程中的劳动立法问题

102试论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转变的立法问题

103试论城市“民工”的法律保护

104试论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完善

105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探讨

106人权问题与劳动法的完善

107试论我国劳动保险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

108消费基金调控对策研究中的劳动立法问题

109、劳动、工资、保险制度配套改革中的立法问

110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法律思考

111劳动制度改革和劳动立法的关系

112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法体系的思考

113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思考

114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思考

115加强和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的思考

116加强和完善我国环境执法的思考

117试论环境污染纠纷中的举证责任

118试论环境污染纠纷中的无过失责任

119试论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

120环境责任法探析

121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执法体系的思考

122我国环境行政复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23试论我国环境行政诉讼制度

124试论环境诉讼案件中的诉讼资格限制问题

125浅析环境诉讼中得集团诉讼

126我国环境执法程序的探讨

127我国环境法基本制度的探讨

128试析我国环境纠纷中厂群矛盾的解决

12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法律思考

130农村技术进步的法律对策

131企业技术进步的法律对策

132建立我国的技术开发区的法律对策

133技术秘密的法律特征及其保护

134科技法概念及其调整对象

135科技法律体系研究

136关于市场立法思考

137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立法体系

13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

139略论正当促销手段与贿赂罪

140反对商品销售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法律问题

141试论我国产品责任制度的特点

142论预防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法律保障

143进一步完善我国商品质量管理的法律制度

144期货立法的若干法律问题

145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146试论反暴利立法的必要性质和内容

147关于我国反垄断立法的思考

148简论我国反垄断法的任务

149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150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151关于土地使用权几个问题的法律思考

152关于土地立法的若干问题

153房地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154计划法、产业结构发基本问题研究

二、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类:

1、试论行纪合同的法律特征

2、旅游合同的法律特征

3、试论居间合同的法律特征

4、试论联营合同的法律特征

5、论合同担保制度的完善

6、合同实践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7、合同无效的探讨与立法完善

8、试述合同违约责任制度

9、试述合同的管理

10、我国合同法中债的效力扩张问题

11、旅游法调整对象的探讨

12、试论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13、我国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

1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若干法律问题

15、土地有偿使用的法律探讨

16、试论农村专业户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17、试论联营合同的若干法律问题

18、商事代理制度的完善

19、试论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法律保护

20、试论我国企业破产法律制度

21、试论公司股票(或债券)的发行

22、试论公司重整制度

23、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原则

24、论保险的功能及完善我国保险立法

25、论代位求偿权

26、论保险合同的变更

27、保险业现金运用的监督的研究

28、论强制保险制度

29、对保险费管理的法律问题

30、消费保险合同

31、论信贷合同的担保

32、论融资租赁的若干法律问题

33、试论工业产权在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中的作用

34、提高专利实施率的若干法律问题

35、试论对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36、略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37、完善我国商标管理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

38、试论我国技术引进与技术输出的政策与法律

39、商事合同的法律问题

40、网络产业、在线交易、电子商务法律问题

41、股份合作制企业法律问题

42、一人公司与国有独资公司研究

43、公司法热点问题法律思考

44、票据制度的完善

45、商事活动担保问题

46、银行制度的完善

47、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

48、票据无因性理论

49、票据制度中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50、电子化对票据制度的影响

51、我国破产制度的完善

52、我国市场主体制度中需要自然人破产制度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 篇5

宪法与行政法

1、试论宪法的稳定性

2、论宪法监督

3、宪法解释问题研究

4、试论公民的知情权

5、论人权入宪

6、违宪审查若干问题研究

7、论制宪权

8、评述中国违宪审查制度

9、论宪法司法适用性

10、论公民的隐私权及其立法保护

11、行政许可法评析

12、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

13、行政诉讼被告的认定

14、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

15、论行政不作为

16、行政自由裁量权研究

17、行政契约研究

18、行政复议制度研究

19、行政赔偿若干问题的研究

20、加入WTO后我国行政法面临的挑战与改革

21、行政救济制度探讨

22、行政处罚制度研究

23、论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24、论行政违法

25、论行政合理性原则与行政自由裁量权

26、行政收费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法

1、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思考

2、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3、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之我见

4、论侵害知识产权的归责原则

5、知识产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研究

6、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平行进口问题界定与法律规制

7、论遗传资源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

8、职务专利与我国企业发展

9、试论基因的专利保护问题

10、试析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11、电子商务商业方法软件的专利完善

12、论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

13、专利侵权判定之法律分析

14、中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15、网络传播作品适用“法定许可”初探

16、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17、试论网络著作权及其权利限制

18、试论我国著作权职务作品法律制度的完善

19、论互联网域名的保护

20、注册商标与未注册商标的保护比较

21、关于专有出版权相关问题的讨论

22、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思考

23、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属问题探析

24、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再创作作品的界定

25、“竞业禁止”与企业商业秘密保护

26、论我国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和立法完善

27、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28、与公共健康危机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29、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30、论著作人身权的可转让性

31、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立法及司法思考

32、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

33、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

34、专利侵权诉讼中的等同原则

35、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思考

36、论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37、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研究

38、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问题

39、对商标反向假冒制度的思考 40、商标商品平行进口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41、驰名商标法律保护新发展

42、商标淡化理论与驰名商标保护

43、域名与商标冲突问题及解决

44、新闻职务作品著作权的享有

45、浅议著作权集体管理与著作权代理

46、浅析实用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47、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

48、免费下载软件作品侵权及其防治

49、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50、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

刑法学:

1、试论罪刑法定原则

2、共犯中止问题探析

3、论转化犯

4、刑事责任问题研究

5、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6、犯罪本质特征探析

7、试论诉讼欺诈

8、试论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9、刑法中罪刑失衡问题研究

10、犯罪对象研究

11、危险犯的中止问题探讨

12、论共同犯罪与身份

13、刑罚制度研究(选择具体问题确定题目)

14、死刑存废问题研究

15、量刑的酌定情节探讨

16、青少年犯罪研究

17、女性犯罪研究

18、暴力犯罪及防控

19、危害公共安全相关犯罪研究(选择具体罪名确定题目)20、浅析网络犯罪的现状及对策

21、走私犯罪研究

22、经济类犯罪研究(选择具体罪名确定题目)

23、侵犯人身权利罪相关问题研究(选择具体罪名确定题目)

24、性侵犯罪整合问题研究

25、侵犯财产罪相关问题研究(选择具体罪名确定题目)

26、胁迫式抢劫与敲诈勒索辨异

27、抢夺罪与抢劫罪的界限认定

28、环境犯罪研究

29、毒品犯罪研究

30、贪污贿赂犯罪相关问题研究(选择具体罪名确定题目)

31、职务犯罪罪刑失衡问题探讨

32、论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

33、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

34、论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线

35、农村犯罪的特点与控制

36、论保险诈骗

37、论刑法对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保护

38、女性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39、论合同诈骗罪 40、论毒品犯罪

41、非法侵入住宅罪

42、交通肇事罪问题研究

43、危险犯的犯罪中止问题

44、贪污贿赂犯罪的立法规制--以国际公约为视角

45、校园暴力犯罪心理研究

民法学:

1、论民事责任的法律特征

2、论民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3、论物权与债权之间的相互关系

4、评述民法中的时效制度

5、论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6、论非法人组织的民事地位

7、评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的制度价值

8、论无效婚姻的效力

9、请求权竞合与并存之法律研究

10、论共有物分割与共有关系

11、公司法人格否定之理论与实践

12、公司资本制度研究

13、票据无因性理论及适用

14、保险合同的法律特征

15、亲属人格权研究

16、近亲属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17、不当得利制度的价值和功能研究

18、民法优先权制度研究

19、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研究 20、论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

21、取得时效制度研究

22、债权人利益保障体系研究

23、保证期间与保证债权的诉讼时效

24、我国合同法律的附随义务及民事责任

25、论情势变更原则

26、惩罚性损害赔偿研究

27、试论我国诚实信用机制的构建

28、论缔约过失责任

29、论让与担保制度的构建 30、抵押登记效力之辨析

31、预告登记制度探析

32、论我国土地征用之法律缺失

33、论违约损害赔偿范围之确定

34、公序良俗原则研究

35、股东出资义务与民事责任法律问题研究

36、公司瑕疵设立研究

37、论股权质押

38、试论我国房地产产权制度

39、房地产转让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

40、遗嘱的自由与限制

41、论物上请求权

42、论农村土地问题

43、房地产预售合同预告登记制度研究

44、对公司法修改后资本制的法理评析

45、论善意取得制度

46、二手房交易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47、论夫妻约定财产制

48、论代理中的连带责任

49、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研究 50、物业管理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

51、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

5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53、格式合同的规制

54、论情势变更原则与合同落空之间的差异

55、论抵押权的设定与效力

经济法学:

1、循环经济下的经济法重构

2、论经济法基本原则

3、论优抚安置立法的必要性

4、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归责原则

5、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

6、论经济法的价值和理念

7、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8、西部开发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9、经济法就是宏观调控法吗?

10、论我国反垄断立法的规制对象

11、论产品质量法中的告知义务

12、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13、对国企改革中“管理层收购制度”的利弊分析

14、谈我国的反垄断法立法环境

15、对我国行业行政垄断的法律思考

16、关于消费者的界定

17、论产品责任

18、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问题

19、论对广告行为的规制

20、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1、农民工的劳动保护问题

22、论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

23、物业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24、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5、浅析我国商品房买卖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26、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27、金融创新对金融法的影响

28、金融创新视角下我国金融法的完善

29、关于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活动的法律问题研究30、关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再思考

31、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

32、涉外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33、WTO与经济法

34、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

35、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研究

36、评中国的外资待遇制度

商法:

1、论法人人格否定制度

2、我国的破产法律制度研究

3、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研究

4、论国有股权的行使与国有资产的保护

5、从公司法的修改看我国公司的资本制度

6、从公司法的修改看我国公司章程的法律性质

7、股东代位诉权制度比较研究

8、新公司法关于公司的解散和清算制度

9、股东退股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10、连锁经营法律问题研究

11、竞业禁止研究

12、股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研究

13、票据善意取得研究

14、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15、破产法若干问题研究

16、信托法若干问题研究

17、企业集团法律问题研究

18、商业信用法律保障研究

19、合伙法律问题研究

20、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问题思考

21、论公司的社会责任

22、论合伙企业的财产性质

23、论独立董事制度

24、论《公司法》中的同业禁止原则

25、论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与履行

26、浅析公司为其股东提供担保的法律效力

27、论商事登记法律制度

28、有限合伙的可行性探讨

29、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研究 30、公司章程与公司法关系的法律分析

31、试析信用证欺诈及法律管制措施

32、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33、论我国股东诉讼机制的建议

34、论董事的责任

35、论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制度

36、试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管制措施的完善

37、公司转投资相关法律的法律责任

38、公司的绿色社会责任

39、商号权的法律保护

诉讼法:

1、现代司法中的法官思维方式

2、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完善

3、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4、滥用诉讼权利之禁止

5、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

6、举证责任倒置问题研究

7、第三人制度研究

8、集团诉讼制度研究

9、再审制度研究

10、对执行难的原因及其对策的几点思考

11、论民事简易程序的不足与完善

12、试论我国陪审制度的完善

13、论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

14、仲裁制度之完善

15、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

16、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17、论无效合同的诉讼时效

18、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期限

19、环境侵权概念的界定 20、论环境侵权排除责任的构成

21、论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22、论环境侵权救济的社会化

23、司法独立原则与中国法律近代化

24、英美陪审制度研究

35、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研究

36、刑事诉讼中检警关系的研究。

37、侦查权的性质问题。

38、刑事陪审制度的意义。

39、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研究 40、有关沉默权的研究。

41、非法证据问题研究

42、有关刑事诉讼当事人问题的研究。

43、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

44、批捕权问题研究。

45、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及存废的思考

46、刑事被害人人权保护研究

47、律师调查取证的策略与技巧探讨

48、刑事代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途径

49、论诉审同一原则 50、中外刑事审判对象比较研究

51、论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

52、法官中立地位的实现途径

53、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制度探讨

54、审判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55、诉讼成本控制探讨

56、经济纠纷的处理方式研究

57、律师素质探讨

58、我国刑事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59、医疗事故举证责任研究 60、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与认证

国际法、国际经济法:

1、试析国际投资的多边立法

2、论《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国民待遇原则

3、入世后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

4、论反倾销争端解决机制与入世后中国的对策

5、论WTO协定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

6、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

7、全球金融服务自由化与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8、WTO体制下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及我国的立法完善

9、论反倾销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10、中国外资优惠制度利弊与重构探析

11、外国投资者待遇问题研究

12、外资单飞(即投资)现象分析

13、外资并购相关问题研究

14、我国海外投资法律保护问题

15、WTO后过渡期我国产业保护问题

16、论国际贸易惯例的适用

17、论国际货物买卖中风险的转移

18、论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可保利益

19、新外贸法框架下的外贸代理

20、国际航空运输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研究

21、论国际民商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原则

22、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选择中的运用

23、论国际民事诉讼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

24、《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五管辖权评析

25、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及其特点

26、国际融资租赁的法律问题研究

27、BOT的法律问题研究

28、巴塞尔新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的影响

29、论国际借贷协议的法律适用 30、WTO争端解决机制缺陷及其完善

31、涉外经济法域外适用问题研究

32、中国对美国外贸法301条款的法律对策

33、《多边投资协定》对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影响

34、试论提单的权利特性

35、WTO对中国反倾销立法的影响

36、试论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外贸立法的影响

37、货物所有权转移制度分析

38、海上货物运输保险的法律制度分析

39、冲突规范适用中的法律制度 40、涉外物权的法律适用

41、析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

42、论识别在国际私法中的运用

43、析国际私法的最密切联系原则

44、论国际反倾销制度的实质不公平及我国的对策

45、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国际法思考

46、论国际人权法在中国人权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47、论国际法上的自决权、主权及其发展权理论

48、论国际商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 篇6

1.醉酒入刑的刑法司考

2.自助游事故中的民事法律责任

3.自然垄断行业的反垄断规制

4.摇号购车中的平等权问题

5.行政罚款制度浅析

6.刑民交叉下的诉讼诈骗

7.刑法中共同犯罪中止问题

8.刑罚的目的9.新生人格权问题研究

10.小额诉讼程序设立的基本构想

11.我国煤矿矿区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研究

12.我国环境评价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13.我国公务员招录制度研究。

14.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15.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问题探析

16.网络团购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17.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利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18.徒弟使用权对房屋所有权的影响

19.试论信访中的行政赔偿问题

20.生态旅游法律问题

21.人肉搜索的法律思考

22.侵权责任能力的意义及适用

23.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

24.浅析我国当今女性犯罪

25.浅析滥用行政权利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26.浅析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27.浅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28.浅析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

29.浅谈我国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

30.浅谈石家庄城中村改造问题与解决途径---以留营村拆迁改造工程为例

31.浅谈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

32.浅谈夫妻财产关系

33.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规制问题探析

34.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实践

35.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局限性

36.论转化犯

37.论中国同性恋的合法化

38.论正当防卫的不法形态

39.论正当法律程序的价值

40.论债权人的撤销权

41.论意思自治原则

42.论意思表示

43.论遗嘱自由及其限制

44.论医疗事故的民事法律责任

45.论医疗侵权的责任证明

46.论学生伤害事故中的侵权责任

47.论虚假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责任

48.论虚假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责任

49.论刑法禁止令制度

50.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制度之完善

51.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控制

52.论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及其完善

53.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完善

54.论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完善

55.论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现状及完善

56.论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57.论我国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58.论我国的婚姻财产制度

59.论我国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其解决机制

60.论我国的动物福利立法

61.论网络隐私权的完善与保护

62.论网络文学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展望

63.论网络交易中经营者欺诈行为的防范治理

64.论网络环境中的不正当竞争

65.论特殊防卫制度在我国的缺陷及完善建议

66.论贪污罪的共同犯罪

67.论贪污贿赂罪之死刑存废问题之审视

68.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障

69.论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70.论企业等级制度

71.论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72.论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

73.论间接正犯的实行行为

74.论婚姻中房屋归属问题

75.论婚姻中的女性权益保护

76.论婚内强奸的认定

77.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78.论合同解除后的期待利益保护

79.论故意杀人罪在中国的死刑适用

80.论共同犯罪的中止

81.论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82.论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83.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法律中的适用

84.论高层建筑不明抛掷物致人损害的价值分析

85.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

86.论夫妻共同财产制

87.论非婚同居的彩礼嫁妆的返还问题

88.论防卫过当

89.论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

90.论法人人格否认的基本理论

91.论城管柔性执法研究

92.论沉默权在我国的构建

93.论表见代理制度的完善

94.-论安乐死合法化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95.论安乐死的合法化

96.论ATM上的信用卡诈骗罪

97.论“微博”抢注及其法律规制

98.论“双规”的法律地位

99.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

100.离婚后亲子关系法律分析

101.离婚后对未成年人保护研究

102.劳教制度的替代

103.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思考

104.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研究

105.婚内侵权

106.关于我国重婚罪制度完善的探讨

107.关于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法律规制的问题研究 108.关于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研究

109.关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110.关于计算机软件保护立法保护

111.关于激情杀人是否应入刑的问题的研究 112.关于担保物权的竞合113.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和股东有效责任 114.公路收费制度研究

115.对亲属犯罪问题的探

116.钓鱼岛主权的归属

117.从征地补偿看我国行政补偿制度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 篇7

1、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50万, 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 而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0余万, 创历史新高,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解决他们的就业是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2、专业之间供需不平衡

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 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 (92.5%) , 最低的是法学 (86.8%) , 该就业报告反映出当前法学教育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即法学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 经过高校培养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没有完全得到认可, 有相当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 法学专业毕业生表面供过于求与实质供不应求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扩招导致的普遍就业矛盾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 虽然使得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一方面扩大了教育公平, 另一方面推迟了应届学生的就业时间, 暂时缓冲了社会就业压力, 但是高校扩招同时也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猛增, 即使国家每年都会扩充相应的就业岗位, 以减小一部分就业压力, 但是, 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很难找到与其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工作, 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在这方面, 法学专业体现的尤为明显, 我国设立法学专业的高校拒不完全统计已经将近630所。

2、高校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显

高校的法学专业相对全国水平而言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专业和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直接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质量, 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完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以后走向社会仍然需要重新接受实践知识, 两者严重脱节。加之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 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 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 些高校的课程培养过程中并没有把专业实践性教学作为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 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吻合, 其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 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盲目新上所谓“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专科层次, 使学校培养脱离了社会的需求。

3、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没目标、没准备, 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 往往是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事业心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并且, 大多数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希望学习法学专业毕业后都能够从事专业工作或者能够在相关行业得到发展, 他们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对自己的能力和社会需求缺乏了解, 设定的期望值过高, 导致丧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这种社会的高要求与大学生低素质之间的矛盾, 使大学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4、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功能欠缺

学校针对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大学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并不高, 校各职能部门没有对学生的就业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职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方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迎接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 功能和内容比较单一。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记忆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 难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方面, 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深化教学教育改革,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校应该加快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 运用法律知识对案件事实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提出意见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 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结合社会需求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 拓宽专业适应性, 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进行订单式培养, 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宽口径, 厚基础”法学专业是社会适应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社会在发展, 法律自身也在不断发展, 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更新, 满足适应社会的最新需求, 只有使学生更多的掌握工具性技能, 才能使法学本科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2、法学专业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法学专业学生要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另外, 法学毕业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和实践经验, 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基础上, 多方面锻炼自己, 积极参加各类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 掌握几种职业技能, 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使自己尽早进入工作角色。

3、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学校要开展全员全程指导, 从新生入学就要明确将来的就业指导内容,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并贯穿学生的大学四年。学校在就业指导中, 应该以学生的学业为基础, 以将来的就业为导向, 全面统筹地进行指导,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 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灵活就业, 多渠道就业, 主动创业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关系, 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培训, 积极吸收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高教师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把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 多方面提供就业信息和门路, 形成学生主动、学校学院和家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开辟多元就业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朱琳.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 (4) .

[2]程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4) .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学专业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24-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從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1]

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法律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十八大从治国理政方式的角度对法治给出了新的定位,即“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纵观中国历代领导集体,“法治”观念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历程。

对于法律人来说,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公平正义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致力于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走依法治国道路。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举措有180多项,重大新举措体现在坚持依宪治国、完善人大及常委会宪法监督、建设法治政府、加快反腐立法,党纪党规严于国法等一系列方面。

去年12月15日,内蒙古高院再审宣判呼格吉勒图无罪,18年后法律终于还受害人以清白,当年负责受理此案的专案组组长、主审法官、检察官等也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一批法律人为此付出了艰辛及不懈的努力,体现了我国众多法律工作者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守卫法律的尊严,推动我国司法不断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和信心。而聂树斌、念斌等案的最终水落石出则更需要法律人继续持久的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法学专业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3]而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后备军和新生力量,更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追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首先,学好专业课是对法学专业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自身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法律人。法学学生在学习不同法律法规的时候,也要深入研究立法者订立这些法条背后的意义,如为什么要这样订立,如此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法律及社会效果,颁布了法律法规之后,其效果又有多少,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法学院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深入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讲授中科学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为法学院学生传递准确的信息。

其次,法学院的同学要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自身学习、生活的准绳,并创新研究和实践的形式,将所学运用到推动我国法治建设中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矛盾中去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技能。通过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亲临现场,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最重要的是技能得到锻炼和培养。[4]例如,可以通过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法院旁听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深入农村、社区等基层,进一步了解国家、了解社会。而这些,绝不是呆在校园中靠读几本书,看几条新闻,听几次讲座就能掌握和获得的。

最后,法学院的同学在自己充分学习研究了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后,更有义务承担起推广普及法律知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让全校师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每一位高校学子的内心。在这一方面,法学院的同学要积极承担普法的义务,充当好先锋队的角色,深入各个学院内部宣讲、普及法律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创新普及、宣讲的方式方法,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普法讲座进学院等活动,尽量用鼓励的方式吸引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让全校师生潜移默化地认识到遵守法律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通过法学院师生的宣讲、普法,以点带面,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甘露.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J].中国校外教育.2014-09-1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11-0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15.

[4]周古月.当代大学生对社套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第33-34页.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参考 篇9

法理学

1.论理性与法律的关系 2.论公民意识 3.权力与权利辨析 4.法治论析 5.中国走向法治的问题与对策 6.维辛斯基与中国法理学 7.评“社会本位” 8.法律发展与国家权力的思考 9.法律发展论10.关于法律消亡问题的思考 11.国际经济一体化和法律发展前瞻 12.论转型社会中的法、权关系13.自由与法律 14.法律解释论 15.人权与主权的平衡 16.司法制度与法治 17.法学教育论18.法律移植—史的考察 19.司法独立析论 20.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论 21.社会改变法律与变法先行 22.法律中的一般价值和民族特色 23.法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中的问题 24.法制运转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成因与对策 25.立法原则:功能与内容 26.论法律规范的要素 27.司法公正论 28.反腐倡廉中的法理问题研究 29.论道德原则对立法的制约 30.论道德原则在司法过程中的作用 31.论对立法权的监督机制 32市场经济建设与法律观的变革 33.司法原理与技术 34.法律原则问题研究 35.价值选择问题研究 36.司法的伦理性与司法公正的实现 37.法律程序问题研究 38.法律职业问题研究 39.法律解释的方法 40.法学和司法实践中的利益衡量 41.法律效力研究 42.中外法律思想史 43.先秦儒家与正统儒家之法律思想比较 44.法家法治思想的历史内涵及现代意蕴 45.论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的神权因素 46.论析中国古代非正统法律思想对官方的影响 47.中国古代官方律学和私人律学之比较 48.沈家本在晚清修律中的角色定位之研究 49.孙中山排满思想之研究 50.美国现实主义法学评析 51.萨维尼历史法学思想评析 52.德沃金法律思想述评 53.宗教对西方法律发展影响的意义 54.法律与自由——史的考察 55.浅析古希腊法律思想及其对西方法学的影响 56.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评述 57.孔子法律思想与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之比较 58.古典自然法学派片论 59.洛克法律思想述评 60.论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61.评社会契约论 62.三权分立学说源流考 63.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64.庞德社会法学刍议 65.中西法律作用思想之比较 66.批评法学及其对中国法学的启示 67.西方法学中的权利义务观 68.西方法治观念的起源及发展 69.西方法意识现代化述评 70.中西法律观之比较 71.西方法学发展的社会学分析 72.自然法传统及其启迪 73.波纳斯经济分析法学评析 74.西方法学中的人权观 75.中国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外法律制度史

1.试论礼在中国古代的发生、发展及其地位 2.试论中国古代司法审判中的程序正义因素3.义绝制度考论 4.保辜制度考论 5.直诉制度考论 6.历代刑讯制度之比较 7.唐代吏治研究 8.论析中国古代法律中的民族歧视因素 9.中国古代致仕制度论析 10.论中国古代王位继承的发展及历史意义 11.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之制度博弈探析 12.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制度探析 13.近代中国社会宪政制度发展论 14.清末法制改革动力论 15.论晚清法制改革中的司法独立 16.欧美各国违宪审查制度研究 17.罗马法对我国现阶段民事立法的借鉴意义 18.近代法国法与德国法之比较 19.战后资本主义民法发展趋势研究 20.欧美各国司法制度研究 21.日尔曼法在欧洲法律制度中的地位与影响 22.古代印度法研究 23.罗马法与现代民法 24.英美法系的形成 25.大陆法系的形成 26.欧盟法律制度研究

宪法学

1.宪法的定义探讨 2.宪法的本质研究 3.英国宪法产生的过程探究 4.美国宪法产生的条件研究 5.论宪法的发展趋势 6.试论我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 7.宪法的基本原则研究 8.论宪法的违宪审查原则 9.宪法的价值研究 10.宪法的功能研究 11.宪法的作用研究 12.宪法与人权保障 13.宪法与反腐倡廉 14.宪法与依法治国 15.宪法与市场经济 16.宪法与和谐社会 17.宪法与政治体制改革 18.宪法性法律探究 19.宪法渊源研究 20.宪法形式研究 21.宪法结构研究 22.论宪法的直接效力 23.宪法序言的效力问题探讨 24.宪法文化研究 25.论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26.论中国通向宪政之路 27.论公民的宪法地位 28.人民的界定问题探讨 29.论人权入宪的意义 30.论人权与公民权的关系 31.公民基本权利与国际人权公约 32.论宪法权利的基本原则 33.平等的性质探讨 34.公务员报考中的平等权研究 35.司法考试中的平等权研究 36.农民平等权研究 37.生命权研究 38.论宪法生命权与死刑的废除和限制 39.论宪法生命权与安乐死的立法 40.论宪法生命权与脑死亡标准 41.堕胎的宪法学思考 42.论宪法上的隐私权 43.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问题探讨 44.论宪法上的人的尊严 45.居住与迁徙自由权研究 46.精神自由权研究 47.表达自由权的性质探讨 48.结社自由权研究 49.平等谋求公职权研究 50.请愿权研究 51.公民投票权研究 52.宪法视野下的公共利益 53.社会保障权研究 54.生存权研究 55.罢工权研究 56.宪法受教育权研究 57.学术自由权研究 58.生活环境权研究 59.公民诉讼权研究 60.知情权研究 61.弱势群体的宪法权利研究 62.刑事被告人的宪法权利研究 63.公民基本义务研究 64.论宪法权力 65.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66.关于我国国体问题的探讨 67.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 68.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 69.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的完善 70.论我国单一制的完善 71.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72.论基层群体自治制度的改革 73.人民代表大会机构的改革 74.人大“个案监督”问题探讨 75.论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机制的完善 76.国家主席制度的完善 77.我国军事领导体制的改革 78.宪法与政府体制改革 79.省长任期问题探讨 80.司法改革的宪法思考 81.法院院长的任职资格研究 82.检察机关的性质与宪法地位 83.检察长人选的来源问题探讨 84.竞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85.选举诉讼制度研究 86.宪法与党的执政方式改革研究 87.宪法制定权研究 88.宪法实施研究 89.宪法秩序研究 90.宪法程序研究 91.宪法司法化研究 92.“齐玉苓案”研究 93.成都“身高歧视案”研究 94.论我国宪法诉讼制度的构建 95.论我国宪法解释体制的改革 96.论我国宪法修改制度的完善 97.“良性违宪”之探讨 98.论我国宪法监督的公民建议权 99.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改革 100.论我国宪法监督机构的完善

国家赔偿法

1.国家赔偿法的性质探讨 2.论国家赔偿的理论基础 3.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求之探讨 4.行政赔偿归责原则研究 5.司法赔偿归责研究 6.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研究 7.司法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研究 8.关于国家赔偿范围确定标准的思考 9.国家赔偿中的精神赔偿问题研究 10.公共设施的国家赔偿问题研究 11.行政赔偿的范围研究 12.司法赔偿的范围研究 13.论行政赔偿程序的改革 14.行政赔偿诉讼研究 15.司法赔偿决定程序性质的探讨 16.论司法赔偿程序的改革 17.论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的改革 18.法院检察院共同赔偿案件之研究 19.行政赔偿的比较研究 20.司法赔偿的比较研究 21.行政追偿制度研究 22.司法追偿制度研究 23.关于国家赔偿方式的探讨 24.行政赔偿标准研究 25.司法赔偿标准研究

行政法学

1.论行政的公共性 2.公共行政的泛起与行政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3.行政法与宪法关系之定位

4.中国古代有无行政法之我见 5.重新认识行政法的渊源 6.论行政法的不成文渊源 7.行政判例研究 8.行政惯例研究 9.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研究 10.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之重构 11.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研究 12.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研究 13.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 14.行政法上的法律优先原则研究 15.行政法上的诚信原则研究 16.当代中国行政法律关系的新变化 17.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研究 18.高校被诉现象的行政法学思考 19.行政主体概念之辨析 20.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重构 21.我国行政组织法完善之思考 22.现代行政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分析 23.公务员招录中的歧视现象及其消解 24.公务员回避制度研究 25.行政处分司法救济研究 26.公务行为的识别标准研究 27.公务员绩效评估研究 28.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研究 29.论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抵抗权 30.论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 31.行政行为概念之重新界定 32.行政行为效力研究 33.论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34.论行政行为的不可改变力 35.论行政行为的执行力 36.论行政行为的不可争力 37.行政不作为研究 38.附款行政行为研究 39.无效行政行为研究 40.论行政行为的成立 41.论行政行为的生效 42.假行政行为研究 43.行政事实行为研究 44.行政私法行为研究 45.论行政行为的补正 46.论行政立法中的公众参与 47.行政立法的正当性研究 48.行政立法监督研究 49.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研究 50.行政规范研究 51.一事不再罚原则之认识 52.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之忧 53.责令改正行为法律性质分析 54.“其他”行政处罚研究 55.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研究 56.行政许可法律性质研究 57.论行政特许 58.行政许可听证研究 59.论行政登记 60.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述评 61.行政强制基本范畴研究 62.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模式之重构 63.行政强制基本原则研究 64.行政裁决概念之界定 65.房屋拆迁问题的行政法学思考 66.行政征收研究 67.行政征用研究 68.行政收费之法律控制 69.行政奖励研究 70.行政给付研究 71.行政确认研究 72.行政指导法律属性研究 73.行政指导法治化构想 74.行政合同之识别 75.行政合同实证研究论行政合同中的行政特权 76.特许经营协议法律性质分析 77.行政计划研究 78.行政协助研究 79.行政调查研究 80.行政程序法之价值研究 81.行政程序法之功能探析 82.价格听证制度研究 83.行政信息公开研究 84.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研究 85.行政告知制度研究 86.行政管辖制度研究 87.行政程序违法之处理 88.行政程序法法典化问题研究 89.行政复议法律属性辨析 90.规范性文件复议制度研究 91.行政复议审查方式研究 92.行政复议管辖制度研究 93.行政复议司法化研究 94.行政复议困境的解决之道 95.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程序衔接研究 96.行政补偿制度研究 97.论公共利益 98.作为非正式救济的信访 99.行政监察制度改革研究 100.行政诉讼概念之界定 101.行政诉讼目的研究 102.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研究 103.行政审判权性质研究 104.行政诉权研究 105.行政法院研究 106.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重构 107.行政合同司法救济研究 108.行政规范之司法审查

109.行政诉讼类型构造研究述评 110.论预防性行政诉讼 111.行政确认之诉研究 112.行政给付之诉研究 113.课予义务之诉研究 114.当事人诉讼研究 115.机关诉讼研究 116.行政集团诉讼研究 117.行政公益诉讼研究 118.论行政公诉 119.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织处理模式研究 120.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121.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之冲突与消解 122.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研究 123.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研究 124.行政诉讼被告制度研究 125.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 126.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研究 127.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 128.行政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研究 129.行政诉讼中的补证制度研究 130.行政诉讼作证规则研究 131.行政诉讼认证规则研究 132.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研究 133.行政诉讼审查标准研究 134.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规则研究 135.行政诉讼起诉条件研究 136.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研究 137.起诉不停止执行研究 138.行政撤诉研究 139.行政诉讼缺席判决研究 140.行政诉讼审理对象研究 141.行政诉讼审判模式研究 142.行政诉讼适用调解研究 143.行政诉讼再审程序之改造 144.行政诉讼二审程序研究 145.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研究 146.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研究 147.行政诉讼判决研究 148.行政维持判决之存废 149.行政变更判决研究 150.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研究 151.重作判决研究

152.行政诉讼中的情况判决 153.行政补正判决研究 154.行政判决效力研究 155.履行判决研究 156.行政判决执行制度研究 157.行政诉讼制度变革研究 158.美国行政法发展趋势研究 159.部门行政法研究 160.比较行政法研究 161.公共行政民营化的行政法学思考 162.民营化及其政府规制研究 163.行政法学方法论研究 164.行政法学发展趋势研究

民法学

1.论民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民法典体系结构研究 3.从公法私法的划分看我国民商事立法的精神 4.合伙制度研究 5.论我国的法人制度 6.法人人格否定理论研究 7.论规避法律的民事行为及其对策 8.论民事活动中的欺诈及其对策 9.论民事法律行为 10.论民事行为的撤销与变更 11.论无权代理 12.论表见代理 13.完善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若干问题 14.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 15.论除斥期间 16.取得时效研究 17.论物权制度的基本原则 18.论我国建立统一所有权制度的必要性 19.论物权和财产权之间的关系 20.论物权的概念 21.论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 22.占有制度研究 23.共同占有研究 24.建设用地使用权研究 25.居住权研究 26.空间权研究 27.宅基地使用权研究 28.论土地承包经营权 29.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 30.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31.论民法上的过错 32.论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 33.论产品责任 34.论无过错责任 35.论债的效力 36.论债权人的代位权 37.论债权人的撤销权 38.抵押权研究 39.优先权研究 40.权利质权研究 41.动产担保研究 42.质权研究 43.论留置权 44.典权研究 45.房屋租赁关系的法律调整 46.融资租赁研究 47.论民法上的人格权制度与人权 48.论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49.论隐私权 50.身份权研究 51.形象权研究 52.论肖像权 53.论法人的人格权 54.论姓名权与名称权的法律保护 55.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56.论过错推定 57.论公平原则 58.论诚实信用原则 59.论法人的民事责任 60.论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61.论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62.论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63.论共同侵权行为 64.论安乐死的民法问题 65.论民事连带责任 66.中国民商立法体例研究 67.房地产市场的民法调整 68.海商法中的民事责任

合同法学

1.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2.中外合同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3.要约与要约邀请之间的区别 4.合同格式条款研究 5.论合同对第三人的效力 6.合同履行规则研究 7.论同时履行抗辩权 8.论不安抗辩权 9.论合同的变更 10.论合同的转让 11.合同解除权研究 12.合同违约责任研究 13.合同效力若干问题研究 14.买卖合同(委托合同、赠与合同等)若干问题研究 15.合同形式研究 16.提存研究 17.论先期违约制度 18.论合同的解释 19.损害赔偿规则探讨 20.论先合同义务 21.论后合同义务 22.合同中的侵权责任探讨 23.论缔约过失责任论 24.悬赏广告研究 25.论预约合同 26.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27.论抵销

婚姻家庭法与继承法学

1.论婚姻的本质及基础 2.论婚姻法的伦理特性 3.论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4.论夫妻间的权利义务 5.论感情因素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论离婚中“第三者”的法律责任 7.非婚生子女及亲子关系认定的法律问题探讨 8.婚约制度存废辩析 9.离婚过错注意存废质疑 10.“别居”与我国分居制度比较研究 11.论夫妻财产制度 12.论夫妻特有财产制 13.论收养制度 14.浅析台湾地区“家制”的借鉴意义 15.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研究 16.论共同遗嘱 17.论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18.论遗赠抚养协议 19.遗嘱继承研究 20.法定继承研究 21.论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完善 22.商法学 23.国有企业公司化若干问题探讨 24.我国企业立法的整体构想 25.试论股份公司的利益制衡机制 26.论全民所有制企业自负盈亏的法律责任 27.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28.论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与保障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9.从两权分立到法人财产权 30.论企业经营管理权的法律特征 31.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特点 32.论公司的独立人格 33.论企业兼并的几个法律问题 34.论我国破产法中的“和解和整顿制度” 35.论我国破产法中关于破产债权和破产财产的法律规定 36.从对破产企业状况的调查,探讨我国破产法的实施 37.论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 38.论深化企业改革与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39.论企业租赁经营中的几个法律问题 40.企业股份制初探 41.论董事长与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区别 42.论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相互制衡 43.论对企业外部关系的法律调整 44.论国家宏观管理企业的法律手段 45.论全民所有制与政府的关系 46.论国有独资公司有关法律问题 47.论违反企业法的法律责任 48.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的若干法律问题 49.论企业职工的法律地位 50.我国证券立法的指导思想 51.试论我国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职能、作用 52.论宏观调控与金融法制的关系 53.试论我国票据法的有关问题 54.论票据的变造、伪造、更改和涂销 55.论我国结算制度的改革 56.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法制的几点启示 57.论治理通货膨胀的法律对策 58.论治理通货紧缩的金融法律对策 59.论我国证券交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0.论保险法律关系 61.论票据上的权力义务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的关系 62.论信用证当事人的法律关系 63.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 64.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刑法学

1.刑法机能研究 2.罪刑法定原则司法适用研究 3.罪刑法定原则视野中的刑法解释研究 4.罪刑相适应原则研究 5.犯罪构成理论探讨 6.犯罪客体研究 7.刑法中的危害结果探讨 8.论不作为犯罪的构成 9.论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10.刑事责任能力研究 11.论未成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12.身份犯研究 13.单位犯罪研究 14.违法性认识问题研究 15.论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基础 16.试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借鉴 17.特殊防卫权研究 18.危险犯研究 19.论“着手实行”的理解和认定 20.析“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21.“未得逞”含义探析 22.中止犯研究 23.论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24.间接正犯研究 25.片面共犯研究 26.教唆犯研究 27.论共犯与身份 28.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 29.情节犯研究 30.论牵连犯 31.结果加重犯研究 32.刑事责任的根据研究 33.刑罚本质探析 34.刑罚目的研究 35.量刑情节适用研究 36.死刑限制论 37.罚金刑研究 38.累犯制度研究 39.缓刑制度研究 40.时效制度研究 41.保安处分制度探析 42.论法条竞合 43.刑法中的“暴力”探析 44.交通肇事罪研究 45.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研究 46.洗钱罪研究 47.信用卡诈骗罪研究 48.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 49.侵犯商业秘密罪研究 50.合同诈骗罪若干实务问题探讨 51.非法经营罪研究 52.绑架罪研究 53.抢劫罪若干司法实务问题研究 54.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55.侵占罪若干实务问题研究 56.网络犯罪研究 57.受贿罪研究 58.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理论与实践 59.滥用职权罪研究 60.论职务犯罪的预防

经济法学

1.论经济法的价值理念 2.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3.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4.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考辩 5.浅析经济法的公平原则 6.经济法律责任社会性研究 7.略论经济法律责任的特性 8.浅析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 9.论经济法的社会性 10.对经济法与民商法关系的方法论透视 11.试论我国合作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 12.WTO规则与中国经济法学的发展及完善 13.试论当前中国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的建立 14.经济法对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 15.中国的循环经济立法问题 16.我国风险投资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17.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法律障碍分析 18.对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思考 19.试论旅游纠纷的法律适用 20.对我国直销及直销立法问题的思考 21.试析中国发展特许经营的法律保障问题 22.网络银行的风险与法律对策 23.试析外资银行的法律监管 24.试析会计法律责任 25.论广告监督管理制度 26.论比较广告的法律规制 27.浅谈网络广告中的法律问题 28.对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反垄断法

1.中国反垄断法价值论 2.我国竞争政策目标的选择 3.论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冲突与协调 4.价格歧视行为研究 5.反垄断法中的价格问题研究。6.论协议性限制竞争行为 7.禁止企业合并标准问题研究 8.行政性垄断治理对策研究 9.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 10.论反垄断法中的量化问题 11.试析我国对跨国公司垄断行为的法律规制 12.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分析及我国立法考量 13.论纵向限制竞争协议的法律规制 14.论知识产权垄断的制度设计 15.浅议反垄断法中的知识产权豁免制度 16.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17.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研究 18.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问题研究 19.特许经营中的反垄断问题研究 20.公用企业改革中的反垄断问题研究 21.电信竞争的法律规制 22.论相关市场的界定 23.论掠夺性定价的反垄断法规制 24.论行业协会的反垄断法规制 25.反论断执法机构设置比较研究

26.反垄断法诉讼问题比较研究

税法

1.浅论税收立法权限的划分 2.税收筹划的法律认定 3.论征税权 4.论税收公平原则 5.论税收法定原则 6.论税收效率原则 7.论实质课税原则 8.浅论我国生产型增值税的转型 9.完善增值税征税的范围 10.完善增值税出口退税机制的思考 11.完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思考 12.完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思考 13.论个人所得税中的费用扣除 14.论税收抵免 15.论关联企业的界定 16.对关联企业间交易的规范 17.转移定价的法律规制 18.环境税立法探讨 19.证券交易税立法探讨 20.社会保障税立法探讨 21.论纳税担保 22.论纳税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 23.论税收代位权 24.论税收撤销权 25.论税款优先权

反不正当竞争法

1.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及其法律适用 2.论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3.论商业秘密的认定 4..比较广告法律问题研究 5.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竞业禁止协议研究 6.论商业贿赂行为及其犯罪的构成要件研究 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8.消费者保护法的调整范围 9.论缔约过失责任在消费者保护中的应用 10.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11.消费者政策比较研究 12.消费者的认定 13.论消费者的安全权 14.论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15.论消费者的知情权 16.消费者知情权与经营者商业秘密权的冲突与协调 17.论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18.论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19.论消费者的求偿权 20.论消费者的结社权 21.浅析欺诈消费者的惩罚性赔偿

产品质量法 1.论产品责任 2.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研究 3.产品责任免责抗辩问题研究 4.产品责任法调整范围比较研究 5.产品质量法中“产品”的认定 6.产品缺陷的认定 7.论产品质量民事责任

劳动法

1.论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 2.论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3.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4.论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 5.完善我国的解雇保护制度研究 6.论劳动合同的期限 7.论工伤赔偿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 8.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研究 9.论保险利益原则 10.论保险代位求偿制度 11.论保险人的说明义务

环境资源法

1.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 2.市场经济下环境资源立法的若干问题 3.WTO与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

4.绿色贸易壁垒对策研究 5.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研究 6.土地利用流转制度研究 7.西部大开发与生态保护措施研究 8.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研究 9.风险预防原则研究 10.论污染者负担原则 11.论环境民主原则 1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若干问题分析 13.流域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14.论排污权交易制度 15.论排污许可证制度 16.排污收费制度研究 17.水权制度研究 18.环境合同制度研究 19.环境人格权研究 20.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生态税收法律制度研究 22.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研究(民事、行政、刑事任选其一)23.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24.论国际合作法律原则 25.环境保护产业化法律问题研究 26.环境诉讼法律制度研究 27.环境知情权研究 2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 29.环境法律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30.限期治理制度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31.环境法律中公众参与决策权利研究 32.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33.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制度研究 34.环境民事诉讼法律研究 35.生态补充法律制度研究 36.环境标志制度研究 37.环境标准制度研究 38.噪声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 39.水事纠纷法律问题研究 40.林权制度研究

知识产权法

1.关于知识产权的几个理论问题 2.知识产权的社会功能研究 3.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间关系研究

4.论专利法中进口权的规定 5.论专利侵权的认定与法律责任 6.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7.国际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制度 8.剽窃的司法认定 9.合作作品的权利归属问题研究 10.论职务作品的认定

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学

1.全球化下的国家主权;2.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3.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问题 4.引渡的被请求国审查机制 5.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机制 6.欧盟宪法条约研究 7.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责任 8.国际不法行为的构成 9.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的实施 10.联合国宪章的修改程序 11.联合国组织机构的改革问题 12.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 13.自卫权适用的法律问题 14.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问题 15.WTO在国际法上的特殊性 16.国际法上不加禁止的行为 17.紧追权的法律问题 18.国际法上的用尽当地原则 19.国际航空的损害赔偿责任 20.《京都议定书》研究 21.国际组织决议的法律效力 22.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制度的新发展 23.国际组织的表决制度 24.海洋争议的解决 25.欧盟法律在成员国的适用 26.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27.WTO与人权保护 28.国际法上的自然资源永久主权 29.外交特权与豁免问题 30.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管辖权 31.中国区际私法立法探讨 32.论国际民事管辖权的基本类型 33.涉外合同法律适用探讨 34.意思自治原则的比较立法研究 35.中国区际司法协助探讨 36.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探讨 37.论涉外侵权法律适用 38.论涉外代理合同的法律适用 39.论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 40.论国际私法中的外国法查明 41.论专属管辖 42.论协议管辖 43.论平行诉讼 44.论管辖权冲突的解决 45.论BOT合同的法律适用 46.论最密切联系原则 47.论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 48.论仲裁和诉讼管辖权的划分 49.论仲裁裁决的执行 50.仲裁送达问题研究 51.对仲裁的司法监督 52.《海牙送达公约》研究 53.判决域外执行制度研究

54.域外取证制度研究 55.论长臂管辖 56.论仲裁裁决撤销制度 57.论票据的法律适用 58.论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 59.论海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60.论破产宣告的域外效力

国际经济法学

1.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关系 2.国际经济条约的发展及其对一般国际条约制度的创新 3.国际经济条约的解释方法 4.国际经济条约的实施机制 5.国际经济条约的争端解决制度 6.国际经济条约对私人(自然人和法人)的效力 7.国家经济主权的法律内涵研究 8.国际经济组织决策制度的变革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 9.从贸易磨擦频发看国际贸易法制度的改革趋势 10.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价格待定合同研究 11.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标准条款规则看中国合同法的格式条款规则的改进 1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在适用范围上的缺陷及其完善 13.《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之中的违约救济制度研究 14.《美国统一商法典》之下的信用证制度研究 15.英美票据法上的正当持票人制度及其价值 16.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的管货义务 17.论提单的法律性质 18.备用信用证与一般信用证的比较研究 19.论信用证支付程序中的实质相符原则及其适用 20.国际贸易术语的“变形”及其法律适用 21.信用证程序中通知行的法律地位 22.议付行在信用证交易中的地位 23.信用证下议付行对受益人的追索问题 24.论国内商法是国际商法的渊源 25.《对外贸易法》的反规避条款研究 26.WTO争端解决机制中补偿制度的改革 27.区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28.论反倾销法上的低税原则 29.论反倾销法上的公共利益原则 30.论《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国民待遇制度 31.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反向一致原则 32.保障措施法上进口增加和产业损害的因果关系分析

33.试析纺织品特保条款中“市场扰乱”的真正涵义 34.论国际贸易救济措施的转换适用 35.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条约竞合适用问题研究 36.中国外贸法上的原产地规则研究 37.国家政治对国家外贸法的建立和实施的影响 38.第三国反倾销的法律问题研究 39.无单放货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40.从UCP600号看信用证制度的新发展

国际金融法与国际投资法

1.论国际投资法与国际金融法的关系 2.建立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或保证)制度的法律问题 3.论世贸组织法对国际投资法的发展 4.国际投资法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外资法的修改 5.创新我国吸引外资形式的法律问题 6.我国吸引外国投资中的国家安全问题 7.<<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14条适用中的法律问题 8.CFIUS与我国对美国投资的对策 9.我国投资海外能源产业的法律障碍及其克服 10.我国对本国国民海外投资保护的法律问题 11.我国在区域一体化中的国际投资战略 12.区域一体化中国际投资争议的解决模式问题 13.对订立多边的国际投资协定的法律思考 14.IMF的改革问题 15.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 16.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 17.人民币汇率的国际货币法问题 18.IMF与WTO在外汇和汇率问题上的关系 19.国际银行业市场准入的法律问题 20.新旧巴塞尔协议之比较 21.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创新 22.新巴塞尔协议中有关标准法的法律问题 23.新巴塞尔协议中有关内部风险评估机制(IRB法)的法律问题 24.新巴塞尔协议中的操作风险的法律问题 25.新巴塞尔协议中的监督检查的法律问题 26.新巴塞尔协议中的市场纪律的法律问题 27.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监管 28.金融衍生交易的法律问题 29.新巴塞尔协议与金融衍生交易的监管 30.中国企业上市美国的法律问题 31.离岸金融市场与我国金融安全 32.商业银行股权改造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诉讼法学

1.论公开审判制度 2.论回避制度 3.论对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 4.论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

5.论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6.论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 7.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新论 8.辩论主义初探诉权研究 9.论民事诉讼中的程序公正 10.论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保障 11.诉讼标的研究 12.民事诉讼目的研究 13.论民事诉讼中的级别管辖(或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协议管辖等)制度 14.试论我国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完善 15.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 16.论我国群体诉讼制度的特点 17.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 18.论当事人制度的完善 19.论诉的要素 20.论检察院提起民事诉讼 21.论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 22.论诉的合并 23.诉的客观合并探析 24.论反诉 25.对我国民事质证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26.民事审判价值论 27.论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 28.论财产保全措施的适用 29.论先予执行措施的适用 30.论缺席审判制度 31.我国审级制度评析 32.论再审程序的性质 33.论执行标的有限原则 34.执行证明活动初探 35.论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36.证人证言的比较研究 37.论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兼论诉讼法的独立价值)38.试论不起诉制度 39.论我国人民检察院的公诉权与法律监督权 40.刑事诉讼中公诉转自诉若干问题探讨 41.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2.论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地位及权利 43.试论直接证据或间接证据的特点及适用规则 44.论对美国刑事诉讼程序程序几点借鉴 45.试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46.关于不起诉案件中附带民事诉讼处理权的探讨 47.论我国现行刑事庭审方式的特点 48.试论上诉不加刑原则 49.试论刑事(或民事)二审程序的审理方式及完善 50论无罪推定原则 51.论沉默权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启示 52.浅谈自诉案件的审理特点 53.未成年犯罪刑事诉讼研究 54.大陆与港澳台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 55.论我国现行证据制度特点

56.论证据展示制度 57.论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58.论对非法证据的排出规则 59.我国侦查程序比较研究 60.论人民法院对公诉案件的审查及法庭审判程序 61.论英美证据制度及其借鉴 62.论刑事(或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及问题研究 63.单位犯罪案件审理程序探析 64.论证明标准 65.证明责任制度的价值功能 66.证明责任分配的适用条件 67.论三审终审制度 68.二审裁判制度研究 69.论小额诉讼程序 70.论再审事由 71.论执行财产查明制度 72.论执行名义 73.论执行救济 74.论执行担保 75.论书证规则 76论证人宣誓制度 77.论当事人真实义务 78.论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79.论沉默权 80.论推定 81.论自由心证原则 82.论死刑复核制度 83.论污点证人制度 84.论诉辩交易制度 85.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机关比较研究 86.论刑事(或民事)抗诉案件的审判程序 87.刑事审判模式比较研究 88法官制度比较研究 89.诉讼成本论 90.诉讼效益论 91.海峡两岸公诉制度(或管辖、证据、庭审诉讼主体等)比较研究 92.论诉讼证据的法律性

律师法学

上一篇:效期商品、特殊管理器械和贵重器械管理制度下一篇:暑期研究生国企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