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

2025-01-19

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精选16篇)

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安静的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传说中的天和地是怎么会分开的。

2、感受中国古典神话的美。

3、知道神话的含义,从盘古开天辟故事中,感受中国人了不起。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盘古开天辟地》图画本、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关键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神话故事,你们知道什么是神话故事吗?

教师小结:神话故事是由人们从幻想和想象中编造出来的故事,不是真实的事情。

过渡语:什么叫开天辟地呢,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吧。

二、集体阅读,播放课件

第一页:你看到了什么?(鸡蛋)

第二页:鸡蛋里出现了一个人,他是谁?(盘古)

第三页:你发现盘古和之前的有什么变化?(盘古长的特别快,很快鸡蛋就装不下他了。)装不下他了怎么办啊?(幼儿猜测)

第四页:我们来看看盘古发生了什么事情?(大鸡蛋裂成了两半。)

第五页:盘古在干什么?(边上还有一些连着的地方,被盘古用斧子劈开了。)

教师小结:盘古是一个力气很大的人。

三、自主阅读

第6——13页

1、关键提问:他长的多高啊,盘古的头上和脚下都有些什么呀?(头顶天,脚着地)

2、你们看天变的怎么样了?(越来越高),地也变的怎么样了?(越来越厚了)。

3、盘古在干什么啊? 盘古让自己呼出的气变成什么?(风和云彩)喊出的声音变成了什么?(轰隆隆的雷声)你们觉得天上除了风和云彩还有什么?(太阳和月亮)是盘古的什么变成的?还有哪些也是盘古变的?(高高的山脉)

4、大地上还出现了什么?(我们身上什么是可以变成江河的呢?血液变成了江河、土地是什么颜色的?皮肤变成了土地 。因为盘古是一个很高大的人所以他的汗毛变成了树和草,汗水变成了雨水)

四、完整欣赏

关键提问:你觉得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小结:他是一个很伟大、很高大、强大,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他牺牲了自己把我们的大自然变的是如此的美丽。这是古代人们想象的神话故事,但是直到现在人们还喜爱这个神话故事,把勇敢的人称作顶天立地的英雄。)

(一)、谈天说地:

1、说说天和地是怎么来的?

2、太阳、山脉、河流、星星、月亮又是怎么来的呢?

小结: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地,天只是地面的上空,而太阳、山脉等都是自然界的变化演变而成的。

(二)、故事欣赏:《盘古开天辟地》

1、幼儿完整倾听故事。

提问:

1)盘古是谁?他原本住在哪里?

2)传说很早时候,天和地是怎样的?

3)后来天和地是怎样分开的?

4)盘古分开天地以后又做了些什么?

活动结束:

这是古代人们想象的神话故事,但是直到现在人们还喜爱这个神话故事,把勇敢的人称作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活动延伸:

关键提问:你知道地球有几大洲几大洋吗?

教师小结: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活动反思:

《盘古开天地》讲的是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虽然内容短小,但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一次活动,一次历练,一次活动,一次成长。

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 篇2

一、创新型语文教学

创新型语文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全新的教学思想为指导, 积极构建开放化、人性化、科学化的教学氛围, 为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创设出轻松自在、畅所欲言的互动平台, 激发小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意识, 体现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主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实现小学生的快乐认知和幸福成长。

二、创新型语文教学的教育价值

首先, 创新型语文教学能够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促进小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 唤醒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其次, 创新型语文教学能够使小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积极互动、主动合作中大胆创新, 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 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推动语文认知的科学发展。最后, 创新型语文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直接促进课堂教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更成为新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

三、创新开启小学语文教学新天地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发展各种能力, 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一) 创新教学氛围开放心智

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需要一个人性化、科学化的认知环境, 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积极通过“思想解放和形体松绑”开放小学生的心智, 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的探究平台, 激活小学生的生命灵性, 为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学者吴洪成也认为“创设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是师生协同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语文学习不但包括小学生的知识学习, 也是小学生思想进步和道德提升的重要平台, 需要用开放自由的宽松认知环境点化小学生的个性化认知, 在畅所欲言、自由交流中激发小学生的参与意识、互动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真正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高效化和科学化。

(二) 创新教学过程彰显主体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 教师习惯于将“死记硬背”当作课堂学习的重点, 小学生在“生吞活剥”中疲于应付, 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遭遇巨大的浪费, 不但无法体现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 也无视小学生的生命本能, 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活动, 在积极合作、主动探究、大胆创新中探究学习。另外, 退居“二线”的教师还要为小学生提供及时的科学指导, 开启小学生的认知活力, 帮助小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语文学习, 引导小学生创造性地开展个性化学习, 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化、个性化、科学化开展。因此, 教师在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强化小学生在语文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有力突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 创新教学内容科学认知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 教师将生字、词语以及古代诗词的背诵成为小学生死记硬背的重点内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造成了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弱化, 教学效果很差, 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快乐参与和科学发展。教师不但要重视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掌握, 还要注意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师不但要积极组织小学生进行生词大比拼、词语集中营以及成语大碰撞等活动夯实小学生的知识基础, 还要通过演讲、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小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研读和赏析, 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 多元化学习能够为小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通过多元营养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真正实现小学生语文认知的科学化, 也完全顺应新时期艺术教育的需求, 改变传统单一化的课堂模式, 充分体现当今社会的艺术教育层面多功能和多角度的培养目标。

(四) 创新师生关系体验幸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书匠式”的教师仅仅将师生关系局限于教与学的层面, 浪费了融洽师生关系的强大教育价值, 也难以满足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 无法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认知、心理与情感上的高度一致。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热爱学生, 感到和学生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和学生交朋友, 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学生的心灵, 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学生。因此, 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小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走进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努力通过“亲其师、信其道”实现“践其言、行其效”的教育效果, 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伟大的师爱, 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科学发展。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究创新型语文课堂的科学构建, 为小学生探寻一条快乐学习、高效发展的捷径, 通过个性化、高效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科学发展, 为社会造就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丽丽.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吉林教育:综合, 2014 (6) .

[2]周利民.浅谈如何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现代农村科技, 2014 (11) .

[3]张利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 (20) .

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92-02

外阅读是小学教学课外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已成为当前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二、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四、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详细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课文中写小壁虎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姨妈尾巴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小鱼姐姐"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在哪里--向谁借--结果怎样"。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向牛伯伯借尾吧"、"向燕子姨妈借尾巴"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五、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书有好坏之分。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相对较差,一般地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有益读物。

1、读科普读物。科普读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可以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如《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全书》等等。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儿童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成长奠定基础。

2、读名人传记。这些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革命领袖,名人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雷锋的故事》、《一代伟人邓小平》、《谁是最可爱的人》、《贝多芬传》等。丰富多彩的优秀图书具有无限的魅力,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毛泽东的谋略智慧、周恩来的鞠躬尽瘁,雷锋的平凡伟大、张海迪的顽强不屈,潜心科学研究、不讲究穿戴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等等。这一切凝聚着光辉思想的动人事迹,会激励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

3、反映祖国的历史面貌和大好河山的读物。这类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如《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

5、读经典名著。这类书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当然,对孩子来说,经典名著不仅仅是《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还有《格林童话》、《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大卫·科波菲尔》、《哈利·波特》等也是他们的经典。

小学四年级语文天地教案 篇4

主备人:夹河学校许雪梅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

2、学习多音字。

3、仿写:围绕一个词写一段话,要求具体。

4、积累关于“回归”的格言、古诗。

5、学习“开卷有益”,阅读文章《陈嘉庚的故事》和《皮匠和银行家》,再次感悟“回归”

6、完成“初显身手”的实践任务。

7、完成习作——写个人总结。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海外赤子身在国外,但心向祖国,盼回归的强烈的爱国心愿。

课时划分: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他们的用法。

2、小组交流,读写词句。

3、小结。

摘录内容:重点的语句、重点的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1、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2、全班交流。

3、教师强调个别多音字。查字典是最基本的方法。

三、仿写句子。

1、读《朱鹮飞回来了》1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个词写的。

2、全班交流。

3、教师强调:

这个实际上是平时要求的写具体。

4、学生练习仿写句子。

5、全班交流。

四、读一读。

1、格言。

(1)学生自读两句格言,理解大意。(2)师生共同分析句子的含义。

2、古诗。

(1)自读古诗,理解大意。(2)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

(3)师生分析诗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背格言古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摘录笔记。

2、查找并抄录本册其余多音字。

3、背诵、默写格言和古诗。

第二课时

二、开卷有益。

(一)陈嘉庚的故事。

1、结合字词典扫清文字障。

2、自学,完成以下目标。

(1)课文写了关于陈嘉庚的哪些事迹?(2)你觉得陈嘉庚是个怎样的人?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给陈嘉庚先生说?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体会陈嘉庚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皮匠和银行家

1、自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

2、自学完成以下任务:

(1)皮匠面对生活前后有什么不同表现?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体会。

3、小组交流完成。

4、全班交流。

二、初显身手(指导在课余完成)。

1、编演课本剧《皮匠和银行家》

2、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三、布置作业。

编课本剧《皮匠和银行家》

第三课时

习作教学

一、审题。

二、写个人总结

三、写法指导

1、格式正确。

标题、正文、署名、日期。

2、明确写什么。

好的方面,不足之处,今后努力的方向。

3、写作注意。(1)实事求是,全面。(2)条理清楚,重点突出。(3)用第一人称写。

三、教师读范文。

四、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 篇5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辽阔,滋润,奔流不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神话故事的丰富想象,优美语言。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

二、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形象,从朗读中感受学习课文中富有想象力的精妙的语言特点,从而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一则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我们一起来复习复习。

1、开火车读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继续品读这篇神奇的神话故事,体验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

(二)、细读品味

1、分别指名五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想想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学习第二段:盘古是谁?他为什么要开天地?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3。在混沌一片的天地之中,即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没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也没有山川河流,天地田野。这样的世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恐惧、无助、害怕、难受…。。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指名2—3位同学读)

4。在这样的混沌中,有个巨人在干什么?指名读句。

5。直到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

醒来后的盘古,做了什么事情呢?(指名读第2段1。2两句)

6。这一斧子下去,给这世界带来了什么变化?(读第3、4句)

(1)在这两句中,你发现了哪些意思相反的词?

(2)天与地是这样泾渭分明地完全区分开了,这样的变化是不是特别剧烈的?迅速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渐渐)从这句里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找到了哪几个和“渐渐”意思相近的词呢?

(3)你瞧,这句里用这么多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把天与地的变化写得清楚又生动,我们一起来再读读这个句子吧!齐读句子。

7。天地分开以后,盘古又是怎么做的?(读第3段第1句)

(1)天、地和盘古在发生着什么改变?(读第2句)

(2)几年过去了,盘古怕天地还会合在一起,就头______,用脚______。天每天……越来越高。

几十年过去了,……就头______,就脚______。

几百年过去了,……就头______,就脚______。

(3)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地和盘古怎么样了?(读第3句)

8、师生讨论:盘古因为做什么累的倒下了?盘古为了谁累的倒下了?

9、师小结:盘古为了人类,就这样“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不知过了多少年,他累得倒下了。这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盘古。

10。盘古这个巨人就这样累倒了,此时,他的身体有了怎样的变化?(读第4段)

(1)这些变化,我可以这样写:(指名读句)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隆隆的雷声。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的双眼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四肢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肌肤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血液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汗毛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汗水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2)可以这样调换语句的顺序吗?为什么?

书中的想象正是因为抓住了相似事物的特点来写,所以才写得准确和恰当,我们在写作文中,进行想象和比喻的时候,也应该用两种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来进行比喻或想象,才会使文章形象、生动。

引读句子:他的______变成了______。

(3)我们现在运用缩句的方法,删减掉修饰词,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把句式变一变。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雷声。

他的肌肤,变成了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红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雨露。

a。这些句子和课文中的相比,哪种让你觉得写得更加具体、生动?是什么让句子更生动了?

b。原来形容词的作用真不小。(出示带有形容词的短语)这些词语,使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c。谁能一边想象着画面,一边来把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出示第四段,指名2—3名同学读)

(4)第四段的最后有一个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的______变成了______。

他的______化作了______。

他的______变成了______。

11。 总结: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变,宇宙已经变得越来越美丽。

四、复述课文。

根据板书指名复述课文。

五、总结:

同学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大胆而丰富,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像《盘古开天地》这样充满幻想的神话故事,还有许许多多,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你一定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板书:

18。盘古开天地

盘古

混沌—————————————————————美丽

抡劈

顶蹬倒

语文天地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日积月累中“读一读,组成词语”、“抄一抄”、“填一填,组成词语”、读一读,体会感情“、读一读,填一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语:在“尊重与平等”这个单元中,我们接触了不少的好词,老师把他们整理里了出来,大家来读一读,看看老师找的对吗?

2、课件出示:在课文中画的部分词。

3、自己独立读一读,然后学生开火车进行轮读。

二、语文天地——日积月累

1、“读一读,组成词语”

出示:

热宣()闭()乱()

熟()宜()闲()刮()

1)说一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在小组内学习。在自己查字典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词语。

3)全班交流。表扬那些组词多、正确率高,而且同学们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小组。

4)读词体会这些同音字的应用,在写文章的时候不要用错字。

三、填一填,组成词语

大-小 始-终 是-非 生-死 甘-苦 进-退 长-短 东-西

不()则() 同()共() 自()至() 出()入()

取()补() 声()击() 口()心() ()惊()怪

四、读一读,填一填

引导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

五、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并用其中两个造句。

六、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开卷有益“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畅所欲言、笔下生花”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读一读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1)全班交流认识的字,找出难记的字进行全班交流。

(2)识字游戏。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6、分角色朗读。

二、畅所欲言,笔下生花

说说同学的优点。

1、小组互评,选出各组的小明星。

2、全班交流,评出班级小明星。

四、实践作业设计:

写写你的好朋友最近有哪些进步?

五、课堂总结

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 篇7

一、评价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学业评价单纯通过书面测试、考试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它无法反映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特征。发展性学业评价制定了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倡导动态化评价过程。要求教师灵活使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我在教学中尝试的做法是:

(一)口试法

口试旨在测试学生听说能力。具体有:回答法、感情朗读、即兴说话等。以上几种口试测试方法我每次考试使用一种,如上次期中考试我就采用了回答法:我先读了一篇短文,再说出问题,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交上来,作为本次考试的一项成绩,然后结合笔试成绩,综合评定出最后成绩。

(二)情境法

情境测试是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综合性语言能力的评价方法。创设情境后,可话题交流,亦可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实践中的方法有:查字典测试、收集资料、课本剧表演。如在上《狱中联欢》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表演“贴对联”这部分内容。当学生用做作的语调吟出“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等对联时,再加上夸张的表演,引来了观看同学的阵阵笑声。但就是在这稚嫩的表演、开怀的笑声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深切地体会到了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这是教师枯燥的讲解所达不到的效果。

(三)描述法、等第法

随着评价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原来的百分制已不再适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在实践操作中,我运用了描述性评价、等第制评价法。描述性评价主要运用于即时评价。例: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发言,我说:“你说得真好!”“你的回答太棒了!”等。等第法主要运用在批改作业中,在这里我采用两星制:既做的全对,又整洁的作业,我画两颗星,只做到其中一项的画一颗星。这种评价法,教师既易于操作,学生也乐于接受。

二、评价主体互动化

传统的评价,教师一手包办,学生成了受评的客体,完全隔绝在外。而发展性评价,引入生生互动、师生协商、家长参与的互动评价机制,使评价更趋于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我在平时尝试的方法有:

(一)学生自评法

这是为了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发展个性而采用的评价。在实践中,我重点把“基础知识”“学习习惯”板块内容放手让学生自评,具体做法是:每课的生字过关,学生自己就在课题上画面小红旗;每天按时完成各项作业的,就再画一朵红花。这种直观而简洁的自评法,一方面节省了评价的时间,同时,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欠缺,便于改进、加强。

(二)生生互评法

这是指由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与同伴进行测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有利于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交流合作,增强责任感。例如,本学期在作文批改上,我尝试着生生互评。首先,我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和标准,让学生照着去评。最后,我再做总评。学生通过这种互评,不仅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又了解同伴的写作技巧,还相互推荐佳作欣赏,资源共享。

(三)分组评价法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呈现的状态也是多变的,教师随堂评价难以兼顾全体,对此,我就运用了“分组评价”。具体做法是每组发一本记录本,各组从第一位学生开始,负责记录一周来小组内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评价内容为:专心听讲、举手发言、质疑、朗读等。学生课后及时做好记录,一周循环一次,教师每周五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进行反馈。

(四)家长评价法

家长参与评价,可使家长比较清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从而达到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保障。我的具体做法是: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子,作为“教师——家长”联系本。学生在校有什么状况,我写在学生的联系本上,让学生带回去给家长看,看后家长要写出反馈意见并签名;同时,学生在家有什么状况,或者家长对老师有什么要求,也可写在联系本上,拿来给老师看。这样一来,就使家、校的练习紧密起来了。

(五)教师评价法

在这方面,我充分发挥了教室文化墙的作用。首先,我采用光荣榜的形式:既选择作业检查、背书、阶段测查等方式,对学生做出评价,将优秀的名单呈现在班级光荣榜内;其次,采用了赏识评语描述的形式:既根据评价目标对学生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等方面直接给予表扬。如我班的陈杰同学,我发现他每次对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回答都很到位,有一次,我就在他的“教师——家长”联系本上写上:“陈杰同学上课思维活跃,紧跟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积极、用心,见解独到,又不失道理,真是个善思、乐思的好孩子!”我想,学生看了这样的评价,一定会深受鼓舞的。

以上所谈的,是我在平时教学时的一些基本做法和体会,其中,未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探讨,以期共同促进新课程学业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建设;同时,也让我们一起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那一份绿的生机而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我们为他们营造的这片绿的天地中,快乐而自由地成长!

参考文献

开辟阅读天地 走进魅力语文 篇8

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如何把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如何把阅读当成提高语文素养的“支撑点”?如何构建一所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型的学校?

我校在语文教育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与生成,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价值的提升。要用语文教育丰富孩子的生命内涵,让学生接触各种情感体验,启迪心智,形成健全人格和拥有丰富情感的内心世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把学习当成自己生命的一段历程;在活动中体验,通过参与活动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体验,在拓展现实生活空间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学生在多彩的生命体验中提升生命内涵。

1、每日一诵。即朗读、诵读。凡课内外的优美散文、诗歌都要求大声诵读、美读。要求每天能利用30分钟时间早读,每周三、五起床后读语文,每周二、四早读时间读语文。或有选择地给学生准备一些著名作家学者及各界名人的生平事迹、创作成就、生活轶事、名人名言等,以供学生在早读时去朗读或观看,有助于学生理解各个作家的作品内涵,拓展平时的阅读积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学生不仅培养了自身的理解接受能力,还使自己的思想在伟人和名人的事业及作品成就中获得了成长。

2、每课一讲。即课前5分钟演讲,由演讲(用时3分钟)和评价(用时2分钟)组成。演讲按学号轮流进行,自选话题,制作课件,主要采取“学生讲——学生评——老师评”的方式,制定具体的评分规则,演讲后要求学生写“演讲后感”。通过演讲,既锻炼了胆识、活跃了思维,训练了口才,又检阅了读书的效果,把读写说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相互检查、相互促进的作用。

3、每周一品。要求对文学名著、报刊佳作进行美文欣赏感悟,主要写作形式是“名句按语”和“读书札记”。通过大量地阅读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自己,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做美好生活的有心人,积极通过写作和说话反映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所谓“名句按语”,指的是对名句加以分析说明阐述的一种练笔形式。既培养了学生议论文的文体意识与语言表述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论证能力与思辩能力,也为学生积累名句、理解名句、运用名句进而积累素材提供了情境、机会与途径。

所谓“读书札记”,即对阅读文本的评价赏析或联想感怀,可以是对一个文段一个句子的品味咀嚼;可以是课文学习时意犹未尽的延展生发,可以是身边生活的精彩捕捉;可以是人情世态的窥看思考,时事热点的倾情关注,也可以是自我天地的心情写真。“读写结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丰富学生的思想、文化积淀,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每周对优秀随笔习作给予表扬,进行范读,并把其中文章、书写皆优的精品复印张贴,或印发给学生以作示范。读与写互相促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每周一剪。充分利用学生家庭订阅的报刊,或网络影视专题等丰富又鲜活的时代感很强的信息,开启作文的源头活水,开展读报、剪报、评报活动,每周由学生小组互评,推荐优秀稿件。要求学生选择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较强的杂文、散文、随笔进行剪报评报、圈点勾画,写300字左右的评论;交流反馈——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剪报印发,“资源共享”、“奇文共欣赏”,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阅读、评析。特别强调要求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积累和思想文化素养的积淀,建议学生从历史名人、中外名著、民俗文化、体育赛事、影视文化、时政风云、艺术人生、寓言故事等诸多方面择其一二深入研究开掘。实践证明,自我校高中学生开展此活动以来,学生对报刊的阅读和影视媒体关注的兴趣明显有所增加,学生阅读心得的交流情况也日渐改善。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好:“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发展呼唤教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阅读已成为我校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阅读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既提升了语文素养,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语文天地二教案 篇9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括号

粉红的( ) 雪白的( ) 清澈的( )

弯曲的( ) 漂亮的( ) 奇妙的( )

二.画你家周围的样子。

1.先说一说你家周围的样子。

2.动手画一画。

3.评比。

三.学习《静夜思》

1.观图: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对图读古诗。

3.表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

4.背诵古诗。

四.自读《野鸭回家》

说一说:家乡有哪些变化?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教学回顾:

板书设计: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语文教案《开天辟地》 篇10

1、了解有关神话的知识;体会联想、想象、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训练按时间顺序,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复述的能力

3、认识古代劳动人民企图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教学要点

1、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2、按时间顺序组材,清晰的条理

3、生动形象的叙述语言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上,训练学生按宇宙起源的历史顺序,复述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关键语句,体会本文清晰的条理和叙事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文章丰富的想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神话借助于幻想、想象和夸张进行创作,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创造各种各样的“神”。

正音解词:

混沌(dùn)巍峨(wēi)(é)冉冉(rǎn)甘霖(lín)霹雳(pī)(lì)

①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世界模糊一团的景象。

②四极:四方的边际。

③五方:东、南、西、北、中。

④湿润:

⑤甘霖:适时的,有利于庄稼的雨。

⑥清露:

作者介绍:袁珂,神话学家,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课文分析

1、宇宙开始时是什么样的?

(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只有混沌一团)

2、天地是怎样形成的?

(盘古抓过大板斧有力一挥,大混沌破裂开来,其中轻而清的东西上升变成天,重而浊的东西下沉变成地。盘古头顶天,脚踏地,撑在天地间,天不断升高,地不断加厚,经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和地逐渐形成了。)

3、自然界中的万物是怎么来的?

(天地形成后,盘古实在需要休息休息,他终于倒下了。这时候,他的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变化:身上的一切,变成天地间万物,使这个新诞生的宇宙变得如此丰富而美丽。)

按课文书后练习一概括段意。(见教参 )

①宇宙最初是混沌的,后来盘古为什么,又是如何“开天辟地的”?

〈在书上划出表示形态、心情、动作……的语句〉(见书)

②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划出表示时间概念的语句。

(时间顺序)(见书)

③盘古的全身变成了自然界的哪些事物?(见书)

课文在这段文字中用了几个“变成”?(十二个)想象非常丰富奇特。

做书后练习。

写作特点:

1、想象丰富奇特

书声朗朗,感悟语文七彩天地 篇11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85-1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来说,多数小学生都是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由于长期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在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项比较重要然而又比较难以获得成效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学生都觉得语文阅读比较枯燥、乏味。而阅读的过程中又是不断揣摩文章内容和段落深层内涵的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所以本文力求通过合作学习,挖掘阅读的新形式、新方法。在教学中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以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为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精选内容,引导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不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率性而为,每堂课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兴趣是提升阅读兴趣的第一步,通过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跟哪几个小朋友一起合作,那么久可以满足她的需求,教师可以尽量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比如在讲解《谁的本领大》这篇寓言时,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阅读,有一个学生扮演“风”,有一个学生扮演“太阳”,还有一个学生负责旁白,通过分角色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阅读过程中,笔者还要求同学们带有感情色彩地仔细揣摩角色。在同学们分角色阅读完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太阳和风谁的本领大?”,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背后的含义。

二、创新方式,丰富阅读的体验

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个新颖的名词,近几年来,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有很多,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也有一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合作式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采用一些比较具体、实际的方法,比如按照座位,或者是结合小组阅读开展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更为精彩。作为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一定要创新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会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比如,讲故事阅读,要求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对课本内容进行演绎;再比如,情景剧表演式阅读,要求学生分角色对课本内容进行情景表演。比如,在讲解《狐假虎威》一课时,笔者就要求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预置问题,提升阅读的效果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全面提升语文知识有着重要意义,阅读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一直以来,语文阅读是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小组合作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去读,我更关注学生对于阅读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所获得的感悟,这些感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有效的交流。比如在讲解《沉香救母》一课时,在开展阅读教学前,笔者就预置了许多问题: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陌生的字词,二是找出沉香在救母的路上经历了哪些磨难,三是沉香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阅读,共同去找寻答案。通过分组合作阅读,同学们通过分工、讨论,对《沉香救母》课文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深深被沉香不畏艰难、感天动地的孝心所打动,提升了阅读的效果。然后笔者适时引导,告诉学生,母亲是世界上最亲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自己的母亲。

四、互帮互助,提升阅读的能力

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讲,每个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也参差不齐。比如有的学生口齿伶俐,性格活泼,思维灵活,可以有感情地对课文进行朗读。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吐字不清,性格内向。这跟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作为老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别,有义务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面对众多学生,仅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兼顾的。笔者认为老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促进班级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会对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调查,然后要求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结对帮扶,并且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对帮扶效果进行检查,并对帮扶效果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在开展结对帮扶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很负责,一方认真指导,一方虚心学习。通过长时间的践行,全班整体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引导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悟语文的七彩天地。

[參考文献]

[1]王乐燕.浅谈小学语文合作学习[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

[2]王秀永.刍议小学语文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实施[J].才智,2014(27).

[3]侯玉芳.对小学语文合作式学习模式的窥探[J].学周刊,2014(11).

[4]高才真.提高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效率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3(06).

语文课堂——学生发展个性的天地 篇12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鼓励求异思维

多年以来, 语文教学一直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老师几乎不允许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搞标准答案、一刀切, 而我们知道,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 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营造出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采用不同的方法, 创造各种条件, 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 鼓励学生多思多想, 千方百计地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狐假虎威》一课, 以往的教学让学生懂得的是同一个道理:狐狸只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才把百兽吓跑的。然而就有一位学生说:小小的狐狸能够想办法吓住强大的老虎, 保护自己, 它是多么聪明, 所以我佩服狐狸。按常理, 教师可能对这位同学的回答不加以赞赏, 甚至要给予批评。

二、创设活动情境,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活动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加主动地发现知识, 学会去思考, 去研究, 去探索。老师问、学生答, 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永远只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 他们也会认为学习就是接受, 所以思维的翅膀难以打开, 也就难以更好地发展个性。而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将以自己的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从而在让学生轻松学得知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 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和个性。常见的活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1. 表演

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 有位老师让同学表演小鸟到各自造的云房子里去玩耍时开心的情景, 通过小鸟们做各种游戏和它们不同的对话,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 开小小辩论会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激烈的辩论, 辩论主题是:当今社会, 我愿意做落花生式的人还是做苹果、桃子、石榴式的人?辩论中, 有同学认为做后者好, 因为当今社会需要让别人了解自己, 就像新产品需要首先通过广告让用户了解接受一样;而有的同学认为做前者好, 因为人还是应该有真才实学;还有人认为做一半前者, 一半后者, 因为人既应有真才实学, 又应让别人了解自己……通过这次辩论,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每个人的个性显示得淋漓尽致。他们更认为:每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我们只能做适当地提醒和引导。我想:这种教育观念也应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3. 动手画一画

如教学《云房子》一课时, 我让学生画一画自己造的云房子,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有的像小白兔, 有的像大萝卜, 有的像大松树……在教学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 我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想变什么, 并在旁边配上解说词:“我想变, 。”通过画一画, 学生在动手中创新, 在动手中发展个性。

三、给予广阔的空间, 引导学生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 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实践证明, 想象也是发展孩子们个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创造各种机会和空间, 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 开启各自的想象力。

例如: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教学中, 我让学生想象小松鼠找到花生后想了些什么?有的说想等到花生熟后跟好朋友一起分享;有的说跟家人一起分享;还有的说想吃完花生把花生壳送给蚂蚁当小船;还有的说想给小蚯蚓当床……各种想法真是充满童趣又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

又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 在学完了课文中黄蝴蝶谷和彩蝴蝶谷这两个自然段的精彩描写以后, 我又让学生想象紫蝴蝶谷的奇异景象, 学生在通过小小的讨论以后, 有的同学说:“有的蝴蝶谷里只有一种紫颜色的蝴蝶在上下飞舞, 就像是谁在空中撒了一把紫色的花瓣, 随风飘来, 又随风飘去。”还有的说:“有的蝴蝶谷里只有一种紫颜色的蝴蝶, 一阵微风吹来, 许多紫蝴蝶随风起舞, 就像许多穿着紫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实践证明, 巧妙地利用课文的空白处, 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 将使他们的个性进一步发展, 思维更加灵活。

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 篇13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立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读好词,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利用“反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

3.初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中心句。4.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热爱五千年文化。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阅读深化故事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感悟利用“反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读写结合。【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故事,导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图片,让学生猜故事。2.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设计意图:出示的图片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的人物,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出示词语,学生读词

(1.指名读火2.齐读3.火眼金睛快速读。)肌肤

四肢

滋润

辽阔 逐渐

缓缓

一丈

血液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2.老师重点指导多音字“血”的读法。3.老师帮助学生理解“一丈”。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对一些词语可以借鉴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解释。如“一丈”。同时积累一些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四字词语,如“开天辟地、顶天立地、生化万物。)

三、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出示读书要求。读书要求:

a.读准确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找出中心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是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设计意图: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重点讨论: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再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在读中启动思维的发展。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

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出示句式)

盘古的(),变成了()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五、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18.盘古开天地

语文教案-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篇14

教学目的:

1、了解“想象活动”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2、能够运用本文的理论进行诗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阅读课文

思考:1、诗歌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请你用文中五个字来概括一下。2、完成练习一和练习三。

三、研究课文

1、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阐述的问题是什么?

明确:对诗歌的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通过想象可以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再现诗人创造的.诗歌形象。

思考:本文的思路怎样?

明确:(略)

思考:请你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下想象活动。

明确:泡,找,进,猜,补。

2、完成练习一

3、完成练习三

四、扩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诗歌,运用课文的有关理论来回答问题: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第1句写了“桥”和“烟”,“桥”本是静止的,“烟”本是浮动的,但是用一“飞”字,便化动为静,请解释原因。

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 篇15

一语文教学要融入生活

在教学中, 教师在带领学生在学习和领悟语文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走进生活, 感受生活, 并从生活中感悟到生命价值的真正意义。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诠释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不断加强综合素质的目的。如在教学《雪》一文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雪的样子, “像轻盈的精灵”“像柔软的棉花”“像曼妙的少女”, 或是让学生整理有关雪的优美诗篇, 如“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等, 让他们在自己的想象中, 深刻领会课文的内容, 在头脑中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主观映像, 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还能养成他们爱思考、勤思考、敢想象、善发现的能力。

二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可以验证课本中的知识点, 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 同时语文知识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教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时, 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讲述一个自己印象深刻的背影, 或者描述一下自己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的感悟至深的背影, 谈谈为什么这个背影让他们记忆犹新。在自己对背影的理解下在去学习这篇课文。通过朱自清先生描述父亲对我的“各种不放心”“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父亲为我买橘子时跳下爬上时艰难的样子”, 去深刻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伟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像海一样深沉、像山一样伟岸的父爱, 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和父亲之间的感情, 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课堂变得不再沉闷枯燥而成为一个有爱的、温暖的课堂。

三借助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 开创新的教学思维方式, 让学生谈对社会关注点的理解、对流行音乐的鉴赏、对当今热点新闻的看法等, 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带进课堂,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2014年3月召开的两会中关于高考户籍捆绑制度的改革, 是关注度很高的一个热点, 这次改革给很多在外漂泊的家长和孩子们的命运带来了转机。这也是关系着每一位学生前途命运的事情, 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关注点的理解能更加珍惜学习机会, 努力学习。学生们对新鲜事物的感知是很敏锐的, 就像对《中国好声音》和《中国好歌曲》的区别中, 学生们就有着自己的诠释, 前者着重表现歌手的唱功, 可以把每一首歌曲都驾驭得游刃有余, 而后者主要凸显歌手的创作能力, 只要能表达真实的情感, 反映社会的现实就是好歌曲。教师这种创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能让学生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对牢记课本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把身边摸得到、看得见的事物带入课堂, 不仅可以让课堂鲜活起来, 同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生活化的课堂和教学理念能更好地拓展思路、发散思维。

四注重语文学习与日常活动的结合

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实例带入课堂让学生去思考, 挖掘他们的潜质,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相似的事情,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做到“学进去, 讲出来”, 全面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只有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才能真正创作出来好的文章,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感悟生活的态度, 增强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质, 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 进而达到提高自身语文综合素质的效果。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让语文教学真正的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提高他们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能力, 还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层面, 在生活中发现知识, 让知识指导生活, 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教师也要有效地运用现实社会资源, 把课堂生活化、把生活带进课堂, 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借助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教学, 同时还要注重语文学习与日常活动的结合, 只有这样全方位的锻炼和学习, 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迸发学习的热情, 全面提高语文综合水平。

摘要: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 不仅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好课本知识, 还要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工作。我们只有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外活动等方式, 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走进生活殿堂。

在语文教材的天地里智慧地行走 篇16

一、发挥育人功能,提升思想修养

古人云:“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就是指道义、道理、思想。语文教材正是通过具体可感、灵动鲜活的文字,传递一种正确、可贵的思想和精神价值,从而让学生获得一种正能量。时至今日,我们讲传道,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是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重视了“授业解惑”,而忽略了“传道”这一重要环节,忽视了教材本身的育人功能。

《新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因此我们必须挖掘教材的思想、精神价值,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接受感染和熏陶,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思想修养。

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亲近文学”,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重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巴金的《繁星》重在唤起学生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冰心的《母亲》、《纸船》、《成功的花》重在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怀念童年的感恩心理和为成功而坚持奋斗的信念;约翰尼斯·延森的小说《安恩和奶牛》赞美的是一种朴实、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文情怀。通过这些文质兼美的教材长期的浸染和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必然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

对于语文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地阅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读”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美读”,就是朗读要像戏剧演员念台词时那个样子,感情充沛,抑扬顿挫,以意逆志,移情动容,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当然,“美读”要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方法。“美读”后,教师或学生要及时对同学的朗读进行激励性的点评,或者朗读者自己对自己进行点评,并表明如此朗读的理由。针对教材中的美词佳句、精彩语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赏,读中悟,直至熟读成诵,这就能为今后的写作、交流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同时让学生的语感得到很好的培养。

苏教版九(上)第六单元安排了朱自清的散文《绿》、陆蠡的散文《囚绿记》等几篇文章,同样是写“绿”,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比较异同。如朱自清写绿,极为成功地运用烘托和衬托的手法,以及运用二十多个新鲜贴切的比喻,调动多种感官,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表现得淋漓尽致;陆蠡写绿,更多的是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对“绿”的强烈的热爱。

此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加以反复阅读,直至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背诵,并鼓励学生将熟背的一些优美的语句、语段,有意识地恰当运用到自己的日记、随笔、作文中。长此以往,学生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也就真正落到实处。

三、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生成新的问题。这样,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的过程之中,能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借助教材,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现,尽情想像,不断联想,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生成创造的火焰。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曾要求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学会从多角度探究文章的中心。有的学生从故事情节上去探究: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时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为何“盼”?为何“赞”?为何“见”?为何“躲”?以层层追问的方式,思考发现文章的中心。学生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揣摹,理解了小说的主旨。

四、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习惯

学习语文必须广泛涉猎,勤于阅读。怎样才能做到有效阅读呢?这就必须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苏教版九(上)、九(下)一共十一个单元,分别介绍了十余种语文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对学生的阅读有着莫大的好处。比如,“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这种方法就是提示学生要学会浏览,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迅速捕捉阅读信息,一眼扫过去,就能立刻辨别出哪些内容是重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并找出核心部分,这样就会事半功倍。言下之意,教会了学生浏览的阅读方法,学生就能迅速捕捉到阅读信息,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那么怎样使方法成为习惯呢?同样必须借助语文教材。依托不同文体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重在感受、鉴赏、评价,读这类文章时要每字每句地读,细细品味;说明文重在理清说明对象、特征、内容,读这类文章就是要理解和接受;议论文重在明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等,读书时可以进行浏览,迅速捕捉有效信息。通过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有所成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形成,当正确的学习方法成为良好的习惯时,学生定会终身受益。

五、强化以读为本,历练学生能力

“读”应该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通过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作品主要内容,借以历练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以及概括能力等;通过精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剖析写作对象,借以历练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写作中的谋篇布局能力等;通过研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借以历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通过品读课文,品析作品的语言并辅以适当的仿写,借以历练学生的赏析能力、比较能力、仿句能力等;通过拓展阅读,读说结合,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借以历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只有以读为本,才能读出成效,才能真正历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上一篇:盼雪作文汇总下一篇:银行新员工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