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2025-01-10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篇1

一、优秀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学调查

通过对十位小学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记录进行对比和研究, 小学语文提问的问题大致分为回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改造型问题几个类别。通过对十节课课堂的课堂记录进行统计, 我们发现十位语文教师合计提问300次, 其中回忆性问题的次数是120次, 占提问总数的40%;理解性问题的次数是140次, 占提问总数的46.7%;应用性问题的次数是8次, 占提问总数的2.67%;分析性问题的次数为3次, 占提问总数1%;评价性问题的次数是13, 占提问总数的4.33%。

回忆性的问题便于小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充实, 理解性问题要求小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自行分析和理解, 在心理机制上理解性问题比回忆性问题对小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用性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常见, 这和语文学科的学习特征相关, 分析性问题是在理解性问题的基础上, 要求小学生更深层次的挖掘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发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更深含义。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首先, 课堂提问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权,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主导者, 而是指引者和组织者, 以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 探究发现, 使得提问教学变成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应该首先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将课堂提问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在认知发展水平上, 小学生理解问题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应该偏重回忆性或者记忆性的问题, 伴随着年级和年纪的增长, 教师可以逐渐增大理解性问题的比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是一句空话, 而是一种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随时恪行。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 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都避免让自己的思维去干扰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比如说在教学中小学生遇到了“警觉”一词, 在这个生词的教学中, 师生之间发生了以下对话:

师:我感觉这个词大家需要我的帮忙啊, 有哪位同学不需要吗?

生:警觉就是敏捷、快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注意到什么的意思。

在这段对话中, 教师并没有运用谁知道这个单词的含义这样的语句来提问, 这样会让孩子感觉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 改变了教师既定的居高临下的形象, 学生也不会感觉到自己于学习上的弱势地位, 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勇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在这样的提问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也才真正的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其次, 课堂提问教学中,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课堂提问是展现一个教师教学价值的主要途径, 教师通过提问把语文教师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这些因素综合起来, 体现了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能力。在《三顾茅庐》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诸葛这个姓氏和大家常见到的姓氏有什么区别?”“蜿蜒这个词描述的是怎样的景色?请大家想象一下”。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回答以上的问题可以对文本有基础的了解和了解,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三国演义》这个经典桥段。

最后, 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重教材本身的重要性和作用。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研究, 教师能够总结出提问的重点和教学的关键点。小学语文的阅读时教师、学生、课文之间对话的过程, 通过提问教师应该把课文中蕴含的美的感受、文学的价值以及传达的情感思想传递给学生, 帮助小学生形成文学素养。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中作者一方面描述了圆明园的壮观瑰丽、富丽堂皇, 另一方面描写了圆明园被毁灭时作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如果教师按照文本的内容阐述作者要表达的爱国之情和痛恨之情, 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顺利性思维的, 小学生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上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主旨思想。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补充在圆明园被烧前期英法联军进入北京时, 清兵夹道跪迎, 而龚橙 (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 是带领八国联军前往圆明园的罪魁祸首。通过这样的补充, 小学生除了愤恨侵略者的残暴之外, 还会产生对旧社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软弱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这个时候教师再提问小学生对文章的感想的时候,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突破了文本本身的限制。在本文的教学中, 教师打破了小学生的顺势思维, 给小学生阅读文本带来了新的视角, 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叉路口—兼论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与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 2010

[2]罗月香.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吴忠豪著.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4]悦文锦, 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张文质, 窦桂梅主编.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篇2

浉河是作者故乡的一条小河,这条小河记录了童年生活,写浉河,就是怀念故乡,怀念童年。教学这篇课文,我没有按照以往的处理方式略讲拓展阅读课文,而是把它当作一篇主题课文,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读。教学中,着重抓了两个点:

1.作者回忆有关浉河的童年往事,分别讲了几件事?

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我想让学生明确具体的事以及作者的选材。概述性回答问题,是六年级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经历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学生开始的回答是不全面和完整的,在老师多次提示下,明确概述完整的方法。其次,为什么单单回忆这两件事呢?引导学生讨论选材的问题,一是真实有趣、印象深刻;二是最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和富于想象的特点。与作文联系起来,就是选材的小、新、趣。

2.作者写故乡的河,为什么写小山和泉水?

作者是否偏题了呢?显然不是。第一、这座小山在河对岸。第二、从上文看,作者是从河入笔表现童年往事。从下文看,山上寺庙的泉水始终牵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是第二自然段的延续。

就这两个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读一读、议一议、讲一讲,将问题弄懂。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技巧 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还是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老师提问的有效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和深入的思考,对于语文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现在而言,老師在提问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象征性的问题比较的多、问题本身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非常的差。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研究了一些优秀老师的提问策略,希望能够更好的改进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

一、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提问的实际情况

通过进行调查和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优秀老师提问的大都是一些回忆性、应用性、理解性、改造性、分析性以及评价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回忆性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回忆自己的知识学习情况,能够更好的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

其次,理解性比较强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理解和分析,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并且我们可以看出,理解性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要大于回忆性问题。

再次,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用性的问题是比较少的,这和语文本身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后,分析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挖掘,发现更加深刻的含义。

二、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进行优化的一些策略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

新课改要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的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进行角色的转变,扮演好组织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也是如此。老师应该用课堂提问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

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些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小学低年级中,学生在进行问题理解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形象思维,老师在进行问题提问的时候应该多提问一些回忆性或者偏重回忆性的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其抽象思维的发展,老师可以慢慢的提高理解性问题在提问中的比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都会尽量的不用自己的想法去对学生进行干扰,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想象和创造。比如说,在讲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这样学生便会更加积极的进行问题的思考,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应该用自己的思维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干扰,这对学生思维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老师和自己是平等的,从而进行问题的回答,这样才是真正的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观树立应该正确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时候,老师必须保证就教师观的正确,并且课堂提问能够很好的将一个老师的价值体现出来,老师通过课堂提问能够将课本中的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也将老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真正的体现了出来。比如说在讲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课文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让学生说自己对三顾茅庐的理解、说诸葛这个姓氏和我们常见的姓氏的区别,这样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不但能够用到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还会对课本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三)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重视教材的作用和重要性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是需要将课本的作用发挥出来的,因为教材才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课堂提问也是如此。老师通过对教材的了解能够深入的挖掘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能够更好的将教学的关键发掘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总结问题,针对性会更强。老师通过课堂提问应该更好的把课文中蕴含的一些内在思想和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感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比如说在讲到《圆明园的毁灭》那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对圆明园美的描写将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出来,根据课文的安排,学生了解课文的同时也会体会到作者的一些想法。老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对课文进行引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英法联军侵华的事情,比如说在其进入北京的时候,清朝的军队却夹道欢迎,甚至后来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还有人主动的将八国联军引进北京,这个时候,学生不但会产生痛恨的情绪和爱国的情绪,还会产生对汉奸的憎恶。这个时候,老师若是再问学生的感想,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便会很容易的突破课文的限制,这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不但需要掌握以上的几种技巧,还必须重视问题提问的时机和问题的转化,保证问题提问的有效性,提问的时候还应该做到由浅入深,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翟春艳.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教学研究[J].才智,2013(13)

[2]吴凤华.提问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

[3]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叉路口—兼论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与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2010(12)

[4]罗月香.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

[5]钱钦胜.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版)2012(11)

[6]倪珊珊.投石冲破水中天——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23)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篇4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意义,途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我们应该积极探寻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提升文学素养, 拓展精神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 因而显得独具魅力。这些经典之作文质兼美、音韵和谐, 展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从“诗三百”的思无邪, 到“盛唐之音”展现出的昂扬意气、开阔胸襟和高远情怀, 以及宋词中豪放派的不羁、婉约派的凄美, 吐露出人们对时局的关注及对人生的思考……学生在欣赏这些经典的国学作品的过程中, 必将感受到作品本身的美好, 产生审美愉悦, 从而净化了内心世界, 增强了审美意识, 提升了文化素养, 拓展了精神境界, 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 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曾说:“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 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常常折射着想象的光辉, 而想象力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孩子通过阅读经典, 接触到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故事, 潜移默化中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启迪了心智, 增长了见闻, 也使情操得到陶冶, 想象得以丰富, 创造力得到提升。

3.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从口耳相传到造字立书, 中华文明的内涵博大精深。因此, 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提高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最终目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几种途径

1.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与语文课本相辅相成

国家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凸显了学校在课程开发活动中的积极能动性, 强调教学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使一线教师参与其中, 成为课程的设计者与实施者。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 应当加强相关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开设各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此类校本课程的设计不仅灵活开放, 而且充满创新活力,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认知阶段、不同年龄特点的需要,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不断调节、充实、更新、发展。此外,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将丰富的人文内涵注入学生的精神领域, 使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课堂价值导向, 指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历程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丰富语言积累, 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 还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致力于学生人文、人本、价值观的培养, 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 逐步推广讲堂式教学, 与现代教学技术相互促进

近年来, 许多学者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时, 常常偏爱《百家讲坛》的开讲方式。这种开讲方式见解独到、深入浅出、灵活风趣、雅俗共赏, 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喜爱。笔者认为, 可以将这样的方式借鉴到小学语文课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之中, 使其成为语文教学新模式, 并逐步推广开来。从备课方面来看, 教师首先在众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收集某一方面的素材, 进行筛选, 然后还要了解听者的认知水平。这样备课, 使教学更加系统, 内容更加丰富, 而不局限于课本, 再者还可以避免陷入模式化的教学, 教学效果必然要好得多。从讲课方法来看, 可以利用设置悬念作为拓展教学的一个“点”, 层层递进, 引人入胜, 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与教师产生共鸣。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同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 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载体, 在课堂上全方位地触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感性思维。如名家诵读的经典作品录音或视频, 改编自原著的电视电影片段, 还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所描绘的情境用三维图像模拟演示, 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先生就认为, 讲传统文化一定要“入心”, 要能够使受教育者进入情境,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喜爱传统文化。

3. 鼓励引导学生自学, 与课堂讲习相互结合

(1) 课堂品评鉴赏, 掌握方法。教师应着眼于如何培养学生品评鉴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的研究, 如何在研习过程中落实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研究, 如何积极有效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研究。课堂上, 教师应始终把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师生共同学习的思想。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进行评析鉴赏, 启发心智, 激起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兴趣, 与教师共同探讨出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

(2) 课外延伸赏读, 获得新知。课堂品读的时间和空间是很有限的, 而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内品读、掌握方法的基础上,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养成真正爱读书和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觉自主地延伸到课外进行赏读。正如陈思和先生所说:“也有些东西, 是与生俱来的, 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需要通过教育被唤起, 这就是人文精神, 也涉及人文学科的教育。”[2]

(3) 专题活动讨论, 分享收获。在一定学习范围内定期开展专题讨论会、诗文朗诵会、征文竞赛等形式的活动, 学生在平日里的所读所悟、知识积累就会被激活, 再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自觉地内化为自身文化底蕴, 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性格中真善美的一面得到释放与升华, 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 应当鼓励学生将个人的学习心得与收获及时记录下来, 积极和其他的参与者进行分享、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己又能从他人的分享中吸收到新的知识, 得到新的感悟,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尽快着手改革小学语文课堂,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给学生打好生命的底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落实课程改革, 以此来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炎祥, 刘叙和, 赵清爽.科技人才修养十二讲[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84.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篇5

个性化作文也需创新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追求个性,崇尚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良好风尚。由此,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统一标准,分数挂帅,全面发展的目标必将合理转变为尊重差异,发掘特长,潜能开发的目标。

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也应关注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且发扬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鼓励调动全体学生坚持自我,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能让学生随意发挥自由展示的广阔空间,使学生能无所顾忌地把内心的思想,真实的感受,真切的体验,毫不保留的呈现出来。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有事可写,有感能发,笔墨丰腴,个性飞扬。同时还需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标新立异,敢于想象,博取众长。因为个性离开了创新也会暗淡无光,创新可以使个性更加张扬。长此以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声有色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人生感悟,才思敏捷的优秀篇章必将充实祖国乃至世界灿烂的文化宝库。

以下是本人在习作教学工作中的点滴实践和粗浅感悟——多鼓齐擂,鼓动个性。不断创新,持之以恒。

多鼓齐擂,鼓动个性。

一、鼓励

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能传递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学生的精神支柱。因为多数学生构思阶段思绪繁杂,莫衷一是。虽然有的学生想到很多,却无从下笔,这时最需要鼓励和引导。当然,鼓励也要分阶段进行,要适时而动,相机而行。

首先,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起初,学生会搜索自己的记忆,写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人物、事物、动物和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一切经历体验都可以展现,不要过多考虑遣词造句和修辞。目的是让学生排除干扰,解除顾虑,先使学生敢于下笔。纸上有字就是成绩,就要给与表扬。

接着,再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忘记的或不熟悉的情节也可以通过想象补充完整。

对于思绪杂乱无从下手的学生,再进行深入的引导,甚至可以把学生引入虚拟空间。通过开导,提醒使他们相信,无论天上,地下,水里的。道听途说的,梦里看见的等。只要合理想象,大胆推想,有可能发生的事即使没发生也可以写。要使学生不仅成为现实世界的参与者,还可转为虚拟世界的目击者。这样通过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填补了学生阅历的空缺,使他们不仅有事可写,而且还可随意选择。

然后,鼓励学生敢于联想,组织素材,构思情节。

通过以上引导和鼓励,大多数学生能解除顾虑,增添信心。但是想要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条理清晰的故事情节,还是有难度的。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迁移时空,拼接素材,夸张事实,扩展情节。可以使学生会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中相关联的情节,重新组织起来,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生动。

二、鼓舞

在前面多方面鼓励引导之后,多数学生已信心陡增,但部分学生仍然笔墨匮乏之时,再进行跟踪巡视,有的放矢的对全体学生的整体气势进行调动。

首先,就地取材,搜寻亮点,以点带面,调动全局。

为了趁热打铁,哪怕发现极少数的学生写出一点点有价值的东西,就可以作为案例,借题发挥,因势利导,肯定学生的成绩,并请其他同学发表各自的.见解,还可掺入自己想象的情节,然后鼓励并指导大家继续写作。这种在学生身边找实例,再通过学生相互探讨补充完善的做法,不仅可以激励个别学生的创作欲望,还能调动鼓舞全班学生的写作激情,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然后,发掘个性,优势点评,鼓舞士气,激励创新。

没有两颗完全相同石子,没有两只完全一样的苍蝇。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利用。

当全体学生都群情高涨,大胆挥毫之际,教师再寻找几个个性突出的案例,当众展示,并且让大家参与联想,增添情节,完善故事。特别要找一些只写寥寥数语,但个性突出又有创新又有丰富联想空间的案例,使全体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想象,运用联想,补充自己阅历的不足,充实写作素材,完善故事情节,再通过创新润色文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提高作文水平。个性是文章的风骨,创新是个性的光芒,只要不断给学生铺设展示的舞台,提供张扬的空间,学生的文章必能个性飞扬,风骨岿然,光芒四射,魅力无限。

最后,风格展示,取长补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写出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完美的展示了,因此,作为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了解学生心理感受,善于运用教学艺术的教师,不仅不能鸡蛋里面挑骨头,还需能在骨头里面掘精髓。一定竭力增强学生的信心,保持学生的热情,振作学生的士气,鼓舞学生的激情。

这个阶段,教师要尽量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风格,并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个别学生哪怕仅有一处亮点,更要优先予以展示,这是促进作文走向个性化的需要,切忌不要全文展现,以免暴露学生的不足。要让学生感觉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风格,他自己就有个性,有特长,有优点,要发扬。这样做对增强全体学生的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很有必要。最不提倡教师亲自指出学生的不足,这会扼杀学生还没有树立起来的信心。因为学生会比较,会鉴别,要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发现,自己体味,自我改变,自我完善。

三、鼓劲

在学生创作激情燃烧之时,在众多亮点的照耀下,要进一步给学生打气鼓劲,激励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首先,比照过去,坚定信心。

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磨砺,学生增强了的信心,鼓足了勇气,点燃了激情,但还需教师推波助澜。教师要有的放矢,依据不同学生的进步情况,去同写作之初进行比照,让每一位学生都看到成绩,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心,推动写作热情,强化创作激情,提高创新的勇气,推进教学成果。

然后,博取众长,充实自己。

要使自己的作品受到众人的好评,只有个性特点是不行的,还需兼备公认的优点。发现学生之中有风格特点鲜明突出的习作一定给予展示的机会并表扬。并且,教师要鼓动学生大量阅读,勤于练笔,既要保留自己的风格,还要汲取他人的长处。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个性突出且技法全面的优秀作品。

最后,坚守自我,勇于创新。

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发现并认可了他人的长处,就想否定并放弃自己的风格。教师要给这类学生打气,鼓励他们坚守自己的风格,同时还要鼓动学生勇于创新,以便使自己的风格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飞扬,更加光芒四射。

不断创新,持之以恒。

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锻炼丰富的想象力,积累丰厚的文化素养,打造历练写作技巧。这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锻炼的空间,多为他们铺设展示的舞台,更多集纳个性的星火,更多发掘创新的光芒。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篇6

【关键词】优秀文化 小学课堂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2-01

教师们要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持之以恒,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挖掘数学的数形之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创建数形的“传统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还原、再现这一过程,重建被割裂的数学知识与现实背景之间的联系,带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追寻知识发展的足迹,感受数学和社会的变化。如在教学中《乘法口诀》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收集、筛选资料,形成交流的材料,到班级交流。笔者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课件,在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中,将《乘法口诀》的发展、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如,在教学《数学方广角——对策》时,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播放这个故事的Flash影像,回顾赛马过程,利用课件演示对阵图,在归纳、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经历了每一个回合的过程,体会了最优化的思想。创建这样浓浓的“传统文化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添了学生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2.挖掘数学图案的数学思想,体会传统文化之美。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先展示给学生一些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年画、脸谱等等吉祥图案,然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幅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知道了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了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渗透名人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些古代数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坚持不懈,面对挫折仍执著追求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过程的“小知识”:若设想他按刘徽“割圆术”的方法去求,就会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付出的劳动,以此让学生体会祖冲之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介绍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和付出的辛苦卓绝的劳动;介绍古代和现代数学家成长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三、开展数学研究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还应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为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和数学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如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时,教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算盘产生的年代以及算盘算珠的简单认读,而“算盘”作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计数和计算工具,有其悠久的歷史和独特的文化,对世界计数和计算工具史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很有必要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于是,笔者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上网、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对其进行研究。类似的实践活动在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开展,如教学《对称》时,让学生收集图案,并利用电脑设计“对称”图形;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设计主题网站,了解我国古代的历法,认识平年、闰年以及日历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学习《简易方程》,组织学生研究方程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去研究《九章算术》;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让学生研究分数在中国的发展,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他们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髓,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篇7

小学展示课的授课内容是以田径类 (跑、跳、投)、球类、体操类为主,校本类项目为辅,分布于各个水平段,但是没有三年级和六年级的课(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展示课自选教材的选择均以常见的体育教材为主,并且侧重于学练相关的运动技能,以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相关的运动技术为目标。每节课的器材选择与运用大多数能恰到好处,从 “目标的达成”出发,都是一些实用性较高的器材,几乎没有出现以吸引人的眼球和盲目追求场地与器材的花哨和新颖为目的。 如,巧妙运用体操棒,实现了在自然而然中练习快速起动的动作;充分利用小体操垫,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摆放垫子,并进行接力活动;利用自制球托,让球在地上不随意滚动;利用太空球,将情境与运动技术学习、游戏练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云梯这一器材,提高了练习密度,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等。在器材选用多样有实效中, 可以看出本次展示课的教学设计多样有活力,而且非常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和练, 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可以充分说明,本次展示课以着力打造真实的、有活力的课堂,以使得展示课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教学手段与方法等能够运用到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去,让真实、有活力的展示课回归到“一线”,使其更加有生命力。总之,本次展示课所选的教学内容均是常见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对常态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二、主要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一)从授课教师教学层面

1.关注运动负荷,追求本真的课堂

本次大赛的大会组委会采用了科学的仪器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进行监测,专家在点评过程中指出:部分课堂的练习密度在50%左右。在水平二(四年级)《篮球—原地运球》的一节课中,从持球动作练习到手腕带动手指拨地滚球,从“坐姿”到“跪姿”再到“站姿”(在站姿练习中的听音乐练习与合作运球),从“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到体能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练习的状态,始终处于球不离手的状态。这样, 既提高了练习密度,又增加了运动的强度, 并且在多样、多变的身体练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掌握了运球的技术。在水平二(四年级)《快速跑》的教学中,运用多个游戏达到快速起动的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跑的组合练习提高学生的步幅和步频,利用云梯和体操棒组合器材进行完整的快速跑练习,在最后的“划龙舟”的游戏活动,达到体能练习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目的。

从整体上分析,小学的展示课非常关注体育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关注学生的体能发展,摒弃了以往少数公开课中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样练习,追求本真的体育课堂。

2.重视运动技术,增加相关的运动的知识

在水平一(二年级)的《小小宇航员的太空梦想》课中,教师围绕着“小小宇航员的太空梦想”这一主题,创造了“小小宇航员遨游太空”的奇观景象,设计的身体练习均与航天和航空有关,上课的队形和图案也有鲜明的航空特点。整节课能将运动技术的学练与音乐、情境等融为一体,既掌握了相关的运动技术,又发展了身体直体控制能力,还学习了体育知识、航空航天知识等。在水平三(五年级)《前滚翻交叉转体180°为主的动作组合》的教学中,通过辅助性练习、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后,要求学生完成动作后能将相关动作定时3秒,这样不但提高了运动技术学习的难度,也保持了体操(技巧)教学的特色。在水平二(四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中,在主体部分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体验行进间曲线运球的教学,拓展了运动技术学习的宽度, 为单元后面的课时教学埋下伏笔。

从整体上讲,小学展示课较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将相关运动项目的知识、规则、方法等有机渗透在教学情境与教学过程中。在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了相关运动技术与运动项目的知识。

3.注重教法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展示课中,讲解与示范法、分解与完整法、游戏与竞赛法、保护与帮助、演示法等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如,在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课堂中,教师能做出规范的动作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在花样跳绳(车轮跳)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准确到位,能带着学生一起去学习车轮跳;在四节体操类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保护与帮助;在小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中,结合挂图进行讲解等。在展示课中,多媒体教学法、正误同时对比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紧密结合等将教法与学法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过程也显得自然又流畅,严密有活力。如,水平三(五年级)第一套少年拳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进行武术动作的展示, 让学生模仿练习;根据学生模仿的情况,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并示范动作,再组织学生练习;练习后分组强化动作,每组用一台电脑观看动作,进而展开练习、评价、指导; 分解动作完成后进行组合动作练习。在小 《篮球—原地运球》教学中,教师采用两只手运两个小篮球(“一正”与“一误”) 的方法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正确的动作方法。在水平一(一年级)《立定跳远与游戏》教学中能够将学生自主练习与小组合作练习有机结合,将分散练习与集中练习和讲解有机结合,延伸出了自主合作学练。

从整体上看去,展示课在重视运动技术教学的基础上,授课教师既能有针对性、 目的性地选择与运用传统的教法,又能将一些教法与学法创新、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使得运动技术的教学变得趣味性浓、实效性强,课堂教学气氛充满活力。在一些自主练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导性,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学习方式运用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与生成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达成学习目标,减少了虚假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最终提高了教学质量。

4.打造活力课堂,增加体育的魅力

在支撑与悬垂一课中,设计的多种游戏练习形式很巧妙,如,“星球保卫战”游戏的设计变化多端,充分运用了课堂上的所有器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在一年级《立定跳远与游戏》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游乐场玩耍入手,带领学生,坐上小巴开始“闯关” 之旅,然后引导学生在小游戏“石头、剪刀、 布”及模仿动物跑与跳中通过第一关,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在课的基本部分,将立定跳远的动作进行游戏化处理,有机地渗透进到各教学情境中,如:“自主跳跃”、“石头、 剪子、布”、“我们都是木偶人”、“小小跳舞毯”及“过河”等,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学练中通过第二关。在课的拓展与延伸部分,结合立定跳远的动作要点,有机地安排了“夹板跳”等小游戏,不仅有效发展了学生的体能,更创设一种身心愉悦的情境,让师生间心灵的共鸣得到升华。在前滚翻交叉180° 及体能练习的课堂上,一位授课教师用幽默的语言、多变的游戏活动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愉快;另一位授课教师运用了较为欢快的音乐作为学生练习的背景,课堂气氛不再单调枯燥,这些都值得去点赞!

从整体上看去,展示课都在努力使得相应的体能练习和技能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地重复练习,不断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动作方法、达成学习目标。总之,小学的体育展示课充满了趣味与活力, 授课教师与学生一起演绎出一幅幅师生关系和谐、学习气氛活跃、学习成效明显的动人画卷,更让学生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

(二)专家学者引领层面

专家能根据展示课的实际教学情况公正、客观地进行点评,指出具体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与措施等。如,陈雁飞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好课好在哪里?这节课的特点是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等。点评专家江仁虎教授对三节“同课异构”体操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了三位教师在练习密度方面做得不错的同时,提出了当前少数体育教师在示范面、示范位置、观察位置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缺失的现状等。总体上说,优点值得观摩教师去学习,存在的问题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并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予以解决,而改进建议与措施较为精准,值得观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并灵活地运用。

(三)观摩教师学习层面

观摩教师能够与专家进行有效互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专家在点评过程中的一个即时的、简短的提问, 观摩教师能够迅速、简要、准确地回答出来。这说明专家提出的问题是真问题,而观摩教师在认真观摩的同时,也在思考与分析课堂中的相关问题。二是观摩教师向专家的提问已经不在一些“老生常谈”“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上了,而是一些“真问题”、“真方法”。三是点评结束后,很多观摩教师围绕在点评专家身边就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再次进行互动交流。如,在5月23日下午体育馆的负一楼,观摩教师围绕着陈雁飞教授和庄弼教授就教案中的时间撰写,球类教学的技术学习与战术意识的协同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久久不肯离去。5月24日下午,在专家点评后,研讨和交流的气氛非常热烈,武汉市体育教研员吕卫东老师再一次摆出体操垫,与观摩教师们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与处理的办法,而有些教师意犹未尽,会后主动与专家们单独进行交流。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与建议

本届展示课活动能够紧密结合一线实际,面向常态的体育教学,相对淡化了本次展示活动的比赛性质,真正地为广大观摩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理念的明确和为常态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具体、 有效地指导。在肯定的同时,笔者认为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值得思考的问题

部分教学设计(或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写得广泛、不明确、不具体;练习时间、练习次数写得较为混乱;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定位不够准确等。个别教师对一些传统的体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遗忘或者缺失。 个别教师对个别运动技术的动作过程、动作方法与动作要领理解不够,对一些集体项目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武术、花样跳绳的教材教法还需要深入的研究等。 如,在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同课异构” 教学中,其规格的动作是什么?教师应该不应该教规格的动作?对三节课的比较与分析中发现交叉腿、转体等技术的细节并不相同,值得大家去思考与探索。在球类教学中,是否可以增加一些配合、攻防等学习内容或游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基础配合的能力和战术素养。在花样跳绳的教学中,可否转变一下教学的程序,使得教学富有挑战性,显得更加严谨与自然。此外,个别课堂的安全保护方法与措施显得有点生硬、单调,缺乏有效的手段。如,在一些课堂中的器材是否省略?或者用其他安全性能较高的器材所代替?怎样将“注意安全” 的口令或者口号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等一些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

(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展示课组委会可以发动全国的体育教育专家就体育教学设计中的一些必备的元素进行科学、规范地表述,如,学习目标、练习时间、 运动负荷等,还要鼓励全国的体育教师在科学、规范、实用的基础上创新出有效的、 多样的体育教学设计等。建议国内的体育教育教学专家,将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中优秀的、实用的经验、方法及手段总结出来, 供体育教师学习。建议全国一线小学体育教师深入学习“立德树人”的精神,把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将育人放在首位。建议专家与一线教师一起继续研究小学体育教材与教法,准确理解各类运动项目的特性,将相关运动技术的难易程度做出必要的划分,将战术的思想进行有效地拆解并融于运动技术的教学中,以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 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建议展示课组委会,设立网上资源库,将一些优质的、获奖的录像课传到网上,并附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指导教师点评、专家点评等内容,以供全国体育教师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篇8

从本届的全国优秀展示课来看,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体能、技能并重,不管是球类课、体操课,还是体能特点强的田径课,所有教师在解决教学重、难点时, 都融入了相当的体能成分。如,小学四年级 《小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各项技术时,巧妙地将行进间运球和小场地的往返跑、追逐跑等体能练习结合起来,巩固、完善学生行进间运球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速度和耐力素质。

二、兴趣依托

本次教学展示活动,所有上课教师,对所教学生能力、认知、心理、兴趣进行了相当透彻、精准地分析,并结合这些分析,选择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的《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教师结合学生善于模仿、喜欢展示的特点,将立定跳远教学与各种模仿、比赛活动结合起来, 借助模仿“小青蛙”跳跃的动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双起双落”的技术,利用队形、器材组合,练习不同方向、组合的双脚跳跃,增加练习的新鲜感,发展学生跳的能力,巩固双脚落地、屈膝缓冲的技术, 学生练习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效果显著。 再如,小学四年级《小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教师很好地遵循了学生喜欢比赛、勇于进取,且具备一定合作能力的心理特点,将游戏比赛贯穿于技术教学的始终, 鼓励学生相互比拼、相互竞争,借助学生对胜利的渴望,促使学生不断地完善、提高自身技术;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相互观察、相互纠正,拓宽评价纠正的范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 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和小组间的比拼,引导学生为了集体荣誉感,更加积极主动地相互纠正、自主完善,不断提高动作质量的同时,发展学生诸多良好品质。

三、分层递进

纵观本次教学展示活动,所有小学体育教师基本上都采用分解动作重难点、由易到难、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如,小学四年级 《快速跑》一课,教师先在专项练习环节,安排了“幻影移位”游戏,发展学生的快速反应,提高学生快速启动能力;进入基本部分教学,分层递进、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技术,高抬腿——身体形态,蹬摆配合以及跑动中大腿上抬的位置;后蹬跑——跑动中后腿蹬伸,大腿上抬后小腿的姿态及脚着地方式,突出步幅;小步跑—完善蹬摆配合,掌握脚扒地的方式,强调跑的频率和节奏。之后进行完整动作的体验练习,鼓励学生正确运用快速跑技术的同时,强调跑成直线、反应快速、快蹬快摆的完整练习。

四、器械辅助

以小学四年级《快速跑》一课为例, 教师借助移动接棒的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并做到快速反应;继而,利用体操棒的高度标明高抬腿时大腿上抬的高度,帮助学生体验动作;再利用摆放不同间隔的体操棒,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步幅、频率的含义;最后,通过将体操棒连接摆成直线,模拟、展现出跑成直线的标准,从而将抽象的动作直观量化,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快速跑。再如,水平一(二年级)《投掷—原地侧向投掷轻物》教学中,教师借助“抽打气球”帮助学生理解肩上屈肘、快速挥臂的方法,气球晃动越大、声音越响,用力也就越大;之后,再次利用气球的高度, 要求学生投过气球,帮助学生理解正确出手角度,解决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动作问题。与此同时,基本上所有的教师都借助了挂图、展板,精简动作方法、展现动作过程,便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明白动作的重难点,为顺利完成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师生同乐

执教小学一年级《立定跳远与游戏》 一课的教师,其语言抑扬顿挫,表情欢快自然,与学生们交流时,让学生们感到亲切,很好地适应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博得了学生的好感,建立了顺畅的沟通和教学关系;练习时,极具感染力、鼓励性的言语,更是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展示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完善动作,不断提高动作质量,更好地展现自我;示范动作时,动作规范,给学生完美的动作展示,展现出和学生一致的童趣心态,很好的与学生融合到一起,师生同乐,共同参与,利用教师的风采,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营造和谐、向上的交流、学习气氛,充分运用激励语言,精心组织、巧妙安排、鼓舞调动,充分展现教师风采,成为学生心中的“好伙伴”、“大哥哥”,让学生爱屋及乌地喜欢体育课。

六、观课启示

1.对于上下肢同时进行的动作,且上下肢动作均为教学要点时,将动作拆开体会和练习,是否会影响对整体动作的体会,以及学生对完整动作的认知,是否可以借助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体验和尝试呢?

2.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教师在要求学生达成一定目标时, 是否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达成呢?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篇9

第四届“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第三届年会暨结题工作现场会期间如期举行。本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 本着“落实少教多学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精神, 以及“让‘少教多学’成为教学常态”的主题, 对课堂教学观摩、评比工作做出新的改进和安排。要求突出“少教多学”理念, 把“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精神落到实处;要有创意, 有亮点, 有看得见的“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 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不照搬“模式”、搞形式主义。本届大赛分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进行, 共有58位教师参赛, 现场展示各自的教学风采。年会闭幕式上, 向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及奖牌。附:获奖教师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第四届“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获奖名单标题定风波想北平说“木叶”合欢树装在套子里的人过秦论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汉家寨标题“自”是闲愁“空”系念虞美人《苏幕遮·碧云天》与《苏幕遮·燎沉香》温一壶月光下酒作文指导课一并列式结构议论文边城葡萄月令一丨《<庄, 子>+之<尊生’五柳先全传/%^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议论文作文讲评课齊与.壷等奖姓名学校王越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兰琴岳浙江省丽水市云和中学李娜陕西师大附中余丽华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赵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夏文浩吉林大学附中徐长进江苏省东台中学樊婧婧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贰等奖姓名学校马遇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申洪营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刘佳广西柳州市第四十中学刘璐山东省即墨市萃英中学孙家来>_安徽省庐茳中学张瑞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罗丽贵州省都匀一中孟芮红‘陕西省汉中市一厂学校郭晨龙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郭馨月北京市大兴区榆垡中学�^舒滞贵州省铜仁市第三年学—n*新—高级中学.论文作文讲评课.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篇10

一、优秀传统剧目蕴意深刻, 经典故事内容寓教于乐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优美旋律和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饱含乡土气息的品性, 都会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京剧艺术博大精深, 不但音乐旋律, 唱腔韵味, 舞美等都可以让我们从中深深地感到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一个中国的传统综合艺术, 而且从中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京剧学习和熏陶, 有利于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养成对祖国传统戏曲亲切、熟悉的情感。对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继承传统美德等都有着寓教于乐的独特作用。

京剧的传统剧目有近千个, 常常表演的也有三、四百个。随便阅读或欣赏一出传统优秀剧目都发现每个故事里都包含着很多做人的道理;智慧的体现;惩恶扬善的呼声等等。这些发人深思的崇文尚德的道理并不是以教条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 而是通过平常的事, 平常的理, 平常的心, 经过艺术加工以“乐”形式传递人们。更多是是以歌舞演故事, 有唱有做, 以优美的表演艺术吸引观众, 赏心悦目, 给人以审美的愉悦的同时还有着寓教于乐的特点。

如: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 激发爱国思想的《穆桂英挂帅》、《文姬归汉》、《岳母刺字》、《苏武》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恋国、报国、爱国的情怀;有倡导崇尚道德思想《张协状元》、《荆钗记》、《琵琶记》、《探寒窑》, 同时表现人们对美好感情和道德的追求, 给观众带来温馨与安慰。有的还体现了古代妇女崇高的精神美, 充分赞美了女主人公的道德品质, 是当今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教育题材。这方面的剧目还有教人遵循孝道的《钓金龟》;舍身为人的《搜孤救孤》;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的《锁麟囊》等等;有批判时弊, 为今所用的《窦娥冤》;歌颂刚直不阿, 无谓权贵的包青天的剧目《打龙袍》、《探阴山》;表现誓做清官的《海瑞罢官》;表现不徇私情的《四进士》等。这些都是当下强调廉政建设的好教材;有利于历史与传统文化学习的。如:以三国时期故事《借东风》、《空城计》、《鸿门宴》、《甘露寺》、《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等, 都是可以从中学习历史典故的好教材;传统京剧剧目中经典唱段, 词句讲究、华丽高雅, 耐人寻味。在欣赏其曲折故事的同时, 还可以从中提高古典文学的鉴赏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 反复吟诵却自有皓月当空, 嫦娥下九重飘飘欲仙的感觉。同时对明月的代称:“冰轮”、“玉兔”、“皓月”;对后羿和嫦娥的神话传说;对天高“九重”的古代说法都会有所认识。

王实甫的著名传奇剧《西厢记》, 曲词华丽优美, 富有诗意。如:张生的:“月色溶溶夜, 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 不见月中人?”莺莺随和的:“兰闺文寂寞, 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唱和得当, 情真意切。许多曲词都已成为了今天的经典佳句。如:“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 无语怨东风。”“娇羞花解语, 温柔玉有香。”“碧澄澄苍苔露冷, 明皎皎花筛月影。”“碧云飞,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花影重叠香风细, 庭院深沉淡月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借林黛玉的口称赞《西厢记》:“曲词警人, 余香满口。”

再如:从《窦娥冤》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三个典故:“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里相送”中祝英台借途中景物, 如花卉、鸳鸯、白鹅、土地堂、和樵夫、牧童等, 把难舍难分的十八里相送, 集中为一场微妙的性格冲突化作舞台上的“戏”, 载歌载舞。在上观众欣赏到艺术的美的同时, 这高于生活的艺术提炼中的比喻、借喻手法恰恰是学生学习语文写作手法的上好教材。

这些例子数不胜数。可见,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 是人类难得的综合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如此, 优秀的传统京剧艺术还有着不可多得的寓教于乐的特有功能。

正因如此, 对教育部在全国10个省、市、区试点在音乐课中增加京剧内容就不难理解了。

二、对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好京剧教学课程的思考

为贯彻党的中华民族大复兴,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008年教育部决定在十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 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从积极的方面来讲, 教育部在中小学试行“京剧进课堂”这一举措, 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小了解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转眼五年过去了, 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京剧教学的局面如何呢?由于种种原因京剧等一部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相当大的制约, 这一举措的推行面对着许多非常现实的客观障碍。所以, 必须与可行并不能画等号。

1、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增设戏曲艺术课程, 提高师资戏曲艺术水平

上个世纪90年代初, 上海市在进行音乐课程的改革, 将18段京剧和2段昆曲编进全市中小学的音乐课补充教材。那时, 在全市的校园里, “处处可闻京剧声”。各种校园戏剧节上, 学生们也是纷纷争唱京剧。然而, 好景不长, 除了一些以京剧、昆曲为特色的中小学外, 很多学校的京剧课就都难以为继了。校园京剧逐渐消失的原因, 不是孩子们不想学, 而是缺少老师来教。上海这项课程改革现实情况告诉我们, 不解决师资问题, 就难以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也不可能真正懂得戏曲艺术的精华所在, 也不会真正实现传承传统艺术的真正目的。虽然教育部门为了解开展好京剧课的教学, 也进行培训等工作, 但必定培训时间短, 教学内容多, 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基本上都是“应差”而已。所以要想使京剧艺术进课堂的举措得到很好的实施, 并收到明显的长效效果, 就须在高师音乐教育入手。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中增设戏曲艺术课程, 使得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较全面的掌握京剧艺术知识和京剧剧目、唱腔、曲目等。

2、发挥其他地方戏曲的特有作用

京剧虽然是我国固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但是国粹并不只有京剧一种剧目。传统地方戏曲除了京剧, 还有昆剧、粤剧、黄梅戏、越剧等等。每一种戏曲都有自己的独特艺术价值, 开设这些戏曲课程, 也同样可以强化学生的“传统戏曲文化学习意识”。比如:在浙江越剧很受群众欢迎, 不仅家长喜欢, 学生也喜欢。这就有了学习越剧的教育基础和文化氛围。从这方面来说, 教育部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音乐课程中只增加京剧内容, 而不考虑其他剧目的话, 就会使戏曲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 甚至会还产生消极的影响。由各地选择较为普及的地方戏作为音乐课增设内容, 与只增设京剧一种相比, 有三点好处:一是, 把各地优秀戏曲文化列为音乐课增设内容, 是在更大范围内传承中国的优秀戏曲文化;二是, 可以解决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 青少年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 无论是欣赏戏曲唱段也好, 模拟试唱也罢, 都以激发兴趣为目标。地方戏曲在本地享有盛名,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语言习惯,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兴趣上或许会更浓一些。戏曲教育可因地制宜, 根据地方特色制定合适地方的教材, 或补充教材, 增加其他戏曲剧目, 提高可操作性和吸引力。

3、选择更多优秀的传统戏曲曲目编入教材

在公布的15首京剧教学曲目中, 除了一年级的《报灯名》、六年级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外, 其他13首曲目全部是“样板戏”中的唱段。这些曲目政治教化痕迹很较重, 没有走出单纯教化的窠臼, 传统文化内涵匮乏, 艺术型京韵唱腔较少, 忽视了中小学生的艺术审美熏陶。这是非常值得探讨和调整完善的问题。选择那些已经过千锤百炼的优秀传统戏曲曲目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 无论是在娱乐上还是在教育上都更有利, 都更有说服力。前面运用了较大篇幅说明了在我国戏曲的花园中有大量的优秀蕴意深刻、可寓教于乐的经典剧目, 这里就不多赘了。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04-02

2015年5月22~25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武汉市教育局、《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承办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体育学院举办。教育部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长杨贵仁,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陈力,湖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孙望安,武汉体育学院校长吕万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儿童少年健康教育所所长马军,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书记季浏,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郭琳等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院(所)、中小学校长、体育教师、健康教育教师等30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杨贵仁理事长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十分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2007年下发的中央7号文件,提出了全面加强青少年工作意见,其中对中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提出了非常明确且十分具体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继中央7号文件颁布以后,党中央又一次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而且具体的要求。本次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就是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具体实践。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形式。从2004年开始,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涌现出了一批批认真学习、理性实践、坚持改革、不断创新的优秀体育教师,呈现出了一大批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的优秀成果,对推动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届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有155节体育课获得一等奖,165节体育课获得二等奖,86节体育课获得三等奖;健康教育课有15节课获得一等奖,27节课获得二等奖,61节课获得三等奖。湖北省、江苏省、北京市、广东省等25个省(区、市)获得“优秀组织奖”。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 篇12

【理论层面】

1.电影艺术。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已有百年历史, 它与舞蹈、音乐、建筑、雕刻、文学拥有同学的地位, 人称“第七艺术”。它题材广泛、包容万象, 是生活艺术的高度综合;它超越时空的界限, 沟通古今中外, 把鲜活的人类历史凝聚到小小的荧幕上。电影又融合了多种艺术特征。 (1) 语言和韵律之美无处不在; (2) 光线和色彩之美熠熠生辉; (3) 音乐和画面满足了视听享受; (4) 选材和情节紧扣主题。它在诸种手法的融合应用中发展了自己的优势, 形成了一门独特艺术。与其他快餐文化相比, 它拥有更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更持久的艺术魅力。

2.写作艺术。写作是人类的自觉行为, 是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从本体论层面, 它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写作手法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1) 叙事文的叙事角度、情感表达、叙事时间多变; (2) 状物文的远近结合、彩笔描绘、对照比较等方法灵活多样; (3) 写景文的定点换景法、定景换点法、移步换景法等方法丰富。另外, 动静相衬、点面结合、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都是写作中常用的。

3.电影与写作的相通之处。电影与写作一样, 都是文化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 都是人类表现生活、表达感受的方法。优秀的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对生活的反映, 它们都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艺术化地高度地再现了生活。苏联的弗雷里赫在《银幕的剧作》一书中就曾提到过:“电影同文学的相近在于电影通过情节反映相似世界的一切关系。”在众多的手法中如写作叙事时的插叙、倒叙, 细节的表现, 声画的情景交融, 画面的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和细致描绘, 这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完全可以让电影作为作文教学的有效资源, 借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实践层面】以学生为本, 把电影引进教学, 一些学校和老师曾经进行过积极的尝试。湖南长沙岳麓区博才学校在2010 至2012 年曾进行过《利用优秀电影资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证研究》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将电影与语文学科相结合, 借电影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拓展知识, 还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

把电影作为一种作文教学资源, 用于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中, 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

1.触发情感, 激发兴趣。电影深受学生的喜爱, “情动辞发”, 优秀的电影常常能触动观者的思考和想象, 激发写作的兴趣。扬州的朱飞老师用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作过一次尝试, 他认为“将适合学生的影视作品引入课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之一”。郭小青老师通过对各个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调查发现, 学生对电影情有独钟, 各种类型的优秀影片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丰富语汇, 积累素材。语文与生活同在, 它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海水, 语文教学必然丧失其生命力。因此, 教师要从以课堂、以书本为中心的狭隘空间走出来,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开发适合本地区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资源。

电影语言生动, 它与画面情节同步, 使观者轻松地理解了词义和词语的感情色彩, 潜移默化中学习歇后语、双关等表达技巧。同时, 电影的题材丰富, 可以让观者做到足不出户, 览遍天下。这为生活面有限的学生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张宗先、胡平、赵宝金和姚日柏等老师都认为影视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的题材、积累写作素材, 丰富语汇, 拓展视野, 活跃写作思维。胡平老师还认为电影能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人类命运,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借鉴模仿, 积累写法。鲁迅先生曾说过: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充分利用电影信息资源, 能充分弥补学生感受和观察上的不足, 而电影中的诸多技巧与写作中的诸多技巧又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电影中细节的捕捉、色彩的变化、情节的设置、镜头的剪辑与写作技巧有很多相通之处, “它直观地呈现技巧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电影还可以启发学生巧妙运用写作的体裁。如张斌丽老师开展了“电影和文学作品表现力的比较”活动, 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电影类型与写作体裁有相似之处。

山东的史锋老师则研究发现, 叙事作文“只要将作文镜头重点对准最精彩的生活片断”, “这种跳跃式的‘镜头转换’能让作文表现的内容更加精彩。”姚日柏老师认为, 借助电影可以进行模仿写作, 模仿电影表现手法进行片段描写, 模仿电影主题内容进行故事构造, 模仿电影的意境进行情境渲染。肖义老师的《“蒙太奇”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镜头剪辑式”作文构思例谈》和胡晓兰的《电影手法在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都提到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可以运用到叙事作文中。

此外, 郑少颜老师认为, 观赏影视片断,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灵感, 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心理、语言、场景描写的细节处理技巧, 拓展想象的空间,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写作能力。 (1) 跟着电影学文章的立意; (2) 跟着电影学细节描写; (3) 跟着电影学全景描写、局部描写; (4) 跟着电影学视听结合描写; (5) 跟着电影学文章的结构安排。

4.补偿认知, 丰富情感。“影视资源集多种媒体的优点于一身, 声图并茂、视听兼顾,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观看电影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些情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丰富着每个人的生命底蕴。

郭小青老师通过实践感受到学生作文之所以空洞乏味, 是因为他们缺乏丰富的经历和体验, 以至于不知道如何表现真情实感。而电影课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缺陷。黄晓霞老师的《电影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也认为:“电影反映生活的广度与尝试正好弥补了学生生活与情感认知的空白,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与情感体验。”在实际的教学中, 对电影课具体的指导应该贯穿整个过程:观前说史———观中点拨———观后交流———写法指导。

【现存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很难大量地接触到优秀电影。

2.优秀电影的资源鉴于国情在各地的普及各有侧重点, 相当一部分优秀电影无法成为想看就看的资源。

3.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之间的差异, 导致欣赏能力的差异。

【未来展望】本课题研究运用电影,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理解、体验语言, 提高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 丰富学生的积累,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表达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 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这无疑对切实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研究, 对全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具有比较深刻的意义及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9.

[2]张宗先.也谈作文教学中的积累指导[J].教育·科研, 2009 (08) :51.

[3]姚日柏.谈谈电影赏析与作文教学的整合[J].南方论刊, 2009 (01) :90.

[4]胡平.引电影大片曲水, 品作文教学美酒[J].中学语文, 2011 (05) :101.

上一篇:工程造价设计控制下一篇:环保治理