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优秀教学设计

2024-10-20

《诺曼底号遇难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诺曼底号遇难记》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静果敢的优秀品质。

2、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话语,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3、学习作者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船长的优秀品质,学习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引出课题

英雄,往往是在特殊情景、特殊场合下,涌现出来的超过一般人物的特殊人物。有一位哲人说过:“没有英雄的时代,是个悲惨的时代;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个悲惨的民族。”因此,英雄人物的出现,一定会受到尽情的讴歌和赞美。法国作家雨果在他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就塑造了哈尔威船长这一英雄形象。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小说,具体感知这位英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是一次损失惨重、令人沉痛的海上事故,请齐读课题。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请再读课题。

3、介绍作者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课文,首先简单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

维克多·雨果,著名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和政论家。他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被誉为“法兰西的民族诗人”。其小说代表作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法兰西举国为他致哀。100多年来,法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直缅怀着这位伟大的文化先驱。《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曾多次被拍成电影,成为经典之作。

二、

新课

(一)

感受撞船及撞船后混乱惊慌

1、故事导入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诺曼底号,你能形容一下这是一艘怎样的船吗?(漂亮、年轻、巨大)

师:确实,这是一艘漂亮的、设施先进的、安全的邮轮。

1870年3月17日,堪称英伦海峡上最漂亮的邮船诺曼底号出发了。夜色茫茫,海面上大雾弥漫,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已经进入梦乡,轮船缓缓地行驶着。突然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那就是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它笔直地向着诺曼底号撞了过来,在它的身上一下子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2、学习第九自然段

师:当海难来临之际,诺曼底号船上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自由读第九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学生自由读文。

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一片混乱)读出混乱

那个字更能体现当时情况的可怕?(灌)读出可怕

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可怕、恐怖、突如其来、惊心动魄)

是啊,诺曼底号的确是遇到了一场可怕的灾难,因此轮船被撞后,一刹那间——(学生齐读)

这场灾难来得如此突然,海水势不可当,转眼间轮船就会沉没,人们就会葬身鱼腹,情况万分紧急,死亡让人们害怕。谁再来读,读出紧张、惊恐、形势的危急。指名读

可怕吗?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诵再现当时的情景。齐读。

3、学习第十三自然段

(课件)指名读,谈一谈,那是怎样的一种乱。

大难临头,逃生的欲望让人失去了理智,求生的本能使人们乱得不可开交,谁再来读这段话。

有时灾难可怕,人类的自私自利更可怕,这样乱下去,船会怎样?(下沉)人会怎样?(葬身鱼腹)会导致船毁人亡的结局。

(二)

感悟船长的行为及品质

1、文中是这样的结局吗?乱得不可开交的场面,竟然变得井然有序,这样的转变中,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板书——哈尔威船长)

正因为哈尔威船长改变了一切,所以作者雨果给了他非常高的评价。齐读:

(课件)在银轮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2、快速浏览课文11——41自然段,关于哈尔威船长,文中哪些精彩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学生自学

3、交流,总结:三幅画面:船长庄严指挥、简短有力的对话、船长同船悲壮沉没。

(1)第一个画面

(课件)指名读“吼”是什么意思?哈尔威船长此时为什么要大声吼呢?

谁愿意当这个船长,大声吼出这段话?

你的声音掩盖住了当时的嘈杂声。

(课件)哈尔威船长命令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其实船上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难道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个面对如此危急情况仍从容不迫的船长怎么可能真的把自己遗忘!只是他深深的知道作为一船之长,救出“六十人”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只有别人。(板书:冷静果敢)

船长看到人们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想要救人们于危难,下了第一道命令,读——

(2)第二个画面

可怕的灾难发生后,哈尔威船长进行了沉着、镇定的指挥,可是人们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危险还在继续,就在此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的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课件)

①请大家自由朗读,如果你是当时船上的一名乘客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自由读。

A、情况紧急(炉子、火、机器、时间)

是的,这是船上的关键部位,都坏了,船马上快要沉了,这是第一个信息。

B、“够了”

充分展现了船长的自信,再读这个词语,要让当时所有的人都看到希望。

C、两个命令

既然是命令,就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谁愿意当船长下着两道命令?

指名读、齐读(板书:恪尽职守)

多么残酷冰冷的命令,特别是面对惊恐失魂落魄的人群,此刻,哈尔威船长下这样的命令对吗?

学生谈看法。

师:这份无情展现的是一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船长处变不惊、沉静果敢的优秀品质,也正是这无情的命令从死神哪里争取了时间,换来了井然有序的救援工作,这份“冰冷”饱含的是对六十个生命的守候和珍惜,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冰冷言语下一颗充满仁爱的心灵。(板书:充满仁爱)

②在这部分对话中,还有两个人物,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机械师:回答果断,坚守岗位,对灾难了如指掌。

大副:业务精良,在灾难来临时,不仅做好了待命准备,还对船的破损情况做出了准确判断。

危难时刻这段简短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机智果断的船长,看到作为机械师的洛克、奥克勒大副还有其他船员都能在灾难发生时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正是这份各司其职,这份同心协力,才让救援工作井然有序,才让六十人转危为安。

③分角色朗读。只读对话部分,要把船长的品质读出来。愿意读船长的请站起来,其他同学读其余的对话。混乱和嘈杂中,你们的声音自信而威严——

船长和船员的一席话顿时让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救援工作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正因为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雨果评价哈尔威船长——

(3)第三个画面

哈尔威船长周密考虑、镇定指挥,灾难也因之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哈尔威船长连见习水手克莱芒也考虑到了,难道他真的把自己忘了吗?他有没有逃生的机会呢?

学生谈看法。

(课件:第一自然段)轻声读

师:诺曼底号不仅承载着哈尔威船长的责任,也承载着他的梦想。(板书)

(课件:最后一段)

妇女、孩子、乘客、船员,每一个因他而生还的人都眼含热泪,凝视着英伦海峡上最悲壮的一幕,他们看见——齐读

诺曼底号遇难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六十人全部获救,哈尔威船长英雄的壮举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在危难关头,做出了英雄的抉择,哈尔威船长永远离开了我们,他那伟大的灵魂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让我们带着对船长深深的敬意,齐读这段话——

三、

总结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哈尔威船长沉静果敢、恪尽职守、充满仁爱,用他的生命,造就英雄业绩,谱写英雄乐章,铸就伟大灵魂。下面来读一首诗。《航船》

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谁也不能预想:前方的风景怎样?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遇到惊涛,或是骇浪,你不必惊讶,不必胆怯,不必畏缩,不必退却。你要冷静,临危不惧,你要沉着,勇于决断。只有这样,你才是真正的舵手,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行驶方向,到达成功的彼岸!(配乐朗诵——《英雄的黎明》)

2、总结

《“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小说脉络清晰,情节紧张,感人至深,是一篇展示语言美和人性美的佳作。作者真切、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场面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使我们读起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哈尔威船长,随着他心爱的船只沉入了大海,但是,这巍峨高大的形象永远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永远闪耀在一代代读者心中!

3、拓展

作家雨果在他的许多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体现“人格美”的形象,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有关作品,畅游文学圣地。

《诺曼底号遇难记》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1.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

2. 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二、学习目标分解

1. 本文是一篇小说, 主要学习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 能掌握、简述故事情节, 掌握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能够用在小练笔的环节里。

2. 在学生品读交流中感受船长的形象, 体会小说中感人的情境, 接受熏陶。

通过归纳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小练笔等环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力, 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2。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先扶后放, “双主”教学法。

2.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 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 开展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3.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 (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这一情节录像)

教师:当海难发生时, 无数鲜活的生命顷刻间葬身海底。人们悲伤、祈祷……然而海难能否避免?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雨果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2. 作者的相关背景、小说的相关知识。

3. 整体感知。

(1) 写出生字词 (上黑板展示, 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练习。)

(2) 查出解词:

失魂落魄:意思是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相提并论:意思是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话或看待。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情节。

(要求能使用黑板上五个成语中至少三个, 以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口吻, 讲述当年哈尔威船长的故事。讲故事的要求:按照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4. 设计目的

落实了“我”第一人称讲述,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就把文脉理清了。

5. 合作探究

(1) 小说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采用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场面的描写。

(2) 下面请同学们研读课文, 圈画哈尔威船长的动作、语言描写, 写出你的批注。

(请用这样的句式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描写。我认为它写出了船长的____。可以看出船长是个____的人。)

(3) 刚才老师巡视看到很多同学圈画了第16段到第36段的船长与别人的对话, 下面请3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

六、教学反思

1. 以学生为主体, 是否处处考虑到了学生的学?

我们要抓住语文评价中比较多元化的特点, 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当然收获大小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水平。

2. 教师从备课、上课到辅导学生, 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发展。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谈 篇3

第一次翻阅这篇文章时,我不自觉地翻开教参,注意到教参中这样一句话:小说靠情节、人物、环境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作者一般不站出来直接议论抒情。我不禁想起前些天在安徽医科大学体育馆听到的薛法根老师的一节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那节课上,薛老师把一篇长课文经过删减取舍,择取了其中一个关键点——议论文的结构和特点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写作技巧训练,一节课举重若轻,实现了真真正正的“教语文”。

同样,《“诺曼底”号遇难记》也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力求面面俱到的话,我想自己累得够呛不说,学生也会对课文失去新鲜感,教学会继续以前的低效耗时。这一次,我能否突破惯有的思维,在这么多知识点的“重压”下,突破重围,独辟一条蹊径呢?薛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境和教参上那几个关键词“人物、环境、情节”不断在我脑海里碰撞。对!就从这个地方着手!

带着这个想法,我再读课文,发现课文确实具有鲜明的小说体特色——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特别是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刻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当时突发灾难周围人都极度恐慌的环境也从侧面烘托了哈尔威船长的镇定冷静,但自然环境——雾的描写更是深度解读人物的关键。对雾的描写,在文中有五处,前四处是渲染危险渐渐逼近的气氛。此时的大雾仿佛是一种象征,一种暗示,预兆着“诺曼底”号即将遭遇的命运。最后一次写到“阴惨惨的薄雾”是在哈尔威船长无所畏惧地与船一起沉入海底后,主要是为了衬托此时此刻人们目睹此情此景时那种悲痛不已的心情。

再接下来,我想:如何把这三个教学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言意兼得呢?这三个教学点又如何排序教学?反复思考,最终我决定把“情节”部分的教学放在最前面。因为情节即故事发展的脉络,教学中可以通过复述课文或画情节曲线的方法(后者在上个单元的“金钥匙”中刚刚练习过)带领学生疏通故事内容,这一部分宜于在初读课文中完成。接下来,我安排了“读懂人物”部分的教学。因为人物描写是全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中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是学生习得语言、读懂哈尔威船长的关键。可以通过自读探究、品读交流、精读感悟等教学行为让学生逐层深入,走进哈尔威船长的内心深处,感受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的人格魅力。最后安排的环境描写的学习安排在学生解读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以后进行,重点带领学生了解最后一次关于雾的描写是从侧面烘托出哈尔威船长高大的人物形象。同时要点出这种典型的环境描写也是小说的写作特色之一,但它最终服务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循着以上思路,我对教学活动做了如下主体设计:

1.扫读课文,理清故事脉络,用画情节曲线的方式梳理主要内容。

2.说说本文的情节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师小结:完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3.自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想想通过这些句子你读懂了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交流、品读,指导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5.师小结: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第二要素。

6.找到环境描写的句子,看看关于什么的描写最多,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重复描写大雾。

7.交流小结: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第三个写作特色。

实际教学时,学生在第一个环节较轻松地完成了画情节曲线的任务,虽然各部分关键词概括得有些偏差,但基本都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来划分的。第二个环节找描写主人公的句子时,学生兴趣很大。他们不仅找到课文中很明显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还找到这一句: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并且指出,这是把乘客们和船长进行对比,侧面写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还有一个学生则找到这样一个叙述性的句子: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是真的忘了吗?学生说,这个句子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但经作者一点,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船长心系乘客安全,全然忘我的可贵品质。在导读、带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中,主人公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高大,更趋鲜明。最后,我让学生听我对原文最后部分的修改:蔚蓝的大海上波光粼粼,海鸥在海面上自由欢歌,人们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刚读完,学生就大叫起来:“这气氛一点都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我说,那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用“阴惨惨的薄雾”有何不同?学生很快意识到这种自然环境的描写才符合人们此刻的心情,在这里起着烘托人们心情的作用。我顺势指导学生用结合上下文情境来理解的方法研读文章开头部分中关于大雾的描写,学生也很快体会到大雾描写在故事情节中起着预示危险、渲染气氛的作用。

长文短教,重在精炼,成在得法。本节课上,我摒弃了繁琐的教学流程,循言得意,由意得法,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智慧融入进自己的语文课堂,学生既与哈尔威船长进行了深度的心灵对话,又在不经意之间掌握了小说的结构和特点,这不就是我一直苦苦追寻的高效的语文课堂吗?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篇4

一、引导质疑,激起阅读兴趣。

学生进入高年级,解决自己感兴趣的语文问题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中有明确的目的性。本节课利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一段视频,将文中恐惧、慌乱的场面描写进行直观呈现,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朗读体会,以自己的朗读和想象进行情景再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目的。当学生体会到当时场景的混乱之后,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对比。

①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死亡人数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②诺曼底号:共61人,除了船长,全部生还。”孩子们读到这份资料明显受到震撼,轻叹声传入我的耳中。我即时引导质疑:“读了这两份材料,对比一下,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何君同学立刻提出,“为什么泰坦尼克号死了那么多人,而诺曼底号只死了船长一个人?”当然,通过对比,这个质疑很自然会出现。同样是海上遇难,同样开始的时候是无比恐惧和混乱,正是因为诺曼底号有一个伟大的船长,才会让旅客和船员们安全脱险。教师此时抛出问题:“哈尔威船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竟然能够从死神的手中拯救60个人的生命?默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写在旁边空白处。同时,可以把有关的重点句子勾画出来。”相信这时候,学生的阅读是有一定兴趣的。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本文的情感性需要学生在字里行间仔细品悟,通过相互交流谈出自己的感动。同时,工具性也不容忽视。本课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其一,认识场面描写。其二,词语的比喻义的认识。第一点是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第二点是根据课文理解的需要自行加入的。关于场面描写,在学生阅读后明确“像这样对于在同一时间内众多人物表现的描写和有关情况的描写就叫做场面描写”,并且适时质疑,“表现船长的冷静,只重点描写船长就够了吧?为什么前面还要有大段的场面描写?不会喧宾夺主吗?”徐晨同学体会到:“不是喧宾夺主,描写人们的混乱,这样对比就能更好地表现出船长的镇定自若。”这样,学生通过对场面描写的阅读体会到了具体的衬托作用。

三、分角色朗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体会到船长与机械师和大副的对话中能体现船长的果断与镇定时,我指导学生进入情境朗读,第一组陈宇朗读船长的话虽然以洪亮的声音和很快的语速来表现船长的果断,但是欲速过快,朗读时个别句子不够清楚。于是我提示:“船长啊,我给你提个意见。你刚才说话太快了,让别人听了感觉你有点着急。要让别人体会到你的镇定,就在说话的时候冷静些,让自己的话语落地有声!”到第二组朗读时,我让学生去掉中间的旁白,学生朗读衔接紧密,比较好的表现出了当时紧张的情况下船长的果断与船员们的默契配合。

《诺曼底号遇难记》优秀教学设计 篇5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山东高密 单咏梅

教材分析

《“诺曼底”号遇难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一篇小说,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文章感人至深。

如何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如何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这是本文教学要解决好的两个问题。

教学目标

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3.探究理解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

设计思路

1.初读课文时,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时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小组长提出请其他小组协助解决。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让学生自己研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结合课文探究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具体分析他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进而从他的具体言行中去认识他的.灵魂的伟大和崇高。此过程重在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探究“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自救”这个问题上,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力求让读书的过程真正地成为“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通过校园网上的“视频点播”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

2.让学生到图书室或上网搜集有关雨果的资料。

上一篇:高一1班文明公约下一篇:LED路灯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