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的优秀作文

2024-11-11

小记者的优秀作文(精选18篇)

小记者的优秀作文 篇1

我的校园小记者之路优秀作文

告别失败,擦去泪水,勇敢自信地走自己所选择的路,当回过头时,发现走过的路每一处都是那么的精彩……

——题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成为了一名校园小记者。我曾埋头苦干、挑灯夜战,直升我梦寐以求的.校园小记者。这许多个日子里,校园小记者站伴我走过不一样的过去。

成为一名校园小记者之后,我欣喜若狂,曾以为自己登上了星光大道,能稳操胜券。我沉浸在喜悦中,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却像是走进了原始森林,迷失了方向。上课时,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别人也听得津津有味,而我根本听不懂;培训班上,我完全充当了配角,提问时几乎一句也答不上来。我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不知不觉间,半年时间从我手中逝去。我害怕,泪水总在眼眶里打转转。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对自己有许多的不便,于是我重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切从零开始。当每次上完培训班过后,我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知识眼界开阔了许多,喜欢去收集一些杂志。原来那个讨厌看新闻的我竟然也看起了新闻。在我看来,这也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吧!但我不会骄傲,因为这次的成功没有让我忘记原来的我,泪水激励着我前进,它成为了我成长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笔。

努力,会让你阅历更加丰富,泪水会让让你变得更加的坚强。我的校园小记者之路是多么的光辉灿烂,但也经历了不少的酸甜苦辣,因为我相信“只有不断的拼搏,才会有最闪亮的明天”。

小记者的优秀作文 篇2

良好的人品是第一要素

精品的背后是人品。在笔者看来, 良好的人品和纯净的心灵是记者第一素质, 所谓精品的创造需要人品的锤炼。美国“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说过:“新闻事业是一种双重性格的事业。站在为公众提供普及教育的立场来说, 大众传播是一个学校, 但是, 站在为投资者赚钱的目的而言,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企业。任何传播媒介的负责人, 受这种双重性格的影响, 一方面要尽校长之职, 另一方面要尽经理之职, 这两种职务有很多时候是互相矛盾的。”这个矛盾经常会困扰着我们的记者, 一方面要做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 一方面要赢得市场利润, 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模棱两可, 导致了某些记者职业精神的缺失。记者职业见识多, 接触广, 容易产生浮躁的毛病, 甚至个别的会造成人格的扭曲。别人赚钱了, 发财了, 心理痒, 有的人便想用记者这个行业去搞有偿新闻, 各种各样的应酬、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 对记者既是锻炼, 也是考验。奉献精神、埋头骨干、不为名利所动的品格在部分记者心中已经动摇、开始淡化, 影响其对新闻事业理想的追求。

由此可见, 全身心投入, 需要记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洗礼和考验, 面对义利、是非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 集中精力搞好新闻, 为了事业的永恒。在中国新闻奖中, 我们看得见记者的人品与执著。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银奖的作品《暗访制假窝点》是《华商报》一名摄影记者谢海涛, 他为了拍摄河南平舆县什字路乡王关庙一民宅制造假币的最后工序, 他铤而走险, 扮成购买假币的贩子, 几经周旋地拍摄, “交易”后, 立即报案, 使警方遂端掉了这个团伙。

精品的背后常常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都是一群乐于奉献、敬业守恒、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新闻工作者。正所谓精品佳作年年“领风骚”, 而新闻工作者的人品是永恒的。

天赋与勤奋并重是第二要素

记者是一个需要兼备各种综合素质的职业, 应该具有的素质是天赋与勤奋并重, 这是所有真正杰出的记者的共性, 其优势在于他很有天赋、很聪明, 但是他并不以此自居, 自傲, 反而相当勤奋、谦虚。而这种勤奋都缘于干工作时给他带来的乐趣, 因为沸腾的现实生活是新闻创作的源泉, 他们通过不断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深入基层, 勤跑、勤观察、勤思考, 写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来。

勤奋来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是新闻规律对媒体的客观要求。作为记者, 如果不能做到“三贴近”, 写出的文章就不会有亲和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就很难发挥党报的喉舌和耳目作用。精品佳作往往都是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用老百姓的话、贴老百姓的心, 讲老百姓的故事, 这些都与优秀记者的勤奋是密不可分的。

创新精神是第三要素

在新闻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力争做到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是优秀的记者所具备的思维品质, 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 这是一个记者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 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 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 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 在有的记者眼里不屑一顾, 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淡而无味, 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 写出来的报道却是精彩的好稿, 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记者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求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 善于发现、善于捕捉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 以及给人以启迪的各种新思想、新观点, 善于探寻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趋向。

敬业精神是第四要素

敬业精神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 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 从选择干记者这行的那一刻开始, 就应当十分清楚时代赋予自己的担子有多重, 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 甘愿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敬业者,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 是一个记者成长、成名的必备条件之一。敬业的记者往往始终点燃了我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 让我们热情地拥抱生命, 开创未来。带着热情去工作, 用热情转化自己, 用热情创造成果, 始终敬重自己的工作。俗话说记者的“笔杆虽轻, 分量尤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 现实生活生机勃勃、日新月异, 优秀的记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用一双慧眼、别具匠心地采撷到鲜活的东西, 写出感人的作品。

邹韬奋同志曾说过:“不为自己打算, 不计个人得失, 尽可能达到“无我”的境界。”他的这种精神今天仍然十分提倡。因此, 要真正当一个好记者, 就要在工作上进取务实, 干好属于自己一生钟爱的新闻事业, 使自己成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记者。■

摘要:2009年1月8日, 《羊城晚报》A3版头条用了一个4栏大标题“汪洋:只有一个字:干”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2009年1月7日上午,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闭幕大会上说:“全省科学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只有一个字, 干!不干, 那些目标措施形同虚设, 半点价值也没有”。一时间, “干”字成了全省众多市民谈论的新话题。同样, 记者也不例外, 记者之间的话语中也由以往的今天“采访”了几端活?变成了“干”了几端活?诸如此类, 一个看似简单的“干”字, 新时期的记者如何有效的工作, 干出点成绩?干出点名堂?争当新闻工作的行家里手, 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争当优秀小记者 篇3

每当采访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在接过“记者证”的那一刻。那时我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就像孩子得到了渴望已久而又价值昂贵的玩具一样,只有欢呼才能充分表达出我无比兴奋的心情。

当我戴上“记者证”时,高兴之余却又不免有些担心。高兴的是:我终于得到了“小记者”这个称号;担心的是:我能不能胜任这份在我以前看来遥不可及的工作呢?

还记得第一次采访任务是去参观地震局,那时,我既向往又害怕。我害怕第一篇以校园小记者身份写的文章不够好,却又期待着第一次“冒险”。

采访刚开始时,我十分紧张,像一只胆小的兔子一样,心里忐忑不安。

我听着、记着,老师说的什么“地壳演变”、“震波”,我都一字不落地记在了笔记本上。我比别的小记者都要认真,就是为了这第一次能有一个好的开端。

渐渐地,我放松了下来。我兴致勃勃地听着,迅速地记着,不时还能问上一个问题,随着胆怯、紧张的离去,剩下的只有兴奋。

参观结束了,在回去的路上,我就开始构思着那篇即将要写的文章。回到家里,我不顾采访的辛苦,立刻写了起来,生怕把刚刚想好的思路忘了。经过反复修改,我把这一篇文章发到了老师的邮箱里。望着电脑上显示的“发送成功”,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正如我所料,我精心写的作文被老师选中了。不久后,文章被发表了。第一次投稿就发表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呀!

以前的我,理想是能当上一名小记者;现在的我,理想是当一名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优秀小记者。

我当小记者的感受作文 篇4

今年我当上了晨报小记者,经过半年多的小记者生涯,我不仅长了不少见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当上小记者我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第一次采访的失败使我下定决心,要努力去锻炼自己不放所任何机会,于是就有了移动公司的成功采访,我的提问还受到了被采访者的表扬,随着我的第一篇采访文章在晨报上刊登,给了我更大的鼓励。只要有时间,晨报作文版的活动我都积极参加,观看电影写观后感、母亲节的征文活动、六一儿童节的采访、“迎奥运,健康跑”采访活动都能见到我的身影,我的文章也不断发表出来了,我有了点成就感。

山外有山,外面的同学很优秀,在小记者团队里,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也看见了我的.不足之处,我要不断努力缩小和他们的差距,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一次难忘的小记者活动作文 篇5

7月24日,我如愿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参加了。我进了许昌日报社八楼教育部,发现全是陌生的面孔,还有点儿紧张,我找了个座位坐下,放好笔。这时,一个老师进来了,他面带微笑地介绍自己,清点人员。

培训开始了,老师首先让我给每名参加的小记者发了一份报纸,接着让我们作自我介绍互相认识,然后开始讲课,教了我们如何做好一名小记者,要具备哪些素质,怎样摄影等知识,观看了小记者活动的电影片断。从这些知识中让我感受到了原来当一名小记者是那么不容易呀!它能让我们更好地锻炼自己,看来当初我选择当小记者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最令我难忘的环节是走向街头采访市民,推荐小记者报。出报社门口,我就看到了一位骑三轮车的爷爷,我就跑过去对爷爷说:“爷爷,您好!您知道小记者报吗?”爷爷说:“知道。”我就把那份报纸送给了爷爷。爷爷说:“谢谢!”我说:“不客气。”第一个完成了任务,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虽然今天天气非常炎热,但我收获满满。我知道了如何做好一名小记者,如何写好一篇好作文,学到了很多有关新闻和记者的知识,不仅体验到了快乐,开阔了视野,而且学会了沟通,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自信心。

第一次当小记者的小学作文 篇6

星期六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去人民公园东门口集合,因为我要参加中原网向日葵小记者俱乐部组织的感恩节采访活动。

到达地点之后,我看见了无多和我年龄相仿的同学已经到了,还有一个美女老师说:“她叫桃子姐姐。”桃子姐姐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人采访十个人,可以问一些感恩节有关的问题,如:感恩节是在什么时候?可以向这些人要一个拥抱。一会看谁的拥抱多,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听了当时很有信心。

首先我采访了我的爸爸妈妈,通过练习,我更加熟悉采访的过程,当我开始采访其他人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的,还是妈妈首先帮我问了一位黄阿姨,我就上去采访她,我是这样问的:我是中原网向日葵的小记者,我叫王银波,“我来采访您,您知道感恩节是哪一天吗?”黄阿姨说不知道,我告诉黄阿姨:是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我又问:您能给我个拥抱吗?黄阿姨说:“好”,于是我就得到了第一个拥抱。我非常高兴,接下来我又采访了李奶奶、王爷爷和樊大哥。当我再次回到人民公园东门集合的时候,刚好半小时。

小记者的优秀作文 篇7

中葡建交的穿针引线人

1986年1月17日晚, 一个隆重的授勋仪式在葡萄牙驻京使馆举行, 葡萄牙驻华大使瓦莱里奥代表该国总统埃亚内斯将军将一枚“唐·恩里克王子骑士勋章”佩戴在新华社记者王志根胸前。大使先生用满腔热情的口吻说道:“唐·恩里克王子是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英雄史诗精神的发扬光大之人。而王志根先生则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事业心和业务能力, 竭尽全力发展和加强葡萄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友谊。”许多人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而这一殊荣是王志根在中葡建交前后、担任新华社里斯本分社首席记者的岗位上辛勤工作6年多的必然结果。

1978年3月, 王志根从新华社原驻非洲的另外两个分社——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分社奉调去创建驻葡萄牙分社。那时候葡萄牙尚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他知道, 新闻往往是外交的前奏。这一年, 王志根37岁, 年富力强, 他发誓要为祖国的外交和新闻事业有所建树。因此, 从抵达里斯本第二天起, 他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力求从政治、经济、社会、文教到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 全面、客观地向中国人民介绍葡萄牙, 使长期中断往来的中葡两国人民尽快由熟悉到合作、交流。在为期6年多的时间里, 他利用一切机会深入民间和地方进行第一手报道, 以补前缺。由于他的宣传报道客观真实, 不仅打消了一些葡萄牙人对中国记者的误解, 而且赢得了葡萄牙政府和人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尊敬。正因此, 瓦莱里奥大使才在授勋仪式上代表埃亚内斯总统称赞王志根是“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开路者”。而在他获得这一殊荣4年后, 1990年10月16日, 另一个大国巴西驻华大使罗贝托·阿布德内尔代表巴西总统和政府把一枚“南十字星座国家勋章”又授给了王志根, 表彰他在担任新华社驻里约热内卢分社社长期间为中巴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巴西人认为, 南十字星座居于天空中最吉祥的位置, 这颗南方最明亮的星星与巴西地理位置相对应。授予“南十字星座国家勋章”, 表示巴西政府对代表中国人民的记者王志根的特别敬意。罗贝托·阿布德内尔大使说:“我对新华社社长穆青先生能在1986年派遣王志根先生领导巴西分社的工作感到庆幸。任命像王先生这样有丰富经验的记者, 表明了新华社为进一步加深巴西同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关系做出贡献的愿望。”

贫困中起飞终成大器

194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获鹿县一个农民家庭的王志根, 自幼生活贫苦。10岁时母亲病故, 失去母爱的他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品格。尽管生活十分清苦, 但他始终能保持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立志、吃苦、读书、爱国”这8个字是他从小树立的理想。他牢记古代圣贤的告诫:要志存高远, 切忌苟且偷安。他认为理想和志向不仅要远大, 而且要高尚, 否则就会落得终生虚浮, 一事无成。他本来立志学医, 行囊天下, 治病救人, 既然形势发展需要他学外文, 当驻外记者, 他毫无二话, 埋头苦学。尽管性格内向, 不善交际, 但为了国家利益, 就硬下苦功, 锲而不舍, 加强训练。此外, 从学业到体魄他都强化刻苦锻炼。他还特别注重课外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只有博学强识方能开阔视野, 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1960年, 作为国际新闻战线的一位新手, 王志根被新华社选派到北京广播学院深造, 攻读葡萄牙语, 这为他今后的记者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志根按时完成大学学业之后, 在新华社这个熔炉中经过一番锤炼, 便于上世纪70年代中叶踌躇满志地踏上征程, 先后担任新华社驻几内亚比绍分社 (兼管佛得角) 和葡萄牙里斯本分社首席记者以及巴西里约热内卢分社社长。90年代初回到国内后, 他奉命担任《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上世纪末, 他有幸担任澳门分社新闻部长,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 亲历了澳门的回归。王志根认为, 当好驻外记者的首要条件是爱国。驻外记者的报道、涉外交往和一言一行都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1989年夏的一天, 里约热内卢华人联谊会会长、巴西著名爱国侨胞季福仁先生请他共进午餐。季先生加入巴西国籍已经30多年, 但他依然热爱祖国。谈起当时国内的情况, 他们不禁潸然泪下。季先生诚恳地说:“王先生资助您开爿店铺, 你就留在巴西吧。”王志根说:“季先生, 谢谢您的好意。我是巴西分社社长, 我的任何不当行为都会给国家抹黑。我绝对不能做有损国家声誉的事。国家培养我, 信任我。即使误会我, 来电报立即召我回京, 我也会甘心情愿地奉召回去。”季先生听了此话感慨不已。

媒体欢呼:“中国人终于来了!”

不断和平崛起的中国, 其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即使往昔的殖民帝国也不得不对之另眼相看。难怪在王志根上任开始就碰到一桩意外的待遇:从巴黎飞往里斯本时, 为尊重东道国, 他特意订了葡航的机票。笑容可掬的葡航小姐把他领到了贵宾室, 不料葡国驻巴黎大使科莫布拉竟在那里专门迎候。20分钟后, 那位大使又彬彬有礼地让航空小姐把中国客人安排在头等舱, 然后才引进一位同机去里斯本进行正式访问的几内亚比绍部长。这种做法只能表明其对中国的善意和敬重。他透过机窗, 凝视苍穹, 不免浮想联翩。

葡萄牙人民在1974年4月25日推翻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当时成立的新政府迫切希望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7年正在非洲工作的王志根, 突然接到总社指示, 要他和时任新华社巴黎分社社长陈迹一起赴葡访问两周。当他们抵达里斯本国际机场由航空小姐陪同出舱时, 葡外交部官员、各界友好人士早已在舷梯旁列队迎候。当晚当地电视台和电台报道了中国记者抵达的消息。次日, 当地各大报纸用通栏大标题说:“中国人终于来了!”葡外交部对中国记者的造访作了周到、热情的安排。葡总统、总理、议长、外长等政府高级官员和三大党领袖分别接见, 表明了东道主国对中国客人的高度重视和期盼两国建交的热切渴望。面对此景此情, 王志根暗下决心, 一定加倍勤奋工作, 为祖国争光。

两年以后的1979年2月8日, 王志根果然亲历了中葡建交的热烈场面。当天中午, 两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下午3时, 葡国议会举行主题为《向中国人民致敬》的特别会议, 与会的政党代表几乎异口同声地向中国欢呼和致敬。外长和总理先后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王志根作为唯一在场的中国人, 目击了那种激动人心的场景, 他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位中国人的自豪和光荣。当时任葡萄牙社会党总书记的马里奥·苏亚雷斯特地走到王志根前, 紧紧地拥抱着他说:“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 我们两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1984年3月, 新华社社长穆青率团访问葡萄牙。在代表团前往大西洋亚速尔群岛访问之前葡方安排总理接见。交谈中, 当时已为葡萄牙总理的苏亚雷斯说:“社长先生, 您要去的亚速尔群岛中有一个叫法亚尔的小岛。该岛在1957年火山爆发, 使小岛的面积增加了许多。”他随即转身问在座的几位葡国官员:“你们知道增加了多少平方公里吗?”居然没有人能回答。当时作为代表团成员兼任翻译的王志根插话说:“增加了大约30平方公里。”苏亚雷斯听了十分欣慰, 转首向穆青社长说:“社长先生, 您看, 您派来的记者比葡萄牙人更了解葡萄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志根对于葡萄牙的了解出于他对这个国家的情有独钟。既然总社派他来此独当一面, 他就要把它了解得如数家珍。平时他一有空就阅读有关它的历史地理和一切值得知道的东西。走出去, 请进来, 广交朋友, 利用各种机会展开公关活动。在6年间, 他几乎跑遍了葡国的山山水水, 甚至留恋过那里的一草一木。他分门别类地向国内读者介绍葡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情况;同时还向当地朋友宣传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这种宣传报道, 为中葡经济、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渠道。

汲取教训他山石可攻玉

在巴西期间, 王志根感受到了巴西经济起飞的奇迹。因为在他看来, 当今世界正在转向经济和科技的大竞争。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其本意就是要招商引资, 把别国的先进科技学到手。作为前方记者必须时刻想到祖国的需要, 充分报道驻在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到巴西不久, 他就听说巴西政府规定外国记者不准购买进口汽车, 只能购买巴西产品。他不禁联想到北京街头川流不息的“奔驰”和“丰田”之类的外国车辆。他在为中国花大量外汇购买高档消费品感到惋惜的同时, 由衷地钦佩巴西政府决策的英明。他到圣保罗好几家巴西汽车厂参观采访。发现巴西正是由于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方针使汽车工业加速成为本国的支柱性产业。而在上世纪50年代, 巴西尚无汽车制造业。到80年代已成为全球第十个年产百万辆的汽车大国。他撰写的《巴西发展汽车工业的道路》专题中, 不仅介绍了坚持外向性和国产化的经验, 而且特别强调巴西政府明确规定:“从总统到平民都必须乘坐国产车”。

巴西汽车的报道受到国内有关部门的赞扬。他又深入航空工业, 因为那里的空中交通特方便。在两个最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之间设有“空中桥梁”, 可乘载50人的中型飞机半小时对开一次。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巴西只有850万平方公里, 而他们的空中交通却比我们便捷。仅此, 就值得学习。何况由于巴西航空公司注重吸收外来先进技术, 到上世纪末, 已能独立生产包括军事教练机、喷气轰炸机和农用播种机在内的13种飞机, 其数量达到3733架, 有的还销往美国、英国和日本等38个国家。于是在撰写《巴西航空工业突飞猛进》的同时, 还根据当地企业家的实际反应, 发回专稿《巴西航空公司渴望与中国交流与合作》, 受到中国同行的关注。

当然, 巴西作为第三世界中的发展中大国, 在它发展过程中, 也有不少值得吸取的教训。例如, 因不注意量入为出, 建设战线过长, 盲目追求高速度, 工程求全求大, 结果举债过多, 造成债台高筑, 引起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一度陷入经济危机。这些也是我国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所亟待防止的通病。王志根所撰发的《巴西扼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为何适得其反》一文也因势利导, 受到国内有关方面的好评。

硕果累累仍志在千里

王志根在从事国际新闻工作的41年中, 在葡语国家和地区相继工作达19年之久, 历尽了千辛万苦, 积累了丰富经验。真可谓春华秋实、硕果累累。他通过实地采访, 撰写和编审了大批新闻、通讯、评论和特写。其中《初访亚速尔》《葡萄牙合理利用石材资源》《巴西发展航空工业的道路》《水电大国巴西》和《拉美国家集团化经济发展道路》等20多篇稿件被评为新华社一等好稿。在澳门工作期间他撰写的《澳门平稳过度和三大问题》述评荣获第二届澳门新闻一等奖。此外, 他还校译了葡萄牙总统马里奥·苏亚雷斯自传《轭下的葡萄牙》, 并主编《世界华人精英传略》丛书中的“南美和加拿大卷”。他还热心于社会公益工作, 先后担纲了里斯本外国记者协会监委会主席、里约热内卢外国记协领导委员会理事、巴中工商总会顾问和我国石家庄市政府高级经济顾问等。当绚烂之极归于平静之后, 他仍然老骥伏枥, 退而不休, 继续出任新华社音像部国际新闻中心终审、《华商世界》副总编辑、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特聘研究员以及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

告诉“小记者”的朴素道理 篇8

我的课从提问开始:“小记者们,当记者最重要的本事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写作”、“摄影”,“不怕吃苦”等等。显然,孩子们的回答都没有说在点上。但我没有急着在课堂上告诉孩子正确答案。

我又让学生向我这个曾经的新闻发言人举手提问,孩子们争先恐后,一共提了5个问题,分别是:“您为什么还长得这么帅?”“您喜欢语文吗?”“你是如何当上语文出版社社长的?”“对于目前的工作您有何打算和期望?”“您对于学生的课外热衷课外补习班怎么看?”有趣的是,提问的孩子们年龄恰恰是由小到大,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13岁。我也没有马上做出点评。

紧接着,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个游戏。我先找出两个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到教室外面候场,扮演记者,我化身某个班级的语文老师,对教室里面的孩子说:“同学们,一会儿记者会问到以下三个问题:你们喜欢语文吗?喜欢课本里的传统文化内容吗?喜欢你们的语文老师吗?大家要一致说喜欢,这关系到班级荣誉,学校形象,大家听清楚了吗?”

“喜欢!”在排练过程中,学生的声音整齐响亮,没有迟疑。没有一个孩子敢公开站出来表示“不接受排练”或指出“这样的编排违反新闻规律”等,这也是我觉得有些失望和遗憾之处。

好戏还在后面。扮演记者的两位同学进来了。一切都按照事先排练的场景进行,孩子们认真地拿着话筒在教室里采访,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都是正面的,至于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传统文化日常教育的现状、老师具体好在何处,两位“记者”并未深入采访。采访结束后,两位记者总结今天的采访结果,一位得出结论“某校语文教学水平再上新高”,另外一位得出的结果是“某校学生热爱语文课和传统文化”。

“这个结论同学们赞成吗?”我发问。终于,台下有几位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表议论:“这些都是刚才老师让我们说的,不是我们的心里话。”“采访不能搞虚假的一套。”听到学生们这样说,我马上对于孩子进行引导:“太好了!同学们能够发现问题了,也逐渐在接近记者职业的本质。当记者最重要的本事是什么?提问!能够在参访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把采访深入进去。比提问更重要的是真实!记者的职责是发掘事件真实的面目,对公众传递真实的信息。孩子们,刚才那样的场景是假采访,是表演,是没有意义的。”说到此处,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很多孩子开始掏出本在记录着什么。

我请学生们为一开始提出的五个问题打分,除了现场的一位真记者以外,没人觉得孩子提出的“您为什么还长得这么帅?”这个问题好,反而都觉得最后的两个问题问得好。我说:“以我多年的工作经历,我恰恰觉得前三个问题提得好,尤其是第一个问题提得最好。因为,他们的问题具体、有趣,能迅速拉近与采访对象的之间的距离,也说明小记者对人物的个性观察得仔细。后面的两个问题都太大,太空,很难抓住和回答。”

40分钟的课很快过去了,小记者们还意犹未尽。我有一句口头语是“千教万教教真语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堂课上,我只告诉了孩子们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当记者一定要挖掘真相,最大限度甚至100%地接近“真实”。

责任编辑 张惠清

记一次有意义的小记者活动作文 篇9

我来到萧山区安防体验中心,走进宽阔的大厅。我在想,今天是让我们体验做消防员去灭火?还是让我们做小记者去采访那些消防员呢?还是……我还在想其他可能的时候,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今天,是让我们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和消防灭火知识。我们带着好奇心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了,毒品的来源,对身体和社会的危害。接着,老师又带我们去二楼,告诉我们相关交通安全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的地方,让家长体验,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0。8公里的撞击力有多大。还教我们如果发生意外,心跳骤停,应该怎么做,我还实际体验了心肺复苏,每分钟的按压100次数,深度5-6cm。

最后,我们去了三楼,体验模拟演习火灾现场。“着火了,着火了,大家快逃!”,这时候,一股刺鼻的烟味向我们扑来。我们这群小孩立马弯着腰,手拿毛巾捂住口鼻,快速有序地逃离现场。按照老师的要求逃生,一个人都没有受伤,模拟演习成功结束。通过这次消防演习,一旦发生火灾,我们要保持镇静,不要慌张,寻求帮助,尽可能的离开火灾现场。平时,我们要在家里备灭火器,学习相关消防知识,定期检查家里的火灾隐患。

小记者的优秀作文 篇10

人都到齐了,我们向目的地出发。在桥上,我们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湖水,看到了碧绿的水藻,来回穿梭的游鱼,桥弯曲着伸向对岸。

我们来到了对岸,听桔子老师把注意事项说完了,就开始竞技了。我们两队各有9人。

第一关是拔河,第二关是夹气球,第三关是搭桥过河,第四关是投乒乓球,第五关是袋鼠跳,最后一关是五毛一块。

第一关开始了,我们队先商量了一会了,决定了一个策略:把高的、胖的、力气大的人往前面放。我们队的沈思佟、毛梓羽、季奕彤力气十分的大,好似可以三人一口气拔动九头牛。我们咬牙切齿地往后面拉,最终我们队以2比0胜利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关——投乒乓球。这一关必须要有耐心,才能胜利。比赛开始了,我们队暂时落后了,但经过我的努力赶上对方了。在我们队第3名同学比赛时我们赶上了。在后面,我们乘胜追击,但领先只是暂时的,到第7个人时,我们又落后了。不过还好,到最后我们又追上了。我们组除了我以外,其他人都投进了,就我没进,我十分紧张,但在队友的鼓励下,我投进去了,真是有惊无险的。

当小记者的体验和收获 篇11

其实我平时是一个内向腼腆的孩子,很少主动与人打交道,而记者这一身份,正好可以给我架起一座与人沟通交流的桥梁,所以我很珍视这次机会。原本我想采访妈妈,可是既然要锻炼自己就要找不熟悉的人,于是我瞅准了每天接送学生的家长们,主动采访他们,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这可真是一个好主意!

中午放学后,我急匆匆地冲出教室,怀着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家长群中。我感觉自己的脸都涨红了。我一直在给自己打气,心中默念着:我要勇敢!我是小记者,我要主动出击,我要……

“阿姨,今天我有一个任务,就是充当小记者,体验记者的职业生活。我能采访您几个问题吗?”——天哪!我竟然在自己的鼓励之下说出了这么多话,原来主动与人沟通也没有那么难哪!家长的反应更让我感到欣慰,听了我的话后,他们一下子就聚拢了过来,把我围在了中心,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有的说:“看看人家多厉害,这么小就接受这样的挑战!”有的说:“我支持这位小记者,说吧你想问什么?”还有的说:“你随便采访,我知无不言。”……

看到这么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心里瞬间有了一种暖洋洋的感觉,我迅速地掏出纸和笔,马上进入了记者的角色。

“这位叔叔,我能问问您上学的时候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吗?”

叔叔哈哈大笑着说:“……”

“这位阿姨,您能说说刚才的问题吗?”

“好的,没问题……”

……

小记者的优秀作文 篇12

《深圳小记者》是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少儿频道2012 年全力推出的一档集校园新闻、时事资讯、儿童趣事等为一体的少儿电视新闻类栏目。作为周播节目,每期二十分钟,迄今为止,共播出了近200 期节目,已经在深圳广大少年儿童受众中获得了一定认可。但是,要寻求节目持续的发展与创新,营造良好的少儿电视环境,一些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为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发展提供一些策略。

框架理论是欧文·戈夫曼借用人类学家格里高利·贝森特《游戏与幻觉理论》中的框架概念,在《框架分析》一书中创立的理论。他在书中对框架理论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1]由于少儿新闻节目节目制作者多为成人,节目受众又以少儿为主,因此新闻生产的框架和受众理解框架就会存在巨大偏差,从而导致节目的价值呈现一种割裂的状态。

1 框架理论视角下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问题显现

1.1 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分裂

框架是人们借此观察事物的基础架构,是以当事人的视角对事物的一种判断。电视新闻在成人眼中,由于节目时效性和真实性的限制,往往比较严肃简练。但儿童电视新闻,主要是反映社会、家庭、学校与儿童有关的新近发生的、适合儿童理解和接受的事件,传递一些活动、游戏、娱乐、学习等的信息。[2]从儿童视角来讲,适合儿童理解和接受成为儿童电视新闻的先决条件。但是目前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往往围绕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展开,用成人新闻的框架代替儿童新闻的框架,导致节目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打下了成年人的烙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主持人的语言和新闻稿件的内容这两个方面。

在少儿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新闻播报中,许多小主持人的“语言符号机械化”和“非语言符号成人化”导致失去了少儿本应该有的童真和个性。比如第152期《深圳小记者》栏目中,两位小主持人端坐在屏幕前,以非常流畅方式得将导演撰写的台词背诵了下来,将传统的“主持人+ 画面”的播报形式一成不变得复制到了儿童世界,抹杀的小主持人天真烂漫和童趣。节目中的一些稿件组织上也缺乏趣味性,一些词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稿件的写作语言抽象概括,完全将成人世界的新闻接受模式套用在了儿童新闻的内容编辑中。

1.2 成人媒介参与权的占有和儿童媒介需求的低估

从框架分析的角度去看待媒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媒介怎样反映现实并规范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因此在少儿新闻节目制作中,成人从节目的前期策划到后期的制作,成为媒介参与权的主要拥有者,用他们的对世界的理解来规范少儿的世界。但是近年来,随着少儿媒介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儿童不仅仅有信息获取的需求,而且有参与信息采集、制作、输出全过程的渴望,他们希望媒介能够真正反映自己的眼中的世界。

虽然《深圳小记者》栏目中会有带小记者去有趣的地方体验,也会让小记者用自己的话去报道一些新闻事件或者是在镜头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但是他们却很少介入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环节。《深圳小记者》栏目的5个小版块中,多是编导设定环境,让儿童去进行体验性的报道,儿童更多扮演的是体验者的角色,而很少在版块的策划和讨论议题的设置上成为节目制作真正的参与者。

1.3 回避社会问题与公民意识培养的矛盾

框架关注的焦点是参与社会建构的主体认知,成人在社会构建过程中是主导。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中儿童被简单地认为是一个弱小群体,他们的发言权往往被剥夺,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也常常被低估。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在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分量少之又少,儿童对一些公共事件进行探讨更是难觅其踪。参与社会新闻的讨论,不仅仅是少儿新闻节目制作、发展的需要,更是儿童权利的一种体现体现和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深圳小记者》栏目中,“童眼看世界”版块做了一些尝试,选取了深圳本地发生的与小朋友有关的一些新闻,让儿童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该版块并不固定,也显示出栏目组的这种谨慎心态,其实他们依旧低估了少儿接收信息的范围和能力。很多的重大事件都有少儿的解读空间,只要我们以一种他们听得懂得方式告诉他们,少儿一定会有自己的态度。

2 框架理论视角下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策略

2.1 框架转换

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认知的重要凭据。媒介传播的框架通过成人不自觉地描述“社会组织”中的规范、角色、等级等树立儿童的行为规范,形成儿童的社会期待。这种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儿童的想象与天性的发展。少儿新闻节目中,无论从新闻内容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应该将新闻框架转向少儿的立场,充分意识到儿童对社会的主观认知。国外儿童新闻报道组织CE就尝试通过完全由儿童进行新闻策划、选题和制作,然后在大众媒体进行播出的的方式,使“为儿童制作新闻”变为“儿童为所有人制作新闻”。

2.2 沟通与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经由框架的分享而实现,意味着框架也是交流传播的平台。尊重儿童、平等对待儿童观众就要敢于和善于引导。“儿童新闻的目的不仅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生活,也要让成人或全社会听到儿童的声音,通过大众媒体而不是儿童媒体让儿童的声音进入主流社会和决策层。”[3]美国电视史上迄今为止播出时间最长的儿童电视新闻《尼克新闻》,其成功的关键就是让儿童处在一个平等交流的场中,让儿童的声音、期望和观点在这个场中和成人碰撞,提升儿童的公民意识。

2.3 理解与分析

人们藉由框架来理解、分析外在世界层出不穷的事件。媒介中表现的多数信息是来自成人社会的现象,儿童对这些信息的理解是直观感性的,对于成人世界的框架不甚了解,从而会导致信息的误读。那么成人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树立自己对于外界事物的判断和理解的框架。日本NHK电视台《少儿新闻周刊》栏目中,家庭式的节目环境代替了专门的主持人,父母的角色就是运用各种方式,比如图表、模型、故事等引导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提升他们分析判断事件的能力。

总之,在当前电视媒体残酷竞争的环境下,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是知易行难。但在政府政策引导和鼓励下,电视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公共服务的责任,为儿童提供有益成长的视听节目。

摘要: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深圳小记者》进行分析,并从框架转换、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分析三个方面提供节目创新与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少儿电视新闻,框架理论,策略

参考文献

[1]Erving Goffman,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of Experience[M].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4.

[2]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小记者作文 篇13

4月17日,《深圳晚报》在我们荣根学校成立了少年之星小记者站,也在我们学校举行了开营仪式。很荣幸我能当上一名小记者,当老师把小记者证发给我时,我心里蹦蹦地跳着,感到十分自豪,又十分害怕。

你知道我为什么自豪又害怕?我自豪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小记者,又害怕今后我将要面临的重重考验和检测。校长在演讲中告诉我们记者的责任重大,许多战地记者在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来回穿梭着,宣传着许多战争大事;虽然我只是小记者,但我也意识到了当小记者的责任,我很羡慕一些在采访名人过程中沉着冷静的记者;也很佩服在日晒雨淋,天寒地冻中也能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图片的摄影记者;我还惊讶在各方面都能写出让人一目了然的新闻的文字记者。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争取做到更好。因为谁都知道,“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上一名合格的小记者这条路还很长,在这未来的日子里,如果我真正的努力了,就一定会得到好的回报。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期望!

小记者活动作文 篇14

今天,我参加了常州市交巡警支队的体验活动。一进门就看见了一位穿着制服的警察叔叔,叔叔把小记者们带到六楼的体验中心,叔叔对我们说:“小朋友回去要告诉爸爸妈妈开车不能闯红灯,不然要扣分。”叔叔还教我们在320频道上怎么查违章记录。骑车通过交叉口,要减速要慢行,注意来往车辆。我们还看了3d电影,我知道了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和行驶车辆时一定不能超速,安全第一。雨雪天气路况比较差,等恶劣条件下谨慎慢行,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行车走路,精力要集中,尤其是驾驶机动车,不要吸烟,闲谈,拨打移动电话。由于酒后驾驶时,反应迟钝,动作拖沓,尤其是醉酒驾驶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行人不要横穿马路。 活动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我回家一定要把我今天学到、看到告诉我的爸爸、妈妈,提醒他们行车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小记者的优秀作文 篇15

1电视新闻采访前应做的准备

1.1具有专业的拍摄手法

从拍摄记者的角度分析,拍摄的手法显得十分重要,拍摄作为新闻采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尊重。摄像记者应当注意在摄像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首先就是镜头的稳定性问题,摄像记者在拍摄画面的时候首先就应当保证画面的稳定性,如果拍摄出来的画面摇摇晃晃不仅影响观众的视觉效果,还会令新闻内容产生缺乏性,这点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的就是要保证画面的平行性,摄像记者在进行摄像的时候应当采用三脚架作为支撑,这样可以保证画面的平行性,最大程度上减少画面的摇晃,让观众有着更好的视觉享受[1]。

1.2与文字记者做好沟通

沟通在采访工作当中显得十分重要,文字记者与摄像记者在采访之前应当进行一些沟通,文字记者要将新闻的主题告诉摄像记者,并让其在摄像当中尽可能地向主题靠拢。在采访之间,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要对现场的状况、任务的背景以及问题的设置等都有具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新闻工作开展之前互相之间都进行沟通,才能保证在新闻采访之后的编辑工作更好地进行,使拍摄的画面与文字能够对应上,由此可见沟通无论是对于摄像记者还是文字记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配合

2.1要善于挖掘主题,寻找新闻点

作为新闻采访的工作人员,首先就要清楚新闻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新闻重在突出一个“新”字,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采访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寻找新闻的亮点。摄像记者就应当在摄像的时候注重拍摄的角度,挖掘新闻的生动性,只有拍摄出具有震撼力的照片才能够发挥出新闻的真正意义。而作为文字记者则应当在新闻发生的时候迅速地确定新闻的主题,构思采访流程,让文字能够打动观众[2]。

2.2要具有一定的编导能力

具有编导能力的摄像记者更具有优势,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摄像记者,一种是技术型摄像记者,另外一种是编导型摄像记者。前者更注重技术,对于摄像有更多的钻研和了解,而后者的范围更广,编导型记者既能够完成新闻的拍摄工作,又能够负责后期的文字编辑和制作,这种编导型人才是我国重点需要的全面人才,因为如果可以将采访摄像以及后期制作都在一个人的思路下完成会更加流畅。

2.3要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

摄像记者在进行拍摄工作时,要学会抓拍采访过程中的偶然事件,对突发事件要有应对的能力。很多新闻现场都会有着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摄像记者有敏锐的眼睛,能够对新闻及时地应对,可以将现场的所以细节都进行抓拍,并通过照片将新闻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出来,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新闻的感染力。这样具有创作力的拍摄技巧可以为文字记者带来更大的方便,拍摄的图片具有影响力,这也可以令文字记者有更多的素材进行选择[3]。

3电视新闻采访后的补充工作

电视新闻采访的后期补充工作也十分重要,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要认真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这样才会令后期的制作减轻负担。首先对于摄像记者来说在进行新闻拍摄的时候通常应当将一个场景的新闻拍摄时间向后延长几秒钟,这是为了给下一个画面衔接留出空间。除此之外摄像记者在进行拍摄的时候还要注意特殊的情况,在需要全景拍摄的时候就一定要良好地切换镜头进行全景拍摄,例如在进行某起交通事故的拍摄时,不仅要对发生事故的车辆进行拍摄,还要对附近的交通以及道路环境进行具体的拍摄等[4]。

4结语

本文介绍一些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在进行拍摄的时候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之处。电视新闻如果想要达到更高的质量水平,要想让广大的电视观众满意,就要格外注意拍摄画面与采访之间的配合,所以加强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之间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现如今电视新闻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的播出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如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要想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和新闻作品的水平就应当充分发挥出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之间的配合作用。本文简单地介绍一些电视新闻采访前应做的准备,并对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配合进行具体的论述,最后对电视新闻采访后的补充工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采访,文字记者,配合

参考文献

[1]刘文彪.论电视新闻采访中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的有效配合[J].东南传播,2012,(8).

小记者活动作文 篇16

会议开始了,xxx姐姐首先用语言介绍了她的大学——武汉大学。接着,xxx姐姐再次用武汉大学宣传片向我们介绍了武汉大学。让我们目睹这所位于武汉的大学的风采。

介绍完了武汉大学后,xxx姐姐开始围绕“大学”这个主题向我们提问。从中知道每位小记者对大学的认识,影响。

接着,xxx姐姐问了所有小记者“985”和“211”这两个数字是什么意思。小记者们一头雾水,听了xxx姐姐的解答才知道:原来,“985”,“211”分别是两个工程。“985工程”指的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指的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最后,xxx姐姐让小记者们3人为一组选择一所大学,进行讨论。我们组选择的是“厦门大学”。我负责收集、编写、整理重点资料。另一名小记者则来介绍。

小记者活动作文 篇17

为了这次来之不易的实践机会,我早早地就制定好了计划。可惜天公不作美,繁重的作业又把我的心思压了回去。不过,现在作业已经被我踩在了脚下,我终于能向梦想中的“跳蚤活动”前进了!

星期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天哪!时针已经指向了早上七点。我连忙地从床上爬起来,匆匆地吃完早饭。正准备出门时,突然,我想起“跳蚤活动“是以物换物的活动,连要交换的物品都不拿,还参加什么活动呀!可是我找来找去,也没有发现一件可以交易的物品。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件鼠标垫,又发现自己家里只此一件,别无仅有。最后,我随便地挑选了几件铅笔,书夹之类的小物件,急急忙忙出发了。

我和奶奶来到学校一看,嗬!真是人满为患,许多家长带着小记者赶来了学校,大家有买东西的,有卖东西的,忙得不亦乐乎。这时,我正好发现我的几个同学正在一起摆摊,于是我便赶忙奔向她们那里去了。

刚刚坐下来,还没喘口气,我便迫不及待地拿出了我的“货物”,心想:这次一定能“战果颇丰”。可是,半天过去了,我却一件也没有卖出去。难道是我没能招来顾客吗?可是我已经把嗓子都喊哑了呀!唉,没办法,我只好去别的摊位前看看。

我绕了一圈,可是还是没有看见自己喜欢的“货物”‘其他小记者摊位上的“货物”与我大同小异。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一开始的热情像被浇了一盆水似的,渐渐消退了。

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有些小记者渐渐离开了。活动就快要结束了,可是我的摊位前还是无人问津。现在天气并不炎热,可是我的头上竟然冒出汗来。看见身边的小记者一个个收起摊位来,我终于忍不住了,也匆匆忙忙地收拾东西回了家。

小记者的优秀作文 篇18

1 保持新闻理想

第一是新闻理想, 这里的新闻理想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新闻激情, 二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一个没有新闻理想的人, 仅仅把记者当做一个工作, 或许能完成工作的要求, 但是难以成为一个名记者。

保持激情是记者保持对真相的追求、对职业的使命感的动力, 没有激

距离读者距离上和心理上最近的新闻, 无疑成为媒体同仁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地方性报刊则首先具备了“距离”上这样一个“地利”的优势。在这样的优势下, 《唐山广播电视报》策划了深度系列报道《文化唐山》则生动诠释了地方性周报做深度策划的成功经验。

《文化唐山》系列报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工业文化系列、旅游文化系列等多个子系列。在以煤炭和钢铁著称的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 如何实现城市的华丽转身, 实现城市向非能源型城市的转型, 这一系列的报道, 有力地给出了答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情, 一次采访就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 很难深入全面的思考、探寻事实真相, 也难以写出好稿件。在《永远保持记者本色永远保持职业激情》一文中, 李蓉就写到:1993年7月, 我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进入解放日报, 成为党报的一名经济记者。自己9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以及耳闻目睹前辈同行们的种种业绩, 使笔者深深地认识到, 永远保持记者本色, 永远保持职业激情, 是当好一名记者的可贵素质。

经济新闻常常涉及政府、各类公司企业和社会团体, 甚至一些经济犯罪、行业黑幕, 财经记者必须保持一种独立精神, 不受利益诱惑, 保证报道公正性。李蓉在工作中就一直以《解放日报》总编的一句“做记者一定要对得起手中的笔”时刻提醒自己, 从不收受一分好处, 只说实话、写实情。同时, 经

报道策划中, 《唐山广播电视报》把唐山地域色彩浓厚的“冀东三支花“ (评剧、皮影、乐亭大鼓) 作为重点内容, 通过对非遗传人的采访, 系统展示了地域文化的特点, 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在对唐山境内古长城的策划中, 突出历史性、可读性的特点, 记者先后走访了唐山境内存有古长城的县市区, 从长城修筑、战事寻踪、遗迹保护等方面, 全面透彻深入地讲述了长城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为了向读者深入介绍关于长城的知识, 记者先后走访了多位文物管理专家、长期研究长城的学者、当地的党史研究人员、以及保护长城济新闻报道中还可能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 这些都会加大一篇报道的采访难度, 也需要记者耗费更多精力, 对记者的敬业精神有更高的要求。李蓉曾在一次新闻研讨会上表示, 一个好的财经记者是需要不断“修炼”的:“好的记者必须集敏锐的洞察力、广博的知识面、高明的采访技巧、深刻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出手成章的写作水平于一身, 这是非常高的境界。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不断地开阔眼界、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2 新闻敏感和宏观思维能力

新闻敏感性是对记者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 而针对财经记者, 仅仅有新闻敏感性, 能发现新闻点是不够的。举例来说, 一个公园的门票从20元涨价到30元, 这就是一个新闻点, 把涨价的信息

二十多年的当地老农。记者还在专家学者的陪同下, 冒着酷暑徒步走长城, 掌握了很多一手鲜活的新闻素材。文章在讲述历史的同时, 很好地起到了保护长城宣传的媒体社会责任。

每天, 都发生着浩如烟海的新闻事件, 然而受众能够接受到并记住和传播的新闻却是极其有限的。作为周报, 要想让受众关注你的新闻, 就一定不得不重视新闻策划, 并竭尽所能地抓好力度、选好角度、挖掘深度, 出力作新闻, 出精品策划。

(唐山广播电视报社, 河北唐山063020)

报道出来就已经能完成经济新闻的服务性, 把公园门票涨价是因为营运成本提高报道出来, 就更深入了一步, 而一个优秀的财经记者, 从公园门票涨价还能联想到涨幅是否合理, 甚至能宏观的联想到CPI是不是增长了, 原材料价格是不是上涨了, 未来还有什么东西会涨价?这就是对事物保持好奇和敏锐的理解能力。记者除了在发现新闻点、可以做一篇文章之外, 还要对事物有一个宏观的纵深的把握。以李蓉的一篇代表作《如椽巨笔绘新图——“九五”期间上海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产生重大效应》为例, 文章在开篇写道:“像是有一支无形的巨笔在恣意挥洒激情, 九十年代以来, 上海几乎变了模样。美轮美奂的华厦、驰骋地下的“蛟龙”、流光溢彩的夜景……人们在为此而赞叹不已的时候, 可曾想到投资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这篇报道中, 李蓉就从上海“变样”这一个表象, 深入挖掘了投资与这些变化的联系, 把问题放到一个大的背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放在上海改革开放推进的进程中去写。

3 过硬的新闻业务水平

在写作上, 财经记者要学会区分读者, 根据媒体的受众定位来写作。如果受众是普通百姓, 他们更关注与生活消费和理财投资相关的信息, 但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有限, 在写作时就应把复杂的专业性词语变得通俗, 要便于读者理解。如果受众是专业人士, 报道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面上, 要从宏观、微观的动态信息深入的剖析。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目前经济新闻“外行看不懂, 内行不愿看”的尴尬局面。

财经记者还要学会用好数据, 在经济新闻中, 各种数据时常出现, 有的记者仅是根据一些报表将数据堆砌在文中, 认为有具体数据就真实准确, 其实不然, 如果仅仅把数据摆上来, 不能说出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报道也就失去了意义。《解放日报》于2000年10月27日头版刊登的李蓉的作品《上海在我国除港澳台外率先跃上新台阶人均GDP将破4000美元》中, 李蓉对人均GDP4000美元这个数字先是进行了一纵向比较:将1977年, 1993年, 1996年分别突破1000、2000、3000元大关列举出来。然后又指出“人均GDP同时也是一把标尺, 衡量出我们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据了解, 目前同处于人均G DP4000美元这条线的国家有巴西、克罗地亚、匈牙利、墨西哥、波兰等”, 与他国进行横向对比, 最后还对上海所处发展阶段作了判断:“尽管上海目前的人均GDP相当于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但部分指标已经不亚于高收入国家水平。”整篇文章既有深度也易理解, 既不枯燥也不单薄。

4 完备的经济学专业知识

财经记者这一头衔中的“财经”二字, 就对财经记者的经济专业知识水平有了更高要求。李蓉进入《解放日报》时, 对经济方面也是一窍不通, 但是她抓紧时间学习, 结合经济报道业务, 看了不少经济学的书, 尤其是宏观经济方面的书。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经济知识都学会了才能做财经记者, 一名优秀的记者要学会在采访中学习。《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开始实施之际, 李蓉才刚刚开始实习, 为了写好分析报道, 自己研读起《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学原理》等书籍, 最终写出了《帐册翻开新的一页》、《学习国际共同语言接轨国际财务制度》等, 让经济部的记者们都对她刮目相看。在后来的工作中, 李蓉收集了几大本简报资料, 做了很多读书笔记, 渐渐的, 她对上海的的宏观基本数据都十分熟悉, 不需查阅资料都能说出一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叶春华教授就给出了她“专家型记者”的评价。

5 良好的政治素养

财经记者的政治素养要求主要体现在记者要对国家的各项政策有所了解、有所思考, 国家颁布一项经济政策, 是对一国经济的战略规划、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 财经记者不仅仅要能在财经政策出台前做出前瞻性的预测, 在出台时尽快使大众获知并做解释性报道, 还要在出台后对其实施状况做一个跟踪、总结。

记者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不仅仅是要对政策敏感, 还要提高自己的整体思想觉悟。要了解一个政策, 写好一篇报道, 就要知道决策者是谁, 属于哪个政府部门分管, 这个进程的过程如何, 群众的反应如何, 知道各方在想什么, 怎么想的, 才能从多角度去了解情况。提高政治素养, 能帮助记者选取一个合适的选题, 在选题中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1996年, 李蓉在与上海产权交易所总裁张海龙聊天时得知了上海色织三厂要卖给了一家集体股份制企业的消息, 李蓉当时就意识到这起涉及上亿元国有资产跨所有制交易的事件非常有意义, 但这样的题材在当时还被视作禁区。这也让李蓉犯了难:要不要报道?怎么报道?根据平时对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李蓉琢磨出了这条新闻的内在价值——在更大范围内盘活国有资产, 使国有资本在“退”中实现保值增值。经过走访多家相关单位和经济界人士, 最终她以有力的新闻事实说明了国有资本以退为进的重要性。这篇《集体企业收购国有企业治愈色织三厂“失血”顽症》也获得了当年的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要做好一名财经记者并不容易, 李蓉的成功也并不是偶然。想要具备上述基本素质, 必须经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采写实践, 财经记者既要成为经济领域的行家, 又要做新闻行业的高手, 只有练就一身硬本领, 才能真正成功。

参考文献

[1]杨大明.财经记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挑战[O].2009.4.8http://www.douban.com/note/30586290/.

[2]余建华.李蓉的作品风格和成长轨迹[J].新闻记者, 2002 (9) :7-8.

上一篇:中秋节的诗句——《适逢中秋之夜》下一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